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用合有唐青县广旺农庄公棚写一首对联并且九个字

2015年对联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年对联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上大学用合有唐广旺写一首对联并且九个字_百度知道
上大学用合有唐广旺写一首对联并且九个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采纳数:6977
获赞数:8787
参与团队:
广开贤路 英才登学府,旺盛黉门 赤子振中华。唐虞之治
为你推荐: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广元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战略
发布时间:&&来源:本站&&点击量:16772
广元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战略
二〇〇九年一月
广元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地处秦巴山南麓,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生地,素有“川北门户”、“蜀道明珠”之称。广元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千佛崖、觉苑寺、剑门蜀道在内的200多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川北薅草锣鼓、白花石刻、麻柳刺绣在内的100余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全市文化资源的富集度居四川省第三位。
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把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确定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总突破口。我们认为,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是建设广元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有效途径。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文化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使我市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成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优势,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跨越,一直是我们多年来潜心探索和不断实践的一个课题。
在深入挖掘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撰写了《广元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战略课题研究》。谨致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广元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战略课题研究”课题组
目&&&&& 录
上篇:广元特色文化资源的研究
一、广元特色文化资源的现状………………………………………………()
(一)广元特色文化的理论探讨……………………………………………()
(二)广元特色文化的载体建设……………………………………………()
1、关于女皇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打造………………………………………()
2、关于三国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打造………………………………………()
3、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打造………………………………………()
4、关于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打造………………………………………()
二、蜀道文化资源是广元市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一)蜀道文化是广元历史文化的主线……………………………………()
& &1、女皇文化…………………………………………………………………()
&& 2、三国文化…………………………………………………………………()
& &3、红军文化…………………………………………………………………()
&&&4、民俗文化…………………………………………………………………()
&& 5、蜀道文化…………………………………………………………………()
(二)蜀道文化内涵丰富……………………………………………………()
1、重大的历史事件…………………………………………………………()
2、重要的历史人物…………………………………………………………()
3、丰富的历史遗迹…………………………………………………………()
4、旖旎的地域风景…………………………………………………………()
5、丰硕的考古成果…………………………………………………………()
6、淳朴的民风民俗…………………………………………………………()
7、多彩的民间文艺…………………………………………………………()
8、精巧的工艺产品…………………………………………………………()
9、独有的美食特产…………………………………………………………()
(三)蜀道文化资源的唯一性
1、罗马古道…………………………………………………………………()
2、印加古道…………………………………………………………………()
3、茶马古道…………………………………………………………………()
4、唐蕃古道…………………………………………………………………()
5、丝绸之路…………………………………………………………………()
6、剑门蜀道…………………………………………………………………()
三、蜀道文化与广元人文精神的形成
(一)开拓剑门蜀道,历练了拼搏奋进的顽强精神………………………()
(二)交流融合吸纳发展,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
(三)攻守成败的战例,启迪了“民本思想”……………………………()
下篇:广元特色文化资源的转化
一、广元特色文化资源转化的初步构想
& &&(一)主题定位……………………………………………………………()
(二)总体思路……………………………………………………………()
(三)基本原则……………………………………………………………()
(四)转化形式
1、依据重要地名资源,打造剑门蜀道的知名景区……………………()
2、依据历史遗址遗迹,恢复剑门蜀道历史风貌………………………()
3、依椐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打造形式多样的传承载体………()
4、依据地域风景资源,打造特色旅游风景区…………………………()
5、依据文物考古资源,建设喜闻乐见的展示平台……………………()
6、依据民间艺术资源,打造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产品…………()
7、依椐民间工艺资源,大力研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8、依据民间饮食特产,大力开发特色饮食品种………………………()
二、广元特色文化资源转化的保障措施 ………………………………()
(一)切实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
(二)进一步创新实施文化资源转化的体制机制………………………()
(三)全面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四)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支持……………………………………………()
(五)切实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法制工作…………………………………()
(六)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上篇:广元特色文化资源的研究
一、广元特色文化资源的现状
1985年建市以来,我市历届政府、宣传文化部门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广元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珍贵的特色文化资源,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打造了一大批文化载体,为推动广元文化发展、城市建设、旅游经济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广元特色文化的理论探讨
广元文化资源的富集度在全省名列第三,仅次于成都和乐山。准确定位广元地方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广元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份,从而让城市在建设发展中更具鲜明个性、地域特色、文化品味和娇人魅力,是人们普遍关心和一直探讨的课题。
建市后,市上先后成立了“女皇文化研究会”、“三国演义学会”、“红色文化研究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蜀道文化学会”等民间专业协会(学会),长期致力于广元特色文化的研究。1986年—1991年五年间,我市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国历史学会武则天研究会”、“四川省傩戏研讨会”、“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广元红色文化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研讨会。2002年10月,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市建设局承办,邀请陕西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双怀,陕西师大历史系副教授、博士后胡戟,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樊晟,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覃继牧,川大历史系教授王炎平等专家及我市文化、建筑方面的知名人士,在凤台宾馆召开了“广元市城市文化建设研讨会”。日,为挖掘蜀道三国文化内涵,保护蜀道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蜀道三国文化品牌,开拓蜀道三国文化旅游市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广元市委、广元市人民政府承办,邀请了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伯俊,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王双怀,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冯岁平,全国李白研究学会、博物馆学会会员赵树中,广元本土文化名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陈正鹏,在凤凰大剧院举行了《蜀道文化论坛》。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面向全市公开征集广元城市宣传词,进一步掀起了社会各届对广元特色文化研究热潮。特色文化研究机构的成立,众多专业性会议的召开,大批全国知名学者参与研究讨论,对于广元文化定位和文化资源的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广元建设成为“文化品位高、历史内涵深、生态环境好、人居环境优”的川陕甘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指导思想。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广元特色文化应主打“女皇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四大品牌。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以建设“三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为重点的文化事业,以建设“三园一古道”(女皇文化园、红军文化园、民俗文化园、剑门古蜀道长廊)为重点的文化产业的工作目标。特色文化建设由抽象的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并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二)广元特色文化的载体建设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宣传文化部门坚持“文化一定要物化”的理念,上下齐心,致力于广元特色文化载体的打造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关于女皇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打造。
