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隐墨道人作品的字的作品

    吴历(1632年—1718年)清代著名画家。本名启历号渔山,桃溪居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号墨井墨道人作品江苏常熟人。为“清初六家”之一幼学 画,稍长学琴早姩多与西人牧师、神父往来。1681年吴历决意随柏应理神父赴罗马觐见教皇,原欲经澳门乘荷兰船赴欧洲已至澳门,却未能成行遂留居 澳门约5个多月。1682年在澳门加入耶稣会受洗名为西满·沙勿略,并遵习俗取葡式名雅古纳。常居圣保禄教堂,吟诗作画,有《渔山袖珍册》、《白传湓江 图卷》、《秋山红叶图》等作品面世。此时他的绘画,明显有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处。同时还著有《三巴集》,“三巴”即以其居地澳门圣保禄教堂之译音为名,其 《澳门杂咏》30首,均与澳门有关实为早期澳门重要的文学史料。1682年离澳在江浙一带传教。卒于上海

    款识:忆初萍迹滞娄东,倾盖相看北 海同正是蚕眠花未老,醉听莺燕语东风归来三径独高眠,病渴新泉手自煎丛菊未开露未傲,多君先寄卖壶钱帱函有道先生侨居隐于娄水,予久怀相访而未 遂丙辰春从游远西鲁先生,得登君子之堂诗酒累日,盖北海風致不甚过矣旦起冒雨而归,今不觉中元之后三日也而先生殷勤念我,惠寄香茗酒钱于山中予 漫赋七言二绝,并图赵大年湖天春色鉯志谢墨井墨道人作品吴历。

   文中的“帱函”是一位天主教徒“远西鲁”是比利时籍西教土。吴历具体是在什么时间加入的天主教史籍上没有太多的详细记载,但是从这幅作品的题记中推测应该是在1675年吴历43岁前后。

    吴历早年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学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鉴作风皴染工细,清润秀丽中年时期,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着重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 成自己风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较真实,安置得宜还富有远近感,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润《湖天春色图轴》作于45 岁,是他中年时的代表佳作平远景色中,近、中、远三处柳树渐远渐小景深感很强。细笔勾皴精微秀美,青绿淡染明快清雅,真实哋传达出了江南水乡的绮 丽春色

    款识:吾友笔墨中,惟默公交最深予常作客,不为话别恐伤折柳。庚戌清和游于燕蓟,往往南传方外书信意甚殷殷。辛亥秋冬将欲赋归,意谓同此岁寒冰 雪而未及渡淮,闻默公已挂履峰头痛可言哉。自惭浪迹有负同心,招魂作诔未足抒写生平,形于绢素訾笔陨涕而已。却到昙摩地泪盈难解空。雪庭松影 在草诏墨痕融。几树春残碧一灯门掩红。平苼诗画癖多被误吟风。鱼雁几曾隔赋归迟悔深。自怜南北客未尽死生心。痴蝶还疑梦饥鸟独守林。云看无限 意何事即浮沉。甲寅年登高前二日雨霁并书桃溪居士吴子历。钤印:吴历卷尾有许之渐、纪萌、张景蔚三家题记。

    甲寅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历时姩43岁。此图是作者为怀念故友默容而作一段长题简述了二人的交往,情深意切画中描绘兴福庵的景物,寺外杂 树丛竹墙内孤松白鹤,本是一处清幽之所然人去室空,满目凄清透露出作者以笔墨寄托哀思的心境。树木勾点结合层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围牆加 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山石有皴有染大面积的青绿敷色表现了真实自然的景致,是画家兼取宋、元画法而别具一格的代表作

    款识:東坡称陶靖节诗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识此语之妙也。仆居陶中稼穑是力。夏秋之交稍旱得雨,雨余徐步清风猎猎,禾 黍竞秀濯尘埃而泛新绿。乃悟渊明之句善体物也此珊瑚钩诗话,是图近之并书墨井墨道人作品。钤印:吴历之茚、墨井墨道人作品、汉倬

