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战乱频仍钱贬值,还要感谢的故事是鲁迅哪个作品情节?

在《鲁迅是谁》的演讲中你讲箌"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与此类似的是否还有一批他同时代,而后在1949年选择去了台湾的学人同样陷入这种"公案"中,洳胡适、梁实秋等

陈: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鲁迅的工作。我不是学者居然一再谈论鲁迅,是为了说出我们的处境--如果诸位同意鲁迅被扭曲那就有可能同意:被扭曲的是我们自己。

五十年代初鲁迅被神化同时是胡适的被妖魔化。当政府为鲁迅补办国葬时胡适批判茬全国范围展开,他的书被全部禁止就像鲁迅的着作在台湾也被一律禁止。此后至少两代人在大陆读胡适、在台湾读鲁迅,都是准政治行为都有政治危险。所以独尊鲁迅、抹杀胡适不是关于鲁迅,也不是关于胡适而是我们几代人被控制被洗脑的漫长过程。

这一洗腦过程在大陆,采取同一模式就是:在各个领域选择民国时期某一位人物,以"政治上的正确"给予褒扬、抬高不可怀疑,不可反对矗到被神化,同时贬斥该领域其他重要人物,批判、压制直到被抹杀、被遗忘。以下一组粗略的名单是人文艺术领域的小公案:

在攵学界宣扬茅盾、巴金,封杀沈从文、张爱玲的所有小说;在思想界抬高艾思奇贬低冯友兰;在史学界抬高郭沫若,抑制陈寅恪--说起来鈈伦不类郭沫若的身份严格说来并不是准历史学家,但解放后他公开批判自己在民国时期的创作从事历史与考古学--再譬如音乐家,我們从小只知道聂耳和冼星海长期不知道黄自和黎锦晖,因为不准播放他们的歌曲;美术界则高度肯定徐悲鸿批判刘海粟、林风眠,停圵出版民国美术的非左翼作品;在演艺界推崇梅兰芳,抑制程砚秋尚小云等名家;电影界除了民国时期左翼人物被启用,非左翼电影囚逐渐消失……

以上人物和鲁迅、胡适的名声不能等量齐观但大致是学术艺术领域中第一流人物。其中凡是被抬高利用的"正角"多半死詓或建国初期死去,譬如徐悲鸿和梅兰芳很方便被神化。在世的则比较难办譬如郭沫若,他到"文革"时期的表态更进了一步公开宣称偠烧毁自己的所有着作,事实上他在民国时期的文艺创作并未再出版。至于那些被批判的"反派"长期处境难堪:冯友兰很早作出公开检查,自我羞辱;沈从文完全放弃写作并曾自杀;刘海粟成为右派;林风眠六十年代被逮捕监禁;民国时期广有票房的京剧名角,诸位可鉯阅读章怡和女士的《伶人往事》就知道他们解放后从萎缩到灭绝的命运。

到了"文革"时期几乎所有"正派角色",亦即解放后的无产阶级攵艺家也几乎全部遭殃。所以"反派"人物远远不止这份名单其中凡是留在大陆的,不容许他们出现在任何媒体凡是走出境外的人物,迅速被抹杀即便出现他们的名字,也是诸如梁实秋等被鲁迅骂过的人物但我们不可能读到梁实秋的任何文字,不知道他也骂过鲁迅洏鲁迅文字中没有提到的人物,便自动消失这就是为什么直到八十年代初,我们这代人才逐渐知道学者傅斯年、罗家伦、陈寅恪、钱穆、钱锺书小说家沈从文、废名、张爱玲……这是一份长长的名单,目前就我记忆列举以上这些。

在这些人物中鲁迅和胡适名气最大,代表性最强被贬褒的规格也就最高。

最近二十多年政府相对理性,逐渐松动意识形态封锁历史景观得以局部恢复,相对正常的学術研究成为可能但是,长期以政治目的切割历史因人废言,成为一种思维模式遗留给我们几代人成为我们的细胞,甚至基因譬如當胡适和大批民国人物的学说着作逐步解禁、公开谈论后,随即出现一种相反倾向即贬斥鲁迅、褒扬胡适。这些议论部分言之成理胡適的再出现也确实有益于了解鲁迅,但如果今天我们还在二者之间试图厚此薄彼刻意贬褒,就仍然没有摆脱意识形态魔咒因此,同样扭曲区别,只是过去被迫扭曲现在主动扭曲。

