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战国三孔布真假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咘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狀布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の镈的同音字布币的形制到了战国时代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在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襠;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

  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珠”计重。

  三孔布 赵国铸币,约铸于 公元前422-公元前386年之间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

  笔者本次博展的是两品大型三孔布《下專背一两》大、小两版式两品铜坑而出,拍照时未作任何清理尽量保持了它出土原貌钱文清晰可辨,锈色自然锈斑入骨;其币形舒展,铭文洒脱颇具形与神的美感。岁月的滄桑使钱体发生了质的变化掂在手上比较轻飘。

  下専背一两版式稍大者高73、8毫米,宽34、5毫米重22、6克;版式小者高71毫米宽32、4毫米,重20.8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