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梅姑 梅艳芳最后病成什么样都好

我看的第一本金庸小说是《倚天屠龙记》,一气看完,真过瘾,小说中极具画面感的场面描写百看不厌。后来看资料,才知道他做过记者,做过编剧,难怪。金庸散文出版,当时没在意,在闲闲书话看到转贴《月云》,那种熟悉的遣词造句法,亲切急了,作者选择了童年时代几个片断,淡淡的笔墨中蕴结着半个多世纪的乡愁,令人惊艳。于是,毫不犹豫买了他的散文集,50年代他写的影评书评,都很有看头。当然,最爱还是金庸的小说。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里顶一下ddrose的贴:)
  不过仍有些观点不尽赞同哈:)。比如这句:《西方正典》的作者布鲁姆提醒我们:“阅读名家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使我们变成更好的公民。” 略有断章取义之感哈,忽略了句子幽默化的认同前提:)呵呵,一点乱说。:)
  吱嘎mm说的不错,偶把原话抄一下。奥登曾言:评论劣书有害人品。像所有多才的道德家们一样,奥登忍不住地要理想化,他也确实应该活到今天,时下,一些新的政治委员们告诫说读好书于人品也有害,我想这也许是对的。阅读名家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使我们变成更好的公民。照那位凡事正确、品味崇高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说法,艺术确实毫无功用。不过他还指出,一切劣试都是诚挚的。假如我有行事的权力,我会要求把这句话刻在每一所大学的校门之上,以便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其中的真知灼见。
  说明,原来的帖子编辑了一下,再贴一下:)吱嘎妹妹,偶引用布鲁姆的话主要是为了壮胆。  之一 “金庸批判”  一份报纸对“批判金庸”如是说:批判金庸,是因为他曾那么长久地占据我们的心灵。  对金庸和他的小说,历来有不同的争议,以京味儿小说风靡一时的王朔穷极无聊,甚至要跟金庸论战一番。面对拥有庞大读者群的通俗作家,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们犯了难:下里巴人的玩意儿怎么好登堂入室,和所谓严肃文学平起平坐呢?看当代华语小说,花样百出:思想性、人文主义、先锋派技巧,个个来头都不小,只可惜,作家们忘了孔子的教训:言而无文,行之不远。金庸在接受央视《大家》栏目参访时,提出自己的文艺观:他不同意文以载道的观点,文学作品以刻画人物、揭露人性的准则,他有讲故事的天赋,故而写了小说。  八十年代金庸小说刚刚进入大陆时,被当作有害读物。家长不让小孩看杂书,杂书里包括武侠,也有《红楼梦》。大人们有点像《牡丹亭》里的杜老爷,深怕女儿受不“健康”的东西诱惑,严防死守。那时候,小孩子和家长、老师玩捉迷藏,大人目力不及的地方,多半藏着金庸的小说。这大概也是八十年代读中学人的共同记忆了吧。金庸小说如何成了洪水猛兽?不喜欢武侠的人本身都没读过,他们仅凭直觉就判定这类小说对小孩子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金庸的小说是真正的通俗小说,和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不同,只会浪费读者的时间。  金庸的作品首先冒犯了“教育意义”。金庸注重小说的娱乐效果,从来不标榜自己的作品具有灵魂、心灵等方面的特异功能。而净化思想、抵挡灵魂、震撼心灵,是多少年来文学评论中最重要的尺度。思想先行,没有宏大的关怀,没有伟大的基调,作品就好像厚重不起来似的。《西方正典》的作者布鲁姆提醒我们:“阅读名家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使我们变成更好的公民。”更何况那些急于表现人文关怀或宏大叙事的当代小说,多半味同嚼蜡,不是刻板单调,就是文字平淡、逻辑混乱。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想象力,被文学批评家们彻底屏蔽,那些所谓现实的、乡土的,来源于生活,能忠实于生活还算不错,更多的则是闭门造车(绝不是想象力丰富)。金庸说写小说初期,个人的经验很重要,总要从身边熟悉的故事写起,到技巧熟练,想象力就很重要了。他没去过妓院,没进过皇宫,却能将韦小宝的生活写得亲切得体,关键在他把握了人物的个性,根据人物性格和故事发生的环境,让人物说符合其个性的话。我们的评论家似乎忘了艺术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血肉,或者把用了哪些新鲜的技法做评价艺术的标准。丢失了想象力,又没有生活经历的小说家们,只好靠拼凑和玩技术争取评论家。唱着高调,充满教条的批评家,自然看不上金庸的小说:他的小说不够新——侠义小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的小说不够玄——读者居然很轻易就看懂了人物的故事;他的小说不够有正面引导意义——成人童话不能教人发家致富。总之一句话,他的小说对思想刚解放的人来说,太不正统,太不一本正经,太不拿腔拿调。  当然,学界也有先行者推介金庸小说,据严家炎教授介绍,八十年代初,曾主编过《中国文学史》的章培恒就写过文章,认为《天龙八部》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刻画,要强过姚雪垠的《李自成》。被塑造为革命模范的李自成形象与《碧血剑》中的草莽英雄相比,前者当然正确,后者则可爱可信,才华和际遇,真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姚雪垠的“李自成”若干年后,只怕徒具文学史价值,而《碧血剑》的流传则要久一点。1985年,冯其镛在《中国》杂志上发表《读金庸》一文,赞扬金庸小说。这在当时,都是极富勇气开先河的举动。以研究武侠小说著称的陈墨,1985年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硕士研究生,在等待入学的时间读了一套金庸小说,当时有一种非常震惊的感觉。1988年四五月,陈墨到江西开长篇小说研讨会,与当时《百花洲》杂志的主编蓝力生谈起当代小说,谈着谈着,蓝力生突然问他,你对金庸小说怎么看?陈冲口而出,比刚才谈的那些都要高多了。50多岁的蓝先生一下笑了,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但不敢对人说。进入九十年代,国内更为开放,政治正确也不再是文学的主要指标,更多的金迷终于敢说:其实我挺喜欢看金庸小说的。国内也有人开始以金庸的小说为研究对象,近年来,关于金庸小说的书籍成为图书市场的热销选题。与金庸小说有关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从来就是市场的主打,因为他的小说情节奇,人物奇,可以给人很大的发挥空间。前不久,畅销书策划安波舜从“专业角度”透视金庸的畅销秘诀:“金庸的书到底好在哪里,挑动了读者的哪根神经?只要你吃透他的技术,你也可以写。”  对此,我持谨慎的乐观,高峰之为高峰,在于其独特性和原创性,模仿得怎么好,不过是赝品。再说,金庸不仅仅是靠几个要素立足华语文坛,在侠义故事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勇于挑战自我的胆色。虽然金庸小说有不少漏洞和缺陷,但夸口说随随便便可以超越,真是太不拿读者的智商当回事了。  对于这些或褒或贬的评论,金庸看得很淡,他只希望自己的小说不被新时代的电脑游戏和网络电视取代。只要有人还看小说,金庸就不会被人忘记。能够这样,他就满足了,他给自己写的墓志铭其实就是对来自各方批判的最好回应: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陈家洛这个人  陈家洛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第一个主要人物,却不是一流英雄人物。乍看上去,陈家洛光彩照人:他出身名门,文采风流,武艺高强,潇洒倜傥,年纪轻轻就凭借母亲的旧情人于万亭(红花会前任总舵主)的关系成为江湖第一大帮派的大当家(江湖选举也是世袭兼委任制)。红花会以推翻政府为奋斗目标,然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确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兵法曰:知己知彼,先看敌对双方的情况。  
红花会是秘密组织,打着扶危济困、反清复明的“正义”大旗,遵循江湖道规矩,口碑很不错。然而,他们没有一块像样的根据地,也没有一支经过训练的武装力量。红花会会众虽多,却散落于各地常人看不到的角落,组织严密,终究不过一盘散沙,人多而势不众。再看红花会中层领导,江湖好汉们讲究光明磊落,急公好义,单打独斗个个都是好手,可惜到了组织层面,他们反抗压迫人民的清廷,痛恨盘剥欺压百姓的官员,却不能组织有效的行动,自己人被抓,费尽周章才救出来。江湖好汉们心目中理想世界是依照侠义道精神建立起来的乌托邦,理想是不错,可惜实现理想的路径以及实践理想的制度化章程,他们都没有。当然了,要江湖朋友做这些琐碎的事情,太强人所难了。不过至少,他们最终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算他们的目标实现了,谁做皇帝?下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可行性的制度建设,他们努力的结果将是走上被他们替换的死对头曾经走过的道路。  
再看乾隆一方,承平日久,百姓对前朝的记忆已经模糊,已经有很多人选择了合作,比如张召重,在朝中做官的汉人,更是不计其数。红花会有“正义”,朝廷有“正统”,还有完备的统治网络,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种力量消灭异己。红花会的小打小闹不必说,回部的对抗也被压制。再说乾隆本人,他绝不可能因为所谓“兄弟情谊”、“民族大义”放弃手上的权柄。除了圣人,常人很难为某种理想放弃获得利益最便捷的绝对权力。再讲点现实的,就算乾隆主动“禅让”,新朝如何安置他?一杯毒酒?发配到老少边穷“逍遥”去?总之是不可能让他出头了的,陈家洛怎么保证,也不过是空头支票,于此,稍有理智的当事人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陈家洛面对棘手的任务,选了一种非常幼稚的解决方案。他要用兄弟之情换乾隆的花花江山,任谁看来也是异想天开。为了让自己兄弟之情分量加重,陈家洛作了另一件让人鄙视的事情,他把心爱的女人拱手让给兄长。陈家洛利用了香香公主的爱,不管他表现得多么痛苦。江湖道比政治名利场可爱的地方在于江湖道更讲情:兄弟之情、儿女之情。陈家洛放弃香香公主之际,已经脱离了江湖道,而成为名利场一员。可悲的是,陈家洛还觉得自己很委屈,很冤枉,认为都是乾隆背盟的错。在这方面,陈家洛甚至不如慕容复,慕容复利欲熏心,对王语嫣寡情薄义,却没想用表妹换点什么。而陈家洛选择政治交易,决计使用自以为最简便的宫廷阴谋实现改朝换代的宏伟构想,说明他的眼光极其狭隘,想法也很幼稚。天山双侠到底老辣,看出他在与虎谋皮。回部的首领也不能认同他的计划。陈家洛的气量和眼光决定了他只是一个二流人物,命运却交给他一件超一流人物未必能完成的任务,悲剧就此开始。  
