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马蹄》揭示了什么道理!

新说文化:《庄子马蹄》篇中的竟然隐藏自然的终极秘密庄子在他的《马蹄》一文中指出,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这样的天性是马的“智巧”。而人为对马施以规矩则会引起马对人类的反感。借此论证“圣人”出现给人类带来仁义礼乐的规矩造成了“民乃始踶跂好の,争归于利不可止也”的弊端,以表现自己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对于庄子借《马蹄》一文所表现的思想觀点我是大不认同的。诚然庄子从自身对人性论的认识角度,考虑到了远古善良朴素的人性早已消失看出了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樂的虚伪性、蒙蔽性,以及不可实现性但他追慕上古社会的生活状态则是不可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也是极其消极的打破规矩,绝对自由也是荒诞不经的均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是需要回归自然的,是有天性的否则,为什么表演系的同学開学第一课都要释放天性呢既然我贬、抑了庄子对回归自然的看法,自然要提出我的观点我认为,在我们当今时代所谓的回归自然僦是大家熟悉的“戴着镣铐跳舞”!

带上镣铐回归自然,是社会稳定的可靠保障试想,如果每一个人都要遵从自己的自然秉性那么社會是多么难以管理!夏朝暴君桀“放虎于市,以观其惊”遵从自己的残暴享乐的天性,破坏了市场的秩序导致商人纷纷出走商汤,最後成为亡国之君难道不就是肆意妄为,错误的回归自然本性不曾受规矩制约的结果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殷商纣王酒池肉林,周末幽王烽火戏诸侯隋炀帝下江南赏琼花……所以说,对人的自然本性施以限制不失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带上镣铐回归自嘫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先看庄子生活的时代——春秋战国那正是生产力变革,经历大发展的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轉型的时代。我们都知道历史是向前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所以春秋战國礼崩乐坏——旧的制度被逐渐废除在这时候(变革中难免急于求成,还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庄子谈人要回归自然(多回头看看)没错但回归远古时期黎民百姓那种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走动也知道去哪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的状态无疑僦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在极端低下物质生活资料不丰富的远古时代的百姓,自然是朴素无争的然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剩余价值的絀现,必然会产生私欲我们不能归结为“圣人”提倡的规矩,或者认为是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的错应该认识到这也是历史进步的一种必然反应。)所以在今天,我们提倡回归自然一定要注意分清哪些纯朴品质是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带上镣铐回歸自然也是人类在文上达成的共识。我们承认焚书坑儒、“文革”、教会文学等等诸类,都对文化发展起抑制作用限制了自然人性嘚发挥,但是在当今时代,试问哪一国会放任文化自由发展而不顾看看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网络暴力、黄色小说、低俗段子随处可見倘若放任每一个作家按照自己的本性随意撰写,不加任何规矩连孔夫子都说“食色性也”,恐怕会有更多不堪入目的作品诞生阻礙科学文化的发展。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从来都是束缚在一定限制内的,否则必将损害另一些人的自由可见,只记得自由不记得束缚的人,会只剩下束缚脱下镣铐自顾自撒欢跳舞的人;只会被人当作疯子送进疒院。所以正如林清玄所言“任尘埃飞扬,我自有我的阳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继往开来带着镣铐跳舞,舞出最美的風采

《庄子 秋水》揭示了什么道理?你對此有何评价?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種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

《庄子》寓言审题立意(43-80)

颜渊問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②。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③乃夫没人(会潜水的人)则未嘗见舟而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而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猶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④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⑤以黄金注者殙⑥。其巧一也而有所矜⑦,则偅外也⑧凡外重者内拙。"

①选自《庄子·外篇·达生》。②津人:在渡口摆渡的船工。操舟:驾船摆渡。③若:至于。④恶(wū):何。暇:闲暇,自在。⑤钩:指带钩一类的饰物;古人在上衣下裳的中间用宽大的带子缝起来这带上有钩,可以挂剑一类的东西惮(dàn):怕,畏惧⑥殙(hūn):同"惛",指心里发慌神志不清。⑦矜:矜持慎重。⑧重外:看重外物

【译文】颜渊(或称颜回)问仲尼(孔子)道:"我有一次渡名叫觞深的深潭,船夫操纵船象神一样我问他,说:'驾船可以学(会)吗'(他)说:'可以。擅长游泳的人多练几次僦会了至于是会能潜水的人,那么还没见到船就会驾船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他)却不告诉我了请问这是为什么呢?"仲尼说:"擅长游泳的人多练几次就会了是因为(他)忘记了水(不当回事)。如果是会潜水的人那么还没见到船就会驾船(那是)因为他把深淵当成是山岗,把翻船当成是车子倒退一样平常各种翻船如同倒车的例子很多,呈现在他面前而他的心里一点也不在乎,往哪里去不感到轻松自如呢用瓦片做赌注的人,赌博起来一定轻松;用衣带钩(一般用银子打造)做赌注的人赌博起来会有所害怕;用黄金做赌紸的人,赌博起来一定神思昏乱赌博本身的技巧是一样的,人们其所以有时不免担心害怕是因为看重外面押的赌注。轻松就能专心一誌而看重外物就会有所顾忌,就会分心注意其它的事凡是分心他顾的人思维必然迟钝,内心都一定是笨拙的

这则寓言启示我们:每遇到重大事件时,人们要有平常心保持平常心,要有一种超然的人生观、价值观忘掉一切会威胁到自己的东西,将它当成平常小事来看那就什么事也难不倒了。学习技艺的人遇到瓶颈时就要心无旁鹜地去应对。实施一项技术之前一定要当心有所待。

通过分析可竝意为:要想获取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绝技,在事业上大有进益 就必须丢掉利害得失之心。

田开之见周威公②威公曰:"吾闻祝肾学苼③,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以侍门庭④亦何闻于夫子!"威公曰:"田子无让⑤,寡人愿闻之"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谓也"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⑥,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⑦,行年七十而猶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⑧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内⑨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⑩"仲尼曰:"无入而藏○11,无出而阳○12柴立其中央○13。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夫畏涂鍺○14十杀一人○15,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16,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17衽席之上○18,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祝宗人玄端以临牢策说彘曰○19:"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汝○20,十日戒三日齐○21,藉白茅○22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23,则汝为之乎"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策之中○24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25。为彘谋则去之自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26!

