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18年始满人是怎么入关的入关劫掠过几次?

此人的是清朝重臣,你绝对不知道的秘密|范文程|多铎|努尔哈赤_新浪网
此人的是清朝重臣,你绝对不知道的秘密
此人的是清朝重臣,你绝对不知道的秘密
清朝在定鼎中原之前,只是一个由满人建立的地方势力。在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后,满清国力迅速增强。1644年,清军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随后一路南下,最终统一了中国。清朝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除了八旗军骁勇善战之外,满清阵营中的大批汉臣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范文程是辽东沈阳人,他的曾祖父范鏓在明朝嘉靖皇帝时期官至兵部尚书,他的祖父范沉当过沈阳卫指挥同知。所以,范文程是真正的官宦子弟出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18岁的范文程在沈阳考取了秀才功名。这对人才济济的明朝而言,只能算是个普通的可塑之才。可能范文程也很清楚自己继续在大明王朝的体制内混下去的话,职业生涯将很快遭遇“天花板”。正当范文程为此苦恼不已的时候,机会来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清朝的前身)八旗军攻下了抚顺。当时后金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但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却还远远落后。范文程看准时机,从沈阳跑到抚顺求见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并表示希望自己能在后金阵营里打工。当时努尔哈赤手下冲锋陷阵的大老粗很多,但真正的文化人却没几个,范文程这样拥有秀才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自然受到了努尔哈赤的欢迎和重用。范文程在满清阵营里很快就混的风生水起。他竭心尽力地为努尔哈赤、皇太极出谋划策,积极筹划如何帮助满清蚕食自己的故国明朝。同时,范文程还不断现身说法,游说明朝将领“弃明投清”,像他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在范文程的努力之下,许多明朝将领都投靠了满清,比如大名鼎鼎的洪承畴。此外,范文程还帮助满清完善国家制度,制定经济发展纲要,使满清从一个尚武的民族向一个强大的国家迈进。范文程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当属他在1644年明清交替之际,成功说服了大清国的摄政王多尔衮出兵伐明,夺取天下。当清军占领北京之后,面对人心惶惶的局面。范文程又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的策略,迅速稳定了北方汉人的民心,使清朝能在中原迅速站稳脚跟。顺治九年(1652年),范文程被授予议政大臣之职,成为清初时期首屈一指的汉人官员。作为清朝的开国元勋,范文程的职业生涯算是非常成功了。不过,他也并非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其中早在满清入关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颜面尽失,成了许多人背后的笑柄。范文程事业有成,所以娶到了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可谓是爱情事业两丰收。可让他倒霉的事情,正是发生在他漂亮的娇妻身上。范文程投靠满清后被编入了镶白旗,旗主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多铎有两个著名的标签,一是骁勇善战;二是风流王爷。多铎早前曾见过范文程妻子的芳容,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一日,范文程像往常一样前去上朝。多铎趁机来到范文程的家中,强行带走了范文程的娇妻。范府下人不敢阻拦,只好急忙跑去向范文程汇报。当时范文程在满清已经算得上是位高权重了,可他听说是多铎强占了他的妻子,心里马上就怂了,既不敢去多铎王府中要人,也不敢向皇太极禀报此事。因为按照满清的规矩,多铎身为旗主,是有权强占旗奴妻子的。过了好几天,多铎强占范文程娇妻之事闹得满城风雨,消息才传到了皇太极那里。皇太极早就对多铎张扬跋扈的行为举止看不惯了,而且范文程又是朝廷的重臣,不应该受此羞辱。于是,皇太极下令让多铎将范文程的妻子送回范府,并罚银万两以示惩戒。最终,范文程迎回了自己的娇妻,虽然头上戴了点绿,但对于一个能把家国情怀抛之脑后的人来说,这点忍辱负重又算得了什么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109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9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分析,满族入关和日本入侵的区别?谢谢!_百度知道
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分析,满族入关和日本入侵的区别?谢谢!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左倾苏联知道合伙人
获赞数:96
擅长:暂未定制
