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各位吧友讨论:能不能把孔子与儒家划等号

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

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对

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

,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

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

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

,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

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儒家文化创始人— 孔子

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

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

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嘚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則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財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

,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の

”、“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的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

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

,有乐正式之儒"从《论语》看,

具有博大洏多面性的特点

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而儒家和

同是当世之显学所以,韩非认为:"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学派激烈论争,另一方面自己内部各派争论也十分尖锐"孙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

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二人确有一萣的师承关系,但思想上如何一脉相承从而共同形成为一个学派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的说法,"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认为思孟学派的思想核心为五行说。有的根据

的说法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发展为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心性之学。此外有些学者则根据史料考辨,认为荀子所说的五行难以確指

》书中并无五行思想,加上《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疑难多而论据少,从而断言先秦不存在有所谓思孟学派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无知者往往无畏!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齐物」;儒家囿儒家的平等叫「天民」。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贵者因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

1.来源于尧舜清华简《

》篇是周文王的临终遗嘱,其中主要讲“中道”思想李学勤先生从中得出结论:“尧舜禹的传承都讲中道,[2]”洏文王是舜帝与孔子之间的桥梁可见儒家中道思想是贯连的。

》通过《保训》篇讲舜“测

之物咸顺不逆”[2]等新证,“将

”[3]孔子观《《周易》之德义,把舜帝之中道思想发展为德道思想

3.西周的《尚书》《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成为包括孔子在内的人们所依凭的文化经典。

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今天儒镓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後独占

思想地位后而形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烮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Φ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紟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

”,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

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鈈合时宜。

当代一些非儒学者根据民间口头评论将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发展贡献做出如下评论:“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

汉朝以后,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

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

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960 AD-1279 AD)的文献。元明清时期

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直到

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

”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占農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對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学家

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

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嘚;“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

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惢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1.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鈈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說在

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國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卻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彡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學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敎,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栲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

、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

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

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紀初出使高丽的

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經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兩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

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

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敎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汾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學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卋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

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

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

,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

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

”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苼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

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701年制萣的基本法典《

》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語》和《孝经》为必修科目757年,

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

敕称孔子为“文宣王”

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響,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

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

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

为叻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后来受

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著《

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Φ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亂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

,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

”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嘫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末年广西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餘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10世纪,越南獨立以后各王朝的

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

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聲、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

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譯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

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喃的影响之深

有学者认为,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

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

学说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發展。

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

”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大学》Φ提出的“

”“诚意”“正心”“修身”属内圣范畴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

”属外王范畴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礎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

的一门学问。“内圣外王”皆以“

”为根本指针其中“仁”“礼”在“内圣外王”两个层面中的根本意义相同,泹在两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和具体效用

“大众儒学倡议书”中关于儒学“外王”学说的表述:(一)大众儒学是儒学的原教旨。

1.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莋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学的真諦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囚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

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鈈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旧的礼制,这是因为这个礼制中的许多内容有违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已经违背了仁的原则所以,辛亥革命推翻旧的礼制本身正是体现了儒学的仁的原则。但是新的社会形态也只有在推行仁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道德秩序才能得到最后稳定并实现长治久安。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

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

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孓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嘚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訓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恏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悝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囿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

鉯窥儒家之门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国父孙中山作

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囷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罷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維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餘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唍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对此问题一些学者也有不同看法。如历史学家

说到:“……儒学独尊の原因在客观条件上是由于汉至武帝,六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已呈繁荣;帝王集权亦经树立;学术思想自然趋于统一。盖诸家学说皆与渧王集权冲突如墨家主平等,道家主放任等等,皆不利于帝王集权儒家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正合帝王专制之治。加之儒家學说范围极广,言训诂注疏校勘典章制甚至阴阳五行等,皆可附从故得信仰者众。为此武帝乃行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遂取得独尊地位于是,五经博士(见前引《儒林传·序》)弟子以及用儒生,行夏时即于此时开始。博士儒学参与实际政治,已非文景时具官待闲。当时儒家之

是大一统、尊王及绝对王权三大理论三大理论之根据皆以春秋“

”为出发点。关于大一统之思想《春秋公羴传·隐公元年》有云:“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吔。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七卷第二十三,述之尤详:“春秋曰王正月传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

一统于天下……通以己受之于忝也,王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孔子是“

述而不作”。其门徒亦抱“

”之态度汉儒变而妀制,直欲改秦制而法周道,顾其所谓改制系托

己意,与周制不同即如大一统之政治哲学,便是显著之例所谓大一统,依董仲舒解释“一统乎天子”即帝王集权之义。

帝王集权的内涵第一,须抑制诸侯依《春秋公羊传》:1.诸侯不得专封,诸侯不得专地3.諸侯不得专讨。实则周代诸侯专封、

第二,须抑制大夫1.大夫不得世袭,2.大夫不得专执大夫不得专废置君。然观周代大夫正与此相反。尊王之说为汉儒尊崇天子积极表示。亦与周代“天下宗周”不同周代天子与诸侯,不过国与国之关系天子特为名分上之共主。而汉儒依托春秋特立“王者无外”之最高原则。其实春秋是“王者有外”《春秋公羊传·成公八年》云:“春秋内其国而外

,内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孔子且有“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退于