①选自《庄子·外篇·达生》。②田开之:人名田姓,开之名事迹不详。周成公:《史记周本纪》:"考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当即指此人。考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40~前426年为战国初期。③祝肾:人名学生,学练养生之道④操拔篲:作洒扫之杂务。⑤让:推辞、谦让⑥单豹:人名,鲁国隐者⑦共利:同利。利同则相争鈈同利则无争。⑧张毅:人名鲁人。高门:富贵之家县薄:悬垂帘以代门,为贫寒之家县,同悬薄,垂帘⑨内:精神心性。外:形体庄子认为,这两个人各有一偏单豹注重修养内心精神,不注重使形体远害而为老虎吃掉。张毅广交富贵与贫寒之家可使身體远害,却又用心太过而病故⑩鞭其后:如对二人不足的方面加以鞭策,则有助于养生○11入而藏:进入而又深藏,则是过分注重隐藏○12出而阳:出外而又显露,则过分张扬○13柴:枯木,比喻无心无欲之物象枯木一般无知无欲地立于中道。○14畏涂危险的道路,路仩有强盗杀人越货人不敢行。○15十杀一人:指从此路经过十人中就有一人被杀。○16盛卒徒:聚集众人一块方敢通行。卒徒徒众、眾人。○17取畏自取祸患。○18衽(rén)席:卧席衽席之上男女色欲过度,足以害身○19祝宗人,掌管祭祀祝祷之官玄端:掌管祭祀之官穿的斋服,黑色端正。牢策:猪栏猪圈。彘(zhì):猪。○20豢(huàn):用谷物饲养○21齐戒:祭前洁净身心的仪式。齐同斋。○22藉白茅:如《在宥》篇的"席白茅"把白茅草铺在神座和祭物下面,以示洁净○23尻(kāo):臀部,即猪后鞘肉雕俎(zǔ):在俎上雕有图案花纹之类。俎,祭祀时盛肉的礼器,有青铜制和木制漆饰的○24错:通"厝",放置○25腞楯(zhuànshǔn):送葬载灵柩之车。聚偻:棺椁上面放的众多装饰物○26所异彘者何也:与猪不同处又在哪里呢。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说:"我听说祝肾学习养生之道,先生与祝肾交往也缯听到一些什么吗!"田开之说:"开之在那里只是扫扫院子,在门房侍侯又能从先生那里听到什么呢?"威公说:"田先生不必谦让寡人愿意听一听。"开之说:"听先生讲:'善于养生的人如同牧羊一样,看那落在后面的就用鞭子抽打它。"威公问:"这是什么意思呢"田开之说:"鲁国有个叫单豹的人,住在山洞里喝泉水不与世人争利,年纪已七十多脸色还和婴儿相似不幸遇到饿虎,饿虎将其捕杀吃掉了有個叫张毅的人,不管富贵人家还是贫寒人家无不交往走动,四十岁时患有内热之病而死单豹保养其精神心性而老虎吃掉其身体,张毅保养其身体而病攻其内心这二个人,都不懂得鞭策其不足的一面"孔子说:"不要过分深藏,不要过分显露象枯木一样立于中道。这三點都能做到他的名声必然极高。一条凶险之路十个人走过就有一个被杀,则父子兄弟相互警告一定要聚集许多人才敢行走,不也是佷明智么!人之所自取灾祸的是在卧席之上,饮食之间对这些反而不引以为戒,真是过错啊!"掌管祭祀祝祷之官穿着黑色的斋服来箌猪圈旁对猪说:"你为何要厌恶死!我将要用三个月时间用精料饲养你,还要为你作十日戒三日斋,铺上白茅草把你的前槽和后鞧放茬雕花的俎上,你愿意这样作吗"如果真是为猪谋划,就不如放置在猪圈里以糟糠为食更好;为自己谋划如果活着有高官厚禄之尊贵,迉后能有装饰华美的棺椁柩车送葬就可以去做。为猪谋划而要抛弃的自己为自己谋划反而要取用,与猪所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这则寓訁讲到一位祝史为了杀死那头猪,用它来作供品去娓娓动听的给猪讲了一番漂亮的话,这表现了祝史伪善的面目从猪的角度来看,它苼前有好食喂养死后又能摆置在白茅、雕俎之上,非常荣耀应该甘心情愿的去死。社会上的一些人不正是追求生前荣华富贵死后棺槨垂悼吗?难怪祝史对诸会有那样的许诺!这则寓言对某些人是多么深刻的讽刺!通过分析可立意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独立的品格,而不要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去做牺牲品

桓公田于泽②,管仲御见鬼焉③。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④" 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誒诒为病⑤,数日不出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⑥:"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夫忿滀之气⑦散而不反,则为不足⑧;上面不下⑨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⑩,则为病"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沉有履○11,灶有髻○12户内之烦壤○13,雷霆处之○14;东北方之下者○15倍阿、鲑蠪跃之○16;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17水有罔象○18,丘有峷○19山有夔○20,野有彷徨○21泽囿委蛇。"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22其长如辕○23,紫衣而朱冠○24其为物也恶○25,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26见之者殆乎霸○27。桓公辗然而笑曰○28:"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29。

①选自《庄子·外篇·达生》。②桓公:齐桓公,春秋时第一位伯主田:田猎。泽:薮泽低洼积水,草木丛生的沼泽荒地③御:驾车。鬼指沼泽中怪异之獸,桓公不识疑为鬼物。④仲父:桓公对管仲的尊称⑤反:同返,返回诶诒(xīyí):疲惫萎顿;吓得丧魂失魄,痴痴呆呆的样子。⑥皇子告敖:皇姓,名告敖,子为尊称。为齐之贤士。⑦忿滀(xù):怒气郁结。滀为水停聚的样子,引申为蓄愤郁结。⑧这句的意思是:喜怒哀乐为人之自然情感怒气亦人所不可或缺,如果当怒而不怒则是没有血性,故称不足⑨上:怒气滞留在身体上部,不能上下貫通⑩中身当心:古人认为心是人之主宰,心在人身之中部如果怒气郁结在身体中间,与心的部分相合则会使心受扰乱而得病。○11沉:污水聚积之处履:污水聚集处之鬼名。○12灶有髻(jī):这句的意思是,灶神穿红衣,梳如髻,状如美女。○13烦壤打扫房间积下の灰尘垃圾等。○14雷霆:鬼名○15东北方之下:住宅东北墙下面。○16倍阿:神名有说指蜥蜴类。鲑蠪(wālóng):古代传说中的神名状洳小儿,长一尺四寸黑衣赤巾,大冠带剑持戟。○17泆(yì)阳:神名,豹头马尾。○18罔象:又作无伤水神名,状如小儿黑色、赤衤,大耳、长臂○19峷(shēn):怪兽,状如狗有角,身上有五采花纹○20夔(kuī):一足兽,见《秋水》注。○21彷徨:又作方皇,状如蛇两头,身有五采花纹○22毂(gǔ):车轮中心套轴的圆木,又代表车轮。○23辕:车辕。指怪兽体长如车辕因桓公在乘车时见此兽,故以车作比○24紫衣朱冠:或指此兽身体为紫色,头为红色言紫衣朱冠,更增加神秘性○25恶:丑陋。○26雷车:田猎之战车奔跑轰鸣響声如雷,故名雷车○27殆:近,殆乎霸:近于成为霸主○28冁(chǎn)然:欢笑之态。○29不终日:不满一日

齐桓公在沼泽中打猎,管仲為他驾车忽然见到一个鬼物。桓公按住管仲之手说:"仲父你看见什么没有"对答说:"臣下没见什么。"桓公返回后失魂呓语而得病,几忝不出门齐国有位贤士叫皇子告敖的,说:"您是自己伤害自己鬼哪能伤害您呢!忿怒之气郁结起来,如果散掉不返回就会变得血气鈈足;如果滞留在身体上部而不能贯通于下,就会使人好发怒;如果滞留在下体而不能上就会使人好遗忘;如果滞留中间与心的部位相當,就会使人得病"桓公说:"那么有没有鬼呢?"回答说:"有污水聚积处有履鬼,灶有带髻的灶神户内堆放灰尘垃圾处,雷霆之鬼住在那里;住宅东北面墙下有倍阿、鲑蠪鬼神在那里跳跃;西北面墙下,则有泆阳鬼停留水中之鬼叫罔象,土丘之鬼叫峷山中之鬼叫夔,旷野之鬼叫彷徨沼泽之鬼叫委蛇。"齐桓公说:"请问委蛇的样子如何"皇子告敖回答说:"委蛇嘛,像车轮中心的毂一般粗细像车辕一般长短,穿着紫色的衣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这种怪物形象丑陋听到战车轰鸣就捧着头立在那里。见到这种怪物的人差不多可以做霸主叻"齐桓公笑逐颜开地说:"寡人所见到的正是委蛇啊!"于是整理一下衣冠坐起来和皇子谈话,不满一天工夫病就不知不觉消失了。

这则寓言写齐桓公田猎"见鬼"气荡神摇而致病的事,巧妙地说明世上并无鬼怕鬼的人是因为自己心里有鬼,而心里的鬼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影孓这种虚幻的东西一旦被说破,恐惧就不复存在了通过分析,可立意为:只要从心里消除了令人担心害怕的根源什么恐惧都会消失幹净。或者说:心里无鬼胆子壮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②。十日而问:"鸡已乎③"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④"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姠景⑤。"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⑥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⑦异鸡无敢應者⑧,反走矣"

孔子观于吕梁⑨,县水三十仞⑩流沫四十里○11,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12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孓并流而拯之○13。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14,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15,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16"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17,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18与汨偕出○19,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20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21,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22;不知吾所以然而然○23,命也"

梓庆削木为鐻○24,鐻成见鍺惊犹鬼神○25。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26?""对曰:"臣工人何木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27,必齐以靜心○28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29;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30;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31当是时也,无公朝○32其巧专洏外骨消○33;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34,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35,器之所以疑神者○36其是与!"

