长期咳嗽咳痰中医辩证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16:40:15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中医讲有声无痰为咳,无声有痰为嗽,声痰并见为咳嗽!咳嗽其实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但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剧烈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宝宝由于生理机能的特点,抵抗力比成年人弱,因此,每当天气寒热交替变化时,医院里就诊宝宝的咳嗽声便此起彼伏。加之有的家长养护不当,使感冒咳嗽成为宝宝尤其是学龄前宝宝最常见的疾病。宝宝感冒咳嗽最重要的就是用药治疗,而目前市面上以中药和西药为主,但是大多数人对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却并不了解。那么,宝宝咳嗽中药好还是西药好?下面我们就通过文章内容一起了解一下。

  医院临床上一般把咳嗽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干性咳嗽(干咳); 干咳一般为刺激性咳嗽,常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症状。第二类湿性咳嗽(痰咳);咳嗽伴有咳痰称为湿性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第三类发作性咳嗽(喘咳);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主要症状为支气管哮喘。

  从祖国中医角度上讲,宝宝所患感冒的类型主要有肺寒感冒和肺热感冒,因此,伴随感冒产生的咳嗽也相应地分为肺热咳嗽和肺寒咳嗽,这两种咳嗽的用药是不同的。肺寒咳嗽如果宝宝感冒,并伴随以下症状中的几种( 流清鼻涕,咳痰清稀,咳嗽声音重,舌淡、舌苔白,气急、咽痒、鼻塞、怕冷) ,则属于肺寒咳嗽,应该选择能够发散风寒、祛痰止咳的药物。肺热咳嗽如果宝宝伴有以下症状中的几种( 流黄鼻涕,痰黄或黏稠,咳嗽频繁而剧烈,舌红、舌苔黄,咽红、口微渴, 发热、手足心热, 便秘) ,则为肺热咳嗽。

  上述两型咳嗽简单的区分方法:观察舌苔,如果舌苔白,则是风寒咳嗽,说明宝宝寒重,咳嗽的痰也较稀、白黏,并兼有鼻塞流涕,这时应服用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药品、食物。如果宝宝的舌苔黄、红,则是风热咳嗽,说明宝宝内热较大,咳嗽的痰黄、稠、不易咳出,并有咽痛,这时应服用一些清肺、化痰止咳的药品、食物。

  在临床上咳嗽药很常见,但如何区分孩子的咳嗽辩证施治,选择针对于宝宝呼吸道疾病的止咳用药才是孩子用药关键,根据临床统计,≤3 岁的宝宝感冒,70%属于内热外寒。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宝宝,消化功能还不健全,多吃几口或吃了不易消化的东西,就容易产生积滞,积滞不消,过一段时间就在体内化热,表现为舌苔厚、口臭、唇红、小便黄、大便干,平时很乖的孩子变得烦躁闹人等。食积上火的孩子一旦受凉,便形成内热外寒,产生“内火”,出现发热、咳嗽、打喷嚏等外感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肺热生痰是宝宝咳嗽的根本原因。宝宝属纯阳体质,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在体内产生热量,热量散不出去,积聚于肺,便成肺热。肺主皮毛,肺部的火热之邪原本可通过毛窍随汗液等散发出去,一旦感受风寒之邪,毛窍因寒邪而闭塞,肺部热邪不能散发,因此越积越重,这样就形成了感冒最常见的外寒内热。在整个感冒的发生过程中,“上火”( 肺热) 是根本,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肺热将宝宝肺部产生的正常稀痰“烤”干成不易被咳出的浓痰,咳嗽便产生了。因此,预防小儿感冒咳嗽要从清除肺热着手。

  宝宝咳嗽中药好还是西药好?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清肺热、治咳嗽!

