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尼尔机械纪元病毒沿岸被病毒入寝赶去商业都市那关的存档,,我过不去,或者谁能用远程控制帮我过了

去俄罗斯旅游,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不能错过的事情?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057,028分享邀请回答7168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831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都市佳作】冯敏飞中篇:不够漂亮的女人(二)
不够漂亮的女人
叶素芬回到家,方妮还在做作业。
10点11分啦,作业还没完啊,快睡觉!
快了。方妮头也没抬。
叶素芬轻轻地吻了方妮一下,说我说过,不能超过10点!
你几点回来?
7点多一点。
有没有男同学?
真的没有?
方妮生气了:不信你去问嘛!
没有就好。女同学,跟女同学玩就是了,跟男同学……
我要做作业,别吵我——!方妮嚷叫起来。
叶素芬自觉理亏,悄然退出,洗脸,洗脚。洗漱时,心情仍不能平静。她常常觉得方妮很可怜,早上6点多起床,自己热了牛奶边吃边赶车,中午一回家就要做作业,晚上又是,常常还超过10点,比好些大人上班还累。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减轻学生负担,说说而已。方妮现在读初一了,初三就要硬考,考不上要读高中就得多花钱,差一分一万两万,——孩子读书就是挣钱啊!当然,她不愁方妮读书的钱。虽然谈不上富,一个孩子上学还是供得起。只要她争气,要出国留学也支持。自己命苦,没有多读书,整天提心吊胆要不要下岗,女儿可不能再受这种苦。现在丈夫也有职有位了,收入会更好。再积蓄几年,出国读书经济上不会成问题。问题是方妮她自己要想读,会读。目前,方妮还算可以,成绩在年度排名150名左右。按往年招生情况,他们学校200名前的都可以考上重点高中,方妮应该没问题。问题是人会变,女大十八变,她现在正是开始大变的时候,大意不得啊!这么想着,不知不觉,叶素芬又到方妮房间,问我煮点点心给你吃好不好?
别吵我好不好!
这臭孩子,脾气越来越不好!
叶素芬边念叨边退出,到书房,开电脑,想上网看点什么舒缓一下情绪。没想到,一开机发现没有正常关机,而且转椅坐垫是热的,这表明方妮动过电脑——上过网。前两天,她不知怎么蹿到一个黄色网站,而那网站像跟屁虫样的甩都甩不掉,删完又会自动跑出来,还有裸体图片显示在桌面上,不堪入目,自己都不好意思看,决不能让方妮看到。她电脑水平有限,解决不了难题,得请人帮忙。这两天技术员没空,她只能要求方妮不要动电脑。方妮竟敢违令!叶素芬火冒三丈,冲到方妮房间,往她腮帮子上抓起一把肉就拧:叫你不要动电脑,你就是不听!
方妮哭了,委屈说老师要我们做课外作业,我查资料。
还看了什么乱七八糟的?
没有……没有就好,看了我剥你的皮!叶素芬无法证明她看了,只能就此罢休。快睡觉!做什么事都慢吞吞的,这么迟钝,还想读好书!
叶素芬回自己房间,倒了杯水喝,愣愣地坐在床沿。她不明白方妮怎么还这么不懂事。没有上进心,没有竞争力,将来怎么在社会立足啊!
叶素芬很注重对方妮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她说她原来还有一个大哥,以前苦得饭都没吃,活活饿死了,方妮根本不相信。真不知以前“忆苦思甜”是怎么搞的,漏洞百出也让他们那代人深信不疑。于是,她改变方式,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点点滴滴,潜移默化。
星期天,叶素芬带方妮上街放松放松。一下楼,碰上捡垃圾的妇女用手给一家一户的垃圾分类,苍蝇围了一大堆,方妮掩鼻而过。叶素芬及时教导说:这女人没有好好读书!如果多读书了,就会有好的工作。
才出巷道,有一堆民工坐在街边的地上,男男女女,带着锤子、钢钎、土箕之类,等着搞新房装修的人家前来雇佣。叶素芬适时注释说:她们也是没有好好读书!如果多读了书,就会有好的工作,高楼大厦,窗明几净,四季如春。
甚至碰到那些浓妆艳抹的女郎,叶素芬也要不失时机地引导说:这些是坏女人。没有正经工作,晚上搞三陪,跟男人鬼混,不要脸!她们也是没有多读书!要是多读了书,她们就会有好的工作,有钱有地位,活得有脸有面。
什么说多了都会让人反感。再碰上那类人,方妮抢先说这些人没有多读书。要是多读了书……
好了好了,知道就好!知道就要好好读书。叶素芬有点难堪,但不生气。她们有些不是不肯读不会读,而是因为家里穷,没钱读书。
对此,方妮相信,因为他们班上也有穷人的孩子。在她上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碰到少男少女跪在街边,前面摆张纸说是家乡遭灾,请大家资助他(她)复学。叶素芬认为他们是骗人的,但不予揭穿,只是趁机赶紧告诉方妮说我们家虽然不是富翁,你读书的钱还是有。只要你肯读会读,将来出国留学爸妈也完全负担得起……
叶素芬嘴里说这话时,心里有点虚。自己才积蓄几个钱啊!万一下岗,够吃几天?现在又医改,万一生个大病,怎么救命?按眼下这种情况,她不能声称有钱。当然,对自己女儿说说没关系,鼓励鼓励她。当然,方浩铭如果干得好,如果能一步一步往上走,家庭经济应该会有更好的前景。
让叶素芬越来越担心的是,现在社会风气太糟!学生早恋,如今不是听说而已,而是面临的实际问题。经常有些男同学挂电话来找方妮,说是问作业之类。叶素芬警惕起来,抢过话筒,明确要求去问别人,不要再挂电话到她家来。方浩铭有点过意不去,批评说你这样——太过分了吧!