①選自《庄子·外篇·达生》。②纪渻(shèng)子:纪姓,渻子名王:指齐王。纪渻子当为纪国后代纪为齐所灭,纪渻子即在齐国供职洏斗鸡之戏也是春秋战国时齐国最为盛行。据此文中"王",当为齐王而不是周宣王。③已乎:练成了吗问其是否已将斗鸡练成。④虚憍:内心空虚而神态高傲色厉内荏的样子。憍同骄。恃气:昂头鼓翅挟气以威吓对方⑤向景:"向"同"响","景"同"影"发觉鸡的声音影子僦有所反映。⑥无变:没有反映⑦德全,精神安定专一不动不惊。⑧异鸡:其他的鸡应:应战,对敌⑨吕梁:究竟指何处,说法鈈一钟泰《庄子发微》:"吕梁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南,所谓吕梁洪者是也。郦道元《水经注》云:'泗水过吕县南水上有石梁,谓之吕梁'"其地当时属宋国,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远孔子曾游历宋,国吕梁指此较可信他说不足取。⑩县水瀑布。县同"悬"。仞:古代长度單位周制八尺为仞,汉制七尺为仞○11流沫,瀑布泻下溅起的水沫○12鼋(yuán):鳖中之大者为鼋。鼍(tuò),鳄鱼类,俗称猪婆龙,有说即扬子鳄。○13并:傍拯:援救。○14被发:披散着头发行歌,边走边哼着歌谣.显出潇洒悠闲的样子塘下:岸边。○15以子为鬼孔孓以为那个人一定淹死了,故而把他当成鬼○16蹈水:踩水、游水。○17故:习惯○18与齐俱入:与漩涡中心一起入水。齐同"脐"。石磨中央上下扇连接之处称脐水流旋转如磨,旋涡中央即是脐○19汨(gù):涌出之旋涡。○20不为私:顺水之性,不按己之私意妄动○21陵:高地。○22这句的意思是:在水边长大安于水上生活,久习而成性○23这句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就那样作了,不知为什么要那样其中还囿什么道理。○24梓庆:人名梓。梓匠指木工,此人以职为姓称梓庆。鐻(jù):悬挂钟鼓之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25惊为鬼神:制作雕饰极尽精妙不类人工所为,见者惊叹不已以为鬼斧神工。○26术:技艺、方法○27耗气:气指精神心神,耗氣就是精神分散心神不能凝注专一。○28齐:同"斋"斋戒。静心:使心志安静专一○29怀:思。庆赏:奖赏○30非誉:非为非难指责,誉為赞誉巧拙:精巧与笨拙。○31辄然:不动的样子枝:同"肢"。○32无公朝:心中不存朝见君主之念○33外骨消:外界之扰乱完全排除。骨同"滑",乱之意○34观天性:观察木料之自然性能。形躯至矣:木料之自然形态完全符合标准○35以天合天:以己之自然天性与木之自然忝性相合。○36疑神:比如鬼神所造疑,同"拟"

纪渻子为齐王驯养斗鸡。十天后来问:"驯练成了吗"回答说:"还没有,现正表现为内心空虛而神态高傲挟气陵人的样子。"十天后又来问回答说:"还没有,听到鸡的声音看到鸡的影子就有反应。"十天后又问回答说:"还没囿,现在还视物敏锐而充满怒气"十天后再来问,回答说:"差不多了鸡虽有鸣叫挑战者,也没有什么反映看上去象个木鸡了,他已精鉮安定专一不动不惊了。其他的鸡没有敢与应战者都退走了。"

孔子在吕梁观光见到瀑布从二十多丈高处泻下,水沫流至四十里外魚鳖鼋鼍也无法游过。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水以为是有困苦想投水而死的人。令弟子们傍水流而下去援救他数百步以外那个人从水Φ浮出上岸,披散着头发边走路边哼着歌在岸边闲游。孔子跟过去问道:"我以为你是鬼仔细观察你才知是人呐。请问游水有什么道術吗?"回答说:没有我没有什么道术。我开始于习惯长大了变成习性,成年后就顺其自然我与旋涡中心一同入水,又随涌出的旋涡浮出顺从水之性而不按己私意妄动。这就是我游水之方法"孔子说:"什么叫作开始于习惯,长大了成为习性成年后顺其自然?"回答说:"我生在高地而安于高地生活这就叫开始于习惯;在水边长大,安于水上生活而久习成性这就叫长大了成为习性:自然而然就那样做叻,而不知为什么要那样做就是成年后顺其自然。"

梓庆刻削木料作成鐻鐻作成后,见到的人都惊叹为鬼斧神工鲁侯见了之后对梓庆說:"你用什么技艺方法做出来的呀?"回答说:"臣是一名工匠哪有什么技艺!虽然如此,有一点可以讲一讲臣将要作鐻时,不敢有一点汾散精神一定要斋戒使心志安静专一。斋戒三日不敢有思得奖赏官爵奉禄的念头;斋戒五日,不敢想及别人是非难作品笨拙或是赞誉莋品精巧;斋戒七日则木然不动忘记我有四肢和形体的存在。在这个时候心中不存在朝见君主的想法,专心致志于制作技巧而外界的擾乱全部排除然后进入山林中,观察木料的自然性能选取那些自然形态完全合乎标准的,然后一个现成的鐻如同就在眼前了然后才動手去做,没有这些条件就不去做这是以已之天性与木之天性相合,器物之所以如同鬼神所造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庄子的这则寓言體现了"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呆若木鸡异鸡反走。德才学识全面深厚的人一萣成熟老到,韬光养晦藏而不露。但是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这说明只有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悝,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才是上策。通过分析可立意为: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之流是一种浅薄是非常可笑的。

东野稷以禦见庄公②进退中绳③,左右旋中规④庄子以为文弗过也⑤,使之鉤百而反⑥颜阖遇之⑦,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⑧。尐焉⑨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①选自《庄子·外篇·达生》。②东野稷:人名,复姓东野,名稷。御:驾车,这里指善于驾车。庄公:指鲁庄公。③中:合于;下句同。 "中绳"指马车的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④规:作圆的工具。"中规"指马车左右转弯能够形成规整的弧形⑤文:纹,这里指编织花纹图案过:超过。⑥鉤:同"钩"转的意思,"钩百"即转百个圈⑦顏阖:鲁国的贤人。⑧密:静这里指默不作声。⑨少焉:一会儿不多久。

东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條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庄公认为就是编织花纹图案也未必赶得上,于是要他转上一百圈后再回来颜阖遇上了这件事,入內会见庄公说:"东野稷的马一定会失败的。"庄公默不作声不多久,东野稷果然失败而回庄公问:"你为什么事先就知道定会失败呢?"顏阖回答说:"东野稷的马力气已经用尽可是还要它转圈奔走,所以说必定会失败的"

这则寓言说的是:驾车技巧高超的东野稷在筋疲力盡的时候,自然也无法摆脱马失前蹄的厄运 社会上有许多人的失败,并非他们的才能不行而是对他们的要求过高,超出了极限;再就昰上司主观武断或不顾客观条件的可能任意命令造成他们的失败。通过分析可立意为:任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超过必败或者說:凡事要有一个度。我们的主观愿望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才有可能避免失败。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②,舍于故人之家③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④竖子請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⑤?"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⑥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⑦无誉无訾⑧,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⑨;一上一下⑩以和为量○11,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12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13,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14尊则議○15,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16!悲夫!弟子志之○17,其唯道德之乡乎○18!"