满族入关和日本入侵都是一样性质的,都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侵略,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分析,没有任何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征服的结果和在中国实行的政策,即后金成功的征服了中国并与中国既有民族——汉族相融合(很大程度上是被汉族同化),接受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和人文认知;而日本则失败了,他在中国推行的是殖民政策,仅仅把中国作为一个殖民地和资源供给区,而这个不一样的结果又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ACCCCCC4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106
获赞数:2228
只有汉奸和SB才会觉得满族入关是所谓的“兄弟间打架”。满清跟日本侵华本质都是异族入侵,文化入侵,都是有野蛮暴力屠杀的。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华夏大地永远属于我们华夏民族。
dota乱舞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93
获赞数:226
其实我们中国在算一笔糊涂账,例如岳飞不能算民族英雄,只能算抗金名将。因为金人也属于现在的56个民族。中华自古指的就是汉人
把56族统称中华
其实是汉人的大汉思想作祟,汉人独尊,汉人自编历史
是一种成王败寇的产物
因为其他55根本不同意是中华
反观汉人也不同意自己是元人/清人
反元复宋,反清复明,灭清驱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还有清军入关大屠杀就是促进民族融合,日军大屠杀就是法西斯,中国共产党就是niub,不过我看楼主是要拍中国共产党马屁。多写点好吧,唱唱颂歌,高考才能得高分,我要高考也唱颂歌。下面的答案可能是你需要的。,因为清兵开始是明朝的属国,所以仍旧是国内战争,兄弟打架而已,无非打得狠了点;有说没本质区别的,一个是占领成功,一个是侵略失败,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也有说搞不清楚的,反正都是大屠杀了,清兵入关时间久了人们也就忘了,日军侵华时间短人们还记忆犹新;更有人说说这些没有实际意义......
且慢,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很有大大的意义,多大的意义呢--这个问题关系到中日未来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关系!
1644年的清军入关和1937年的日军侵华其本质是一样的,其结果是不同的。
首先,历史上的事情要放到历史当时的背景下去看待,然后才有得比较,不然只能混淆视听,清谈误国。清朝虽然是明朝的属国,但是对于当时的明帝国来说,满人是异族,满人入关就是异族入侵而不是国内的民族叛乱。满人入关的起因是满族逐渐强大,需要更多更好的地方发展,满人入关的目的,就是占领中原,消灭汉族人的明朝。当时的大背景下,清、明的战争就是两国的战争,这场战争以清国统一中国,满汉最终的融合而告终。同样,日本人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从朝鲜半岛开始逐步入侵,至侵入我东北建立满洲国,至1937年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也是异族入侵。这个时候的满汉已经基本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清朝统治下的共同利益体,十九世纪末期的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异族入侵的开始。那时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国力逐步强大,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邻居的中国恰恰处于衰落期,自然成为日本民族的入侵对象,这就是日军侵华的原因,其目的就是消灭满族统治的清朝,清朝被同盟会推翻了,就要消灭中华民国,从而占据整个中国。这个时候的中日战争,从根本上不同于明朝时代的倭寇入侵,倭寇入侵是局部的,无长远利益的日本土匪、强盗的劫掠,而中日战争是全局的,有着长远的战争计划和战争目的的,当时的日本是要倾全国之力以侵华的。
所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看,1644年的清军入关和1937年的日军侵华性质是一样的,是异族逐渐强大,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始对中华的全面侵略。
其次,清兵入关和日军侵华的结果却是大大的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这两次异族入侵。从入侵的初期来看,似乎仍旧是一样的,清兵入关,遭到广大汉族军民的强烈抵抗,于是清兵大开杀戒,典型的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等;日军侵华亦然遭到中国军民强烈抵抗,于是就有了南京大屠杀等等。但是从长远来看,清军入关以后,逐渐意识到单靠镇压并不能使大清长久,同时也意识到满人从军事上征服了中国,从文化上他们是落后的,是无法征服汉人的,如果想取得长治久安就得说汉话,学汉文,习汉俗,三百年后的满人和汉人已经没有多大的不同了。满族从汉族学到了许多东西,汉族也从满族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文化的融合使得满汉逐渐融合,从根本利益上成为一体。清朝末期,满汉不同民族,但都属于中华民族,满汉各自的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满汉的民族仇恨则逐渐消亡,三百年前的屠杀已经不能使满汉为报仇而大打出手了。日军侵华以后,执行类似几百年前清兵的野蛮政策,对中华民族大肆屠杀,妄图从精神上摧垮中国,最终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输光本钱,龟缩于日本岛五十年。