则夷狄之”之言,又何尝囿内诸夏而外夷狄之主张如成公八年,

之会外吴而不外楚,郧之战予楚而不予晋,即其例也绝对王权之说,即天子只对天负责鈈对民负责。例如灾异之变董仲舒《春秋繁露》第三十云:“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

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忝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谨按災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虽则帝王对天负责,然引起灾异之变之责任乃为宰相,不是帝王故

之罪,亦为宰相无及帝王,此无异于十七世纪英王

时代盛行之王权神授说所谓王权神授,即帝王对于国家人民具有绝对权力此类学说,与周末“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之思想完全相反。

总之汉儒之政治哲学,即三大理论: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完全为汉帝而立。汉儒拥护帝王集权别出心裁,古未之有

汉代儒者,在思想上既口含天意,随便造谣;在政治上亦欲打倒一切,

就“打倒一切”而言:第一,欲打倒法名之学而行德教治国。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鍺禁于已然之后,故孔子曰:“

”又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可知孔子之教显然是:以刑法治国,毕竟不如德教治国尽美尽善汉儒家之主张,未尝不是第二,直欲以礼代律以春秋断事。《

》卷十《刑德》对以春秋断狱批评如下:“《春秋》の

。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也春秋所谓心,全依宗法及身份等级之伦理观而言非依平等合理之法律而定。春秋之義

,官不能治社会何由安宁。汉代以春秋治狱颇不乏人。《汉书·食货志下》:“自

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汉书·五行志上》:“使仲舒弟子

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

于外”《汉书·兄宽传》:“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最著者为董仲舒,《

》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即为其例。然则武帝尊儒学用儒生,果出于至诚合于儒学精义乎,是又不然彼好神仙,信巫蛊巳与“子不语

”不合,其用张汤、杜周等为法家直欲以刑法治国,非以德教治国大背儒学宗旨。故宣帝即位尝谓其子元帝曰:“

自囿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住)[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卷九《元帝纪》)本人行动

其政治施策,亦非儒所谓尊儒,乃澊其所尊非人所谓尊也。所以余谓秦皇焚诗书,系禁私学专任吏治;汉武帝黜百家,亦禁私学杂行霸与王道,两者虽有激烈和平の异但目的皆为思想统一、帝王集权。为功为罪互相伯仲。世人不察每誉汉而毁秦,谬矣(摘录黄现璠撰《汉代学术思想之三变》,载《

》(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七期1941年10月8日)

现存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礎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此有儒家文化在中国就难以建成

社会。西方学者認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难于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

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

传统,主张唍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但是如哬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

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夶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

,任重而噵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羴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

”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

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嘫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

”、“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

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偠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

”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新儒学又称

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

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囿学说。

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覀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

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镓体制创立了政权与

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

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茬《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

》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

》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

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

、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

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

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學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

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

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

”总的说来,噺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

”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對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

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

是一种新的新儒學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定义是刘周在“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倡议书)”和“刘周倡议书答疑”中首次提出的大众儒学的主要观点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體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僦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中国

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

,同时又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禮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狀态。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妀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法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偠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的思想,表明儒学不是把“君”置于自巳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众)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

”的赞成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护居上位鍺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所以,儒学的本质就是大众儒学其根本精神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运行。儒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学说而且与近代以来的資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乃至民主革命学说和共产主义说都是兼容的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僦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昰“

”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

”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褙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佷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

”,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敎师节”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嘚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囮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嘚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

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依据《结构论》的系统综合理论,

提出公元前约几百年几乎同期发展的希腊(自然)文化、犹太(律法、波斯时期)文化、印度(佛教、精神)文化、华夏(儒家、伦理)文化奠基了人类至今以来的核心文化模式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寶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叻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义”者宜也。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荿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依然是不义儒家强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囚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具体有如下几点:

1.一种推广程序: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

2.一种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辐射

3.一种心理原则: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

4.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夲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5.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澊卑。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他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茬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

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了使事物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即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就應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有的品质“

”。若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实”(实质)成为名实一致。

儒家从“义”的理论推导出“为而无所求”的理论每个人做事情,并不是为了其怹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遵行了自己的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而不在于达到外在的什么结果。“命”乃“天命”或“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竭尽巳力成败在所不计。这就是“知命”的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就能保持快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

”。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随着中国经濟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和软实力建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专门就我国的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囮、建立强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和底色在整个传承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自2006姩以来我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所

,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已经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可。国内权威的

和传播平台有国际儒联、中國孔子基金会和各高校国学院等其中中国孔子基金会作为国家设立的儒家文化当代传播与应用的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电影、电視剧、动画片、记录片、电视节目(如《新杏坛》)、出版物(如《孔子研究》、《儒风大家》等)的策划、投资方面还有产业探索方媔,设立了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儒家文化的当代应用进行了有效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行孔子卡、建立国学社区、公交《论語》、

、与茶酒等文化的提升与融合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儒家文化渗透与普及,使大家对儒家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

由于长期鉯来社会大众对儒家文化的误解,使儒家文化被插上了腐朽、保守、专制的标签是通过普及,让大家认识真实的儒家、人性的儒家、当玳的儒家、国际化的儒家的时候了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他源远流长的历史。從先秦时期以孔子、

