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作文分析属于什么文学范畴

小说、电影、电视剧改编的舞台化技巧  
范 妮摘要:小说、电影、电视剧片段改编是继自编小品后,排演话剧片段前的中间环节。苏联瓦赫坦戈夫学派称这一阶段的训练是“通向形象的小品”。它不仅为学生日后拍摄影视剧打下基础,也为学生理解角色、研究作品背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由此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创造人物形象的正确方法。关键词:小说、电影、电视剧、舞台化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改编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二学年,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因为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改,二演。剧本是一剧之本,只有具备鲜明矛盾冲突以及合情合理又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才能使角色更充分地展开其贯穿行动。只有当人物在复杂且激动人心的规定情境中完成最高任务,人物的性格魅力和剧本的主题思想才能深刻地揭示出来,由此可见剧本改编的重要性。虽然小说、电影、电视剧与舞台剧都是通过形象的塑造、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感知、表现,“将生命形式和生存环境进行一次直觉的、形象的再体现,从而使观众娱乐自己、欣赏自己、认识自己、批判自己、升华自己,从而优化和扩大生存的空间。”1但他们各自的艺术属性、表现方式和媒介却大相径庭。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小说、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的艺术属性与表现形式,进而完成从叙事规则、方式到技巧的转变。
一.小说的舞台化改编重在叙述者身份的转变“小说是借助艺术虚构,以散文体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活动环境进行描写。”2按篇幅来说,小说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此阶段的教学要求事件高度集中和凝练,即在有限的篇幅内交代清楚与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有关的内容和背景。小说的舞台剧改编过程要经历哪几种转变呢?首先,从文字形象到视觉形象的转变。长篇小说的篇幅在十几万到几百万不等,所以“场面、景物描写,可以放开手笔,铺陈势态,穷尽其物,少有拘束。”3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描写伏盖公寓用了七页之多,在舞台呈现中这七页的描述必须进行从文字形象到视觉形象的转变。学生阅读后产生内心视像,运用创造性想象搭建布景营造人物活动的环境和氛围。长篇小说在为创作者提供背景资料,训练学生深入挖掘规定情境和角色心灵世界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改编者可从中汲取大量养料使角色更加丰满。其次,从“作者叙述”到“人物行动”的转变。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戏剧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剧情应尽可能付诸动作”,舞台表演“不是通过第三者叙述的语言传递给接受者,而是借助行动中的人演示给观众”这就要求改编者应该“以代言体”的言说方式叫人物自己行动起来,给人以如临其境、栩栩如生、事情正在进行的直接、当面的感觉。”4小说通常以第三人称口吻进行客观描述,改编者须把小说中的旁白、议论和抒情等转变成人物的动作和对话,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赋予人物以典型动作,把“事实”还原成“事件”,小说改编需要学生深刻领悟文字内涵的能力和深厚的生活积淀作为创作支撑。二.电影的舞台化改编是时空的组接游戏电影是通过造型、音响、表演和蒙太奇创造独特的银幕形象。电影的舞台化改编在于蒙太奇向三一律的转换,即对时间和空间的技巧处理。三一律所强调的是一人一时一事;“蒙太奇则带有电影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及其复合。电影时间能对现实的物理时间作相同、延长、缩短、停滞、复现等各种处理,能把过去和未来、现实和回忆通过顺序、交错、颠倒等不同形式组接在一起。”5因此“戏剧里表现空间或时间的性格和功能,到了电影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空间丧失了它那静的性格,也就丧失了不活动的被动性,成为生机勃勃的了。”6电影的舞台化要求改编者对一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由多个段落组成的中心事件进行重组。第一,空间一体化,也就是把电影中本不在一个空间却有可能发生在一个空间的段落集中。第二,时间线性化,即简化故事的流动时间,使矛盾集中化、因果关系明朗化。第三,电影语汇戏剧化。电影的景别分为远全中近特,而戏剧只有一个镜框式舞台;电影可以运用蒙太奇、长镜头等手法展现剧情,传统戏剧则要遵守三一律原则。此上种种差异迫使改编者要把电影的一组组镜头转换成舞台上的一个个场面。三.电视剧的舞台化改编需要提炼中心事件电视剧的发展经历了从电视小戏、电视剧单本到电视连续剧的过程,它跨越了模仿戏剧和电影的历史阶段,“逐渐形成了电视剧自身的独特艺术观念:它将重大的现实生活,杰出的人物传记,著名的文学巨著,纳入自己创作的范畴。”7电视剧综合了文学、视听语言、戏剧美学等诸多元素从而构成其独特的艺术属性。电视剧连续播放的长期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剧集结构颇似“章回小说”,一部几十集到几百集的电视剧,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故事情节的演变是漫长而复杂的,改编者很难通过一场戏把综上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改编者只能截取较能体现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剧作主题的段落进行改编。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木兰百花园”
更多关于“小说、电影、电视剧改编的舞台化技巧 ”的相关文章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赏析网 2017Bad Request
Bad Request - Invalid URL
HTTP Error 400. The request URL is invalid.【图文】华胥引电视剧分析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华胥引电视剧分析
&&华胥引电视剧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从小说到电视剧,文学改编为什么总是被骂?