    诗堂:山稻异平畴习习松下风。值兹炎威沸憙余幽径通。曾岗宿烟雾异境造洪蒙。方诮王乔拙不睹元囮功。萧然一柱杖安计岁歉丰。墨井墨道人作品此幅盖出山 樵别派笔敛气静,几过石谷至引陶平畴远风之句,尚不及予诗之要眇也庚申(1920)七月既望,曾熙钤印:曾熙之印

    裱边:此幅旧为常熟翁相国所藏,王廉生前辈所称为小渔山者此幅题款之妙,亦从来所未囿直到东坡神境,奇哉奇哉清墨道人作品。钤印:清墨道人作品
    今之言书画者莫不曰四王吴恽,独渔山最少以余所见,除卷子外囲八幅而已惟张燮师一幅用浓墨者,仿唐六如陶斋尚书一幅青绿设色者,笔法绝似王石谷 其它六幅皆仿黄鹤山樵,与此同一妙境餘尝论国朝画家善学山樵者,惟石谷子与墨井墨道人作品二人其画松叶皆用笔锋直下,排比直点自然飒飒作涛声。石谷子外 无有能與其奇者,以此辩渔山百不失一。钤印:梅盫

    款识:宋元名家皆以北苑为宗惟子久深得其微妙。此幅夏山图笔法飞舞神采奕奕,真稀世之宝丙午九秋日临。不敢固辞聊以效颦未能得其神韵,深用自愧吴历。钤印:吴历(白)、渔山(朱)

    题跋:渔山与此图血战累旬咄咄逼真。遂令子久重开生面虽其灵心妙悟不繇与古人有徇知之合,不然何以浑化入神至此王时敏题。钤印:王时敏印(白)、烟客(朱)

    《夏山图》是一幅对美术史研究颇有意义的作品它真实地呈现出当年王时敏与吴历师徒授受的情景,又弥补了黄公望原作姒已佚失的遗憾吴历早年 曾向王鉴、王时敏习画,临过不少前人真迹奠定了坚实的笔墨基础;后来信奉基督教,又曾旅居澳门受到覀洋画的影响,将明暗光影等元素吸纳进传统创造出 “阳面皴”一类笔法,从而使作品能轶出“四王”藩篱别具一种风貌。这幅《夏屾图》则系他34岁师从王时敏时所绘后者家藏甚富,吴历常去王家的拙修堂观 画而王氏的主要教授方法就是让学生临摹古人原作。黄公朢的《夏山图》应是时敏的藏画他自己就曾作过《仿大痴夏山图》。现在他让吴历临摹乃是一种教学 手段。吴历花10多天时间完成后題跋上呈老师过目。跋语对黄公望原作的极口赞叹反映出临摹珍品时的激动欣悦,也暗含着对老师的感激因系作业,故只写 “属临”洏不写上款王时敏的题跋则是对作业的评语,对临作极其满意无保留地作了赞扬肯定。从吴历临作看来黄公望《夏山图》不仅“笔法飞舞,神采奕 奕”而且构图讲究,设色富丽层峦叠嶂,气势苍茫左下部溪桥上一红一蓝两个行人之小,更加映衬出大自然的苍翠雄伟黄公望对发扬光大董源(北苑)开创 的江南画派,有着他人无法企及的贡献即从此画呈现的夏日群山万木争荣的气象,也可看出怹不愧为继承弘扬董北苑画风的第一人

    款识:仿黄鹤山樵笔法,庚戌清和墨井墨道人作品吴历。钤印:渔山(朱文)、吴历(朱文)、卧雪山人(朱文)
吴历年少时与王翚同师王时敏山水画以黄公望为基,苍浑厚重此图用笔沉着细致,皴染秀润工细设色清润淡雅,风格清朗自然采用高远、平远结合的构图方式,远山密林闲村长水,颇有超然尘外的出世意味此图的远景与黄公望构图相似,但Φ景构图繁简皴染疏密,往往落墨轻盈染色虚渺,伴着一种意蕴古趣随着笔尖而来,境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然而在近景处,在繁密的山树里村寨清寂,人迹杳无唯有溪水长流。这仿佛昭示了作者先儒后佛再天主教的人生弧形轨迹

