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唐代佛,菩萨的形象,谈谈对唐代法海寺壁画高清大图的写实性特点的认识

嘉惠堂主的日志
唐代美女香妆的顺序
已有 8910 次阅读&
开放与辉煌——隋唐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繁荣阶段, 确立的各种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牧业、手工业以及金银器制造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随着陆、海两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也空前繁荣,当时有三百多个国家及地区与唐朝有友好往来。唐朝铸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篇章,并居当时世界文明的领先地位。唐朝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有些侨居海外的华人仍被人称为“唐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被称为“唐人街”。
(一)东方名都
隋朝于公元581年建国,第二年就开始营建都城大兴成。大兴城是由鲜卑人宇文恺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照完整的平面设计和详密的规则制度来营建的都城。大兴城的主体工程仅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就建造完成,这也是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壮举。唐都长安城就是在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增修和完善而建立起来的,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整个城才基本建设完毕。经过隋唐两代历时72年的建设,长安城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宏伟、建筑最壮丽、布局最规整的一座著名的都城。唐长安城周长36.7公里,面积83.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它的面积相当于汉长安城的2.4倍,明西安城的9.7倍。同时,比公元446年修建的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7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阿拉伯首都巴格达大6.2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盛事王朝的宏大气魄。
唐朝长安城的总体布局分为三大部分,即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长安城的最北部,地势高敞,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反映了封建皇帝居北而立,面南而治的儒家传统思想,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宫城以太极宫为主体,内有16座大殿和很多楼阁亭榭,是唐初的政治中心。 从唐高宗开始,皇上迁至北郊龙首原上的大明宫来处理朝政。太极宫、大明宫和玄宗时一度成为政治中心的兴庆宫,合称为“三大内”,是长安城中最主要的建筑。
皇城位于宫城的南边,又叫子城,是中央政府各个机构所在地。皇城和宫城之间只隔一条东西向的街,称为横街。横街宽440米,与其说是一条街,不如说是一个大广场更为贴切。
外郭城是一般居民和官吏的居住区。城中有十四条东西向大街和十一条南北向大街,这二十五条笔直宽敞、相互交错的大街,将外郭城整齐地划分为108个区域,即108个坊。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诗》中描绘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整齐划一的街道。朱雀大街是长安城的中轴线,将整个城分为左右两部分。朱雀大街在当时的宽度为155米,非常宽阔。外郭城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贸易集市,即东市和西市,是当时唐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市场,也是国内外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唐长安城的人口大约在百万左右,这里还包括百分之五,也就是五万左右的外国人。唐长安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都市,她以博大的胸襟,吸收融汇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成就了辉煌璀璨的唐文化。
(1)莲花纹方砖(大明宫翰林院)
莲花纹方砖出土于长安城大明宫翰林院遗址, 是唐代宫殿建筑中的主要材料之一, 同类的方砖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发现。
(2)“西坊天宝”铭文砖
(3)鎏金铜辅首(大明宫)
(4)兽面纹脊砖(1994年曲江出土)
(5)莲花纹石柱础(1998年兴庆宫出)
(6)三彩四合院(独立柜)(中堡村出) &&&
&&1959年西安西郊中堡村出土。这组建筑模型共有十二件,其中房子九座、亭子两件,大小各不相同。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由南到北分别排列着大门、中堂、后院、正寝、东西两厢各三处廊屋,以及后院中的假山池,构成一个完整而疏朗的封闭式建筑群。在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彩假山,只见它层峦高耸,满山施翠,碧水盈盈,尤其是山腰处双栖飞鸟,山下对鸟饮水,充满了勃勃生机,呈现出一副和谐的自然之态。
&&&原只限于上层贵族的私家园林,唐代时普及流行到整个社会,成为长安里坊中一个主要的建筑模式。官僚贵族多在自家庭院或别墅内穿池堆山,树花置石,构山积水,将自然景观浓缩于自家宅院之中。中堡村出土的唐三彩宅第模型可以说是唐人理想宅第的典型缩影,集中反映了唐人的园林思想。
A 唐代疆域图
东至大海;西达威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抵南海。
B 隋唐世系表
&&&&&&&&&&&&&&&&&&&&&&&&&&&&恭帝(杨侑)
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
&&&&&&&&&&&&&&&&&&&&&&&&&&&&&越王(杨桐)
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周(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哀帝(李 &)
C 唐都长安城平面图
D 日本平城京平面图
&&平城京遗址位于奈良盆地北部,大部分在今天奈良境内。元明天皇于河铜元年(708)下令营建平城京,并于和铜三年(711)年自藤原京迁入。
&&平城京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模仿唐长安城建制,全城分为东西两半,分别为左京和右京,和日本历代都城一样,平城京周围不设城墙。南面正中设象征性的罗城门,为都城正门。罗城门与宫城的朱雀门相对,朱雀大街贯穿其间,全长约3.8公里,宽72米。
E 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含元殿是大明宫内第一座正殿,龙朔三年(663年)建成,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含元殿主要功用是举行元旦、冬至的大朝会。唐代诗人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朝会的场景。
含元殿建于龙首塬南坡高地上,地势高敞,视野及其开阔,既可远眺南山峰峦,又可近观长安街坊。龙首塬上下高差达十余米,被分筑成三层平台的形式,殿堂就坐落在三层大台上。实际测量后可知殿基台高3.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殿阔十一间,进抵四间,四周各有一檐廊。在殿堂西南30米处建有栖凤阁,东南对称位置则建有翔鸾阁。两阁均为 “三出阁”形制,与殿堂间以曲尺形长廊相连。在塬下东西两侧还建有东朝堂和西朝堂。朝会时,百官由朝堂等上三层大台进入含元殿,必须经过被称为“龙尾道”的坡道。
&&&含元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自强东路,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含元殿遗址整体保存较为完整,“一殿、两阁、两朝堂”的布局非常清楚。1995年中国、日本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协议,三方合作实施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现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中。
动漫展示唐长安城全景及城内宫殿、里坊、两市、园苑等。
&&唐都长安城是以隋代大兴城为基础,不断修建和扩充起来的宏伟都城,它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宫城,是供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包括太极宫、东宫和掖庭宫。太极宫位于宫城内中部,正殿名为太极殿,是皇帝的正衙,承天门是宫城南面的正门,是唐朝历代皇帝颁布诏令、赦宥和朝会大典的地方,故当时称为“前朝”。
皇城位于宫城南面,也为长方形,是百官衙署所在。东西向街七条,南北向街五条。其中东西向的一条“横街”宽达200余米。
外郭城平面呈长方形,城东、南、西三面各开三门,其中明德门是长安城南面正门,城正中有一条贯穿皇城朱雀门直至外郭城明德门的南北大街,名为朱雀大街,这是长安城的一条中轴线,万年与长安两县就以这条大街分界。万年县领街东54坊及东市,长安县领街西54坊及西市。
&&&里坊,隋代称里,唐代称坊。南北八条街、东西14条街,纵横交错地把外郭城分为114坊。其中,东、西两市各占2坊,芙蓉园也占2坊,故实有108坊。
&&&两市:长安城内的商业区域,称为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皇城外东南和西南。东西两市形制相同,周围筑墙,每面各开2门,有南北和东西向街道各2条,街宽约16米。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据《长安志》记载,当时仅东市经营的商品门类就有220行,店铺总数估计应有几万家,可以相像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园苑,长安城及其周围,建有一批专供皇帝及皇室游玩享用的苑囿。长安有四个皇家苑囿,禁苑、西内苑和东内苑在城北,芙蓉园在城东南。诸苑外围环筑高墙,用以隔绝百姓,院墙四周开置苑门,已备皇家成员游幸。苑囿地域辽阔,场面奢华,是皇室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地方,不仅如此,还起到了拱卫宫城的作用。娱乐作用和拱卫作用的有机结合,是唐代帝王设置禁苑的妙用。
(二)开元盛世
1、公和仓廪俱丰实——农牧业
唐朝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国力昌盛和文化灿烂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开元天宝年间已出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和仓廪具丰实”、“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的鼎盛状况。
唐代的畜牧业十分发达,特别是养马业最为兴盛。由于军事国防的需要,唐代养马业主要由官府垄断。官方养马管理机构完善,经营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据资料记载高宗麟德年间仅官方养马就达七十万六千匹,这是在古代国家养马的最高数字。在官方养马的同时,政府还以特殊优惠的政策,支持民间养马业的发展。广大西北地区的草原被辟为牧场,同时引进和培育许多优良马种如吉尔吉斯马、阿拉伯马、伊兰马等。除养马之外,唐代还大量畜养牛、驴、骡和羊等。尤其是耕牛,随着唐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牛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畜牧技术方面,已是“牧养有法,医疗有方”,这些都标志着唐代畜牧业的兴旺发达。
