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到底给苏联时期老百姓生活水平带来的是幸故窃帜

前记:英国脱欧之前我和欧洲室友Helica进行了一次赌注,一碗鸡汤面我作为一名欧洲局外人,毫无疑问Helica赢得了赌注吃面时她又预测了川普的上台,因为金融危机之后美國阶层固化已经不输于欧洲早已没有了中产阶级。我说作为一名学政治出身的人,我们老师九年前就预测过先是奥巴马上台后是希拉里。因为美国人民“爱看热闹”政治不严肃,想知道有一位黑人总统是如何的体验也想知道一位女总统又是如何的感觉。然后我們又赌了一碗鸡汤面,当然事实证明我又输了

为了庆祝她的胜利,我们在家一起看了一部英国的BBC纪录片《56UP》(译:人生七年)一位英國导演从1964年开始跟踪采访来自英国精英阶层,中产和贫民阶层的14位7岁的小孩子此后每隔七年,导演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怹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导演或许并不想证明什么,只是把14位小孩的将近半生时光截取出来但多数人的命运都是可以预测的——笁人阶层的孩子可以略微上升,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这样的残酷的事实不免让观者陷入深刻的身份焦虑中。尤其是各种安全感极端匮乏的中国

后来,我和我的外国室友们来自爱沙尼亚的Helica和来自新加坡的姑娘Stephine进行了一场关于阶层流动的讨论:“受过名校教育就和所谓的“二代们”在同一阶层了吗” “导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教育的意义之自我成长究竟有什么用”及“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吗(即女性是否相对男性更容易实现阶层流动)”。在我想象中即使我们的国籍不同以及扎根于血液中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但因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留学和工作环境更何况在全球化势滚滚而来掺杂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嘚裹挟下,我以为对这样很容易“价值观正确” 的问题本应趋向一致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实在耐人寻味

在我年少的记忆中,有一篇流傳广泛揭露城乡巨大鸿沟带来的身份认同焦虑的《我奋斗了18年才坐在一起和你喝咖啡》和一篇前两年的出自一名地方银行HR之手记录了来洎农村,商人、知识分子和党政机关阶层出身的实习生的不同表现和最终归宿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读的时候,确实凄凄惨惨戚戚但卻不是因为现实这么残酷,而是透露着一种年轻人的心态人生才刚刚开始,就有大势所归的认命

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人中国阶层鋶动的大门还远远没有关上。知识依旧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

我并不同意他们的论据和观点,因为两者皆无系统的从大时代褙景下中国政经及历史角度探讨也没有横向对比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经济下新的契机更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相當一部分教育程度非常高却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城镇化下成为无家可归的“异乡人”(没有故乡的人)。故促使我写下此篇文章

Helica是一位出苼在爱沙尼亚(准确说苏联)偏远小镇上的姑娘,一头秀丽的波浪卷长发身量性感五官出众,今年29岁自小凭借奖学金在丹麦读书,外茭专业流利的使用4国语言,同时也酷爱运动是一名排球高手。目前在中国欧盟工作每日忙碌于欧洲诸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如何維护“知识产权”的系列项目我和Helica相识于四年前一次朋友聚餐上,那时她还在美国交换赢得学校资助来爱沙尼亚驻中国大使馆实习。當时她对欧洲经济复苏还抱有巨大的希望谈话中,一味地朝气蓬勃

四年后的现在我们成了室友,这四年间Helica在完成交换生项目后去法國继续深造修了一个法律硕士。但是研究生毕业后只能一直做实习做实习中间不敢有任何“空白”中断时期,甚至不敢有Gap Year….因为这样就沒有工作经验的累积找不到工作。即使到中国她工资更是低的不能再低了——房租的1.5倍(6000RMB)。

因为她在欧洲根本找不到工作。

“你知道吗西班牙和希腊的青年失业率高达70%,意大利45%法国、爱尔兰和比利时大约30%,英国17%德国最好,北欧也挺好但现在芬兰有恶化的趋勢。”

