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登高赏菊,这些远去的重阳习俗你知道多少

502 Bad Gateway502Bad GatewayError Times: Sun, 15 Jul :03 GMTIP: 58.214.217.226Node information:jingdianxin17:3URL: http://app.cbg.cn/sj_new_article.php?vid=5167299Please contact our support: Check: Details502Bad Gateway出错时间: Sun, 15 Jul :03 GMT用户IP: 58.214.217.226节点信息:jingdianxin17:3URL: http://app.cbg.cn/sj_new_article.php?vid=5167299如需支持请联系我们: 查看报错详情: 详细信息http://app.cbg.cn/sj_new_article.php?vid=5167299&&&&[No Error]登高、赏菊、插茱萸,重阳节的习俗都是怎么来的?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登高、赏菊、插茱萸,重阳节的习俗都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 登高 茱萸 传统节日 习俗
本文作者:清洁工
大概是由于重阳糕不如元宵、粽子和月饼好吃,曾位列中国最重要节日之中的重阳节在不缺乏美食的现代已很少有人关注。但是,你们要知道,除了爬爬山头,重阳节在古代可是有着相当丰富的“娱乐”活动的:比如插茱萸(茱萸是谁?!)、赏菊花(听起来还挺正常)、吃菊花(啥?)、吃菊科植物做成的糕(……)。
听起来很厉害是不是?
重阳节的起源
我个人见过的大部分民间通俗文献都将重阳节的起源上推到先秦时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据称为屈原所作的《楚辞·远游》篇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诗句。这句诗里明确出现了“重阳”的说法。然而,姑且不论这首诗究竟是屈原所作还是汉人所作尚存争议,最重要的是,这里的“重阳”一词其实是天的代称。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解释此处的“重阳”时说:“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这个解释大抵符合学术界目前的认识。此处的“帝”指的也是天上主宰万物的神灵。此外,这种“先秦说”还认为《吕氏春秋》等文献中记录的九月庆祝风俗或祭祖的风俗就是重阳节的源头,这就更是脑洞大开的无稽之谈了。其实秋季庆祝丰收或祭祖的仪式跟后世的重阳节的几大核心风俗完全对不上,从《玉烛宝典》开始的对于重阳节来自对丰收的庆祝的观点从未得到过主流学术界的认可。
先是赏菊花
目前,学术界基于现有材料,普遍认为重阳节萌芽于东汉时期。我在中引用过的东汉崔寔(shí)所著那本现存最早记录了七月七日民间风俗的《四民月令》,同样也是最早记录了九月九日风俗的文献。《艺文类聚》卷八十一《药香草部上》引《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采菊花。”可见重阳采菊的风俗最晚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
到了三国时期,有关重阳节的文献开始集中涌现,而重阳节与菊花之间也愈发密不可分。学者们最常举的例子,莫过于魏文帝曹丕的《与钟繇书》了。在重阳节这天,他给曹魏重臣、大书法家钟繇送了一束表现情谊的菊花。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吃菊花可以续命,吃一个花续一秒!)
彭祖是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长寿达人。这封信告诉我们,在当时人的心里重阳节已经有了长寿的寓意。而菊花由于花期较晚,被附会出了不断帮人续命的神奇功效,于是被确立为重阳节的特色饮食。这封信还提到这一天要“享宴高会”,而吃吃吃正是确定无疑的庆祝节日的景象。由此可见,最晚到了三国时期,重阳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节日了。
再是插茱萸、吃糕
稍晚,。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三在我们在介绍七夕起源时引用过的那段,所谓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讲述当年在宫内的欢乐风俗的段落中称: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华”就是花。这个“蓬饵”在后世文献中出现不多。绝大多数现代注释者都将其解释为用蓬蒿做的饼,但是我个人没有找到这种说法的文献依据。其实,这里的“饵”是糕的意思。扬雄《方言》称“饵谓之餻”,“餻”正是“糕”的本字。而后世文献里恰有一种食物就叫“蓬糕”。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卷下记载:
“采白蓬嫩者熟煮、细捣,和米粉,加以白糖,蒸熟,以香为度。世之贵介但知鹿茸、钟乳为重,而不知食此实大有补益。讵可以山食而鄙之哉!”