(1) 铁农具一组(犁、铧)
唐代不论是北方的旱田农具,还是南方的水田农具,从耕作、中耕到收割的农具,都进一步得到完善并且系列化。
(2)陶家禽一组(黄釉牛、猪、彩绘陶蹲狗)
唐代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得到扩大,畜牧业在此情况下种类繁多。这几件陶家禽就从一个侧面了反映了唐代农业的生产状况。
(3)彩绘陶马
唐代马的用途非常广泛,无论作战、运输还是狩猎等,都离不开马。唐人爱马,马在动物形象中被塑造的最为成功,艺术家门抓住了马的神情,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生气盎然,栩栩如生。
(4)三彩仰头马、低头马
这两件三彩马线条流畅、神完气足,工匠们把它们俯首闻骚和仰天长啸的动静之感塑得极其自然逼真。
(5)彩绘骆驼
&&唐代中外交流频繁,在西行的丝绸之路上,吃苦耐劳的骆驼是当时最得力的坐骑。现实生活中形体硕大、行走迟缓、举止笨拙的骆驼,经过唐代工匠的艺术加工,都显得那样轻捷俊美、强劲雄伟。唐代雕塑作品中的骆驼有双峰驼和单峰驼,其中高大的双峰驼居多,身材较小、四肢修长的单峰驼较少见,这种骆驼产于阿拉伯、北非和印度等地。
A 唐的前历代人口增长统计表
B 曲辕犁构造原理及使用说明
&&唐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进步,最主要的是发明了曲辕犁。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操纵灵活省力。坪和箭可以调节入土的深度与角度,从而使重量减轻,曲辕利于掉头转向,这样既提高效率又节省人力和畜力,在黄河流域普遍使用。至今我国有些农村地区仍在使用这种曲辕犁。
C 唐代马种图示
2、至美至巧夺天工——手工业
(1)美锦梦幻——丝绸(独立柜)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中出土了大量唐代的丝、棉、麻、毛织品,其中尤以丝织品最为丰富,锦、绮、绫、绢、纱、罗、缣、刺绣等无所不有。
锦是多彩提花的丝织物。覆面是人死后覆盖在死者脸上的面具。用锦覆面这种习俗,古今中外都有。这件联珠猪头纹锦其中的野猪形象来自萨珊波斯艺术,因为猪在波斯拜火教中被视为伟力拉本格那神的化身,备受尊敬。这件应是中国工匠的仿制品。
&&晕间彩条锦于1968年出土于阿斯塔那105号唐墓,是第一次考古发现的晕间锦,实在是极为难得的珍品。
&&变体宝桐花纹锦鞋于1969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81号墓中,一双鞋中使用了三锦一绫,且品种各不相同,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唐代锦鞋的风采。
“胡王”牵驼锦,出土于高昌延昌二十九年(589年)唐绍伯墓中,主题花纹为一个商人执鞭牵驼的形象。商人温和的笑脸和骆驼的劲足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工匠们把这一瞬间定格在了织锦上,似乎是在鼓励正在行进中的商队。此外,这幅织锦的牵驼中还织有两个各引人注目的汉字“胡王”。织锦的工匠应是汉人,这不仅是因为锦上有汉字,而且从织锦的技术源流也可以证实。当时在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人主要是中亚地区的各族人民,他们被汉人统称为“胡”,所以这件织锦就成了我国与中亚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
&&&绫——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织物,在唐代非常流行。中窠(ke)双珠对龙绫,采用唐代图案中十分经典的团窠形式,以双层的联珠圈作团窠的环,环外以十样花作宾花。环内的主体纹样是对龙,形态十分矫健。
罗——凡经线刻绞,伟线平行交织而成的织物在唐代统称为纱罗织物。白菱纹地印花罗出土于阿斯塔那38号墓中,是迄今唐代出土丝织物中唯一一件直接印花罗织物。直接印花的特点是在素白地上置以彩色花纹。
&&纱——纱是丝线纤细,密度疏稀的平纹织物。绿色狩猎纹印花纱1968年出土于阿斯塔那105号墓,质地十分轻盈,可能采用的是镂空版直接印花工艺。印花图案描绘了当时狩猎的宏伟场面,是唐代印花织物的精品。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阿斯塔那墓群中得以完好保存了这么多鲜艳如新的丝织品,为研究我国纺织品的发展及其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A唐代丝织品介绍
B 唐代丝绸工艺流程图
&&唐代是中国丝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丝织技术十分精湛,丝绸制品美观奢华、靓丽大方,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远销欧亚。
&&生产丝绸的工序十分复杂,主要的步骤有缫丝、练丝、穿筘、穿综、装造和结花本。缫丝是制造丝绸的头一道准备工序,是指松解蚕茧和抽印蚕丝。练丝是对蚕丝的进一步处理和漂白。筘是织机上的竹筘,穿筘是按设计要求,把经线分组穿过每个筘综,筘综是织机上的综桄。穿综也是按设计要求,把经线穿在综里。装造系统和结花本是丝绸提花的装置设备。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唐代工匠们制出了各式各样、巧夺天工的丝绸制品。
C 法门寺出土蹙金绣锦衣照片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蹙金绣,是为捧真身菩萨特制的绛红罗地蹙金绣义务模型,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实物。这一套衣服模型共5件,包括夹半臂、夹裙(裳)、袈裟、案裙和坐垫,大小比例为身高约10厘米左右的人所穿,衣物原料均为绛红罗地蹙金绣面、绢里。半臂衫的图案为折枝花,夹裙和案裙用云纹,坐垫绣以莲花。袈裟的图案最为复杂,在长11.8厘米,宽8.4厘米的袈裟模型上,有七条“水田”格,格中还绣有荷花,格上装饰有灵芝状的云纹,四角各有一个“#”字。
蹙金绣是用捻金线在织物表面盘成图案,然后用其它丝线把捻金线固定。这种有金线参与并使用蹙金这一绣法绣出的绣品,在国内是首次发现的实物,使我们对唐代纺织工艺技术与艺术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2) 金银璀璨——金银器
①鸳鸯莲瓣纹金碗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纯金质,捶揲制作。出土时为一对,均为国宝级文物。金碗碗壁捶碟出上下两层外凸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瓣,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里都錾刻有不同的图案,上层每个莲瓣里分别是鸳鸯、野鸭、鹦鹉和狐狸等不同珍禽走兽。下层全部装饰忍冬花草。莲瓣上边还装饰有飞禽和云纹。整个碗通体为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都有墨书“九两半”三个字,为唐人书写,表明碗的重量。
唐代金碗出土很少,文字记载也不多。金碗除了多为皇帝所使用之外,皇亲贵戚在一些重大活动中也有使用,一般用来饮酒。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这两件是仅见的最富丽堂皇的金碗。
②鎏金双鱼纹银碗
此碗于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碗内底中心有模冲捶压出的高浮雕双鱼纹,花纹使用錾刻技法,纹饰鎏金。双鱼头尾相接,一正视一侧视。两条鱼都是大头、阔嘴,还有两根长长的胡须,身上装饰有许多云朵状的斑纹。鱼的身边环绕有花叶状纹饰。当碗内盛上水时,随着水波的摇动,碗内底的双鱼就仿佛在游动一样。
古代器物上的鱼纹大多成双成对出现,又游于水中,常以雨水相得比喻君臣关系和夫妻关系。这件双鱼纹银碗应是地方官吏进奉给皇帝的贡品,可能是以雨水喻君臣关系表衷心之意。
③鎏金花鸟纹银碗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碗内外壁分别錾刻出相异的花鸟纹饰,并鎏金。内壁以阔叶折枝大花衬以流云;外壁饰忍冬石榴卷草五组,花枝间錾刻四只各具姿态的鸳鸯,鸿雁、鸷鸟和鹦鹉。此外,内外底各饰有一朵宝相花,通体装饰鱼子纹地。
④掐丝团花纹金杯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与其它唐代金银器相比,此杯不同之处在于突出地运用了掐丝编结、镶嵌和炸珠等特殊工艺,集中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杯身上装饰的团花,在唐代金银器中也不常见,出土时团花内镶嵌的宝石脱落。此金杯的形制明显受到粟特带把金银器的影响,呈现出异域风采,但其规整的团花、精致的云头纹,则表现出中国传统的装饰风格。所以这件金杯应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器物。
⑤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窑藏。杯体浇铸成型,纹饰细部采用平錾手法加工而成。杯身被錾出的联珠分为八个棱面,这八个区域内分别装饰着乐伎、侍者和舞蹈者。乐伎手执拍板、小铙、洞箫、曲径琵琶等乐器。侍者均为胡人,深目高鼻,有的带卷沿尖帽、有的顶瓦楞帽,手中捧着杯和盘。银杯杯身背景为忍冬卷草、山石飞鸟和蝴蝶,通体饰鱼子纹为地。杯的足沿装饰有环状连珠。手柄上有指垫,上饰高鼻深目的两个胡人头。
此杯的造型和杯上的人物形象均带有明显的西方风格,由此推测这件银杯很有可能是七世纪后半期或八世纪初,从外国输入的器物或外国工匠在中国所造。
⑥摩羯纹金长杯
1970年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窑藏。杯体为四瓣海棠形,杯内底在其中心装饰着捶揲凸起的摩羯戏宝珠纹,錾刻着细密的水波纹。摩羯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常见于古代印度雕塑和绘画艺术中,寺院建筑的塔门上尤为多见。唐代金银器上的摩羯躯体更为复杂,形象也更加神异,有的作追鱼状,有的作戏宝珠状,这件金杯应是中国工匠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⑦鎏金银盘4件(凤纹、龟纹、熊纹、飞廉纹)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盘是唐代金银器中数量最多的器类之一,形制的变化也比较大。唐代银盘除了圆形外,还有荷叶形盘、花棱形盘、葵花形盘、海棠形盘和各种植物形态的异形盘,这几件银盘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其制作工艺是先在盘中心捶碟出动物轮廓,形成浮雕式图案,然后再进行细部雕刻,这种方法是萨珊和粟特银器的风格,但凤、鱼、熊和飞鹰(牛首鸟身,有双翼)却是传统的中国特色纹样。
⑧鎏金“裴肃进”双凤纹银盘
1962年西安市北郊坑底村出土。银盘呈六曲葵花形,盘内饰双凤折枝花和双鸟衔花等纹饰。盘外有“浙东道都团练观察置使大中大夫越州刺史……裴肃进”的錾文两行、“点过讫”三字以及重量。银盘出土于唐大明宫遗址内,应属皇家用物。
在唐代,金银器不但是上层贵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用具,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它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皇帝安抚和奖励下臣时,常常以金银器作为赏赐。臣属和各地官吏为了得到皇帝的宠信,也盛行用金银器作为各种节日礼物敬奉给皇帝,并在所进奉的金银器上刻上着进奉者的地区、官衔、姓名和进奉数量等文字。历史文献记载,唐代刺史向皇帝进奉金银器是从裴肃开始的,“天下刺史进奉,自肃始”。可见当时裴肃进奉行为在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件银盘不仅制作规整,纹饰华丽,其铭文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⑨双狮纹金铛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这件金铛为整体锤揲成型。铛的外壁被九条水波纹分成九个S形区间,其中分别錾刻着双鸟衔绶、衔方胜、立狮及花卉等纹饰,底部饰满鱼子底纹。铛内底部饰有作奔跑嬉戏状的高浮雕式双狮。此铛点睛之处是用一个婀娜柔弱的叶芽为柄,不但使器物一下显得生机勃勃,而且使兽足所带来的笨拙之气顿时消失,令人称绝。整个器物看起来非常和谐、大气又细致,充分显示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铛是中国的传统器形,南北朝时就已出现。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情况来看,铛有茶铛、酒铛和药铛等多种类型。从何家村窑藏所出土的药物可推测,此铛为一种炼丹器具。