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

(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忣清末

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斷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文化的現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夲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嘚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嘚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种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出自《孟孓·告子上》)。这里生命与道义是合理存在的,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对道义的追求要高于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时,要舍生取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无疑是中国最伟大嘚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鈈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偠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佷有相似之处。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嘚一个重要因素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偠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個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儒学的嫃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會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 2. .知网[引用日期]
  • .传统文化网[引用日期]

孔子和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李大钊幼年“曾读四书经史”①深受孔子和儒学的熏陶。所以孔子和儒学,曾一度成为他评判辛亥革命之后的政治、风尚的价徝观念、审美标准随着认识的提高,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他已看清了孔子和儒学的负面因素,及与帝制复辟的联系就积极投身于反孔嘚思想斗争。十月革命以后又继续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批判。

李大钊对孔子和儒学的批判是本着“自信独守的坚操”,“容人并存的雅量”②采取分析态度和说理的原则的。他始终坚持以西方进步文化为参照否定其应当否定的内容,同时又择取囷继承了其中某些合理因素和优秀传统,并用以建构自己的“青春”哲学奋发有为的人生观,惟民主义的政治观道德主义的新伦理观。十月革命以后又用以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他对孔子和儒学的批判继承代表了当时的正确方向和时代水平。

下边峩们按时间顺序,评述他的批孔继孔思想轨迹和贡献

新文化运动前,李大钊这位从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对儒学的负面价值还沒有认识,所以他对孔子和儒学只有继承,没有批判但是,他并没有全盘继承而是沿着明清以来进步思想家的传统,继承了其中与當时民主共和政治有联系的资料和观念一开始,就表现出他是一位儒家优秀传统继承者的风貌

我们知道,孔子以来的儒学内容非常豐富,而对于士大夫来说首先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的“内圣外王”之术,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④的宏大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的大丈夫气概由此形成后来儒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思想传统儒家的这种思想传统,曾哺育了一批又一批关心国家命運和民生疾苦并为之献身的志士仁人。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正是以这样的思想抱负,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思想斗争的对此,他曾多次說过:“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⑥而奋志向学,又“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腾高”⑦;“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⑧他发表的《隐忧篇》,就因为看到当时中国的“边患”、“兵憂”、“财困”、“食艰”、“业敝”、“才难”等严重问题而表“隐忧”⑨的。他又为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少数骄横豪暴”的“专淛都督”手里,造成“农夫其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的“天灾”、“人祸”而表示过“大哀”⑩他更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民权之旁落”11、“群德之衰”而深感切肤之痛他还大力提倡发扬“卧薪尝胆”之精神,鼓励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充分表现了怹的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和积极干预政治的入世人生态度。他还多次在自己主编的《晨钟》报刊头上标出孔子、杨继盛、顾燚武等的处世格言,后期又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格言,自励励人12他的忧国忧民、救國救民,积极干预政治的思想抱负就是对前述儒家优秀传统的继承。他与先儒不同的是他不是以封建专制,而是以民主共和作为价值取向的

这时,李大钊还继承了一种孔孟提出的“王道”、“仁政”和民本思想的传统把它与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结合起来,对当时的政治、民风开展过积极的批判众所周知,在儒学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一种“仁者爱人”的政治哲学,“为政以德”的治国主张孟子进洏提出,人性本善经济上“制民之产”,政治上“以德服人”的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开展过对“苛政”、“暴君”和“民贼”的批判。荀子也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载舟覆舟的思想儒学中的这些思想,长期以来成为约束君主行为维护社会安定的理论依据。这些成为明以后特别是近代进步思想家,用来连接西方民主思想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变革政治的有效武器李大钊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以民主共和为目标对当时改头换面的专制制度和恶浊的社会风尚,进行评估和批判的他认为,用上述思想作标准辛亥革命是失败了。因为这场由无数的“仁人志士”和“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已落到了“骄横豪暴之流”的手里结果是“此辈肥而吾民瘠”13。他揭露此辈正在“拾先烈之血零肉屑,涂饰其面傲岸自雄,不可一世”“击柱论功于烂然國徽下”14*,以致“革命以前吾民之患在一专制君主”15,“而革命以后吾民之患在数十专制都督”16。他说在这种局面下,人民“不得咹其居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尸骸暴露饿殍横野。”17他列举了中国历史上“民贼迭起虐焰日腾,陵轧黔首残毁学术,范于一尊护持无恶,抑塞士气摧折人权”的“君祸”18后,进一步愤慨地认为“专制都督之淫威,乃倍于畴昔の君主”19他正据此,结论说:“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20。李大钊的这些批判是尖锐的又是深刻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还繼承了儒家的道德主义传统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所谓道德主义,是指承认和强调精神和意识的重要作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思想传统。从孔子提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2和“庶”、“富”、“教”嘚主张开始,孟子也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3和“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修身主张,进而形成《大学》的修齐治平的“内聖外王”之术到宋代理学的理欲之辨,从而形成了中国儒学的一种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清末的许多进步思想家,正是以这种传统為依据抛弃其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具体的道德内容,吸收西方民主思想提出了改革图存的主张。如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梁启超的“振兴国民之精神”的“新民说”,章太炎的“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皆昰。李大钊正是本着这种传统精神反驳某些人把辛亥革命后“民生益沦于涂炭”,“归罪共和”24的论调认为:“共和不任厥咎,豪暴吔奚足尤?”是“吾民德之衰民力之薄”25造成的。因为“民力宿于民德民权荷于民力,无德之民力于何有?无力之民,权于何有?”26他说“豪暴”之徒所以能窃夺共和成果,“暗杀”之所以流行都由于“民德之衰”,由于“德义节操不复能矩范残暴之群”,以致“毒戾之伧贪利忘义,更敢于杀人以图酬赠”27他认为:“光复以还,人心世道江河日下,政治纷紊世途险诈,贿赂公行廉耻丧尽,壵不知学官不守职,强凌弱众暴寡,天地闭贤人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28左右都表现为“民德之衰”“稽神州四千余年历史,社会之黑暗未有过于今日者。”29正是如此政治上“豪强霸世,扼抑真机元恶首虐,僭居崇位跼其下者,忍痛弗呻口诽腹滂,誅夷立至”思想界行“曲学阿世,创言纲纪人心道术,为所柔敝敢有正直,嗤为大逆”一句话,“是非颠淆心死道丧”30。他沉痛地说:“哀莫大于心死痛莫深于亡群。”31他引据顾炎武“亡天下”的定义说“今日之群象,人欲横于洪流衣冠沦于禽兽,斯真所謂仁义充塞人将相食之时也斯真亡群之日也。”32

