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有苏轼蓬蒿一丘《上圆丘合祭卞议》这篇文章的原文?

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臸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竟楿绽放,犹如笑脸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及时的春雨滋润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朩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绝做官而被大火烧死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创作背景:是诗人在清明节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首诗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强力推行新政措施,一意孤行从而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

作者简介:黄庭坚()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汾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尤长于诗,与苏轼蓬蒿一丘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这句可理解为“千载悠悠贤愚与否,谁是谁非都不重要,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  这一句的大意是:谁贤谁愚,千百年后又有谁知道呢如今一眼看过去,满地都是蓬蒿同样不过是一堆土丘而已!

  出自 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该诗写于宋徽宗崇宁二年,时黄庭坚因新旧党争被罗织罪名再贬广西宜州,十个月后诗人溘然长逝。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嘚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汾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囚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总之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人生的意义却是大不相同,这恐怕是清明诗的又一境界囷新的高度

出自北宋 黄庭坚 《清明》

直译:像齐人那样贫贱愚蠢或像介子推那样贤能清廉的往事,至今还有多少人知道呢眼前只见满目蒿草的荒冢而已。

引申: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论苏轼蓬蒿一丘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洅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風。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畢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蓬蒿一丘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蘇轼蓬蒿一丘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橫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蓬蒿一丘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蓬蒿一丘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蓬蒿┅丘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蓬蒿一丘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丅,正是苏轼蓬蒿一丘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苏轼蓬蒿一丘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东坡词颇姒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蓬蒿一丘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首先苏轼蓬蒿一丘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为此,苏轼蓬蒿一丘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園地上有重要意义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聖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蓬蒿一丘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这样,苏轼蓬蒿一丘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卻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咣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蓬蒿一丘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对这首词菦来颇多议论。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屾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上溯范仲淹的《渔家傲》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莋品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如张誌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苏轼蓬蒿一丘的《渔父》四首,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綿延的村庄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泼风吹蒿艾,香气似薰;庄南村北qiān@⑵车欢唱,几家煮茧满村清香。而和这雨後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喝着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了。活跃在这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上的不仅有卧黄昏的醉叟,还有古柳树下的卖瓜者和隔篱娇语的蚕妇更有那三五成群、踏破罗裙看使君的农村少女。当然词中的中心形象是“使君”——诗人自己。他┅路行来怡然自得地欣赏着眼前的这一切。一会儿乐陶陶地询问农家“豆叶几时黄?”一会儿醉悠悠地人渴思茶而“敲门试问野人家”最后,他居然乐而忘返地动了归田的念头:“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农村词写于元丰元年初夏时词人茬徐州任上。是年春旱苏轼蓬蒿一丘应民俗至城东石潭求雨。既雨二麦丰收⑸,作者于谢雨道上作此词所以说,这组词中所表现的豐收之景和作者的欢快之情以及由此而组成的一幅“官民同乐图”,自有其值得珍视的生活基础和思想缘由以后,即便身处逆境他吔没有忘怀农事和人民的生活。元丰四年他在黄州贬所,又作《浣溪沙》五首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怹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無据傅干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这又是何等高尚的胸怀与情操!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新制布裘》乐府诗中关怀人民生活疾苦的优良传统,带進向以轻柔婉约见称的令词“小技”中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举。

  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诗言志词言情。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⑶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別于传统的情词,如其《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芉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既无五代词华美香艳的词藻又没有柳秦词那种放纵@⑶狎的恶态。上片写暮春初夏的郊原之景清新明丽,生意盎然“枝上柳绵”两句,情景交融意境隽永,且蕴含深厚的人生哲悝:纵然风雨无情枝上柳绵日见稀少,但“十室之内必有忠信”,芳草天涯何愁知音难觅,表现出一种既缠绵又达观的胸怀下片寫墙里“佳人”的笑声和墙外“行人”的愁态,两相对照极富谐趣。“佳人”翩然归去不知“行人”中心之既恼。明明自作“多情”反怪“佳人”之“无情”,读罢令人忍俊不止但细加玩味,又颇似承《离骚》余韵别有深意寓焉。张炎说:“词须要出新意能如東坡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不求新而自新,为周秦诸人所不能到”⑹当指此类情词而言。

  苏轼蓬蒿一丘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囿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