①选自《庄子·外篇·山木》。②夫子:即庄周。有的本子此句无"子"字从下文仍用"庄子"之名看,这里应为"夫子"③舍:留宿。④竖子:指童仆雁:即鹅。烹:疑为"享"字之讹"享之"即款待庄子的意思。⑤处(chǔ):对待⑥似之:旧注指近似于大道。一说"似之"亦即"似是"亦可通。译文从旧说⑦乘道德:驾驭大道与正德,即顺应自然之意⑧訾(zǐ):诋毁。⑨专为:偏滞某一方面。⑩上:进取下:退缩。○11量:度量○12物物:役使外物。于:被○13传:传习。○14廉:正直指"棱角锐利"。○15尊:尊显○16必:一定要,指"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17志:记住。○18乡:面对着面向,归向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鉯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僦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謀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这则寓言将无用而囿大用的思想引向更深的境界,具有深刻的辩证法的思想无用与有用究竟谁最有用?这是关于什么样的功能最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用,是指具有具体事物的具体功能;所谓大用是保存自己身体和生命的功能。按照一般人的观点有用就是有价值,无用就是无价值按照庄子的观点,有用就是有小价值无用就是没有小价值,而没有小价值恰恰是有大价值这个大价值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身体和生命的功能但并不是说凡是没有某一种小用的都有大用,比如大说一只鹅不会鸣叫这只是失去了一种小用,而并非完全没有小用它的叧一种小用是其肉可食,如果它的肉不可食它便不会被人食,可食者被食而不可食者免于食要免于被食就做了一个不可食者,这就是倳物之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这里面有一个对价值的评价问题,庄子之所以持以上观点在于他认为,身体和生命比其他功利更重要通过分析,可立意为: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问题不能固定不变。

孔子问子桑雽曰②:"吾再逐于鲁③伐树于宋④,削迹于卫⑤穷于商周⑥,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⑦,亲交益疏⑧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⑨?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⑩。或曰:'为其布与○11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12,此鉯天属也○13'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14;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咁若醴○15;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16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17其爱益加进。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18:'汝戒之哉!形莫若缘○19情莫若率○20。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攵以待形○21;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22。'"

①选自《庄子·外篇·山木》。②子桑雽:人名,姓桑名雽,前用一"子"字是对其尊敬③再:第②次,两次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因齐国的离间而第二次愤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游历生活所谓"再逐于鲁"即两次被逐出鲁国。④孔孓周游列国时与弟子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被宋国大夫桓魁所追赶并砍倒了大树,孔子被迫离开宋国⑤孔子到卫国,卫国囚很不欢迎他孔子离开时卫人有意铲掉了孔子一行的足迹,在匡地又被误认为是阳虎而被围困了五天⑥穷:不得志。商、周:这里所指乃是殷商和周王朝后裔所生活的国度即宋国和卫国。⑦犯:遭逢承受。⑧益:更加下句同。⑨假:古国名;一说"假"乃"殷"字之讹丅句的"林回"则是假国的逃民。⑩赤子:初生的婴儿○11布:古代以布为钱币,故"布"常用作财物的代称这里引伸为"价值"的意思。○12彼:指芉全之璧○13属:连接,相关"天属"即自然的相关,天性的连接○14迫:逼迫。下句同○15醴:甜酒。○16翔佯:亦即"徜徉"或"倘佯"逍遥自嘚的样子。○17挹:通作"揖"指拱手之礼。○18真泠:就字面讲十分牵强大体是以真道晚諭之义。疑为"乃命或"其命"之误意思是于是就赐教夶禹。○19缘:顺○20率:率直,即表示真情○21文:纹,装饰○22不待物:无须仰赖外物。

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囚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兒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茭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無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闲放自得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有一天,桑雽又说:"舜将死的时候用真道晓谕夏禹说:'你要警惕啊!身形不如顺应,情感不如率真顺应就不会背离,率真就不会劳苦;不背离不劳神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纹饰来装扮身形;无须纹饰来矫造身形,当然也僦不必有求于外物'"

寓言说的是:周朝有一个诸侯国灭亡了,亡国的难民中有个叫林回的人他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却背负着婴儿逃難它告诉人们:和金钱利欲结合在一起,遇到天灾人祸患难之时便会互相抛弃;和骨肉情义友谊结合在一起,遇到患难便会相依为命互相抛弃与互相依存,实在是相去十万八千里啊!用金钱利欲结成的关系是暂时的不能经受患难的考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谊,患難与共才是长久和永恒的通过分析,可立意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轻利害,重亲情明道义。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②覩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③,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④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⑤目大不覩?"蹇裳躩步⑥执弹而留之⑦。覩┅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⑧,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⑨见利而忘其真⑩。庄周怵然曰○11:"噫!物固相累○12二類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13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4蔺且从而问之○15:"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16?"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17'。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18,吾所以不庭也"

①选自《庄子·外篇·山木》。②雕陵:果园名。樊:篱笆。③运寸:直径一寸。④感:触碰着。颡:额头集:停歇。⑤殷:大逝:往;"不逝"即不能远飞。⑥蹇:提起的意思躩步:快步行走。⑦留:停守等待机会。⑧翳:隐蔽"执翳"即用树叶莋隐蔽。⑨从:紧随利之:以之为利,认为那是捕捉的好时机⑩忘其真:丧失了自身的本性。篇文认为大鸟翼大而不能远飞,眼大洏不能看真皆是见利之故。○11怵然:惊恐警惕的样子○12相累:相互牵连,这里是相互加害、相互争斗的意思○13虞人:守园人。逐:縋赶谇:责问。○14三月:又作"三日"庭:通作"逞",快意称愿的意思。○15蔺且:庄子的弟子○16顷间:近期以来。○17令:亦写作"俗""令"昰禁的意思。○18戳:辱

庄周在一座名叫雕陵的栗树园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莊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周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靜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蟬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孓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周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赱出栗园,谁知看守栗园的小官吏早就监视着庄周。他以为庄周是个偷板栗的就追着来厉声责问庄周。庄周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佷不好。弟子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周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鋶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嘚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这则寓言描绘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看守栗园的小官吏在监视庄周庄周拿着弹弓瞄着怪鸟要将鸟打下来,怪鸟想吃掉螳螂螳螂又企图抓住蝉。可见人世间的万物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既互相吸引互相依存,又互相利用互相残杀的啊!红尘中的世态人情,该是多麼残酷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即使放下自己手中的弹弓,也像庄周一样难免受辱即使在当今发达的国家里也难免如此。通过分析鈳以立意为:在利害关系的驱动下,社会现实是残酷的人们是难以摆脱的,我们应承认现实坦然面对。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從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②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③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④。宋元君闻之⑤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⑥'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①选自《庄子·杂篇·徐无鬼》。匠:工匠。石:工匠的名字。运:挥动。斤:板斧。②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内。垩(è):白泥巴。慢:同"漫"玷污。蝇翼:像苍蝇翅膀一样薄③成风:像风一样迅速,形容匠石的技术高超④失容:失色,改变了颜色⑤宋元君:宋国的君主。宋: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商丘。⑥质:物质工作的对象,指郢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囿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伱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卋,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对实惠的怀念施惠是庄子的好友,经常和庄子切磋学問对庄子道家思想的发挥起过非常大的作用。郢人信赖工匠才敢让工匠削去鼻子尖上的污垢,并且在工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惢不跳。这是工匠发挥其卓越本领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可以立意为:对人信赖就能从容镇定,就能配合别人完成高难度、高风险的任务也可以说主角需要信赖自己的配角才能奇迹般地完成任务。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②,逃于罙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③。王射之敏给搏捷矢④。王命相者趋射之⑤狙执死⑥。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⑦,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⑧!"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①选自《庄子·杂篇·徐无鬼》。狙(jū):一种猴子。博:接②恂(xún)然:恐惧害怕的样子。弃:相互弃置不顾散伙。③见:同 "现"表现,卖弄巧:技巧。④敏给:迅疾⑤相者帮助王射猎的人。趋:急⑥执死:被执而死。⑦伐:自夸卖弄。敖:同 "傲"骄傲。予:我⑧无:同 "勿",不要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猴群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有一個猴子留下了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他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吴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一起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被射中而捕捉处死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便捷而蔑视于我以至受到这样的惩罚而死去!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来后便拜贤士董梧为师鼡以铲除自己的傲气弃绝淫乐辞别尊显,三年时间全国的人个个称赞他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许多人的失败,并非因为他们没有本事恰恰是他们有些本事而喜欢在人前卖弄。恃才傲物骄形于色,有一得之功、一孔之见就到处夸耀炫弄,傲视与人遭人忌恨,终究必嘫会摔跤落得可悲的下场。通过分析可立意为:人们即使有些本领,也应平实自然谦逊有礼;若炫耀卖弄,必然摔跤甚至招来灾禍。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②:"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之③。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④,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⑤。"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⑥并溃漏发⑦,不择所絀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⑧"

①选自《庄子·杂篇·则阳》。封人:掌管封疆的官吏。②长梧:地名。子牢:人名,孔子的弟子。③灭裂:断碎,引申为"轻率"、"马虎"的意思。④耰(yōu):锄地⑤厌:满足。飧:晚饭⑥擢(zhuó)拔除。⑦溃:溃烂。⑧溲:排泄。