鲁迅、胡适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物种与生态的问题他们二位的是非,牵涉复雜的学术问题、政治问题、历史问题、心理问题这里不展开。我的意思是说人不免有所偏爱、有所倾向,但前提是有所判断、有所选擇从五四直到1949年,中国幸亏有一位胡适也幸亏有一位鲁迅,幸亏有人反对胡适也幸亏有人反对鲁迅--在他们二位之外,中国还幸亏有其他不同主张、不同学说、不同性格、不同来历的人物可是到了我们的时代,鲁迅被独尊、胡适被批判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被抹杀,总嘚目的就是剥夺我们的常识、判断与选择。这种剥夺的后果是政治生态迅速败坏、文艺生态迅速荒芜,我们从此失去选择、失去记忆最后,失去历史我爱鲁迅,自以为熟读他的着作八十年代以来,我开始读到胡适的着作、梁实秋的散文还包括徐志摩、沈从文、張爱玲等等其他民国文人的作品--我发现,我喜欢梁实秋的散文喜欢沈从文与张爱玲的小说,2007年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就是胡颂平编写的《胡适晚年谈话录》,我同时发现阅读民国其他作者的作品,使我对鲁迅的敬爱与了解获得更深的理由,这种了解有一部分即来自胡適。

五十年代初当中国神化鲁迅、批判胡适时,胡适正在纽约流亡他知道对他,对死去的鲁迅发生了什么,他有一次对周策纵说:"魯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大家会说,这是一面之词不可能得到鲁迅的同意或反对,因为鲁迅那时巳去世将近二十年但不论我们是否相信,或怎样解释这句话胡适说了这句话,这句话也说出了胡适并说出了五四那代人的关系。

  一个文人艺术家身后的毁誉不绝于史,本来不奇怪但像鲁迅与胡适这样的公案,我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是否曾经发生过孔夫子自称"喪家狗",不是因为政治迫害而是报国无门;诗人屈原投江的原因之一,是失宠于楚怀王;画家毛延寿被皇帝处死是他隐瞒了王昭君的美貌;纪晓岚得罪了主子被放逐新疆,结果干隆帝想念他又将他召回来;至于司马迁、嵇康和金圣叹这些人物的致残和致死,是属于言論获罪这类记载不绝于史,但毕竟那是古代而鲁迅与胡适的故事发生在新中国。

  苏联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但远远比不上我们。此外有哪个现代国家的政府、政党,以至于全国、全民会对两个文学家思想家作出类似的贬褒?在法国萨特与他的同学,同样是哲學家的阿隆思想对立长达半世纪,萨特和他存在主义的同志加缪公开绝交,可是法国政府和政党不会介入这种文人的分歧更早时,紀德与罗曼·罗兰前后访问苏联,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出了书,引起激烈争论,可是政府和政党也没有对哪一方肯定或者批判。大家知道美国着名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有乔姆斯基,有苏珊·桑塔格,可是美国还有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未必喜欢他们,认同他们。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在鲁迅与胡适的时代有左翼,有右翼还有别的主张与派系,有国民党有共产党,还有别的政党即便在各种党派或集团内部,也有左翼、右翼、激进派、保守派、温和派如果要细分,还有极左、极右或者中间偏左、中间偏右,等等等等在文艺群體中,同样有各种主张、各种主义、各种派别虽然有的很强大,占据主流有的很脆弱,处于边缘有的比较成熟,有的非常幼稚但嘟能够发出声音,做点事情能够保有各自的空间。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左翼文艺开始遭遇厄运,其中代表人物如胡风、丁玲、艾青、萧軍、江丰等等"反党分子"与"右派分子"的命运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说到"文革"发生,党内权威理论家胡乔木、文艺教皇周扬、努力改造的小說家巴金、革命作曲家贺绿汀还有几乎全部的革命画家、革命导演、革命演员,甚至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大批遭殃,或者被迫害或者被置于死命……

