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志魏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主要人物

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57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8|
上传日期: 16:24:0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
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国志简介_百度知道
三国志简介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郭淮传三国志魏志阅读答案翻译译文_爱师网
郭淮传三国志魏志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郭淮传三国志魏志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郭淮字伯济,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曾,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准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①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②,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太和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正始)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八年,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淮策维必来攻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适至,维遁退。进讨叛羌,降服者万余落。(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注】①防风:即防风氏,大禹时期人物,协助大禹治水。②唐、虞之世:尧、舜时代。唐,尧之国号,虞,舜之国号。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召淮署为门下贼曹署:代理,暂任。B.故计远近为稽留稽:迟延,拖延。C.淮逆击之逆:预料,预先。D.诸将皆谓欲攻西同谓:以为,认为。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半济而后击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①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①一一知其款曲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①昔禹会渚侯于涂山②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郭淮“有智谋”的一组是①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②既陈,备疑不渡③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④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⑤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⑥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②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国第一家代写高质量原创论文的网站 C 专业写原创。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写作老师是由武大、浙大、华中科大、中科大、西南交大、复旦等高校名牌院校的博士生及编辑团队,目前以为上千位客户解决了论文写作、发表的难题。自成立以来,客户一直放在我们的首要位置,客户满意是星火论文的终极目标,高质量的原创论文成就了星火论文的品牌。诚信服务,信誉至上,为客户保密,付费后版权归客户所有,保证质量,不满意负责免费修改到通过为止。
当前位置: &
常见问题本站提供论文代写,代写硕士论文和毕业论文服务!
分析《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差异
  小说《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西晋陈寿(233-297年)的史书《三国志》创作的。《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体史书,记载内容为三国时期的史实。《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时代,是一部以三国历史为素材的历史小说,因而理所当然地,其所讲述应与历史记载相吻合,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由题目可知,《三国演义》不像正史那样真实,它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的艺术性更强。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记述内容作比对,不难发现作品所讲述的人物与事件大致与史书记载相同,然而在细微之处也有很多出入,甚至有完全不见于《三国志》的纯粹虚构。因此,如果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进行对比,便能够发现两者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史书与小说文体造成的,更是作者主观创造的结果。  一、《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人物形象突破  《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忠厚老实的刘备、粗中有细的张飞、智勇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等。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对《三国志》改动较大的方面。  (一)神化突出与丑化贬低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大部分是依据《三国志》加工的,其中有被神化的,还有被丑化的。被神化的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是诸葛亮和关羽。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智慧的化身,政治上高瞻远瞩,军事上运筹帷幄,思想上深谋远虑,文学上才华横溢。曹操、周瑜、司马懿、陆逊等尽管也都足智多谋,但都要逊孔明一筹。  其实,在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没有《三国演义》中那样神乎其神,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而不是优秀的军事家。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这番话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正视这位蜀汉丞相。《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被神化的地方是“忠义”。