它很可能就是《西京杂记》记载的“蓬饵”。我们不知道这里的“白蓬”具体指的是什么。菊科的六棱菊(Laggera alata )有一个现代别称就叫“白蓬草”,传统“医药”中也有文献认为它具有一些功效,不知道和此处的“白蓬”有没有关系。总之这个“蓬饵”就是用菊科的某类蓬草做成的糕点,它大概便是在中、近古时期十分流行的重阳糕的祖先了。当然,这些重阳风俗不太可能真的出现在戚夫人的时代,但是既然东晋时期的人已经需要给它们附会传说,可见这些风俗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现在的重阳糕大概是长这个样子。图片来源:piegg.com
最后才是登高
重阳的另一大著名活动“登高”则大概要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南朝梁的吴均《续齐谐记》,也就是端午节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这一说法的来源,记载了一则关于重阳登高的故事。我们引《太平御览》卷三十二《时序部十七》引《续齐谐记》如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今天,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也去爬长城登高了。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费长房是东汉的著名术士。当然,以《续齐谐记》一贯的不靠谱的风格,我们知道它也不能证明汉代已有重阳登高、佩茱萸的风俗。但是它确定无疑地向我们表明了南北朝时期重阳登高的节俗。至此,后世最为通行的几大重阳节核心风俗都已定型,并一直沿袭了下来。
重阳节,是灾日还是吉日?
中国古人对于重阳节的看法比较矛盾,不详的灾日和喜庆的吉日两种观念始终并驾齐驱。我们这里且分开来谈。
首先看吉日。上文所引曹丕的《与钟繇书》上说: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古人认为奇数是阳,偶数是阴。在《周易》的卦辞体系中,“九”就是阳的代称,而“六”是阴的代称,占卜时“六”为“老阴”,“九”为“老阳”,“七”和“八”则分别叫“少阳”和“少阴”。“重阳”之名,正得于两大阳数的相加。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代中国人更喜欢“阳”而不是“阴”。这里曹丕的大意就是,两个大阳数放一起,本来就挺喜庆,而且“九”和“久”谐音,久月久日听着多吉利呀!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庆祝重阳节。这种说法确实能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大概也是重阳节采菊祈寿风俗的来源。然而,这种观点只能解释采菊这一种重要的重阳风俗,而插茱萸、登高等风俗则需要由凶日说来解释。
凶日说有点复杂,古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引生活在三国、东晋之间的周处的《风土记》说:
“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无射”本是古代音乐的“十二律”之一,因被十二支学说比附到了“戌”位上,故而也为九月带起了盐。它在古人眼中就是个极端肃杀的代名词。《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称:
“九月也,律中无射。无射者,阴气盛用事,阳气无余也,故曰‘无射’。其于十二子为戌。戌者,言万物尽灭,故曰‘戌’。”
“阴气盛用事,阳气无余”、“万物尽灭”,这样的说法在古人眼里无疑显得阴森可怕。而九是“老阳”,在占卜时出现老阳是要“阳极必变”,变出阴爻的(这种占卜规则叫“变卦”,就是我们日常所说“变卦”一词的来源)。这样一来,九月九日便成了极“阴”的日期,不详的征兆。这个理由与端午所在的五月五日不详的理由有点接近。
后世学者对重阳的不详的更为通行的解释与“阳九之厄”的说法有关。“阳九之厄”是古人对旱灾出现规律的想象。古人对其说法不一,本文主题也不在于研究谶纬迷信,这里仅举《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第一》引述的“《易》九厄”的观点作一代表:
“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阳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这里说是“一元”包括4617年,这其中会发生57次极为严重的水旱灾害。比如一开始的一百零六年中,就会发生九次严重的旱灾。这种胡编乱造的“规律”固然属于无稽之谈,但在古人脑海中却是一种真实的忧虑。在后世,“阳九”和“百六”成了灾难、厄运的代名词。而两个九日的重阳,则是厄运在一年中最好的代表。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五说:
“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由此可见古人对重阳与阳九之厄关系的恐惧。
不管以上两说哪种是古人觉得重阳不详的最初原因,这种不详色彩本身无疑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有了众多明确指向辟邪的风俗,试图以此保证自己免受各种磨人的小妖精的侵袭。
重阳节的各种辟邪风俗
大部分相关文献都认可“登高”在中国具有驱邪避难的文化含义。前文所引《续齐谐记》便明言登高是为了躲避灾祸。那则故事本身虽然荒诞不经,但是它记录的传说得以流传,很可能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一般公众的认知情况。有些学者认为重阳登高是为了上通神灵,祈求免灾。李道和(2004)甚至主张将重阳登高习俗与秋季山洪泛滥引发的初民的大洪水记忆,及民间广泛流传的陷湖母题传说(注)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登高本身的辟邪含义。后两种说法与重阳本身的关系可能并不太直接,但是登高具有免灾避难的文化含义这一点则是学者们普遍相信的。
注:这个母题有一点像《圣经·创世纪》上讲的那个上帝在毁灭全是坏人的所多玛与蛾摩拉以前先通知唯一的一家好人罗德家族逃命的传说,大意就是一城几乎全是坏人,好人只有一个,于是神灵启示那个人如果看到城门或其附近的某样东西变红了就快跑,有人听说后为了戏弄这个好人,就去把那样东西涂成红色,这个唯一的好人见状赶紧离开了那座城,那座城市随后就陷于洪水之中,城中的所有人都死于非命。
一般认为,重阳节之所以要吃“重阳糕”,是取“糕”与“高”的谐音,迎合登高的吉祥寓意。而除此以外,重阳糕还经常被做成“五色糕”。如《太平御览》卷三十二《时序部十七》引《卢公范》曰:
“凡重阳日,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饮菊花酒,佩茱萸囊,令人长寿也。”
刚才引用过的《梦梁录》卷五记载重阳节这一天:
“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狮蛮”指狮子头和蛮王头,都是古人常用的图案。而这些重阳糕之所以做成“五色”,正是因为古人认为五彩的东西有驱邪的功效。
登高可能是重阳节流传到现在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习俗了。图片来源:站酷网海洛创意
重阳还有个放风筝的习俗。中文维基百科“重阳节”词条在枚举重阳风俗时,将放风筝列入第四位,居于重阳糕之前。这种风俗的出现固然是因为秋季秋高气爽,气象条件通常适宜玩放风筝的游戏,但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想必也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放风筝也有放晦气的意味。
刚才我们没有谈插茱萸这项著名的风俗。莫着急,我们这就要聊它了。
茱萸是什么?
中国人把许多结红色或黑紫色果实的植物都称为“茱萸”: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草茱萸(Cornus canadensis)、蜜茱萸(Melicope)、单室茱萸(Mastixiaceae)、茶茱萸(Icacinaceae)……这些植物有许多亲缘关系极为遥远,从现代形态学上看也有巨大的差别,但却都被一股脑划入“茱萸”的范畴,给我们考证古代名物带来了许多困难。由于古人在物种分类问题上一贯比较混乱,古人佩戴的茱萸也未必完全是同样一种。然而好奇心还是驱使我们想去了解,大部分古人佩戴的茱萸究竟是哪一种呢?