  临床上经常看到,小儿一旦感冒咳嗽,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往往经久不愈。《颅囟经》中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小儿咳甚,责之于肺”,只要没有寒象,就可辨证为肺热( 或痰热) 咳嗽。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组方源自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杏甘石汤”+“白虎汤”化裁而来,成分中石膏、黄芩具有清肺里热作用,麻黄具有解表热的功能,苦杏仁能止咳,麦冬、知母能滋肺阴。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可以抗病毒。麻黄、石膏、黄芩、麦冬是清肺养阴的良药,组方中此四药强强联合,深入肺部,能够有效清除引起肺脏病变的“毒素”,并对肺脏进行系统修复,恢复肺脏的活力,阻止痰液的产生,从而根治咳嗽。临床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其疗效明显提高,缩短了治疗时间,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采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有效率达93.75%,中医药制剂要有肃清肺热、宣肺止咳、清热解毒、滋阴润肺、生津等功能,可以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较好。上市至今20年1200家医院临床开方,万名医生推荐使用!

  了解了宝宝咳嗽中药好还是西药好这一问题后,还需要大家注意咳嗽是临床上小儿肺部疾患中最常见的一种证候。咳嗽一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外界气候冷热的变化,常能直接影响肺气宣肃,造成咳嗽。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更易发生。如果外感咳嗽反复发作,则常常转变成慢性的内伤咳嗽,顽固难治,经久不愈。总之,只要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情况,舌质舌苔的变化,口唇的颜色、口气的变化等,及时发现孩子是否上火( 内热的形成) ,并及时采取对策,清除体内火邪,就能有效预防宝宝感冒的发生。

绝大多数人认为、咳嗽就必须看西医,以为“西医快,中医慢”,这种看法似乎是在老百姓心里生了根似的,有了、咳嗽就去诊所打吊针,服用抗生素、止咳糖浆之类,还真有不少病人打针吃药后一两天烧就退了,咳也少了,认为病好了就停止了治疗。然而过不了几天,有的又出现,有的咳嗽加剧,病程反倒延长了,有的病情也变复杂了。

那、咳嗽疗效究竟是西医快还是中医快呢?中医通常将咳嗽的病归属于外感病,外感病顾名思义是从外感受的病,不是体内生成的病,即是从外感受的病,就必须祛邪外出,通过祛风解表、宣肺散邪等治法方药驱散束缚在体表的病邪,身体就自然康复了。一般来说,外感只要病情不是太复杂,只要辨证准确,方药对路,一到三天即可热退,外感咳嗽三到五天也能平复,而且疗效稳定。病也是一个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约五至七天,这种病在国外一般是不允许用抗生素的。

中医认为:病是由于外感六淫之邪及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人体卫外功能减弱,不能调节应变,故而病邪从皮毛、口、鼻入侵,从而产生恶寒、、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属于肌表受邪,中医又称之为表证。从外感受的病邪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即外感六淫之邪,在不同的季节,的的病因也不同,如春天多风热,夏季为暑热、暑湿寒冷的,秋季是燥邪,有凉燥和温燥的不同,冬季多为风寒,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但以风寒和风热两者为多见。因此,中医治疗重在祛邪,邪自外来当从外散,通过宣散外邪达到治疗目的,邪去则正安,病去而不反弹。故咳嗽是不宜打吊瓶的,因吊瓶主要是凉的液体,尤其不适合感受风寒的病情,并且在寒冷的冬季和潮湿的雨季最容易产生寒湿伤及阳气而使病情变复杂,使原本在体表的病邪得以深入到体内闭郁肺气,从加重或咳嗽,使病程延长;外感咳嗽也不适合服用止咳糖浆之类,大部分糖浆剂属于兹腻之品,易闭郁外邪,不利于发散外邪,故不利于治外感病。此外咳嗽也是不能轻易使用抗生素的,因为多半是病毒引起的,只有细菌引起的疾病才是抗生素最好的适应症。引起的病毒有许多种,中药方中有多种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故能有效快速治愈类病。

因此,咳嗽应该是中医比西医治疗见效快,建议有此类病况的首选看中医!

