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双李宁实战鞋推荐,有没有好的推荐

(1) 个人使用实战;

(2) 专柜货源试穿感受;

(3) 国内外球鞋论坛;

(4) 各品牌官方网站;

(6) 网店购买评价。

下面的鞋子有以下特点:

(1) 配置与性能适合实战;

(2) 在交易区和网店中比较容易找到;

(3) 新推出款式,或者最近复刻鞋款;

(4) 外底非常耐磨,即使在粗糙的场地也有着持久的表现。

“使节”系列第七代,中底科技配置依旧是前掌Zoom后掌Max,很有力量的缓震感,非常适合体重大的内线球员;由于中底比较高,场地感一般,Ambassador系列一直都不是速度型鞋款,中底更加强调缓震与稳定;鞋帮使用中帮设计,外侧有切口提高活动空间,中底高、鞋帮低,这对于脚踝有旧伤的鞋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鞋面支撑强度很不错,Dynamic Flywire和鞋身加固块赋予脚面强悍的保护性;外底超级耐磨,Blade Traction纹路的耐用性简直是业界口碑。

Venomenon 4的科技配置真是相当丰富,科技数量是历代“毒液”球鞋之最,中底缓震仍然是老相好前掌Zoom Air,而鞋面科技堪称全明星阵容:鞋身由Hyperfuse材料构成,前半部位有Flywire与鞋带孔联结,保证鞋面紧贴的包裹与稳固支撑,后跟竟然使用了碳板支撑盘(官网资料),OMG(别太惊喜,也有鞋友反映这是碳纤维外观的TPU)!外底依旧XDR材质搭配Blade 4的科技配置让人激动不已,但实际性能只能说中等偏上,作为一款低帮球鞋,Venomenon 4的透气性实在强差人意(Hyperfuse鞋面的球鞋不透气,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鞋面没有任何透气孔设计咧;包裹性还是很不错的,Hyperfuse鞋面、Flywire还有鞋舌上的固定带都让鞋子的包裹与支撑达到低帮球鞋所必要的贴服与强韧;后掌的缓震由于没有技术内嵌,在实战落地的时候仍然有些“冲击”感觉;外底耐磨不必多说,VenomenonDream Season的外底是NIKE近年篮球鞋中最耐磨的外底。水泥外场实战、后卫、喜欢低帮球鞋、喜欢Kobe Bryant、低价科技控、脚踝没旧伤的鞋友,钱包允许就入手吧,最近推出的多款配色如紫黄等都很不错。

科技:后掌可见式Air Sole、外底DRC耐磨橡胶

Air Bakin诞生于1997年,原本是设计给“篮板王”的专属鞋款,但由于大虫与NIKE解约,Air Bakin成为了蒂姆·哈达威的主力用鞋.后跟的火焰Logo改为了普通的NIKE Logo,中底稳定性十足,有着90年代篮球鞋常见的踏实感,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中底的平稳,后掌Air Sole虽然没有柔软的脚感,但缓震形变充足,中底高度也保持在合理数值,外底DRC耐磨橡胶非常持久,适合在水泥外场长时间使用,整个底盘即使放在现在也毫不逊色呢.鞋面与鞋帮支撑比较软弱,即使是高帮设计,脚踝保护仍然不太及格,建议搭配护具使用。

I Get BucketsTB上的销量非常好,鞋子有三个主要优点:透气、耐磨、性价比,非常适合夏季水泥场地.虽然价格低廉,但I Get Buckets每一项性能的表现都非常优异.Flywire鞋面支撑性很好,同时有着数条透气缕空,结合网面内靴,在实战中散热迅速,并不会有太多闷热的感觉;鞋帮填充很厚,鞋舌也能够柔软的覆盖脚掌,脚感舒服,并没有明显的咯脚点;外底比较耐磨,虽然材质表面容易损耗,但得益于深刻的纹路,整体表现仍然非常持久;中底缓震适中,前掌Zoom Air+切割式外底大大提高了场地感.500元左右能表现如此全面的鞋款并不多,如果你需要一款耐用且全能的球鞋,I Get Buckets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科技:后掌可见式Air MaxXDR外底