在《三国志》中,关羽的功绩比不上东吴的周瑜,也比不上魏国的张辽。即使在刘备麾下,他也未必能超出赵云、张飞和黄忠等人。但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却被无限放大,他被称颂为扶困救危的江湖义士,又被美化成匡复汉室的一代忠臣。关羽成了“忠义”的“代言人”。  至于丑化的人物形象,基本是相对神化而言的。如《三国志》中的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陈寿认为曹操“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箅,不念旧恶”。曹操文采卓然,生活节俭,与人议论,谈笑风生。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其塑造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揭露了他忌刻、专横与狡诈。曹操性格中好的方面被忽略了,奸诈、残忍的一面被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残忍、奸诈、多疑、任性的反面人物典型。又如,吴国的周瑜,在《三国志》中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将其塑造成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三国演义》中被丑化大部分历史人物都与“正统”蜀汉对立,这种人物形象塑造倾向体现了罗贯中拥刘贬曹思想与对汉政权的依恋。  (二)封建正统与王道思想  在《三国志》中,所写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事迹才能都是按照史实原貌来写的,即使作者陈寿对某些人物有所偏好,也有对人物行为褒贬的衡量尺度,但也不会扭曲事实来虚构、塑造人物的,这就是史书写作的原则。陈寿对人物与历史事件也有尊魏的观念与自己的看法,但这也不会影响人物形象的讲述。  其实,陈寿主要是从“尊魏”的理念出发来编纂的。从篇幅来看,《吴书》(20卷)与《蜀书》(15卷)加起来不过35卷,而《魏书》却多达30卷,可见《蜀书》是记载最少的,而《魏书》最多。从传记类别看,《魏书》有4篇本纪,而《吴书》、《蜀书》却没有本纪,国主孙权与刘备仅被列在传记类别之上。在人物形象方面,陈寿主要从史实的一面加以记载,力求追求真实的人物轨迹。然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尊崇“尊刘贬曹”的观念,在塑造蜀国人物形象时,往往要比魏国、吴国更加突出,以显示蜀汉的正统地位。《三国演义》表现出了作者自身对某些人物的喜好,甚至可以通过美化人物、虚构事件来加以表达,这种随意性的写作方式给予了罗贯中更多的发挥与创造,并且也真的表现出自己的思想主张。那就是儒家讲求的王道正统与仁政观念。  在《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虚构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基于此,作者才在小说中大胆的塑造出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关于刘备,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干略,不速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拥刘贬曹的,正因为作者崇尚“仁”、“忠”正统思想,所以讲述刘备的汉室皇权正统继承者身份,赋予刘备为“仁德”的典范。在塑造的过程中,刘备便拥有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拥有了 “宽人爱民”、“深得民心”突出政治品格,并且能够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这样的形象刻画为了变现其宽厚、仁爱的性格特征。当然,对刘备“仁爱”特征的夸张化突出,也就淹没了真实历史上刘备的“人杰” 、“枭雄”的治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刘备“虚伪”与“无能”味道,改变了刘备的真实形象。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一变与《三国志》中与黄忠、赵云地位相当的武将形象,成为《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胆识非凡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塑造,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政治价值观念,迎合封建统治阶级所崇尚的“忠义”思想。  (三)扁平交代与丰满塑造  在《三国志》中,陈寿记载了很多人物,其间有几笔带过也有详细描写的,然而,撰写史书的整个过程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记载下史官所掌握的史实与人物,这里不允许作者杜撰与改编,若真的没有掌握所写人物的所有经历,便会停笔或跳过。而历史小说却必须讲求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三国演义》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作,必然要对人物形象加以塑造。这样,在人物形象方面,《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必然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张飞形象丰满生动,他心直口快、性情粗莽、嫉恶如仇。《三国志》也记载了张飞的这些性格特点,并且也交代了因经常鞭挞士卒的原因而丧命。但是,细读《三国演义》,可以发现张飞虽然常常举止粗鲁,打起仗来却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小说中最典型的战例有第二十二回,张飞用计生擒刘岱;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只身吓退了曹操的数万追兵。第六十三回张飞生擒降伏严颜;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这些都是张飞有勇有谋的佐证。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和正史还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三国演义》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对人物进行了丰满特征的塑造。  博爱论文代写网有上万篇文献资源,同时提供代写毕业论文,,论文代写,论文代笔等业务,是您硕士论文代写的首选。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惪音德。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父普,母修,产涣及晔。涣九岁,晔七岁,而母病困。临终,戒涣、晔以“普之侍人,有谄害之性。身死之后,惧必乱家。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晔年十三,谓兄涣曰:“亡母之言,可以行矣。”涣曰:“那可尔!”晔即入室杀侍者,径出拜墓。舍内大惊,白普。普怒,遣人迫晔。晔还拜谢曰:“亡母顾命之言,敢受不请擅行之罚。”普心异之,遂不责也。汝南名知人,避地杨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纳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太守。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相与耳。”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太祖至,时庐江界有山贼,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擒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①
