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犟游戏需要日本游戏语音聊天天吗

直播和游戏语音的问题
<p class="detail" data-data='在手机直播的同时,游戏内的语音无法同时使用,这个怎么解决?华为麦芒5'>在手机直播的同时,游戏内的语音无法同时使用,这个怎么解决?华为麦芒5
您可以邀请下面用户,快速获得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4237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1014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862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455个回答
Oo城管大队长oO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454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334个回答
加载更多答主
感谢您为社区的和谐贡献力量请选择举报类型
经过核实后将会做出处理感谢您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
点击可定位违规字符位置
确定要取消此次报名,退出该活动?
请输入私信内容:可以用QQ边语音聊天边玩游戏吗?_百度知道
可以用QQ边语音聊天边玩游戏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LZ您好:答案是肯定可以的 只不过你玩游戏时 的声音和你听你朋友说话的声音 可能两者无法同时兼顾。有时候QQ还会掉 游戏愉快呀 。谢谢采纳。
不过 你不管游戏声音就有点听不见你朋友说的话哦
可以,两者互不影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语音聊天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手的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不断地使用手的过程中,儿童发现了自己的手。当儿童的注意从嘴唇转向手的时候,感觉的中心也从口转移到了手。这时的儿童急切地用手感受事物,这使他们所感受的事物范围扩大了许多,也正在这时,儿童和成人的冲突越发扩大化了。因为家庭的物品是成人心爱的物品,这些物品一旦成为儿童的工作材料后,就不会用爸爸妈妈那样的情感来爱护它们,而有可能把妈妈很珍惜的一条丝巾拉出来不断地在地上拍打,去感受那种柔软的感觉,会把正在吃着的香蕉抓捏得稀烂,去体会那种粘乎乎的感觉。如果他们捏碎了一颗鸡蛋,发现这个圆圆的蛋壳里有一些粘乎乎的东西,就会在打破并感受完第一个之后,再去感受第二个。这种时候,孩子的价值观和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成人使用的材料成为儿童探索和研究的材料,而这种研究和探索有可能是破坏性的。
有一个宝宝,爸爸妈妈都上班后,就由姥姥看管他。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不停地满屋子乱跑,姥姥为了避免危险,不停地惊慌失措地从他手中抢走那些她认为危险的东西,每到这种时候,宝宝就会大哭,姥姥就得不停地哄他。不一会儿,姥姥累得精疲力竭。
一天,姥姥将厨房所有的危险品都藏了起来,索性让宝宝进去玩个够,姥姥坐在门口的凳子上休息一会儿。过了很长时间宝宝都很安静,姥姥非常欣慰,拿出一捆菜,慢慢地摘了起来。等姥姥想起宝宝,跑到厨房一看,宝宝已经将地上的一篮子鸡蛋打破一大半,地上、身上都一片狼藉。宝宝坐在地上,兴奋地用手叭叽叭叽地拍着那些蛋壳和蛋黄,对姥姥的进来浑然不觉。姥姥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该怎么办。赶紧将宝宝提出来,打算清理现场。宝宝立刻挣扎着大哭起来。姥姥一看外孙这么痛苦,心想反正鸡蛋快打光了,而且宝宝打鸡蛋的时候是孩子最安全、自己最省心的时候,可以趁机给宝宝做点饭吃。于是也就随着孩子去打了。就等姥姥把事情做完之后,宝宝已经将鸡蛋打得一个都不剩。
在这个故事中,姥姥无意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她满足了孩子用手探索鸡蛋特质的需求。我们不知宝宝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对鸡蛋的内涵对他将来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但是他像大自然中的任何生命一样,到了这个阶段就出现这个阶段的特征。孩子像一颗种子在土壤中埋了几天后就会发芽。虽然无法知道这棵嫩芽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的植物,但我们不能干涉这颗种子的发芽。
有一天,幼儿园一个班在外面上“水利工程课”。这是一个混龄班,孩子从两岁到五岁不等。孩子们各得其所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水库”和“水渠”挖成了,老师提来了水,让水从挖好的渠里流淌到“水库”。这时,孩子们由于年龄的不同,造成两种工作情景。两岁左右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在用手感受泥巴和水,而不去使用它们。三岁以上的孩子则热衷于水在渠里流淌的效果、在渠上架桥、用泥巴砌墙……这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特质。
儿童对同一物体不同特质的探索由儿童的年龄和不同阶段的敏感性决定,我们无法让两岁多的孩子不去感受泥和水的特质而去使用泥巴砌墙,那样一定会破坏孩子的建构程序,给孩子的认知造成混乱。
腿的敏感期
儿童急切地需要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手的敏感期的来临之前,儿童就试探通过自己的运动方式,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一开始他们用爬行的方式,爬行带来腿和手的谐调运动,也增加了腿、手的肌肉力量和运动神经的控制能力。这时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感到鼓舞,因为他从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这种感觉像获得第二次诞生一样令他欣喜。自行活动将儿童带到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这时的儿童对走路无限痴迷,人一生中最喜欢走路的时期大约也就是这个时期。儿童为了感受腿和脚与地面碰触的感觉而不断地行走,为由自己的腿、脚把自己带到了目的地而欣喜。这个时期,成人要跟在儿童的后面,让他们满足自己走路的欲望。这时的孩子还有一个特征:哪里不平往哪里走,哪里脏往哪里走。这也会造成成人与儿童的冲突。因为成人为了效率一般会挑选近的、比较平坦的路,这使他们不能理解儿童的行为,强行将儿童从我们认为不好的道路上拉回来。这时候,孩子一般都会大哭,要求回到原来的路上去。
还有一种最不可取的方式:将孩子的鞋上装上会响的笛子。这种新奇的鞋在孩子走路时会发出尖利的响声,会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周围事物的观察,使孩子心烦意乱,要求妈妈抱,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来自腿的感觉。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特棱利认为:“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可以走好几里路不会累,但小孩子在走路时不像成人那样在心里有一个目标。幼儿学习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他慢慢地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的景物都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继续向前。如果成人这时想帮助孩子,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引自:《恢复蒙特棱利》,第33页)
