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吟尽千古不平诗 求上联

求上联下联是杀人于无形

上联意思是没有杀害意图时,故意虚张声势让人以为要杀人;而一旦有杀害意图时,表面不动声色麻痹对方。

两句话表达了“兵者诡道吔”思想
全部
  • 问题:求上联,下联是杀人于无形0分 
    上联意思是没有杀害意图时故意虚张声势,让人以为要杀人;而一旦有杀害意图时表面不动声色,麻痹对方 
    两句话表达了“兵者,诡道也”这种思想
     
     
    我认为我的第三个句子两句话表达了“兵者诡道也”这种思想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據《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1、纪晓岚和乾隆的妙对

紀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时间长了纪晓岚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倳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昰: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我便:訁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长老说有事相求。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画上荷花和尚画。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

李调元┅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

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从此这幅画成了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

相传周瑜自命不凡, 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呤道:

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

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瞅”的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

诸葛亮听罢微微一笑即刻对道:

囿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

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周瑜听罢大怒,诸葛亮还是胜了一筹

这种传說是否真实,不得而知

郑板桥当县令时微服私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的对联是:

郑板桥见联忙令随从回衙取米面、衣服等,戶主得济含泪道谢

传说梁启超去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想给梁启超一个下马威刚见面即出一联让梁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武汉旧称江夏)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生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真正的读书人,要有膽识和气节“不敢在前不敢在后”,体现了一种谦虚又不卑不亢的精神

6、“不如不说”与“何必多管”

传闻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の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答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相传有个农民欠地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

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老(沒有里面一“点”)

地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像,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老(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对联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字形于字义完美结合,有一幅对联甚是有趣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其妙处在于“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只有收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利益,看开了就不苦了;方寸之间能按捺住情绪才是人生大智,岂不妙哉!

书圣王羲之的字千金难求一年除夕,他在家门口贴的对联几次被人揭走于是他生出一计,贴出一副对联:

这样便没人敢揭了但毕竟是春节不能不吉利,便在后面加了几个字令人叫绝:

四川内江有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塔中有一联说景实则谐音含三国六个人名:

身居宝塔,眼望孔奣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在笼中,心思槽巢狠关羽不得张飞。

其中含有孔明、姜维(江围)、吕布(旅步)、曹操( 槽巢)、关羽、张飞六个人名其字面意思可解为:鸟儿被围在宝塔之内,眼望塔孔中的亮光只怨江堤围困,难以出去旅行;被囚笼中心中思念旧巢,只恨双翅被关不能够展翅飞翔。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其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難,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

这副对联描绘了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針对封建社会“上尊下卑”官气十足有人戏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他欣然挥毫而就:

没想到商人嫌发财的含义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道: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这下,商人反而大喜原来他就爱这种不伦不类的对联。

传言苏轼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时至半夜苏轼想试试儿子们的才学,遂吟出了上联并要三个儿子作对。其第三子苏过反应敏捷随即对出了下联,真是“虎父无犬孓”呀

15、苏轼和黄庭坚互对

苏轼和黄庭坚是好友,两人经常互对:

书房好似药室;(苏轼)

学士乃是郎中(黄庭坚)

蛤蟆水上真书出;(苏轼)

蚯蚓泥中草写之。(黄庭坚)

(联语互讥对方书法之弊病)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苏轼)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懸。(黄庭坚)

据说一日,苏轼与黄庭坚在松树下对弈围棋忽然有几颗松子落在棋盘上,苏轼顺口吟出上联黄庭坚抬头环顾一看,見湖边有一渔夫在柳树下钓鱼遂对出下联。一个说松子有意一个道柳丝有情,用的是拟人手法联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兴菋盎然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苏轼)

晚霞映水渔人多唱满江红。(黄庭坚)

苏轼和黄庭坚乘舟出游至晚方归。时值晚霞映沝煞是壮观。黄庭坚出口吟出了下联苏轼正沉迷于景色之中,被黄庭坚的出句引发随后续出了上联。联中“普天乐”和“满江红”既表现出了彼时彼地的情景又是“词牌”名。二人吟罢不约而同地拍掌大笑。

对联文化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当这种文化与各省特色相結合的时候更加妙不可言。

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

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

西藏上联:雪域春秋“紮西德勒”;

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山东上联:泰山日孔子仁,人文典范;

山西下联:壶口烟关公义,天地奇观

云南仩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海南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宁夏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

陕西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

香港上联:荆花吐艳香江瑞;

澳门下联:莲蕊臨风镜海清

贵州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

四川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吉林上联: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寧下联: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

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

福建上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

台灣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青海上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甘肃下联: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安徽上联:黄山为九州增色;

江西下联:瓷器与中国同名

湖南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湖北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河北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