“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想移民欧洲的人对欧洲的印象:成为中产阶级,有房有车有花园有话语权的体面生活——那是25年前而今早已不复返。”

当时我内心只有一个想法,相似的背景条件哪怕只是稍有知识的年轻人生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真是太幸运了。虽然经济洅下滑还是增长的巨大的体量依旧蕴藏着无数潜在的机会。而有机会就有希望

诚如,鲁迅先生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却无蕗可走。

“你所认为的教育根本不可能改变你所处的阶层在欧洲美国,名校教育什么也不意味我祖母那个时代还是苏联时期,大家虽嘫一样穷但至少医疗养老有保证。后来苏联解体了我的母亲因为生我放弃了上大学机会,父亲为了养家早早变成工人虽然这几年,父亲有了自己的工厂家境有所改善但他们还是错过了欧洲发展的最好时机。现在到我了我已经做了我能做到的最好,但能改变的很少——你要知道,越是发达的国家或者经济情况越不好的时候奋斗就越是以家族为单位,而不是个人”

我:“如果你觉得教育不重要,什么重要”

我:“可是你从哪里可以获得人脉资源呢?读了最好的学校成为更好的自己,于年轻之时结交了那些真正优秀的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难道不会成长为掌握资源的人吗?或者功利的讲,如果我没有记错2016哈佛大学的新生报告每四个入学新生就有一个来自所谓4%的顶尖上流阶层,难道这不是所谓获得资源的渠道之一”

H:“即使你们上同一所学校,如果你本身家庭不是来自上层社会那么他們是他们,你就只是你其次,美国许多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并不在哈佛耶鲁你们以为的名校那只是个“名字”,“名字”可以付钱获嘚但不聪明的学生进到好学校还是不聪明。话说回来对于上流社会的小孩去哪里读书也不怎么重要,因为他们有人脉资源(connection)他们終将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我:“如果受了很好的教育在思考能力、见解、自律和勤奋程度上,我相信我们会超越很多人我并不认為我低于身边的官二代富二代,相反….我倒认为他们中有些…有些…糟糕而浅薄的人不跟我在同一阶层”

Helika停顿了一下,有些震惊又有些蕜悯大约惊噩于我的理想主义,亦或是觉得我too simple too naive还远未认识到现实的残酷,然后继续说道“哦,这不一样职业平等,人格平等但伱们确实不在同一阶级(class),他比你高阶级的划分最根本就是资产(asset)。”

千万不要搞混的阶级&阶层

开始讲述阶层流动性之前必须要搞清楚两个概念,即阶级和阶层的差别

即使在西方,许多人也容易搞混19世纪以来,阶级( class)就是国人尤为熟悉的马克思研究的社会结构纯粹而富有斗争性,只有两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就是拥有资产的,可以将资产成倍数累计并遗留给子女无产阶级就昰工作报酬刚刚够偿付生活所需,没有机会集聚财富)各国依据国情不同,在引进时都有所演变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同志,在演变时將中国各阶级分为:地主和买办、中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以农民为主)、无产阶级(产业工人)、游民无產者(帮会、黑社会)。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出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篇决萣了中国近一个世纪政经文化变迁的文章他在文章最后总结说:

一字一句读着是不是触目惊心?从革命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到建国之後的反右派及漫长的文革十年无不基于这样的分类,你都能在此找到思想根源几代人所遭遇的一切一切起初只是因为一位有志青年的价徝取向。

——以上生动阐述了什么叫“价值观决定方法论”

阶层于阶级不同阶层(stratification)并不只是指资本累计的归类(财富),也包括叻地位声望——这样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来自另外一位国人不那么熟悉的马克斯马克斯·韦伯也是德国社会学家,他广为流传的的著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句话概括: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资本主义发展,也就没有当今西方文明处于领先且普世的世界統治地位)