即使我们姑且粗暴排除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茶茱萸等分布不广的植物,至少还剩下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三种难以直接断其是非。这其中食茱萸是花椒属的植物,主要被用于调味,佩戴的话气味未必很好闻,所以目前人们争论的焦点就在山茱萸和吴茱萸之上。要解决这段公案,我们要根据古人的记载去寻找证据。
在很多古人口中中,重阳的“茱萸”都是有香气的。比如汉末曹植的《浮萍篇》称:“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陈代的江总《宛转歌》说:“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五代徐铉《茱萸诗》描述茱萸:“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从这些描述中看,茱萸在果期是具有明显的香气的。山茱萸在果期根本闻不到什么香味,吴茱萸则恰好以香闻名。
事实上,“茱萸”应有香气是很正常的。在古代中国,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更容易被附会出“辟邪”的功效。比如我们讲端午时提到端午插、焚艾蒿的习俗,也是得因于艾蒿的特殊气味。农历九月,中国的大多数植物都进入了果期。而此时仍具香气的吴茱萸无疑成为了“辟邪”的优良选择。
其实这一点特征也存在个别文献上的困惑。首先是有文献认为山茱萸也有香味。王维有一首诗就叫《山茱萸》,开头两句是“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我们并不知道是他脑海中的“山茱萸”与今天植物学上所说的“山茱萸”不是一个物种(比如也许他说的“山茱萸”就是长在山区的茱萸),或是他把别的植物散发的香味当成了山茱萸散发的香味。此外也有个别文献认为茱萸没有香味。唐代学者刘良在注释《文选》时说:“子椒列大夫位,在君左右,如茱萸之在香囊,妄充佩带而无芬芳。”他认为香囊里的茱萸没有香味,这和吴茱萸、食茱萸特征极为不同。而这条材料,我们大概只能从不同古人认识的植物不同上来解释了。
再有一个特征是茱萸的果实的样子。很多文献认为茱萸的果像红色的花一样。比如王维《茱萸沜[pàn]》诗云:“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又如司空曙《秋园》诗曰:“强向衰丛见芳意,茱萸红实似繁花。”这里可能体现了茱萸的果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果是红色的,另一个是茱萸的果很可能是分瓣的。吴茱萸的果确实具有果瓣,而山茱萸的果虽然也可以是红的,但却是一个单一的核果,没有果瓣,与花的形态的距离较远。
山茱萸的果实,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吴茱萸的果。感谢拍摄者:@不认识植物 老师授权使用。
此处也存在一个小问题。有个别文献认为茱萸的果是紫色的。如杜荀鹤(晚唐诗人,有人说他是杜牧的儿子)《舟行即事》诗曰:“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这和我们日常所见的吴茱萸及山茱萸的果实颜色似乎均不太相同。不过这个差异可能来自不同人对颜色的不同认识。比如中文版《中国植物志》就将吴茱萸的果描述为“暗紫红色”,勉强可以和杜荀鹤的“紫色”描述对应上。
有很多现代学者指出,吴茱萸在现代主要分布于江南地区,而古代北方人也有插茱萸的风俗。其实,中古时期,特别是唐代中前期,中国的气候与现在相比较为温暖。比如今天在北方已属罕见的梅花,就时常出现于唐代北方诗人的笔下;今天分布北界位于西双版纳的野象,在唐代甚至可以出现在淮河流域;唐代四川地区还有野生犀牛和荔枝这些典型的热带物种的分布。而即使是气候转冷的今天,根据《Flora of China》的记录,在河北、甘肃等北方省区,也仍有吴茱萸的分布。这样看来,吴茱萸在唐代分布甚广,也并不是一个值得奇怪的现象。之后,伴随“隋唐暖期”结束,吴茱萸分布逐渐南移,在北方逐渐变得罕见,这可能也是插茱萸的风俗在中古后显得衰落的原因之一。
总之,重阳节萌芽于东汉,兴起于三国,最初的风俗主要是采菊、吃喝,后来又有了插佩吴茱萸、登高等风俗。这个节日兼有祈愿长寿和消灾免难两层意味,在不再迷信的今天则日渐衰落。这个故事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节日如果想在我们数千年美食之国存续下去,不在饮食大欲上做足文章,肯定是不行的。(编辑:球藻怪)
文章题图:itouchchina.com
你可能感兴趣
大概是由于重阳糕不如元宵、粽子和月饼好吃居然有比月饼还难吃的点心,而且我还没听过?糕,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也算是登高了,现在还在7楼没下班。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29)
果壳的上传程序怎么会把图片压缩的这么严重……原图没这么不清晰呀……
很好,长见识了
营养与食品科学硕士
引用 的话:果壳的上传程序怎么会把图片压缩的这么严重……原图没这么不清晰呀……改了一下,好点么?有上传图片大小限制_(:з」∠)_
不错啊,长城没啥人挺好的。
重阳,,赏菊,,彩虹糕……
也算是登高了,现在还在7楼没下班。
看了一半,很不争气的跪了来自
这个年代已经没有风雅了我怎么看题目都是登高 插菊
引用文章内容:比如插茱萸(茱萸是谁?!)、赏菊花(听起来还挺正常)、吃菊花(啥?)果然文学家们都爱玩儿这种意象么……
大概是由于重阳糕不如元宵、粽子和月饼好吃居然有比月饼还难吃的点心,而且我还没听过?糕,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是今天才听说有重阳糕这种东西,好吃吗?