  ①《傅子》曰:太祖征晔及、等五人,皆扬州名士。每舍亭传,未曾不讲所以见重;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解。而晔独卧车中,忠不一言。济怪而问之,晔答曰:“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及见太祖,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式。四人争对,待次而言,再见如此,太祖每和悦,而晔终不一言。四人笑之。后一见太祖止无所复问,晔乃设远言以动太祖,太祖适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猥坐说也。太祖已探见其心矣,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十至耳。
  太祖征,转晔为主簿。既至,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北破,南征,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明于治而为相,、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①大军遂还。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延康元年,蜀将率众降。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文帝竟不易,后达终于叛败。②
  ①《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②《傅子》曰:初,太祖时,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之量。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①五年,幸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者在于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云“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①《傅子》曰: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晔又进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十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权虽有雄才,故汉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民子女以为僮隶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又不从。遂即拜权为吴王。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明帝即位,进爵东亭侯,邑三百户。诏曰:“尊严祖考,所以崇孝表行也;追本敬始,所以笃教流化也。是以、文、武,实造商、周,《》、《》之义,追尊、,歌颂、之事,明盛德之源流,受命所由兴也。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发迹于高皇、太皇帝,而功隆于武皇、文皇帝。至于高皇之父处士君,潜修德让,行动神明,斯乃乾坤所福飨,光灵所从来也。而精神幽远,号称罔记,非所谓崇孝重本也。其令公卿已下,会议号谥。”晔议曰:“圣帝孝孙之欲褒崇先祖,诚无量已。然亲疏之数,远近之降,盖有礼纪,所以割断私情,克成公法,为万世式也。周王所以上祖后稷者,以其佐唐有功,名在祀典故也。至于汉氏之初,追谥之义,不过其父。上比周室,则大魏发迹自高皇始;下论汉氏,则追谥之礼不及其祖。此诚往代之成法,当今之明义也。陛下孝思中发,诚无已已,然君举必书,所以慎于礼制也。以为追尊之义,宜齐高皇而已。”尚书与晔议同,事遂施行。辽东太守夺叔父位,擅自立,遣使表状。晔以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世权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于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后渊竞反。
  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汉为支叶,于魏备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间,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谥曰景侯。子寓嗣。①少子陶,亦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①《傅子》曰: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脒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些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言,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中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可见在战争中要想不失败,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正确的把握敌情,从古至今莫不如此。更重要的是要对收集到的各种情报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做于有利的决策。所以有一个好的情报参谋往往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在战乱不断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有着不少的优秀情报人才,其中最出色的应该是曹操的谋士刘晔。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晔从小就胆识过人,汝南名士躲避战乱到扬州时就评价说刘晔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刘晔能文能武,为人机巧,胆识过人,对于情报的收集,天下局势、敌情的分析,对手心理的掌握都有其过人之处,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情报参谋之一。
  刘晔从小就很有胆识,十三岁时就按母亲的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其父大为惊奇原谅了他。后来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以郑宝为首的一伙人都养有家兵,想要驱赶百姓到江南去。这时的刘晔很年轻才二十多岁,因为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借曹操的使者来扬州郑宝到家中来拜见的机会,布置好壮士在席间杀郑宝。结果安排好的人因为惧怕不敢下手,刘晔就自己斩杀了郑宝,并借用曹操的威名制服了郑宝的部下,又提着郑宝的首级,到他的营地中招降了他的部下。从刘晔年轻时的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其过人的胆识,并且懂得利用曹操的威名来制服郑宝的部属也初步展露了其过人的智慧。
