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太多无奈心酸所依而不可依人生有太多无奈心酸所追而不可追无奈而终老

人生哲理99条
我的图书馆
人生哲理99条
():真理是自身的尺度
真理是宇宙人生最高的指导原则。世间万象,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心有心理、情有情理。所谓真理,必须合乎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和永恒性。
很多人心随境变,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是。有的人信仰宗教,却排斥科学;有的人相信科学,却排斥宗教。有的人却摇摆不定,科学解释不了,就去信仰宗教;宗教解释不通,又去研究科学。自古以来,一切知识的终极智慧,莫不是哲学。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叔本华、维特根斯坦、马克思、赫拉克利特、芝诺、洛克、康德、尼采、苏格拉底、爱因斯坦等等,他们的学说,无一不是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基础上,获得了真理的认知。
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色缤纷的浮光。尽管人世腐败,但只要接触到真理,终能被真理所征服。认为金钱或财富是真理者,一生追逐,却永无安宁;认为地位与权贵是真理者,一生争斗,却遭世人唾弃。即使不相信真理存在的人,私下也会承认光明正大是一种崇高的德性。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就等于获得了真理的认知。
国父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是我们追求真理的典范。探索真理是人类最高贵的希望,传播真理是人类最高贵的使命。真理,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佛祖创造的,更不是真主创造的。真理就是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自在;合乎真理,才能任运悠游。逆天行事,不合真理,必致失败。
真理,就是自然的法则;真理,就是自身的尺度。
():&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
看到别人写出自己的感悟,我也学着舞文弄墨,写写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写的不好,让大家见笑了。
人们常说不要随意的去伤害他人,就如同随意地去砍一颗树,会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附上一个简短的名人轶事: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虽然这个小故事说的是不要撒谎。但是我借用这个轶事是想说明: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虽然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思维,但是一个宽恕的心态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温馨与和睦。
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懂全部的道理,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有意无意间可能会作出对他人伤害的事情,经历的事情多了自己的脾气和思想就会得到提高。被伤害的人也许自己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伤害过其他的人。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宽恕了他人,就是给了他人一个成长学习的机会。同样的如果大家都能这么想,自己犯了错误也能通过他人的宽恕而得到思想和认识上的提高。
如果对”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同样的可以得出类似的话:“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贪污腐败,其实也是损害自己的利益”等等。因此核心的思想是什么呢?核心的思想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的一件事情,都要想想会不会伤害到了他人。同样的别人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同样的可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一个好的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的人都有一个光明而温暖的心。有了这个光明而又温暖的心,大家才能够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才能有乐趣。
():宗教信仰终将统一
从宗教的起源不难看出,宗教的目的是为求人类与自然界的融洽,都是起源于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而且都是神教,因此称为有神论。由于科技的落后,需要一种理论去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因此诞生了不同形式的神。宗教的共同特点,除了神,还有天堂与地狱等,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恰好与人们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一脉相承。
所有的神,都是按照人类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创造出来的,所有的故事都是用人类创造的纸张写下来的,首先还是要感谢中国的先辈们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于宗教在许多方面的局限性,我在此不便多说。但同时,我们必须相信宗教在很多方面带给人们的好处,就是“除了神之外”,人们之间应该用博爱和慈悲相待,相信真善美,鄙视一切邪恶与战争。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支柱之一。如果宗教信仰是统一的,那么这个社会将是幸福的。再没有比散布对于信仰的各种不同见解更足以导致宗教分裂的。信仰的一致会给教徒带来和平。而和平就是幸福,和平树立信仰,和平培养博爱。这样,以前浪费于写争论文章的精力,现在就可以转移到写信仰和诚实忏悔的论文上了。
信仰的一致,还有两种虚假的情况。一种是以盲从的愚昧为基础,正如在黑暗之中,所有的猫看起来都是灰色的。另一种是全盘吸收本质上互相矛盾的一切观念和理论。结果将真理与谬误搅在一起,就像听任铜像的盔甲上沾满污泥一样。我们要注意,真正的信仰一致,应当有利于巩固人类之间的博爱和社会的组织。若试图以武力统一信仰,那是违背天意的。
纵观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拥有这样的字眼――博爱。博爱,就是慈悲。进一步讲,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目的就是为了感受这个世界,并给这个世界感受。而意识正是自我确证、自我肯定以及自爱的过程,是因了自己的完善性而感到的喜悦。因此,哲学所关注的,就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之上,对自然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爱,那就是博爱。因此,宗教信仰的统一,是一个自由、平等与博爱社会的终极目标。&
():报复之心不可有
报复是一种野蛮的裁判、一种负面的心理。人的天性愈是趋向于它,法律和文明就愈是应当铲除它。假如由于法律无法追究一件罪行而不得已自行复仇,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注意,你的报复如何能逃脱惩罚;对那种忘恩负义的朋友的报复,似乎是最有理由的,既然是朋友,我们就应该承受友谊,也要宽恕其过错;也有人认为,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也是正义的,其实,报复只能使你与冒犯你的人扯平。然而如果有度量宽谅别人的冒犯,就使你比冒犯者高明。这种大度容人才是君子之道。
历史上,许多宗教的圣者,如佛陀宽恕十恶不赦的提婆达多,耶稣宽恕出卖自己的犹大。不是他们善恶不分,好坏不明,此乃圣者的心肠,让我们看出“宽恕之美”。世仇,祸延多代,皆因彼此没有宽恕的雅量;有了宽恕,才能化解仇恨,正如春阳融化霜雪,爱语消除疑忌,何等美好!很多武侠小说中,常有武艺高强者在临终时嘱咐徒弟“不要冤冤相报”,就是要行“宽恕之美”。
一个念念不忘旧恶的人,他的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尽管那本来还是可以痊愈的。一个人心中种下怨恨的种子,就容易萌发报复的心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怎么能使自己快乐呢?忘记怨恨,心胸自然就会开阔,看什么都是美好的。忘记是福,是一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一种追求。
光靠法律不能解决问题,心中博爱,才能化解怨恨;光凭言行不能给予德化,有了宽恕,才能感召人心。小不忍则乱大谋!人与人之间,纵有小小的嫌隙,实不足以将它扩大;如果我们的社会家庭之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主管部属之间、父母儿女之间、政府人民之间,大家都能心存宽恕,则一个充满“宽恕之美”的社会,永远是这个社会文明的象征!&
():逆境是人生的宝藏
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塞涅卡说过一句格言:“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人才由磨炼而成,稍遇挫折,身处逆境,就一不振、停滞不前的人绝不会成功。在灰暗的日子里,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从道德修养而论,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人生道路的延伸也是直线和曲线的辩证统一。
生活是现实的,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每个在此游移的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际交往的障碍,学习上的困难,情感生活的困扰,竞争的失败等等,说到底,就是人在现实中遭受了挫折。任何人也无法了解其中的奥秘,或许是命运多舛吧!你可以怨恨人生的不公平,可以自怜自艾。然而,你得认真地吸取教训,伸直腰杆,挺起胸膛,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种种压抑,或工作上的种种不可避免的问题。品尝过失败滋味的人,也许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年轻时的不顺利也许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更大的益处。
把逆境当作宝藏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决心战胜逆境的人。没有这种决心的话,不管再怎么强调“逆境是机会”,也只能变成另一种悲剧;二是能够认为逆境就是机会的人。没有这种智慧,逆境只能带来更多的苦难。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既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那么摆在你面前的任务就是克服困难,超越逆境,开创人生新天地。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培根说过: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而无节制中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而放出光辉的。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将逆境转化成顺境,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人生的最大成功。&
():韬光养晦是弱势时的伟大智慧
军事中,韬光养晦是指夹缝中的求生之道,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对敌示弱、献媚甚至不惜用苦肉计,为的就是求得喘息、发展的空隙。其精髓就是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
作为一种思想,“韬光养晦”的基本含义是“含蓄内敛而不张扬”。一个人必须有深刻的洞察力,才能适时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以及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对他来说,也一定了解以退为进的韬晦之术。而一个人如果不具有这种明智的判断力,他又很可能掩饰得过分,以至于在应该讲话时也不敢讲,从而暴露了他的软弱。
韬晦之术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沉默。沉默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中策是施放烟幕,转移注意。这就是说,只暴露事情中真实的某一方面,目的却是掩盖真相中更重要的那些部分。下策是散布谎言,即故意设置假象,掩盖真相。
正如真空能吸收空气一样,沉默者能吸来很多人深藏于内心的隐曲。人性使人只愿意把话向一个他认为能保守秘密的人倾诉,以求减轻自己心灵的负担。因此可以说,善于沉默是获得他人隐秘的手段。俗话说:沉默是金,言多必失。一个善于沉默的人,则显得具有尊严。所以说,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沉默让人捉摸不定可能就更有份量。古人说:“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殚也言足信也。”现代博弈论还有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理论:“当你知道别人的选择时候你就能作出对你最有利的选择。”韬略之“韬”真是不可不察!