[摘要]网友评论某种程度反映近年来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取材、改编自流行的文学作品,每拍出一部,却总是毁誉参半。1月10日,微博号“当当读书汇”发起讨论:“你希望哪本书被拍成影视剧?”随即引发网友各类回应,有人真诚回答,《活着》、《四世生花》、《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白夜行》、《藏地密码》等作品被网友提名:也有人调侃不如拍《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金瓶梅》无码版:还有许多网友直呼:“哪本也别拍!拍一本毁一本!”“赶紧消停吧,还是文字好,影视剧毁的不忍直视。”网友评论某种程度反映近年来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取材、改编自流行的文学作品,每拍出一部,却总是毁誉参半。从文字作品到影视剧的改编,这一风气始于何时?又在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为何有许多作品的改编大获成功,大大提高了原著的地位,又有许多作品如此不讨喜?今天我们主要从电视剧出发,一起来看看从书籍到影视剧的发展历程。从小说到电视剧走过哪些路?1958年,在全中国电视数量不到百台时,新中国就诞生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该剧改编自杂志《新观察》上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母亲承受生活重压,为救女儿省下仅有的一口菜饼子,最后死在饥寒交迫中,提醒人们不忘苦难生活,要“忆苦思甜”、“节约粮食”。全剧仅20分钟,加之影响力有限,今天的观众大多已不知晓日,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以“直播”的方式播出。改革开放后,伴随电视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市民家中,电视剧开始以更加丰富的形式登场。变的是质量和题材,不变的是社会心理在电视剧作品中的投影。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改编为电视剧,讲述改革初期,机电厂厂长乔光朴上任之后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其中遭遇种种困境,最终团结群众和领导,继续推进改革。该剧上映时,电视尚为奢侈品,因此,尽管夺得第一届“飞天奖”二等奖,但电视剧的传播力相较原著小说依然稍逊一筹。电视剧《乔厂长上任》获得第一届飞天奖二等奖。《乔厂长上任记》连环画版。1982年,叶辛的知青文学作品《蹉跎岁月》登上荧屏,上海知青柯碧舟在蹉跎岁月中的工作与情感为观众熟知。与此类似的还有后来延展出的《年轮》、《孽债》,知青故事成为一时之热,反观今日电视市场,知青题材显然已被淘汰,更可见电视文化的时代性。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确认1997年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恢复行使主权,大大鼓舞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同年,讲述九一八事变后,地下工作者与日寇斗争故事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走红,这与当时民众高涨的爱国情绪有一定关联。随后,改编四大名著,更是成为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进入1990年代,深化改革,市场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规模扩大,一个渐趋国际化的中国呈现在每个国人面前。《北京人在纽约》适时登场,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在纽约的跌宕波折,他们收获富裕、经历贫穷,在自由女神的注视下,他们看着下一批涌入纽约的中国淘金客,百感交集。该剧由郑晓龙、冯小刚执导,姜文、王姬出演,熟悉中国影视剧的观众都明白,这些名字对于日后国内影视剧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分量。《北京人在纽约》原著,是作者曹桂林的处女作,自传体小说。新世纪前后,或许是全民知识文化普遍提升,而互联网方兴未艾,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能围绕着电视剧展开。此一时,历史剧成为新热点,1997年,改编自二月河同名小说的《雍正王朝》,1998年改编自琼瑶同名小说的《还珠格格》与2001年改编自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的《康熙王朝》或是创下中国电视剧至今的收视奇景,或是成为不少人心中永恒的经典。彼时,全家老少围坐电视机前,看得懂、看不懂的都能跟着议论两句,偶尔遭遇诸如康熙与宝日龙梅在草原上戏耍的桥段,父母总要急忙忙捂住孩子的耳目。《雍正王朝》开始了国产历史正剧热。至2010年后,在都市新阶层的兴起洪流中,“斗争戏”与讲述家长里短的作品与电视剧贴合得更为紧密。