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办一张民生爱直播玩游戏三张卡,除了去柜台还能去哪办啊?

我们一生,不断面临各种选择:

这一生,你最终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权衡与反转,每一次选择都导向一个不同的路径。

但对于女性而言,选择的权力与可能性往往受到了更大的局限。

?性被赋予太多的??与意义,承担了太多的解读和寄托,反?难以触达“?性”这?性别标签下真实的?我。

面对每一次选择时,影响女性做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源自内心的真实渴求,还是向环境与角色的妥协?

我们希望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维度的人们共同探讨,一个能够让女性真正勇敢地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当下女性所做出的每个选择,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出自对真实环境的妥协?

在这个互联网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 选择真实,尤为困难。

整容,一键美颜……我们热衷于在社交网络上建构一个虚拟的完美自我,技术向我们开放了一个虚拟的完美世界,你可以完全沉迷其中,逃避真实生活和真实的自我。

那么,在真实与虚拟之间,你选择哪一个?

在真实的世界?,你不是故事的主角,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既定的脚本,只能在一个个既看不清过去也看不到未来的此时此刻中,做出一次次选择,对抗不息,奋斗不止。

然而,赢得这样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生中真实的胜?吗?

来「造就WOMEN」现场,一起关注「造就WOMEN」即将探讨的议题吧!

更多讲者请持续关注造就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

(长宁区虹桥路1650号)

本场活动仅对造就会员开放

成为造就会员即可免费参与

识别二维码成为造就会员

(218元/年造就会员包含每年免费参与线下24场TALK演讲,及线上视频等多种权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造就WOMEN女性大会:一个能让女性勇敢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关文章推荐一:造就WOMEN女性大会:一个能让女性勇敢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一生,不断面临各种选择:

这一生,你最终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权衡与反转,每一次选择都导向一个不同的路径。

但对于女性而言,选择的权力与可能性往往受到了更大的局限。

?性被赋予太多的??与意义,承担了太多的解读和寄托,反?难以触达“?性”这?性别标签下真实的?我。

面对每一次选择时,影响女性做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源自内心的真实渴求,还是向环境与角色的妥协?

我们希望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维度的人们共同探讨,一个能够让女性真正勇敢地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当下女性所做出的每个选择,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出自对真实环境的妥协?

在这个互联网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 选择真实,尤为困难。

整容,一键美颜……我们热衷于在社交网络上建构一个虚拟的完美自我,技术向我们开放了一个虚拟的完美世界,你可以完全沉迷其中,逃避真实生活和真实的自我。

那么,在真实与虚拟之间,你选择哪一个?

在真实的世界?,你不是故事的主角,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既定的脚本,只能在一个个既看不清过去也看不到未来的此时此刻中,做出一次次选择,对抗不息,奋斗不止。

然而,赢得这样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生中真实的胜?吗?

来「造就WOMEN」现场,一起关注「造就WOMEN」即将探讨的议题吧!

更多讲者请持续关注造就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

(长宁区虹桥路1650号)

本场活动仅对造就会员开放

成为造就会员即可免费参与

识别二维码成为造就会员

(218元/年造就会员包含每年免费参与线下24场TALK演讲,及线上视频等多种权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造就WOMEN女性大会:一个能让女性勇敢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关文章推荐二:选择什么市场来投资,这个很重要!

原标题:选择什么市场来投资,这个很重要! 作者:杨饭 来源:杨饭说港股(yangfanshuo) 在前几期的高阶投教文章中已经向大家介绍了影响股票定价的几个主要因素,即公司的账面资产价值、股息红利与市场预期,今天继续就影响股票价格的最后一个主要因素即市场环境,来看看投资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行投资。 股神巴菲特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称,他自己一直都很幸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一个男性、而且出生在美国。成功的概率为30比1或40比1。我与生俱来就有一些幸运的基因,也恰巧出生在合适的年代。要是我出生几千年前的话,很可能成为那些凶猛野兽的午餐,因为我即不擅长奔跑也不会爬树。巴菲特承认自己很幸运,生逢其时、生逢其地。 所以说选择什么市场来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是后天却给了我们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选择不同的市场,投资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因为市场的参与主体是股票的交易者,持有人,而人的活动显然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巨大影响,因此传递到股票市场,也就体现出不同的市场环境对股票整体与个体估值有明显的影响。 市场环境一般包含社会**环境、人文法律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等综合体; 社会**环境一般指所在国家整体的社会治安、**体制的稳定性等方面;经济发展环境通常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国家之分,衡量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用GDP来衡量。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不同的市场环境环境造就了本国资本市场会有相对于其它国家市场的不同的估值以及市场偏好。 比如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小型企业层出不穷。这样的环境促成了内地资本市场的特点就是更加偏重小型股,交易带有更多的博弈成分,市场更看重各种热点,小型股的估值整体要比大盘高,随着经济向更高层次买进,市场将逐步向发达市场的特征靠拢。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经济力量强大,社会稳定。因此其资本市场体系规模最大,体系最复杂也最合理,主板市场以及纳斯达克(NASDAQ)为核心的二板市场、区域市场等发展良好,政策风险较低,各类型的投资者都可以按自己的偏好在市场找到合适的交易品种。 俄罗斯,经济偏科非常厉害,军事航天科技先进而民生工业落后,另外长期依靠油气资源及军备出口支撑经济命脉的结构也注定了其市场波动极大,通胀厉害,市场风险较大,普通投资者难以长期稳定投资。 德国,这个民族干事认真、遵守纪律、遵循规则,铸就了德意志民族坚韧不拨的性格。德国经济属于欧洲最稳定、通胀最小的国家,房价长期保持在合理水平;因而资本市场也较稳定,人民不爱炒股;因此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将资金交由机构打理。 英国,身为海岛国家,但金融市场却走在世界发展前列;英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久远,体系完善,伦敦更是世界前列的金融中心,不过脱欧举动,对其前景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日本,曾经造就了经济奇迹,以一小岛国之力却拥有了世界极大的财富。日本证券市场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的;法人相互持股是日本股份企业的突出特点,另外日本的股票市场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特征,外国投资机构(非日本本土的各种基金和投资银行等)占比非常大,外国投资机构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日本的股市。 印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基本消费品在印度有广泛的消费人口基础。资本市场既是一个既有强大发展潜力,但风险又较高的地方。 而像越南、菲律宾这种国家面积不大,但却人口众多,经济改革有一定力度,发展较快的国家,资本市场的波动也相对较大,受外部经济的影响明显,机会众多但风险也相对更大。 可以看出,不同的市场环境造就了市场的不同估值偏好。一般而言,社会越稳定、民主程度越高、政策变动越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等级分化不严重,人民多数能够安居乐业以及人口较为稠密的国家,风险更小,会更适于投资;而其它经济发展中国家,虽然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政策的风险与市场的波动更大,在这样的市场中投资需要更强的掌控力。 作为投资者,我们确实无法选择出生于何地,哪个家庭,但显然的,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有意识的来选择合适的市场来投资。不过,似乎多数的投资者并不关心市场环境或者说无法选择市场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但无论如何,投资者却要明白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市场的特点。你只有明白了解市场的特性,在结合自身的风格,把两者融为一体,才能做出最好的投资选择。 到本期文章为止,已经把影响股票市场定价的几个主要因素如公司的资产账面价值、市场预期、股息与利率及市场环境因素一一向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总体而言,股票价格是时刻在波动的,短期内某些因素可能会起主导作用,当长期一定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如巴菲特说,股票从短期看是投票机,从长期看是称重机,一个道理。 后面的文章,将针对港股市场投资实践的一些可行性投资策略逐一向大家介绍,敬请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造就WOMEN女性大会:一个能让女性勇敢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关文章推荐三:你愿意让AI控制的脑机接口治“游戏成瘾症”吗?

从齐美尔提出“原子化”这一社会概念到现在,人的原子化已经成为一个愈发严重的现象。个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弱化,个人与公共生活不断疏远。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比人更完美的替代品,当游戏成瘾被世卫组织列为精神疾病的时候,可以肯定的是游戏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眼里能够代替人类的东西了。

真的不怪谁,AI正在让游戏变得更好玩

不管是从朋友圈每日的吃鸡刷屏,还是网络上各种吐槽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沉迷游戏的段子都在告诉我们,游戏世界确确实实影响到了我们线下的生活,而且还有点严重。

在世卫组织列出的几条可以被列为游戏成瘾症的标准当中,有这样几条:

“将电子游戏置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之上”;

“异常行为模式的严重程度足以导致个人、家人、 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生活方面出现重大损害”。

“尽管游戏导致了一定的负面后果,但是仍然无法停止游戏吸取教训”。

大家不妨根据这些标准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会成为精神疾病患者当中的一员。


的确,游戏进一步侵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问题却不在于我们那点薄弱的自控力有多少。在绝对静止的社会里,不存在问题。所以问题至少由两个相关变量引发。