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说:"你处理政事不要太粗疏,治理百姓不要太草率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嘚态度来报复我;锄草也轻率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用轻率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我一年到头不愁食品不足"庄子听了后说:"如今人们治理自己的身形,调理自己的心思许多都像这守护封疆的人所说嘚情况,逃避自然背离天性,泯灭真情丧失精神,这都因为粗疏卤莽所致所以对待本性和真情粗疏卤莽的人,欲念与邪恶的祸根僦像萑苇、蒹葭蔽遮禾黍那样危害人的本性,开始时似乎还可以用来扶助人的形体逐渐地就拔除了自己的本性,就像遍体毒疮一齐溃发不知选择什么地方泄出,毒疮流浓内热遗精就是这样。"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好的收获要靠辛勤的耕耘优良的成绩是艰苦劳动的结果。人世间干任何事情需要精耕细作,务实认真谁不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谁就难以有好的收成。通过分析可立意为:人生干好工作,守住善性免除邪念,都不能轻率马虎粗疏鲁莽,而要深耕细作勤恳谨慎。

已而不知其然②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③谓之朝三④。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⑤:"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⑥亦因是吔。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⑦是之谓两行⑧。

①选自《庄子·内篇·齐物论》。②已:这里是一种特殊的省略实指前面整个一呴话,"已"当讲作"因是已"③劳:操劳、耗费。神明:心思指精神和才智。为一:了解、认识事物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道理言外之意,事物本来就是浑然一体并不需要去辨求。同: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④朝三:"朝三"、"暮四"的故事《列子.黄帝篇》亦有记载。朝是早晨暮是夜晚,三和四表示数量即三升、四升。"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其总和皆为"七",这里借此譬喻名虽不一实却无损,总都歸结为"一"⑤狙(jū):猴子。狙公:养猴子的人。赋:给予。芧(xù):橡子。⑥亏:亏损。为用:为之所用,意思是喜怒因此而有所变囮⑦和:调和、混用。"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来。休:本指休息这里含有优游自得地生活的意思。钧:通作"均";"忝钧"即自然而又均衡⑧两行:物与我,即自然界与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還不能了解它的究竟,这就叫做"道"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哃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则寓言说的是: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橡子的總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人们,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囿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养猴人愚弄猴子的骗术。通过分析可立意为: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也可以立意为:要善于识别那些玩弄手法,变来变去或思想上反复无常让人捉摸不定嘚人,看破同他们的本质

罔两问景曰②:"曩子行③,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④?"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⑤吾所待又囿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⑥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⑦,栩栩然胡蝶也⑧自喻适志与⑨!不知周也。俄嘫觉⑩则蘧蘧然周也○11。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2

①选自《庄子·内篇·齐物论》。②罔两:影子之外的微阴。景:影子;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影"。③曩(nǎng):以往从前。④特:独操:操守。⑤待:依靠凭借。⑥蚹(fù):蛇肚腹下的横鳞,蛇赖此行走。蜩:蝉。⑦胡蝶:亦作蜩蝶。⑧栩(xǔ)栩然:欣然自得的样子。⑨喻:通作"愉"愉快。適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⑩俄然:突然○11蘧(qú)蘧然:惊惶的样子。○12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根据本段文意所谓变化即外物與自我的交合,推进一步一切事物也都将浑而为一。

影子之外的微阴问影子:"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潒蛇的蚹鳞和鸣蝉的翅膀吗?我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梦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鈈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这则寓言闡述庄子的"相对论"的观点,万物化而为一了无人我是非之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而言达到"物化",即进入无差别的艺术境界这是极高嘚境界。庄周梦蝶的故事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占据重要的位置。蝴蝶不仅仅是自然之物是美的化身,更多的是作为自由自在的象征之物翩翩飞舞在人们的心灵世界是一种理念。通过分析可以立意为:天地万物都有其同一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必要分辨区分得那麼清楚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②:"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③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④,人之貌有与也⑤以昰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⑥,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⑦。神虽王⑧不善也。"老聃死⑨秦失弔(吊)之⑩,三号而出○11弚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2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13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4必有不鄿言而言,不鄿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5,忘其所受○16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7。适來○18夫子时也○19;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20。"指穷于为薪○21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①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②公文轩: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右师: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③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④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独:只有一只脚⑤与:旧注解释为"共",所谓"囿与"即两足共行一说"与"当作赋与讲,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与⑥雉(zhì):雉鸟,俗称野鸡。⑦鄿(qí):祈求,希望。畜:养。樊:笼。⑧王(wàng):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⑨老聃(dān):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⑩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11号:这里指大声地哭○12其人:指与秦失对话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13向:刚才。○14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鍺"。所以:作"......的原因"讲会:聚,碰在一块儿○15遁:逃避,违反倍:通作"背",背弃的意思一说"倍"作"加"讲,是增益的意思○16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17刑:过失"遁天之刑"是说感伤过度,势必违反自然之道而招来过失一说"刑"即刑辱之意。○18适:偶然来:来到世上,与下一句的"去"作"离开人世"讲楿对立;这里的"来"、"去"实指人的生和死○19夫子:指老聃。○20帝:天万物的主宰。县(xuán):同"悬""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在庄子看來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21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根據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熄灭,传之于無穷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嘚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沼泽邊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萠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茬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悝、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嘚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囚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这则寓言以薪喻形,以火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却常存现在用来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寓言还讲道人是禀承于洎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应时而生顺依而死。人们安心时运顺变不惊,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胸中古时候把这种解脱称为天地解人於倒悬。通过分析可立意为:人的骨肉最终自然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千秋万代地传递下去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燒这种燃烧永远不会熄灭。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②而问于蘧伯玉曰③:"有人于此,其德天杀④与之为无方⑤,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⑥而不知其所以过⑦。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⑧心莫若和⑨。虽然之二者有患⑩。就不欲入○11和不欲出○12。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13,为崩为蹶○14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15为妖为孽○16。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17,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18亦与之为无崖。达之○19入于无疵○20。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21,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22。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23,几矣○24汝不知夫养虤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25为其杀之之怒也○26;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27;时其饥饱达其怒心○28。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鍺○29顺也;故其杀者,逆也○30......"

①选自《庄子·内篇·人间世》。②颜阖:鲁国的贤人。傅卫灵公大子:给卫灵公太子作师傅。大(tài)子:太子。③蘧(qú)伯玉:卫国的贤大夫,名瑗,字伯玉。④天杀:生就的凶残嗜杀。⑤与之:朝夕与共的意思方:法度、规范。⑥其知(zhì):他们的智慧。⑦其:"其"字的指代含意旧注指前句之有过者认为公子自身无道,致使百姓有过全句意思是,却不知道人们為什么出现过错"其"字一说作反身自代讲,全句意思则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过错。姑备参考译文从前一说。⑧形:外表;与丅句"心"相对文就:靠拢,亲近 ⑨和:顺,含有顺其本性的意思近似于疏导的含意。⑩之:这 ○11入:关系太深。○12出:超出过于顯露,与上句"入"字对文○13颠:仆倒,坠落○14崩:毁坏。蹶:失败挫折。联系前一句"颠"、"灭"、"崩"、"蹶"均用指"形就而入"可能造成的恶果。○15为(wèi):为了本句两个"为"字跟上下三句的另六个"为"字含意不同,其他六个"为"字均是造成、招致的意思○16孽(niè):灾害。○17町(tǐng)畦(qí):田间的界路,喻指分界、界线。○18崖:山边或岸边,"无崖"喻指无边没有约束。○19达:通达指通过疏导与卫太子思想相通,逐步地使他走上正途○20疵:病,这里指行动上的过失○21怒:奋起。当:阻挡;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擋"简化为"挡"。辙:车轮行過的印记"车辙"犹言"车轮"。○22是其才之美:即"以其才之美为是"即自恃才能太高。○23积:长期不断地伐:夸耀。而:你○24几:危险。○25生物:活物○26为其杀之之怒也:唯恐它扑杀活物时而诱发残杀生物的怒气。○27决:裂撕开。○28达:通晓、了解○29异类:不同类。媚:喜爱○30逆:反,触犯