Premiere的包裹性要可靠得多,XDR材质+深厚纹路的外底非常耐磨,抓地力也十分优秀;后掌Air Max气垫依然比较硬,需要一段较长的磨合时间;鞋型对于脚宽的鞋友可能有点偏窄,特别是前掌脚趾位置,但咯脚的地方并不多,选回平时穿着的码数、压马路一段时间再实战即可。目前市售的三个配色中,蓝荧光黄、深蓝粉的实物都很不错,透气的鞋身也非常适合夏季使用,对于缓震没有太多要求、重量型内线鞋友都可以考虑入手,性价比与耐用度都值得一赞。

科技:动态支撑鞋面、后掌可见式Air Max

Stutter Step 2的外观很有意思,即使仍然摆脱不了Hyper系列的既视感,但鞋头的加固保护块、侧向Swoosh Logo和若隐若现的鞋身拉带还是让Stutter Step 2一点也没有低端鞋的感觉。但经过一个月实战,发现Stutter Step 2性能上的缺点比较多咧,鞋面使用了动态支撑,鞋面大部分是由网布构成,透气性极佳,但包裹和保护力度不足,鞋面即使拉紧鞋带也很难给予脚掌有力的支撑,脚型偏瘦的鞋友最好先到专卖店试穿一下再购买;后掌的Air Max气垫脚感偏硬,开始穿着的时候真的完全没有缓震的感觉,需要一段时间把气垫踩开;鞋帮偏软,脚踝保护性有点不足,后跟可能有点咯跟腱,一开始穿着最好搭配长袜;外底耐磨度很好,分块的设计也大大提高了反应速度。由于鞋内空间宽阔,Stutter Step 2非常适合脚掌较宽的鞋友选用。

近期的低帮后卫球鞋中,CrazyQuick Street是性价比最好的一款,耐磨、缓震适中、场地感灵敏而且包裹舒适贴服;鞋子使用了adiPrene+中底,修正了以往adidas低端球鞋脚感硬的缺点,鞋子穿开后能够感觉到adiPrene+的弹性,尽管柔软感一般,但实战并不会觉得硬,而且场地感和稳定性都有着上佳表现;鞋面包裹性很不错,在关键的最后一个鞋带结添加了拉带,大大加强了鞋带的收紧能力,鞋子能够稳固地锁定在脚掌上;鞋帮、后跟和鞋舌都有海绵填充,上脚后非常舒适,没有咯脚磕皮的死角;前掌纹路使用了分块设计,和QuickZone科技有点相似,提升了鞋子在突破中的灵敏度,运动中反应迅速;adiWear外底十分耐用,在关键的边缘部位使用了粗纹路(耐磨板QuickZone?),水泥外场实战无压力。

TD外观复古但性能一点也不落后,中底需要一段时间穿开,“开封”后厚厚的adiPrene+有着很不错的弹性;鞋身填充十分厚道,厚长鞋舌有着舒适贴脚的包裹;鞋面三道杠加厚提升了鞋身的支撑能力,收紧鞋带后慢慢的安全感;透气性比较糟糕,网布密度比较高,鞋头也没有设置透气孔;外底耐磨度不错,可以在水泥外场使用,由于中底稍厚,Energy BB TD的场地感并不会特别畅快,但胜在踏实、舒适、耐用。

·布莱恩特扣篮大赛用鞋复刻归来,这款原名adidas EQT 97外底的天足科技仍然因版权问题缺席,中底缓震感比较坚硬,虽然鞋身包裹感很“复古”,厚实舒适,但鞋帮支撑力稍显不足,而且闷热的透气性能也是一大问题,外底相当耐磨,橡胶材质的硬度与NIKE Dream Season V的外底有得一拼.鞋身细节大部分都得到保留,包括当年很流行的镭射图案,但鞋面材料比较“次”,虽然外观像模像样,但比较起来缺乏元年的厚重感(我只是对比元年图片的啦...),白色没有发售实在比较怨念,当年科比穿着白色EQT Elevation突破马龙的画面实在印象深刻,这是一款以怀念为主题的球鞋,坚硬的脚感和疲弱的支撑是Crazy 97在实战中的软肋。