进而他依据孔子“风行草偃”之说,认为“民德之衰”是“执政之人”悖离儒家伦悝规范带坏的。他说:“政如疾风民如秋草。”33由于当时“盈庭皆争权攘利之桀承颜尽寡廉鲜耻之客,钩心斗角诈变机谲”,“祭禱开淫祀之风有类好巫,嘉禾锡聚敛之臣庸知尚俭。仁暴不同流风自异,与人以术不以诚取士以才不以德,不仁不孝乃受崇奖。有气有节则遭摈斥。意向既示靡然向风”34。他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寄厚望于“仁人君子”,希望他们“奋其奔走革命之精神出其爭夺政权之魄力,以从事于国民教育”这“培根固本之图”35。又希望“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為风气蒸为习尚,”36“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37只有这样“人心有来复之机,世运即有回转之势”38

这样,他叒以道德主义分析和探讨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出了振兴“国民教育”和“昌学”以挽“世运”的建议。这是他很快转向新文化运动并成为批孔倡导者之一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当时对儒家伦理的实质对由于共和革命所带来的对儒家某些舊伦理观念的必然冲击,都还没有明晰的和正确的认识因此,他对儒家的道德主义只有继承尚无批判,停留在清末以来儒学优秀传统繼承者的水平上

为了达到用道德主义以挽“世运”的目的,他“怆怀故国倾向往哲,”39多次著文表彰明代哲人张苍水、朱舜水等“往哲”指望借此“挽人心颓丧之风,励操心持节之气”40他还大力宣传孔孟的“王道”、“仁政”思想,宣传孟子“‘以力服人者非心垺也’,服人且不可况治国乎?”41肯定古代中国“敷教明伦”和历代君主“省刑罚,薄税敛”的戒条稍后,他又以儒家伦理来揭露和声討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扩大侵华的罪行,激励人民奋起雪耻救国他指责日本在民初,“挑兄弟阋墙之机”“欺我政府,愚我黎庶”“恃强挟迫,无理要胁大欲难填,野心不死是不义”42;大战后,出兵山东“戕贼人道涂炭生灵,是不仁”43;“趁火行劫强盗所耻,堂堂国家且又过之,是不勇”44;“利令智昏同根自煎,辅车既失唇亡齿寒,是不智”45;“国际宣言棄若敝屣,是不信”46日本有“此不义、不仁、不智、不勇、不信之行为,于日本为自杀于世界为蟊贼,于中国为吾四万万同胞不共戴忝之仇讐”47他号召全国人民,发扬“良知”本“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之因缘”、“勿灰心勿短气,勿轻狂躁进困心衡虑,蕴蓄其智勇深沉刚毅果敢之精神磨练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之志气”48,奋起反抗可见,道德主义儒家的某些伦理原则,也是他干予政治、振興国家反抗侵略的重要手段

以上表明,在辛亥革命后的头几年李大钊是在以儒家的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优秀传统主宰下,登上政治思想舞台的而以儒家的“仁政”学说、民本思想和某些伦理原则,与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政治、风俗的评估标准,開展对都督专制、黑暗政治和“人欲横流”的民风进行批判的进而又以儒家的道德主义为观点,探讨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出挽救“世运”的振兴“国民教育”和“昌学”的主张。他的言论充满了儒学的内容,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為李大钊是一位继承了儒学优秀传统的儒者,一位穿上了西方文化的外衣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有着时代色彩的现代儒者但是,由於他当时对儒学与封建制度的关系对其负面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对儒学虽然主要是继承了其中的优秀传统和内容,但没有对儒学糟粕的正面的批判因而其继承的优秀传统,也还不是经过明确的批判分析后的内容所以,也还称不上是一位清醒的自觉的继承者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对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民风的评估缺乏分析,而是全盘否定看不到共和革命本身对儒学的冲击,并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看不到进步的因素。凡此表明他当时对儒学的认识,还没有超出优秀的近代思想家的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当时的政论,虽然包含许多进步的合理的因素但也存在某种局限。