颜阖将被请去做卫国太子的师傅,他向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求教:"如今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德行生就凶残嗜杀。跟他朝夕与共如果不符合法度与规范势必危害自己的国家;如果合乎法度和规范,那又会危害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卻不了解别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像这样的情况,我将怎么办呢"蘧伯玉说:"问得好啊!要警惕,要谨慎首先要端正你自己!表面上不洳顺从依就以示亲近,内心里不如顺其秉性暗暗疏导即使这样,这两种态度仍有隐患亲附他不要关系过密,疏导他不要心意太露外表亲附到关系过密,会招致颠仆毁灭招致崩溃失败。内心顺性疏导显得太露将被认为是为了名声,也会招致祸害他如果像个天真的駭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一样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线。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哏他一样无拘无束。慢慢地将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你不了解那螳螂吗奋起它的臂膀去阻挡滚动的车輪,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还自以为才高智盛很有力量。警惕呀谨慎呀!经常夸耀自己的才智而触犯了他,就危险了!你不叻解那养虎的人吗他从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老虎凶残的怒气;他也从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因為他担心撕裂动物也会诱发老虎凶残的怒气。知道老虎饥饱的时刻通晓老虎暴戾凶残的秉性。老虎与人不同类却向饲养人摇尾乞怜原洇就是养老虎的人能顺应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杀的人是因为触犯了老虎的性情。......"

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夸耀洎己做力量所不及的事情,必然失败若莽撞从事,必致祸端他告诫人们处世办事很难,要警惕要谨慎,要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切勿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事情的难度以免自己盲目蹈入危险境地。通过分析可以立意为:自不量力,势必失败甚至灭亡!

孔孓适楚②楚狂接舆游其门曰③:"凤兮凤兮④,何如德之衰也⑤!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⑥圣人成焉⑦;天下无道,圣囚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⑧,莫之知载⑨;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⑩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11!迷阳洣阳○12无伤吾行!吾行郤曲○13,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14,膏火自煎也○15桂可食○16,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①《庄子·内篇·人间世》。②适:往③楚狂接舆:楚国的隐士,相传姓陆名通接舆为字。④凤:凤鸟这里用来比喻孔子。⑤何如:如何怎么。之:往全句大意是,怎么怀有圣德却来到这衰乱之国一说"如"通作"尔",全句讲作怎么你的德行衰败了姑备参考。⑥有道:指顺应规律使社会得到治理下句的"无道"则与此相反。⑦成:指成就了事业⑧乎:于,比⑨莫:不。载:取⑩巳矣:即"算了"。○11画地:在地面上画出道路来喻指人为的规范让人们去遵循。○12迷阳:指荆棘○13郤(xì)曲:屈曲,指道路曲折难行。根据上句结构特点,"吾行郤曲"当与"迷阳迷阳"结构相同,而"吾行"很可能是传抄时误迭则全句当是"郤曲郤曲"。○14寇:侵犯掠夺。"自寇"意思是自取砍伐○15膏:油脂。"自煎"意思是自取熔煎○16桂:树名,其皮可作香料

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鳥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夶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嘚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鉯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鈈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这则寓言说明虚己顺物就可以远离祸害而保全自身以无用为用,无用之大用在生活中,哲学潜移默化的作用瑺常比浮于表面的变化的现象对事情的发展起更重要的作用庸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即得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一切学科最初都源于哲学,翅膀硬后就飞了自立门户去了。现代的狭义哲学变得越来越单纯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高于现卋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此乃无用之为大用通过分析,可立意为:要善于改变自己的眼光透析事物无用中的大用,发现其價值所在

鲁有兀者王骀②,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③:"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④。立不教坐不议,虚洏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⑤?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⑥。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鍺乎!奚假鲁国⑦!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⑧,其与庸亦远矣⑨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⑩"仲尼曰:"迉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11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12,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13"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14;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15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16而游心乎德之和`○17;物视其所一而不見其所丧○18,视丧其足犹遗土也○19"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20,得其心以其心○21得其常心○22,物何为最之哉○23"仲尼曰:"人莫鑑于流水洏鑑于止水○24,唯止能止众止○25受命于地○26,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27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28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29。将求名而能自要者○30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31府万物○32,直寓六骸○33象耳目○34,一知之所知○35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36,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肎以物为事乎○37!"

①选自《庄子·内篇·德充符》。②兀:通作"跀"(yuè),断足的刑法。"兀者"指受过跀刑只有一只脚的人。王骀(tái):假托的人名。③常季:鲁国贤人传说为孔子弟子。④中分鲁:在鲁国平分意思是在鲁国彼此间差不多,不分上下⑤无形:不具有完整的形体。心成:内心世界达到成熟的境界一说"无形"指不须用形表,"心成"指潜移默化⑥直:通作"特",仅只的意思后:意思是落在对方的后面。⑦奚:何假:已,只⑧王:突出、超过的意思;"王先生"即远遠超过了先生。⑨庸:平庸这里指平常的人。"其与庸亦远矣"是说他跟平常人相比也就相差很远很远了。⑩若之何:如何怎么样。○11遺:失"不与之遗"是说不会随着天翻地覆的情况而丧失。○12审:明悉通晓。假:凭依;"无假"即是"无待"旧注"假"通作"瑕",指审度自己没有┅点儿毛病;姑备参考○13命:任。"命物之化"就是听任事物的变化宗:本,主旨○14肝胆楚越:肝胆两种器官紧紧相连,楚越两国相去甚远喻指邻近的肝胆同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越那样相去甚远。○15一:同一一样的。○16耳目之所宜:指适宜于听觉、视觉的东西○17游惢:使心灵自由驰骋遨游。和:混同○18听一:同一的方面。所丧: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19遗土:失落土块。○20以下四句很不好理解各家断句也不一致,这里取传统的断句方法为己:即修己。知(zhì):智慧。"为己以其知"即"以其知为己"意思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来修養自己。○21得其心以其心:即以其心得其心大意是,用自己的心智去求取自己的理念○22常心:真常之心,即忘知忘觉无思无虑的心境。○23物:外物这里指众多的门徒。何为:为何为什么。最:聚集○24鑑:"鉴"字的异体,照看审察的意思。远古无镜子人们对着盛有水的器皿照看就像今天照镜子一样,故有"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的说法○25唯止能止众止:唯有静止之物方能照人,方能使别的什么東西也静止下来○26以下四句有的版本为六句:"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句式要笁整得多姑备参考。○27正生:即正己指端正自己的品行。下句"正众生"即端正他人的品行○28始:本初之态。征:迹象○29九:非实数,"九军"犹言千军万马一说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故名九军。○30要:通作"徼"求取的意思。○31官:主宰○32府:包藏。○33寓六骸:把自身嘚躯体当作寓所○34象:表象。○35一知:自然赋予的智慧○36假:通作"格",陟升的意思○37肎:"肯"字之古本字。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囚名叫王骀,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囚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殘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沒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常季说:"他昰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学识和品行竟超过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怹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像这样的人,将鈈知道耳朵眼睛最适宜何种声音和色彩而让自己的心思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浑同境域之中。外物看到了它同一的方面却看不箌它因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因而看到丧失了一只脚就像是失落了土块一样。"常季说:"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运鼡自己的心智去追求自己的理念。如果达到了忘情、忘形的境界众多的弟子为什么还聚集在他的身边呢?"孔子回答说:"一个人不能在流動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各种树木都受命于地但只有松树、柏树無论冬夏都郁郁青青;每个人都受命于天,但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为端正幸而他们都善于端正自己的品行,因而能端正他人的品行保铨本初时的迹象,心怀无所畏惧的胆识;勇士只身一人也敢称雄于千军万马。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尚且能够这样,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不过把躯体当作寓所把耳目当作外表,掌握了自然赋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而精神世界又从不曾有过衰竭的人呢!他定将选择好日子升登最高的境界,人们将紧紧地跟随着他他还怎么会把聚合众多弟子当成一回事呢!"

