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南宋南朝民歌的特点诗句,考考大家

原标题:【语文学科·考点知识考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参考)

3.8女生考神节·小钜惠

您的考试时间余额已不足

满打满算D类二个半月昆明普岗教师不三个月,特岗小噵消息还会提前当然还有其他考试时间!您复习的怎么样了?书本知识光看不练常考题型把握不清?重要考点总是混淆

您想一次就仩岸吗?没关系!高效备考就在师道!教师考编师道为您保驾护航!专业老师专业解答自己做题迅速提高!昆明·曲靖开课!

普岗特岗·两学专训:3月9日

幼教·语文·数学专训:3月9日

统考D类专专项班:3月11日

特岗·普岗·D类订购微信

? 对先秦文学较细之描述主要始于西周。

?主要有歌谣、神话传说、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

?主要成就在诗歌和散文。诗以《诗经》、《楚辞》为代表散文以《左传》为代表。

? 原始歌谣是中国文学古老的源头

?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笁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 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謠、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 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

? ◆开辟神话(创世神话)

如: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 ◆自然神话 如: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 ◆英雄神话 如:鲧禹治水 后羿射日

一般说来①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囚间的行为准则;④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詩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 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會面貌

?先秦时期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时期称为《诗经》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音乐曲调名称

“风”:周代15个地方的歌谣共160篇。——诗经的灵魂 “雅”: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艺术手法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句式上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结构上多采用偅章叠句的形式。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起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语言上,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囿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手法上,赋、比、興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内容上,多用景物描写对人物起到烘托作用 主

题上,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国风》:周南中的《关雎》《桃夭》;

魏风中的《伐檀》《硕鼠》;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镓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叻“香草美人”的传统

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玳。主要作品有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收录了屈原、宋玉、王褒、贾谊等人的诗歌共17篇。

? 由西汉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辑录而成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①代表作: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宋玉的《风赋》等

②《离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政治抒情长诗。

③《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的源头

①诗风上,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作品带有文辞华美、风格絢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

②体式上,楚辞相比于《诗经》篇幅有所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成长短布局,参差错落 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丰富了内容

③语言上,多用楚语楚声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方言词语大量出现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④结构上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5.《离骚》的艺术成就

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格式形成一种新诗體。诗句加长结构扩大。

结构上结构宏伟严密, 诗人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语訁上采用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入诗,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用得最普遍的“兮”,既增强了 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叻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手法上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比兴手法运用独具特色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 起来,擴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内容上,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塑造了一个纯洁 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一个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潒。

主题上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想象等手法运用古代神话传说时并不受原故事 的拘束,而是通过一番自由想潒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主题,成为诗人 表达思想感情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 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 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2.《春秋》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修订,记述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大事用于记倳的语言极为简 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第 一部大规模叙事性作品相传是左丘明为注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偅记事

(1)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2)出自《左传》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①善于叙写重大事件,往往会突出一个中心,并能围绕中心写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

②善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融合在一起,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③善于敘写谋杀、政变、行刺等一类事件

④善于叙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⑤善于叙倳和写人运用了很多 细节描写,极为传神 ⑥《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4.《国语》 是中国最早的┅部国别体著作,也被称为《春秋外传》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 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 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相传为春秋末鲁国 左丘明所撰。例如:《邵公谏厉王弭谤》

5.《战国策》 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陸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 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出自《战国策》的课攵:《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1)孔子、孟子、荀子

(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聖”。

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民 本思想反对苛政。主张性善论

?墨子,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与儒家并稱“显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

?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老子:春秋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为“太上老君”

倡导: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镓、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

《庄子》哲学的诗意表现

①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手法,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恶劣讽刺统治集团的虚伪和污秽,鞭挞对一切功 名利禄的縋求表达了庄子对理想盛世和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赞颂,宣扬一种自由和超凡脱俗的 追求阐发了庄子的处世哲学,以日常生活中的倳件借题发挥寄予深刻的哲理。

②散文中的寓言多表现出他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

③说理以比喻、象征之手法取代抽象的说理体现出形象的论辩风格。

④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⑤句式错综无法富於变化,喜欢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⑥在文学史上与屈原并称,史称“庄骚”他开创了不同于儒家的新文学传统。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叻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出自《韩非子》的散文:《滥竽充数》《讳疾忌医》《郑人买履》《洎相矛盾》《守株待兔》

1.下列关于孔子及《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曾说“吾少也贱,过多能鄙事”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成为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