金庸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主人公失败的原因归于主人公本人的性格,而不是像传统侠义小说那样,把主人公塑造成无所不能的天神,或者将失败全部归于无法抗拒的外因。陈家洛少年得志,生活在相对单纯环境中,做了红花会的大当家后,里面的人际关系依然简单,他以为所有的地方都讲江湖规矩,他根本不了解官场规矩,冒冒然冲进去,做了名立场上最愚蠢最无耻的一笔交易,结果害人害己。  
爱上陈家洛这样的男人注定是要倒霉的,偏偏单纯的女人最容易爱上陈家洛:英俊,带出去很有面子;排场,身边总有人恭恭敬敬地喊他大当家;风雅,偶尔能满足少女绮色的文学梦。春蠢如香香公主被他迷得七荤八素,智慧过人的霍青桐对他也是一往情深。香香公主空具美丽躯壳,能力跟姐姐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和陈家洛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确实是一对),幻想感情也可以等价交换,陈家洛期待兄弟之爱换江山,香香公主期待爱情能给自己一份安定的生活,追求旁人给自己一座安全的堡垒。结果呢,死得很惨。   
说起来,陈家洛已经是二流偏上人物了,尚且如此,至于其他,不说也罢。  
《碧血剑》的突破      《书剑恩仇录》大获成功,各家报馆都来找他写武侠小说,而《香港商报》副刊“说月”版编辑李沙威亲切的笑容、微带口吃的谈吐、诚恳的态度使他难以推辞,就答应下来了。从日起,他的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开始在《商报》连载。连载结束后,金庸进行过两次修订,还后来出版的《金庸作品集》中,《碧血剑》后还附有《袁崇焕评传》一篇长文。  
《碧血剑》并不是一部成功的小说,至少在金庸作品中不是上乘之作,金庸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所以才会花大力气修订。不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历程中,这部小说有着特别的意义——《碧血剑》摆脱了传统旧武侠模式,作者在小说的构思和技巧上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运用了插叙、倒叙等多种叙事手段,夏君宜始终未出场,但他的影子却无处不在,这是金庸的高明之处。后来梁羽生称金庸为洋才子,确有见地。  
传统武侠以实写塑造虚构的武侠人物,所有故事和情节均由故事中活着的人物牵动。《碧血剑》别出心裁,金庸立意为两个死去的人物作传:袁崇焕与金蛇郎君夏雪宜,袁承志、夏青青等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所有的活动,无不由袁崇焕与金蛇郎君生前未完之事展开。金庸的抱负是通过活人的行动写出死人的影响,从而描摹出他们的形象。可惜,金庸的实验部分失败了,金蛇郎君的故事相对完整,人物形象也算鲜明,可是另一位主角袁崇焕,不得不由作者另外作传补充了。  
《碧血剑》的故事发生在明清鼎革的历史巨变时代,崇祯皇帝中皇太极反间计,自毁长城杀死大将袁崇焕。袁崇焕之子袁承志为抱父仇,投拜华山派穆人清门下,学成下山后,碰到夏雪宜的女儿夏青青,随即卷入一系列江湖争斗中,在他走“江湖”的过程中,夏雪宜的形象也逐渐明晰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袁承志所参与的江湖争斗,与当时的时事有着种种关联,这里,金庸将传奇与历史巧妙结合在一起。农民起义军打仗,必然要有军饷,既然是大笔钱财,必然有人觊觎。天下爱财之人何其多,夏雪宜的死就跟他的藏宝图有巨大关系,这批宝藏又被袁承志得到。袁承志没有独吞宝藏,而是将其捐出用于大业,这样江湖与江山再一次发生关系。  
按照一般传统写法,忠良之后必然投身军政界,在沙场上立功以彰家族荣耀,如岳家将、杨家将等。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则不同,袁承志是一位与先人相比毫不逊色的大侠,他所作的冒险不是简单机械继承,而是另一种人生的奋斗。他有自己的个性和选择,与政治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闯王邀请他进入农民军领导集团,袁承志谢绝。江湖规则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与西方人文思想中人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相契合。在政治组织中,大侠的能量不一定能百分百发挥,而在江湖上,实力是第一位的,只要有本事,就能拥有自己的地位。袁崇焕在政治组织中送命,袁承志则在江湖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父子俩不同的命运遭际说明,除了昏聩的皇帝、狡诈的敌人,组织本身的缺陷亦是造成政治人物悲剧的重要因素。无独有偶,农民军李岩也是被李自成所杀。正如书中无名瞎子唱的: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  
杀死大将的李自成,也曾经是英勇骁悍的英雄,可一朝进了北京城,性格中种种不堪和丑态便暴露出来。金庸笔下的李自成比姚雪垠的李自成更接近人物,金庸通过几个情节刻画了人物的复杂性,姚雪垠则用几卷厚书写了一个“革命者”样板。金庸有一个观点,“我以为,任何优美的艺术作品,主要的总是在与感动人而不是说服人”。(《从〈小梅的梦〉谈起》1957)文学作品人物的丰富和复杂是考较作家的主要指标,两者比较,高下立见。除了李自成,《碧血剑》中其他人物也较《书剑》复杂丰富。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单一性请,坏人有其可怜的一面,好人也有不可爱的地方。  
小说一直连载到1957年。这两年,金庸在《大公报》编副刊。当时,香港有三个人写武侠小说:梁羽生、金庸、百剑堂主(陈凡),恰好他们都是同事,人称“文坛三剑客”。日起,《大公报》副刊《大公园》开辟了“三剑楼随笔”专栏,由“三剑客”轮流执笔,每天发表一篇。金庸谈音乐、谈围棋、谈照相、谈书画、谈电影、谈舞蹈,文字轻松活泼,意趣盎然,很有可读性,三剑楼随笔一出,就传来一片赞誉之声。    《碧血剑》连载到1957年,同年,金庸离开了《大公报》,他感到《大公报》里政治束缚越来越大,思想控制越来越紧。经过认真考虑,他离开《大公报》。《碧血剑》中,金庸杜撰了一个海外渤泥国学子张朝唐,小说开头,张朝唐发现明朝军队滥杀无辜;小说结尾,起义军也在滥杀无辜。这个场景的设计看似闲笔,却包含了作者对时局、对历史的思考和批评。作者本人,不就是那个海外学子吗?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金庸离开《大公报》的根本原因。    
《射雕英雄传》:所谓大侠,要有担当  
1957年,《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甫一连载,立刻引起巨大轰动,不光是小市民,就连知识界也大有“开口不谈《射雕传》,纵读诗书也枉然”之势。这部作品大获成功,主要在于金庸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人间大侠形象。另外这本书其他人物各具特色,乾坤五绝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成为耳熟能详的人物。加上小说结构巧妙,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金庸籍此成为武侠小说迷心中的“武林盟主”。     武侠小说,必然围绕大侠展开故事,那么何谓大侠?司马迁写道: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史记•游侠列传》)司马迁所言,乃大侠的精神内核,在武侠世界中,实践侠义精神,须有深厚武功打底,毕竟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练成绝世武功,才进入“大侠殿堂”。(他的三师傅早先教他打不赢就跑,说明那时候,郭靖的实力非常有限,保命尚且勉强,哪还有余力去帮助别人。)  
郭靖在洪七公、周伯通、一灯大师等人的指导下,武功精进,直逼乾坤五绝,成为当时超一流的高手。到了这个程度,说话便有了分量,何况他的人脉也很厉害——师傅是丐帮前帮主,老婆是丐帮现任帮助,岳父是排名前五的高手,义兄周伯通是全真教王重阳的师弟,一灯大师与他关系也很不错。恰好这几位前辈懒于公共事务,这样,在彼此心照不宣的情况下,与这几股势力关系不错又具备相当实力的郭靖便接过王重阳的担子,成为《九阴真经》的管理人。  
在《射雕》三部曲中,《九阴真经》不仅仅是一部武功秘籍,还是武林至尊的象征,华山论剑的目的就是《九阴真经》的归属问题,理论上由武功最强者拥有。事实上,除了单打独斗的能力外,这个人的口碑、人脉和势力也很重要。如果江湖上的大佬觉得某人不具备拥有武林至尊的资格,必然联手阻挠之。西毒欧阳锋、东邪黄药师都用计抢夺《九阴真经》。欧阳锋趁人之危,靠武力硬抢,王重阳早有防备,欧阳锋第一次抢经计划落空。王重阳死后,《九阴真经》由周伯通保管,黄药师略施小计,得到《九阴真经》的抄本,却也付出惨重的代价:妻子因此早亡,两个弟子盗走下部经书,引起轩然大波。周伯通为追回经书,被困15年。《九阴真经》再现江湖,江湖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西毒、东邪、南帝、北丐实力相当,欧阳锋向黄药师提亲,就是要找个强大的同盟。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黄蓉一心要嫁给郭靖,欧阳锋如意算盘落了空。  
欧阳锋日思夜想学《九阴真经》上的武功,以称霸武林。欧阳锋始终没得到《九阴真经》,也没能成为大侠,因为他不具备大侠的精神内核,他属于野心家一路,武功邪门,手段邪门,做事狠辣,现实中这样的人往往无往不利,获得最大成功。而洪七公那样讲究江湖道义、光明磊落的侠客,也只好一辈子做乞丐了。小说让洪七公的门人获得武林至尊象征,体现了邪不胜正的江湖理想。  
另一方面,练过《九阴真经》武功的未必能承担江湖领袖的责任。武学奇才周伯通精通《九阴真经》的武功,但他不是大侠,他成为江湖第一,对江湖格局影响不大,一个不愿承担责任的老顽童,无法获得各方人士的认同。可以说,周伯通是一个技术性人才,他没有大侠的灵魂。是否能承担命运交给自己的责任,是大侠与一般练武者的本质区别。郭靖成为大侠的道路上,武功越来越高,心智也越来越成熟。起初,他被迫接受命运安排的使命,经过一番磨练和彷徨,郭靖主动接过属于自己的责任。  
侠之大者,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于任事并能负责到底的人。大侠注定不自由,注定要放弃很多,但这种放弃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符合道义的行动,如郭靖为救人,放弃退婚要求,气走爱人黄蓉。黄蓉当时气恼,事后反而更尊重郭靖的为人。大侠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公共事务负责,除暴安良,治国安邦。郭靖得到《武穆遗书》,身上的责任又重了几分。做大侠很辛苦,有时候也很无力,郭靖的母亲被逼死时,郭靖一度怀疑自己。这段情节巧妙合理——身负绝世武功却没能挽救母亲的生命,爱人又不在身边——大侠也有软弱的时候。好在黄蓉、洪七公等人及时开导他,郭靖才从自暴自弃的情绪中走出来。经过这段低落和自我怀疑,他真正成长为一位大侠,才有《神雕侠侣》中义守襄阳的壮举!  