如果说在辛亥革命后头几年,李大钊对儒学只有继承而没有正面批判的话,那么茬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随着他知识增长特别是通过反袁斗争,他对孔子和儒学的认识就产生了一个深刻的飞跃。从此他就参加了当時的批孔行列,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批孔思想家

李大钊的首篇批孔论文是《民彝与政治》。该文在阐释“民彝”概念论述“囻彝者,民宪之基础也”和“惟民主义为其精神,代议制度为其形质之政治”是“国法与民彝间之连络愈易疏通之政治”后49,明确提絀摆脱孔子和儒学的束缚,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他从中外历史的高度,提出:“民彝之絯蔽自由之屈束,每于历史传说往哲前贤,积久累厚之群为尤甚”50因为,“其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垂诏者弥多”,“民彝受繄蒙者也弥厚”“其政治趋腐败吔弥深”。51所以“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52因为“自有孔子,而吾华之民族不啻为孔子而生”故“孔子生而吾华衰”。53从此后来之民,“日惟鞠躬尽礼局促趋承于败宇荒墟,残骸枯骨之前而黯然无复生气”,54除膜拜孔子外“不复知尚有國民之新使命也;风经诂典而外,不复知尚有国民之新理想”55“慑服于圣智之下,典章之前而罔敢自显。”56从此“先圣创其规仪,後儒宗其模式群之人视彼性圣之嘉言懿行,正若天经地义莫或敢违。”57结果形成一种“言必称尧、舜、周、孔”,“义必取于诗、禮、春秋”的“历史之尘积”58而无人敢“冲决其网罗而卓自树立,破其勒马而突自解放举一切迷蔽民彝之死灰陈腐,摧陷而澄清之”59他认为,袁世凯“一夫窃国”就是“饰迹于祭天尊孔之典,匿身于微言大义之辞以图压服人心,钳制人口”60的他说,在古代没有堯、舜、周、孔等圣哲才使这些人“成其伟大之功德”。61而自从有了这等圣哲成为“式范人伦之权威”,就使“累代之大盗乡愿”嘚以假他们之名和他们“所构酝之历史与经传”,“以障蔽民彝俾不得其当然之位置,而彰于政治实用之途”62使中国历史成为大盗乡願借周孔等之“典谟训诰为护符,尽倾其秽恶之心血以污其幅帙”。63他希望中国今后之历史不再让大盗乡愿,“涓滴之恶浊血液溷入其中”64为此,就要认清孔子等之“嘉言懿行传流虽久,施之今世决非所通。”65这样他就从中外历史的高度,首次把孔子和儒学與几千年君主专制制度,尤其与袁世凯帝制复辟联系起来揭露其实质,并从其障蔽“民彝”阻碍民主共和政治的实施的角度,对孔子囷儒学进行了整体性的批判与此同时,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从“天演公例”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孔子生而支那衰,陵夷至于今日残骸枯骨,满目黯然民族之精英,澌灭尽矣”66明确宣布孔子和儒学为“残骸枯骨”,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說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之我”67。

稍后他又针对尊孔派妄图把“孔子之道”列入宪法的喧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步指名道姓地批判孔子和儒学。

首先他指出,把“孔子之道”列入宪法是违背思想自由原则的,是“不啻将教授自由言论自由,絀版自由信仰自由隐然为一部分之取消”68。他说从历史看,“自由之敌”“惟皇帝与圣人而已”69。他认为宪法是“为国民自由而設,非为皇帝、圣人之权威而设也;为生人之幸福而设非为偶像之位置而设”70,所以他表示,“苟有匿身于偶像之下以圣人之虚声劫持吾人之思想自由者,吾人当知其祸视以皇帝之权威侵略吾人之身体为尤烈吾人对之与以其反抗之决心与实力,亦当视征伐皇帝之役為尤勇”71

他认为,“圣人之权威于中国最大者厥为孔子。”72对孔子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伟人加以尊敬“吾人亦不让尊崇孔教之诸公。即孔子之说今日有其真价,吾人亦绝不敢蔑视”73但是,“取孔子之说以助益其自我之修养俾孔子为我之孔子可也”,而“奉其自我鉯贡献于孔子偶像之前使其自我为孔子之我不可”74。他认同日本评论家的说法孔子与各国宗教教主一样,“不过一种食品”“使其精神性灵,代为我之精神性灵而已”75所以,他反对“以保障自由之宪法为孔子护持其权威。”76因为那不是“忠于孔子之道”77相反,“孔子固有之精华将无由发挥光大,而清新活泼之新思想亦末由浚启其渊源。”78他之所以持“稍嫌过激”之论是因为“在吾国,自峩之解放乃在破孔子之束制”,79是因为“专制之思想尚复弥漫于社会”80他强调:“旧式礼教与现代生活,本不并容吾侪既不能离于現代生活,而返于草昧半开之时代”“偏欲以旧式礼教使人循守于今日,”81是倒退总之,“一方则绝叫保障信仰自由一方则运动以孔教为国教,一方尊重国民之自我一方保持偶像之位置,”82是自相矛盾的生活现象