从1999年开始,广元市文化局先后4次派出专业干部分赴陕西汉中、略阳、乾县、西安,河南洛阳、郑州、许昌,山西文水等地调查访问,收集到《升仙太子碑》、《无字碑》、《撑支天地碑》、武则天捐资建造卢舍那大佛题记、文水武则天庙等数百件拓片、照片、文字资料,《武则天新传》、《武则天本传》、《武则天传》、《女皇武则天》、《武则天与乾陵》、《洛阳名胜》等表现武则天历史功过的文艺作品,《武则天》、《大明宫词》、《女皇外传》、《女皇故里的女儿》等全国史学界研究武则天的专著。我市有志于武则天研究的人员,通过多年辛劳撰写了《女皇武则天祀庙—广元皇泽寺》、《皇泽寺及石窟艺术》、《唐高宗与武则天》、《武则天与皇泽寺》、《广元石窟》、《解密武则天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广元皇泽寺》、《武则天与广元》、《广元女儿节》等与女皇文化有关的专著及画册。以武则天一生重要历史片段为素材,创作排演了大型情节组舞《女皇传奇》。这些资料、拓片、图画、照片、专著和艺术作品等,大大丰富了广元作为女皇故里的内涵,为展示历史人物武则天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资料,为今人全面完整地了解武则天和“武则天出生在广元”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8年修建的凤凰楼在建筑风格上颇见匠心,它不仅是今天广元市的城标,更是女皇文化承传的载体。大楼共13层,寓意武则天在广元居住13年;楼高42米,寓意武则天执掌朝政42年;而凤头回望南方,即象征武则天想念故乡(出生地)。1999年开始,我市就启动了皇泽寺的建设,先后完成宝成铁路及公路改道、文物本体保护、河堤建设和景区改扩建工程,修建了“则天陈列馆”。2003年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速打造皇泽寺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议案》。2005年,“女皇文化园”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皇泽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8年,我市以“武则天出生在广元”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具体包括:在“中国广元”门户网站、市图书馆网站、广元日报、广元电视台开设“武则天与广元”专栏,在各知名网站开设研究武则天的个人博客,通过媒体、网站驳斥有关武则天出生地的虚假广告,推出一批反映“武则天在广元”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在城市东、西、北进出口设置“女皇故里”广告牌等活动,以进一步打造广元“女皇故里”文化品牌,提升广元对外形象,扩大广元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
2、关于三国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打造。
尽管三国时代远离当今近1800年了,许多资料难于搜集,但是我市还是多次组织考察遗址遗迹,查阅古代文献、典籍及古人著述,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筛选广元三国时期的有关的资料,先后整理出版了重点介绍三国时期剑门的地位、作用以及与三国有关的特产、土产的《天下雄关—剑门关》,介绍众多三国名人在广元·剑门活动的《剑门与名人》,介绍三国时期在今昭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所产生影响《三国与葭萌》,记述三国时期在汉寿进行的重要战争、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在汉寿(今昭化)的活动情况等内容的《葭萌春秋》,从“人物研究”、“蜀汉时期的葭萌”、“民间传说”、“三国遗址、踪迹”、“三国楹联”等方面介绍三国的《三国与广元》等重要著作。出版了《广元石窟》、《剑门蜀道》、《广元千佛崖》、《剑门蜀道》等大型画册。创作排演了歌舞《葭萌春秋》等一批反映三国时期的文艺节目。这些著作及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翔实、丰富、可信的资料,为探询1800年前的三国文化,开启了视野,为建设广元三国时期文化提供了历史资料。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打造剑门关、昭化古城、牛头山等一批三国时期的重要遗存。雄踞古蜀道上的剑门关,1936年因修建川陕公路而拆除,1992年市人民政府和剑阁县人民政府共同出资重新修建剑门关楼。新关楼于1993年4月动工,1994年3月全面竣工。该关楼完成后,市文化局组织专业书法、美术人员,对关楼进行包装,绘制国画、书写条幅,制作匾对楹联,使关楼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剑门关还安装了索道,建设了配套设施,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2001年,元坝区人民政府成立了“昭化古城保护开发委员会”、“昭化古城旅游开发总公司”,2002年聘请四川大学设计院制订了《昭化古城保护开发总体规划》。从2003年开始,共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牛头山景区建设和以古城墙、费敬侯祠(墓)、昭化县署、龙门书院、剑刀坝君臣园、昭大旅游公路、汉寿坛、辜家大院等48个项目为重点的昭化古城景区一、二期工程建设。同时积极申报并打造4A旅游景区,使昭化古城成为感受三国文化、体验民居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旅游休闲胜地。
3、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打造。
从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1998年至2003年,我市一直把搜集红军文物作为文物工作的重点,先后派出专人搜集实物与资料,初步统计共搜集到:红军石刻标语实物300余件,照片800余张;红军时代使用的银币、铜币、纸币、布币计3000余张(枚)及红军印制布币的印模(陶范);红军时代的决议、宣言、布告、文件、宣传资料、油印报纸、站岗读本、土地证、借据等资料2000余件;红军时代演出的川剧、小演唱、歌曲、诗歌、艺曲、唱本等脚本,以及漫画、宣传画等2000余件(首);红军故事、传说等400余个;红军军、政、文化名人传略50余个;红军老战士回忆录50余篇;红军文化名人著述5本;红军县、区党、政、军、群众团体群众机构统计表4份;今人以红军为题材撰写、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200余件。编印了《广元市红军文化史料》、《川陕根据地革命文化史料》、《红军石刻标语》、《红军故事》、《广元革命老区》、《红军在广元市中区》、《红色旺苍》等专著。先后创作了《红军渡口的塑像》、《送郎当红军》等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红色天使》、《军歌嘹亮》等反映红军在广战斗、生活历程的舞蹈,《半张旧棉被》等反映军民鱼水情的音诗画等文艺作品。反映红四方面军的电视剧《红魂1935》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3年初,我市将位于皇泽寺院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石刻标语碑林”迁建至广元南山,修建了“广元红军文化园”。一期工程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一、二展室,音像室,红军石刻标语碑林亭廊,主体雕塑,壁画,一、二、三号广场,园区公路,停车场等。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写了“广元红军文化园”的园名,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为红军文化园题写了“丰碑永在,精神长存”的题词。“广元红军文化园”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事教育基地,同时被市纪委列为“廉政文化示范基地”。
1985年5月,苍溪县在城南修建了“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纪念碑”。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名“红军渡”。1993年,苍溪县纪念红军解放苍溪60周年,修建“红军陈列馆”和“红军英名堂”,以实物、图片、文字真实地再现了红四方面军的斗争历程和英烈们英勇斗争的动人事迹。2001年,苍溪红军渡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苍溪县政府由投资重修红军渡,并为徐向前等10位将帅塑像纪念。随后,苍溪县加大红军渡风景区建设,2006年,以“红军渡”为核心的红军渡风景区别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2008年,红军渡风景区又在积极打造并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985年3月,旺苍县将位于旺苍县东凡镇的红四方面军木门会议会址木门寺改建为“木门会议会址陈列馆”,按1933年木门会议原样进行布置与陈列。1987年10月,徐向前元帅题写了“木门会议会会址”的馆名。木门会议陈列馆,以木门会议前反敌人“三路围攻”胜利、红四方面军扩军、红军在旺苍地区的革命斗争等为主要内容,实物、图片、照片、碑刻、手迹,珍贵文献、文字资料相结合,生动地展示了红四方面军木门会议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1996年“木门会议会址陈列馆”被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旺苍红军城遗址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期的首府,旺苍县正在加快规划建设红军城遗址文化旅游园。建设内容包括川陕红军纪念馆、红军城遗址博物馆群、红军生活体验场馆及旅游基础设施。
4、关于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打造。
从80年代起,我市就着手民俗资料的收集工作,整理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戏剧三套集成。相继出版了《川北山歌》、《唤马剪纸》、《麻柳刺绣》等民俗专著。从2002年起,我市连续举办全市民间文艺汇演、川北民歌汇演等文艺活动,先后创作民间文艺节目46个,成功排演了《蜀道风》、《女皇故里·和谐广元》、《川北风情》等大型民俗歌舞。《老妈妈》、《金山银山万宝山》、《梨花龙》、《撞亲》、《九斗碗》、《男人桥》等一批民俗节目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奖。每个县区也相继推出了一台民俗文化专场节目,于2007年“广元女儿节”期间,在广元湿地公园露天剧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一县一品”文艺调演。.
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民俗文化园”的工作目标。2004年5月,广元市中区人民政府在雪峰湖规划建设面积6.23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16000万元的“川北民俗文化园”。共规划建设川北饮食文化区、川妹子文化区、金莲糊婚嫁区、生态静赏区、女儿糊湾区、自然体验区、川北农耕文化区、川北物产区8个园区。采取“政府主导、业主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分期分区建设,最终将其打造成集休闲娱乐、商务接待、观光游览及参与体验川北民俗文化园的精品景区。2005年引进广元市科兴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现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实施中。
同时,苍溪县在“梨博园”、朝天区在“曾家山”、剑阁县在“五指山”、青川县在“阴平村”、元坝区在“昭化古城”等地都规划建设了民俗馆。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唤马剪纸、黎渊石砚、剑门手杖、剑门豆腐、白花石刻、麻柳刺绣等工艺品做工精湛,效益明显,前景看好,渐成品牌。昭化古城、剑门关、皇泽寺、曾家山等旅游景点都常年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演出,充实了景点内容,增强了景点吸引力,形成了旅游亮点。
二、蜀道文化资源是广元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一)蜀道文化是广元历史文化的主线
广元市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1990年4月至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专家,在朝天区中子铺高车村一组潜溪河南岸的台地上,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共出土和采集到1万8千余件细石器标本,经14C测定,该遗址年代距今约年左右。出土实物证明,当时先民们已经开始在这里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活动,广泛地使用打制石器,能制造陶器,其文明程度与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大致同步,故而,将其命名为“中子铺文化”。据此,专家们一致认为,广元这块古老的土地是巴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自从春秋时期巴蜀通往中原的金牛古道开通以后,地当蜀北门户,位在川陕要冲的广元,成为川、陕、甘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在二千四百余年的悠悠岁月中,经历江山易主、王朝更替、兵燹战乱、和谐发展的曲折历程,使这片古老的土地既有过輶轩相属,岁稔余丰的欢乐岁月,也经历过烽烟战乱,灾祸频频的苦难年代,从而,为她留下了丰富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通过对广元历史文化资源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我们认为广元历史文化资源有五大闪光点,即:
以剑门蜀道文化资源而形成的“蜀道文化”;
以三国文化资源而形成的“三国文化”;
以武则天出生在广元的文化资源所形成的“女皇文化”;
以红四方面军开创川陕苏区的文化资源所形成的“红色文化”;
以广元淳朴的民风民俗文化资源所形成的“民俗文化”。
在众多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中,什么是广元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最有开发潜力的文化呢?
我们依据史料,作如下的推导。
1、女皇文化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出身在广元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岁月。从初唐至今的一千二百余年的时间里,广元积淀了众多的女皇文化素材:
武则天祀庙皇泽寺、武则天真容圆雕石刻、千佛崖“二圣临朝”摩崖雕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江潭感孕诗、以武氏命名的地名则天坝和则天乡、后蜀广政碑、包括“乌龙感孕” 在内的众多民间传说、与武则天有关的遗址遗迹、纪念武则天生日的“妇女游河湾”民俗等等,都是珍贵的女皇文化资源,“到广元,游皇泽寺,看武则天” 已成为广元旅游的知名品牌。
但是,要看到作为大周王朝的皇帝,作为执掌国家权柄近半个世纪的一代女皇,她活动的历史舞台是全国性的,她的文治武功也是全国性的,因此,留下的文化资源绝非广元一地独有。已知:唐代京城陕西西安、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陵寝所在地乾县、武周朝的政治中心河南洛阳、武氏祖籍山西文水、武仕彟曾任都督的江苏扬州等处,都有大量而且丰富的女皇文化资源。
我们认为:广元与上列地方女皇文化资源的状况当在伯仲之间。因此,要将“我有人亦有”的女皇文化作为广元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当慎之又慎!