叶素芬不以为然:管它呢!只要孩子学习好,得罪同学怕什么?
有个星期天,趁方妮到学校上兴趣小组课,叶素芬突击抄查她的房间,居然翻出几张小纸条,有的写着明显出格的话。其中有张写道:“江浩是个骗子。说好放学后在天桥边等我,一起回家,让我等到天黑也没有等着。我伤心极了,单词一个也背不下去,关了灯暗摸摸还在想这件事。他真的不爱我是吗?急死人了!请你帮我问问他,要快!”叶素芬看了,将方妮痛揍一顿。
不是我写的!不是我写的!方妮哭了。
叶素芬捏着方妮的脸蛋追问:不是你写的,那是谁写的?
星期一早上,叶素芬请了一小时假,像押战俘一样跟方妮到学校,找到那个叫姚菲妃的女生,恨不能将她像自己女儿一样痛揍一顿。她威胁说:从今以后,不许你再找我家方妮玩!你如果再找我方妮一次,我就把你这些乱七八糟、不知羞耻的纸条贴到你们教室去!
姚菲妃吓得哭着求饶,保证不再找方妮玩。
现在网上很糟,正儿八经的网站也都是刺激的画面,刺激的话语,令人防不胜防。叶素芬突然想,该把电脑锁起来……
叶素芬正烦女儿的时候,小哥挂来电话。他说有个朋友看好了一批货,搞到肯定赚一大把,只是资金不够,特地请她投点资,只要2万就够。
我手头没钱。叶素芬根本不相信小哥,小心翼翼说。有几个闲钱,买了股票,都套在那,气死了!上个月,浩铭要买个新手机,我还向人家借了一千块呢!
赚到了钱,我保证会分给你!小哥也不相信叶素芬。桥归桥路归路。该你多少,保证不少你分文。
不是怕你什么的,实在是手头没钱。
你不是有信用卡吗,周转一下,几天就还。
你上次透支一万块还没还呐,现在卡都给银行扣掉了。
那一万块,等我这次赚到了钱保证还。你能不能帮我想点办法,你在银行总比我路子多。
我有什么路子呢?我又不是行长……
方浩铭不是当行长了吗?
我们教行不是私人银行,方浩铭当行长也不能乱动银行的钱。
算了吧,你干脆说一句:没我这个当哥的。
小哥——,怎么这样说呢?你想想,这么多年来,我帮你还帮得少吗?
你是帮了我。可现在,我吃饭都成问题,欠一屁股债,你却把钱存在银行里头睡大觉……
我没存钱。
你没存心!当初,要是不让你进银行,我们换一下,你来当当下岗工人怎么样?我不是没本事,也不是懒……
你别说了!要多没有,我明天转1000给你先用。
“下岗”两个字,叶素芬平时就本能地反感。现在听已经下岗的小哥嘴里说出来,更觉得难受,头皮一阵麻,连忙甩1000元堵他的嘴。
小哥只知道叶素芬今天还待在天堂,不知道裁员的危机也到了她身边,如同已经感染上乙肝病毒,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转肝硬化转肝癌。教育银行也必须改革,必须从专业银行转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必须“减员增效”。那么,减谁留谁?事关饭碗大计,哪个领导都不能不谨慎,不会蛮干硬干。市分行专门下了文件,要求按分数高低,张榜公布,让人口服心服。分数的构成是学历和年终考评,学历按大学本科、专科、中专几分,考评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几分,再是被评为支行先进、市分行先进、省分行先进加多少分,受通报批评、处分扣多少分,这样一排,谁高谁低一目了然,然后“末位淘汰”,叫你有泪没地方哭。用这种方法,去年在各支行(分理处)已经裁减了50人,今年又裁了60人。据说明年改革的力度还要加大,也就是说在市分行机关真要裁一批人。叶素芬前几年混了一张大专文凭,还过得去。问题是她去年被评为不称职,如果今年再被评不称职,那么她跑都跑不了末位一二……
叶素芬的日子从来没这么艰难过。她像夜半临渊的盲人,猛然醒悟过来,发现一步之遥的险境。她没有告诉方浩铭,怕他抱怨她担忧她分他的心,有泪往肚子里吞。她不后悔,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破罐破摔。她觉得应当坚强起来,接受现实,努力改变自己。不仅要扭转眼前的困境,还要根本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往,她认为只要当好贤妻良母和一般职员就行了。如今她意识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如果不改革自己,今天不被裁,明天后天还是可能被裁。她现在是在市分行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也就是党委宣传部,对应地方党委宣传部和文明办,主要负责一些优质服务和党务工作。她没有银行专业文凭,如果再搞不了党务,将来干什么?她彻底清醒了,连夜写入党申请书。因为考评不称职,连考察对象也没列上。如果今年考评过关,很快就可以列上,就可以开始根本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叶素芬对未来考虑得很清楚,如何对付今天的考评盘算得更仔细。
填写考评表之前,叶素芬将述职报告拿出来再看一遍,仿佛要进入某种境界,需要把剧情酝酿一番。这份生死攸关的报告,她前两个月就开始写——严格说来,从得知上年考评失利之时就开始了,好些工作还是按这报告设想去做的,好比竞选演说。
述职报告早有共识: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政治思想这一部分好说,几乎可以全国通用,即认真学习什么什么,尽管闭着眼睛从网上直接下载,而且基本可以一年抄来几年用。当然只能说基本可以。如果要求高些,还得“与时俱进”(这也是一个时尚的政治术语)。比如说去年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就完全可以引用,说在足球走向世界——中华民族腾飞的鼓舞下,我如何如何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觉悟。今年,中国球队在亚洲杯上败得一塌糊涂,当然不能再跟它联系,得把去年这一段删掉。如果能有点个人特色当然更好。叶素芬今年就写有这样一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云云。总体来说,这一部分不用花什么心思。