我曾经见过一个妈妈,领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那是一个雪化后的傍晚,水泥上有一个个美丽的小水洼。妈妈提着东西慢慢地走在前面,孩子跟在妈妈的后面。突然孩子对路边的石头路沿发生了兴趣,上去了又下来,面露欣喜,不断地重复这一动作。妈妈站在前面喊他快走,孩子像没听见一样。最后,妈妈实在不耐烦了,过去一把将他从石沿上拉下来,严厉地呵斥他为什么不跟着妈妈快走,在那里干什么。我们这位妈妈粗暴地打断了孩子用腿去探索路边的石沿,这种探索对孩子来说,是一次非常珍贵的机会。
接着孩子又对路上的水洼发生了兴趣,小脚在水洼里叭叽叭叽地踩着,感受来自腿的那种感觉。这时妈妈看到孩子在踩水,又在前面大叫起来,呵斥孩子把鞋都弄脏了,过来一把将孩子拉出水洼,硬拖着向前走去。孩子无限留恋地回望着那些水洼,妈妈却全然不觉。
对儿童敏感期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儿童成长的满足,而成长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利。如果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变得优秀,此刻就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完成自己的探索工作。
&2—3岁语言发展关键时期
儿童从无声的世界,来到了一个有丰富语言的世界,出现于儿童身边的有:水流的声音、狗叫声、脚步声、器皿碰撞声……儿童的耳朵是什么声音都能接收的,但是儿童为什么只学会了人的语言,而没有同时将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学习呢?
专家认为儿童的听觉器官只对某种特殊类型的声音(语言)做出反应。从能听到声音起,儿童大脑中专门为语言而设置的机制,就会将人的声音与其他声音分离出来,在接受到语言环境后,儿童的语言机制就获得了激发,这种特殊的机制使人类把语言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互相区别。由于儿童具有这种特殊的能力,语言的使用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婴儿在四个月时会发现那些让他着迷的声音来自人的嘴巴,接着他们发现嘴和嘴唇的运动产生了语言。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儿童呆呆地、着迷地看着那些正在说话的人的嘴,他们被它深深吸引,接着会对嘴的动作进行模仿,这样儿童就真正开始注意语言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被唤起。如果这时的儿童处在一个没有语言的环境中,就不会发生这一切。
人们发现:一对聋哑人的孩子,只要能够处在人群环境中,就能够学会流利的语言。而曾被动物收养的孩子则无法表达自己,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过人类的语言。他们体内的语言机制没有得到激发。所以婴儿必须暴露在语言环境中。
婴儿从六个月开始就会发出一些单音,直到一岁后,他们才能说几个词,在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积累期后,他们突然开始有意识的学习说话,开始意识到语言与他周围的事物有关,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成人们发现,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闭嘴更难的事了。这时儿童急于与别人交流,由于语言能力贫乏,会因为成人不理解他们的意思而大发脾气。两岁之后,儿童逐渐地将他们所获得的对物品的感受和认识与语言配对,形成了有关事物的概念。
在儿童的语言敏感期,成人必须了解语言的发展阶段性,科学地帮助儿童。这一时期,最要不得的是一遍一遍地教孩子成人想让他们说的话,然后拷问他们。孩子学习语言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帮助他们去实现这一自然过程:第一是要提供统一的语言的环境,第二是在孩子因为无法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而发脾气时平静地倾听,并试图用语言表达孩子不能表达的内容。
有一对双胞胎,两岁了仍然不会说话。如果他们着急了,或者非常忘我的时候,就会以咿咿呀呀说一种谁也听不懂的语言。经过了解,发现孩子从0到2岁,换过四种语言环境,好几个保姆说的都是各不相同的方言。这样,孩子在吸收语言时无法找到一种固定的形式,只依稀吸收了一些语音,所以在需要表达的时候只有语音而没有词,这就是他们说的“怪语”。这是在孩子语言敏感期阶段环境中的语音过于繁杂,而孩子的母亲又过早离开孩子造成的。
孩子在语言敏感期能够学会任何一种母语,无论这种母语简单还是复杂,孩子在每一阶段发展的水平是相同的,只有各别具有语言天才的儿童才会在语言能力上超过同龄人。
&3—4岁个体与客体探索关键时期
自主敏感期
当儿童能将自己听到的语词与他认知的事物、情感或感觉配对后,就可以逐渐地在大脑中使用这些带有语音的表象进行工作,也就是使用概念工作。这时真正的思维就出现了,也就是此时,儿童发现了“我”,发现了“我”也就意味着儿童将自己与别人分开,把自己与物体分开,只有这时,儿童才发现物体是有归属性的,并将人和物体一样归属。
从表面上看,这个时期的儿童有点儿像传统意义上的自私,因为他们常常强调什么东西“是我的”。如果他的东西被别人动了,就会非常痛苦,而且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是因为,儿童刚刚发现在生活的环境中,有一些物品是属于自己的,而另外一些物品不属于自己,这多少使他们对物品少了些安全感。在还没有建构起物品的流通性概念之前,儿童对物品只有归属性认知。儿童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地发现物品真正的归属性质和流通性质,才能够放松地看待自己的物品。这一时期的儿童仍然认为自己看到也就是别人看到的,自己需要的也就是别人需要的,自己的想法也是别人的想法。
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自主敏感期特征当成自私的表现,开始紧张,并开始专门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精神,故意将属于孩子的物品强行分给别人,真正地给孩子造成对物质的没有安全感。
晴晴的爸爸妈妈都有很高的工作职位,家庭收入非常丰厚,但晴晴却显示出对公共物质和他人物质的过分贪婪,用她妈妈的话说就是“自私”。我们发现她是对物质严重缺乏安全感。
一天中午,一个老师还没有吃饭,另一个老师给她拿来了一碗稀饭、两片夹着廉价火腿的面包,还有一盘西红柿。这时已经吃饱饭的晴晴在老师身边转悠着,无论如何都不愿离去。老师问她吃过饭了吗?她点点头。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晴晴饭量大得吓人,给人感觉像她要把饭吃到嗓子眼才停止。这位老师听说她吃过饭了,也就没再让她,拿起筷子打算自己吃。这时晴晴凑过来,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吃一口西红柿?”