比如说,交通拥堵,绝对不是因为车辆太多引起,车辆的数量和交通道路的规划不匹配才是它拥堵的真正原因。如果车行道足够多,那么再多放上几万辆车也无所谓。

同理可证,人类的自控力就那么一点,偏偏游戏的手还伸得越来越长,问题自然就出现了。

首先,游戏更简单了。近日打开微博,热搜上赫赫挂着丈夫醉酒责怪妻子沉迷“吃鸡”,妻子伤心欲跳河民警及时将其拯救的新闻。

虽然该新闻有点标题党的嫌疑,但是随着各大游戏平台一个个陆续推出手机版本游戏,自降游戏门槛,越来越多的女性来开始爱上了游戏,甚至直接瞄准“她经济”的游戏也不在少数。

然后,游戏更好玩了。EA、SONY、育碧等游戏大佬早已经打算在扩大游戏乐趣这盘棋上大展拳脚。人工智能开始慢慢介入游戏,并且让游戏不再局限于玩家与电脑,玩家与玩家之间的对抗。玩家与NPC之间的对抗将成为游戏大厂开发游戏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而AI涉及的四种算法:有限状态机、蒙特卡洛决策树、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都会派上大用场。采用这些算法的目的,是为了针对不同玩家进行交互的反应,那么也就是说玩家会在游戏世界当中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每个人由于玩法、经验、计划的不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游戏体验,完全打破了传统游戏当中刻板的线型任务。

或许大家还记得《头号玩家》全副武装的游戏玩家。因为有了智能穿戴设备,就连痛感,都那么真实。目前专门的智能游戏穿戴设备虽然进程缓慢,VR、AR的口号也被炒冷了。

但是饭冷没关系,热度过后,真正能沉下来的人心都是热的。所以,VR、AR才是真正走上了认真做产品的道路,而游戏势必是二者未来完全成熟之后第一个瞄准的对象。

答应我,别再用电击来治疗“网瘾病”了

在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叫做十三号室。飞越十三号室是被关在这里的少年们的梦想。因为在十三号室里面,为了强制解除网瘾,可以用上电击这样的手段。

在电击的剧痛之后,认错、屈服、下跪都不算什么。2009年,卫生部曾下令叫停电刺激疗法,但是网戒中心却将DA-II电休克治疗仪更换为低频脉冲治疗仪,而对一个人使用的机器数量可以没有上限。

电击真的能治好网瘾这种病吗?大多数正常的人应该都觉得不能。那么电击治的是什么?

1961年,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在权威的要求下去“杀人”。实验有两个房间,每个房间里有一个实验组,一个组扮演老师,一个组扮演学生,两边信息不互通。当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施以电击。“学生”组在隔壁会假装发出痛叫。

而如果“老师”在逐渐加大电压的过程当中有所质疑,那么一旁的“权威人士”会劝导他,不必为实验负任何责任,实验必须继续。但实际上,一旦“老师”质疑超过4次,就可以停止实验。否则需要达到450V(致死电压为330V)重复电击3次才可以自然停止实验。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人十分心寒,在权威的要求下,没有人在300V以前停止电击,有65%的受试者一直持续到450V,实验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服从。而在这里,服从的心理等于同意“杀人”。

所以,如果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经历过网戒中心的“电击治疗”治好了网瘾,那么有一句话不得不说,你在杀死网瘾少年的同时,也杀死了少年。

在电击下,他们学会的只是服从,像被驯化的动物一样。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来的快速发展,AI和神经科学结合下的脑机接口成为了一个投资风口。

看到脑机接口在人类精神、心理及身体行为上巨大潜力的人们欣喜地完成了由AI控制了大脑植入物的初步人体实验。科学家们利用大脑植入设备检测情绪障碍引起的异常状态,并通过AI算法释放电脉冲回击大脑,使大脑在没有医生介入的情况下恢复到健康状态,以期解决一些精神疾病的相关问题。

而当游戏成瘾症进入精神疾病的范畴,这绝不是简单涉及条例的增减。世卫组织的文件实际上确立了健康状态的国际标准,这意味着医生现在就可以将游戏沉迷者当中疾病患者进行干预,也意味着网戒中心的电击治疗手法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认可。

因为,一批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资者都正在瞄准由AI控制的植入式电击系统,而他们掌握着话语权。

在中国,网瘾少年最多的地方在哪里?不在网吧,在湖南卫视的变形计里面。从这个节目当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个个网瘾少年的成长史。缺乏家人的陪伴是他们游戏上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因为缺乏陪伴,所以即使孩子发生了行为上的异常,家人也难以发现。而等到发现的时候,家长老师们通常都已经无能为力。其实,在游戏成瘾症的说法一被正式提出的时候,就有不少医学从业者提醒公众,精神病诊断需要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来做出。

而需要专业人士介入的呼声背后是游戏成瘾症必须快速建立一个确定的认定标准。不管城市留守儿童还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陪伴都可能会染上网瘾,但社会不可一昧苛责家长的离开或者孩子的堕落,如何找到可行的解决之道才是重点。

治病远远没有防病好,这是共识。如果要用技术解决游戏成瘾的病,那么是否可以先把游戏成瘾的标准量化,然后在每个人的即时通信设备当中安装上一个智能监测游戏成瘾症系统,提前“打疫苗”可能会是解决网瘾更好的选择。

毕竟,谁也不想把控制电击这么危险的权利交到AI手里,然后再使用接口将其作用到自己身上,谁知道AI会不会哪一天出毛病把自己一不小心就给电死了,而且最惨的是我们还不能让它唱一首铁窗泪忏悔自己的过错。

每个人都有病,还是每个人都没病?

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在他的科幻小说里描述了机器人行为的三大定律,包括:不能伤害人类、服从人类命令和保护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们自愿把关系生命的权利手杖交到AI手里,甚至允许植入各种脑芯片方便AI给我们看“病”。

那么我们需明白毁灭人类的从来都不是AI,而是人类自己,是人类不敢正视自己原本的模样,才让自己满目疮痍,百病缠身。

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网综奇葩大会上,“特别人类”刘可乐曾分享了自己躁郁症的经历。她说到在她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每一次看心理医生之前都需要做一个测试,测试的最后会有两道题目,第一道是问她认为自己是否有双向情感障碍症,第二道是问她觉得自己还需不需要治疗。

题目设计看似很奇怪,但是设计这个题目其实是为了拷问我们到底还在不在乎对自己的看法。有的时候,不是我们本身真的有病,而是不断的心理暗示造就了一个个活在“有病”标签下的正常人。

英国心理学会发言人钱德拉·萨克赛认为,玩游戏的人中,仅少数人会发展到游戏障碍苏定义的程度。但是正式将其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可能会引起许多人不必要的忧虑。

在一部名叫《玛丽与马克思》的定格动画中,男主角马克斯有自闭症,女主角玛丽被嘲笑没有常识,玛丽的邻居因为有“恐外症”而终日不敢踏出家门,玛丽的妈妈酗酒,玛丽的老公是同性恋……在这部动画里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病”,这恰恰和现实的情况一模一样。

但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有病的反面就是每个人都没病,如果可以,我们真的不必为这个世界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

曾经,在杨永信管理的网戒中心里,有一个重庆大学生,他因为想读博不想结婚生子而被父母送进去看病。他的爸妈认为他读书读傻了,必须得送去治治,最后治来治去,这孩子被“治”疯了。我们每天把“你是不是有病”挂在嘴上,读书是病不读书也是病。

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只是想把每一个个体都塑造成符合自己要求的样子。但是,似乎从来没有人想过,一个人要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何才能成为让自己羡慕的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介绍:文/杨苏颖,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造就WOMEN女性大会:一个能让女性勇敢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关文章推荐四:反抗、解读与想象:女团选秀节目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创造101》最终选出的11名选手组成“火箭少女101”

为期两个月的国内首档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昨晚终于落下帷幕。最终成团出道的选手,包括一路被众人质疑的爱哭没实力单纯凭借蠢萌人设赢得大众喜爱的杨超越,也有此前已经在韩国女团出道具备良好业务能力和成熟风格的孟美岐和吴宣仪。非主流女团标准、多元审美的代表Yamy和Sunnee也在成团出道选手之列。以互联网狂欢发泄口的姿态横空出世的王菊则未能出道成功。

与此同时,节目刚一结束,选手刘人语的粉丝曝出刘人语的最终选票低于此前在节目中公布的实时选票,面对质疑,节目组也及时在微博发布声明,称在总决赛直播中,21点第二轮点赞公布过程中刘人语的点赞数据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错误。而这并非粉丝第一次质疑投票结果和比赛中可能存在的“黑幕”操作。可以预见的是,各家粉丝关于节目最终票选结果的质疑,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回顾过去的两个月,《创造101》在互联网空间引发的讨论,以其辐射范围之广、涉及话题之多元和题材之争议性,持续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其中既有资本运作逻辑及其可能的阴暗面,也有饭圈内部的话语斗争和力量博弈,也有节目组、选手所在的经纪公司以及选手之间的或破裂或合谋,还有溢出饭圈的关于性别规范、主流与非主流审美和多元性别文化的讨论。

在节目落下帷幕之际,继关注王菊和杨超越现象之后,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为读者带来与《创造101》相关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稿件。这次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创造101》节目总编剧顾问吴畅畅,以及助理研究员、专攻都市文化和性别研究的前资深“笔迷”小燕,共同探讨围绕《创造101》产生的热议以及这些热议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蕴。

讨论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关于资本的逻辑和个体的反抗。在这一部分中,吴畅畅和小燕基于不同的身份和立场,探讨了在这样一个养成系选秀节目中资本和选手间的合作与博弈。第二部分转向对中国娱乐工业和市场的探讨,如果说《创造101》的投票机制以及种种黑料反映出中国娱乐工业圈钱、快速变现的特点,那么造就这种特点的土壤是什么?它与其范本——日韩娱乐工业——的区别又在何处?在最后一部分中,小燕从一个资深粉丝的视角,谈论了从2005年《超级女声》到2018年《创造101》这13年的选秀节目中外部环境、粉丝以及粉丝喜欢的偶像特质的种种变化。如今这种看似全民狂欢式的大讨论,真的为粉丝文化开辟了更多的公共空间吗?又能为讨论性别多元和性别平等做出表率吗?