工作实绩这一部分就得费些心思了。叶素芬的工作岗位不理想,一不是业务部门,可以用数字表现,而数字像小女孩的脸可以任人打扮,有时用绝对数,有时用百分比,有时纵比,有时横比,七比八比一下,巨大成绩就凸显出来;二不是当官的,可以把大家的成绩集中起来算我个人的,业绩也容易像堆砖堆柴样的堆出来。以家庭来比方,他们好比男人,一年赚了多少钱,账上一看就知。即使亏了,也可以找出十条八条理由,突出少亏了多少。而家庭妇女的总结就不好写,一年抱了多少趟孩子,洗了多少只碗,扫了多少次地,怎么说得清楚?一年到头,领导说东就东,领导说西就西,忙得晕头转向,到头来还很难总结几条像样的。当然,要找一些生动的事例也不是没有,问题是有些事可做不可说。比如党委中心组学习,按理说叶素芬不是中心组成员,党员都不是,不关她的事。可实际上,因为在这个部门,她的具体事比别人还多。今年碰上学习总行行长非常重要讲话运动,一级一级要求把学习落到实处,严格检查学习笔记。省分行还明确要求,处级领导要写学习笔记3万字以上,科级领导2万字以上,一般员工一万字以上,且必须用钢笔认真写,用电脑打印的一律不算——以防上网下载。商场如战场,行长们日理万机,哪有时间一笔一画地写3万字的学习笔记?有的行长认真,真的硬着头皮写。有的行长就变通,要人代劳,责无旁贷地落到宣传部(文明办)落到叶素芬的头上。这事说不累也不累,随便找张本行报纸或网页照抄就是,不用费脑子。可领导的和自己的,接近十万字可以印成一本小书,一笔一画抄起来想像过去也不容易。为了避免省分行检查人员挑剔,还要努力写出不尽相同的字体。同时,对于市分行机关部室、各支行(分理处)的干部职工来说,市分行宣传部(文明办)包括叶素芬又是上级检查者。对于执行这一任务,她同样一丝不苟。碰上没按格子写的,她逐字逐句逐段逐页逐篇地数,以防冤枉人家。钱主任忍不住说:大概估一下就行!照你这么数下去,半年都查不完。全市教行73名副科级以上干部,926名普通职工,她就检查了1062万字,大家可以设身处地地想想那有多辛苦。然而,冷静一想,她觉得这不能公开说。这么说,不等于暴露领导学习作弊?再说钱主任那话,不等于批评他工作太认真?想到这,她吓了一跳。于是,她在工作实绩这一部分只是含糊地写:今年文明办(宣传部)转发了246个文件,组织了12次党委中心组学习、2场职业道德演讲、2次优质服务知识竞赛和一次“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征文比赛,本行在全市服务行业文明竞赛活动评比中取得第四名,全市教行新增省级文明单位一个,这些成绩也有她的一份汗水。
工作态度这一部分弹性较大,叶素芬把全篇重点放在这,突出说说自己遵纪守法和敬业精神,力求给人留下好的、深刻的印象。去年,因为父亲病重、去世,叶素芬超了假,甚至有旷工。今年,她连公休假都没用完,没有迟到早退,好多回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加班,完全可以说明她良好的遵守了本行的纪律。问题是她觉得这样太平淡,不足以洗涮去年给人留下的不良印象。她也确实有些具体的、生动的事例,只是涉及自己的隐私,一直犹豫该不该说出来。今年八九月那段时间,叶素芬一直觉得身体不适,头痛,目眩,心跳,喘息,频脉,搞不清楚什么毛病。怕被同事知道,造成身体不好——影响工作的错觉,她特地跑离市分行、支行以及本行储蓄所远的医院去检查。检查结果,没哪个部位有异状,一切都正常。换个医院,结论差不多。有个年轻的男医生建议,可以去看看心理医生。
你才神经呢!叶素芬本能地骂道。话出口了,才发觉失态,连声道歉。
其实没什么。那男医生挺有涵养,耐心解释说。现代社会是压力社会。据调查,每十个薪水阶级人士中,就有一个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忠告。在国外,找心理医生看看,就像我们找医生看看感冒一样……
谢谢!我不需要!叶素芬边说边退出。
出了医院大门,叶素芬的心还乱跳不已。让人怀疑自己精神有问题,岂不是更糟?她怎么也不相信自己心理上会有问题。这样跑来跑去,拖了个把月时间,到9月,她感到有怀孕的症状。直接到妇幼保健院检查,发现怀孕两个来月。真奇怪,每次都有采取措施,怎么还会“中标”?怎么这么久才知道?意外怀孕必须流掉,这是不用考虑的。流产是鼓励的,可以大大方方请假休息。问题是她现在非常忌讳“请假”这种事。她不能再请假,除非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
叶素芬拖到国庆长假才去流产。没想到,妇幼保健院也放假。还好,他们放假只3天,第四天她一早就去。这些天,方浩铭比平时还忙。国庆长假没去外面旅游也不会天天待在家里,是公关的“黄金周”。方浩铭带了司机上来,早出晚归,安排满满的。每天回家都深更半夜,醉得颠三倒四,连脚都不会自己洗。他不会讲白天的具体活动,只反反复复嘟哝一句:“早知道这么累,打死我也不去当这个行长!”说着倒床,摸着枕头就睡,碰也不会碰她一下。第二天一早,他吃几片解酒的提神的,又匆匆走了。她有时不相信他真会忙成这个样子,怀疑他是不是外面养了小妞,想偷偷跟踪一次。又想还不至于,还想如果知道是真的,她更受不了,不如像绝症一样迟些知道。因此,她没把怀孕要流产的事告诉他。以前去流产他都有陪,可现在不一样了,她也想换一种精神面貌。听说,以前捎排的女人,整年跟男人在河上。生孩子时,哪有人伺候?自己接生,自己剪脐带,自己到河水中洗东洗西,还不照样好好的?
