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和庞统逝世,周瑜逝世,庞统逝世,谁的逝世对三国的发展

三国群英传2文官分析榜:(四大军师:诸葛亮、司马懿、周  喻、庞  统)

诸葛亮:智力100,武力68;(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前期无对主将,如御飞刀。)

司马懿:智力99,武力71;(评价:武中智高,必杀计前期无对主将,如御飞刀。)

周  喻:智力98,武力78;(评价:武中智高,必杀计前中期不实用。)

庞  统:智力98 ,武力66;(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实用。)

鲁  肃:智力98,武力69;(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和军师计都较不实用。)

郭  嘉:智力98,武力49;(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荀  或:智力98 ,武力46;(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左  慈:智力98,武力34;(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徐  庶:智力97,武力66;(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贾  诩:智力97 ,武力50;(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有些不实用。)

司马徽:智力97,武力32;(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于  吉:智力97,武力30;(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姜  维:智力96 ,武力93;(评价:文武全才,必杀计和军师计都较实用。)

陆  逊:智力96,武力79;(评价:武中智高,必杀计和军师计都较实用。)

钟  会:智力96,武力62;(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华  佗:智力96 ,武力34;(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许子将:智力95,武力36;(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有些不实用。)

张  角:智力95,武力56;(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田  丰:智力95 ,武力52;(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较不实用。)

荀  攸:智力95,武力52;(评价:武低智高,必杀计有些不实用。)

邓  艾:智力94,武力85。(评价:武中智高,军师计较实用。)

以上主将中,姜维可以当1流军师+1流武将,陆逊和邓艾可以当1流军师+2流武将用。

以上主将中,最实用的军师有诸葛亮、司马懿、周喻、庞统、姜维、陆逊、邓艾(陆逊和邓艾主要是武力不错,军师计稍差)。

其他主将感觉要不就是前中期军师计不好用,后期好用;要不就是整体上不好不坏或重复。

(注:资料来源于三国群英2吧的资料帖,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三国中被冠以军事家称号的也只有曹操和诸葛亮,其他最多也只是名将和谋臣的称号。

曹操几乎是从白手起家,最后弄到中国最大势力的诸侯,靠的是什么?当然是智慧,曹操不仅自己独当一面,而且能正确把握谋臣的观点,正确运用.曹操能用郭嘉的十胜之策,官渡之战几乎灭了袁绍,灭了称帝的袁术,灭吕布,穷马超,用郭嘉遗计定了辽东,四海称霸.使文武各尽其忠,能臣各尽其才.诸葛亮后出师表中写道:"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可见诸葛亮是佩服曹操用兵的,并且曹操应该是他们的敌人,他没必要谦虚,所说尽是肺腑之言.曹操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传世之著《孟德新书》,是当时第一英雄.他站的高,深不可测,非一般人能理解.但他的伟绩我们能看见.

  2 诸葛亮 历来被认为三国智力最高的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实有许多主观因素.三国演义把他说成了神,其实他没那么厉害,赤壁之战是周瑜的功劳,三国演义把他几乎送给了诸葛亮的东风.草船借箭也是移花接木.但他助刘皇叔,三分天下,使西蜀国泰民安(诸葛亮治蜀),的确功不可没,刘备对他言听计从,也足见其能力.上方谷差点烧死司马父子,留下千秋遗憾。但他终究是小本经营,不如曹操大气。

  3 周瑜 周瑜赤壁一战成名,成为千古少年英雄。其实他当年助孙策灭刘瑶,严白虎时就露其锋芒,赤壁之战独揽大局,与南郡破曹仁都显示出他的名将之风。民间说:“周瑜独撑东吴半边天。”三国志上说:“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并非三国演义中的心胸狭窄,也不是诸葛亮气死的,是病死在马丘的。三气周公瑾只是小说的文学需要。为了神化主人公诸葛亮,其实公瑾之才不在孔明之下。可惜只活了36岁。