老师正好有一个电话要接,就点了点头。晴晴的头整个地挡在盘子上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等老师打完电话,一大盘西红柿只剩下三块。
这时旁边还有另外一个中午不睡觉的孩子在那里看着,老师看晴晴肚子鼓得吓人,就告诉她:“这三块要咱们三个人分一下,一人一块。”晴晴又问:“能不能在老师那块上咬一口?”老师还没反应过来,就点了点头。晴晴尽最大的努力在老师那块上咬了一大口。老师这才反应过来,对晴晴说:“这块你咬过了,你就吃这块吧。我吃你那块。”这话提醒了晴晴,发现自己咬过的老师就不要了,就飞快地将剩下两块各咬了一口,然后眼睛期盼地看着老师。
老师认为应该按原则做事,所以去拿了一把水果刀,将她吃过的地方切了下来,把剩下的和另一个小朋友分吃了,然后摸着她鼓起的肚子问:“还想吃吗?”
晴晴又贪婪地看着老师的稀饭。老师想:如果不给她吃,晴晴“得不到”的认知就会更会更加剧她对物质的缺乏安全感。老师咬咬牙,为了治疗她的心理问题,准备送她上医院。于是将稀饭递给她,没想到晴晴抱起碗来,咕嘟咕嘟喝了起来,等她放下碗,稀饭已经被喝掉一大半。老师端起碗刚要喝,发现这是一只打过鸡蛋的碗,很腥气,就将碗放了下来。晴晴凑上来,说:“如果放点糖,就更好喝了。”
老师又拿起面包,刚咬一口,晴晴又靠了过来,问可不可以吃里边的火腿肠?老师真是害怕,就告诉她:“我先拿到,所以我先吃几口,请等待。”老师尽量大口地将面包多吃掉一些,然后将剩余地递到晴晴面前。
晴晴精细地在上面考察着,比较着,发现在两口之间的部分略高一些,就将手指伸到那里,将里面夹的火腿肠抽了出来。
平时晴晴跟其他小朋友一起,遇到物质分享的时候,情况也大体如此。这样使得其他小朋友和以前幼儿园的老师都很不喜欢她,晴晴因此造成了心理问题,不敢上幼儿园。
原来,晴晴的妈妈在晴晴自主敏感期时,发现她总是把给她买来的时令水果和零食独霸着,不愿意与家人分享。妈妈以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才使孩子这样自私,于是开始了对晴晴大公无私的教育,每次买的东西,一定要逼着晴晴把东西与在场所有人分享之后才可以自己吃。如果晴晴不从,妈妈就会打她。家里的零食等物质非常丰富,她妈妈竟一直没有发现晴晴有这方面的问题。后来晴晴越来越不愿意去幼儿园,一提要上幼儿园就大哭,妈妈也没有搞清是什么原因。我们猜想,她有可能在以前的幼儿园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排斥,造成对幼儿园的恐惧。
新来的幼儿园每天让妈妈带来晴晴最不喜欢吃的食物,与小朋友分享。小朋友也从家里带来许多食物自愿地与她分享。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晴晴对自己的财产都有绝对的拥有权,妈妈再也不劝她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家里买来的东西也是分成三份一人一份。一开始,晴晴会将自己的那份藏起来,拼命地向爸爸妈妈索要。爸妈虽然没有把自己的那份一次性全给她,但她每次要的时候,都会给一些。
几个月过去了,晴晴逐渐将自己的物品开始随意送给别人,或随意地放在别人也拿到的地方。这说明,她的问题获得了解决。
执拗敏感期
过了自主敏感期,孩子不再对身边物品的属性那么计较,那么紧张,由此而认识了“我”,并获得了“我的权利”的认识。他开始将这种认识扩大,从物质扩大到非物质领域,如:对人的权利界限的探索,对事物空间、时间、体积、永恒性和归属性的探索。这是一个更深层的领域,当儿童把对物质领域探索形成的经验和知识用于非物质领域时,就会遭到巨大的失败。这使儿童不能理解,从表现情况看,就是任性、蛮不讲理。
晶晶三岁多了,有一次在教具室工作,爸爸来接她,她要求爸爸帮她将两个小姆指大的珠子摞起来。爸爸是接受了一点新的教育理念的家长,没有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这不可能摞一起”,而是真的拿起珠子开始摞。他以为女儿发现这无法摞起来后就会认识到光滑而圆润的珠子是无法垂直摞在一起的。没想到几次失败之后,女儿开始大哭,并将手中的珠子砸到地上,并用她的小拳头锤打爸爸。爸爸苦笑地跟老师说:“看这孩子脾气就是犟。”老师告诉他这不是脾气犟,是她不能理解珠子为什么不能按她的要求像积木那样一个一个叠放起来,因为这种需求太强大了,她受不了,才发脾气。这就是执拗敏感期。
还有一次晶晶拿了一张纸,让爸爸在纸中间写一个“5”,爸爸写好了,她要求爸爸再写一个,爸爸就在前一个“5”的旁边又写了一个。晶晶说:“不行,没有写在中间。”爸爸就只好写了一个“5”,和先前那个完全重叠起来。她还说:“不行,要两个‘5’,这样只能看见一个!”爸爸就在紧挨着中间那个“5”的前面再写了一个。她开始着急,并哭起来,说:“所有的‘5’都要写在中间。”可是爸爸无论怎么试都无法在一张纸上将所有的“5”都写在中间,又能看到每一个“5”。她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将纸撕了,躺在地上,大哭不止。爸爸实在气不过,就揍了她两下,觉得晶晶这种犟脾气该治一治了,否则以后怎么办。
