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的中国古文明遗址址 为什么不让中国去考古

“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的考古发现与质疑-一组论文,尧都平阳,陶寺遗址,陶寺遗址发现时间,尧都区,临汾市尧都区,尧都农商银行,尧都区政府网,尧都区地图,临汾尧都驾校

摘要:今天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考古就是挖宝,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现代考古学是本身有一整套理论、学说、技术和方法的现代科学。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了91年的历史,但是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仍然是太短了。相对于中国这么悠久的历史和这么广阔的疆域,中国的现代考古工作还只是开始。

李学勤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一、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是世界上很少几个有独立起源的文明古国之一。我说这句话是有几个限制词的。大家知道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文明,特别是古代文明,数量并不少。英国一个很著名的历史学家叫汤因比,他有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历史研究》,在这部书里他把全世界的文明划分为21个。当然这个说法我们不一定完全赞成,可是无论如何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文明是比较多的。但不是所有的文明都是有独立起源的,有些文明是在其他的文明影响、扶持之下产生的。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日本文明,这也是汤因比所列的21个文明之一,可是日本的文明,包括日本的多数学者也承认它是在中国文明影响之下产生的。

其实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古希腊文明,也不能说是完全独立产生的文明,它是在近东地区一些更古老的文明影响之下产生的。真正完全独立产生的文明,而且是时代特别古的,数量并不多。欧亚大陆一般认为有四大古代文明,包括我们中国文明、古代埃及的文明、两河流域也就是现在伊拉克一带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及古代印度的文明。而这四个大的古代文明里面,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古代印度的文明,后来都断绝了。只有我们中国的古代文明一直绵延不绝,流传到现在,这是非常特殊的现象,应该说在世界历史上是罕有的。我们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继承者。

我们常常引以为自豪的一句话是“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史”。有很多人,特别在学校里,有很多学生问我,为什么说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个问题需要回答。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一套正史:二十四史,第一部是《史记》。《史记》的一开始是《五帝本纪》,《五帝本纪》是从炎帝、黄帝开始的。炎帝、黄帝是在什么时代?按照在中国历代的史书记载来推算,离我们今天大约5000年左右。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的时候,很多革命的先驱者,他们为了不用清朝光绪、宣统这样的年号,就用黄帝纪元。黄帝纪元不能算得很准确,大致上有几种不同的算法,但都在1911年以前的4700年左右,再加上前面的炎帝,所以炎黄时期就距我们今天大约5000年的时间。我们常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这个词和5000年的文明史是一回事。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所以有5000年的文明史。大家如果到陕西的黄帝陵去看,那儿有很大的一块匾,匾上写着“人文初祖”。人文初祖,就是文明起源的意思。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这么来的。

二、现代考古学及其在中国的建立

了解中国的文明起源,是非常必要的。可是,正和其他的远古文明一样,越古的时代遗留给我们的信息越少,这是一条规律,特别是那个时代文字还没有发明或者还没有普遍使用,那么给我们留下的信息非常少。对于古代特别是上古时代的文明,它的状态、当时发生的历史事实,我们迫切需要知道,可是非常困难。那么依靠什么呢?应该说很多年代以来,只有一个依靠,就是古书,通过古书我们了解历史上的情况。可是,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古书,不能完全论证古代的文明。要在古书之外再找途径认识古代,最重要的就是考古学。考古学是认识古代文明的途径,是书籍以外的途径。

现代考古学在欧洲出现,是在19世纪的初期。那么什么时候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是在1900年前后。当时著名学者,包括梁启超、王国维等先生,把现代考古学的观念引入中国。特别是后来在清华大学教书的王国维先生说,1900年前后是中国的一个“发现的时代”。那个时候有很多的重要发现,王国维在当时曾特别加以阐述。由于历史的原因,1900年前后有一些发现是外国人做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做了一些考古或者所谓探险的工作,在我国的西部东北甚至在香港都有。但这些发掘都不能叫做中国自己的考古学,是外国人进行的。

       5月29日消息,考古惊现最早国都遗迹,竟比华夏文明提前300年。考古遗迹的发掘给我展示了璀璨的文明时代,尤其是一些神秘的考古遗迹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最令人震惊的考古遗迹陶寺。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的"陶寺遗址与陶寺文化"暨《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出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和学者认为,陶寺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尧都有相当高的契合度,陶寺遗址及陶寺文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制度文明,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核心的主要源头之一。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1978年至198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原临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对陶寺遗址做了大规模发掘,获得陶器、石器、礼乐器、装饰品等数量繁多的精美文物,揭开陶寺遗址的神秘面纱。特别是红铜铸造铜铃与类似文字符号的发现,引起海内外关注,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礼制研究,提供了珍贵的重要材料。

1999年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对陶寺遗址开始了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2002年起,陶寺遗址考古工作被纳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陶寺遗址极有可能是尧都。”6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国新办举行的“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近40年对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够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陶寺遗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

这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2陶寺遗址的发掘,把华夏文明提前了300年。

“是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要修改了!”王巍在发布会后表示,陶寺遗址的发掘,把华夏文明提前了300年。“这个工程今年年底会告一段落,我们会拿出报告,(相关部门)应该对教科书进行修改。我们是在为中华民族续写家谱,是更早的家谱。”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距今3900年—4300年。

对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至今已开展近40年。,分成两个阶段: 1978—1985年,这一阶段的发掘和研究将陶寺文化为分早、中、晚三期。

当时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一大批包括陶器、彩绘木器、玉石礼器、铜铃、朱书文字等珍贵文物相继出土,震惊了世界。这些成果显示当时的陶寺已经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并存在王权,这些发现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但也遗留下几个问题:陶寺到底有没有城?被埋葬在大蓝中的墓主人生前居住的场所在哪儿?陶寺遗址是否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

第二阶段从199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的考古工作以寻找城墙为中心。

2002年之后陶寺遗址发掘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12年之后又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已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

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专家们初步揭示出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王陵),观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构成。兴建与使用的时代为距今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文明遗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