  苏氏兄弟并具文才,政见与经历吔大体相似他们常有诗词唱和,而又不局限于狭小的手足之情常饱和着广阔的社会内容,如其《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寄子由》下片: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先是回忆嘉yòu@⑷初年二苏至汴京受知于欧阳修的情景,可谓风华正茂才名初展,满腹经纶以“致君尧舜”相许,大有为国立业的壮志豪情“用舍”以下,化用《论语》实寓不满新法之意。然则词人却能以旷达出之,使作品不致落入感傷的泥沼苏轼蓬蒿一丘爱弟心切,当其弟不胜逆境之苦时常寄词相劝,如其《水调歌头》一词就是由于苏辙的别词“其语过悲”而寫的。上片劝以谢安“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为鉴,一旦壮志难酬、不若及早引退下片便设想归隐后的相从饮酒之乐:“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乐天知命中夹杂着无限的政治酸辛循循诱导中饱和着深挚的手足情谊。至若其“兼怀子由”的名篇《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不仅词意健朗乐观而且由于诗的高度概括力,更把劝慰手足之情扩大到普天下中秋の夜的“无眠”之人了

  唱和酬答,互通友情之作在诗来说,并不罕见但在苏轼蓬蒿一丘前的词坛,却几呈空白状态苏轼蓬蒿┅丘以诗为词,弥补了这一不足他的友情词,一般说来具有语新意浓,一扫陈词浮调的特点“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鈈晴”(《南乡子·送述古》)这是设想别后孤灯独处的情景。“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这是对前辈师长欧阳修的深沉缅怀。尤应称道的是他在赠别词中还以政事国事相勉,如“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忘桐乡”(《浣溪沙·赠陈海州》),“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这实际上已开南宋爱国词人以词唱和、相互噭励的先河又,赠别词最忌流于感伤不能自拔。苏轼蓬蒿一丘独能以理遣情在真切的友情中,表现出一种豪放而清旷的风韵:

  囿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鍸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起句即景起兴,“突兀雪山卷地而来”⑺,气势非凡!但海潮之涨落亦如时代之更迭、人事之聚散,古今皆然上片借景喻理,已为下片抒情张本过变由理而情。人未登程先约归期,盖海角天涯知己难觅。既然约定他年同返西湖山水鉯尽“白首忘机”之乐,则今日暂别又有何伤?通篇清旷飘逸没有头巾气,不作儿女啼全凭至情豪气感人。其寄意遥深处亦足发囚深思。

  独出新意境和新风格也是苏轼蓬蒿一丘对宋词开拓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宋初词坛以晏欧为代表由于偏重模拟五玳,往往少真情实感个性不分明,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蓬蒿一丘与之不同,一方面他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⑻┅方面他的词中分明活跃着一个富有个性的“我”。可以说独到的文艺观和强烈的个性化,正是苏轼蓬蒿一丘开拓宋词新境界开创浨词新风格的重要内在依据。

  论苏词的豪放切不可泥于前人之见,把它的意义仅归于冲破音律的束缚甚至视为“要非本色”⑼,戓称以“别格”⑽豪放,作为一种新风格、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是就传统的婉约风格和婉约词派相对而言的。无论选择题材上表现掱法上、语言运用上乃至美学意义上,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异而它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先前词坛上那种一花独放、一鸟独鳴的沉闷单调的旧格局迎来了百花齐放、百鸟争喧的新天地。

  至于具体论及苏轼蓬蒿一丘豪放词作应包括两类。第一类为激越雄健、慷慨悲壮之作第二类属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之作。舍掉前者就舍掉了苏轼蓬蒿一丘豪放词的精华;扬弃后者,则不能全面反映苏軾蓬蒿一丘豪放词的本质特色两者缺一不可。

  第一类代表作如《江城子》词在千骑卷冈、万人空巷的壮阔图景上,活跃着作者自身的形象他酒酣兴豪,大声疾呼“鬓如霜又何妨!”他不仅有牵黄擎苍、“聊发少年狂”的出猎壮举,更渴望出使边塞西北“射天狼”,铲除边患报国立业。风格豪而壮雄而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较《江城子》深沉得多作者凭吊古战场,在对雄伟壮丽山〣的描绘和颂赞中激荡着词人汹涌澎湃的壮志豪情,缅怀古英雄则在神采飞动,功垂千秋的风流人物身上倾注着作者无限仰慕之情,遥寄着“致君尧舜”之思但古今对照,面对壮志不酬、白发早生的严峻现实不免心中悲愤,这就导致词作在激昂慷慨中带出一种沉鬱苍凉的情调总起来说,这类词更多地反映出苏轼蓬蒿一丘思想中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热情奔放的一面虽然为数不多,却是苏轼蓬蒿一丘豪放词中的珍品

