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让我们猜猜封神演义小说会以什么形态出

微信获取书单,关注公众号,搜索:推荐书(tuijianshu-net)

以下推荐图书,如未有购买链接,可直接点击以下各大知名网上书店进行购买:

《封神演义》小说简介、作者_封神榜小说读后感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明代许仲琳(一说陆西星)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该小说,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

《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是中国古代优秀的神话文学作品之一。它以周武王起兵伐纣的复杂曲折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许多仙道斗法的故事,塑造了凶残暴虐的纣王、神机妙算的姜子牙、三头六臂的哪吒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品充分发挥神话传说的想象特长,幻想奇特,情节引人入胜,创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几百年来,一直在读者中广为流传。

《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俗称《封神榜》, 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 传》,中国神魔小说,为明代陈仲琳(一说是许仲琳) 所作,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封神演义》共一 百回。《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 王伐纣白话文》,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 仑八仙东游记》,以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 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 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 、哪吒等生动、鲜明的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 周武王封诸侯结尾。

《封神演义》小说内容简介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全书共一百回。

《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平话》,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全书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的历史为框架,叙写天上的神仙分成两派卷入这场斗争,支持武王的为阐教,帮助纣王的为截教。双方祭宝斗法,几经较量,最后纣王失败自焚,姜子牙将双方战死的要人一一封神。

《封神演义》是在神话式世界观指导下,向人们诉说上古的民族之战—商周战争。它所涉及的许多重要文化现象,不是某个文人独立完成,而是属于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它由平话到写定再到以鼓词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这个意义上,它具有史诗的性质。《封神演义》将武王伐纣这一查诸史典的重大历史事件神话化,借此重塑上古诸神的形象,恢复神话英雄的威名,再造神祗谱系,使历来杂乱无章的神仙道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上层为仙道,中层为神道,下层为人道。可以这么说,《封神演义》是在文化反刍的背景下,诞生于人类成年期的神话史诗。

本书以内容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其内容依托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周武王姬发封列国诸侯结束。其中的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斗法等情节,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风火轮、火尖枪等。日本江户时代本书已出现翻译全本,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有介绍。

在《封神演义》中分成为仙山洞府和三界。仙山洞府是由仙道组成的昆仑山「阐教」和海外仙士、方外术士或得道兽禽化形的「截教」。三界是由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庭和商(殷朝)的纣王的统治的人间和女娲统治的妖界。在一次祭祀时,纣王对美丽的大地之母女娲作出了无礼行动(作了首淫诗),纣王的渎神使女娲异常愤怒,命令轩辕坟三妖——千年九尾狐狸精、玉石琵琶精、九头雉鸡精迷惑纣王,使殷商毁灭。狐狸精使用冀州侯苏护女儿苏妲己的身体,进入后宫迷惑纣王。此后,九头雉鸡精称自己是妲己的义妹“胡喜媚”也进入宫廷。玉石琵琶精先被姜子牙识破以三昧真火逼回原形,后又化作王贵人,与其他两妖一起祸乱朝纲。

昆仑山仙道由于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大致的意思就是修行时遇到了岔路,体内阴阳之火相犯,只有斩却三尸方能归于正途),又因为玉帝命仙首十二称臣,仙首自然不肯,故此阐、截、人道三教共签押封神榜,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共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布雨兴云、善恶之神。道行低者榜上有名。纣王与武王相对的是截教和阐教,国家天下之争神仙道统之争。

封神演义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1.纣王乱政。从第一回女娲宫进香到黄飞虎反商。

2.殷商伐西岐。从张桂芳伐西岐一直到洪锦归顺西岐,其中高潮部分当属闻太师的部分。

3.武王伐纣。从战孔宣到纣王自焚。

4.归国封神,分封诸侯。

《封神演义》小说作者争议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身份,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争议。最常见的说法是许仲琳,因为明朝一个版本的《封神演义》中出现了许仲琳的署名。许仲琳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士,号“钟山逸叟”。除许仲琳外,有关其作者还有陆长庚、陆西星、王世贞等说法,至今未有定论。

