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鸦片对国民有多大鸦片的危害有多大

  清末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严重危害国民健康。清政府开始了禁烟,不过效果不大,鸦片还是有增无减进入中国,最终酿成了一场战争。鸦片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1,中国市场广阔。到道光初年时,吸食鸦片的风气已经蔓延到了全国各地,不止大小官员,连皇帝身边的太监也开始吸食。正所谓法不责众,吸的人越多,政策越不好执行。

  2,贩鸦片利润极大。从印度进口到中国的鸦片装箱时是200两银子左右,运进中国到了烟贩手里每箱就能卖2000两,除去运费等,利润率能达到7、800%。如此丰厚的利润,不管是小商小贩还是官宦人家,都争先恐后去贩烟。

  3,官商勾结。两广总督李鸿宾向朝廷建议派官船进行巡逻,结果官船和走私船勾结,甚至帮着走私,官船每月收的贿赂能有3600两银子,而这些巡逻官兵一年的俸禄也不到100两银子。这样谁还会秉公执法?

  4,统治者禁烟决心不大。清朝最初禁烟不力,收不到效果,于是索性准许鸦片以洋药名义进口,禁烟运动停滞不前。到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了,为时已晚,鸦片在中国已经泛滥太久,极大地毒害了中国人。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禁烟运动中,政府法令不严,官员消极应付,百姓认识不够,商人唯利是图,导致东方大国成了“东亚病夫”,跌进了一个屈辱的时代。

  原文来自《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4辑,有兴趣读者可参阅其博客了解更多内容。.cn/xiuxiandupin

  另外,该杂志网上也有售。

  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人在极短的时间内迷恋上鸦片?难道鸦片真有无穷的法力吗?为什么一向嗜好鸦片的印度人以及后来迷上鸦片的北美人没有继续迷恋这种东西?为什么鸦片惟独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灾难?此前我们往往把这个问题简单化和政治化,妨碍了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

  1837年在广州和澳门出版的一份介绍中国的杂志上,刊载了一位中国艺术家带有插图的文章,此文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吸食鸦片的富商之子如何从健康、富足到痛苦、贫穷的过程,画面依次如下:

  1.一个在家的年轻人,穿着华贵,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背后的大理石桌面上摆放着一座精美的外国钟。在他的右边是一个珠宝箱,里面装满金银财宝,他的贴身仆人紧挨侍立其旁,稍远处,他的另一个佣人买了药正带进来。

  2.他斜躺在豪华的沙发里,嘴里叼着烟枪,被妓女围着,其中两个妓女年轻貌美。他出手阔绰,一掷千金。

  3.他嗜药如命,贪得无厌,沉溺于这种生活没多久,随即面如菜色,形容枯槁,消瘦无比,两肩高耸,龇牙咧嘴,面呈死灰,终日昏昏沉沉,完全没有一点活力。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坐在一个极普通的睡椅上叼着烟枪吸烟,身边还摆着别的烟具。这时他的老婆们——一个妻和一个妾走了过来,妻子发现珠宝箱已空空如也,站在那儿皱着眉头,满是惊讶;小妾则满脸疑惑地盯着睡椅上堆放的那些吸烟的玩意儿。

  4.他的田产和房屋都化为乌有,睡椅也换成了一些粗糙的板子和破烂的垫子,光着脚,侧着脸,头向前倾着,喘着粗气。他的妻儿站在面前,衣衫褴褛,忍饥挨饿。一个儿子愤怒地把他所有的烟具砸向地面,不谙世事的小儿子还拍着小手笑着做游戏,而他对这一切无动于衷。

  5.他的烟瘾越来越厉害,但他现在的生活已贫困潦倒,极其绝望,如朽木一般,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凑了几个铜板,急匆匆到一家烟馆,买了一点点另一烟民烟枪中的碎烟屑,以减缓他难熬的烟瘾。

  6.他的角色固定下来,一个烟鬼。他坐在竹椅上,仍在不断地吞着药面,污秽不堪,必须借助茶水才能把药吞下。他的妻儿坐在边上,在竹卷筒上把一束束蚕丝拉直,然后绕成球,如此辛辛苦苦挣一点微薄的收入以维持生计,他们艰难度日。

