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满满的男人应该读的几本书看什么书

恶意满满的《传奇》 - 简书
恶意满满的《传奇》
最初读张爱玲,是初中时候,初二的样子。读的版本,是安徽文艺出版社那套四卷本。买的书店,现在已经早就不见了,就是婚纱一条街上的44中旁边。
最近偶然在“好读”网站,发现张氏的《传奇》入选“20世纪华语百强小说“。这个榜单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但是自己突然有了情绪。便是又再次看起了张氏的这本入选小说集《传奇》。这一看不得了,是觉得这个地方也好,那个地方也棒。早些年想不通、不注意的点滴,一下子全都跳了出来,让人目不暇接。所谓的经典,就是让人常读常新的魅力。简单的记下些许的感受,为着日后的再次、复次的拜读,留下可资回忆的记录。
在《传奇》的增订版里,张爱玲在其中增加了五篇小说,和一篇散文。这五篇小说分别是《留情》《鸿鸾喜》《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以及《桂花蒸 阿小悲秋》。其中最有名的,自不必说,一定是那篇《红玫瑰与白玫瑰》。在这篇文章开头,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段话的概括力,足可以与《安娜卡列尼娜》的首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较高低。是华语文学界贡献给世界的智慧财产。
后面的文章,就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换句话说,张爱玲在借着男主人公的口说出这句话之后,就用了整整一篇文章来证明自己的真知灼见。
张爱玲是能沉住气的,在动笔写男主人公振保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前,先是岔开了一笔,从头开始介绍振保的情史——在英国留学的时候的一个妓女与一个华侨的露水姻缘。这两段有什么意义,在文章后面会介绍,先集中讨论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事情。
按照我的看法,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间有明暗的两条线。明的一条,就是振保自己的选择,他的红玫瑰是娇蕊,而白玫瑰则是烟鹂。但是在暗处,振保自己则是又是红玫瑰,又是白玫瑰。一会是“朱砂痣”,一会又是“饭粘子”。
在明线来看,一切剧情都是按照着张爱玲的设计来发展。娇蕊为了振保,主动提出离婚,但是得不到振保的爱;在公车上偶遇之后,几句话过后,振保竟然在公车的镜子里“看见自己的眼泪滔滔留下来,为什么,他也不知道。在这一类的会晤里,如果必须有人哭泣,那应当是娇蕊。这完全不对,然而他竟不能止住自己。应当是她哭,由自己来安慰她的。娇蕊也并不安慰他,只是沉默着,半晌,说:‘你是这里下车吧?’”
这段描写简直绝妙。在局促的空间里面,一对恋人偶然的碰面,短短的几句寒暄,就将两个人从分手到相遇的种种心路历程刻画的淋漓尽致,虽然是小格局,可出手就是大手笔。也是短短的几句话,娇蕊从一滩蚊子血,又成了振保心口的朱砂痣。
在这的段落里面,最初还有振保的弟弟笃保的戏份,从三个人到两个人,彼此的对白与谈话内容和强调的变化,也都是需要好好咂摸的。
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则是描写振保对待自己的白玫瑰。因为成了夫妻,就是各种的不顺眼,在家里面也是各种的冷暴力,彻彻底底的将这枝白玫瑰碾成了饭黏子。振保在发现自己妻子有了外遇之后,总算能将自己对于妻子的所有不满发泄出来。可振保万万没有想到,他发现自己自暴自弃的寻欢作乐的时,自己一度出轨的妻子已经回到了正常生活的真相,施虐的快感一下子失去了依存的必要,只剩下残留的罪恶感。
为了给自己的心理找一个台阶,觅得一个借口,他竟然感到甚至说出“哦?这么容易就断掉?一点感情都没有——真是龌龊的。”可那番境地,振保的感情已经脱缰,他只有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不能回头。文章倒数第二个情节,就是疯狂了的振保将妓女带到家里。而发展到最高潮,则是他对妻子大打出手。过后,张爱玲就是一句“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从此,振保和烟鹂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两个女性,一朵红玫瑰,一朵白玫瑰,她们的花开花败,枯形荣景,她们在振保身上的坎坷,张爱玲一点一点的掰碎了给我们看。对她开篇的那段话,只能再次的五体投地。要是用着《红玫瑰》里面的一句“得不到的永远在躁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来概括,虽然粗疏,可也贴合。