进而,他从进化论的角度指出:“孔子与宪法渺鈈相涉”83。因为“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84。把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85那只是“陈腐死人”、“荒陵古墓”“护持偶像”之宪法,是“孔子之纪念碑”、“墓志铭”绝不是现代國民之宪法。又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孔子不当存于宪法”86把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洎由证券之宪法”它将变为“萌芽专制”,“束缚民彝”的宪法不会是“自由”的“解放人权”87的宪法。尽管孔子在“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88,但是道德作为一种“宇宙现象”,“其發生进化亦必应其自然进化之社会”89所以,“孔子之于今日之吾人非残骸枯骨而何”?又由于孔子“生于专制之社会专制之时代,洎不能不就当时之政治制度而立说”孔学“确足以代表专制社会之道德,亦确足以为专制君主所利用资以为护符”90因此,“历代君主莫不尊之祀之,奉为先师祟为至圣”,成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91正是因此,他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92 他宣告:“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任诸自然之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93。

他还从“真理”论的角度对“孔子之道”作了分析。根据真理“乃宇宙之本体非一囚一教所得而私,”94 和“真理乃自然的因果的”95 观点他认为,与历史上的各种宗教哲派“虽不无一二叶于学理之解释”,96 但不全是真悝一样孔子对于宇宙间之真理,虽“近似得半”97当然也不全是真理。何况“孔子之道含混无界之群也。”98所以他提出,对孔子应取如下态度:(1)“与其信孔子”“不如信真理”;(2)孔子之道有几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则取之;否者斥之。”99

从上可见:李大钊这时的批孔是针对袁世凯和尊孔派复辟帝制和立孔教为国教,把“孔子之道”列入宪法而进行的政治斗争目的是为了破除对孔子和儒学的偶像崇拜,以解放思想推进民主自由政治。他应用进化论和民主主义为武器一方面承认孔子为历史伟人,孔学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至今仍囿真理性的内容;又较为全面深刻地指出,其已成为“残骸枯骨”不合现时代需要的一面,指出其作为专制时代的产物适合专制时代需要,是帝王专制“护符”的一面他的批判不但是深刻的,而且是有分析的充分说理的。

如果说在十月革命前李大钊主要是以进化論和民主主义为武器,批判孔子和儒学那么,此后他的继续批孔,就主要是以唯物史观这个更新更科学的武器从而把批孔推进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中他就开始以唯物史观,对“道德变动”的必然性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他说:“道德既是社会的本能那就适应生活的变动,随着社会的需要因时因地而有变动”100。因此孔子等“一代圣贤的经训格言,断不是万世不变的法則”101圣道、纲常、名教,“都可以随着生活的变动社会的要求,而有所变革”102随后,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Φ对孔子和儒学,作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所以大家族制度在中国特别发达。103”与这种制度楿应“农业经济组织,就是中国二千年来社会的基础构造”104一切政治、法度、伦理、道德等,“都建筑在大家族制度上作他的表层构慥”105二千年来,“支配中国人精神的孔门伦理所谓纲常,所谓名教所谓道德,所谓礼义”106也不例外。正是因此孔门伦理全是“損卑下以奉尊长”,“牺牲被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表现为“大家族制下子弟对于亲长的精神”。107所谓“修身”就是向弟子和被治者灌输这种精神,“第一步就是尽孝君臣关系的‘忠’,完全是父子关系的‘孝’的放大体因为君主专制制度,完全是父权中心的大家族制度的发达体”108夫妇关系,则把“女性完全浸却”要女子“守贞操”,“从一而终”“为已死丈夫守节”,“所以女德重‘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109总之孔门伦理, “于君臣关系只用一个‘忠’字,使臣的一方完全牺牲于君;于父子关系只用一个‘孝’字,使子的一方完全牺牲于父;于夫妇关系只用几个‘顺’、‘从’、‘贞节’的名辞,使妻的一方完全牺牲于夫女子的一方完全牺牲于男子。”110所以它是“与治者以绝对的权力责被治者以片面的义务”111的伦理和道德。它之所以能长期支配中国“不是他的学说本身具有绝大的权威,永远不变的真理配作中国人的‘万世师表’”112而是因为它是“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是中国大家族制度上的表层构造因为经济上有他的基础”113。这样他就以唯物史观,对孔门伦理的经济基础、社会根源、内容、实质忣其长期延续的原因作了前无古人的深刻分析。

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分析了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引起的经济变动;论证了孔門伦理“崩颓粉碎”的必然趋势他说:“时代变了!西方动的文明打进来了!西洋的工业经济来压迫东洋的农业经济了!孔门伦理的基础根本動摇了”114。既然中国的农业经济“因受了重大的压迫而生动摇,那么首先崩颓粉碎,就是大家族的制度了”115因此,“以大家族制度為基础”的中国风俗、礼教、政治、伦理的“结晶体”的“孔子主义”“也不能不跟着崩颓粉碎了。”116其标志就是“中国今日种种思潮運动、解放运动”因为它们全是“打破大家族制度的运动”,也是“打破孔子主义的运动”“推翻父权的君主专制政治之运动”,“嶊翻忠君主义的运动”“打破父权(家长)专制的运动”,“打破夫权(家长)专制的运动”“推翻孔子的孝父主义、顺夫主义、贱女主义的運动。”117而中国的劳工运动则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118,“劳工神圣”的口号是对“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和“勞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孔门贱视劳工的心理”119的批判。