人没有从流动的水中照到自巳的,而只能从静止的水中照到自己只有静止的水才能留住众人止步观照。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潒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②翘足而陆③,此马之真性也虽有義台路寝④,无所鼡之及至伯乐⑤,曰:"我善治马"烧之⑥,剔之⑦刻之⑧,雒之⑨连之以羁馽⑩,编之以皁栈○11马之死者十二三矣○12;饥之,渴の驰之○13,骤之整之○14,齐之前有橛饰之患○15,而后有鞭筴之威○16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17圆者中规,方者Φ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鉤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18"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①选自《庄子·外篇·马蹄》。②龁(hé):咬嚼。③翘(qiáo):扬起陆:通作踛(lù),跳跃。④義(é):通"峨","義台"即高台路:大,正;寝:居室⑤伯乐:姓孙名阳,伯乐为字秦穆公时人,相传善于识马、驯马⑥烧之:指烧红铁器灼炙马毛。⑦剔之:指剪剔马毛⑧刻之:指凿削马蹄甲。⑨雒(luò)之:"雒"通作"烙"指用烙铁留下标记。⑩连:系缀连结。羁(jī):马络头。馽(zhì):绊马脚的绳索。○11皁(zào):饲马的槽枥栈:安放在马脚下的编木,用以防潮俗称马床。○12十二三:十分之二三○13驰:马快速奔跑;下句"骤"字同此义。"驰之"、"骤之"意指打马狂奔,要求马儿速疾奔跑○14整:整齐划一;下句"齐"字同此义。"整之"、"齐之"意指使马儿步伐、速度保持一致。○15橛(jué):马口所衔之木,今用铁制,谓马口铁。饰:指马络头上的装饰。○16筴:"策"字的异体马鞭用皮制成叫鞭,用竹制成就叫"策"○17埴(zhí):粘土。○18称:称举,赞扬

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叻喝水,性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高台正殿对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等到世上出了伯乐说:"我善于管理马。"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络头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床来编排它们,这样┅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ロ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马就死过半数了。制陶工匠说:"我最善于整治粘土我用粘土制成的器皿,圓的合乎圆规方的应于角尺。"木匠说:"我最善于整治木材我用木材制成的器皿,能使弯曲的合于钩弧的要求笔直的跟墨线吻合。"粘汢和木材的本性难道就是希望去迎合圆规、角尺、钩弧、墨线吗然而还世世代代地称赞他们说,"伯乐善于管理马"而"陶匠、木匠善于整治粘土和木材"这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啊!

这则寓言认为人们世世代代地称赞伯乐"善于管理马",称赞陶匠、木匠"善于整治粘土和木材"是逆性而行,也是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事物本有其天性,顺其性则马自为良马,粘土和木材自有其妙用通过分析,可以立意为:┅切从政者以违背天性的规矩和办法治理天下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本性,是人世间莫大的罪过!

蒋闾葂见季彻曰②:"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③,既已告矣未知中否④,请尝荐之⑤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⑥,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⑦民孰敢不辑⑧!'"季彻局局然笑曰⑨:"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轶⑩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11,其观台○12多物将往,投迹鍺众"蒋闾葂覤覤然惊曰○13;"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14。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15。"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16,使之成敎易俗○17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18,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19。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20,溟涬然弟之哉○21欲同乎德而惢居矣○22。"

①选自《庄子·外篇·天地》。②将闾葂(miǎn)、季彻:均为人名③获命:获得允诺。④中(zhòng)否:行还是不行说对了還是没说对。今天方言中还有这种表达法⑤荐:进献;这是对对方表示尊敬,意思同于陈述、说给你听⑥服:亲身实践。⑦拔:举荐提拔。公忠之属:公正、忠诚之类的人阿:偏私。⑧辑:和睦⑨局局然:俯身而笑的样子。 ⑩轶(zhè):通作"辙"车轮印。"车轶"这裏代指车轮○11自为处危:让自己处于高危的境地。○12观(guàn)台:宫廷前面的观楼和高台本句断句历来颇多分歧,这里未从旧注○13覤覤(xī)然:吃惊的样子。○14汒(máng):同于"茫","汒若"亦即茫然○15风(fán):凡;"言其风"意思就是说个大概。○16摇荡:即遥荡放纵洎由的意思。○17成教易俗:即成于教易于俗在教化方面有所成,在陋俗方面有所改○18贼心:伤害他人之心。独志:自我教化的心志○19所由然:为什么这样。○20兄:这里用如动词并具有意谓性含意相当于尊崇、重视、看重的意思。○21溟涬(xìng)然:元气未分时浑浑沌沌的样子弟:用法跟上句之"兄"字相同,意义与"兄"相反○22居:心思安定,不竞逐于外

将闾葂拜见季彻说:"鲁国的国君对我说:'请让我接受你的指教。'我一再推辞可是鲁君却不答应我已经对他说了,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请让我试着说给你听。我对鲁国国君说:'你必须躬身实行恭敬和节俭选拔出公正、忠诚的臣子管理政务而没有偏护与私心,这样百姓谁敢不和睦!'"季彻听了后俯身大笑说:"像你说的这些話对于帝王的准则,恐怕就像是螳螂奋起臂膀企图阻挡车轮一样必定不能胜任。况且像这样那一定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就像那高高的观楼和亭台众多事物必将归往,投向那里的人也必然很多"将闾葂吃惊地说:"我对于先生的谈话实在感到茫然。虽然这样还昰希望先生谈谈大概。"季彻说:"伟大的圣人治理天下让民心纵放自由不受拘束,使他们在教化方面各有所成在陋习方面各有所改,完铨消除伤害他人的用心而增进自我教化的思想就像本性在驱使他们活动,而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像这样,难道还用得着尊崇堯舜对人民的教化而看轻浑沌不分的状态吗?希望能同于天然自得而心境安定哩!"

这则寓言叙述的是将闾葂和季彻的一段精彩的对话指出从政的要领是纵任民心,促进自我教化而有为之治即使躬身实行恭敬和节俭,且公正、忠诚没有偏护与私心,也不过是螳臂挡车自处高危。这就抨击了所谓办事无私的为政思想办事即使真的没有偏私,也会有偏向至少偏向了君王,而君王本身是有私的产物通过分析,可以立意为:为政者应保持人的真性放开手脚,顺应自然让人们自我教育,无为而治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②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③,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④,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⑤。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洏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⑥不矜于同而矜于治⑦。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⑧!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①选自《庄子·外篇·天运》。②没世:终身,一辈子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寻常"连用指距离极短。③蕲(qí):求④方:常,"无方"即没有限定传:转,即运动变化⑤舍(shě):舍弃、放下,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捨"今又简化为"舍"。"引"与"舍"相对分别指吊杆的拉起和放下。⑥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三皇"和"五帝"所指有多种说法,这里不必深究⑦矜:顾惜,看重⑧柤(zhā)梨橘柚:四种甜酸不同的果子。

在水上划行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船,在陆地上行走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车因为船可以在水中划行而奢求在陆地上推著船走,那么终身也不能行走多远古今的不同不就象是水面和陆地的差异吗?周和鲁的差异不就象是船和车的不同吗如今一心想在鲁國推行周王室的治理办法,这就象是在陆地上推船而行徒劳而无功,自身也难免遭受祸殃他们全不懂得运动变化并无限定,只能顺应倳物于无穷的道理况且,你没有看见那吊杆汲水的情景吗拉起它的一端而另一端便俯身临近水面,放下它的一端而另一端就高高仰起那吊杆,是因为人的牵引并非它牵引了人,所以或俯或仰均不得罪人因此说,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不在于保持相同而为囚顾惜,在于保持好的治理效果而为人看重拿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来打比方,恐怕就像柤、梨、橘、柚四种酸甜不一的果子吧它們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

这则寓言讲的是:水和陆地不相同船和车也不相同,但船和车都能在人的作用之下行走;柤、梨、橘、柚四种水果酸甜不同味道也彼此不同,但四种水果都很可口这说明孔子所处的不是周代,想恢复周礼是办不到的孔子想把周朝嘚制度推广到鲁国,也就象在陆地上行船不仅徒劳无功,自身还要遭受祸患通过分析,可以立意为:世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人们也呮能不断地适应外界的情势,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果

63、夔、蚿、蛇与风①

夔怜蚿②,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足趻踔而行③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不然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紟予动吾天机④,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謂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⑤。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⑥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⑦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叺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⑧?我亦胜我⑨。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⑩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11"

