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玩全民出击闪退排位怎么玩热带雨林

后使用我的收藏没有帐号?
所属分类: &
查看: 34|回复: 0
现在玩龙珠哪个平台爆分不错?
发表于 7&天前
现在玩龙珠哪个平台爆分不错?
啪嗒动漫更多精彩内容
新游最前线
不删档测试
终结者2审判日
恋与制作人
决战!平安京
阿瓦隆之王
《勇者前线》续作《Dolls Order》即将开测
反差萌《怪兽娘~超特训大作战~》已上架
解谜手游《伯特伦·费德历险记第2集》上架
在银河间垂钓?《天海之间》繁中版2月上线
回力卜推出益智手游《奇诺多与无尽之塔》
火爆策略机战游戏《扫荡机器人》曝光
SE童话RPG《格林笔记Repage》开启事前登录
Bushiroad新作《Triple MonsterS》预计年内上线
**神作《Inside》安卓版即将上架
锈湖系列新作《锈湖:天堂岛》1月11日上线
《黑色沙漠》手游预计1月首测
极简风解谜《字母人》曝光
拯救手游世界!《终幕彼女》预计今年推出
3D像素风探索游戏《孤高的职人》正式上架
《勇者前线》续作《Dolls Order》即将开测
反差萌《怪兽娘~超特训大作战~》已上架
解谜手游《伯特伦·费德历险记第2集》上架
在银河间垂钓?《天海之间》繁中版2月上线
回力卜推出益智手游《奇诺多与无尽之塔》
火爆策略机战游戏《扫荡机器人》曝光
SE童话RPG《格林笔记Repage》开启事前登录
Bushiroad新作《Triple MonsterS》预计年内上线
**神作《Inside》安卓版即将上架
锈湖系列新作《锈湖:天堂岛》1月11日上线
《黑色沙漠》手游预计1月首测
极简风解谜《字母人》曝光
拯救手游世界!《终幕彼女》预计今年推出
3D像素风探索游戏《孤高的职人》正式上架
特玩网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网络游戏
全平台公测
不删档内测
全平台公测
核弹头小游戏
无需下载,点击即玩
最新下载,一网打尽
原创歪娱乐
热门手游榜
新游期待榜
周年庆狂欢开幕 上传截图赢京东好礼!
进游戏拿好礼 新服“生日快乐”上线啦!飞行射击&|&719.83M
(41.5万+下载)
绝地求生刺激战场
该礼包为APP专享
下载琵琶网APP,更多礼包等你来拿
角色扮演&&|&&1.1GB
海量精品游戏,从此告别不好玩!
还有现金红包等你拿!
刺激战场新地图什么时候出 丛林地图即将更新 来源: 作者: xc
  刺激战场中的新版本开启了预约模式,我们可以在官网上预约奖励,这里可以领取到专门的奖励,这次是更新,那么新地图什么时候出?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一起来看下吧。
  刺激战场新地图什么时候出?
  新地图:热带雨林气候的丛林风格,这种风格也是非常适合夏天的,我们的御林地图有很多的椰子树还有古老的建筑,椰风寨的场景。我们的新地图比沙漠地图好一些,这次也是更全军出击差不多时间出的,我们的热带雨林地图。
  新地图视频曝光:
  热带雨林上线时间:
  目前是还没有更新,我们的体验服也没有上线,但是出了预约活动,我们可以提前预约新地图领取奖励。大概会在7月1日进行上线,到时候体验服会体验更新,想要玩的玩家可以去申请体验资格,体验服都会提早更新3天的。
  地图地图:地图主要就是陆地比较多,中间有小型的海岛,主要都是以陆地为主,大部分都是雨林,有种丛林冒险的感觉,而且在游戏中非常带感,都是比较适合战斗的地图。
  地图建筑:海岛、城寨、小型城镇、地下矿场、小型攻城、遗迹建筑。
安卓【】,领取价值188元神秘大衣时装。
礼包领取地址:
电脑版下载:
一起开黑的小伙伴可以加群
  以上就是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热带雨林即将更新,想了解更多游戏攻略、资讯、可以关注【刺激战场琵琶网】专区.
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正版地址--下载即送绝版套装组团开黑抢礼包进入
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新地图相关文章推荐
截止日期:日
H5在线游戏
用户评论(已经1条评论)当前位置:&&&&>>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学报161期
来源 :科研科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
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全力推进生态州建设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党的十八大报告回顾成就、总结经验、制定蓝图、引领未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首次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它既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它将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十八大将成为我们更加坚定不移的自觉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美好西双版纳”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
  西双版纳州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已经确立在云南率先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兴边睦邻”的生态文明州的目标。2008年8月,州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了“生态立州”战略,确定了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州的目标。随后出台了《西双版纳州生态州建设规划》和《西双版纳州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2012年州委七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率先建设生态州,争当全省排头兵”,要努力在率先建设生态州方面取得新突破,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作为建设生态州的突破口,广泛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
  西双版纳州委确立“生态立州”战略并将其列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六大战略”之首以来,全州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生态立州”和“两个率先”要求,全面开展国家级生态州、生态县(市)、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四级联创”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州已有勐罕镇获得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29个乡镇获得了省级生态乡镇命名,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率93.5%,在全省16个州市位居第一。景洪市城市绿地覆盖率达42%、绿地率达37%、人均绿地达16.5平方米,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新建53万亩“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南塔、丰沙里共建164万亩联合保护区域。国家、州、县(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03.7万亩,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7.6%。将310万亩集体天然林和有林轮歇地全部纳入公益林管理并实施生态补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8.3%,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西双版纳荣登“中国高负离子城市美誉榜”榜首。
  立足成绩,面向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努力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实践,更加满怀信心地朝着率先实现生态州的目标迈进。
  一、按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建设好“美丽西双版纳”
  十八大报告中的这“三个发展”是指引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定不移地探索走后工业经济发展道路,要以现代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农业产业、无污染工业作为西双版纳的重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线,作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亦非一份文件能够做到的,它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力宣传弘扬西双版纳各民族生态文化,让“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传统独有的生态观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全州各族群众的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只有使公众成为生态州建设的重要力量,才能让各族群众在经济发展中更自觉地保护好现有的环境。
  二、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只有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纠正生态文明建设会阻碍经济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发展工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绿化美化环境等认识误区。当前,西双版纳州面临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森林云南”建设等重大机遇,要求我们在定规划、引项目、搞开发,能自觉把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做决策的前提条件,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三、按照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有新举措
  更加严格按照西双版纳主体功能区规划从事活动,着重看好“一区两林”,即守好我们的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及集体林。生态文明建设仅仅是号召和观念转变还不够,它最终需要靠制度法规来保障。建设美丽西双版纳需要加强民族自治地方有关生态文明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体系,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监督和激励机制,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决策机制。
0o0Allow0o0Page0o0
弘扬傣族生态文化& 建设美丽西双版纳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08年,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把“生态立州”战略充实到发展战略之中,并放在六大发展战略之首,研究制定了《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提出了在2015年前实现生态州建设目标,实现“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的建设目标。笔者认为要建设美丽的西双版纳,就必须弘扬傣族生态文化。
  一、傣族生态文化丰富了西双版纳各民族文化
  西双版纳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素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等美誉。全州森林覆盖率为78.3%,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是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傣族纯朴的自然生态伦理观产生于其原始的精神生活,反映了傣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这种人与自然的依存观念体现在道德心态上,就是热爱大自然赏赐给自己的一切。傣族纯朴的自然生态伦理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西双版纳文化丰富、鲜活,是一种在热带雨林自然生态土壤中产生形成的独特文化,是以傣族为主的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创造、传承的文化,是由多国毗邻的优越区位带来的多元交融的文化。傣族的生态文化是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依赖于自然。傣族谚语说:“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傣族的生态文化观内容丰富,包括生态哲学观、生态经济观、生态生活观、生态宗教观等:
  1、生态哲学观。傣族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依赖于自然。傣族世代流传的谚语“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朴素的生态观,铸就了傣族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使其能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自然和谐相处,西双版纳这片热带雨林也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2、生态经济观。作为森林民族,傣族人们所需的建筑用材、燃料、果树、香料、药物、珍贵木材(如柚木)、竹材和薪柴(如铁刀木)等,在村寨各家各户的庭院中均普遍栽种,可以满足日常所需,这样人们就不会去侵犯原始森林了。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在描述开天辟地时说,是水形成了地,没有地就没有世间万物。他们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源泉,是无比神圣的。傣族很早就认识到水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所以把日常用水划分成三个等级进行管理。一等是直接饮用的泉水。傣族一般在水源林边开挖水井,并履之以亭塔建筑,避免杂物、泥土落入水井。井水只限于饮用,不得在井边洗澡或洗衣服,打水只能用公用的竹筒。二等是日常生活中洗衣物、洗澡用水。这一般用江河水。三等是农业灌溉生产用水。一般是堵坎挖沟或引江河水、箐沟水。傣族较早意识到防止饮水污染的重要性,并对饮水泉源采取了必要的防污染措施,尽其所能保护饮水的清洁,就连傣家竹楼上的生活用水,也有饮用水与其他生活用水之分。
