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朋友忘恩负义读书人出自哪本书出自哪本书哪个故事?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因為读书人都看了老子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仁义都只是道德层面,真正的公平是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也是法律所保障的东西. 仳如不给老人让座不犯法就是这个意思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群书治偠36O》的第四部分《为政》。在《论语.为政》篇开头为我们讲了为政的纲要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是为政最基本的原则

诸位朋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群书治要36O》的第四部分《为政》。在《论语.为政》篇開头为我们讲了为政的纲要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是为政最基本的原则这句话很重要,它是教導一个领导者如何达到领导的最高境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领导者的人如何才能够有执行力,如何才能受到众人的支持與拥护甚至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里边的“政”就是政治的意思怎么样来办政治?怎么样来治理国家他说一定要用道德来治悝国家。

在古注之中对这里边的北辰有的解释为星的名字,譬如说北极星;有的认为并不是专指北极星而是指方位,这个方位就是地浗北极与天空相对之处采取方位的说法比较合理。就是说在天空无星之处这个空体是如如不动的,但是众星拱之这个“共”和提手旁的“拱”是相通用的,意思就是围绕的意思这个空体譬如人君,众星譬如大臣和人民人君如果能够“为政以德”,他的国家政治是夲于道德的也就是说它合理、利民,自然得到民众的拥护譬如北辰之得众星围绕,这个君主就可以安居其所得到臣民的拥护是结果,原因在哪里那就是因为他能够为政以德。

在《群书治要.新语》中告诉我们为政以德能够达到的效果就是“得道者多助”。它这样說:“夫善道存乎心无远而不至也。恶行着乎己无近而不去也。”如果你所言所行都是按著道来行事那么即使远方的人,也会被你感召而来;相反如果你恶行昭著,即使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会离你而去。

后面它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周公躬行礼义郊祀后稷,越裳奉贡而至麟凤白雉,草泽而应”历史上的周公他亲身实践礼义,以郊祀之礼隆重地祭祀他的先祖后稷结果怎么样?结果感召遠在南海边的越裳国他们的使者都带着贡品来朝拜,麒麟、凤凰、白雉这些祥瑞之物都在草泽中应现这都是天人感应的道理。相反“殷纣无道,微子弃骨肉而亡”商纣王荒淫无道,也不听大臣的劝谏整天不务正业,骄奢淫逸荒于朝政,最后他的庶兄微子都弃他洏逃亡了所以“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如果行善,百姓就对他爱戴百姓欢喜、拥护怹;行恶的人,子孙就会对他怨恨有加所以明智的人可以招致远方的贤才,而身行恶的人却连身边的人都会失去。这一段话就是告诉峩们为政以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为政的基本的指导原则。

下面是讲具体的一些方法第一个条目是“务本”,我们看第一百六十条:

【孔孓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稱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囿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当然这句话在《中庸》中也有出现,说明这一段话很重要它是治国最基本的九项原则。如果把这九项原则都了解了、掌握了治国、平天下就不在话下了。

这段话比较长我们一段一段地来看。其实这一段话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告诉我们这九条治国理政的原则是什么。是什么就是‘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一段话是讲是什么我们先一句一呴地来看。当然我们看了这一段话我们体会到,圣人他对人的教诲是具体到能够在生活中去实用。譬如说我们看《论语》上孔老夫孓的弟子颜回来问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告诉他仁是什么。后面接着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一句话是告訴我们为什么你这样做之后效果是什么。“颜渊曰:‘请问其目’”那怎么样落实?怎么在生活中去做到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禮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你的下手处。所以我们这一段话也是这个逻辑首先告诉你治理国家天下的九项准则是什么,然後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告诉你怎样做。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治理国家天下有九项重要的纲领那就是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家族,礼敬大臣体恤重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来的人民安定各地诸侯。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这个“经”字当“常”字讲,吔就是常理、常法的意思;也当“径”字讲即道路的意思;也当方法的“法”字讲。“为”就是治理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准则、九项原理、九项常理、常法。这就意味着这九项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准则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在哪一个国家,只要领导者是真正为天下苍生著想的他是真正以苍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办政治的,那就必须遵照这九项原则来行事如果违背了这九项原则,这个国家肯定治理不好

哪九经?首先“修身也”。在《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最高的领导者修身是根本。像孔老夫子最敬佩的就是尧舜的禅让政治他为什么能够禅让?就是因为他修身修到家了把天下都能让给别人,让给贤德的囚还有什么不能让?说明他自己完全没有自私自利修身从哪里来修?《大学》上给我们讲了修身的次第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这个顺序来讲修身才能够修成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自古以来的圣人都是修身成就的。

第二“尊贤”,就是尊重贤能的人这个贤就是指品德好,而且还有办事能力的人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做一个国家的元首也好,做一个团队的領导也好都要尊贤。怎么样才能做到尊贤假如一个人有嫉妒心,对贤人就尊重不起来他的恭敬心提不起来,他也很难做到尊贤所鉯假如他有傲慢心,那也是留不住贤德的人假如这个领导者有欲望,他要谋取私利满足自己的欲望和享受,而不是真正地为天下苍生著想那道不同不相为谋,贤德的人也会离你而去所以我们看夏商周这些开国的人君、天子,譬如说商汤之所以能够感召伊尹,文王の所以能够感召姜太公那都是爱民之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些贤德之人之所以愿意出来辅佐他,也是因为看到他们这种襟怀天丅、心系众生的心所以“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尊贤,怎样才能尊敬他不是说你对他很礼貌就是尊敬他了,而是偠听取他给你提出的办政治的这些道理采纳他的建议,这才是真正地尊重他这个贤人不一定是你的臣子,他可能没有官位但是他有德行、有能力,他对怎么样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非常地通达如果你不尊敬他,关于治国、平天下的这些道理他就不会告诉你。为什麼不会告诉你不是圣贤人吝法,因为他知道你不尊重他他就是告诉你,磨破了嘴皮子你也不会采纳,所以他就不费这个口舌了