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两次发脾气的原因都是因为不理解物体的空间和体积法则,不理解物体的这些法则为什么不能听从她的指挥。这是一个人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必然过程,儿童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试误过程。在经历了多次发脾气和哭闹之后,发现事物的法则仍然无法按照她的要求改变时,孩子就会开始改变自己,顺应于这一法则。这时孩子就成长了。
还有一次,一个三岁的小男孩,(他管自己叫“狐狸王”),他拿着一张纸和一支笔来找老师,要求老师给他画一只锅,锅里有三颗豆子,一个跳出来,一个蹦出来,一个在锅里。老师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就两眼发直,知道自己无法过关了,于是硬着头皮画了一只锅,问孩子:“可以吗?”狐狸王点点头。老师小心翼翼地在锅口画了颗豆子,说:“这是在锅里那颗。”孩子点点头,说:“是。”老师又用笔从锅里往外画,同时嘴里发出“吱”的响声,拉出了一道弧线,在弧线头处画了一个点,说:“这是跳出来的那一颗豆子。”孩子两眼发直,不置可否。老师接着画了一条直线,在直线头上画了一个点,说:“这是蹦出来那颗。”这时孩子像醒了一样,抓住老师的手,说:“不行,是蹦出来的”,同时使劲的点着头。老师说:“好,好!我们再来试一下。”就又画了条略弯一点的线,同时嘴里“蹦”地一声,说:“看,蹦出来的。”孩子急了,说:“不是那样蹦的,是蹦的。”
我想他想要的是真实的豆子从锅里蹦出来的那个过程,可这怎么能画得出来?他急得哭起来。老师又画了一个,他还是大哭,并在地上打滚,看上去痛苦不堪。老师只好平静地坐在他身边,等他发完脾气,告诉他:“狐狸王,老师真的没有办法,那个蹦的豆子老师真的没有办法画出来。”孩子坐在老师怀里伤心地抽泣着,断断续续地说,“是三个豆子”。老师眼睛一亮,赶紧说:“那老师擦掉几个行吗?”孩子点点头,老师开始用橡皮擦。刚开始擦孩子又大哭起来,说:“不行,要刚才那样。”老师说:“那重拿一张纸再重画一次可以吗?”孩子说:“不行,就要这张纸,要刚才那样。”我想孩子意思是说,要回到刚才只画了三颗豆子的时候,这是无论无如都无法达到她要求的,因为时间无法逆转,而这一自然法则又不被孩子所理解,成人又无法用语言使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唯一能做的只有倾听,安静地坐下来,倾听孩子的哭诉和发脾气。使孩子逐渐发现他要求的事是无法达到的。
完美敏感期
当孩子关注于物体的体积和形状后,就开始出现了有关物体形式的审美。当他们爱上一个物体,就连它的形状也一起爱护起来,发现一个完整的形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感到愉悦和鼓舞。如果有人破坏了物体的形式,或达不到他们对事物形式的要求,也会不依不饶地发脾气、哭闹。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发现完整与残缺,建构起自己内在的对于美的需求。
包包早上要吃饼,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圆形的烤饼。包包得意地拿着那个饼看来看去,临进幼儿园的时候,妈妈说:“你一个人吃不了一个饼,妈妈吃一块。”说着妈妈便从饼上掰下来一块。包包立刻将手中的饼砸到地上,躺在地上大哭。妈妈是接受过培训的,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赶快跑到对面的饼摊上重买了一个,递给包包。包包脸上挂着眼泪,两只手郑重地拿着饼,递到妈妈嘴边,说:“妈妈咬一口。”妈妈从饼边咬了一口。包包举着饼微笑着对妈妈说:“看!月亮。”原来包包不是不愿意和妈妈分享饼,而是因为妈妈破坏了饼的完美形状而感到痛苦。他要拿着这个圆形的饼从边上一口一口地将饼子吃完,这样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圆形就被完整地吃到了肚子里。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小文章,说:要加强对独生子女孝敬父母的教育,由于人们对独生子女照顾太周到了,儿女变得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篇文章的理由是:记者看到一位家长在炎热的周末带着他三岁多的女儿到外面玩,一上午玩得很尽兴,可是回家时钱也花完了。在车站等车时,妈妈发现包里还有一只完整的黄瓜,便把黄瓜拿出来递给女儿,但妈妈也口渴难忍,这个时候咬一口黄瓜是很令人想往的事情,就从女儿的黄瓜上掰下来一小块,说:“给妈妈吃一点。”不想女儿却大哭不止,等车的人们都看着这一对母女,妈妈觉得非常委屈,自己一上午陪着孩子,又累又渴,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孩子,剩了最后的一根黄瓜,孩子都不让妈妈吃一点。