士志于弘道,任重而道远。大侠就是能挑起千斤重担,带着镣铐舞蹈的勇士。    
江湖儿女夺伤情   
创作《神雕侠侣》时,一贯求新求变的金庸将重点放在“情”字上,“情”字最难堪坡,最微妙多变,也最难书写。金庸这次冒险,用一部伤情武侠小说提升了新武侠小说的层次:从此江湖不仅仅是一个好勇斗狠、快意恩仇的地方,江湖儿女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和普通人没有两样,同样会渴望,会彷徨,会失落,会手忙脚乱,江湖儿女的情感世界同样曲折幽深……读者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是江湖。  
与“情”相对,是欲望,占有的冲动。真正的爱情,必然存在某种悲剧色彩的牺牲精神,有时放弃比争取更感人,克制比放胆更让人尊重。在情与欲交战中,取舍不同,就有了钟情人、深情人、多情人、薄情人、绝情人、痴情人种种分疏,《神雕侠侣》便是为这些深陷其中的有情人做传的。  
杨过和小龙女自不必说,这对苦命鸳鸯聚少离多,受尽磨难。小龙女几次主动消失,都是为了杨过(至少从她的主观意愿来说),她宁可一个人过孤寂的生活,也不愿杨过因为她受办点委屈。小龙女的师祖林朝英所创武功,讲究清心寡欲。然而小龙女终究是有情有欲的人,她的内伤隐喻着禁欲对一个正常女子的伤害。再说林朝英创独门武功,所有动力皆来自有情人不能结合的痛楚,她要门人唾弃王重阳,但双剑合璧的设计泄漏了她的心事,情意绵绵的剑招是她宣泄情爱欲望的出口!杨过也是古墓派传人,他在面对小龙女的时候能克制自己轻薄男的天性,所以他们这一对注定爱得辛苦,因为他们为对方考虑太多;他们的爱也最深沉,才能经得起一次次生死考验。小龙女被污,不光小龙女自己,很多金迷也不能接受,小龙女莫名其妙失身在礼教大防的宋代是大事,杨过不是假道学,换作心胸狭窄的,这段感情恐怕很难走下去。  
而古墓派另一位传人李莫愁则走到另一面,她的爱是占有,得不到就毁灭之。如果她换一个环境,不作道姑,不是在禁欲近乎变态的古墓派习武,性格会不会好一点?李莫愁爱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看似深情款款,关键时刻本色毕露。她中情花毒,为了保命居然答应下嫁公孙止。从始至终,她只爱自己,所谓生死相许,只要她能生,对方死了都没关系。尹志平比李莫愁懂爱,他一时糊涂,让小龙女备受痛苦,自己也受尽煎熬,最后为救小龙女而死,算得上一个情深意重之人。公孙止裘千尺表达情感的手段是绝对占有,为了占有,机关算尽。吊诡的是,他们的女儿公孙绿萼却是一位懂得真爱的少女,明知自己不可能获得杨过的心,也知道自己的爱无法得到回应,她还是选择牺牲自己。公孙绿萼的死成了绝情谷最哀婉无望的一段故事。  
书中最令人叫绝的是结尾处揭示出郭芙的情感隐秘:原来她心中对杨过早已情根深种,不光是读者,郭芙本人也大吃一惊,原来之前郭芙种种别扭,是爱情来临时不知所措造成的,郭芙这个迷情的女子,作了那么多不可挽回的错事后,才搞清楚自己的感情,是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真爱斩断!等她明白过来时,她已不是桃花岛上的少女,不管怎么喜欢,都要埋在心底。都是草包型大小姐形象,《书剑恩仇录》中的周绮憨直得近乎弱智;《神雕》中的郭芙则有血有肉,看看周围,有多少肤浅而光鲜、艳遇不断却搞不清楚真爱在哪里的男男女女?!  
《射雕》写侠,大侠和小说一样,在道德和观念的框架内,中规中矩;《神雕》写情,书中人物各具心事,纠结于爱与欲的挣扎,别开生面。    
《雪山飞狐》:毁于欲望  
金庸在《谈〈木马屠城记〉》中分析《伊利亚特》的故事时写道:“诗篇开始时,特洛伊城之战已进行了十年,这首长诗并不是冗长地描写十年来战斗的经过,而只是割取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来重点表现。集中而简洁,这正是希腊艺术的要旨。”金庸在设计《雪山飞狐》的情节时,《伊利亚特》一定给了他不少启发,他将希腊艺术融入中国武侠小说写作实践,用现实的一天(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讲述四个家族近百年的恩怨情仇。那些未到场的人物通过叙事者的追忆,一个个复活,由贪念引发的一幕幕丑剧也随之被揭穿。与故事本身相比,这部小说的技巧和构思可谓独具匠心,尤其是结尾胡斐那一刀究竟有没有砍下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作为看客,读者干着急,却没办法过去点醒他。金庸高明之处在于,他用极具画面感的把读者引入他的武侠世界。这还不算,他用全书最大的悬念成功地让读者参与故事的创作,给读者提供分析故事结局种种可能性的机会。《神雕侠侣》让小龙女活下来,许多人都会觉得吃鱼疗伤的设计太过牵强。到《雪山飞狐》,胡斐举刀后不知该不该砍,作者吃不准,那就交给热爱它的读者去决定吧。这种叙事的留白手法,使这部稍嫌平淡的小说熠熠生辉。金庸不以先锋试验写法著称,不表示他不会运用这些现代派手法,他用得不着痕迹,比起那些炫技的先锋作家,金庸深得得鱼忘筌的真谛。  
《雪山飞狐》中,胡氏父子只是一般化大侠形象,没有特别鲜明的个性,倒是大反派田归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田归农是典型小男人形象,内在空虚,心胸狭窄,像豺狼一样渴望财富和权势。不择手段的人在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中容易成功,懂得并能熟练使用厚黑学,忘记灵魂和脸皮,不讲廉耻,假以时日,必能成功。田归农就是其中一例。从现代成功学上说,田归农事业有成:他是天龙门掌门,相当于经营着一家中型企业;还有不错的社会资源,田归农投靠清廷,手里有权有钱,江湖上无耻之徒帮闲混饭的自然会来巴结。有了这些,他仍不满足,辽东的宝藏、大侠的称号,他都想要。他的欲望就像无底深渊,怎么填都不会满。要得到宝藏,必须从胡一刀身上下手,田归农找来武功好头脑简单的苗人凤助阵。他育苗人凤合作,表面上很尊重苗二哥,鞍前马后,好像关系很好的样子。苗人凤则不把武功一般、行事猥琐的田归农放在眼里,田归农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在苗人凤还有用的时候,他隐忍不发,多年后,寻机拐走苗人凤妻子南兰,又曾借助朝廷的力量对付苗人凤,非要把他置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心肠之毒。  
江湖上,能够保存数百年基业的大门派,无不有极高的道德诉求和严格的门规。少林有佛门的慈悲和僧侣的戒律,始终在武林保持泰斗的地位,其他大门派,对外也要以武林道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为宗旨,对内有相对严格的管理机制。田归农只会钻营算计,没有管理的气量和智慧,他一生的追求是获得传说中闯王留下的巨额宝藏,舍本逐末,对自家事业采取半放羊政策,天龙门的门人弟子,耳濡目染,贪财好利,常人所重情感、道义、责任,在天龙门企业文化中,一概阙。这样一个经营团队,怎么可能获得长远的发展?上梁不正下梁歪,天龙门内乌烟瘴气,大小姐田文清乱搞男女关系,残忍杀死自己的亲骨肉;周云阳偷盗镇门之宝;这些还不算,几路人马为争掌门之位,无所不用其极。人性中贪婪、自私在天龙门门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此,作为掌门、父亲、师父的田归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雪山飞狐》的主人公,据金庸说是故事开始时已经死去的大侠胡一刀,但是小说的名字“雪山飞狐”无疑是指胡斐。读者看着迷惑,金庸也觉得这对父子写得不过瘾,便像写《袁崇焕评传》一样,为胡斐作传,于是就有了《飞狐外传》。  
  之七 《飞狐外传》:命运无常意茫茫  
《飞狐外传》和《雪山飞狐》的情节多有抵牾,《飞狐外传》中,少年胡斐认识苗人凤,到了《雪山飞狐》,两人则成了第一次照面;《飞狐外传》中,少年胡斐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雪山飞狐》中,胡斐与苗若兰似是初恋。分开来看,这两部书的故事则是完整的。  
童话故事之美好,在于剥离了现实中的种种苛刻条件;武侠小说之迷人,在于侠客们可以用非常手段克服种种苛刻条件,武侠世界,侠客凭借其过人的武功和胆识,以个人之力扶助弱小。在这个世界中,官府或其他机构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是陷害弱小的元凶。英雄们与权力机关的斗争,往往能完美地解决问题。一旦进入情感世界,面对无常的命运,再有本事的侠客也只能徒叹奈何。童话故事中,公主就该嫁给王子,大侠一定会有红颜知己为伴,坏人注定被孤立,没人喜欢挂念。但在金庸看来,武力能够克服的困难中,情感不在其中。  
苗人凤是当时顶级的大侠,一表人才,就连仇人胡斐,也为他的气概折服,对其佩服有加。可惜,苗人凤的江湖地位,苗人凤的英雄气概,苗人凤的绝世武功,没能留住妻子南兰的心。官家小姐要的是一个时时讨自己欢心,常常嘘寒问暖,能与自己吟诗作赋的贴心男友,即拼命追求她时的田归农。田归农投其所好,给这个被忽视、被冷落的女子画了一张大大的饼。虚荣的南兰早已厌倦了话不投机的丈夫,田归农的花言巧语好像一个火星,点燃她心中熊熊爱火,抛弃丈夫和幼女,追求幸福去了。可惜她是个有眼无珠的女人,把自己后半生的幸福交给一个狼心狗肺之徒,下场自然好不在哪里。书中写得明白,私奔后不久,田归农认为不需要再给网里的鱼儿喂饵,对南兰不像之前那么体贴,因害怕苗人凤报复,变得神经兮兮。做了母亲的南兰大约是诗词读多了,还怀着少女的春梦,认为两个相爱的人死在一处也是好的,幻想“爱人”也这么想,她之于田归农,分量轻了很多,当然不会为她虚幻的爱去死。这时南兰倒想起苗人凤的好处来,可惜一切都晚了。  
南兰的变心,苗人凤也有责任。他不是体贴的丈夫,在夫妻生活中,总要求妻子对自己妥协,拿行走江湖的经验经营家庭,实在糊涂!他和南兰结婚多年,还有了女儿,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妻子,初会时的恩爱,随着岁月越来越淡薄,苗人凤和田归农一样,对到手的鱼儿不管不顾。他要南兰跟胡斐的妈妈学习,做个好老婆,他自己则忙着做大侠,很少想怎么做个好老公。  
同样受到诱惑的还有马春花。这位美丽多情的女子很想脱离自己的家庭和阶级,她不喜欢师兄,不管他对她多好,她对他只有敬重和感激,若没有外力介入,他们一家倒也能平平淡淡生活。无常的命运将另一个世界的福康安带到马春花面前,马春花见到一位儒雅倜傥、对自己百般殷情(哪怕是做的)的贵公子,不动心才怪。福康安引诱下,马春花心甘情愿把身心都交给对方,福康安回到属于福康安的世界,马春花依然无法忘情,对于她来说,少女时代那次恋爱让原本灰暗的感情世界绚烂,非关责任道义。为了福康安的骨肉,她不得不嫁给粗鲁汉子徐铮。第一次相遇,一日欢愉给马春花带来无尽的苦恼。第二次相遇,马春花对福康安痴心不改,她的成长停在他们第一次相拥的一刻。生活没有让马春花学会用理智控制情感,临死前依然深爱情郎。陈家洛假扮的福康安陪伴她走完生命最后一刻,这位可怜的女子不愿相信一生的爱恋对对方来说只是一时兴起的玩兴所至。金庸不忍马春花绝望而清醒地死去,安排胡斐请来酷似福康安的陈家洛。     
陈家洛进房之后,一直站在门边暗处,马春花没瞧见他。胡斐摇了摇头,抱着两个孩儿,悄悄出房,陈家洛缓步走到她的床前。胡斐跨到院子中时,忽听得马春花“啊”的一声叫。这声叫唤之中,充满了幸福、喜悦、深厚无比的爱恋。她终于见到了她的“心上人”……    胡斐惘然走出庙门,忽听得笛声幽然响起,是金笛秀才余鱼同在树下横笛而吹。胡斐心头一震,在很久以前,在山东商家堡,依稀曾听人这样缠绵温柔的吹过。这缠绵温柔的乐曲,当年在福康安的洞箫中吹出来,挑动了马春花的情怀,终于酿成了这一场冤孽。金笛秀才的笛子声中,似乎在说一个美丽的恋爱故事,却也在抒写这场爱恋之中所包含的苦涩、伤心和不幸。庙门外每个人都怔怔地沉默无言,想到了自己一生之中甜蜜的凄凉的往事。胡斐想到了那个骑在白马上的紫衫姑娘,恨不得扑在地上大哭一场。即使是豪气逼人的无尘道长,也想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个美丽而又狠心的官家小姐,骗得他斩断了自己的一条臂膀……    笛声悠缓地凄凉地响着。    过了好一会儿,陈家洛从庙门里慢慢踱了出来。他向胡斐点了点头。胡斐知道马春花是离开这世界了。她临死之前见到了心爱的两个儿子,也见到了“情郎”。胡斐不知道她跟陈家洛说了些什么,是责备他的无情薄幸呢,还是诉说自己终生不渝的热情?除了陈家洛之外,这世上是谁也不知道了。
陈家洛和福康安一样,为了“事业”,牺牲了女人,面对痴心的马春花,陈家洛是否想起香香公主;马春花是否认出“情郎”非“情郎”呢?徐铮、胡斐看来,马春花的爱恋盲目又糊涂,她的爱更像自己编织出来自欺的美梦。让她在梦境中满足地死去和告诉她残酷的真相,看她凄惨离世,哪种是慈悲的做法?  