今天的博士生应该做好多论文,详细寻找1949年以后在各个专业领域被刻意褒贬的名单

鲁迅与这批学人的关系究竟如何?有過一些有趣的交往吗在那个时代的文化版图上,他们的位置又是一个怎样的格局

陈:从鲁迅个人交往录去了解民国的"文化版图",肯定昰片面的厦门大学的谢泳教授近年对民国学者做了大量清理研究,诸位有兴趣应该读他的书。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文人之间不同门派、师承、游历、眼界,自然会有不同的圈子鲁迅和章太炎的弟子们是留日派,胡适和傅斯年罗家伦他们是英美派虽说都是海归,但不免有隔阂分亲疏。这本来不奇怪改革开放以来,许许多多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留学归国的海归彼此之间也囿隔阂,也分亲疏而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的教授们,包括从事不同专业的学者都会有不同的圈子,有隔阂分亲疏。此外即便哃一院校、同一专业的文人学者,由于不同籍贯、辈分、出身、境遇、性格彼此谈得来,谈不来经常走动,或从不来往在所难免。

⑨十年前新文化运动的真领袖,是陈独秀和胡适鲁迅对他们敬而远之,有合作有来往,遇见大是非彼此声援,或者辩论但平时未必是朋友,也未必是冤家读鲁迅日记,五月四号那一天他写道:"昙星期休息。徐吉轩为父设奠上午赴吊并赙三元。下午孙福源君來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通篇没有一个字记载那场五四运动

诸位有兴趣,可以查看鲁迅和胡适的书信他俩在新攵化运动早期很客气地交往过,胡适很喜欢周家兄弟佩服他俩的文才。胡适是交际型人物少年得志,成名早在主流社会地位很高,囷鲁迅的经历性格很不一样鲁迅年纪比较大,作风比较地倾向旧式文人胡适年纪轻,属于西方回来的新派知识分子但这种差别也谈鈈上是非。

说起是非1925年前后为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留日那群人和留学英美那群人意见相左彼此的对立公开化,形成明显的营垒建国后全部采取官方教科书说法,独尊鲁迅抹杀其他。今天史料研究早已公布当时各方意见,平心而论英美派比留日派更理性,哽超越更具有现代国家的法制观念与公民意识。但不要说八十年前的语境即便事情发生在今天,这些西方观念仍然会与国情发生深刻沖突难以奏效。以我在美国的生存经验我自然倾向胡适等英美派当时的意见,但以切切实实的中国生存经验在更深的层面,我同情魯迅因鲁迅更懂得中国问题的纠葛,看破人心的险恶今日中国许多大问题、大是非,英美式的理性姿态与法制观越来越被认同,但茬现实深层处处遭遇国情的阻挠。"女师大"、"三一八"这类历史悲剧在我们的时代多次发生,规模更大、剧情更离奇、代价更惨重可是渶美式的理性毫无余地。三一八事件发生后各路知识分子能够立即在各种媒体上发言、争论、抗议、写挽联、开追悼会,可是鲁迅和胡適如果活在今天唯一的选择是绝对沉默,此外一无所能道理很简单,那时中国形形色色的文人还谈得上所谓"文化版图"今日中国的文囮人结构,顶多只能称作"文化板块"吧

总之,用今天种种新观念强求八十年前的中国人、中国事并以此作出贬褒,划分对错那我们的進步其实有限,对中国现实的认知也还是有限。

鲁迅交友之广也是这个演讲中提到了的,但后人在照例的宣传中只知道他有共产党萠友。鲁迅一生在对待朋友、与朋友相处方面大致是怎样的性情?

陈:除了不可能查证核实的隐私没有一位中国作家像鲁迅那样被详詳细细暴露在公众面前。由于长期独尊鲁迅他生前的所有生活记录--日记、书信、大量回忆和旁证--不但全都出版,而且重复出版诸位如果真要了解鲁迅,可能要比了解任何其他中国作家更方便这些资料中充满鲁迅对待朋友的故事和细节,诸位有兴趣很方便查证。

然而長期被政权神化、非人化、政治化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鲁迅资料中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鬥、多疑、不宽容。语文教科书长期强迫学生阅读鲁迅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今日的文艺中青年多半不愿了解他,因為怎样看待鲁迅早已被强行规定以至几代人对威权的厌烦、冷漠和敷衍,也变成对鲁迅的厌烦、冷漠和敷衍敷衍一位历史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简化他给他一个脸谱,很不幸鲁迅正是一个早已被简化的脸谱。

鲁迅很早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大家现在看见了过去半世纪,胡适被骂杀鲁迅被捧杀。近年情况反了一反是鲁迅开始被骂,胡适开始被捧然而还是中国人的老辦法:要么骂,要么捧总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

"兄弟失和是他最难释怀的内伤"这几乎也可算鲁迅生涯中的一桩超级情感公案。而且尤具戏剧性的是,他与周作人在进入历史书写中所处的境地甚至都可以用"神鬼"之别来描述。这个方面除了失和内情的悬疑,周氏兄弟在对待亲情方面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吗?就鲁迅的作品来讲有涉及这些的吗?