引用文章内容:这个故事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节日如果想在我们数千年美食之国存续下去,不在饮食大欲上做足文章,肯定是不行的民以食为天
几年前和女票(现在是孩子她妈)要去登高却又不想去景点挤人,于是决定到本地一家在25层上面的餐厅去搓一顿,而且是要走楼梯上去的。结果走到10楼就被保安拦了,说基于保安理由晚上楼梯不能走,还盯着我们进了电梯。我们想这重阳是要登高不是要升高的,坐电梯怎么行!于是我们折衷了一下,按了20楼然后跑出去继续登。结果到了25楼餐厅门口的时候那保安已经在那等着了。还好餐厅的迎客跟保安说了两句好话总算把我们迎到了餐厅里。这是我对重阳最深的记忆了。
清洁工老师又来撒节操了。
生物科学专业
咦,费长房不是韩湘子么(雾)#年龄鉴定#
谶纬好像找母鸡老师比较好?但他看起来一直很忙的样子,都不好意思打扰他,请他回答问题了。
我觉得重阳糕挺好吃的啊……不就是加了红绿丝的年糕嘛……
引用 的话:清洁工老师又来撒节操了。不是我刷的……是编辑刷的……第一段不是我写的……
引用 的话:我觉得重阳糕挺好吃的啊……不就是加了红绿丝的年糕嘛……我没吃过。我写这篇文章以前统计了一下,除了一个人说好吃还不坚定以外,剩下都说难吃,所以我才大胆地这样写的。没想到写完以后推出来,微博上好多人都说好吃,我也不知道到底啥口味了。但是我知道青红丝确实难吃,有它在,我绝对不算冤枉了它。→_→
引用 的话:我没吃过。我写这篇文章以前统计了一下,除了一个人说好吃还不坚定以外,剩下都说难吃,所以我才大胆地这样写的。没想到写完以后推出来,微博上好多人都说好吃,我也不知道到底啥口味了。但是我知道青红丝确实难吃,...哈哈哈,我本来还想提一句这是唯一一种加了红绿丝我还不觉得难吃的东西哈哈哈
引用 的话:哈哈哈,我本来还想提一句这是唯一一种加了红绿丝我还不觉得难吃的东西哈哈哈因为是直接摆在上面的,吃的时候很容易扔掉吗?→_→
我已经无言以对了哈哈哈,我吃的版本跟这种比较像↓
引用文章内容:这个故事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节日如果想在我们数千年美食之国存续下去,不在饮食大欲上做足文章,肯定是不行的。要是能放假就更好推广了。
引用 的话:居然有比月饼还难吃的点心,而且我还没听过?糕,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哈哈
引用 的话:我已经无言以对了哈哈哈,我吃的版本跟这种比较像↓看着很不错
引用 的话:我没吃过。我写这篇文章以前统计了一下,除了一个人说好吃还不坚定以外,剩下都说难吃,所以我才大胆地这样写的。没想到写完以后推出来,微博上好多人都说好吃,我也不知道到底啥口味了。但是我知道青红丝确实难吃,...我倒是挺喜欢青红丝的
引用 的话:改了一下,好点么?有上传图片大小限制_(:з」∠)_ 效果好一些了,建议不要原图直接上传,网站的压缩程序通常效果都不咋样,可以在本机软件把图片压缩好在直接上传。
引用 的话: 效果好一些了,建议不要原图直接上传,网站的压缩程序通常效果都不咋样,可以在本机软件把图片压缩好在直接上传。可能是我的问题。我把图片倒到WPS上以后发给编辑的,可能是这一步的压缩出了问题。
引用 的话:可能是我的问题。我把图片倒到WPS上以后发给编辑的,可能是这一步的压缩出了问题。包括microsoft在内的各家的文字处理软件插入图片之后对图片的质量都是令人发指的打击……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已解决问题
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什么酒的风俗
提问时间: 21:23:40
浏览次数:3221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_@与朋友共舞@_@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br/&&br/&
.&br/&&br/&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登高、赏菊、插茱萸,说说这些重阳节习俗的道教背景
[摘要]重阳时令在寒露和霜降,气候从此开始有了寒气,万物也开始进入肃杀的冬季,道教倡导敬重天地万物,所以有“辞青”习俗。文/武当玄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出自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中的词句,透露出的是浓浓思乡之情,也让登高、插茱萸等重阳风俗随诗而流行开来。梁朝宗懔写作一本笔记体文集,名曰《荆楚岁时记》,主要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其针对重阳节风俗记道:“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些风俗至今仍有流传,而其背后都融入了浓重的道教元素。武当秋韵(资料图)敬重天地,崇拜山岳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莫过于登高。九月九日登高,人们要做两件事:一是饮酒为乐,二是“辞青”。