胡斐能体会马春花的心情,为她找来“情郎”,因为他刚刚经历了命运的捉弄:他才要向紫衣姑娘表白,却发现伊人遁入空门。胡斐和袁紫衣(缁衣谐音)在旁人眼里,郎才女貌,堪称佳侣。胡斐以为幸福大门就在眼前,奈何银姑遭遇不幸时袁紫衣的命运便已注定。凤天南、汤沛贪色、狠毒造的因,苦果要不幸的袁紫衣和无意间卷入的胡斐吞下,公平乎?  
程灵素的死让胡斐懂得放下也是爱的道理。程灵素是书中年纪最小的女子,却是最懂爱的女子。田归农、福康安、慕容景岳等男子用尽手段,得到爱人,却不能给对方爱,他们要的是占有,而非真正的爱。书中,程灵素的死最为震撼感人,命运对这个早熟的女子特别刻薄,胡斐回忆才发现不知道程灵素的父母来历,小小年纪生活在药王门尔虞我诈环境中,除了师父,再没人关心她。书中,程灵素总是那么冷静,大敌当前都能从容面对,唯一一次失态是胡斐提出两人结拜,很快程灵素又恢复平静,把自己的感情藏在心里,一心一意为胡斐打算,乃至为他牺牲生命。  
王铁匠获救,酬谢胡斐时,唱了首情歌:  
小妹子对情郎——恩情深,  
你莫负了妹子——一段情,  
你见了她面时——要待她好,  
你不见她面时——天天要十七八遍挂在心!  
他提醒少年郎珍惜眼前人,只是那时胡斐心中全是紫衣姑娘,十七八遍念着的是那位巧笑倩兮的紫衣姑娘。而袁紫衣(圆性)的命运早就注定,报仇后出家,何况,她看到了程灵素眼中浓浓的爱意。爱的人一死一走,回报无门,付出无路,胡斐迷惘之际,袁紫衣开导他说: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倚天屠龙记》:走失的理想  ??1961年《倚天屠龙记》开始在《明报》上连载,历时两年多时间。金庸将此书看作“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许多金庸迷们却不这么认为,《倚天屠龙记》的故事离《神雕侠侣》有近百年时间,《倚天屠龙记》中的人物、门派与前两部有很大的差别,《倚天屠龙记》中,江湖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这种紧张,比起之前华山论剑式的论坛模式凶险许多。在前两部,江湖纷争多是个人恩怨,而到了《倚天屠龙记》则有两个阵营的对垒:明教及所谓名门正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铁幕政治下,国际局势异常紧张,战端一触即发,作为新闻人的金庸不知是否受到时事的触动,将眼前的现实放入虚构的武侠世界,并选择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代作故事背景。元末,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中原百姓生活异常艰难。此时,江湖人士为了争夺号称能够号令武林的屠龙刀(“屠龙”二字隐喻无用),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实,江湖上分为两大势力(跟两大阵营类似),双方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围攻光明顶则是双方矛盾激化的直接反映。后来,我们知道这场影响武林上千人命运的大厮杀,其实是成昆为报私仇处心积虑策划的。第三方力量张无忌的介入将火药桶暂时浇灭。之后,张无忌成为明教领袖,主动向正派示好,奈何双方嫌隙太深,屠狮大会上,双方再次展开较量,结果谢逊刺瞎成昆后自废武功、皈依佛门,误会澄清,明教弟子帮助少林寺解除危机,明教的合法性才被承认。  ??张无忌出任教主后,明教上下团结,实力大增,完全可以趁势吞并六大门派,实现“江湖大一统”(后来朱元璋利用明教的影响确实战胜了其他竞争者,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明教的经文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救世情怀: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为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个最初以互助为主旨的民间组织,发展到后来,野心也大了起来。这段经文号召教众牺牲自我,拯救世人于水火,这种救世主教旨控制的组织,很容易凝聚具有救世情怀的底层力量。然而,为善除恶,说起来很容易占据道德高地。善、恶怎么辨别,如何为善除恶,这段经文什么也没说。这样一来,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的一方,很容易把对立于己方的人归于恶,“为光明故”,将对方和情感“皆归尘土”。六大门派攻打光明顶的时候,自我感觉如此正义,就是把明教教众妖魔化,有人指责灭绝师太杀人如麻,她定会辩称自己是在斩妖除魔!历史上的屠杀,杀人者心中常会升腾出理想主义的万丈豪情,豪情对面,矗立着无数无辜者的墓碑。  ??明教一个野心勃勃的组织,可惜能人太多,谁也不服谁,没有强人领袖,很快内讧起来,别说一统江湖,还被各怀心事的六大门派打了个措手不及。六大门派攻打明教,峨嵋派最起劲。灭绝师太的野心不比明教小,她要在这次战斗中树威,好让峨嵋派压倒其他门派。可惜峨嵋派能人太少,灭绝师太心胸狭隘,男弟子不论资质能力,都难出头。女弟子武功弱,跟人打架没有底气,金花婆婆一人就让峨嵋派失尽颜面。无奈,灭绝师太想到了女人最原始的本钱,她先是让纪晓芙色诱杨逍,然后杀之。纪晓芙刚烈重情,惨死于灭绝师太掌下。后来,她又让周芷若勾引张无忌,得到屠龙刀中的武功秘籍后,再对情郎痛下杀手。这些女弟子,其实都是灭绝师太实现野心的棋子。女侠郭襄是多么重情重义的女子,小小年纪,便有大侠风范,急人所急,舍己为人,视世俗名利如粪土。郭襄创立峨嵋派,定然有其理想追求,郭女侠的追求与灭绝师太定然大异其趣。  ??张无忌作了明教的教主,开始漂白组织,加强对教众的约束,立法三章(江湖道义底线)。江湖帮派的行事风格往往是帮品的体现,张无忌掌管明教,不再滥杀无辜,按照江湖规则办事。甚至以德报怨,对之前的敌人施以援手,一次次救人于危难。这样,明教越来越有正派风度。得到屠龙刀、倚天剑的周芷若变得冷血狡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越来越像邪门歪道。明教到了张无忌这里,原来的组织理想和组织原则发生了改变,峨嵋派因为灭绝师太,一步步走向邪道。权欲会扭曲人性,使人疯狂,信然。  ??《倚天屠龙记》相较金庸之前的作品,对正邪、善恶讨论的深度进一步深化,人物更为丰富与复杂,谢逊的故事最为典型。谢逊一出场,恶名昭著,满身戾气,甚至传出打死少林高僧的消息,可以说是江湖头号大魔头。到了冰火岛上后,谢逊眼睛被殷素素弄瞎,整日抱着屠龙刀思索其中的秘密,十分可怜。张无忌出生后,谢逊变成一位慈祥的父亲。当他讲述自己一家的惨剧时,读者不由同情起他来,遭遇如此巨变,难怪他会性情大变。张翠山一家三口离开冰火岛,谢逊极力支持。他完全明白自己将面对怎样的孤单,但是为了张无忌,张翠山他们必须走,这时,谢逊性格中光辉的一面显露出来。结尾处,谢逊忏悔生平罪孽,自废武功,请受害者家人随意处置自己,真是顶天立地的汉子。谢逊和明教一样,在悔过中重生,少林高僧感于谢逊的磊落,收他为徒,青灯古佛,心灵重获宁静,谢逊找回自己走失的理想。  ??张无忌后的明教没有那么幸运,张无忌可以给明教定规矩,却没有手段管理明教,张无忌做教主的第一天起,孜孜在念的是什么时候可以不作教主!一个教派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的经营,张无忌不愿也没能力完成这项任务。最后,明教还是落到野心勃勃的政治人物朱元璋手里。原来明教的经义、张无忌时代明教的品格,一去不复返。    
《鸳鸯刀》:咪咪博士笔下的另类江湖  
生活中有太多苦楚,悲剧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从感伤的错过的伤情的故事中寻找平衡,或者通过悲剧故事自怨自艾。金庸的武侠多弥漫悲悯、感伤的情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大侠成长总会经历林林总总的考验。不过,不能总是跟自己的主人公过不去,恰好有家电影公司来找他,请他写一个轻松诙谐的小说,然后拍成电影。《鸳鸯刀》就这样诞生了。  
《鸳鸯刀》的故事很简单,陕西西安府威信镖局的周威信受官府所托(其实是威胁,他的家人都被官府软禁),护守皇帝看中的鸳鸯刀入京。这位总镖头名为威信,在手下眼里没有半点威信。这位满脑子江湖教条的总镖头,路遇“强盗”太岳四侠(四个颠三倒四的半吊子),找了一大堆跑路的理由,溜之大吉。保护鸳鸯刀入京,本是一件极为机密的事,紧张兮兮的周威信夜晚做梦“鸳鸯刀”三字不离口,结果闹得众人皆知;林玉龙、任飞燕一吓唬,他马上告诉对方鸳鸯刀的事情。若不是周威信大嘴巴,袁冠南、萧中慧也不会盯上他们。在一般人的经验中,做到总镖师肯定有点本事的,被总督选中,除了武功,江湖经验必然是老到的。可是这位周镖师,武功稀松,毫无城府,闯荡江湖全凭教条,有了这位乌龙镖师,加上几个乌龙劫匪,这一路打打闹闹,谐趣横生。  
最先出场的打劫者太岳四侠大话说了一箩筐,只有因为紧张而失去判断能的周威信对他们会有三分忌惮,萧中慧、林玉龙、袁冠南等人都将他们好一通捉弄,每次老四说:“大哥料事如神,言之有理”,都叫人忍俊不禁。这四个活宝从开头拦路抢劫,到结尾萧府拜寿,一直在认认真真抖着包袱。  
皇帝对地方办事能力不放心,派来大内高手卓天雄助阵,则使故事紧张起来,毕竟是大内高手,单打独斗,没人是卓天雄的对手。林玉龙、任飞燕夫妇厉害是厉害,不过大多时候两人是自娱自乐,沉迷于夫妻之间的斗嘴过招。这对吵架成瘾的夫妻是袁、萧两人的师傅。他们虽是鸳鸯,却因吵架过甚,不能将鸳鸯刀法的威力发挥出来。萧、袁二人正在热恋,最能发挥刀法中的精义,没学全就打跑了不可一世的卓天雄。再来看鸳鸯刀的招式名字:“女貌郎才珠万斛,天教艳质为眷属。清风引佩下瑶台,明月照妆成金屋。刀光掩映孔雀屏,喜结丝萝在乔木。英雄无双风流婿,却扇洞房燃花烛。碧箫声里双鸣凤,今朝有女颜如玉。千金一刻庆良宵,占断人间天上福……”这哪里是刀法,分明是喜筵上的吉利话。  
在林玉龙、任飞燕的指导下,袁冠南携手萧中慧打走卓天雄,顺理成章,有情人就要成为眷属,好事在前,袁冠南认亲让这对小情侣痛苦万分,两人若是兄妹,如何能成亲?萧中慧伤心离家,被卓天雄捉住。卓天雄带了大量官兵围攻萧府,他有恃无恐:鸳鸯刀必须两人一起,袁冠南不是他的对手,晋阳大侠萧半和娶妻生女,童子功亦破。就在大家为急转直下的情势担心时,萧半和使出童子功,证实了林玉龙、任飞燕的猜测(不吵不闹不是夫妻)。原来萧半和是少年英雄,为了行刺皇帝,不惜做太监。入宫后却发现刺杀皇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救了两位大侠的夫人,其中一位袁夫人,儿子走失,失去儿子,袁夫人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萧中慧。这样就与开头介绍萧中慧身世的内容呼应。萧中慧、袁冠南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结婚的障碍一扫而空。至此,读者的心可以放下了,前面不过虚惊一场。  
金庸写起喜剧来,毫不含糊,不要忘了,他曾在用“咪咪博士”为名主持《东南日报》的幽默问答栏目。插科打诨的太岳四侠的呆模样,袁冠南、萧中慧捉弄人时的促狭,林玉龙、任飞燕恩爱又争斗的热闹,都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想象周威信知道每个人都知道鸳鸯刀秘密时的表情,一定很精彩!  
