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讣堂禅之云去斑效果怎么样有效果吗?姐妹们谁用过?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乾隆为何不肯放过张廷玉?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不过其当政之初却是手忙脚乱,因为雍正的驾崩过于突然令其接班极为仓促,年仅二十五岁的他几乎没有政治经验,也完全没有做好当皇帝的准备。
  不过,好在雍正给他留下了鄂尔泰、张廷玉两大重臣,在后者的帮助下,乾隆才得以顺利接管朝政并及时的稳住阵脚。
  张、鄂二人为官数十年,以其对各级官僚体系及朝政运作的熟稔程度,对乾隆初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让乾隆感到不满的是,随着鄂尔泰、张廷玉两人地位的不断上升,其身边也日益形成利益小集团。以鄂尔泰为例,其子侄辈多半为总督巡抚,如鄂容安为两江总督,鄂弻为四川总督,鄂宁为云贵总督,鄂昌为甘肃巡抚,鄂乐舜为山东巡抚,可谓满门显贵,家族势力也大为膨胀。
  张廷玉的情况也比较类似,其家族子弟多为达官要职,如其弟张廷璐曾任礼部侍郎,其从子张若溎曾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长子张若霭官至礼部尚书,次子张若澄为内阁学士等。此外,桐城张、姚两姓为当地大族并世代联姻,时称“天下缙绅,张、姚二家占尽其二。”
  鄂尔泰、张廷玉是雍正遗诏中指名要配享太庙的重臣,其在位日久,位高权重,即便二人并无植党企图,但其身边总少不了趋炎附势之人。大臣们各怀揣度攀附之意,由此分出派系,彼此争权夺利。
  大体而言,鄂尔泰一派主要以满人督抚为主,另有尹继善、史贻直等朝中大僚;而张廷玉的支持者多为科举出身的汉人官僚,其中不乏朝中九卿及地方督抚。颇具讽刺的是,雍正生前最恨朋党,而其最信任的两位大臣在乾隆朝后竟然成了两大朋党之首领。倘若雍正地下有知,或许也只有尴尬苦笑了。
  对于鄂、张两党,乾隆也是心知肚明,其采取的策略是“擒贼先擒王”,矛头直指其首领。首先被打击的是鄂尔泰,其部分原因是鄂尔泰为人傲慢,行事张扬,加上结党营私的吃相外露,因而被乾隆多次降旨“严行申饬”。乾隆六年(1741年),御史仲永檀参奏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鄂善,鄂尔泰及其长子鄂容安相继被卷入,乾隆甚至放出如此狠话,“鄂尔泰应该自思: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独不能重治你的罪么?”战战兢兢数年后,鄂尔泰于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总算是福大命大,不但保全了名节,而且还顺利地配享了太庙。
  相比而言,张廷玉就要老道圆滑多了。如时人所说,“张文和(即张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画喏坐啸,目击狐鼠之横行,而噤不一语。”张廷玉也不去管它,笑骂任他笑骂,他只想当个太平宰相,正如他的那句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静静地致仕荣归,这辈子也就算功德圆满,再无他求。对此,乾隆也觉得有些过分,说“张廷玉善自谨而近于懦者!”
  张廷玉的这种状态,说好听一点叫稳重平和,说难听点就是不思进取,这让雄心炽烈、急于表现的乾隆当然感到不满。这时,鄂尔泰的去世倒是个好时机,乾隆乘机调整中枢,三十出头的青年权贵讷亲被任用为军机大臣,而且位列于张廷玉之前,这让后者心中多少有些尴尬而不自在。
  一年后,乾隆又下谕旨,称“大学士张廷玉服官数十年,今年逾古稀,每日晨兴赴阙,未免过劳,朕心轸念。嗣后可仿此意,不必向早入朝。”换言之,张廷玉已经被排除在核心圈外,其地位的急剧下降已成事实。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岁月不饶人,自然规律不能抗拒。乾隆三年(1738年)后,张廷玉自感精力大不如前,看文件眼花,写字打颤,正如他在请辞兼摄吏部的奏折中说的,“今犬马之齿六十有七,自觉精神思虑迥不如前,事多遗忘,食眠渐少。”不过这次却被在位未久的乾隆给驳回了。
  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廷玉最看重的长子张若霭突然病故,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张廷玉无疑是一沉重的打击。此后,张廷玉的精神状态急转直下,如《啸亭杂录》中说的一个笑话:张文和公晚年颇以谦抑自晦,每遇启事者至,动云:“好、好。”一日,有阁中胥吏请假,公问何事,曰:“适闻父讣信。”公习为常,亦云:“好、好。”舍人等皆掩袂笑,而公未觉也。
  乾隆九年(1744年),张廷璐告老还乡时,张廷玉作诗送别。在诗中,张廷玉对老弟的退休归里颇感羡慕,而对自己能否顺利引退则似无把握。诗末两句,张廷玉希望自己返回故里时,老弟能在家门口“拄杖花前一笑迎”,兄弟俩把酒话旧,共度余年。不过,这只是他的美好愿望,因为张廷璐在回乡次年即因病去世,而张廷玉的引退问题则屡经波折,几成噩梦。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趁着入宫赴宴的机会向乾隆提出致仕的请求,说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说到动情处,其“情辞恳款,至于泪下。”张廷玉本以为,自己主动让出位置,乾隆会心领意会,顺势推舟,以便安排新人上岗。但他没想到的是,乾隆仍拒绝了其请求,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张廷玉听后争辩说,宋、明两朝也有配享大臣乞休回家的,如明太祖时期的刘基等。更何况,七十悬车乃古之通义,老子曾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而引退,于国于臣都是好事。
  张廷玉的话让乾隆听了很不痛快。要知道,刘基求归是朱元璋猜忌功臣的结果,张廷玉以此为例,岂不是把自己也当成了朱元璋那样的刻薄寡恩之主?作为朝中重臣,一身任天下之重,岂能以艰钜自诿,而以承平自逸?如果七十必令悬车,又何来八十杖朝之典?如必以泉石倘徉,高蹈为适,独不闻武侯鞠躬尽瘁之训耶?
  话说到这里,张廷玉也不敢再辩了,只得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眼看老臣流涕,乾隆也不好怎么样,当日之辩无果而终。退朝后,一向争强好胜的乾隆觉得道理没有说清,于是又在次日发布长篇谕旨,将这番争论公布于天下。
  谕旨中,乾隆一下就把此事提到了“君臣大义”的高度,说“为君则乾乾不息,为臣则蹇蹇匪躬,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张廷玉身为老臣,“不独受皇祖、皇考至优至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余年眷待之隆,亦不当言去。即令果必当去,朕且不忍令卿遽去,而卿顾能辞朕去耶?”
