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来说,贫寒休要怨,富贵不是问题,富贵也不是问题,但他很轻视一种富贵 ,那就是“________”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论语》中的一段话,但不是孔子讲的,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这句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而且常常被理解为消极的宿命论的思想,也就是所谓听天由命、命中注定。
但是孔子的精神,从来没有消极过,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也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的一生,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思想的光辉实践。虽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是子夏讲的,但子夏是孔子晚年得意弟子,汉代学者甚至认为,儒家的经学主要经由子夏传授下来,而且“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又记录在《论语》当中,因此,这句话应该被归属为孔子的思想体系,那么孔子是坚决否定消极人生观的,因此我们不能从消极宿命的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而应该从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去解读这句话。
这句话的前后文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篇》),据史书上记载司马牛的两个兄弟在宋国作乱而祸及生命,因此司马牛感叹“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那么,这个情节怎么又引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言论呢?
《论语》是微言大义,但由于很抽象,容易出现很多不同的解释,也很容易引向歧义。我们首先直接来解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笔者认为,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生死有命”的含义是强调人主动积极的认识和顺从驾驭自己的命运。这种理解和一般的消极的理解根本对立,但我的依据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认识和顺从天命,孔子自称是“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还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生死有命”中的“命”应该和孔子天命观的“命”一致起来,“生死有命”中的“生死”两字,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一生,即从生到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认识自己一生的命运,这个命运在孔子的思想中统一理解为天命,天命也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仁,因此进一步解读,“生死有命”可以和《论语》曾子的一段话统一起来,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也是讲人的一生应该的命运,但它具体明确了仁,如此联系的解读“生死有命”,就赋予其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论语》的人生精神一致了起来。
第二,“富贵在天”,孔子的学生记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什么孔子很少谈富贵,因为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天命,是每个人应该追求得到的,每个人生死的一生当中都含有命(天命),而命(即仁)和富贵不是天然统一的,甚至经常是对立的。但孔子采取中庸的立场,不是一概贬斥富贵,而是加以选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很明确的表达了君子一生成名的全部价值在于仁,而富贵常常是和不仁不义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他对追求富贵避而远之,富贵若和天命(即仁)联系在一起,孔子是不加以拒绝的,但这是天命赐予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就此角度而言,富贵也是不可多谈的,这就如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如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道理。
《论语》中记载的孔子一段话很有回味,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篇),意思是颜回一生知命知仁但很贫穷,而子贡不受命却忙于经商而发了大财。这段论述将命和富贵进行对比联系,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相近的思维方式,由此证明笔者解释“生死有命”中的“命”是仁的意思。
现在我们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理解与前后文联系起来:司马牛虽然失去了兄弟,但子夏告诉他,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认知天命,以仁为己任,而不必在意追求富贵,因为以自私之心去追求不义的富贵如浮云,而符合仁义的富贵,不是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出自天意,如果有这样仁爱而不贪念富贵的胸怀,那么天下所有的人都将乐意成为你的兄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些著名学者的解释兹录如下,以供参考:


钱穆《论语新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者不由我主。如人之生,非己自欲生。死,亦非己自欲死。天者,在外之境遇。人孰不欲富贵,然不能尽富贵,此为境遇所限。”
杨伯峻《论语译注》:“司马牛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道:‘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词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中国人的话‘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不可强求。这里子夏劝司马牛不必过分悲哀。因为司马牛有两兄——向趔、向巢,他们在宋国作乱,司马牛想劝阻也没有用,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叹。于是子夏就劝他放开胸怀,冥冥中自有命运的安排,不要为两个亲兄弟担心。即使没有兄弟,朋友就是兄弟,朋友同学们相处融洽,无异亲的兄弟。”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原标题:家里有四种风水,养好就是富贵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理一旦讲清楚了,爱也就没有了。

作者:儒风大家,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经授权发布

曾国藩曾说:“看一个家庭兴旺与否,就看子侄辈有没有睡懒觉的。”

一个家庭和谐兴旺,很多人会认为是他们家风水好,其实,不是风水养人,而是人养风水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离不开这四点。

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是善良。

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想要被别人善良地对待,就先要善待他人。

有一个农夫有很好的玉米品种,每年都能获得很好的收成,他总是不吝惜这些种子,慷慨地送给身边的朋友。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慷慨?”

他说:“我们的地都挨着,花粉传播的时候,都会相互传粉,如果他们玉米的品质不好,也会影响我自己的收成。”

佛家常说:“福报在后面。”

善良的人只是眼下吃亏,但是他们的将来福泽深厚,甚至可以惠及子孙。

安徽周馥家族,秉持“行善以能兴学、教人为上,周济孤寡次之”的家训,建立“孝友堂”,周济穷人,在整个池州广建学堂,捐献文庙。

他们定下一条规矩,只要周家不倒,周济穷人的善行就不能停。

周氏家族五代书香,几百年来家风不坠,时至今日,周氏家族的后代依然人才辈出,从教育家、作家、红学家、教授、实业家、活跃在各行各业。

这都离不开周家积德行善的家规家训。

亦如俞敏洪所说:“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就能长得枝叶繁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有一对夫妻,风风雨雨几十年,丈夫是某单位的领导,他们参加下属的婚礼。

年轻人问夫妻二人相处几十年的秘诀。

老领导笑着回答:只有一个字“忍”。

旁边的妻子补充一句:“一忍再忍。”

同在一个屋檐下,勺子哪有不碰锅沿的。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总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虽然没有深仇大恨,但是朝夕相处,吵架在所难免,夫妻之间,要懂得忍让。

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人生一世,能相处一生不容易,懂得珍惜彼此的感情,日子才能长久。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理一旦讲清楚了,爱也就没有了。

家庭是两人的港湾,彼此宽容,彼此忍让,才是家庭长久和睦的秘诀。

老话说: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无论自己的经济条件怎样,都绝不肯让孩子吃苦,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他们一味依靠父母,自己却变得虚荣懒惰。

上海曾经有个新闻,一个三十岁的女人殴打身为清洁工的母亲,因为母亲没有给她钱。

他们小时候在家里什么也不做,伸手就要钱,长大成人也依然不会自力更生。

曾国藩曾说:“看一个家庭兴旺与否,就看子侄辈有没有睡懒觉的。”

如果孩子不够勤奋,那么家族迟早要衰落,勤劳和努力,才能造就一个孩子的独立人格。

曾国藩还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让孩子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争取,远远好过直接给予孩子,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先哲神交,向他们求学问教,解决自己人生的疑惑。

我们可以在书中畅游名山大川,开拓眼界,领略人文之味,性致之味。

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没有比读书更好的习惯。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传承两千多年,人物之盛、德业之隆世界罕见。

这就是山西的裴氏家族。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出过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名垂青史的接近千人,七品以上三千多人。

裴氏家族甚至诞生了中国有名的宰相村,裴氏家族的秘诀就是读书教育。

裴家有一条规矩,考不上秀才者,不能进宗祠。

所以裴氏家族上上下下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手不释卷,整个家族有良好的读书氛围。

这也是两千多年来,裴氏家族人才辈出,兴旺不衰的主因。

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开阔眼界,让人丰富而豁达,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肯读书的人,无论何种境遇都不会太差。

就像清代姚文田所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贫寒休要怨,富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