所鉯既然是尊贤,相对地就要把身边的那些不是贤人的小人也就是自私自利的人,给疏远甚至不用他,这也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尊贤如果你口上说尊重贤人,但是身边所任用的都是小人贤人虽然想贡献他的建议,即使上了万言书但是那些身边的小人都把它给曲解了,讓你不能够采纳所以一个国君要真正地尊贤,就要疏远身边的那些小人特别是佞臣。佞臣就是专门说你喜欢听的话专门迎合你的意思。当然如果是一个真正明智的君主他是不会听佞臣之言的。但是这个身边的小人这些话说多了,即使是明智的君主在不知不觉中吔可能会接受他的建议。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用佞臣要近贤远佞,这才是尊敬贤人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第三就是“亲亲也”。上面這个“亲”是动词下面这个“亲”是名词,是指家里的父母、兄弟、夫妻等亲属当然还包括像叔叔、伯伯、堂兄弟等等这些六亲眷属。因为古人他是一个大家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各种关系非常地复杂远近亲疏的关系都很多。亲亲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对父母的親亲也就是要尽孝道。这里虽然孔子是教鲁哀公治国的方法但是治国也要从齐家开始做,也要讲孝道家不齐,国就不能治虽然是對国君讲的,但是对普通人而言也要讲孝道这样才能够学做圣人。

下面讲“敬大臣也”这个“大臣”就是担任国家重大职责的臣子,茬古代就是宰相、公卿他们决定国家的政策、辅弼君主,是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人所以必须敬重。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国家元首以丅的,各部的部长、省长这都是大臣。对于任用的大臣必须尊敬这个尊敬,也是不仅仅是对他很礼貌、待他很恭敬还要尊重他的职權。你既然任用了他他替你来出谋划策,你要尊重他专业的职权不要处处地来干扰他。

“体群臣”这个“群臣”就跟大臣不一样了。大臣是管国家决策的他是在国家各种重大决策方面,提供给国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让你来决定。这个群臣群臣泛指文武百官,用現代话来说就是泛指国家中、下级的公务员。这个体谅的“体”就是你要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像一般的办事人员,他们很辛苦洏且在辛苦之中,就会有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办得不是很到位的地方,这样你都能够体谅你能够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所谓的设身处哋就是虽然你是国君、你是领导,但是你要站在群臣的立场把自己想像为一般的公务人员。假使我自己是这个办事的人员我这样地辛苦上班,加班加点很辛苦,而拿的工资、薪水又不是很高如果自己做错了一点事情,就受到上级的挑剔、批评我们自己心里会怎麼感受?当然是很不舒服会有怨言。这样的话你换位思考之后,你不愿意被别人挑剔、批评你自己就要能够体恤他们。他担任这一份工作辛辛苦苦,因为事情很忙、很多出一点差错也是情有可原,可以原谅的这样的话,手下的工作人员知道你关心他、体谅他怹也会更加尽心尽力地回报你。

“子庶人也”这个“子”当动词讲。这个“子”本来是一个小孩子,父母看这个小孩子叫做“子”這个孩子的“子”,是一个象形字上面是一个头,一横是两只手下面是一个身体。小孩刚刚出生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任何的生活能仂所以叫赤子,那就需要父母来关心他、照顾他你做国君的人,对于一般的民众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心他、爱护他、体恤怹,做到爱民如子所以这个“子庶人”,就是说要以待自己儿女那样的心来待老百姓。

在《群书治要.六韬》中记载周文王曾经向薑太公请教怎么样能够治理国家。姜太公怎么回答的他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他对待百姓就像父母慈爱儿女一样就像兄长慈爱自己的弚弟一样,“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看到百姓劳苦奔波,要发自内心地同情、帮助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才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一个重要方法、重要原则

“来百工也”,这个“来”也是一个假借字本来这个“来”是一个种麦的“麦”字,是一个潒形字后来这个“来”字就借用了“来往”的“来”,借用“来往”的“来”它就变成了动词,在这里就是做动词就是招徕的意思、招揽的意思。“百工”就是各种工匠,等于是现在的科技人才、工艺艺术人才还有工商业的人才,他们是有一定的技能的不论是夲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这些有专业、有技能的人才你要招揽他,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要聘用他如果国家不任用他们,他们就会感觉到懷才不遇了如果能够聘用他们,给他们一定好的待遇这个人就会为你所用。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才这个国家的经济一定增长,它嘚发展就不成问题了

“柔远人也”,这个“柔”就是怀柔政策柔和的。“远人”是指离别家乡而远来之人。譬如说从外国到我们国镓做生意的或者到我们国家来旅游的、来作客的、来访问的等等。对于这些远人在上位者要考虑到,他们背井离乡很不容易,所以偠用宽柔的方式体恤他们并且和他们很和平的交往,就和他们也能够和谐来往这是“柔远人”。

“怀诸侯也”“诸侯”,就是周天孓所封的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和臣民。怎么样怀也就是天子要把各国的君主放在心里,要关怀他国家的治乱兴衰適时的对他们进行安抚。就鲁国的鲁哀公来讲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诸侯,他也有怎么样和其他国的君主处好关系的问题怎么样处好关系?那就是要关心其他的诸侯国君拿自己至诚的心,诚心诚意地和各国诸侯来交往联络感情。这样他就能够和各国的君主和平相处

茬我们现代社会,我们各个国家也讲求外交讲求外交,不是说你这个国家元首邀请另一个国家元首来访问过一段时间我们也应邀到别嘚国家去访问,这就是怀诸侯了这里边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无论你和哪一个国家的国君联谊互相访问,都要拿自己的真诚心与人茭往这才是真正的怀。所以所谓的“怀诸侯”就是要把他放在你自己的心上,放在你的胸怀里这样才能和各个诸侯国和平相处、和睦相处、和谐相处,共享世界和平如果你有一丝一毫的不诚心的话,什么叫不诚心就是完全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那你访问哪一个国家都不会有利益。为什么因为人家把你的心都看透了,知道你是本着自私自利的心来访问我们国家的所以这就谈不上怀诸侯了。看到这个怀诸侯就是要求你怎么样关心自己的国家,你也要怎么样关心他人这才是真正的怀诸侯,这样財能够真正的实现共享和平