《封神演义》小说创作背景

姜子牙斩将封神之说,早就传闻于说词者之口,元刊《武王伐纣平话》,伐纣斩将的故事已具雏形。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有个中间环节,就是明代万历年间余邵鱼编集的《列国志传》,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对故事进一步做了推演、扩大。《武王伐纣平话》和《列国志传》为《封神演义》提供了情节总构架和部分人物形象、情节单元。许仲琳、李云翔在前人创作、民间传说基础上写定了《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小说后世影响

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分别以该小说原本为题材,改编了多个版本的影视剧。

内地地区早在1927年,由夏赤凤导演、吴翰仪编剧的电影《杨戬梅山收七怪》便已上映,展示了杨戬与猿、猪、牛、狗、羊、蛇和蜈蚣七种畜类修炼而成的妖精在梅山的生死决斗,最后以姜子牙用陆压道人所赐七宝飞刀杀死袁洪而告终;1990年,由郭信玲导演,傅艺伟、达奇、蓝天野等主演的36集电视剧《封神榜》,一经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年,中国内地拍摄了新版《封神榜》,共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封神榜之凤鸣岐山》,下部为《封神榜之武王伐纣》。与旧版相比,另一亮点就是将妲己重新定位,认为真正使商灭亡的是纣王本人,所以将苏妲己和狐妲己人性化;2013年,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王伟廷导演了的70集电视剧《封神英雄榜》。

在中国香港地区,主要以两个版本为主。1981年,香港无线电视出品了13集剧集《封神榜》,由余子明、林建明、谭炳文、陈欣健等主演;2001年,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刘仕裕执导的40集古装神话剧《封神榜》,加入了大量的动作、搞笑等元素,使整部剧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尽在:)

在中国台湾地区,1986年,由中华电视公司出品,梁家树导演了34集电视剧《封神榜》。

  《封神演义》想必大家也曾听说过。书中的杨戬,哪咤通过《》的宣传更是成为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虽了解这两位,但众多人对《封神演义》的了解却只有“姜太公钓鱼”,实在是太肤浅了。

  其实,真正的《封神演义》并不只是封封神那么简单。主要剧情大概是这样的:纣王被狐妖妲己迷惑,终日饮酒作乐,不顾国家安危。姜子牙下山接榜,得罪纣王,被一次又一次围攻……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兵伐朝歌,除暴安良,终于大获全胜。而各路被杀害的魂灵也在封神日前“复生”成神……

  这本《封神演义》是明朝许仲琳的杰作。别看我把内容概括得如此简单,其实这整本书充满了残酷和血腥。纣王被妖妃妲己迷惑,发明了烙炮、肉林等极其残忍的手段来判死刑,看得读者心惊肉跳。而且,就连他的国家也将也继承了这种风格。什么太阳神针啊,瘟黄大阵啊,都是用最血腥的办法让人当场毙命!而西岐居然要面对这样可怕的武器,真是太麻烦了。幸好有姜元帅和十二大弟子的鼎力相助,整个西岐才得以安宁。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歌城虽派出了各种厉害的武将,但各自也会有西岐的对手,且每次都是姜子牙获胜。虽然各路仙人本不该大开杀戒,见鬼杀鬼,见人杀人,但他们也是被逼无奈。因为对手都是封神榜上的名将。而没上封神榜的,也会自动归降。

  我想,这本书中的一些事,肯定也包含了劳动人民自己的心愿。纣王是个 暴君,几乎没人敢招惹他,而姜子牙却大胆地提出反抗。这代表:无论邪恶势力有多强大,都不会在世间永存,正义必定会愤然而起,不顾生死安危,勇敢地去打败邪恶,获取光明。纣王的军马强大,但必定也会失败;而光明虽弱小,却因顺从民心,会变得越来越亮,越来越有希望。在《封神演义》里,在剧情的不断发展中,我们无处都会感到劳动人民的这种“渴望光明,憎恨黑暗;相信正义,不畏邪恶”的心态。

  正义对抗邪恶——谁会赢?正义!这,才是《封神演义》中真正想要表达的真理!