战争过去了六十年,日本人口多、土地少、资源少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而日本民族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依然期望能象几百年前的清兵一样通过侵略获得发展空间。所以,日本人穷兵黩武、死不认错!从政府高官到平民百姓,从舆论宣传到中小学教育统统不认错!桥本龙太郎当首相的时候对华政策稍微亲近了一点,直接导致他的下台。在中央电视台的高端访谈中桥本亲口对水均益说,因为对华政策的温和,丧失了他的首相交椅。而正是这个亲华的桥本龙太郎在这次访谈中还告诉水均益说他对中国人对日本军费的敏感十分不解,日本人的军费是为了保护自己,只有很少一点。可惜水均益截然打断了桥本的话,告诉他日本军费很多,世界第二,不然我真还想听听桥本要怎样解释这个问题。因为日本人的死不悔改、因为日本民族对中华大地的觊觎、因为日本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仇恨,而使得中日在战争结束后近六十年后仍旧互相戒备甚至互相仇恨。
所以说清兵入关和日军侵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清兵入关的最终结果是满汉的融合、满汉的利益共同化,日军亲华的最终结果是中日相互的戒备、敌意乃至仇恨。这种感情,不是官方的宣传或者强力的政权所能改变的,也不会随着执政党的改变而改变,是存在于平民百姓内心深处的,是存在于民族记忆中的,也是长久的,或许需要很多代人才会逐渐减弱的。
有人假设,如果当年日本的侵略成功,大东亚共同圈得以建立,中华民族会象当年清兵入关以后那样臣服于和族,现在我们就是大日本帝国的国土,而在若干年以后我们也将和大和民族共同、快乐的生活在大日本帝国的太阳旗下...... 汉奸逻辑!即使现在吴三桂、洪承畴之流也是汉奸,不会因为满汉一家了他们就变成功臣。同样,为了“在若干年以后我们也将和大和民族共同、快乐的生活在大日本帝国的太阳旗下”而曲线救国的汪精卫也是汉奸,不会因为某一天中日一家而变成功臣。汉奸就是汉奸,连敌人也会当他是汉奸,日本人对汪精卫就是例子;英雄永远是英雄,大清皇帝对袁崇焕的尊敬就是明证。对待汉奸的处理办法就是--杀!
历史不容假设,并且这种假设也很可怕。当年清兵入关以后,汉人是低人一等的,是被满蒙欺压的,汉人的生存状态到康熙以后才有了部分的好转。以同样的时间计算,假如日本人当年占领了中国,现在的我们估计还处在奴隶状态。我感到很幸运,日本人终于失败了。
现在的中国和日本已经不是原来的战争状态,中国政府也在竭力用各种方法来促成中日友好;现在的世界是互相依存的,再相互敌视的双方也有互相交错的利益,何况一衣带水的中日之间。中国与日本有合作、有经济往来、有许多的共同利益。那么是不是在以后的日子中中日的关系会越来越缓和呢?错!在中国有无数的亲日派在告诉大家我们与日本有更多的利益,日本有更多的善意,我们会更加的友好。错了!日本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人口众多、生活水平高、资源消耗大和土地有限、资源稀少之间的矛盾是无法改变的。要么压制消费,降低生活水准--不可能;要么开拓新的土地--月球上有,用不上;要么侵占别人的国土和资源--中国就是邻居,这是唯一现实可行的,虽然风险很大。
中日之间是邻居,势必有相邻的海域,势必有领土的争议;中国是注定要在经济上发展,中日在经济上注定要互相竞争乃至贸易摩擦,所以中日注定要相互敌视,这是外在矛盾。不是中国人不想友好,是日本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注定要影响到中国。
相互依赖、相互戒备、相互敌视乃至仇恨,这就是中国和日本的现状和未来,这种状态要持续很久很久。这种状态是实力的比较,此消彼长,最终会有一天,力量均衡打破了,一方实力彻底压倒另一方,这种状态就得以解除。
我不相信稳定友好会解决一切,我也不相信战争和仇恨能解决一切;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对于日本人,我们要不停的学习他们的优点,也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可被友好麻痹了神经。
深深的人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33
获赞数:228
擅长:暂未定制
本质上没有区别,结果上有区别,统治上没区别,手段上没区别。 说现在满族人是中华名族的一部分,只是时代的需要,如果社会上任处于冷兵器时代,封建社会,我想汉族起义后会灭了满族全族,就像明朝灭元一样。
十二月的夜猫知道合伙人
十二月的夜猫
采纳数:21
获赞数:396
就现代角度来说,满族是中华民族一员,所以满族入关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日本是外族入侵,是来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其实孙中山先生都把满族叫“鞑虏”的,口号“驱除鞑虏”
知道贡献者0795知道合伙人
知道贡献者0795
采纳数:999
获赞数:48548
擅长:暂未定制
清皇室在心理学、医学、历史学和生物学上的造诣登峰造极,无人能及,空前绝后,相当高明!清皇贵 深知欲亡其族,先去其史之理,可谓文韬无路了于胸啊!以生物学和心理学对付汉蒙,奴化攻略,软硬兼施,用心理学以喇嘛教抵蒙,武略将艨减到50W,生物学上让男女比列失衡等和医学上以多夫一妻制造成病流行来弱化身体。 满族在未成为明的属国前在明国人眼里是就是外国人,入关成功后统治中国,从外国人变成中国人!日本则是失败了,所以没从外国人变成中国人!同样是灭肿战!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忘了同化条件是:先进高上的文明同化 落后低下文明!清背道而行!想同化我们,结果双方都被同化,双输,华夏文明毁了和变质到断了。同化即成功又失败! 日本文明比我们高很多,同化应该会成功!而不是双输!