《创造101》选手,来自可米·领誉的Sunnee

是被动棋子还是主动个人:资本的逻辑与个体的反抗

界面文化:《创造101》虽然是根据观众点赞数决定排位的,但尤其在节目后期,粉丝关于主办方公布的排位是否公正的质疑不绝于耳。例如,节目初期广受关注的Sunnee在后来几期里镜头大幅减少,传闻说是她所在的公司和主办方不和,之后也屡次曝出选手的黑料。你怎么看?

小燕:Sunnee是讨论这个节目很好的例子。第一期她的镜头很多,特别显眼,但随后的镜头大幅减少。有很多猜测,有人说是她所在的公司和腾讯不合。有没有另外一个可能:节目组认为她的人气太高,但形象不太符合“女团”的想象?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

不管怎么样,节目都不应该让粉丝、观众为此买单。根据豆瓣创造101小组的统计,每一期Sunnee粉丝团的投票金额就高达几百万,更何况每一期票数都清零,还有那么多选手,可想而知这个节目赚了粉丝多少钱。问题是,节目打着让“创始人”选“女团”的旗号,但是结果真的遵循“创始人”的选择吗?节目后期,Sunnee一度被甩出出道位,她的粉丝高度质疑票选结果。事实上,其他一些选手的发布名次也频繁受到质疑。节目做到这一步,“圈钱”“骗钱”的嘴脸已经很难看了。

可以看出,这个节目是很没有诚意的,它既不对选手负责,也不对观众负责,所有的运作只为了一次性敛财。

豆瓣创造101小组统计的选手排名和粉丝买卡对比表格

如果我们要借101讨论中国的娱乐工业,首先就不能忽视节目背后独特的资本逻辑。它并非是古典意义上的市场导向——所谓开发和培育市场、进行长期生产——选秀节目只是资方赚快钱的手段而已,演绎着一个非常父权资本的形象:我既要尽可能快地赚到足够多的钱,同时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原本,中国的娱乐工业没有日韩那么流水线化,性和性别的规范其实也并不明确,事实上存在多元的土壤。但是这些多元的可能性,能不能发展成新的文化符号?现在看来是没有。这些可能性都只是资方即时变现的资本,用过就丢了。大概只有一开始就走掉的(女子组合)3unshine没有被控制和利用,不过她们大概会被其他的权力控制。

如果我们希望看到“反抗的”“挑战性的”文化符号,选手是没有这样的意图和自觉的。目前来看,她们也没有提供太多文化上可发展和可解读的空间。王菊灵光一现,之后她就迅速配合起节目的“宣传”要求,她身上的“反叛”是很安全的,并不出格的。

在《创造101》第一期登场的女子组合“3unshine”

界面文化:这个批判和思考的视角会不会太过精英主义?因为选手可能是没有自觉要承担这种反抗的责任的。

小燕:这种批判指向的不是那些女孩本身,而是在于这种由资本驱动的、比较特殊的文化管理语境下的、跟权力和技术结合出现的文化工业。现在舆论都把焦点集中在女孩身上,这其实是节目组乐于见到的,激烈的争议会激发粉丝更强烈的认同和行动——在这个节目里行动就是“花钱投票”。

吴畅畅:小燕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这是外在的批判学派的视角。深入这个节目内部,你会发现,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各个经纪公司把选手选过来,最后选择11个人出道。这将是一个新的团体,由新的经纪公司运营。这个机制在韩国本土有自己的特殊性。韩国有大量练习生,她们无法被市场所消耗,难以出道。节目制作人安俊英受到日本AKB48总选举节目启发,开发出《produce101》,在一大群生产过剩的、冗余状态的练习生中选出11个人重新出道。因此,这个节目的运作机制,是各大经纪公司乐于见到的,练习生更会抓住这个机会,这是她们唯一的机会,否则就要回去做普通人了。

在中国,情况更为复杂。各个经纪公司存在各种利益诉求,很多耗费资本做女团的公司也不是专营女团,有些主营业务是游戏或食品行业;另一方面,选手或练习生出道的途径实在太多了,她可以直播赚钱,或者在网络上主持一个节目赚钱,存在有大量的成名机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选手、经纪公司同腾讯之间,相互牵制。我的观察是,部分选手与经纪公司和腾讯之间的议价能力很强,在原版节目当中,选手几乎没有议价能力的,被逼入绝境。

界面文化:所以选手在节目里也不是完全没有自主性的?

吴畅畅: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就我所了解,部分选手的自主性还是较大的。

界面文化:有些评论用本雅明灵韵的消失来评价流水线化的女团生产对于个体的损耗。如果娱乐工业必将走向成熟,是不是必定会打造出流水线产品?还是说成熟的娱乐工业在打造流水线产品的时候还能保留个性?

吴畅畅:从大环境来说,娱乐工业永远都是充满吸引力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比如,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出现,直接推动了好莱坞的繁荣。娱乐一定是刚性外需,越是经济不景气,这种娱乐的需求就越强大。

我觉得,你说的这个问题,现在还不是讨论的时候。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流水线生产本身也是不完整的、残缺的。这种话题,很大程度上把部分选手和制作者的主体性的层面给抹掉了。这种说法的前提就是传播学效果研究所说的魔弹论,认为观众是被动的接受者,选手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制作公司也没有任何的弹性空间。其实也不见得。

最近几年和大热综艺的总导演聊天时,我突然发现,很多新闻人开始转而做电视综艺节目,以一种弯道超车的方式,来表达对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转型的理解。他们完全是按照文化工业来操作的吗?也不尽然。他们难道没有自己的一些社会实验、反文化工业的理念吗?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像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的批判固然有道理,但他们的批判并未深入业界,而是一种外在的批判。流水生产线或者说机械复制的状态或许很容易破坏任何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灵动性;然而,中国发展数十年的选秀产业,我们不能完全将其认定为一种全然的资方驱动下的文化产业,这其中,国家规制、电视制作人的某些文化遗产、社会习俗、粉丝市场等,都从不同层面对节目和产业本身产生影响。

界面文化:以《创造101》为例,制作者的主动性是如何体现的?

吴畅畅:以女性为主体的选秀或真人秀节目,戏剧张力和冲突总是存在。《创造101》里,101个姑娘组成一个小社会,她们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同类型的节目与《创造101》的诉求并不相同,前者以呈现和制造偶像为己任,让用户在共时性的过程中,形成与选手的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黏性关系,即选手所具备的使用价值。但《创造101》,总监制、总导演、总编剧和我都希望多一些社会实验的成分,透过选手本身,展示或植入更多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符号。例如第一集节目,原版节目单通道,我们改成双通道,并加上出场词。这个目的是让选手们——不管是初次亮相的选手还是已经自我评价、坐在金字塔上的选手——从一开始就感受到出身的差异。

《创造101》的排座是金字塔结构

“与其说中国的娱乐工业不成熟,不如说市场太复杂”

界面文化:这些年,文化和娱乐工业中资本的力量逐渐变强,这体现在节目组很强的操控能力上;另一方面,在王菊的事情上,观众又可以通过左右投票的方式来倒逼节目,这是否可以说明娱乐工业还没有那么成熟,因此有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

小燕:我们的娱乐工业对于艺人的打造和市场的培育肯定是不成熟的,但在选秀过程中如何利用选手赚快钱,倒是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这么多年以来的选秀节目,超女、快男、我型我秀选出来的艺人,其实娱乐工业都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打造——大部分艺人出道后都失去了在选秀节目中光彩夺目的锋芒和人气。

吴畅畅:从早期选秀产业,即娱乐经纪公司,到现在所谓的练习生制度,都是从海外引进。比如练习生,如果我不做这个节目,根本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女练习生或者男练习生公司,它们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分散投资。它们彼此间都知道,但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形成行业共识。它们的即时变现、即时逐利的意愿很强。所以这些公司会最大程度地开发作为商品或者产品的练习生或者女团成员的商业价值。除了线上公演或剧团公演,也会接各种线下活动,比如广告活动之类的。

《创造101》这个节目里,腾讯作为甲方,它的市场和产品导向十分明确。这个节目如何体现价值,第一是广告商,第二就是全民制作人的点赞。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不少选手已经具有了商业价值,例如参加各种商业活动。你不能说这一运作不成熟,在我看来,已经相对成熟,上中下游打得很通,借此可以影响到营销、市场和整个广告方式。