  乾隆又说,如果有人参奏张廷玉恋栈要职而求去,这尚可理解;无人参奏而自行求去,则有违君臣大义。为人臣者,断不可存此心;如预存此心,必将漠视一切,君臣间泛泛如秦越人之相视矣!如此,年至则奉身以退,谁又肯为国尽心出力?“此所系于国体官方、人心世道者甚大!”更何况,“我朝待大臣恩礼笃至,而不忍轻令解职。大臣苟非隆老有疾,不轻陈请,恐不知者反议其贪位恋职,而谓国家不能优老。”
  最后,乾隆还是对此事做了一定的妥协,令张廷玉不必兼理吏部的所有具体事务,改由大学士来保兼管吏部事。
  高阳在《柏台故事》中说,乾隆之所以不准张廷玉退休,原因有二:一是担心张廷玉回到桐城故里后,以其肚子里的存货,如雍正继位及弑兄屠弟,杀年羹尧、隆科多灭口等秘事恐怕会流传民间;二是乾隆认为张廷玉虽然祖籍桐城,但其家数代为官,自小“长于京邸,子孙绕膝,原不必以林泉为乐”,在京城同样可以“从容及仗,颐养天和”。
  高阳之说也不是全无道理,不过其所说的秘事未必是真,而以张廷玉的谨慎性格,所谓秘史外传也没有得到事实的证明。如以乾隆的个人角度来看,张廷玉很可能是因为他在朝中受了冷落、心生不满所致。而且,张廷玉一再乞休的做法明显表明,他对自己的忠诚和个人感情远不及对父皇雍正,这才是让乾隆感到十分生气的原因所在。
  此时的张廷玉,运气也有点背。在乞休被拒不久,因为孝贤皇后的突然去世,乾隆性情大变,大清官场人人自危,张廷玉也不能例外。当年九月,乾隆《御制诗集》刻本刊行后,由于其中讹误甚多,作为总裁官的张廷玉被交部议处;十月,翰林院所撰的孝贤皇后冬至祭文中用“泉台”一词不妥,张廷玉作为撰文人之一,也被罚俸一年;十一月,张廷玉等又因拟写票签错误而被交部议处,最后被销去二级。
  拟旨、文字原本是张廷玉的优长,但乾隆偏要在这个问题上一再挑刺,这让张廷玉难免有“伴君如伴虎”之惧。张廷玉做了一辈子的官,一直以来都是顺风顺水,基本没犯过什么错,但要是事到终了而晚节不保,那前面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一场春秋大梦。想到这里,张廷玉渴望退隐的念头也就越来越强烈,及时抽身退步,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就成为他余生最大的愿望了。
  乾隆十三年的风波日渐退去后,张廷玉终于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在次年十一月的一次君臣谈话中,乾隆发现张廷玉这一年多来的变化太大了,其思维明显迟滞,说话也时常颠三倒四,昔日警敏周密之能臣,已成老态龙钟之颓势。有见于此,乾隆心中也不免感叹,岁月无情,概莫能外!
  召对结束后,乾隆顺便问起其身体状况,张廷玉趁机详陈衰疲之状,并试探性地提出退休请求。这次,乾隆总算动了恻隐之心。数日后,乾隆发布谕旨,称张廷玉“自今年秋冬以来,精采矍铄,视前大减,……夫座右鼎彝古器,尚欲久陈几席,何况庙堂元老,谊切股肱。然亲见其老态日增,强留转似不情,而去之一字,实又不忍出诸口”。之后,乾隆命人将谕旨送到张府,让张廷玉自择去留。
  按乾隆的设想,老练过人的张廷玉应该明白自己的意思,回奏时应一面陈述自己老病不堪,难于支持,另一方面又犬马恋主,不忍离去;这样的话,乾隆才好顺水推舟,做出关心老臣的姿态,特命其荣归故里,优游泉林。如此,君臣应对才算是干净漂亮,成就一段佳话。
  但是,让乾隆大失所望的是,张廷玉见旨后喜出望外,当即上奏谢恩,“请得暂辞阙廷,于后年江宁迎驾。”事已如此,乾隆也看出张廷玉一来是求去心切,二来也确实是老了,已不复当年的精明。既然这样,就放他走吧!
  为此,乾隆再发谕旨,说“大学士既陈奏恳款如此,应加恩遂其初愿,示朕优老眷旧,恩礼始终之意。著准以原官致仕。”此外,“伯爵非职任官可比,仍著带于本身。”因为此时正是严冬,乾隆又安排张廷玉在明年春天启行,届期另颁恩谕,南巡时也可相见。谕旨最末,乾隆还展开联想的翅膀,说十年之后,“朕五十正寿,大学士亦将九十,轻舟北来,扶鸠入觐”;届时,君臣重逢话旧,“成堂廉盛事,不亦休欤!”
  按说,张廷玉的一生仕业到此算是划上圆满的句号了。但鬼使神差的是,张廷玉这时又想起了“配享”问题,这问题不解决,他走也走得不安心。是啊,此前乾隆在谕旨中说过,“从祀元臣,岂有归田终老之理”,而自己的对头、文渊阁大学士史贻直等人也曾参奏自己不当配享,这万一回到故里而失去配享荣誉,未免有些太过可惜了。
  辗转数日后,张廷玉在儿子的搀扶下进宫面见皇帝,请求以一言为券,保证自己死后能配享太庙。如此惊人之举,若是换到以前,张廷玉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
  乾隆听了张廷玉的哀哀请求后也是惊诧莫名,继而十分不快。他万万没想到,张廷玉竟然会得寸进尺,所言所行迹近要挟,竟然要皇帝写保证书!且别说自己没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打算,就算有,那也容不得张廷玉指手画脚啊?张廷玉这么想、这么干,明摆着就是信不过他嘛!
