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制度主题的儿童诗歌大全100首短

当前位置: >>
一诗歌二首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目录第一课 诗歌二首 2 课时 第一课时 1-------4 第二课 格律诗八首 3 课时 第二课时----9第一课时-------14 第二课时-----18 第三课时----21 第三课 词二首 2 课时 第二课时----31 2 课时第一课时----27第四课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第一课时----33 第五课 驴和人的新寓言 第六课 金岳霖先生第二课时----35 1 课时------402 课时 第二课时-----48第一课时-----44 第七课 棋王 2 课时第一课时-----53第二课时-----55 第八课 回延安 2 课时 第一课时 -----68 第九课 外国诗歌二首 2 课时 第二课时-----82 第二课时-----71第一课时-----75 第十课 孟子二章 4 课时第一课时-----85 第三课时-----93 第十一课 岳阳楼记 2 课时第二课时-----89 第四课时-----95第一课时-----97第二课时-----100 一课时-----105第十二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十三课 长城的价值1 课时-----107第十四课 像山那样思考 1 课时-----109 第十五课 苏格拉底之死 1 课时-----119 第十六课 《宽容》序 1 课时-----129第十七课 大战风车 1 课时------132 第十八课 短文二篇2 课时第一课时------142 第二课时------145 第十九课 弈喻 1 课时------148 第二十课 三顾茅庐 2 课时第一课时-----150 第二课时-----152一 诗歌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1. 陶渊明29岁时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 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 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 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 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 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 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 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 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 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 锄草的原因。 草长得茂盛, 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 豆苗长不起来, 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 “兴”, 原来的意思就是“起”, “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 草;“秽”本作“x”,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 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 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 所湿。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 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 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 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 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 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 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 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 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 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然。 (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板书设计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返璞归真,逃离世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 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 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 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 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 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 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 田园诗上品《饮酒》 ,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 当他做彭泽令时, 郡里派一个 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 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 《归园田居》 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 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 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 目) 。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 题曰《饮酒》 。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 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 到车马的喧闹。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 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 得地可以看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 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 飞向林间的巢窠。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 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 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 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 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 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 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 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 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 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 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 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 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 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 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 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 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 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 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 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 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 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 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 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 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 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 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 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 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 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悠然”的行为提 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 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 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六、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 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弃官归隐,洁身自 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 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 “归隐”与“独 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 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饮 酒 陶渊明 心 远――远离尘俗、超凡脱俗采菊、悠然――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家之乐 真 意――返璞归真之意二格律诗八首教学目标1.背诵积累本课的八首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反复诵读,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历史上名家辈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 诗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所有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和对 方交流。那时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 愿望,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格律诗八首》 ,在吟诵中驻足鉴赏, 尽享诗意世界的馨香与美好。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洛阳人,曾往来于吴、楚间,很 早就有诗名。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诗人沿长江往东,泊舟 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了乡思,写下了此作。今天我们还 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这印证了 “人以诗传”的道理。 2.熟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教师朗读指导并齐读,读出诗歌的韵 律美。 3.读懂品析。 (1)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 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 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虽未过去,而江上已 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 来传递家书了。 