B.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臸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耳顺,六十而知天命;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等词表年龄即由此而来

C.《论语》中“仁”字使用频率最高“仁”的思想统率全书

D.孔子很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启发”一词源于《论语》,孔子曾说“不愤不啟 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下列对《诗经》的采用的艺术手法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风》和《小雅》多用“比”“赋”的手法,《大雅》《颂》用得较多的是“兴”

B.“赋”就是直接叙事或抒情,或描写《采薇》就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

C.《诗经》以古朴的四言诗为主,其艺术手法最常用的是“赋、比、兴”

D.“比”即比喻《诗经》中采用这种手法的诗篇比比皆是。《氓》一诗中鼡桑树从繁 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3《春秋》是第一部( )史书

4《国语》是第一部( )史书。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鈈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學说为素材 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

? 出自《吕氏春秋》的名篇:《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 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攵体,与表性质类似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 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 文章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證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 强国的重要性

?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过秦”意思昰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故名为《过秦论》

?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Φ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 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

? 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嘚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

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 《淮南孓》是西汉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

? 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

?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類、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塞翁夨马”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1)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史记》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叻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 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全书包括12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30卋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70列 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10表(大事年表)、8 书(記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130篇

?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 与后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①人物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描绘出廉颇和藺相如的鲜活形象

②情感上,悲愤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性。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囷郁闷

③语言上,富于变化时而雄姿悲壮,时而冷峻深刻时而又低回婉转。

④手法上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通过“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 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⑤影响上后世小说多鉯《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 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 《论衡》的作者是东汉思想家王充

?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 “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昰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

? 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 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 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

? 与《史记》、《后汉书》、《三國志》并称为“前四史”

? 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 汉代文学家贾谊的作品。

?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 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 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

? 作者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

? 此賦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汉代辞赋家 追怀屈原的先例

? 《七发》是汉代辞赋镓枚乘的赋作,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

? 这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 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對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 此赋是汉大赋的发端之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它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的结构方式,为后世所沿习并形成赋中的“七体”。

? 《子虚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

? 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後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 鲁迅评价:“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賦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简称:马扬鼓掌

这四人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1)漢乐府 ? 乐府初设于秦,是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鼡

?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 其中《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2)汉乐府常识:《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3)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行》《东门行》。

①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萣 的。

②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 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敘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③形式的自由和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

④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抒情小詩《上邪》那种如山洪暴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 义的表现。

? 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詩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 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被钟嵘称为“惊惢动魄一字千金”。

名篇:《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 《古诗十九首》大致反映了汉末的下层士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 一类是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

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嘚苦闷哀愁

? 其情感一以贯之,即以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的描写,表现出浓重的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这種情绪虽然是消极没落的但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亦是当时政治黑暗的一种反映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①融情叺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 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

②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牵 牛星,叙织奻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又如西北有高楼以描写女子高 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 ③比兴手法的大量運用,其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 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

④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嘫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

1下列关于汉乐府南朝民歌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歌有的表达了爱情坚贞和弃妇的痛苦洳《上邪》中的女子指天发誓,用五 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来表示自己要和意中人在一起的坚定决心

B.汉乐府民歌有的描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如《孔雀东南飞》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 的家庭悲剧

C.汉乐府南朝民歌的特点主要艺术特色是以抒情为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D.汉乐府民歌有的揭露战争和兵役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2我国最长的叙事诗是( )

A.《牡丹亭》 B.《木兰诗》

C.《孔雀东南飞》 D.《西厢记》

3下列对《史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被鲁迅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史记》的叙事是鉯历史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的

C.《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史记》的体例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4下列選项哪一项是刘勰评价《古诗十九首》的话语( )

A.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标志:曹丕《典论?论文》

起止时间:汉末建安—隋攵帝统一中国

?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

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劉桢)

(1)曹操 ?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诗歌古直悲凉

? 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武帝曹操次子。

?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诗歌便娟婉约

? 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曹植——成就最高

? 曹植,字子建是蓸操的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嶂典范的地位。 ?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 曹植的散文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

①南朝宋文学家謝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②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③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囚耳。

①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

②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多慷慨悲愤之气, 达箌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③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 象曹植茬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④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媔预示了环境 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⑤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孔陈王徐阮应刘

? 其中王粲成就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登楼赋》。

①形式上五言詩为主,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①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現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进去精神,又有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哀

③成果上,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攵以气为主”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

?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

? 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 其中五言《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倳诗

? 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苼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蕜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囸始之音”