改编自流潋紫的同名小说《甄嬛传》总能在频繁的换台过程中邂逅,六六写作的《蜗居》、《双面胶》、《心术》,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成长》,作品与电视剧的无缝对接甚至让人分不清是为写作而写作,还是为电视剧而写作。以后宫争斗为主的《甄嬛传》切合了当下观众的口味。从小说到电视剧有什么规律?扫过中国从小说到电视剧的六十年,似乎每十年之中都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而且从对故事性的依赖、对语言的打磨等方面来看,小说与电视剧有着诸多共同点,为何引发网友诸如“拍一部毁一部”的感受?是观众整体审美品位提高了?是编导团体想要往电视剧里加码的内容太多,各种“五毛钱特效”齐飞,导致全然相反的效果?又或者是近些年来本身匮乏“好本子”?还是说改编的佳作数量没有上升,“烂片”却大幅增加,以致观众对国产电视剧的整体反感?这些分析或许各有道理,文化研究者也有过不少研究,且该问题大概能以一本大作回答,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援引学者归纳的两点原因。首先,有些文学作品本身不宜改编为电视剧,或是改编需要把握好原著还原度,这与原著作品的观众接受程度有极大关系。例如,像四大名著本身具有较高的观众接受度,许多观众对其中情节记忆深刻,观剧过程中,对原著情节本身抱有期待,需要有较高的还原度,诸如新《红楼梦》中“黛玉裸死”的情节改编极易引发观众反弹。而一些原本冷门的文学作品,在改编之中也相形给予编剧、导演更多发挥的空间,诸如《北京人在纽约》、《霸王别姬》等即为生动案例。新版《红楼梦》从造型到摄影常被人诟病。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电视剧画面组成部分,即布景、选角方面,也当打磨工夫。由于观看电视剧需要一种参与式的体验,若是布景的偏差,难免给人“出戏之感”,饱受诟病的“手撕鬼子”便是触此一忌。之于选角,部分作品改编之前已为观众所熟知,阅读过程中实际上也形成一种人物的审美定势。因而如果演员素质与观众所熟知的形象显示较大差距,也难讨喜,或许这也是如今许多歌唱明星多栖做演员却常让人犯尴尬癌的原因之一吧。转自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gregli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编者按】太少读到这么敢于直言的赏析评论文章了,也从来少有这样畅快淋漓一吐为快的感受了。一直以来,不少赏析文章都是说好不说坏,而且,就连我们整个文艺界的文学指评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文学指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中肯,直言,肯定与否定并存,否则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批评。作者此文,在对首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38集电视连续剧《三八线》总体上进行了肯定之后,又逐条写出其不尽人意的地方和缺憾,并以爱之深、责之切的口吻加以鞭策,不得不说作者对该剧,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以及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几十万烈士们那份深沉的爱。赞赏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这种批评的锐气与勇气,文章直抒胸臆,达到了酣畅淋漓的效果。推荐阅读。编辑:长袖伊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先登录才能评论
  只看过一集本剧,但也只看过一集或两集《彭德怀将军》,说真的,在此电视剧前没有说话的权利,但本文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读着太过瘾了,这样一二三四五,不打折扣,没有水份地说出三八线的不足之处,真是地道。
感谢文字,让我不开口也能表达!
  谢谢长袖伊人老师的深刻点评!作为对志愿军前辈充满热爱和景仰的共和国老兵,开播前,我和不少老兵战友(包括月楼)在微信群、QQ群里频发信息宣传《三八线》,大家&奔走相告&,兴奋期待。我是从头到尾一集不拉地看完的。正因为抱希望很大,所以就有失望.也不是坏事。之所以提了这么多不足,正如你说,是爱,对志愿军的爱,也是对能够把志愿军英雄形象搬上荧屏的主创者的爱。爱,让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爱,让我们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向您学习!
  八月桂花六月归,  
鸟儿雀跃乐伴回。  
带到来日九月九,  
具备醉煞谁是谁?
  八月桂花六月归,  
鸟儿雀跃乐伴回。  
带到来日九月九,  
举杯醉煞谁是谁?
  八月桂花六月归,  
鸟儿雀跃乐伴回。  
待到来日九月九,  
具备醉煞谁是谁?
  八月桂花六月归,  
鸟儿雀跃乐伴回。  
待到来日九月九,  
举杯醉煞谁是谁?
  老矣!痴矣!短短四句,修改四回。实在不中用了!
  谢谢邵魁老师赠玉!感谢您对我的鼓励!