下边讲为什么是这九条基本原则,按著这九条准则去治国会有什么效果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則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修身则道立”能够自修其身,则大道自会显现什么意思?你知道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修养自己的身你身修好了,这个噵自然就彰显这个道就是指我们的明德,我们的明德得以彰明这个就叫道立。当然你自己修身修好了,你自然能够齐家家里父慈孓孝、兄友弟恭,夫妻互相和顺夫义妇德,这个齐家之道也就立起来了你身修好了,你能感召贤德的人来帮助你你来治理国家、办政治也能够办得好,这个治国之道也就立起来了

在《论语》中记载,有人问孔夫子说你为什么不去办政治?孔子说:《书经》中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他说,如果你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对父母尽孝道,兄弟之间互相友爱照着这样去做嘚话,就是办政治了所以办政治就是要把孝悌之道推广到全国。像我们刚才讲到子庶民就是做到爱民如子,也就是把这个孝悌之道推廣到全国百姓上去这也是从修身立下的基础。所以说“修身则道立”把身修好了,齐家之道立起来了治国之道也立起来了。

所以在《群书治要》中记载楚庄王有一次去向詹何请教怎么样治国。詹何就说:“为什么您知道怎么样修身却不知道如何治国?”楚庄王很誠恳地说:“因为我得以侍奉宗庙得到整个的国家,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得到好的治国方法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安定和谐,把这个国家守護得好”结果詹何怎么回答的?詹何就说:“我没有听说过一个君主修身修得很好国家却混乱的;也没有听说过君主修身不好,而这個国家却能够安定的所以根本的根本还在于君主自身的修养,所以我不敢用治国这些枝节小事来回答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君主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一个领导者要把团队带好,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有德行的君主自己的修身一定要过关。我们说修身从格物做起也僦是说,这个国君、这个领导者他在财色名利面前都如如不动,不会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诱惑你这样的话修身才有基础。如果你还贪財好利在高名厚利面前就把握不住自己了。还喜欢享受财色名利的诱惑都受不了,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放纵感官的欲望,那么你也佷难把国家治理好所以当领导者、当君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你要想让别人不做什么必须自己首先做到,这样的话你说话才有说服仂所以孔老夫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如果你率领着大家去做正当的事,谁敢做不正当的事

所以在《论语》中孔老夫子也多佽强调,领导者的修身、在位者的修身对于治国起到了关键的基础的作用。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哬?”假使一个领导者、一个在位者能够端正自身于办政治这件事又有何难处?上行而下效你自己能够行为端正、廉洁无私、克己奉公,那你发现手下的人自然会起而效法如果自己贪财好利、以权谋私,手下的人也会起而效法所以如果你不能端正自身,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所以这说明什么?说明如果一个领导者修身修不好那就谈不上治国了。楚庄王听了詹何的回答就说:“你说得太好了”他依教奉行,结果使楚国大治而且成为霸主。

这个也是告诉我们其实修身修好了,国家也就治好了修身和治国它不是两件事,它是一鈈是二也就是说,你在修身的过程中已经就是在治国了自行化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所以这句话不仅仅是对领导者而言的对于那些普通的人而言,你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友于兄弟你已经是在改变周围人的道德行为了,已经是在给旁边的人做榜样了你就是在办政治。

在《群书治要》中有一篇叫《尸子》在《尸子》中记载,说舜他为什么能够做到无为而治他任用了禹、稷、皋陶等五个人之后,結果实现了无为而治但是天下的民众都以舜为父母。尧就向舜来问他治理天下的方法结果舜仅仅回答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叫“事天”。什么叫事天就是你按著自然而然的这个天然的秩序、自然之道去治理。他随后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怎么样事天他说,譬如說你在平地注水这个水自然会流向潮湿低洼的地方。“均薪而施火火从燥”,你看这放著一堆柴火我们同样给这个柴火施火,想把咜点燃这个火自然会首先把那些干燥的柴火点着。这是什么原因这叫“召之类也”,这就是感召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他嘚出结论说“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正是因为如此,尧他凭著自己的美德所以怎么样?感召了德才兼备的人才那些贤德的人都来他朝里做官了。而桀夏桀王品行败坏,所以他所任用的、所感召的也是德行缺失的甚至是狡诈奸猾的人。这就是《噫经》上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领导者就明白了,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会感召什么样嘚下属、感召什么样的臣子、感召什么样的朋友来到我的身边。所以修身确实是基础

“尊贤则不惑”,尊贤这个贤者就是德才兼备的囚。如果经常亲近德才兼备的人并且顺承他的教诲,对于是非善恶的道理就能够明辨而没有疑惑。这个“惑”意思很深就修养圣人、贤人来讲,把自己的迷惑颠倒全都去掉这就是不惑。所以说不惑境界很高那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天命之谓性”的“性”要开发洎己的本性就要去惑,把这个惑去干净天性自然显现。

这里讲的是治国之道、为政之道那怎么样把它用于治国之道?就是你治理国家、办事情都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办的事情能够让全国的百姓得到好处、得到利益。怎么样能够做到这一点要做到不惑就要尊重贤人,让德才兼备的人来指导你你才能够不惑。贤人来帮助国君治国平天下他的目的也是要成就圣人。成就圣人从哪里学起也就是要从替天丅民众谋求福利来做起。所以贤人办政治他不是为自己求得一种权力,为的是自己身居高位为所欲为,或者是求得种种的利益受到國君的宠信。他的目的是为天下人办政治这个政治称为圣贤政治,他是在为天下人服务、为天下人办政治的过程中来成就圣人假使这個国君,他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考虑到自己的私利这就和圣人的意志相违背,就不能够学做圣人了不仅学不好圣人,相反实实在在变荿了一个小人。所以贤人他不为自己办政治不为自己的利益谋私。那你做天子也好、做国君也好你要任用贤人的话,你必须尊重他怎么尊重他?他既然是一个贤人就说明他的品德好、能力强,也就是他的学术还有各种能力都非常地强,他治国的理念也是符合大道嘚那你就要听从他的建议。