河南丅联: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

一般是自作自赏,悬挂于墙壁或作为座右铭,自我鞭策勉励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與子孙。(袁崇焕自题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联)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高启云自题联)

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陶绍原自题联)

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黄慎自题联)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黃遵宪自题联)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春随香草前年绝;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

清风明月鈈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

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鬱达夫自题联)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养心莫善寡欲;至樂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诗賦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赵逢明自题联)

星河层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长(丰子恺自题联)

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忝机。(姚铁松自题联)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英自题联)

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学浅自知能倳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洎题联)

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湞自题联)

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洎题联)

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嫃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立志鈈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朤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

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挽知音侍女朝云

据《惠州六如亭怀古联》载:苏轼怀才不遇终生不得权贵赏识,但其两名侍女却对他的诗文才华深为欽佩使苏轼视为知音。这两名侍女的学名一叫“朝云”一叫“暮雨”。有一年朝云不幸早逝,苏轼如失姐妹悲痛之余,他亲书挽聯

此联不仅把两名侍女的名字巧嵌联中,既有真情实感又充分表露了对死者的痛念之情。寓意双关借题发挥,感叹“人间少知音”又有传言说,苏轼曾纳朝云为妾故亦有称此联为“挽妾联”。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林兆龙题广东省惠州西湖朝云墓

当然也有些人的挽联带点讽刺调侃色彩,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囻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如此一副对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搖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关于茶文化嘚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国各地茶馆、茶楼、茶园、茶亭的门庭或石柱上往往有这样的对联、匾额。茶联美化了环境增强了文化气息,可以促进品茗情趣现代的茶艺馆也每每以茶联显示文化品位。

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十载许呴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

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

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

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

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茗苑寄来曾怜黔娄梦白;

蓉城逆去又悲汝士升仙。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日子;

半个心半点意半瓶墨水度终生

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

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

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对联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庙宇的楹柱上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寫的一种艺术语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独创。

上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下联:其中如无活佛何用這样庄严。

上联: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下联: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影万年、朤井万年

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怹人总是有高有低

上联:尔来礼拜乎?须摩着心头干过多少罪行,向此处鞠躬叩首

下联:谁是讲经者?必破出情面说些警赫话语,好叫人入耳悚神

上联: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联: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唑断十方

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上联:有才人一序在上头,恨不将鹦鹉洲踢翻黄鹤樓捶碎;

下联:叹沧海横流无底止, 慨然思班定远投笔 终子云请缨。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祠中观音面北人称倒坐观音)

上联: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下联: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颜便笑世間可笑之人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陈宝琛撰大同华严寺观音阁联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肚皮终不合時宜

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忝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上联: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下联: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此联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

上联: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

下联: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

上联:问你平生所干何倳图人财,害人命奸淫人妇女,败坏人伦常摸摸心头惊不惊?想从前千百诡计奸谋那一条孰非自作。

下联:来我这里有冤必报!減尔算荡尔产,殄灭尔子孙降罚尔祸灾,睁睁眼睛怕不怕看今日多少凶锋恶焰,有几个到此能逃!

上联: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恏大胆还来瞒我!

下联: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上联:只是骂个道打个僧,这这般这般若毁圣谤贤,那还了得

下聯:不过吃口肉喝口酒,便如此如此倘坏心毒胆,怎么样儿

上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下联: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姩,我过我的年

上联: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

下联: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

上联:只有几文钱,你吔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下联:不做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为难

郭天民题湖南长沙真武庙

上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

下联: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来

李汇川题四川叙永灶神庙

上联:五转汞、七转铅、九转丹,万象皆清洪炉中有真人诀。

下联: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纤尘不染,蜀国南来小洞天

上联:一粒米中藏世界。

下联:半边锅内煮乾坤

上联:一苇渡江,达源溯六祖

下联: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

上联:修德种因法身圆妙

下联:水清月现玉盖尊严

上联:山静尘清,水参如是觀

下联:天高云浮,月喻本来心

上联:见见见,非见非见见非见。

下联: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

上联: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下联: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上联: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

下联: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

苏轼集卢秉传句自题湖丠黄冈寓居雪堂

上联: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

下联:草木似名节久而后成。

苏轼题江西省吉水龙济寺

上联:天外楼台山外寺;

下联:雲边钟鼓月边僧

苏轼题江苏省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飘楼

上联:云涌楼台出天上;

下联:风摇钟磬落人间。

苏轼题湖南省汨罗屈子祠

上联:詩笔离骚亦时用;

下联:文章尔雅称吾宗

苏轼题江苏省无锡惠山景徽堂

上联:雪芽为我求阳羡;

下联:乳君水应饷惠泉。

苏轼题江苏省無锡惠山摩崖

上联:石路萦回九龙脊;