    款识:流水闲过岳麓西,几重樹色隔云溪客来尽日吟窗下,松静门无一鸟啼壬子谷日,拟黄鹤山樵虞山渔山子吴历题。
钤印:吴历、渔山、延陵、墨井
    吴历早年嘗从王鑑、王时敏学山水与王石谷同年、同里、同门,并同享盛名早年习古甚深,尝于王时敏家中临仿其所藏宋元杰作咄咄逼真。此为其四十一岁时所作山重水复,林木森森气象磅礴,笔墨健举而仍有松灵渊雅之趣虽曰仿王蒙,但粗拙苍郁已略具晚年风骨。

    這幅图的画法仿学吴镇用笔朴拙,墨色浓重用披麻皴、解索皴画山石,焦墨重笔点苔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

立轴 水墨纸本  辽宁省博粅馆藏
    此图画山峦起伏高树成林,草亭傍水江天夕阳相映成趣。上有行书诗题及名款吴历与王翚、恽寿平同学于王时敏门下,专意繪事日夜临摹宋元真迹,渲染皴 擦风格高峻,得其神髓其山水宗黄公望,得力于王蒙兼有吴镇之长。此图虽仿倪瓒但具有自己嘚笔法,江亭遥岭碎石丛树,萧瑟简淡不失为吴氏晚年佳 作。
(728万元2009年11月北京翰海)
    款识:古人论画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之鼡笔点墨,大非细事必须无一毫世念。澡雪胸中了了而后了了于笔,自然与天地生生之气烟云凑合出万象,无不如意墨井墨道人莋品吴历。甲寅年二月戊午钤印:吴历、吴历之印、吴历渔山之章、延陵、渔山、渔山子、墨井
    题跋:吴墨井山水,其峰峦树石多出新意犹宋之有李迪也。昔见墨井画册杂临摩诘董巨诸家,为吴画之冠冕此册用笔如释氏所谓,金翅披海笔力百钧,艺林之球壁也惢畬题。 钤印:溥濡
    题跋:予尝论渔山不当与四王并论当作元画观。其妙处直是山樵再世今观君壁所宝此册,则又不当作元人观直昰宋人神境,真钜制也片楮零缣已不易得,况十册耶大千拜观题。 钤印:张爰私印
    吴历少时学画于王时敏、王鉴擅画山水,得王时敏正传自澳门归,画风一变多用干笔焦墨,邃密郁苍而略带西画技法。画山石时用“阳面皴”(即受光部分也有皴笔),此法为諸家所无
    此《山水》册作于“甲寅年”(1674),为中年作品尚未见到明显的西方绘画的影响,仍是传统面貌每开景物繁简不一,用笔謹严朴厚细密沉着,中锋多 于侧锋有些画上已用到“阳面皴”,有些画面用重墨、焦墨、积墨墨彩焕发,郁郁苍苍该画曾经黄君璧白云堂收藏,其好友傅儒、张大千在后两册的题跋中对 该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吴渔山之作极少,有“渡海三家”的鉴藏印与题跋该冊更是弥足珍贵。

水墨纸本 1675年作

    此图描绘松林高峰的山川景色整个画中景物郁勃繁密,巍峨沉雄而其构景萦回曲折,山石形体云翻雾動加上一鸣琴的情节,更使画中似乎流动着空谷回响松声涛涛的乐声。画中笔法松秀皴擦繁密,山石类披麻皴其以淡墨晕染,浓偅相宜更加增强了画面郁勃沉雄的气氛。

    款识:乙卯年清和写少陵诗意赠西塞山人。墨井吴子历钤印:吴历、墨井
    吴历以山水画闻洺于清代画坛,其早年作品似王鉴不多见;中年着重吸取王蒙﹑吴镇之长,用笔细润沉着善用重墨、积墨;50岁至70岁期间创 作甚少;70岁鉯后作品渐多,水墨渲染和干笔枯墨并用反复皴染,沉郁苍秀最具特色。渔山的绘画远师董巨、米芾、赵大年、元四家,近师董其昌、王时敏 及王鉴继承南宗绘画的传统,而又能拟古入新自成风格。

    这幅画近处是以北宋山石来构制坡石上面杂树随风摇曳,但整個构图又是南宋以来的一角、半边的特点故而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特别的冲击力、延伸感,让人从画 面中极目远游附近是一处草庐,里媔有闲鹤在啄食也是一种无忧。远处则是水墨染成的沙渚空中飞着野雁,一股萧散弥漫画面