之前也说到这篇文章的暗线,就是振保,他无非也是一朵由人采摘的玫瑰。开始时,娇蕊对振保是百般调情,时过境迁,也是形同陌路;而在烟鹂那面,她在家庭中得不到的爱,都倾倒了一个裁缝身上。振保见到那个裁缝,搞不懂得是“怎么能够同这样的一个人?”。裁缝确实不堪,不过也见得出振保在烟鹂心中是更加的不堪。虽然振保在感情生活中跌跌荡荡了一番,幸好他还是个男人,在彼时还是有地位优势,好歹的没有失去全部的主动。是做朱砂痣还是蚊子血,是变成明月光还是饭黏子,也还有得挑。倒是他的两个女人,更多的只能随波逐流。
在上文提到,振保还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妓女,一个是华侨。当然,这两个是没有纳入“玫瑰”这个行列的资格的。倘若将这两个人物抽象成“肉欲”和“灵魂”的典型,则不难看出振保在最早就在“灵”与“肉”之间的挣扎与徘徊。至于后面的两朵玫瑰,则是将这两者合而为一。振保在她们身上的选择与决断,也是在灵与肉之间的犹豫跟冲突。
除此之外,这两个人的存在,也把振保的情史补充完整,让理解振保对女性的一些举动,更加的有代入感。虽然在结构上,不会太显示文章的精髓,但在人物的塑造上,确实是丝毫不能缺少的。
而说到人物塑造,两朵玫瑰则是各有千秋,从篇幅来看,娇蕊的自然多,其中她与振保感情的层层推进,也是细致入微,这种反差,也就更对比两人重逢时陌路的伤感。至于烟鹂,更多的是叙述性的笔法,没有太多情节上的描写。就算是非常重要的外遇,也仅仅是两个段落。甚至她与那个裁缝的分手,都是通过老妈子的嘴轻描淡写的说出来。不过,即便是寥寥的几笔,烟鹂在家中的苦闷与焦躁,以及后来的精干与操持,都是可以觉察得出。
在《传奇》中增补的五篇小说中,唯有这一篇是以男性的角色为主人公的。其他的几篇,无不是以女性角色为主。在这几篇文章中,还要特别推荐的是《桂花蒸 阿小悲秋》。这篇小说是以一个保姆为主角,用她的眼睛观察在市井生活,有外国人的,有有钱人的,也有和她一样,活在社会底层的。这里面的挣扎感与无力感,是张爱玲其他小说所难以看到的,所以,必须要读。而且整篇文章的时间,也仅仅一天,就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张爱玲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情感世界,容量很大,非常有看头。
与增补前的文章比,会发现张爱玲对于恋爱中的男男女女是多了一些温情。并没有让他们过上痛不欲生的生活,也没有对他们的庸俗横加指责。而是温情脉脉的给了其中所有人一个能够接受的台阶。在《留情》《等》里面都有体会,各自都有着不一样的婚姻,但还是能够互相的支持下去,维持着彼此的情愫。换成是之前的写法,恐怕早就抑制不住,施展嘲讽了。
纵观全书,最有名的当然是《倾城之恋》这部作品了。有名的原因,我想,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影视的魅力。毕竟, 多次的翻拍,让很多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也有了认识。比起上文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在结构上并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这篇文章能够成为张氏的代表作,无疑是将张爱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彰显的最为透彻,讽刺自然也是火力全开。
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张爱玲不爱总当一个旁观者,不爱总是单纯的记录她们的爱恨情仇家长里短,而是总忍不住亲自跳下场,对着读者表现自己的看法。比如刚一开篇,因为白公馆的没有按着政府的意思,调整时钟的时间,晚着一小时。张爱玲就说了一句“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接着,便是有着胡琴引出了正在拉着的白四爷,这也就才有了后面的故事。而在文章最后,待到流苏和柳原熬到了结婚,她评价着“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这一下子把篇目和书名都给点了出来。最后一段,则还是用了开头“胡琴”的意象,与开头呼应起来。她给我们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就着胡琴的一番闲聊,是“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最后则是干脆的四个字“不问也罢”。这种说法,不像是现代小说的克制与简练,而是更类似于传统的话本小说。说书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边讲着奇情的故事,边说着自己的看法;也像极了嚼着东家长西家短的三姑六婆。自然,段位是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自己说书观感,张爱玲也爱借着人物的嘴发挥自己的观点。当然,就像是曹雪芹写诗一样,都是匹配到了文中人物的身份。在这方面的金句,网上有许许多多的整理,就不再赘言。