2、三国文化
三国纷争,广元是蜀汉政权兴、亡之地。其三国文化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主要有:
蜀汉王朝的开国根据地昭化古城、诸葛亮伐魏开辟的剑门阁道、诸葛亮谋划军务的朝天筹笔驿、大将军费祎开府昭化统领征魏事宜、姜维与钟会十余万大军对垒剑门、霍峻守葭萌安定蜀军后方、张飞与吴兰统军沿景谷道出镇甘南下辨、廖化董厥兵败阳平关退守白水、邓艾偷渡青川摩天岭出江油而后灭蜀、姜维墓、剑阁孤玉山邓艾墓与彰顺王庙等等。
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遗迹,应当说是三国历史文化资源中的亮点。历史上的三国纷争是一个短暂的时期,从魏文帝曹丕登基至魏国举兵灭吴,前后仅45年。以广元现有的蜀汉文化资源与蜀汉都城成都、刘备刘璋结盟的绵阳相比,各有千秋。与三国时期其它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重要历史人物的经历相比,则略逊一筹。
况且,汉末群雄割据,三国魏、蜀吴、纷争,其堪称文化资源的事件、人物、遗址本来就多,再加上小说《三国演义》的广为流播,民间传说的盛行,又演绎和杜撰出数不清的事件和人物,使历史上短短45年的三国时代,其文化资源远远超过了其他朝代。
我们认为:三国文化是广元历史文化的闪光点,但是,还算不上特色文化,更无法以它作为广元代表性的文化。
3、红色文化
从公元1933年初至1935年5月,今广元市所辖地域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先后建立过1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苏区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广元苏区人口103万,有近5万人参加了红军,有名可查的烈士1.3万余人。
1934年11月以后,川陕苏区首脑机关和红四方面军总部转移至广元县旺苍坝,该地即成为川陕苏区后期的政治、军事和后勤供应中心。广元现存旺苍红军城、苍溪红军渡、广元红军文化园以及众多的红军色遗址、红军标语石刻、红军文物、红军故事等等。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是广元人民的骄傲,是广元历史最闪光的篇章之一。然而,川陕苏区的首府巴中市近在咫尺,苏区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川陕苏区开辟发展和撤离放弃的重要决定,川陕苏区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等,在巴中的“川陕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有完整的文献资料和重要的实物资料展示。
对于广元的红色文化我们的认识是: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广元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4、民俗文化
广元的民俗文化与大多数汉民族百姓生活的地区一样,有自身的特点,但缺乏亮点。让它作为广元的特色文化,确实有其局限性。
以上文化都不足以代表广元特色文化,那么,什么是广元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呢?我们的回答是:蜀道文化。
5、蜀道文化
古人所谓的蜀道,就是指从中国北方由陕西汉中入蜀,经剑门而去成都的道路。《史记·蔡泽传》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诗人李白在《蜀道难》诗中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们所说的蜀道,就是这条蜿蜒出没于重山峻岭,艰难穿行于栈桥阁梁间的通往北方关中“秦塞”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加强,有更多的道路通于蜀汉,为区别其方位和走向不同,近代才将由北方经广元、剑门入蜀的道路改称为“剑门蜀道”。
这里所指的“蜀道文化”,实际上是指蜀道文化资源。
什么是蜀道文化资源?它是指剑门蜀道的历史、文化经过岁月的过滤所形成的积淀,这些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典籍记载、民间传承、民俗流播、实物遗存等形式存在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这些有着悠久历史、带着鲜明时代烙印和地域特点的、对社会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作用的历史文化积淀,就是剑门蜀道珍贵的特色文化资源。
&蜀道文化资源,以金牛古道兴起至今约二千余年的岁月为时限,以纵贯南北的剑门蜀道含今广元市全境的范围为地域空间,以出现在上列时间、地域界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存、文物考古成果、风土民情、民间文艺等为主要内容。
二千余年悠悠的岁月中,在剑门蜀道上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的导至了江山易主,有的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剑门蜀道上活跃过无数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有的开创了王霸帝业成为一代明君;有的牧州治县,重农兴文造福一方百姓;有的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芳名流传千古;有的为非作歹食民膏血,落下万代骂名。
在剑门蜀道地域范围内有淳朴的民风民俗,这些带着不同时代特征的风俗习惯,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历史上众多改朝换代的争斗、江山易主的事件都与广元息息相关,都与剑门蜀道紧密相联?
为什么历史上众多的清官名宦,志士仁人倾情于蜀门山乡,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这方土地上谋划创业的蓝图,展示他们的人生追求?
为什么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频繁往来广元,众多迁客骚人青睐这方土地,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词文章,从而促进了巴蜀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回答是显而易见的:
是剑门蜀道为他们提供了历史舞台,让他们粉墨登场,去上演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是蜀门重镇广元地处蜀道咽喉、位在川陕要冲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必然成为要想创建王霸帝业的英雄豪杰们争斗的重要战场。
是剑门蜀道雄奇的山川,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使具有“君轻民重” 思想,有志于“富民强国”事业的清官名宦们,对这片土地、这方百姓倾注他们深情的敬重与关爱。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蜀门广元、使剑门蜀道山河壮色,大地增辉,从而闻名全国,乃至誉满全球。
广元厚重的历史文化由剑门蜀道而孕育,因剑门蜀道而产生,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缘。因此,我们认为:广元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文化是‘蜀道文化’。“用蜀道文化来统率广元的历史文化,其闪光点包含了‘三国文化’、‘女皇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
(二)蜀道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
蜀道历史文化资源上起先秦,下至当代,时间久远,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民俗等诸多方面。通过对已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将其分为九大类,并简述于后。
1、重大的历史事件
&& &重大的历史事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它既可以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也可以改变历史进程。记录和研究发生在一个地方的历史事件,不光在“存史”方面有作用,在“资政”和“教化”等方面更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剑门蜀道北通中原,南连巴蜀,是古代交通大动脉,因此,发生在剑门蜀道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众多,今择要记述下列27件。
是今广元城区设治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政权。《读史方舆纪要》载:“(兴安县)晋太元中置,属晋寿郡”。关于兴安建县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广元、昭化一带属前秦国的版图,归梁州(今陕西汉中)晋寿郡(今老昭化)管辖。公元383年8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东晋以五万弱兵,打败了前秦皇帝符坚亲率的数十万大军。符坚战败逃回首都长安,国家元气大丧。公元384年,东晋乘胜出兵北上,分道攻秦。其中,入蜀之兵一路作战攻克今绵阳梓潼一带,秦国梁州及晋寿郡的守将驻军纷纷逃回长安,今陕南(梁州)、川北(晋寿郡)归入东晋版图。就在此时,东晋朝廷下令划晋寿郡东北之地建立兴安县,兴安县的治所(即县行政机构所在地)就设在今广元老城区嘉陵镇。
刚刚打败了强敌,又收复了大片国土的东晋皇帝,希望“国运兴隆,长治久安” ,所以把嘉陵江边这座刚建置的县取名“兴安”。
“太元”是东晋孝武皇帝司马曜的年号,此年号从公元376年起至公元396年止,共21年。历代史书虽未明确记载“太元”中哪一年置兴安县,但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广元建县至少有1712年以上的历史了。
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载“利州,东北至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四百九十里,东至集州(今四川南江县)三百里,西至龙州(今四川平武县)四百里,西北至文州(今甘肃文县)四百九十里。本晋晋寿县地,梁天监中入后(西)魏,立西益州;梁大通六年又克之,改为黎州;武陵王萧纪僭号于蜀,以席嶷为黎州刺史,嶷反,州属魏,复改为西益州,;三年,改为利州。”
对于以上记述,笔者作如下注释:
南北朝时期,川北、陕南是北朝(北魏后分裂成西魏、东魏)和南朝(先后由宋、齐、梁、陈统治)的交汇地带,时而为北朝领有,时而又被南朝统治。
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本属南潮梁国统治的今汉中、广元一带,因太守竺胤和夏侯道渊投降北魏而由北朝领有,并将其更名为西益州。
梁武帝大通六年(公元534年),北魏国内发生内乱,分裂成西魏和东魏两个政权。梁武帝趁机派兵收复广元一带,并将西益州更名黎州。
梁简文帝萧纲大宝二年(公元551年),梁国内乱,武陵王萧纪在四川称帝,并任命席嶷为黎州刺史。
公元552年5月,西魏派兵攻打梁国,黎州刺史席嶷又投降西魏,至使蜀门大开,“剑阁以北之地,悉归西魏领有” ,今广元又改名西益州。
梁国武陵王在四川称帝的第三年,即公元553年,西魏派大将尉迟迥率重兵从散关出发攻蜀,武陵王萧纪战死,魏军席卷蜀地,攻克成都,今四川大部归入西魏版图。西魏在川西成都设益州,为了避免称谓上的混乱,决定将设在今广元的西益州另更他名。为了纪念在和梁国争夺蜀地的战争中的“战事顺利,连战皆捷”,西魏朝廷将兵家必争之地的蜀门重镇西益州改名利州。
南宋王朝端宗赵昰景炎二年,元军攻克蜀门重镇利州,并平定陕南川北一带之后,在利州设都元帅府,随即撤都元帅府,改设广元府,受广元路节制。为什么要将利州改为广元呢?《广元府记碑》中说“广元之义,其在《易(经)》则曰广大配天地,其在《春秋》则谓一为元。今天下一统,其亦广元二字有以开其先乎?……昔以州名,今迁曰府,广配乾坤,元归宗主,伟哉圣君,德肇文武,对扬天休,播名碔趺。” 综上,元帝国的统治者改利州为广元,意在宣扬:因为大元皇帝德威广播,因此才有这元归宗主,江山一统的太平盛世。
