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城市精神作文读后感

     近日,市委四届55次常委会会议审定通过“崇文尚德、包容创新”为武威市城市精神。

  “崇文”是武威文化特征的概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崇文重教,文化兴盛,文脉绵长,以文化人,是武威崇尚文化的鲜明特质。“尚德”是武威人精神境界的体现。武威历来尊崇厚德载物、以德为先、以德育人,人民勤劳节俭,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倡兴仁义,有乐善大气的精神品格。“包容”是武威人地域精神的特质。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武威兼容并蓄的宽阔胸襟和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创新”是武威人精神动力的诠释。武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创新精神厚重,敢于创造、与时俱进。

  “崇文尚德、包容创新”充分体现了武威城市的灵魂,传承了武威厚重的历史文化,反映了武威城市内涵和人文素养,彰显了武威城市特色风貌,展示了武威人民精神气质,代表了武威城市形象,将为我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崇文尚学、崇德向善、绿韵萦绕、清新洁净的文城、德城、绿城、清城,向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不断奋进,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武威城市精神,不仅具有时代性、人民性、传承性、地域性等显著特征,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能够引导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自强不息,能够增强武威文化内涵、引领城市不断发展,有利于让全国乃至世界更加全面准确了解武威,提高武威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将成为向外推介武威、展示武威形象的独特品牌和靓丽名片。

――民勤县学习宣传践行武威城市精神侧记

  初夏的民勤县城,各类宣传牌、电子屏上,“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武威城市精神宣传语随处可见。干部群众不仅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更以实际行动践行城市精神,助力武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市民素质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和基础。民勤县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文明道德风尚培育入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践行城市精神,争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礼仪的倡导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在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校园以及文明家庭创建当中,要将体现城市精神的内容转化为创建体系的指标,让更多的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城市的群众性精神创建活动当中来,真正使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全面转化为市民精神气质和文明素养。”民勤县文明办负责人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浓浓的书香味,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气质。民勤县把全民阅读作为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抓手,着力加强图书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电子借阅机、数字图书馆等公共阅读设施建设,努力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面向基层、惠及大众、兼顾重点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民勤县图书馆馆长路林平告诉记者:“在践行城市精神过程中,广泛开展全民阅读、经典诵读等活动,努力将全民阅读活动培育成公民教育的品牌项目,让浓厚的文化氛围浸入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让崇尚文化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走进民勤一中校园,到处都散发出浓浓的书香味。为弘扬践行城市精神,增添城市人文魅力,让真善美扎根青少年心灵,学校先后邀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特骋专家桂汉良教授和天津大学郭红宇教授,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主题为学生开展讲座。“我们通过专题讲座,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创新热情和学习动力,在理解和践行城市精神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力量和人文滋养。”民勤一中校长乔永宏说。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民勤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连日来,民勤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通过学习研讨、座谈交流等方式,着力深化对武威城市精神的认识理解和弘扬践行。“作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民勤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创新上做文章。综合考虑沙、水、林、草等因素,积极从树种选育、造林模式、林草自然更新、地表结皮形成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民勤防沙治沙水平,以创新精神和实干劲头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崛起。”林业工程师张世虎说。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崇文:武威文化特征的概括

――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读之一

  武威,古称凉州,是1982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历史古都型和深厚文化底蕴,位列全国前两批7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中。苍茫三千年,武威以其众多的文化式样和浑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始终同西安、洛阳等名城一起领跑关陇大文化的赛道。在古凉州这片土地上,自古人文鼎盛,文脉绵延,发生了许多件推动中华文化进程的历史事件,培育了千百位载入史册的文化名流。古凉州崇尚文化,也在不断创新文化,因而“汉代简牍”、“五凉经籍”、“凉土译经”、“凉州大曲”、“凉州词”、“西夏文书”等不可复制、独具凉州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历来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今天的武威正在进行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凉州文化论坛”、“凉州讲坛”、“凉州文化沙龙”的举办,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等,都在一以贯之地传承文化、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

  “文物当年似两京”

  在祁连山北麓,从古洪池岭(乌鞘岭)、黑松驿向西,天梯山、塔儿湾、磨咀子、青咀喇嘛湾、旱滩坡,直至莲花山,近三百多里长的沿山地带,密集分布着汉、晋、唐、西夏地下文物。这座巨大的武威历史文化“地下博物馆”,近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向世人展示了凉州人世代崇文的动人细节。

  早在秦汉时期,姑臧就是河西走廊的文化中心。先民们崇尚文化,不仅有“学阙”这样的读书场所,而且城市里坊置有“史官”、官衙置有“博士”。磨咀子出土西汉墨书中,载有“西夜里”等城市街巷,是先民们从事夜间文化活动的聚居区。“五经”诵读在西汉已经普及,“小篆”和“隶草”等书体文字在民间广泛使用。出土的“平陵敬事里张伯升”、“姑臧北乡阉道里壶子梁”等旌铭墨书,系西汉凉州人所书,它们高超的小篆书法艺术作品,被视为古代书法国宝,见证了古凉州人领先陇上的文化水平。东汉凉州先民抄写在简牍上的医药方、仪礼典籍、官颁文书等文字,浓缩了古代中国“六书”发展的历史,侧面反映了武威汉代先民城乡诵读的普及程度较高,尽管凉州“三通三绝”,战乱频仍,但崇文读书的连续性从未中断。

  两汉到十六国时期几百年间,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存品类良莠不齐,但凉州人仍以高昂的人文热情,延续优秀的文脉,保存了品相精良的大批文化遗产。在史马迁、刘晔等人伏案创作史书的同时,凉州人也写出了史地名作《西河旧事》《十三州志》和中国早期的天文历法著作《甲寅元历》,“冠绝关陇”;同时,凉州人还保存、重编了中原失存的“数学鼻祖”《周髀》。元嘉十四年(437),凉州人向南京刘宋王朝一次性输去失存经史古籍154卷,其中的《文检》6卷、《四科传》4卷、《古今字》2卷、《乘丘先生》3卷等已在中原佚散近200年。

  凉州城乡的诵读、教授、学术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段空前兴盛。前凉沙弥抄写的《法句经》、后凉王相高小楷《维摩诘所说经》,均为大型博物馆的珍品书法作品,与另一件凉州铸造的“灵华紫阁金措泥筒”铭文一起,见证了凉州在古代书法、书体变革史上艺术传承的一致性和严密性。文脉绵延如此纯粹、有序有迹,在中国文物遗存史上尚属个例。

  凉州是五凉古都,国王张轨、张骏、张重华、沮渠蒙逊等带头提倡崇文重教,凉州文治大兴。《晋书》等正史载:“凉州号有华风。”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崇文重儒的风气,吸引了中原饱受战乱的士族、学术家庭络绎不绝迁往凉州。“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史学大师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阐述:“凉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中国通史》称:“凉州在当时是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触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区。西方文化在凉州经过初步汉化以后,再向东流。音乐也是这样,隋燕乐九部,唐燕乐十部,除清商乐、巴渝舞两部是汉魏旧乐,高丽乐来自东北,其余全是西凉乐和西方诸国乐,凉州乐的曲调尤为流行。”

  “文物前贤起后生”

  三千年文脉的浸润,使凉州人形成了勤于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以经儒学术经世致用的传统。凉州人对传统经籍的诵读、讲授代代不辍,五凉遗存的《新簿》四部,是中国早期的群书总集,自“京华荡覆”后,大都佚失。凉州人不但保存了这部后来皇家书《永乐大典》的“底本”,而且通过学术活动加以注解、引申,产生了魏晋时期著名的学术家祁嘉、索绥、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威城市精神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