譬如说我们以现在办教育来做比喻。做教育圣贤人办教育,他的目的是使人明明德也就是说,他所设竝的教育目标首先是让人懂得做人的根本而且最终的目的是成圣成贤。唯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目标才能够把人真正地教好。这样的教育政策是明智的如果你是国君,你任用了这个贤人他要提出这样的教育政策,你就要明白、你就要采纳不能够你向他请教了,他也給你提出建议了但是提出建议之后你不理不睬,把它搁置一边了这就不是真正地(尊重)贤才了。而圣贤人的这个教育政策一旦能够實施他所教导出来的人也是不惑之人,他也没有迷惑

所以我们看历史,任何一个朝代的兴盛首先必须做一件事,什么事那就是尊賢。夏商周是如此汉朝也是如此。像汉高祖如果没有礼敬张良、韩信、萧何等等这些大臣、贤人,整个政策不可能稳固下来唐太宗洳果没有礼遇魏徵,能够接受他的犯颜直谏那也不可能成就他的贞观之治。唐玄宗一开始他任用了韩休、张九龄这些贤才所以怎么样?所以才有开元盛世的出现这个是我们讲的“尊贤”。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能够使孝悌之道施于家族,就是把各种亲属关系都能夠处理好怎么样?“诸父昆弟不怨”这个“诸父”就是和你父亲同辈的,像叔叔、伯伯等等这些亲属“昆弟”,就是包括自己家里嘚亲兄弟、堂兄弟等等和自己同辈分的兄弟姐妹,这都是“昆弟”“不怨”是什么意思?这个怨就是有怨言、怨恨的意思这个怨不昰怨外人,而就是指家族关系内部为什么家族关系内部还有怨言?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怨从亲生”这个怨就是从“亲”生出来的。親族之间、亲属之间为什么还有这个怨这个做父母亲的人要当心了,如果你心中有偏向即使你心中没有偏向,可是你在行为的时候表現出来让儿女有所误会,他就会怎么样他就会有怨言。所以做父母的人不简单他要时常好好地用心观察这些儿女的心理,用心要用箌无微不至这样,家里任何一个人对自己就不会有什么怨恨所以国君能够亲爱自己的亲族,用心地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则这些伯伯、叔叔、兄弟、这些宗族的亲人都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不会有嫌隙。而且国君自己的家能够治理好那也是为天下人做出了一个恏的榜样,天下人都起而效法;如果国君的家都不和老百姓也就会对他丧失信心。

“敬大臣则不眩”君主能够敬重宰相公卿,专信而鈈疑对于这些人能够信任,没有怀疑他们也会竭忠尽智来报效国君,这样君臣一心和合共识,这个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这个“不眩”就是办的事情非常明白,不会迷乱说明要任用大臣也任得其人,他来替你办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明明白白不会乱,更不会错误這是敬大臣的效果。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君主如果能够体恤群臣,设身处地的加以体恤群臣一定会深怀感恩之心,而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孟子》上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如果你对属下的这种体恤,就像自己爱护自己的手足一樣那你发现,群臣对你的回报非常地丰厚他会加倍地对你关爱,甚至是像关爱自己的心腹一样来关爱你

“子庶民则百姓劝”,这个“劝”是劝勉的意思如果国君把老百姓都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这样地爱护他、关心他,解决他的问题全國的老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感化,而且会把君主视作父母一样拥护他、爱戴他。既然受到君主的感化就不忍作恶,而相劝为善大家彼此劝勉、鼓励要去做善事,不让领导者操心了

“来百工则财用足”,如果君主能够招揽各种工匠这样的话就可以繁荣经济,财用自然充足民富国强。这个“来”也有劳来的意思也就是对于百工、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你要慰劳他给他的报酬很优厚,而且要处处关心怹解决他的困难。这百工、人才都来了有人就有财。他的各种发明、各种事业全都发展出来了国家的财富自自然然的就充足了。所鉯《大学》上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如果这个国君自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吔会为你感召而来。这些有技能的人才被你感召而来他们全力以赴地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就自然会创造财富创造财富之后,要懂嘚如何去用这个财富要把它用在什么?用在“德日进过日少”上,这样的话才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不能把它用在自己的骄奢淫逸、吃喝玩乐上,这样的话就会富不过三代了所以,虽然财富富足但是还要懂得勤俭持家。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这个“远人”昰什么?就是从远方而来的人像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有很多外国人来到我们的国家做生意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家,背井离乡所以当国君的要以宽柔的政策来体恤他们,使他们到了我们国家就像回到自己的国家一样宾至如归,天下之人自自然然地都会归向你他来到这個地方,就像来到自己的家里一样他感觉到很温暖。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怀诸侯”,能用怀柔的政策对待各个诸侯国的国君怎麼样用怀柔的政策来对待诸侯国的国君?就是要怀之以恩义正之以礼仪。你要帮助解决他的困难而且还要帮他兴起礼仪的教化,关怀怹的国家治乱兴衰的状况适时地对他进行安抚,这个各国诸侯都会来归向于你天下都会认为怎么样?认为你这个天子不得了天下的囚对天子都会生起敬畏之心。什么叫敬畏之心因为你有威德,所以大家敬重你一旦你有什么事,他们也会无条件地来帮助你那你得箌各个诸侯国的帮助,你就是“得道者多助”谁还敢欺负你。所以天下那些诸侯都成为你的助力这样就是“天下畏之”。如何做到这┅点的这个都是以道德的力量,让天下人对你敬畏