全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2)这首诗哪联直接抒情?哪联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 写作手法吗?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写 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 交融的写作手法。 4.读透领悟。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理解这种感情的?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运用了雁的意象,想起了“雁足传 书”的传说,使全诗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乡愁,是诗 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 们的文学世界。 (2)颈联历来脍炙人口,驰誉当时,传诵后世,请加以分析。 这两句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 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 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三、学习《春望》 。1.写作背景。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 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 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 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 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 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 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 2.熟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范读,男、女生分联交错齐读,读出诗歌的 韵律美。 3.读懂品析。 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 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颔联: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 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颈联: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一封家书胜过万金,“家书抵万 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是作者忧国伤时 念家所致。 4.读透领悟。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杜甫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其中首联、颔联重在体 现忧国伤时的感情;颈联、尾联重在体现念家悲己的感情。 (2)欧阳修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故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也。 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 请你结合首联加以分析。 “国”是指都城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 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意味着繁华都城已被 叛军糟蹋殆尽, 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 春天来了, 城里到处都是“草 木深”,意味着人烟何等的稀少,诗人明为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 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四、学习《钱塘湖春行》 。1.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2.熟读感知。 听录音,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3.思考探究。 (1)首联中“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 低”? “水面初平”写出了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略与堤平。“云 脚”,指下垂的云,与湖水相连,因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 低了,这是早春景象。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 李贺有诗云“露脚斜飞湿寒兔”, 形容露水下落之状。 脚, 有下垂义。 (2)颔联中“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 “谁家”有什么深刻含义? 莺是春天的歌手,几处早莺表明莺不多,如果莺多,当为“处 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因为余寒犹在,所 以莺儿也想晒太阳,才会去争暖树。燕子是春天的信使,“谁家”犹 言“某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这个动作表明燕子刚刚开 始筑巢而且数量也不多。这些都暗合早春之意。 (3)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乱花迷眼”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唐朝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 俗, 诗人在骑马游西湖,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 看花的时间长了, 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 诗题中“行”字。 (4)品味本诗的最后两句。 这两句用抒情的方式收束全诗。 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 是美不胜收, 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 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 流连忘返,作者在此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5)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请你说说诗人所行 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 所见之景,可见作者是从孤山寺的北面开始骑马游西湖;中间写游程 中所见的莺燕花草;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可见至湖东 的白沙堤止。 五、课堂小结。 诵读古代诗词,我们只有读熟、读懂、读透,才能领悟诗歌的真 谛, 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 思想感情的外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我们赏诗,须先 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 能解其言”。真正地做到知人读诗,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品味感悟 到此中的真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预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夜雨寄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宝库中,诗歌是一颗绮丽夺目的明珠,为 人们一代一代所传诵,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而唐代诗歌则 是古代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今天,我们师生再共同解读三首经典的 唐诗,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卷有益、受益匪浅的。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1.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 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逢。相同的经历 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作诗一首《醉 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 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酬赠白居易。 2.熟读感知。 听录音,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读赏结合。 (1)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被 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 把诗人抑 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运用“闻笛赋”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 文等的悼念,运用“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 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颈联:千古名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 己,诗句表明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 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 这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 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必将取代 旧事物。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 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 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 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 化,颈联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 怀,尾联顺势而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诗情 起伏跌宕,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 豪放,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三、学习《赤壁》 。1.找学生朗读,朗读中要流露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2.读赏结合。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 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 平之气。 (2)赏析一、二两句。 这两句叙事,写其兴感之由,由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 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 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 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 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 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曹操和周瑜。 (3)赏析三、四两句。 这两句议论, 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 响,而是从反面落笔,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 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接着假想曹军胜 利,东吴战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形势的变迁,而 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 策。 四、学习《夜雨寄北》 。 1.写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 851―855 年,李商隐在东 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 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 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 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2.