  想到这里,乾隆真是差点把肚皮气爆。但到最后,他还是忍住了这口气,算了,好事做到底,不跟这老糊涂计较了。毕竟,张廷玉是三朝老臣,雍正遗诏“保其始终不渝”并令其配享太庙,就算不看张廷玉的面子,也要顾及父皇的面子吧。
  当然,身为皇帝之尊,保证书是不能写的,不过可以破例再开一次恩,以诗为券,算是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当晚,乾隆越琢磨越不是滋味,于是他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给张廷玉,曰: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乾隆诗中的情绪是明显的,不过得了保证的张廷玉在兴奋之下竟没看出其中的毛病,他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按理,张廷玉在次日应亲自进宫谢恩,但或许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加上天气严寒,第二天他竟未能亲自赴宫而只是命其子张若澄代其前往到宫门谢恩。而正是这一小小的疏忽,结果惹来了漫天的大祸。
  就像压力锅一样,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并非一日,这次一再加恩、再三容忍,而张廷玉却并不感恩,甚至连基本的礼节都如此轻慢,这下乾隆的愤怒算是到了临界点了。其当即命军机大臣拟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这下,张廷玉知道麻烦大了,他也顾不上严寒和病体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宫中磕头认罪。
  但是,乾隆的火气更大了。因为事情太清楚了,令其明白回奏的谕旨还没发到张家,张廷玉却已经知道内情,天还没亮就赶来认罪,这不是明显有人走漏风声,暗通信息吗?军机处一向号称严密,如此以往,这还得了?
  于是,乾隆将张廷玉当面痛骂一顿后,当晚又亲自缮写了一篇上谕,大加痛斥。接着,乾隆又开始追究军机处泄露消息的责任。
  被责之后,张廷玉回奏称“十三日实因心恐谢恩稽迟,急欲趋阙泥首,是以向早入朝,并未先得信息。”看到这里,一向爱较真的乾隆又不高兴了,说如果十三日“因风寒严劲,步履不前,则次日何尝不寒?且何难于谢恩摺内声明?……是日承旨系傅恒、汪由敦二人,以二人并论,则非汪由敦而谁?”
  汪由敦为张廷玉说情固然不假,但乾隆心想这事也可能错怪好人,于是又给自己留下余地,说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不是汪由敦送信,那也必定是军机处司员、中书等有人送信。张廷玉在军机处任职二十余年,这些人都是他的属员,暗通消息也在情理之中。此事若严加审讯,不难查个水落石出。不过,朕自即位以来,一再包容张廷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这事遽兴大狱也大可不必。但有一点必须搞清楚了,朕绝非可以随意朦混了事的人,且张廷玉摺内于汪由敦不涉一字,明系避重就轻,其荐汪由敦,非以爱之而实害之也。如今汪由敦已经被革职留任,张廷玉也自请交部严加议处,那好,就交付廷议,看看大臣们作何公论。
  皇帝定了调,大臣们当然心领神会,廷议结果是“张廷玉除不准配享外,应革去大学士职衔并伯爵,不准回籍,留京待罪。”对此,乾隆很是满意,说张廷玉之罪,“固在于不亲至谢恩,而尤在于面请配享”,试问他为何非要朕“一言为券”?明摆着就是信不过朕,这才是朕最生气的地方!试想太庙配享的都是功勋卓越的元老,张廷玉何德何能,有何功绩,可以和那些元勋相提并论?鄂尔泰还算有平定苗疆的功劳,张廷玉所擅长的,不过是谨慎自将,传写谕旨,所谓“两朝纶阁谨无过”罢了!
  说到这里,乾隆总算把自己压了多年的真心话说出来了:“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其配享实为过分。而竟不自度量,以此冒昧自请,有是理乎?”
  骂也骂了,真心话也说了,感觉舒畅的乾隆又开始扮好人,说张廷玉虽然不配配享,但看在他是耆旧大臣并蒙皇考隆恩异数的份上,这次也不跟他计较了。说到底,配享是先皇所赐,这个朕不能改,但伯爵是朕所赐,张廷玉既对朕毫无感情,那也不必给他,“着削去伯爵,以大学士原衔休致,身后仍准配享太庙。”至此,张廷玉乞休与配享之事算是告一段落。
  从此事件也可看出,乾隆对张廷玉的看法与父皇雍正大为不同,而其中也彰显了两人性格的极大差异。平心而论,雍正为人毅定阴鸷,但其性格中却有着天真任性的一面,其施政处事常有冲动急躁之举,而张廷玉办事周密细致,耐性极好,两人恰好互补,因此君臣相得,十分融洽。在雍正看来,张廷玉不仅有才华有能力,而且品德高尚,忠于人主,称之为“纯臣”也不为过。
  至于乾隆,情况就不一样了。张廷玉是精明人不假,但乾隆同样是精明人,一样的世故,一样的玲珑多窍。所谓“同类相斥”,乾隆一眼就看出了张廷玉身的“巧”和“滑”。在其看来,张廷玉表面上勤勉尽责,背后却心机极深,很多事都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只不过手段高明,善于掩饰,世人不知,为其蒙蔽而已。从乞休与配享这事就可以看出,张廷玉“辗转思维,惟知自私自利,不惟得之生前,而且欲得之身后。”
  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这是什么行径呢?是典型的巧宦心术,把做官当成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时势有利就全力营求,时势不利就主动求去,以图保荣避祸,哪里算得上纯臣所为?