  3、生态生活观。傣族生态生活观的重要体现就是庭院绿化意识。傣族认为,没有花果树木的家不是家。他们居住的庭院虽然面积不大,但院内种植的植物种类却很多,有水果、蔬菜、香料、染料、观叶植物、药用植物、食笋竹类等等。此外,他们还喜欢在庭院前的道路两旁栽种椰子树和槟榔树,在寨子中间种植菩提树、榕树,使整个寨子成为一片绿色的园林。
  4、生态宗教观。尽管傣族有“泡沫随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的谚语,但傣族先民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排列顺序是林、水、田、山、人,把森林排在第一位,水为第二位,人类则排在最后。傣族认为这四种自然物都有各自的神灵,人必须保证与这些神灵和谐共处,才能在神灵的保佑下生存。如果对自然物施加破坏就将触犯神灵,受到神灵的惩罚。崇拜寨神和勐神使傣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建寨要有“寨竜林”,建勐要定“勐竜林”。竜林里的树木、花草、动物、土地、水源等都要严格加以保护,任何人不得进入竜林砍伐树木、采集植物、猎取动物、开垦土地、污染水土,即便是落地的野果和枯枝也不得拾取。
  长期以来,生活在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始终秉承着朴素的生态文化观,为保护这片人类共有的绿色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使西双版纳这一地球北回归线附近唯一的一片绿洲得以保存,使西双版纳驰名海内外,为西双版纳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奠定了独特的后发优势,为跨越发展创造了坚实的支撑条件。
  二、弘扬傣族生态文化,推动西双版纳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提升发展理念,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立足生态和谐,调整产业结构,以生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旅游产业、全面对外开放,努力探索一条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2009年11月,在以“城市发展与绿色经济”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区县论坛上,时任州委书记江普生介绍了西双版纳的“绿色新政”,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热带雨林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州长刀林荫说:“西双版纳继承和弘扬了傣族‘有森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人才能生存’的生态观,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西双版纳的“绿色新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西双版纳要建设生态文明应该树立四个意识。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努力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社会风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意识。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甚至出现恶化。美丽中国需要以生态文明铸就民族精神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树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也可以延伸为“努力建设美丽西双版纳”、“努力建设美丽的家乡”等生态意识。
  3、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生态恶化的根源所在,必须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抓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4、树立“依法治州”的意识。逐步健全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的实施力度。虽然西双版纳州已把“建设生态州”列入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并且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中对资源保护和管理作了详细的规定,为西双版纳生态建设提供了法制依据和保障,同时也增强了当地各族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际国内现代化进程加快,仍有诸多“瓶颈”制约,今天的西双版纳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要进一步解决西双版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首先,野生动物肇事与补偿标准的矛盾日益突出。西双版纳野生动物资源储量比20年前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野生动物种群增加、活动频繁,给当地农民造成了不小的财产损失,但各级财政对受灾农户给予的经济补偿较低,挫伤了部分群众的保护积极性,各级财政提高对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已迫在眉睫。其次,百姓利益与森林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西双版纳州财力十分有限,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全面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地方财政带来较大压力。同时,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比较高,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矛盾还将长期存在,进一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将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总之,建设美丽西双版纳,需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自觉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自觉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自觉维护生态文明的成效,生态文明才能根深蒂固,才能让各族人民一代代地持续分享下去。
0o0Allow0o0Page0o0
在探索中继续奋进& 在奋进中不断探索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有感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人的奋进,源于中华民族不屈的个性与自强的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人的这种源自先祖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求索精神,激励着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拼搏求索,追求崇高的理想。探索与奋进,是国家兴旺发达不可或缺的两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支柱。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求索与奋进已成为永恒的主题,人类始终是朝着文明的方向前进。从一个朝代到另一个朝代的更迭、一个制度到另一个制度的变换,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和奋进的步伐,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找出路,在继续奋进中走向富强。未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和艰巨的挑战,同样需要不停地奋发向上与百折不挠,有了这种精神意识,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上下求索中实现新跨越。
  我们不应忘记:正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之际,正是因为无数志士仁人的艰辛探索、奋起抗争,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力挽乾坤,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不懈探索、发展自强,仅仅三十多年,我们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转折、观念突破和制度革新,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正是因为不懈探索,我们实现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高科技领域的重大历史性突破,所创造的“中国奇迹”继续惊艳全球。可见,勇于探索是我们奋进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正像胡锦涛同志在报告里说的那样,对一个国家来说,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到最终“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开辟,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世界上没有标准、统一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中国的探索印证了这一点。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顺应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肩负着崇高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前人没走过、外国也没走过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都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的根本成就。我们创造、积累所形成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特色已成为了国内外许多人士探讨的问题。如今探索、奋进中的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关键(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时刻,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一脉相承、一如既往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十八大报告中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同样也昭示着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奋斗不止的精神。十年奋勇前行,中国探索着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十五”、“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民生进程不断加速,社会保障广泛覆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赢得世界喝彩……十年发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标志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力地证明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和复兴之路。
  现实告诉我们:中国道路还很长,我们目前要面临和平崛起的烦恼,经济社会转型的压力以及发展所带来的矛盾、问题和挑战等,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克服种种困难,跨越种种障碍,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艰辛的探索。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与奋斗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西双版纳是全州各族人民追求的美好夙愿。我们一定要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不懈探索、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要接过先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探索中继续奋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奋进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把求索和奋进精神延绵不绝地传下去。
0o0Allow0o0Page0o0
公平,幸福感之源
——读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从央视“十一”黄金周期间对市民的频繁追问“你幸福吗?”,到各种有关“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比与排名,幸福感成了当下一个热门话题。究竟什么是幸福,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个人感受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答案。然而,在众说纷纭中凝聚起了一种共识:幸福,源于个人感受,更系于社会公平。