  这是一个典型的鸦片吸食者的肖像。如果再增加一幅画面,我想应该就是妻离子散,最后这个可恶的烟鬼横尸街头,被野狗分而食之。

  提起鸦片,中国人首先联想起的是近代遭受的耻辱,它往往勾起中国人一段段痛苦的回忆,甚至很多人会认为鸦片是中国近代苦难的根源。这种认识大致没有错,但是我们对鸦片的认识如果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鸦片是毒品,现在无人不知。可是过去的几千年中,鸦片大多时候被人们看做一种灵丹妙药,甚至被当成一种神物。而且,鸦片在西方被发现和使用的历史比中国久远得多,影响也要大得多。已有的研究成果证明,欧洲是罂粟的故乡,最早人工种植的罂粟也出现在欧洲。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欧洲的许多地方就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野生、人工种植的罂粟种子和果实的遗迹。不过今人对那时人们种植罂粟的目的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用于镇痛剂或用来榨油,也可能用于宗教仪式。随后这种植物传到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可能发现了罂粟的真正秘密,因为他们把罂粟称为“使人快乐的植物”。至晚在距今3000年前,关于鸦片的知识已经广泛传遍欧洲、中东和北非。比较可靠的最早发现鸦片的记载来自埃及,因为大约在距今3500年前的墓葬里,人们发现了鸦片样本。埃及城市底比斯(Thebes)以生产鸦片而闻名遐迩,鸦片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即生物碱中的蒂巴因(Thebaine)也因此城市而得名。在埃及,鸦片被用来消脓肿、止头痛、治外伤以及使吵闹的小孩镇静。古埃及纸草文书中就有一则这样的处方:“将罂粟果浆与墙上的苍蝇粪和在一起,进行过滤。连服四日,效果即现。”此法竟被全世界的人们采用。史料记载,欧洲直到近代仍有母亲或保姆给不安静的婴儿服用鸦片,英国纺织女工因为白天工作非常辛苦,为了能在晚上得到充分休息,很多母亲也这样做。另外,鸦片还有抑制食欲的功能,穷人家的孩子服食鸦片后可以减少饥饿感,节省食物支出。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说,到三四岁时,许多孩子因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很差,“萎缩得像小老头儿或者干枯得像一只猴子”。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穷孩子长大后大多继续贫穷,很多成为瘾君子。在近代中国,鸦片更有令人不可思议的作用,《厦门志》就记载说,不少富裕人家为了杜绝孩子们跑到外面赌博或惹是生非,不惜以鸦片为诱饵,把孩子圈在家里吸食鸦片。

  直到19世纪初,鸦片仍未被人们视为一种毒品。欧洲许多国家此前出台了戒酒法令,但并未出现禁鸦片法令,人们仍然持“鸦片无害”的观念。有学者甚至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与鸦片有极大的关系,如果没有鸦片,一些最出色的作品可能就不会诞生。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就是想像的复苏,是想像的翅膀与叙述的结合,体现为更为自由和主观的激情、伤感及其他个人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一味的描写,这一切都需要使人暂时从思想上脱离尘俗的羁绊,因此作家需要鸦片的刺激。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家如歌德、柯尔律治、华兹华斯、司各特、雪莱、拜伦、德·昆西等,他们相关作品的创作可能都多少与鸦片有关,有些作家还患上了鸦片瘾。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许多作家在患上鸦片瘾之后,才创作出了最著名最好的作品。勇敢的德·昆西在1821年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一个吸鸦片者的自白》,他称小说中真正的主人公是鸦片而不是他本人。他在作品中用大量篇幅描写自己吸食鸦片后的奇妙感受,并写下了著名的《鸦片颂》:

  哦!公平的强大的鸦片啊!对于穷人和富人你一视同仁,你为那些永远医治不好的创伤和“那诱使精神反叛”的苦闷带来了减轻痛苦的香脂——雄辩的鸦片啊!……你在黑暗的中心,运用头脑幻想的心像建造了城市和庙宇……其富丽堂皇的程度超过了巴比伦(Babylon)和希卡托比罗斯(Hekatompylos);“从杂乱无章的睡梦中”把那久埋地下的美人和亡故的家庭成员的面孔,在洗净了“坟墓的不光彩”之后,都召回到光天化日之下。只有你才能把这一切礼物赠给人类,只有你才掌握着天堂的钥匙。

  鸦片的服用绝不仅仅局限在普通人群之中,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中也大量服用鸦片,并得到政府的许可。美国南北战争中双方的军队都离不开鸦片,因为在艰苦恶劣的战争环境中,服食鸦片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流行性痢疾和腹泻,还可以暂时解脱因思乡或失去亲人而产生的痛苦。在联邦军队中,鸦片是政府定量配给的,并定期发放到战士手中。在欧洲各国军队中,鸦片大概是除酒类以外最受欢迎的东西了。

  在19世纪初以前,世界各地并未把鸦片视为洪水猛兽,鸦片像酒、烟一样,只是人们的一种嗜好,加之鸦片还有疗病的功能,所以大多数人甚至认为鸦片是一种对人有益的东西。即使在科学家和医生从鸦片中分离出其他更纯的物质(实际上是更容易使人上瘾的物质)后,人们仍未把鸦片视为毒品。鸦片中的成分非常复杂,已知有二十多种生物碱,占其总重量的25%,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吗啡(10%)、可待因(0.5%)、蒂巴因(0.2%)、罂粟碱(1%)、诺司咳平(6%)等。海洛因是德国科学家从吗啡中提取的另一种生物碱,德文Heroisch意为“万能的或英雄的”,因为临床实验证明,其药效(镇痛和镇静)是吗啡的5到10倍。可见,鸦片是几种最主要的毒品的来源,人们将鸦片称为“毒品之母”是恰如其分的。然而,在国际社会正式认识毒品之前,人们曾以毒攻毒,即以吗啡来治疗鸦片瘾,因为当时人们认为通过注射吗啡不会使人上瘾(多数人认为,鸦片之所以会上瘾,是因为经过口腔味觉以及胃的消化);海洛因刚上市时,又被作为治疗吗啡瘾的特效药。直到1910年后,医学界才对海洛因的危险性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医学上的使用逐渐减少。然而,此时海洛因已经在全球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鸦片的危害有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