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和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区别的区别

认知,从“头”开始——浅谈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年08期
认知,从“头”开始——浅谈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
【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而语言与认知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奇妙关系,透过语言,可以发现认知的很多特点。本文从隐喻与转喻的概念比较入手,通过身体词"头(頭)"的汉日语料对比来讨论词义延伸中转喻和隐喻思维的体现,并通过"头(頭)"的双语语料异同对比,进一步探究汉语和日语在词义延伸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似的认知思维。
【作者单位】:
【分类号】:H13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昱;崔桂珍;;[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毕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费红霞;;[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刘玉婷;;[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王萌;;[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王娟;;[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龚从贵;;[J];China's Foreign T2010年Z2期
邓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王凌云;;[J];科技信息;2011年04期
郑娟;;[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秀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魏在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陈道明;;[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张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陈君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高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齐振海;晋小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李洁红;;[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朱一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翁碧琼;;[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龚丹韵;[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勇忠;[D];复旦大学;2004年
王霜梅;[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江晓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金美顺;[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闵星雅;[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廖光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王冬梅;[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赵学德;[D];复旦大学;2010年
高航;[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秀明;[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刘彦娟;[D];河北大学;2005年
王笑菊;[D];黑龙江大学;2005年
洪振斌;[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王群;[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林正军;[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黄仙姬;[D];延边大学;2010年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殷水贵;[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雷志斌;[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汉英颜色词多义现象的隐喻与转喻研究--《宁波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汉英颜色词多义现象的隐喻与转喻研究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语言中,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广泛关注。颜色词作为反映颜色域的感官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认为,颜色域同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一样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Langacker,1987)。当人类借助思维和认知用颜色域去表达和解释其它范畴的概念和意义,由此而产生的颜色词的词汇意义不再是其原型意义,而是在其原型意义之上通过隐喻或者转喻演变而来的其它含义,即其它的多义项。该现象已有文献分析,然而多为泛泛而谈,并没有很明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概况和总结。本文以颜色词多义现象为切入点,以具体的颜色词词汇为例,通过从各种语料收集词义,利用认知隐喻论和认知转喻论等对颜色词一词多义现象的生成与演变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其遵循仙人掌发展模型。同时指出由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生活环境等因素,汉英颜色词又有着各自不相同的多义项。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颜色词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从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的角度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而且可以加深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同时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以及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H15;H31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家旭,秦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蒋栋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杨永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徐坤银;吴海平;;[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李莹莹;;[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王静;;[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1期
段成钢;郭侃俊;;[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刘葆花;张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罗平;赵爱华;;[J];沧桑;2009年03期
周明辉;厉蓓蓓;;[J];成功(教育);2008年05期
陈格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孙业芳;;[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6期
孙水良;;[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阮氏黎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蔡心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肖世孟;[D];武汉大学;2011年
陈家旭;[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解海江;[D];厦门大学;2004年
王洪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侯立睿;[D];浙江大学;2007年
赵晓驰;[D];苏州大学;2010年
刘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薛亚红;[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范诗言;[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艳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赵兰信;[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石贵姬;[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韩玲;[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朱王芳;[D];复旦大学;2011年
李倩;[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张俊星;[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王迪;[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金;;[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5年00期
于逢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蒋栋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李国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周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杨永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陈家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晖;;[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叶狂;樊朝辉;;[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韦汉;刘悦聪;;[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张志慧;;[J];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蔡晖;;[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隋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邓国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徐景亮;;[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程东岳;;[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徐坤银;吴海平;;[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婷;;[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晋小涵;齐振海;;[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李洁红;;[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魏在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张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王梦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孙志农;;[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董秀芳;;[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胡婷;;[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陈君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丽亚;[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勇忠;[D];复旦大学;2004年
胡方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江晓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黄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周福娟;[D];苏州大学;2009年
吴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勇;[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吴淑琼;[D];西南大学;2011年
赵学德;[D];复旦大学;2010年
肖燕;[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张晓欣;[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陈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陈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陈维辉;[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向婷婷;[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林敏;[D];吉林大学;2008年
张文晔;[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阎俊霖;[D];广西大学;2012年
江苗苗;[D];西华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从“心”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从“心”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A Cognitive Study on Polysemy with Metaphor and Metonymy Basedon the Word “Heart”Abstract
Traditionally, polysemy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a word that has two or more different
In modern cognitive linguistics, polysemy is the result of human cognitive categoriza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which regarded as a category in which distinct meanings distribute around a central or prototypical meaning. Traditionally, metonymy and metaphor are t In moder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y are two cognitive mechanism, which motivates semantic change and is the channel for meaning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polysemy based on cognitive metonymy and metaphor by analysis of “Heart” both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There are four findings: 1) Metaphor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metonymy in the exten 2)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ways of thinking in the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metonymical thinking based on contiguity and metaphorical thinking based on similarity. Metonymy extends in chains, yet metaphor in radial. These two ways of thinking are like p 3) When the the word meaning in extension is further 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i 4) Parts of cognition are the same for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goal of which is to fi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semantic extens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ysemy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heart” and help language learner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olysemy.
Key Words: cognitive metaphor;heart
传统意义上,多义词是指1个单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关意义的1种现象;在语言学中,多义词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其各义项意义分布在中心意义或者原型意义周围。同样地,在传统概念中,转喻和隐喻是两种修辞格;在现代语言学当中,他们被认为是两种认知机制,是词义延伸的主要原因。并且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以英汉heart(心) 为语料, 从认知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分析1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 (1) 隐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大于转喻; (2) 在词义延伸中有两种思维结构: 1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结构; 另1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思维结构。转喻呈连锁状延伸, 隐喻呈辐射状延伸。两种思维结构相互交叉, 出现连续统的现象; (3) 当词义从本义向转喻、隐喻方向延伸的时候,离本义越远, 修辞性就越强; (4) 英语和汉语在词义延伸过程中, 认知思维部分相同。这篇的目的在于通过HEART 1词的个案研究探讨多义词意义范畴的内部结构、拓展机制和意义构建的特点,从本质上解释多义现象的认知特征并且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理解多义词。
关键词: 多义词、认知转喻、 认知隐喻、心
..............全英文收费英语毕业【包括:毕业、、任务书、中期检查表】
从“心”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相关推荐浅谈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_论文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武传一词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