  公平与否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可以说不公平就没有幸福感。现实生活中,教育不公、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时,就会导致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双重下降。在这个意义上,“公平”成为了影响人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民生问题。
  翻开十八大报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公平”一词频频出现,成为一个突出亮点,这是党对人民关切的及时回应,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明确提出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权力、机会、规则的不公平正是公平问题上的突出矛盾,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权力公平,就是起点要平等,人民的基本权力不能因为出身、财富、职业等不同而被区别对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所享受的权力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公平”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传递出了社会公平的新希望,以“三个公平”为核心的公平保障体系显然成为今后中央着力打造的一张社会保障网。
  在改善民生上,报告更突显了公平的理念、原则、制度、方法,从上学到看病,从就业到养老,从收入分配到社会保障,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报告对这一系列问题都给出了明确答案,这些举措,不仅将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也为西双版纳创建“平安和谐州”和“健康文明幸福州”提供了思路。
  教育方面,要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应以保障各族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针对我州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多、山区面积大的现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推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公平教育。此外,针对日益突出的“入园难”问题,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就业方面,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统筹做好全州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公平。
  收入分配方面,根据中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深化我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社会保障方面,把“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作为新目标,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范围,加大扶贫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覆盖计划”、“光明工程”等惠民工程。
  医疗方面,全面提升州、县(市)、乡(镇)、村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和医疗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从以上五方面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入手,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富裕、文明、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好日子。
  实现社会公平正愈益成为人民的共识,十八大报告关于改善民生重在公平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副幸福生活图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实现这幅图景的公平路径,有这公平的建树,全面实现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共同幸福的时代已为时不远。
0o0Allow0o0Page0o0
大力弘扬西双版纳州民族特色文化
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名州建设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文化发展新趋势、全州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紧紧抓住中央、省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新契机,积极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州。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名州;名州经济发展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西双版纳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西双版纳州文化事业,把西双版纳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文化建设中做出西双版纳特色。做大西双版纳品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省委九届二次全委会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制定出台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意见。州委、州政府按照“文化强省”的战略要求,作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战略部署,州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不断夯实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度挖掘和大力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充分展示“热带雨林、和谐家园、避寒胜地、神秘风情”等独特文化魅力。全州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兴旺、文化产业发达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步伐。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州新建、改扩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2个,建成45个村级综合文化室、15个三级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完成443块篮球场、9个乡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等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部村委会和20户以上已通电村民小组实现了全覆盖,1175个自然村开通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全州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免费开放,增加电影固定放映点40个,建成农家书屋244个,全州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村村建有一块黑板报、村村读上一张报、村村建有一支篮球队、村村建有一支文艺队、街街建有一个阅报栏。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第二阶段工作和国家珍贵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全州现有11个国家级、20个省级、52个州级保护名录和4个国家级、49个省级、160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傣族章哈、傣族慢轮制陶、贝叶经制作技艺3000多人次,建立傣族章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基诺族大鼓舞、布朗族弹唱等12个传习所。开通了全国首家傣文网站,建立网络民族文化传习馆,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举办州内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全州11个乡镇被命名为云南省体育特色乡镇。
  2、建立了文艺创作扶持机制。积极推行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域联手创作等运作模式,不断提高精品创作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加强品牌营销力度,推进西双版纳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先后完成了《溅血的王冠》、《茶山人家》等一批文艺作品;历时9年收集整理编撰的傣族文化“百科全书”——《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填补了我国尚无贝叶文化总集的空白。艺术门类作品也屡获大奖,哈尼族集体舞在第十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广场集体舞大赛中获得银奖,舞蹈《基诺大鼓舞》在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获群文组铜奖,大型傣族情景剧《水、水、水》荣获第十届云南省新剧目展演综合一等奖、云南省文艺创作二等奖,大型舞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荣获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节)目展演银奖,《梦乡仙境,不尽散文诗飘来》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在云南新闻奖、云南省广播电视奖等评选中,全州共有105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6件,名列全省州市前列。
  3、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结合文化资源、消费市场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各产业发展门类和区域发展重点,西双版纳州着力构建以景洪城为核心,以景洪城市滨江带和流沙河、南七河滨河带为主,以“勐海——打洛”“勐罕——勐腊”经济文化带为主线的“一核两带两翼”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中心带动、辐射周边、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态势。按照“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与科技结合、文化与体育结合、文化与生态结合、文化与城建结合的“五个结合”要求,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及街道文化站设备购置等专项工程投入,全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全州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广播影视、信息网络、文艺演出和休闲娱乐业为特色,多种结构并存,产业特点相对明显,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占GDP的6.3%。
  二、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名州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全州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物和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城乡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形成了事业与产业协调共进、民族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认识到民族文化名州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意识仍比较薄弱。一些县、乡、村领导,为了当地经济发展或眼前利益,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保护,甚至以牺牲或毁坏民族文化为代价,包括拆毁一些不可再生的民族古老建筑。相当一部分民族群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足,建盖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楼住宅,民族传统建筑正日益缩减、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异,这些现象导致民族地区建筑风貌受到毁损的现象。在处理经济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上,从各级领导到各族群众都确实存在着种种偏差与失误。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给民族文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2、民族文化名州建设投入存在不足。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乡镇和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还没有实现边远山区全覆盖和城镇困难群众全覆盖,需要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群众不能完全享受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与实惠;二是留不住人才。由于报酬低、待遇不好很难留住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州歌舞团实行聘用制后,许多有实力有潜力的演员都因为待遇问题选择跳槽。