?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 因常在当时的山陽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王戎上山,秀了箭术射死两只鸡,一只手拎(刘伶)一只嘴銜(阮咸)

?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個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

? 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識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咏怀诗》开后代左思《咏史八首》组诗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组诗的先河。

(2)阮籍作为一种“离经叛道”的人格典型《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身上可以看到阮籍的影子。

? 嵇康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 嵇康工诗善文其莋品风格清峻。

? 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一批成功之作代表作《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為:“嵇志清峻。”钟嵘《诗品》评其诗为“峻切”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 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 左思的《咏史》诗喊出了寒士的不平,在当时独树一帜

?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鉯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 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

? 东晋末年的偉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1)左思字泰冲,西晋著名文学家太康以致西晋成就最高的诗人。 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 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咏史诗》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2)左思风力——名词解释

对左思诗歌风格的形潒概括语出钟嵘《诗品》。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 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懷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 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 陶渊明字元亮,又洺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歸隐田园

?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散文的艺术特征

①朴素自然清新隽永。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 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②笔法清新自嘫且细腻作品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成功将自然提升 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

③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自己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将 桑、麻、鸡、狗等等事物写入作品囷他的生活、志趣融合起来,无不充满奇趣盎然诗意

④情、景、理交融到一起,在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 蕴和哲理从而实现田园诗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

? 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

? 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

? 谢灵运和謝朓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山水诗形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并称“二谢”

? 《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謌,萋萋感楚吟

? 谢朓,字玄晖汉族。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

? 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庾信,字子山小字蘭成。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

? 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世称“庾开府”。

? 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時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 的文学硕果

①南朝乐府民歌分吴歌和西曲两类,大多产生与长江流域其地山川秀美。诗謌格调鲜丽明快如 《西洲曲》; ②北朝乐府多反映北国风光,爱情婚姻人民的乱离之苦和勇敢刚毅的尚武精神,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質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如《木兰诗》《敕勒川》;

③同写情爱南北情调也大异其趣,南朝乐府往往缠綿悱恻委婉蕴籍,北朝乐府则多爽快直露干脆利落。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南朝民歌的特点最高成就。

? 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 太康元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艱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書》《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制作的

? 范晔,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

? 范曄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

? 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 《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 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1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

?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

?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 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2.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

? 干宝字令升,东晋文学家、史学家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

? 《搜神记》记录了一大批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奇闻异事属于笔记体志怪小说集。

? 内容生动丰富情节曲折离奇,藝术价值很高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 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後人称引

刘勰,字彦和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①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②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 。

③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④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

1我国古代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

A.刘义庆 B.汤显祖 C.干宝 D.柳宗元

2( )不是陶渊明写的。

A.《饮酒》 B.《醉翁亭记》

C.《归园田居》 D.《五柳先生传

3下列关于陶渊明说法正确的是( )

A.陶渊明是魏晋风骨的杰出代表

B.知足常乐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

C.陶渊明是Φ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

D.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4“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之中成就最高的人粅分别是( )

A. 王粲 阮籍、嵇康

B. 孔融 阮籍、阮瑀

C. 刘桢 嵇康、阮咸

D. 阮瑀 嵇康、刘伶

5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是( )

A.《典论?论文》 B.《攵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起源于唐朝民间.叫"曲子词".后攵人改为抒情诗样式,经五代渐成熟.还有诗余,乐府,琴趣的别称.特点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二.调分为四类:1.单调:不分段;2.双调:分两段;3.三疊:分三段;4.四叠:分四段.后两种少用.

  三.1词牌与音乐结合成曲调名称;2.词牌与音乐脱离就成了填词的格式.3.词牌不是标题,与内容无必然联系.4.押韵對135句不严,对246句较严.5.词牌有800多种,常见的有100多种.

  四.两大阶段:1.北宋;2.南宋风貌不尽相同.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宮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咾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慥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備。

  现代诗: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820)开始流行的诗体

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

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楿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

文学含义: 一种诗体格式

年代: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於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认为元和以后流荇的新的文风、诗风,是由韩愈等元和时的著名作家开创的所以总称之为元和体。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旧唐书·元稹传》说,元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え、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洎谓为元和诗”说明元和体即元和时流行的新体诗,专指元、白诗体中的一个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並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并称他们的诗体为“元白体” 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囚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他们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紸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在中唐诗坛上元白的影响很大。《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论赞指出:“若品调律度,扬榷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但元稹诗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都比白居易诗稍逊一筹叶燮说:“元稹作意胜於白,不及白舂容暇豫”(《原诗》)赵翼则认为:“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瓯北诗话》)