  当我刚拿到《封神演义》这本书的时候,光乐是它的名字就很吸引我,可是我有个地方不懂是什么意思,就是封神这两个字,不过,我相信等我把这本书看完就明白了。

  我刚开始看就知道这肯定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爸爸告诉我这是一本神话故事,是由真实改编的。很多人物都是神仙、道士。爸爸还说:文中的姜子牙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姜子牙。因为他为人正直、正义、而且他了推翻商朝,经历了很多困难,都没有放弃,反而一直坚持。他还经过了多次死而复生。闻太师和姜子牙一战,闻太师用金鞭打得姜子牙等人只得鸣金收兵。姜子牙总结经验:这次战败是因为他们太大意了。他们虽然输了,但是他们决定要在夜晚还要去偷袭。夜晚时分来临,战争正在水深火热之时,闻太师又使出他的金鞭,姜子牙一直等着闻太师出手,这个好机会他怎么可能会错过呢?果然,还没等闻太师出手,姜子牙就使出了神鞭,只听空中一个霹雳响过,闻太师的金鞭就断成了两截了。闻太师被打得十分狼狈,他突然想起可以找道兄帮忙,闻太师的道兄们早已知道了。他们说:“师兄,我人的十绝阵已练成。”他们在西岐城外摆好了十绝阵,喊到:“让姜子牙出来破阵!”姜子牙为了不让他们看不起自己,假装能破阵,最后在众道士的帮助下成功破了阵,我最讨厌的人是纣王,因为他为了自己的一时之乐,杀害百姓、忠臣,弄得民不聊生,而且纣王还贪图美色,惹恼了女娲娘娘。姜子牙经过了重重了困难之后,来到纣王的宫殿外,纣王出了宫殿来应战。纣王他,二话不说,拿起剑,要杀姜子牙,姜子牙的各个将领们看见纣王来杀他,也都冲了上去。可是才打了几个回合,就开始力不从心了,手忙脚乱了,身上还被砍了几刀。他知道自己一个人打不过这么多人,他急忙逃回了宫殿。妖怪两姐妹去出战了。可惜最后被女娲娘娘给收服了。纣王看到俩姐妹死了,哭了好长时间,他叫人堆好木柴堆,点了火。这火足足烧了一天。最后纣王也被烧死了。我现在终于明白封神是什么意思了。是封为神仙的意思。

  读了《封神演义》这本书,将军们战斗的场面在我的脑里挥之不去。我知道:正义是永远能战胜邪恶的。

《封神演义》小说中的十大经典语录

小说《封神演义》不光幻想奇特、场面奇谲瑰丽,其中还有许多的经典的语句让人回味,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说我心目中《封神演义》的十大语录。

第十名,所谓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而遁一去,截教的教义就是截取这一线生机。

“阐”有阐发、阐明、开辟之意,“截”,是指洞悉天道的意思,以此为基础,截灭与天道相背离的事物。这遁去的一,就是截教所要截取的一线生机。

第九名,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这是说姜子牙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第八名,胡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

木吒上前喝一声:“慢来!你这孽障好大胆!子杀父忤逆乱伦,早早回去,饶你不死。”哪吒把翠屏山的事,细细说了一遍:“这个是李靖不是,是我不是?”木吒大喝曰:“胡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

暂且不去纠结李靖与哪吒谁对谁错,“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其实小说即是现实的折射。

第七名,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非为锦麟设,专钓王与侯。

这是姜子牙说的话,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凡事要堂堂正正,不能因为名利而委曲的谋求。这也正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自信。

第六名,人言不足信,天命不足畏

这句话是闻太师死后托梦与纣王说的话。“谏曰:‘老臣奉敕西征,屡战失利,枉劳无功,今已绝于西土。愿陛下勤修仁政,求贤辅国;毋肆荒淫,浊乱朝政,毋以祖宗社稷为不足重,人言不足信,天命不足畏,企反前愆,庶可挽回。老臣欲再诉深情,恐难进封神台耳。臣去也!’”

