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家属什么时候能挂光荣牌子现有政府不尊重怎么办?

原标题:江锡华:无偿修缮抗日烈士墓

戴曾三,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百(柏)子山(现安庆市山口乡境内)抗日游击队大队长,1944年9月,因叛徒出卖惨烈牺牲。由于家境贫寒,其遗孀将戴曾三尸骨草草安葬于家门口的马路边。1972年,由于地块征迁,戴曾三唯一的儿子戴声应不得不将父亲的坟墓迁往纱帽山。此次迁移,一贫如洗的家,无法给戴曾三修建一个像样的陵墓。

1997年,纱帽山公墓新建时,公墓管理处负责人江锡华发现一座“寒碜”的烈士墓。本着对革命烈士的尊重,江锡华出资修整,重新竖碑。10多年来,江锡华和员工们悉心看护,让这位抗日革命烈士获得了应有的尊重。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缅怀抗日先烈,6月5日,记者来到纱帽山公墓。在众多的墓冢中,戴曾三烈士墓格外显眼,两边的坟圈相交到墓后呈心字形。整个坟墓都被青松和鲜花覆盖,周围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墓碑前面又竖立了一块黑色大理石石碑,上写:慰烈工程———戴曾三烈士之墓。据公墓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清扫和整理这座烈士墓。

听说记者来此采访,戴曾三唯一的儿子戴声应来到现场,向记者介绍他的父亲戴曾三在抗日战争中惨烈牺牲的经过。

1938年6月,日军在占领安庆后,经常流窜到离安庆城不远的百子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戴曾三对日军的恶行十分愤怒。1943年10月,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派游击队到百子山活动,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戴曾三积极主动地为游击队当向导,侦察敌情,随后参加了游击队。1944年3月,戴曾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便担任中共百子山支部书记。在中共百子山区委领导下,他积极开展创建百子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工作,在发展党组织、建立交通线、扩大武装和筹粮征税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子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引起了日伪军的恐惧和不安。从1944年9月起,日伪军不断对百子山根据地进行“清剿”。1944年9月20日晚,由于叛徒告密,驻怀宁月山的伪军包围了百子山区委所在地———戴家老屋。

时任抗日游击队大队长戴曾三闻知后,立即派人火速通知区委干部和游击队员撤离,自己从容镇定地拉开大门,吸引敌人。同志们安全撤离,戴曾三却被敌人抓捕了。被捕后,敌人未能从戴曾三口中获取百子山党组织和游击队的任何情况,遂将戴曾三押送到安庆日本特务机关。在日特机关,敌人见诱降不成,便搬出电刑进行威逼。戴曾三怒斥敌人:“你们是侵略中国的狗强盗,我是中国人,是抗日救国的战士,落入你们这班狗强盗手中,就没有打算活,何惧电死!”

“当时日军一共杀了这支抗日游击队的13人。我听奶奶和母亲说,因为父亲当时是游击队的大队长,死前日军曾对他百般折磨。左眼被挖掉了,两腮各捅了一刀,两条胳膊被刺刀刺断,是被活活折磨死的。其他游击队的队员,也被机枪扫射死了。”戴声应回忆道。

戴曾三就义时,他的妻子年仅26岁,而儿子仅4岁。动乱的年代加上一贫如洗的家,戴曾三的遗孀只能将其尸骨草草埋葬在家门口的土路边。解放后,戴曾三被认定为抗日革命烈士。1972年,戴曾三长眠之地要被征迁。为此,戴声应只好向亲朋好友勉强凑了一笔安葬费,将父亲的坟墓迁往纱帽山,但也只不过是一个“土坟包”。

“亲朋和邻居多次对我说,一名革命烈士的坟墓还不如人家老百姓的坟墓,就是个土坟包,十分‘寒碜’。我听后,心里虽难过,却没有能力修缮。”务了一辈子农的戴声应告诉记者,他父亲戴曾三虽然被认定为抗日革命烈士,但自己不想给当地民政部门添麻烦。“即使父亲的坟墓不像样子,我也没有开口让他们帮忙修缮。”