叶素芬的叶素芬,你的命够好了,不要太娇气!在去妇幼保健院的公交车上,叶素芬一路告诫自己。再这么养尊处优下去,下岗怎么活啊!下岗了,水费电费煤气费都缴不起了,捡垃圾当三陪还不都是人干的?
做完手术,就地休息一会儿,叶素芬忍着疼痛,叫辆出租车回家。艰难地爬上9楼,倒在床上,这才想起没有买点什么补一补,万一弄垮了身子那就得不偿失了。她想起床,下楼上街买点什么,可是浑身无力。方妮毕竟还小,帮不了这么复杂的忙。她只好给方浩铭打手机,如实告诉他。他埋怨几句,说一时走不开,派驾驶员从馆店买了一大盆鸡送到家里来。喝着鸡汤,她不住地流泪……
这次流产,叶素芬身心都很伤。一连几天,她浑身乏力,神情恍惚。在后3天假期里,方浩铭基本在家照顾她,很少出去,有出去也不会太久。他不让她起床,要她像坐月子一样整天呆在床上,洗脸、吃饭送到床边,上卫生间扶进扶出。她说这些事,我自己来可以啦!
让我将功补过吧!方浩铭说着吻了她一下。
都是你不好!
是我“不好”!是我“不好”!要是别人“不好”,那还得了!
可惜假期太短,方浩铭不能因老婆流产请假——即使有这政策,他说不定也会像叶素芬一样主动放弃。节后上班第一天,方浩铭一早赶回清宁去。叶素芬也早早起床,准备上班。平时,每天都是方妮起床更早,她则要睡一下懒觉,等到7点才起床,7点40分出门,7点50分左右到达办公室。今天,她想自己脸色肯定更差了些,该上点淡妆,别让同事看出什么。这么一想,她觉得起床可能还是迟了点,不由加快步子。不想身子还挺虚,进卫生间一不小心就滑倒,右脚扭得很痛,爬都爬不起来,只好大叫方妮。
方妮背起沉甸甸的书包正在出门,听到呼救,赶忙跑过来扶起叶素芬。她痛得迈不开步,方妮竟然说妈——,你要勇敢点!你看解放军打仗,受伤了照样猛冲猛打。
你扶我多走几步,活动活动血脉,我也会好好的。
于是,叶素芬忍着剧痛,让方妮搀扶着走出卫生间,在客厅一圈一圈走。方妮要上学了,扶到床边。她想休息一下就起来,谁知一休息怎么也站不起来。脚板肿了,钻心一样疼,一站就要跌倒。直到7点50分,她还挣扎不起来,只好挂电话给钱正康,说明摔伤经过。
没关系,你就在家休息吧!
不是……我是说……小方下去了,我女儿又上学了,家里没一点药,我想……
我给你买一点,马上给你送去。
那……实在不好意思。
不久,门铃响。叶素芬知道是钱正康来了,连忙掀开被子下床,可是脚一动就疼得要死。她一面大喊等一下,一面忍痛起来,用小凳子撑着,一步一步拐到门边。看到果然是钱正康,她觉得受宠若惊,感动不已,但她疼得满头大汗,再也走不动。她接了药,坐到门口的地板上,马上涂擦起来。擦完,休息一会儿,钱正康扶她回床,告别离开。
钱主任,我这样子……
没关系,你尽管休息。我们不比业务部门,多一个少一个还不就那么回事!
我是说……不好意思,我是说我能坚持工作。当然,办公室没法去。没关系!我脚没法走,又不是脑子没法动手没法动。这一段我们主要是整理给市文明办的总结材料,你把材料用电子邮件发过来,我可以在家里做,做完发回去,不会影响工作……
唉——,有那必要吗?钱正康发笑。我们那些事,做也那么回事,不做也那么回事,还在乎你这几天?
不是这意思!钱主任,您听我说。叶素芬急了。您知道,去年,父亲去世,我多请了假,结果考评成那样子。今年,要是再考评不好……
哦——,我明白了。既然是这样,那就随你便吧!
