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内的什么坦克

原标题:二战前中国坦克是什么样的?

中国最早装备坦克的是奉系军阀。1922年,张作霖为同直系军阀进行最后的决战,从英法等国购买了大量的军备,包括36辆“雷诺”FT-17型坦克。首批10辆“雷诺”坦克于1924年运到大连,型号为只装备机枪或装备37毫米炮的两种。从1928年起,奉系军阀开始用“雷诺”坦克来抵抗蒋介石国民党北伐军的“二次北伐”。战车队被派往河南参加战斗,损失6辆坦克。不久奉军败退,战车队随奉军撤回东北。

在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期间,中国军队曾通过铁路向满洲里前线运送FT-17坦克,但尚未到达,苏联红军便取得全面胜利。1931年夏,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储存在东北的坦克几乎全被日军缴获或摧毁,原东北军的大量装备落入了日军手中,驻扎在沈阳的战车队的12辆FT-17坦克全部落入日军手中,标志着中国第一支装甲部队活动史的结束。这些FT-17坦克后来和日军拥有的FT-17合编,参加了进攻黑龙江马占山抗日力量的作战,一部分FT-17坦克后来编入了“满洲国”的伪军——皇协军中的装甲车队。

192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从英国为自己的税警总队购买了24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开启了国民政府中央系军队的机械化历程。1930年德国军事顾问乔治·魏采尔(GeorgWetzell)来华,大力推动了军事教育的发展,建立了许多特种兵军校,包括了交辎学校,推动了这些兵种的正规化发展。1934年,在南京中华门外成立了辎重兵学校,1935年10月,筹建中的交通兵学校和辎重兵学校合并,成立了交辎学校,徐庭瑶中将任教育长,开始战车战术的教学,学校中有一个战车教导营,营长彭克定。在交辎学校成立时,还进口了一批新式的器材用作教学和训练,其中包括了坦克和装甲车。交辎学校成立不久,学员队队长李承恩和徐庭瑶发生矛盾,李承恩辞去了队长职。适逢刚从中央军校高级班毕业的杜聿明不想回25师任副师长,徐庭瑶将杜聿明调来任学员队队长。期间中国从德国购买了10辆PzKpfwI型轻型坦克,从意大利买了20辆CV33超轻型坦克。1935~1936年从英国购买20辆维克斯6TE型坦克和另外29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坦克(VCL)。到1937年中日开战,中国军队中的坦克大约是96辆。

1937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方山成立了国民革命军装甲兵团,这通常被视为是中国装甲部队之始。这支部队是一支多兵种合成的装甲部队,而非以前的单一兵种部队,其规模也远胜于国内其他的装甲部队。装甲兵团包括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等单位,团长杜聿明。抗战全面爆发前,装甲兵团共有三个营:战车营、搜索车营和战车防御炮营。战车营至少有三个连,其中战车第一连装备英制维克斯6T坦克,分成4个排,每排5辆车,排长车装有电台;战车第三连装备德制I型坦克(Sd.Kfz101),分为3个排,每排5辆车,另外连部有两台I号指挥坦克;战车第二连装备卡登·洛伊德式两栖坦克,从税警总队转来,数量和编制不明。搜索车营装备有德制Sd.Kfz221/222型装甲搜索车,估计还装备有其他型号的车辆和装甲车。战车防御炮营装备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

在抗战之前,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 ,西方很多先进学说和新鲜事物流入中国,中国的坦克鼻祖由此诞生,那个时候,中国海没实力去自助研发新的坦克,甚至连最基础的坦克知识都很缺乏。现在看来,当时的综合国力是多么的缺乏,而现在,在《坦克世界》里,我们终于迎来了自己国家的坦克系列,从最早的雷诺NC开始到wz111,一系列先进坦克都已加入进来,在这个超还原二战历史的坦克战场上,我们终于可以大展拳脚,用自己骄傲的坦克驰骋沙场!