如果这样想,的确会让所有的母亲都伤心。但如果懂得了孩子,就会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在炎热的夏天,包里掏出来的最后一根小黄瓜,该是多么珍贵,多么可爱,孩子一定很珍惜它,所以才不愿意把它一掰两段。也许孩子希望妈妈从一头咬一口,自己再一口一口地这样吃,就能保持黄瓜的完整和美好。
小鱼儿一直秩序感就很强,自从今年春节过后,又开始了完美敏感期。
小鱼儿属于比较好带的孩子,可突然有一天,妈妈发现小鱼儿对穿衣服非常的在意。穿外套时,不小心把内衣的袖口卷到上边了,小鱼儿会很烦躁地嚷嚷“不得劲”;穿裤子时不小心把秋裤卷到上边,也会很烦躁地嚷嚷“不得劲”;穿袜子时,肯定也会遭遇“不得劲”;洗脸洗手时,稍有水滴弄到身上,弄到袜子上,也会大叫“衣服湿了,袜子湿了”;吃东西,喜欢要完整的。有一次铺床单,小鱼儿让妈妈无数次地一次一次整理,直到特别平整为止;每天早上扎头发,必须要自己亲自挑选头花;……..
小鱼儿这是怎么了?怎么开始跟妈妈较上劝了!直到有天听老师讲,小鱼儿进入了完美敏感期,妈妈才恍然大悟。在没明白小鱼儿这是处于完美敏感期之前,妈妈的一些做法是错误的。在知道了小鱼儿正处于完美敏感期后,妈妈开始注意,小心地不破坏孩子对完美的需求。如果不小心破坏了,再尽力帮孩子恢复。完美是人类美好的需求,保护了这一需求,也就是保护了人类提升自己的需求。
&5—6岁社会与文化认知关键时期
文化敏感期
从自主敏感期开始,儿童逐渐进入了对人类精神产品的探索和认知。在人类精神产品中,文化属于最灿烂的一颗明珠,这颗明珠当然会引起正在探求的儿童的注意。四岁以后的儿童,对文字、算术、科学、艺术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不再像三岁或两岁时那样盲目地问为什么,而是就一个领域的疑惑提出疑问或自己的设想。
如一个四岁半的孩子突然问他的老师:“为什么五加四等于九?”老师以为他不知道加法的概念,赶快拿来九个水果,同时拿来了加号和等于号,先放了五个水果,中间放上加号,在加号的后边又放上四个水果,和孩子说:“你来数一数,加号前面和后面放在一起一共有几个水果?”孩子不耐烦地说:“我知道等于九,但是为什么那个写着的‘5’,加了写着的那个‘4’,就等于写着的那个‘9’呢?”老师明白了,他是不理解纸上写的数学式子对实际物体表达的形式。实际的5个物体与实际的4个物体加起来,等于实际的9个物体,可纸上写着的符号,孩子不明白它们怎么能加起来呢?这是一个根本的疑惑。孩子以前没有注意到实际物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这个发现和探索是许多被教出来的孩子不会想到的。只有自然地对人类文化感兴趣,并自由探索的孩子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到了这一个时期,孩子们对学习文字、故事的形式非常感兴趣。
抗抗突然对书的产生过程发生兴趣,总是问:是谁把故事写到书上去的?他是怎么把他的故事卖给别人然后自己赚到钱的?老师根据他的疑惑,设计了一堂“书是怎样来的”的生成课程。当课程结束后,班里很多小朋友开始造书。抗抗是其中最勤奋的,每天都要造出一本书来,他先将纸折成书的样子,要求老师给他装订好。他将图画在每一页纸上,然后口述,要老师用笔将他的故事写在他画的图下面。为了把书做的更像,他每天都去研究各类书的封面和封底,研究完之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书的封面和封底上出现了类似的内容,或者是下一本书的内容简介,或是一系列书的名称。
孩子属于人类环境的产物。人类用的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环境,文化产品是对智慧的表达和记录。儿童的发展使他们会自然地对人类文化发生兴趣,这时成人应该帮助孩子进入到对文化本质的学习和探索,而不是只关注于表面知识的记忆。这个时期,只要儿童对文化探索和学习的兴趣不被破坏,儿童将产生巨大的动力用于学习文化知识。
社会认知敏感期
从五岁开始,孩子们开始对人群组合发生兴趣,并开始了对各种组合形式的探索。由于婚姻的组合形式离儿童生活最近,所以儿童的探索就会先从婚姻开始。这个时候,他们会研究谁和谁结婚了,如果他们自己喜欢一个人,就会要求与他(她)结婚。在婚姻敏感期的过程中,儿童发现了情感,练习处理情感,从而认知了人类社会组成形式。
五岁的男孩子志明向大家宣布:他要跟同年的女孩子琦琦结婚了!没有一个孩子感到吃惊或想要嘲笑他。老师也认为这是一个一般的探索行为,只是肯定地点了点头说:“等你们长大了,就可以结婚。”过了几天,男孩子的爸爸给老师打来电话,说他的儿子要结婚,要老师给“操办”一下。(幼儿园经常有小孩子要求“结婚”,有时候他们可能是在外参加了别人的婚礼,需要过家家来模仿,有时是属于对结婚的一种探索行为,因为他们从爸爸妈妈的生活中发现,一男一女只要结婚了就可以在一个家一起生活。于是,他们也会要求结婚。由此可见,儿童对社会的探索是从婚姻开始)