边读边赏析。 (1)题目中的“北”应该怎样理解?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也可 以把“北”理解为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诗一开始,就摆出了 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 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 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 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 异域的巴山,秋天、深夜、夜雨的情境本身就令人伤感。尤其是“涨 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而又 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 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 一句宕开一笔,从眼前想象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 ,写 出了诗人的愿望。“何当”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 “未有期”, 既有热切的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第四句是承“共 剪西窗烛”而来,重复运用了“巴山夜雨”,它与“西窗剪烛”,组 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 深厚感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因而他日重逢的欢乐更反衬出眼 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 五、课堂小结。 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艺术的丰富内涵,直探底蕴,领悟作者微妙 深奥的诗心,我们应该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节课我们着重分 析诗歌的意境,希望对你们以后体会诗歌的意境有所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预习《游山西村》 《过零丁洋》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中,我们喜欢诗中那富有韵律的语言,独特清新的意 境,深刻隽永的哲理。前两节课我们解读了六首唐诗,领略到了唐诗 的风采,今天我们师生将共同走进宋代的古诗苑中,与以死明志的文 天祥共同吟诵“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拄杖叩门的陆游分享农村生活 的宁静、欢悦。让我们共同来研讨崇尚讲究理趣的宋代诗歌。 二、学习《游山西村》 。 1.写作背景。 陆游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 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 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 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2.以读促讲,边读边赏。 (1)首联渲染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什么?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农家尽其所有 来款待客人,表现了农家的淳朴、热情好客。 (2)颔联写了什么内容?现在有何深刻含义?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山间水畔的景色, 描绘了山环水绕、 柳暗花明、 花团锦簇的美丽风光,记述了作者置身山阴路上,疑惑无路,忽又开 朗的真实感受。这两句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困境中也往 往蕴涵着希望。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的启示,历来被人们传诵不衰。 (3)我们中国的民风民俗最生动,请说说颈联反映了怎样的民 间习俗。 这两句描摹出一幅南宋初年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社”为土 地神, 春社这一天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 击鼓弄箫、 载歌载舞; 并且这里农家的穿戴也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4)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的? 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盼望着从今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 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不仅写出了陆游的愿望,而且恋恋不舍之 情溢于言表,可见作者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 人对山西村和当地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5)这首诗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紧扣“游”字, 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 层次清晰, 语言生动。 三、学习《过零丁洋》 。 1.诗歌背景。 1279 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 新会南海中) ,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 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 , 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 文天祥写 下此诗以死言志以明志节,严正拒绝。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 好诗!’竟不能逼”。 2.熟读感知。 教师范读,点名读,读出诗歌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 情。 3.读透领悟。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全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 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痛和愿 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 (2)从语言技巧、句意及情感等方面,赏析颔联。 这两句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 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表达了诗人 的忧国之痛。 (3)最后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 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 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拓展练习。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 出文天祥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吗?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 扬州城,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 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四、课堂小结。 我们师生共同在古诗的阆苑仙境中兜了一圈风, 回想这三节课中 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蒸霞蔚,古诗的美真让我们目不暇接。生 活在名家辈出、诗篇浩如烟海的中国,我们是何等的荣幸!相信你们 一定会珍爱古诗,在我们的心里:她永远是依旧笑春风的灼灼桃花, 是那一抹映在天幕上的绯红,是心灵上的永恒霞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二首诗。 2.课外积累陆游、文天祥的代表性诗歌,背诵下来。三词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 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 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 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 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 学生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 的《岳阳楼记》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 习他的 一首词《渔家傲》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 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 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 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 “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 ”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 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 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 字数、句式、声律; 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 种,一段的称为单调, 两段的称为双调, 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 其中以双调者为多, 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 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 或整齐,如《浣溪沙》 ,或参差,如《渔家傲》 ,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 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 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 地点, “秋来”写了时间。 “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 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 “四面边声连角起” , “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 的声响。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 夹杂着风吼、 马嘶的声音, 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 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 “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 的写照。 “闭”写出“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 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 “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一杯” ,举杯消愁, 消思乡之愁苦; “家万里” ,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 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 “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 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 ,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 曾登此山, “刻石勒功而还” ( 《后汉书?和帝纪》 ) 。词意是说,战争 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 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于是 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 “将军白发征夫泪”也 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阕借景抒情,传达爱国情感。 4.