对于“韬光养晦”,有人习惯于把它简单地与玩弄权术、玩弄阴谋诡计、故意隐蔽战略意图、伺机报仇雪恨等等相联系。韬光养晦是一种暂时性策略,策略与策略之间要综合考虑,不能单向思维。真理与谬误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韬光养晦与不思进取何其相似乃尔,岂可混为一谈!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能够在忍辱负重的同时发愤图强,才算是韬光养晦;而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只知一味退让,决不能说是韬光养晦!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努力建树真诚坦荡的形象,又善于运用韬晦之术,是为人类的伟大智慧啊。&
():家庭是一项爱的继承与创新的伟大工程
家庭的定义是:二个或二个以上互相委身的人,并且分享情感、资源、决策与价值的人。这个定义是包容而非排除性的,并且容许家庭结构、价值、人种的多样。在许多例子中,当人们需要情感上的支持时,家庭的重要性便提高了;一切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都是不可容忍和不被接受的。
家庭生活中,夫妻之爱则是一个家庭之爱的主体。夫妻的爱,追求的是夫妻之间的平和、交流、理解与包容。女人是家庭的中心,有了女人的介入,爱才得到升华,家庭才充满温馨,摇篮里才开满了美丽的小花。人的生命从爱而来,人们更应用纯爱、真爱、慈爱、净爱、博爱,来装点美好的人间。
家庭是每一砖每一石都是用爱砌出来的城堡,是家庭成员学习彼此相爱的地方;家庭是以爱为圆心、一家人手牵手为半径走过的一个圆。虽然动物也能传宗接代,绵绵不绝,但只有人类才拥有情感与爱心的持续不断的伟大工程。创业者(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对子女期望最大,因为子女被父母看作不但是族类的继承者,又是所创事业的一部分。子女是父母的精神寄托,在子女面前,父母不得不隐藏他们的各种烦恼与恐惧。父母的快乐无须说,而父母的烦恼与恐惧则不能说。子女使父母的劳苦变甜,但也使父母的不幸更苦;子女增加了父母生活的负担,但也减轻了父母对于死亡的忧惧。
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因此,聪明的父母对子女在管理上是严格的,而在用钱上则不妨略为宽松,这常常是会有好效果的。比尔·盖茨的行为是现代商人,或者富人的一个典范。很多人往往这样想,自己当年创业太辛苦艰难了,现在就应该让子女享受享受了,不要再像自己年轻时那样吃苦了,所以什么事都想为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而也有人既不把过多的遗产传给子女,年轻人也崇尚自己白手起家。美国著名投资家巴菲特说:“我希望我的个孩子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钱却什么都不做。”
不管是成家前与父母同在的大家庭,还是立业后同伴侣组成的小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讲,家庭始终都是一个心灵最终的栖息地。在一个家庭中,子女对于父母的继承与创新,不仅仅是肉体,还有知识与智慧,而最重要的是爱心的继承与传递;子女以父母为榜样,人类社会及其文明才得以延续。&
():婚姻是责任、信赖、理解与包容的同位语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则是要靠很多因素才能维系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你不走进婚姻,任你如何也不会接近与了解并洞悉婚姻。婚姻是爱情的保护伞,然而,婚姻不像爱情,往往是多了琐碎和枯燥,少了激情与浪漫。婚姻是一所房子下简单的说是两个人,复杂了说是两个不同的性格、爱好、观念的人的揉合,甚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家庭的组合。
婚姻是两个人的窝,必须不停地象燕子叨泥一样,不断巩固与修葺才能越来越舒适。只有两个人用心努力,窝才会经得住风吹雨打,窝才越来越坚固,越来越来完善,越来越漂亮、舒畅。爱的基础是生理需要,是本能的宣泄。性是婚姻的重要理由,然而,性对于婚姻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对婚姻的责任心不仅是对人类的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训练。婚姻不是信用卡,不要透支,要有蓄谋得够用的情感内容;婚姻却是一项储蓄,你往里存储得越多,就会越富有。婚姻是两个人的信赖、理解与包容,才能一路走好。小心眼,自私多,个人主义强等等,婚姻的路就会越走越窄。要想走出康庄大道,就得宽厚、仁慈、谅解,更包括前面说的信赖、理解与包容。要懂得在流水复制的每一天里寻找对方点滴的好处,以及那些你婚前认可的优点,婚姻就能越来越平凡,只有在平凡中体味到诗,你才能懂得幸福的含意。
婚姻是要彼此都有相互依靠的心,把身体的一边刺一根根拨掉,就象传说中两只刺猬的爱情那样,那就没有不能相守的婚姻。那一根根生长在肉体里的刺,是与生俱来与日生长起的,我们都愿意为了爱的人忍痛负荷地拨去,还有什么不能过的坎?为了那一阵阵撕裂的痛,不合谐的时候,想想对方的付出与自己的付出还有什么不能化解与宽容?
婚姻是一件瓷器,做好它很费事,打破它很简单,而收拾起那些碎片又很麻烦。因此,我们应该牢记包装箱上常有的那种提示:轻拿轻放,切勿倒置;婚姻是一座桥,相依相拥走上桥头时是青年;手牵着手走在桥上时是中年;相互搀扶走下桥时是老年。培根说过: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对象选择,任何时候结婚都是有理由的。相信婚姻是你人生的加油器,幸福就一定会伴随你左右!&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夫妻(情侣)之爱,不同于博爱,而是一种逐渐成熟的潜意识的心理反应,是一种内心的需求。男人爱女人,是因了女人的容颜、身材、温柔与善良;女人爱男人,则是因了男人的胸膛、肩臂、气势与智慧。当上述某种诱因来临,爱的意识便会自发地、无所顾忌地由内向外地总爆发。因此,爱情是人的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并成为一种主动的意识行为。
爱情又是一种由心底泛起的针对他人他物的一种快乐的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感。无论何人,爱情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即自心底荡漾起的一种真诚和纯情。正因为真诚与纯情,所以爱没有防范、不考虑后果,就像老鼠爱大米。古语说:“人在爱情中不会聪明。”所以,爱情常常被一些人误读为缺乏理智、糊涂与愚蠢;更有某些宗教视“爱情”为大忌。爱情本身有什么过错呢?爱情本身只不过是人类之爱在男女之间的一份极致!
“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其实,爱岂止于少男少女,老年人依旧拥有美丽的黄昏恋,每个人心里都存有一份爱,因此,爱情与年龄无关。爱情是激情双方的心灵碰撞,爱情是无形无价的自觉自愿,爱情是两情相悦的水乳交融,爱情是建立在自己心中的对美好的人与事物的一种心灵的感悟与追求,爱情的双方都是爱情的守护神!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爱情又是很现实的。在这个金钱、权贵、腐败和奢华横行的社会里,爱情时常遭受世俗的玷污与亵渎;爱情不仅会占领没有城府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过度的爱情,必然会夸张对象的性质和价值;夫妻的爱,使人类繁衍;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人堕落毁灭。爱情一旦干扰事业,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爱情不是占有,而是奉献;真正的爱情是要成全对方,祝褔对方;崇高的爱情,是要爱的正当,应该是正当的时间、正当的地方、正当的人和正当的事。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爱情的结果是永恒的婚姻,看到自己与所爱之人一起慢慢变老、相依相伴;在某些情况下,爱情不一定就是通往婚姻殿堂之路,但爱情一定是启迪人类之爱的最完美的情感!&
():离婚并非一个难言的伤心之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支柱。婚姻的牢固与质量,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人都想要一份从头至尾的爱。可是,纵观现代婚姻,患上脆弱症则比比皆是。那么,有那些方法可以提高婚姻质量、预防离婚流感呢?()不要使配偶感到孤独;()切勿使生活变得单调;()注意尊重配偶的感情;()正确处理性生活;()勇于承担婚姻责任。
给爱自由,给爱松绑;宽容婚姻,也宽容离婚。现代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夫妻双方更强调感情的融洽、生活的幸福,更讲求家庭人际关系的平等。一旦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期望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多数选择离婚而不愿意继续凑合下去。强扭的瓜不甜,何错之有呢?
离婚不应该是个隐私问题,因为离婚不仅是感情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表现。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不敢面对离婚?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没有独立生活的勇气、为了可爱的孩子、相信爱会回来、离婚后来自社会的压力、离婚后来自家庭的压力以及其它个人原因等。离婚的理由表面上可以归纳为:外遇、房子、经济、无性等等。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时,发现夫妻双方在金钱观和财富观方面的差异,才是导致婚姻失败的最主要原由,而婚姻中的感情是从双方认识起才开始培养起来的。有人认为:贫贱夫妻百事哀,而笔者认为:贫贱夫妻百事吉。富有金钱并不能解决婚姻的一切问题,而富有慈悲则是解决婚姻疑难的法宝。奉劝即将或者打算走入婚姻殿堂的人们,一定要把一致的金钱观和财富观作为婚姻的“最高法则”,你们才能快乐在一起、白头到老!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都在改变自己。放弃有放弃的道理,忍受有忍受的无耐。不幸婚姻按理讲应该尽早的放弃,但人往往就是被自己的责任心和良心所羁伴。我相信世上没哪个人不想有个稳定的家,不想有个天长地久的爱情。但遇到离婚,受打击和折磨最深的往往都是女人。做女人难,做一个离婚的女人更难。你走到哪里都能被人认出来,犹如做了标记,给平静的生活添一份尴尬和无奈。离婚的女人,最难对付的就是闲言碎语。稍不慎,就能引火烧身,声败名裂,成为谣言的牺牲品。所以,离婚女人必须要有很强的独立能力和坚强的毅力。
离婚和结婚一样,都是当事者个人的事,不应当把自主自愿的离婚看成是不道德的行为,不应该加大离婚的难度,设置离婚的障碍。要想真正保障婚姻自由,就要像保障结婚自由一样也要保障离婚自由。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力量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
笔者并不赞同大家离婚,而是给已经离婚的朋友一点启示。而复婚的问题也是这个社会赖以存在的一个方面。
祝已经离婚的男男女女,把握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方向,去享受生活!