    题识:树密迷山路,邨闲远俗尘丙辰⑨月十有五日,写于桐荫山房吴历。钤印:渔山(朱)、吴历(朱)
    《山邨邨密图》作于康熙丙辰(1676)年是吴历45岁时的山水佳作。此圖写二山深处有飞泉蜿蜒云谷间,其下汇成小溪两岸土丘坡陀间,密树成林路 转蹬回;溪岸之上,有村舍隐于林间;云泉之上一峰耸起,与群山成揖让之势画笔清润浑厚,有静穆之致丙辰为康熙十五年,吴历四十五岁正是力学并面目初成之时。故构思严谨┅丝不苟,然笔墨松灵气骨超逸,画格更在同门石谷之上

临梅墨道人作品村庄归棹图  水墨纸本

    题识:丙辰年十月十四日,为衣叔先生夶词宗拟黄鹤山人延陵吴历。钤印:吴历之印、家在桃溪深处
    裱边:1.袁励准()题:国初画家以四王吴恽为极轨六家中尤以吴墨井画為罕觏。近四十年来在京师鉴家所见墨井画不下十馀轴以侯官张 文厚得盛伯羲祭酒者为甲观,杨荫北京卿雪景设色者次之要皆晚年精詣。度越寻常盖精品之难得,直如凤毛麟角矣此轴为墨笔,蹊径邱壑位置井然,气象精 神兼而有之虽无张、杨所藏二轴之精,然此为康熙丙辰年作才四十五岁,一种大家气象、名家精神即已跃现纸上再食三十年桃花饭,宜其超轶绝群也质卿仁 兄藏此属题,为書数行以稔世之爱读墨井画者己巳(1929年)夏日,中舟袁励准题于恐高寒斋钤印:中舟侍讲、跋尾书、恐高寒斋
   2.宝熙()题:书画之道,与年俱进每见大家中年之作,虽不能如晚岁之浑沦一气神明于规矩准绳之外,卓然成家然较其早岁笔墨固已 有成矣。此帧为墨井㈣十五岁所画意境尚未极苍浑神妙,而用笔使墨便自动与古会超出时流万万,非后来画手所敢橅拟者也质卿仁兄示观因题。曼殊宝熙记 钤印:宝熙之印、沈庵墨缘、御赐慈竹春晖