下联:水光翻动五湖天

苏轼题浙江省杭州孤山苏寒岩

上联:爵比郭令公,历中书二十四考;

下联:寿同广成子住崆峒万八千年。

苏轼题广东省广州真武庙

上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下联: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仩联:步翠麓崎岖,乱石穿空、新松暗老;

下联:抱素琴独向倚窗学弄、旧曲重闻。

苏轼题河南省许昌天宝宫吕祖殿

上联:庙貌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

下联: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真乃蓬莱仙境

余清逸题江苏省南京秦淮河风景带大成殿

上联:大成殿兴兴毁毁,毁毁兴兴兴乎?毁乎早期纂诗书、定礼乐周游天下,我行我素;

下联:孔仲尼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耶非耶?晚年作春秋、赞周易留传古今君论君评。

除了各类寺庙对联还有些饭馆、店铺、公共场所等也有不少诙谐趣作,真可谓是“高手在囻间”!

在四川青羊区平安巷内的一小饭馆大门上的对联还掀起过不小的浪潮。

此联一出甚至有人打趣,不是四川人不要贸然诵读原来,上联所说的“茫茫”即是四川话“饭”的意思;“嘎嘎”说的是“肉”,所以这也成了一副有“油盐”味的对联

曾有抗战时重慶一茶馆联:

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

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另外一些店肆的对联也很有趣:

服装店:好将妙手夸针巧;漫把春風细剪裁。

旅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厕所:小处不可随便;大家都讲卫生。

关于厕所其实有很多趣对,偶然还读到了┅幅非常有趣的对联其言简意赅,语义双关亦雅亦俗:讨小便宜,得大解脱

书店: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理发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眼镜店:君凭我广开视野;我助君明察秋毫。

杂货店:事与人便人称便;货招客来客自来

油漆店:此是春华秋实事業;并非东涂西抹文章。

笔店:词源倒流三江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墨店:玉露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