  4 郭嘉 计无所失,料事如神。曾助曹操灭吕布,穷强大敌人袁绍。料孙策死于匹夫之手。遗计定辽东,更使他显得远见卓思深不可测。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亦喜曹操曰:“真吾主也."郭嘉死,曹操痛哭。郭嘉原是曹操想托孤的人。曹操赤壁大败后也痛哭:“若奉孝在,不使我有此大失也。”郭嘉是曹操当时最器重的谋臣。

  5 司马懿 老家伙,我不太喜欢。够奸诈的。拖死了诸葛亮(其实诸葛亮若不病死摆平司马懿应该不成问题),成为晋朝的鼻祖.也算书读过兵书。

  6 陈宫 吕布的聪明脑袋,可惜没有好好利用。多次能看破曹操计策,可惜吕布不用,最后下邳被俘,引颈就戮。气节可嘉,曹操深为惋惜。

  说明:庞统虽然和诸葛亮齐名,司马徽称之二者为“卧龙、凤雏”。当时两人都为打仗,有后来表现看卧龙有真才实学,而凤雏只不过是只会纸上谈兵,急功近利,没什么谋略,最后身死落凤坡,可怜阿,无谋之辈。其余,程昱,许攸,张昭,鲁肃,等等皆碌碌小人,攀龙附凤不足挂齿,荀彧、徐庶也只能说比较厉害。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早年间,刘备虽然混迹江湖多年,也有一定的名声,手里也有一个不错的团队,但基本上来说,还只能算是一个连续创业多年的失败者。得到诸葛亮后,真的是如鱼得水,他的志向和抱负才能得到舒展。刘备手底下很多优秀人才,都是诸葛亮去招聘过来的。

对于郭嘉,不必讲太多。能力高,忠诚度又强,就连性格多疑的曹操,都想把他当做辅新皇帝的人选。可见郭嘉的能力和曹操对他的信任。

司马懿虽然被吹捧的那么高,甚至被洗白成以后忠臣跟好丈夫,但无法改变的,却是司马家篡位的事实。对于司马懿来说,如果碰上一个足够强势的领导,他就会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绝对是一个顶尖谋士。当然,忠诚度不高,是司马懿排名不高的原因。

能力极高,立场是汉室,能谋国不能谋身。 曹操能统一北方,荀彧绝对是一号功臣,尤其是郭嘉死后,荀彧又为曹操举荐了大量的人才。一个顶尖人才,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稀有物种。

法正去世后的一年,蜀汉经历了重大变化。五虎将折损大半,原本兵出荆州的计划失败,刘备又败在陆逊手里,蜀汉实力折损大半。而法正投靠刘备后,刘备迅速从荆州扩张到整个蜀地。折损法正,如同曹操失去郭嘉。

像鲁肃这样的忠厚长者,能力又强,又能顾全大局,实在是难得。

跟诸葛亮齐名的谋士,最大的劣势在于长的丑。要是遇到一个颜控的领导,庞统就基本得不到重用。就连一贯以知人善任的刘备,都犯了颜控的毛病。而且庞统的岁数还不大。如果不是怒送人头,被对方小兵打死,庞统的成就,是很难想象的。蜀汉也不会出现后期无人可用的情况。

周瑜绝对不是一个小气鬼,他想除掉诸葛亮,完全是站在东吴的立场考虑,把一个厉害的人物放在敌人那里,无论如何,都是危险的。他能任用程普、庞统,就可以看出他的大度。

做为江东的后起之秀,能刷倒刘备这样的老油条, 可见东吴的人才培养,也算是可以。

对于贾诩来说,基本就是开局一个人,装备全靠打。如果不是因为贾诩的立场不清晰,忠诚度存在疑问的话,他在三国军师阵营中,应当是排名前四的。贾诩的能力实在是强。把李傕、郭汜几位军阀玩弄在鼓掌之间。

张绣这种能力级别的,在贾诩也能两次打败曹操。曹老板的三次大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击败马超的西凉军,贾诩都有重大的贡献。