一晃20多年过去了。1997年,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改变了这一切,让这名抗日烈士死后获得了应有的尊重。1997年11月,纱帽山公墓新建时,公墓管理处负责人江锡华发现了山上有一座烈士墓。

“一个土坟包,杂草丛生,碑又矮又小,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戴曾三之墓’几个字。”江锡华告诉记者,对于百子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历史,他也有所了解。“没有这些革命烈士,哪有我们的今天。从内心来讲,我十分尊敬他们。看到戴曾三墓地的时候,心里不是个滋味儿,烈士死后长眠的地方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本着对革命烈士的尊重,当年12月,江锡华买来水泥、黄沙、花岗岩等材料,雇了工人对烈士墓进行了修缮。

“坟包用水泥砌了一遍,重新竖了一块更大的碑。”江锡华说,上个世纪90年代,除了人工费用,他花费了2000多元,将戴曾三烈士墓修缮一新,这个“标准”在当时是十分高的。

此后的16年来,江锡华默默守护戴曾三烈士墓,悉心照料,每年都按时清扫维护,期间修缮了多次。“既然要做这个事情,多少钱都没有算过。我就希望烈士的事迹能够被更多的后辈记住、流传下去,不辜负他的牺牲。”江锡华说。

江锡华的愿望实现了。当地的奇龙小学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师生来到戴曾三烈士墓前缅怀祭扫。

烈士后代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戴声应告诉记者,他一直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名好心人将他想了几十年的事做成了。“1998年的清明节,我给父亲上坟时,如果不是石碑上‘革命烈士戴曾三之墓’几个字提醒我,我甚至都不相信那是父亲的墓。”

当年,戴声应见到了素未谋面的江锡华。“真的感谢他,他与我家非亲非故,主动为父亲修坟墓,并一直帮忙看护和照料。我一个农民,不会说话,但我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戴声应说。

回家后,戴声应将这件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母亲。经历过丧夫之痛,目睹了丈夫惨死的模样,戴声应母亲艰难地将孩子拉扯大,心里一直愧疚不能将丈夫好好安葬。“听到这件事后,她‘只是一个劲地哭’。前几年,92岁高龄的母亲去世了。去世前,母亲再三叮嘱我,每年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到恩人家里去看看。”戴声应说。

江锡华告诉记者,自从将戴曾三烈士墓修缮好之后,戴曾三烈士的后人每年都要去他家拜年,以表感谢。“我对他们说过很多次,不用这样客气,这是我心甘情愿做的。但他们年年如此,从未间断过。”

英灵已逝,受恩不忘。共和国从来没有忘记那些慷慨献身的先烈,各族人民没有忘记那些英勇牺牲的将士。

千流同源,万脉归宗。采访中,江锡华告诉记者,修缮烈士墓,不仅仅是告慰烈士的英灵,更重要的是唤醒我们的灵魂,校正我们前行中的偏差,传承烈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汲取烈士的勇敢坚毅、自强不息的营养。戴曾三烈士牺牲的是其珍贵的生命,留下的是无私而伟大的人类灵魂。

图为江锡华(左一)向记者介绍当时修缮烈士墓的情况

昨天,在天安门观礼台现场的市民亲眼目睹了阅兵盛况。北京晨报记者李木易/摄

昨天上午,在天安门广场观看阅兵的人群中,有不少都是全家总动员。来自怀柔的军烈属胡忠山一家五口来到现场,当看到抗战老兵方队出现时,胡忠山老人激动得眼泛泪光,霎时想起了为国捐躯的父亲。而没能到现场观看的市民,也守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一盛况,并在网上、在街头表达了自己的激动之情。