小说最大的包袱出现在结尾处,皇帝处心积虑想知道的秘密就是“仁者无敌”。唉,早知道鸳鸯刀的秘密不过如此,真该让皇帝得到,在专制时代,执政者的个人品德非常重要。对义薄云天的萧半和,看到“仁者无敌”四个字是会心一笑,给贪婪阴狠的皇帝,或许多少会触动他的神经?  
“仁者无敌”,当得起最有价值的江湖箴言,只不过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  
  之十 《白马啸西风》:天玲鸟的谶语  
1961年,《明报》靠金庸的小说吸引读者,金庸同时创作几部小说,包括两篇中篇《白马啸西风》和《鸳鸯刀》。其中《白马啸西风》不像武侠小说,全文弥漫着伤感的气氛,更像讲情说爱的散文。金庸能将武侠小说提升到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与他不断改变写法的尝试有很大关系。一位有野心的作家总会写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味道。不重复自己,是金庸的骄傲和追求。《白马啸西风》情节较为简单,作者着力渲染“我爱着他,他却不爱我”的伤感情绪,想要得得不到,强给的不愿要,“怨憎会”、“求不得”,人生苦楚何其多。  
李文秀的父母白马李三、金银小剑三娘子上官虹因高昌藏宝图遭吕梁三杰追杀,其中一人是深恋上官虹的史仲俊。史仲俊得不到上官虹,便事事跟他们夫妇过不去,在大漠杀了情敌李三。他幻想上官虹没了丈夫,会投入他的怀抱。上官虹手刃仇人同时自杀。佛云“怨憎会”,人海茫茫,总有一些讨厌的人在身边晃来晃去,乃至纠缠不清。如史仲俊一般的痴人,得不到便想方设法破坏对方的生活,使其不得安宁,这不是爱,而是占有欲在做怪。比史仲俊更过分的是暗恋雅丽仙的瓦耳拉齐(化名为华辉),他得不到爱人,便要毁掉“瞎了眼的情人”,甚至迁怒他人,计划给整个部落下毒。在他们看来,我付出一分,你至少该还给我一分(多多益善)。然而,爱不是交易,是你请我愿的付出。  李文秀和苏普两小无猜,苏普的爸爸苏鲁克怨恨汉人杀害妻儿,反对儿子与汉族姑娘恋爱,用鞭子抽打苏普,让他回头。倔强的苏普决不低头,李文秀妥协了,她不能忍受苏普被父亲虐待,她不愿苏普为自己受苦。与李文秀一样,计爷爷(马家俊)将自己的爱深藏在心底。马家俊明白,自己一旦暴露身份,自己和李文秀都不能活命,他默默照顾李文秀,给她关爱。可惜李文秀对此毫无察觉,她一颗心都在苏普身上,为了苏普的幸福,甘冒风险,进入高昌迷宫。迷宫里,生死关头,隐藏的情感得以表白,马家俊为救李文秀而死,瓦尔拉齐本想拉李文秀一起死,却被“阿曼的妈妈雅丽仙”触动心思,放过李文秀。李文秀、马家俊、瓦尔拉齐因为“求不得”而吃尽苦头,有人默默忍受,暗自神伤,有人百般破坏。他们如此执著,往往会忘了自己求的是什么,在乎的只是一个“求”字。  小说写了故事,也写了人生,有多少人迷失在追求的路上,伤人伤己。理智上,常人总觉得这般动情大可不必,别人不喜欢,何必强塞给人家。比如高昌迷宫,谜底揭开,里面不过是中原寻常物什,是唐代皇帝千里迢迢送来的,他以为高昌人感恩戴德,哪知这也是那皇帝一厢情愿,高昌人不领情,“野鸡不能学鹰飞,小鼠不能学猫叫,你们中华汉人的东西再好,我们高唱野人也是不喜欢。”李文秀看得明白,她感慨道:    
这个汉人皇帝也真多事,人家喜欢怎样过日子,就有他们去,何必勉强?唉,你心里真正喜欢的,常常得不到。别人硬要给你的,就算好得不得了,我不喜欢,终究是不喜欢。    
金庸笔下的高昌迷宫让人想到很多深层的意义,第一,宝物在中原随处可见,那些寻宝的汉人舍近求远,枉自丢了性命。就算拿到宝物,想必也会大呼上当。作者让他们兜大圈子,让他们还存点念想,也算慈悲。追求了半天,发现过去的努力全是无用功,过去的岁月全部白过,会是怎样的虚无。第二,高昌迷宫也是感情的迷宫,为对方付出真心,对方却不喜欢。就算好得不得了,不喜欢终究是不喜欢。现实的高昌迷宫有地图可以寻踪解密,虽然发现迷宫中的宝藏不过如此,终究是找到了。而感情中的高昌迷宫谁能解得开?  
《白马啸西风》以写情为主,所以金庸让一位女子作主人公以及叙事者,通过她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将心中的困惑讲出来与读者分享。和金庸小说绝大多数女子一样,李文秀的性格略嫌简单,痴情又懂情,肯为爱人赴汤蹈火,善良得不真实。现实中,女子性格要复杂微妙得多,也比金庸理想中的女性狠心绝情许多,如果有人一心追求像天玲鸟一样的李文秀,恐怕要重蹈寻找高昌迷宫的覆辙了。  
少年时代,李文秀就听计爷爷讲了天玲鸟的故事,天玲鸟是哈萨克草原上最美丽最会唱歌的女郎变的,因为情郎变心,变成夜夜歌唱的小鸟。曾在夜色下为天玲鸟的不幸感伤的计爷爷和李文秀,终于也成了歌唱命运的天玲鸟。结尾处,李文秀东归,一人一马,带走的只有回忆。  
  之十一
《连城诀》:丁典、狄云的非典型对立  1963年,《明报》和新加坡《南洋商报》合办《东南亚周刊》,金庸的《连城诀》就是为这份周刊而写,书名当时叫做《素心剑》。《素心剑》 的灵感来自对一位故人的怀念,即前文所说查家老长工和生的不幸遭遇。《连城诀》中老实巴交的狄云与和生有很多共同点:单纯、本分,没有济世理想,也没有宏远的个人计划,他最大的心愿是与师妹戚芳结婚,过平凡快乐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因一份宝藏秘密被毁灭。宝藏对狄云来说,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带给他噩梦般的经历:入狱、失爱,看清一个又一个丑陋的现实,之前的美好一件件变成狰狞,犹如画皮。  命运对狄云不公平,整个世界黑白颠倒,被信任的人背叛、欺骗、离弃,发现自己以前的生活由谎言织成:师父教给他的剑招都是错的,山盟海誓的爱情不堪一击。出狱后,情况没有任何好转,刚刚结交的亦师亦友丁典被害死,留他一人面对险恶的江湖和江湖人可怕的贪欲。  江湖纷争也俗气得很,像极了周遭的环境。江湖起风波,无外为两样东西——财宝和武功秘籍。财宝自不必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有了武功秘籍,便可成为天下第一,呼风唤雨。在贪欲的支配下,人性被泯灭,情感被践踏。为了获得宝藏,凌思退罔顾女儿的幸福,利用她和丁典的关系,将丁典抓住,逼他交出连城诀,逼得凌霜华毁容,死后还被父亲做诱饵,真是太可怜了。凌思退机关算尽,他自己是贪婪的人,不相信世间有真情,不相信有人会为爱放弃财宝。丁典说凌思退只要一句话,他一定会交出宝藏,只求与凌霜华在一起。凌思退呢,聪明反被聪明误,搞那么复杂,白白搭上女儿的性命。无独有偶,利令智昏的还有戚长发,他对自己的徒弟隐瞒武功,对女儿也毫无信任可言。所有的人对他们而言,都是寻找宝藏的工具,同时也是瓜分宝藏的敌人。大宝藏重现人间,出现惊人的一幕,贪财的人们互相残杀,生怕有人多分去一份。狄云救了戚长发,戚长发毫不领情,反过来要杀狄云。一群人杀得昏天黑地,突然有人扑到金佛上乱啃,他们都中毒了。  金庸解释说:“这些珠宝上味得有机厉害的毒药。当年藏宝的皇帝怕魏兵抢劫,因此在珠宝上涂了毒药。”贪财的人早就疯了,为了财宝,他们丧失人性,无餍的贪欲将人性中最卑劣无耻的一部分激发出来,人实在软弱,即便是成名的大侠,遇到考验,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铃剑双侠汪啸风、水筌双双行走江湖,俊男靓女,人人称羡。水筌被俘,汪啸风为保“清誉”,将往日情份忘得一干二净,后来还记入抢夺财宝的行列。贪欲催醒他们体内的毒素,欲念与日俱增,中毒越来越深。  这部小说中,在严酷考验面前显出英雄本色的是大侠丁典。每月一次的毒打拷问,层出不穷的阴谋诡计,他依然保持大侠本色,抑或是天性中执拗的那一部分,让他拒绝向恶势力低头。与狄云不同,丁典天资高、心思敏、气概豪,性淡薄,用情重,唯有这样的男子才配得上人淡如菊的凌霜华。凌霜华与糊里糊涂的戚芳也不一样,这位凌小姐有眼光,有主见。她每日换一盆花,给遭受凌辱的丁典以生活的希望。  丁典和凌霜华,作为书中最正面,最光辉的形象早早就死了,他们为狄云展示了另一种生存模式和情感追求。丁典不仅教了狄云武功,更开启了狄云的心智,让这个纯朴乡村少年成长为江湖人,然后这个理想人物留下宝物线索,追随爱人而去。丁典的情感真挚热烈,全书最歹毒的凌思退用尽手段还是输给丁典、凌霜华。若不是命运安排,丁典决瞧不上呆头呆脑的狄云,他们是两个性格、际遇迥然相反的人。丁典是世外高人,狄云则是红尘中人。丁典的故事与狄云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们追慕丁典与凌霜华的爱情,却不得不承认狄云、戚芳、万圭的故事更常见。  金庸说用武侠小说来概括他的小说未必准确,他认为侠义小说更能概括这类文学作品,小说是以宣扬侠义精神为基准的。现实世界如此残酷,侠义精神严重稀缺,狄云、和生们要生存下去,继而摆脱困境,必得有丁典、查文清们仗义救助,金庸写小说,除了让读者感到愉快,进而多买报纸,也希望现实中的狄云们也可以成长起来,社会上多一点侠气,少一分名利纷争。  
  之十二