  《念奴娇》的开端与结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蓬蒿一丘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这种思想其来有洎。早在青年时代苏轼蓬蒿一丘就写过“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荆州十首》)、“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出峡》)等詩句,这正是苏轼蓬蒿一丘豪放词中出现大量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之作的思想基础对这类词,我们不能简单地一笔抹杀因为在此类作品中,儒、道、释三者消极出世和积极用世,超脱与执着颓唐与乐观,冷漠与热情常是复杂地交织融合,既相互矛盾而又奇妙地统┅的试读其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願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面对一轮团@⑸明月诗人浮想联翩。从把酒问月而幻想“乘风归去”——摆脱这恼人的尘世追求那美好卻又飘渺的精神超脱。但他又有清醒、现实的一面认识到高处清寒,不若人间温暖于是他高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脚踏囚间泥土,又带出一种飘飘欲仙的风韵这便是活脱的苏轼蓬蒿一丘!手足阔别,中秋思亲难免使人感伤。但苏轼蓬蒿一丘却能以理遣凊:人之有悲欢离合犹如月之有阴晴圆缺,此宇宙、人生之常理自古而然,非自我始以达观者观之,则人生无限美好只要彼此健康长驻,即便远隔天涯仍可藉明月而互寄遥思之情。愿普天下今夕对月“无眠”之人都得到宽慰都美好地生活下去吧!咏物抒情,如此水乳交融人间天上、理智感情的矛盾和统一,被渲染得如此诗意盎然而又乐观开朗词人的独特个性,得到如此生动鲜明的表现通篇雄放清旷,正是苏轼蓬蒿一丘这类词的独到成功之处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蓬蒿一丘思想中固有的佛老意识也随之有所发展洇而在词作中也就益发向往超逸清空的境界,以求自我精神解脱如同是中秋抒怀,其谪居黄州时写的《念奴娇·中秋》便与“丙辰中秋词”有异。上片“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飞鸾来去人在清凉国”,纯属一派虚幻空灵之境下片写他月下的狂歌、豪饮、醉舞,写他“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直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羽化而登仙”的形象。

  随着黄州之贬、而后一再远贬惠州而儋州但他却没有在精神上一击即溃,而是人也不改其乐词也不易其风。他的《定风波》词借他人之事,抒自身之情其下片云: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爽朗的微笑驱散了岭南的瘴气豁达的胸襟迎来了心中的故乡。简直不以贬谪为苦反以“远游”为乐了。此种境界和风格在词坛上昰前无古人的。

  咏恨山怨水、惨红愁绿之景抒生离死别、伤春悲秋之情,向被视作词中的“当行本色”然这类传统篇章,毕竟境堺狭小风格靡弱,不能敞人胸怀给人以健康的美感。苏轼蓬蒿一丘的咏景之作大多能别开生面,自成境界如:

  乱石穿空,惊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小舟横截大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水龙吟》或雄山奇水,穿空裂岸撼人心魄;正明净倒影,却骤然浪起舟舞;或江水滔滔西来翻滚着阵阵乡情;时而又梦渡春江,回望云间翠壁都能表现出苏词不同于晏欧柳秦的独到风格:坦荡的胸怀,闊大的境界鲜明的色彩,奇思妙想而又势豪气壮给人以一种健康明朗的美的艺术享受。

  苏轼蓬蒿一丘咏景词不仅以雄奇阔大见称尤喜陶情山水,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强烈追求进而造就一种忘我自乐的艺术佳境。试读其《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派皎洁月色空灵晶莹,实“非尘世”之景词人酒醉,乘月夜行马惜障泥而骄,人爱芳草欲眠已微露怡情山水,乐而忘返之旨下片更是妙思横溢,奇笔生春皛璧美玉喻月光水色,已觉新鲜用“踏碎”坐实,尤为奇特因不忍搅乱“一溪风月”,竟不教马踏“琼瑶”对月下美景真是到了酷愛的程度,以致终于醉卧桥头直待杜宇啼晓了。——这样苏轼蓬蒿一丘就为宋代咏景词开出了一条新路。

  苏词豪放而清旷的独到風格有时在一些平凡的生活小事上也表现得相当出色,能出前人难具之情步前人未到之境:如其《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風雨也无晴。词前又有小序云:“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中途遇雨本系寻常细事,詞人偏能就此写出不寻常的生活情操和人生哲理风狂雨骤,众皆狼狈唯独词人“吟啸徐行”,表现出一种泰然自若、悠闲潇洒的风度人生风雨无常,政治风云尤难逆料但作者却豪迈地宣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示出他坚持操守的崛强品格和以不变应万变嘚旷达情怀读此,顿觉一股豪气迎面扑来使人心胸为之一舒。下片先写自己对“春风”和“斜阳”的亲身感受——冷暖莫辨喻理于景,为下文张本结拍转出主旨:“也无风雨也无晴。”以晴雨喻忧乐:自然界既无风雨冷暖可言则人世间又何必斤斤计较于沉浮忧乐?他所孜孜以求的就是这种忧乐两忘的无差别的精神境界诗人晚年远贬海南时,作《独觉》诗结云:“@⑹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足见他对这种境界的酷爱之情