  3、民族文化生存空间受到多重冲击。民族文化生存的主要空间是在各民族乡镇、村寨,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经过改造、挖掘与创新后,也能获得更大的空间。比如民间传统绘画、民间制陶、织布等工艺,也可以进入旅游文化市场。许多民族歌舞、山歌,也有走出县门、州门、省门,到外地表演的。但是,从总体上看,西双版纳州的民族文化生存空间正受到现代文化,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的流行音乐与歌曲已经在我国大中城市大行其道,而民族地区传统的文化艺术也正受到各种现代文化的挤压,其生存空间与领域越来越受到限制。在西方强势文化及外域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我国大中城市的文化发展主流正向西方文化看齐,而这种强势的外来文化也渐渐向民族地区渗透,正影响着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形式,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小,面临着生存危机。
  4、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缺乏高素质的民族文化人才。全州文体部门编制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组织创作文化精品能力不高,促进文化体育项目市场化经营的能力不够,培育优秀文化体育人才的能力不足,文化体育活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近年来,虽然举办了不少文艺活动,但精品不多,还需要在借助外力上多下功夫,人才的缺乏和流失不仅仅是制度性结构失调所为,还和人的意识、观念有关。
  5、民族文化名州建设中的民族文化的创新力度尚待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是西双版纳州文化资源中最为丰富的一个宝藏。但民族文化要生存并向前发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与趋势。然而,西双版纳州的民族文化最突出的薄弱点,就是创新与改造力度不够。一些民族文化,从形式到内容数十年不变,因而难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民族文化要显示出生命力,必须走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新来解决继承传统与向前发展的问题。民族文化创新改造的薄弱,也是导致民族文化发展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大力弘扬西双版纳州民族特色文化,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名州经济发展
  当前是一个呼唤先进文化,也必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大时代。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制定正确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努力开创我国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1、加强宣传教育,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高全民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全民保护民族文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分类别分层次向全州人民广泛宣传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这是首要的对策。可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可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进行宣传教育;可以在各类干部培训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中设置这方面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把这方面的内容放进中小学教育之中。让大家都明白保护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维护西双版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把握方向,坚持正确导向,为西双版纳州的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要注意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国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先进文化内容与民族特点、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
  2、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做好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抓住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实施的重要契机,抓紧做好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尽早完成规划编制。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建立起以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监管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突破,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中心带动,辐射周边,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在文化经费投入、艺术精品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比“十一五”有更加显著的增加。
  3、要以突出特点,打造亮点,抓住卖点,来形成经济增长点,让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品,让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西双版纳在生物、生态、气候、区位、民族、文化等方面有许多全国第一、世界第一和全国唯一、世界唯一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甚至独绝性。但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富矿,并非拥有生产力,文化资源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生产力的,任何文化资源都必须根据现实的文化需求,立足实际,经过适合本土的创意和市场运作,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比如,要把宣传“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与营销“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等结合起来,着力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培育结合起来,着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城镇化,着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牵引的健康产业,实行“集束式,多渠道、多手段、广覆盖、常态化”的宣传营销战略,形成不间断的、高潮迭起的宣传营销,使中外游客和商贾佳宾对西双版纳的绿色世界、热带雨林、神秘风情、贝叶文化、康体休闲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产生深刻印象和美好憧憬,大家才会慕名而来,当地的文化资源也才会在不断挖掘中形成生产力。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5、强化培训和管理工作,繁荣文学艺术。加强艺术培训中心和业余体校管理,重视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举办文艺骨干的业务培训和辅导,建立完善有效的人才梯队建设网络和人才输送渠道。深入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加大傣、哈尼、布朗、拉祜等多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开发工作力度,积极做好民族民间原生态歌舞的挖掘、整理工作,着力打造西双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牌。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采风活动,力争创作一批具有西双版纳民族特色的歌舞、文学精品。对文化经营单位业主、行政村文艺体育骨干、行政执法人员、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进行2-3期业务培训。加强农村网络学校建设,在31个乡镇建设31个农村农民网络学校,完成8个乡镇“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任务。加大弱势人群服务工作力度,巩固现有图书流动站,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全方位化,力争全年接待各民族读者20万人次,图书流通10万册次。
  6、坚持和完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治安条例》,为繁荣文化提供制度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把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华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0o0Allow0o0Page0o0
打响民族文化名州战略,要扎稳文化之根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西双版纳州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推动全州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目标任务,反映了全州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和各民族的现实精神需求。我们要顺应时代呼唤和群众的精神需求,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本文针对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名州”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民族文化名州;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应
  西双版纳州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推动全州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目标任务,真正把文化这面旗帜飘扬在西双版纳这片热土之上,反映了全州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和各民族的现实利益,顺应了时代呼唤和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弘扬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最有力的根本思想。在中原文化与南亚文化圈的双重影响下,也深受南传佛教文化圈的浸润,西双版纳形成了文化资源丰富、地缘独特、佛教色彩浓厚、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地缘文化特征,为文化名州战略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文化土壤,因此,要打响文化名州的品牌战略,必须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源头活水,才会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发展。
一、西双版纳州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意义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一个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一条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决定》突出强调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个鲜明特色。唯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文化强国的目标才有望实现。此后,再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关于文化的讨论热潮。《决定》成为引导推动西双版纳州文化名州建设的指导思想。为积极响应和落实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指导思想,西双版纳州早在第四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文化立州”的目标,立足州情,谋划文化发展。西双版纳州第七次党代会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民族文化强省的号召,明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建设目标,积极开展文物古迹恢复、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景洪“傣乡水城”、勐海“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西双版纳春城”、“茶马古道”、大渡岗“中国茶叶第一乡”、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勐罕土司府”、“金四角旅游圈”等一批文化品牌,反映了西双版纳州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和对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高度重视。