魏文帝《与钟繇书》中记“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说“重阳”二字寓意长久,所以要“享宴高会”;辞青,与清明时节的“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重阳时令在寒露和霜降,气候从此开始有了寒气,万物也开始进入肃杀的冬季,道教倡导敬重天地万物,所以有“辞青”习俗。易学中认为,九为老阳之数,九月初九便是阳之极,乃是阴阳之气交汇互换的时节。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节日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气变之灾。登高远望(资料图)选择登高,也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有关系。《礼记》中记载说,因为山川能够出云为风雨,所以称之为神。所以登高山的行为便被赋予了尊崇、敬畏神明的意味,这一习俗可以追溯至春秋时代。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有关于重阳节起源的故事,曰汉代桓景曾拜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告诉他九月初九是阴阳交汇的时节,人们容易受到不好气息的影响,所以应该在这一天带着家人、乡民到高山去躲避。桓景听从了费长房的劝告后就带着人们离开了家乡,待到回来后,发现家里的牲畜全都死了。由此也就留下了九月初九登高辟邪的传统。从道教导引养生学上来看,在阴阳交会时节到野外登高呼吸新鲜空气,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是面对秋高气爽的美景,登高远望,啸咏骋怀,人们心中的堵塞会得到更好的疏解。从内外两方面来讲,仲秋登高都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遍插茱萸,辟邪驱毒正如诗中记载,在登高的同时还要“遍插茱萸”,这是因为茱萸本身便有辟邪的作用。《本草纲目》说它有治寒驱毒的功能,葛洪祖师作《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的景况。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登高辟邪不仅仅是一项民间活动,而是一种举国上下皆流行的风俗。在登高时,妇女、儿童多把茱萸在头上插,也有人把茱萸做成香囊佩戴于身。在某些地方,男子登高时也有佩戴茱萸的习俗,同时还要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因为茱萸是重阳节最典型的象征,所以也被称作茱萸节、茱萸会。茱萸(资料图)饮菊花酒,益寿延年除了插茱萸外,赏菊花、饮菊花酒也就成了重阳节不可缺少的标配。在桓景和费长房的故事中,桓景谨遵师命为每个村民都分发了茱萸和菊花酒,饮后便不再惧怕气象错乱而产生的魔障之气。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记:“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葛洪在《抱朴子》中曾记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这是取自于菊花本身所具有的医药效果。道医认为,在菊花酒中加入地黄、当归、枸杞诸药,可以起到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的作用。所以重阳赏菊、饮菊花酒,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调养身心、益寿延年的最佳方式。赏菊(资料图)至明代时,赏菊风气辐射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陶庵梦忆》中记载“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北京地区的贫寒人家在重阳节时习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可看作是头上簪菊风俗的地方化形态。因为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气得到了广泛认同,所以茱萸又被称作“辟邪翁”,菊花则被称为“延寿客”,被人们赋予了更加美好的象征意义。除此外,重阳节还要吃重阳糕。因糕与“高”谐音,吃糕同样是为了取吉祥之意,各地制作糕点的材料和口味也各不相同。据记载,重阳节的种种风俗在唐代时就已经很普遍了,直到近代还有流行,一些文人在秋季聚会时常用的请帖款式为“某月某日,登高萸觞,候光。”(编辑:西铭)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武当玄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liuyuanliu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