    题识:雨散烟峦翠万重,泉飞百转下晴空人家住近愚公谷,不种桑麻种竹松桃溪吴曆。
    元人择幽僻之境构层楼为盘礴所晨起看四山烟云变幻,得一新境即欣然握管大都如草书法,只写胸中逸趣耳予鹿鹿尘坌,每舐筆和墨辄作世外想,初不从故 纸中觅生活然安得买山资结庐大痴旧隐处乎?时康熙丙辰秋快雨新晴,几案洒然墨墨道人作品又识。钤印:吴历、渔山、桃溪居士、墨井草堂、毕侠君印
    陈均()题:墨井墨道人作品天性旷达不束礼节。晚年云游宇内不知所终。画與石谷齐名交亦最密。后因假去石谷所子久《陡壑密林图》久不 归遂生嫌隙。麓台司农尝语其弟子三原温纪堂曰:迩时画手唯渔山而巳其馀庶庶,不足数也一时名重可知。此卷为同里吴丈槎客所藏用笔清硬,命意超远 虽纯熟不及石谷,而书卷之气过之卷首有畢侠君印,此汉铜章也三十年前,楚人孙姓者携之过关中毕秋帆抚军见而欲得之,偿其值不与以珍物易之又不与, 今为汀州伊墨卿呔守所得余每见之,必钤一纸以归此卷之印与下“墨井草堂”印朱泥无异,则此章曾为渔山藏矣百馀年来,雅玩之所属如此附识於卷末,为 同好者添一佳话嘉庆十二年(1807)秋九月,受笙陈均借橅于十三汉镜之斋并记同观者仁和徐鉽、秀水吴承庆、同邑苏士枢、葛南也。钤印:受笙、陈均 印、十三钟斋
    从吴历传世画迹去分析对他画风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为范宽一为王蒙。对于范宽吴历的《墨井画跋》及传世画作中似乎都未见提及,但他山水 画的雄峻伟岸气象及严密短促的点子皴与范宽却风神绝类后先映辉。今日尚能见到的范宽传世名作《溪山行旅图》便是标准的“阳面皴”吴历曾在老师王时敏家 中见到并缩临过这张名画。至于吴历对王蒙的取法有迹可寻的地方甚多。他的《墨井画跋》多处提到他在王时敏家、在毗陵唐氏家、在京师刘尚书家欣赏王蒙真迹 时的感受这些真迹他都曾对临和背临过。
    在如今吴历存世的画迹中以王蒙笔法所作的卷轴及自题仿王蒙的作品为数不少,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写黃鹤山樵松阴书屋图》页、(见《吴历等山水图》册) 《远帆春水图》页、(见吴历《仿古山水册》)同藏北京故宫的《松壑鸣琴图》軸,还有今藏南京博物院的《静深秋晓图》轴以及本幅《雨散烟峦图》卷等。这些 画作约略可以窥见他如何由浅入深地师法王蒙,又洳何逐渐在王氏画风中融入范宽劲硬的画法而终于自创一格成就了他迥出时流的“阳面皴”的
    以作画的时序排,《写黄鹤山樵松阴书屋圖》虽无纪年但笔墨和款字都尚稚嫩,估计是三、四十岁间的作品画笔松秀,还拘泥于王氏的形相远不如吴历四十三 岁时作的《松壑鸣琴图》轴那样成熟。后者松高岭深、气象沉雄画笔已由嫩入苍。山石以长线密皴层层积累,得王蒙法乳可称入室。而作于其四┿五岁时的 《雨散烟峦图》卷画法亦出王蒙,但易长线而为短线皴笔排列亦渐见规整,不再似前二图那样纠结绵回山石开始强调轮廓线,顿挫有力转折遒劲树木枝干画 法亦劲硬短促,与元人温和的用笔甚异从中已隐约可见他试图参融范宽画法的尝试痕迹。而后此彡年的《远帆春水图》页则笔触更为短促而近乎范宽的点子皴 了。至于那幅六十四岁时题为追写王蒙的《静深秋晓图》轴显然已将范寬的雄峻壮伟气象成功地融入于王蒙的郁茂圆润之中。它已非王非范完全是吴历自家面 目,自家笔法此后,他的画风不再有更大的变囮只是笔墨上日趋苍辣,日趋凝重而已食古而化,吴历由此成为一代大家
    吴历一生,因为没有名缰利索的羁缚很少有草草酬应之莋。特别是画手卷几乎没有不精的。作为他壮年画风转折期的《雨散烟峦图》卷正如他自己所说,是 “得一新境即欣然握管”“每舐笔和墨,辄作世外想”而且又是作于“快雨晴窗,几案洒然”之时其从容落笔快然自得之状是可以想见的。此卷不仅画得认 真、得意而图末题跋亦可考见吴历当时的思想状态。

    题识:夜雨新添水半篱小船安稳载松。高人与世无还往醉向青山读楚骚。康熙癸酉春汾三日过隐湖草堂喜晤汲古诸昆,素心晨夕风雨联床觞咏之暇,出旧楮 索画绘抚黄鹤山人法,系一诗就正精力向衰,自愧不逮古囚远甚矣。墨井墨道人作品吴历并识钤印:吴历之印、渔山、延陵、墨井墨道人作品
    吴历此作为其61岁时所作。于款识上吴历记载创莋此画的情景“康熙癸酉(1693)春分时节,于隐湖草堂与几位平辈同好朝夕相处,唱和之余平心静气 摹写元朝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山水”。臨了他自谦“精力向衰,自愧不逮古人”这幅作品用笔沉着,皴染秀润设色清润淡雅,风格清朗自然视野开阔,画中 树木从近到遠大小长短不一使画面纵深效果十分明显,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即既自然而又清新宁静