  张廷玉辛辛苦苦一辈子,没想到最后落得灰头土脸,名誉扫地。心惊胆战之余,他只想赶快回乡,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转到来年三月,张廷玉按之前“明春回乡”之旨请示乾隆,以备启程。这次,乾隆倒也算给面子,说上年的事情弄得很不愉快,但近来详加体察,张廷玉“实乃龙钟昏愦,力不能支。当时闻命之下,精神短浅,或心思实有不到,而非出于恃恩疏节,亦未可知。”
  作为和解,乾隆命“赐给御制诗篇手书二卷,并御用冠服数珠如意诸物”,起程之日,“仍令散秩大臣领侍卫十员往送,用示朕优老眷旧至意。”
  张廷玉的运气也着实是背到家了。就在他收拾停当、准备启行之时,皇长子永璜去世了!张廷玉曾为永璜的师傅,这时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只能一次次行礼如仪。好不容易熬过初祭,丧礼告一段落,张廷玉归乡心切,于是又向皇帝上奏,要马上启程。
  话说乾隆死了儿子,而且是自己对不住的皇长子,此刻心情简直恶劣透了,浑身像吃了枪药,有气没处发。张廷玉这一上奏,无疑是火上浇油,硬把自己撞在了枪口上。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借着额驸、超勇襄亲王策凌配享太庙之际,乾隆指桑骂槐地说,“详阅配享诸臣名单,其中如费英东、额亦都诸臣皆佐命元勋,汗马百战,功在旂常,是以侑享大烝,俎豆勿替”。大学士鄂尔泰配享已过优容,张廷玉更是不当配享。彼在皇考时,不过以缮写谕旨为职,自朕御极十五年来,毫无建白,毫无赞勷,朕之姑容,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做做样子而已。
  说完这段刻薄话后,乾隆旧事重提,说张廷玉因乞休、配享事被革去伯爵后,仍“靦然以老臣自居,并不知感”;其一心求归,不巧遇上皇长子定安亲王之丧,甫过初祭即奏请南还,“试思伊曾侍朕讲读,又曾为定安亲王师传,而乃漠然无情,一至于此,是谓尚有人心者乎!?”最后,乾隆令将此旨及配享诸臣名单交于张廷玉,让他自己说说看,到底有没有配享的资格。
  话说到这份上,张廷玉只得自打耳光,说自己“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臣既无开疆汗马之力,复无经国赞襄之益,纵身后忝邀俎豆,死而有知,益当增愧。……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庶大典不致滥邀,臣亦得安愚分。”
  乾隆随后将张廷玉的回奏交廷臣集议,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张廷玉不应配享,而且应革去大学士职衔。乾隆说,朕本意并不想停其配享,但张廷玉的举动实在过分,一再乞休不说,还要朕“一言为券”,朕允其请,而其竟谢恩不至。及遇皇长子之丧,甫过初祭即奏回南,于君臣大义及平日师傅恩谊,毫不在意。著照大学士九卿所议,罢其配享,至于所议革去大学士职衔之处,仍著宽免。
  习了一辈子臣术,最后还是一败涂地;辛苦了一辈子,最终却丢了伯爵和配享两项荣誉,张廷玉这回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灰溜溜地回老家了。更让他生气的是,其归家之日,地方大员为了避嫌,竟无一人出面迎接。备受打击后,张廷玉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没多久他又惹上了麻烦事。
  原来,四川学政朱荃为多捞点主考官的外快而隐瞒母丧消息,其“匿丧赶考”,为御史储磷趾所参。这事本与张廷玉无直接关系,但朱荃曾受张廷玉举荐,两人又是儿女亲家,乾隆厌恶张廷玉,结果把他也给扯上了。事后,乾隆派内务府大臣德保前往张廷玉老家抄查追缴以往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张家后,随即命人开箱砸柜,大肆查抄,几成挖地三尺之势。所幸的是,张廷玉持身清正,并无太多财产。当然,这并不是德保来此的主要目的,其所奉密旨其实是借追缴名义严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书,看看老张对乾隆究竟有无怨怼之词。所幸的是,张廷玉为人确实谨慎,德保费了老大劲,仍旧一无所获。
  按说,退休高官休致回家后,通常会写点笔记、回忆录什么的,即便不对外公开,给儿孙们看看借以励志也是常有之事。但张廷玉虽留有文字,但绝不涉及政事,更别说什么秘闻了。德保查抄了张廷玉数百封私人书信,但其中均为家常琐事。张廷玉也自编了一本年谱,但其中只记载了自己一生大事,涉及三朝皇帝时只记“恩遇”、“赏赐”,而无一字涉及朝政及机密。完事后,德保对老张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此谨慎,都快成了精了!
  既然没抓到张廷玉的把柄,乾隆也只得悻悻然地说,德保实在胡闹,只是让他追缴赏赐之物,如何能胡乱抄张大学士的家?这万一把老人家吓着,看朕不追究你的责任!话虽如此,事情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一再打击下,张廷玉自是夹起尾巴,老实做人。据说,其居家期间,日日兀坐家中,终日不发一语。回乡五年后,张廷玉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消息传到京城后,乾隆也觉得自己对张廷玉确实苛刻了点,说“要请之愆,虽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且张廷玉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原属旧臣,宜加优恤。应仍谨遵遗诏,配享太庙,以彰我国家酬奖勤劳之盛典。”
  如此,被反复折磨多次后,太庙的那块冷猪肉最终还是摆到了张廷玉的嘴边。终清一世,汉大臣而得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而已。略有遗憾的是,张廷玉谥“文和”而未能得“文正”,这或许也说明乾隆仍对其心存芥蒂。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皇帝写诗怀念昔日的五位大学士,其中张廷玉的一首有这样几句,“悬车回故里,乞言定后荣。斯乃不信吾,此念讵宜萌。……后原与配食,遗训敢或更。……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
