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友人的古诗的古诗和它的不同处

简介/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古时候由于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写作特点/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托物寓情形象生动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所含情感: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思想感情/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例:《》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例:《芙蓉楼送辛渐》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常用意象/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如白居易《》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秋风萧瑟,江边送客,本想与朋友举杯畅饮,说说离别的话,不想醉眼朦胧中,只看到茫茫的大江中倒映着惨白的月亮。“江浸月”这个意象,写出了秋夜江边的萧索景象,更渗透着朋友分别时的忧伤和凄凉的心情。以月亮作为离别的意象,无论是圆月还是残月,其意象一定是凄凉的。特别是像柳永那样醉酒后与友人分别,酒醒时船泊在远离友人的“杨柳岸”,面对的是“晓风残月”,自然就更加伤感万分。即使是像苏东坡那样洒脱的人,能够高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难掩“人有悲欢离合”的怅然心境。在古人的心目中,月亮还有一个特别的功用,就是不同的地方时由同一个月亮照着的,因此月亮就像一面明镜,能够映照异地的朋友、亲人。所以李白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将自己对朋友的忧愁和担心,通过明月传递给贬谪路上的好友,伴随着好友,为好友分忧。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总是带着离别之人感伤的离恨别绪,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阳关曲王维在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时,写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这首送别诗一出,便传遍了大江南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朝雨、轻尘、客舍、柳色、阳关、故人、饮酒、高歌,王维将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各种意象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境界,缠绵的曲调,深情的歌唱,寄托着朋友深深的牵挂和祝福。从此《》(又叫“渭城曲”)就和《折杨柳》一样,成为友人离别诗经常唱的一首乐曲,这个意想便一直陪伴着依依不舍的远行之人。如苏轼《送顿起》中的起首几句:“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临行挽衫袖,更赏折残菊。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再如陆游《阆中作》诗中的句子:“残年做客遍天涯,下马长亭便似家。三叠凄凉渭城曲,数枝闲澹阆中花。”两首诗都有常年客居他乡的意思,但苏诗觉得既然常年在外奔波,就劝送别的佳人不必以分别为意,不要凄凉地老唱这“阳关曲”;陆诗则觉得自己飘泊天涯处处家,即使是听到凄凉的“渭城曲”,好像也没有了那种生离死别的感觉,既然到了阆中,就看看阆中的花吧。其凄凉境况,比苏轼更甚。在中国古代的离别诗中,除了上述这些意象,还有渡口、歧路、杯酒、秋风、帆篷、夕阳、古道、落花、飘蓬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离别诗无数,离别的意象也非常丰富。虽然离别诗多包涵着伤感情绪,但我们仍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类型/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谢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如: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赠汪伦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壮别如: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阔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代表诗人诗作/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王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芙蓉楼送辛渐》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别董大》骆宾王:《于易水送别》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诗歌赏析/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江亭夜月送别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送沈子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送别诗无名氏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甫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 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 寂寞养残生。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16:05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古诗阅读之送别抒怀诗
  【技法指津】 中国论文网 /1/view-7169644.htm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抒怀”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歌咏的重要内容。唐代以前的送别抒怀诗,感情基调一般都是低沉伤感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从内容上说,多抒写亲情、爱情和友情、同僚情。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从抒情方式来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大多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喻显情。(1)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别之意来烘托,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2)借景抒情,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作者的归意,但作者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3)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在阅读鉴赏送别抒怀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送别诗的结构形式。关于送别抒怀诗的写法,《诗法家数》曾作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2.通过典型意象,理解语言传达的信息。送别抒怀诗中有一些典型的意象,找出这些典型意象,有利于解读和把握离别诗。如“长亭”是古代送别的常见场所,“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习俗,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常见意象;“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举不胜举。    3.开拓景物意境,领悟作者情感倾向。送别抒怀诗往往注意营造送别氛围,在景物或生活气息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情调。其情感表达主要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临别时坦诚的慰抚,或依依不舍的留念,或发自肺腑的感慨。阅读鉴赏送别抒怀诗时,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意境,才可以推断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明确情感表现方法,分析运用表达技巧的效果。就送别抒怀诗的抒情手法来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别抒怀诗的表达技巧来说,多见的是运用修辞和虚实结合;就送别诗景与情的关系来看,常是“哀景哀情”来渲染,或“乐景哀情”来衬托。   【阅读训练】   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四句四景,形成了特定的空间,简析四句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曾说此诗着一“寒”字“境界全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注]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将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这里用以类比魏大。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句运用了什么典故?首联给人怎样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横”“接”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后两句在写景角度上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一句表现了李白朋友的哪种性格?李白对他有怎样的告诫?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①自鸣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②。   握手祝君能强饭③,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①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鹘”。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②白璧招:即以白璧招聘。