“剑阁”一词,首见于《三国志·蜀志》:“(姜维)还保剑阁以拒(钟)会”。为何称“剑阁”,《华阳国志》、《舆地纪胜》等书载:诸葛亮北伐中原经大、小剑山,在大剑山隘口立石为门,在大、小剑山间修30里阁道(亦称栈道),并置阁尉戍守。因此,大、小剑山之间的30里阁道又称“剑阁道”,简称“剑阁”。
古代,剑阁专指大、小剑山之间的栈道。唐《元和郡县志》称:“唐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南北朝以后,由陕入蜀的道路改由昭化越牛头山至剑门关口,大、小剑山之阁道渐废,“剑阁”之名由剑阁道的简称变成剑门关的别称。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剑州为县,“剑阁”才专指县名。
日,国务院发文同意缩小广元市市中区,划市中区北部乡镇建立县级建制的朝天区。朝天区人民政府驻嘉陵江边的朝天镇,全区辖25个乡镇,人口20万。
关于朝天区名的来历,史书典籍并无确实记载,民间口碑又其说不一,经多方调查了解综合为以下二种说法:
第一,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攻破洛阳,进逼潼关。天宝15年6月,安禄山大败唐将哥舒翰,破潼关威逼京城长安,玄宗皇帝仓惶逃往四川。是年七月初,蜀北地方官员齐集蜀门小镇,迎接幸蜀逃难的皇帝李隆基。后来,人们将朝觐天子的这个小镇取名“朝天镇”。
第二,川陕交界的这一带山区,山体横连,绵延不断,奇峰突起,直插云天。出入蜀北的古驿道,必须经过个“山从人面起,云傍马蹄生” 的险峰峻岭,穿行在这云遮雾漳的古驿道上,尤如走向通往上界天国的路,于是人们将这一带山峰称为“朝天岭”,由朝天岭而设朝天关,再由关名而得镇名、区名。
苴,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嘉陵江、白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名称,属巴族的一个分支,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一带为其聚居区。战国时,九世蜀王开明尚征服这一带苴人后,封其弟葭萌为“苴侯”,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因此,这里又名苴侯国,简称苴国。今广元市城区的苴国路、苴国广场、苴国市场的名称,皆沿于此。
(7)问津驿
《读史方舆记要》载:“(广元)县西二里有高桥水驿,亦曰嘉陵驿,今曰问津驿,在县西门外。” 广元县志有“三国时诸葛亮行军,在此询问渡口”,后渡口废。据传“无人问津”的典故出至于此。
(8)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
距今约2400年前,川北广元和陕南汉中一带,是古蜀国苴侯的封地。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因此,这一带又称“苴侯国”、“苴国”。
大约在春秋时代中期,蜀王杜宇在蜀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被称为望帝。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使蜀国从渔猎社会逐渐步入了农业社会。就在杜宇执政期间,严重的水患使处于农业社会的古蜀国受到极大的危害。杜宇派他的得力助手开明(又称鳖灵)去治水。相传,开明率领百姓西凿玉垒(在今都江堰市)分水泄洪,东劈巫山使川江入海,从此,古蜀国的川西平原成为四季丰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由于开明治水有功,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也更加受到望帝杜宇的器重。望帝先是对他"委以政事",继而,"法尧、舜禅让之义,遂禅位于开明"。这样,古蜀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王朝——“开明王朝”开始了,开明称丛帝。
从丛帝开始的蜀国开明王朝,起于春秋中期,亡于战国后期,共传十二世,大约存在了300余年。到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九世开明帝名尚,开明尚登位后,去帝号称王,是为蜀王。他首先把世处郫邑(今四川郫县)的都城迁往成都,然后又把他的弟弟葭萌封为苴侯,“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四川大学刘琳教授在《华阳国志注释》中解释为:苴侯的封地从葭萌邑直到汉中一带。
苴,本是族名。苴人是巴族的一支,世居嘉陵江流域,广元昭化一带为苴人聚居区。苴人后来被蜀人征服,因此,九世蜀王开明尚把这块新征服的地方封给他的弟弟葭萌,称苴侯。
苴侯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从九世蜀王开明尚封其弟为苴侯算起,到十二世开明王死于秦军止,共历四世,以每世20-25年算,计约百年。也就是说,苴侯国大约兴起于公元前400年左右,于公元前316年亡于秦国。
(资料源于《华阳国志》、《战国策》等)
(9)秦灭巴蜀之战
秦灭巴蜀之战,源于秦蜀争夺汉中。
春秋时期,秦国逐步崛起,据有今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平原一带的地方。而当时的蜀国望帝杜宇在位,他不光领有今川西、川北广大地区,而且陕南汉中(时称南郑)也在其管辖之内。因而,史书上有“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杜宇所处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其时,相当于春秋中期。
公元前451年,也就是秦躁公二年,秦国派兵夺取了蜀国富饶的汉中平原,并且命"左庶长城南郑"。也就是说,当时秦国不但占领了汉中平原,而且筑城镇守,蜀国失去了秦岭以南,巴山以北的这块宝地沃土。
到了蜀国开明王朝九世蜀王开明尚之时,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国力不断增强的蜀国,决定要重新夺取被秦国占领的汉中(南郑)。公元前387年,也就是秦惠公十三年,蜀王派兵从成都沿金牛道出川去攻打汉中(南郑),双方通过激战,蜀国取得胜利,秦国失去汉中。大约也就是此时,"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是为苴侯"。四川大学教授刘琳先生在《华阳国志校注》中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蜀王把他的弟弟葭萌封为苴侯,苴侯的封地从四川广元昭化一带,直到今陕西汉中。
当时,秦国失去了汉中(南郑)而没有马上出兵反击,是因为国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故:这一年,秦惠公病逝,他的儿子出子继承了王位。出子二年,庶长改将秦王出子杀死,另立公子连为王,史称秦献公。这样一来,疲于应付内乱的秦国,当然无暇顾及远在秦岭之外汉中的事情了。
此后的几十年中,秦国对内忙于变法图强,对外忙于与六国争霸中原,对于汉中自然也就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公元前316年秋天,秦惠王采纳司马错的意见攻蜀。秦国大军在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的率领下,沿石牛道滚滚南下。秦军从关中的眉县经斜谷、褒谷栈道攻取汉中(南郑),又前行至勉县而向西,出阳平关(古阳安关),由山道抵白水关,然后沿白龙江河谷南下至苴侯都邑葭萌(昭化)。此时,蜀王开明十二世深知强大的秦军不好对付,因而倾其全国的力量,亲自率领蜀国人马在葭萌拒敌。
通过葭萌邑前(昭化)激烈战斗,安居西蜀习惯了舒适生活的蜀军,终不敌金戈铁马能征惯战的强大秦军。蜀王兵败后逃往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后来被秦军捕杀。蜀国的大臣相(宰相)、傅(太傅)保着十二世开明王的儿子退至逢乡(今四川彭州附近),也因秦军的进剿死于白鹿山。
这样,兴起于春秋中期,传位十二世,统治蜀国长达三百余年的开明王朝,寿终正寝,亡于强秦。这是公元前316年冬十月的事。
消灭了蜀国的秦军,出兵攻占了苴侯国和巴国。从此,秦惠文王领有了富庶的巴蜀大地,为后来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源于《史记》、《华阳国志》)
(10)汉王王巴蜀四十一县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名被征发戍边的农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军以燎原之势直逼秦都咸阳。最后,西进的义军被秦军打败,陈胜被杀。然而,另外两支起义军却壮大起来:项羽军于公元前208年秋,渡过漳水,以破釜沉舟的气势在巨鹿全歼秦军主力;刘邦军避实就虚,绕道河南西南部,直逼关中,并最终攻破咸阳,秦王朝宣告灭亡。
公元前207刘邦虽首先攻入咸阳,但由于兵力薄弱,暂时无法与项羽大军抗衡。公元前206年,刘邦接受项羽的分封,到今陕西汉中当了汉王。《汉书·高帝纪》载:“春正月,(项羽)阳尊(楚)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背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汉王刘邦在萧何、张良、陈平、韩信等众多文臣武将的辅佐下,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为根据地,积粮聚兵,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定三秦、战垓下,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王朝。
葭萌(四川广元一带)是汉王治下的“巴蜀汉中四十一县” 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广元朝天、利州、旺苍等地的“汉王寨”、“汉王山”、“汉王洞”等,就是当年汉军打着刘邦旗号招兵、筹粮的据点,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资料源于《史记》)
(11)三国蜀汉肇始于葭萌
三国时候,蜀汉王朝的开国事业始于葭萌。
东汉末的建安时期(公元196-220年),曹操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成了傀儡,汉室名存实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月,曹操兴兵南犯,孙权和刘备联兵,在赤壁打败了曹军。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成为荆州牧(荆州地区的军政长官),领有富庶的荆州之地。荆州与古称为益州的四川毗邻,刘备早就想吞并益州,只是苦于没有适当的机会。
当时益州(四川)北部的汉中一带,是张鲁的地盘,张鲁本是汉末道教创始人张陵的孙子,本人既是道教头目,又曾在益州牧刘焉(刘璋的父亲)的政权中担任督义司马(官职),后来率道教徒众从成都北上攻取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以教中"祭酒"(道教教主)的身份成为汉中割据势力的最高统治者。
张鲁政权的日益强大,对于其他割据政权是个威胁,于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率兵征讨张鲁。
益州牧刘璋惧怕张鲁乘势夺取益州,便采纳部下张松的意见,派人去荆州迎接刘备来蜀协助防御。刘备留诸葛亮、关羽等人据守荆州,自率步卒万人沿长江入蜀。尔后又沿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溯水而至涪城(今绵阳),在涪城刘璋、刘备相会。这时,刘备“推刘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而刘璋也“推先主(指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并“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驻扎在今青川沙州白龙江一带的蜀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然而,兵强马壮,战略物资又十分丰富的刘备,领军北行到昭化(时称葭萌)后便驻扎下来了,他不是马上去讨伐汉中张鲁,而是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人心”,等机会夺取益州。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派兵攻打孙权,孙权派人向刘备求救。刘备以救孙权为借口趁机向刘璋借兵一万,并请求给予物资上的支持。刘璋本来对刘备屯兵昭化不攻张鲁就有意见,见他现在又来借兵,心中更不高兴,但却于情面,答应借兵四千,所需物资减半。此时,身在成都的张松,以为刘备真的要领兵回荆州,写信给刘备说:“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劝刘备马上下手,夺取益州。那知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怕受连累,将其弟与刘备的密谋报告了刘璋。刘璋马上将张松斩首,并敕文益州各地驻军,严守关隘,不准刘备通过。刘备大怒,先召刘漳部下白水军将领高沛、杨怀到昭化“责以无礼”,将其斩杀,断了后患。后又派黄忠、卓膺为先锋,举大军进占涪城。此时,已是建安十七年十二月的事了。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兵进围雒城(今四川广汉)。
