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小草古诗是什么意思

同样一棵小草因其生长季节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生长状态不同、便具有了不同的形象特点,再加上欣赏者不同的年龄、境遇和情感,草的意象便具有多种含义。总起来有以下几类:

1、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怕风吹雨打,不畏严寒酷暑,随处皆可生长。因此草成了诗人讴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一个"惹"字表现了春草的欣欣向荣之势。

2、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诗人常用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自从《楚辞·招隐土》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绽新绿,就像回归一样,而多情的诗人又往往由"草"的回归联想到"人"的回归。诗人因此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4、衬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盛衰兴亡之感慨

杂草丛生,常给人以荒凉之感,于是有"荒草""秋草""野草"的意象产生。 "草"就成了诗人们用于描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兴亡、事物兴衰变化感慨的物象。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5、表现边塞和草原风光

古诗词中常出现"白草"这一意象,白草为西北一种草,其性极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折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折"突出了西北边塞气候的诡异:风狂天寒,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生活的豪迈气概。草又是草原最普遍的植物,最能代表草原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6、诗人主观感情的物化

草生长在荒山野岭,自生自灭,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失意的诗人看到它们,常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觉得自己就是幽草,把"草"人格化,用以自况。如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久遭雨涝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自己就有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的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于是移情于物,在幽草身上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人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表现出诗人安贫守节,不居高媚时的胸襟。

7、表现环境幽静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草木茂盛,多是因其生长处人迹罕至,无人践踏。因此诗人 常用"草"来表现环境的幽雅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写出了环境的幽雅,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整日在田园里铲除丛生的杂草,诗人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表现了归隐的自豪。

8、隐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

草是大自然中体态较小的植物,铲除毁灭它也很容易。古诗词中常用来隐喻渺小卑微。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时杜甫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诗人陷于凄凉无依之境,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卑微。

野草丛生,无心修剪,或是到野外无聊地寻觅芳草,足见诗人内心的闲愁沉重!如司马光:《闲居》"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司马光赋闲在家,郁郁寡欢,而家僮们也趁主人无心料理家务之机而大偷其懒,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场春雨过后,野草蔓生,把大好春光淹没殆尽。诗人对滋生的野草的厌恶,说明了他对这种闲居生活的反感。王安石《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用"缓寻芳草"来解释"归迟",写尽闲适心情。

10、表现物是人非的感伤

草常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的衰败情状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已逝,他当年的住处荒凉不堪,"草"意象寄托着他对英雄人物身后萧条冷落,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深深叹惋和感伤。吴文英《夜合花》:"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词人十年前在苏州时,曾结识一位美丽的妓女,十年过去,此次重到苏州,已经物是人非,因而感伤。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南草长,碧绿如茵,以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伤痛。"草"在怀古诗中,是渲染感伤氛围的最常见的意象。

" 草"本无情,但诗人有情,在诗人的笔下,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感情和意蕴,"草"意象背后有着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涵泳玩味,深得个中三昧。

意象是联系外在事物和诗人内心情感的纽带,也是我们把握诗歌主旨的关键,因此我们读诗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感知,去体味,去发掘意象的内存涵义,这样才能破解和鉴赏诗歌的全部奥秘。

《白石诗草》共八卷,是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40岁以前和1914年(民国三年)52岁以后的诗。此

经樊增祥选定,又经王仲言重选,最后由黎锦熙

删定,收入的诗作比较多,一共有754首。凡是《

》所没有收入的,此次都收了进去。其中以1917年(

六年)以后约十六、七年间的诗作居多。

先生曾经称:“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我的诗,写我。里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宋,骂我的人固然多,夸我的人也不少。从来毁誉是非,并时难下定论,等到百年以后,评好评坏,也许有个公道。”。齐白石一生中曾经出版了《白石诗草》和《借山吟馆诗草》两本诗集,二者并称“二集”。其中《白石诗草》于一九三三年铅排,总共八卷,收录了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40岁以前和1914年(民国三年)52岁以后的诗。书衣前有墨笔题识,似为商讨合二集出版之事。此诗集当时也印制不多。

前清光褚壬寅, 予年四十, 友人相招,始远游至宣冼己酉, 五出五归 ,半天下,游兴尽炙。乃造借山吟馆于南撤山下,借补少小时籁魔之功, 青蹬玉案 , 味似兑时, 睿夜藏氰刻不离手,如渴不离欲 ,凯不离食。民国 丁巳,湘中军乱,草木疑兵,复游京华,以避其乱 。 是冬兵退,乃复归来。 明年戊午,乱尤甚,四圆烟氛 ,燕路逃窜。幸有戚人,居邑之紫 荆山下,其地稍僻,招予分居。 然夙声鹤嗅,魂萝时惊 , 途吞声草奔之中 , 夜宿于 露草之上 , 朝餐于营松之督 。 时值炎夏 , 沃背汗流 , 徐蟒着蝇共食,野狐穴鼠为粼 。殆及一年,骨如柴瘦,所稍胜于枯柴者,偷 多雨目,而能四麒,目睛些坚然而能动也。 越己来,乱夙稍息,仍窜京华,监行时,家人外为予 垂溟者,偷有春雨梨花。扯黄河时。乃幻想曰:“嘴得手有亥氏赶山鞭,将 一家草木效此桥耶? ”及至都阴,重居法源寺借舍,以卖画刻印为汀舒,朝握笔把刀 ,日不暇拾。 惟夜不安眠,百感交集,锥使垂暮之年,父母妻子 别离, 戚友不得相晃枕上愁余,或作艳句数首,竟蛋喷之气,一时都从舌端汤出矣。平时题画,亦多类斯,故集中所存,大半道抒胸臆。何暇下笔干 言,苦心睡辣,翻害搜典,学作潮祭焦也。庚午国难 ,几欲廷移。壹知草简 愉活,不独家山,万方一概。吾道何之,爵兴从此挫矣! 然拮晋难除, 复将 丁巳前 后之爵,付之级水;非矜夙雅,不过同 寒良哀瞥,亦自呜其所不容已云尔!

题画寄樊樊山先生京师并序 等

中有一首诗,齐白石是这样写的:“无才虚费苦推敲,得句来时且快抄。诽誉百年谁晓得,黄泥堆上草萧萧。”这说明他有

、有灵魂,不把别人对他的毁誉放在心上。自从《白石诗草》八卷印行之后,齐白石就不甚作诗。他偶或兴到笔随,为了题画,做些七言

之类,数量并不太多,律诗更是少见。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到了晚年,齐白石诗兴渐减。这也许是他画名盛起来以后,忙于绘画、无暇作诗吧!齐白石在宽广的艺术领域里的日臻成熟,使他跻身于艺术大师的行列。“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心自明。”该首题画诗,正是

“衰年变法”艰辛历程的真实写照。

(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曾任

  • 周迅.《齐白石全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p 329
  • 2. 齐白石.“白石诗草”选,诗刊,1958,(1).
  • 湖湘文库.《齐白石诗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pp 36-174
  • 4. .人民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草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