  诗后,乾隆自注云:“张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以大学士衔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这段话,译成白话就是:张廷玉虽然犯错,但朕并未严惩,仍准许其以大学士衔退休。及至去世,朕仍令其配享太庙。如此优容保全,如张廷玉地下有知,又该当如何感激涕零?
  当然,乾隆有时也不乏自知之明。张廷玉去世三十年后,乾隆临雍视学,其想起当年曾欲举行三老五更古礼,“彼时鄂尔泰依违其间,张廷玉则断以为不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自撰三老五更说,命勒碑辟雍,而其所见与张廷玉同。
  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复见张廷玉所议,遂命勒碑其次,并题其后,谓张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设尔时勉强行之,必有如廷玉所谓资后人之议者矣”;“盖戊午朕方廿八岁,而戊戌则六十有八,此亦足验四十年间学问识见之效,而年少时犹未免有好名泥古之意,至今则洒然矣”;“以识已学之浅深,及弗掩人之善也。夫廷玉既有此卓识,何未见及朕之必不动于浮言。”
  最末,乾隆又加了一句,说“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由此可见,乾隆对张廷玉冒犯之事始终未能释怀,这大概也是张廷玉备受折辱的原因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片】白事大家谈【滦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10,184贴子:
白事大家谈收藏
白事,即人离世发送的过程。1. 泛指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周礼·地官·牛人》:“丧事共其奠牛。”《南史·宋纪上·武帝》:“己卯,禁丧事用铜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陆珪》:“ 陆 固好动,既恶小舲狭隘,又不耐丧事之扰,竟舍舟从陆。” 朱自清 《背影》:“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 特指灵柩。《后汉书·伏湛传》:“诏 隆 中弟 咸 收 隆 丧,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诏告 琅邪 作冢。”《南史·宋纪上·武帝》:“使兼太尉持节护丧事,葬以 晋 礼。”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烦琐,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
丧事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更衣 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年龄相等。
开七宫,也称开七光,殁者装殓后停置于堂屋,坎宅头南脚北;由女执事口念开光词,指挥孝长女或孝长子进行。 报丧 人死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烧倒头车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倒头车”。
送纸 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亦称“报庙”。
吊纸(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者多为女性。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磕孝头 亲友灵前吊丧,孝子磕孝头。意为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
批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内寝”。
入敛 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晚上进行大敛入棺,谓之入敛,又叫成敛。成敛前铺棺,然后,死者由孝子包头,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草纸、死者衣袖放入2个面饼、1支九连环,谓之“打狗棒”。
盖棺前,死者家属用棉球蘸香油,擦死者口、鼻、耳、眼,然后,由继承人“下扎”将棺盖钉死。全家痛哭,邻里、亲友持纸帛、果品前往吊唁。送行 入敛后,孝子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旧衣,端着灵牌,前往五道庙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3周,呼死者上车,后将命纸、旧衣放入纸车中焚烧,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
出殡 又曰发送,指埋葬死者的礼仪。出殡前,亲友在灵前行礼祭奠 出殡,棺木抬出堂院,停放门口外。吹鼓手奏着哀乐,长子或其他继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扛起幡杆,长媳抱罐,其它子女及亲友紧随其后,走向墓地。灵柩有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男人走到前面,妇女坐车在后,死者女婿沿路撒纸钱。有身孕的妇女不能到墓地。用彩纸糊成的飞禽、走兽、摇钱树、阴阳宅、童男、童女等须成双成对,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时,儿子跪在灵前,哭声不断,直到重新抬起为止。到墓地后,先焚烧随葬品,后落棺入穴,长子埋第一铣土,其它人则埋土成坟,招魂幡插上坟头,入土为安。
下葬时,儿媳们均抢墓前一把土,俗称“抢财土”,相传谁先到家谁先发财。复山 出殡后第三天,要到坟上祭扫。届时用小猪、鸡、豆腐等供奉,烧化香亭、纸马,谓之“复山”。丧事到此便告结束。
以后每年清明全家备祭口到墓前祭扫。