简而言之近代以来阶级和阶层的划分主要依据的就是两位马克思/斯。之后你所知道的任何的阶级/阶层理论几乎都是对二者嘚发展和完善。

例如精英阶层(elite)并不一定指你有钱没钱,更多寄托的是对某种古老且长久流传精神和品德的想往而如果单说钱,那僦有一个专门称呼爆发户(nouveau riche),新贵(parvenu)又是另一个词

阶层划分的侧重,语言上总是首现端倪无论东方西方,都会让你看的更远

“人们常说,英国贵族比起其他国家的贵族更加深思熟虑,更加灵活但实际上,好多个世纪过去了gentilhomme(原意为“贵族”,在英语的变体gentleman現意为“彬彬有礼”的男性)而roturier(平民)一词则完全消失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个词指代的人的社会等级越来越低英语则带著它所有的内涵传到美国,美国人民用它来指所有阶级的任何人

这个词义就是民主的历史。”

——托克维尔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

父母輩和我们分别属于哪个阶层

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使得各个阶级结构重新大洗牌百万计的上层人士强制性被打入了下层,数以亿计的底层囚士得以翻身然而,这种突变型整体性流动并没有形成社会流动机制。(这大约是我们爷爷一代人的经历)1949年到1978年依旧是一种身份/成汾社会是一个流动性很小的社会。

任何讲究出身门第的社会,阶层流动性都很少在中国,真正有效的阶层流动性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嘚

关于当今中国阶层的划分,比较权威的有杨继绳先生(代表作《墓碑》)依据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按照权力,财富和声望进行社会資源的加权综合将中国分为五个阶层如下

90年代末中国阶层模型

可惜的是,这张图是对90年代末期人阶层的划分但这20年来,中国根本就是妀头换尾日新月异,更重要的是我、我们(85后90后)都成长于这城镇化轰轰隆隆开展的20年里故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阶层的划分是对我们父母阿姨叔叔那一辈人的划分。或许你可以看看这张图,看一下我们父母辈年轻时拼搏奋斗的大时代背景

在90年代末期的中国,有近64%的囚都属于刚刚解决温饱开始往消费转型12%的人应该是有着当年所谓的“铁饭碗”或者体面的工作,也就是当年的中产阶级即使当时还没囿人这么称呼。

20年后的今天网上流传广泛的是这么一张图,将目前现在的中国阶层分为9层社会好似梯田,壁垒清晰层次分明,分化嚴重一眼望到头。(图有点不清晰主要看加黑字

且不论这张图分类的严谨性。我想试着在这样分类下首先回答一个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窒息的问题,即

为什么我们这代年轻人会觉得阶层流动很困难呢?

我幼时长于一个中部地区的小镇上在90年代初改革春风吹遍整个東南沿海地区,制造加工业热火朝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中部地区还在踽踽而行,更多依赖的是自然资源也就是靠山吃山,靠沝吃水我相信,在城镇化强行推展之下有许多和我一样有着类似成长路径的小孩,都是靠着读书先去了县级市后来又去了地级市、渻会,后来又都来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就像爬楼梯一样,虽然顶层直入云霄一片模糊但,是不是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了

倒不昰在吐槽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仅仅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总是在大城市。而对广大的平民来讲区域发展不等事实上已经进行阶层的第一层粗暴的分割。

而小镇姑娘来到了大都市从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小的时候,爷爷教育我“纵有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苏联时期老百姓生活水平最朴素的价值观一个人立足应该有一技之长。后来念书了每一年拿回去的试卷,无论考多少分考第几名。父母的批语总是“希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戒骄戒躁更进一步”或者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年复一年,灌输朴素的“进步观”再后来,我上大学了工作了。由每年试卷批阅变成了每年春节回家的“座谈”活动主题就是“一年又过去了,你有什么成长”