():如何面对人生痛苦
人生本来无忧无虑,充满快乐。
佛教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痛苦,都有过因环境逼迫或希望落空所产生的焦虑与烦恼。但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又都体验过快乐,享受过即使是瞬间的无忧无虑。正因为人生有快乐,人们才痴迷于对快乐的追求,才虽身心处于痛苦之中,却仍念念不忘执著于人生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痛苦从何而来呢?痛苦的来源只有两个:第一是来自于“比较”,第二是来自于“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比较是痛苦最直接并且是最普遍的来源,现代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够幸福?比较就是产生痛苦感的原因。说通俗点,那就是没有理解“知足常乐”,并没有体会到“知足”的真谛。现代人都喜欢比较,把自己和别人比,拿自己的伴侣和别人的伴侣比,比来比去,结果是让自己更加痛苦。人们的爱情和婚姻有可比性吗?人们的幸福有可比性吗?人生最大的痛苦,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自己向往的太多。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拥有多少,有何标准?宝贵的一生就在追求“欲望”中,痛苦地度过。
学会放弃与淡忘,是面对痛苦的良策。
人生的道路没有永久的痛,放弃是需要勇气的,也需要努力。人只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才能更有价值地活着;放弃,有时是为了换取更大的空间。也许,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停地放弃的过程:放弃童年的无忧,成全长大的期望;放弃青春的美丽,换取成熟的智慧;放弃爱情的甜蜜,换取家庭的安稳;放弃掌声的动听,换取心灵的平静。活着,总是有代价的。人要学会放弃和让步,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失悲,让得失由心;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不论你经历了什么,在经历着什么,你总该明白,人生的路,总要走下去的。只要我们没有了断自己的决心,要生存下去,我们只能自救,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得少些痛苦。也许面对苦难的时候我们真的很痛,真的很想就此放弃我们的人生。可是,我们还是会捱下去的,不论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的无助茫然,时间是治疗一切暗伤的良药。学会放弃,学会承受,学会坚强,学会微笑,那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放弃,是人生优雅的转身。如此,你才能明白简单也复杂的道理: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所谓淡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忘记,但在这里它更强调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却自己主动地放下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使自己能在暴躁、忧郁、失意或心灰意冷之余,有机会喘一口气,从而恢复自己原有的心智和状态。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都顺利,因此,每个人都会遇到紧张、挫折乃至失败,这样渐渐地就形成了情绪。淡忘那不该记忆的往事,淡忘那过去朋友对你的伤害,淡忘那恋人或情侣对你的背弃,淡忘那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淡忘是一种豁达的胸怀,淡忘是一种为世的境界,淡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让人懂得对生活的反思,去粗取精。
离婚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很多人离婚多年却还在抱怨那已经结束了的婚姻,这些人就无形中把离婚的痛苦永久化了。这种沉湎的结果,最终把离婚变成了以往婚姻的痛苦延续。离婚的痛苦是锥心的,但是你要知道离婚后的痛苦、抱怨、消沉,也都是于事无补的。追究谁对谁错,亦无丝毫意义,走好以后的路,才是至关重要。婚姻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有好多事情要去做,把自己投入到生命中其它更重要的事情中去。忙碌能让我们忘记痛苦,做你喜欢做的事,可以把你的注意力转移。何不把离婚看成是生命自我更新和提升的机会?迅速地融入新生活中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心理学家柏格森说:“脑子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记忆,而且帮助我们淡忘。”其用意就在于提醒人们,要不停地对自己不健康的情绪进行清理和调整。我们说,一个聪明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情绪所困扰的,他通常能够把恼人的往事放在一边,而让愉快的心情时时陪伴着自己,事实上人们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旺盛的精神与体力去学习、生活、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淡忘是人生的一种智慧。然而,淡忘毕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悲伤、惨痛、屈辱之类的往事淡忘,更是不容易办到。因为,它们是你的痛、你的悔,是划在你心灵上的一道带血的痕。不过,假如你不淡忘它们,自己的灵魂就会被它们一点一点地腐蚀,因而变得憎恨、怨忿,甚至造成自己精神的崩溃,陷自己于疯狂。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潇洒走一回”,用时间来冲淡你对往事的记忆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单要淡忘不愉快的往事,也要学会放得下那些令自己感觉到沾沾自喜的往事。这些事情对于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人来说,是很容易陷自己于虚妄的。当你一旦淡忘了它们,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减少偏差,你生命中真正的省略才会显现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是令你无法释怀的快乐往事,还是悲伤与憎恨,它们都会使你与现实生活脱节,以至严重地威胁你的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放弃并淡忘了痛苦,那么,人生的快乐又如何而来呢?首先,快乐来自自己的心里。心里的满足,心里的包容,心里的智能,心里的信仰,心里可以制造出快乐的泉源。其次,快乐在真情道义里。人贵真诚,待人以真、待人以诚。这真情道义,就是快乐。再次,快乐在人间友情里。人不能没有朋友,朋友之交,相互提携,这友谊就是快乐的泉源。最后,快乐在看破解脱里。能够看淡世事,从忧悲苦恼中解脱出来,如此,快乐不就在看破解脱里吗?&
():自控是理性战胜感性的艺术
自控,即自我控制,是一种控制和约束自己情绪的能力。神经生理学家告诉我们,理性思维与情绪行为在脑中是有部位分工的。人们的行为既受理性指导,又受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程度上也有强有弱。如果没有自控,听任情绪自由行事,自我行为管理则是不可能的。只有增强自控,才能迫使自己去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战胜对抗的干扰,如恐惧、懒惰等,抑制感情的激动,使人忍耐、克己。
自控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活动。自控往往是在自己理性的时候,而不想自控往往是在感性的时候。每天我们做很多事情,但不是每一件都是我们需要做,一些来自内心的心理需要,有不能做的事情经常性地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做到自控,不是很容易的事;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躁。人的自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思想素质;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同其自控能力成正比。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遇事沉着冷静、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抑制一些不可能实现的需要等等,都是提高自我思想素质的重要方面。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注意经常思考问题,增强预见性,关键时刻才能及时、果断、准确地做出选择。
自我暗示是以内心的主观想象并自信这种想象必能引起相应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自我刺激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也是自控得以实现的重要方法之一。自我暗示的实质是自觉地诱发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即利用心理状态的可变性,主动地使产生消极的、不良的心理状态,转变成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利用心理状态的稳定使其保持下来,以促进心理康复,达到自控目的。
自我暗示法分为语言性自我暗示、动作性自我暗示、情景性自我暗示和睡眠性自我暗示。语言性自我暗示是利用内部语言,即内心独白对自己进行暗示;动作性自我暗示是通过意愿性动作,即自认为有助于自控的动作对自己进行暗示;情景性自我暗示是创造足以引起积极情绪的情景对自己进行暗示,如认为优美的风景、空气清新的环境能陶冶自己的心情,有利于自控,于是就设法去旅游;睡眠性自我暗示是相信睡眠能使人消除疲劳、改善心境、恢复精神和体力,从而利于睡眠休息对自己进行暗示。
总之,自控,是一种用理性的方法来调节、转移、排除干扰的过程,是用超越现实的心理态度来战胜极端情感波动的艺术。&
():嫉妒是一种惑人心智的人性弱点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俗称“红眼病”,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不悦、自惭、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恼怒、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嫉妒,内潜着对他人幸福的破坏倾向,并对自己所谓的不幸深感无奈的一种心态;而羡慕,那是对幸福概念的一种认知,对他人幸福的一种祝福。这也就是嫉妒与羡慕的区别所在。
嫉妒者必定是好打听闲话的人;无德者必会嫉妒有道德的人;虚荣心甚强的人,假如他看到别人在一件事业中总是强过于他,他也会为此产生嫉妒。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显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他们嫉妒的对象。嫉妒之毒眼伤人最狠之时,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为春风得意之时。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种种嫉妒中,要数由爱情引发的嫉妒最为多样,最为强烈,也最为复杂。在爱情领域,我们喜欢使用“吃醋”一词,酸酸的醋味很形象地说明了嫉妒时的心理感受。