祭日 死人埋葬第3天,亲人到坟前祭祀,用秫秸7根,横三竖四插在坟上,明曰“为死者插房子”。坟头重新填土,谓之“圆坟”。每7天一祭,直到“七七”。“五.七”时祭奠规模较大,家中儿女均到,坟前烧纸祭奠。死者死去100天,谓之“百日”,儿女均到。死后一、二、三周年,均举行仪式,儿女亲友持纸帛、供品到坟前祭奠;设酒席款待亲友,谓之“做周年”。孝服 死者的嫡系子孙,批麻戴孝(县内满族,不批麻戴孝);旁系子孙, 孝服戴孝不批麻。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1件;远亲给孝带1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死者儿女穿孝3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只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
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棺木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富户所有棺木多以松、柏木为料,穷户所有棺木多以柳、杨、杂木为料,棺木前刻有“寿”字。贫苦人家也有苇席埋葬者。富户人家年过六七十岁就准备棺木,穷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提出移风易俗,丧事简办。1960年,全县各公社建公墓,迁旧坟于公墓,薄棺埋葬。1969年1月开始火化,1975年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近年来土葬和丧事大办之风又有抬头。殁者装殓后抬置堂屋事先搭制的停床上,坎宅将殁者头南脚北放置。然后进行开光,一般开光在关殓前由女执事,带领殁者大女儿进行,也有殁者长子开光的。顺序:眼、嘴、鼻、耳、心、手、脚。称谓“七宫”女执事口念开光词指挥孝女(或孝子),其孝女左手持器皿(里面有水或酒),右手拿棉签蘸后轻擦。注意开心光、脚光时,不脱装裹鞋袜,只是象征性地擦拭进行。开七光时为使殁者安心上路,孝男女均不许哭。开七光时女执事所念的开光词,分为简单式和充分式。简单式:1、开眼光,明亮亮;2、开鼻光,闻麝香;3、开嘴光,吃牛羊;4、开耳光,听八方;5、开心光,亮堂堂;6、开手光,抓钱粮;7、开脚光,上天堂。充分式:1、开眼光,看前方,三条大道走中央;2、开鼻光,闻米香,来生会比今生强;3、开嘴光,吃供香,子孙不会把你忘;4、开耳光,听八方,人间烦恼全忘光;5、开心光,亮堂堂,冥府有座在正堂。6、开手光,拿衣裳,西天大路不怕凉;7、开脚光,走四方,一路顺风上天堂。
所谓白事“三文”即柩文、幡文和榜文。据本人所知有地方不写榜文,而在挑帘纸上写“生前数”代之,这里简称“数文”。“三文”格式:柩文:故----之灵柩幡文:故----之引魂幡数文:故----之生前数“三文”是“故”字开头。有的村写“三文”习惯“公”字开头,即“公故----”,认为“公”指“公元”时间,本人经查词典和资料根本没有这种解释以及典故,属于误传,据此写“三文”应与京东大多地区一样,要“故”字开头。“三文”是有规定字数的。白事应遵循黄道,写“三文”理应按黄道写法,根据黄道秘诀,殁男应取单数,21字为吉祥数;殁女应取双数,22字为吉祥数。黄道秘诀:“福顺悲哀”,“生老病死苦”。“福顺”为吉祥,殁男占“福”,殁女占“顺”,以此确定单双字数;“生老”意为一生吉祥,以此确定“三文”字数。“公元”:“公”,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大多数适用的;“元”,开始,第一。全意是:大家共同承认适用的开始。“公元”这词语属于前偏后正式的偏正词语。以“元”为主,偏“公”修饰主“元”,偏不能概主,或者说偏不能概全。例如:偏正词语“青山”,“青”不是“青山”;偏正词语“黑狗”,“黑”不是“黑狗”等等;所以偏正词语“公元”,“公”不是“公元”。再议“公故”之“公”现已出现三种说法:(1)“公元”说,指公元时间,从意义和构词方式上已否;(2)“公职”说,指领取官家薪金的,从普遍性上可以否定;(3)“敬辞”说,是对男性殁者的敬称,但三文中均出现“先”或“显”,属敬称之意,显得前后重复;另有女殁者也使用,依义应用也不恰当。从以上“三说”看,“公”于三文开头,实为赘词,为三文简洁可以不用。
滦乐一带有些村庄写柩文、幡文和数文(生前数)以“公”字开头。本人根据其义,不认可,以后在执笔的事务中,要以“故”字开头。理由如下:男殁者的三文开头不用“公”,其辈分称谓可用:公、祖公、曾祖公、高祖公。可这样解释,开头如用“公”,其辈分称谓有“公”,前后没有必要的重复。女殁者的三文开头不用“公”,可这样解释,“公”在三文中是对男性殁者的敬称,女殁者应用“公”相矛盾,不恰当。 丧榜中“考”与“妣”字的含义和较常见的称谓 “考”、“妣”是对已故父、母辈的尊称。我们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写法,父母去世以后,不能写父母,不能再称父母。他们活着时称父母,过世以后,父亲称考,母亲称妣。考是父,妣是母。父亲去世了,不能说亡父,那是对父亲最大的不敬,一定要称先考或显考。在丧榜中要使用冥称,不能使用父亲、母亲、严父、慈母等生称。一般地,丧榜正文的开头几个字,已经表明了主丧人与殁者的关系。现把丧榜中常用的称谓列举如下:故显(先)考(妣)【子承丧】故继考(妣)【子是过继,有血统的过继“批继”】故如考(妣)【子承丧,不是亲生】故续考【子承丧,父殁,母没出门又婚,续父亡】故续妣【子承丧,父在续母殁,】故辉先(显)考(妣)【女儿承丧】故适先{显}考(妣)【出阁女儿承丧】故未适先{显}考(妣)【未出阁女儿承丧】故岳先{显} 考(妣)【女婿承丧】故岳考赘某府【女儿多只招一婿】故岳叔考(妣)【侄女婿承丧,叔岳父母殁】故岳伯考(妣)【侄女婿承丧,伯岳父母殁】故岳先{显}考(妣)【女婿承丧,岳父母殁】故荆室【夫承丧 妻子殁】故续荆室【夫承丧 续妻子殁】故良人【妻承丧 夫殁】故显义考【干亲】故显承考 【随母改嫁随继父姓、发送继父】故显续考【母招夫、原来子发送招来续父】故胞兄、故冢棠【胞弟承丧,胞弟殁】例:故冢棠x府讳xx亨耄寿八十三之丧榜【讳跨边】故胞弟、故本棣【胞兄承丧,胞兄殁】例:故本棣x门xxx寄年十九之丧榜