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 ,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哪个字是值得我 们关注的?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 景与中原的不同。下 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在秋天,边塞的大 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 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苏州)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 角起” ,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 特 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 日孤城闭”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 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 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 出来。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 “秋来” 点明时令, 秋天到了, 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 别具特色。突出“异” ,是总写。并从三处来分写。 5.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 这句给你怎样的 阅读感受? (1)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 没有丝毫的留恋之 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生 活条件艰苦。 (2)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鸣, 兵士吟唱,草木 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反映了将 士们单调孤苦的生活。 (3)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 重重叠叠,描绘出 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是“孤城闭”三 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 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 止敌人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责任重大,不容懈怠, 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 象地描绘出来, 使人如临其境, 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6.下阕中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此句为诗人自 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 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 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 是,回去一趟,何等不易呀! (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 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诗人运用东汉大将窦宪在 燕然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 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情况下, 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 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 ,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羌笛 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 晚,勾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 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 的泪水。 整首词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 拳拳爱国之心, 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不失为一首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 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 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 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板书设计渔家傲 范仲淹 上阕:塞下秋景“异” 描写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 下阕:征人思乡之情 抒情苍凉悲壮慷慨惆怅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 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 “海上生明月,天 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 维《山居秋暝》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 (李煜《相见欢》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 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 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 里曾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北宋著名文学 家、 书画家, 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 并精通棋琴书画, 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字子由) 被世人称为“三苏” ,同列“唐宋八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 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 政治上很不得意,遭 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 不欢。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根据 写作背景我们知道, 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 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 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 合前文词句详加赏 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诗人 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现实 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 “又恐” ,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 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 现实, 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 欲登琼楼玉宇, 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 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 憾和无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 规律来自我安慰, 自我释怀。 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 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 的人都能平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 色。 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 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阕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 在这里词人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 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表现出了苏轼的 豪放与浪漫。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词中哪几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 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个“欲” ,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 的寒舍,所以打消 念头。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句写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 时孤独的心情。 “何似在人间” 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因为当时作者被 贬官了,所 以认为这句“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满足,安于现状。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变化着的。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作者对 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 以他用人的悲欢离合、 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这种胸怀 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6.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 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天长地久, 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 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当然,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广之, 表示对天 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的一种良好祝愿。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 而是延展开来, 以此祝愿天下人, 更加突显其博 大、豁达的胸襟。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四教学目的:一、理解和学习 语言)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人物对话揭示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 (个性化的二、培养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鄙视伪君子与奴才, 做英勇投入战斗的实干者。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 :一、布置预习,思考题: 1. 这篇散文诗写了几个典型人物?主要 的词概括 的思想性格。 贬?作 分析。 方法来刻画的?用恰当2.作者写人时分别倾注了怎样的感情?是褒二、激发兴趣,引入课文。京剧讲究脸谱,颜色、线条,均有学问。 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黑脸表示戆直无私,白脸表示内心*险。观众 一看舞台上人物的脸,就能猜测其好坏,猜测其思想性格。这说明肖 像描写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 孔乙己 活画出 次出场的肖像描写是:高大身材,青白脸色,花白胡子, 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自命清高,好喝懒做的性格。最 地塑后一次出场,黑瘦,破夹袄,蒲包,草绳,用手爬着走来,造了受欺凌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可见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 。 