你问是否娱乐工业不成熟才有更多可能性,这个说法太过强调娱乐工业的收编或者吸纳。难道娱乐只能往工业化方向发展?这是资本的说法,并不是必然!其次,你所说的可能性是指什么,我不清楚。如果是指一种协商的弹性,那我想无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文化工业内部产品的产制过程,一定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单向度过程。《创造101》背靠腾讯这一具有强大资本实力的民营公司,但这个节目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计划,并且把主动权交给观众,让观众自己选择到底什么人适合做女团。当然,我不否认,腾讯也是靠着这一主动性,进行利润累积。观众可以pick吴宣仪这样符合钢铁直男审美的选手,也可以pick杨超越、王菊。我不希望整齐划一,整齐划一才叫流水线,才叫女团工业。

另外,与其说中国的娱乐工业不成熟,不如说中国的市场太复杂。因为工业对应的是市场。如果没有一个完备成熟的市场,工业无法完善和发展。换言之,中国现在的综艺节目一定程度上是在培育市场,市场培育出来后,行业才会起来,这个逻辑是这样。SNH48在日本,粉丝基本上由御宅族构成,他们足够形成一个体量不小的市场。韩国百分之**十的年轻人都有偶像崇拜,他们国民对此也不反感,认知度很高。偶像已经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情况并非如此。

界面文化:那么中国现在的市场构成是怎样的呢?

吴畅畅:这个市场的构成是怎样的?历经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程度上的阶层分化,即便受众都是九零后,那九零后也非铁板一块。九零后群体内部也存在大量的差异——社会性别、性存在、地区、阶层等各个维度的差别,尽管综艺节目或者电影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小镇青年。既然这个市场内部的差异如此巨大,它注定只能走垂直细分路线,而无法走向大众,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女团或者男团的发展已经说明这一点。

所以,我觉得与其讨论产业的不成熟,不如说是整个市场的不成熟。恰恰是选秀节目,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培养市场的职能,然后反向推进娱乐工业的成熟。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中国,选秀节目或者练习生制度,本身具有反九年制义务教育,反传统教育模式的色彩,所以它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参加选秀或者做练习生就是不务正业,文化素质差,不读书。所以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我们的市场本身,社会对于市场本身的认知度都有差别。

界面文化:所以将来我们娱乐工业的走向取决于市场发展的如何,也不一定是日韩女团现在的样子,是吗?

吴畅畅:我觉得不一定会。到现在为止,最好中国的女团和男团要做到全民向,不是粉丝向,那才叫成功,就是合家欢式,大家都喜欢。比如李宇春那一年的选秀,老中青都喜欢李宇春,已经跳脱出单纯的粉丝向。

2005年超级女声前五强

偶像特质的流变:从独一无二到高度自我管理

界面文化:从粉丝的角度看,2005年的选秀和今天的选秀相比有什么变化?

小燕:首先,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和周笔畅这种中性形象的出现,是非常意外的。这种中性形象在大众媒体首次出现,成了一个很大的文化事件,对现实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在超女结束以后,我们周围突然出现了很多戴黑框眼镜的、头发竖起来的女孩子。不是说以前没有这些人,但是在超女之后人们突然找到了一种可以模仿、可以认同的文化符号。《创造101》中的女性形象有溢出我们的“主流文化”吗?并没有,所以它不会冲击现实,也不会启发想象。

其次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的发展反而增加了人群之间的壁垒。2005年超女还是一个大众文化事件,当时是电视媒体,受众要普遍一些。李宇春的投票主力是三十几岁、已经有很强经济能力的一拨人,还有一波年纪很大的老太太,但现在《创造101》的粉丝里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观了。《创造101》是网综,就我自己的观察来看,我的同龄人很少在看《创造101》,几乎都是年轻人在看,我父母一辈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

同时,技术使得结果更不透明了,因为技术掌握在制作者手里,它更复杂,门槛更高,也无人监管。2005年的时候,粉丝会觉得自己的确把偶像拣选出来,也保留下来了。当时选票的制度,从投票的行动和产生的结果来看,你觉得是可以对应的。而今天,很多《创造101》里的粉丝都在质疑结果,这种无力感是很普遍的。

再次,2005年超女,粉丝是走上街的。这可能和当时手机投票的机制有关,粉丝必须上街动员更多人,推广自己的偶像,并在很短时间内让路人认可偶像并且为她投票,这会形成一个类似**化的运作,和西方民主选举在形式上是相似的。因此2005年超女是通过物理意义上的走入公共空间形成一种文化景观,用今天的话说,粉丝被迫“出圈”了。这在今天是没有的,今天粉丝要做的是不断地在网络平台上投入金钱,这让粉丝的行动转化成公共文化的可能变得更小了。

2005年《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登上《创造101》舞台

界面文化:你认为技术和媒体的发展,反而增加了人群的壁垒,粉丝行动也难以转化为公共文化。但是,我们看到杨超越、王菊等人也引发了舆论热潮。这是为什么?

小燕: 这些年我们的主旋律意识形态愈发强势,形成的结果是,性别规范、文化符号非常单一。另一方面,个人主义的话语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轻人,被鼓励发展自我,他们非常需要能够认同的事物,可是能让他们认同的想象非常少。所以一旦有偏差出现,大家就会飞扑过去。在101个女生里,Yamy是偏差,Sunnee是偏差,杨超越、王菊也是偏差。

在中国,如果你要跟人形成一种公共生活,能选择的东西就很少。05年超女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这件事情,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有一个不太确切的说法就是娱乐的**化,把它当成一个**化的事情在运作,大家一起想口号,怎么做宣传,到哪几个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如何连接,以及自己的偶像有什么亮点是值得人们去选她的。

我们的公共生活给年轻人提供的空间也非常小。除了追星还能干吗?昨天我刷微博看到一个粉丝说,ta觉得追星这件事也是挺无聊的,但至少给了ta一些事情做。对于粉丝个体来说,或许是有意义的,ta经历了集体的生活,也对个体带来认同。

吴畅畅:我觉得小燕还是很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对此我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05年超女的民主化解读,我一直认为存在问题。就我看来,它只是粉丝文化在中国的第一次去**化再现,不过,它被高度组织化和内部动员起来,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一点,它如此高调地以可视化的形式,彰显了新青年的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思想,可见它被意识形态化了,但一定不是**化。

小燕:我也认同对超女的民主化解读是存在问题的,但是对于“**化实践”,我跟畅畅是有些不太一样的认知。我觉得我们太把**看作是一套从上而下的制度实践和治理操作,但对个人来说,在自发的、高度组织化的集体行动中,参与复杂的集体讨论和共同决策,并将集体行动具身化,使其影响更多人的认知,这些都是“**”最原始、最基础的形态。当然,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下,粉丝的集体行动没有转化成文化运动,乃至影响公共政策的空间,但我们依旧可以从粉丝的行动中看到年轻人对参与公共生活的愿望和能量。其实05年超女粉丝的行动与结果,与此后民间拉拉小组的兴起,其间也不是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界面文化:如果跳脱粉丝内部的组织和结构,来看这13年间粉丝喜欢的偶像的特质呢,有什么变化吗?

小燕:对比2005年和现在,粉丝看重偶像的特质已经发生变化了。当年我们看重李宇春和周笔畅,都在探讨她们是独特的,她们很特别。虽然我们也会说周笔畅歌唱得很好,李宇春舞跳得很好,但是在粉丝当中,最重要的是她们很特别。这种特别在过去的文化库和性别库,是找不到对应的语言的。粉丝要自己生产语言,要去想她们怎么特别,在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话语和性别话语。但是现在对于101女孩,大家最强调她们努力,努力成为大家现在最看重的特质。大家diss杨超越最大的原因也是认为她不努力,管不好自己。如今对于偶像要高度管理自己的这种意识是非常强烈的,这个是和2005年偶像的投射完全不一样的。努力、自我管理、成功、优胜劣汰,这是真正统摄全社会的价值观,围绕杨超越的争论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这种价值观的追逐和恐惧。

粉丝群当年还是有意识地在推动另类文化,但这个时期非常短暂。原本非主流的部分是被大家看到的最独特的部分,随着粉丝群体越来越主流化,以及娱乐工业本身的保守,导致非主流的性别表达慢慢被抹杀。粉丝群体内部推动的重心和话语也越来越主流。很多时候粉丝更迫切地证明他们的偶像热心公益,很积极正能量,他们身上那些非正统的东西会慢慢淡化。

每一次狂欢,给现实社会带来什么?