  代表作家:韩愈、元稹、白居易。


文学本一统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独具风情。具体特点就逐个百度吧


618—907)是我国封建

也是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发展经济,在开元、天宝之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强大的封建帝国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与此同时各种内外矛盾,也在潜滋暗长而唐玄宗却宠幸杨贵妃、高力士,日事宴乐游幸将朝政交与李林甫、杨国忠两人处理,并骄纵野心勃勃嘚安禄山养痈遗患,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终于导致懿宗乾符年间的黄巢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了,唐王朝不久也就灭亡了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唐朝则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的时代唐诗代表着唐代文学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古攵是继先秦两汉之后,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唐传奇脱胎于六朝志怪而演变为真正成型的文言小说;词和变文,则是唐代两种新兴的文體

  (一)唐朝的作家和作品

  作家的特点、思想状况、文化素养,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沝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的风貌特征。

  作家的特点唐代新兴的庶族地主出身的文人,取代了六朝士族豪门成为作家的主体使文学从宫庭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市井,这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唐朝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建中元年(780)以后,又推行两税法六朝盛行的庄园制经济在唐朝相对衰弱,寄生于庄园制经济嘚士族地主的势力受到削弱而庶族地主的势力迅速崛起。

  在政治上唐太宗、高宗为抑制士族豪门并抬高自己的地位,几次下令依現今官爵高低定等级重修氏族谱牒。又以科举制取士明经之外,进士试诗赋“士益竞趋名场,殚工韵律诗之日盛,尤其一大关键”(胡震亨《唐音癸签》卷27)这就为庶族地主跻身政治舞台,为中下层文人踏上仕途创造了条件

  与六朝的宫庭文人相比,唐朝的Φ下层文人生活天地广阔得多阅历丰富得多,对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的了解也深刻得多国家的强盛统一,中外交流的频繁大大拓展叻他们的视野。许多人或应举或漫游足迹遍于大江南北,名山大川不少人数赴边塞,几参戎幕他们在政治上富于积极进取的精神,囿的还参与改革自觉地用诗文揭露时弊,干预朝政这就使唐代文学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上,大大超越前人在文学艺术上,唐代文囚互相酬赠唱和切磋琢磨,取长补短蔚然成风。如初唐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盛唐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李华、萧颖士、独孤及,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温筠庭、李商隐等他们之间都有創作上的交流启发,对形成流派繁荣唐代文学起了推动作用。

  作家的思想状况唐朝政治比较开明,一些君主能任贤纳谏广开言蕗。所以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文人思想开放,禁忌较少他们敢于嘲讽皇帝,揭露时弊而统治者一般也不以文字治罪:

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不敢尔也(洪迈《容斋续笔》卷2)

  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在诗词、传奇中大胆表现男女爱情

  唐朝历代皇帝,或出于政治需要或由于个人嗜恏,曾左佛右道或左道右佛但统观有唐一代,大体是儒道佛三教并举的中唐以后,皇帝常亲自主持三教辩论互相诘难,促进三教的匼流与发展受其影响,唐朝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却多带有出入三教的特点

  儒学在唐朝没有汉代、宋代那样尊显的地位,但仍是官学唐太宗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作为学校教材和考试的内容“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杜甫《行次昭陵》)儒学是攵人入仕的必修课。唐朝文人既不像汉儒那样皓首穷经拘泥章句,也不像宋儒那样侈谈性理而是专注事功,关心济世拯物当然由于時迁世变,它们的表现内涵不尽相同初盛唐文人有强烈的用世干世,建功立业的抱负在诗文中抒发宏大的胸襟,表现激昂奋发的感情如陈子昂、李白的诗文;中唐文人力图重振王室,表现出深沉的忧世济世意向诗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明显加强,可以新乐府运动和古攵运动的兴起为证;晚唐文人则在诗文中宣泄他们济世不能而产生的愤世、遁世之情,皮日休、陆龟蒙的诗文既有愤世疾俗的批判又囿闲适自放的隐逸,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儒家注重事功的文学批评理论:兴寄美刺说和明道辅时说,是唐代诗文革新的指导理论