  州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实施意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与州情相融合,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决策部署,将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文化建设中做出西双版纳特色,做大西双版纳品牌,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州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攻坚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期,处于加快建设“两强一堡”和实施跨越发展“六大战略”的黄金期,也是缩小差距、追赶先进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名州,既是提高全州精神文明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西双版纳州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二、对积极响应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对策思考
  关于文化名州的建设,在全州范围内兴起紧紧围绕《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讨论热潮,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讨论及理论的构建上,而更应该注重付诸行动,营造一种宽松、包容、多元并存、持续性创新、文化繁荣的文化平台和展示的舞台。文化的繁荣发展,不外乎传承弘扬与创新。因此,要落实文化名州战略就必须熟悉全州的文化发展形势,文化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带动西双版纳的文化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地给西双版纳这棵文化之树施肥、浇水、松土、固基,文化需要的是健康厚重稳固的根基,优良的土壤,清心且充满氧份的空气,在这种健康、良性、清新的环境之中,“文化”的大树才会吐故纳新,开出“百花之硕果”,长成繁茂的参天大树。关于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笔者在此就五个方面进行探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西双版纳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南传佛教文化、影视文化品牌的大胆创新以及文化人才队伍等。
(一)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积极引导全州各族人民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正在走一条现代化的路,不是学外国,而要自己找出来。我为找这条路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做‘文化自觉’这篇文章”。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必经之路。“文化自觉”就是要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有深刻认识,能够讲清楚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能将其放在全球化的时代空间中来认识。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值得重新发掘的思想。对于这个问题,不仅要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还要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民族文化如何才能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为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精英文化,还要关注大众文化,关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现在我们很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都后继乏人,在年轻人中很难找到对本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更谈不上传承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就是该民族在文化自觉这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文化自信程度也不够,在寻找和培养传承人的这一点上就可见一斑。
  在文化名州建设的进程中,要重视民众的参与和推动,形成保护的社会潮流,并融化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民族文化要坚持整体的和谐的发展观,不能只是“重申请”、“轻保护”,更应积极关注一些重要的民族文化形式并及时抢救和保护,必须遵照“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在当地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的课程等。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采取相应措施,如协调州内相关院校开设傣族舞蹈、傣乐演奏、章哈演唱、傣装设计等课程,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民族艺术专业,培养民族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服装设计、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协调民族中学、小学增设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课,普及相关知识;使泼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同时,以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和资助传习机构、传承人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讲习、授徒等活动;在民间艺人相对集中的乡镇试办传习所,聘请知名艺人授徒传艺;与社科研究机构和院校等联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以新的理论成果把保护计划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不断巩固创新,真正把文化资源转变成一种生产力
  西双版纳州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底蕴深厚。它包括了民族语言、民间文学及口述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傣族章哈)、民间手工技艺、傣族医药、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节时令、民间知识以及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等。在西双版纳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有大量的原创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民族文化要素。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通过普查已基本摸清了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建立了州、县、市保护名录体系和相关档案。从2005年10月至2012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到深度挖掘、有继承、有发展的保护,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西双版纳现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60名,其中在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有35人被命名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省级的35个传承人中,又有4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州先后确定保护项目52个,其中,傣族泼水节、基诺族大鼓舞、布朗族弹唱等11个项目被分别列为第一、二、三批国家级保护名录,傣族“苏玛”、傣族竹楼建筑技艺等20个项目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目前,西双版纳州成为云南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多的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将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继续延伸,发展永无止境,民族文化之魂生生不息,文化之根一脉相承。归根结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一个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面对现代社会,要么保持传统直至消亡,要么融入现代社会,主动吸收新质转化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文明。西双版纳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这既是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和绝佳优势,同时也给全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转换,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寻求一种更合适的生存方式,实现市场与文化保护、发展多方受益的局面,为西双版纳建设民族文化名州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发挥南传佛教和谐文化,构建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在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佛教文化已经存在2000多年了,其中包含许多可贵的人文精神与和谐文化以及关于人生的智慧哲理,上座部佛教文化是傣族人民曾经辉煌灿烂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之根。因此,只有筑牢民族文化之根,补充各种养料,民族文化名州的大树才能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南传佛教自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之后,基本上成为傣族、布朗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宗教形态,逐渐浸渗到各民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内核当中,对傣族人民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价值标准、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是我国传统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现代科学并非对立,而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掘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中有利于社会进步、人类幸福、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才是边疆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又一个新的思想文化基点。从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宗教有积极因素以后,宗教工作重心就越来越倾向于引导宗教发挥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的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中学习时又强调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五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中指出: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该注重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佛教对现实社会起着辅助教化、淳化民风、和睦人际、安定社会、净化人心的调节作用。比如,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傣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的经典思想交汇交融,形成了西双版纳宗教服务社会更加鲜明的思想特色。