界面文化:你刚才说到推动偶像主流化的那群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小燕:也没有,这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一个结果。现在很多偶像都是养成系的,养成系很有意思,它养成的不止是偶像,还有粉丝。它把粉丝从一个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当粉丝成为娱乐工业生产的一部分时,粉丝就不再是一个挑战者,也不是一个别样的可能。粉丝想要让自己的偶像让更多人喜欢,最后就变成粉丝和资本、主流意识形态的紧密捆绑。我们一直想象粉丝群体是另类文化的生产空间,但这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太可能的。

吴畅畅:所谓养成,就是指制作或节目经纪公司从一开始就创造出粉丝,召唤他们参与商业文化生产,甚至娱乐工业的决策过程。因而,粉丝对偶像的养成,不仅拥有表面上的掌控权,更重要的是,它帮助粉丝在一个共时性的进程中产生对偶像的情感依附。这种主观的评估与体验所导致的粉丝对偶像的“使用价值”极具私人化与个性化的认知乃至幻想,才会制造并强化他们的“文化看守者”而非盗猎者身份。

我觉得当下,不是文化越来越单一,而是群体内部随着各个维度的差异,产生文化上的圈层化;而且,圈层之间,不会也没有必要进行跨圈、出圈行为。如果以上帝之眼来审视的话,你会发现,新青年群体里,其实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拥有不少人数的文化群落,部落化与彼此的排他性,是其主要特征。所以现在很多节目,开始专门走垂直细分路线,要么让小众文化大众化,获得成功,要么仅仅停留在圈内文化的培育和壮大上。团体选秀也属于其中之一,只不过它到底出圈还是划圈,就看制作人自身的思路了。

小燕:我很同意畅畅关于“圈层化”的分析。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什么样的圈层文化被认为是更适合进行大众化转型的?宅男向的女团为什么那么受娱乐工业的重视?其实日本不仅有AKB48,也有女性向的国宝级女团宝塚,为什么后者我们就没有模仿和重视呢?

《创造101》第二次公演曲目《木兰说》

界面文化:还有很有趣的一点在于,公共舆论对于此次节目的反应大多集中在女权和多元性别审美上,比如大家会说王菊是独立女性的代言人,而Sunnee和Yamy的出现给了我们多元审美的可能性,它让很多女权主义者和平权人士兴奋。

小燕:我觉得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让人兴奋。比如大家都说王菊代表了独立女性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并没有新意,甚至不应该是常识吗?其次这种独立女性的形象是非常都市中产的,就我们这些年性别文化的变化来看,性/别平权和中产阶级其实是紧密捆绑的——阶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着性/别弱势,也遮蔽着日常生活中的中下层女性的现实处境。

吴畅畅:从超女到《创造101》,综艺呈现的模式发生变化,背后所代表的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形式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新青年的构成也发生变化。我同意小燕对选秀节目所带出来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转变的判断。不过,每一次的选秀节目都能成为一次文本的狂欢、游戏与颠覆,都会产生一系列制作者本身难以预估的效果,例如王菊,你很难说这是一种保守化的趋势,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些松动的迹象。关键在于,每一次的狂欢,最终被资本转化成什么?最关键的,它给娱乐行业或者同性恋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把选秀节目和社会平等问题挂钩,真的是很偶然的。它绝对不是一个必然,做节目的人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李宇春当年出来,只是说选秀是大众唱歌或者演艺,可能使得性少数群体以一种可视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它只是因为有个这个平台,所以让公众看到社会性别表达的可能性,但这不是必然和社会性别平等相关的。社会性别平等还是要靠政策和相关的机构以及NGO以及学者相互联动的。我觉得寄希望于选秀节目是不太可能的,选秀节目只是一个催化剂。

小燕: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相对于这十多年来中国都市女性和lgbt群体的快速成长,王菊能提供的超越性想象是非常有限的。她给节目带来的“挑战”是安全、不出格的,她的张扬很快就变得程式化,变得“没劲了”——很多“陶渊明”看到这一点以后就迅速撤退了。

如果说,05超女曾意外地召唤了另类的性别身份认同,那时至今日,101女孩们的“多元”人设更多是对分众市场的保守回应。意外的空间很小,文化冲击的可能也很小。

《造就WOMEN女性大会:一个能让女性勇敢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关文章推荐五:最有可能超越以太坊,取代比特币的东西在哪里?

上一篇文章里,我们重点讲了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和未来的前景,而文章最后我们提到智能合约的推广普及在目前阶段,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ADA、EOS、AE等这些优秀的竞争对手们也在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企图弯道超车。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谁会是生存者也许现在尚不明朗,可我们能够立足当下,思考一个可能超越以太坊,甚至取代比特币的东西有可能会是什么样。

一个关于未来货币形态的哲学思考

之前我们也提过,一笔交易发生,通常会包含下面两个信息:

1.给钱的人是谁,收钱的人是谁,多少钱,什么时间给的

2.钱为什么要给,怎么给,在什么情况下给,什么情况下不给

序号1中的信息是表层现象,序号2中的信息是深层逻辑,二者同时存在,因此序号1和序号2信息的记录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也造就了记录序号1的比特币和完善序号2的以太坊,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序号1和2中的信息存在一些有趣的不同,序号1的信息永远存在,而序号2中的信息并不总是存在或者说并不需要总是被明确的拿出来说,同时,序号2中的信息往往更复杂,更多变也更灵活。

举例来说,还拿之前提过的买菜的例子来讲,我们吃晚饭需要找菜店的老板买菜,付钱的时候我们不会说,“啊,我需要这个蔬菜,当你把蔬菜给我的时候,我使用我的钱来交换,形成一个钱物交换合约。”很明显,这是多余的,虽然本质上事情确实是这样发生了,但我们没必要这么说,一个简单的交易足以应付这样的情况。

但我们让故事继续,比如你要买的是冬瓜,但是外表看起来有点不新鲜,但是里面看不出来,老板说“你买吧,肯定好吃,打开如果不新鲜,你来找我退或者换都行。”这个时候,你最好希望有个智能合约来保证老板执行他的承诺,假设是有的,那么我们就是利用序号2里面的信息跟老板订立了一个合约。回到家后,冬瓜果然坏了,我们拿回去找老板换,因为合约在先,所以老板同意更换,但如果这家冬瓜看起来都不是很新鲜,或者我们突然想吃土豆,那我们会说“啊,土豆价格差不多,冬瓜我怕别的都不好,给我换成等价的土豆吧。”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改变了先前合约的内容,但如果这一切建立在区块链及智能合约的基础之上,那么会发生一些小小的问题。

现行的和智能合约有什么问题?

包括在内,目前绝大多数的的合约信息要么不写,比如要么将交易信息合并书写,然后发送给全网验证,比如以太坊,这种方式是可行的,但在上面的例子中,本意是用来提高效率的智能合约却使得情况趋于复杂化。

由于和防篡改特性,每笔交易及交易当中包含的智能合约信息是经过全网达成一致的,但签订合约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的可能性或者新情况,比如上面的冬瓜换土豆,可能是订立合约的双方没有提前约定的情况,我们只能通过执行上一个合约更换一个冬瓜或者退掉,然后定一个新的合约再换成土豆,因为经过全网验证的交易和条款是很难变更跟回滚的,强制变更后果甚至会导致货币的分叉(关于分叉的详细内容,会在以后用单独的篇幅叙述),此处可以简单理解为对货币价值和共识群体的重创。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刚才说,序号2中的信息更复杂,灵活和多变,因此我们需要智能合约的扩展性和灵活度足够高,这是基本。

其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受限于篇幅,这里只做最简单的概念性介绍。造币体系,即发新币的方式应该是尽量保证公平,安全的,这一点的POW共识机制(详见我们第二篇文章)就做的很好,但美中不足是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电力,算力和硬件设备的浪费,这一点必须得到解决,毕竟应该是一种优化世界的工具,而非世界的额外负担,新的共识机制也在不断出现,我们应该选择其中最优,最安全且资源消耗最小的一个。

同时,货币的永续发展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个开源的数字货币,必须能够保证在创始人离开的情况实现永续发展,这中间包括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提升自身对各种复杂情况的适应,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和不断创造崭新价值的活跃社区,同时将收获的崭新价值回馈社区,实现内生的自我发展完善。

除此之外,还有对监管层的考量,可互通性及严谨的治学精神等等,因为对区块链真正正确的考量应该是打造一种增强世界的工具,而非停留在电子现金这个最为原始的层面,所以还请原谅我们无法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一一赘述,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数字货币正在脱颖而出,表达着自己对未来世界的理解和追求,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各有千秋,但针对上面所有这些都有全面考量的佼佼者却仍然寥寥无几,卡尔达诺也许可以算是其中之一,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留到下次再讲吧。

今天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造就WOMEN女性大会:一个能让女性勇敢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关文章推荐六:世界银行首席信息安全官警示四大区,是不是只在特定生态...