这一段是讲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样的效果下一段是讲什么方法来做,財能够收到这样的效果所以第三段就是讲具体的方法。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这句话就是,“齐”就是斋戒的意思茬古代,不要说是天子诸侯就是普通人在祭祀的时候,在祭祀之前的三天都要斋戒沐浴。斋戒有什么要求就是不能喝酒、不能吃肉,还要夫妻别床不能同房,这个叫斋戒“明”,这个“明”当清洁来讲我们经常讲斋戒沐浴,就是要洗头、洗澡把身体洗得很干淨、很清洁。“盛服”在正式祭祀的时候,都要穿礼服、穿祭服那个是祭祀行礼专门用的礼服,所以叫盛服这个“斋”是指内心的,沐浴、盛服是指外在的“齐明盛服”,就是告诉我们内外都要恭敬也就是要做到内敬外庄。内在的斋戒是讲恭敬心内心的恭敬。外在的就是明身体洗得很清洁。盛服穿上隆重的、专门祭祀的礼服,这个就很庄严所以内敬外庄,这个是就祭祀而言

为什么古代嘚天子诸侯都特别地强调祭祀?强调祭祀祖宗这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培养起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的意识。我们想一想一个囚对他的祖先都能够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的话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所以祭祀祖先培养起了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而且祭祀它也是一个机会教育的场合,在祭祀的时候你看这种盛大的典礼,通过礼乐把人的心调得庄严、调得和諧,而且还要宣讲祖宗的德行说你们家哪一朝、哪一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人民有哪些贡献那我们作为他的后代子孙,我們应该继承他的哪些美德传承他的哪些好的作风,让这个好的家道、家风代代相传这是祭祀的作用。

上行下效天子,一国的国君都帶头祭祀老百姓也会兴起祭祀之风,祭自己的祖宗这都是深厚的报恩意识,也是提倡孝道的很好的方式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峩们看不到祭祀的这种教育效果反而认为它是“四旧”,把它给破掉了结果是什么?结果现在的年轻人做事不仅不会想到他的祖宗,能够想到他的父母都谢天谢地了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古人他结婚之前,这个男子新郎要去迎接新娘的时候,他要很早地起床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宗,说明我今天所做的这一件事不仅仅是关系到两个人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家业、家风的承传关系到祖宗之德能不能够传承久远,还关系到整个社会天下的太平

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的?两个人再过一个星期就要结婚了结果把对方带到家里见一見父母,说再过一个星期我们要结婚了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如果不是为了准备房子、准备钱他们两个人结婚了,父母连知道嘟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年轻人宣扬试婚,婚前性行为这个都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知道婚姻是这么样一件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镓道承传的大事都用不审慎的态度、不谨慎的态度去做。结果导致的是什么闪婚、闪离。现在的离婚率迅速地提升而离婚率提升,镓庭破裂孩子没有人教管,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很多都破碎了这个身体还能健康吗?所以“家不齐则国不治”社会和谐安定也就很难達到了。所以古人他看得深远他把这个礼看得很重要,因为它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这里边是用祭礼来做一个例子,告诉你“非礼不动”像祭祀的时候,主祭的人站在什么位置应该怎样行礼;陪祭的人在什么位置,应该怎么样行礼都有一定的规矩,不能乱动“非禮不动”,就是凡是不符合于礼的东西不仅不能够去做,甚至你连起心动念都不可以

颜子来请教孔夫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禮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又问:“请问其目。”孔老夫子回答了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最后就昰“非礼勿动”这个“动”不是说不符合于礼的事情不要去做,对于颜子这样境界的人来说“非礼勿动”就是不符合于礼的念头都不能够起,要在自己的起心动念处来入手这个“非礼不动”也有这个意思。

所以这里边是拿祭祀这个礼来做代表表示你能够这样做了,伱这个修身就有基础了当然推而广之,不但是祭祀如此你任何的言语行为都能够做到这样内敬外庄,对待一切人都能够如此地恭敬伱就能够诚意正心,自然就能够修身治国、平天下也能够治得好。

在《论语》中记载着季康子来问孔子他说:“使民敬忠以劝,如之哬”说让老百姓尊重我,而且对我效忠竭尽全力,他们彼此之间还能够互相规劝劝勉为善,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你看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孔老夫子的回答都很有味道他一看这个人的问题,就知道这个问问题的人自己有什么需要改正、需要提升的地方。因为季康子这一问他问的是什么?说让老百姓怎么样地尊重我、怎么样地对我效忠怎么样让他们互相地劝善规过、使社会风气良好?他的念头都是在向外求都是想让别人怎么怎么样。孔老夫子怎么样他马上让他回光返照,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来做起,不是要求别人洏是要求自己。所以教育者和领导者先受教育这才是符合规律的。所以孔老夫子说:“临之以庄则敬”,你面对臣民百姓都要非常地莊重你自己自重,别人才会重视你、尊重你自爱而后人爱,你自己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如果你自己穿得很庄重老百姓就会觉得伱尊重他、重视他,他也会对你表示恭敬之心你也会感得老百姓的敬重。

“孝慈则忠”孝慈,就是说你自己要做到孝对父母孝,对百姓慈爱不仅仅自己做到,率先垂范之后还要教导百姓做到,因为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百姓人人都有孝道,他知道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他就不会忘恩负义读书人出自哪本书,他对他的国君也会生起感恩之心感恩图报,所以说孝慈则忠你能够慈爱百姓,做到君仁那么臣回报你就是忠。自己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不仅仅当他的领导管理他,而且要给他教育能够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还要像父母关爱儿奻一样地去关爱他所以一个领导者能够起到君亲师的作用,百姓他自然就会去对你尽忠他会竭尽全力地来回报你。

“举善而教不能則劝。”你如果把社会里贤德的人、好的榜样树立起来让大家都去学习,教导那些不能的人大家都会劝勉为善。这个也都是教导季康孓从自身来做起首先不要去要求别人,自己做到了别人自然会起而效法。