嫉妒的人是可悲的,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与优秀,会用各种手段去破坏别人的幸福,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中伤,有的行取卑劣手段;嫉妒的人是可怜的,他们自卑、阴暗,他们享受不到阳光的美好,体会不了人生的乐趣,生活在他们的黑暗世界里。当嫉妒心理指向某一特定事物时,其发展过程又会出现三个阶段:程度较浅的嫉妒、程度较深的嫉妒以及非常强烈的嫉妒。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的了。只有嫉妒是最能令人消瘦的,这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嫉妒更具有持久的消耗力。嫉妒不仅使精神受到折磨,对身体也是一种摧残。嫉妒的人是那么的可悲,“心灵的疾病”会扩散到身体各处,引起躯体上的不良反应,七病八疾不请自到,它是摧毁人性和健康的毒药。
嫉妒毕竟是一种负面的情欲,因此它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要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当事者必须正确认识自我、减少虚荣心、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学会接纳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公平竞争等等;而被嫉妒者则应通过建立并保持人际关系平衡、表露自己的艰辛努力、主动接近嫉妒者、求助于嫉妒者、让嫉妒者来分享欢乐等等手段,用博爱来感化他人,及时化解矛盾。
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愿大家都能认清并远离嫉妒情绪,才能将人性的弱点转化为一种需要、一种自我提高的动力!&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
虚荣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又一个性格弱点,即追求表面荣耀之心,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荣誉感促人向上,虚荣心使人向下。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无数事实表明,正常的社交关系都因虚荣而丧失了。要想在世界上寻找一个毫无虚荣心的人,如同寻找一个表面毫不掩饰低劣感情的人一样困难。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虚荣是人生的矛盾,它很可怕,而且这可怕的范围几乎是无限的。虚荣的方式是多样的,正如海洋一样无限,从人种、身体到眼睛、鼻头,都值得人们自夸。母亲以孩子为炫耀对象,男人吹嘘比女人更有本领,富人嘲笑穷人的寒酸,可以说虚荣的圈子是整个世界的。托尔斯泰说过:“没有虚荣心的人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此言确为至理,因为人人都有追求荣誉的欲望。一个人只要有追求荣誉的欲望,就不可能没有虚荣心。
尽管人们都懂得,虚荣是表面的荣誉、虚假的荣名,但很少有人能够不为虚荣所动。我们若是深自反省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平素恐怕都或多或少因受虚荣心的驱使而说过一些可笑的话,做过一些可笑的事。只是有的言行无伤大雅,有的言行令人生厌,有的言行不仅未能博得虚荣反而招辱、惹祸罢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羡慕的眼神会使我们神舒心悦,一句大而无当的恭维会使我们眉开眼笑,一句言过其实的赞誉会使我们沾沾自喜,一个毫无实质意义的头衔会使我们引以为荣……许多虚荣心强的人在得不到虚荣的甘霖滋润时,便会想方设法谋取虚荣:有的人每有客来便要出示他与名人的合影;有的人常常津津乐道他曾与某显要共进晚餐;有的人总爱不厌其烦地向别人介绍他的富亲贵戚……总之,有些人若是靠自己的品质和业绩无法赢得荣誉,便要借那些碰巧和自己有过点头之交、擦肩之缘的名流显贵,以及拐了八道弯的瓜葛之亲来为自己增光添彩。但是,靠着能向朋友谈起你认识的名人而获得的荣耀,只能证明你自己是无足轻重的,却并不能因此增加自己的分量。
&虚荣心强的人,以追求个人荣誉为奋斗目标,为了“出人头地”,可以置社会道德规则和规范于不顾,违背社会道德,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他并不能从与他人交往中获取愉悦和帮助,反而时常和他的邻居、同事、好友,甚至亲人发生冲突。虚荣虽然可以自欺欺人,但断乎欺骗不了自然,自然是不容任何侮辱的。这种人一旦得到荣誉,还容易表现出骄傲自满的情绪,趾高气扬,独断独行,听不得周围同行或朋友的意见。在这种虚荣心的背后,实际上是狭隘的个人主义。不少罪犯,便是在虚荣心驱使下,走上了犯罪道路。更有某些人,喜欢盲目攀比富人,至多使自己的生活陷入窘境,有的人则因图一时的虚荣而给自己招来灾祸。
虚荣心已成为人性中根深蒂固、难以根除的心理弱点。那么,是否能够趋利避害,把它利用到好的地方去呢?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对那些美丽而虚荣的人,你可以让他她把美貌当工具,用美貌去感化他人、服务社会,为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对富有而虚荣的人,你可以让他她拿出来一点作为慈善基金,或者经营一项事业使他人多一种安全保障;对才华横溢而虚荣的人,你可以让他她多为社会作出一些贡献,给人哲理、真理、知识、智慧、信心、无畏、平安、自在、快乐,才是真正无上的仁慈与博爱。那么,虚荣心这一人际正常交往中的障碍物,就能为我们造福,成为这个社会前进的动力!&
():自尊心是人生旅途上的优秀品格
“自尊心”是描述人格的一种境况,是指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虽然这类的讨论话题琳琅满目地充斥网络,人们还是在这领域中挣扎着。自尊心对人的思维流程、情绪、欲望、价值观、目标,以及解读生活事件的方式,都有重大的影响。如果你知道自己的自尊为何,自己如何保护自尊,以及自尊心对你日常抉择与反应的影响程度,那么你对自己的了解,就算十分透彻了。
具有自尊心的人,能够积极履行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义务,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对工作有强烈责任心;在学习方面,能够发扬自觉、勤奋、刻苦的精神。有强烈自尊的人深信自己应当保有快乐的心情,有权为自己的权益说话,这种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人生旅途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自尊心越强的人往往压力越大,待人有礼貌,做事情考虑后果,这样会被更多人所赞赏。反之,自尊心低落的人则认为自己无权为自己的权益挺身而出,这一类人常常不会喜爱自己,不尊重自己,或甚至对自己怀有一份强烈的恨意。贫弱的自尊,会不断侵蚀我们的幸福,以及长远的工作与生活实力。
如何维持健全的“自尊心”呢?人们可能会为着生活中的琐事而烦心不已,这些小挫折每日都会危及我们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我们需要一个方法使我们能处理这些小挫折,首先必须从改变思想开始。我们如何思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改变行为模式只能带来短期治标的效果,若要治本须从改变思想做起。如果过去我的价值观建立在我的工作表现上,但这并不是说我不应该尽全力达成目标,而是必须认知这不是鉴定我个人价值的唯一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改正自我的思想?答案是必须认清真正的自我。你一定要有一个健全的自尊,给你的自尊加油,让它带着你前行。
一个人要如何才能增进自已的自尊心呢?以下是个增进自尊心的方法。
()不要欺骗自己或否定既有事实。当你碰上不如意的事,不管那是多么令人不悦的话,绝不要抱着舵鸟心态。勇敢面对一切现实,并且想办法去解决。
()从做小事开始。不要将时间花在无所事事的幻想,或整日呆坐在电视机前,随便做点小事,打扫房间、回复好朋友的信等等。每当你完成一些事情时,你的心情就会更好,日子更充实。
()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一定将它做好。将事情做成功,完成任务是增强自尊的快捷方式。当你克服各种挑战,你会觉得对自己更满意。
()坚持改变消极的想法。当你在众人面前做出了些错误的事时,你会因而退缩自责吗?或许这是从孩提以来,每当你做错一点事就被骂“笨蛋”所造成的。今后你要扭转思考方式,当你出一点小错时,你要想“喔,我犯了一个错,我是凡人”。不要再一个劲地想“我好笨”!心念只稍这么一转,你成长的空间将更宽广。
()要有拒绝的勇气。想说“不”时,就勇敢地表达。如果我们不敢对别人说“不”,等于赋予别人极大权力,而自己往往会沦为别人控制的工具。
()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增进自己自尊最重要的一招,如果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就很难增进自尊。如果你已经觉得自己“江郎才尽”,你又如何能有自尊呢?不放弃梦想就是不自我放弃,打拼奋斗的人会觉得人生充满意义,也会展现自尊。&
():善良是生命的黄金
人世间最宝贵的东东就是善良。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
善良,就是仁慈;有时,善良是一种软弱,有委屈往肚里咽;有时,善良是一种退步与谦让,把好的留给别人,不好的留给自己;有时,善良是一种收获,因为帮助别人,不亏枉别人,内心就会获得一种舒畅与幸福;有时,善良是一种人格的较量,有涵养、心地纯良,而不是勾心斗角、势力贪图。其实,善良是一种感悟,一种顶级的明智之举。因为感悟得越透,越认知善良是一种美德;而鸡肠小肚、心存私欲的人是得不到的。越是善良,你的心胸就越豁达、快乐,更可喜的是那永久后世的回报。
佛教讲:“善哉”、“善哉”,善念于心;“慈善”、“慈善”,仁慈善心。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善良。除了佛祖,耶稣和安拉也是同样教导世人:无论身在何处,当以善偿恶;善能灭恶,当以善德与人相处。善良不是宗教,但是,善良却比宗教更本源、更自然、更博大。
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只有在善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一切更为崇高的品德之花。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平凡的人,去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我们必须做到人人心存善良,这个世界就一定会美好。如今想起来某件事能顺利解决,如果说有什么重要因素,那只能是一个原因――善良。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对好人,善良是一种美丽;对恶人,善良是一种慈悲。善良是发自心底的纯朴,像从石缝里汩汩流出的山泉,清澈而纯净,不带一点杂质,甚至没有一丝味道。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别人惊羡的成就,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用善良唤醒善良,用爱心传递爱心,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拥抱善良,我们就会拥有一种美好的感觉,就会拥有一种亮丽的情怀,平凡的生命便会显得生动起来,霞光四溢;平凡的世界便会渲染出迷人的色彩。善良意味着真诚,细想起来,人生的含义莫不如此。&
():吃亏便是福
很多人都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认为自己太善良、太软弱、太不幸了!