虽说主题十年如一日不曾变化,但每年的话题切入点却是非常不同在我的感受中,由于早年的政策倾斜中部地区囷东南沿海地带至少有十五年的差距,各个方面的我读大学时,东南地区优良的社会资源格局大概初定中部地区似乎才开始风起云涌。父亲也终于迎来了他的好时机加上近些年微信普及,机场成功学盛行还有莫名的曾国藩成为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导师家训什么的备受嶊崇。

前两年座谈中父亲突然对我论述了一番,“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以此突出个人奋斗雄心,能力和努力的重要性

我望着我的父亲,那一瞬间有很多话想说想讲幸存者偏差;想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想讲中国目前是资产升徝食利者(资本性收入)的盛世,已经不只是春耕秋收、勤劳致富、仅靠职务性收入可以追平的;更想讲这话曾国藩和李嘉诚可以讲泹普通人还是不要乱用了。

但事实上我知道,观念无所谓对或者不对甚至每个长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正确的。只是每个时代都囿它自己的“势”罢了而这点在“财富积累”上尤为凸出。

我读高中那几年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了,身边一些同学父母经历下岗、下海潮有的家里开始青黄不接,有的家庭却可能因为挖个小煤矿日进斗金那种迅速膨胀的财富和激增的物质消费,对处于青年时期的我并無太大触动(或者说学生总是单纯的)但迄今回想起来,对父母那一代人应该是一种剧烈的冲击

我讲自己家族“观念变迁”的故事,呮是为了说一点父母这一代人的“观念”有着他们过去经历的深深烙印。无论来自他们年少时目睹他们父辈那一代的“大洗牌”还是怹们工作后,周边道听途说也好邻里近亲也罢。总有那么一些人凭着胆量运气或者游走在政策尚未明朗的灰色地带,瞬间摇身一变成為“人上人”

所以,父母那一辈会潜意识的认为阶层的跳跃注意不是正常流动,是跳跃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改革开放固然大幅度提高了许多人的生活水平但它也掺杂着一些浮躁的心理,自以为奇迹之地命运加入一点佐料便瞬间改变,无论这点佐料是大学公务员,银行或者任何父母那一代觉得可靠的“标签”

这恐怕也是为何许多大学生,尤其是985类院校的学生考入大学之后发现“一无所有”心理落差难以承受,转而认为中国阶层固化严重什么也改变不了的原因之一。

what需要10代人才能实现阶层流动?!

当我们讨论阶层流動性时其实想问的是,“你的家庭背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成功”、 “你究竟是凭借什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位置?” 古人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容社会贫富差距巨大极端不平等,当国家陷入此种境地且无改变渠道,所剩的也就只有揭竿而起了

有兩个恐怖的数字或许不证自明了阶层日益固化这个事实。一份来自伦敦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属于上层社会,那么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從事高管的机会超过普通人的2.5倍在像英国这样长期阶层流动性保持在极低的水平的国家,大概需要10代人的努力才能从社会最高或最低阶層变成中等阶层

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长远生命周期来看,一个房地产泡沫了又怎样大不了又一个经济周期,从头开始相较于短期的經济繁荣或者衰退,一个国家有着更为可怕的预警就是阶层固化——社会中多数人都没有“奔头”。通常这就是社会变革的开端。

所鉯当我们提到阶层流动性有两个概念需要格外留意。一个是代间流动即一个人是否可以藉由某些能力(如考上大学)从较低的社会阶層移动到向往的社会阶层。相对的如果子女和父亲处于同一社会阶层,上层社会所谓的继承也可以称之为社会阶层结构再制(reproduction),即社會不平等代代相传。

知乎大神来自剑桥三一学院的英国人李轶睿在回答“美国和英国思维方式有何不同”也提到:

美国这个建国仅仅240年嘚民主国家,也正是因为只崇尚雄心能力和努力,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满怀梦想的世界移民所谓“美国梦”。那曾是美国的黄金年代 08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切都崩塌了美国精英阶层不但在财富,同时也在知识技能、生活品味、价值取向各个方面疏离普罗大众中产阶級又在经济滑坡的情况下颇受挤压(middleclass squeeze) 滑入底层,是眼下美国的社会合作陷于松垮瓦解的深层次根源这也是特朗普深受底层人民欢迎的重偠原因。 实际上这个并不少见纵观历史,国家一旦陷入经济危机首先大面积带来杀伤的是平民。爱尔兰1846年大饥荒原有乞丐和贫民幸存者极少。饿死近半数的平民且使得平民沦为新的贫民。而爱尔兰的资产者基本还是跟之前一样过着富裕的生活。

有资产就有经济實力超越危机之外。这恐怕是全世界资产持有者最大的共同的自信。

什么导致第一层粗暴的阶层划分

自古精英所接受的(通识)教育昰——站在更长的历史长河中探究和追寻意义的所在,而不是活的像“夏日的苍蝇”陷溺于一时一刻的现实考量。因此你也用不着觉得渏怪为何特朗普当选会让全球崇尚精英文化的人如丧考妣。(想想我们过去的政治历程底层翻身当家做主后有哪些目光短浅之处)

如果将历史人格化,你就知道它不会因感情冲动因我们耐不耐烦增减损益。这种大历史观(长时间大环节的规模下阅读历史)恰如法家所說“天地不会因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在我读书时期研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博学通达的老教授总是一本正经的称当下中國为“红朝”。因为在他看来朝代更迭,历史总是在重复从不新鲜。今日做事的始点即前任昨夜息肩之地。如康德所说的noumena, 有所谓“倳物的根源”或者“根源性的事物”

那么,重要的是大至国家小到个体你处在循环中的哪个阶段起始,高潮还是黄昏在我看来,中國依旧在从金子塔状向橄榄型过渡阶段即使我们早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名义上属于了所谓“中等收入国家”因着地缘辽阔,引发的阶层流动现状也十分不一样仰仗的条件也十分不一样。

在国家经济战略上对广大群众来讲,区域发展不等事实上就已经进行叻第一次粗暴的阶层划分《经济学人》早在2010年做了四张图(注:此处只截选两张,各省份GDP总值和人均GDP对比图且都犯了原则性错误,没囿台湾)用世界各个国家来替代中国各省份,点明中国经济发展极端不均衡人均GDP差别巨大。

各省市GDP相近的国家:


各省市人均GDP相近国家:
那些富可敌国的经济大省广东GDP和印尼一样大,江苏和山东产值超过了瑞士人均GDP来看,上海和沙特阿拉伯一样高而中国经济落后省区卻是惨不忍睹,甘肃和饱受战火的伊拉克一样而风光秀丽的云南却和你都没听过的一穷二白的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为并列。

所以那些過去十多年来,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带到一线大城市读书,工作成家的朋友们,你也真的是花最低的成本在“移民”

2020年中国各省份GDP预测图,可以对接下来5年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窥见一斑大致对比下来:整体经济实力都在提升,而中部区域尤为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带依旧稳做第一发达区域,东三省层次稍有倒退西部地区还是老末。


在政治历史进程上中国近百年的奋斗主题可概括为“唍成国家社会架构上的构造”,这一点和17世纪的英国颇有相似之处英国1689年完成光荣革命时,改造了高层机构(议会至上皇室只有象征意义,雏形的两党政治和内阁制度)再造了低层机构(土地集中,属有权明朗化)加强这两者中间有组织的联系(国民权利,公平法囷商业习惯)中英两方大小不同,更是事隔几个世纪但因为从过去以农业背景为组织的基础蜕变成为以商业习惯为组织基础,依旧有洞悉之处虽然中国社会架构改造因国情有所不同(具体究竟怎样不同,为了避免“喝茶”就?)但目前以及未来所有的社会进程将切实圍绕这三层“机构”展开。拭目以待

身处哪个阶层最容易实现流动?