  由上可见,发挥宗教和谐思想用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极其深远。我们生活在商业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们在高度专注于对物质利益的攫取同时,却严重忽视了道德伦理建设和人文精神的构建,遗忘了比科学实证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文化的脱节,让世人普遍陷入了种种心理和精神困境。在西双版纳州的很多边境地区,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物质生活的富裕日益丰盛的今天,带给百姓困惑也日益见长,因精神空虚而找不到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以疏导。目前,新型毒品在边境农村肆意妄为,黑彩买卖,赌博等恶习屡禁不止,各种内外条件和关系陈陈相因、错综复杂,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日益下滑,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也愈演愈烈,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濒临毁灭性的全面恶化。这些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被学者统称为社会的“现代病”。可以说,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过如此深重的道德和生存危机,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急需重新梳理“和谐”理念运用到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中来。南传佛教的调适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平等精神和宽容精神能够沟通、协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促进民族之间、宗教之间、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南传佛教文化已经成为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及民族文化名州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四)民族文化品牌战略是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重头戏
  着力扶植、培育、创作一批民族歌曲、演艺节目、影视作品等优秀文艺精品,激发文化活力,加强文化交流,扩大西双版纳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中国最美、最好、最优的影视创作拍摄基地和天然摄影棚,成为东方的好莱坞的构想,”根据这一设想,云南取之不竭的影视拍摄资源被充分利用,成为新世纪云南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成就。随着影视剧在云南的热拍,云南打造东方好莱坞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已形成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昆明玉龙湾影视城、丽江束河茶马古镇影视城、元谋影视基地等影视基地。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天然景致,也处处吸引着影视大腕们。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代表作品:《倩女幽魂》、《最后的吸血鬼》等,丽江的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基地代表作品:《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木府风云》等,昆明玉龙湾影视基地代表作品:《西游记》、《狼毒花》等,这些影视作品的出现有效的宣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带动了艺术氛围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西双版纳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就是最具自然风情和人文特色的天然摄影棚,拍摄《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歌曲作品也是在云南省内首屈一指的。近年来相继拍摄了《摩雅傣》、《勐龙沙》、《绿海天涯》、《孔雀公主》、《孽债》、《爱在西双版纳》等影视作品。但是与大理、丽江、红河相比,国内外很多知名的影视作品到西双版纳拍摄的影视作品却是寥寥可数,甚至可以说是停滞不前,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应该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和总结。
  创新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品牌战略,民族文化名州的战略才会有一次真正的飞跃。引进大项目,创造大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极力打造能够反映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特色的影视品牌效应。在西双版纳,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影视演艺文化战略,要敢想、敢做。西双版纳州有13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好这些现有的民族文化元素,我们将受益无穷。首先是南传佛教宗教文化,其次是演艺文化,再次是良好的生态文化及保存完好的村落文化,这些都可用深度发掘作为影视作品题材和背景。在全州兴起文化影视作品创作高潮,或者聘请一些文化名家为西双版纳量身定做一批质量高、反响好的文化影视演艺精品。目前,西双版纳在影视文化建设、民族演艺事业的发展上虽然有了新的突破,但欠缺能够全面反映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吸引世人眼球的优秀作品。如最近热播的《木府风云》把丽江的木府传奇演艺得红红火火,不仅反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服饰文化,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的文化名人关注丽江,关注木府,这就是品牌效应。在西双版纳创作此类精美绝伦的演艺精品才是民族文化名州战略中可以出奇制胜的法宝。目前在演艺市场上除了《勐巴拉娜西》、《多歌·水》、《水舞源》以及南国明珠等小型的演艺公司和节目外再无其它产品推陈出新,除勐巴拉娜西成为引导州内演艺界较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之外,其他的演艺节目还是难以突破原有的商业演艺发展模式,制造一个轰动省内外的真正的大品牌,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状。因此,西双版纳州要着力扶植、培育、创作一批民族歌曲、演艺节目、影视作品等优秀文艺精品,激发文化活力,加强文化交流,扩大西双版纳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吸收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突出打造“金四角国际文化旅游圈”,通过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共同体,将本土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形成文化融入旅游、旅游支持文化的良性互动,增强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竞争力。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城镇建设和景点景区的品位,提高表演类项目的观赏性,增添旅游商品的独特性,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做大做强做优文化旅游产业,提升西双版纳文化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促进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建设。
(五)文化人才战略直接决定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战略的实施效果
  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因此,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和繁荣,人才队伍是关键。没有文艺人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就等于丰富的矿藏却无人开采,只能默默地隐藏于地下却没有机会在世人面前展示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因此,关注文化建设者队伍的生存现状,打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文化舞台,鼓励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研究人才是西双版纳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民族文化名州建设,需要人才作保障和服务。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内容,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大力培养一批民族文化名人、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积极活动分子,选好配强专兼职结合的文化管理队伍;引进和使用各种高层次文化人才,尤其是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门类齐全、热爱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事业的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专门研究我州历史民族文化的人才库或“智囊团”,合力共建文化繁荣新格局。同时,提出了扎实推进一批理论家、一批新闻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一批出版家、一批文艺领域中的作家、艺术家等“四个一批”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没有精神家园、不能进行不断创新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同样,一个不能弘扬和创新本民族文化的旅游地区,对世人也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我们不能白白浪费西双版纳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奇特而旖旎的民族风情、独特而优美的生态环境、绝妙而多彩的传统节庆、神奇而智慧的佛教文化等深厚的人文自然资源,这是西双版纳文化建设中能够引人注目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名州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历史文化资源。
0o0Allow0o0Page0o0
推进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666100)
  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大多处于经济社会后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自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其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和多元化的优势,优先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把发展民族文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实现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辖一市两县,与缅甸、老挝山水相连,边境线长达966.3公里,约占全省边境线的四分之一。傣、汉、哈尼、瑶、彝、布朗、基诺等13个世居民族,44个民族共同生活、和谐共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民族长期交往、互融互通,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
  笔者认为,推进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吸纳不同民族文化的元素。当前,不同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生活区域、生产方式等差异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然而,不论哪种民族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有共性的。尽管表达途径和载体略有差异,但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生产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在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有些还适用,而有些则不合时宜,既要做好扬弃的传承,又要吸纳不同文化元素进行创新。2012年,笔者曾到基诺山大鼓文化传习所进行基诺族文化调研,观看了基诺族民间艺人向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展示不同时期民族舞蹈,师生们认真比较其差异,希望藉此获得艺术创作灵感。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仅要充分挖掘各民族的民歌、谚语、传说等文化内涵,而且也要在民族音乐、舞蹈等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还可以吸纳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民族文化中重要元素。只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元素汲取养分,才能创作出各族人民满意的高水准民族文化精品。
  2、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西双版纳州是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元。在推进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可能会对不同民族文化存在认识偏差,甚至是误解,而削除认识偏差和误解需要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笔者所说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是在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基础上萌发的想法。世纪之交,我国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如何看待他人的文化和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两者缺一不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反对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和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认为本民族文化是最好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则认为本民族文化一无是处的。这两种认识倾向均不可取。民族文化自觉说到底就是如何看待自己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的文化。不论哪种民族文化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说法,差异在于文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形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一个长期过程,民族文化自身亦具有稳定性。民族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行为方式,可以增强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也不论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社会民众都要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把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