⑩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独立柜)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国宝级文物。银罐综合运用了板金、錾刻、鎏金、焊接、切削等多种工艺制成。提梁焊接在罐肩上的两个葫芦形附耳之内,可以自由活动。这件银罐纹饰鎏金,器身满饰珍珠地纹。罐身装饰的花纹以鹦鹉鸳鸯为中心,折枝团花缠绕四周。鹦鹉鸳鸯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并于团花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罐颈部与足部还装饰有海棠花瓣,使整个器物显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银罐的盖心装饰着宝相团花,周围还有葡萄、石榴、忍冬和卷草纹样。盖内有墨书两行:“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由此推测这件银罐应为盛放炼丹药物的器具。
⑾鎏金铁芯铜龙(独立柜)
⑿赤金走龙(独立柜)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共出土有十二条,龙身上没有任何安插装配的结构,应为独立使用。金龙均为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尾部由粗而细,尾端简短有力地回勾。龙的四肢与身躯为焊接而成。金龙的胡须和鳞片等细部均采用錾刻工艺制成。赤金走龙的形体虽小,但形神俱备、生动有趣,体现出工匠在制作小件工艺品方面的纯熟技艺,是唐代金银器中的微雕精品。
⒀鎏金錾花三足银壶
陕西唐代金银器重要发现一览表
耀县柳林背村窑藏
西安沙坡村窑藏
西安南郊何家村窑藏
西北工业大学窑藏
蓝田杨家沟窑藏
临潼唐庆山寺塔地宫
扶风唐法门寺地宫
1958年(春)
1963年(春)
1970年10月
1980年12月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部文管会
蓝田县文管会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临潼县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一览表
最早的金器加工方法
范铸:仿青铜器铸造工艺,先按所要制作的器型制模翻范,然后把黄金加热熔化成金液,倒入范中,冷却后即成所要制作的器物。
锤揲:锤揲是绝大多数器物成型前必须经过的工艺流程,又称锻造或打制。其方法是先捶打金银板片,使之逐渐延伸展开成片状,再将其置于模具之中打成各种所需器形。
鎏金:首先将成色优质的黄金锤揲成金叶,然后剪成细丝,放入坩埚中加热烧红,按一两黄金加七两水银的比例加入水银混合成金贡,俗称金泥。然后将金泥涂沫在器物的表面,最后在火上烧烤器物,水银遇热蒸发,金留存于器表,鎏金器遂成。
模冲:在金银器的表面,用事先预制好的模具冲压出凸起的花纹图案。
錾刻:是一种在器物成型之后对其表面进行装饰的工艺。具体方法是用小锤打击各种大小纹理不同的錾刀或錾头,使之在器物表面留下錾痕,从而形成各种纹样。
镂空:用坚利的工具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亦称透雕。
掐丝与镶嵌:将黄金捶打成薄片,剪成细丝,编成所需花纹图案,焊接在器物的表面,最后再将宝石、珍珠、琉璃等物嵌入图案当中。
炸珠:也称金珠。其制作方法是将黄金熔化,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金液与水的温度差,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小颗粒,然后按照一定的图案将这些金珠焊接在器物表面。
焊接:把器物的部件、纹饰等部分与器身连接成整体的一种工艺。具体方法是通过加热使焊药熔化,把被焊部件与主体粘结牢固。
铆接:将接件和主体间凿出小孔,用穿钉钉牢,主要用于器物把手和提梁等部件与器身的连接上。
抛光:金银器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用切削、锉磨和擦拭等方法除去器物表面的毛糙部分,使器物显得平滑光亮。
(3)玉作天成——玉器
①玛瑙羽觞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这件红色玛瑙非常罕见,纹理自然交错,色彩亮丽,因其稀有且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而深受皇室贵族的青睐。玛瑙在古文献中称“马脑”或“马瑙”等,有可能是外来词的译音。《新唐书》和《旧唐书》中记载,早在汉代就有耳杯这种形制的玛瑙器出现。一般常见的酒器双侧都有耳,而这件玛瑙羽觞不带双耳,应为西域的流行风格。
②红、蓝宝石
何家村窖藏出土。蓝宝石光泽亮丽,透明度极好,纹路各不相同。经鉴定是斯里兰卡蓝宝石。红宝石为玫瑰红色块体,透明度高,光泽亮丽。
深蓝宝石:共出土三块,为随形块体,深蓝色,光泽亮丽,透明度极好,体内有蓝色如薄纱。其中尤以水滴型的品质最佳,小的一枚表面布满连续的菊花式纹路。有宝石专家鉴定认为,此是斯里兰卡蓝宝石。
浅蓝宝石:共四块,为随形块体,浅蓝色,透明度较好,宝石上有好多处加工琢磨的条痕,并有穿绳的细孔,似作装饰品用。
黄精:经矿物学鉴定的名称为黄宝石。为随形单晶矿物,黄色透明,色较均匀,有较强玻璃光泽。
绿玉髓:共六块。已加工成几种底部平坦的戒面形式,估计是作为镶嵌装饰物。色泽碧绿鲜亮,色不均匀。
玫瑰紫:两块,矿物学名称为红宝石。为随形玫瑰红色块体,色不均匀,透明度高,光泽亮丽。
③水晶猪形绝物
④汉白玉如坐像
⑤白玉狮纹玉跨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这件狮纹玉跨由狮纹方跨十三枚、狮纹圆首矩形跨(置于带扣之后)、狮纹圆首矩形 &&&尾和玉带扣共十六件组成。玉跨最初的用途是受环以悬物,后来逐渐演变为纯粹的装饰品。这件玉跨上的狮纹设计的别具匠心,十五块带板之上分别雕琢了姿态各异、神态不一的狮子,显示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⑥象牙笏板
此笏板出自西安东郊隋罗达墓中,象牙质地,是大臣们上朝时记载启奏事项用的。
A 唐代玉器介绍
唐代玉器有了新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古代玉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玉器在墓葬中较为罕见,这反映出唐代葬俗的改变。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以玉随葬、以玉敛尸的传统和汉代发展完善的葬玉体系在唐代已经基本消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的观念,也被唐人摒弃。
唐代玉器主要有艺术品和装饰品两大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装饰品有玉步摇、玉带跨及一些小型配饰。艺术品主要包括玉器皿和像生玉雕。
B 何家村出土一组宝石照片
(4)三彩绚丽——唐三彩
唐代陶瓷业最杰出的一项成就是唐三彩的烧制。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其中“三”并不是只有三种颜色,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器物表面多以黄、绿、赭这三种颜色为基色,后世人便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是采用二次烧制方法。第一次为素烧,温度在1150℃左右,第二次挂釉低温烧制,温度在900℃左右。由于釉料中含铅,铅的熔点比较低,所以在这个温度之内就会融化下滑,釉色互相侵润、互相融合,从而呈现出班驳淋漓、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没有一丝人为的痕迹,这也是唐三彩非常珍贵的原因之一。
三彩器物主要以明器为主,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唐三彩出土,但以西安和洛阳两地出土最多。西安地区唐三彩多发现于唐代贵族权贵的墓葬中,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有碗、盘、枕和罐等各种生活用具;有屋宇、庭院、作坊和牛车等模型,它们都被唐人塑造得非常精美,栩栩如生。
①三彩西瓜
这件三彩西瓜造型十分逼真,颜色为黄绿相间,流畅的纹样和自然的色彩使西瓜就像真的一样,是三彩器中的精美器物。
②三彩四系罐
罐身为卵圆形,罐的肩部有四个泥条形耳,造型独特。罐身施黄、褐和绿三色釉。纹饰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水波的动感,显示了三彩“流釉”的技术特点。
③三彩青蛙
动物造型在唐三彩中比较常见,这件三彩青蛙作蹲状,双目圆睁,翘首静听。青蛙被施上白色和绿色釉,显得自然本色、形象生动。
④三彩牛车
牛车高15厘米,长25厘米,形制为双辕两轮式,拱形马鞍状车盖,长方形车厢。车厢前置栅栏,人从车厢后上下出入。牛昂首挺胸,两角高耸,身躯肥壮,四腿敦实,似在迈着稳健的步子驾车前进。这件三彩牛车胎体坚实厚重,釉色碧绿浓重,十分写实。
⑤三彩三花马
三彩三花马的造型生动传神,特别引人注目。三花马头小、臀圆、腿长,是来自西域的名贵马种——叱拔马。它昂首翘尾、英姿勃发,体态健硕。当时人们把马鬃精心修剪出三缕堞垛(die duo 城上像齿状的矮墙)状的鬃毛,所以称为“三花马”。用“三花”来装饰马,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唐太宗昭陵前放置的他当年所乘战马石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马鬃都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在以后唐代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屡见不鲜。把马鬃修剪成锯齿状短堞的传统最初可能是源于伊朗,中亚和粟特金银器纹饰中就有骑三花马的武士形象。唐代贵族中流行马鬃剪花的习惯应是受突厥的影响,突厥马是唐朝马的主要来源。突厥和唐王朝关系密切,他们通过贸易、进贡或馈赠等方式,把优良品种的马连带马鬃剪花的习俗都传入了唐朝。三花马应是当时最好的马,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官才能骑乘。
⑥三彩四孝塔式罐(独立柜)
1970年陕西咸阳市唐契苾明墓中出土。此罐由盖、罐和底座三部分构成。盖为塔形,罐腹圆鼓,底座上小下大,呈喇叭状。罐体被分为三个层次装饰:肩部贴塑流云纹四组;腹部贴塑山川和人物四组,并刻有相应题榜;底部饰莲瓣一周。罐腹部的榜题以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为题材,内容分别是董永卖身葬父、曾子抚琴悦父、郭巨埋儿养母和曾子汲水济母。这些故事生动感人,装饰在器物表面,对世人有一个很好的教育感化作用。
A 唐三彩 釉色化学成分
唐三彩的釉色,是利用矿物质的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机理在高温下烧制而成。其成份是:
主要呈色料
辅助呈色料
氧化铁(Fe2O3)
氧化铅(Pb3O4)
氧化铁(Fe2O3)
氧化锑(SbO)
氧化硅(SiO2)
氧化铁(Fe2O3)
氧化钛(TiO2)
氧化铜(CuO)
氧化铬(Cr2O3)
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铜(CuO)
氧化钴(CoO)
氧化钾(K2O)
氧化锰(MnO2)
氧化钠(Na2O)
B 已发现唐三彩窑址分布图
河南巩县大、小黄治村被认为是唐三彩的发祥地之一。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址是继河南巩县之后我国发现的第二处唐代烧制三彩的窑址。
(5)瓷艺精研——瓷器
唐代制瓷业已从制陶业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并日趋完善成熟。瓷器已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商品,并经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国。
①青釉四系罐
这是隋朝时北方常见的一种器型。罐为直口、短颈、鼓腹,釉色青中泛黄。施釉不及底,是隋代特有的一种施釉方法。这件青釉罐是当时一件常用生活器具。
②黑釉瓷器若干(仕女瓶、凤首壶、蓝斑执壶等)
黑釉瓷出现于东汉中晚期,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生产工艺也基本相同,只是釉料中铁的含量不同。唐代时,南北窑场竞相生产黑瓷,非常普遍。
黑釉凤首壶,釉色黑亮如漆、含蓄端庄,有一种特殊的内在美,是唐代北方窑口生产的一件瓷器精品。黑釉蓝斑执壶,在匀净的釉面上点缀了若干块天蓝色彩斑,宛若黑色闪缎上的彩色装饰,深沉而静美。黑釉仕女瓶,陕西耀州窑所产,形体修长、瓷壁坚厚、釉色均匀,明亮的黑色秀美的造型使得这件瓶子更像一位高贵端庄的侍女。