这是闻仲对纣王的愚忠天地可鉴,死后还要告诫认为“社稷为不足重,人言不足信”的纣王。

第五名,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出自《封神演义》 第五回,纣王问云中子:“那道者从何处来?”道人答曰:“贫道从云水而至。”王曰:“何为云水?”道人曰:“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云中子的话其实就是一种自由的心态,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第四名,你与我西方有缘。

其实西方教准提和接引二位脸皮厚到没法说了,不论是想收伏人家还是宝物出世,他准会来一句,和我西方有缘呢,不过这理由确实不错。

这是陆压的话,只要说了这句话,就说明他要动用大杀器。“见陆压精神百倍,手中托着一个葫芦,葫芦内有一线毫光,高叁丈有馀,上边现出一物,长有七寸,有眉有目,眼中两道白光,反罩将下来,钉住了白天君泥丸宫,白天君不觉昏迷,莫知左右,陆压在火内一躬:“请宝贝转身。”那宝贝在白礼头上一转,白礼首级早已落下尘埃,一道灵魂往封神台去了。”

第二名,米粒之珠,也放光华

这是老子说的话,面对多宝道人,简直无视,霸气。

“多宝道人见师父受了亏,大呼:“师伯我来了!”仗剑飞来,直取老子。老子笑曰:“米粒之珠,也放光华!”把扁拐架剑,随取风火蒲团祭起空中,命黄巾力士:“将此道人拿去,放在桃园,俟我发落。”黄巾力士将风火蒲团把多宝道人卷去了。”

这一句排第一,估计是众望所归了。申公豹嫉妒姜子牙手掌封神大权,故此挑动大批高人对付姜子牙,申公豹就是用这句话邀请了无数道友,然后他们都去送人头了。一句“道友请留步”将无数同门修士送上封神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给您推荐好书! 推荐书书友QQ群:书友①群:

(已满)推荐书书友QQ群:书友②群:

(已满) 推荐书书友QQ群:书友③群:

推荐书书友QQ群:童书群:

推荐书书友QQ群:网络小说群:

板块一起交流! 微 信: 推荐书(tuijianshu-net),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推荐书

关于姚近之是妖精的猜测,我也来凑一个热闹,参考封神演义中的剧情。


巨人经典国战武侠网游「征途」今日开启中秋国庆专属新区,开放四海同心,举国欢庆等利好活动,多重PVP,PVE玩法奖励翻倍!发红包,10倍摇钱树,让玩家全民奔小康!

封神里苏妲己本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后来在恩州驿的驿馆内被女娲的九尾狐狸精附身。侯爵之女随父进京,在驿馆路遇九尾妖狐,还有一个阴损申姓国公爷这些元素是不是有些类似呢?






  菩提祖师到底是谁?有三种猜测,其一,认为是如来本人;其二,认为是如来的师兄;其三,认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即须菩提,《金刚经》的主角;我个人认为是第三种。

  孙悟空是只石猴,很多年后有人说他是这本书的真正主角,其实这是不恰当的,他只是“第一主角”。因为西游的队伍里每个人都是主角,包括龙马。

  孙悟空是天产石猴,生于花果山水帘洞,得育明师。修成大道。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一根如意金箍棒,横扫天上地下,高傲刚强,生平从不服人。

  他受业的师父,是一个叫菩提老祖的人。

  我在很久以前写过东西论述过天地五仙的级别和差别。在那里边我曾经有过菩提老祖不如镇元大仙的论调。因为菩提老祖曾经露出口风可杀悟空.他既然居住在地上,又能教出孙悟空这等徒弟,理所当然属于地仙。而镇元是地仙之祖。所以镇元强于菩提更强于悟空这个推理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不久以前的一个晚上,那天晚上我无聊的翻着西游,忽然间,我想起一个问题:菩提到底是谁?