外观设计很个性,在NIKEadidas简洁风流行的环境下,BlackTop Retaliate显得另类而个性;鞋子使用了Ortholite鞋垫,但整体脚感还是稍稍偏硬;外底耐磨度非常好,厚纹路+硬质橡胶,从Reebok的官方资料也可以得知BlackTop Retaliate是专门为外场打造的球鞋;Pump系统效果中规中矩,即使按到极限,包裹性的提升也并不是特别明显,不过鞋子本身的包裹就已经很不错;鞋帮部位支撑偏软,还好鞋子的底盘宽阔稳定,拉紧鞋带再实战应该就没有问题。Reebok目前的精力都在复古篮球鞋产品线上,篮球鞋也是越出越少,BlackTop Retaliate虽然不会大火,但耐用、外观独特、价格实惠等优点还是非常值得入手的。

相比第一代,裂变二代的提升堪称蜕变,鞋身设计虽然更加简洁,但细节设计很考究,泼墨中底、棱石形突起、鞋舌立体Wade Logo等元素都可圈可点,外观效果优雅漂亮,实物很讨人喜欢,蓝橙、灰黄、暴风迷彩等配色上脚都有着独特的复古美,搭配休闲裤毫无压力;在使用Bounse+缓震材料的球鞋中,裂变二代是少数有着明显柔软感的鞋款之一,实战中弹性颇佳;鞋身相当厚道,鞋舌厚而柔软,后跟设有衬垫,包裹贴服舒适;透气一般,尽管鞋头和内侧有零散的透气孔,但实际上真正在散热的地方只有网质鞋舌;鞋身使用双层皮革构建,在关键的位置设有塑料加固,中底也有大面积TPU支持(不是一般的大,直接从足弓横亘至后掌),加上高腰鞋帮,鞋子的保护性非常优秀,支撑稳固而不突兀,舒适与安全都能兼顾;由于中底稍厚,鞋帮高,重量也难以称得上轻盈,鞋子的机动性并不是特别理想,突破中稍微多了点“束缚感”;外底耐磨度非常好,材料坚硬,纹路深厚,姑且不论宣传资料中关于Tuff OS外底“耐磨性能比普通橡胶提升了5倍”的说法是否夸张,鞋子本身的耐用度是毋庸置疑的,实实在在的外场好鞋;裂变二代很好地实现了科技、性能与复古的和谐结合。

从后跟LeBron标志不难看出这又是一双系列中端球鞋,鉴于其649元的官方定价,Zoom Born Ready Winterizd极有可能成为詹姆斯篮球鞋产品中最低价的一款。外观非常霸气,多层鞋面拼接给人一种“武装”的感觉,但鞋子的科技配置并不多,后掌使用Zoom Air气垫保证缓震效果,外底纹路很深,实际效果非常耐磨,结合鞋面和鞋头的厚实皮革,让鞋子整体耐用度非常优秀,价格低廉,坚久耐用。

“大将军”阿里纳斯超经典签名鞋adidas Gil Zero的简配复刻版,鞋面所有细节几乎完整保留,包括鞋头和后跟亮面皮革、金属鞋带扣等,中底摈弃了原来的三柱Formotion缓震,选用更加耐用的Non-Marking橡胶和全掌Phylon缓震,缓震感稍硬,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分块式外底场地反应一流,鞋面包裹力度非常稳固,十分适合后卫使用;外底比当年的Formotion更加耐磨,可以放心到水泥外场使用。adidas 8.0等鞋款一样,保留经典鞋款的外观,使用更加平实的配置和更加低廉的价格将鞋款重新推出市场,满足更多中低端球鞋市场的需要。

Street是一样的,并没有配置缓震科技,开始使用时感觉偏硬,需要一段时间踩开;宽阔的外底和LightSwitch托盘系统保证了鞋身的稳定性,可惜鞋面强度相比之前的Ownthegame有所下降,鞋身比较软,鞋头容易起皱褶;外底非常耐磨,在水泥外场也有着持久表现;中底比较厚,鞋子在突破中的速度稍微迟缓;市售的几个配色都比较低调,建议当做后备球鞋使用,毕竟价格比较低,而且外底不是一般的耐磨。

2的外观非常相似,而且市售版三配色也同样是黑红、黑蓝和黑绿,但两款球鞋的性能特点还是有不少区别的。Ownthegame的中底并没有配置缓震科技,中底没有很突出的柔软感,开始使用时感觉偏硬,需要一段时间踩开;LightSwitch托盘系统真是久违,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adidas“兄弟篮球”的那段逝去时光,整体稳定性相当好,宽阔的前掌外底和保护托盘都让Ownthegame的保护性有着上佳表现;外底非常耐磨,“粗厚纹路+adiWEAR”是目前adidas篮球鞋中唯一可以匹敌NIKE