③黄釉绞胎瓷水盂
这件黄釉瓷器胎质坚硬细密,黄釉润泽,外壁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褐色纹路,为典型的绞胎瓷器。
绞胎器同唐三彩,同属低温釉陶,其制作程序复杂。具体是将不同色泽的胎土搅伴后拉坯,再制成所需器型,这样的制作费工费时,操作难度大,成品率低,所以这件黄釉绞胎瓷水盂非常珍贵。
④白瓷器若干(三足水盂、执壶“翰林”盖罐、花口壶)
白瓷在唐代非常风靡盛行,唐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区瓦?……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白瓷的使用已相当广泛,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⑤茶叶末釉执壶
&&&此壶通体施茶叶末色釉,色泽黄绿,釉面乳浊,为当时耀州窑所产。耀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之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唐代时开始烧制陶瓷,以黑釉瓷器为主,另外还生产青釉、白釉、茶叶末釉等瓷器以及唐三彩。
⑥秘色瓷盘、碟(独立柜)
&&&秘色瓷是浙江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釉色青碧、晶莹润泽,好似湖面般清澈碧绿。过去秘色瓷仅见于文献记载,一直未见确凿的实物,而且所记其烧造年代为五代时期。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13件越窑青瓷,经过《衣物帐》石碑记录对照后得知,这些青瓷确为秘色瓷,至此人们才得以目睹到秘色瓷的真实风采。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中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秘色瓷所呈现出的悦目色泽。
&&&至于“秘色”二字的含意,目前有几种解释,一种认为它专为皇宫烧制,釉色配方和烧造工艺对民间保密,取其秘而不宣之意,故称秘色瓷。再有将“秘”解释为中秋,引申为入贡,“色”为品类、种类,“秘色瓷”就是指进贡的品类。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不仅解释了何谓“秘色瓷”,也将其烧造历史推前了半个世纪以上,它的出土是我国瓷器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⑦绞胎贴面盂
此盂是采用了绞胎的方式。将不同色泽的胎土搅伴后拉坯,再将它们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贴于制成的面盂之上,最后施釉烧制。绞胎瓷美观、细腻,但这种工艺制作繁琐,很难发展下去,所以到宋以后就失传了。
⑧白瓷双龙柄执壶
&&这件白瓷壶胎体厚重坚硬,釉色莹润,以华丽的双龙形把手作为装饰的风格并不常见。壶、瓶为波斯塞尚王朝的常见器物,但多为金属制品,隋唐时期,随着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频繁交往,很多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均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唐文化。
A唐代瓷器介绍
唐代制瓷业迅速发展,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使我国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另外,随着唐代厚葬之风的盛行,主要作为随葬之用的三彩器也创烧成功,闻名于世。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大量的搅胎、黑釉、黄釉、酱釉和绿釉等瓷器,为后世瓷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B 陆龟蒙《秘色瓷器》诗
(6)镜工妙手——铜镜
铜镜是指用青铜铸造的照面视容的生活用具,但由于大多数铜镜的镜背上都有精美的纹饰,所以它也是一种艺术品。唐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的最高峰,给人富丽堂皇、大气厚重的感觉。与汉代铜镜相比,唐代铜镜在造型、纹饰和内容上都有不少重大突破。形制上除了圆形以外,还出现了菱花形和葵花形等花式镜,镜面尺寸也比以往增大很多。主题纹饰上也发生了变化,战国、汉代以来占据镜背的各种异兽,被花鸟花卉取代了,神秘气氛减少,布局变得开放活泼,出现了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景,铜镜的观赏性也因而增强,愈来愈成为一种高级工艺品。此外,还出现了有着较多意识形态内容和故事情节的铜镜,如“孔子问答”镜,“真子飞霜”镜等,唐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也因此显得更加丰厚。唐代铜镜不仅有着新颖的题材、华美的纹饰,而且还出现了像金银平脱、螺钿和贴金银等采用特种工艺制成的铜镜。透过这些铜镜,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灿烂的时代风貌。
①四神十二生肖纹铜镜
铜镜呈圆形,有一圆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神分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装饰着镜子的四个方向。围绕镜钮外区还有十二生肖纹和锯齿纹,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古人将生存空间、宇宙、时间等概念,都通过这些图案表现在这小小的铜镜之上。
②彩绘持镜女俑
女俑头梳乌蛮髻,身穿嫩绿色长袖衫,灰白色拽地长裙。面庞丰腴的她手中持一带柄铜镜,侧着头,好似要照面一样。女俑的身姿婀娜、衣裙线条自然流畅,显露出唐代女性秀美高贵的气质。
③三彩梳妆女俑
女俑发髻高梳,身穿小袖腰襦,外罩绣花半臂,裙褶处遍绣柿蒂花。她左手半握举于胸前,好似正持镜照面;右手伸指似要妆点额头。简单的动作、简洁的造型,将一位举止优雅,衣着华丽的唐代女子刻画得淋漓尽致。
④真子飞霜纹镜
铜镜为八瓣葵花形,镜钮是一只乌龟的造型。镜钮下方有水池,池中伸展出一支硕大的荷叶,形成铜镜的钮座。镜钮上方装饰有祥云缠绕的山峦和太阳纹,镜钮左边是一片竹林,林前有一人正在弹琴,镜钮右边为一振翅翘尾的凤凰,好似在树下闻琴起舞。镜的外区有一圈文字:“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名为配,明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
此镜取材于我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故事,“真子”即为真孝子的简称,飞霜应是古琴曲调十二操之一“履霜搡”的别称。所谓“操”,是忧愁时所作的曲子,表达的是虽自身贫苦但坚持修身不失情操。十二操中的《履霜操》为尹吉甫之子尹伯奇所作,其中记载尹伯奇没有过错,但他的后母听信谗言将他逐出家门。他采集芰草荷叶以为衣服,采摘葶苈的果实当作食物。当清晨踩着露霜,想到自己被赶出家门而伤心,于是弹琴击鼓做了这首曲子。他弹完这首曲子后,就投河而死了。 &&&今四川泸县的鹤山书院中也有关于尹伯奇抚琴的对联,表现出了人们对孝子的哀思之情。
⑤四鸾衔綬金银平脱镜
这是目前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脱镜中最精致、最完整的一面。镜背面纹饰是四只口衔绶带的鸾鸟在优雅的展翅起舞,镜钮及四周装饰有金丝同心结,金色的纹饰在黑色素胎映衬下更显得华丽夺目。鸾鸟(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被人们认为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吉祥鸟,而“绶”与“寿”谐音,代表长生不老。所以这面铜镜不仅质地精良,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
金银平脱是利用金银片很好的延展性,将金银锤打成极薄的薄片,并修剪成各种形状,錾刻出各种花纹,然后用漆粘合在镜背上,再经过反复涂漆、抛光等多道工序,使金银片和铜镜达到完美的结合。
⑥王子乔吹笙引凤纹镜
镜面为葵花形。镜钮上、下方装饰有竹林、山峰和花草纹,钮座左侧饰有戴冠着袍跽坐者,双手捧笙吹奏,右侧有一只凤鸟飞来。此图案是依据民间传说所做,即“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晋好吹笙作凤鸣。”
⑦螺钿平脱镜,人物纹镜
螺钿是唐代铸镜的新工艺,指用螺蚪贝壳做成所需要的图案,再用漆贴在镜背上细细研磨。
⑧孔子问答镜
这面镜子构图简洁、清晰,镜钮上方竖格中有铭文“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九个字。镜中图案表现的故事取材于《列子·天瑞》,大意是讲孔子在游泰山时,见荣启奇从田野中走来,穿的鹿皮衣,边弹琴边高歌,一幅隐士风范。孔子不禁问道:“先生你为何这么高兴?”荣启奇回答说:“值得高兴的事太多了!天生万物以人为贵,而我就是尊贵的人,不是一件乐事吗?世界上男女有别,男尊女卑,而我身为男人,不又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有人没见过天日便死在襁褓之中,而我今年已经九十岁了,这也一件可乐之事呀。”因此这枚铜镜也被称为“三乐镜”。从这段记载可知,持杖者为孔子,持琴者为荣启奇。这种带有浓郁道家气息的题材在晚唐时期广为流行,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心态。
⑨海兽葡萄镜(独立柜)
海兽葡萄镜在唐朝铜镜中非常引人注目,又被称为瑞兽葡萄镜。在种类繁多的唐代铜镜中,它的纹饰十分奇特。镜背面图案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繁花锦簇,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活泼的生气。瑞兽是一种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狮子来自远方,这使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所以成为唐朝人非常喜欢的一种装饰题材。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到唐代被广泛种植,并用来酿酒。又由于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和富贵”,也成为工匠爱用的装饰题材之一。这种将葡萄和瑞兽纹饰结合在一起的铜镜出现在高宗时代,武则天时期最为盛行。唐朝人将来自西域的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这枚铜镜又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A 唐代磨镜图刻石拓片
B “女史箴图“局部照片
&&《女史箴图》为绢地、横卷,长349厘米,宽25厘米,顾恺之的代表作品。该图中妇女清秀典雅、云髻高耸,长裙拽地,是当时女性美的典型。在这里陈列局部照片,主要是为了展示当时的铜镜照容效果是多么清晰。
C 隋唐铜镜分期表
隋到高宗时期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团花镜等,形状多为圆形,主体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
武则天至德宗以前,其中又以玄宗开元、天宝为界分前后两段,前段流行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雀绕花枝镜,形状以圆形、菱花型为多。主体纹饰由瑞兽向花鸟过渡;后段流行对鸟镜、瑞花镜、人物镜,形状以菱花形镜为多,主题纹饰以鸾鸟、花卉、人物为主。
德宗至唐,流行八卦镜, 字镜和瑞花镜,形状以 字形、圆形镜为多,主题纹饰多含宗教含义。
3、万邦商旅会长安——商业赋税
(1)三彩钱柜
&&&1955年西安东郊唐墓出土。钱柜为长方形,柜面两端有脊棱,柜面上有盖,盖边有一投钱小口。柜身上装饰有宝相花和六瓣花纹,以及仿铜环钮和圆钉。钱柜整体施黄、红、褐和白等釉色,但底部无釉色。
&&&柜是储藏物品的家具,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历经千年至唐代,柜已是居家必备用具。唐代柜从形制上可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类,这件三彩钱柜为卧式。种类上有普通的盛物柜和专门的食品柜、药品柜、衣柜、化妆柜、钱帛柜和粮食柜等。
(2)乾封泉宝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年)所铸。乾封泉宝以一当十与开元通宝同时期流通,但因其比价过高而导致流通混乱,于是乾封泉宝在流通七个月后遂停用。这几枚制作工整,边廓完好的乾封泉宝弥足珍贵。