在湖南洪江古商城青石板巷塘冲号的古窨子屋墙壁上,有一处现为省级保护文物的壁联。这个壁联写的是清代杨州著名的书法家郑板桥的一段赠语。题头写的是:“吃亏是福。”其内容写的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板桥郑燮题。”这句话是说,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吃亏便是福运的开始。千千万万的事实警示人们:吃亏是福,便宜是祸。
尽管有一句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但是,大多数的人仍然喜欢讨便宜,而不喜欢“吃亏”,宁可让别人吃亏自己也不能吃亏。既然没有人愿意吃亏,那么,经常占人便宜的人,无庸置疑的,必然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处世做人要肯得吃亏,吃亏不但是待人处事最讨巧的方式,也是做人处世能够成功的巧门。佛教讲:吃亏的真实意义在于,吃亏可以消灾免祸,化祸为福。闽南语有一句俗谚说:“佛祖疼憨人”。中国古代还有一则故事,述甲乙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投胎,阎罗王要他们选择过“接受”或“付出”的人生,结果选择“付出”的甲,投生在一个富贵人家,终其一生乐善好施;希望过“接受”人生的乙,却投生在一个以乞丐为生的人氏,终其一生皆以乞讨为业。这则故事说明:一个人如果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能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相反的,如果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却吝于付出,必定是一个贫穷的人生。所以,讨便宜的,未必真讨便宜;吃亏的,也未必真吃亏,真正说来,吃亏才是在讨便宜,是讨一个“善良人性”的便宜。
吃亏,并不是轻易能做到的,需要有容忍雅量。能吃亏,是宽容大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象征。古时有一位林退斋尚书,他福德颇多,子孙满堂。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子孙跪在面前请求训示,林退斋道:没有别的话,你们只要学吃亏就行了。自古以来,许多的英雄,只因为不能够吃亏,而损害了许多的事啊!然而从古以来,也有许多的英雄,只因为他能够忍辱吃亏,而成就了许多的事啊!例如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可以说是吃亏吃到了极点,后来韩信才能够登坛拜将,被刘邦册封为三齐王;而当时辱侮他的淮阴少年们,后来都成为他的部下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为民谋福,宁愿自己吃亏,但到最后,大家公推他为帝;著名的“管鲍之交”,旁人都说管仲在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却处处为管仲说话,后来还推荐他作宰相,然而正因为鲍叔牙肯“吃亏”,所以不但交到一个好朋友,而且为国举才,利益了全国人民。
能否吃亏,以至于成为古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被称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散文家魏禧,他曾经说道:“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用‘学吃亏’一语律已;以‘怪不得’三字待人。”这也是明朝儒士薛敬轩所奉行的。古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佛教的解释是:一个人只要心存正念,随顺因缘,助人为先,即使一时“吃亏”,最终“因果”必定不会让你“吃亏”。因为,吃亏即非吃亏也,该是你的,即使吃亏,还是你的。
另一方面,世上没有白占的便宜,爱占便宜者迟早或多或少要付出代价。有的人跑官要官,见好处就捞,遇便宜就占,即使是蝇头小利,见之亦心跳眼红手痒,一副志在必得的面孔。这种人每占一份便宜,便失一份人格;每捞一份好处,便掉一份尊严。天底下也不会有白吃的亏。从某种意义上说,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面前不是先声夺人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抬举他人。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抬举。
吃亏之于人生,犹如磨石之于锋刃。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能干起来,并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倘若有谁一旦吃亏便愁肠百结,郁郁寡欢,甚至捶胸顿足,一蹶不振,受伤者只能是自己。这种伤害,服用任何宫廷秘方都无济于事,诊治的特效药方只有四个字:吃亏是福!当然,我们所说吃亏是福,只限于正常的社会交际范畴。因此必须注意,这世上也有一些亏是绝对不能吃的,对于当今某些不逞之徒的巧取豪夺,对于假冒伪劣商品的肆虐横行等等,我们可万万不能瞎吃亏,务必奋起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长久的心理失失衡会影响身心健康。古人云:要不是原则上的事都有不必去计较,欣然接受现实,也许会活得更潇洒、更健康一些。也可以这样想,你做一点事,也没有感受到哪里不适,又吃亏在什么地方呢?你没有小车,骑自行车或步行,还增加了锻炼机会,这不是吃亏是福吗!俗话说得好:“境由心造。”如果我们只看到不利的一面,不免会失意和沮丧;如果我们多看到有利的一面,就会感到欣喜和满足。
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也必须有一番真正的修炼。有一种视无常为有常的达观,都有是人生不可回避的现实。它使人不可能总以利剑的精神高歌前进,需要忍耐,需要退却,需要迂回,需要超拔,就连人生的幸福也需要细细咀嚼,这便是钝斧的精神。它是人的能量的厚积薄发,是持之以恒,是面临挫折的不急不躁,是享受人生的知足适度。凡事不要处处光从好处想,做人不能事事占着便宜,吃点亏不要紧,吃亏是福!常常想着这句老话,就能天天开心。要想人生多福,社会多福,朋友,学会吃亏吧!吃亏是福,此言不谬啊!&
():勇敢是智者的最佳音符
有一首歌叫《能不能不勇敢》,还有一首歌叫《能不能勇敢说爱》。无论结局如何,一个人是否勇敢,似乎都与幸福连接在一起。
人类的本性中总是愚昧多于才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有人回答是:第一,勇敢;第二,勇敢;第三,还是勇敢。勇敢,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意志坚强,但是不一定总能达到目标。我们有点需要弄明白:一是盲目的勇气,二是勇敢与懦弱的区别。
盲目的勇气是不能信赖的,它总是在不知其后果之可畏者那里最强,否则就要消失了。对于饱经世事的人,常把这种无知的大胆者看作笑柄。其实,既然荒谬就是可笑,那么无畏无忌的狂妄者,总是很少能避免荒谬的。最可笑的事无过于一个吹牛皮的狂人被拆穿了。这种人不懂,一件事即使很有把握,还是要留下一点进退的余地好。这种人办事,就好比棋的僵局,即使没有输,也无法再走下去了。我们要注意,勇敢常常是盲目的,因而它看不见隐伏在暗中的危险与困难。所以有勇无谋者不宜担任决策的首脑,却可以做实施的干将。因为在策划一件大事进行时必须能预见艰险,而在实行中却必须无视艰险,除非那危险是毁灭性的。
人人都希望自己勇敢,谁愿意当懦夫?因为勇敢是光荣,懦弱是耻辱。涉及到荣辱,涉及到尊严,谁不锱铢必较?这种计较甚至会超过对利益的争夺。然而勇敢与懦弱并不象人们以为的那样简单。勇敢与懦弱有真伪的问题:内在心志与外在表现不一样。也许内刚外柔,也许色厉内荏。这是因心理品质的不同而区别的真伪。勇敢与懦弱的“真伪”问题还表现为另外一方面,即勇敢是不是真正的勇敢。比如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胯下之辱”也不是真正的懦弱。这是因道德评价的不同而区别的真伪。可见勇敢与懦弱不是简单的气质问题,而是涉及到面子或尊严,涉及到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
勇敢是有层次的:最低的是血气之勇,街头的好勇斗狠,战场上的勇敢冲杀,都属于这种,古代称之为匹夫之勇。与血气之勇相对的是血性之勇,血性之勇又包括节义之勇与成就之勇,“节义之勇”又分义愤之勇与死节之勇。义愤之勇是出于某种道义而表现出来的勇敢,武松是个典型的例子。死节之勇即“死节者”的勇敢,是为了气节而死的勇敢。有一点一定要明白,无论忍受的是面子之辱还是气节之辱,还是利益的损失,忍耐不一定就是懦弱。也就是说,节义之勇有可能被“极端化”,即任何种类的忍耐或屈服都被说成是“没有血性”的懦弱。实际上,佛教所倡导的即是“忍”、“静”、“禅”的境界。
人人都想做出成就,但未必人人都有成就之勇;成就之勇必须是在遭受重大挫折、污辱、耻辱之后还能保持或体现的勇敢。成就之勇与成就感、成功的欲望不一样。成就感是人人都希望有的,而且也很容易就有,不需要勇敢;成功的欲望重点不在成就,而在名气或权力地位;成就之勇的重点在个人成就,在人生的自我满足上。因为面临了而没有体现节义之勇,所以成就之勇的表面似乎是懦弱,是屈服,是失节投降――这些是不符合节义之勇的极端化要求的。对于创业者来讲,需要的就是成就之勇。
从心理学方面来讲,勇敢与懦弱是意志品质的问题,是意志的坚强与脆弱,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明白,什么是心理品质上真正的勇敢;但毅力或意志的坚强并不仅仅表现在勇敢上。勇敢与懦弱只体现在生死之际,或有生死之虞之际,或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之际,或将有肢体冲突之际。所以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讲,毅力、意志坚强、争强好胜、勇于进取、积极竞争斗争等等不是真正的勇敢,当然也不是懦弱。
可见,无论是血气之勇,还是节义之勇、成就之勇,做一个勇敢的人是多么难!鼓励小孩的话“要勇敢!”对于大人来说,就是不负责任了。懦弱与屈服倒是容易,可懦弱与屈服意味着耻辱。一个有血性的人,也许可以没什么荣誉,但也绝对不能有未经雪洗的耻辱。如果说节义之勇是高要求、血气之勇是不屑之事,那么成就之勇、意志的坚强与毅力,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应追求的了。&
():分享美好人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在人生道路中,有着快乐与悲伤,有人说过:如果你把你的快乐告诉你的一个朋友,你将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如果你把你的悲伤告诉你的另一个朋友,你将减少一半的悲伤。有的人说:在保留老朋友的同时结交新朋友,因为后者是银,前者是金。也有的人认为留住爱比找到爱更关键。随着年龄的变化,虽然我的性格该变了不少,但这个习惯依然陪伴我,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与知己分享美好人生,乃人生的一大乐趣。
那么,如何与知己分享美好人生呢?