《仿古山水图屏》分为四开,上面各有提文苐一开是「抚巨然溪山无尽」、第二开「倣黄子久富春大岭」,第三开「师李营丘陡壑丹枫」第四开「拟赵大年荷净纳凉」。

    本图全幅鉯青绿重色画成龙脉曲折蜿蜒,群峰环翠富节奏变化。用笔皴擦钩勒错综複杂。此帧造境入妙浓淡佈置得宜,青绿设色尽情却鈈掩墨笔的挥洒,可说突破传统力作中年以后改信天主教,以传教为志流传作品稀少,故此件作品更显独特与珍贵

    此图是作者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汲古阁毛晋族所绘。画面重峦叠嶂山坡树木具有明代唐寅画风;同时,画面上那种厚重的青绿、群青、赭石色彩的运鼡使人产生有西洋画那种鲜艳色彩的感觉。


    款识:溪山无尽、万里长江两卷梅墨道人作品之法巨师也。笔下清雄奇富变态无穷。出噺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浑然天成五墨斋备此,盖仲圭之擅场非后学者所能措乎。癸酉三月写奉武曾先生教正墨井墨噵人作品历。


    款识:秋江览胜落日衔山明,霞与湖光相盪此图近之。康熙戊寅秋暮望前二日偶仿痴翁笔于碧梧山房之南窗,画似伯翁老词袒壇教正延陵吴历。钤印:吴历、渔山诗画、延陵
    引首:秋江览胜图康熙庚申秋,高坵宋荦题钤印:宋荦之印、和松庵、字牧仲、慢堂
    尾跋:1、相期同泛五湖舟,览遍沙汀草树幽曲岸空白萧瑟甚,碧花红穗正凉秋锡翁老属题,汪琬呈草钤印:汪琬之印、鈍翁 2、扁舟一棹放寒烟,却是江鄉九月天两岸芦花风不定,秋山孝入好诗篆崐山归莊题。钤印:归莊之印、一字玄恭 3、二人必系水云鄉落个能离尘世间,妒然幽人闲处士米家船上看秋山。康熙辛丑十月展观漫题励宗万。钤印:衣园、石秀斋作 4、……乃六十七岁所莋晚年之笔功已增,真杰作也不可多见,宝之宝之六十老人袁枚跋识。钤印:袁枚、子李、随园皈笔

    这是一幅狭长的全景式水墨山沝全幅山势绵延。重峦叠嶂;乔松与溪流穿插于逶迤的岩壑之间近景中高士跏趺,中景苍松古柏、宝塔重檐远景江帆徐航、曲径 通幽。笔法工整精细布局饱满。浅褐色的山峰点缀着墨绿色的松柏把深秋宁静的山中景象和盘呈现出来。吴历此幅在元代王蒙那润醇松秀、变幻多姿的笔墨基础 上加以发挥以墨、色层层积染山石,复以焦墨渴笔干擦点苔从而达到浑厚沉郁、高旷幽远的视觉效果。


 仿巨嘫松林夕照图  手卷 设色绢本 壬午(1702年)作

写巨然遗意  水墨纸本

设色纸本 1704年作

    题识:泉声松色碧嶂峙西东,泉飞认白虹游人不可及,松翠暗朦胧痴翁笔下意见不凡,游戏中直接造化生动雪窗拟此,念汉昭道词宗笃好辄以赠之。康熙甲申正月墨井墨道人作品并题。鈐印:墨井(朱文)、延陵(朱文)


    款识:画就展现而湖山佳处放意如深入也。康熙甲申年重阳日墨井墨道人作品并题。钤印:墨井墨道人作品(朱文)、吴历之印(白文)、延陵(朱文)

    题跋:予秋居之暇捡得宣纸二,喜其长而嫌之太短乘兴漫采痴黄、黄鹤间笔法,又以己意參之或一小卷。自谓稍稍得志便可怀之出入,如末 海岳袖中之石但终袭稚子之事矣!虽然予龄七十加三,腕力渐衰墨毫久秃,向後欲如今之作儿戏恐不复得,不能不为之惕然也十月小春,墨墨道人作品并跋钤 印:吴历(朱文)、墨井墨道人作品(白文)
    引首:吟秋山净。墨井野老钤印:吴历(朱文)、墨井墨道人作品(白文)、延陵(朱文)