军烈属:一家“抓阄”观礼

昨天早上7时,年近七旬的胡忠山老人就和老伴带着儿孙赶到了天安门广场观礼区。胡老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他的父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参加了革命,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今天带着孩子们来看阅兵,就是要让他们感受一下现场热烈的气氛,增加民族自豪感。”

胡老笑言,因为只有五张票,家里人口多,还进行了“抓阄”。阅兵正式开始后,当抗战老兵方队出现时,胡忠山的眼中闪出了泪光。他说,看到这些老人,自己不由得想起了战死疆场的父亲。

革命家后代:带祖父的纪念章

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之孙许进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他是带着授予祖父的抗战胜利纪念章观看的阅兵式,心情十分激动,观后感觉非常震撼。许进说,当年祖父许德珩参加开国大典时,还是马车拉战炮,飞机只有十几架,而今天盛大的阅兵式展示了我们强大的国防力量,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备感激动。

老一辈革命家刘继曾的孙女刘玲带着9岁的女儿一起来看阅兵。她说,当初祖父和刘志丹并肩作战,今天她带着女儿来到现场,希望女儿能树立继承先辈优良传统的信念。

市政协副主席:全民抗战的胜利

昨天上午,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永庆也观看了阅兵式。他表示,观看抗战阅兵活动,感触很深。这是我们建国以来第一次在非国庆日阅兵,是首次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民为反对日本侵略者英勇奋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卓越贡献。

王永庆说,在这次阅兵的50个方队中,有2个方队是由参加抗战的国共两党老兵共同组成的,这还是首次。“我们这次‘秀’的是全民抗战取得的伟大胜利。”

京剧界代表:好几次激动落泪

杜镇杰是著名老生演员,昨天他作为京剧界代表亲临天安门观看纪念抗战70周年阅兵式。因为生活在舞台上,又从事着内敛含蓄的传统艺术,所以杜镇杰称自己“平时都是一个控制自己情绪很好的人,不太容易激动”。但他当天在现场,激动得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甚至忘记了身处何地,好几次禁不住激动落泪。第一次戳中泪点是看到老兵方队,和检阅现场90岁左右、曾经上过战场杀敌的老兵们,“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看着他们就会想起过去残酷的战争,这场面现场感受和电视机前绝对差十万八千里,太激动了!”

郎朗:从头至尾紧盯电视(国际著名钢琴家)

我因为要准备今晚的演出,所以不能到现场去观看大阅兵,但在家里看电视直播是绝对不可以落下的,从头至尾我都紧紧盯着电视屏幕。看到我们人民军队的英姿,感到格外振奋!这是我们国家和平的保障,也让我们有更强大的实力维护世界和平。

格非:鸽子飞过让人感动(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这次的纪念活动,是很必要的,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缅怀。一些军事迷可能对装备、武器感兴趣,我不算军事迷,但也觉得军容齐整。尤其是有气球升空、鸽子飞翔的场面,配合北京的蓝天,觉得有一种感动。

昨天中午,阅兵式结束后,受阅部队有序撤出天安门广场。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当各式装备战车在长安街行进时,道路两旁站满了欢送的市民。大家手中或者挥舞着小红旗,或者竖起大拇指。当导弹部队行进至五棵松路口西时,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坐在父亲的肩头高喊“解放军万岁!”这时,受阅战车中的官兵一起转头,向路边的市民敬礼,引来一阵掌声。

参加完阅兵活动的中华遗嘱库负责人陈凯,看到市民送别受阅部队的情景,也非常感动。

“今天,无论你身在何方,请为阅兵喝彩,请为中国点赞!”中国昨天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亿万网友热血沸腾。老兵方队通过时,看哭了网友的心,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我最激动的是老兵方队。没有他们,我们还能在这里发表评论吗!”

还有网友贴出周恩来的图片,并留言:“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要多少有多少——这盛世,如你所愿。”微博的内容显然戳中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5个小时内78万人次转发,有网友补充说:“七十年前满目疮痍,七十年后锦绣一片。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当年送你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日烈士家属什么时候能挂光荣牌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