《天龙八部》:人生于世,有欲有爱,烦恼多苦,解脱为乐  进入六十年代中期,金庸一边与左派笔战,一边写武侠,此时,他创作出比射雕三部更为精彩的几部小说,完成于1967年的《天龙八部》在结构安排和叙事节奏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在武侠小说,放眼现当代华语长篇小说,没有几部能与之比肩。《天龙八部》从1963年开始在《明报》连载,其间金庸远游,好友倪匡代写几万字。倪匡对此大为得意。  《天龙八部》中人物众多,除乔峰、段誉、虚竹三位主要人物外,还讲述了段正淳及其情人们、慕容复家族、逍遥派、四大恶人等人的命运。要将这么多人的故事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又照顾全书的完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段誉在大理、乔峰后来到了辽国,虚竹则从少林来到西夏,姑苏慕容在江南,如何克服空间上的距离?作者亦有安排情节的凌波微步妙法,他让来自吐蕃的鸠摩智捉了段誉,并将其带到江南,遇到乔峰,便开始乔峰的故事。乔峰蒙冤,走南闯北,探求“我是谁”的过程中,顺便揭开了段正淳的几段风流往事。第四部中才出场的虚竹误打误撞,成了天山童姥的传人,在西夏王宫,他和读者一起知道了逍遥派老一辈人早年的恩怨情仇。又是虚竹,执意做回和尚,非要回少林寺,才有少林寺那一场荡气回肠的兄弟结拜。而直到此时,乔峰、虚竹、慕容复的身世大白于天下,玄慈、叶二娘双双赴死,慕容博、萧远山双双出家,上一代的恩怨得以化解。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西夏求婚,虚竹找到情人,段誉获得王语嫣芳心,再次落败的慕容复不甘心,开始找大理段氏的麻烦。这使开场身份最明确的段誉彻底摆脱乱伦的恐慌,段誉居然是大恶人段延庆的亲子,风流成性的段正淳更爱儿子,只得眼见情人一个个送命,最后段正淳刀白凤夫妇殉情。段延庆的冤念因段誉的不杀得到释放,飘然不知所踪,也许是在大理某个角落关注着段誉吧。大理段氏纠结了几十年的弑君篡位恩怨,竟因天龙寺外刀白凤的一次负气出轨情爱而得以了结。  整部小说高潮迭起,而每次争斗,都有人死去,而且一次比一次惨烈。最后一个高潮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辽宋交战在即,耶律洪基磨刀霍霍,就要对宋开战。乱战之后,乔峰以死换取两国十几年的和平,成就了金庸小说第一英雄!乔峰之死,全为道义,当得起“大侠”二字。与之相对,南慕容因皇帝梦变得疯疯癫癫,搞不清楚现实与梦境。就像那首诗里写的: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所谓无巧不成书,《天龙八部》中充满种种不可思议的巧合,而作者却能够说服读者,相信这些巧合乃因缘际会所致。所有爱欲贪嗔,所有获得索取,必有报应,世人想要的太多,才会有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结果,就像电影里说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一部好作品,情节奇,只能说是上乘之作,说明作者有超过常人的想象力。而能让匪夷所思的情节巧妙地连接起来,则是绝顶之作。《天龙八部》就是这样的作品,之前小说的人工痕迹在这本小说中很难看到,所有人物都根据他们的性格和境遇说话行事。天下闻名的青年才俊南慕容北乔峰,他们的结局由他们的性格决定,慕容复气量偏狭、志大才疏,欲望实现不了,绝望下疯癫;乔峰豪气冲天,也有满腹伤心事,错杀阿朱让他活着毫无趣味。大宋没有他的容身之处,辽国也回不去了,天下再没有他挂念之人,如果阿朱活着,乔峰或许不会自杀。段正淳一家的故事也合情合理,天龙寺外的刀白凤怨恨丈夫对自己薄情,自怜自伤才会委身段延庆。没有刀白凤,段延庆不会重新振作,兴风作浪,几次三番加害亲生儿子。若没有白衣菩萨,这个作恶多端,人性扭曲的大恶人,不会找回人性。  《天龙八部》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矛盾渐次展开,真相一次次浮出水面,乔峰的故事让人唏嘘,也让人大呼过瘾;虚竹的故事让人称奇,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代高僧,然而,别人辛苦求也求不到的东西他推都推不掉;段誉的故事则好玩得多,偶尔插科打诨,书呆子发起痴来,都是喜剧故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乔峰故事的沉重,让小说层次更为丰富。  《天龙八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书名来自佛教,少林寺、大理段氏,都以佛道著称,吐蕃鸠摩智精通佛法。逍遥派是道家名门,无涯子、李秋水、丁春秋,小无相功、凌波微步,这些名字均出自《老》《庄》,苏星河庞学杂收,又有杂家的风范。慕容父子对专制权力的渴求,慕容博处心积虑挑拨离间,则兼收纵横家厚黑学。乔峰“虽万千人吾往矣”乃儒家舍生取义的楷模。金庸出入儒释道,来去自如,尤其对人物与所属门派的错位写得格外深刻。化外之人为爱欲迷惑,执著追求,酿成苦果,害人害己。逍遥派天山童姥和李秋水反目,互相迫害,惨无人道;到了苏星河和丁春秋这一代,彼此明争暗斗,丁春秋的做派如招摇过市的官员,哪见逍遥?金庸刻画人物、渲染场景,如此成功,除了天分,与他的勤奋分不开,他阅读之广之勤有口皆碑,他每天保持6个小时的阅读,正是日积月累的6小时阅读让他能自如地游走在历史与故事、虚构与真实之间,深入地思考各种思想对人生的影响和作用,思考人生面临的种种诱惑,并将这些思考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呈现给读者。《天龙八部》也不例外。  《天龙八部》人物往往要经历欲——冤(怨)——解脱三个阶段,欲包括爱欲和权力欲,玄慈临死前的偈子说:人生在世,有爱有欲,烦恼多苦,解脱为乐。爱着不该爱的,想着不可能得到的,无怨无仇的人因此结怨,纠缠不清。解脱之道因人而异,有的出家而解脱,有的怨恨则因为成全、救赎或放下而化解,也有的是通过死亡完成。这本书有浓厚的佛学味道,却不是弘扬佛法的书,出家只是解脱方法之一。作者是借用佛教对人世的观察张扬人道,书中有亲情、友情、爱情,佛曰众生平等,汉人、契丹人、西夏人、大理人,不论民族,都会为情所动,为情所感,因而放下屠刀。  然而,情本身也是欲望的一种,真情错放引起的江湖纷争和人间悲剧不一而足,由是烦恼多苦,如何解脱,获得快乐,还要看各人的缘法和修为。  
  之十三
《侠客行》:智慧出,有大伪  《侠客行》创作于1965年,在《东南亚周刊》上连载,这时金庸的小说技巧已臻于化境,悬念设置、矛盾冲突、情节推进,可谓环环相扣,故事发展常出人意料,读者或能明白其中的关节,而身处故事中的人物则懵懵懂懂,情势危急时,不禁为他们捏把汗。  小说用了兄弟被错认(小说结尾暗示石破天应为石清闵柔之子石中坚)的故事套路,两兄弟自小分开,因外貌酷似,被人认错,其中一人不得不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世界,替他完成某些使命,解决某些问题。这种角色互换的设计在中外文学中都有先例,不过《侠客行》中,石破天为石中玉背的黑锅,吃的苦头着实不少,而石中玉则只是石破天故事的背景提供者。石清夫妇、雪山派、长乐帮、丁珰等均是石中玉的社会关系,属于石破天的故事实在简单。他从小与“母亲”和一只黄狗离群索居,少年时,被谢烟客带到摩天崖,通常情况下只有他们两个人。“母亲”和谢烟客对他并不好,“母亲”梅姑养大他,除了教他做饭打猎等生活技能外,什么都没教过他,她的坏脾气让石破天不会对人提出要求。谢烟客捉他会摩天崖,偏偏是要石破天提出要求。在石破天的认知世界中有求是不对的,这成为石破天的童年阴影。而在谢烟客及世俗看来,不假外求不符合生活经验。石破天一片赤诚、全心全意为周围人付出,而周遭江湖经验丰富(其实是熟谙人情世故)的人却认为他是惺惺作态。他说的实话,在别人听来是讥讽,由此闹了许多笑话。笑过后便觉讽刺,皇帝新装的故事以不同版本上演,石破天没有机心,处处扮演点破真相的小孩,可是他的真话、他的赤诚却常常被人误解,真是应了那句古话,智慧出,有大伪。  石破天一直在跟不同的人解释他来自哪里,他是“狗杂种”,不是石中玉。后来,长乐帮贝海石给石破天做了几处小手术,从外貌上,石破天与石中玉再难分辨。石中玉诡计多端,旁人对他戒备甚重,因而石破天说什么都会被认为是谎话。好在石破天心底纯良,他不愿成为石中玉的替代品,始终坚持做“狗杂种”,他终究不是“狗杂种”。他的妈妈有身份,而他最后不得不纠结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石破天对他遇到的人都存着善念,可能是离开人群太久,太孤单。谢烟客带他走,他便像对妈妈那样对谢烟客,谢烟客心怀不轨,差点害死他,他却浑然不知,还说谢烟客是好伯伯,对石中玉说只要肯照顾谢烟客的生活起居,谢烟客就会带他好,教他武功。这些对石破天再简单不过,而对石中玉,却不啻要他的小命。石破天渴望获得社会关系,他主动结交的两人开始存心害他,结拜时两人也只是权宜之计。而石破天则把此事看得很重,非要跟他们“同年同月同日死”,纵然是铁石心肠,面对赤子一般的石破天,也卸下心防,并找到石中玉,为石破天澄清身份。石破天其实是有所求的,他内心渴望得到爱,获得各种情感体验,所以他对每个人都好,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且不求回报。《圣经》上说:“爱是恒久的忍耐。”可悲的是,石破天对周围人的爱缘自身爱的缺失,他一无所有,只有不断付出,不断牺牲,不断忍耐,他百分之百的付出,旁人的回报却少得可怜。世俗的经验告诉我们,情感的付出也要精打细算。情感的经验则是只要你爱,不管对方是什么样人,都不会想到回报,一旦感到不值,说明爱渐次退却,因为爱不是交易。江湖上石破天的行为成为异类,因为江湖客习惯说话兜圈子,品咂言外之意,不管什么事,表面功夫要做足,面上过得去便好,真要平日满嘴侠义的人甘冒风险,扶危济困,还真困难。别人不当真的江湖道义、情感真意,石破天努力实践,便被当成另类。是侠义要求太高,还是我们的江湖太虚伪?  与石破天不断被误解一样,侠客岛十年一次的赏善罚恶令,江湖人士谈虎变色;侠客岛成了不归路。赏善罚恶令也是考验江湖各门派的一课,敢不敢挺身赴会,能不能为整个门派牺牲,是每个武林人士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性的软弱。平时讲起高调来,滔滔不绝,事到临头做了缩头乌龟的,比比皆是,这还不算,还有人为自己的软弱找种种理由,孔子瞧不上这些羼头,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人人视为畏途险境的侠客岛没有杀戮,两位岛主心胸开阔,邀请武林高手来研究一套绝世武功,来去自由。这两位武痴本着开放的心态,将绝世武功秘籍与与林人士共享,只为解出其中的奥秘。这套武功秘籍是用蝌蚪文字刻在石壁上的,来这里的武功高手们陷入考据迷宫,寻章雕句,意图从字里行间找到破解的密码。石破天则简单得多,他从字形中获得启示,学会绝顶神功。那么多博闻多识、聪明俊达之人想破头都没解出的迷题,这少年轻而易举找到答案,理由作者在前文石破天无意学会少林“罗汉伏魔神功”时已经做了交待:    他却那里知道,这些木偶身上所绘,是少林派前辈神僧所创的一套“罗汉伏魔神功”。每个木偶是一尊罗汉。这门神功集佛家内功之大成,深奥精微之极。单是第一步摄心归元,须得摒绝一切俗虑杂念,十万人中便未必有一人能做到。聪明伶俐之人总是思虑繁多,但若资质鲁钝,又弄不清其中千头万绪的诸种变化。  