官名。职掌之一。有以主谋划施诈者。如新莽末,隗器聘方望为军师,嚣之部将高峻有军师皇甫文。汉末,荀攸、华歆均任军师。

《辞海》(1979年版)皆据此释“军师”为东汉、三国、晋设置的掌监察军务之职官。《三国演义辞典》“军师”条则释曰:“军师,官名。三国时三公及常设将军所置属官,其职为参谋军事,类似幕僚。第五品。”同书“诸葛亮为军师”条又指“军师是品秩较低的属官。”

以上诸说,阐明了“军师”作为封建官僚军事机构中的职官的性质、职能和地位。反映了后代“军师”职能的变化,却并没有揭示设置“军师”一职的原初意义。事实上,在封建国家形成过程中,特别是激烈的战争时期,在君权需要士道和才智强力支撑之际,军师的地位要崇高得多。

1、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2、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3、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4、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5、徐庶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6、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1]。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7、贾诩 :贾诩(xǔ,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

8、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9、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

10、荀攸: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1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术,当之无愧的NO1。

2 司马懿:和诸葛亮抗横多年,又智夺大权,为西晋建立和统一三国开创了基业。

3.贾栩:就谋士地位来说,可为第一。

4.郭嘉: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谋士,极其多智。

5.庞统:老诸和其并称 卧龙 凤雏,自然不俗。

6.陆逊:可谓东吴第一高人,吕蒙死后中流砥柱。

7.徐庶:老诸的朋友,可西屈事曹操,不得其志。

8. 程昱:此人虽然名气不大,可智略不低。

9. 荀彧:曹操重要谋士,多智。

10.周瑜:东吴名将,可惜碰上老诸。

吕布 赵云 典韦 关羽

马超 张飞 黄忠 许褚

徐晃 庞德 甘宁 周泰

魏延 张绣 文丑 颜良邓艾 姜维 孙坚 程普黄盖 曹仁 曹彰 于禁乐进 韩当 关平 凌统丁奉 严颜 蒋钦 徐盛文鸯 曹洪 马腾 公孙瓒 皇甫嵩 吕蒙 潘璋 朱灵 毛玠 陈武纪灵 吕岱 曹纯 曹操刘备 曹丕 孙桓 羊枯陆抗 文聘 李傕 郭汜关兴 张苞 刘封 关索杜预 夏侯霸 诸葛尚 廖化 周仓 蔡瑁 张允高顺 臧霸 高览 黄祖祖茂 华雄 管亥 张济麴义 袁尚 袁谭 樊稠张任 李严 韩遂 霍弋朱儁 胡车儿 吴懿 胡轸 罗宪

庞统 周瑜 荀彧 贾诩

陆逊 鲁肃 张昭 徐庶

程昱 法正 蒋琬 费祎

钟繇 钟会 荀攸 蒯越

田丰 沮授 许攸 卢植

王允 蔡邕 张纮 许靖陈宫 陈登 孙乾 麋竺

简雍 孔融 王粲 曹植

单看智力和计谋 1诸葛亮 2司马懿 3 庞统 4郭嘉 5 贾诩 6徐庶 7周瑜 8田丰 9荀彧 10 曹操。

1.周瑜:能够凭借自己的气场统领一批资历更老的吴国将领,调节君臣文武上下等各个层次的关系,并联合刘氏力量火烧赤壁,奠立三国形势不解释,遗憾的是因为体弱英年早逝

2.司马懿:百日灭公孙,千里袭上庸,先斩后奏直取长安叛贼,司马懿果断勇毅和智慧每每被后人称道,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正统三国时期(非小说虚构时期)最厉害的军事家(周瑜郭嘉等人在正统三国出现之前就死掉了)

3.郭嘉:计定乌桓,廓清了曹操定中原的形势,本是曹操留给子嗣的顾命大臣级别人物,可惜体弱死于北伐途中.