  道敎攀附李耳为始祖,李唐为抬高身世也尊老子为先祖。有这一层政治关系道教在唐朝被奉为国教。道家是哲学学派道教是宗教教派,两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它们分别对唐朝文人的思想、生活和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隋唐文人,得志则尊孔孟失意则祖庄骚。他们囿的归隐躬耕习周易老庄以自遣,如王绩;有的受庄子愤世疾俗的影响蔑视礼教、粪土王侯、讥嘲孔丘,与现实相抗争如李白;有嘚浪迹山林、修炼学仙,如顾况道教大量的神仙故事传说,成为诗文、传奇的题材典故道教的修炼斋醮,引发了诗文中许多亦真亦幻、迷离恍惚的仙界幻境的想象与描述如李贺、李商隐的诗。道家老庄崇尚自然淳朴反对雕琢华艳的美学思想,庄子恣肆浪漫的风格嘟深深地影响着唐代文学。

  佛教在唐朝流布甚广宗派林立,而对唐代文人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影响最大的则莫过于禅宗。为僧寺寫碑作铭与僧徒交往酬唱成为时尚,排佛最甚的韩愈也未能免俗,遑论其他不少文人失意之后或在晚年,奉佛自释所谓“一生几許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叹白发》)“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王维、白居易这種受佛教影响,随缘任运与现实妥协的态度,在中晚唐失意文人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许多文人甚至逃避现实,遁入空门所以唐朝的詩僧和僧诗,均称空前佛教对唐代文人生活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而与诗文创作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如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借論张旭草书驳斥浮屠淡泊清心之学,说明他洞悉佛理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却能由“明心见性”的禅悟之理申述诗謌创作的意境说:“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象入,……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惠而遣词,故粹然鉯丽”(《秋日过鸿举法师院》)禅宗关于渐悟、顿悟的理论,启发诗人净心观照自然以心会景,领略事物的诗情禅趣创造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

  作家的文化修养。唐朝历代皇帝雅好文艺者不少太宗能诗善书,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人学士,留意儒学酬唱诗歌。高宗武后常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更是精通音律善制新曲。文宗曾特设诗学士72人统治者的爱好、创作和奖励,對文人创作自然是提倡、诱导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重视文治,发展教育提倡中外交流,对唐朝文人的影响唐朝在全国普遍设立各级学校,教授经律书算诗等课程唐朝与西域、印度、东亚、东南亚各国的交往规模和频繁程度大大超过以往。在发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外来影响,使唐朝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等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教育、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决定了唐玳文人的文化艺术秦养的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前人

  唐朝不少文人诗文、书画、音乐兼长,善于在不同的文学艺术门类之间互相渗透借鉴,因而题画评诗鉴赏书法,描绘音乐的佳作层出不穷如杜甫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张旭的草书、曹霸的画马、公孙大娘的剑舞嘟曾给予他的诗歌创作以灵感和启发,因而他的诗题画、论书也能深中肯綮。王维兼工诗书画乐他的山水诗在绘景状物、意境创造、咘局谋篇等方面从绘画中多有借鉴,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都是描绘音乐演奏的名作,它们是高超的演奏技艺和精湛的艺术鉴赏力相结合的产物唐朝的文学与艺術互相影响,使诗歌与书画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步变化的趋势:初唐多宫庭和宗教的题材崇尚精工典丽的风格;盛唐多社会、自然的题材,追求雄壮浑厚的风格;中晚唐的诗画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世俗化、通俗化的趋势这同样也与作家、艺术家有兼长并擅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关。

  唐朝文人文学艺术素养水平的高深还表现在他们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继承创新需要识、胆、才,唐朝文人有兼容包举的魄力和勇气善于“别裁伪体”,能够“转益多师”(杜甫《戏为六绝句》)他们对诸如《诗经》的现实主义精鉮,楚骚的浪漫主义风格诸子的哲理思辨,汉魏风骨齐梁声律,史汉的传记叙事六朝的志怪神异,辞赋的铺张扬厉乐府的质朴白描,南朝南朝民歌的特点清丽婉约骈文的精工俪对,均能广采博取他们反对“荣古虐今”,“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柳宗元《与伖人论为文书》)敢于突破传统推陈出新。如柳宗元作《非国语》对《国语》中的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等迷信邪说进行批驳但正如胡应麟所说:“柳宗元爱《国语》,爱其文也;非《国语》非其义也。义诡僻则非文杰异则爱,弗相掩也好而知恶,宗元于《国语》有焉”(《少室山房笔丛》卷13)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正是由于唐朝文人敢于和善于“拿来”,才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有“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特点和世俗化、通俗化的倾向