叶素芬知道,钱主任也是不得志,大凡落泊人心地都善良。只可惜身在小单位,光有领导满意不够,还要取悦那么多被捆在一起的小单位。带病坚持工作这件事,实出无奈,并非做秀,可以与去年的超假、旷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事,光有钱主任知道不够,还应当让一起考评那几个部室的负责人和员工都知道。
不仅如此,做人流不休息这件事也应当在考评中公开说说,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敬业精神。对此,叶素芬曾犹豫过,因为这毕竟是个人隐私,公开可能会有副作用。再说,当时之所以那么做,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工作。然而,她又想,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多少人不择手段,多少女人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我这样兜点并不太难于启齿的隐私算得了什么?再说动机,顺手做做善事,古今中外大有人在,可是在不同的时代会被解释成不同的思想境界,荒荒唐唐地堂而皇之。你以为你叶素芬冰清玉洁是吗?你整天干的工作是什么?搞那么多“先进事迹”都实事求是吗?这么想想,叶素芬心安理得起来。
为了证明自己的工作态度是敬业的,叶素芬本来还想在述职报告中写一件事,这就是努力学喝酒。原来有的大客户很爱喝酒,为了拓展业务,行里很多人也变得爱喝。叶素芬也想学喝酒多拉存款,但又觉得喝酒比变漂亮更难。漂亮不漂亮主要靠天生,会不会喝酒可能也是天生,而我叶素芬是天生免疫酒精。光光喝酒还好说,只要有牺牲精神,人的器官总比酒强。问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男人个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都在乎你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而这,好比是艺术,难以身传言授。郭三妹倒是行,很快有人给她起绰号叫“郭三杯”、“郭三点”。三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她敬你酒,喜欢一口气来大组、中组或小组,大组12杯,中组6杯,小组3杯,不分啤酒、红酒、白酒,首先在气势上压倒人。而你敬她酒,她每杯都要少倒一点,摇掉一点,剩下一点。男人大都很贱,她又有那种说一不二的资本,每餐都可以放倒几个。叶素芬天然没郭三妹那种资本,还是很努力,好几次醉得出洋相……可是去年加大反腐力度,行长不让喝酒攻关了,所以叶素芬最后没有写这一点。
述职报告早就深思熟虑过。现在,叶素芬最后看一遍,除了个别文字,觉得没什么好改,挺满意,明天照念就是了。她相信,这份报告能够打动人心,一定能为她赢得好评。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都市》2018年第2期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北上广”将不复存在!上海的黄金时代已谢幕,这座城市注定要为它的保守付出代价
今天你去问一个刚毕业的人,如果要从事互联网行业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打拼?他一定会首选北京深圳。今天你去问一个互联网创业者,你会首选在哪个城市创业?他也不会首选上海,因为风投家们都扎堆在北京组饭局,那里才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试验场。
来源:行业研究报告
而BAT这种级别的公司,和上海从来没关系。
几年前上海的大领导就让下面反思,为什么阿里没有来上海。现在几年过去了,啥也没反思出来,倒是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去杭州工作了——上海人为了工作去别的城市当硬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现在连香港的banker们都跑了不少人去了杭州,上海人再不敢说什么“西湖是上海人的后花园”这种陈年大话了。
据说当年支付宝找建行合作,上海几个支行都不太愿意接手,现在这些支行来自支付宝的存款能占所有存款的一半,跪舔还来不及——这很好诠释了什么叫当年爱理不理,如今高攀不起。浙江海宁原来是的口号是:接沪融杭,前年改成融杭接沪,一字之差,一叶知秋。影响力是时间和质量的累积,等人家都成型了,你再要争取,当然不容易了。
曾经上海是妥妥的互联网第一梯队:先有全中国最高调,最烧钱的亿唐,然后是电商先驱的易趣。论内容输出平台,谁能比榕树下要早?论游戏吸金利器,80后男生谁没买过九城和盛大的点卡?现在十几年过去了,除了查餐馆(大众点评)和叫外卖(饿了吗)以外,你还在用几个上海本土互联网公司的服务?连携程我都很少用了,直接上官网买机票更省心。
上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掉队的?
要知道上海的位置得天独厚,本不缺资源和人才,为什么跟过去十年来的历次互联网风口好像一直都不对付?
就连风投都普遍不喜欢投上海的公司,认为没有发展性。曾经火热的互联网企业只要是上海的,总是没几年活头,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势头消沉得特别快。要知道当年上海的易迅是可以PK 京东的,上海原来的新蛋、丁丁地图、百姓网,都像被下了降头一样,没一家做大的。
但凡有一点做大苗头的上海互联网企业,也总是逃不出被人兼并的命运:本来上海出了个土豆,结果创始人自己闹离婚作死,最后被优酷收购。大众点评本该是上海本土最有希望的互联网公司,结果被美团合并,管理层出局。易迅被京东收购,德佑被链家收购,安居客被58收购,一号店被京东收了。
等自己的种子选手全倒下了,上海政府意识到不对劲了,终于开始推动互联网了,然后整个思路居然还是做好服务。这个反应太迟钝也太晚了。因为上海长期没有互联网大公司大平台的存在,因而难以获得人才集聚效应,没有人才聚集就没有活跃的氛围,不信你自己去发几个招聘广告就知道在上海创业有多难了。
现在互联网跑马圈地都差不多了,各种共享经济就是烧钱打仗,马太效应。中国的城市间竞争不是闹着玩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上海在互联网方面只会与北京深圳乃至杭州越差越大,已经没有了赶超的希望。
很多人自我安慰说上海靠的是金融贸易制造业,互联网只是很小一个Sector,这其实是格局和眼界不够才会有的看法。互联网和水、电一样已经成为全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为丧失了先机,所以也就丧失了其后一系列的新事物落地和爆发的可能性。一轮10年的机遇损失,影响可能会持续整整一代人。错过这波互联网红利可以说是上海近年战略发展上的重大失误。
这口锅到底应该谁来背?
简单的说,这口锅和上海的金融机构、上海的头头脑脑、以及每一个上海老百姓都有关系。三者结合到一起,给外人的印象就是这座城市相当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互联网基因。
上海金融机构有牌照的1500多家,全国第一多,本外币存款十几万亿,上交所,人行双总部,各大银行总部或者地区总部扎堆。但是在如此的金融加持之下,新兴企业在上海依然很难拿到融资。
现在互联网创业和十年前那种车库文化早就不一样了,现在就是拼钱的游戏。
idea谁都有,你能想得到的东西别人也都能想到,做法步骤没有质的区别,所以一开始起跑线谁也不会差对方多少,关键就看谁弹药充足,钱够烧,看谁先拿到融资,看谁先用低价打名气抢人头,看谁先发动兼并大战。上海的金融机构对新兴企业如此保守,年轻企业家们一开局手里弹药就比别人少,怎么和人家拼?