其他15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满族节日民风民俗_百度知道
满族节日民风民俗
满族民风民俗...
满族民风民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jushuihe知道合伙人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知道合伙人
交通类行家
采纳数:21174
获赞数:67515
2007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散居中国各地。源于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Manju)简称满族。满族人民的节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历史记念意义。如最具民族传统的颁金节,中秋节,二月二龙抬头等。满族人是特别注重礼节的民族。
颁金节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名,定满族为族名。因此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
旧历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首,停止劳作,合家同庆。家家门上贴对联,按旗属分别挂红、黄、蓝、白不同颜色的彩笺。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饺。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换上机关报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每年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于门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颈腕拴五色丝绳,穿绣五毒的鞋地、背心。
又称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又叫团圆节。入夜后,家家在庭院中没供桌,供瓜果、月饼,至月到中天,家人团坐拜月赏月。
腊八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要熬煮腊八粥。主要以黄米、江米、绿豆、红枣等八种粮食干果熬煮而成。
其它节日 其它节日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中元节等。
风俗 满族人的后月的是扁平的,这是满族人的爱好。尤其是东北一省的满族人,他们从扁平脑、袋为美。小孩生下来以后,妈妈们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头,让孩子仰睡。其实,汉族也有这一习惯。
星边光知道合伙人
获赞数:922
擅长:暂未定制
  满族人民的节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历史记念意义。如最具民族传统的颁金节,中秋节,二月二龙抬头等。满族人是特别注重礼节的民族。  颁金节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名,定满族为族名。因此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  春节  旧历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首,停止劳作,合家同庆。家家门上贴对联,按旗属分别挂红、黄、蓝、白不同颜色的彩笺。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饺。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换上机关报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节  每年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于门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颈腕拴五色丝绳,穿绣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节  又称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又叫团圆节。入夜后,家家在庭院中没供桌,供瓜果、月饼,至月到中天,家人团坐拜月赏月。  腊八  腊八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要熬煮腊八粥。主要以黄米、江米、绿豆、红枣等八种粮食干果熬煮而成。  其它节日 其它节日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中元节等。  风俗 满族人的后月的是扁平的,这是满族人的爱好。尤其是东北一省的满族人,他们从扁平脑、袋为美。小孩生下来以后,妈妈们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头,让孩子仰睡。其实,我们汉族也有这一习惯。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Liang4821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38148
获赞数:276874
满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 【服饰】: “发冠”与“旗鞋”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发冠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同男孩一样,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一直到成年方蓄发留辫。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发冠了。 【旗头】: 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发冠”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直筒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天足,着花鞋。但现今的“旗袍”并非历史上满族女子的服装,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装裁减方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过去信仰萨满教,每年都要根据不同的节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猪和猪头为主要祭品。在大祭时要杀猪,特别是在祭祀祖先时要选用无杂毛的黑猪(有的还必须选黑公猪),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已领受,即可宰杀。此举俗称为“领牲”。有的地方要将猪肠和膀胱放入吊斗挂在杆子上,让乌鸦来吃,如果三天内被吃掉,就为吉利。然后把全猪卸为八块,按原样摆在方盘内,供于家里屋内西山墙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辈份排列免冠叩头三遍,再将肉切碎入锅熬煮,全家围坐,蘸盐而食。此时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头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谢。满族人家至今还有逢杀猪时请亲邻好友前来品尝头顿猪肉的习惯。过去,在庄稼成熟的季节,满族还有“荐新”祭祀的习惯,如今已被“上场豆腐了场糕”习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场时,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场结束时,用新谷做大黄米饭或豆面饽饽吃,以庆丰收。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必须先在南炕上坐帐,也有称“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对饮。 【日常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饽饽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牛舌饽饽、年糕饽饽、水煮饽饽(汉语的饺子)等。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炖、炒和凉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锅别具特色。配菜也可用来做馅包饺子。东北地区的满族,每户腌渍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那家馆是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满族餐馆,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民族食品】: 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9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做供品时有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丽饽饽、江米糕、黄米糕、七星饼、鸡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几十种。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 【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逢年过节,都要杀猪,过年(春节)时每家要杀猪二至三口。农历腊月八日(腊八节),要用黏高粱、小豆等八样粮食煮粥,称为腊八粥。除夕吃饺子,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根白线,谁吃着白线就意味着谁能长寿:也有的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吃到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钱花。此外还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点心“萨其玛”。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夏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3057585知道合伙人