(3)开元通宝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钱文“开元”为新朝之元、新币之意,“通宝”即为通行宝货。这四个字由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开元通宝制作规范,十钱为一两,革新了秦汉以来二十四铢为两的旧制。此外,还革新了钱币的名称,唐以前的钱币,多以重量命名,如秦半两和汉五铢,而从开元通宝开始,钱币改称为“宝”、“通宝”或“元宝”,并冠以当时的年号。开元通宝钱在唐代流通近三百年,版式纷繁,变化各异,样式不下百种。另外还发行有金、银、铁和铅质等不同质地的开元通宝钱。
(4)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钱文“五铢”二字为篆书,笔画工整。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五铢钱又被称为“置样五铢”及“开皇五铢”。后来,杨广在扬州开炉铸夹锡五铢,铜色发白,也称“白钱”。
(5)金银开元通宝,代瑁开元通宝
&&&金银开元通宝于1970年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窑藏,一次共出土了400多枚,保存完好,极为罕见。这些钱币的做法均仿照铜质开元通宝铸造而成,金钱径2.3厘米,重6.9克;银钱径2.5厘米,重5.3克。在唐代,金钱开元通宝并不当作流通货币使用,主要用于宫廷赏赐和游戏等活动。
(6)“东市库”银饼
这件银饼呈圆饼形,表面粗糙未经锤揲,正面墨书“东市库……”等。当时唐朝政府在长安东、西两市设有京都市令、平准署令等官职,故这枚银饼可能是东市平准之物,或是官营地府的税钱,最后易为银,铸成了银饼。
(7)岭南道税商银铤
&&这件银铤为矩形板状,正面刻“岭南道税商银五拾两官秤”,左侧刻“匠黄泰”三字,背面平素。堑文显示了其重量、铸造人、铸造地和过秤人,由此可见唐代对赋税银的管理制度之严谨。据《通典·杂税门》记载,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国库空虚,因而在关卡要建设关税商以解国家财政困难。此银铤应是岭南地区官吏从富豪商贾那里征得来的税,是经过改造轻货而送到国库的赋税银。
(8)怀集庸调银饼
&&&这件银质圆饼,浇铸成型,表面有锤捶痕迹,正面錾文五行“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 &专知官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
租庸调制是在唐朝前期均田制基础上改进的,向受田课丁?征收田租、力庸和户调的赋役制度。唐初,租庸调都是用稻粟、绢布或棉布等实物缴纳。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也逐渐被废。开元、天宝年间,唐朝政府规定“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替折庸调以造焉。”
&&&洊安县故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唐时属岭南道广州。据《通典》记载,唐代岭南诸州是重要产银和用银之地。这块银饼,就是洊安县将庸调布帛变为银,治铸成饼,送缴国库的赋银。
(9)“建中二年减判银瑁”银挺(征集)
A西市遗址发掘照片
&&图为考古工作人员对西市发掘时的照片。
&&西市是长安城内的重要商业区。市内各有两条东西及南北方向的大街,分别把西市划成“井字形,”形成九个区域。每个正方形区域的四面都临街道,当时的店铺就在各坊的周围。据考古工作者对西市的勘查得知,西市长宽各一千零五十米,街宽十六至十八米。西市是布局和平准局所在地,分别掌管民间贸易和官物货卖,总管西市的市署也设在西市。盛唐以后,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西市又号称“金市”,外国商人也多聚集在西市。
B 唐代货币简介表
&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铸造,十钱为一两。
&乾封泉宝: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年)所铸虚值钱,以一当十与开元钱并行。
&乾元重宝: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始铸虚值钱,以一当十与开元钱并行。
&&&&&&&&&&得壹元宝: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叛将史思明占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建元“应天”,熔寺佛器铸“得壹元宝”大钱,以一当百与开元钱并行。
&&&&&&&&&&顺天元宝:唐叛将史思明于公元760年在洛阳称燕国,自号“大燕皇帝”,建元“顺天”,罢得壹元宝改铸“顺天元宝”大钱。
&大历元宝:唐代宗李豫大历四年(769年)于绛州(今山西新绛)增炉铸造。
&建中通宝: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0年)复商州(今陕西商县)废炉所铸。
&&&&&&&&&会昌开元:唐武宗李炎会冒五年(845年),废各地铜佛钟磬等造钱,准南节度使李绅在扬州于开元钱背加铸“冒”字以记年号;各州钱炉均于钱背铭以州名,上类加铸背文之开元通宝钱通称为“会冒开元”。
&咸通玄宝: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一年(870年)桂阳监铸。
(三)文化灿烂
1、云髻明眸映罗裙——服饰艺术
(1)彩绘文官俑
这件文官俑面目清秀,温文尔雅,头戴黑色笼冠,上着阔袖长领衫,下着黄色裳,腰系博带,足登黑色圆头履,双手拱举于胸前。他手中有一圆孔,原应持有某种器物。
&&这件俑所带的笼冠,用黑漆细砂制成,戴时罩于帻上,用丝带系于额下。隋唐时期,帝王、百官和侍臣出征时均戴笼冠。唐章怀太子墓中有一幅名为《客使图》的壁画,其中唐鸿胪寺官员所戴的笼冠就是一个非常直观形象的资料。
(2)象牙带钩
带钩在古代用于扣接束腰革带或钩挂佩物,在战国至秦汉时较为流行,南北朝以后带扣盛行,带钩逐渐消失。带钩的材质多以青铜为主,根据身份不同也有金、银、玉或象牙等不同质地。这枚象牙带钩较为罕见。
(3)水晶、玛瑙串珠
(4)彩绘风帽俑
(5)贴金文、武官俑
&&均出自于陕西礼泉县郑仁泰墓中。文官俑头戴进德冠,上穿红色阔袖短袍,下穿乳白色长裤,足登黑色如意云头履。此人浓眉高鼻,面目俊秀,双手合抱于胸前,斯文含蓄而不失威严。
&&&武官俑双目圆睁,双唇紧闭,面部表情严肃。他头戴兜鍪(mou),身着铠甲,战裙长垂至靴面,足登黑靴。他右臂前屈,握拳中空,好像持有武器,左臂下垂,肘部微屈,似握佩剑。他的威武神态,像要随时准备出征一样。
&&&这种彩绘陶贴金俑,质地坚硬,在胎质、工序和火候等方面与唐三彩几乎完全一样。因其彩绘工艺难度大,工序多,所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6)三彩男装女俑
&&&女着男装是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的一大特点,一些皇亲贵族中的女性也常以女扮男装的形象出现于公众场合之中。这件女俑所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穿着的常服,配上一位柳眉细眼、小嘴红唇、微施粉黛的秀美女性,俊朗洒脱中尽显俏丽。
(7)彩绘胡装女立俑
&&&这件胡服女俑通身施彩绘,色泽光亮,她头戴卷檐高顶帽,身着翻领小袖上衣,绿色小口裤,足登红色棉靴。俏丽潇洒的装扮,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
(8)彩绘帷帽女骑俑
&&&唐朝是一个宽松、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妇女摆脱礼教的羁绊,思想开放、崇尚新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文化来装饰和美化自己。
&&&这件女俑头戴帷帽,身着乳白色上衣和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着一匹红斑纹黄马,正勒缰前视。她神情悠然、端庄贤淑,显得十分高贵文雅,为初唐时妇女出行的形象。
(9)九环蹀躞带板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十副保存完整的玉带垮,其中九环蹀躞玉带垮最为特殊。整副带饰共计二十五件套,除带扣外,每个构件上还附有金钉和鞓(ting),可断定为使用物,是从革带上卸下后窖藏的。
蹀躞带是一种缀以垂饰的革带,带身上钉有若干枚带垮,垮上备有小环,环上套挂若干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日常用具。这种装备最初来自西域游牧民族,后传入中原。北周时就已形成用环数的多少来表示主人的地位尊卑,以镶嵌物的质地和多少来显示其身份。唐朝时曾规定,皇帝、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用玉垮,五品以上用金垮,六、七品用银垮。由此可见,这件带饰应为皇帝、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的配置。
(10)金筐宝钿玉带
(11)葡萄花鸟纹鎏金银香囊
1970年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这件银香囊呈圆球形,通体镂空。囊,是盛物的袋子,古代多用织物缝制,用途也多种多样。唐代流行用金银贵金属制作香囊,出入于上流社会,是唐代贵族身份的一个标志。
香囊无论怎样转动,其内的焚香盂始终会保持水平状态,里面的香料就不会洒落于外。这种奇妙的现象是由于香囊内部有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外壁、机环和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香囊的顶部还设有环链和挂钩,既可悬挂于室内,又可佩于身上。
在唐代,香囊除了用作熏香之外,还可用于佛事。人们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希望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
(12)金、玉梳背
&&&唐代妇女对美的要求很高,在发式方面也非常讲究。梳子就是唐代妇女特别流行的一种美发用具,不仅可以梳头,还可用来插在头发上,露出漂亮的梳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梳子一般都是木质的,梳背的材料却很丰富,有金、银、玉等质地,制作也相当考究。
&&&这件金梳背便是唐代掐丝和金银珠焊缀工艺的典范作品,时隔千年,其上所焊金丝和金珠仍然没有开裂、脱磨,并且保存极好,具又有很的科学价值。
(13)金臂钏
钏为中国古代妇女喜爱的首饰之一,戴于臂者称臂钏,有金、银、玉、琉璃和琥珀等多种质地,主要分为环状闭合式和开豁口式两大类。何家村出土的这件素面金钏是用纯金制作而成,钏面中间宽,两端窄,两头各缠有细丝做成开口,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闭合。
(14)玉雕方形粉盒
A 唐介帻、两当铠、两歧履文吏陶俑服饰图
B 三梁进德冠复制品
C 唐官服服色制度介绍
D 仿唐女装四套
E 唐女子发髻式样一览图
在中国古代妇女的发型装饰中,唐代女子的发髻式样最为新奇、大胆和丰富。主要分为髻和鬟两种,头发挽起来在头顶的称髻,有委堕髻、愁来髻、归顺髻、盘桓髻、惊鸪髻等30余种。头发梳成中空环状的叫鬟,有云鬟、高鬟、低鬟、短鬟、双鬟、圆鬟、同心鬟等多种式样。唐人爱美的心理充分表现在了变幻无穷、奇特华美的女子发式上。
F 开放与辉煌——隋唐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繁荣阶段, 确立的各种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牧业、手工业以及金银器制造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随着陆、海两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也空前繁荣,当时有三百多个国家及地区与唐朝有友好往来。唐朝铸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篇章,并居当时世界文明的领先地位。唐朝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有些侨居海外的华人仍被人称为“唐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被称为“唐人街”。
(一)东方名都