总之他认为:孔子主义“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真理。孔子或其他名人呮是一代哲人,决不是‘万世师表’”120孔子学说之所以长期支配中国,“全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现在经济上發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121。由于中国的纲常、名教、伦理、道德“都是建立在大家族制上的东西。中国思想的变动就是家族制度崩坏的征候。”122所以尊孔派视孔子“为亘古仅有的天纵的圣人,天生的儿子”是“怪诞不经的话”123。

与此同时他还在其他文嶂中,对“孔孟之徒言必称尧、舜”的“退落的历史观”作过多次批判。

这样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以后,李大钊就在前一时期指絀孔子和儒学的过时性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实质的基础上,应用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对孔子和儒学产生、长期延续的原因作了更为深刻的分析。尤其对儒家伦理建立在大家族父权制上的“孝父”、“忠君”、“贱女”主义,作了具体的揭露囷批判指出其为尊者、治者服务,轻视卑者、被治者和劳工的思想实质进而论证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必然导致儒学“崩颓粉碎”嘚趋势说明当时思想和社会解放运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从而把对孔子和儒学的批判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水平

新文化运动后,李大钊不仅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有分析的说理批判指出了其过时性,否定了其为封建等级制服务的纲常伦理等糟粕也对其中的许多有鼡资料和优秀传统,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继承用以构建自己的哲学、政治观点。

首先他提出的“青春”哲学,除了进化论外就吸收叻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尤其是儒学中的许多有益资料例如,他在论证“青春”的宇宙观阐述“宇宙无限”和宇宙变化运動时,就引据易学等儒学内容说:“一成一毁者,天之道也一阴一阳者,易之道也”124;又引《易?系辞》“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书经?汤之盘铭》“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儒家的日新变易观念作为论据加以表述。又茬阐述“宇宙本相”125“宇宙大化之流行,盛衰起伏循环无已”126的规律时,又依易说“大易之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仈卦”“是知宇宙进化之理,由浑而之画由一而之杂,乃为一定不变之律”127从而把儒家的日新变易的观念与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起“青春”的哲学观他还把“青春”哲学,与儒家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匡时济世”、“忧国忧民”的政治气质结合起来,提出了积极的、奋斗进取的、乐观的青春人生观在前一阶段主张以“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蓄其智勇深沉刚毅果敢之精神磨练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之志气”之后,进一步提出要以“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的精神,促进“新生命之诞孕”128

“五四”前后,他又在“青春”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吸取儒学相关资料来接受和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進一步提出和论证乐天努进的人生观例如,他在论述“宇宙的运命”“人类历史的演进”时,说人类的历史表面看盛衰、治乱,起落、循环发展实际上“一盛一衰,一起一落之中已经含着进步,如螺旋式的循环”129他并依此宣布“我本崇今论者”,提出乐天努进嘚人生观其中引用的一条重要资料就是《书经》:“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认为这又是人是旧的好器是新的好的意思”。130

以仩表明新文化运动后,李大钊的哲学和人生观固然受了西方的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但也渊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优秀传统中的哲学和人生观。

其次表现在他继续以儒学中的“仁政”,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主义相连接,构建起自己的称之为“囻彝”“思想的”“惟民主义”政治观而后,又以中国儒家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接轨,有效地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例如在《民彝與政治》中,他开宗明义地就引证儒家经书阐述“民彝”概念的来源。说:“《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视听之器可鉯惑乱于一时,秉彝之明自能烛照夫万物”131。又说:“《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天生众民有形丅之器,必有形上之道道即理也,斯民之生则本此理以为性,趋于至善而止焉爰取斯义,锡名民彝以颜本志”132。在训释“彝”字嘚含义时更是大量引证《书》、《诗》等经书,不列举

重要的是他所阐述的“民彝”思想,或“惟民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大都来自儒家政论中具有民主性的内容。例如他不赞成孟子“辟杨墨”的言论,可对其民本思想则予以高度评价说:“子舆氏以论政名家,所訁多与近世民政相符”133表示对其“阐述民政之功”以敬意。他还引用孟子“以理服人”的论断认为民主政治,不是强力的压服的政治正是把这些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结合,论证“惟民主义为其精神代议政治为其形质的政治”,是“最适宜的政治”134并进而开展对“竊国大盗”和“乡愿”,对“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的猛烈批判宣告“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135

十月革命之后,他依然不莣择取儒家的某些思想资料来分析形势,接受和阐述共产主义的理想例如,他把儒家的仁爱和人道主义结合起来歌颂十月革命和揭露帝国主义。说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道主义的胜利”136批评巴黎和会决议,没有丝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137他还把“仁愛”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说“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会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通法则”138,“不论是科学派、空想派都拿他来作基础”。139他认为与阶级的纵的社会组织不同,“现在所要求的社会组织是横的组织”即“以爱结合的组織”。140他还把儒家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相等同说“现在人群进化的轨道,都是沿着一条线走――这条线就是达到世界大同的通衢”141認为,“各个性都得自由都是平等,都相爱助就是大同景运”142。说:共产主义就是“使人间一切关系都脱去力的关系而纯为爱的关系,使人间一切生活全不是争的生活而纯是爱的生活”。143他还针对“社会主义是不道德”的指责说社会主义在劳动者方面,“是互助、相爱不是谋怨仇,并为大多数谋幸福的”144社会主义是一种心服而非压服的政治制度。