然而,艺术高手有时不用外貌描写,只用人物语言的表达方法,也同 样能 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塑造出鲜明的形象。鲁迅先生这篇散文诗就有此妙处。 三、理清段落。 思考回答:课文 话?请划分一下。 三场对话描绘三个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哪三场对 场谁与谁对话? 场? 场?用浏览速度看一 遍。 (板书) 1.奴才与聪明人 2.奴才与傻子 3.奴才与聪明人第二课时四、分场朗读,理解内容。 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诉苦。为悲惨生活而唉声叹气, 不知反抗,不想反抗。 为廉价的“同情”所 活动, 安于现状,心灵深处有自我安慰, 。“诉”、“舒坦”, 易地披露了内心的 ,也只能 ”。地揭示了奴才的奴性、软骨,“只要――概括,精要,入木三分。 聪明人,故作姿态,顺奴才的话,听话音,接话头,敷衍,不 说了三句话,叹了一口气,故作“惨然”和“叹息”的样子。 话分明是叫奴才安于奴才的地位。 对话中省略号有妙用,给读者以 想象的余地。 任。 句场对话:“奴才与傻子。奴才,诉苦。不思反抗,不敢反抗,反 对反抗。 “恭敬”驯服, 卑躬屈膝, 奴颜媚骨, 向主人请功。 “ “得胜”揭露 。 毁坏铁 ”、傻子.实干,正直。他义愤填膺,热情勇敢,英勇战斗。 屋子的精神。(《呐喊》自序) 然而,他不明事理,鲁莽从事,孤军作战,脱离,不考虑方法。 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安于做奴才,居功自诩,为 主子的夸奖而洋洋自得,十足的奴才本性。 弯的,骨头是软的,拍马,发臭。 聪明人,敷衍。仍然接话,顺着奴才的意思,赞扬奴才安于奴才的地 位,叫奴才永远做奴才。至此,灵魂深处的世界 主子的帮凶。 五、表情朗读。 1.只读对话 ,连贯起来理解领会: 服饰、外貌的描写,而是 暴露,原来是 奴颜,而且脊梁骨是用对话揭示人物的心灵。为对话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心灵呢?言为 , 了心声, 作者抓住了反映不同人物内心深处的关键性语言来 语言个性化,使人听其声如见其人。要 对生活有 小说中 人。这点,须有很深的功力, 描写方法在古典 听其声如见其的理解与感受,善于敏锐地捕捉。 运用,如《红楼梦》中王熙风的出场,2.对话描写时伴以简洁的叙述与神情描绘,轻轻一笔,画龙点睛,如闻其声,如见其态。 3. 孤立的几场对话,而是鲜明的对照,照出奴才的奴性,聪明 中使假、恶、丑的可憎面目暴人的伪善,傻子的憨直与莽撞。在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六、理解作者褒贬的感情。 1.对旧社会的奴才、聪明人揭露,讽刺,对毁坏旧社会的傻子既 赞扬,又指出,激励人们的战斗。《野草》 , 1920 年 9 月――1926 年 4 月时作品, 共 23 篇。 作者在 《题 辞 》 中 说 :“ 我自 爱 我 的 野草 ,但 我 憎 恶 这以 野草 作 装 饰 的地 面。”“地面” 帝反封建的 产生野草的社会背景。1924 年,国共两党结成反战线,1925 年“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高潮,革命蓬勃发展。但北方依然是军阀的黑暗统治。鲁迅对封建势力、买 办思想深恶痛绝,展开英勇的战斗。 这三种人,(社会上确实 种思想 下,勾画、塑造)寄寓褒贬的感情。2.奴才与穷人、奴隶不同,此文中的“聪明人”与通常说的耳聪目 明的人不同,概念 混淆。 典型意义,历史意义, 概括。可 张三、李四、七、思想意义:三种人 王五,而是这、那一类,镜子对照,照到灵魂深处,教育人们认清、看穿“聪明人”与奴才的面目与本性,激励人 们反抗, 战斗, 向旧社会旧势力进击。 进击时要寻找合适的方法。 仍有现实意义,仍有艺术的生命力。 八、作业:写一段对话揭示人物性格。教后: 学生质疑有质量。一同学问:聪明人说的话不阴不阳,到底是 意思?又一同学问:“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何用两个“和”,不用 顿号?另一同学说:最好讲讲时代背景,否则不懂。 为高兴似的”,“似”起何作用? 2. 3. 叫“头钱”? 同学问:“代同学说:“奴才毕竟是奴才。”好。 场对话, 聪明人思想性格暂不下结论, 引起悬念; 时代背景 后面讲,可思想意义。鄙视伪君子与奴才,做英勇投入战斗的实干者.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 : 一、布... 又一同学问:“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何用两个“和”,不用顿号?另一同学说:最好...(板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对话描写:言为心声五教学目标驴和人的新寓言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初步了解王小波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体 会文章寓意。 2.学会从研读、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研读把握文章寓意,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教学难点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深入把握文章主旨。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萧伯纳对爱尔兰人的生活态度曾做过如下描述:“一辈子都在 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 王小波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段话加以引用来说明中国人在相当 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思想自由,缺失智慧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备 受争议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则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 创作,外界的非议在他那里被消融瓦解。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就像是作者自己,这个自由主义者,机智地冲破被人为设置好的精 神小圈子,最终跑到深山老林里享受自由。虽然王小波不幸英年早 逝,但是其留下的作品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这篇《驴和人的新寓言》 。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三、赏析课文。 1.文章题目为“驴和人的新寓言”,请联系原寓言说说文章中哪些 地方体现出了题目所说的“新”。 叙事角度:原寓言以人为叙事角度,本文以驴为叙事角度。 寓意理解:原寓言的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即做 事情应当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本文则是提出了“闭上你的 臭嘴,让别人走路”的新寓意。 2.作者另辟蹊径,很符合他的行文风格。原寓言贯穿全文,在行文 中却处处体现了作者对旧的看法的颠覆。作者站在驴的角度对故事 进行了重新解构,可以说作者对“驴”是怀有同情的,那么联系原 文说说,故事中的“驴”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借它来代表现实生活 中的哪类人? “但驴子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 “驴子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谁骑,它一句话都不说。” “驴子难免要嘀咕道: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么欺负我。你来试 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 最后作者猜测驴的想法:“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 驴原本是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的,在合适的劳动强度内也同样任劳 任怨,这种傻并非是真的傻,而是对命运的一种屈从。驴子的形象 更像是普通民众的形象。他们任劳任怨,在社会中以“沉默的大多 数”的人形象出现,命运却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 3.作为一篇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驴申冤,作者要 讽刺的是那些使驴的命运发生变化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旁观者,那么 联系原文分析这些人又有怎样的特点。 “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 走路。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 “驴载着人往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儿子就从 驴背上下来,换了老头骑着。” “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头太可恨,自己骑驴舒服 了,全不顾自己的孩子,让他拿两条腿来撵你们四条腿。” “这头驴又遇到了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 你们想吃驴肉吗?” 这些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妄 加评论,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于人,使他人无所适从,甚至举步 维艰。 4.在作者看来社会中的哪些人就如同这些旁观者一样?作者在写这 些旁观者的时候, 还举了当年苏联解体的例子, 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王小波是从荒谬的年代里走过来的。出生于1952年的他未与任何荒 谬失之交臂。与很多当时的文人不同的是,王小波将人生的坎坷、 命运的颠簸作为了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没有为经历这些苦难而大唱 赞歌,相反,他清醒地思索这种闹剧发生的来龙去脉并且寻找原因。 他也看到了在一段时间之内群众话语权的丧失,十年浩劫夺去了人 们独立的精神家园,思想贫乏不堪。高涨的革命热情使每个人都缺 少思考与自省的空间。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当中,那些掌握话语权的 人们大肆鼓吹的,恣意宣扬的均是错误的。“原来激情澎湃的演讲 最后无可奈何地沦落为一部分人整另一部分人的工具。”所以从某 种角度来讲,那些掌握话语权却跨越界限、不懂政治却参与政治的 知识分子们正充当了不光彩的“旁观者”的形象。 当年苏联解体,“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的主意并不符合 俄国国情,作用适得其反。但从“乘飞机”“跑”等动作可以想象 得出当时美国人兴高采烈与趾高气扬之态。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 能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上恣意挥舞。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 那种自我标榜与横加干涉从未变过。作者举这个例子恰好可以说明 那些旁观者往往以权威自居,对他人横加干涉的丑态。 5.文中两次提到了名字前带括号的文章,细读文章回答这样的文章 有什么特点。 是诸如《人眼看驴》与《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之类的文章,往往自 我标榜,自认为是权威,投机取巧。 6.王小波的文笔犀利幽默,善用曲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些 特点? 如:“当年苏联解体,有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个主意要大 伙休克――他自己当然不休克。” “我的稿子发在刊物上,只有光秃秃的一个名字,没有一对括号, 里面写着美国。”作者两次提到美国,甚至括号里的内容也要写美 国。实际上是极具讽刺意味的。美国始终以世界警察的地位自居, 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各地恣意 挥舞,以美国方式来干涉他国内政,希望每个国家都以美国方式思 考问题,可以说, 美国是极具“旁观者”特点的一个经典词汇。 四、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对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的重新解读,讽刺了那些自我 标榜、自我鼓吹,以权威身份对他人妄加评论或者横加干涉的人, 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宽容的精神秩序的追求。 学者余世存这样评价王小波:我没有想到的是历史以诡异的方式让 王小波的声名传播。我说过王小波在世时是如何为圈子――社会所 特有的文化人部落――所拒绝,我说过王小波是让生活和社会大众 发现了并接受了的(虽然这并不妨碍知识界尤其是文学圈对他应以 沉默) 。他流星般地划过天际后,人们才正视他巨大的价值。 (但是, 他的独一无二的《黄金时代》问世以来仍是独一无二,他几乎是以 一个成名人物的符号播撒在文化部落中,而这种“成功名的英雄” 正是传媒时代许多文化人梦寐以求的。 ) 他以他奇特的人生应了生前 寂寞,死后哀荣的老话。颂赞的热烈与他已毫不相干。人们如吹鼓 手如轿夫一样从历史里找出顾准、陈寅恪们来,感叹今日沦落、精 神滑坡之际, 又醒过神来为刚进入历史的王小波正名, 就不由不“思 之令人泪落”。 我想,王小波的经历以及他其他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从容,以 及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文章都在提示着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人、 作品、社会。 五、板书设计 驴和人的新寓言 王小波 驴 旁观者 语言:犀利 沉默的大多数 任劳任怨 命运失控假权威(美国式人物) 自我标榜 横加干涉 幽默 六教学目标:金岳霖先生1、掌握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金岳霖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有一位博士,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 当西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气度 然而他又常常不像绅士他酷爱养大斗鸡,屋角还摆着许多蛐蛐缸吃 饭时,大斗鸡堂而皇之地伸脖啄食桌上菜肴,他竟安之若泰,与鸡 平等共餐 他就是金岳霖先生,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 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 二、作者介绍 汪曾祺(