  跟我以前臆断的相反,菩提,也许根本不是地仙!

  因为这中间的疑点太多了,而我以前竟然一直没有注意到。

  一,悟空学成大道降龙伏虎之后,曾经有过一段“强销死籍”的经历。当时地府的生死簿上明明记载“孙悟空,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

  因为要知道悟空当时已结拜七兄弟,七兄弟另外六人各个都非善类,从法力神通上说,应该都在伯仲之间。既然悟空可以而且已经强销死籍,那么那六个呢?难道他们六个已经强销死籍过了么?难道地府隔三差五就要被神通广大的妖怪践踏一回?难道地府里根本没有另外六个魔王的档案?

  何况天下间还有更强于七魔兄弟的妖怪!

  那么为什么只有孙悟空有这样的遭遇?

  从天地五仙的划分来说,天地神人鬼(顺序不可错,央视新西游里那个如来都没搞懂,他老人家说的是天地人神鬼,直接让张三丰超过了玉皇大帝:)。

  以悟空毕业离校之后表现出来的神通,横扫天宫,败李靖哪吒四天王都是真实本领。能横扫神仙界的起码是高一等的地仙界。而当时悟空还没有以身为炉鼎炼丹的能力,他以后的道行积累基本都是靠吃桃子的。所以他也只能是地仙。鉴于他确实打不过地仙之祖镇元大仙,他在地仙界中应该只是中等偏上一点。

  当时悟空既然已有地仙的能力,理应同时拥有地仙的待遇。他另外六个兄弟每个都没有受到地狱的骚扰,应该就是因为他们都已经拥有实际地仙的能力和待遇,哪个鬼仙敢惹他们,不被他们拿去递鼓传更提铃喝号就已经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所以悟空这段相当特殊的遭遇,其实只能说明一个事实:悟空根本不是仙人。从始至终,他根本没能跟仙界建立起真正脉络贯穿的联系。所以,他的师父,菩提老祖,也同样不会是仙人!

  ——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

  二,照妖镜的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悟空两次公然对抗天宫,两次都对上了托塔李天王,李天王有照妖镜。但前后两次交锋,其中一次还是在二郎神的关照之下,这照妖镜居然一次都没好用过。对悟空不构成任何威胁。当时最后破解悟空变化的方法,是锁了琵琶骨。

  很久以后,悟空与六耳猕猴鏖战,真假难辩。打到天宫,照妖镜第二次出场,在镜子里,看到两个大圣,衣服,金箍,铁棒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怪就怪在这里,假使照妖镜对悟空有效的话,镜子里应该只有两个猴子而已……为什么他们在照妖镜面前宛如对着一面普通的镜子,连衣服之类都过滤不掉?……

  但还不能就此说照妖镜是一没用的东东,那牛魔王何等了得,与悟空激战一日一夜,斗智斗力,丝毫不落下风。若按这等法力,小哪吒哪里是他的对手?!可是照妖镜一照住元神,老牛就再不能飞腾变化,只能乖乖的做被宰割的菜牛。

  为什么相差竟然如此之大?!