隋朝于公元581年建国,第二年就开始营建都城大兴成。大兴城是由鲜卑人宇文恺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照完整的平面设计和详密的规则制度来营建的都城。大兴城的主体工程仅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就建造完成,这也是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壮举。唐都长安城就是在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增修和完善而建立起来的,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整个城才基本建设完毕。经过隋唐两代历时72年的建设,长安城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宏伟、建筑最壮丽、布局最规整的一座著名的都城。唐长安城周长36.7公里,面积83.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它的面积相当于汉长安城的2.4倍,明西安城的9.7倍。同时,比公元446年修建的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7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阿拉伯首都巴格达大6.2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盛事王朝的宏大气魄。
唐朝长安城的总体布局分为三大部分,即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长安城的最北部,地势高敞,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反映了封建皇帝居北而立,面南而治的儒家传统思想,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宫城以太极宫为主体,内有16座大殿和很多楼阁亭榭,是唐初的政治中心。 从唐高宗开始,皇上迁至北郊龙首原上的大明宫来处理朝政。太极宫、大明宫和玄宗时一度成为政治中心的兴庆宫,合称为“三大内”,是长安城中最主要的建筑。
皇城位于宫城的南边,又叫子城,是中央政府各个机构所在地。皇城和宫城之间只隔一条东西向的街,称为横街。横街宽440米,与其说是一条街,不如说是一个大广场更为贴切。
外郭城是一般居民和官吏的居住区。城中有十四条东西向大街和十一条南北向大街,这二十五条笔直宽敞、相互交错的大街,将外郭城整齐地划分为108个区域,即108个坊。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诗》中描绘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整齐划一的街道。朱雀大街是长安城的中轴线,将整个城分为左右两部分。朱雀大街在当时的宽度为155米,非常宽阔。外郭城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贸易集市,即东市和西市,是当时唐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市场,也是国内外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唐长安城的人口大约在百万左右,这里还包括百分之五,也就是五万左右的外国人。唐长安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都市,她以博大的胸襟,吸收融汇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成就了辉煌璀璨的唐文化。
(1)莲花纹方砖(大明宫翰林院)
莲花纹方砖出土于长安城大明宫翰林院遗址, 是唐代宫殿建筑中的主要材料之一, 同类的方砖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发现。
(2)“西坊天宝”铭文砖
(3)鎏金铜辅首(大明宫)
(4)兽面纹脊砖(1994年曲江出土)
(5)莲花纹石柱础(1998年兴庆宫出)
(6)三彩四合院(独立柜)(中堡村出) &&&
&&1959年西安西郊中堡村出土。这组建筑模型共有十二件,其中房子九座、亭子两件,大小各不相同。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由南到北分别排列着大门、中堂、后院、正寝、东西两厢各三处廊屋,以及后院中的假山池,构成一个完整而疏朗的封闭式建筑群。在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彩假山,只见它层峦高耸,满山施翠,碧水盈盈,尤其是山腰处双栖飞鸟,山下对鸟饮水,充满了勃勃生机,呈现出一副和谐的自然之态。
&&&原只限于上层贵族的私家园林,唐代时普及流行到整个社会,成为长安里坊中一个主要的建筑模式。官僚贵族多在自家庭院或别墅内穿池堆山,树花置石,构山积水,将自然景观浓缩于自家宅院之中。中堡村出土的唐三彩宅第模型可以说是唐人理想宅第的典型缩影,集中反映了唐人的园林思想。
A 唐代疆域图
东至大海;西达威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抵南海。
B 隋唐世系表
&&&&&&&&&&&&&&&&&&&&&&&&&&&&恭帝(杨侑)
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
&&&&&&&&&&&&&&&&&&&&&&&&&&&&&越王(杨桐)
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周(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哀帝(李 &)
C 唐都长安城平面图
D 日本平城京平面图
&&平城京遗址位于奈良盆地北部,大部分在今天奈良境内。元明天皇于河铜元年(708)下令营建平城京,并于和铜三年(711)年自藤原京迁入。
&&平城京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模仿唐长安城建制,全城分为东西两半,分别为左京和右京,和日本历代都城一样,平城京周围不设城墙。南面正中设象征性的罗城门,为都城正门。罗城门与宫城的朱雀门相对,朱雀大街贯穿其间,全长约3.8公里,宽72米。
E 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含元殿是大明宫内第一座正殿,龙朔三年(663年)建成,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含元殿主要功用是举行元旦、冬至的大朝会。唐代诗人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朝会的场景。
含元殿建于龙首塬南坡高地上,地势高敞,视野及其开阔,既可远眺南山峰峦,又可近观长安街坊。龙首塬上下高差达十余米,被分筑成三层平台的形式,殿堂就坐落在三层大台上。实际测量后可知殿基台高3.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殿阔十一间,进抵四间,四周各有一檐廊。在殿堂西南30米处建有栖凤阁,东南对称位置则建有翔鸾阁。两阁均为 “三出阁”形制,与殿堂间以曲尺形长廊相连。在塬下东西两侧还建有东朝堂和西朝堂。朝会时,百官由朝堂等上三层大台进入含元殿,必须经过被称为“龙尾道”的坡道。
&&&含元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自强东路,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含元殿遗址整体保存较为完整,“一殿、两阁、两朝堂”的布局非常清楚。1995年中国、日本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协议,三方合作实施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现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中。
动漫展示唐长安城全景及城内宫殿、里坊、两市、园苑等。
&&唐都长安城是以隋代大兴城为基础,不断修建和扩充起来的宏伟都城,它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宫城,是供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包括太极宫、东宫和掖庭宫。太极宫位于宫城内中部,正殿名为太极殿,是皇帝的正衙,承天门是宫城南面的正门,是唐朝历代皇帝颁布诏令、赦宥和朝会大典的地方,故当时称为“前朝”。
皇城位于宫城南面,也为长方形,是百官衙署所在。东西向街七条,南北向街五条。其中东西向的一条“横街”宽达200余米。
外郭城平面呈长方形,城东、南、西三面各开三门,其中明德门是长安城南面正门,城正中有一条贯穿皇城朱雀门直至外郭城明德门的南北大街,名为朱雀大街,这是长安城的一条中轴线,万年与长安两县就以这条大街分界。万年县领街东54坊及东市,长安县领街西54坊及西市。
&&&里坊,隋代称里,唐代称坊。南北八条街、东西14条街,纵横交错地把外郭城分为114坊。其中,东、西两市各占2坊,芙蓉园也占2坊,故实有108坊。
&&&两市:长安城内的商业区域,称为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皇城外东南和西南。东西两市形制相同,周围筑墙,每面各开2门,有南北和东西向街道各2条,街宽约16米。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据《长安志》记载,当时仅东市经营的商品门类就有220行,店铺总数估计应有几万家,可以相像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园苑,长安城及其周围,建有一批专供皇帝及皇室游玩享用的苑囿。长安有四个皇家苑囿,禁苑、西内苑和东内苑在城北,芙蓉园在城东南。诸苑外围环筑高墙,用以隔绝百姓,院墙四周开置苑门,已备皇家成员游幸。苑囿地域辽阔,场面奢华,是皇室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地方,不仅如此,还起到了拱卫宫城的作用。娱乐作用和拱卫作用的有机结合,是唐代帝王设置禁苑的妙用。
(二)开元盛世
1、公和仓廪俱丰实——农牧业
唐朝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国力昌盛和文化灿烂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开元天宝年间已出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和仓廪具丰实”、“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的鼎盛状况。
唐代的畜牧业十分发达,特别是养马业最为兴盛。由于军事国防的需要,唐代养马业主要由官府垄断。官方养马管理机构完善,经营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据资料记载高宗麟德年间仅官方养马就达七十万六千匹,这是在古代国家养马的最高数字。在官方养马的同时,政府还以特殊优惠的政策,支持民间养马业的发展。广大西北地区的草原被辟为牧场,同时引进和培育许多优良马种如吉尔吉斯马、阿拉伯马、伊兰马等。除养马之外,唐代还大量畜养牛、驴、骡和羊等。尤其是耕牛,随着唐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牛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畜牧技术方面,已是“牧养有法,医疗有方”,这些都标志着唐代畜牧业的兴旺发达。
(1) 铁农具一组(犁、铧)
唐代不论是北方的旱田农具,还是南方的水田农具,从耕作、中耕到收割的农具,都进一步得到完善并且系列化。
(2)陶家禽一组(黄釉牛、猪、彩绘陶蹲狗)
唐代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得到扩大,畜牧业在此情况下种类繁多。这几件陶家禽就从一个侧面了反映了唐代农业的生产状况。
(3)彩绘陶马
唐代马的用途非常广泛,无论作战、运输还是狩猎等,都离不开马。唐人爱马,马在动物形象中被塑造的最为成功,艺术家门抓住了马的神情,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生气盎然,栩栩如生。
(4)三彩仰头马、低头马
这两件三彩马线条流畅、神完气足,工匠们把它们俯首闻骚和仰天长啸的动静之感塑得极其自然逼真。
(5)彩绘骆驼
&&唐代中外交流频繁,在西行的丝绸之路上,吃苦耐劳的骆驼是当时最得力的坐骑。现实生活中形体硕大、行走迟缓、举止笨拙的骆驼,经过唐代工匠的艺术加工,都显得那样轻捷俊美、强劲雄伟。唐代雕塑作品中的骆驼有双峰驼和单峰驼,其中高大的双峰驼居多,身材较小、四肢修长的单峰驼较少见,这种骆驼产于阿拉伯、北非和印度等地。
A 唐的前历代人口增长统计表
B 曲辕犁构造原理及使用说明
&&唐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进步,最主要的是发明了曲辕犁。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操纵灵活省力。坪和箭可以调节入土的深度与角度,从而使重量减轻,曲辕利于掉头转向,这样既提高效率又节省人力和畜力,在黄河流域普遍使用。至今我国有些农村地区仍在使用这种曲辕犁。