故填桥处女净身【兄发送未出阁的胞妹】例:故填桥处女净身xxx有年二十一之丧 榜故孀娰娌【寡妇弟妻发送寡妇兄妻】例:故孀娰娌x门xxx花甲有七之丧榜故孀娣娌【寡妇大嫂发送寡妇弟妇】例:故孀娣娌x门xxx行年四十七之丧榜故舅考、故渭阳【外甥承丧,舅父殁】例:故渭阳考x府君 讳 xx九十六耇寿之丧榜姑舅妣、故渭阳妣【外甥承丧,舅母殁】例:故渭阳妣张府刘大孺人古稀有三之丧榜故显伯考(妣)【侄子承丧,伯父母殁】兄弟排行:伯、仲、叔、季.. 故叔考(妣)【侄子承丧,叔父母殁】故显亚考故未适伯考(妣)【未出阁的侄女承丧,伯父母殁】故辉伯考(妣)【侄女承丧,伯父母殁】 故辉叔考(妣)【侄女承丧,叔父母殁】 故姨考(妣)【外甥承丧,姨夫姨姨殁】故伯男【父承丧,长子殁】按:伯、仲、叔、季,故冢男、故卒男、故猝男【父母承丧,子殁】 ....年批【存年】故殂男【父母承丧,子殁】 故息男(女)【父母承丧,子女殁】故殂女、故冢女【这几种按:故伯男(女)、仲、叔、季、五、六….也可以!】故先义考(妣)某府君讳....丧榜【干女儿承丧】故适义考(妣)【干女儿承丧】 故辉义考(妣)【干女儿承丧】故家翁、故公考、故阿翁【儿媳承丧】故家姑、故婆妣、故阿姑【儿媳承丧】 故显祖考(妣)【孙子承丧,祖父母殁】故显曾祖考(妣)【曾孙子承丧,曾祖父母殁】故显高祖考(妣)【玄孙子承丧,高祖父母殁】注:这样的情况不多,只有立碑使用!!故孀妇(女)【丈夫亡没依靠老妇或村民亡,村委会操办丧事】故鳏夫(翁)【妻亡或没依靠的老人,村委会操办丧事】总称:故邻里 这情况没有人执幡,出殡时魂幡放在灵柩上! 顺便说一句:有人在丧榜中把“考”批成“考”,错!在这里前者是名词,而后者只是动词。“三文”中“故”字的含义 “三文”以“故”字开头,已约定俗成。“故”作何解?不必大做文章。其实,“故”即“故去”,此处做定语,翻译成“故去的”。 “三文”中“显”与“先”字的含义 有人认为,“ 显”和“先”之分,殁者是一定要没有长辈,而且要有孙子辈,上边没有老人了,自己下面要有孙子辈,才能称“显”,否则称“先”,男女都一样。 笔者认可大多数人的观点, 如果殁者的老伴还健在或有长辈健在,只能叫先走,先行一步,所以称“先”,“三文”中写“故先考(妣)”。 如果殁者老伴已故,那么殁者在家里面是辈分最大的一个人,就写“显”,表明在家庭里面地位显贵,“三文”中写“故显考(妣)。 “三文”中“考”与“妣”的含义“考”指逝去父亲的冥称。“妣”指逝去母亲的冥称。“讳”字的用法 如果外面人来问了,“您父亲怎么称呼啊?” 有人问的话,不能不回答,不回答也没礼貌。要回答儿子称父亲的名字,先在父亲的名字前先说个“讳”字。这个“讳”夹在中间不作为名字讲,是儿子谦卑,对父亲恭敬。一定要中间夹一个“忌讳”的“讳”,写牌位依然如此。原来,“讳”字通常在丧榜和“三文”中不但要外跨,还要比正文字号小。《殃榜写法》书中介绍:如果殁者由儿子承丧,女儿前来吊唁祭奠,要把“讳”字写小,并跨在正文的右侧;如果殁者由儿子承丧,没有女儿,要把“讳”字写得与正文一样大,并跨在正文的右侧;如果殁者没有儿子,由女儿或女婿承丧,要把“讳”字写小一号,与正文同列;如果殁者虽有儿子,但儿子无经济能力承丧,而由女儿承丧,要把“讳”字写小外跨,并在正文的右下角加“加奠治丧”的小批。现在,已经发展到即便女儿为父(母)主丧,“讳”字也要外跨了。“讳”字外跨,以免与名字混淆,值得提倡。 丧榜和“三文”中“讳”字不光是晚辈呼长辈的名讳犯忌讳之意,还可以显示出殁者有无女儿。真是一箭双雕。
丧榜和“三文”中的“享年”或“寿享”等,力戒写“享”字,要写“亯”字。因为传统说法“享”字下面带“子”,写“享”带“子”不吉利。因此不写“享”应写“亯”;“亯”与“享”读音和意义相同。丧榜和“三文”中之辈分称谓,力戒歧义、混淆。笔者查阅传统和现代丧榜和“三文”,筛选两组殁者男女分别为一二、三、四、五辈之辈分称谓:殁男:公、祖公、曾祖公、高祖公;殁女:氏、祖太君、曾祖太君、高祖太君。殁男之辈分称谓前写“X府”(“X”为殁者姓)后写“讳”名字;殁女之辈分称谓前写“X府X”(前“X”为夫姓,后“X”为本人姓)后写“讳”名字。殁者男女之辈分称谓分别以“公”和“太君”作为标志,易于区分不至混淆。
寿数称谓概寿:不确定的寿数称谓,是指寿数的某一区间或范围。例如:耆寿,指六十至六十九岁;耋寿或稀寿,指七十至七十九岁;耄寿,指八十至八十九岁;颐寿或耇寿,指九十至九十九岁;皓寿,指百岁以上。确寿:确定的寿数称谓,是指寿数为一个确定的岁数。例如: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八旬,指八十岁;九秩,指九十岁;期颐,指百岁。殁者老翁,姓李,101岁,四辈人,老伴已故,其儿主丧。拟丧榜正文:1、故显考李府老太公讳XX期颐晋一 丧榜(17字竖写,“讳”字右跨)2、故显考李府曾祖君讳XX亯皓寿百岁晋一之丧榜(21字竖写,“讳”右跨)以上依黄道吉祥字数所拟两例榜文,增减字数在寿数层。1例,“期颐晋一”,应用了确寿词语“期颐”,表示一百岁;又应用了“晋”字,表示进、向前的意思;全词语的意思就是一百零一岁。确寿词语“期颐”前的动词“亯”在这里可省略,因为意思也能说得通;又省略了“丧榜”前的结构助词“之”,结构助词依情况可加可减。2例,应用了概寿词语“皓寿”,表示一百岁以上的寿数,是大于一百岁的不定寿数;“百岁晋一”就明确了前边不定寿数里的具体岁数,即点明一百零一岁。概寿词语和确寿词语,在“三文”撰写中须斟酌,体现黄道吉祥字数。
详尽完整的丧榜,应反映出12项内容。在此以一殁女丧榜正文作以举例说明:“故显祖妣刘府张老太君讳XX耆耄寿八十五岁之丧榜”(22字竖写,“讳”字右跨)1、殁者性别(殁者为女性,“祖妣”、“老太君”均指女性。);2、老伴是否健在(殁者老伴已不在,“显”字表示老伴已故,老伴健在以“先”字明示。);3、谁承丧(殁者之孙承丧,“祖妣”是孙辈对殁者的称谓。);4、姓什么(殁者姓“张”,“张老太君”作以明示;其夫姓“刘”,“刘府”作以说明。);5、几辈人(殁者四辈人,“老太君”表明四辈人);6、在家族中的地位(殁者在家族中处于“老太君”的地位,“张老太君”作以明确);7、有无女儿(殁者无女儿,“讳”字右跨,字号未小,说明没有女儿;如“讳”字右跨字号变小,说明有女儿。)8、名字(殁者的名叫XX,“讳”表示忌讳称长辈的名字,“讳”字下边“XX”即为长辈的名字。)9、有无儿子(殁者有儿已故,由其孙承丧,其孙可谓“承重孙”。)10、亡故原因(殁者因病而终,应用概寿词“耄寿”就以明示;非正常亡故者不用寿数词语。)11、寿数(八十五岁)12、生卒时间(丧榜“上疏”、“下辄”即是。)丧榜滦乐一代少见,其正文内容与柩文(入殓后贴在棺材正面“寿”字上的纸条文字)、幡文(写在引魂幡上的文字)、生前数(写在挑帘纸或称命纸上的文字)基本一致,区别在最后两三个字。丧榜是:“故----之丧榜”;柩文是:“故----之灵柩”;幡文是:“故----之引魂幡”;生前数是:“故----之生前数”。
思忖上网议题,寿数表述:谈“旬”议“秩”。先看两幅挽联:(1)五旬晋寿六载又经方待称觞庆花甲一旦沉疴千秋永诀何堪执绋起蒿歌(2)八秩有九龄膳饮从游大庆称觥相期来岁一堂同五代孙会环绕善人食报无憾归真(1)联中“五旬晋寿六载”,(2)了中“八秩有九龄”,这些都是表达寿数的词语,这里着重谈议“旬”“秩”,以明辨挽联的指向。“旬”,在这里指十岁。如,三旬上下年纪;年过六旬。“五旬晋寿六载”即五十六岁,(1)联是写给五十六岁殁者的。“秩”,在这里指十年。如,七秩寿辰;年逾八秩。“八秩有九龄”即八十九岁。(2)联是写给八十九岁殁者的。“旬”“秩”均有十载年岁之意,在挽联中应用广泛,在现今的丧榜等“三文”中亦不鲜见。 白事“三文”的加岁原则。据清代几一所著《殃榜写法》明示:加岁是批殃的一种方法,一般加二至五岁,是解凶的变通方式。当然,加岁要看殁者的丧期。丧期分三个阶段:70岁以上为喜丧,喜丧不加岁,写殁者的虚岁即可;55--69岁为寒丧,寒丧在虚岁的基础上加2岁,泛指天一岁、地一岁;54岁以下为冰丧,冰丧可在虚岁的基础上加3--5岁。加了3岁是指天一岁、地一岁、人一岁;加5岁是指天一岁、地一岁、人一岁、神一岁、鬼一岁。