德国坦克豹2A4刷屏多年,那个放着啤酒杯向前行驶,啤酒没有洒出来的视频或者图在网上曾经引起热议,很多人说那就是德国佬坦克牛逼的标志。而实际上这根本就不算什么,或者说那只是个噱头而已,很多先进坦克都能做。

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双向稳定器,火炮双向稳定器包含执行电机、陀螺仪组、转换器、角度限制器、电磁离合器、自动锁定装置、控制台、测速发电机、电机放大机、放大器、配电箱、车体陀螺、炮塔陀螺、辅助油箱、液力增压器和液压动力缸。其作用就是在坦克行进间在角度值范围内稳定坦克炮,保证坦克炮瞄准方向不会出现偏差。这是现代坦克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甚至有些人借机说中国坦克做不到,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说法无非是借机抹黑中国而已或者跪下去起不来,实际上双向稳定器很早就有了,这并不是什么黑科技,中美俄在70年代就已经有了。真正展现坦克双向稳定器是否优秀还是要看实弹打靶。在2014年坦克两项比赛中国就展示了96A优秀的稳定射击能力,初赛唯一主炮全中,这逼迫俄罗斯更改规则标准打穿甲弹,改打破甲弹。96A的动对静攻击能力展现了其优秀的可靠性,比起T72B3的那龟速真心要厉害的多啊。

双向稳定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行进间一直保持炮口对准目标,从而达到首发命中,高速行进这个功能就更重要。而中国再此基础上得到更高的突破追上世界一流水平,自动跟踪系统,在三代坦克上,能够真正自己生产自动跟踪系统的国家非常的少,自动跟踪系统整合在坦克火控系统上,自动跟踪器是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计算机在惯导和陀螺仪的支持下精确跟踪移动目标,车辆的颠簸不会产生干扰,火控系统得到高精度的目标速度。

而炮手需要做的只是在火控系统发出允许射击的信号后按动击发按钮。整个过程高度自动化。射击命中率比人工跟踪大幅提高。可以更好的达到首发命中,而火控计算机反应时间决定了坦克在首发命中效率,中国已经在相关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上图为99A行进间射击,炮口是持续跟踪目标并且开了双向稳控,只要开火都会产生后坐力这样更考验坦克,持续跟踪目标和坦克双向稳控能力,比起只是运啤酒杯这更有实战意义,也更能体现坦克的性能。中国军队坦克不只是ZTZ99A坦克装备了自动跟踪器,所有三代坦克均装备了自动跟踪器这足够让中国坦克在战争中占据主动。

导读:最近,一组99式主战坦克原型车照片的曝光再次引起人们对国产坦克的兴趣。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国陆军自用坦克似乎是从老掉牙的59式一下子进步到如今的96式和99式的。实际上,中国坦克研制的曲折程度远超人想象。今天的辉煌背后,掩藏着众多因各种原因而流产的坦克。( 受历史原因和“老大哥”苏联的熏陶,中国军队有着非常强烈的坦克情节。1949年建国后不久,中国就向苏联买了10个团的坦克,T-34/85由此成为新中国装甲部队最初的主力。中国还对T-34进行了少量仿制,仿制型被称为58式中型坦克。不过因更

最近,一组99式主战坦克原型车照片的曝光再次引起人们对国产坦克的兴趣。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国陆军自用坦克似乎是从老掉牙的59式一下子进步到如今的96式和99式的。实际上,中国坦克研制的曲折程度远超人想象。今天的辉煌背后,掩藏着众多因各种原因而流产的坦克。(

受历史原因和“老大哥”苏联的熏陶,中国军队有着非常强烈的坦克情节。1949年建国后不久,中国就向苏联买了10个团的坦克,T-34/85由此成为新中国装甲部队最初的主力。中国还对T-34进行了少量仿制,仿制型被称为58式中型坦克。不过因更先进型号的出现,解放军很快放弃继续改进这款二战时代的坦克。图为1951年国庆时受阅的T-34/85坦克。

1955年,中国获得了当时苏军主力坦克T-54A的图纸,决定以此为基础量产本国主战坦克。1958年首辆仿制型下线,次年定型,这就是著名的59式主战坦克。当时的解放军并未意识到,在之后数十年里,59坦克将是中国唯一堪用的陆战主力。图为1959年,59式坦克方阵首次亮相建国10周年阅兵。

当仿制的T-54还未定案时,解放军已在以它为基础研制一款“缩水”版轻型坦克:WZ131轻型坦克的研制目的是适应南方作战环境。相较36吨的59式,WZ131降级主炮并减轻防护,将全重压缩到21吨。随后WZ131按定型年份规则被正式定名为62式轻型坦克。(注:中国的装甲车辆厂家代号以WZ开头,加上三位数字的格式。数字段左起第一位数字1代表坦克,第二位代表吨级,1为重型、2为中型、3为轻型,最后一位则代表立项顺序)

WZ211是与59式同时期的的国产两栖坦克计划,参照对象为苏联PT-76。不过中国设计师没有照搬原设计,而是将PT-76车体与62式坦克的炮塔结合,造出了比原版火力更强的63式两栖坦克。在中国坦克工业创建初期,依靠脚踏实地的仿制和适当创新,中国军工至少还研制出上述几种堪用型号,但随着“极左”思想的抬头,国产坦克计划开始频频碰壁。