擅长:暂未定制
满族人民的节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历史记念意义。如最具民族传统的颁金节,中秋节,二月二龙抬头等。满族人是特别注重礼节的民族。 颁金节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名,定满族为族名。因此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 春节 旧历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首,停止劳作,合家同庆。家家门上贴对联,按旗属分别挂红、黄、蓝、白不同颜色的彩笺。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饺。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换上机关报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我的65123知道合伙人
获赞数:23
擅长:暂未定制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 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 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 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节庆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 “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牋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 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 ?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 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 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 “送灶王爷”。 回答者: sanzhi9 - 经理 四级
10-11 18:09满族民俗与风情 一、民族概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数为。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以前的被称为“无圈点的老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人民已通用汉语文。 满族历史有悠久的渊源。其直系认为为明代女真( 亦称女直),往上可追溯到隋唐靺鞨、北朝勿吉、汉代挹娄与周代肃慎。女真的名称出现于唐末五代,当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领导下,起兵反抗辽朝的奴役,并建立了金国政权,不久灭辽与北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王朝。金代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绝大多数已融入汉族当中。到元代,这些进入中原和散居辽东一带的女真人,与华北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一同被视为“汉人”。仍留住在今黑龙江省依兰一带的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的女真人,和分布于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岸的女真各部逐渐演化。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努尔哈赤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把这些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而成为共同体。 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把被合并的女真各部部众分别编入原有的以氏族、村寨为基础的生产和军事组织“牛录”之中,并把这种基层组织逐步扩充成为八旗制度。初只设有黄、红、蓝、白四旗,后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各旗的固山额真和贝勒既是本旗的所有者,又是本旗的最高军事统帅。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天命三年(1618)以“七恨”誓师,起兵攻明,数年间先后攻占抚顺、辽阳、沈阳等东北重镇。关于后金政权的性质,学术界较多的人认为是奴隶主政权,也有人认为是封建政权。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下令实行“计丁授田”及稍后“分屯别居”等措施,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后金太宗天聪九年(1635)正式改女真为满洲。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于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大清”。随着辖属的蒙古归附各部与汉人俘降人众日益增多,先后增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和满洲八旗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进一步推动了满族社会的进步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顺治元年(1644)清军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从顺治初年到康熙八年(1669)明令停止“圈地”,以后几年间满洲贵族“圈地”仍未完全停止,总计入关至康熙八年,满洲贵族在畿辅各地强制推行3次大规模的“圈地”,圈占汉民田地17万多顷。与此同时,相继推行了剃发、易服、投充和逃人法等民族压迫和奴役的政策,一时加剧了满、汉之间矛盾。清圣祖玄烨亲政后,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永停“圈地”,奖励垦殖,整顿赋役,兴修水利,大规模地治河治运等。推行这些政策、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获得比以前较好的生产条件,全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而使满族在发展经济、文化和巩固祖国边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康熙初开始到乾隆初年为止的80年间,仅辽宁地区满族和汉族人民耕垦的土地面积,就增加了5倍多;吉林、黑龙江开垦的土地也日益增加,耕地面积达61万垧之多。由于大量满人进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人移往东北地区,迄至清王朝被推翻以前,东北3省满族的农耕技术水平和山海关内汉族地区日益接近或趋于一致。这就使东北地区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余粮供应关内,而且有大批大豆远销国外。其他如柞蚕、人参、鹿茸的产量也有增加。这些都是满、汉各族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的成果。 在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外国侵略方面,清朝前期的功绩不可否定。从康熙初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通过平定“三藩”与准噶尔部贵族分裂集团,以及统一台湾等国内战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特别是通过历次制止外国侵略的自卫战争,巩固了中国的边疆;又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中经雍正一朝对西南各省进行的大规模“改土归流”,确定了对全国各地区由中央直接派员进行管辖而又适合各地特点的地方行政制度。