  3、把民族文化眼前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加大民族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景洪市委市政府积极打造“雨林景洪、柔情傣乡”,突出“热”、“傣”、“水”、“边”多元文化特色。景洪市委市政府在城区澜沧江两岸已建成富有傣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街。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建设要吸取一些地方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纳西族东巴文化久负盛名,据说,丽江古城一段时间曾被传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大量外地商人迁入而城内纳西族迁出,一些外来商人穿上纳西族服装成为不会说纳西话的纳西族,因此,丽江古城商业气息太浓、纳西文化氛围不足而备受诟病。西双版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抛弃重商业轻民族文化的发展模式,把握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领会文化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着眼长远,立足实际,要加大古寺、古塔、古建筑等保护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民歌整理。据基诺族非物质文化民间传承人介绍,基诺族民歌中有300多个调,人们仅会唱100多个调,可见,民族民歌文化传承亟需民间文化人对民族文化的整理,所以民族文化建设把眼前和长远利益进行有机统一起来,步步为营,稳步发展。
  4、加快民族文化产品的研发。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经过几代少数民族文化人的共同努力,创作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民族民歌,傣、哈尼(爱尼)等少数民族出版发行了民族特色的歌曲影视音像制品。一段时间以来,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产品开发把重心放在民族服饰、首饰、挂件、包等方面,但不应仅停留在这几个层面,而应该加大对民族文学、影视作品、音乐、舞蹈的创作研发。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原生态歌舞创作的扶持力度,涌现出《勐巴娜拉西》、《多哥·水》、《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原生态歌舞秀,但总体而言,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学影视的作品数量少,精品不多,难以形成文化产业,同时也制约了民族文化相关产品的开发。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步伐的加快,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把云南省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西双版纳作为桥头堡战略的主阵地,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文化产品研发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作家、音乐家、导演、电影电视制片人来西双版纳采风,进行跨区域乃至跨国之间艺术家的通力协作,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创作出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西双版纳文化精品。
  纵观世界历史名城的兴盛无不与特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繁荣高度关联,城市也因文化而兴盛。因此,多民族聚居地区也必将因多元的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日益兴盛。当前,西双版纳推进民族文化名州建设,应发展以民族文化为重点,热带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知青文化、边地文化等组成新型文化发展格局。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发掘、提炼、升华热带雨林文化、知青文化、边地文化等等。西双版纳以民族文化为重点的多元文化发展格局,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品牌效应,吸引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提升国际知名度,把西双版纳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
0o0Allow0o0Page0o0
积极响应民族文化名州建设
实现勐腊县民族文化跨越发展
李玉云& 田毅& 孟洁& 杨宏文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 勐腊县有保存完好的村落文化、田园风情和民族民间文化,独一无二的望天树景区以及依托南腊河与大沙坝而生活的傣族村落,这些独特而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可以说是勐腊县发展文化强县的资源优势,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很多的开发项目进展缓慢,没有大的突破,推进难度大,没有出台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这些都是制约区域文化建设的瓶颈。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勐腊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 文化名州;文化建设;问题和对策
  作为西双版纳州最南端的一个边陲县城,勐腊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天独厚的热带雨林风光和特殊的边境口岸地理优势。相对来说,勐腊县有保存完好的村落文化、田园风情和民族民间文化,独一无二的望天树景区以及依托南腊河与大沙坝而生活的傣族村落,这些独特而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可以说是勐腊县发展文化强县的资源优势,为何很多的开发项目进展缓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推进难度大,项目建设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没有出台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这些都是制约区域文化建设的瓶颈。因此,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文化发展新趋势、全州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紧紧抓住中央、省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新契机,积极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州。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勐腊县文化事业,把西双版纳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文化建设中做出西双版纳特色,做大西双版纳品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勐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勐腊县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勐腊县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勐腊县积极争取“兴边富民”和“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完成县民族歌舞团、文化馆、图书馆及全县9个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新建或改扩建,以及瑶区乡砂仁村等6个文化惠民示范村工程建设,为促进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搭建平台。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全县共建成非标准田径场26块、足球场11块、篮球场657块、陀螺场地12个,启动了勐腊民族体育运动场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书屋”建设,共建设60个“农家书屋”,为每个“农家书屋”点配送图书余册、音像制品80种、期刊62种、书架128个。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图书馆县级支中心和9个乡镇文化站、1个农场、1个村级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安装业务终端机465台。由此可见,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群众广泛享有更好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也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二)加强文物建设和非遗保护
  勐腊县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复查文物点4个,发现新文物点26个,新增文物22件。文博工作取得新进展,博物馆馆藏文物1000多件,其中一尊千余年前的唐代铜佛像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全州收藏文物中等级最高的一件。目前,全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个。其中,李定国祠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易武白云洞摩言被命名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曼崩塔被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易武“七子饼”普洱茶传统技艺》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傣族章哈传承人康朗屯为国家级传承人;傣族象脚鼓舞传承人、布朗族支系克木人音乐传承人、哈尼族服饰传承人等7人进入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同时,在实施村庄规划时,将村寨历史文化、风貌和民俗特色加以保存、传承和延续,大力打造民俗特色村。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挖掘和传承的良好发展态势,发挥了文化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
  (三)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逢节必演”、“逢喜必娱”已成为广大群众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和基本文化生活要求。勐腊县组织创作生产了《多彩勐腊》、《望天树》、《茶马古道易武山》、《新傣乡》、《南腊欢歌》等一批文艺精品。充分利用文化大篷车,通过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嘎汤帕”节、瑶族“盘王节”、彝族“二月八百诗佳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认真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及文艺活动,开展文化“三下乡”、“新傣乡”送戏下乡活动。启动了“百部文化科教影片进万村”活动,开展“优秀电影进社区”和“每月每村放一次电影”等活动,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起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作用,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同时,通过设立图书流动书箱、送书下乡、多媒体电子阅览等形式,不断丰富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另外,全县以“打造一支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一套文艺节目”为目标,在农村组建了419支老、中、青农村文艺队,演员人数达16000余人,并通过举办文艺培训班、群众文艺辅导班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文艺队伍的水平。
  (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通过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文化经营单位法人和娱乐场所所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改善文化经营环境。加大《娱乐场所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宣传力度,实现了合法经营、规范经营。积极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采取层层签订责任书、聘请“五老”义务监督员等措施,加强对文化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目前,全县文化经营户达285户,从业人员500余人。全县建立了娱乐、网络、演出、音像、图书报刊、印刷等门类齐全、运行规范、健康文明的文化市场体系。