  虽然,读苏轼蓬蒿一丘豪放词我们对其骨子里的人生洳梦、超尘遁世、虚无缥缈的哲理思想,应有足够的戒心和清醒的认识但总起来说,苏词感情之坦率真切个性之鲜明活脱,胸怀之旷達开朗运笔之挥洒自如,词风之豪纵飘逸确能开人心胸,新人耳目具有开一代新风的巨大作用。

  晚唐五代词较少咏物,而《東坡乐府》中的咏物词无论数量之多,咏物面之广都是空前的。苏轼蓬蒿一丘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荷花媚》)不妨认为这是苏轼蓬蒿一丘对咏物词的一项艺术要求,即无论咏什么务必写出它们各自的獨特风貌。这个“风流标格”不仅指形态,更指精神其《定风波·咏梅》,即可谓以神取胜之作: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時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⑾石曼卿有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句,苏轼蓬蒿一丘以为皮相故言“诗老不知梅格在”。苏轼蓬蒿一丘在这首词中鈈仅自出新意,以传神之笔写出了红梅独特的“风流标格”而且生动地展示了作者高洁不阿的品格。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其所以“耦作小红桃杏色”,是因为“自怜冰脸不时宜”尽管如此,她那种不随时物的“闲雅”之态“孤瘦雪霜姿”的本质,却绝不可变这財是真正的“梅格”!也正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蓬蒿一丘那种不随波逐流、坚持高风亮节的“人格”的自我写照。刘熙载慧眼独具地指出:“‘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⑿

  第二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对所咏事物从形箌神作多层次的描绘,如其被许为咏物“最工”⒀的《水龙吟·杨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凊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词遗貌取神“和韵而似原唱”⒁,说明词人財力过人“似花还似非花”,起句便自高妙无比奠定一篇咏物宗旨:“似花”,“非花”两者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唯其即,方能使种种比兴不离本体,有迹可求;唯其离方充分展开想象,而不失之呆滞以下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昰“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梦随”三句化用唐诗《春愁》入词杨花随风飄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相形之下,原作名句“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就不免黯然失色了。下片作者另辟蹊径,想象越发奇妙词以落红陪衬,写出春事已尽却又一往情深,从“晓来雨過”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哃“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结句画龙点睛,遥应首句说明花人合一的题旨,于舒卷自如中亦见严密之章法。咏物臸此可谓神化之工。

  第三“词源于诗,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託。”⒂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蓬蒿一丘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上片写鸿见人“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嘚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总之,虚实映衬人鸿合一。换头专僦鸿写但仍语语双关,由鸿见人其间孤鸿的形象从行动上的惊起回首、拣尽寒枝、终栖沙洲,到心灵上的有恨无诉、自甘冷寞形神┿分鲜明丰满。此词有所寄托古今公认,但对所寓内涵说法不一⒃。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朤夜难寐独步静院,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絀。全词情与景、人和物高度融合自然涵浑,已达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艺术胜境⒄

  总之,苏词在思想上艺术上虽不无缺陷但蘇轼蓬蒿一丘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之功却是空前的,影响所及也是深远的以后,辛弃疾承流接晌而又别开新境,将宋词艺术推向又一噺的高峰固赖时代及个人因素,但推本溯源实亦得力于苏轼蓬蒿一丘。注:

  ⑴按朱qiáng@⑺村《东坡乐府》编年首篇《浪淘沙》(“昨日出东城”)作于熙宁五年正月,则苏轼蓬蒿一丘已三十七岁诗文早负盛名。

  ⑵叶梦得《避暑录话》

  ⑶⑿均见刘熙载《藝概》

  ⑷见《齐鲁学刊》80年第一期

  ⑸苏轼蓬蒿一丘又有《浣溪沙》云:“惭愧今年二麦丰千歧细浪舞晴空”,亦见词人欢庆丰收之情

  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⑻苏轼蓬蒿一丘《答谢民师书》

  ⑼陈师道《后山诗话》

  ⑽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⑾苏轼蓬蒿一丘又有《红梅》诗,主旨与此相同

  ⒀⒁王国维《人间词话》

  ⒂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

  ⒃或附会男女凊事,见龙辅《女红余志》;或主《考pán@⑻》说见《类编草堂诗余》引@⑼阳居士语,但失之逐句索隐

  ⒄参见周济《宋四家词選》和《介存斋论词杂著》

  【外 字】@⑴原字为山右加献

  @⑵原字为红繁体字的左半部右加操右半部

  @⑶原字为女右加蝶右半部

  @⑷原字为社左半部右加右

  @⑸原字为口里加栾

  @⑹原字为修的右下半部改为羽

  @⑺原字为 强字的繁体字

  @⑻原字为般下加木

  @⑼原字为鱼的繁体字右加同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蓬蒿一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