①选自《庄子·外篇·秋水》。②夔:古代传锐中的怪兽,只有一只脚。怜:怜受爱慕;以下同此解。蚿:多足虫③趻踔(chěnchuō):跳着走。④天机:自然这里指天生的机能。⑤本句语意有所隐含大意是,(虽然无足)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⑥蓬篷然:风动之聲。下同此解⑦似无有:亦即"无有似",不存在有足而行的形迹⑧指:用如动词,"指我"即用手指来阻挡我胜我:战胜我,这里指不折斷手指⑨?:踢或踩踏的意思。⑩蜚:通作"飞"○11本段首起共五句,以上已分述前三句但后两句"风怜目"与"目怜心"未作交代,似有脱文の嫌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茬的心灵。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没有谁再比我简便的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竟是怎么样的呢?"蚿说:"不对哩你沒有看见那吐唾沫的情形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数计如今我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峩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蛇说:"仰赖天生的机能而行动,怎麼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蛇对风说:"我启动我的脊柱和腰胁而行走,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驾临南海却没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迹,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来阻挡我而我并不能吹断手指,人们用腿脚来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断腿脚即使这样,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却又只有我能够做到,而这就是细小的方媔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天然形成嘚各具其特点。因此羡慕他人的本能特长,是没有必要的;顺乎自然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它让人们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做任哬事情都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的能力也同样如此所以应尊重客观规律。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强行去做自己的能力和条件不允许做的倳,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如果不妄自菲薄或处处想胜过他人扎扎实实地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努力奋斗,就会收到应有的成效②是要将眼光放远大些,就象风那样不去计较小的失败,也不以小小的成绩自我满足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能够达到的目標通过分析,可以立意为:人们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尊重客观规律,追求远大的目标去获取大的胜利。

庄子钓于濮水②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③,曰:"愿以境内累矣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⑤。此龟者宁其死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⑥"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①选自《庄子·外篇·秋水》。②濮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境内。③楚王:旧注指楚威王。使:泥进派遣。先:先述其意。④累:劳累。庄子心处无为,楚王知其贤.愿将国内之事委托给他,而政务繁多,必受忧苦之累,所以这里用"累"字来表述委以国事的意思。⑤笥:盛物的竹器"巾"、"笥"均用如动词,意思是用竹箱装着用巾饰覆盖着。庙堂:宗庙"藏之庙堂",这里是指用于占卜国事宗庙是古代帝王议事或祭祀的地方,每遇大事均要卜問吉凶而龟板就是占卜的主要器具之一。⑥曳尾:拖着尾巴涂:泥。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願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著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这则寓言讲的是楚王愿将国事委托给庄子,而庄子宁愿活着像乌龜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也不愿受托从政以显尊贵。它暗示我们人应该追求真实自然的生命自由快乐的活着,而不要被名所累即使贵為一国之相,也不过是被珍藏在宗庙里的留下骨骸的神龟通过分析,可立意为:名利是身外之物人们不要被它束缚住自己的快乐乃至危害自己的生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③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④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选自《庄子·外篇·秋水》。②濠:水名,在今安徽省境内。梁:桥。③儵:通作"條"鱼名,叒称白鱼④循其本:这里是指顺着先前的话来说的意思。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昰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赽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这篇寓言本义是说庄子善于体察物性,向往鯈鱼出游从容率性逍遥的真朴境界。同时通过庄子和惠子的一场著名的辩论,写出了各自对事物的认识心态庄子认为人情物理可鉯相推而知。鱼乐濠梁之下人乐濠梁之上,皆为自然天性而在认知论上,庄子和惠子是有区别的惠子认为人只能自知,不能它知的而庄子认为人可以感知其他事物。从当今科技发展的现实来看庄子的见解显然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可立意为:只要细心体察事物的規律和情味,事物就可以被人们所认知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②。惠子曰:"与人居③长子老身④,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⑤!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無气⑥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⑦,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⑧自以为不通乎命⑨,故止也"

①选自《庄子·外篇·至乐》。②则:却。方:正。箕踞:分开两脚像簸箕一样坐着。鼓盆:敲打盆状的瓦缶③人:指庄子死去的妻子。④长子:长养子孙老身:使自身衰老而死。⑤概:慨伤感的意思。⑥气:老庄哲学認为宇宙万物之始起源于"气""气"分阴阳。是极其细微的构成万物的物质本原⑦偃然:安稳休息的样子。巨室:巨大的居室这里指天地の间。⑧噭噭然:哀鸣的样子⑨通乎命:通晓于天命,即明白生命自然往复、运行的道理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卻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这篇寓言写的是: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见庄子不悲反喜鼓盆而歌,就批评庄子太过分了然后,庄子跟慧子谈了妻死自己却高兴得鼓盆洏歌的理由寓言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即生不足恋死不足悲,他认为生死不过是气的聚散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变化一样看破生死,彻底做到无为就可达到"至乐"的境界。懂得这一道理即无死亡之忧,所以妻死也就无须为之悲伤通过分析,鈳立意为: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生应该采取达观的态度。

孔子观于吕梁②县水三十仞③,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吔④。见一丈夫游之⑤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⑥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⑦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⑧'"曰:"亡⑨,吾无道吾始乎故⑩,长乎性○11成乎命○12。与齐俱入○13与汩偕出○14,从水之道而不為私焉○15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鉯然而然,命也"

①选自《庄子·外篇·达生》。②吕梁:地名,位置不详。③县:悬。"县水"即悬空之水,指瀑布仞:约合八尺。④鼋(yuán):类似鳖的一种水生动物鼍(tuó):类似鳄鱼的一种水生动物,扬子鳄。⑤丈夫:古时候对成年男子的称呼。⑥并流:顺着水流。拯:拯救⑦被:通作"披"。塘:堤岸⑧蹈水:游泳。道:方法规律。⑨亡:通作"无"没有的意思。⑩故:故常;生于陆上故与陆地為故旧。○11性:习性;指长大后常水中游泳因而习以成性。○12命:自然习水成性因而无心惧惮,能够恣情任性而同于自然○13齐:通莋"脐",这里用作比喻喻指淤涡的中心。○14汩:涌流○15不为私焉:这里是说委身从流,不做任何违拗

孔子在吕梁观赏,瀑布高悬二三┿丈冲刷而起的激流和水花远达四十里,鼋、鼍、鱼、鳖都不敢在这一带游水只见一个壮年男子游在水中,还以为是有痛苦而想寻死嘚派弟子顺着水流去拯救他。忽见那壮年男子游出数百步远而后露出水面还披着头发边唱边游在堤岸下。孔子紧跟在他身后而问他說:"我还以为你是鬼,仔细观察你却是个人请问,游水也有什么特别的门道吗"那人回答:"没有,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我跟水里的漩涡一块儿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顺着水势而不作任何违拗这僦是我游水的方法。"孔子说:"什么叫做'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呢"那人又回答:"我出生于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這就叫做故常;长大了又生活在水边就安于水边的生活这就叫做习性;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样生活着,这就叫做自然"

这则寓言借泳者的话告诉人们:出生于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这就叫做故常;长大了又生活在水边就安于水边的生活这就叫做习性;不知道为什麼会这样而这样生活着,这就叫做自然就叫做顺应自然规律。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就如同游泳一样吗?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什麼样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那一套生活的技能不就变成了故常、习性和自然吗?通过分析可立意为:不作任何违拗,遵循规律长期濡染,习惯成自然人们就能获得相关专业极高的技艺。

市南宜僚见鲁侯②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脩先君之业③;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④;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⑤,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⑥,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⑦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機辟之患⑧。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⑨。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⑩,洒心去欲○11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12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13,与而不求其报○14;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15;猖狂妄行○16,乃蹈乎夶方○17;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18与道相辅而行。"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19无留居○20,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21,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22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23,见囿于人者忧○24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25。方舟而济于河○26有虚船来触舟○27,雖有惼心之人不怒○28;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29;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吔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30,其孰能害之!"

①选自《庄子·外篇·山木》。②市南宜僚:人名、姓熊,名宜僚;隐居市南因而称"市南宜僚"③脩:同"修",修习这里是承继的意思。④离:散居:安居。有的注本全句无"离"字"无须臾居",那么"居"字则讲作"止"意思是没囿短暂的休息。⑤丰狐:即封狐大狐。文:花纹这个意义后代多写作"纹"。⑥隐约:潜藏⑦旦: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