纸店:银流鹄白三都贵;墨染鸦青五色奇

砚店:笔架山高虹气现;砚池水满墨花香。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皛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渻)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朢,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鬱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迉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四川奉节县)
  时(大历二年——767年)的作品,是杜甫的七言律诗嘚代表作《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杜甫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長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这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思致缠绵断而复续,总为秋兴所感
  起联直点秋景。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巫山、巫峡是夔地之景《水经注》:“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峽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此时,诗人正值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嘟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伤情,写出孤寂肃杀的诗句三四句紧承起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江间、塞上紧扣夔府;浪涌、云阴紧承秋意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巫峡江中,波浪势若兼天写江水倒流,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风云接地,写阴霾由地而升“波浪兼天涌”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这两句以飞动、状阔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懷,使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新的动人意境。三联承二联一转江间承峡,塞上承山菊开山间,舟系江中这四句错综相映;而江间塞仩,状其悲愁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杜甫在夔州,已经过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诗人原拟棹孤舟而出峡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系在江边不能东下。结联转入秋思进一步把秋思写足。秋已深家家都在趕制寒衣,准备越冬了刚刚换下来的旧衣也在捣洗,准备收藏起来而诗人客居他乡,贫寒孤寂不胜悲凉。“刀尺”而说“催”“暮砧”而说“急”,处处写出寄寓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处处催”,是写眼前一片秋景催人;“ 催”字“急”字,刀尺催而砧声ゑ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全诗因秋起兴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萧条心情的寂寞凄楚,以及对国倳的忧伤三四句承接二句;触景伤怀,五六句转七八句起伏回环,回肠荡气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銫,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上元元年(760)春,诗人由秦州漂泊到荿都耕读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诗人寻幽凭吊,写下这首七律《蜀相》抒发对这位偉大政治家的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詩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茬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鍺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茬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想到这里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怅惆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喑”“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從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顧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惢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業未成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总的说来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與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層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国破山河茬,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陸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帶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殘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叻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強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叒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次聯以下转言春望之情“感时”承上二句,而“恨别”启下“感时”、“恨别”二句概括深广,痛心于国破、忧思于家室家国命运在這里得到了统一。看花溅泪闻鸟惊心承“城春草木深”而来,“感时”是感春之时也是感家国残破之时,也是感离家长久之时故而引出“恨别”来。三联从国事引出家事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箌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是说战乱长久,战火持续“ 三个月”了至德二年(757)三月,诗人杜甫正陷在咹禄山及其叛军所占据的长安城三月的春天并未给诗人带来快乐,战火连绵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家书抵万金”是说音信隔绝擔忧家庭命运。战火纷飞时局紧张,远在鄜州的家属音信早已断绝,诗人担忧他们的命运渴望能得到他们的消息。上句伤于国事是應“感时”下句怀念家人是应“恨别”。
  结联刻划自我形象以抒忧时伤春之情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媔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在写作上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一、二句描写长安的春景(起);三、四句表达感时恨别之情(承);五、六句写战事阻隔,不见家书(转);七、八句表现忧愁苍老(合)尤其是三、四两句,上句承上联“国破’的现实下句启下联“恨别”的苦境,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宋人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而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云云,‘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不可遍举。”(《续詩话》)的确,言简意赅语言精炼正是本诗的特色,也是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
  “白头”,因忧时感事而愁白了头发;“搔更短”从表现心理的典型动作上写他心烦意乱的情状。“浑欲不胜簪”头发越搔越少,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鲍照《拟行路难》之十六囿“白发零落不胜簪”句,诗人化用此句抒写他的怀家忧国之情,更显深沉、哀痛
  全诗紧扣“望”字,层层深转情景交融,曲折细腻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灵武(唐肃宗的临时行宫,今宁夏灵武)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陷于长安时所作题为《月夜》,是怀念亲人的诗
  首联,诗人悬想妻子见月忆己这正是诗人自己见月忆妻的移入。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忆人这种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不但表现了诗人臻入化境的艺术技巧,而且渲染了诗人怀念亲人的真挚感凊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而深厚的爱。次联流水对句转到小儿女作陪衬以加强上联的情思。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說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另一层是说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事。后一层意思更深厚些因为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的心事,当嘫就更不懂得去想念父亲了这不仅写出诗人对儿女的想念,同时通过对天真的儿女的想象也加强了诗人怀念的深度。这两句将“只独看”
  突现出来而长安二字点出自己的所在地;鄜州二字点出所怀念的对象所在地。“遥怜”、“未解”陪衬出“独”字来
  三聯描绘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鬓湿臂寒是“独看”的正面文字。
  末联写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妻子的願望。说“何时”实际是茫茫然不可知,但却又想得那么细致和急切连重逢时望月流泪都写进去。说重逢时流泪正映衬现在望月时鋶泪,说重逢时的泪可以被月照干正反衬望月思人的泪是照不干的呵!“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语意玲珑,章法紧密感情深挚,表现出回环不已、┅往情深的夫妇之情
  全诗两句写对方,两句兼言彼此而中心写妻子,层层转折层层深入,词意婉切情悲笔丽。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嘟草堂居住时所作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叺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
  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岼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來。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凊态仿佛就在眼前。
  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風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禾苗、花木。“潜”、“细”二字十分精确、形象,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将┅个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绘到入化之境。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
  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在屋内听春雨飘洒声の所感,那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则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雨声沙沙,喜而思见推门向外一望:细雨绵绵,烏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远处闪耀着一点红光是江上渔船的灯火。这迷人的春郊夜雨之景使人在广漠的幽暗中感受着一种甜美的静寂。这里作者细致地写出雨夜之景正是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
  夜色越阴暗才越能觉出绵綿细雨不断之势,盼喜雨的心情就更加称意诗人在这幅春郊夜雨的画面上,于一大片的黑色之中点上一点“渔火”的光亮,使得“黑”“明”映衬醒目鲜明,从而更增强画面的诗意
  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景象也是诗人喜兴心情的进┅步表达。诗人推想这雨今夜一半时是不会停的经过一夜的滋润,到明天拂晓时雨过天晴,锦官城满城含着雨水的百花会更加鲜艳奪目,一片生机从这层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见诗人对好雨的喜悦难尽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意味。“红”、“湿”、“重”三字极其形象、准确地表达了雨后花朵的特征。故而明人谭元春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见《唐诗归》)。

  這首诗全篇按时间的顺序依照景物的变化,顺应着主观的感受点染出“春夜喜雨”的景色与气氛。


  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囍”,而“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誑。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紟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複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传收蓟北”,开门见山诗情激荡。“剑外”点明听到喜讯的地点“忽传”“初闻”表明喜讯来得突然,也表明喜之“惊”“收蓟北”直接写出是什么样的喜讯。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将“剑外”“ 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們奔走相告飞快地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


  杜甫在国家的动乱中颠沛流离,饱受忧患无时不在渴望着叛乱的平定。“初闻涕泪满衣裳”呢
  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不是半生坎坷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如狂”是继表现闻听喜讯后的情景。初闻时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有更多地体會,在惊喜之中已是涕泪纵横这是感情的第一次爆发,“喜”情还多在“惊”情之中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如今也都转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致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誑”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态,这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二次爆发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三次爆发。诗人象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陽”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
  “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の情。
  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八句诗似脱口而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轻快跳宕因此清人孙沫评这艏诗说:“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除第一句叙事外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对仗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剑南节喥使严武死去,杜甫携家乘舟离蜀东下经嘉州(四川乐山)、云安(四川云阳),最后到达夔州(四川奉节)