建安十九年,刘备得破雒城,攻取成都,成为益州牧。
此后数年中,刘备平全川、攻汉中,经过艰苦的征战终于占有了荆州、益州及汉中等大片土地。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后代史学家将刘备在四川建立的政权称"蜀汉"。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登基作了皇帝,但是,并没有忘记十年前入蜀时的根据地葭萌,下令将葭萌县改为“汉寿县”。汉寿,是从当时流行的"汉祚永寿"这句话简化而来的。祚本是指皇帝的位置,后引伸成江山、国家等意思。将葭萌改名汉寿,表达了刘备希望由他亲自开创的蜀汉王国,能够千秋永存,寿同日月。
(资料源于《三国志》)
(12)诸葛亮开剑门阁道
《后汉书·郡国志》载:“汉德县有剑阁三十里,至险。”《三国郡县表补正》眉批载:“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门,以大剑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其时只立门,未设关)。” 汉时,从剑门沿大剑溪走向至其汇入清江处之大山,称小剑山(即剑门关沿老川陕公路至清江口)。诸葛方亮正是在大、小剑山之间开阁道,置阁尉戍守,以保证军旅往来得以安全通行的。
古汉德县在今剑阁县下寺太仓坝一带。
(13)费祎汉寿开府
费祎是三国蜀汉政权中的名臣。他一生中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与昭化密切相关。公元251年,费祎领兵屯驻汉寿(昭化)。公元252年又奉后主刘禅之命在汉寿城开将军府,使昭化成为蜀汉政权后期重要的军事中心。
费祎,字文伟(?-253年),江夏鄳县(今河南罗山西南)人。年少时双亲亡故,依傍族叔费伯仁生活。伯仁的亲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伯仁与刘璋实为表兄弟。当时刘璋派人迎伯仁,费祎随族叔入蜀求学来到成都。公元214年刘备兵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费祎遂留蜀地未归。
公元221年,刘备登帝位,国号蜀汉,年号章武,封诸葛亮为丞相,立子刘禅为太子,费祎被封为舍人(官名,随侍太子),后又升庶子。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死,太子即位改元建兴,封费祎为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官)。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归来,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从东吴返蜀后,费祎任侍中(丞相属官)。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费祎任参军(汉末置,参谋军务的官,位任颇重)。以后一段时间,费祎作为蜀国的特使,频繁地往来于蜀、吴两国,办理重要的外交公务。公元230年,他转任中护军(管理军职选用,掌握中央军队,是重要的军事长官之一),后又为司马(军队官名,大将军营设五部,每部各设司马一人)实际率领军队。
公元251年12月费祎从汉中回成都,不久领兵屯驻昭化(汉寿)。
公元252年,蜀主刘禅命费祎在汉寿开大将军府,总领前方征魏事宜。这时的汉寿(昭化),实际上成为了蜀汉政权抗魏的前线总指挥部。
公元253年正月,费祎与前方诸将大会汉寿,商讨军情政务,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死于大将军府。
费祎死后葬于汉寿(今老昭化)西门外,其墓历代都有培修。自明代以来规模更加宏大,墓地四周有围墙、神道、牌坊、碑亭、费公祠、草堂等等。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康熙帝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奉命赴泰宁送六世达赖喇嘛返回西藏,途经昭化谒费祎墓题"深谋卓识"匾。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邑令吴邦殒建亭立碑。
现在的费祎墓仅存封土半堆,高约三米,墓碑为清光绪三十三年邑令吴光耀重修费祎墓时所立,碑刻“汉尚书令费公敬侯墓。”
(资料源于《三国志》、乾隆《广元县志》)
(14)钟会伐蜀和邓艾偷渡阴平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取道汉中,直逼阳安关(今阳平关);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由狄道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以断姜维后路;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 蜀军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往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等前往阳安关口拒守。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中城、乐城。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骆谷、子午谷严加防守,被魏国魏兴太守刘钦占领。钟会遂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2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斩蜀将傅佥,收降蒋舒,继而攻克阳安关,长驱南下。
姜维闻钟会等部已入汉中,知汉中难保,从甘肃沓中退回四川,与廖化、张翼等合兵,退据守剑阁。剑阁素有“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凭险据守,钟会攻剑阁不下,无计可施。时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准备退兵。
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甘肃阴平沿景谷道东向 南转进,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今青川境内),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尔后战绵竹,取雒城,围成都,蜀后主刘禅降,蜀汉亡。刘禅派人去前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便到钟会军中投降。姜维等人降于钟会后,钟会大喜,迫不及待地上表向司马昭表功。
十二月,魏帝下诏书,褒奖功绩:丰艾为大尉,增邑二万户, 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钟会进位司徒,封县侯,增邑万户,其子二人也都封为亭侯,邑各千户。
&&& 邓艾灭蜀之后,便向司马昭提出了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准备采取的措施,建议留兵蜀中以沿长江进攻东吴统一全国,这些建议引起司马昭的猜疑。
钟会、胡烈、师纂等人乘隙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于是,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来。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钟会抵达成都,将邓艾押往洛阳。这时,钟会麾下有魏、蜀军队二十余万。钟会排除了有灭蜀大功的邓艾,又掌握庞大的远征军,遂密谋反叛,先扣押魏军所有将领,并出示废黜司马昭的所谓太后遗诏,蜀降将姜维怂恿钟会诛杀被扣将领,预谋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因钟会迟疑而消息泄露,十八日中午,护军胡烈之弟胡渊率烈部众擂鼓呐喊而出,各营官兵为营救本部将领也一起响应,蜂拥杀入蜀宫,被拘宫内的将领们冲出与其部众会合。双方在宫城内外展开激战,斩姜维、钟会及部众数百人,杀蜀太子刘璇和姜维妻子。
魏军大肆掠劫,后由监军卫瓘收拾稳定局势,因卫瓘参与诬谄邓艾,遂派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西,部属运尸北行,途经剑阁北庙乡葬邓艾于孤玉山下。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诛杀,邓艾妻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城。
泰始三年(267年),议郎段灼上书,替邓艾鸣不平,泰始九年(273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书说:“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为邓艾平了反。
(资料源于《三国志》、《晋书》)
(15)玄宗幸蜀过广元
《旧唐书》载:唐天宝十五(公元756年)年六月,安禄山大败唐将哥舒翰,攻破潼关,进逼长安,唐玄仓惶西行奔蜀地成都。
秋七月,玄宗一行经汉中、越七盘岭、过朝天来到广元,短暂停留后于癸丑壬戊到昭化,渡桔柏江(津),有“双鱼夹舟而跃” 。甲子日,经剑门关到剑阁,遇单人独骑前来护驾的宪部侍郎房琯,封为宰相。玄宗一行在今剑阁城外龙泉涧,饮其涧水,泉水甘冽,玄宗喜,赐名“安乐泉”。
公元756年,唐大将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玄宗之子肃宗李亨派人迎接玄宗回长安。玄宗于当年十月从成都出发回京,再次来到剑门关时,无限感叹地说:“剑阁天险若此,自古及今,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耶?” 同时,他写下了著名的《幸蜀回至剑门》,诗曰: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16)僖宗入蜀
唐僖宗李儇(862~888),12岁登帝位,在位15年,终年27岁。
公元880年11月,黄巢起义军取东都洛阳,攻占潼关。次年1月,僖宗带随从仓惶逃离长安,先至兴元(汉中),后取米仓道入蜀,由巴中经嘉川至利州,
后渡桔柏津至今昭化,并留住昭化城。《道光昭化县志·纪闻》载:张亚子,本晋人,后战死,封为济顺王,昭化建有济顺王祠。广明二年(881年),僖宗幸蜀梦与神相见于桔柏津,神助阴兵平黄巢。第二天僖宗亲临其庙,解剑赠神。其时,太子少师王铎扈从僖宗,曾题诗纪其事。
唐王铎《题济顺王祠》诗:
盛唐圣主解青萍,欲振新封济顺名。
夜雨龙抛三尺匣,春云凤入九重城。
剑门喜气随雷动,玉垒韶光待贼平。
为报山东诸将相,格天勋业赖阴兵。
(资料源于《新唐书》、道光《昭化县志》)
(17)武士彟都督利州、武则天生于广元
武士彟任(576~635),并州文水人。原系一木材商人,隋朝大业年间,皇帝杨广大兴土木,武家因此致富。唐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时,与其友善,曾让武任“行军司铠”。后跟随高祖起兵反隋,唐王朝建立后,以功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后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12月,利州都督义安郡王李孝常“称乱剑南,肩动夷落”,李世民任武士彟为“利、隆、始、静、西、龙等六州军事、利州都督” ,为唐王朝掌管川北、陕南一方政权。史载,利州都督故宅在城北一里,即今广元市中医院一带,后改为“报恩寺”。
武则天生于何地、生于何年,新、旧唐书并无明确记载。武则天生于利州的说法始于唐代,当代学者郭沫若坚持认为,由于武士彟任利州都督,生武则天于广元,其理由有:1、唐代诗人李商隐《利州江潭》(自注金轮感孕处)诗,指出今皇泽寺下之江潭(又称黑龙潭)为武母“乌龙感孕” 处,尔后才生武则天于广元;2、五代后蜀广政碑,上刻《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经郭老考证和补证,有“贞观时,父士彟为都督,于是州乃生后焉” 的记载;3、宋代广元仍有“则天坝”、“则天里”、“则天乡”的地名称谓。