说回《倾城之恋》,这个名字——就像是林夕的那首《甜蜜生活》一样——看起来满满的是祝福,但背后却是看不惯和冷嘲热讽。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白流苏是因为在娘家处处受气,就想一心找个人嫁了,脱离苦海;而范柳原则是浪子一个,对着爱情、对着流苏也是得过且过,没想是承诺一生的主。两个人谈起感情来,也不像是少男少女们一样的纯真无邪,往往动用各种手段,使出各种花招,无所不用其极。
白流苏相中了范柳原,便顾不得那原是自己妹妹的相亲对象;而范柳原看中了白流苏,则是几次三番的欲擒故纵,欲迎还拒。两个中年人在恋爱时的过招,也会发生在你我的生活之中,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却是比武侠小说还有惊心动魄。
印象中以为的爱情故事,在这个地方就是与世俗的东西牵扯的不清不楚。白流苏所追求的,更多的是范柳原能够为他提供的一份安全感;而范柳原垂涎着白流苏,却又不愿意给她任何的承诺。反而在书中是“人前对着流苏各种的轻佻放荡,私下却是稳重端庄”。图的无非也就是造成他俩关系木已成舟的假象,借着旁人的口舌,使得白流苏委身。而白流苏明明知道范柳原的伎俩为何,可偏偏没有更好的选择,也就只能兜兜转转的和范柳原打着太极。这两个高手,见招拆招,一不小心就有丧失主动,陷入情网的危机,看的我是心急如焚;可是见他们这样拿着爱情当做筹码,也让我是心乱如麻。
故事最后的大转折,是香港沦陷。在这种非常情况下,两个绝顶高手也不得不向时势低头,形势比人强。爱情上的骄傲,不得不让步于日常的柴米油盐。再是心高气傲的两个人,也还是要吃喝拉撒,也还是要衣食住行。非常时刻的非常人物,做出的决定跟选择,跟着一般的庸夫庸妇也别无二致,还是搭伙做饭嘘寒问暖凑和活在一个屋檐下面才是归路。
两个感情高手,写到这个份上,也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毒辣。这也是她在文章中一贯标榜的,人越是缺了什么,便非要体现什么。越是没钱,越要大手大脚;越是破落了,反要维持原来的规矩;越是有学问有品位,反而可以经常开低级玩笑。在《倾城之恋》里面,张爱玲则是利用写作践行了这个原则。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张爱玲恰恰是与胡兰成相识相好。这两个人的感情,恐怕也是投射到了作品之中。至于最后的结尾,也是张爱玲所希望的那种。两个人越是能够享受爱情,越更要回归家庭。在一片炮火中许下的诺言,能不能熬得过和平年代的粗茶淡饭,那就是范柳原和白流苏要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了。
将平平常常的爱情故事,写的惊心动魄,《倾城之恋》无疑是做到了。至于文章里面的其他人物,塑造的也同样立体丰满。尤其是白家上上下下的势利嘴脸,虽然猛地一看差不多,但细致下来,就会感觉红眼各有不同。白老太太是装疯卖傻,感叹自己生命的流逝,对着离婚回娘家的闺女不知怎么办;白四三则是窝窝囊囊,没有本事重振家风,只能坐吃山空,克扣着属于亲妹妹的那点资产;白四奶奶则是因为丈夫的不端,要强的性子没地方使,只能撒在小姑子身上。张爱玲对于《红楼梦》的爱是无人不知,而这份爱的表现,就是书中人物刻画的立体。总之,在张爱玲的笔下,没有一个人是不真实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可爱的。都或多或少有着缺点,一旦露出来,她就奋不顾身的扑上去,轻噬着暴露的伤口。
《金锁记》这篇小说,说的不是爱情,而是女人。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是一个摧毁了其他人的生活的女人。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女人,会把自己的同性写的这样的猥琐,而没有一丝的同情。而同样的母题,张爱玲却不止写了一次,而是两次。《怨女》的主题同样如是。两部作品又都有中文与英文两种版本,王德威就说,同样的一个故事,张爱玲讲了四次,其中正是张最值得关照的一点。至于这部小说本身,则被夏志清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中篇”。
在小说中,对于七巧,张爱玲没有一丝的痛爱,没有一丝的怜惜,仿佛所有的问题,都是七巧自作自受。精确的还原了七巧的生活,但是对种种事件的发生,没有一丝丝的追问与分析,只有冷嘲热讽似的讽刺与挖苦。诚然,艺术作品不是社会学论文,作者不必承担更多的有关社会分析的责任。在讨论这点的时候,王德威提出,这种对于女性的批判,恰恰是张爱玲特殊的女性主义的体现。在张的世界里面,女性只有遵循一种男性世界的游戏规则,才可以有良好的生活状态。如果认可王德威的这种说法,就会承认,张爱玲对于当时女性的所有主张已经失去信心。无论女性如何为人,所有的结果只有痛苦与麻木两种结果。
