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意思意思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不要听别人的评价去了解一个人,更不要去讨论别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废话

原标题: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的建议。”

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既是一种做人的修养,也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我们公交员工在与同事、与乘客交往的过程中,不要因为对个人的看法不同而否定他好的意见和建议。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科学和正确的态度。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靠合法诚实的劳动取得财富是理所应当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用真情服务社会,以诚信创造价值”,用自己的真心、诚意为乘客服务,才能赢得乘客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获得高星级,得到更高的收入。

例如,个别员工因一时的贪欲,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盗取票款,获取不义之财,被查获后,有的判刑,有的解除劳动合同,对家庭带来了伤害和精神上的压力,这正是贪得无厌害自己。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貂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要以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作为己任,以企业大局为重。在工作上环境有优劣,岗位有不同,但没有贵贱之分。工作在任何一个平凡岗位上都能干出不凡的业绩。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之十六

本章与《学而篇》首章“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相承接,首尾呼应。首章是讲“人不知”,人家不知道我,不要有什么怨恨的心。这里讲“不己知”,自己不为别人所知道,不要有什么担忧的心。为什么孔夫子要强调这个问题?一般人有了学问,有了各种本事,就自以为了不起,总是希望广为人知,干一番大事。孔夫子则告诉同学们,重要是要学作君子,君子为学是求道明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用来做沽名钓誉的敲门砖,如果请你出来做事情,那也是去实践仁道。

“不患人之不己知”,这话直指人心,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真谛。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但不会减损自身的才学和品德,反而会促使自己更努力地进德修业。把道德文章搞扎实了,自然可以循着正当途径让别人认识自己。这里等于把开篇首章的意思再强调一遍,可见圣人苦口婆心。还是朱熹老先生的那句话,“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

重点在后半句,患不知人也”——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担心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不辨人,二是不识人,三是不懂人。一个人不被别人了解没有问题,但你不了解别人,那就坏事了,这是个大问题。

不辨人,就分辨不清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这是值得忧虑的事;不识人,尤其是当领导的,就难以做到知人善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只有善于了解人的品德和才能、长处和短处,并学会从中发现闪光点,才会爱护和使用人才;不懂人,日常生活中就无法与人和谐相处。对别人不宽容,用自己的成见看待他人和世界,就会产生许多误解。明白了“患不知人”的道理,就会懂得一个人不要总强求别人理解你,而应该来个换位思考,多一点反思,学着去理解别人,进而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关于如何“知人”,孔子认为一个基本条件,首先要听他说什么,不了解一个人说什么,就没有办法了解他。(《尧曰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但除了言词以外,行为也是知人的重要条件之一。看到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孔子说,以前我听了人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今后我听了嘴上说的话之后,一定还要再仔细观察他的行为,这里孔子强调行为的观察也是很重要的。(《公冶长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此外,还要结合一个人的日常言行及心理状态来作全面了解,看他行为的目的动机,以及他行事的方法手段,再研究他做事的心理变化。如此一来他还能隐藏什么呢?(《为政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认为知人、用人要抱着慎重的态度,仔细考察,不要因为一个人说的话有道理就提拔他,也不要因一个人地位低下或犯过错误就忽视他说的话。(《卫灵公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话讲得好听的人,不一定就有良好的德行修养。(《宪问篇》:“有言者,不必有德”)。有时光凭一个人表面的言行,并不足以真实的了解他。必须还要更深入地观察,收集更多的信息,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孔子说,我和颜渊讨论一整天,他都没有任何疑问,感觉起来好像笨笨的。但过后私下观察他的日常言行,却也能发挥我所教导的道理,颜渊其实并不笨啊。(《为政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关于“知人”的方法,孔子在《论语》中表述过很多深刻见解,在后面还可以去细心体会。这一章孔子的用心是重在自我的修行,即君子应当以充实自己为目标,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但当一个人能够真切地去了解别人时,自然,自己也被别人了解了。这恐怕是老师话中隐藏着的潜台词。

【本文系百家号作者乐道也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