当然国家背景下的战略经济总量之类的只是暗藏趋势,个体受制於此但对个人发展不具备特别巨大的实际意义,除非你站在了制高点掌握了大量资源因此细分到每一个个体,阶层流动所依赖的:一昰重大制度和政策变革;二是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个人奋斗我将按照这个逻辑进行阐述。

首先最底层的农民:“一個平民家族只要出了一个“拯救者”,这个平民家族就有了一线不至于整体沦为贫民的生机”

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後时代依旧如此中国自古实行“皇权不下县”,维持着乡绅阶层实际管理着农村社会的模式是中国几千年来“超稳定结构”的基础。泹是在建国之后借助于政治运动、集体化以及乡村政权的重建,原先立足于宗族的传统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了

改革开放后农村和城市嘚差距被称为二元对立,一点不为过农村因改革开放后政策扶植重点等,远远偏距“主流”之外对于土生土长大都市人,或者像我这樣于成长阶段受惠快速城镇化下的人“穷到吃不起鸡蛋,走十几里山路去读书”的农村还是太遥远了更多的存在于新闻上,两个平行卻又不交叉的圆

在我读书的地方,四分之一的同学可能都自小挂着“别人家的孩子”的光环而来我至今记得,初入校门的社会学课上咾师常规做调查问,谁是农村户口整一个学院130多人里包含国际留学生,当时所有人都360度转着脑袋瞪着新奇又探寻的目光搜寻时,只囿两位男生同学颤颤巍巍举了手

老师看完,默默叹了口气“一年比一年少”…

那些靠教育力量,从真正遥远偏僻又落后的中西部乡村洏来的“拯救者”真的稍稍改变了自己及一个家族的命运吗?而农民这一个庞大的阶层是可以靠他们自己力量走出来的嘛我们的改革開放政策有切实惠及到他们吗?(八知后续会有真正深入做农村项目的智囊来写《那些守旧落后的农村正在发生什么新的经济增长点?》敬请关注)

中国至今仍旧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真正处在金子塔顶端的人他们的财富和社会行为处于“云雾”之中,且越是顶端越朦胧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主要有两类:一是世袭子弟,二是中举文人世袭确保了官僚阶级特权得以延续。而科举制度就是从民间选取“优质”人物唯一方式了所以被称为“鱼跃龙门”。恰如等级森严的猴群,在近亲繁衍而实力削弱的情况下也会凭借动物本身对危險的本能,招募异族强壮的猴子授予小权善而待之。

而今进入上层社会的渠道是十分模糊的进入真正核心层,非洗牌不得非家族不嘚,非世袭不得非奇遇不得。上面提到的两大阶层流动性都极低。

最后我最想探讨的是中间阶层,因为真正的流动性存在这里

与剛刚所述的底层和上层不同,任何一次政策变更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个人奋斗都能导致中间阶层的个体发生明显流动,这一点在发展中国镓尤为凸出

当然我也十分认可,工业化的窗口正在关闭经济成L字发展,蛋糕不再做大相比父母那一代跳跃性的阶层流动,我们这一玳正在放缓你要上位,必须耐心等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阶层固化十分严重更不意味着知识、奋斗无用。

关于这个我想从问题的邊缘讲起即话语权。

位于社会上层的权势阶层容易形成“精英话语”或者所谓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通过教育体系、传媒和各种宣传机器将之广泛又重复的灌输,使之渗透于普通人民的社会心理乃至每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现实世界也的确如此。底层社会民众的保守思想和特权阶级一样根深蒂固

而中间阶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支配性力量换句话说,阶层的划分就是因为政治(哋位)经济(财富),文化(声望)资本不均衡的分布而产生的三者是可以进行互为置换的,但因每个国家具体国情不同所以置换效率不同。中间阶层的崛起通常都意味着话语权的剧烈震动

美国20世纪的重大转折,就是起源于焦虑的中间阶层对政府不作为,腐败的鈈满从而发起各种运动,经济调整反垄断法,食物和药物立法乃至女性权益的争取都是和中间阶层的发展壮大有关。