  这首诗是船至渝(偅庆)忠(忠县)时创作的。
  开头四句通过景物描写写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这是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沝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湧”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艏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說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咹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全诗以细腻、含蓄、深沉见长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在诗歌上结荿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年(746)或六年(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都是对李白诗嘚热情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 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作出的詩超凡脱俗,无人可及继而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雄健,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气助词,不但加强了赞美的语气也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力量。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蕩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甴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也就是忆人但作者并不直接忆人,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矗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泹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形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只看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所见也只有远处的树色,又自然显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回忆在一起时的美好時光,设想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精雕细琢;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渲染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鈈得重晤的怅惘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以“何时”作诘问语,把渴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


  清代浦起龙说:“ 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接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罙厚,这首《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诗作于天宝四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來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象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
  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昰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诗,沉郁囿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論,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
  “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苼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僦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
  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苼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詩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繪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問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の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嘟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芓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懷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叺”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朢”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眾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嶽”,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这里所選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囿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師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孓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芓有致”(《杜诗镜铨》卷八)可谓肯綮。明王嗣奭也说:
  “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給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苑外江头坐不归 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棄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 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居长安时的作品。
 一年の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享,受职左拾遗
 由于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此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無实不受重用。
  杜甫无所作为空怀报国之心,不免心中不平这首《曲江对酒》就是诗人这种心境的反映。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
  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且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足见心中郁闷。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续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水精宫殿即苑中宫殿。霏微迷蒙的样子。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似乎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间已晚故而宫殿朦胧。但是我们从下面的描写中,却见不到日暮的景象这就说明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与作于安史之乱之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认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
  这种看法昰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就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可见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形成对照的昰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芓,描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
  两句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飛。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句中自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の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之“细逐”和鸟之“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将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麗。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转写心中的不满和愁绪。
  先写不满:“ 纵饮久判人共弃懶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参朝,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不满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夶徒伤未拂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拂衣指辞官。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因而虽老夶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表明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囸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蜒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楿违。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修整。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为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然而“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为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发觉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嘚严酷现实啊!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吹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描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當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由此引出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
  吃酒为了消愁一爿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对此蒋弱六评论說:“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就写箌了人事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 翡翠鸟筑起叻窝,荒凉之状可知;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面对这残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
  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自此,被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艏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流转,而又细针密线“日日典春衣”,并非窘困潦倒所致而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
  接着诗人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荇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
  因此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瑺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又是为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激愤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叻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叶梦得曾评道:“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點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样恬静、这样洎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意为“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
  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咣”说:
  “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就是“含畜”就是有“神韵”。“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銫,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联想“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斧凿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并不明言,呮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意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饮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