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③强饭: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卫子夫说的话,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宫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庭芳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①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遣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位于长江边,是他到黄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帮助营建的。②黄州再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历三年一闰,故称“再闰”。③洛水清波: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运用了一些浸润情感的词语,请找到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与词风?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声慢   别四明诸友归杭   □张 炎①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②。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③。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z。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注]①张炎:宋末元初词人。宋室南渡后举家迁至临安(今杭州)。入元以后,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落拓而终。这首诗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其时诗人已51岁,在宁波一带飘荡。四明,四明山,这里指它附近的鄞县。②东瀛:东海。③西泠:西泠桥,西湖胜景之一。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作者即将归杭时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章法整饬,结构匀称,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吕]一枝花   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②做主?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春日”景致?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春景?透露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上下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送别诗类别及例诗
送别诗类别及例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写作特点:
&&&&托物寓情&形象生动: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所含情感: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情感类型:
①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
②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例:《别董大》
③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例:《芙蓉楼送辛渐》
④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伤别】&&&&&&&&&&&&&&&&赋得①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③,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④去,萋萋⑤满别情。
①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③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晴翠:草原明丽翠绿。&④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⑤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青门柳(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青门柳,古长安东霸城门,俗称青门,青门外有桥名霸桥,汉人送行至此,折柳赠别。后因以“青门柳”为赠别送行的典故。&明袁宏道《送周尚宝左迁海澄典史》诗之二:“几度青门柳,荣枯送尔行。”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于易水⑴送人(唐)骆宾王
此地⑵别燕丹⑶,壮士⑷发冲冠⑸。昔时⑹人⑺已没⑻,今日水⑼犹⑽寒。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⑹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⑻没:死,即“殁”字。&⑼水:指易水之水。&⑽犹:仍然。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鉴赏: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恋别】&&&&&&&&&&&&&&&&&&&送元二①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②,客舍③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④无故人。
①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③客舍:旅店。
④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相关知识:
此诗《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惜别】&&&&&&&&&&&&&芙蓉楼①送辛渐②(唐)王昌龄
寒雨③连江④夜入吴⑤,平明⑥送客⑦楚山⑧孤⑨。洛阳⑩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③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④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⑤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⑥平明:天亮的时候。&&⑦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⑧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⑨孤:独自,孤单一人。&&⑩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诗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①,&问君何所之②?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③。但④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①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②何所之:去哪里。之,往。&&③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④但,只。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谢别】&&&&&&&&&&&&&&&&&&&&&&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阔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别董大①二首&&【其一】&&&&&&&&&&&&&&&&&&&&&&&&&&&【其二】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六翮飘飖⑤私自怜,一离京洛⑥十余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④。&&&&&&&&&&&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①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②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③曛:日光昏暗。&&&④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⑤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⑥京洛:长安和洛阳。
送杜少府①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与君离别意④,同是宦游人⑤。
海内存知己⑥,天涯若比邻⑦。无为在歧路⑧,儿女共沾巾⑨。
①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②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③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④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⑤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⑥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⑦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⑧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⑨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暗别】&&&&&&&&&&&&&&&&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相关知识: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本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送别诗类别及例诗]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送别的诗句 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