原标题:世界银行首席信息安全官警示四大雷区,普惠金融是不是只在特定生态圈中发生? 雷锋网报道,在近日杭州举办的“钱江观潮—2018

、世界银行首席信息安全官Clay R.Lin、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 钱文挥、

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网商银行董事长

受邀出席演讲。 世界银行首席信息安全官Clay R.Lin主要从全球的视角分析了目前国际上技术推动普惠金融的新趋势,并介绍了世界银行在全球各地消除贫困的种种试验,同时也包括对

发展未来的担忧。 据介绍,世界银行下辖五个机构,分别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主要为主权国家提供借款给中等收入国家和债信良好的贫穷国家开户;国际开发协会,给最贫困的国家提供赈款的机构,后来又新增了三个机构:国际金融公司,针对私银部门投资,在发展中

促进当地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比如蚂蚁金服;多变

机构,担保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争论解决中心。 以下是演讲原文,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我是世界银行的首席信息官以及

办公室的主任,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中的机遇和陷阱。资料数据都来自于2018年4月出版的全球金融铺会指数。 普惠金融蕴藏极大机遇 我们有两个希望:一是在2023年以前将贫穷降到发展线以下,二是提高40%贫穷收入人,

繁荣的成果。 为什么普惠金融很重要,第一点就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来支持世行发展双目标。比如说小微企业,是一个能够向贫穷的地区提供服务的管道,因为平常一些在城市的企业,它没有办法接触到贫穷的社群或者说社区。小微企业在很大的程度上扮演了这个角色。而且普惠金融直接间接的影响到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7个,包括了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男女平权、经济增长和创新 现在我们用一些普惠金融的指标做一些机遇方面的分析。世界银行跟盖茨

从2011年开始出版了普惠金融的指标,从2011年开始我们看到非常大的进展,到目前为止有18%的增长。当中小微企业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根据我们的估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会造就6亿工作的机会,有40%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国80%的工作机会是来自于小微企业的,50%的税收是来自于小微的企业,70%的专利是来自于小微的企业,60%的GDP也是从小微企业来的。所以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另外,据调查,2011年经过了

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可见在这方面的需求是持续增长的。根据世行的估计,这个资金的缺口大约有5.2兆。 接下来看看在缺口方面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机遇,刚才提到在全世界有17亿的成年人没有银行帐户,这个数字在中国是2.25亿万,在印度有1.9亿万人左右。没有帐户的人什么样的人呢?是低收入、低教育、农民,或者说住在偏远地区的地方,这些人不太有机会拥有帐户。 另外一个情况是低使用率,有的人有帐户,但是使用率不高,或者说他没有意愿使用这些服务,或者说这些服务对于他而言适应性不高。其中50%是女性,如果我们在普惠金融方面发展的话,我们可以帮助到妇女,当她们接触到金融之后,她们会比男性更加容易的储蓄。 今天有大概超过2.5亿万小微企业,他们没有办法取得金融方面的服务,这些虽然是一个存在的缺口,它也代表了很大的机遇,根据一项报告,在将来生意上的机会大概每年有两千亿左右的生意机会,如果你提供小微企业的贷款的话,这个生意的发展有可能到每年可以增加两千亿的收入的机会,所以这些都是一个很大的商机和机遇。 所以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帐户的拥有率,一个是帐户的使用率。当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企业他没有帐户的时候或者说他有了帐户但是提供的服务不适合他用的时候,基本这个普惠金融的目的就没有办法达到。一旦他有了帐户,再加上这个帐户能够提供他适当的金融服务的话,就有增加财富的可能,就增加了工作的机会,然后就增加了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连锁的反应。 现在看自从2014年开始世行的全球

就加入了上网和手机的资料,这样加入这些资料给金融指标又一个全新的风貌。根据世行的资料,今天在私人部门工作的人有三亿人都是领现金的,薪水不是数字的方式发的。买卖农产品2.7亿万的人中很多的人都是用现金的。 我们发现,今天在没有银行帐户的人里面,刚才说到有17亿人,三分之二的人没有帐户但是他有手机。所以这个数字计数就给普惠金融带来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有的人没有帐户,但是他有手机,是不是可以用数字的方式提供帐户,然后提供相应的金融的服务,我们知道这些数字经济有一些特点,它可以使得可得性增加,它的成本比较低,它有创新的方式可以提供这些金融的服务。 比如说在非洲的肯尼亚有70%的人用手机上的移动货币来从事交易,这个手机是不能简单的手机。再来在蒙古因为这个数字科技的帮助,使用移动货币的比例从5%增加到20%。 数字+普惠金融新趋势 当我们用数字技术来帮助普惠金融的时候,产生了一些这样的趋势。 第一、如果让他开始付款之后,随后他的贷款跟其他金融服务就会增加,所以付款是打头阵,数字技术一旦提供了支付的便利之后,很多衍生的金融服务就开始了。 第二、没有实体银行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手机上或者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大部分目标。金融技术启动或者说帮助了普惠金融之后,它就产生了需求,而且增加了资金的缺口,它有一个正面循环的效应,就得到的有效的解决。 如何利用数字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实现 下面介绍如何利用数字金融的技术帮助普惠金融的进程。 赞比亚的妇女原来是收**的补助的,所以**要派人到各地把这个现金发放给妇女们。后来由**或者说世行贷款的项目提供手机给这些妇女,这些手机是设定好的,她们事先现在好有哪一家提供金融服务,然后由**来补助发给妇女们手机,直接给她端点让她接触到这个技术。**就把原先用现金发放的补助款用手机的方式发放,这样的话妇女有了手机接触了数字科技,她又在数字手机里面有了**发放的金额。一旦她接受了数字的方式,有了付款的能力,其他的金融服务就开始产生了。 这个计划刚刚开始,但是我们看到非常正面的效应,它已经接触到将近两千位的妇女,***减少了现金搬运中产生的问题,这些妇女可以准时的收到补助款。由**说世行立项的项目提供手机,让他们一步到位的接触数字的技术。 第二个案例,马来西亚有很多从印尼来的移民的工人,他们在当地采集橡胶或者说移民的工作,当他们赚到他们的工资之后,他必须要把钱汇到他的家乡去。过去有一个问题,他们唯一的管道就是到乡村里面街角的小店把钱汇回去,这样的话必须要本人亲自到这个店,那家店只有那个管道把钱送回去,这种情况有可能会造成选择好,汇款的费用增加。 世行跟印尼**合作开发了一个APP,现在这些移民工不用去街角的商店,他们把手机拿出来有四到六家的汇款公司可以选择,他们可以在手机上操作,而且有竞争的关系,他们汇款的成本又下降了。 我们认为在中国所获得的巨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也许可以用到其他的国家去,我相信各位都非常的熟悉中国的优势,在中国的模式怎么样用到全球其他的国家,鼓励私人部门的参与,大量的利用数字的技术,采取创业伙伴的技术,还有一个比较友善的监管的环境,这些是很重要的环节,帮助数字金融达成普惠金融的目的。 当然每一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因地制宜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说赞比亚和马来西亚,刚才很多嘉宾提到数据,数据在每一个国家取得法规也不一样,所以说中国成功的经验要运用到全球必须要因地制宜,这是一个跨领域的团队,光靠数字的手段没有办法满足全球普惠金融的需要,但是有一个很好的经验的话,我们对

四大雷区 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实际也存在着雷区。我们行长曾提到过,创新是好事,也能够对最穷人产生变革。但是需要确保利用创新数字的技术不会加速不平等。科技是要快、稳、准,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这两个方面怎么样合作呢?我们要数字科技来服务人的,而不是用人来服务数字科技。 所以作为一个决策者我们要平衡多方面的考虑,不是单纯技术的考量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今天世行特别强调普惠金融,它的原则和精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他所需要的金融的服务。任何一个个人或者说个体的方式,即便有科技带来便利,我们也要非常的小心。 接下来讲四个**区,对我们的决策者或者说从业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普惠金融是不是只能在特定的生态圈里面发生?比如说支付宝有八亿的用户,但是中国有一亿多的人没有帐户,假如说我们在这个生态圈里面,任何一个生态圈里面我们是高度的发展,高度的提供便利,但是我们忘了还有一亿人还在这个生态圈之外的,我们在无心的方式之下我们可能所做的决定把那些人排除在普惠金融之外。 我在国内没有帐户,基本上我是被排除在这个生态圈之外,我只能带现金去吃饭、打车。所以任何生态圈里面的便利我一样也享受不到。那么那些没有帐户的人怎么办呢?我非常希望决策者注意到当我们高度的优化、净化这个生态圈的时候,不要忘记普惠金融的初心是要照顾到每个人,我们科技的从业者决策者应该有人文的关怀,照顾不同的群体、场景、企业,怎么样利用数字科技最多更大的来包含这些还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的,有时候是没有深思熟虑做决定的,所以金融必须做好

,怎么样准确、及时、发现异常的行为。比如可能有个人是为了朋友义气背了不必要的债务,但是资料看不出来原因。一方面我们希望犯罪的人为自己的金融行为负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我认为应该尽早机制化、制度化信用重建,因为有的人被列入

,他多久可以离开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离开?假如说我们的演算法越来越准确,这种的做法某种程度背离了

,一方面我们要辨识这个风险,一方面要帮助他们重建信用。在美国如果你破产了,七年之后一切归零重新开始。我希望在中国也有这样的机制,异常资料保存多久,信用重建的机制如何的制度化,这些都是很严肃的课题。 第三,最近在美国这是一个很热门的题目,在去年十月在麻省理工访问的时候,有一个Google的科学家谈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应用在加州,这套系统分析了经常犯罪的地方,他们会分析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发生犯罪的行为,他们就把警察提前派到这个地方,提前防止犯罪发生。后来他们发现经常把经常派到少数种族的地方,后来发现这个演算法是偏向种族人群的。如果你在Google打上首席执行官这三个字母,出来的图像只有11%是女性,但是在美国有27%的首席执行官是女性,所以你看到这个中间的差距是无意识也是无心造成的,所以说结果就受影响了。 当我们搜集数据的时候,数据本身是中性的,但是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导入这个演算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否则我们无意识或者说无心的把某些族群、人群纳入到高风险的人群,他们就无法接受到服务。 第四,之前讲到很多的没有银行帐户或者说银行帐户使用率低的人,他的教育程度是低的。他们是很多骇客锁定的对象,因为他们容易受骗,他们对手机的操作也不是那么的熟练,对信息安全的知识也不是那么的深入。一旦他们在数字金融上有所损失,他们的损失会比白领高,所以说这个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信息安全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任何科技执行的时候,就把信息安全因素给考量进去,这样的话可以打幅度的减少信息安全可能无心造成了这些贫穷的人或者说平常不达

族群来接受金融服务的时候对他们负面的影响。 更多fintech资讯,请关注雷锋网

《造就WOMEN女性大会:一个能让女性勇敢做出真实选择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关文章推荐七:赵晓光:如何定义“新经济”与“新经济”公司的甄别

  新财富分析师赵晓光:如何定义“新经济”与“新经济”公司的甄别

  来自聪明投资者的雪球原创

  1、怎样定义新经济?