当年有好多互联网草根企业都跑去浙江落户了,当地政府提供各种税费土地等的支持。如果同样规模的公司跑上海来,上海眼皮估计都不会翻一下。当年的张江和漕河泾都是荒的不能再荒的农田,才会拿来做所谓创新基地。现在真的有点名气以后,要再吸收新的初创公司又把门槛提的很高。上海这个地方从上到下,只会正眼看待“已经是个人物”的人,对于“尚未证明自己”的人,充满了无限的警惕。
樱桃好吃树难栽。风霜雪雨的风险又不想承担,怕脏,怕事儿,只想等着摘果子,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呢。起步阶段没有深圳那么risk taking,发展阶段又没有杭州那种扶持,最后的结果就是留给更有背景和政策的北京资本摘了果子。没被北京同业竞争者收购的,结局基本都是投靠了腾讯系或者阿里系。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上海金融业大幅萎缩》,里边有组数据,截至10月底,上海各项存款余额112100亿,较去年底的110511亿,只有1.4%的增幅;而全国同等口径的增幅是8.3%。也就是说,钱不往上海去了,上海吸引资金的能力在大幅萎缩。什么原因我不知道,但是很显然上海人轻松地玩钱生钱的日子快要过去了。上海是金融之都,没有钱玩了当然要焦虑。
过去的成功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
不可否认上海90年代引入外资总部经济是一场巨大的成功。
外资在铁幕外足足等了几十年,憋足了一股劲快速涌入,这波资金直接引爆了上海经济的起飞,再加上国家在当时放松了对上海的税收上缴义务,上海财政终于有钱进行基建升级,这才有了徐匡迪时代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力波啤酒在2000年的时候推出了一个电视广告歌叫《喜欢上海的理由》,给上海人黄金般的90年代做了个里程碑式的总结,当时几乎所有上海人都会唱这个歌。
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本土民营经济还很弱鸡,基本上都以初级加工品为主,苏南浙江的乡镇企业只能做做炒瓜子和塑料脸盆,传说中的牛仔裤换飞机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而当时进入上海的外资都是通用,大众这种公司,一来就是一条先进生产线,产值把民营小虾米爆成渣。上海人骨子里二三十年代留下的买办血液被瞬间激活,立刻把这波红利啃了下来。
因为这轮大发展的记忆实在太过深刻,以至于外资和总部经济深深的刻入到了这座城市的记忆里,严重影响了其后的发展路线。上海人上到政府官员,下到街坊大叔,对外资往往充满了无限的敬仰,而对民营经济留下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村炮和土鳖的阶段。这种偏见造成了整个城市的买办文化和高级打工仔文化成为主流价值观。
上海的国际化其实就是买办文化。过去上海的名校学生以进世界五百强为目标(当时500强基本可以和外资划等号),在五百强里打工的人都觉得有面子。哪怕是国企个个都觉得土。没想到现在风水轮流转,最有成长性的反倒成了中国本土企业。
前几天问了一家荷兰500强上海办公室的人,他们居然到现在工资还停留在6,7年前的水平。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现在已经开到多少钱?没概念的上网去搜一下,吓死你。那些一毕业就进外企的,现在也就过个中产日子,基本都卡在玻璃天花板进退不得,一把年纪了还要天天看大老板的脸色,和那些身家过亿的BAT早期员工同龄人的差距早已是几辈子也追不上了。
拜错师傅学香港
董建华说得一口老派上海话,比90%的上海人说的好听的多。因为香港上流社会中的上海籍政商人士和上海的特殊历史渊源,这群人一直以来是上海市政府的座上宾。也因为两个城市有共同的西方殖民地背景,导致上海的管理层在90年代的时候直接借鉴了香港的许多城市发展经验。
这些经验在当时看来是先进的,但现在随着香港自身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回头看这些发展思路,其局限性其实给上海埋下了不少祸根。
香港给上海上的最坏一课就是房地产经济。
董建华后来自己就掉到这个大坑里到今天也没爬出来。当然房价这个问题其他城市也不能幸免,但因为其他城市除了房价以外的成本并不高,所以房价造成的营商成本尚可接受。上海则不然,各方面成本高企,房价再翻上几番,那中小企业基本就没活路了。
香港自己现在就为此所困,如果你很久没去香港的话,你再去会发现很多老字号现在都找不到了,因为房租太贵,所以每天都在不断的关张。沿街能活下来的都是那些高附加值的金店化妆品店,以及满街的房产中介。老字号尚且如此,普通年轻人要创业搞点小餐饮什么就更没戏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怨念,成天搞事。如果能像大陆现在这样,互联网提供这么多新的机会和可能,我想香港年轻人也不至于戾气爆棚。
上海学香港学错的第二课是精细化管理,直接后果就是上海开一个企业,合规成本太多。精细化管理其实是好的,能带来更好的城市管理水平。但错就错在时机不对,上海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还远远没到能承担的起精细化管理的时候——要知道精细化管理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非常昂贵的成本。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讲究野蛮生长,先污染,再治理,先擦边,再洗白,太规矩是做不成事的。像马云这种人,在杭州他可以胆大包天搞出支付宝,如果在上海,大概老早就被经侦抓起来了——几十个亿沉淀在支付宝里是闹着玩的?赶快给我研究合不合规,赶快给我关掉。广东那边就更是了,为了留住大户什么都可以谈,连劳动法可以商量。这在上海不可想象,所以需要容忍踩线的行业,上海都发展不起来。
过度谨慎同样也让香港错失阿里,几年前阿里ipo的时候首选香港,结果一群腐儒跳出来说AB股不符合香港公司治理传统,最后马云去了纽约敲钟。香港政府后来终于反应过来了我操我干吗要和钱过不去,终于同意双股权了,但黄花菜都凉了。这种鸡掰气质决定了香港是搞不出互联网的,只能眼睁睁看着深圳把港科大那帮人吸走,自己的数码港最后只能沦为一个房地产项目。
上海拒绝外来人