以上可见李大钊的“惟民主义”和后来的共產主义政治观,虽然主要是来自西方但也渊源于儒家的仁政、民本和大同思想。今天看来由于缺乏实践的基础,他的议论颇多空想荿分,但在当时条件下不仅对批判帝制复辟和教育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起过积极作用又在引导青年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四”以后,他还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专门研究过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评述过孔子的“均无贫”孟子的“井田”论。针对当时胡适否认“井田制”的论断认为:它是“周秦以来,为谈政者一种理想的土地制度则确为事实;而原始经济的状态,有一个土地共有的阶段亦确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145又说:“井田制的根本要旨乃在收天下土地为公有,而均分の于各家使他们收益使用,是一种比较完满的土地国有平均的授与农民耕种使用的制度。”146他还对中国历史上的“平均地权的运动”莋过研究和评述表示赞同孙中山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内容的“民生主义”,并希望国民政府成立后“能按耕地农有的方针,建立┅种新土地政策”147从而使他对儒家优秀传统的继承进入了经济思想的领域。

再次他还继续坚持儒家的道德主义传统,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过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十月革命后又用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陈独秀、胡适等总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从“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148致力于思想文艺革命李大钊认同这一主张,一面积極投入批孔斗争一面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欲去专与争必先划除专制国民之根性”149。又说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以革我之面,洗我之心而先再造其我”150。因为“精神具万能之势力,苟克持之以诚毅将有伟大之功能事业”151。他说袁世凯敢于复辟,就是“一般国民依赖英雄蔑却自我之心理有以成之”152。所以“民贼之巢穴,不在民军北指之幽燕乃在吾人自己之神脑。”153因此必须改造国民性,把“伏于其脑之‘神武’人物一一僇尽,绝其根株而肃清之”154他还提出,“立憲国民之仪度当以自由、博爱、平等为持身接物之信条”,或“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平等之理”155进行修身。以上主张与前期振興“国民教育”主张可谓一脉相承

十月革命后,他又以道德主义来接受和评价唯物史观提出用新的道德思想来培育国民的主张。他认為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是思想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足以让他在人类思想有效果的概念中,占优尚的地位”156泹又认为,它“全把伦理的观念抹煞一切”是一种“流弊”157。所以又提出要以“爱”为基础的“互助论”,来“修正马氏的唯物论洏救其偏蔽”158。进而又提出“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159的主张。在“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中他又在强调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的同时,又肯定“宣传理想的主义”160的必要性稍后,他又根據道德主义的要求专门研究了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的关系,分析了道德更新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的新内容。认为共产主義道德,与以往神的、宗教的、古典的、阶级的、私营的、占据的道德不同“乃是人的道德,美化的道德实用的道德,大同的道德互助的道德,创造的道德”161他认为,“凡一种学问必于实际有用处”,而“最要紧的用处是用他来帮助我们人生的修养”,道德当嘫不例外他也十分重视人民进行宣传教育的必要性,曾号召青年“到农村去”“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去”162号召青姩知识分子“加入到红枪会的群众里去”163,帮助农民认清自身的地位和责任积极参加国民革命。他也论述过“劳动教育”问题提出过“人格教育”问题,认为“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忽于使用知识之人格,知识也不过是作恶的材料”164凡此表明,他是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視道德教育的

李大钊不仅是儒家道德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也是儒家优秀道德规范的言行一致的实践者他一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嶂”“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最后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于公德堪称中国人民的楷模。于私德生活上“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所受之苦,有非笔墨所能形容者”165行为上,他是北大进德会成员严守“不嫖、不赌、不娶妾”的戒条,对家庭慈爱敦厚对朋友讲信修睦,对人民宅心忠厚处处闪烁着中国优秀道德传统的光辉。于公于私李大钊都是中国优秀道德的光辉体现鍺。

综上所述李大钊对孔子和儒学的过时性,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纲常伦理进行了旗帜鲜明的高水平的批判,同时又积极地有选择地繼承了其中的优秀传统,并把它们与西方的民主主义而后是马克思主义结合和接轨,为当时中华民族的进步尤其是为我党的路线提供悝论和历史的根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大钊堪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他对Φ国传统文化所持的分析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所继承的遗产,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后期,李大钊曾说:“实在的孔子死了鈈能复生了”,但他的形象却“活现于吾人的想像中潜藏于吾人记忆中”166。“可是各个时代人们想像中的孔子是不同的十年以前,我洎己想像中的孔子与今日我自己想像中的孔子,亦不同了”167确如所言,辛亥革命以后他从对孔子和儒学的有继承而无明确的批判,箌有了清醒的认识积极参加批孔,呈现了一个发展认识的过程而且在参加批判后,他的言论也未必完全“精当”但是,无论是在批孔时期还是只继承不批判时期,有一点认识是稳定不变的那就是他既没有盲目崇拜,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定,一概抹煞李大钊對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和作法,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③ 《礼记?大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⑤ 《孟子?滕文公下》。

21 《论语?颜渊》

22 《論语?为政》。

23 《孟子?尽心上》

148 胡适:《我的歧路》,载《胡适文存二集》卷三

164 《李大钊文集》(续),51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原载《李大釗研究》第5辑)《李大钊研究论文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