  邬必伟:大家好,我们是富途证券。今天我们有幸请到赵晓光赵总过来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关于新经济与新经济公司的一些相关的看法。我们会在这里跟赵总做一些相对比较深度的沟通。现在其实大家都在说新经济,新经济。那么作为专业机构你觉得怎么去准确地定义这个新经济呢?

  赵晓光:我觉得从不同的维度对于新经济应该是有不同的解读。从结果的角度看,所谓的新经济我认为就应该是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对消费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提升。

  从解决的方式上看,或者说新经济产生的方式上看,如果回归到企业的话,企业的两大构成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是指技术方面;生产关系,就是指商业的组织形态与消费者发生关系的方式。我们认为都应该回归到技术上。

  生产力——技术我们认为分两大分类,一类是专用性的技术:专用性的技术比如我们坐的沙发,它是一种新的材料,这是专用性的技术。第二类我们把它定义为工具性技术。具体可以理解为,这些技术帮助各传统行业,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的就是消费者更多的满足,和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社会效率的提升。

  生产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是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我们过去看中国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更多是看到它商业业态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变化。而背后看到的更多是它组织形态、激励机制、模式的变化,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内部激励机制问题。

  第二是管理模式。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替代人、替代经验之后,那么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管理,变成企业很重要的方式。

  第三是企业跟客户的关系,包括2C和2B的客户,如何把你的产品和服务传导到客户那里去,如何把客户这边的数据传回给你,给你提供更好更新的体验。

  2、当下有哪些典型的新经济行业与公司?

  邬必伟:您对当下比较典型的所谓新经济的行业或者公司有一些归纳吗?

  赵晓光:当下的企业我认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生产力上以技术为核心的突破。比如说深圳的柔宇科技(用新的显示技术,新的材料技术去改变很多行业)。

  第二种是像互联网的很多企业,像摩拜、滴滴,是以生产关系上的变化。它们用一定的信息技术(但是信息技术也没什么新的东西),把信息技术跟产业的组织形态结合在一起。这种更多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三种是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叠加在一起。比较典型的如汽车行业的特斯拉,就不仅是通过新的电池技术改变了整个汽车行业的能源方式。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整个汽车行业供应链关系、采购关系、市场关系带来的变化,是形成闭环的业态,而且是不断正反馈加强的业态。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行业与公司,比如说做音乐的、做教育的、做汽车服务的,还有一些是做金融类的,他们逐渐成一个个闭环的业态。

  3、新经济行业之“无人驾驶”

  邬必伟:像百度等公司都在做无人驾驶的技术。它是属于你讲的生产关系的改变?还是生产力的改变?还是生产关系、生产力都有改变呢?

  赵晓光:从无人驾驶的技术上,我们认为未来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主要是基于要么是雷达,要么是多摄像头,然后进行人工智能识别的方案。我可以讲一下当年语音技术的发展,因为无人驾驶的背后实际上就是视频技术的一个应用。

  语音技术的话,大概在2010年前后,国内有一个做语音的龙头公司叫,当时科大讯飞也是基于单机的识别。当时因为3G还没有起来,所以只能基于整个手机的单机识别,识别率大概只有40%左右。后来大概在2010年的下半年,3G开始了推广,传输速度开始大幅加快,开始了从单机变成云计算的方式。

  我们的语音从手机接收之后,通过网络传到云端,云端有一个巨大的服务器,比如说这个服务器已经有1000万人讲“富途证券”这四个字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有足够多的数据能够很容易地识别出来,然后再通过网络传输过去告诉你我说的这个语音是什么字。我记得当时很神奇的就是,在很快的时间内,它的识别率从40%多提高到97%、98%。到现在大家基本上觉得,科大讯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语音公司。

  现在来说,我认为无人驾驶还有两步要走,第一步就是从单机变成云计算方案。目前都是单机的GPU方案,我觉得随着5G发展之后,它应该会变成云计算的方案。因为一个强大的云端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永远是超过一个单机的GPU的能力,这一步也是依赖于技术的变化。

  再往后看的话,比如说现在为什么无人驾驶有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家说它技术不成熟?其实它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在驾驶行业,不允许出现一例事故。所以当特斯拉出现一例事故,全球就都会问特斯拉怎么回事?各种意外的可能都要防止。

  举一个例子,假设我现在在路边开,拐角处有一堵墙,你看不到,忽然来一辆卡车撞过来,你根本来不及。所以我认为无人驾驶第二步就是要掌握你的精准位置。就是除了我们现在这个雷达对周围的扫描和摄像头对周围的观测之外,未来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就是要掌握你的精准位置。

  前段时间我也在看一些这样的公司,发现我们现在的,实际上只能精准到5-10米,所以它必然是不安全的,因为5-10米是一个很大的出错的概率。那么如果能通过卫星导航,低轨卫星的导航,把它精确到5-10厘米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个场景,就是每辆车我都知道我现在在哪个位置、精准的位置,以多少的时速在走。

  其实这时候可以大胆猜测,即使不需要现在的摄像头,不需要雷达,都有可能实现无人驾驶。因为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知道你时时刻刻的速度和时时刻刻的位置,就是相对位置。通过我们简单的物理和数学,都可以算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可以看到技术的变化对整个无人驾驶是很重要的。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无人驾驶实际上也是人工智能,其背后的支持是来自于数据。不管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技术方案,还是未来的技术方案,最核心的都是能够拿到数据。数据就是技术,数据就是生产力。

  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一些生产关系的变化来拿到数据。所以这时候就是说,你如何改变这种汽车行业的业态,汽车跟消费者的关系让你能够把这个数据拿到。像无人驾驶是比较典型的,它既需要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来防止那种万分之一出错的概率,同时也需要生产关系的改变拿到数据。未来越来越多的业态,你会发现它符合正反馈,即数据越多,效果越好,效果越好,用的人更多,数据更多,然后效果就更好。

  所以如果能够同时满足两点的企业,我觉得是会胜出的,就是赢家通吃了。对手的出错率是0.01%,你的是0.001%更多人使用后者,前者就被抛弃。

  4、新经济公司之“今日头条”

  邬必伟:现在的新经济公司当中,也有一些公司实际上是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我自己觉得可能腾讯,阿里,应该是渗透最深的。但是我们也会看到,有一些很新兴的新经济公司,它们的发展势头很猛。比如说类似像今日头条这种,你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赵晓光:今日头条现在虽然不是一家搜索公司,但是我想从搜索这个行业展开,就可以理解今日头条的企业价值。在搜索行业中,其实有不同的技术演变。最早做搜索的实际上就是微软。

  在微软眼中,它认为搜索是一个与技术相关的事情,所以微软最早做搜索的时候设计一套算法。比如说我要搜“富途证券”,那我就要搞一套算法来决定,哪个新闻或者哪个网页能够排在第一页,哪个排在第二页。后来谷歌也做搜索,因为谷歌满脑子认为生意都是数据,它觉得搜索是一个数据的生意。比如我看到100万人搜“富途证券”,大概20万人打开的是富途证券今天我们这个活动,那么我就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个。我是根据活跃度进行排名,我相信越多的人用它,搜它,对于越多人就是越有价值的。

  我相信未来搜索行业即将进入一个精准搜索时代。就是说不同的人去搜“富途证券”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我如果是一个做投资的人,那可能我搜富途证券,目的是我要到你这边开户;那我如果是一个大学生,那我要搜“富途证券”,可能是我要寻找工作的机会;如果我是一个企业家,那我可能是要看看有没有商业合作的机会;如果我是人力资源公司,那么我最想看的是有没有人力资源合作的机会。这时候就要通过对搜索主体的精准的定位,来直接进行信息最优化的匹配。我觉得这就是精准数据在搜索的应用。

  因此从这个角度你会看到,今日头条的价值在于什么呢?它通过获取你的各种阅读的习惯,它掌握你的精准数据,从而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未来如果把这个精准数据进行商业化的话,其实可以在很多领域做变现。传统的方式如新闻阅读,我觉得内容来源会更多地变成一个平台,满足的是正反馈,也就是越多的媒体愿意加盟它这个平台,会有越多的读者愿意看,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很强的正反馈,同时有一定社交的属性。

  所以我们把BAT定义为一个黑洞,它是一个资金的黑洞,是一个数据的黑洞,BAT已经可以拿到足够多的数据了,大量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其实是有很强的危机的。在这种背景下,今日头条能做到目前的程度,以及看它未来掌握越来越多精准数据的变现可能性的话,我觉得还是比较看好的。

  大概是2014年我跟张一鸣一起,去美国看过很多科技企业,还是有过交集的。但我也没有机会问过他,我认为就是他在做今日头条的时候,他发现了人最核心的一点,最喜欢的是什么?最喜欢的可能就是“好玩”。他通过今日头条,通过掌握这些精准数据,更好地理解了人性。他知道了90后喜欢什么,00后喜欢什么,80后喜欢什么,那我做这个东西是针对谁的?我认为是有一定关系的。

  5、新经济行业之直播、短视频

  邬必伟:同样的,映客做为一个直播平台。你对映客是怎么看的呢?