首先,要把普通朋友变作知己。也许你习惯了呼朋唤友,但最终能留在你身边的总是少之又少。而陪你经历风雨的只有真正的知己才能做到。如果志趣相投,心灵契合,为人真诚,那么这样的朋友值得花费你更多的时间精力做进一步接触。如果你誓将一位朋友变为知己,就应该自始至终地报以信任、欣赏的态度,不要吝啬于赞美,时常表达心中的感激,并将谢意化作体贴的行动。
其次,要与知己分享美好事物。朋友是用心来交流的,想念他们的时候,随时随地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发条短信告诉她们你在想他们。也许自己的烦恼可独自消受,但是快乐的事情一定要有他们的份儿。圣诞节、新年,给他们分别寄出一张手写的卡片,互联网俱乐部和电子邮件也是一种方式,上面写满真诚的祝福。感谢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你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要和朋友们共同成长。最终将几个朋友凝结在一起的不是名利也非其他,只有内心的共同成长。如果不想与那些优秀的美好的朋友们因时间的推移而渐行渐远,就要加强和他们的联系,时常促膝长谈,困难时相互鼓励,奋斗中彼此支持,风雨中一同进步。
让我们绽开最灿烂的笑容,给新的一年增添灵动的风景;让我们品味岁月的甘甜,收获成长的豪情!用分享品味人生,用真诚品味回忆,用真情品味朋友,用真心品味工作,用勤奋品味学习,用感恩品味幸福,用宽容品味年轮,用博爱品位人间!&
():放弃是一种闲庭信步的淡然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如何努力、如何坚持、如何永不言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放弃。人生就是选择,而放弃正是一门选择的艺术,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果敢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与其苦苦挣扎,拼得头破血流,不如潇洒地挥手,勇敢地选择放弃。歌德说:“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放弃失落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怨,放弃无休无止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辩解;放弃对情感的奢望,放弃对金钱的渴求,放弃对权势的觊觎,放弃对虚荣的纠缠。只有当机立断地放弃那些次要的、枝节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你的世界才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你才会豁然开朗地领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真谛。
放弃是一种智慧。“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只有学会放弃,才能使自己更宽容、更睿智。放弃不是噩梦方醒,不是六月飞雪,也不是优柔寡断,更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种拾阶而上的从容、闲庭信步的淡然。放弃是一种灵性的觉醒,是一种慧根的显现,一如放鸟返林、放鱼入水。人生是艰难的航行,绝不会一帆风顺。当必须放弃时,就果断地放弃吧。放得下,才能走得远!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追求。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反而会失去最珍贵的东西。电影《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懂得放弃,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饱满、旺盛。
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黄叶放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放弃完美的躯体,才能拥有一世光明;心情放弃凡俗的喧嚣,才能拥有一片宁静。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永久的掌声,必须放弃眼前的虚荣。放弃了蔷薇,还有玫瑰;放弃了小溪,还有大海;放弃了一棵树,还有整个森林;放弃了驰骋原野的不羁,还有策马徐行的自得。放弃时髦,是为了追求更前卫的特立独行;放弃热闹,是为了追求更丰富的心灵盛宴。放弃难言的负荷,方能解开心灵的枷锁;放弃满腹的牢骚,方能蕴蓄不倦的威力;放弃纤巧的诡辩,方能拥有深邃的思想;放弃虚伪的矫饰,方能赢得真挚的友情。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学会放弃,生活会更美好。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放弃其实也是一种美丽的收获。&
21.常怀感恩的心,必定幸福&
22.诚信是无形的资本&
23.不要算计人:算来算去算自己&
24.做人应该诚实&
25.不诚实的后果&
26.诚信:友谊的“保鲜剂”&
27.一诺千金&
28.不要轻易许诺&
29.耕耘诚实,收获财富&
30.困难只是暂时的&
31.失败是成功的邻居&
32.坚持意味着成功&
33.不放弃,才是正确的&
34.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
35.勇敢地从头做起&
36.面对困难,需要的是勇气&
37.把困难踩在脚下&
38.退缩就是你的错&
39.勇气是一种滋补剂&
40.不是失败,而是还没有成功&
41.积少成多,利用零碎时间&
42.让时间增值&
43.从昨天的时间里走出来&
44.战胜懒惰,做时间的主人&
45.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46.现在就做,不要明天再说&
47.抓住时间这个贼&
48.时间就是金钱&
49.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
50.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
():事实与真相不是一回事儿
言论自由,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是不辩自明的常识。一说到言论自由,中国人就容易联想起谣言。谣言这个古怪的玩意儿,历来都让中国人害怕。历史上,我们就有著名的故事:《流言三至,母不信子》,以证明谣言的可怕。这个故事的真相很简单,就是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曾母本来可以很简单地澄清误会,找到真相,这就是问一问自己的儿子。遗憾地是,当时的信息渠道还不如今天发达,要做这件事,她必须出去找到曾子或者等曾子回来,这可能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当然,她也可以等待官府的最后审判结果,在公堂上为儿子讨回公道。可是,她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立即丢掉梭子跳墙逃跑了,希望她老人家没有扭到脚。
为什么她等不及确认信息、了解真相就迫不及待地逃跑呢?是什么驱使她这样做呢?过往地一般解释,都说是流言的缘故。但我们前面已经发现,这个故事里并没有谣言啊,三个人所说的话,都是事实,却都没有反映出事实后面的真相。如果我们认同这个过往地一般解释,则我们必然认为那三个人不能说“曾参杀人”这句话。也就等于认同不准说事实,不准说真话。因为要禁止谣言,而最后却演变成禁止说真话了,你看奇怪不奇怪?其实,驱使曾母跳墙跑的真实原因是古代的株连制度而并非什么谣言和真话。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流言三至,母不信子”这个故事的真相。显然,这个故事无法证明谣言的危害。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故事《三人成虎》,也是证明谣言的危害性的。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戈尔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的总结,凭借这一成果,他因此获得了年诺贝尔和平奖。对于这个前半生都以从政安身立命的人来说,也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当然,也有人说戈尔的环保动机并不纯粹,就拿这部纪录片来说,到处充满了对共和党、石油财团的道德审判,动不动就把美国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拿出来说事。这部记录片凭借一张张精美绝伦的串联起来,把一个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幽默而且极具煽动性。戈尔的理论诉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地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呼吁大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然而,这个世界中,恐怕是最不靠谱的东西之一。只是论据,或者说只是打动人心的技巧,如果组织得当的话,完全可以震慑住你的观众,从而得到你需要的结果。戈尔的是在力图揭示一个真相,这个真相在戈尔眼中,是一个已经经过科学证明的假设,地球在变暖,后果很严重。地球变暖这件事似乎是客观存在,但其后果是否严重则不是那么好证明。无论是南极冰化、海平面上升、新奥尔良飓风、珊瑚白化、北极熊淹死,这些结果似乎都与地球变暖正相关,但似乎也都没有太确凿的证据说明这种正相关一定是因果关系。
最后讲一个教授讲的一个关于媒体的事情。说在某个华人城市,每年月日都要搞一次游行。当地报纸基本分为两派,有支持这个游行的,也有其实是不支持游行的(只不过嘴上不说)。前者刊登了一幅人山人海的照片,以证明这场游行如何深得人心,如何得声势浩大。而后者则刊登了另外一幅照片,图像上游行者稀稀拉拉,不成队形,以证明这场游行其实是没多少市民愿意参与的。两张照片全部是真实的照片,保证没有任何“技术处理”。只不过,前一张照片是在游行开始或高潮时拍摄的,而后一张,则是在游行快结束时拍的。其中玄妙,正常智商的人都明白所以然。