十七小儿咳嗽的临床辨治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究其发病原因,外因为外感六淫邪气,内因为内伤饮食生冷肥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疏薄,不耐六淫邪气侵犯,犯则肺首当其冲,外邪袭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伤及肺脾,湿蕴脾困而生痰;过食厚味甜腻食物,助热化火,灼肺伤津,炼液为痰;痰阻于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若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必耗气伤阴而致气阴两伤或肺脾气虚等虚证。从儿科门诊临床看,小儿咳嗽多有以下几种,现举例说明。

    小儿外感咳嗽临床上以风热犯肺者最为多见,严冬季节感受风寒,风寒束肺者亦可见到。小儿为纯阳之体,寒邪极易转温化热,因此临证之时常见温热证候。临床对于风寒、风热咳嗽的治疗必权衡风寒、风热之多寡,风寒盛者清宣肃降之中佐以辛温解表;风热盛者清宣肃降之中佐以辛凉解表,表解则肺气宣畅,咳嗽自安。

    病例1 孟某,女,3岁,主因“咳嗽伴发热 5 d”于2007年3月6日就诊。5 d来咳嗽伴发热,体温38 ℃,有白稀痰,鼻塞流涕,体倦少汗,自诉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查体:T 38 ℃,咽稍充血,扁桃体红不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辨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紫苏叶6 g、生麻黄1 g、辛夷6 g、白芷6 g、黄芩6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款冬花6 g、紫菀6 g。

    服药3剂汗出热退,咳嗽减少,仍有鼻塞流涕,痰白而黏,舌苔薄黄,脉浮。考虑为寒邪外透,肺有化热之象。故原方去紫苏叶、生麻黄,易紫苏子6 g、浙贝母6 g,再进3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风寒束肺,方中紫苏叶、生麻黄、辛夷、白芷辛温解表,杏仁、前胡宣肺止咳,黄芩、桑白皮清热宣肺,防其化热,款冬花、紫菀取其辛散温补,恐肺寒伤气之用。

    病例2 赵某,男,6岁,主因“咳嗽伴发热 3 d”于2008年6月9日就诊。3 d来咳嗽伴发热,体温38 ℃,痰白而黏,鼻流浊涕,有汗恶风,咽干稍疼,纳差,大便稍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查体:T 38 ℃,咽充血,扁桃体红不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肃。治法:清热解表,宣肺止咳。方药:薄荷5 g、荆芥穗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牛蒡子10 g、干青果10 g、枳壳6 g。服药3剂热退咳减,咳痰稍黄,舌红苔薄黄,脉数。原方去薄荷、荆芥穗,易桔梗6 g、天竺黄6 g宣肺化痰止咳,再进3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风热犯肺,故治以辛凉解表,方中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前胡清热宣肺止咳,荆芥穗发表散风,取其微温不烈之性。

小儿肺热从临床看多有以下3种原因:外邪袭肺(包括调护不当,寒暖不及),蕴郁化热为病因之一;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蕴积化热,火热上乘为原因之二;情志抑郁,肝经蕴热,木火刑金为原因之三。肺内郁热,炼液为痰,痰盛生热,肺失宣肃,故而咳嗽频作,痰难咳出。因此,临床治疗必以清肺化痰为先,痰净则咳止。胃肠积热者兼以消食化积,肝郁化热者兼以解郁疏肝。