  刘晔的长处在于情报方面。对于敌情和局势的分析有过人之处。当刘晔还在庐江太守刘勋手下任职时,就正确的分析了孙策请求刘勋攻打上缭其中的谋略,刘勋不听其言果然被孙策偷袭而失败。当曹操到寿春时,要讨伐山贼陈策,以前派去的偏将失败了,曹操问其他的谋士都说不该派兵去,只有刘晔正确的分析了前后形势的不同“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今天下略定”“岂况明公之德”认为可以攻下“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后来果然结果就跟刘晔说的一样。
  在关键时刻,刘晔凭借他敏锐的情报触觉和极强的分析能力,总能提出正确的意见。曹操攻下汉中,刘晔及劝他一举攻下西川,刘晔进言正确的指出了当时取西川曹军的有利之处“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摧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这神明崮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并对曹操说明了不取西川会带来的后果“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曹操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跟他所说的一样。刘备在蜀中安定后,全力北上攻取了东川,曹魏失去了又一次统一天下的良机。毛主席也因此说:“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到了时,刘备伐吴,吴国来降,魏国群臣只有刘晔反对接受吴降,正确的分析了的谋略并进言曹丕伐吴,并说明了这时伐吴对魏的好处“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其内乎!”可惜的是曹丕没能采用这和正确的意见,又一次使天下统一延后了数十年。而后来局势的发展也如刘晔所料的一样“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更难得的是刘晔除了一般的情报分析能力之外,还精于知人,当蜀将孟达来降时,孟达是个仪容出众,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当时的议论者也都称其有乐毅之量,只有刘晔见了他认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后来孟达果然趁诸葛北伐之时发动了叛乱。另外在时,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了自己叔叔的权力,刘晔提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节权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於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后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当时的的魏主也没采纳,后来公孙渊果然也反叛。(此二人均为司马懿所平定)
  对于敌人心理的把握刘晔更是有其独到之处。曹丕曾询训问朝臣们刘备会不会因为关羽败亡之事伐吴。群臣都说蜀是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兵败而死,国内忧惧不会出兵了。只有刘晔正确的把握了刘备的心态,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他说“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结果不久后刘备就发动了伐吴之战。曹丕在魏黄龙五年亲征伐吴,问群臣孙权会不会自己来。群臣都认为孙权为亲自来迎敌。只有刘晔说“彼谓陛下欲以万乘牵已,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曹营的谋臣诸如,,等人,很少有人提及刘晔。《》[1]里,刘晔的出场机会实在太少了。但在《三国志》里,刘晔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臣。与郭嘉诸人各有千秋。
  《三国志》里记载,“刘晔字子扬,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刘晔在曹营之中,所进奇论,多与众人相左,也很少被采纳,但是事后莫不应验,可见他见机料敌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贾诩诸人之下。聊陈诸事于下:
  1,太祖(即曹操)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2,(曹操平定汉中后)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后果失汉中,还折了)
蜀将孟达来降时,孟达是个仪容出众,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当时的议论者也都称其有乐毅之量,只有刘晔见了他认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后来孟达果然趁诸葛北伐之时发动了叛乱。
  4,(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三国演义》中的青年刘晔-马玉森饰
,(孙权)遣使称籓。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果如晔言)。
  6,(曹丕讨伐孙权)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
  以上都是引自《三国志》,见机料敌,仿佛神算。
  魏臣。经郭嘉推荐,为曹操效力。对袁绍作战时提出用发石车,击退了敌人来自营楼的攻击。曹氏三代元老,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太中大夫。
  许劭:“晔有佐世之才。”
  《傅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
  《三国志·刘晔传》:“、郭嘉、、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毛泽东评刘晔
  刘晔曾经长期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过不少奇计,后又辅佐曹丕和曹叡,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20世纪50年代后期,曾先后向干部推荐读《三国志》的四篇传记,即《张鲁传》、《传》、《郭嘉传》、《刘晔传》。毛泽东熟读《刘晔传》以及的注,并对裴所注《傅子》中的一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傅子》曰: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
《三国演义》中的中年刘晔-魏 宪饰
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
  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
  毛泽东在这段话的天头上作了如下批语:“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刘晔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1966年3月,毛泽东在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谈论曹操缺点的同时,也赞扬了刘晔。
  倘使曹氏能用之如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其功绩岂能在他们之下,即使吴、蜀也不难平定啊。然而曹氏除了在山贼时采纳他的意见之外,几乎从来不曾见用。与曹氏用人唯才大相径庭,这又是为何呢?出身不好,偏偏是帝王之后。不然连贾诩这种屡次与曹氏作对的人都能得到重用,刘晔为什么不行?