当年创拟这套神功的高僧深知世间罕有聪明、纯朴两兼其美的才士。空门中虽然颇有根器既利、又已修到不染于物欲的僧侣,但如去修练这门神功,势不免全心全意的“着于武功”,成为实证佛道的大障。佛法称“贪、嗔、痴”为三毒,贪财贪色固是贪,耽于禅悦、武功亦是贪。因此在木罗汉外敷以泥粉,涂以油彩,绘上了少林正宗的内功入门之道,以免后世之人见到木罗汉后不自量力的妄加修习,枉自送了性命,或者离开了佛法正道。  
大悲老人知道这一十八个泥人是武林异宝,花尽心血方始到手,但眼见泥人身上所绘的内功法门平平无奇,虽经穷年累月的钻研,也找不到有甚宝贵之处。他既认定这是异宝,自然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损毁,可是泥人不损,木罗汉不现,一直至死也不明其中秘奥的所在。其实岂止大悲老人而已,自那位少林僧以降,这套泥人已在十一个人手中流转过,个个战战兢兢,对十八个泥人周全保护,思索推敲,尽属徒劳。这十一人都是遗恨而终,将心中一个大疑团带入了黄土之中。  
那少年天资聪颖,年纪尚轻,一生居于深山,世务一概不通,非纯朴不可,恰好合式。也幸好他清醒之后的当天,便即发现了神功秘要。否则帮主做得久了,耳濡目染,无非娱人声色,所作所为,尽是凶杀争夺,纵然天性良善,出于泥而不染,但心中思虑必多,那时再见到这一十八尊木罗汉,练这神功便非但无益,且是大大的有害了。    刻于石壁之上李白的古风《侠客行》讲的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门客侯赢和朱亥的故事,千古之下读来,英锐之气,兀自虎虎有威: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奈何古人质朴豪迈的气概,到石破天生活的明代,再难见到。江湖风波险恶,实乃侠客们专注于人情世故、面子工程。侠义道成为标榜和谈资,解决问题,谢烟客的玄铁令更靠谱,想想,如果江湖大侠个个践履侠义道,帮人解决切实问题,怎么会出现小说开头拼死抢夺玄铁令的一幕幕悲剧呢?    
  之十四
《笑傲江湖》:权力PK道德  
  从60年代中期开始,金庸笔战左派群攻,被称为“香江第一健笔”。《明报》上的政论、分析,掷地有声有理有力,《明报》政论之成功,主要是金庸对大陆的政治走向总能做出八九不离十的预测。现实中发生的种种促使他思考中国政治文化,他不是学问家,没有做理论文章阐明观点,而是让自己理想中的人物远离政治,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从年在《明报》上连载,现实世界中,政治斗争波诡云谲、你死我活,小说中,为称霸江湖而展开的阴谋阳谋也不遑多让,一旦被卷入其中,没有足够的运气、忍耐和实力,只有死路一条。《笑傲江湖》中,大侠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系着整个武林的安危,日月明教、五岳剑派,试图打破武林均势,夺取整个武林的控制权。武林派别林立,对武林人士来说好处多多,这个派别不合脾气,还可以投靠其他门派,多元化的格局有利于各门派武术创新与发展,良性竞争下,整个武林的水准才会提高。日月神教和五岳剑派要搞兼并,搞垄断,而且用非常规手段,一次次挑战江湖规矩,罔顾江湖道德底线,惹得江湖风波迭起。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日月神教、五岳剑派内部问题多多。日月神教有两个教主,危机重重;五岳剑派只是松散的联盟,彼此貌合神离。在安内的过程中,日月神教和五岳剑派无所不用其极,大棒加面包,野心家利用人性中的软弱与贪念,实现自己的目的,邪门外道如此,名门正派也如此。江湖道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修习高深武功的目的不再是帮助弱小,维持正义,而变成打击政敌、获得权力的手段。这还不算,为打击对手,各路人马挖空心思。左冷禅采取分化对手,先挑起对方内讧,再以“正义使者”面目出现,趁对方两败俱伤,无力抵抗的机会,将其拉到自己阵营。为此,他在其他几派都安插了眼线,刘正风与曲洋交往,如果没有卧底调查,左冷禅怎么会知道?岳不群走的是另一条路。他借刀杀人,后发制人,神不知鬼不觉偷了辟邪剑谱,暗地用功,出其不意,击退左冷禅,坐享其成。  日月神教两派斗争也很凶险,任我行给东方不败葵花宝典便是不怀好意,东方不败囚禁任我行也毫不含糊。日月神教对教众的控制非常严苛,吃了三尸脑神丸,便不能做人,完全丧失做人的尊严和自由,成为执行上级命令的工具。日月神教也学会了官方皇家礼仪,属下则以阿谀自保。人一旦跪下,再难起身。第一次说奉承话或许鸡皮疙瘩掉满地,两次三次以后,便流利多了,成了习惯以后,不说反而觉得不正常。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软语高帽比强力更有杀伤力,一个铁骨硬汉很容易被花言巧语哄得团团转。饶是吃尽苦头、亲眼见死对头覆亡的任我行,对属下恶心的歌功颂德甘之如饴,全盘接受。日月神教高层一再重蹈覆辙,最根本的原因在教内没有完善的具有向善性质的组织程序,一切行动以组织头脑意志为转移,教众做事没有规矩,不受约束,视世俗良俗美德如无物(如曲洋为寻乐谱,连掘多处墓穴。穿坟掘墓,在传统中国是非常离经叛道的行为)。日月神教的两任教主都是靠阴谋篡位上台,拳头底下打出的政权,还讲什么温情脉脉的道义规矩。  江湖上最有势力的两大组织品格如此,出现青城派灭门事件、泰山派内讧事件等等丑闻便不足为奇了。五岳剑派中,衡山派莫大先生城府极深,未料到左冷禅会利用刘正风家人逼其就范,故没出现在刘家,君子剑岳不群装模作样,眼见无辜之人就戮,对嵩山派暴行提出异议者,惟有受伤的定逸师太。她指出费彬等人太蛮横,滥杀无辜,株连刘正风家人令人不齿。株连是中国政治文化中最黑暗的部分,当权者以此制造恐怖,逼人就范。明朝朱棣灭人十族,为的是打压不听话不好用的底下人。江湖道讲究一人做事一人当,然而,武林开始讲政治时,权术文化便大行其道了。其中的例外只有恒山派。  五岳剑派中恒山派势力最弱,行事最低调,恒山派全是女弟子,青灯古佛,习武只是防身之用。出场不多的定闲师太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她眼光极佳,虽接触时间不长,也看出令狐冲武功高强、为人磊落,恒山派同辈高手都殒命敌手,其余弟子武功太弱,不足以带领门人抵御强人,遂不拘一格,将掌门之位传给江湖上声名狼藉、被开除出华山派的浪子令狐冲。这份见识胆略,令人赞叹。令狐冲不负所托,到恒山就任掌门后,能遵守恒山派的规矩,还成为对抗日月神教的主要力量。他明白自己接任掌门乃权宜之计,江湖危机过后,又为恒山选立新掌门。若非定闲师太临终将掌门之位传给令狐冲,恒山派可能被左冷禅或岳不群彻底击垮;令狐冲势单力孤,生性淡泊,如果不是定闲托孤,他武功再高,难当大义,少林方证大师也不会传他易筋经。再看恒山派内部一贯团结融洽,门人之间友爱互助,说明之前掌门管理有方,嵩山派派人离间恒山派高层,用暴力威胁恒山派弟子,均未如愿。恒山派可以说是作者详写的能够坚持武林道德底线的组织。  江湖,鱼龙混杂,强者为王,用以约束好汉们的道德规范,力量实在太弱。个体要生存,除了绝顶独行侠(独行侠也得有社会关系),必须投靠门派,以获得江湖关系。各类江湖组织,是中国古代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只是规模略小、晋升标准不同。成为组织的一把手,便能够支配组织的人员和物资,与同一类别的组织机构打交道,通过武力或联姻,组织之间可以合并或合作,以此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支配更多的人。权力的诱惑与道德的约束相比,前者实在太大,而后者又太过薄弱,但中国政治传统必要以道德面目示人,日月神教因为公然蔑视道德,再怎么霸道,也是外道,很难入正统。所谓名门正派呢,道德被权力利用,非黑即白,“敌人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如嵩山派清洗刘正风,多么冠冕堂皇、正义凛然。岳不群见死不救,倒应当应份了,因为他是君子剑。另一方面,权术阴谋与道德原则必然发生冲突,面纱揭去,赤裸裸的欲望一定会表现得很丑陋。岳不群的表面功夫终有做不下去的时候,最后,大家终于发现,他的野心更大,他的手段更毒,原来君子不过是表演给人看的。实用的权力和虚无的道德,哪个更容易俘获人心?  令狐冲是整本小说的例外,他有足够的实力隐居而不被人找麻烦,刘正风以及历史上的竹林七贤、田横及五百壮士,不合作又没能力抵抗,不得不选择死亡。另外,他天性爱自由,不愿受拘束,不管是来自权力或道德。只要不违背基本底线,他是一个无可无不可的散淡人。早年,他是华山派大弟子,岳不群对他赏识有加,如果没有那些纷争,令狐冲很可能接任华山掌门。然而,亲眼见证了日月神教和五岳剑派变故,成熟后的令狐冲选择远离江湖——他远离的其实是江湖政治。在没有程序正义保障的政治环境中,能够认清自己、急流勇退、独善其身也不容易。  《笑傲江湖》中的女子没有受到权欲污染,任盈盈、岳灵姗、仪琳等,重情重义;恒山派,则可选为江湖最团结团队。金庸一贯对女子热爱,并寄予更多希望和好感。历史上,现实中,女子弄起权来,心狠手辣,甚于男人。  