两张照片,统统是“事实”,但它们是真相吗?西方一些媒体,犯了专业主义的大忌。它们居然胆敢去“技术”处理照片。这已经沦落到事实这条底线之下了。但作为现代媒体受众,我们的确需要具备一些媒体素养。比如说,就是那个照相机,俯拍和仰拍,展现出来的图像,它们的象征是何其不同。事实是一种客观的东西。就说上面这个游行,有万人参加,或者有万人参加,这是标准的事实。但只要一涉及到这个游行的人数是否众多,立刻变成了主观的东西。因为众多还是稀少,本来就是个主观判断的产物。如果还要涉及到这场“事实”背后的“真相”,那就更“人类一思考,上帝变发笑”了。定性研究者抨击定量研究者的论据之一就是:只要去做调查,那就一定是主观产物。在社会学领域中,绝对的客观,根本不存在。
媒体,从来只能报道事实(如果它够专业主义的话),但却无法报道真相。套用英文的说法,便是:,。但是,我们人类可悲的地方在于,我们是透过媒体看世界的。即使媒体有专业操守,我们也只能了解事实。更何况,有着形形色色的过滤器,让媒体所反映出来的“事实”都是偏颇的,更妄谈什么“真相”。当代伟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列举了五种过滤器:媒体所有者、广告商、政府、媒介有关律令和对它们的抨击,以及意识形态(比如反恐主义下不能同情伊斯兰分子)。每一个过滤器都是强大的,强大到媒体永远是“戴着镣铐的舞者”。
有人这样认为:在民主社会里,国民和政府既不惧怕谣言也不惧怕事实和真相;而在专制社会里,却正好相反。有无言论自由,就是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不然,这个全球化的社会就是一个整体,不存在所谓的“民主社会”和“专制社会”。正因为我们是透过媒体看世界的,一切媒体都是正面宣传自己,不说自己的缺点;反面宣传对立一方,不说其优点。只有意识形态在当权者眼中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事实,真相,真理,良知等等都是次要的相对的,是可以被变通的。
敢说真话,发掘真相,探寻真理;三者之中,发掘真相是关键。掌握了真相,才敢于、善于说真话;也只有掌握了真相,才能发掘和发展真理。
():旅行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经历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相比实物,同样是花钱,旅行的经历更容易让人们获得快乐。对于年轻人,旅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对于成年人,旅行则构成一种经历。旅行经历的记忆持续时间更长,比实物更能带来乐趣。旅行经历更有利于带来积极情绪,经过多年时间的打磨,人们可能忘掉旅途中不愉快的事,比如排队时间过长等,而只会记得旅行中小孩脸上灿烂的笑容。记忆是很好的筛子,在时光的筛选下,我们会忘掉那些不愉快的旅行经历;我们重新编制记忆,将一些美好的感受放在经历中,但我们很难对实物做同样的事情,因为它们是实实在在的。旅行经历也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而实物却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当你想到某国去旅行时,首先应学习一点该国的语言。假如一个年轻人在旅行中,身边带上一个了解别国语言和风情的向导,那对他将是大有助益的。否则,他就可能像只蒙着头的鹰,到处乱撞,却很难说看到什么了。尤其是像中国、印度、埃及等等这样充满诸多神话传说的古老国度,如果没有别人介绍,自己是很难看懂那些古迹的。在旅行场所,尤其要注意“入乡随俗”,千万要注意避免卷入纠纷和决斗,了解当地的风俗十分重要,包括说话、饮食、问路等等。在待人接物上就必须谨慎,尤其在和那种性情鲁莽之徒来往时更要小心,因为他们总是乐于招惹是非的。在海上旅行时,尽管除了天就是海,航海家却总要写航行日志。而在陆地上,尽管有许多层出不穷的新奇事物,人们却常常忽略写日记。这是很奇怪的,难道一览无余的东西倒比应该认真观察的东西更值得记录吗?照理说来,在旅行中,日记是应该坚持写的。
在旅行结束回到故乡后,不要立刻就把已去过的异国丢到脑后,而应当继续与那些新结交而有价值的友人们保持通信。还应当注意,归国后不要改头换面打扮出一身异国装束。在人们问及旅行情况时,最好只作为一个答问者而不要做一个夸耀者。不要使自己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出了一次国就忘记祖先风俗的人,而应当做一个善于把别国的优良事物移栽到本国土壤上的改良者。一些人对独立于强大中华帝国之外的国家,比如蒙古、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尼泊尔、不丹等等,表现出不能容忍与理解的心态,这就更加让那些急于想独立的某些地方有了充分的理由。
当你喜欢上了旅行,自然就会喜欢摄影,也会喜欢写作,因为摄影和写作是对旅行最好的记录,是对回忆最好的展示,是对生活最好的表达。其实,人生也是一次旅行,是一次单程旅行。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不要错过旅途中的每一机会,不要错过旅途中的每一次小小的感动,更不要错过每一个值得珍惜的人!&
():野心就是雄心
在英文中,野心和雄心是同一个词:。
野心与雄心其实是一回事儿!野心与雄心是盖棺论定的,是因结果论英雄而分开来的!在盖棺论定前,一般用雄心!形容成功者叫雄心,树雄心,立壮志。我们说某人:年轻有为,雄心勃勃,雄心壮志。修饰败者就是野心,一旦贫困潦倒,辉煌不再,或者蹲监狱(也叫蹲笆篱子)、被打倒,就说成野心勃勃;而且还要加上狼子二字,狼子野心。因此,雄心未达成就是野心,野心达成了便是雄心。
人们从小就应该树雄心,立壮志,有出人头地的想法,有一鸣惊人的念头,有出类拔萃的打算。但是不能有野心。而实际上,人们都有野心,都不愿意寄人篱下,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但是人们都不愿意说,更不愿意表现出来。一旦表现出来,发现你有狼子野心,人们就会防备你,远离你,嫉妒你,恶语中伤你,无中生有你。其实,人有野心是正常的!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但是有野心,欲实现自己的愿望,应走正路,靠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出贡献,决不能哗众取宠、溜须拍马、羁縻人心。野心不是贬义词,它是人们对成功的欲望和渴求,没有野心我们就会目光短浅,就会安于现状缺乏开拓。雄心存在的意义在于,正是有这样充满浪漫英雄色彩的想象反复刺激自己的神经末梢与兴奋中枢,能带来难以言喻的美妙快感,那种快感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而这也正是一个人成功所必备的。
说是说,做是做!究竟怎样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简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恒定的陈规!一切都是结果论!结果论英雄,地位定雄心和野心。当一个特殊的人失去争雄霸世的资本后就会被说成野心,最多只能得到几声微弱的感叹同情而已。成就一番霸业的人后人多冠以为雄心,他们所作所为不需要你的认可,不论你如何说他们已成为一个时代或某方面的主宰,以他的实力向世人证明他才是强者,其根基不可动摇,其威名早已令四海叹服。
不论怎么说,凡尘里每个人都具有英雄情结,膜拜强者、崇尚英雄,就是没有英雄行为,总归有一颗飞扬的英雄心吧!就说我们自己,谁没有为成就事业而努力过奋斗过?天下英雄,气贯长虹!一个成功之路的人最重要的是心气,做惊天地泣鬼神事业的人,就不单是心气就能行的,除了天赋异禀,他至少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具有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一览众山小,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天下纷乱豪杰四起,造就了一批批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的英雄。
无论是雄心还是野心,都是为了人生更大的成功!有一种说法,认为雄心与野心区别在于:雄心为公,野心为私。欲用自己的才智为多数人乃至天下人谋幸福,干一番大事业者,为雄心;欲为满足自己贪婪的私欲,不顾良心道义者,为野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你确为天下人,天下人亦为你,只要你是一个真正为天下人着想的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会给你很高的荣誉和有力的支持。自古又有许多野心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良心和道义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才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为此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完全置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利益于不顾,迷信的是个人权谋,因此总是与他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当野心膨胀到极顶时,则会造成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因此,野心勃勃也好,雄心勃勃也罢,如果说野心与雄心是一回事儿,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一颗正义而善良的心!一颗飞扬而坚毅的心!!!
():迷信与信仰对“信”的不同追求
广义的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它可以是指迷信宗教、迷信某种学说,也可以指迷信明星、歌星,或迷信某些“成功人士”之类的“偶像”。迷信主要指不合理的、自相矛盾的、与生活脱节的、不能使人积极地面对生命的思想与行为。
狭义的迷信,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讲,迷信活动一般是专指民间的神汉、巫婆、算命先生等所从事的抽签、打卦、算命、看相、驱鬼、跳大神等活动。占卜算命只是一些人的信口雌黄、不负责任的预测,完全无视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绝大多数的占卜者都只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句来看算命者的反应。他们忽略了个人所处社会中千变万化的因素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存在。算命、占卜所销售的只是一种廉价的成功,一种不须努力便可达到称心如意的虚幻世界。如算命的常告诉人们:只要改一改姓名的笔划,便可以飞黄腾达,逢凶化吉;只要在门口装个镜子,便可以消灾解难;只要把祖宗的墓穴选在适当的地方,便可以改变整个人生的命运,结束坎坷的生涯,撞上官运和财运。如果成功果然可以来得这么容易,世上还会有失败者吗?