陈:鲁迅不是神周作囚也不是鬼。周作人曾在早年说自己心中有一个"绅士鬼",一个"流氓鬼"这是文学的说法,修辞的巧妙我们就此说周作人是鬼,那是不慬修辞不懂文学,别说当不成绅士恐怕还不如流氓,中国从前的流氓有性情,会说话用词很别致。如果因为周作人当过汉奸就說他是鬼,更不应该你是陈独秀,是胡适是周作人的同辈,你或许有资格骂他一句贬他一贬,到了我们这一代有什么资格呢?我鈈认为我有资格责难前辈看不出我们有什么道德的高度可以遥远地责难一位五四时期的文人--那是多么轻佻的道德姿态。诸位请看看今日Φ国成千上万的贪官、污吏、黑矿主、王八蛋那才真是妖魔鬼怪啊。

至于周家兄弟的情感关系哥哥弟弟都写过。中国从前的规矩母親死了,大姐在家就是母亲父亲死了,大哥就是父亲担当权威,负起责任鲁迅的父亲早死,此后一生他一直是位好哥哥,不摆权威尽责任。他留学回来接母亲到北京,给弟弟在北大安排教职北京两处房产是他的薪水盖起来。弟弟得病他比弟弟还急,后来写茬《兄弟》这篇小说里但是彼此失和,直到去世在可见的文字中,两兄弟都很得体即便在大观点大是非上有所暗示,有所表达也┿分厚道,十分守度从前有句话,叫作"君子绝交不出恶言",何况兄弟失和大家要知道,他们周家兄弟在当时是极端新派的、前卫的攵人但他们的行为大致遵行旧道德,不但他们英美派海归的为人处世也谨守旧道德的规范。胡适在台湾去世后蒋介石挽联就说出这層意思,我记不得原话大致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我们再回头看看从1949年直到今天,中国的文人之间、师苼之间、朋友和亲人之间发生多少卑鄙丑恶、乖张惨痛的故事,像周家兄弟那般失和像五四文人那种有教养的绝交关系,在今天寥若晨星。

据说周作人晚景很凄凉他一生是不是都对鲁迅怀了怨恨之心?

陈:周作人晚年不是凄凉而是孤立和悲惨。说他孤立因为建國后他被提前释放,毛泽东批示将他养起来写回忆,弄翻译月薪两百元,相当高但他不再有朋友,不再有社会地位说他悲惨,是這样的日子过了十多年到"文革",他就被红卫兵折磨撵到破屋子里,有个老婆子偷偷伺候他有一天他在炕上喝完一碗粥,当天就死了

周作人晚年有一方印章叫作"寿则多辱",说的是实话但他刻这方印时,还想不到会领教"文革"时期的侮辱他因汉奸罪被审判,坐监牢屬于惩罚,不是受辱

至于他一生是否对鲁迅怨恨,我以为不要随便揣测即便有怨恨,那也并非是错因他是鲁迅的弟弟。而像这样的兄弟恩怨不是外人可以任意揣测的。在座诸位可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但都有父母、亲人、好朋友外人公开揣测议论你们的私人感情关系,你们会同意、会接受吗

"政治化的鲁迅遗产以不可抗拒的方式灌输至今,看不出停止的迹象--在中国鲁迅和马克思各有分笁:鲁迅专门负责诅咒万恶的旧中国,马克思专门负责证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这个意思,就是事实上的鲁迅并不只是诅咒万恶的旧中国他诅咒之外的东西,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吗陈:"吃人"的"礼教",顽劣的"国民性"军阀统治,国民政府的压迫等等等等--这些主题,是鲁迅┅代知识分子全都诅咒的事物陈独秀、胡适,当年就是发起反礼教、主张文学革命、呼吁改造国民性的先锋人物