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简称“上海2035”),提出,到2035年,上海市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规划同时要求,要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其首位城市的人口也会越多。一亿多人口的日本,其最大城市东京都市圈有3700 万人口。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应该至少按照5000 万人口来规划,才能够把中国人口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由于创新及经济发展有很强的聚集效应,世界上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中心都集中在少数几个都会区。而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口规模优势,往往体现在对本国或本区域最具人口吸附作用的中心城市的经济活跃度上。年轻人要到大城市,是创新和创业的活力。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9.70万人。如果到2035年把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这意味着只比2016年末增加不超过81万人。如果从 2016年到2035年这19年时间里,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不超过81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年增加不超过4.3万人。这样,上海能吸收多少外来的年轻人口?过去几年上海的互联网创业活力不如北京和深圳的重要原因, 是年轻人口流入远远不如北京和深圳。
有人担心,如果上海不控制人口,会导致入学难、就医难和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实际上,大城市病的根源,不是城市人口太多,而是城市规划不足。如果按照5000万人口规模来规划,入学问题、就医问题和交通问题会比现在好得多。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有利于环境和公共交通的高效利用,只要规划充足,大城市病完全可以解决。东京、纽约的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和规模都不亚于上海,但这些城市很好地解决了城市的交通和环境问题。如果未来人口按照2500万规划,道路、地铁、学校和医院等设施将严重供给不足。即使严控外来人口,由于大城市拥有比中小城市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资源,不少外地人还是想方设法要到上海来就医和上学,这将导致更严重的入学难、就医难和交通拥堵。
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城市规划中的人口目标只是个预测数据,而不是“控制目标”,不会采取“将人口数量控制在XX万人”这样的表述。控制大城市人口是犯了限制生育一样的错误。人不仅是城市的负担,更是城市的贡献者,而且平均意义上贡献要大于负担,否则人口更多的城市不可能更发达。
自2016年底以来,武汉、西安、长沙等二线城市上演“抢人大战”,对大学毕业生落户设定零门槛,并在购房、就业和创业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正如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口的争夺战。”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80后、90后、00后的人口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三十年间萎缩了33%。特别是,从年十年间,21到25岁的年轻人口将萎缩36%。可预见的是,年轻人口将越来越稀缺,“抢人大战”有望愈演愈烈。如果上海仍然坚持控制人口的政策,那么,随着二线城市崛起,上海在未来城市竞争中的优势将不断弱化。
屌丝完胜体面
到了21世纪,一个城市的未来取决于创新能力。但上海的创新能力,不要说与北京有距离,甚至都不如深圳和杭州。上海提出要建立创新中心,但在我看来,上海搞创新中心的最重要阻力不在于政策,而是文化。因为海派文化只欣赏高大上,而鄙视屌丝。但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屌丝阶层,十个野心勃勃的屌丝,九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就是了不起的创新。
上海自以为高大上,以文明自居,整个城市非常规范、整齐划一,反而缺乏一种真正的创新能力。北京看起来有点乱,但反而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空间。适度的混乱才有创新,过度的规范只能守成。我发现,无论是高大上的海归,还是国内的屌丝,凡是想过太平日子的规矩人都想去上海,而喜欢折腾的不安分人都想来北京,于是上海变得越来越规矩,这又使得海派文化越来越单一,缺乏多元和生命的原创力。
海派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没有特点成为了海派文化的特点。面貌模糊,看上去很美,却又似曾相识。之前引起舆论很大轰动的复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涉嫌抄袭案,其实背后很能看出海派文化的危机所在。今天的海派文化,学习能力、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模仿的都是国外最高大上的。什么时尚的元素都具备了,用了洋人的理念、框架和表现方式,再加上中国的素材,唯独缺乏的,是自己的独家创意。
根深蒂固的打工文化
BAT起家玩的是偏门,恰恰上海人是最不愿意玩偏门的一群人。上海普通老百姓相比北京,其实不是很待见互联网企业,这其实是个导致出不来互联网独角兽非常重要的因素——人都是有社交压力的,当你的父母,你的同龄人都反对你瞎折腾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扛住不受到一点影响。
几个年轻人合伙搞个皮包公司,中老年人感觉就是吃青春饭,胡闹。还有一个数据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最多20%,在2013年之前上海市为22%,这多出来的2%是中央特批的,没办法,老龄化太严重了,上海早在1992年就出现了户籍人口负增长,至今已经25年,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上海早在197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20年。
这样的城市更多的已经是让老人把持着话语权!