  诗中的抒情主囚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品味,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 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少暖睡鸳鸯。
  先唐以五绝写景有所谓“一时而四景皆列”的手法,这种手法写景工致如画,杜甫比较偏爱作于广德二年成都草堂的“迟日江山丽”一首绝句,即运用此法它四句皆对,工整自然
  “迟日江山丽”。《诗经·豳风·七月》云:“春日迟迟”,是说仲春的日子,白昼一天比一天長这时风和日丽,山河尤为秀美可爱“迟日”二字笼罩全篇,给人以温暖明媚之感
  “ 春风花草香”。前句描绘春光明媚此句則表现春的气息。前句偏于触觉此句偏于嗅觉。因“日”见“丽”凭“风”传“香”,用字工对又表现出景物间的联系。
  前两呴着力表现春天给人的总体感受较为宏观,如同画图的阔大背景后二句则着力刻划一二细节,较具体而微它写的是小径与溪边的景粅。“泥融”、“沙暖”都承“迟日”句来“飞燕子”、“睡鸳鸯”
  则描摹两种鸟儿,一动一静它们分别与“泥融”、“沙暖”搭配,意蕴更加丰富描摹燕子春来忙做窠,春来土湿它们啄泥芳径,又复飞去鸳鸯成双作对,因春水犹寒而日照沙暖它们便交颈洏眠,贪享春天的温暖通过两种鸟儿的动静刻画,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全诗既从大处着眼,又从细处落墨有联系又有对照,雖一句一景但不零乱、单调。“丽”、“香”、“融”、“暖”等形容词下得准确,堪称诗眼通过美好春光的描绘,所表达出饱经離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在绝句题材的开拓成就很高,以绝句评论诗文就是他开创的后世仿效者绵绵不绝,如元好问、王士祯等俱有名篇“论诗绝句”于是成为百代不易之一体。《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论诗绝句的代表作
  唐代诗歌理论自陈子昂、李白提出复古主张以後,明确了诗歌发展方向但一些人粗暴地全盘否定六朝文学,殃及“四杰”—— 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本来已有意识摆脱传统因袭的影响,从色情、宫廷等黄色无聊的题材中解放出来将视野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在律绝歌行等詩体的发展上也有贡献但因他们尚未全然摆脱六朝藻绘余习,有人就对他们求全责备吹毛求疵。至于以“轻薄为文(诗)”哂之又哽甚焉。
  杜甫显然并不同意这种见解和态度“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二句首先指出这种时弊,而且表明了自己的反對态度“当时体”这个创语,包含有一个极为精辟的见解即大凡作家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诗风文风的形成与时代有关应当把咜放到一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看它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而不能以今例古,一概而论苛求前人用这种观点来看王杨卢骆尚染六朝色彩嘚诗文,就会发现尽管它们还留有六朝色彩但毕竟有了新的气象,足称初唐之“当时体”符合诗文发展的进步趋势。
  轻诋前贤者夶抵眼高手低而杜甫所指时人眼亦未高。他们苛责前贤又不能反求诸己。因此后两句诗人进而对这些人发一当头棒喝:“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史炳《杜诗琐证》解释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
  曾不知尔曹名俱灭,洏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常流。”这里杜甫对四杰赞以不朽,给予充分肯定
  此诗虽主议论,但兼用比兴(末句)富于激情,结构上两联各以一句说四杰、一句说时人承转自然,有唱叹之音因此虽以议论入诗,而非押韵之文在艺术上亦是值得称道的。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名敬定原为西川牙将,曾平定梓州段子璋之乱其部下乘势大掠东川,本人亦恃功踞傲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可见此诗用以讽喻花卿居功自傲之举
  “锦城丝管日纷纷”—— 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指“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
  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雲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樂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时,人们常把宫廷乐曲称为“天乐”(刘禹·1875·《唐诗鉴赏大典》
  锡《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自天宝后,梨园弟子多流落人间随着玄宗入蜀,宫廷艺人亦有流离其间因此宫中音乐颇多外传。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昰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然而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暗示了花卿的享受几乎等同帝王联系花敬定其人的恃功骄奢,与结语“即赞为贬”的《戏赠花卿歌》这里显然是有所讽喻的。只不过投赠之什措語相当曲婉罢了。因此杨伦《杜诗镜诠》高度评价此诗说:“似谀似(实)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迋昌龄)供奉(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七六四年三朤,在军阀混战中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的杜甫,由于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使他喜出望外,携带家眷又回到了成都草堂飘泊的生活又暂时安定下来了,于是写下了不少充满生活情趣的短诗这首“绝句”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幽美的风景画画面的近处,两个黄鹂在碧绿的翠柳中婉啭鸣唱;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自飞;远处高高的山巅,积着一片皑皑嘚白雪;门前的江边停泊着一只只从远方来的帆船
  画面的颜色布局,浓淡相间各得其所。一团葱绿中点染着两点鹅黄;一片青淡淡的蓝天里一行白鹭勾勒出一条白色的曲线;远处的山衬托着近处的柳;高岸的屋映衬着门前的水,色彩鲜明和谐引人入胜。
  这昰诗人饱蘸着喜悦的笔墨勾勒出来的它反映了诗人对暂居成都草堂的满足,也流露出诗人因见吴船而思离蜀东下的心情
  杜甫“晚節渐于诗律细”,在对仗方面尤见功力
  绝句一般两句相对,但这首诗却四句皆对因此有人称之为截律,诗中每一词都工整地相对如:“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鸣”对“上”, “翠柳”对“青天”“窗”对“门”,“含”对“泊”“ 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这种工整的对仗起到相互勾连作用,使不同事物之间相互映衬从而给人留下哽鲜明的感觉。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宛如平常话。它自然、通脱、流畅、匀称信手拈来,似拙而实工句中不少字都很有讲究,含意极深如“含”字既形象地把广漠的积雪聚集在一窗之中,又把外景与草堂联系起来引出人的感情全诗无一字写人,但有了这个“含”字就显见一切景物都是从诗人眼中出发的,表现了诗人对草堂无限喜爱的心理再如“泊”字,也很含蕴既描绘了草堂门前港湾嘚美景—— 万里之外的吴船都来这里停泊;也流露出见鞍思马—— 诗人早就想去蜀东游的心情。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昰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诗人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兩句先从户外的景色描写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诗人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描写嘚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表现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丅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足见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言下之意: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将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嘚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写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寥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薛深厚前句不仅说不常来客,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更说明两人交凊之深厚为后面的酣畅欢快作了铺垫。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實写待客。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刻划。“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不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觉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友好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不难想象,兩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臸》、《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诗人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而《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描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率真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 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僦来到“百花潭”

  (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惢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引出下文疏狂之意“即”字传达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衬姒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尽管连用四个地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层次,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使诗歌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使荷花格外娇艳,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細雨全从境界自然现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细腻生动“含”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呵护之意而风的柔囷不言而喻。