  赵晓光:对,这是个很好的话题。我其实在很早,大概在2015年,我还帮助过一个做直播的企业创业,我提供过很多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对这个行业有蛮多感悟。其实映客是最早起来的,映客也是各种资源大佬一起,通过最早的资本烧钱。但现在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已经没落了,映客现在销声匿迹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它想把视频这个工具做成一个平台。

  邬必伟:本质上平台是相当难做的,所以它最后是给一些垂直细分的视频网站,或者APP就等于把它的流量给肢解掉了。同样的,如果是这么来讲的话,我一下子又想到一个现在非常很热的,在抖音出来之前就非常热的那个快手。对于快手这款产品,赵总您是怎么看的呢?

  赵晓光:我觉得如果讲到快手到抖音的转变,就很容易让我想起了当年智能手机的发展。其实你看最早比如说小米的第一波起来是以屌丝经济为核心,这个标签化起来的。但是小米大概在2014年左右,有一段时间是蛮痛苦的,发现最终用户的需求其实是不想做屌丝的,最终用户的根本需求是两个: 第一就是脱离屌丝,第二个就是装X。

  所以我有个朋友,他也是以前在互联网行业做很久,他就跟我讲装X是最刚性的需求。当然后来小米又及时调整了产品战略,我觉得它现在是非常优秀的。

  直播这个行业也是这样,一开始其实快手的标签化就是“屌丝化”,你会看到有各种很恶俗的东西。一开始会让你觉得有点好玩,但是它不会给你带来持续的好玩,因为你很容易就没有新鲜感了。那至于像抖音这种,反而是通过不断的、各种好玩的技术而逐渐发展起来。最近我就把一些映客上好玩的用AR技术跟现实场景结合的视频,发给了很多人。

  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好玩。就是因为它会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创造好玩的东西。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就是跟当年很像,比如说低端智能手机和高端智能手机:大家先买低端,买了低端之后有钱了就买高端。一开始玩快手就是看恶俗的,看这种三四线的。但是后来抖音出来之后,其实每个人最终追求的是高端。

  所以我觉得这时候就可以慢慢体现出产品定位的重要性。可能一开始这两个产品的定位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可能就有个必然的发展阶段,就是我们看到互联网最核心的爆发,其实都是在三四线城市。所以比如说在那个时候,假设是抖音先出来,可能抖音就被先定义为一个屌丝化的、三四线的应用。

  但那时候是因为快手先出来了,后来才出现了抖音。抖音的出现我觉得有它的必然性,也和它自己积极地拥抱新技术,和准确的产品定位有关系。但是我认为快手还有它的空间,就是说任何一个产品它都有它的价值。所以我讲技术也好,产品也好,都有它的价值,只是说如何能够精准地定位到哪些是需要你的人,所以这是我刚讲的精准数据是多么重要。

  邬必伟:快手的出现使得这种短视频,在三四五线城市开始起来,然后因为抖音是晚于快手出现。它等于,第一,首先它利用了很多新的技术;第二,因为快手被标签成,或者说它事实也是一个比如说相对比较屌丝化的产品的话,那之后的抖音它走了一个相对差异化的路线。那这样的话就使得整个的抖音现在,比如说一二三线城市,或者在白领这些城市青年,城市文青当中就往前走,就走得特别好。

  6、新经济公司之“小米”

  邬必伟:刚才赵总你提到了一个公司,就是小米。小米作为香港新经济第一股。因为香港在今年4月份,把这个上市制度主要做了三类型的改变:一个是的公司可以来香港上市;第二就是说一些没有收入的医药公司也可以来香港上市;第三当然就是这个,你在海外已经上市的大型公司,可以再到香港做第二上市。公布的第一天,小米就提出在香港上市。您是怎么看的呢?

  赵晓光:2015年的2月份,我组织过一次雷总在北京的见面会。当时我们国内的主要投资机构,大概有30人,然后雷总晚上聊得很兴奋,大概聊了3个多小时。我觉得主要有三点。第一点,还是围绕刚才我说的,未来所有的科技竞争是围绕精准数据的竞争。

  那我们想一下腾讯是通过微信端和QQ端拿我们的数据;阿里是通过淘宝拿我们的数据;百度是通过搜索拿我们的数据;但是它们每个拿的数据都是不全面的,都是从某个角度拿的。只有硬件厂商是可以把一个用户的所有数据拼在一起,拼出一个完整的“你”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五大科技巨头都在拼命地做硬件。

  不管是做智能手机也好,还是做智能手表,做VR,做音箱……其实亚马逊做音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你简单的互动,而是通过音箱获取你大量的数据,这种硬件拼出的数据是最完整的。这时候我们看到国内,至少我没有看到,目前为止BAT没有一家能够做出一个完整的硬件的东西来,所以它是拿不到完整的数据的。

  从这个角度说,小米,华为,OPPO,它们本质上是最掌握精准数据的,全面的精准数据的企业。而小米又是最懂互联网的,因为雷总是做互联网起来的。

  所以说我觉得第一点,小米是通过硬件掌握的精准化数据,我觉得未来应该会有很大变现的空间。第二点,其实我觉得雷总讲来讲去,就一个理念:就是我要让很多东西不应该卖那么贵,要卖便宜。其实我们看到,小米在智能手机上进入一线阵营,到底它比华为,OPPO谁强谁弱,这是有分歧的。

  这时候你发现它又去做别的了。它去做充电宝,插线板,净化器的时候,它做出一个产品,又是一个高档品牌,同时价格又特别便宜,你看小米净化器就比别人要便宜很多。所以我觉得这背后是什么?背后就是小米做手机的时候,汇聚了一批什么样的人。

  在电子行业,人是很有意思的,都是名牌大学毕业、行业内竞争特别激烈、而且特别需要大规模生产、快速地反应、不断地迭代。小米在做手机的时候,这帮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现在这帮人就像一个又一个的骑兵团,逐个去攻陷非手机行业,攻陷充电宝,攻陷风扇,攻陷各种各样原本竞争并不那么激烈的行业,对于这种商业化或者对智能化的理解没那么深的行业,小米去向这些领域进军,就像当年蒙古帝国一个个去往欧洲打一样的所向披靡,所以我觉得它背后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

  我记得去年的时候,国内有一个最大的面板企业叫京东方,当时京东方的陈总一直跟我讲,你看我们要搞医疗、搞、搞医院,会搞得特别好。我当时就很疑惑,让电子行业去搞医院,怎么可以呢?后来我就专门去访谈了他们原来做面板后来却被派去做医院的人,其实发现跟小米是一样的道理,它的单位人均的能力,就是单人的作战能力是远远超出那些做传统业务的人的。

  我记得当时傅盛说过,傅盛说当时雷总挖他的时候,雷总就跟他说一句话:人性即天理。前段时间不是说,之后要造就多少亿万富翁,他要让所有人都有股权都有参与感。那么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重新定义,根据我的判断,它一定会不断地进化。

  其实大概在2014、2015年的时候,小米经历过一个低谷,那个低谷是它的必然阶段,就跟刚才讲快手有它必然阶段一样。因为小米最早是做低价高性能的手机,但是不管你性能多高,在大家心中就认为小米是一个偏低的品牌,当时做红米的战略确实也影响了高端的品牌形象。小米有这个过程,但是我觉得这几年已经摆脱了这个过程,风水轮流转。

  我们在今年春节,做了大概3000多份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家现在把OPPO当作一个更偏低端的品牌了。我觉得品牌都在不断变化,在硬件这个角度,它不像互联网企业那么有安全感。像腾讯,我不用微信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都用,它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我不用淘宝,那不可能,因为所有优秀的商家都在淘宝上。但是手机我不用你小米,我可以随时换一个,其实更换成本没那么高。所以它就要求你这个企业的组织效率、管理效率、市场的反应要足够地快。我认为雷军总是一个非常务实、不断能够改变自己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7、新经济公司之“大疆”

  邬必伟:刚才因为听了你介绍一下小米,就让我忽然又想到另外一个,其实是做硬件的,我认为做得非常优秀的公司,大疆无人机。对大疆这家公司你是怎么看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播玩游戏三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