刘某,男,7岁,主因“咳嗽1月”,于2008年6月23日就诊。1月前开始咳嗽,曾在外院就诊,于静脉点滴头孢类抗生素,口服阿奇霉素及祛痰止咳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来诊时主症:咳嗽,痰多黄黏,难以咳出,夜间及活动后为主,时有气喘及咽喉不利,夜卧不安,食欲尚可,大便调和,舌红苔白略黄厚,脉数。查体:体温正常,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可闻及痰鸣音。辨证:痰热蕴肺。治法:清肺化痰止咳。方药: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百部6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葶苈子6 g、天竺黄6 g、炙枇杷叶10 g。服药5剂,咳嗽减轻,咳痰减少,呼吸平和,夜间仍咳嗽。原方去葶苈子、生牡蛎,易白茅根15 g、沙参15 g以凉络润肺,再进5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肺热,方中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生牡蛎、冬瓜仁、葶苈子、天竺黄清肺化痰,痰去则咳止,百部、炙枇杷叶意在润肺以防伤阴。二诊时夜间咳嗽,多为肺热伤阴或肺络血热,用沙参、白茅根意在凉血润肺。


    病例4 杨某,男,6岁,主因“咳嗽5 d”于2008年7月4日就诊。5 d前因食肉过量出现呕吐,后又着凉而咳嗽,咳嗽为阵发性,咳声重浊,痰多黄黏,夜间咳重,咳嗽时时有呕吐,手足心热,食欲差,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数。查体: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正常。辨证:肺胃蕴热。治法:清泻肺胃、化痰止咳。方药: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知母6 g、生大黄3 g、莱菔子10 g、枳壳6 g、葶苈子6 g、炙枇杷叶10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服药3剂,咳嗽转好,痰少,未有呕吐,大便稍稀,每日1~2次,纳食渐增,舌有裂纹,舌红苔薄白,脉滑。原方去紫苏子、知母、生大黄、葶苈子,易苏梗10 g、白茅根15 g、沙参15 g凉络养阴润肺,再进4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肺胃之热所致,方中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知母、生大黄、莱菔子、枳壳泻热导滞,葶苈子、生牡蛎、冬瓜仁清热化痰,炙枇杷叶意在润肺以防伤阴,兼以止呕。

冯某,女,12岁,主因“咳嗽1月余”于2008年3月22日就诊。1月前曾与同学吵架,心情不畅,又感风寒而发咳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明显,近日稍有加重。来诊时主症:阵发性咳嗽,白天为主,痰黄黏难以咳出,咳时伴胸胁刺痛,自觉胸闷,善叹息,烦躁易怒,纳少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查体: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正常。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余未见异常。辨证:木火刑金,痰热蕴肺。治法:疏肝清热,化痰止咳。方药:白芍10 g、郁金6 g、旋覆花10 g、醋香附10 g、知母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10 g、桑白皮10 g、瓜蒌10 g、葶苈子6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天竺黄6 g。服药5剂,咳嗽胸闷、纳食好转,大便正常,未见胸痛,仍有咳痰,黄白相间,夜间咳嗽,原方去知母,易白茅根15 g,再进6剂而愈。

    按语:木火刑金之咳,临床多见于年长患儿,临床不多见,因此,临床病史采集很重要。方中白芍、郁金、旋覆花、醋香附疏肝解郁,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瓜蒌、生牡蛎、冬瓜仁、葶苈子、天竺黄清肺化痰,瓜蒌、知母意在泻热通便,使热邪自大便而出。

小儿内伤咳嗽多因脾胃失调所致,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因多种原因,如夜卧胸腹受凉,或过食冰凉之物,或先天脾虚等,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上贮于肺而发咳嗽。故《素问》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内伤患儿咳嗽常常以痰多为特点,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为主法,以断其生痰之源,故《医宗必读》强调“治痰不理脾,非其治也”。方药以经典方二陈汤为主治疗。