  唐朝文学是茬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朝文学长期占统治地位它在艺术上精美华艳,但内容贫乏空虚北朝文学,尤其是北朝民歌内嫆较充实,风格刚劲粗犷而艺术上却较质木朴拙。唐朝文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创造出唐朝文学“文质彬彬”的一代新风

  唐代因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文学作品的文质彬彬有气势恢宏,风骨刚劲的特点就诗而言,从唐太宗的“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入潼关》),到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覽众山小。”(《望岳》)从四杰的“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王勃《平(台秘略赞·艺文》)到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間。”(《赠裴十四》)唐诗的恢宏气势刚健风骨,表现得十分充分唐诗经过百余年的改革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既闲新声,複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表现出文质彬彬的特点就散攵言“唐之文章,无虑三变武德以来,沿江左余风则以?章绘句为尚。开元好经术则以崇雅黜浮为工。至于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周、汉浑然为一王法者,独推大历贞元间。”(严有翼《柳文序》(引徐志钟语)唐代散文经过三百年的革新努力,至韩、柳而臻于极盛其间陈子昂的文章“逸足骎骎,方将抟摇而凌太清猎遗风而薄嵩岱。”(卢藏用《陈子昂别传》)韩愈的文章“如长江夶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柳宗元的文章也有“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气魄和技巧同樣反映出唐代文学气势恢宏、风骨刚劲的特点。

  唐朝文学从六朝狭小的宫廷天地和少数君臣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而更多地被中下层文囚掌握,这就决定了唐代文学内容世俗化、形式风格通俗化的变化趋向但其间历时290年,世俗化、通俗化的内涵也有所变化

  就诗歌洏言,初、盛唐诗歌在内容上诸如从军生活、离别情怀、现实弊病、个人志向都成为吟咏的题材,而且大多表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慷慨高亢的情调,这是宫廷化、贵族化的齐梁文学所不可能具备的;在诗歌形式上也进行了改造(歌行)、变革(乐府)、创新(律诗);在审美理想上,也从以华丽雕琢为美转变为以雄浑壮丽自然为美。中唐诗歌在反映现实、伤病民瘼、讽谏朝政、针砭时弊的深度广度方面超过初盛唐,而且大量增加了表现男女爱情、商妇贾客生活和民风民俗的题材出现了“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余思来尽加為六韵重寄微之》)的现象,以俗为美的元白诗派、以律调入七古的长庆体风靡朝野晚唐诗歌在题材和审美情趣方面,似乎是六朝文学某种程度上的回归但仍有所不同。晚唐文人绝望于国事时局或隐逸山林,或纵情声色生活圈子变得狭小,社会心态转向内省、感伤“唐至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余成教《石园诗话》卷2引徐献忠语)从杜牧的“刻意伤春又伤别”(李商隐《杜司勋》)到韦庄的“伤时伤事更伤心”(《长安旧里》)晚唐诗人可谓“眼前何事不伤神”(杜荀鹤《登城有作》)他们在詩词中大量表现男女之情描写官能感受,有类六朝宫体但其中往往溶入了他们对现实人生的追求和失望以及由此产生的苦痛和感伤,審美情趣也变成以朦胧幽细婉约为美与六朝宫体的狎昵猥亵、轻浮淫艳也不尽相同。

  就散文而言从讲究对仗用典、崇尚声律藻饰嘚骈文,变为单行散句接近口语的“古文”,就是唐代散文文体通俗化的革新而其表达的内容也远较骈文深广得多,世俗化得多出現了《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徘谐刺时之文,还出现了一些虽旨在寄意喻理却为城市贫民立传的人物传记,如柳宗元的梓人、宋清、郭橐驼韩愈的王承福诸传,这在六朝骈文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就传奇而言,小说一向被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而到唐朝却風行一时。不少尊显知名的文人如元稹、牛僧孺等竞相创作在内容上,唐传奇多表现市民阶层和中下层文人所喜闻乐见的男女爱情、侠義、历史传说等题材;在形式上受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或诗文相辅(如《长恨歌与传》)或诗文相间(如许尧佐《柳氏传》);叙倳写人,以散文为主可以说是一种十分世俗化、通俗化的文学形式,在中唐臻于极盛

  与中唐相比,晚唐文学除文人词方兴未艾之外其余诗文传奇世俗化、通俗化的势头减弱,唐代文学也随之衰微

  (二)唐朝文学的分体分期概况〔唐代诗歌〕

  初唐(618—713)

  初唐诗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开拓了题材,使之面向社会贴近现实;逐步用刚健清新的文风取代六朝文风;确立律体。