) ,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 年考入昆明西 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 1940 年开 始发表小说, 1943 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 历史博物馆职员以后又当过刊物编辑和剧团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 集》 、 《羊舍的夜晚》 、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 《晚饭花集》 、 《寂寞与 温暖》 、 《茱萸集》等散文集有《蒲桥集》 、 《塔上随笔》等文学批评 集有《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其代表作也是其获奖小 说是:短篇《受戒》 、 《大淖记事》 ,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 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 民俗风情小说其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 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精致兼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 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心韭, 秋末晚松,滋味近似”文中始终贯注着互融相济的儒道文化思想, 因此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士大夫” 三、知识链接 1.关于金岳霖: 金岳霖 (.10.19)哲学家、 逻辑学家浙江人, 字龙荪生于湖 南长沙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赴美留学,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1年后游学英、德、法、意等欧洲诸国1925 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 任,文学院院长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后历任北京大 学哲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55 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 学部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逻辑学会理事长、 名誉理事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四至六届委员,民革中央 常委一生从事哲学、逻辑学研究和教学在哲学方面,吸收西方哲学 的成果,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结合,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 系培养了一大批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是最早把现代 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并且把西方哲学中的逻 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批判了罗素的主观唯心论,论证了事 物的可知性;提出摹状与规律的学说在逻辑学方面,30年代系统地 从西方引进演绎逻辑,对演绎逻辑的基本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 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思维规律后期强调形式 逻辑必须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探讨 了形式逻辑的客观基础,提出了有关思维的新的判断形式,主张恢 复归纳(在形式逻辑中)本来的地位著有《逻辑》 、 《知识论》等; 出版有《金岳霖学术论文选》 、 《金岳霖文集》等现设立有金岳霖学 术基金会 他由于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誉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西装 革履,加上一米八的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风度当然,他最引 人注目的一件事就是他终生未娶,这样优秀的人又未娶妻,现在我 们能可以称之为单身贵族他的终生未娶又因为是一直恋着林徽因, 这样的人我们又可以称之为痴情汉子总之,他是一个有趣、直率、 真诚、朴实、有一肚子学问的大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 2.关于“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在昆明成立,由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陷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 学被迫南迁,于10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为南京失守, 战火逼近长沙,学校为坚持抗战和坚持教育计划,于1938年2月西迁 昆明,改称为“西南联合大学”当时,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学生 全都奔赴昆明,有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钱钟书等等 西南联大空前的人才济济,人文荟萃三校虽历史不同,学风各异, 但八年之间的同心协力、交相辉映、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内树 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高举“爱国、民主、科 学”的伟大旗帜,弘扬“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出 大量人才人称文化南移,实为促进西南边疆特别是云南的科学、文 化、教育发展之前锋,为我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西南联 大学习过的杰出人物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 人,有2人为双院士西南联大学生中后来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有:诺 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等6人这只是自 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部分突出人才,在文、史、哲和社会科学 方面也是人才济济第二课时四、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1、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是一个有趣的教授,他学问渊博,性情率真,感情真挚 2、汪曾祺写金岳霖选用了哪些材料?(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明确: 穿着打扮 课堂提问 关心林国达 理解专业 对话教学 捉跳蚤 和斗鸡同桌吃饭 和小孩子比赛 给林徽因过生日 坐三轮车逛王府 井大街 3、文本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都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你最欣赏 的是哪一个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捉跳蚤 和斗鸡同桌吃饭 (展示漫画)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重点欣赏上面这两 个细节 4、“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这两个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 非常有趣的老顽童形象但金岳霖先生受人们的尊敬仅仅是因为他有 趣吗?文本中有没有哪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另外一面,读了以 后让你感动,让你慨叹? 明确:“给逝去的朋友林徽因过生日”这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 重于情深于情的一面 (这个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文字, 深入文本体会细节的魅力) 五、分析课文 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 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 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 处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到“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 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金岳霖先生是一位很 有趣的教授这是对金岳霖先生的总评价 ―― 有趣 再看第二段“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下面就从多个方面写金先生 怪在哪里先说他的帽子, “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 进教室也不脱下” 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他在每一学年的开始,总是开门见 山的对新学生解释说:“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 你们不尊重,请原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先生直率的性格然后又 说到他的姿态是“微微地仰着脑袋”,又说到他的怪眼镜,一只镜 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然后是他的穿着―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 皮夹克文中说道:“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好像只有金先 生一个人”在那个人人长袍马褂的时代,这样的穿着足以看出金先 生自由洒脱的个性看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 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这是本段总结性的话语,是对金先生的样子的总体描绘这一段就是 分别从帽子、姿态、眼镜、穿着这四方面来写金的怪 再看第三、四段由于联大没有点名册,金先生提问时会宣布:“今 天,穿红毛衣的同学回答问题”同学回答时,金先生很注意听着, 完了,说:“ Yes! 请坐!”对于他的学生林国达的怪问题,金先生 反问道:“林国达垂直于黑板,这是什么意思?”