清《乾隆广元县志·古迹》载:“(武后)故宅,在县北一里报恩寺,又有梳洗楼在县西北渡江二里”,可知当时这些古迹尚存。
(资料源于《旧唐书》、嘉庆《四川通志》、乾隆《广元县志》)
(18)王建据利州而后称帝
王建(847~918),前蜀国皇帝,字光图,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少年时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生,乡里人叫他“贼王八”。后投忠武军节度使杜审权手下当军卒,因勇敢有谋,被擢升为列校。黄巢起义军进攻长安时,僖宗逃奔成都,监军杨复光分忠武军八千人为八都,以镇压起义军,王建与鹿晏弘等各为一部都头。中和四年 (884),王建等五都头率兵入蜀,被号为“随驾五都头”,归宦官田令孜指挥。令孜认王建等为养子。僖宗还长安,王建等分典神策军。光启二年(886)由于藩镇作乱,僖宗再奔兴元,王建为清道斩斫使。
后宦官杨复恭代田令孜掌禁军,疑王建,出之为利州刺史。在利州,王建招募溪洞酋豪(羌人)组织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逐步扩大地盘。山南道节度使杨守亮忌其骁勇屡召之,王建惧而不往。幕僚周庠说王建曰:“葭萌(指广元一带)四塞之地,难以久安,阆州地僻人富,刺史杨茂实不修职贡,若表其罪,讨之可一战而擒也”,王建从之。率兵沿嘉陵江而下,袭阆州,逐刺史杨茂实,自称防御史,军势益盛。光启三年,他弃阆州赴成都,与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相攻,逐步占领成都西、南诸州。大顺二年(891),攻占成都,囚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及田令孜。乾宁四年(897),破梓州(东川节度使治所),占有东、西两川之地。天复二年(902)取山南西道(治兴元,今陕西汉中)。三年,唐封王建为蜀王。王建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割据蜀地的基础稳固。
后梁开平元年 (907),朱温称帝,唐亡。王建亦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成了五代十国前蜀的开国之主。前蜀共传两代,历时二十三年,所辖的地区约当四川和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版图相当宏阔。
据历史记载,在全国分崩、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王建在四川曾推行了轻徭薄赋、保境安民的政策,因此,当时的蜀国形势比较安定,农业生产也较为发达。
(资料源于《新唐书》、《五代史》、《昭化县志》)
(19)宋平后蜀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4年4月,东西川节度使、蜀王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元明德,国号蜀,是为后蜀。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王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登基当了皇帝。他建立的新王朝称“宋”。在宋王朝建立初期的十余年间,太祖赵匡胤率领大军东征西讨,开始了艰难的统一之战。
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赵匡胤命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副之,将步骑兵三万出凤州;江宁军节度使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归州路都部署,枢密承旨曹彬副之,将步骑兵二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县)道以伐蜀。此时,偏安西南、养尊处优的后蜀皇帝孟昶慌了手脚,忙分兵拒敌。
据《宋史·王全斌传》记:“(乾德三年初,宋军破利州后),自利州(广元)趋剑门次益光(昭化),全斌会诸将议曰:‘剑门天险,古称一夫荷戈,万众莫前。诸君宜各陈进取之策。’侍卫军头向韬曰:‘降卒牟进言,益光江东越大山数座,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砦,对岸有渡,自此出剑关南二十里至清强店(今名青树子),与大路合,可于此进兵,即剑门不可恃也。’全斌等急欲卷甲赴之。康延泽曰:‘来苏细径不须主帅亲往,且蜀人屡败并兵退守剑门,莫若诸将协力进攻,命一偏将趋来苏达青强,北击剑门关,与大军夹攻,破之必矣!’全斌纳其策,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造浮梁于江上,蜀人见梁成弃砦而遁。(蜀将)王昭远闻延德兵趋来苏至青强,即引兵退守于汉源坡(今剑阁汉阳镇一带),留偏将守剑门。全斌等击破之。”
剑门一破蜀门大开,王全斌一路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进兵至魏城。在魏城(今属绵阳市),王全斌收到蜀帝孟昶的降表,遂率军进入成都。
(资料源于《宋史》)
(20)利州钱监
据《宋史》载,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润十一月,金国大军攻占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1127年)初,金军北撤,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历九帝一百八十七年史称北宋的宋王朝灭亡。同年,钦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称帝,是为高宗,年号绍兴,史称南宋。
南宋迁都临安,只统有长江以南的半壁河山。由于中国北方被金国占领,宋王朝原有铸钱机构不复存在,百废待兴的南宋政权只好选址建坊铸钱,铜料缺乏只好铸造铁钱流通。
利州绍兴监,是南宋朝廷于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在利州设立的专门从事铸造铁钱的机构。利州绍兴钱监的管理机构设在利州城,其铸钱的作坊分设在出产煤、铁,水陆交通方便的今旺苍嘉川镇、利州区宝轮镇等地,近年来在广元城北瓷窑铺、工农镇贺家沟和朝天区沙河镇亦发现冶炼痕迹,疑为铸钱作坊。
据《宋史·食货·钱币》记载,利州绍兴监年铸铁钱30万缗。
利州绍兴钱监大约存在了90余年,在宋末宋、元交兵中关停。今广元市文物管理所存有利州绍兴监生产的“绍兴通宝”、“开禧通宝”、“嘉定通宝”等铁钱实物。
(资料源于《宋史》)
(21)蒙宋争夺蜀门广元
公元1234年,蒙古军和南宋军联合攻破金国蔡州,金哀帝、末帝死,历9帝120年的金国灭亡。
金国亡,也意谓蒙古与南宋王朝的斗争开始。
四川是南宋王朝兵源、粮饷的重要基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也是双方争夺的重点。而要夺得四川,首先要夺取蜀门广元。
从公元1236年至公元1279年的43年中,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反复较量,反复拼杀,战事频繁。据《宋史》所载,择其重点记述如下:
公元1236年9月(南宋理宗端平三年),蒙将阔端率军大举攻蜀门广元,宋骁卫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率部拒敌于大安军阳平关一带,曹友闻与弟曹友万率部殊死奋战,全军阵亡,血流二十里。至此,蜀门大开,蒙军攻占广元,进而攻破成都,后弃城退出四川返回陕甘。
公元1241年,蒙将汪德臣部从广元攻入四川,再陷成都,被宋将余玠击败而后又退回陕甘。
公元1253年,蒙军攻入广元,蒙将汪德臣在利州、阆州筑州城,并以此为根据地,长期驻兵,且耕且守,与南宋军周旋。今广元老城东山北之营盘梁(今称云盘梁,错),即蒙军扎营处。
公元1254年,蒙古大军再入广元,攻合州、广安军,被宋将王坚击败而后退回陕甘。
公元1258年(宋宝祐六年),元宪宗蒙哥亲率4万大军(号称10万)由陕入蜀。冬10月8日入利州,渡嘉陵江、白龙江,13日攻破剑门苦竹隘,24日蒙哥军进入高峰,25日攻破长宁山,11月5日,蒙哥督军攻破鹅顶堡。
公元1259年2月,蒙哥汗亲率大军围合州钓鱼城,宋将王坚力战,3月不下。6月,蒙将汪德臣攻城中飞石而死,七月蒙哥死于军营,传为中王坚飞石重伤而亡。
公元1272年,宋四川安抚使昝万寿遣兵攻成都蒙军守兵,双方激战,城池大毁。
直至公元1277年,蒙军才比较牢固地控制了广元,并在此设都元帅府。
(资料源于《宋史》、《资治通鉴》)
(22)李自成入蜀
综合《明史》、《乾隆广元县志》等相关资料: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部入蜀的事件,发生在明王朝崇祯十年。
李自成,生于公元1606年,卒于公元1645年。本名李鸿基,参加义军后初名闯将,后号闯王。陕北米脂县双泉里人,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放羊,稍长在银川驿作驿卒。
公元1628年,由于陕西连年干旱,百姓饥饿难挨,高迎祥(闯王)、王大梁(大梁王)等揭竿而起。明朝固原一带的驻军,因官府欠饷而哗变,士卒也参加义军。公元1629年,明政府下诏裁撤驿站冗卒以节省粮饷支出。山西、陕西被裁者多参加起义军。其时,李自成亦被裁撤,遂参加高迎祥所部义军。由于作战勇敢,人称"闯将",成为高迎祥的得力助手和女婿。
公元1636年,高迎祥在盩厔(今陕西周至)战败被俘牺牲,李自成代为闯王,统领所部义军继续战斗。
公元1637年(明朝崇祯十年)10月3日,李自成率部攻陷陕西宁羌州(今陕西宁强县)。然后分兵3路:一路由黄坝驿攻广元七盘关;一路由梨树口麦坪入广元;一路由阳平关过青杠坪土门垭攻白水。明朝总兵侯良柱战死广元七盘关,广元遂为李自成军占领。
由于广元陷落,明昭化守军人心惶惶,县令王时化拼凑力量组织守城,意在阻止李自成大军。10月初5日,李自成军进据二郎关(地在广元县南5里),初8日李自成手下大将过天星率部从浅滩(今宝轮镇前青江河渡口处)涉水过河,猛攻昭化县城。弹丸之城和毫无斗志的守军,怎经得住久经征战的义军攻击。当日城破,守城官军全部被歼灭。县令王时化亦被义军俘获,不愿投降为义军所杀。
此后,义军乘胜追击,上牛头山,越天雄关、取小剑戍、破剑门关,一路势如破竹,连连攻占剑州、梓潼、江油、绵州等十余县。继而,李自成兵围成都七日不下,明朝廷命河南、山、陕、川、湖五省总督洪承畴督大将曹变蛟等从陕西转战千里入川。
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春,广元、昭化、剑州复为明军占领。李自成闻明军入川,从成都退守梓潼。明军与李自成大战于梓潼,李自成所部义军大败,退守白水(今四川青川县沙洲镇)。义军粮食不济,人马无食,洪承畴、孙传庭又合兵进击,于白水梓潼原大败李自成,义军全部溃散。李自成、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退往陕西商洛山中。
(资料源于《明史》、嘉庆《四川通志》、乾隆《广元县志》)
(23)大西建国与张献忠杀士子
综合《明史》、《罪惟录》、《鹿樵纪闻》等资料: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一月,张献忠率大西军主力开进四川,1645年8月攻占成都,立即派兵向川北阆中、广元一带进发,并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广元朝天关,派兵戍守,其后,除少数地区外,四川省绝大部分都已处于大西军管辖之下。公元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遂正式建立大西政权,他本人初称大西国王,随即又称帝,定年号“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蜀王府邸为宫殿。
在大西政权时,有两件大事与广元朝天关有密切关系。
1、张献忠杀士子
1645年夏天,大西朝广元朝天关守军抓住一个叫颜天汉的读书人,从他身上搜出了成都一些读书人联名给李自成的信札,书札内容是历数大西暴政,欢迎李自成率部入川。这封信札连同送信人一起解往成都。
1645年十一月,张献忠宣布举行“特科”考试,下令各府县生员一律前往成都赴考,违命者以军法论处。于是,各地士子络绎不绝从水路、陆路被送往成都,集中在大悲寺。待各地士子基本到齐后,张献忠突然找借口派重兵包围大悲寺,将全部应试士子统统杀死,死者人数达五千多人。另据《鹿樵纪闻》载:张献忠闻“诸生有通表于闯者,由是发怒,命州县教官率生监来省考试……聚之大慈寺,照牌点名,驱之青羊宫坑之。共一万七千余人,所弃笔砚如丘冢”。
2、张献忠之死。
刘进忠是大西政权的“骁骑营”都督,统大军驻守阆州、广元。为防止李自成贺珍部侵蜀,刘进忠常驻广元朝天关。公元1646年秋,由汉中商人严自敏牵线,刘进忠献关投降清军豪格,并于11月带领清军直逼张献忠西充凤凰山大营,用弓箭射杀张献忠。
(资料源于《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张献忠传》)