  曹氏性忌多疑是出了名的,“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南阳、,皆以恃旧不虔见诛。”(《三国志·魏书十二》)对于本势力内“心向汉室”(之所以加引号,乃是有些人可能并不是)的人所采取的手段更是极其残酷的,等图谋恢复汉室的人被诛灭九族且不说,光看看荀彧,即可窥见一斑。曹操晋位魏公之时,荀彧以为太祖(即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结果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以为不助己,导致荀彧忧郁而死;曹操被封为魏王时,崔琰说了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而被诛。曹操如此,曹丕亦复如是。刘晔好歹是汉光武子阜陵王之后,比之荀彧,崔琰诸人,他与汉室的关系近得多了,曹氏又岂能不疑,岂能不防备!!刘晔也许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朝廷中略不交接时人。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他心里很明白曹魏代汉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他也没有身为汉室支叶当为汉室尽忠的打算,至于他想过没有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不是你没打算就行了,“汉光武子阜陵王之后”一摆出来,虽然没有刘备那么恐怖,恐怕也要吓着几个人吧(何况曹氏还有点神经质呢)。惜哉子扬,空怀佐世之才;憾矣子扬,未建佐世之功。
刘晔的智谋案例
  智谋(1)“舞剑”的少年
   刘晔七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临终前说:刘晔之父刘普的侍人品德不正,喜欢害人,恐日后祸害家族,若能除之,死而无憾。
  六年后,刘晔十三岁,对大他两岁的哥哥说:“现在可以完成母亲交代的事了。”他哥哥刘涣说:“不行。”于是刘晔亲自冲入室内,斩侍者,再去祭祀母亲,最后去向父亲请罪。刘普虽是愤怒,却也对他感到惊奇,欣赏,遂没有责怪他。
  智谋(2)谋士也动刀
   扬州士人,大多轻浮、好侠、奸诈,各自拥兵,其中以郑宝最为凶猛,他企图驱逐百姓至江南,见刘晔是大家族知名人物,便强迫他支持。
  后刘晔欲设宴除之,可郑宝很机警,又不饮酒,所以敬酒的人不敢下手,刘晔亲自抽刀,斩郑宝,又劝降其部众。众人推刘晔为首领。
  智谋(3)交出兵权
   刘晔在得了郑宝人马后,便将他们交给了庐江大守刘勋,刘勋很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刘晔说:“郑宝不设法度,他的军队没什么纪律性,只会抢劫些钱粮而已,我又没积财,却要整顿他们,他们必有怨言,恐难久为我所用。”
  智谋(4)识破
  刘勋在长江、淮河间兵强马壮,孙策欲设计除之,于是派人赠送礼金,又言词卑微诚恳的写信说:“上缭的宗族百姓,经常欺负我们,今欲除之,可道路不便,想从您那经过。再者,上缭殷实,得之可增强实力,希望您能出兵作我的外援。”
  刘勋得了孙策的财宝很高兴,
于是信以为真。刘晔却劝他:“上缭虽小,但城池坚固,一时间难克,恐军队在外疲惫,而后方又空虚,若孙策偷袭,将无家可归,大祸临头。”
  刘勋不听,发兵上缭,果中孙策之计,只好去投靠曹操。
  智谋(5)破陈策
   庐江境内,山贼陈策拥兵作乱,又位居险要,曹操数次出兵,难以攻克。刘晔为曹操分析对策,果破之。
  智谋(6)破张鲁
   曹操伐汉中,却因道路艰难,粮草短缺,遂下令撤军。
  刘晔料想可以破敌,况且粮道不继,退也难以保全军队,还不如进攻。曹操从之,果破。
  智谋(7)分析劝说曹操取蜀
   曹操不听
  智谋(8)“预言”孟达叛变
   孟达投降魏朝,曹丕很欣赏他,让其担任新城太守。
  刘晔看穿孟达为人,知其必不会感恩戴德,而新城又和吴、蜀接壤,一旦有变,必成大患。于是劝说曹丕,可曹丕不听,后来果如刘晔所料。
  智谋(9)三算三中
   一、关羽死,魏君臣议论刘备是否攻吴,大多人以为蜀本小国,今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应不会攻吴,刘晔却分析预料一定会,果如其言。
  二、吴、蜀交战,孙权恐两面受敌,故很“诚恳”的向魏称臣。曹丕甚喜,被其蒙骗,故不攻之。刘晔知孙权用心,劝曹丕伐吴,曹丕不听,后陆逊大破刘备,孙权对魏国的态度果如刘晔所料。
  三、曹丕又悔又怒,起兵伐吴,问曰:“孙权会不会亲自来。”众臣都以为孙权恐惧,必会亲统大军迎战,不敢把重任交于臣下。刘晔却分析说孙权必不会来。后来又如其言。
  智谋(10)辽东问题
   公孙渊杀其叔父得位,上书给味朝邀请认可。
  刘晔分析说,公孙氏久居辽东,水路去则要跨海,陆路去则要翻山,因此,他们就如同胡夷般偏远,难以收服,其日后必反,若等他先反再去平定,势必困难,不如趁他刚得位,人心不定,既有党羽又有仇敌时,我朝大军压境,再以招抚策略,将很容易解决他。
  后公孙渊果然造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魏志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