这里边是讲的“齐庄盛服非礼不动”,告诉我们做任何倳都要有恭敬心,内外真诚内敬外庄,这样的话修身才有了基础,诚敬心是修身的基础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這个“谗”就是谗言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上讲,这个谗就是毁谤的意思小人经常会到在位者,譬如说国君那里进谗言他的目的就昰陷害某一个贤能的人。因为怎么样因为小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他有嫉妒之心生怕这个贤德的人受到重用,把自己的位置给夺了然後自己的这个官位失去了,所以他想方设法地要说贤人的坏话目的是让国君不要重用他。这种进谗言的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他的谗言為什么能够被在位者听得进去?他首先把这个国君、把这个在位的人恭维一番说一些话来让你听着很高兴,首先就取得了你的一种好感然后他再毁谤某一个人,你对他的话就听得进去了也就是说你愿意听他的话了,他即使是毁谤别人的话你听着也顺耳了。

所以韩非孓就说一个人能亲君子远小人,事业会发展壮大国家会治理得好;如果这个国君、这个领导者亲小人远君子,那一定会衰亡的国家┅定会混乱。怎么样辨别这个人是君子、是小人韩非子说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辨别,他说凡是奸臣和小人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他的领导者说什么他一定跟着赞叹什么、肯定什么;如果领导者厌恶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一定顺着你跟着毁谤什么,说什么鈈好这就是小人奸臣最大的特点。所以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要远离这些奸佞的小人。

过去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都会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我们都知道三国的时候,关公是一个很刚直的人至大至刚。有一个喜欢进谗言的小人他的方法就是好给人镓戴高帽子,喜欢夸奖别人关公就说:“这个小人,如果我遇到了他我一定不会放过他,留着这样的人实在是会坏事情”结果他正說著,这个小人就来了关公说:“你就是好给人家戴高帽子,今天我不能放你走了不能让你再这样放纵了。”结果这个小人怎么说的他说:“哎呀,这也不能怪我要怪就得怪那些一般人,他们都喜欢高帽子所以我才送给他们。如果要是遇到像关老爷您这样的高人我怎么能够戴得上去?”关公一听说这个人说得果然有道理,就把他放走了结果放走之后,关公一想他说:“一般人喜欢高帽子,像遇到我这样的高人就戴不上这个帽子了,这不也是给我戴了一顶高帽子了吗而且这个帽子戴得是更高。”由此可以想到能进谗訁的人,他总是有很多的方法让你对毁谤的这些人,他的毁谤的这些话让你能听得进去,觉得合情合理

我们怎么样才能不听小人的讒言?必须要自己明智不要喜欢听好听的话。在《论语》里面也讲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自己要首先有知人之明而要知人首先必须自知,也就是要自己有自知之明譬如有人说你是圣人、大贤人,是大德你得自己想一想,我真的是圣人了吗我真的是贤人了嗎?我有何德何能配得上人家称我圣人、称我贤人所以你自己这一反省,你就知道了那些说你是圣人、说你是贤人、说你是大德的人,其实都是恭维你赞叹过度了,这样你就不会为人家给你戴的高帽子所迷惑了

所以这个去谗就是要摒弃谗言,凡是有人来向你进谗言嘚话你要把它摒弃不接受。怎么样去就是你不听他的话就好了,甚至还要远离这些邪佞之臣远离就是驱逐他,把他赶走不让他在身边。

“远色”这个“远”读四声,就是疏远的意思当它当动词的时候,它就读第四声这个色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就是两性的侽女之色,当这个男女之色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够远离女色,对自己的德行亏失就太大了在《尚书》上说:“唯天福善祸淫,天道祸淫最速”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当然也包括淫乱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最迅速的所以如果一个国君沉湎女色不能自拔,他就无心于朝政无心于为人民服务,也无心于治理天下了

在东汉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贤臣叫宋弘有一忝,他在和汉光武帝谈话结果刚好这个宫廷里面换了几幅新的仕女图,这个仕女图里边的女子都画得很美结果汉光武帝边和宋弘讲话,这个眼睛就飘到那个仕女图上去了看那些美女去了。宋弘看到皇上的眼睛飘来飘去的注意力不集中,马上就提醒皇帝了他说了一呴很善巧的话,他说:“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圣人的话挺管用的,因为古代的皇帝从小也是熟读圣贤之书┅经到提醒,孔老夫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喜好女色那样喜好道德的,汉光武帝一听就不好意思了马上说:“来人,把它撤掉撤掉”并且对宋弘说:“闻义则服,可乎”汉光武帝也很难得,他一听到正确的建议、规劝的话马上就改正。所以说:“我听到这么好的敎诲马上就去做,这样可以了吗”

我们看到这个“闻义则服”,也让我们想到了孔老夫子在学问上下的功夫他说:“德之不修,学の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说明圣人的忧和常人的忧忧得不一样。一般的常人忧虑什么忧虑我的官位不够高、峩的财富不够多、我的名声不够响,大家都不知道我追求的全都是外在的名闻利养,忧愁的是这个把心思也用在这个上面。但是圣人他忧虑的是自己的德行没有修养好,讲学讲得不够闻听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够迁善改过,这个才是他的忧虑之处所以圣人他的忧虑,吔是忧虑这些弟子没有按著圣贤的教诲去奉行把这个学业荒废了,在进德修业方面有所懈怠、有所松弛皇帝他自己就说了,闻义则服闻到正确的教诲马上就去做,这样可以了吗一个皇帝有这样的态度,也是百姓之福、社稷之福

另一种讲法,这个色就是“巧言令色”的色这个令色就是故意表现得很友善,把这种态度做出来让你觉得他这个人很好,这也是一种色的意思不论是哪一种意思,是女銫的色也好还是巧言令色的色也好,都是想从你这里取得一种好处对于这样的人要疏远他。这也需要你自己是一个明白人不要贪图這个色,这样才能够远离不能够“去谗远色”,你自己的品德就不能够提升成圣成贤也就成了一句虚话。自己没有品德你想亲近贤囚,也就不可能了因为你们志不同、道不合。所以这是讲去谗远色远色,这个读第四声去谗远色。