上海人对于高大上的工作环境有极强的偏爱。上海人讲究的是大平台当买办,就像《围城》里相亲的张小姐那一家一样,用着洋货,过上有腔调的生活,讲求的是一个生活的品质。这是一个城市的基因,就跟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很难去改变。我记得最夸张的一个例子是几年前开心网还活着的时候,那时候上面流行各种话题投票,我记得有一个上海本地的投票是,如果可以在环球金融中心(当时上海最好的写字楼之一)工作,但是每个月少1000元工资,你愿意吗?我看了觉得这也太可笑了,这还能有人愿意?点开发现居然有几千人点了愿意。
在我毕业的那几年,一份所谓的好工作,指的有且仅有陆家嘴的高楼大厦里的各大金融机构,或者静安寺、淮海中路附近的咨询、律所、奢侈品巨头、快销巨头。再不济混个四大,方便以后跳槽。连进政府做公务员都自觉低人一等,你互联网是什么鬼?跟一群屌丝混一起,想想就丢人。张江那么远,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荒芜之地,鬼才去的地方。
十年前,复旦出来的人,去商业银行都是差的。你们别看现在复旦系的基金经理数量全国第二,掌控的金额全国第一,新财富排名什么blabla的,当年去中资的都是二流货色,经院和管院最好的学生都被GS掳走了,刚毕业起薪就快小一百万港币了,下面还有一堆麦肯锡什么的追着要我,我为什么要像去开宝箱一样的互联网行业?
所以出不了BAT那种大型互联网公司上海人民根本无所谓,也不捉急,过得开开心心,根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对于互联网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上海这个城市最一流的人才都被外企和垄断国企刮的一干二净,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还招个屁呢?
阿里巴巴创业的时候,十几个人挤在小区一套房子里,换了上海这么高的机会成本,有几个人才能够坚持下去?当年蔡崇信放弃了百万美金年薪跑到阿里巴巴跟马云混,年薪只有600美金。上海人是绝对做不出这种事情了,所以活该人家今天发大财。
年轻人进取心严重不足
外地人看到这里可以不用看了,该说的都说完了。下面的内容是写给上海本地男小为的。
我知道看到这里很多上海人都要在评论区骂我了,先别急着反驳我。我自己就是上海人,所以我非常了解上海这代年轻人在想什么。所以我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你一个事实:
有句刚句,我们上海年轻一代确实就是进取心不足,而且我们极其贪图安逸。
上海人基础都比较好,年轻人普遍也不爱干大事,最好能找一份轻松,有点面子的活。客观点说就是想当高端打工仔。
上海人平时交谈最多的事,不是外地人怎么怎么不好,而是你家房子什么时候动迁?
前不久我刚回国一次,当时我在机场用叫了一辆车。在车上,这位司机朋友就和我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当谈到国内经济发展和孩子教育现状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家里之前因为拆迁的原因分到了七套房,所以,他并不苛求孩子能有很好的成绩。他笑呵呵地说:“我儿子就算考最后一名也没关系,因为家里的钱够我们家花一辈子的了。我现在开车拉客也是为了体验新事物,打发时间。”
所以说,上海现在不是需要外地人来沪,而是离不开了,已经懒惰习惯了。虽然这么说很不礼貌,我身边的上海人的想法基本是:外地人可以来上海,但是帮我们把累活干了,人才不要来抢我们的工作。
饿了吗大概是上海少有的现在还算拿得出手的一个互联网公司,他们CEO也是上海人,交大的。他对上海人的评价如下: “上海人不行的,互联网行业就没有上海公司做得好的。上海人,想赢怕输,喜欢守着自己的自留地,没有搏性、没有赌性、没有狼性!”
除掉狼性这个词到底好还是不好我们不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挺确切的。上海整座城市的气质就是这样,精致而又现实,慵懒又胆怯。顺便说一句,饿了吗这个公司一点都不像上海人办的企业,据说他们里面的上海人背后都当他们老板神经病。
上海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吃喝玩乐有重的迷恋,而对上进心过重,事业心很重的的人评价非常低。上海话里有一个字是形容吃相难看的奋斗逼的,这个字是“要”。千万别被这个字挂钩上,一旦挂上了,那你本地社交圈瞬间就崩坏了。这字在别的地方也许是中性词,但在我们大上海绝对是个贬义词。
相反,如果你努力往“要”的反面走,那你就会被赞誉为有腔调,有个性,总之肯定是褒奖你的。比如那个阿大葱油饼就很反应上海人的观念:五点下班,不管排队多少人,人不稀罕你那几个钱。关键是涅节一定要过的瑟瑟一一,这是最重要的。
年轻人缺乏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和他们的上一辈人有很大关系。上海的上一辈老人被体制化的特别厉害,导致上海人大部份普通人遵纪守法的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多,不爱来事,小心谨慎,亦步亦趋,讲究和家人在一起随遇而安,平淡过一生。到了我们这一代的观念就变成只想当标准模范员工,但当不了也不敢想,去做一个腥风血雨杀出来的老板。
有点钱的上海家庭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上海历史遗留人才都来和欧美外企有关系,习惯了那种压力和氛围工作,根本无法接受初创互联网式的鸡血工作方式。最向往的工作一定是事少离家近的,钱多不多是次要的。百姓网的创始人是河南理科状元。据说是娶了上海弄堂女后也开始喜欢小资生活了,后来就没声音了。现在进入上海的外地人也学上海的样子追求小资情调,喝喝咖啡,泡泡女人,这样自然是不可能有创业氛围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活的太精细是个很奢侈的事情。现在这个年代想赚大钱都要拿命搏。过度的守成思想和既得利益的稳定 使得上海很难有那种草根拼命自己创出份天的土壤。就算出的苗子也很难长成参天大树,持久力也不够,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局面。
我们父辈这代就快要要推出历史舞台了,但是我们准备好了接班没有呢?
——END——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尔机械纪元怎么骇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