他的提问和解答 都是这么轻松和幽默他就是在这种轻松和幽默的氛围中传授知识下 一段说道林国达死了,那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由此可以看 出金先生对学生的深厚感情 当学生提出逻辑学很枯燥时,金先生并不是长篇大论地论述逻辑学 的用处和作用,他只是真诚地剖析了自己对逻辑学的感觉,就是: “我觉得它很好玩”这体现出他真诚而朴实的性格 接下来的两段是写金岳霖先生的学生美籍华人、国际知名学者王浩 特别写了师生二人在课堂上的对答,说明王浩的成才离不开金先生 这是从侧面衬托金先生的一肚子学问 第九段,写金先生在给学生讲《小说与哲学》时,大家认为金先生 一定会讲出一番大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是:小说和哲 学没有关系并认为《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这就显示出了他的 真诚,对于学术问题不趋炎附势,只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 在学术界是最可贵的精神他讲着讲着,忽然听下来:“对不起,我 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提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 指里看看,甚为得意给人感觉他是一个可爱的大男孩,显示出一个 成年人难得的童趣和天真 下一段写到了他的朋友很多,特别点到了他对林徽因的怀念,显示 出他的成熟、稳重与理智林徽因死后的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 客,老朋友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 “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这全然不象徐志摩为诗人气质所驱遣,致使 狂烈的感情之火烧熔了理智,在追求林徽因失败后接着就有了陆小 曼,也不象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就续娶了他的学生林洙而金岳霖先 生却为了心中的她而终生未娶,并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 己的感情,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不由得使人想起 伯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再看下一段,描写金先生晚年,毛主席让他多接触社会,他就让人 蹬着平板三轮车带他每天到王府井转一圈既是这时的他已经八十岁 了,仍旧是这么可爱和有趣这段的最后一句是对金先生的为人作出 的概括:一个一肚子的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接着下面列举了金岳霖先生的两本著作,是对他一肚子的学问额补 充说明然后作者说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 生好好写一些作者只是金先生的学生,对他并不是很了解,象金先 生这样真诚、直率、天真、有学问而热爱生活的人值得人们为他著 书立说,更值得人们长久地怀念 最后一段,写西南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这主 要是表达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对于西南联大,对于他的老师同学的 深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这篇文章所写内容琐细复杂,但都是围绕着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个性 来写的,都集中地表现了他美好人性的一面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 事上得以体现整篇文章读来清新自然、实在深远,可以弹掉人世间 的浮躁之气,能够荡涤人的心灵整篇文章看起来短小随意,却在精 致中渗透人生,以小见大地写出了金岳霖先生最美好的人性 六、艺术特色 文章的语言风格: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用“平淡”二字来概括汪曾祺在他的作品 集的《自序》中写道:“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 叙夹议我写不了象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者,也写不 了象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 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象 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然有点不好意思 ?? 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 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人性的光辉是世间最灿烂的风景,汪老是用平淡来描述最具有人性 美的人性,他的思想容入他的文章里,与其说他描写了最朴实的人 性,最朴实的生活,不如说表达了他最朴实又最美好的灵魂 七、小结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 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率真、怪诞又 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 挂上我们的嘴角整篇文章是通过对金岳霖先生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 写,使金先生的直率、真诚、朴实、天真、有趣、爱学生、有学问、 爱生活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文章对于金先生这种形象的塑造本身就 是对欺骗和世俗的嘲讽、批评和否定,是对假恶丑的否定,对真善 美的发扬汪曾祺对金先生的赞美也表现出他对这种人生的欣赏,真 诚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天性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尔虞我诈、唯利是 图、蝇营狗苟、趋炎附势的现象,金先生这种品格是如此的可贵,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我们都应该象他那样真诚和坦率,做一 个真人,一个透明的人 八、作业 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以你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为对 象,写一篇记叙文 相关资料: 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他终生未娶 阐释的版本相当一致: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七 棋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棋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掌握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其效果 3.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体会今天幸福自由的生活 体会主人公对自己兴趣的忠贞、坚定和矢志不渝的精神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鉴赏人物形象意象教学难点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体会主人公对自己兴趣的忠 贞、坚定和矢志不渝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阿城及其作品 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人,出生于1949年十二三岁时 就已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陀思妥耶 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学名著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曾 先后到陕西、内蒙古、云南的农村插队[来源:学,科,网 Z,X,X,K]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在处女作 《棋王》 中, 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 “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 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 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 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 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 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小说一 发表,便震惊文坛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 人类》 其作品集 《棋王》 , 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 出版,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 《树王》 《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 《树桩》 《周转》 《卧铺》 《傻子》和《迷路》 二、人物形象赏析 1.他是一个迷棋、精神上有追求的人 王一生没有参赛资格也坚持与比赛的赢家对弈; 为下棋不惜同时与九 人鏖战,并力克群雄(爱棋――迷棋――成棋王――得棋魂) 2.他是一个有棋品、讲棋道的“纯洁”人 (1)不贪图参赛名次,无所谓输赢,决 不用棋艺为自 己换取更好 的生活,仅仅为了棋艺而下棋(不为名利,不做交易,不玩物丧志, “为棋不为生”) (2)讲求“中华棋道”,讲求“大道”与“小技”的结合,即道德、 人格、哲学、智慧、经验、技巧的融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 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 治水, 气贯阴阳, 古今儒将, 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 感触不少, 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 (3)竞争与和谐(王一生与多人对弈,不仅在于提高技艺,还有强 烈的竞争意识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毫不犹豫地就说“和”了,既 体现出王一生的淡泊名利,又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的宗旨) 3.课文中的王一生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雅人, 但小说并没有将他塑造 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相反,他是一个非常看重生 存前提的人 小说中写道: (学生课堂上阅读) 我旁边儿的人说:“据说你下棋可以不吃饭?”我说:“人一迷上什 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 傻事”王一生想一想,又摇摇头,说:“我可不是这样”说完就去看 窗外 一路下去,慢慢我发觉我和王一生之间,既开始有互相的信任和基于 经验的同情,又有各自的疑问他总是问我与他认识之前是怎么生活 的,尤其是父母死后的两年是怎么混的我大略地告诉了他,可他又特 别在一些细节上详细地打听, 主要是关于吃例如讲到有一次我一天没 有吃到东西,他就问:“一点儿都没吃到吗?”我说:“一点儿也没 有”他又问:“那你后来吃到东西是在什么时候?”我说:“后来碰 到一个同学,他要用书包装很多东西,就把书包翻倒过来腾干净,里 面有一个干馒头,掉在桌上就碎了我一边儿和他说话,一边儿就把这 些碎馒头吃下去不过,说老实话,干烧饼比干馒头解饱得 多 ,而且 顶时候儿”他同意我关于干烧饼的见解,可马上又问:“我是说,你 吃到这个干馒头的时候是几点?过了当天夜里十二点吗?”我说: “噢,不是晚上十点吧”他又问:“那第二天你吃了什么?”我有点 儿不耐烦讲老实话,我不太愿意复述这些事情,尤其是细节我觉得这 些事情总在腐蚀我,它们与我以前对生活的认识太不合辙,总好像是 在嘲笑我的理想我说:“当天晚上我睡在那个同学家第二天早上,同 学买了 两个油饼,我吃了一个上午我随他去跑一些事,中午他请我 在街上吃晚上嘛,我不好意思再在他那儿吃,可另一个同学来了,知 道我没什么着落,硬拉了我去他家,当然吃得还可以怎么样?还有什 么不清楚?”他笑了,说:“你才不是你刚才说的什么‘一天没吃东 西’你十二点以前吃了一个馒头, 没有超过二十四小时更何况第二天 你的伙食水平不低, 平均下来, 你两天的热量还是可以的”我说: “你 恐怕还是有些呆!要知道,人吃饭,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一种 精神需要不知道下一顿在什么地方, 人就特别想到吃, 而且, 饿得快” 他说:“你家道尚好的时候,有这种精神压力吗?恐怕没有什么精神 需求吧?有,也只不过是想好上再好,那是馋馋是你们这些人的特 点”我承认他说得有些道理,禁不住问他:“你总在说你们、你们, 可你是什么人?”他迅速看 着其他地方,只是不看我,说:“我当 然不同了我主要是对吃要求得比较实在唉,不说这些了,你真的不喜 欢下棋?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我瞧着他说: “你有什么忧?”