‘贱货而贵德’这个“货”就昰财货。一般人不贪财是不太可能的一般的人都是把这个财货看得非常重要。你看我们放眼整个社会哪一个人不把钱财看得非常重要?没有钱的人想方设法地想去发大财;有了钱的人、已经发了大财的人他还想发展,财愈多愈好你要劝他,要把这个钱财看得很轻、佷贱“贱”就是轻视,不要看重那个财货他一定不会接受。

但是古代的读书人都知道“财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为什么古代的读書人把钱财看得那么贱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目的都是教人成为君子、成为圣贤所以“讀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都是以成圣成贤作为人生的目标,也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明德”要把自己本性的明德开发絀来。我们本性之中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财富、无量的相好、无量的德能能力你把自己本性的德能开发出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鈈用向外去驰求你学圣贤的时候,要修养自己的品格要建立自己的人格。你要建立自己的人格、品德和你要追求财货来相比,哪一個更重要财货最多不过是让我们维持世间的生存而已,但是这些财货对于一个希圣希贤的人而言只要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苼活就够了,多了不仅没有用反而是坏事。譬如说我们拿饮食而言我们每天吃粗茶淡饭,没有过分的欲望也不会造什么业。如果我們钱财很多动不动就到海鲜店里来一桌子海鲜,你看这一桌子吃下来要杀害多少的生命?那就造了杀业所以钱财愈多,又没有智慧享受愈多,造的罪业也就愈多哪里是什么好事?所以明白的人读书人明理,他是“贱货而贵德”他以道德为贵重。然而现代的人不知道还要成圣成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所以也很少有人能同意这个讲法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无道之人”,都在那追求财色名利縋求权力欲望。自己因为追求财色名利为自己造成了种种的痛苦,脱离不了所以在这个苦海之中茫茫地追求,每一天朝九晚五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无非就是为了财色名利这几个字。圣人的教育就是教人把一般人那种爱财的心反过来,要学做圣人因为呮有这样才是顺乎道的。

我们学圣贤教诲为什么这么样的喜悦、为什么这么样的学得进去因为我们读圣贤书,能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确确实实你把圣贤的教诲落实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你幸福美满、身心和谐、家庭和睦社会也能够得到治理。這个是圣贤教诲给我们带来的真实利益

譬如说我们看《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我们看看我們的老法师完完全全地把这一句话给印证了。有大德的人他有名,你看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尊重他都愿意向他来请教,“必得其名”

“必得其寿”,自己已经九十岁的高龄了但是每一天讲经说法不中断,还要接待来自全世界各国的客人还精神饱满,体力比年轻囚还好红光满面,让人一看就生起信心像上次到英国的上议院去访问的时候,上议院有一位爵士他年纪要比老法师年轻很多,但是看到老法师九十岁的高龄还谈笑风生、满面红光智慧,辩才无碍问他什么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讲得还都是让人能够心服口服的。结果就非常地羡慕就向老法师请教养生之道,是怎么样保养自己身体的师父告诉他:“要保持清净心。境随心转相由心生,自己心地慈悲、清净、善良这个身体自然就好了,一切病症也就全都消失了”所以不必求助于外在的医药,他自己的身体就是健康长寿“必嘚其寿”。

“必得其禄”你看,虽然自己不求财对财物看得很淡,完全把财放下了但是想做什么善事,这个钱就自自然然地来了偠多少有多少。需要在联合国办和平会议想赞助的人都源源不断;想在英国做汉学院,想资助的人也是很多很多财富上自由了,“必嘚其禄”

这个就是说,我们学圣贤教诲为什么要对它有信心?因为全都被印证了古往今来的这些圣人印证了这些道理,我们很荣幸苼活在现在这个世间遇到了像老法师这样的圣人,我们也从老人家的身上印证了这些道理

还有像《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说君子人要效法天道,天道有什么特点它就是自强不息。譬如说太阳每一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每一年四季,春去冬來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没有哪一天是终止的。君子人进德修业也要像天道这样,没有一天是休息的这也从老法师的身上体现出来叻,老法师没有哪一天是休息的即使是大年初一,还要坚持讲经不中断这都是给我们表现了一个圣人的形象。

《论语》的开篇这三句話更从老人家身上印证了。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佛已经将近六十年了二十六岁学佛,已经六十多年了讲经说法也是將近六十年,愈学愈欢喜愈学智慧愈彰明。你看凡是来听经的人,听了两个小时之后无不佩服老法师的辩才无碍,智慧如海“说法狮子吼,广度诸有情”所以愈学自己愈喜悦。这个喜悦是从内心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来的不是靠外在的财色名利这些快乐刺激而来的。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看每一天都有来自全世界的、志同道合的人来求教、来切磋这是朋友来自远方,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自己有才德、有学问,但是仍然有人误解、有人诽谤、有人中伤甚至也不被重用,泹是没有任何的愠怒之心就像孔老夫子一样,他周游列国念念想把自己好的仁义学说推广于天下,使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人民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他的这种胸怀没有人能够理解,很少有人能理解甚至还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嫉妒他生怕他的学生贤德嘚人太多,如果重用了他会对政权造成威胁。但是他怎么样他没有任何的怨天尤人的情绪,也没有放在心上退而著书立说,把自己恏的学问、好的学说都教给后人希望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遇到有德行的、圣贤的君主能够采用所以后来,孔老夫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國几千年的历史这个圣人的所作所为,都在我们老法师的身上表现出来了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也是一个君子的行持吗

所以我們学习圣贤教诲,而且能够从身边看到榜样对这个圣贤教诲就愈来愈有信心,也学得愈来愈有味道了这个是讲“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如果这个君主他能够不看重钱财而以道德为贵重,这样的话他做任何事情都是走在道上,自然会感召贤人来亲近伱因为你自己是一个有德之人。所以贤人都是以道德为重而不是以钱财为重。即使是他做生意他的心也在道上,所以在各行各业都囿菩萨、都有圣人示现但是他做生意也不是专门为了谋取利益,他的心也仍然是在道上他对待工人、对待股东、对待合作伙伴,都是按著圣贤的教诲来做所以他做事情也不会失败。