Street的外底超级耐磨,能够长时间在水泥外场征战;中底缓震偏硬,后跟的包围设计(Lightswith?)曾在阿里纳斯鞋款使用过,能够保证整个中底与后跟的稳定性;鞋子尺码偏大,购买时最好选择小半码;鞋舌有点短,需要拉紧鞋带才能更好地固定脚掌;鞋面透气不错,外侧大面积缕空和网面内靴能让鞋子保持清爽。

GIL的更名复刻版,从729元的官方售价就应该知道,LightSwitch在科技配置方面缩水了,比较难以接受的是后跟的“TPU”,原版是透明的TPU支撑块,而复刻版则是中底材料,也就是这一条看上去好像TPU的东西实际上是中底橡胶伸延上来的,然后再涂上一层彩漆,实战后还容易掉色,adidas我恨你...中底没有配置缓震科技,脚感一般,虽然不至于硬碰硬,但几乎没有弹性可言;外底耐磨度很不错,adiWear外底纹路较深;包裹性在低帮球鞋中表现还是很不错的.目前只有黑金和灰蓝两个配色选择,不知道还会不会推出新配色,GIL 2当年可是有很多亮眼的别注配色。

虎爪使用了和流沙一样的底盘设计,在水泥场地同样有着超级耐磨的表现,中底缓震比较硬,Bounse+缓震在虎爪似乎并没有太大作用;鞋帮很低,比流沙低帮版还要低一截,脚踝周围的包裹还不错,底盘后跟部位的上延也很好地提升了支撑能力;鞋面缕空增加了鞋身散热面积,加上低帮设计,鞋子在穿着中并不会太闷热;场地感还不错,就是偏硬的外底对于大脚趾皮肤有点考验,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建议穿着厚毛巾袜或者更换更柔软的鞋垫。

中底外侧突起的支撑设计灵感来源于霸王龙的利爪,造型很符合“猛兽”的狂野风格,后掌并没有配置三级缓震技术,尽管如此,鞋子的脚感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厚实的中底依然能够提供强悍的避震保护,非常适合善于弹跳和内线鞋友使用;外底更加耐磨,本身猛兽系列的外底材质就很坚韧耐用,而新底盘纹路更深,后掌还采用了更粗厚的圆点纹路,专为水泥外场而生啊;鞋身包裹非常舒服,内衬图案的点缀效果很不错,同样是很实用的即战型球鞋。注意由于外底材质坚韧,鞋底在木地板内场容易打滑,这可能也是猛兽系列至今没有登录NBA赛场的原因。

科技:加厚Phylon中底、足弓TPU内嵌

帕森斯系列最新球鞋,鞋子的整体外观很不错,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军F22战斗机,灰绿配色上脚后挺漂亮的,但作为一款球星鞋,细节设计实在有点缺乏,除了后跟的25标志,你很难从鞋面其他细节找到“帕森斯元素”;中底缓震不错,加厚Phylon脚感很舒服,而且鞋垫形状很贴合脚型,鞋子并不需要太多磨合时间,刚开始使用就能有不错的弹性;脚踝处的护带好像只有装饰作用,而且在穿短袜的情况下还会咯跟腱。。。鞋面的包裹和支撑都不错,连接鞋带的支撑条很好的加强了鞋面的收紧能力;外底的耐磨度和抓地力非常好,场地感也很不错,材质硬而且有着不错的分块形态,非常适合水泥外场使用。帕森斯上脚的鞋款和市售版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最近帅哥也穿上了Air Jordan SuperFly 2,据说是因为安踏球鞋保护性难以满足帕森斯受伤脚踝的要求,希望安踏可以给帕森斯再提供别的鞋款,两者的合作关系仍然在继续,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帕森斯脚下的SuperFly 2被胶带遮住了Jumpman Logo.