4.贾诩:能帮助张绣虐曹操数次,并且杀了曹操长子曹昂和贴身卫士典韦,最后降服于曹操之后终老七十余岁而死,连曹操手下忠心耿耿的臣子都没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遗憾的是晚期为了保全自己而不怎么献策,使得后人对其巅峰时期的智慧了解甚少,不过真正的巅峰也就是聪明人满肚子的智慧却能够始终保持难得糊涂之境界,确实了不得

5.诸葛亮:虽然崇拜武侯的晋朝人所作的草船借箭等故事已被视为虚构,但是其在小说中作为智慧军师影响力对于今天社会仍旧深不可测,遗憾的是过于追求某些时刻的小战术小计策的成功而忽略大局,以至于最终仍旧敌不过司马懿

6.陆逊:终其一生为吴国呕心沥血,火烧连营七百里,懂得处理好各个势力的关系,无奈最终吴王孙权晚年昏庸,使得陆逊郁郁不得志而逝

7.田丰:作为拥有四世三公的名门豪族,袁绍手下的军师谋士确实有真正的刷子,尤其是作为最早遇见官渡之战未来的人,能看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本质,正因为做不到难得糊涂,最后只得可惜在这方面和贾诩相反,落得无头鬼的下场

8.荀彧:和强大的智慧军师相比,荀彧只有普通的心计水平,不过其忠诚度可以堪称第一,这也是乱世中君主老是担忧聪明人反而会害了自己(比如司马懿诸葛恪等人),而荀彧的特点是能够将众位谋士的智慧叠加而不像很多武断的聪明军师那样神神秘秘地说什么所谓的“听我的就能赢”,所以荀彧确实有其非主流却胜似主流的军师水准

9.许攸:不得不承认,平定袁绍,袁绍手下许攸的小聪明已经不是常人能比拟的,无奈其心智还是过于草民了,追求小聪明之后还狂妄之极,结果自然是被曹操的手下许褚当场做掉了

10.徐庶:为刘备建立个人势力的开端,是一个能够帮助弱小势力强大起来的“启蒙式”军师,有自己独到的水准,如果群雄割据的形势继续的话,徐庶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可惜北方被曹操统一了,使得徐庶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三国志里要从魏蜀吴三国分别来看!~第一 诸葛亮 第二 司马懿 第三 徐庶 第四 郭嘉 第五 田丰 第六 马良 第七 周瑜 第八 庞统 第九 邓艾 第十 姜维 。 要分别看他们交战胜利对比,及其要从《史载》 和 《三国志》 对比才能得出!~~个人观察许久得出

这个是我之前做的文官智力排名,不知道是否这个是你想要的:

第十位:陈 宫,陈公台:妙计破兖州,濮阳败曹公,身陷重围犹自若,坦然三策献温侯,只叹吕布少谋略,空使智者留遗悲。如论使计,此君实为高手,可惜谋略欠缺大手笔,感性多于理性,空有良策佳计,终因未投得明主,而成过眼云烟。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荀彧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彧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彧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彧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彧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彧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彧的才能实在是很难描述:他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其他的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建议是他力排终议而最终曹操采纳。可以说,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彧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就因为曹操能采纳荀彧正确意见,按照荀彧战略策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期间的时局复杂多变,在我看来,荀彧的任何一计都不逊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荀?的思虑之深,眼光之远决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月。……天下之定,?之功也。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按照荀?的计策行事,没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彧的功劳。当然曹操的话有些夸大,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实之处。作为统治者的曹操,能有这样的心胸,也是难得。

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彧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这很像萧何。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也是荀彧的风格,可以说,荀彧集张良萧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彧阻碍曹操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种考虑,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倒荀彧在曹营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对荀彧言听计从,不打倒他的话估计曹操难以如愿以偿,造成了荀彧不得善终的悲剧。可惜的是荀彧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才,却仿佛远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张良那样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他和李斯、萧何、杜如晦、李善长、赵普、范文程一样重要,估计没有尉缭、张良、陈平、贾诩、房玄龄、刘伯温等人聪明,但极端聪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这样的功业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

至于周瑜、姜维、邓艾、钟会、陆逊、吕蒙不入围,我想当他们作为将军(儒将)看待。

——参考百度,有所改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嘉和庞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