59-16式轻型坦克计划是国庆十周年献礼工程,目标是研制一款16吨级坦克。为了实现苛刻的减重目标,研制者把主炮降至76毫米,负重轮减到四对。极端“瘦身”的结果是,这款炮弱皮薄的坦克根本无力对抗同时代的欧美坦克,也就谈不上被装备部队了。59-16坦克如今只留下这张模型照片,注意墙上的“赶英超美”宣传标语

苏制IS-2重型坦克同T-34/85坦克一道引进,中国共购买了82辆。这种二战后期曾与德国的虎式厮杀的重型坦克在建国初被视为中国陆军的精锐力量,其中一部分曾随志愿军入朝参战。图为1956年国庆节,中国陆军的IS-2坦克接受检阅。

随着IS-2逐渐过时,解放军希望研制后继车。1960年,WZ111坦克项目启动,号称要研制能抗衡美军M103乃至苏联T10M的国产重型坦克。WZ111是中国唯一造出过实车的重型坦克,其设计基于IS-2并深受IS系列坦克影响。但WZ111在测试中问题重重,更重要的是:国内无法造出能驱动这台巨兽的可靠引擎。1964年,WZ111黯然下马,只留下一辆车身。

中苏关系50年代末开始恶化,到60年代已跌至敌对的地步。1969年珍宝岛冲突中,苏军T-62坦克给中国军方极大震撼——T-62还只是当时苏军的二流坦克。对苏军的恐惧促催生了一系列坦克计划,但国内孱弱的工业基础却注定了这些计划的失败。图为今日保存在军博的苏军T-62坦克。

WZ132轻型坦克项目始于1967年,原计划替换62式坦克。珍宝岛事件后,解放军火力需求大增,于是WZ132被换上源自59式坦克的100毫米炮。尽管“小车扛大炮”经测试获得成功,但之后WZ132技术指标被不断抬高,方案也随之反复推翻,最终超出了中国军工的能力范围。在折腾了多年后,迟迟无法结果的WZ132终于被放弃,解放军只能继续使用62式轻坦。

同样在1967年启动的WZ122中型坦克项目是另一个“放卫星”的受害者,它预定当59式坦克的“接班人”。1969年底,指标升级为抗衡苏军精锐的T-64坦克。由此孕育出的成果就是采用的液压传动、液压辅助转向与液压悬挂系统(简称“三液”),装备120毫米主炮,配4枚反坦克导弹的WZ122A样车。

WZ122A侧面,注意它松弛的履带,此时悬挂系统处于“卧倒”状态。WZ122A的液气悬挂系统能像今天的先进主战坦克那样做出高难的原地俯仰动作。不过,造出样车不代表能量产,测试结果证明WZ122A技术过于超前,以中国的工业实力根本无法量产这种“梦幻坦克”

WZ122A项目失败后,1970年11月27日,解放军退而求其次要求发展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WZ122B计划。WZ122B样车采用了机械传动、扭力杆悬挂、机械操控等门槛相对较低的技术(简称“三机”),但该车同样由于技术原因而在1974年下马。

坦克研制的“大跃进”导致中国陆军长期只有59式坦克可用,不得不靠改进59式“救场”。1963年,代号WZ121的59式改进计划启动。59坦克更换了新的100毫米滑膛炮,加装在珍宝岛缴获并仿制的红外探照灯,勉强具备了夜战能力。改进后的59式被命名为69式主战坦克。文革期间生产的69式质量很差,曾遭部队大批退货。后来,大批69式被卖到了伊拉克。图为解放军装甲兵教学,距拍照者最近处的就是一辆69式。

文革结束后,中国坦克研制才算终于回到正常轨道上来。70年代末,随着与西方关系转暖,国内又获得了引进先进坦克技术的渠道。中国军工用西方技术改进69式坦克,研制成79式主战坦克。79式坦克的105毫米炮虽是西方二线技术,仍远强于当时的国内产品;另外,西方电子设备也让中国坦克的索敌能力和射击精度有很大提升。

外来技术也给文革时下马的国产二代主战坦克计划带来转机。1978年,解放军重启新一代主战坦克研制,1979年3月,名为1224样车的试验坦克下线。虽然挂着WZ122工程后继者的“羊头”,但1224样车身上已全然不见传统的俄式风格,改走西式路线,国产坦克首次采用了棱角分明的焊接炮塔。