王某,女,2岁,主因“咳嗽3周”于2008年8月13日就诊。3周前曾发热,后开始咳嗽,口服抗生素及化痰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来诊时主症:间断咳嗽,症状不重,喉中痰声明显,偶有憋气,纳食少,大便偏稀,汗出偏多,脾气偏大,舌淡,苔白滑,指纹红滞。查体:精神尚好,面色淡白,毛发稀黄,肋骨稍外翻,咽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有少许痰鸣音,余未见异常。患儿平素饮食不佳,1岁时有病史。辨证:脾虚湿盛, 痰浊阻肺。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止咳。方药:茯苓10 g、法半夏3 g、陈皮6 g、苍术6 g、紫苏梗6 g、黄芩3 g、杏仁3 g、桑白皮3 g、诃子肉6 g、五味子6 g、炒白术3 g、莲子肉6 g、炒白扁豆10 g。服用5剂,咳嗽消失,偶有痰声,汗出减少,大便见干,但饮食仍欠佳。治则易为健脾和胃,调理善其后。方药:太子参15 g、茯苓10 g、陈皮6 g、荷叶6 g、砂仁3 g、诃子肉6 g、五味子6 g、莲子肉6 g、炒麦芽10 g、焦山楂6 g。

    按语:本例患儿为内伤痰湿咳嗽,故治以二陈健脾燥湿,因患儿大便偏稀,故应用紫苏梗而不用紫苏子,诃子肉、五味子、莲子肉意在健脾敛汗。

    小儿肺虚咳嗽临床多见肺气虚为主和肺为主两类,多因素体虚弱,反复外感,反复咳嗽,日久伤气,肺气不足及热病伤阴,肺阴不足所致。临床治疗宗“虚则补之”之治则,即治疗以补为先,肺气虚者,当以太子参、黄芪等以益肺;肺阴虚者,当以沙参、麦冬、百合等以育阴。

    病例7 杨某,女,9岁,主因“咳嗽2月”于2009年2月10日就诊。2月前因肺炎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5 d,出院后仍有低热、咳嗽。来诊时主症:干咳少痰,夜间为主,咽干低热,午后为主,体温37.2~37.5 ℃,夜间盗汗,夜眠欠佳,纳食差,大便偏干,舌红绛少津,舌苔少,脉细。查体:精神尚好,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左肺听诊有少许湿啰音,余未见异常。辨证:肺热伤阴。治法:清肺育阴,凉血退热。方药:沙参15 g、麦冬10 g、百合10 g、五味子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青蒿10 g、白薇10 g、地骨皮10 g、银柴胡10 g。服药5剂,热退咳减,食欲转好,夜眠改善,仍有盗汗,原方去青蒿、白薇、银柴胡,加诃子肉10 g、乌梅10 g、生牡蛎15 g、黄精10 g,再进5剂,患儿咳平,盗汗好转。再诊时方药去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患儿属阴虚咳嗽,为热病伤阴、余热未尽所致,方中之药以养阴清热、宣肺止咳为主,而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意在清营分之热。该患儿在一诊时同时在我院进行超短波理疗,以促进肺部啰音的吸收,2周后左肺湿啰音消失。

咳嗽在西医学中为一个症状,在中医学中为一个病名,临床中咳嗽虽为轻证,但往往难以速愈,病久必耗气伤阴。小儿形气未充,证易速变,故病初贵当早治。依据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及小儿纯阳之体、易于化热的特点,并结合先辈之经验,临床时选用紫苏子降逆,黄芩清肺,桑白皮泻热,杏仁宣降,4味中药为主方治疗咳嗽,共奏清宣肃降之功效。临床应用中在本方药基础上辨证治疗,随证佐药,肺寒者佐以紫菀、款冬花,取其辛散温补以防伤气;肺热者佐以百部、炙枇杷叶,取其润肺以防伤阴;夜咳或阵咳者佐以沙参、白茅根、百合,取其凉血润肺;咳初鼻塞流涕者佐以前胡、桔梗、浙贝母以宣肺止咳;痰黏难以咳出者佐以海浮石、生蛤壳以软化黏痰;痰盛者佐以葶苈子、川贝母泻热化痰;痉咳者佐以地龙、百部、钩藤、生牡蛎熄风解痉镇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咳嗽咳痰中医辩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