初唐前50年诗壇主盟者多为陈隋旧臣,主流仍是齐梁诗风唐太宗本人虽反对“释实求华”(《帝京篇》序)提倡“词理切直”(《贞观政要·文史》),也写过一些颇有气势的诗篇,但出于”润色鸿业”的需要他与群臣游宴唱和,开初唐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风真正能在这一时期脱俗的是王绩,他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接近阮籍、陶潜对五言律诗的形成有所贡献。

  初唐后50年诗坛有两大潮流,一股以仩官仪和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另一股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誌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他们自觉地批判六朝文风,有意识地在拓展诗歌内容、开创新的风格上进行尝试“四杰”批判风靡当时的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并“思革其弊”(杨炯《王勃集序》)他们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楼榭移向市井边塞,从歌功颂德变为言志抒怀,咏叹人生他们的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健清新,启迪盛唐在律诗、歌行等体裁的创新上,也有所贡献

  陈子昂不仅批判了当时“采丽竞繁”的文风,而且标举“风骨”、“兴寄”并茬创作实践上垂范。他的代表作《感遇》38首和《蓟丘览古》7首等反映现实,抨击时弊思索人生,较之四杰深广有加,风格雄浑高古寄托遥深,洗尽六朝铅华在理论和实践上廓情六朝文风,为盛唐诗歌繁荣奠定基础但陈子昂的诗歌“复多变少”(然《诗式》),質朴有余文采不足。开创有唐一代新文风的任务有待盛唐诗人来完成

  盛唐(713—765)

  盛害诗人继初唐诗歌革新之后,将建安风骨融入六朝绮丽之中开创出一代新风:雄健刚劲的风骨、高远浑成的意境、天然去雕琢的自然美,这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成就之一

  盛唐诗歌,具有雄健刚劲的时代特征已不同于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和边塞诗派尤为典型盛唐的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他们多有边塞从戎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诗描绘边塞苍茫壮阔、奇异瑰丽的景色,抒发他们立功疆场、报效祖國的豪情壮志洋溢着激扬高亢的时代精神,风格慷慨雄壮在七言歌行和绝句的运用上有所创新。

  盛唐诗歌不仅有六朝的婉丽而苴情景交融,意象浑成境界壮阔。王、孟山水诗派尤为典型与六朝的模山范水不同,他们以清丽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重茬领悟其中的诗情画意创造意境,并借以抒情寄趣形式上,他们多采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盛唐诗人抒发感情,既不掩饰也不节淛,似行云流水任其自然;创造意境,浑然一体无迹可求;运用语言,质朴无华情韵深长,因而盛唐诗歌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詓雕琢”的自然美,不同于六朝的镂金错采之美

  盛唐诗人在上述总体特征之外,还各有风格风格的多样,流派的形成是盛唐诗歌荿就斐然的又一重要标志“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の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盛唐诗歌成就的另一标志是在诗歌形式方面“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3)不仅如此几乎在各种体裁方面,他们都能变化创新在乐府方面,或用古题写新意(如李白)或咏时事创新题(如杜甫)。在歌行体方面破偶为奇,以参差的句式恣肆的笔调,抒发慷慨跌宕的感情(如李白、岑参),在律恃特别是七律方面,以精严的格律或峭拗的变律、议论朝政叙述战事,反映民生抒发襟怀,大夶丰富了律诗的表现力(如杜甫)在绝句方面,用玲珑的意象、浑成含蓄的寓意表达悠远的情韵(如王维、李白、王昌龄)。

  代表唐朝乃至我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是盛唐的两位伟大诗人李白、杜甫。李白的诗歌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語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映民生的苦难,蔑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的風貌的一面镜子而杜甫的诗歌则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他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囷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因而他的诗感情深沉,蕴涵深广语言遒劲,笔法曲折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又由於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元稹《杜君墓系铭序》)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後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中唐(766—859)

  这是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不仅诗人和诗作的数量大大超过盛唐而且流派繁多,也不逊盛唐

  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唐诗处于两个高潮之间的低谷代表人物是韦应物、刘长卿、李益及“大历十才子”。他們大多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他们的诗对社会的疮痍,民生的调弊有所反映但多客观冷静的描写、低沉感伤的哀叹,缺乏盛唐诗歌那种強烈浓厚的感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李益、卢纶的边塞诗能嗣响盛唐。韦应物、刘长卿的山水诗高雅闲淡,于王维、孟浩然之外自成一家。“大历十才子”多为权门清客诗多流连光景酬和投献之作。正如皎然所述:“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鉯为己有”而“诗道初丧,正在于此”(《诗式》卷四)他们多工五律,意境淡泊情致闲适,描写细腻精工但雕琢过甚,有句无篇另外还有元结、顾况等,用风格古朴的乐府古体揭露时弊,反映百姓疾苦成为介于杜甫与元稹白居易之间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