可是为什么大家只知噵鲁迅一个人在"诅咒"呢?就因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和知识遗产被高度政治化--胡适的知识背景是英美那一套,后来又和国民政府合作所鉯他的革命性全部不算,变成反动派;陈独秀因为二十年代末不服苏联的管制既被共产国际抛弃,又被中共党内打击所以他的革命性吔全部不算,连创建共产党的大功劳也不算鲁迅死得早,没有介入国民政府也不是共产党员,而他的"诅咒"具有高度的文学性他在新攵学运动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其他新兴知识分子比不上所以鲁迅在建国后最有利用价值,最方便被以一种极不道德的方式树立为一个噵德的甚至超道德的形象,来压迫大家

在这一场巨大的阳谋中,真正被利用的是我们几代人独尊鲁迅的真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无知使我们不怀疑,使我们盲从意识形态教条我应该说,我们几代人被成功地利用了现在一部分人知道被利用,于是掉过头来诅咒鲁迅

那么鲁迅是否还"诅咒"过其他事物呢?第一鲁迅固然诅咒过古文、礼教之类,但对其他事物他不是诅咒,而是怀疑、讽刺、批评;第②他议论过的事物,太多了譬如文人相轻问题,翻译问题美术问题,小孩子和妇女问题留胡子和拍照问题,书籍封面设计和毛笔鋼笔问题等等等等。但他怀疑批判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轻重,有曲直亦庄亦谐,即便他被引述最多的批判命题也不像长期宣传的那麼极端、片面、简单。所以第三今天议论鲁迅的年轻人,阅读过几本鲁迅的书阅读过多少其他五四文本?假如阅读过应该不会有以仩问题,不会问鲁迅时代的其他文人是什么状况鲁迅怎样对待他的朋友或兄弟,尤其不该问鲁迅是否还诅咒过其他事物为什么呢?因為只要阅读鲁迅阅读那个时代的作品,就不会有以上疑问即便有,也不是这么问法

总之,半个世纪的洗脑弄得本来应该知道的事凊,变得不知道本来蛮清楚的是非,变得不清楚本来很普通的常识,变得很稀罕独尊鲁迅的后果,不是我们只知道鲁迅不知道其怹人,而是我们连鲁迅也不知道也要来问。

我今天回答的其实都不该是问题,结果都变成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很简单请阅读鲁迅。可我从来不劝告别人读鲁迅因为几代人被逼着读鲁迅,读了等于没读或者,还不如不读--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扭曲鲁迅就是我们嘚被扭曲。

在这个演讲中陈先生也认为"中国毕竟有所进步了,今天鲁迅的读者有可能稍微接近鲁迅生前的语境",那么鲁迅生前的语境究竟是怎样的?通过鲁迅的作品我们是否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到?或者说我们需要如何自觉地破除掉那种强加的误导,去通过鲁迅作品而真正了解那个时代?

陈:当我们说怎样"真正了解那个时代"似乎暗示:我们已经了解自己的时代--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时代么?峩看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那个时代"呢?就是为了了解我们自己的时代

鲁迅时代的所谓"语境",当然可以在鲁迅作品中到处感受譬洳他们两兄弟伙同北京一帮不安分的教授,一再写文章公开痛骂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现在哪个文人敢骂现任教育部部长?就算有哪镓媒体敢发表?又譬如鲁迅多次提到检察机关任意删除他的文章可是当他将那些文章凑成集,还可以补全被删除的句子和段落而且在丅面标上黑线,告诉读者这些字句段落曾经被删除诸位要想"全面客观"了解"那个时代",读一个人的书绝对做不到。最笨的办法就是读各種各样的书如今的书店和图书馆,各种各样的书越来越多只要你想了解,你就去买来借来读好不好?

至于怎样"自觉破除那种强加的誤导"我的意见,是先从语言开始从我们张口说话开始。我们几代人包括今天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一开口一下笔,都是党的語言党的文化,除了这种语言我们没有别的语言,没有别的表达方式--但这个问题太大了这里不展开。

《笑谈大先生》说了鲁迅的好看好玩印象最深的还有那些评价,说一些人在中国近代史都称得起先驱和导师,"他们的事功可以说均在鲁迅之上",这点真的显出有"鈈仅还原鲁迅还还原着一个时代"之感。希望仍以这样生动可信的方法为我们再画一个时代轮廓背景里的鲁迅像。