  某一天我忽然想起哥斯拉,想起红外线跟踪导弹居然打不到那冷血的怪物,顿时豁然开朗。如果,我们假设仙界的各种法宝(当然除去直接打击类的如金箍棒,降魔杵)都是各自定位不同的特制武器,问题一下子就简单了,假如一个人不具备了那法宝攻击所必须的条件,那法宝自然就制不了他。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是主要围绕法宝的,所以举几个封神的例子。大家知道哪吒是莲花化身。莲花没有魂魄,所以哪吒一成型就不惧任何以魂魄为攻击对象的法宝。这一点极大的成就了哪吒,不然,他将沦为与黄天化,韦护伯仲的中庸角色。(要知道连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都仍然是存在着魂魄的。)

  而杨戬更了得的多。哪吒不惧魂魄类法宝,杨戬相反,他除了魂魄类法宝其他什么也不惧。(当时他只是神仙级的人物,但在全书中他除了只对大教主级宝物如诛戮灭绝剑等因等级太悬殊而不得不逃避之外,其他稍低一点的他师父级别的法宝他通统硬接!闻仲的龙鞭,邓婵玉的五色石,甚至广成子的玉虚至宝翻天印,他一概硬接!我从没见过杨戬被宝物打下马去过。(哪吒N次,黄天化等无数……)

  而且杨戬以肉身跟哪吒的莲花身同样有对各种瘟毒免疫的作用。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七十二变。这种法术的有用程度远非我们以前想象的变来变去的那么简单,要知道,既然很多法宝都是靠锁定特定目标而攻击的话,那么,具有极端不稳定性的七十二变,原则上就可以把这些法宝统统躲开——比如,非典病毒很嚣张,但是一定有它攻不破的堡垒。假如一个会七十二变的人遭到病毒的袭击,他的变化就会自然改变他某些基因,部分变化成对非典病毒免疫的动物基因(比如说他直接变出非典疫苗来)……

  糊涂了吧?……懂了的举手!好,居然有这么多聪明的人!

  七十二变就是这样,绝大多数的法宝都应该对这种神通束手无策。除此之外杨戬还有一门九转元功的功夫,类似于高级铁布衫,金刚不坏,成道以后一般的直接攻击(时髦点叫物理性攻击)可以根本不加理会。

  悟空在这两项上的本事大致上跟杨戬差不多。老牛稍弱,有七十二变,可能无九转元功。

  我之前说过了,七十二变加九转元功几乎可以抵挡大多数的法宝,除了魂魄性法宝,但,照妖镜是魂魄性,这种制的老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法宝,偏偏从来没有对原本应该有效的孙悟空产生效果。

  三,悟空投入唐僧门下,最开始更象一笔交易。唐僧救了他,他保护唐僧取西经。在他的心里,除了感激,可能根本没有正视过他的这个师父。

  然而,几年之后,事情变化了。

  悟空似乎慢慢发现了唐僧,发现了取经的意义,更重要的,发现了自己!

  他开始重视起唐僧了。在平顶山,他对唐僧头上的云霞称赞不绝。在通天河,他对老陈说“我师父管教不死长命。”在无底洞前的喇嘛庙里唐僧一病三天,老孙并知因果。铜台府地灵县遇冤,悟空第一个晚上就是在忍,就是在故意受苦受难,因为他知道,师父有这一劫。

  他无师自通的知道了师父是金蝉子,是如来的第二个门徒。

  为什么这些玄奥的东西,他竟然都明白过来了?!

  孙悟空向来自诩老孙不知几万岁了。稍微精细一点的人都知道,他在说大话。悟空从生身到成道,到强销死籍的时候三百四十二岁,之后在天宫混了百十年,压在五行山下又五百年,满打满算加起来才一千来岁。这样年纪的妖怪有的是。

  悟空拜在菩提老祖座下时,老祖说:“入得我门,为十辈小徒。”他门中排辈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元觉,悟空是悟字辈。但在之前书中没有对这老祖做一字交代,之后却又无一字补叙。菩提消失的无影无踪,神秘到,就仿佛他一直在那里等了三百余年等待那只竹阀度海的猴子……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又究竟是谁?……

  花果山上的老猴子跟悟空说,世上不死者,唯佛与仙与神圣。

  悟空的成就不止神圣,他长生不死,而前文我们已经论述过他实际上不是仙人,那么他是什么?——答案只剩下一种,他是佛门弟子!