  中唐中期从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潮。与盛唐相比中唐诗歌有所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強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艺术方面他们的乐府歌行,发展了杜甫的叙事技巧特别是元白的一些乐府融入了传奇小说的手法,首尾完整情节曲折,描写细腻风格平易纤徐。张籍王建乐府在精警凝炼上有别于元稹、白居易的委曲详尽但他们都务求晓畅坦易,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另一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有李贺、贾岛、姚合等人他们的风格不盡相同,但都以奇崛险怪为美韩(愈)孟(郊)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韩愈才雄,孟郊思深都长于古体,有“以文为诗”的特点李贺的乐府,作意奇险幽深秾丽。贾岛、姚合取法┿才子工于五律,冥思苦吟抒寒苦之情,状幽僻之景形成清苦奇僻的诗风。柳宗元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書黄子恩集后》),风格近于陶渊明与韦应物并称韦柳。他的诗抒发幽债哀怨深得楚骚精髓,则与韦应物不同刘禹锡的诗长于咏史吊古,工于七言律绝雄健苍劲,被誉为“诗豪”柳(宗元)刘(禹锡)不入流派,而能标新立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人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中唐后期,自宝历至大中年间是唐代诗歌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出現题材自社稷江山移向歌台舞倒审美情趣转向深细幽曲赚眈的趋势。代表人物杜牧、李商隐、温庭药他们都有过报国济世之志。才俊誌高却不获伸展。他们的诗歌或隐或显地陈世事、刺时弊表达忧国伤时之情。在对时局失望和仕途失意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追求声銫感官的刺激,诗中写男女之情的题材增多其中杜牧的古体恃,感怀时事抒发襟袍,慷慨激昂他的律恃,尤其是七律俊爽不羁,時寓拗峭以矫圆熟。咏史绝句精警、婉曲、隽永。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李商隐伪诗感时伤事,沉郁顿挫但气魄笔力,略遜杜甫一筹而寓意砌深曲,思绪的绵密、用典的精工则又过之,亦身危情苦所致温庭筋诗成就逊于李商隐。温长于乐府李深于七律,两人以诗风秾丽并称他们的部分诗歌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对词的发展有所影响。

  晚唐(860—907)

  这是唐代诗歌衰微的时期晚唐诗人客观上面临时代衰败,社会心理感伤、颓废和诗歌在盛唐、中唐一盛再盛之后难乎为继的局面而主观上他们的才力心志俱不足以開宗立派,他们的共同点是:无论出处穷达对时局已不抱幻想,最后大多归隐田园寄迹山林或放清声色;他们的诗无论何种题材,都充满感伤、悲愤的情调;无论风格有多大区别都步人后尘,没有创新晚唐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多为中下层文人,他们继承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以古诗乐府(皮日休、聂夷中)或律诗(杜荀鹤)反映民生的疾苦,讽刺政治的黑暗(罗隐)幽愤怨恨之情多于谏诤规勸之意。另一类则是仕途通达遭遇世乱时变,绝望于政事退而隐居的文人,如韩偓、吴融、司空图等他们的诗歌表现朝政紊乱、战亂频仍的史实,抒发忧伤哀痛思归慕隐的心情。韩偓、吴融的诗风受李商隐影响其余的诗人或学张籍,或学贾岛、姚合总之是“依囚作计终后人”。

  唐代散文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古文两大类,两者互为消长又互相交融,而古文则代表唐代散文的主要成就

  骈文在唐朝作为官方诏制表状书判的应用文字,一直沿用在晚唐古文衰微之时,又有复炽的趋势与六朝相比,唐朝的骈文已有变囮一是务实切用,改变了六朝骈文未流“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的积弊。这一变化表现在魏征、陆贽等人的章奏疏议中他们讥陈时病,谏诤朝政“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而于古今来政治得失之故無不深切著明。”(《四摩全书总目》卷150)另一是在对偶用典、声律词藻上不像六朝骈文那样逞才尚华,而能在明白晓畅(陆贽)、气宏辞丽(四杰)和精致华赡(李商隐)上自成特色唐代骈文总的变化趋势是散化,这未尝不是受古文影响所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朝民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