我们跟踪了志明整个婚姻敏感期的过程。当老师郑重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后,志明与琦琦在幼儿园以过家家的形式,模仿着各自的父母。志明会把一张桌子用椅子圈一下,说那是他们的家,对琦琦说:“妻子把家看好,谁来都不能让进。”琦琦会说:“老公,晚上早点回来,回来时顺便带把菜。”这并不像三到四岁的孩子玩的那种普通的过家家游戏,一般这种情况下,有不同的孩子临时扮演不同的角色。过几天,角色就又换成另外的孩子。而琦琦和志明却是有着感情因素的。我认为他们在内在认知上,就像一对好朋友一样,认为这样的好朋友就应该是夫妻。他们把父母的婚姻形式与自己的情感配对,形成一种类似的状况。
有几天,琦琦不愿意来上幼儿园了。她妈妈说她非常伤心,问她,琦琦也只是说:“中午睡觉……”,然后什么都不肯讲。老师得到反映后,还以为琦琦以前在传统园没有得到过老师在床边护理她的感觉,看到老师护理别的孩子,自己也想获得这样的机会。所以到中午,老师就走到她的床边,告诉她:“老师今天中午陪你睡觉。”可是老师发现琦琦仍然很难受的样子。老师以为她发烧,给她量了体温,可是也没什么问题。之后,琦琦开始用拳头打床,越打越厉害。老师问她怎么了。琦琦说:“志明……志明……”
老师回头一看,隔着一排床的志明正在跟女孩盈盈聊得热火朝天。志明的床和琦琦的床离得很远,却和盈盈的床离得很近。午睡前十分钟的聊天时间,志明总是和盈盈眉飞色舞地聊天。原来琦琦妒忌了。老师明白过来以后,故意问:“志明怎么了?”
琦琦说:“我不想让他和盈盈结婚。”接着趴在床上大哭起来。
我们看到孩子们探索的过程和其它几个敏感期一样,有一个试误的过程。志明认为结婚就是一个仪式,琦琦认为只要两个人说话很亲热就是结婚了。对婚姻的真正认识并不影响他们对人群组合的认识,会继续探索作为单个的人和家庭人群的区别。人的情感成长也像身体的成长一样,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情感的时候,同时也发现了结婚这种能使有情感的人永远在一起的理想方式,便浪漫地使用这一方式界定自己与所喜欢人之间的关系。到了九岁之后,情感经历了一个潜服期,这个时期没有大的变化和突发的成长痕迹,一直到十六岁,才与性一起突然成长了,十八岁便基本成熟了。那时,他们如果能回忆起儿时的婚姻敏感期,会觉得非常可笑。
另外一个女孩子晴晴,有一天突然问老师:“你和谁结婚了?”老师指了指远处等着接她的先生。晴晴看了一眼,带着遗憾的神情,说:“怎么是他呀?”老师问她:“有什么不对吗?”她回答:“你应该和程主任结婚。”(程主任比这个老师小十岁左右,经常在幼儿园,和孩子们关系很好,晴晴非常希望自己喜欢的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老师回答:“我已经和老公结婚了,就不能再和程主任结婚了。”晴晴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晴晴又找到这位老师,问:“你跟你老公进了一个房子,你们结婚了。你跟程主任也进了一个房子,你们为什么不能结婚呢?”老师跟她讲:“我跟老公进的那个房子叫做家。进到家的人,都是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人,不是子女就是姐妹,或者是夫妻。跟程主任进的房子,叫做单位,进到单位的人叫‘同事’。他们共同做一件事,所以要在一个房子里。”晴晴又被说住了,带着若有所思的表情走了。但这时老师多了一句话,说:“一个家里一般只有三个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如果程主任到我们家,就只能当儿子了。”晴晴回头看了看,还是走了。
第三天,晴晴突然激动地上来揪着老师的衣领,说:“哎,我有一个好办法,那你跟程主任一起出生不就能结婚了吗?”这是昨天老师说程主任只能当儿子,让她发现程主任年龄比较小的缘故。这时,老师又讲了关于年龄和爱情的问题。至此,晴晴才将这件事放过。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晴晴对社会中人群结构的探索过程,如果成人不是嘲笑他们,而是认真对待,孩子就会获得探索结果。如果我们嘲笑孩子这么小就关注成人的事,并且用成人的生活来套用孩子的认知,我们就会怠慢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一个人,他们有权利了解自己想了解的事情。
经历了婚姻敏感期,孩子们发现了情感,学习了处理情感的技巧,开始了对人类和社会的探索。
社会是丰富的,环境与物质是繁杂的,一个婴儿来到这个多彩的世界,开始了自己的建构和认知。为了能够达到发展的目的,为使自身发展从对物质的感受到对事物的利用再到对事物的思考,进而达到对事物的创造,儿童的发展机制中就带有各种关键时期。前一关键期一定要为后一关键期做好准备,后一关键期又事必与前一关键期环环相扣,这就是发展的必然程序。所有这些都是外在因素无法决定的,
1、请观察您的孩子在发展中的关键时期是什么状态?