  因为他是实际上的佛门弟子,但在现实中,菩提以道家神通成就悟空的佛门正果。所以,任何地方都没有关于孙悟空的记录。地府照样作为一个过程来抓捕他,而照妖镜也不可能超越仙界锁定一个佛门的弟子!

  这就是事实的真相。

  孙悟空在西行之前度过了一千余年的时光,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就在悟空从仙石中破体飞出的同时,一个婴儿在人间降临,他一出生就是和尚!

  这个和尚慢慢长大,衰老,死亡。他的下一世,仍然是和尚!这个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直在做和尚,他做了九世和尚,轮回到第十世,还是一个和尚。

  这个人当了十世和尚,到最后这一世,他在人间已经历劫将近千年,也许是机缘终于巧合的来到他身边,当时是唐朝。当朝的皇帝从千佛万僧之中选他出来,执行一个伟大的任务,取西经!

  唐僧跟孙悟空,虽然名分上是师徒,但,实际上,他们原本就是一体。那个不敬三宝特立独行的西方不肖弟子。他在千年以前被贬落凡尘,他性格中懦弱儒雅敬信佛法的一面成为唐僧,桀骜不逊啸傲天地的那一面进入仙石成为悟空。菩提为了成就悟空,在人间度过了十世。而唐僧用更漫长的时间,艰难完成了自己的十世求道。悟空跟唐僧,都是十世弟子!他们根本就是一个人善恶的两面。那个人,就是金蝉子!

  因为唐僧跟悟空根本就是一体,所以,在取经的十四年里,悟空日渐一日的熟悉唐僧等于熟悉自己,虽然是桀骜不逊,也终于在不知哪个深夜中豁然梦醒。知道了那个令他痛心的事实,我,不是我!从此以后他已经明晰了千年以来的前因后果,即使是在贬谪时期,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跟他一体的师父。他深深的知道唐僧不会死,因为他自己没有死!

  以后的过程都只是游戏而已,一种将善恶两极渐渐回炉重铸归为一体的游戏。还记得吗?当灵山大典,悟空跟唐僧并肩站在一起,悟空对唐僧说:“师父,现在我已成佛,跟你一样了……”

  此间有真意,试问谁人知。每念如此,有泪如倾。……

  前一世,金蝉子在如来的阴影下形成了本不该有的善恶两面。后千年,解铃还需系铃人。金蝉子善的一面自己挣扎着重新皈依佛门,而金蝉子恶的一面,就自然需要一个助力来帮助他完成重新由恶向善的大举。而这过程的头一步就是要教会悟空本领,如此一来,就有了菩提这个人。

  悟空叱咤神界没有问题,在天界闹腾的功力应该还差的远。而他居然一无阻挡的就吃到了老君五壶金丹!还被老君在八卦炉里铸炼的金刚不坏。五行八卦循环不息。如果老君存心要杀悟空,只消小做手脚,移动巽宫的位置,风移火生,悟空必然化成焦碳。而实际上,倒象是老君成全了他!

  老君实际上是不喜欢悟空的,这从他以后的话语中可以看的出来,那么又是什么人能够强使他做他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

  是谁不是仙人却能教出悟空这样的徒弟?是谁能强使老君不得不成就悟空?是谁能够做金蝉子的师父?——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菩提老祖,这个我一直以为他是道家仙人的人,其实最大的可能,就是释迦牟尼如来佛本人!