七巧的悲剧,或者说是七巧造成的悲剧,最为根本的,就是她来到了一个不属于她应该出现的环境。出身是一个小商贩家庭,却来到一个大家族当姨太太。尽管后来被扶正,但是根本上的问题一点没解决。不止是妯娌瞧不起她,就连正房的丫鬟都瞧不起她。如果再往深层次的的说,就是势利造成的困扰;而这种势利的形成,则又要追求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对于女性的压迫。所以,从这条线索出发,不难发现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的特殊化。她更愿意表现女性在父权制度下的扭曲与变态,而不是将笔墨花在批判与反思上。像是一个摄影师,如实的记录下她所看到的一切,如何分析,她更愿意将这个任务将给别人。起码在她的文章里面,她是不愿意太多展示的。
七巧在分家的时候,有过一次爆发,为的是多讨几分资产,可是毫无疑问的,就是被忽视了。这其中有个对比,就是姜家老三。按照书里的写法,能多吃多占,无非是持着“儿子”这个身份,要是失去这个资格,恐怕更加的不济。
分家之后,七巧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在这之前,她处处小心,深怕不小心得罪了什么人,而现在终于熬出了头,自己当家作主。可也就是这种身份的变化,让着七巧变得令人厌恶了。在姜家的时候,更多对其还是同情,认为她是受害者。但是,当天变成了使害者的时候,之前的同情都消失,相反更加的讨厌了。七巧完全就是她之前所痛恨的同样一类人。
在儿子女儿的身上,这点相对明显,尤其是对于女儿。无非又是一个女性压迫女性的故事。这种循环出现的故事,似乎是中国文艺作品的一个母题。被压迫者成为压迫者,无穷无尽,中国人的生活就在这种循环中走向衰落不堪。最近看的《香魂女》也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女性的压迫最为明显,家庭中婆媳的对立,也就最容易成为作品的关注对象。其中一个最可怕的情节就是,七巧将自己的丫鬟许给儿子做姨太太,之后分娩的时候,恰恰描写的是躺在病床上的正室。就在这半年后,正室死了。而在过了一年,扶正了的姨太太,也是吞了鸦片自杀。这段文字的密度很大,对于后来的婆媳关系没有细写,为何自杀也没有说。不过,文章里面用了“替身”这两个字,可想而知。
对于女儿,七巧同样是过分的。要女儿上学,是为了挣一个面子;又让女儿缠足,也成了笑话;女儿成了老姑娘,她却破坏了唯一可能的因缘。七巧无所适从,只能由着自己的想法。她在自己的世界里已经无法听到外面世界的声音了。
之所以这样,对于七巧来说,很大的原因就是:钱。分家之后有了钱,就多疑起来,总以为别人的好心,别人的好意,是冲着她的这份钱财。她对谁都提防,就是放不下这份钱。她变成这样,当然也有原因。她嫁到姜家,最初也是一份钱,让娘家人给打发了。后来,她的小叔子为了他的钱,还虚情假意的想要跟她好。这一段是最让人难受的。从七巧这面来看,自己的真心真意,换来的只是打着自己钱财主意的公子哥;从老三那么看,则是因为钱,对着自己的嫂子都能做出不伦之举。在此之前,两人有过一次调情,老三非常克制,知道是自己的嫂子不能逾矩,但是牵扯到了钱,一切又都是无关紧要了。也因为自己心仪男人的不齿之举,彻底的打发了七巧对人的信任之心。
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都有一段对于月光的描写。这段故事跨越了三十年,可是月亮东升也西落,盈亏不息。三十年的时光,让月光看上去都有了不同,而人世间的事情,也是变着化着重复着。最后的结尾是这样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是啊,完不了。演戏的人变了,可戏还在演。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但是七巧夺一生,就是在这种不被理解,不被同情的场景中继续下去。而女人的这种命运,也会继续轮回下去。只有可怖的父权存在一天,女性的悲惨命运就不会到头。
要说故事里面最奇情的一篇,首推的必然是《心经》。这篇文章篇幅不大,但是包含了乱伦、婚外恋这两个元素。而父亲许峰仪婚外恋的对象,则是女主角许小寒的朋友;而这名朋友的老公,则是女主角的暗恋者。如果这篇小说不是由张爱玲来写,其中的狗血程度一定会放大。但是在这篇文章里面,所有的狗血的剧情,都被张爱玲大大的降低。她没有肆意的扩大恋情当事人的冲突,而是将所有人都设置成理性、克制的性格,在平和中将所有的问题解决。