科技:后掌双环弓缓震、PavTrac耐磨外底、汉麻鞋垫

蓝绿配色很容易让人想起2012年的李宁篮球鞋“雷电”,事实上光环和雷电都使用了完全相同(没错,真的是完全相同,和三年前一模一样的底盘)的中底设计,虽然有点炒冷饭,但光环的整体性能完全对得起目前280左右的网络价。PavTrac外底耐磨度依然非常好,水泥外场无压力,后掌两个模块的环弓缓震脚感一般,反正没有很柔软的感觉,但落地也不会觉得太硬,而且突出的设计增加了中底的稳定性,侧向支撑很不错;包裹很好,鞋舌与鞋面填充柔软,虽然鞋子看上去很流线型,但实际上鞋型还是比较宽的,上脚舒适度很好,没有太咯脚的地方。

如果只讨论科技配置的含量,流沙(包括低帮版)可能是近期李宁篮球鞋中性价比最高的一款,科技配置相当丰富,有着和主打款式魅影行者几乎一样的科技配置(中底少了云缓震,外底多了Tuff RB),发售价格却要实惠很多(魅影官方价格519元,流沙官方价格399元)。 从鞋帮高度可以知道流沙非常强调保护性,实际上的脚踝支撑也确实相当稳固,有意思的是,鞋帮虽然很高,但后跟的实际高度和其他球鞋并没有太多差别,脚踝处的灵活性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保护与机动两手抓;外底超级超级超级耐磨,鞋底拥有非常强悍的硬度,能在水泥外场持久使用,但缓震也相对较硬,落地时的脚掌还是能略略感受到地面的冲击;Mesh EVA(配置在内侧)的柔软包裹和透气性都很有保证;鞋身包裹和支撑都不错,拉紧鞋带后满满的安全感;从外观和用料都很难相信这是一款官方价只有399(网络价大概270左右)的低端球鞋,上脚效果很漂亮,保护性相当可靠。

低帮版和高帮版使用了一样的底盘,同样有着超级耐磨的外场表现和硬硬的中底缓震,鞋帮的高度很难和低帮扯上关系,能够完全覆盖脚踝,而且后跟的高度比高帮版的还要高。。。除了相同的中底外,流沙低帮版和高帮版其实是没有太大联系的两款球鞋,鞋面整体结构是完全不同的,低帮版的包裹性还不错,但脚踝支撑感并不是很好,鞋帮很高,但实际的包裹有点空(这里有点需要注意,灰红和黑蓝配色的鞋帮包裹稍好一点,而灰绿配色的鞋帮由于外围是帆布材质,包裹性略差),鞋舌的材料有点硬,可能会咯脚,建议头几次穿着选用长袜。

Dynamic Shell是李宁推出的一种高弹性填充材料,首次出现在李宁低价球鞋“随动装甲”的鞋面,而这款极限装甲则是这种材料的最奢华形态了,鞋面采用拼色设计,后半部分鞋面包括鞋帮都由Dynamic Shell材料搭建。脚踝部位的包裹感和保护性确实尽善尽美,Dynamic Shell既有强力的支撑同时不会过于坚韧;但这种超高帮设计所带来的阻碍感也是难以避免,鞋帮始终不能在正确的地方弯折,尽管安全感十足,但束缚的感觉也很明显;中底结构和魔眼是完全一样的,脚感稍软,足以应付平时实战使用,起码落地的时候不会觉得硬;外底超级耐磨,水泥外场游刃有余;由于鞋子强调“极限”的保护能力,因此重量和灵活性都表现一般;受制于鞋面和鞋帮的特殊结构,鞋身透气性也是不小的考验。

魔眼的外底非常耐磨,可以在水泥外场长时间使用;中底缓震没什么感觉,官方资料中的高弹EVA只有稍软的脚感,弹性好像并不太明显;后跟大面积支撑架效果突出,能够把脚跟锁定在合理的活动范围;鞋帮填充很厚,但鞋舌较薄,导致一开始穿着时会有点刮脚;重量比想象中轻盈,很低调很耐用的一款低价后卫鞋。

科技:可拆卸式缓震中底、FootHold抗扭转支撑块

猛兽系列最新产品,也是猛兽新底盘的首次亮相,中底是可拆卸的,但直到截稿前,匹克好像都没有发售单独的缓震中底,那这个可拆卸好像没什么意义啊。。。中底避震效果不错,厚厚的弹性底盘很有力量,不过场地感略逊,太厚的中底也有点难以弯折,比较适合内线打法;鞋面使用很踏实的合成革材质构建,鞋头至后跟都有大包围,鞋帮部位设置一条绑带加固,鞋帮实际上是低腰的,系紧鞋带、拉紧绑带后,支撑保护还不错,个人认为这个鞋帮设计其实还可以,结合厚鞋舌带来的安全感很充足,而且大窗口又不会太阻碍脚踝的活动;外底耐磨度超级好,材质坚韧无比,圆坑纹路相比猛兽经典底盘更加深更加厚,在水泥外场也可以使用很长时间。