因而,在鸦片战争以前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范围,而且有完整的稳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统一和领土主权,起了关键的作用。这是中国各民族共同树立的伟大历史功绩,同时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处于组织和统帅的历史地位,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清朝后期,统治者腐败无能,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投降卖国,激起了满族人民和其他民族大众的愤概和反抗。终于,1911年爆发了资产阶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1年以后,正式称满洲人为满族。 二、经济社会文化 满族祖先以氏族、部落为单位,栖息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历经漫长的岁月,发展了原始农业和饲养业的生产,并创造了原始文化。曾被夫余征服,至三国始与中原往来,经济进一步发展,从狩猎和渔猎发展到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满族入关后,积极吸收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其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清朝后期统治阶级的腐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奴役,民不聊生。解放前,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生活极为贫困。散居在中原地区的满族人民也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和歧视,许多人改名换姓,隐瞒民族成分,生活朝不保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族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全国各兄弟一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满族人民同样享受着民族平等和当家做主的权利,过去被迫隐瞒民族成分的人,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尽管满族分散在全国各地,而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中,都有不少满族代表,各级各类满族干部迅速成长,满族知识分子本来在本民族中所占比例较高,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满族学生数量也较多。在各条战线上,满族中的模范人物、先进单位不断涌现,科技、文史、理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新秀茁壮成长。广大满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积极地与各兄弟民族一道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四化大业贡献着更大的力量。 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灸人口。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铁保、永理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三、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代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珲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又分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祭祀的家萨满两种,现已消失。
<span class="wgt-replyer-all-uname
" data-href="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uid=433c05e知道合伙人
<span class="wgt-replyer-all-card-name3 wgt-replyer-all-card-names" data-href="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uid=433c05e
获赞数:218
擅长:暂未定制
满族人民的节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历史记念意义。如最具民族传统的颁金节,中秋节,二月二龙抬头等。满族人是特别注重礼节的民族。颁金节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名,定满族为族名。因此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
旧历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首,停止劳作,合家同庆。家家门上贴对联,按旗属分别挂红、黄、蓝、白不同颜色的彩笺。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饺。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换上机关报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每年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于门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颈腕拴五色丝绳,穿绣五毒的鞋地、背心。
又称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又叫团圆节。入夜后,家家在庭院中没供桌,供瓜果、月饼,至月到中天,家人团坐拜月赏月。
腊八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要熬煮腊八粥。主要以黄米、江米、绿豆、红枣等八种粮食干果熬煮而成。
其它节日 其它节日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中元节等。
风俗 满族人的后月的是扁平的,这是满族人的爱好。尤其是东北一省的满族人,他们从扁平脑、袋为美。小孩生下来以后,妈妈们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头,让孩子仰睡。其实,我们汉族也有这一习惯。
知道贡献者0095知道合伙人
知道贡献者0095
采纳数:1044
获赞数:59351
擅长:暂未定制
满族人民的节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历史记念意义。如最具民族传统的颁金节,中秋节,二月二龙抬头等。满族人是特别注重礼节的民族。颁金节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名,定满族为族名。因此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
旧历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首,停止劳作,合家同庆。家家门上贴对联,按旗属分别挂红、黄、蓝、白不同颜色的彩笺。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饺。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换上机关报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每年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于门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颈腕拴五色丝绳,穿绣五毒的鞋地、背心。
又称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又叫团圆节。入夜后,家家在庭院中没供桌,供瓜果、月饼,至月到中天,家人团坐拜月赏月。
腊八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要熬煮腊八粥。主要以黄米、江米、绿豆、红枣等八种粮食干果熬煮而成。
其它节日 其它节日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中元节等。
风俗 满族人的后月的是扁平的,这是满族人的爱好。尤其是东北一省的满族人,他们从扁平脑、袋为美。小孩生下来以后,妈妈们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头,让孩子仰睡。其实,我们汉族也有这一习惯。
其他5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人入关前是哪里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