2、您发现您的孩子出现了哪些关键期?
3、您认为在关键时期做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推荐书目: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童年的秘密之三:阶段性
&感觉运动时期
孩子的精神成长重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儿童在头两年就像远古时期的人类,由于没有经验,无法直接通过现代人的学习方式学习,而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展现在他面前的所有事物都是新鲜而极富刺激的。儿童的神经系统是从感觉开始发展,所以也只能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认知事物,这些感觉器官就是:眼睛、鼻子、耳朵、手、脚、口以及全身肌肤。如果儿童用这些器官认知事物,那么认知形式就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只坐下来听录音、读文字就能获得感觉。实际上,成人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感觉还是以前感觉的积累,这些积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童年。
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只通过听、读、看就能获得认知,他们必须通过触觉,而触动的过程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这种运动和触觉的需要是儿童生命的需要。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儿童只要是醒着的,就会一刻不停地运动,其目的是为了感觉,感觉的目的是获得认知。由此看来,口、手、腿的敏感期就是感觉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帮助儿童去完成他们的运动方式,给他们运动机会和自由,提供丰富的可供感觉的材料。
这个阶段一般持续到两岁。
&前运算时期
孩子两岁之后由于前一阶段的感觉运动使大脑中聚集了许多事物的表象,两岁之后,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儿童将大脑中的表象与语言配对,形成了事物的概念框架。从两岁到六岁,儿童会在逐渐增加概念量的基础之上,将这些框架补充完整,当大脑中积存了一定量的事物表象时,儿童就会使用这些表象进行工作,表象积累的越丰富,工作材料也就越充实。这种大脑的工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思维。
比如:一个孩子在感觉运动时期对杯子发生兴趣,会连续几个月只对各种各样的杯子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会由一只杯子逐渐注意到其它类型的杯子。当对杯子感兴趣的时期结束后,杯子的表象就留存在了孩子的大脑中。如果这个孩子在感兴趣的晚期,又注意到与杯子相关的水壶,有可能会继而对壶发生兴趣,对壶的兴趣过后,壶的表象也会留存在孩子大脑之中,一起留存下来的还有杯子与壶的关系。
某一天,当这个孩子听到“倒水”这个词的时候,如果杯子和壶不在眼前,孩子就可能在大脑中完成用壶向杯子倒水的过程。这虽然是思维,但也是一种没有被升华的行为模拟,所以叫前运算时期。
儿童的前运算时期一直从两岁延续到七岁。年龄较小的儿童这个阶段开始的标记是:开始使用字、词、数字和玩具去表达抽象的概念。他们也开始使用简单的规则、分类和逻辑组织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这些规则一般都是非常简单化的。例如,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普遍认为高的玻璃杯一定比矮的、宽的玻璃杯所盛的牛奶要多。而且铺在地板上的一定比放置在书架上要多。他们仍然有困难去理解别人的观点。(引自《耶鲁育儿宝典》,94页)
非但如此,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只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内,超越自己的经验,儿童便无法利用大脑的运算去解决。
皮亚杰做过一项试验:一个父亲带着自己六岁的儿子来到湖边,儿子往湖里仍了一颗石子。
父亲:石子到哪里去了?
儿子:它在湖底下。(孩子又往湖里扔了一颗纽扣)
父亲:那颗纽扣不见了,它现在在哪里?
儿子:它在那颗石头上。(接着孩子又扔了一块木片,木片浮在水面上)
父亲:木片为什么没有沉下去?
儿子:因为下面有石头。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孩子在不懂得漂浮的时候,是用自己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的。这就是前运算时期的特征。我们不能把这种思考方式看作是错误的。虽然孩子回答的结果与自然真理不相符,但孩子的思维形式符合自己成长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让孩子认知发展,如何让孩子将问题回答正确?这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道路。传统教育方式直接将结论告诉孩子,孩子用记忆的方式记住了答案但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
&具体运算时期
“具体运算阶段从七岁平均持续到十一岁。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变得更加强了,尤其在他们处理一些复杂和棘手的问题时更显出了他们的这一能力。他们理解如何从自己的目标去反思以便能够计算出如何做出他们所想要做的。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感到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是以怎样的方式工作的;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有多少种可能性;两个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的事件。”(引自《耶鲁育儿宝典》,99页)以上这些能力都不是六岁以前的孩子所能够具有的,也不是教的方式所能够使孩子达到的,必须是孩子自然发展到那一步才行。孩子的成熟程度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内容。
“形式运算阶段是从十一岁一直持续到成人期。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青少年,最终能够掌握许多类型的抽象思维方式、假设情形;分析方式,包括多种观点和价值设定;综合数学、语言学以及科学的多重功能。这种能力导致他们思考更多的社会问题:正义、公平,以及他们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引自《耶鲁育儿宝典》,99页)