新款猛兽的性能依旧简单暴力,中底使用猛兽系列的经典底盘,Cushion-3缓震充足柔软,外底耐磨;鞋子本身包裹性是不错的,但尺码好像和二代一样有点偏大,导致前脚掌在鞋内有点“空”(我NIKE穿着44,测评时猛兽同样穿着44);鞋面和鞋舌的填充都比较厚,而且鞋身皮革材质柔软,脚感非常舒服,鞋子并不需要太多适应时间,上脚就可以实战;这款猛兽的整体机动性比飓风三代要好,鞋帮设计也更加适合突破,虽然外观看上去很厚重,但鞋子在运动中没有一点沉重的感觉,目前的售价也相当低廉,性价比十足。

科技:FootHold抗扭转支撑片、拉链鞋套

首先,可以确定猛兽二代底盘是没有配置三级缓震的,但中底由于厚度充足,缓震保护还是有不错的表现;这款猛兽的小缺点比较多,拉链鞋套虽然有弹性,但从网店的评价来看,还是有部分鞋子拉链出现了爆开情况;其次后跟咯脚,需要搭配长袜穿着;还有外露的内衬材料容易勾破开花;最后鞋身重量和透气性依旧糟糕。鞋子比较适合前锋与中锋使用,后卫突破需要的灵活与轻盈这款球鞋很难满足的,外底耐磨度仍然业界良心,一个变向一毛钱都不需要,非常适合水泥外场使用。

有点少惊喜的球鞋,这款并不是马布里系列的正代签名鞋,但性能和外观都很亮眼。中底搭载NFO磁悬浮科技,以往NFO的缓震给我的感觉并不好,但这款可能由于更换了底盘材料的缘故,缓震脚感非常柔软,上脚后就可以感觉到鞋底软软的形变;外底耐磨度很不错,纹路粗厚,能在水泥外场使用;鞋面使用多种材料热粘合,外观很有层次感,市售的几个配色都是“亮骚”路线,包括其他品牌价格较高的粉色(所有配色价格一样),上脚效果很不错;包裹舒适,鞋舌和鞋帮都有不错的填充厚度;中底抗扭转一般,缺乏可见的抗扭转支撑设计,跑动中有点乏力;由于中底柔软、鞋型正常、填充体贴,鞋子并不需要太多热身时间,低帮设计和轻盈的重量在运动中也有着不错的畅快感。

科技:Flexi易弯折底盘

乐福系列团队球鞋,和马布里系列的一样,中底有着很好的缓震感,这款并没有搭载NFO磁悬浮,看来和之前的推测一样,鞋底的柔软大部分是来自整个底盘材料,总之,柔软度和弹性都很不错,即使是压马路也可以感觉到;外底纹路很粗,材质也偏硬,适合水泥场地穿着;鞋面很薄很透气,包裹也很舒适,361近年的设计真的很用心,厚填充、大包围鞋舌、分块式外底、半透明软塑鞋面等细节都很不错;鞋身支撑比较软弱,保护力稍差;鞋子非常轻盈,上脚的感觉更像一款跑鞋或者训练鞋,市售的几个配置中,红紫渐变上脚效果最漂亮。

      LZ一般买来的新鞋都会放一段时间,等老鞋磨损得差不多再穿。但今天我特意穿上了上周才到的新战靴——李宁弓毒牙,去和朋友们相聚~因为这款毒牙的外观让我忍不住想在朋友们面前“秀一秀”~

      在毒牙从李宁订货会流出曝照就开始关注了,一直等它上市。然而在官网上架当天我就毫不犹豫排下了~我上一篇帖子大概是在今年初发的——是关于李宁云3魅影的分享。所以可能让JRs见笑了~~~我自扇耳光,加上这款毒牙,今年已经又入了4双鞋了。。。。。。

      今天穿着毒牙进行了实战,我们打球的形式一般是全场5V5,25分制接组,大概2个小时左右;全场结束后还有体力的会接着进行半场4V4或者3V3。但LZ是野球场上的“体力怪”,每次打完全场和半场之后,大家都散场了,还会拉着一路的朋友进行1ON1。所以,以上就是毒牙今天接受的第一次实战考验~