  之十五 《鹿鼎记》:韦小宝与双儿    《鹿鼎记》是一部奇书,有人称之为反武侠小说,有人称之为政治小说,厚厚五卷,以清康熙初年为背景,用一个虚拟的人物描绘出中国政治文化下官场百态。书中主人公韦小宝成为混得开的代名词,而韦小宝的老婆之一双儿成为众多金迷心中头号老婆人选。金庸笔下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是病态的,因此才有韦小宝的飞皇腾达;金庸笔下的女性理想色彩浓重,男人某些时候都会幻想得到一个呼之则来,没事闪开,能解决问题不要报酬还无怨无悔的伴侣,双儿就是这样的角色。  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与俄划界,历史上确有其事,按照教科书的说法,这都是“封建盛世”发生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康熙、吴三桂、明珠、索额图,甚至包括吴六奇,《清史稿》皆有传,一个个道貌岸然,很严肃很周正。金庸要开中国历史的玩笑,便让一个小混混来到清朝,成为这些事件的亲历者或旁观者,让韦小宝跟这些历史人物交往,借助韦小宝的活动,借助韦小宝的成功,达到反讽的效果。  康熙登基,清入关尚不到三十年,官场已经承袭了前朝风格,满洲大员跟汉族官僚没什么不同,都要靠揣摩上意、溜须拍马生存发展。索额图、康亲王、明珠等结交韦小宝,可不是因为韦小宝人品如何高尚、学问如何厉害,只是因为他离权力轴心最近,对皇帝的动态和心思了解最多。韦小宝不学无术,厚黑学是一等一的,他与朝中大员结交,互为奥援,共同挖公家的墙脚。康熙也利用韦小宝与朝廷大臣的关系,通过韦小宝,为自己的行政方针铺路。韦小宝在官场打滚,老于世故,应付头脑简单的武林人士简直是杀鸡用牛刀,就连老奸巨滑的神龙教主也被他耍得团团转。韦小宝的政治经验一方面来自于他的世俗智慧:花花轿子人抬人,朋友多了好办事。另一方面,则是从他第一位结义大哥索额图那里学来的。查抄鳌拜家产,索额图教会韦小宝侵吞公款,后来韦小宝遇事拿不准时便会去索额图那里讨主意。  历代皇帝都会要求手下官员做清官,做能臣,康熙也不例外,然而,让康熙郁闷的是,朝堂上都是一些墙头草,鳌拜当权时,没有人敢弹劾;吴三桂权势鼎盛时,朝内收了贿赂的,都会为吴说好话。他最得用的人,竟是一个小滑头。但这个小滑头,比官场老油条们讲义气,危急时刻,还会为小时候的兄弟挡剑。韦小宝与索额图们不同的是他身上尚有三分江湖气,他佩服那些忠烈义气志士,与天地会的人交往,便多几分真心,对师父陈近南,有发自心底的热爱。韦小宝看重吴三桂手下杨溢之,因为杨是条汉子。康熙亲政后,与韦小宝的朋友情分越来越淡,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为何?专制体制下,义气这玩意不合时宜,皇帝要的是能办事的奴才,而不是跟自己平起平坐的朋友!官场实在太坏,官员贪污的同时,能给老百姓做一点实事,就算好官。所以韦小宝离开台湾,台湾百姓居然舍不得他。  江湖气与官场格格不入,康熙喜欢韦小宝讲义气,却不能容忍他的其他身份。江湖是一个游离在集权之外的边缘地带。作为集权首脑,康熙自然要除之而后快。而处在边缘的江湖,总有人蠢蠢欲动,觊觎中心位置。表面上看,江湖与庙堂,针锋相对,仔细看去,两者本质相同,在组织文化方面尤其一致。天地会不是民主机构,也是总舵主说了算的地方,总舵主的徒弟,虽然不怎么得人心,照样能做青木堂的香主。陈近南不是江湖莽汉,他在台湾也是肱骨大臣,提拔韦小宝本意是为平息青木堂事件,让韦小宝过渡一下。神龙教内部就更乱七八糟了,老哥们仗着历史上的功绩,对教主不那么敬重。神龙教主便利用年轻的夫人和新培植的力量剪除革命勋旧。这套把戏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次上演,虽然戏路老套,却常演常新。神龙岛上的政局说白了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可叹神龙教众还把责任推在苏荃身上。韦小宝被卷入神龙岛内讧,他对神龙教印象极差,去下三滥的地方不好带天地会的兄弟,就带神龙教的人去。因为神龙教的人在豹胎易筋丸控制下,早没了做人的尊严(跟日月神教有点像)。韦小宝游走在几个团体之间,不用学会三种生存法则,朝廷有大小,混法无差别。要比较政治到底进步了多少,看看韦小宝现象的分布情况很能说明问题。  韦小宝这个人物身上有底层游民的奸猾,有江湖侠士的义气,有衙门贪官们的城府,也有大人物的气量。他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明白溜须拍马不是真本事,倾心结交有真本事的人物,绝无嫉妒之意,所以,每次遇险都能化险为夷,与其说是运气好,不如说韦小宝平时功课做得到位。相比之下,郑可塽小肚鸡肠,杀死陈近南,自毁长城。  比起阿Q,韦小宝是另一类国民性的代表,伶俐混得开,所以有很多人追捧。一些时时准备走捷径的“世故人”幻想成为新时代的鹿鼎公,却不想想自己是否有韦小宝的眼光、气量和自知之明。  再来说说双儿。双儿是庄三少奶奶送给韦小宝的,双儿武功高对韦小宝忠心耿耿,处处为韦小宝着想,韦小宝追求其他女子,担心双儿吃醋,不想双儿还为韦小宝没得手可惜。韦小宝要攻打王屋山,双儿还会提醒他那里有曾柔,记得投鼠忌器。美貌、能耐、性情、肚量,综合考评下来,双儿算是许多男人心中的完美女人。书中的女子,只有双儿没有自己的故事和来历,她一出场,就是一件礼物,从庄家到韦小宝处。韦小宝其他的老婆都有名字来历,有追求喜好。唯独双儿,以主人的生活为生活,以主人的喜乐为喜乐,乖巧是她的招牌,她在追求什么,她的个性在哪里,作者写得很模糊,或者没有个性就是她的个性吧。  不光韦小宝们渴望双儿这样的老婆,现代的编剧和小说家们也喜欢这样的女人,电视里那些含辛茹苦痴心不改的刘慧芳们,不就是现代版双儿吗?善良的、勤劳的、温顺的、忠诚的,为男人付出一切,为家庭放弃一生的女人,等待男人回心转意的所谓好女人,充斥在各类媒体中。这类失去自我的女人,主人高兴了,赏块骨头,遇上坏心眼,活该受苦受罪,男人在外风流快活,女人在家做他“最后的港湾”。康熙也在寻找双儿这样的奴才,听话又能干,逆来顺受,说一是一,能够抵御金钱美色的诱惑,廉洁奉公,是绝对忠诚的公务员。这样的人,执行能力超强,不会跟上面对着干,不会扯领导的后腿,更不会朝秦暮楚动不动跳槽。  可以说,双儿和韦小宝是两种完全相反的人物。韦小宝有个性,有想法,帮康熙出了不少主意。可是后来康熙觉得他太难控制,因为韦小宝有自己的底线:天地会的兄弟和皇上兄弟都不能对不起。康熙对此大为不满,他要韦小宝舍弃与天地会的兄弟情谊,甘心做自己的奴才。韦小宝只好选择逃离,两边保全不了,干脆溜之大吉。如果韦小宝真的对天地会兄弟下手,康熙又会作何感想?是觉得他能政治正确站对队,还是在欣喜之余嫌韦小宝鲜廉寡耻、无情无义,跟索额图那些人一路货色?论听话,双儿这样的人比较符合康熙对大臣的要求。只是,毫无个性的奴才,主子又会觉得乏味无用。遇上糟糕的主子,听话的奴才下场可能很悲惨。杨溢之对吴三桂忠心耿耿,但因为他与韦小宝的关系被残忍杀害,死不瞑目;陈近南对台湾郑氏鞠躬尽瘁,落了什么结果?  到如今,双儿这样的女子现实中实在难找,不过渴望双儿牌老婆的人有福了,近日看新闻,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机器人,分明就是双儿的翻版,它能模拟乖巧女子的反应,听话、安静、美丽,陌生人侵犯它,它还能做出激烈的反抗。那个发明家大概也是一个以双儿为理想对象的金庸迷呢。  
  继续写哈,很不错的
  哇,一个系列!  记号,慢慢欣赏:)
  呵呵,有趣,这样的文字,多多益善.
  jxcc0231   多谢鼓励,问好,新年快乐。金庸小说评论的人很多,要写出新意很难了。  吱嘎妹妹  欢迎妹妹来耍,呵呵,我们的阅读好像有很多交集呀,开心。
  还是多向你学
老看来以后也全靠你吹捧喝彩了:)  莫叫妹妹,就叫吱嘎,偶也老大不小了:)
  写得不错,支持一下
  zhichi
  写的不错...
  楼主大男子主义。苗人凤是一代大侠没错,可作为丈夫,他真是差到极点,非要按胡夫人的标准改造南兰,既然喜欢胡夫人那样的就找个胡夫人那样的,何必找个这个人要把她改造成另一个人,根本就不是爱。 田归农虽说人品差劲,但对南兰也并非全是虚情假意,看 雪山飞狐 中的描写就能看出来,作为南兰,舍苗而取田无所谓什么虚荣啊种种,只是一个小女子的本能作为而已。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能指望每个人的爱情观和追求是一样的,那种不一样的爱情观也是生活,也存在
  看来这个是整理归集帖,楼主辛苦了。精品。
  顶了!  不过评论的太少了,几乎都是叙事。  书一般大家都看过  大家注重的是评论  最起码我是这样想的。
    书中最令人叫绝的是结尾处揭示出郭芙的情感隐秘:原来她心中对杨过早已情根深种  ----------------------------------------------------------------------  我觉得最俗的就是这里了,好像书中适龄女子都非得爱上男主角——杨过不可。  
    喜欢金庸的人,都是有品位有见地的。  
  作者:wxhmd 回复日期: 11:33:39 
        书中最令人叫绝的是结尾处揭示出郭芙的情感隐秘:原来她心中对杨过早已情根深种    ----------------------------------------------------------------------    我觉得最俗的就是这里了,好像书中适龄女子都非得爱上男主角——杨过不可。  =======================  不爱杨过可真难……
  selenalee_81 回复日期: 10:31:47 
    楼主大男子主义。苗人凤是一代大侠没错,可作为丈夫,他真是差到极点,非要按胡夫人的标准改造南兰,既然喜欢胡夫人那样的就找个胡夫人那样的,何必找个这个人要把她改造成另一个人,根本就不是爱。 田归农虽说人品差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团王朗梅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