最典型的毫无疑问是母亲。无论是丈夫和女儿的情愫,还是丈夫的出轨,在哪个角度来看,她都是受害者。有一段是母亲的话,“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者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很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在母亲的眼里,孩子始终还是孩子,即便猜疑她已经和自己的爱人产生了爱意,但是始终还是脱离不了母女的情愫。许小寒最初还埋怨母亲明明知道父女间的不伦之爱,而坐视不理。当了解母亲的话之后,才“剧烈的颤抖了一下,连他母亲也感到了那震动”。父女间的爱意终于大白于世。可是即便这样,母亲还是一心为着女儿考虑,让她出门散散心。最终,许小寒也忍不住说了一句“你——别对我这么好呀!我受不了,我受不了!”。母女之间的羁绊,始终还是超越了普通的爱人。
至于对父亲的出轨,母亲也只是认命的说“不让他们去,又怎样?你爸爸不爱我,有不能够爱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他爱绫卿。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唉,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我一向就是不要紧的人,现在也还是不要紧。”如此透彻的解决方法,虽然关系设置上是充满了狗血,可总是让人觉得心平气和,没有太过煽情,这种冷静的处理方式,也是和一般通俗爱情小说最大的不一样。
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部涉及乱伦的爱情小说,有很多文章直接是指向了张爱玲与他父亲的关系。是否真正的创作意图如此,不得而知。在真实情况中,显然张爱玲和他父亲没有这样的情愫,但是不是一种反向的投射,就是另外一回事请了。
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婚姻的小说,比如《琉璃瓦》《沉香屑:第一炉香》和《花凋》。和《倾城之恋》的主题相似,这些作品也是围绕着恋爱中的男女的互动,来讨论男女恋爱与婚姻的事情。
《琉璃瓦》一文中,写了三个女儿出嫁的过程。大女儿是嫁给了父亲上司的儿子,二女儿则是自由恋爱嫁给了一个平民职员,三女儿则是纠结在父母的介绍与自己的心仪之间。三段女儿的婚姻,都算不上是成功。而他们对父母家的影响,也是负面的。无论父母对于女儿的婚姻是如何的干涉,是介绍还是放任,最终的结局,都永远不会如愿。张爱玲显然对于这一家人有着深深的恶意,不愿意给他们任何的希望。而这个文章的名字本身就是最大的恶意,明明叫是“琉璃”瓦,结果所有的瓦片都是乌哑哑的,看不出什么光泽。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面的女主角葛薇龙,同样面临着结婚的问题。举家北上到上海,只余她一人在香港。她唯有投靠在此的姑母。姑母是一个年老色衰的交际花,收留她的目的,无非是仗着自己侄女的姿色,吸引他人目光。而葛薇龙自然也了解姑母的心意,就坦然的担当这个角色。即便是遇上了心仪的对象,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从结婚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了给梁太太与乔琪乔,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体梁太太弄人。”对于这种生活的滋味,葛薇龙不是没有自觉,她知道“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有无边的恐怖。她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只有在这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畏缩不安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
阴历三十,葛薇龙和乔琪乔在逛街,薇龙被一帮酒醉的水手误以为是流莺调戏。葛薇龙只是说“我跟他们有什么分别?他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花凋》则是一个没有成功的结婚的故事。女主角川娥受到家里人的摆布,相亲认识的对象,却是因为家里人的种种的别扭,却始终没有达到结婚的那一步。父亲是“连演四十年代一出闹剧”,母亲则是“益处冗长的单调的悲剧”。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女主角,想要摆脱身边的掣肘却不能,将所有的困扰硬往自己的肚子里咽,直到自己患了一场大病。而当自己的相亲对象带着新的女友来给她看病的时候,她的心情也很微妙。川娥见这人容貌平常,第一个不可理喻的感觉便是放心。第二个感觉便是嗔怪她的情人如此没有眼光,曾经沧海难为水,怎么选了这么一个次等角色,对于牵头的人是一种侮辱。第三个也是最强的感觉是愤懑不平。因为她爱他,他认为唯有一个风华绝代代女人方才配得上他。”这种纠结的心情,张爱玲拿捏得真是好,写得清楚利落。甚至到了现在,见到EX的新欢,心情无非也就是这几种吧。张氏的眼力真是毒辣与精到。