C 唐代马种图示
2、至美至巧夺天工——手工业
(1)美锦梦幻——丝绸(独立柜)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中出土了大量唐代的丝、棉、麻、毛织品,其中尤以丝织品最为丰富,锦、绮、绫、绢、纱、罗、缣、刺绣等无所不有。
锦是多彩提花的丝织物。覆面是人死后覆盖在死者脸上的面具。用锦覆面这种习俗,古今中外都有。这件联珠猪头纹锦其中的野猪形象来自萨珊波斯艺术,因为猪在波斯拜火教中被视为伟力拉本格那神的化身,备受尊敬。这件应是中国工匠的仿制品。
&&晕间彩条锦于1968年出土于阿斯塔那105号唐墓,是第一次考古发现的晕间锦,实在是极为难得的珍品。
&&变体宝桐花纹锦鞋于1969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81号墓中,一双鞋中使用了三锦一绫,且品种各不相同,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唐代锦鞋的风采。
“胡王”牵驼锦,出土于高昌延昌二十九年(589年)唐绍伯墓中,主题花纹为一个商人执鞭牵驼的形象。商人温和的笑脸和骆驼的劲足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工匠们把这一瞬间定格在了织锦上,似乎是在鼓励正在行进中的商队。此外,这幅织锦的牵驼中还织有两个各引人注目的汉字“胡王”。织锦的工匠应是汉人,这不仅是因为锦上有汉字,而且从织锦的技术源流也可以证实。当时在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人主要是中亚地区的各族人民,他们被汉人统称为“胡”,所以这件织锦就成了我国与中亚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
&&&绫——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织物,在唐代非常流行。中窠(ke)双珠对龙绫,采用唐代图案中十分经典的团窠形式,以双层的联珠圈作团窠的环,环外以十样花作宾花。环内的主体纹样是对龙,形态十分矫健。
罗——凡经线刻绞,伟线平行交织而成的织物在唐代统称为纱罗织物。白菱纹地印花罗出土于阿斯塔那38号墓中,是迄今唐代出土丝织物中唯一一件直接印花罗织物。直接印花的特点是在素白地上置以彩色花纹。
&&纱——纱是丝线纤细,密度疏稀的平纹织物。绿色狩猎纹印花纱1968年出土于阿斯塔那105号墓,质地十分轻盈,可能采用的是镂空版直接印花工艺。印花图案描绘了当时狩猎的宏伟场面,是唐代印花织物的精品。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阿斯塔那墓群中得以完好保存了这么多鲜艳如新的丝织品,为研究我国纺织品的发展及其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A唐代丝织品介绍
B 唐代丝绸工艺流程图
&&唐代是中国丝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丝织技术十分精湛,丝绸制品美观奢华、靓丽大方,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远销欧亚。
&&生产丝绸的工序十分复杂,主要的步骤有缫丝、练丝、穿筘、穿综、装造和结花本。缫丝是制造丝绸的头一道准备工序,是指松解蚕茧和抽印蚕丝。练丝是对蚕丝的进一步处理和漂白。筘是织机上的竹筘,穿筘是按设计要求,把经线分组穿过每个筘综,筘综是织机上的综桄。穿综也是按设计要求,把经线穿在综里。装造系统和结花本是丝绸提花的装置设备。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唐代工匠们制出了各式各样、巧夺天工的丝绸制品。
C 法门寺出土蹙金绣锦衣照片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蹙金绣,是为捧真身菩萨特制的绛红罗地蹙金绣义务模型,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实物。这一套衣服模型共5件,包括夹半臂、夹裙(裳)、袈裟、案裙和坐垫,大小比例为身高约10厘米左右的人所穿,衣物原料均为绛红罗地蹙金绣面、绢里。半臂衫的图案为折枝花,夹裙和案裙用云纹,坐垫绣以莲花。袈裟的图案最为复杂,在长11.8厘米,宽8.4厘米的袈裟模型上,有七条“水田”格,格中还绣有荷花,格上装饰有灵芝状的云纹,四角各有一个“#”字。
蹙金绣是用捻金线在织物表面盘成图案,然后用其它丝线把捻金线固定。这种有金线参与并使用蹙金这一绣法绣出的绣品,在国内是首次发现的实物,使我们对唐代纺织工艺技术与艺术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2) 金银璀璨——金银器
①鸳鸯莲瓣纹金碗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纯金质,捶揲制作。出土时为一对,均为国宝级文物。金碗碗壁捶碟出上下两层外凸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瓣,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里都錾刻有不同的图案,上层每个莲瓣里分别是鸳鸯、野鸭、鹦鹉和狐狸等不同珍禽走兽。下层全部装饰忍冬花草。莲瓣上边还装饰有飞禽和云纹。整个碗通体为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都有墨书“九两半”三个字,为唐人书写,表明碗的重量。
唐代金碗出土很少,文字记载也不多。金碗除了多为皇帝所使用之外,皇亲贵戚在一些重大活动中也有使用,一般用来饮酒。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这两件是仅见的最富丽堂皇的金碗。
②鎏金双鱼纹银碗
此碗于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碗内底中心有模冲捶压出的高浮雕双鱼纹,花纹使用錾刻技法,纹饰鎏金。双鱼头尾相接,一正视一侧视。两条鱼都是大头、阔嘴,还有两根长长的胡须,身上装饰有许多云朵状的斑纹。鱼的身边环绕有花叶状纹饰。当碗内盛上水时,随着水波的摇动,碗内底的双鱼就仿佛在游动一样。
古代器物上的鱼纹大多成双成对出现,又游于水中,常以雨水相得比喻君臣关系和夫妻关系。这件双鱼纹银碗应是地方官吏进奉给皇帝的贡品,可能是以雨水喻君臣关系表衷心之意。
③鎏金花鸟纹银碗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碗内外壁分别錾刻出相异的花鸟纹饰,并鎏金。内壁以阔叶折枝大花衬以流云;外壁饰忍冬石榴卷草五组,花枝间錾刻四只各具姿态的鸳鸯,鸿雁、鸷鸟和鹦鹉。此外,内外底各饰有一朵宝相花,通体装饰鱼子纹地。
④掐丝团花纹金杯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与其它唐代金银器相比,此杯不同之处在于突出地运用了掐丝编结、镶嵌和炸珠等特殊工艺,集中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杯身上装饰的团花,在唐代金银器中也不常见,出土时团花内镶嵌的宝石脱落。此金杯的形制明显受到粟特带把金银器的影响,呈现出异域风采,但其规整的团花、精致的云头纹,则表现出中国传统的装饰风格。所以这件金杯应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器物。
⑤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窑藏。杯体浇铸成型,纹饰细部采用平錾手法加工而成。杯身被錾出的联珠分为八个棱面,这八个区域内分别装饰着乐伎、侍者和舞蹈者。乐伎手执拍板、小铙、洞箫、曲径琵琶等乐器。侍者均为胡人,深目高鼻,有的带卷沿尖帽、有的顶瓦楞帽,手中捧着杯和盘。银杯杯身背景为忍冬卷草、山石飞鸟和蝴蝶,通体饰鱼子纹为地。杯的足沿装饰有环状连珠。手柄上有指垫,上饰高鼻深目的两个胡人头。
此杯的造型和杯上的人物形象均带有明显的西方风格,由此推测这件银杯很有可能是七世纪后半期或八世纪初,从外国输入的器物或外国工匠在中国所造。
⑥摩羯纹金长杯
1970年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窑藏。杯体为四瓣海棠形,杯内底在其中心装饰着捶揲凸起的摩羯戏宝珠纹,錾刻着细密的水波纹。摩羯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常见于古代印度雕塑和绘画艺术中,寺院建筑的塔门上尤为多见。唐代金银器上的摩羯躯体更为复杂,形象也更加神异,有的作追鱼状,有的作戏宝珠状,这件金杯应是中国工匠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⑦鎏金银盘4件(凤纹、龟纹、熊纹、飞廉纹)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盘是唐代金银器中数量最多的器类之一,形制的变化也比较大。唐代银盘除了圆形外,还有荷叶形盘、花棱形盘、葵花形盘、海棠形盘和各种植物形态的异形盘,这几件银盘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其制作工艺是先在盘中心捶碟出动物轮廓,形成浮雕式图案,然后再进行细部雕刻,这种方法是萨珊和粟特银器的风格,但凤、鱼、熊和飞鹰(牛首鸟身,有双翼)却是传统的中国特色纹样。
⑧鎏金“裴肃进”双凤纹银盘
1962年西安市北郊坑底村出土。银盘呈六曲葵花形,盘内饰双凤折枝花和双鸟衔花等纹饰。盘外有“浙东道都团练观察置使大中大夫越州刺史……裴肃进”的錾文两行、“点过讫”三字以及重量。银盘出土于唐大明宫遗址内,应属皇家用物。
在唐代,金银器不但是上层贵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用具,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它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皇帝安抚和奖励下臣时,常常以金银器作为赏赐。臣属和各地官吏为了得到皇帝的宠信,也盛行用金银器作为各种节日礼物敬奉给皇帝,并在所进奉的金银器上刻上着进奉者的地区、官衔、姓名和进奉数量等文字。历史文献记载,唐代刺史向皇帝进奉金银器是从裴肃开始的,“天下刺史进奉,自肃始”。可见当时裴肃进奉行为在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件银盘不仅制作规整,纹饰华丽,其铭文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⑨双狮纹金铛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这件金铛为整体锤揲成型。铛的外壁被九条水波纹分成九个S形区间,其中分别錾刻着双鸟衔绶、衔方胜、立狮及花卉等纹饰,底部饰满鱼子底纹。铛内底部饰有作奔跑嬉戏状的高浮雕式双狮。此铛点睛之处是用一个婀娜柔弱的叶芽为柄,不但使器物一下显得生机勃勃,而且使兽足所带来的笨拙之气顿时消失,令人称绝。整个器物看起来非常和谐、大气又细致,充分显示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铛是中国的传统器形,南北朝时就已出现。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情况来看,铛有茶铛、酒铛和药铛等多种类型。从何家村窑藏所出土的药物可推测,此铛为一种炼丹器具。
⑩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独立柜)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国宝级文物。银罐综合运用了板金、錾刻、鎏金、焊接、切削等多种工艺制成。提梁焊接在罐肩上的两个葫芦形附耳之内,可以自由活动。这件银罐纹饰鎏金,器身满饰珍珠地纹。罐身装饰的花纹以鹦鹉鸳鸯为中心,折枝团花缠绕四周。鹦鹉鸳鸯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并于团花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罐颈部与足部还装饰有海棠花瓣,使整个器物显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银罐的盖心装饰着宝相团花,周围还有葡萄、石榴、忍冬和卷草纹样。盖内有墨书两行:“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由此推测这件银罐应为盛放炼丹药物的器具。
⑾鎏金铁芯铜龙(独立柜)
⑿赤金走龙(独立柜)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窑藏。共出土有十二条,龙身上没有任何安插装配的结构,应为独立使用。金龙均为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尾部由粗而细,尾端简短有力地回勾。龙的四肢与身躯为焊接而成。金龙的胡须和鳞片等细部均采用錾刻工艺制成。赤金走龙的形体虽小,但形神俱备、生动有趣,体现出工匠在制作小件工艺品方面的纯熟技艺,是唐代金银器中的微雕精品。