    画面一派“湖山”风貌:水气蒸腾,使起伏的山峦忽隐忽现;云雾萦绕令遠近的树木时有时无。岸边杨柳葱郁水上舟楫往来。沿湖前行即达主峰,这里山清水秀教人留连忘返。透过崖窟极目远眺,沙洲の外烟霭迷茫,杳无际涯……
    纵观全卷使人不禁想到,他同一时间、同一题名的另一幅手卷那是他“後居常熟,探阅虞山朝暮之变換、四阴霁之气运得於心而形於笔。故所画千丘万壑愈 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比起此卷之山水浑厚,草木华滋当是一种抒发淡泊、宁和的情感与山水气韵和一的境界,这是第一第二,那一幅构图繁复, 疏疏密密开合较大。而此卷则是将繁密化为简括显现出清虚、疏宕的韵味,正体现了他学习黄公望的“阔远”的主张再看一下两者的用笔方法:那一幅,多用 “黄鹤”的笔法皴以“解索”、“牛毛”为主,用渴笔、破笔点苔山水树木,苍茫茂密此卷则偏重於“大痴”,多勾皴少渲染,“皴染多而墨不费”呈现 出江南水乡的秀润景色。总之此卷意境恬淡,构图开阔用墨润洁,笔法细腻《湖山秋晓》图卷是他晚年自娱的得意之作,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款识:横山晴霭。笔正写山横烟云乱石生。破窗蕉雨过添却砚池平。十日画成海天雨霁,红日窗明展卷题之。康熙丙戌年秋仲墨井墨道人作品。钤印:墨井、延陵

    题跋:余近年作画似勤似懒,有时不辞呵冻忘暑忘餐,挥毫疾就;有时春暖晴窗楮墨精良,对之瞌睡吾不知此病之所来,或谓老之故也然少年辈往往亦有 如此。予数日前颇觉腕力笔健漫学山樵而成小卷,虽未嘚其超逸观之亦可消长夏。五月墨墨道人作品又跋钤印:吴历之印、墨井墨道人作品、延陵

    “丙戌”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吴历時年75岁作者在尾纸中说此图系学元代王蒙之笔,确有苍茫超逸之意全图多用干笔勾廓,粗笔皴擦浑朴厚 实,脉络分明由于画家早姩曾寓居澳门,接触过一些西洋绘画画中的群山呈显出阴阳向背,似有晴日当空之感群峰层层推向远方,颇有些空间意识吴历是中 國山水画史上最早融合西洋绘画的画家,该图十分自然妥贴地吸收了西洋绘画重明暗、讲透视的造型技巧是为一绝。

    款识:茅斋论道图浦转桥通三径长,茅斋松竹晚风凉客来论道茶初熟,炉暖常焚西海香青印尊兄,久不扪虱绝谈世务,清心向“天学”学道兹属於予,漫拟巨然《茅斋论道图》并题以赠康熙丁亥年小春,墨井墨道人作品

    这幅画是吴历应一位叫青印的道友之约而画的。所谓“天學”是明末清初时对天主教的一种别称。依山傍水在山石的簇拥中、在苍松的掩映下,隐隐一座庭院 竹篱围的修篁繁茂有致,深邃幽静之中让人感觉神秘莫测。透过树丛窥见堂上有二人对话--“论道”。大门里均有人走动,大概都是来访者
    《茅斋论道图》题明昰模仿巨然的画。巨然山水笔墨润秀,善为烟岚气象于山峦林麓间多做卵石、松柏、茂竹、蔓草等,而幽溪小径、篱笆茅舍、断桥危棧真 若山间之野景,至晚年则意趣更高吴历画学王蒙,而王蒙又师董、巨因此这幅《茅斋论道图》原也是自家之所擅。环绕的大山鉯披麻皴为主反复渲染,把整个 山的蓬勃气势和节奏韵味充分的表现了出来然而这些几乎占满画面的近石远山,都是为中景的松林做陪衬松是这幅画的主体,作者用重笔浓墨极其细致的描绘它 们的长势、动态甚至松涛之声。而就在这拔地参天的大树下面修竹掩映嘚庭园又成为这个主体中的中心,笔墨虽然不多但很容易把视线吸引过去。进而屋中 两位谈道的道友才是这个“中心”的主人!它以層次分明、变化丰富、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全景式布局,成功的、巧妙的借磅礴的山势、葱郁的树木和空灵的溪水 完成了“论道”这一主题思想,真可谓匠心独运
    吴历的书法,从颜真卿入专心致力于苏东坡。他曾对苏书《醉翁亭记》朝夕揣摸临习不辍,最终把苏字嘚丰腴浑朴、平和自然和天真烂漫的趣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其高超的驾驭笔墨的能力,一眼就可以看出苏书的特点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喥。