主人公最后想到了自杀,结果上街一圈,发现自己已经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她所要的死是诗意的,动人的死,可是人们的眼睛里没有怜悯。”人们已经忘记了她的存活,她再去自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三个周之后,川嫦死了,无声无息的。最可笑的是,她的墓志铭上面写着“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又是恶意的嘲讽。
关于性的一篇文章,是《沉香屑 第二炉香》。故事的男主人公,在洞房之夜,因为太过激烈的亲吻,吓坏了自己的妻子,让她从家中出逃。之后激起了一阵风波,害的主人公失业失去地位,不得已自杀。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主要是对比了男主人公在风波发生之后,人情世故的变化。这种情况本来司空见惯,毕竟人人都是有着落井下石的惯性的。但是最值得说的,恰恰却是这个悲剧的来源。
文章在开始就说了新娘家的教育是多么的纯洁,而这却成为日后婚姻生活破裂的导火索。纯洁的教育反而导致了婚姻的失败,恐怕没有比这更加讽刺的事情了吧。
这本书面试的时候,正值张爱玲二十多岁的时候。可她对于爱情生活有着这样恶意满满的看法,尽情的调笑与讽刺,真是值得探讨。而与此相反的,她在生活中却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完全忘记了自己在书中所说的金玉良言。医者不自医,诚哉斯言。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年仅26岁的原重庆市江洲县县委书记张陵,正式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 这件事对于朝廷来说,是件小事。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张陵,字辅汉,祖籍江苏省丰县,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相传为西汉贤相张良的八世孙。从这一点看得出,他的基因是很...
内容简介: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软弱者永远爱情的王国,爱情的王国是无情和吝啬的,女人们只肯委身于那些敢做敢为的男子汉,正是这样的男子汉能使她们得到她们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们能正视生活。 她从来没有想到,好奇也是潜在的爱情的变种。 一个人最初和父亲相...
书路——荆棘鸟 请帮忙点击上图,不影响您浏览 荆棘鸟 作者:【澳】考琳·麦卡洛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年富力强的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却爱上...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第一季收官总结 我们实现财富自由的前提是什么? 成为那个懂得如何财富自由的新物种 新物种的内在标志正是: 你的感性认知超越周围人的理性认知 而这一点的外在表现正是: 执行力强且持久,决策时间短但正确 1.如何让自己的执行力变的长且持久? 我做什么事情的...
想要让家看起来更有品质感,又怎么能缺少一张质感十足的创意地毯呢?柔软舒适的地毯,不仅能让我们的家居生活更有乐趣,更能提升家居环境的格调哦,让你纵享品质生活,不管是自己宅在家的时候,还是家里待客的时候,都能带给你更加舒适的享受。 那么,你是不是也对创意地毯心动了呢?现在就让我...
曾记得过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运气好像还是不够你喜欢我,只能够遇见你。只能用林夕写下的:“在有生的瞬间遇到你 竟花光所有运气”来诠释。假如在十八天前我写下这些话,我一定会对未来的自己说:早知后来那么多心酸,我宁愿当初不曾认识过。 (一)初见 其实,还是要相信一见钟情的。 第一...
年,我在路上 自打买上了返乡的车票时,便时常想着回家后日子,熬过考试周,细数着这一个学期的小小成就,总想着回家能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满意的交代,于是匆匆收拾行李,跟室友作别,踏上了公交车的那一刻,回望一眼学校,心里默念一声:等我回来。公交车上,我走马观花般看了看临近年关的新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卑的人应该看什么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