他仍 然不看我,“没有什么忧,没有‘忧’这 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作 料儿我们这种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唯有 象棋” 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 就注意他吃的时候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知青车 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听见前面大家拿饭 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 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 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 筋常常突然停下来, 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 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 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 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 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充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 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 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 就迅速将 那个干饭粒儿放进嘴里, 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 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待了一会儿,他 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的一声儿咽下 去,喉结慢慢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 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 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 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来源:Z&xx&k.Com] 概括:王一生爱吃,但并不是为了物质的享受,只是想证明一切精神 追求必须建立在最基本的物质生存基础之上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天 不吃饭,棋路都乱”,所以他精确地区分饿与馋,并知足常乐从这点 看,他又是个俗人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 像人”王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大俗与大雅的自然统一体, 从而塑造了一 个真实的形象 三、王一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作者的本意不在“以文传棋”, 而在“以棋写人”王一生是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 他爱上象棋后, 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穷、 外界干扰、无资格参赛,即使在那个年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 的关系棋对王一生来说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他爱棋、下棋, 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呈现出执著的生 命热力作者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 尤为突出地表现了王一 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王一生“双 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 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 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与其说这是一个神情专注的 棋手, 毋宁说这是民族文化精神熔铸而成的一个棋魂“瘦小黑魂”的 内里,是心智高扬、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人物的外形仅仅是人物精 神的陪衬而已,这是阿城寓意于形象的独特描写 作者通过王一生这一人物形象传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人活着要适应 环境、知足常乐,但又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才不会迷失自我 第二课时一、体味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1.用言语概括一个特定的场面,并体味场面的描写作用 概括场面:一人单挑象棋大赛冠、亚、季军三人,这场闻所未闻的鏖 战必然引起轰动,人们巴望着一睹这样的奇观 场面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这个场面 营造出既紧张又热闹的氛围对 下文的进一步展开起到烘托、蓄势、铺垫的作用 2.了解并掌握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 面上描写: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 片??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 的?? 点上描写:行人见了,纷 纷问怎么回事??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 张望 ??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 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四五条狗窜来窜去??汪汪叫着 3.分析此处场面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作者用浓墨叙写“众人都轰动了”,都“拥着往棋场走去”,写行人 的惊讶,傻子的起哄,甚至狗的忙乱,层层蓄势将整个事件的氛围造 得很浓,预示着这场车轮大战必是一场鏖战,其结局也必将惨烈 二、赏析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 示例一: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 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 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 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 像半空响着闷雷 赏析:一场扣人心弦的与九人同时下盲棋的车轮大战即将打响,交战 的双方,一边是无名小子,一边是骄气炽盛的高手同盟开战前的紧张 热闹气氛被这段描写烘托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 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 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 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 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 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 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 里搏 赏析:鏖战已经开始,热闹不复在,而换为安静肃杀的气氛当时棋局 的剑拔弩张一窥便知 三、设定情境,练习场面描写 结合自己观看第29届北京奥运会比赛的情景,写一段简短的场面描 写,要求能点面结合,并烘托出一种气氛350字左右完成后小组交流, 并推举出优秀作品当堂展示 四、布置作业 1.通读《棋王》整部小说,说说王一生、王一生之母、王一生朋友、 观众以及“我”分别是怎样看待下棋的 2.在动乱的背景下, 王一生这种“以棋解忧”的人生态度究竟是消极 遁避的,还是积 极乐观的?分析一下并和古人(比如陶渊明、周敦 颐等)进行对比八教学设想回延安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 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 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 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初步达到陶冶情操、 丰富文学素养的目的。 同时,注意理解并体会诗歌中的比兴方法和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方 法综合运用所产生的效果,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 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延 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 ,荣 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 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回延安》 《雷锋之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 “文化大革 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 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受 1.教师范读全诗,或者听朗读带。 注意:(1)朗读时要有充沛而适当的感情,恰当地表现出作者的内心 情感。 (2)要求学生在听读的同时划记出课文中的难字生词。 2.学生自行摘抄词语,并解决其中的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明确:首先请注意理解清楚各个部分的基本意思:第一部分,写踏上 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第 三部分,写与延安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写今天在延安 看到的新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然后讨论确定。参 考答案:回,忆,话,看,颂。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诗歌第一部分,要求其他学生在 听读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的。 2.请学生标注出这一节中的动词,提问:你认为,诗中最能表现出 作者激动心情的动词有哪些? 明确:此类动词有:抓,贴,搂,扑等。 3.品味:如果将上述动词做如下改动,体会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 手捧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抱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拥在亲人怀?. . . 明确: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的意 思。 “贴”是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亲密无间和诗人珍 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 “搂” 表示大幅度动作, 富有力度, 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至于 “扑” , 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内心, 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极度的兴奋和喜 悦。而“拥”字显现出的是一种柔情而已。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学生齐声朗读诗歌第二部分。2.提问:这一节中直接表现过去生 活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过去生活的句子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 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 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这些内容, 表明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 成人,这就揭示了作者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3.学生自由散读诗歌第二部分。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教师朗读诗歌第三部分。 要求:在教师朗读时,学生想像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2.指名学生讲述自己所想像的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要求学生注意从情景的特点、环境的渲染、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表 达。学生复述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 3.教师补充:作者在表现这些内容时,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①环 境的烘托与渲染: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写出延安人 的热情好客。②形象典型。诗歌选取了三代人的典型代表写出了延安 人的贡献和成长。③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方法。如: “一口口的米酒 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从侧面反映了双方相聚畅谈的热闹气 氛。 4.学生齐声朗读诗歌第三部分。 ’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诗歌第四部分 1.男生齐声朗读诗歌第四部分。思考:最能表现这一部分中心意思 的句子是哪一句,关键词语是什么? 明确:表明中心意思的句子是:母亲延安换新衣。关键词语是:新 3. 延安的新面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朗读这一部分中的相关诗句 加以回答。 明确:具体体现在: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 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4.学生自行散读这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感受到延安变化之后的喜 悦之情。 三、学习诗歌第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儿童诗歌大全100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