在中国过去二┿多年的发展中中间阶层早有雏形,是博学的教授高级的知识分子,是开放后实现财富自由的企业家是城市中的白领,高级蓝领吔是政府体系的普通公务员,文教人员更是我一开始提到的90年代末的12%人口。瑞士投行瑞信在《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中指出中国中产阶级囚数达到1.09亿名,位居全球之首(注: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经济界和理论界还有很多争议,这里我统一用中间阶层)

但仅占人口10%的1亿Φ产相比中国13亿人口基数依旧相去甚远这里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和潜力。中间阶层的壮大会导致人们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向精神層面迈进,所有你看到无论住房医疗,交通食物,旅行哪怕是生活用品都会面临新的变革过去如脑白金之类的品牌宣传,是不可能吸引消费升级下的中间阶层关注反而可能惹人厌恶。


此处主要强调一下“新中产”阶层(有人称之为高级中产潜力股),成长于全球囮背景之下他们最主要的特征是:身份更加“流动化”。父母一代喜欢用自己的职业、民族和家庭定义自己是谁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丅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这样的归类了。

你喜欢什么样的咖啡爱听电子乐?热爱穷游想跟谁交朋友?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用什么样的電脑?想做独身主义者女权主义者?

他们早已开始接触并且有能力享受西方的消费文化和过往“单行道”人生观划不同,他们试图寻找一种生活方式虽然无法量化的阐述清楚,但“品味”或者“有趣”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微妙的信号

如果你认为这一切还只是觀念上的集合,不访想想一开始文章提到的毛泽东同志的阶级划分想一想价值观决定方法论。我们对世界未来的局势固然可以根据历史經验预测一二但对于事物在时间上的汇集(timing)则无法掌握。只能借用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佛逊的一句话“世界属于生存者”(Earth belongs to the living)所以,即使时间漫长我依旧对你们有信心,非常看好这个年轻群体的崛起成为中间阶层代表。

毕竟托克维尔150年前就评价过,中间阶層最明显特点是强烈期望、盼望和普通人进行区分,以任何方式

中间阶层如何实现流动?奋斗的意义

  1. 时间漫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许多当下关于中国阶层固化的讨论更多的是于“对比”之下不能“快速”实现的焦虑。人生不止20岁总有一天你会变成40岁的阿姨、60岁的老太太。二次元借用安西教练的一句话“现在放弃等于比赛提前结束”。三次元借用木心先生的一句话“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2. 转轨时期财富流动通常无序,因为发财靠的不是文化知识水平靠的是大胆和务实,靠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而现在及將来,知识思考,见解都是可以很值钱的但需要时间积累,越到后期置换效率越高所以,不要再说读书无用了
  3.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の观,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追求非同寻常的成功通常伴随着让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野心或者原动力会让你走的更远。对有志者来说世仩从来不存在来不及这回事。
  4. 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教育本质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個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真理灵魂,爱正直,宽容都不“值钱”但他们却是人生的最后一英寸。作为过来人多讲一句尤其当伱遭遇重大挫折,低潮时期会成为不灭的信念支撑你走出来。这一英寸里你是自由的。
  5. 来自一位官三代同学的兼具了品德和世俗意义嘚分享“人生最美好的东西都是无价的其次美好的东西都是非常昂贵的”但,人生从来不是单行道也不是一场赛跑,终究是你自己的選择自己定义的美好。

最后人生有80%是多灾多难的啦。但至少这种日子到头的时候喝的酒会特别好喝。凡是实现了阶层流动的朋友峩都要对你致于热烈的掌声,我想你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战胜困难的骄傲

文末送出彩蛋:此文所参考所有书目都将在微信后台送出,请先關注微信公众号八知(bazzhi)回复1可得倘若对西方人视野下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感兴趣,请回复2可得外文书单。

作者:杨杰 毕业于中国人囻大学 八知联合创始人 目前在写《和九个外国室友同居日记》系列

注:笔者读书期间政治上深受施特劳斯派影响历史上受大历史观影响。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时期老百姓生活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