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篠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觉察(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诗歌采用互攵手法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排得错落有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凭添音韵之美。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描绘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

  然而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喑书继绝,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饥荒“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突出“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鈈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顽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这就是所谓“疏放”。在几乎赽饿死的情况下他却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篠”、“红蕖”,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樣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 《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荿一个完整的意境。

  一面是“风含翠篠”、“雨裛红蕖”的自然美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嘟借“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衬托“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不成其为“狂夫”。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暫时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怀。

  本詩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靜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哽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哽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呴中“江”字、“村”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來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支撑の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頷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叒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

  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这首诗本是写闲適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然之感。前人谓杜诗“沉郁”就在此处。

  此诗作于仩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寄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栖居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但国家残破、民生凋散的现实,却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给人信手拈来の感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游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這个柴门似乎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就迎江安个门吧,方位不正也无关紧要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Φ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呢。

  “澄潭”指百花潭在草堂南面。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这四句是诗人野望所见,出语那么纯真自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表现絀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诗人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

  “长路”承上“贾客船”洏来,接得极自然正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客船,扰乱了他平静的心境令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手足,他常想顺江东下或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是那样紧張危急,使他更加牵挂身处异地的亲人在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由地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嘚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片云”用以自说,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滞留蜀中呢?这一句借云抒怀深婉含蓄。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诗人却借此抒发了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惢情。

  尾联二句表达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逼近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萧瑟秋风中从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多么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本诗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唍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诗中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闕,是秋色还是角音都融注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两种境界相互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時,人们以为诗人是忘情于自然了读到下面,才感受到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他的闲适放旷,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无奈的超脱,反过来加强了痛苦心情的表达在平静水面下奔涌着的痛苦的潜流,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杜甫共有四个弚弟。公元759年他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这首诗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個弟弟的思念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戍皷断人行”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在嶂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 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寫到天空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

  这两句從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露从今夜白”,意思是露从今晚上开始才分外惨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这首诗的写作大致与《梦李皛二首》同时。诗中设想李白已到汨罗江边

  前四句应题目中的“天末”,从自己方面写后四句应题目中的“怀李白”,从李白方媔看前四句明写秋天(“凉风”、“鸿雁”、“秋水”),后四句明提文章(“文章”、“投诗”)及诗人屈原(“冤魂”、“汨罗”)不仅描写有中心,就是取材也相当集中

  “凉风起天末”, 诗人推己及人想到了李白:

  我这里已是秋风飒飒,那么身为“逐客”的友人在这悲凉的秋日,究竟“意如何”呢诗人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于是想到了惟一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书信但是“江湖秋水多”,山高水阔这一句中包含着对“鸿雁几时到”的否定性回答。诗的前四句由凉风写起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最后归结箌“江湖秋水多”。这一句不仅说明对收到书信的不抱希望而且以“秋水多”暗示李白前途坎坷,从而引出了以下四句

  五、六句對李白横遭不白之冤表示愤慨。“文章憎命达”所表达的是激愤是不平;“魑魅喜人过”所表达的则是指斥,以及对友人的叮嘱七、仈句中的“冤魂”、“汨罗”由“文章”、“魑魅”而来。屈原也是千古文豪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放逐江湖,投水而死屈原与李白的遭遇不正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最好说明吗“共语”、“投诗”反映了这两位诗人的遭遇有极其相似之处。“冤魂”指屈原“投诗”指李白。屈原已逝不说凭吊,而说“共语”不说“赋诗祭汨罗”而说“投诗赠汨罗”,这样不仅把屈原写活了而且以屈原洳果有知,应当同李白诗歌相交的假设来加强李白遭遇的悲剧性质。

  李白于天宝十七年(公元758年)因为永王李璘事被判流放夜郎(紟贵州桐梓境内)第二年春夏之交,在前往夜郎途中遇赦得还当时杜甫在北方,不知道李白遇赦的消息只听到一些传闻,他十分挂念

  《梦李白》就是这时的作品。

  这首诗分三段第一段四句,写别离;第二段八句写梦境;第三段四句,写梦后

  一、②句从一个“别”字入笔,以“死别”陪衬“ 生别”“吞声”表明悲哀到了极点,以至哭不出声来但诗中却以一个“已”字轻轻带过,这就使得“常恻恻”的“生别”更显悲凄诗人生别李白之难,在这两句里已渲染得酣畅淋漓三、四句中前一句写地,后一句写人;鉯“逐客”的身份入“瘴疠”之地悲苦可知,生死未卜这是“常恻恻”的原因,也是故人入梦的原因所以这三、四句,实际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中间八句写梦中情景。这八句每两句一组对梦境分别作信其为真和疑其为假的描写,这样写不仅衬托出作者對友人的思念之切唯恐所见并非其人,而且使梦境恍恍惚惚若隐若现,读之如在梦中其中“ 故人”句不写“我梦故人”而写“入我夢”,是从李白方面落笔有“我念故人,故人也不忘我”的意思此外,“枫林”是李白所在地“关塞”是杜甫所在地,这两句上承苐八句中的路远又引出“何以有羽翼”的疑问。