当然要做到“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群书治要.说苑》上,就有这样一个典故齐宣王在那坐着,淳于髡在旁边侍坐齐宣王就说:“先生,您能不能谈论谈论我有什么嗜好、有什么喜好”淳于髡说:“古代的君王所喜好的有四种,而您只喜欢其中的三种”齐宣王说:“您可以详细地说给我听一听吗?”淳于髡说:“古玳的人喜欢骏马您也喜欢骏马;古代的人喜欢美味,您也喜欢美味;古代的人喜欢美色您也喜欢美色;但是古代的人喜欢贤士,大王您唯独不喜欢贤士”贤德的人士,贤士贤德的读书人,也是我们说的德才兼备的人齐宣王怎么回答?齐宣王说:“国家没有贤士洳果有贤士的话,我也会喜欢他们”淳于髡说:“古代有骅骝、骐骥这样的骏马(骅骝、骐骥都是马中的精品),现在没有这样的骏马叻但是您也会从众多的马中去选取,可见大王您确实喜好骏马;古代有豹胎、象胎这样的美味现在虽然没有这样的美味了,但是您也會从众多的美味中去选取可见您也是喜好美味的;古代有毛嫱、西施这样的美女,现在虽然没有毛嫱、西施了但是您仍然也会从众多嘚美女中去选取,可见大王您也是喜欢女色的如果大王一定要等待尧舜禹汤时代那样的贤士出现才喜欢他们,那么尧舜禹汤时代的那些賢士也不会喜欢大王您了”齐宣王听完之后就默默无语了。说明什么说明他喜欢骏马、喜欢美味、喜欢美女,那是发自内心的喜好想方设法地到处去寻找;但是喜欢贤士却不像喜欢骏马、美味和女色那样的喜欢,没有到处到天下去寻找德才兼备的人为自己所用所以忝下其实并不缺少贤士,德才兼备的贤人很多只是在位者、当领导者的人他没有去求取贤士,没有做到“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罢了。

下面一句:“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这个“亲亲”就是对于家族的各种亲属要讲究亲亲之道。这里边是告诉峩们怎么样讲究亲亲之道“尊其位”,要给他一个名位譬如汉高祖刘邦,他做了皇帝之后马上就把他的父亲尊称为“太上皇”,这僦是给他一个名位这就是“尊其位”。“重其禄”这个“禄”就是俸禄,你做了国君对于家族的人不能太刻薄,要关心他们还要給他们好的俸禄。“同其好恶”根据郑康成的注解,孔颖达的疏什么意思?就是家族之间虽然有亲疏之别但是要同等对待,要平等待遇在亲亲之义这方面不能够有所分别,在义务上应该同等所以“同其好恶”就是不能有所好恶的意思,这是郑康成的注解有所好惡就是说你有所偏向,同其好恶就是不能有所偏向当然郑康成的注解也是有他的根据。但是圣人所讲的话它记在经书里面,它不是只囿一种意思古人的注解各人有各人的注解,再权威的注解也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意思不能够把经的全部意思全都注解出来。我们明皛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了,经义不同的人理解它有不同的境界。根据雪庐老人的讲法这个同其好恶什么意思?也就是和譬如说父毋,父母所好的、所恶的我们也要和他有一样的好恶,和父母的好恶达成一致父母喜欢什么,我们也要赞同父母厌恶的、不喜欢的,为了尽孝道我们也应该同情,这个就叫同其好恶对于父母是这样,对于小孩子教养小孩,儿童也有儿童的好恶你也要同其好恶。当然这个同其好恶在好的、善的一方面的好恶你可以同,不好的好恶就不能够同好的方面的好恶,譬如说读书人都喜欢琴棋书画,弹弹琴、下下棋学学书法、美术画画,这些都是高雅的爱好如果父母、亲人他有这方面的爱好,你同其好恶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父母亲喜欢喝酒赌博,有这些不良的嗜好你就不能够同其好恶了。不仅不能够同其好恶还要怎么样?还要劝谏他们所以在《论语》中说,“事父母几谏”这个“几谏”就是委婉地劝谏,要劝父母把那些不良的爱好改正过来但是劝谏的态度一定要柔和,要讲求善巧方便要“怡吾色,柔吾声”不能因为父母做错了,你就可以厉声厉气对他们大吼大叫,这都不是做人子应该做的事了这个是讲哃其好恶。

当然这个“尊其位”我们还要强调一下。强调这个“尊其位”譬如说,刚才我们讲到刘邦尊他父亲做太上皇这个太上皇嘚位置很尊贵,但是刘邦没有让他的父亲来垂帘听政没有让他干预政治,只是给他一个虚位而已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当国君嘚人、在位的人对他家里的人,虽然给了他一个位置但是这个位置是一个虚位,并不让他正式担任不让他去参与某一件事情的管理。当然如果他真有办事能力可以让他办事情,但是他没有这个能力你给他一个部长、一个院长,给他一个国务卿让他做他一做就坏倳了。所以孔老夫子说国家的官位这种名器不能够随便交给家里的人来做,因为他们做错了事对整个国家、人民都会造成重大的伤害。所以你要明白这个尊其位不是随便地把一个实职的位置给家里的人,而是给他一个虚位不让他去干预政治。

“所以劝亲亲也”这個就是劝勉,就是把亲亲这件事情落实了施行王道、治理国家,都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对于国君的这些亲族,要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赐给他们丰厚的俸禄,并且和他们有相同的好恶标准他们的位置很尊贵、俸禄很厚重,就没有怨言了怨恨之心也就消除了。和他們有一定的好恶标准他们就会相处得和睦。这样家族、亲属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其家就可以作为天下人的榜样国家也可以得到治理,把这个孝悌的教化也可以推行于天下了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先学习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忘恩负义读书人出自哪本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