⒀鎏金錾花三足银壶
陕西唐代金银器重要发现一览表
耀县柳林背村窑藏
西安沙坡村窑藏
西安南郊何家村窑藏
西北工业大学窑藏
蓝田杨家沟窑藏
临潼唐庆山寺塔地宫
扶风唐法门寺地宫
1958年(春)
1963年(春)
1970年10月
1980年12月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部文管会
蓝田县文管会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临潼县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一览表
最早的金器加工方法
范铸:仿青铜器铸造工艺,先按所要制作的器型制模翻范,然后把黄金加热熔化成金液,倒入范中,冷却后即成所要制作的器物。
锤揲:锤揲是绝大多数器物成型前必须经过的工艺流程,又称锻造或打制。其方法是先捶打金银板片,使之逐渐延伸展开成片状,再将其置于模具之中打成各种所需器形。
鎏金:首先将成色优质的黄金锤揲成金叶,然后剪成细丝,放入坩埚中加热烧红,按一两黄金加七两水银的比例加入水银混合成金贡,俗称金泥。然后将金泥涂沫在器物的表面,最后在火上烧烤器物,水银遇热蒸发,金留存于器表,鎏金器遂成。
模冲:在金银器的表面,用事先预制好的模具冲压出凸起的花纹图案。
錾刻:是一种在器物成型之后对其表面进行装饰的工艺。具体方法是用小锤打击各种大小纹理不同的錾刀或錾头,使之在器物表面留下錾痕,从而形成各种纹样。
镂空:用坚利的工具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亦称透雕。
掐丝与镶嵌:将黄金捶打成薄片,剪成细丝,编成所需花纹图案,焊接在器物的表面,最后再将宝石、珍珠、琉璃等物嵌入图案当中。
炸珠:也称金珠。其制作方法是将黄金熔化,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金液与水的温度差,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小颗粒,然后按照一定的图案将这些金珠焊接在器物表面。
焊接:把器物的部件、纹饰等部分与器身连接成整体的一种工艺。具体方法是通过加热使焊药熔化,把被焊部件与主体粘结牢固。
铆接:将接件和主体间凿出小孔,用穿钉钉牢,主要用于器物把手和提梁等部件与器身的连接上。
抛光:金银器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用切削、锉磨和擦拭等方法除去器物表面的毛糙部分,使器物显得平滑光亮。
(3)玉作天成——玉器
①玛瑙羽觞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这件红色玛瑙非常罕见,纹理自然交错,色彩亮丽,因其稀有且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而深受皇室贵族的青睐。玛瑙在古文献中称“马脑”或“马瑙”等,有可能是外来词的译音。《新唐书》和《旧唐书》中记载,早在汉代就有耳杯这种形制的玛瑙器出现。一般常见的酒器双侧都有耳,而这件玛瑙羽觞不带双耳,应为西域的流行风格。
②红、蓝宝石
何家村窖藏出土。蓝宝石光泽亮丽,透明度极好,纹路各不相同。经鉴定是斯里兰卡蓝宝石。红宝石为玫瑰红色块体,透明度高,光泽亮丽。
深蓝宝石:共出土三块,为随形块体,深蓝色,光泽亮丽,透明度极好,体内有蓝色如薄纱。其中尤以水滴型的品质最佳,小的一枚表面布满连续的菊花式纹路。有宝石专家鉴定认为,此是斯里兰卡蓝宝石。
浅蓝宝石:共四块,为随形块体,浅蓝色,透明度较好,宝石上有好多处加工琢磨的条痕,并有穿绳的细孔,似作装饰品用。
黄精:经矿物学鉴定的名称为黄宝石。为随形单晶矿物,黄色透明,色较均匀,有较强玻璃光泽。
绿玉髓:共六块。已加工成几种底部平坦的戒面形式,估计是作为镶嵌装饰物。色泽碧绿鲜亮,色不均匀。
玫瑰紫:两块,矿物学名称为红宝石。为随形玫瑰红色块体,色不均匀,透明度高,光泽亮丽。
③水晶猪形绝物
④汉白玉如坐像
⑤白玉狮纹玉跨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这件狮纹玉跨由狮纹方跨十三枚、狮纹圆首矩形跨(置于带扣之后)、狮纹圆首矩形 &&&尾和玉带扣共十六件组成。玉跨最初的用途是受环以悬物,后来逐渐演变为纯粹的装饰品。这件玉跨上的狮纹设计的别具匠心,十五块带板之上分别雕琢了姿态各异、神态不一的狮子,显示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⑥象牙笏板
此笏板出自西安东郊隋罗达墓中,象牙质地,是大臣们上朝时记载启奏事项用的。
A 唐代玉器介绍
唐代玉器有了新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古代玉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玉器在墓葬中较为罕见,这反映出唐代葬俗的改变。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以玉随葬、以玉敛尸的传统和汉代发展完善的葬玉体系在唐代已经基本消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的观念,也被唐人摒弃。
唐代玉器主要有艺术品和装饰品两大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装饰品有玉步摇、玉带跨及一些小型配饰。艺术品主要包括玉器皿和像生玉雕。
B 何家村出土一组宝石照片
(4)三彩绚丽——唐三彩
唐代陶瓷业最杰出的一项成就是唐三彩的烧制。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其中“三”并不是只有三种颜色,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器物表面多以黄、绿、赭这三种颜色为基色,后世人便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是采用二次烧制方法。第一次为素烧,温度在1150℃左右,第二次挂釉低温烧制,温度在900℃左右。由于釉料中含铅,铅的熔点比较低,所以在这个温度之内就会融化下滑,釉色互相侵润、互相融合,从而呈现出班驳淋漓、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没有一丝人为的痕迹,这也是唐三彩非常珍贵的原因之一。
三彩器物主要以明器为主,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唐三彩出土,但以西安和洛阳两地出土最多。西安地区唐三彩多发现于唐代贵族权贵的墓葬中,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有碗、盘、枕和罐等各种生活用具;有屋宇、庭院、作坊和牛车等模型,它们都被唐人塑造得非常精美,栩栩如生。
①三彩西瓜
这件三彩西瓜造型十分逼真,颜色为黄绿相间,流畅的纹样和自然的色彩使西瓜就像真的一样,是三彩器中的精美器物。
②三彩四系罐
罐身为卵圆形,罐的肩部有四个泥条形耳,造型独特。罐身施黄、褐和绿三色釉。纹饰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水波的动感,显示了三彩“流釉”的技术特点。
③三彩青蛙
动物造型在唐三彩中比较常见,这件三彩青蛙作蹲状,双目圆睁,翘首静听。青蛙被施上白色和绿色釉,显得自然本色、形象生动。
④三彩牛车
牛车高15厘米,长25厘米,形制为双辕两轮式,拱形马鞍状车盖,长方形车厢。车厢前置栅栏,人从车厢后上下出入。牛昂首挺胸,两角高耸,身躯肥壮,四腿敦实,似在迈着稳健的步子驾车前进。这件三彩牛车胎体坚实厚重,釉色碧绿浓重,十分写实。
⑤三彩三花马
三彩三花马的造型生动传神,特别引人注目。三花马头小、臀圆、腿长,是来自西域的名贵马种——叱拔马。它昂首翘尾、英姿勃发,体态健硕。当时人们把马鬃精心修剪出三缕堞垛(die duo 城上像齿状的矮墙)状的鬃毛,所以称为“三花马”。用“三花”来装饰马,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唐太宗昭陵前放置的他当年所乘战马石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马鬃都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在以后唐代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屡见不鲜。把马鬃修剪成锯齿状短堞的传统最初可能是源于伊朗,中亚和粟特金银器纹饰中就有骑三花马的武士形象。唐代贵族中流行马鬃剪花的习惯应是受突厥的影响,突厥马是唐朝马的主要来源。突厥和唐王朝关系密切,他们通过贸易、进贡或馈赠等方式,把优良品种的马连带马鬃剪花的习俗都传入了唐朝。三花马应是当时最好的马,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官才能骑乘。
⑥三彩四孝塔式罐(独立柜)
1970年陕西咸阳市唐契苾明墓中出土。此罐由盖、罐和底座三部分构成。盖为塔形,罐腹圆鼓,底座上小下大,呈喇叭状。罐体被分为三个层次装饰:肩部贴塑流云纹四组;腹部贴塑山川和人物四组,并刻有相应题榜;底部饰莲瓣一周。罐腹部的榜题以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为题材,内容分别是董永卖身葬父、曾子抚琴悦父、郭巨埋儿养母和曾子汲水济母。这些故事生动感人,装饰在器物表面,对世人有一个很好的教育感化作用。
A 唐三彩 釉色化学成分
唐三彩的釉色,是利用矿物质的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机理在高温下烧制而成。其成份是:
主要呈色料
辅助呈色料
氧化铁(Fe2O3)
氧化铅(Pb3O4)
氧化铁(Fe2O3)
氧化锑(SbO)
氧化硅(SiO2)
氧化铁(Fe2O3)
氧化钛(TiO2)
氧化铜(CuO)
氧化铬(Cr2O3)
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铜(CuO)
氧化钴(CoO)
氧化钾(K2O)
氧化锰(MnO2)
氧化钠(Na2O)
B 已发现唐三彩窑址分布图
河南巩县大、小黄治村被认为是唐三彩的发祥地之一。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址是继河南巩县之后我国发现的第二处唐代烧制三彩的窑址。
(5)瓷艺精研——瓷器
唐代制瓷业已从制陶业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并日趋完善成熟。瓷器已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商品,并经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国。
①青釉四系罐
这是隋朝时北方常见的一种器型。罐为直口、短颈、鼓腹,釉色青中泛黄。施釉不及底,是隋代特有的一种施釉方法。这件青釉罐是当时一件常用生活器具。
②黑釉瓷器若干(仕女瓶、凤首壶、蓝斑执壶等)
黑釉瓷出现于东汉中晚期,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生产工艺也基本相同,只是釉料中铁的含量不同。唐代时,南北窑场竞相生产黑瓷,非常普遍。
黑釉凤首壶,釉色黑亮如漆、含蓄端庄,有一种特殊的内在美,是唐代北方窑口生产的一件瓷器精品。黑釉蓝斑执壶,在匀净的釉面上点缀了若干块天蓝色彩斑,宛若黑色闪缎上的彩色装饰,深沉而静美。黑釉仕女瓶,陕西耀州窑所产,形体修长、瓷壁坚厚、釉色均匀,明亮的黑色秀美的造型使得这件瓶子更像一位高贵端庄的侍女。
③黄釉绞胎瓷水盂
这件黄釉瓷器胎质坚硬细密,黄釉润泽,外壁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褐色纹路,为典型的绞胎瓷器。
绞胎器同唐三彩,同属低温釉陶,其制作程序复杂。具体是将不同色泽的胎土搅伴后拉坯,再制成所需器型,这样的制作费工费时,操作难度大,成品率低,所以这件黄釉绞胎瓷水盂非常珍贵。
④白瓷器若干(三足水盂、执壶“翰林”盖罐、花口壶)
白瓷在唐代非常风靡盛行,唐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区瓦?……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白瓷的使用已相当广泛,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⑤茶叶末釉执壶
&&&此壶通体施茶叶末色釉,色泽黄绿,釉面乳浊,为当时耀州窑所产。耀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之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唐代时开始烧制陶瓷,以黑釉瓷器为主,另外还生产青釉、白釉、茶叶末釉等瓷器以及唐三彩。
⑥秘色瓷盘、碟(独立柜)
&&&秘色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世音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