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业有专攻的前一句是天赋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培养一个好翻译胜过一万个浪费精力学外语。

  好翻译只能翻译日常文档和文学作品 是没法翻译论文的。你能翻译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吗?

  照这个说法 爱因斯坦也不用花时间去补数学了 找个数学家帮他算不就行了?

  数理化一起的哦,外语的可以让外语专家来解决问题,毕竟现在社会非常发达了,如果爱因斯坦的数学不行可以叫其他的大数学家出来解决问题,这个算是弥补缺点吧,不过数理化都应该算是一体的了,只是数学的东西有时候靠数学顶尖的那类人物来解决,这样在物理或者化学研究的方面会快很多!

  数理化为什么是一起的?你高中学的物理要用到什么数学知识?化学就更独立了。你要是大学学个化学专业 英语和你的关系绝对比物理大多了。英语好还能看个论文找个资料 物理有啥用。

  都说了外语专家没法翻译论文。你要翻译一个东西 必定要自己看得懂。哪篇专业文献是学外语翻译的? 不都是行内人员翻译的?你看过翻译公司翻译的所谓科技书没? 根本没法看。

  数理化是本身就是相通的,都说了语言翻译的是要专业的人才翻译即可,不是说了数理化的也可以选修外语吗?推进社会科技的是理科为主啊,你居然说物理有啥用?如果你学外语的也必须考数理化的话,你猜猜有多少翻译家下马?

  推进社会进步以理科为主和你高中学的物理没有一毛线关系。就好像你高中学的英语和翻译家没有什么关系一样。按照学反对学英语的说法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高中毕业了再也不会用任何高中学的物理 化学 生物知识。难道就可以不学了?

  你也说了数理化相同 那就更说明了高考考英语的重要性。

  首先从公平的角度 数理化生有450分 语文中国人都应该学也没什么疑议 不考一门外语 对理化不好的学生不公平。又不是每个人都上工科 ......

  不是说社会进步,而是说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要搅浑了,我说的是数理化一体,外语又是另外一个体系!高考数理化高分的很多,但是外语是必考的,低分的不少,这一高一低就限制了数理化高分学生继续深造的可能!矛盾要分主次,科学家是由哪些来组成的?社会科技的先进是否由科学家来决定?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人类的工业革命不是靠你翻译来进行的,工业革命靠的是数理化!

  中国科技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

  别扯了 高考数理化分数稍微高点就科学家?还限制发展 不要太搞笑。拿着自己挺普通的数理化 对比自己一坨屎一样的英语 就觉得自己是什么科学天才。其实这种人 早点断了拯救世界的意淫 是对他们好。就算把他们仍进个好学校 照样烂泥扶不上樯。

  科技发展工业革命是靠数理化不错 但是那是靠少数真正的天才 而且这些天才还要自持有追求。连个高中英语都克服不了 放任自己拿低分的 首先自己对自己都没有起码的要求。典型的小聪明罢了。理科随着学习的深入 光靠点小聪明根本走不了多远。持之以恒的人才能真正成功。有这种品质的人 英语不会学得太差的。

  看你说了那么多 其实全都是嘴炮 这个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世外高人 怀才不遇。中国科技没领先世界 就幻想着一些没考进好大学的人里有所谓的科学奇才 只不过被埋没了 然后就可以把责任全推给高考 教育。其实全是扯淡 换了这批人 更加一塌糊涂。

日本一方面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在持续增强。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又会导致何种结果?

日本是“二战”后少数迈入高收入社会的国家之一。对日本经济及其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看到一些矛盾现象:一些日本消费品牌被国外企业并购,但日本企业在很多领域仍掌握关键技术;日本有形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而无形资产仍在快速积累;日本经济增长近30年来陷入困境,但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在大国中位居前列并仍有提升。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创新能力的特点、成因、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总体走下坡路,企业效益下滑,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政府负债率高企,人口老龄化。1990年—2016年,日本GDP占全球的比重从12%降至8%,贸易占全球的比重从6%降至4%。1995年有149家日本企业进入世界500强,2017年只剩51家。

一些曾经全球领先的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纷纷陷入困境,近年来,夏普面板和家电、东芝白色家电、东芝电视、三洋白色家电、NEC和富士通的个人电脑等业务分别被台湾鸿海、美的、海信、海尔、联想等企业收购。

存储器行业中的日立、尔必达、东芝分别被西部数据、镁光、贝恩资本三家美国企业收购。除了电子制造业丧失优势之外,日本更是错失近20年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次技术革命机遇,全球互联网龙头企业主要在中美两国,基本没有日本企业。

日本真的在失去创新能力吗?并没有。近30年的经济低谷中,日本创新能力仍在快速增强,最突出地表现是基础研究大幅进步。2000年—2016年,17年的时间,17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并且都是科学奖。2001年日本第二期五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目标时,怀疑者甚众,而现已实现过半。

获奖者都是在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日本人,不是外国移民。除了日本,目前没有哪个国家明确提出诺贝尔奖数量目标,这体现了极强的自信。考虑到从研究到获奖的滞后性,日本20世纪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战略,2000年后诺贝尔奖数量爆发,表明日本原始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从资金投入、科研人员、创新型企业等各个角度看,日本创新能力都在持续积累。1996年—2015年,日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article/259115.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术业有专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