  二、勐腊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勐腊县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财政经费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与文化名州和文化强县所要求的目标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我们必须看到,勐腊县仍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民族文化名州的建设、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还不相适应,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第一,由于经济、政治、生态保护意识等原因,对当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目前,全县的文化品位、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在基础教育上还比较滞后,缺乏少数民族人才及培养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勐腊文化建设的发展。第二,由于历史、社会因素等影响,再加上对少数民族传承意识的缺乏,导致很多民族遗迹、民间技艺面临消亡的危机。虽然已有少数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在不断的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但没有市场,缺少传承人,缺乏创新,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第三,文化基础设施脆弱,很多政策配套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城镇和农村文化体育覆盖率还有待提高。很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或者是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无法带动群众进行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第四,文化综合竞争力不强,全县的文化产业“小、弱、散”状况明显,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4%、发展文化产业观念落后、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尚待进一步形成等。第五,缺少具备专业素养和专门技术的文化管理人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具备一定品牌专业素质的人才方可胜任。勐腊县在文化建设方面尚缺乏文化人才,对文化名人的培养、扶植和推出力度仍然不够,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模也非常小。以上这些成为勐腊县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制约瓶颈。
  三、勐腊县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勐腊县文化建设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距离文化名州和文化强县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体的规划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地细化,创新、落实。在建的旅游文化项目进程也令人担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机制也急需创新,现就勐腊县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引导群众利用好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兴边富民和其他项目资金,迅速完成县民族歌舞团、文化馆、图书馆及勐腊县9个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以及瑶区乡砂仁村等6个文化惠民示范村工程建设。只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2、完善全县各级乡镇的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开展健康的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勐腊县民族体育运动场建设项目整在启动阶段,体育运动场地不断增多,但是还需要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农家书屋”的知识库的作用。目前,全县完成了60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为每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这些“农家书屋”的资源配置有的甚至比县级图书馆的馆藏还要新。但是,目前由于很多地方年轻人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老年人受文化的限制看不懂汉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农家书屋”的资源闲置,未能感受到知识带来的真正实惠,“农家书屋”没有真正发挥出他所应起到的文化资源的引领作用。
  (二)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提高农村文艺队伍的演出水平,搞好各类文艺培训,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1、积极开展农村文艺汇演及各种文艺比赛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演艺活动的发展。勐腊县农村组建了419支农村文艺队,很多的演艺节目都是自编自导,缺乏创新性和艺术性,难以带动群众演艺活动的创造性和爆发力。勐腊县可以发挥地域民族优势,以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瑶族的“盘王节”、彝族的“二月八百诗佳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依托,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及文艺演出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易武乡每年庆新春花灯歌舞热闹非凡,勐腊镇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勐伴镇军民演唱组等亮点频出,勐腊县各级部门的多年努力,由政府部门搭台,文化部门组织,已经形成了多体制、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参与的群众文化事业新局面,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和农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
  2、高度重视边境文化外宣活动,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文艺、体育交流合作,不断扩大边境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稳定。在文化交流上,要有豁达的气量和胸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密切加强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与桥头堡战略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外宣格局,要把国门文化建设工程做得风生水起。勐腊县处于昆曼国际大通道的最前沿,为边境文化的交流与民族和谐稳定提供了天然的地域优势,应该积极探索建立桥头堡文化交流圈的合作协商制度,通过举办民族艺术节、文化节等重大交流项目,把大型文化项目通过勐腊这个窗口迎进国门。勐腊县应该积极组织带领当地民族文化向外交流,充分发掘有利于景区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优秀民族文化要素,不断推进科学发展;积极在一些旅游景点或自办的“农家乐”进行文艺汇演,积极创收,在搞活旅游业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积极推动以民间文化体育交流为载体,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促进边疆和谐稳定,为勐腊边防巩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做出积极的贡献。
  3、大力开展由政府引导,民间主办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活动。2012年,在勐腊县举办首届望天树钓鱼大赛。这次活动有效带动了群众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健康的休闲方式的追求,且带动来了一个地域的产业经济发展,勐腊的大街小巷自2010年以来渔具专卖店骤然增多,钓鱼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围绕望天树景区,大沙坝水库、曼旦水库等水域丰富的鱼资源和自然风光慕名而来的钓鱼爱好者来自四面八方,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渔具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当地人们对保护资源环境的热爱,改变当地居民过去那种传统的破坏性的捕鱼方式,转而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好的转变和开始。
  (三)加大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工作,把握好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尺度,最大优势的发挥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勐腊县具有保存完好的民俗风情、雨林文化、龙山文化、生态文化和自然资源以及亟待挖掘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族文化的富矿是勐腊县发展文化建设与旅游的天然优势,因此,如何真正的挖掘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如何与地理优势结合开发出真正具有潜在前景的生态旅游项目,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挖掘雨林文化,打造天然摄影棚。望天树景区,以著名的望天树为热带雨林的标志,可以借助热带雨林的优美风光,打造“望天树天然摄影棚”,吸引更多的影视拍摄项目,提高望天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挖掘雨林文化的的潜在价值。
  2、要全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线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双赢格局。勐腊镇的曼旦村小组以“傣族文化保护区”之名被州级列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曼龙勒村小组被列入全省文化旅游示范村,依托大沙坝水库、补蚌、哈腊、曼龙勒、广南里民族风情村等自然村落保存完好,形成神秘自然、民俗风情古朴,南腊河畔韵味悠然的旅游格局。这些已经投入大力气推进的旅游项目,应该抓紧时间和打造旅游项目的热潮,迅速完成旅游项目建设,加大宣传的力度,为勐腊县的民族文化建设和旅游知名度的提高,打造新一轮的品牌提升战略。
  3、全面打造特色田园风情“农家乐”,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依托村落优势建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和博物馆。处于神秘的自然保护区核心的曼旦、曼朗村,犹如世外桃源,正全面申报建设曼旦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坝区万亩良田,村落文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面打造特色农业,特色民族文化展览村,形成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田园风光为一体的旅游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这些村落中,有贝叶经制作传承人、章哈、象脚鼓制作传承人等,他们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面临寻找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的困境,只是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平台。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非遗项目,依托村落优势,建造贝叶文化展览馆、象脚鼓展览馆、章哈传习馆等等,这样既可以挖掘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向游人展示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还可为村寨创收,为农家乐自助生态旅游规划提升趣味和魅力。
&  4、资源整合,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各乡镇具有相当知名度的特色产品,推出特色土特产品的生产精细度和销售的知名度。比如,勐腊三宝,易武乡的手工酱油、腊肉、曼旦的酸鱼等都可以加工包装,推广出去,形成产业链。
  (四)多渠道争取资金,发展特色民族旅游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1、财政经费保障,为实施文化项目开展提供经济支撑。有好的项目,有人才,没经费,一切都是空谈。很多项目在建或是建设缓慢都是因为经费落实的问题影响进度,导致很多计划和项目骑虎难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军出击热带雨林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