(24)川陕苏区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12月从陕南到达川北。12月18日,主力抵达通江县河口场,建立了川陕边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政府。此后,在川陕两省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932年12月下旬,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座县城及其三县大部分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层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赤江(通江)、红江(涪阳)、南江、青江(巴中)县和巴中特别市等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并按照《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原则,起草和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在空山坝大捷中彻底粉碎了四川军阀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攻占了长赤、广元、仪陇、阆中、苍溪、江口、万源等7个县,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使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
1933年6月,中共川陕省委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红四方面军军事工作会议(即木门会议)先后召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根据地反围攻胜利后的新形势,作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川陕省党的任务”、“红军与地方武装”和“组织问题”等决议。决定扩编军队,加强政治、军事和后勤工作。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11个师、29个团,计5万余人。张国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任副主席。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在中共川陕省委的领导下,川陕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取消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者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分配了土地,夺得了土地革命斗争胜利,极大地宣传、发动了群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日印行的《怎样分配土地》和日出版的《平分土地须知》以及川陕省工农政府和红四方面军的有关土地革命的布告,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土地革命的历史。
1933年8月中旬,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后,红军乘四川军阀刘湘组织的“围剿”尚未就绪之际,迅速开展了仪南、营渠、宣汉三次进攻战役,攻占了仪陇、营山、达县、宣汉、万源5座县城。相继建立了仪陇、阆南、嘉陵、英安、营山、长胜、渠北、达县、宣汉、红胜(罗文坝)、城口(万源大竹河)等苏维埃政府。根据地扩大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万。有绥定、巴中两道级苏维埃、23个县和1个特别市苏维埃政权。红军主力与川东游击队胜利会师,改为红33军。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1.5万多人扩大到5个军,8万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童子团、妇女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发展到10余万人。苏区拥有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印刷厂等军需及经济设施。同时,建党建政、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拥军支前、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热火朝天,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成为川陕根据地的鼎盛时期。
日,为了北上抗日,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以群众武装与独立团,向东线积极活动,钳制刘敌,应集中红军主力向西进攻,……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间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红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命令,发动了陕南战役,调动敌人北移,随即回师川北,成功的取得强渡嘉陵江的胜利,并乘胜向西进攻,解放了涪江与嘉陵之间的大片土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进入川的作战战略,为争取与中央红军会师共同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踏上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征途。
(资料源于《红四方面军战史》)
(25)木门会议
木门会议会是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
1933年3月,四川军阀田颂尧以38个团近6万兵力组成左、中、右三个纵队对川陕苏区进行三路围剿。红四方面军在旺苍木门一带抗击敌军,予敌以重大打击后,执行“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方针,有计划地后撤。敌军在攻击中遭受失败,三路大军由东向西溃退。红十一师于敌军溃逃时,在今旺苍县木门场歼敌覃化科旅,并活捉旅长覃化科,占领木门场,为西线红军大量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久田颂尧“三路围剿”彻底失败。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在木门场木门寺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领导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曾中生、李先念、张琴秋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木门会议着重总结了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肯定了在敌强我弱和川北山高林密、道狭隘多条件下,战役开始时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会议还对战术运用和指挥艺术进行了讨论。
木门会议另一个重要议题是扩军,会议依据以后更加严峻的斗争形式和当时红军与地方武装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将红10师、11师、12师和73师扩编为4个军,并重建红四方面军“彭杨军事学校”。
木门会议还认真检查了川陕苏区“肃反”中存在的问题,对“肃反”中乱捕乱杀的12师个别领导进行了批判。会议决定停止军内肃反工作。
木门会议是一次成功的重要会议,它对于红四方面军的壮大和发展,对于巩固川陕苏区,对于以后反对敌军“六路围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旺苍县恢复了当年会议时的会址原貌。
(资料源于《红四方面军战史》)
(26)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
1935年元月遵义会议后,元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及中央军事委员会电令红四方面军“于最近时期,实施向嘉陵江以西进攻。至兵力部署及攻击目标,宜以一部向营山之线为辅助方向,而以苍溪、阆中、南部之线为重要方向……”。
为了尽快实施“向西线进攻”的命令,红四方面军决定发起渡江战役。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带领参谋人员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形成了渡江作战方案;决定苍溪城东塔山湾为渡江战役主要突破口,并选择在塔子山上游25公里处的苍溪县亭子口和塔子山下游20公里处阆中涧溪口同时实施强渡。
日晚9时,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263团两个营和总部教导队,将事先隐藏在塔子山后的77支小木船抬放入江中,乘夜冲向对岸。直到部队登陆隐蔽前进到敌前沿阵地碉堡前,敌军方才发觉,慌忙开枪抵抗。此时,红军江岸炮火猛烈射击,压住敌军火力,双方在前沿阵地反复拼杀,在后续部队支援下,一举冲向赵家山攻占敌营部和杨家场旅部。
在此同时,上游亭子口红31军,下游涧溪口红9军,分别突破敌军江防,渡江战役第一阶段取得胜利。
1984年10月,徐向前元帅为渡口旧址题写了“红军渡”。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专款20万人民币建立纪念碑,该碑于1987年10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27)红军攻克剑门关
日至4月2日, 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直接指挥下,分三路进攻剑门关。首先在关隘口消灭守敌,然后向关隘东侧险峰云盘梁攻击,经过3昼夜激战,红军歼敌三个团,创造了从正面攻克剑门关的奇迹。营盘嘴现存当年残留的工事战壕。
1982年,剑阁县人民政府在营盘嘴修建红军纪念碑,徐向前元帅题写“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
2、重要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孕育,在历史进程中诞生。剑门蜀道上曾经活跃过无数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有的开创了王霸帝业成为一代明君;有的牧州治县,重农兴文造福一方百姓;有的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芳名流传千古;有的为非作歹食民膏血,落下万代骂名。
谯玄(?~公元25年)字君黄,今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谯坝村人。
西汉成帝时“廷对第一”,《汉书》列有谯玄传。谯玄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对《周易》、《春秋》尤为精通。早年作过奉国令(治所在今阆中市老观场),在任期间勤于政务,课劝农桑,尽诚爱民,深受百姓拥戴。
西汉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发生日失,朝野震惊,文武百官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皆不如帝意” ,成帝诏令各州郡推举品德高尚又有学问的人到朝廷来,谯玄被推举入京。在金殿上,谯玄对日食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治国安邦策略的见解,深为汉成帝尝识,在众多应召的人中脱颖而出,“策对高第”(擢选为‘廷对第一’相当于后世的状元)。并被任命为掌管顾问和应对事务的议郎官。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后专宠怀忌,皇子多横夭”。对此,谯玄上书切谏。其时,灾异频繁,谯玄多次呈奏变因,不被采纳,“久任郎官,继任太常丞”,后以服丧而去职还乡。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日蚀,谯玄再次被召入京策对,复拜议郎,后任中散大夫。元始四年(公元4年),朝廷“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为绣衣使者,持节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尝。” ,谯玄为八人之一。事未及终,王莽摄政,谯玄不愿为其歌功颂德,遂改变姓名,弃官回家。