1224样车尾部,从这个角度看活脱脱就是一辆“山寨版”豹2。在1224坦克之前,解放军曾考虑过引进德国豹2坦克。最终引进计划因价格昂贵等问题而放弃,军方转而借助引进技术发展与豹2类似的1224项目。1979年底,1224样车完成技术验证使命,国产二代主战坦克进入初样车设计阶段。

与风格激进的1224样车不同,参与竞争解放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1226样车回归了传统的卵形铸造炮塔,这或许能折射出军方在选择时的保守倾向。经测试,军方认为1226样车在可靠性上仍存在较多问题,最终1226项目败给了技术风险更小的80式主战坦克。

二代主战坦克竞争的胜利者——80式坦克。80式设计更趋保守:它的炮塔基本取自79式主战坦克。不过80式坦克的底盘设计进步明显:六对负重轮搭配双销履带使解放军的坦克终于脱离了自59式坦克以来的“五对负重轮”魔咒。

80式坦克获胜后并未获得大量装备,而是在小修小改中一直折腾到1988年才获得正式定型,所以它也被称为88式主战坦克。其后88式坦克也仅有小批量装备部队,显然解放军对这款性能半吊子的坦克并不十分上眼。图为1999年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的88式主战坦克。

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已濒临崩溃。中国领导人判断国际战略趋势后作出“军队要忍耐”的决断,大幅降低了除战略武器外的绝大多数装备更新优先级。在20世纪80-90年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陆军的主力仍是各种59、59改、59魔改坦克。

那些年间,很多国内军工部门因缺少订单陷入困境。不过中国坦克研制生产部门并未蹉跎光阴,他们积极转向出口市场:一方面养活自己,另一方面通过保持研发能力积攒经验。85式系列外贸坦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利用了80式坦克的技术,洋气的焊接炮塔连当时解放军自用坦克都还没有。有数百辆85式坦克成功出口到了巴基斯坦。

在85式系列基础上,中国又研制出90式外贸坦克系列,这个系列后来进一步演化成巴基斯坦陆军装备的MBT-2000主战坦克,并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而85式和90式外贸坦克的成功经验,后来又深刻影响了解放军自用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开发。

张万年参观一辆前苏联T-80坦克。1991年,苏联解体,大批原为苏军精锐的装备随之揭开神秘面纱。由于苏联坦克曾长期是中国陆军的强敌,中国也对通过各种渠道搞到的苏联坦克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中吸取到很多坦克设计上的经验教训。

90年代,在综合了前述众多经验后,解放军自用的新一代主战坦克96式终于横空出世。96式坦克是真正的59式替代者,虽然它的性能在同时期国际先进坦克里居中等偏下水平,但便宜的价格使它适合大批量生产。以96式坦克为开端,中国陆军终于开始大规模更新主战坦克。

在96式坦克开始进入陆军服役的同时,另一款代号WZ123的自用型高端主战坦克研制也在稳步进行中。与适合大量装备的96式不同,WZ123身上寄托的是中国陆军打造世界一流坦克的期望。新型坦克赶在1999年完成定型,被命名为99式主战坦克。

1999年,刚刚完成定型的99式坦克初期型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首次对外界公开展示。这标志着中国陆军终于也拥有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以1999年阅兵处女秀为开端,99式坦克在生产过程中随即开始以追赶国际先进为目标的分期改进计划。随后几年里,99式主战坦克先后增加了附加装甲,改进了车载电子设备,战斗能力不断提升。

大量生产的96式坦克同样也进行了防护强化等升级,演变成所谓的96A型。在2014年于俄罗斯“坦克两项”国际竞赛的视频显示,96坦克虽动力性能不足,但行进间射击能力甚至强于最新改进型的T-72B3M。

最近两年,被称为99大改的99式三期改进型开始现身。它拥有空前厚重的装甲和加大马力的新发动机,综合水平被认为可以与当今世界最强的美制M1A2主战坦克一战。2014年,在上合“和平使命2014”军演中,装备99大改坦克正式公开亮相。

在新型坦克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的同时,中国陆军并未忘记特殊地区对坦克的需求。曾沉寂多年的轻型坦克换代计划也于近年浮出水面,这款尚在测试中的新一代轻型坦克被认为是专门针对青藏高原那样的环境设计。可调节高度的底盘显示曾因难度过大而放弃的国产液气悬挂技术终于成熟。

从仿制苏联T-54到99大改,解放军的坦克研制计划曾因脱离实际走过很多弯路。不过中国的坦克设计者们最终还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通过脚踏实地的追赶,不仅实现了对“老师傅”俄罗斯的超越,如今更可以比肩占据顶点的美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