迷信的人由于存在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也由于希望幸运之神终有一天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所以倾向于抗拒理性的判断和客观证据对迷信的驳斥。如果改一改姓名的笔划就可以致富,我们又何必要努力读书、工作?如果有一个占卜专家去非洲埃塞俄比亚,给那些非洲人改个好名字,非常的饥荒问题岂不是可以完全解决&他岂非刹那间成为第三世界的“救世主”?迷信者的心理基础,一是希望“不劳而获”,二是“填补空虚”,三是寻找“安全感”,四是个人“好奇心”。一个国家或社会如果充斥着这类人,势必贫弱不振,因为这些人或者是懒得去探讨事物的规律,或者是不了解个人或群体成败的关键,只是守株待兔,等待一些虚无飘渺的“外力”来挽救。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神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教程。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互联网纾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的指向是“意义”。“意义”的背后是“价值”。信仰是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信仰是文化中那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纲,是根本。信仰具有“主观性”,即主观上认为是“对的”和“好的”。主观上的认定与客观的矛盾是信仰导致的各种冲突的原因。相信科学的人认为科学的正确的,相信“上帝”的人认为“上帝”是万能的。但是,主观上认为对的东西,客观上却可能并不正确(关于科学与宗教,以后将专题讨论)。
对于某种宗教信仰,信仰与宗教同义,不同的宗教就是不同的信仰:有神论的宗教,就是信神或上帝;无神论的宗教,虽是一种神格化了的人,但仍旧与神有关;没有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也就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不信神或上帝,就不一定没有信仰。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常常就有科学家自称或被称为“自然神论者”,这是在面对整个自然而不是自然的具体对象的意义上这样说的,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客观性与逻辑性是无可怀疑的。
信仰就是让你觉得这一辈子过得有意义的东西,因为信仰的生存期是涵盖许许多多的个体的生存期的。比如说,政治信仰,如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当你从事这个事业的时候,有一种即使你死了,你所从事的事业仍然会发展下去、你仍然可以预料到自己死后它的发展轨迹的感觉,从而也就没有了那种对死后感觉不到一切的恐惧。宗教信仰,相比于政治信仰,有一个人格化的神,所以多了一些人性化。宗教信仰的来源,就是人类个体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界时那种弱小、无力的感觉,于是人们希望有一种自己之外的存在,能够时刻的庇佑自己。这种强烈的愿望与期冀在文明早期落在了已死去的部族的领袖、自己的直系祖先身上——称之为祖先崇拜。
作为一个自然人,只要在茫茫宇宙中找到那么一个东西、一个观点来寄托自己生命层次上的希望,可以用它来解释自己作为一个自然界中人这种生命形式的意义,就可以称其为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可能在周围人眼中是虚幻的、可笑的、不合逻辑的,但是只要自己认为它是存在的,可以从中获得生的力量并在短载的生命过程中执着于此,那么,对于自己来说,它就是合理的。因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义的。“因为我活着,所以我活着”,这不是人的存在状态,这只能是猫的存在状态。人,一定要找出活着的意义来。信仰就是这样一种让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一个西方哲学家说:“人是唯一不凭靠面包而活着的存在物”。若是没有意义,人是活不下去的。信仰给人的生命以意义。因此,信仰是道德的核心,使人活出一种更高的标准。
宗教与迷信都是以“有神论”观念作为思想基础的(无论是人格的神还是神格的人),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在整个原始社会里,宗教和迷信的界限很难分清楚。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产生了定型的、完备的、系统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等等。从此以后,单纯以巫术驱鬼为特征的迷信活动逐步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粗俗的鬼神迷信。我们需要把宗教与迷信区别开来。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宗教起源于对学说的教条性理解与宣扬,但宗教的发展则基于信众的无知、无助与盲从。
因此,宗教与迷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迷信是从有神论观念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是宗教。迷信所从事的装神弄鬼、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如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字算命等等,起着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心、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作用。它对“信”的追求是“鬼神支配着人们的命运”,对事物未知其道理,未经自己实证就采取立场肯定或否定。而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它对“信”的追求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还是一种一定形态的文化现象,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还是一种同一思想信仰的人们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也就是与宗教信仰、宗教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所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还是不信?信什么?不信什么?怎样信?大家自己早就决定了!
():周易学的哲学内涵是世界哲学的瑰宝
《周易》是一部书,当你回答别人时,加了书名号的周易,就是指一部书。这部书比世界任何一部书写作时间都长。《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能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历经种种坎坷与考验,或褒或贬,时衰时兴,却依然默默地在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其精华。
第一作者,据说是伏羲。伏羲出生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吧,当时没有文字。伏羲为了和别人沟通方便,就画一些符号来记事或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些符号,经过不断演化就是后来的八卦。这时的《周易》还只是停留在符号学阶段,就是八个符号图。每个卦分三个层次,或者说三段、三个高度。
第二作者,出生在周朝,当时距伏羲年代要跨过一二千年时间。当时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起来了,周文王被关在牛棚里面。文王没有事干,就研究起八卦来。这一研究,就把八卦推衍出六十四个出来,就是八八六十四卦的由来。六十四卦每一卦是六层含意,也就是后来说的六个爻,或者理解成六个高度。
第三作者,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文王弄出了六十四卦之后,还只是符号。所以,他的儿子就和他一起加了一些文字。周公主要是用汉字表达《周易》,写了一些哲理、故事之类的事,放到了每个卦和爻中,就是后世说的卦辞、爻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易经》。所以,《易经》和《周易》不是一回事,《易经》是《周易》的一部分。
第四作者,是周公之后又过了六七百年以后。因为周公《易经》记述的东西和六十四卦符号,有些人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时就有人研究起《易经》来。研究的结果,写成了十篇文章,就是著名的“十翼”,也叫《易传》。其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也修订过《易传》,所以有人也说孔子是《易传》作者之一。《易传》和《易经》合起来,就是《周易》。
周易不加书名号时,就当周易学讲。也就是说由《周易》这部书而衍生出来一门学科,就是周易学。周易学应用最广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于算命。而应用最好的,最有成就的,不是算命,而是中医学、风水学和信息学。作为学术思想,最有深远影响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周易学可以用来治病,可以用来建筑,可以用来编码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用来指导思想。所以,有人说周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其实,作为文字书的《周易》,没有那么大作用,就是古文而已。多点古文知识、历史知识,就可以读懂了。过于神秘化这本书,涉世不深的学者,会骂:“狗屁《周易》,都是江湖骗人的”。因为他读不出来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的东西。
周易是一门以规律学为研究原理的学科,包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生命规律的研究。它是根据《周易》这部书成书原理,汲取精华,经过不断推衍、发展而来的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哲学的瑰宝。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如质量互变规律、因果规律、极及律等),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指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风水的科学内涵不可忽视
风水,也叫堪舆,是一门复杂学问。很多人认为风水就是迷信,一些重要的书籍,如《辞海》等,也对风水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实际上,风水有很多迷信的东西,但也有很多科学的东西。风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基础上,探索出的一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律,并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把这些规律升华应用到选址学、规划学和设计学,用来确定建筑的地址、朝向、门口、尺寸、形状等,以达到健康或平安等目的。因此,在将“风水”一词翻译成西方语言时,并不含有、的词意,而只能音译为。
常听人说,某个宅院风水不好,换过几个主人,大多破财而终。人们自然的认为是那破财的坏风水让主人们破了财。其实是相反,那是主人们不识风水所致!是因为主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瑕,一是头脑简单,对事物根本没有感觉。他们只能靠运气;二是冲动型,永远不信邪,十分愿意担风险。常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所以一个思维方式正常,和谐,平稳的人应该是不会买那风水不好的宅院。其实风水是正常,和谐,平稳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抽象描述。当我们面对风水时,它是在验证我们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事,是在验证我们的世界观。当然,您若能多学点风水,它多少会改善您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中国古科技理论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由三部分组成,即气、数和象。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它们是:能量、信息和态势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开,又界限分明。气,是客观存在,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可假设为能量。数,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程序或逻辑,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可假设为信息。象,是气根据数而存在的形式或变化的态势。用现代科学概括为:象是能量依据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态势。&
中国风水学的三大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中国是个务实的国家,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风水学原则包括整体系统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依山傍水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验原则、水质分析原则、坐北朝南原则、适中居中原则、顺乘生气原则、改造风水原则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风水讲求坐北朝南原则。背(北)靠青山,冬可挡住凛冽的寒风,夏可迎清凉的南风;前临潺潺溪流,则提供必需的水源;深山密林又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如此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使生活在此的人心旷神怡,而坚实的岩层地基又使建筑物可历经数百年而不倒。我国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处在北温带,太阳多从东偏南升起,从西边落下。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住宅的门、窗朝南,可使更多斜射的太阳光线进入室内,从而提高室内温度。而在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从门、窗射入的光线相对就少,从而能保持室内有一定的凉意。再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宅舍朝南,盛夏季节可避开下午最热时的直射阳光,隆冬季节又可避开西北寒风,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中国风水学是宇宙星体学、天文学、天体运行方位学、地球物理学、地磁方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社会伦理学、美学、人体信息学、气象学、空间选择学、时间选择学、民俗学、做人哲学、玄学、易学、预测学、阴阳学、五行学、形气学、理气学、日课学等等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智能的结晶,这是我们后人所应学习继承,应大力发扬光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风水不是万能的,风水也只是影响人生的一种力量。中国风水学虽博大但杂乱,虽精深但虚玄,虽可验证但少数据,虽有作用但多无科学根据,尚存在很多局限性,广而无边,深不见底,艰以学习,难以操作,尚泥古不化,裹足不前,为此,但愿风水同行们能摒弃成见,在考古践今的同时,努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它、充实它、完善它、提升它,是所至望!
因此,风水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其中的科学内涵不可忽视。
():人格缺陷是急待调整的心理障碍
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格的属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适应性、自然性、社会性等。由于人格的心理属性的变异(心理疾病)所导致的人格缺陷,成为家庭暴力、社会危害的重要源头和成因之一。
人格缺陷是相对人格障碍而言的。人格障碍是一种病态,心理学上对其研究已较为丰富;而人格缺陷在正常人身上均有所体现。人格障碍的反面是人格健全。人格缺陷是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可与酗酒、赌博、嫖娼、吸毒等恶习相关或互为因果,是介于人格健全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后的无奈感悟人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