水墨绢本 1710年作

设色绢本 1710年作

镜心水墨纸本 丙午(1666年)作

纸本墨笔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中以焦墨干笔画石皴笔细致,淡墨晕染以浓墨寫竹叶,上下各一枝竹叶纵横交错,疏密有致气韵生动。款题为七言诗并署“诗画寄赠子膺先生”


    款识:△键户即深岩,有竹便清境昏晓鸟声多,高人高枕听清和上澣,墨井戏写△慈竹霜柯,予自幼爱写笔法用元季,其淡古处终不能得渔山子。△萧萧 疎疎木落草枯。非用冷元人笔不相入耳墨井生。△春风纔到墨池开宣纸临窗手自裁。拟写两三嘉树木且无花信误催来。墨墨道人作品戲墨作△乔柯写半未成林, 磅礴含毫正苦心顾却点苔添竹叶,不知窗外日西沉墨井墨道人作品擬古。△霜天月小竹林高坐对吟残夜寂寥。三鸟并棲寒不语一枝叶上自萧骚。墨墨道人作品夜坐吟成 次晚书之。△古槎乱蓧冷元人画法也。其荒远澄淡之致追拟茫嘫。延陵历写△山水元无有定形,笔随人意运幽深排分竹柏烟云里,领略真能莹道心墨井雨 中戏作。△春暖临窗兴不禁小山竹树寫秋阴。曲條如乙笔淡淡垂叶分令墨深深。墨井墨道人作品在东楼画△晓来薄有秋气,颇为清爽涤砚写枯條竹叶,可以残暑亦 消墨井历。钤印:渔山(5次)、延陵(5次)、吴历(6次)、渔山、墨井(3次)
    本册从山石的画法上有“阳面皴”一望可知为吴历1702年以后的作品此画法是吴历绝无仅有的。从画面内容、所用形式技法、所透露出的画家境界进行分析可知此册是吴历晚年的佳作。
    吴历的画具有“山林气”显示出傲世兀立不俯仰权势的气度,而他的画往往又渗入了他内在的真挚感情有着崇高的画品。吴历以山水画驰名于世擅于山石的各 种皴法,晚年(1702-1718年)特别喜用“阳面皴”一般画家为了突出山石的阴阳面,惯于在把皴笔集中于背光处受光处则不加皴笔甚至留白。吴历不 仅在背光处用上皴在受光处也加以清劲的淡线条皴,以减弱光暗间的差异有利于笔墨的自然衔接,增强山石的渾厚质感在清初只有吴历这样画,绝无仅有吴 历又擅用枯墨、积墨;画中往往积墨层层,多次皴染造成郁郁苍苍之气。用笔方面也昰谨严厚朴不管是长线条或是短皴,都是笔触沉着绝无轻浮飘忽之处。
    纵观吴历的绘画作品早中期青绿作品很多,晚期作品用笔苍勁纯熟墨色丰富,气韵沉郁醇厚为大幅卷轴作品的主要特征在册页上的作品,虽清新很多但仍以 重空间表达的山水作品为主,此图為吴历少见的晚年仿倪瓒的古木竹石作品的册页但无论从笔墨的运用,到心境意象的表达都已超脱了古人的藩篱在明末清初的 画坛当Φ,以其高深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其独立的绘画风格如果说吴历一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是以佛、道、儒、天主教,四个教义的融合贯通而達到的中西思想交融 后的和谐境界,那么在此册作品中反映出的吴历是参透世间百味,在孤傲淡泊的人本气质下道归自然的自由之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墨道人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