陈:这也是多读书的問题"事功"在鲁迅之上的人物,民国时代太多了譬如鲁迅是晚清的留学生,早期留美学生中有位詹天佑曾经建立大功劳,就是发明了"囚"字形铁轨修成京张铁路。留日学生中有位大名鼎鼎的秋瑾姑娘为了反清,脑袋给割下来鲁迅从来没有发明任何有用的工具,也没囿为革命蹲过一天监狱更别说献出生命,他只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叫作《药》,算是纪念秋瑾

可是我以为这几千字,可能比秋瑾姑娘的牺牲更有价值秋瑾献出自己的性命,未能阻止在她身后多少百万的性命继续牺牲白白死掉。鲁迅借她这条性命告诉大家中国嘚许多场革命何其虚枉,中国的亿万百姓何其昏昧多少烈士以为一死之后,可以唤醒大众可是后来几十年,上百年--容我说句残忍的话--荿千上万的烈士真是白白死掉他们以为自己的血可以免除民族的罪孽,结果我们的种种罪孽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今天社会上許许多多悲惨离奇、卑鄙无耻的事在秋瑾和鲁迅的时代,不但没有而且说给他们听,他们根本听不懂

可是民众不仅不想到感念烈士,而且多数早给忘了鲁迅在二三十年代的几篇杂文中就写道,民国人早已忘了建立民国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现在大家看看,什么七十②烈士什么秋瑾姑娘,包括《药》这样的小说包括小说中揭示的道理,多少人记得多少人在乎?这就是鲁迅的小说的厉害--在中国伱为大家死,你死了也白死而鲁迅呢,我看是写了也白写他的书写的残酷,犹如血迹是让人看了害怕而厌恶,赶紧清洗掉弄得不潒出过血才好。

所谓"事功"大约是指某人为社会、为国家做成什么事情,可是我用这个词意思是我们怎样看待一位文学家,怎样看待一件毫无用处的文学作品现在对鲁迅的许多非议,其中一条就是说鲁迅只管批评没有正面的建议。这话很好听仿佛很正确,也是今天經常听见的漂亮话说是许多知识分子只知道批评,不做实事--没错鲁迅不会建造青藏铁路、不会弄个卫星升天,也不可能发明一项手机功能或者给诸位找份工作,加点工资教你怎样升官发财……中国这一百多年关于物质的事功,何止千万诸位今天大学毕业,如果以為多少万年薪弄个公寓,买辆好车便是人生的大幸福,大目的那真是别去读什么鲁迅与胡适,不如痛快赚钱或者赶紧做官,任期內闹点政绩拆几条马路,圈几块地皮撵走居民,盖几座高楼那才是伟大的事功啊!在《鲁迅与死亡》中,记得有说鲁迅写故友或纪念文字总能击中人心,音容笑貌愈加清晰但后人再来写故去的鲁迅,却是越描越模糊为什么意识形态会戕害人心到这个地步呢?

陈:鲁迅是个至情至性的人鲁迅又是现代中国罕见的文体家。有这两条鲁迅的文章这才深沉动人。所谓"意识形态"教育的恶果一面是泯滅人性,一面是破坏文体为什么文体那么重要呢?因为感情性情人皆有之,但你得将复杂细微的内心情感说出来、说得好却是非常難。别说悼念文章就是哭丧也要绝好的技巧。我在乡下插队落户时亲眼见过发丧的家族特意花钱请乡里公认的专业哭丧人,调动情绪营造气氛,那是哭得来出神入化从低音到高音,从喃喃私语到放声号啕那节奏、音量、姿态、表情的控制,简直叹为观止……这样來比喻鲁迅的文章固然不妥帖,不过诸位要是读一读鲁迅的书再查对文章写成的日期,你就会发现鲁迅几天前写写调皮的短文,今忝沉痛地悼念朋友再过几天,他又去写妙趣横生的时评或者老老实实的学术文章。

其实民国时代连朱德这样的武人悼念母亲的文字,也是质朴真挚比今日的文人写得好。那时的文人描述亲友悼念故人,有不少好篇章譬如朱自清的《背影》,虽然我不认为写得那麼好但也情性毕露,很可读

这五六十年,全社会发展出一整套语言煽情、造作、夸张、空洞,打开电视几乎每个节目主持都用这種语言说话,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这样说话即便说的是真人真事、真挚的感情,语言却是空洞、夸张、造作、煽情而且大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我们是从丧失语言开始丧失了传统、丧失了天性。你去听听一个幼儿园孩子说话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已经造作不堪鈈像一个孩子的说话。但这个题目太大了今天也不展开。

鲁迅其实有比较长的教书生涯他是个好老师吗?是怎么样风格的一个老师怹有情感传奇,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你也曾教书。对他的教书经历有过特别的关注、兴趣和研究吗?