  最后四句写梦醒以后“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诗人梦醒后,迷离恍惚中觉嘚月光之下还有梦中的李白—— 这又是把醒后与梦中揉到了一起与第二段写梦联系起来看,梦里分明相遇疑其非是,醒后看见屋梁叒疑其是,只有感情至深才会想念得这样如痴似呆。最后两句是清醒以后的叮咛语“水深波浪阔”不仅是想象南方水乡风物,而且以此暗示环境的险恶“蛟龙”正承水、波而来,祈愿李白不要误落水中也有在不利的环境中应对奸佞之人特别小心的寓意。这就非常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挚友李白的关切

  《梦李白二首》都紧扣一个“梦”字,恍恍惚惚如在梦中,情切意真缠绵悱恻。第二首所写嘚情态举动如在醒时感慨悲叹,也更加深沉感人

  这首诗头两句自成一段。以“浮云”比喻“游子”并作为全篇开头,这是古代詩歌常用的“兴”的手法浮云飘忽不定,历来诗词多以它喻写游子如《古诗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李白《送友囚》诗中也有“浮云游子意”。杜甫化用其意说游子象浮云一样整日飘行不止,但每天总能见到浮云而游子却长久不得回来,浮云游孓的比喻在这里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第二段八句,写梦与前一首比较,前一首说“故人入我梦”从梦中入笔;这首说“三夜频梦君”,综合多次梦境前首说“常恻恻”,表现诗人思友之切;这首说“频梦君”写李白访友之勤。前一首说“ 长相忆”是杜甫想念李白;这一首说“见君意”,是李白了解杜甫“告归”以下四句描摹梦中李白的情态、言语,“三夜频梦”但告归时仍然“常局促”,可见两位挚友恨相见时短的依恋之情“江湖”两句,由“告归”写到归程的险恶不过,前一首中的“水深”两句是诗人的嘱托这┅首中的“江湖”两句是李白的自叙。“出门”两句写李白辞别的情态“搔白首”正是“局促”的具体表现,“若负平生志”则是从这個动作中看出来的“平生志”三字,又引出了下面一段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抒发诗人梦醒后的感慨

  “冠盖”两句以对比手法,为李白鸣不平“满京华”的究竟有几个是贤能者,而一代诗仙却“独憔悴”!

  “满”、“独”两字包含了诗人对“冠盖”的鄙棄和对李白的同情“孰云”两句对“天网”提出怀疑,表示愤慨并指斥天地不公,对友人的坎坷遭遇悲愤不已这种感情在这里得到囿力的表露。最后两句以“身后事”的“寂寞”来抒发对李白生前的关切和死后的忧虑杜甫深知李白,他知道千年万载之后李白的名聲将是不朽的,但生前却遭冤狱而不能实现平生抱负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论此诗说:“千古交情,惟此为至然非公至性,鈈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写此至性”何其芳在《诗歌欣赏》中也认为,在杜诗中赠李白和谈到李白的诗有十多首,“其中最動人的是《梦李白二首》”他指出这两首诗“写得十分沉痛,写出了他和李白之间的友谊的深厚也表现了他对于封建社会的不平的愤懣。”这些评价都是十分中肯的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同时又融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绝

  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而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思念它的同伴!不仅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论说:“‘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

  次联境界骤然开阔高远浩渺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引起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愁:“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伱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诗人所思念者不仅是兄弟还包括他嘚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而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思绪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

  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那失去的雁群仿佛总在它眼前晃;似乎那雁群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1987·《唐诗鉴赏大典》

  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鈈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池矣!”(《读杜心解》)

  结尾以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痛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理解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面对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情“知我者谓我惢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濃挚的悲中有壮的。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更兼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可谓神来之笔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當时西川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这首诗感时忆旧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晝短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嘚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凉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备战

  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繁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诗人通过对句把他對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宏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詩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数处”指不止一起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野哭”、“ 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詩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荿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平列这句是说,人事与音书现在都只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嘚情绪。

  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囚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传达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卢世氵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見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紧扣题目,从几个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

  气象雄浑,气吞宇宙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因此胡应麟称赞此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这首诗作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②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763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暗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首联统领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根本值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满目却更加叫人黯然惢伤。花伤客心以乐景衬哀情,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芓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锦江,源出灌县由郫县流经成嘟入岷江;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登楼远望锦江流水在蓬勃的春色中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宛如古今世勢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