  本文作者是老红军的后代,也是曾经的军花,一身正气,满腔激情,对电视剧《三八线》充满了期待,在电视剧即将开播前,就看到她就在群里奔走相告,呼吁大家都去观赏。电视剧播到一半,她就按耐不住了,连续多次在微信里发表批评意见。我对她说,写个剧评给我们吧,她说,电视剧播完一定写!   
读完整个剧评,我的感觉与长袖一样,都觉得作者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所有直抒胸臆的批评意见,完全是基于对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的珍重,对所有血洒三千里江山的志愿军的珍爱,正可谓:爱之深,责之切。  
所以,首先要给作者八月桂花点一个大大的赞!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那场扬我中华志气的战争,彰显一代领袖不畏列强的胆魄。建国之初,伤痕累累,百废待兴,为了国家长期安宁,用极其落后装备和缺吃少穿出国抗衡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志愿军用血肉之躯与之殊死搏斗,最终取得胜利,连从没有吃过败仗的对手美国人也不得不服服贴贴地承认真的败给了中国人,并心悦诚服地在投降书上签字。包括头号列强都敬畏这批衣着破碎的中国军人,更敬畏一种精神,那就是保家卫国的不怕死精神,是令全世界重新审视并刮目相看的中国军人精神。让世界惊心动魄的那段历史不可忘记,振奋国人士气的赞歌要永远奏响。首部反映那场战争题材的连续剧在人们期待中搬上荧屏,正如作者所言,缺少大气,主题表现狭窄的《三八线》的确留下遗憾。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寻找着,追逐着,向往着,挣扎着,然而,期待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幸福。
  谢谢星点战友!我们都有同感。我们首先给实现&零的突破&的《三八线》点个赞,向全体主创人员致敬!但是普通观众还是要看故事、看历史、看艺术、看效果的。希望值太高,也许失望就越大。看后仍然很&不过瘾&,甚至个别地方令人失望。今天想谈点一家之浅见,供讨论参考。在网上对《三八线》一片&史诗巨作&等如潮好评中,我可能只说缺憾,泼点冷水。然这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肺腑之言。希望编导者和业内人士能耐心听听普通观众的也许不专业的不同意见,对以后再拍摄同类题材影视作品应有点参考作用。
  欢迎桂花归来并再次投书雀巢,此赏析可是送来的大礼物,谢谢!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寻找着,追逐着,向往着,挣扎着,然而,期待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幸福。
  我也是《三八线》的疯狂追剧人,一集没落的看完了。  
几日前,我与将军舅舅共进晚宴。席间,我多次问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他,有没有看过《三八线》,真实么?可惜,他没有看。  
是的,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脑子里始终有个大大的疑问:这个剧有没有真实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有真实的原型吗?......我特别想听听那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过来人的看法和意见(我还真的找到了一位)。毕竟,他们最有发言权。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就是因为这是建国以来首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视剧,有很多桥段都是过去没有表现过的。譬如异国恋,譬如李承晚派遣的特务,譬如李伪军队伍里的厌战军官......  
八月桂花对《三八线》的批评,我都仔细看了,很多观点我是认同的。譬如,为什么没有表现朝鲜人民军(在以前播出的抗美援朝电影中都有过描写);爱情戏尤其是异国恋是否表现得过多了?所有的主人公尤其是李长顺是在胜利之前牺牲的,是不是过于残酷了?还有,关于剧中人是否都应当在最后有个交代?譬如王常芳去哪儿了?她有没有去祭奠李长顺?迎接志愿军遗骇回国的老军人究竟是谁&&是李文学吗?......  
尽管如此,我对这部剧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虽有缺憾,但瑕不掩瑜。  
对一部影片有不同看法很正常,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是为了让我们的影视剧拍得更好,对所有的不同意见都应当认真倾听,鼓掌欢迎。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迎来中国影视剧创作更美好的春天!  
所以,还要向八月桂花致敬!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月楼的眼光犀利,思维敏捷,文笔精彩,张驰有度。我们有许多共同的理念与追求,谢谢你给了我很多启发!  
《三八线》结尾很多人物去向没交代清楚,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断头戏&吧。是有意给人留下悬念?  
下周对《三八线》的讨论就要开始,我希望看到各种不同的意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管都是马后炮,对《三八线》本身已无意义,但是一定对以后同类题材影视作品的诞生有意义。  
再次感谢你的帮助与信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迎来中国影视剧创作更美好的春天!  
雀巢有你,将会枝繁叶茂、百鸟朝凤!
共 19 条 2 页
手机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自定义打赏:V币
打赏记录 共0.00V币
暂时还没有打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摩船长人物形象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