  孙悟空跟唐僧也许是西游记里最重要的两个人了,我默默的说,这时候靖岩不再是靖岩而是静言。我在杳无人迹的坛子上独自一人,寂寞的说神论鬼,而实际上我所说的,并非只是神鬼而已……

  一.《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联系密切

  提起明朝著作《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我想你一定不会陌生。从两部作品中派生出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神话就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两部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不同朝代的故事,可是里面的人物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你比如李靖、哪吒、木吒、杨戬等人在两部书中都有体现。而《封神演义》中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燃灯道人经过若干年后,修成了正身,加入了佛教。后来分别成为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燃灯上古佛。这些人物也在《西游记》中出现过。可见,两部作品关联之紧密。

  二.《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厉害人物简介

  1.《西游记》二巨头

  如来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六丈金身。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刚一出场便化解了天庭大难。后又多次显露身手,帮着悟空破了重重磨难。堪称《西游记》中的巨无霸。

  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他隐居深山,不露头脚。虽法力无边,却是无人知晓。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的,以至最后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菩提祖师绝非等闲之辈。

  2.《封神演义》五教主

  即太上老君。他是鸿钧老祖的大弟子,掌管人教。曾三次下山帮助阐教力退截教众仙。也曾一气化三清,战败过通天教主。《西游记》中,他住在离恨天中,是三清教教主之一的太清圣地混元教祖——太上道祖,也称太上老君。

  元始天尊是鸿钧老祖的二徒弟,掌管阐教。他的弟子很多,其中不乏有名之士。像佛教中的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以及“过去七佛”中的惧留孙佛都曾是他的门人弟子。而杨戬、哪吒、李靖等人都是他的徒孙。后来他成为三清教的主管——《西游记》中的玉清圣地先天教祖。

  通天教主是鸿钧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他的门人弟子最多,但大多都是在滥竽充数。不过他也为上天做了不少的贡献。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通天教主听信众弟子的谗言,摆了下“诛仙”、“万仙”二阵,堵住了姜子牙的去路。后来多亏四大教主同心协力才破得此阵。他就是三清教的另一位教主——上清圣地通天教祖灵宝天尊。

  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极乐之乡。此人身高丈六,面皮黄色。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子、元始共破通天恶阵。

  准提道人是西方教二教主。曾多次来到东土度化有缘人。他比接引更开明,也多次帮助阐教解危难。可以说是二道皆通。他手里的加持神杵和七宝妙树真可谓是法力无边。通天教主曾两次败在准提之手。

  三.《西游记》中隐藏着线索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师傅普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在《西游记》中就连一点线索都没有留下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让我们看看菩提祖师的住所。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山名如此相像,这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见《西游记》第一回)。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

  四.《封神演义》寻答案

  在《西游记》中,我们无法破解菩提祖师身份之迷。但我们知道《西游记》里的人物是与《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给人的感觉是佛道一体。而在《封神演义》中恰恰就有一个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封神演义》的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VS如来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已经修成丈六金身的如来佛祖。两人相貌如此相似,并且都在掌管西方极乐圣地。难道他们是一个人吗?那就让我们看看两位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述吧。

  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东土而来。只见足踏祥云,霎时而至芦篷。广成子来禀老子与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师至矣。”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见: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

  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话说老子与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芦蓬,打稽首,坐下。

  b.再看看《西游记》中第七回对如来的描述:

  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

  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

  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

  c.在《封神演义》里,还有这么一段:

  接引道人顶上现出三颗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剑。那剑如钉钉一般,如何下来得。西方教主进了戮仙门,至戮仙阙立住。

  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后建立佛教的如来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VS菩提祖师

  我们再来看看两部作品对另外二人的评价如何:

  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

  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后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b.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根据以上二文、四诗的评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菩提祖师便是准提道人,是如来佛祖的师弟。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后来如来修成六丈金身,建立佛教,把西方教吞并。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将高山命名为“灵台方寸山”,与“天竺灵山”相对。以后自立道观修身养性,除了山中居民,没人知道他的住处。就是那如来,也不知道自己的师弟身在何方。更不知西牛贺洲还有仙人存在。如来曾这样评价西牛贺洲:“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见《西游记》第八回)。可见,同处西牛贺洲的如来,却不知菩提老祖的存在。由此可知,菩提的道行一点都不逊色于如来。甚至可以避开如来的法眼。

  菩提祖师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入佛门前苦修道术,后来拜了如来为师,《金刚经》中的问佛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神演义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