“毒牙”这名字很酷!外观萝卜白菜,是自己的菜就很喜欢甚至越看越喜欢,不是自己的菜那么怎么都爱不起来~

个人曾经也是接受不了这种比较“炫”的外观的,而且密集的波点会使部分人感到不舒服~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加,

却越来越容易接受一些曾经所不敢尝试的东西了~

打完球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阵雨,回家就马上擦拭了一下~


      平时打球一般都是穿休闲鞋再带一双篮球鞋,而今天为了更快适应这双新鞋,就全程压马路+实战穿着了。

1、上脚第一感觉,脚在鞋里面,从前掌两侧到后跟再延伸至脚踝上部都贴合得比较紧致,特别是鞋垫是那种穿进去就能马上吻合脚底的感觉。不过内靴是1/2式的,如果是3/4内靴估计脚感会更好。

2、鞋带-鞋带是圆柱形的,而且比较粗,所以导致设计者只能在鞋面额外单独设计“穿环式”鞋带孔。这种设计的不足就是穿着者在系紧鞋带的时候会比较麻烦一点,而且粗鞋带要很用力打结才会避免在实战中脱落。

3、空间-系紧鞋带后,立马会有一种紧密包裹的感觉,特别是脚踝处!可是也有不足之处~以前看到很多评论都说李宁篮球鞋前掌偏宽,我以前穿的李宁球鞋都还没遇到过。不过这种体验在最近入的和这款毒牙上找到了。当然,前掌偏宽是音速4,毒牙是前掌脚背偏高,所以在走路的时候会感觉前掌有上下松动的空间。一度让我担心会影响突破启动速度~但是实战中却没几乎感觉到影响。


      毒牙的鞋帮使用的Dynamic Shell(动态支撑鞋面系统),个人很喜欢后跟的设计,比较有质感。结合脚踝内衬的3D设计,确实给予了脚踝很大的保护性,我穿上后马上就有了这种心理暗示。所以,今天打球一开始就放得很开,急停、变向、突破、拉杆样样都有~完全没有顾虑。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的鞋子也是来自李宁的-魅影。

       本来这张图是想告诉大家这是实战一次后的褶皱情况。不过既然拍到“弓”字样了,就用它顺便说明一下这款鞋的缓震性。

       之前对李宁“弓”并不了解,还觉得是噱头。它不是像李宁云那样一穿上马上就能感受到柔软或弹性的缓震科技。今天实战后,静静地回味了一下,个人总结了一下:“云”大概像恋爱中的女朋友似的,一开始会伴随着很多惊喜和浪漫,但久而久之就回渐渐平淡下来~甚至因矛盾而关系破裂;而“弓”就像陪伴你多年的妻子一样,她是最了解你的人,但不会时常表达出来,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关键的时候一定会挺身而出给予你最大支持和帮助!

       这样总结可能表达不太清楚,不过“弓”的确让我能够专注的打球,而不会时不时的去在意下次落地它是否如上次那样给力。

这是今天第一次实战后,中底和鞋面的褶皱情况。鞋面布满了波点设计,波点应该是聚酯纤维材质的,而波点的下面一层类似于“三明治网布”,透气性还是蛮不错。今天打球的地点是在一个闷热的室内场地,打完后感觉袜子没有像平时那样湿~

鞋底的磨损情况,当然一场不能说明什么,而且是室内的油漆地面。

直观的打分测评贴很多了,所以这篇分享贴就不再对这款鞋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说明了。帖子里虽然口水话比较多,不过也大致给亲爱的JRs分享了今天穿着它的感受。才一场而已~~~但还是希望对关注这款鞋的朋友们有提示或帮助。

最后吐槽一下,一直以为贯穿鞋面那一条带子是反光的,结果不是~~~这让我有点小失望~~~

      上两张今天打球拍的照作为福利吧~:第一张是全场对抗完后例行合照,今天是“6.1”嘛,我们就想摆个“6.1”的阵型,哪知道拍出来效果是这样。不过,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没错!今天有个很可爱的妹子和我们一起打全场!!!

第二张是朋友和我1ON1被我三局KO后在场下给我闪了一张~~~估计回去会作法报复的~~~~~~


那么,晚安了~~JR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宁实战鞋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