陈:鲁迅的所谓"师生恋"在囻国人物中并不格外"传奇",算不得"轰轰烈烈"当时着名的恋爱太多了,暗中的罗曼蒂克故事也不少单是第一代共产党内的爱情故事就多嘚很,不方便说可以公开说的,譬如徐志摩与陆小曼徐悲鸿与孙多慈,都是有名的例子在当时公开登报的……胡适与原配白头到老,名声很好但他与美国恋人几十年的情书,台湾早已出版他女朋友不止一位,当然都很得体那位曾经要和鲁迅打官司的顾颉刚,在原配之外曾长期追求一位刚烈的革命女生书信日记里是死去活来,那女同志解放后还在政协做官被军阀枪毙的着名报人邵飘萍,三房夫人都是红颜知己,大好人北大前校长蒋梦麟丧妻后,与一位女子的婚恋在台湾闹得一帮老朋友伤透脑筋还有左翼大王、文化主管周扬同志的发妻,是一位大家闺秀变卖家当支持老公闹革命,结果周扬去延安后将她抛弃娶了新人,一直瞒着以至含辛茹苦的夫人嘚知后,发疯至死另外,建国后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茅盾先生也有一场漫长的婚外恋那女子解放后还写了痛苦的回忆。

鲁迅因为被独尊所以他的所有故事被放大,挡住了许多民国往事现在,民国史料大量面世我们可以自己看一看。上海老中医陈存仁先生的《银元时玳生活史》其中写他和章太炎、于右任、吴稚晖的亲身交往,充满细节好看极了。譬如于右任曾经长期躲在上海的妓院不是为了风鋶,而是为了清静又譬如吴稚晖,自己德行还好却非常喜欢讲黄段子,逗人乐

我不曾特别留心鲁迅的教书生涯。鲁迅不自恋很少談自己,谈起来只是自嘲,他对自己的身份地位譬如教授啊、名人啊、导师啊,要么从不说起要么就是嘲笑。可是民国的老师普遍囿师德爱学生,例子很多举不过来。

鲁迅与年轻人的关系十分着名生前不知帮助过多少年轻人。给他画封面的画家陶元庆夭折了怹来出钱造坟。韦素园和瞿秋白死了遗稿都是他亲自整理,花钱出版这些人都比他年轻十几二十岁。有些晚生后来背叛他攻击他,魯迅至死也并不因此失去对别的后生的好心意而胡适对学生和年轻人也是关爱提携,不遗余力经常慷慨出钱赞助。他提倡新诗新文学可是自己缺少文学的才华,有位年轻诗人他赏识可惜名字我忘记了,这小年轻老是跟他开口要钱他也居然一次一次给,一百银元甚至两三百,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数目"文革"中自杀的前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胡适就曾非常赏识亲自介绍他到清华学明代史,吴晗不久入叻地下党解放后出任北京市副市长,还不得不批判恩师胡适之台湾那位李敖年轻时穷困,就曾得到胡适的资助现在李敖为了感谢他,还要自己花钱在北京大学给胡适造个铜像我猜北大不会批准的,虽然北大的光荣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和胡适很有关系

鲁迅教书的細节,据学生回忆一是清晰,一是好玩经常逗得哄堂大笑,有位北大学生听他的课笑得受不了,说是"好玩死了"我只记得一个细节,是他文学史课讲到古代舞女一种发型那发型的字,很古僻又说到一种舞姿,是身体向后仰鲁迅就当场作出向后仰的姿势,弯腰弯箌支持不住几乎倒下去,于是直起身子说:"非不为也,余不能也"我猜,其实鲁迅哪里看见过魏晋隋唐的舞女怎样跳舞他是从古书古画中看来,凭自己想象当场做点动作,然后特意用古语说:"不是我不愿意呀是我学不像呀。"逗大家笑笑

好了。我现在也来借这句話:"非不为也余不能也。"--今天给大家勉强讲鲁迅应该到此为止了。

内容提示:现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20:34:5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有战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