这一切能力我们更不能希望孩子在前几个阶段就已经具有。如果我们试图用灌输的方式使孩子达到这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也是虚假的。将来在生存中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崩溃。
&教育无法使孩子跨越成长的自然阶段
人的成长像世界万物一样,阶段性既是自然法则也是成长真理。如果我们试图用教育和突击训练的方法使人类跨越自然的成长阶段,在暂时的欣喜过后带来的损伤是惊人的。
从下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孩子与他们的认知和思维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群四到六岁的孩子关于“婚姻和情人”的谈话——
有一段时间冬冬特别喜欢唱《你是我的情人》这首歌。有一天大班孩子正准备午休,冬冬唱了一句:“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这时正好老师进去了。
冬冬:“王丽,你是我的情人。”(他满脸甜蜜地看着老师。)
亮亮、肖肖、小毅和志明听了,也都跟着这样说。
老师说:“谢谢你们,我很荣幸。”
这时志明说:“不能这么多人有一个情人,情人是一个对一个的,王丽是我的情人。”(他是大班中最博学的,所以说起话来总是一本正经、有板有眼。)
冬冬:“不行,你都跟琦琦结婚了,怎么还能让王丽做你的情人呢?”(冬冬严肃地板起脸孔,眉头拧成了两段麻花。)
志明:“我跟琦琦呀,我们是拜过天地的,属于夫妻。可是情人就不同了,情人是什么样的人都行,只要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没有拜过天地的就可以,我们没有拜过天地,所以我们可以做情人。”(博学的人一般都会很有涵养地用他的知识来说服对方,面对冬冬的驳斥,志明仍然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地阐述着他的理由。)
小毅:“你已经有老婆了,你还想要情人呀,你太霸道了吧!”(冬冬的同盟军参战了。)
冬冬:“我先说的,应该是我的情人。”(冬冬听志明说得头头是道,不知如何回应,却又怕“情人”被别人抢走,于是情急之下用上了有所幼儿园的原则——谁先拿到的东西谁先使用。)
这一招还真灵,一下子把志明镇住了。
小毅:“冬冬,是我们两个人的吧?”(他们是好朋友,好的东西都一起分享,这一回“情人”好像也不例外。)
冬冬:“就是的。”(很爽快地回答)
肖肖:“也是我的吧!”(肖肖也想来凑热闹。)
冬冬:“才不是你的呢。”
志明:“你们连情人节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都没有送给别人礼物,你们就没有权利当别人的情人。”(不愧是博学之人,论据都延伸了。)
小毅:“我会送呀,我会送一朵玫瑰花呀!”
冬冬:“会送巧克力还有很多奥特曼。”
志明:“人呀,是一个人对一个人,这一天呀,是一对情人过,可是你们两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没办法过情人节,这不叫情人。”(天呀,逻辑学家呀。)
小毅:“怎么办呢,冬冬?”(有些为难)
老师在一旁笑着等待,想看看他俩会怎样处理。
肖肖:“还有我呢!”
小毅:“肖肖,你给我呆一边去啊!”(不耐烦了)
肖肖:“那就一个上午,一个下午。”(开始讨价还价)
小毅:“那我就让给冬冬吧,因为我还有一个好朋友,我可以和盈盈过情人节呀!”(退一步海阔天空)
冬冬:“噢耶!王丽,我们去过情人节吧!”(兴奋得快要跳起来了)
老师说:“到情人节的时候再说吧,还早呢,情人节在二月十四号。”
孩子们:“噢!二月十四号是情人节呀?”
志明:“对,二月十四号是情人节,到时候我还要打电话约琦琦呢!”
亮亮:“情人节是给情人过的,不是给夫妻过的。”(乖乖!)
志明:“你知道个屁,夫妻也是情人,夫妻呀比情人还要好,情人拜过天地的就可以成为夫妻了。”(逻辑学家的逻辑开始有些混乱了——呵呵!)
正在这时,小张老师进来了,问怎么还没有睡,志明说我们在谈论“情人”呢! 说完和老师相视一笑……
其中冬冬、亮亮和肖肖都是刚过四岁生日的孩子,不能将人的归属与物的归属很好地分清,也不明白夫妻的概念与情人概念。而经历了婚姻敏感期的六岁的志明已经建构起了一些这方面的概念。小毅五岁,比肖肖、亮亮他们要高一点,又比志明低一点,他们共同经历了志明和琦琦的结婚事件,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却与他们各自的年龄相符。
由此看来,孩子的认知水平与他们的年龄相关。我们无法通过讲授、问答、抄写的方式,使肖肖真正懂得对待人不能使用“你一上午,我一下午”这样的物品分配原则。如果我们用强行灌输的方式告诉他:“这是不可以的”,并且在他问“为什么”之后,我们仍然能正确回答出一个能让四岁儿童理解的道理,那么肖肖将会只从语言表面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不能真正从内心学会解决它们。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学会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等到他的心理和思维达到一个成熟水平。现在,假如我们为了这个问题的正确与否非要肖肖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就只能用传统意义上“教”的方式来“教会”肖肖怎么处理,肖肖也只能用“背”的方式学会。如果他碰巧将学会的方式牢记在心,将来真正遇到要处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从记忆中搜寻出别人曾经教给他的处理方式,拿出来使用,可能就会遭遇失败。失败的结果会使肖肖丧失信心,丧失了信心也就会丧失重复探索的勇气,这就是根本的自卑。
所以教育者必须以帮助孩子发展为自己的天职,而不是剥夺孩子的发展而获得自己的一点私利。
以上所讲中,关键期是教育界普通通用的解释,但每一个心理学家对阶段性从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这里展示的是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阶段性的解释,供大家参考。
1.请您尝试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孩子的阶段性
2.请您分析您的阶段性是否持续一生
推荐书目:
1.《儿童心理发展》—皮亚杰
2.《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埃里克森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语音聊天sdk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