西汉末,公孙述据蜀称帝,闻其贤名,聘其为官,谯玄借故推诿。公孙述继派人备礼征聘,声言如不就聘便赐以毒药。太守章仲持玺书赴其家劝说:“君高节已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 谯玄仰天长叹,慷慨陈词后受药欲饮。其子谯瑛奉钱千万赎父死,太守为请,后免死。
(资料源于《汉书·谯玄传》)
张载,字孟阳,安平(今河北武邑县)人,大约生活在三国末至西晋时期。性情闲雅,博学能文,历任西晋王朝著作郎、太子中舍人、乐安相、弘农太守,后官至中书侍郎(掌管著作)。后因世乱,称病告归。其诗颇重辞藻,与弟张协、张亢俱以文学著名,时称“三张”。
晋武帝太康(公元280年~289年)初,其父张收为蜀郡太守,张载前往蜀地探望,经剑阁,见关山险要,作《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读了《剑阁铭》,称其为天下奇文,表奏晋武帝,皇帝司马炎命人将铭文镌刻在剑门山壁。
附《剑门铭》: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
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
穷地之险,极地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闭由汉往,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
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
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
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险作昏,鲜不败绩。
公孙既灭,刘氏衔壁。覆车之轨,无或重迹。
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资料源于《剑阁县志》)
李白(701~765),史书及相关资料未见曾赴广元、剑阁的记载,但其名著《蜀道难》对剑门蜀道的描述真实而又生动,因此,不少学者持“李白生在碎叶,长在江油,江油离剑阁近在咫尺,不排出李白游历蜀道而史书未见记载的可能。” 李白《蜀道难》诗参见《蜀门诗选》,此不赘书。&&&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段生活在四川的经历。在川期间他或途经,或流离,或送客,到过今广元市的朝天区、利州区、元坝区、剑阁县、苍溪县等地。杜甫为何到广元?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年轻时漫游江南及燕赵齐鲁。
公元746年(天宝五年),36岁的杜甫赴长安应试落第。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向唐玄宗献"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玄宗喜,让其待制集贤院。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破长安,颠沛流离的杜甫被叛军俘虏。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杜甫从叛军中逃出奔凤翔谒唐肃宗李亨,授左拾遗(负责进谏,荐举的官),因疏救丞相房琯获罪。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公元759年,关中饥馑,杜甫弃官举家西行先客居秦州,十月离秦州寓居同谷县(今甘肃成县)。不久从成县起程去四川成都。这年十二月上旬,从陕南宁强进入广元市境。经朝天区的五盘岭(即今七盘岭),龙门阁、飞仙关入市中区境。经石柜阁(即今千佛崖)到利州城。经元坝区的桔柏渡宿昭化镇(古益昌县)。经剑阁沙溪坝、剑门关达剑阁县城,尔后由剑阁去绵阳,于当年十二月到达成都。
杜甫途经剑门蜀道去成都,一路上写下了众多诗篇,著名的有:《五盘岭》、《龙门阁》、《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放船》等。详见《广元县志》。
杜甫《桔柏渡》诗:
青冥寒江渡,驾竹为长桥。
竿湿烟漠漠,江水风萧萧。
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飘。
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
西辕自兹异,东逝不可要。
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
孤光隐顾盼,游子怅寂寥。
无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杜甫《放船》诗: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
江流大自在,稳坐兴悠哉。
(资料源于《新唐书》、《全唐诗》)
(5)颜真卿
颜真卿(708~784)唐代政治家、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开元中,受杨国忠排斥,曾出任蓬州刺史,由蓬州转任利州刺史。《乾隆广元县志》载:“建学育才,自真卿始,有祠堂祀。”
今剑阁鹤鸣山有其手书《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碑、觉苑寺存有由其题书的“逍遥楼”字迹。
(资料源于《剑阁县志》)
韦抗,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约生活在唐王朝武则天至李隆基时代。开元二年(714年),以太子左庶子(太子的属官)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唐时,大都督府设长史,为三品官,名为幕僚长,实为领兵统帅)。在任期间关心广元千佛崖造像活动,并身体力行,出资开凿千佛崖道路,雕造佛像。今千佛崖就佛洞外右壁留有唐代题刻:“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功德”;藏佛洞外壁也有清咸丰三年题记:“大唐开元三年,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西万年县韦抗凿石为路并凿千佛功德。”
(资料源于《广元千佛崖》一书)
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生于公元670年,20岁登进士,先作浙江乌程尉,后迁升右台监察御史。唐中宗时,历任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中书舍人。唐睿宗时,升任工部侍郎。公元609年,袭父爵位封许国公。唐玄宗开元四年居相位,与宋瑾合作共理朝政,为“开元盛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与燕国公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苏颋转任礼部尚书。同年5月,出任益州都督府长史、持节剑南道检校使,由陕西来到四川。在途经利州千佛崖(时称利州北佛龛)时,见千佛崖上如火如荼的佛教造像活动,大为感慨,书题《利州北佛龛记》诗,以记其事。同时,决定出资捐修佛像。随后,从长安请来工匠开窟造像。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苏颋巡行利州,再次来到千佛崖前,查看他捐资修造的佛龛。此时,佛龛已经完工,兴奋不已的再次赋诗盛赞千佛崖,写下了著名的《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诗。诗曰:
&&&&&&&&& 重岩载清美,分塔起层标。
&&&&&&&&& 蜀守经途处,巴人作礼朝。
&&&&&&&&& 地疑三界出,空见六尘销。
&&&&&&&&& 卧石铺苍藓,行藤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1200多年前,唐代许国公苏颋捐资建造的窟龛,今天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佛崖。成为这段历史佳话的实物见证。
(资料源于《新唐书》、乾隆《广元县志》)
(8)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节度判官等职。因受唐代“牛李党争”的影响屡受排挤,毕生坎坷,沉沦幕府。唐大中五年,入蜀就任东川节度使判官对,过利州去今三台县;大中九年回京师长安,再过广元。在川期间游历广元,留下了众多诗文(详见乾隆《广元县志》),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利州江潭作》自注金轮感孕处,该诗被郭沫若引用为武则天出生在广元的重要证据。诗曰:
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
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
此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
此外,李商隐于大中八年9月,还应剑州刺史蒋侑之邀,撰《剑州重阳亭铭》碑。该碑至今尤存,是四川难得一见的唐碑。
(资料源于《新唐书》、《全唐诗》)
(9)温庭筠
温庭筠(约公元812年~866年),唐代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于音律,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监助教,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宦游入蜀,过广元,有《过分水岭》、《老君庙》、《利州南渡》等诗。
《利州南渡》(渡在今蜀门大桥下南河上,今东坝古渡路一带,古代剑门蜀道上的要津)诗曰: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坡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0)何易于
唐代利州益昌(今昭化)县令何易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为官清正廉明,处处体恤百姓疾苦,尽量减少民间徭役和赋税的事迹,早已记入史书。
"县令拉纤"的故事,作为一段千秋佳话,在华夏大地广泛地流传。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昭化(益昌)县城距利州(今广元)四十里。有一年春天,利州剌史崔朴趁着明媚的的春光,邀集众多宾客从利州出发,泛舟游嘉陵江。游船顺江而下,直至昭化城外的桔柏渡,宾客们饱览了嘉陵风光,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又乘船返航。那知逆水行舟缺人拉纤,崔朴便令何易于征派当地民夫挽舟。何易于挽起官袍,腰插笏板,下水拉着剌史的官船逆水上行。崔朴发现何易于在江边拉纤,说:"我不是让你派民夫吗?为何亲自来挽舟?"何易于回答:"目前正是春耕季节,农民不是犁田插秧,便在采桑养蚕,时间不可强占。相比而言我没有什么急事要做,又是你的属下,正好来充这个差役"。崔刺史和众宾客一个个羞愧得跳下船,骑马回利州去了。
除了"县令拉纤"的故事之外,何易于为减少益昌百姓的税赋,敢于挺身为民请命。
历史上昭化是一个产茶叶的地方,百姓利用山地大量种植茶树,制成茶叶去集市出售,以养家糊口,从来也没有交过茶税。后来,主管盐铁的官奏请朝廷整顿专卖制度,加强对盐茶管理,皇帝下诏开征茶税。圣诏下到益昌,何易于看过诏书后,说:"益昌百姓不交茶税都很难活下去,再增加茶税岂不是将百姓往绝路上逼吗?"言毕命衙吏将诏书毁掉。衙吏对何易于说:"天子诏书说得明白,地方官吏不得为百姓隐瞒茶税。若再将朝廷诏书毁掉,这是罪上加罪啊!再说,处死我区区小吏事小,你(指何易于)也难免要被放逐蛮荒之地,你的子孙后代将要成为边民。"何易于对衙吏说:"我怎么能够为了保全自己而去荼毒全县的百姓?我更不能让你受牵连,这件事情我来处理好了。"遂将朝廷诏书焚烧了。后来,负责考察州县官吏政绩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件事,被这种敢于挺身为民的精神所感动,便没有向朝廷弹劾何易于。
何易于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旺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