现代风俗滦乐一带大多成年殁者亯年为虚岁加两岁,称谓“天一岁、地一岁”.白事“三文”殁者年龄的表述规则殁者年龄的十位和个位间要加一个连接词“有”。如七十一岁,要写成七十有一岁;八十四要写成八十有四。但是遇到殁者年龄个位和十位重数时,中间不能加“有”。如七十七,要写成七十重七或七十复七;如写成“七十有七”是犯了大忌的,它有丧事再次发生的意思!殁者年龄个位是九时要加“封”字。如七十九,要写成七十封九,因为“九”与“久”同音,在这有永久死亡之意,不吉利,还是封住好。例、一殁者老翁赵XX,虚岁77岁,儿孙女儿俱全,老伴健在。试拟柩文。故先考赵府祖公讳XX亯耋寿七十封九岁之灵柩(21字竖写,“讳”字右跨,字号变小)殁者的儿子承丧,因此写“先考”;殁者的老伴健在,因此写“先”而不写“显”;殁者有孙子即三辈,因此写“祖公”;殁者有女儿前来吊唁,因此右跨的“讳”字,写得小些;殁者有儿子,为求吉利,因此写“亯”字,而不写带“子”的“享”字。殁者寿数七十以上八十以下,因此写“耋寿”;殁者虚岁77岁,天长一岁地长一岁,即为79岁,岁数个位是九,为求吉利,因此写“封”字,而不写“有”字;殁者为男性,根据男单女双和为求黄道吉祥,因此柩文写为21字。拟写幡文(即引魂幡)、数文(即生前数),就把柩文最后两字“灵柩”分别改写为“引魂幡”、“生前数”,为保持吉祥数21字,可以把结构助词“之”字省略不写。(根据习惯“岁”字也可以省略不写)有的地方写榜文(即丧榜),就把柩文最后两字“灵柩”改写为“丧榜”,字数仍为21字;
例、一殁者老妪李XX,虚岁86岁,老伴孙XX已故;有两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孙女,两个曾孙女。试拟写柩文。故显妣孙府李祖太君讳XX亯年八十复八岁之灵柩(22字竖写,“讳”字右跨)殁者为女性其儿子承丧,因此写“显妣”,“妣”,指故去的母亲;殁者的老伴已故,因此写“显”,而不写“先”;殁者有孙子无曾孙即三辈,因此写“祖太君”,因为按传统“女不算辈”,所以有曾孙女无曾孙子只算为三辈,如果是四辈就写“曾祖太君”了;殁者老伴姓孙,因此写“孙府”;殁者姓李,因此写“李”祖太君;殁者无女儿,因此右跨的“讳”字,书写时字号不变;殁者有儿子为求吉祥,因此写“亯”字,不写“享”字;殁者虚岁86岁,加两岁为88岁,因为寿数个位与十位相同,写为“八十有八”不吉利,因此写“八十复八”(“复”字也可写为“重”字);殁者为女性,根据男单女双和为求黄道吉祥,因此柩文写为22字。拟写幡文、数文把柩文最后两字“灵柩”分别改写为“引魂幡”、“生前数”,为确保吉祥数22字,可以把结构助词“之”字略去不写。(调节吉祥字数也可以省略“岁”字)如写榜文可以把柩文最后两字“灵柩”改写为“丧榜”,字数仍为22字。 榜文(正文)、柩文、幡文和数文的撰写,要根据殁者基本情况,拟定字数的单双,确定字数的吉祥。先根据吉数口诀“生旺死绝”,男占“生”,女占“旺”(或“福顺悲哀”,男占“福”,女占“顺”。同理)的要求,因为“生”字的吉数(循环使用)列:1、5、9、13、17、21、25、29、33、37、41、45、49......等等,均为单数,所以殁男的字数为单数;因为“旺”字的吉数(循环使用)列:2、6、10、14、18、22、26、30、34、38、42、46、50......等等,均为双数,所以殁女的字数为双数;又根据“小黄道”(“生老病死苦”,“生老”为吉,或“甜酸苦辣咸”,“甜酸”为吉。同理)的吉数(循环使用)列:1、2、6、7、11、12、16、17、21、22、26、26、31、32、36、37、41、42、46、47、......;“小黄道”吉数列和吉数口诀“生旺死绝”吉数列的交集吉数列:1、2、6、17、21、22、26、37、41、42、46、......等等,联系白事诸文所需字数,所以殁男的吉祥字数为21字,殁女的吉祥字数为22字。
白事诸文简介榜文:即殃榜,现代习惯称之为丧榜。丧榜应竖写分为三行,中间一行叫做“闶阆行”,即丧榜正文,要顶天立地书写;右边一行叫做“上疏”,左边一行叫做“下辄”;上疏与下辄的第一个字要与闶阆行的第三个字平齐书写。柩文:也有称之为名堂。是入殓后贴在棺材正面纸条上的文字,上书“故----灵柩”。幡文:即引魂幡上的文字,上书“故----引魂幡”。数文:即写在挑帘纸(本命岁数纸)上的文字,上书“故----生前数”
柩文、幡文、数文(以及榜文)的字数要吉祥吉祥口诀“福顺悲哀”,男占“福”,女占“顺”;(或者要符合“生旺死绝”,男占“生”,女占“旺”。),这就表明殁者的吉数字数“男单女双”。这口诀计算吉数的方法是:4的倍数加1的数为“福”,4的倍数加2的数为“顺”。例如:4的3倍是12,12加1得13,数字13就占“福”;12加2得14,数字14就占“顺”。小黄道“甜酸苦辣咸”的“甜”或“酸”的吉数;(或者要符合“生老病死苦”的“生”或“老”的吉数。)这口诀计算吉数的方法是:5的倍数加1的数为“甜”,5的倍数加2的数为“酸”。例如:5的3倍是15,15加1得16,数字16就占“甜”;15加2得17,数字17就占“酸”。要使拟定数字既符合“福顺悲哀”的吉数又符合“甜酸苦辣咸”的吉数。这综合计算吉数方法是:取4和5的最小公倍数,即4乘以5是20,20加1得21,数字21为单数,符合“福”和“甜”的吉数;20加2得22,数字22为双数,符合“顺”和“酸”的吉数。据此柩文等殁男21字吉祥,殁女22字吉祥。 总结:“福顺悲哀”的吉数计算方法:4的倍数加1或2 所得数为吉数。“4”是指“福顺悲哀”是4个字;“倍数”是指循环使用的次数;“1或2”是指“福顺悲哀”的基本吉数字“1、2”。 “小黄道”的吉数计算方法:5的倍数加1或2,所得数为吉数。“5”是指“小黄道”是5个字;“倍数”是指循环使用的次数;“1或2”是指“小黄道”的基本吉数字“1、2”。 “福顺悲哀”和“小黄道”的吉数交集计算方法:20的倍数加1或2,所得数为吉数。“吉数交集”是指二者公有的吉数;“20”是指4和5的最小公倍数;“倍数”是指循环使用的次数;“1或2”是指二者的基本吉数字“1、2” “倍数”可取:0、1、2、3、4、5、------任意数,根据所需吉数取倍数值。倍数取“0”时,即为未循环,所得吉数为基本吉数字。 二者交集吉数的求值方法,因倍数系数为20,由此大于2小于20的吉数值有遗漏,故欲求二者交集吉数全值的应:20的倍数加任一基本吉数。基本吉数是:1、2、6、17.
小议“生前数”“生前数”取自滦乐一带白事活动中,在挑帘纸上书写表述的殁者生前的寿数,其格式是:“公故----生前数”,“公”字于此有歧义,本人在前边已做过阐述,在此不复赘述。“生前数”因循着“生前”就是殁者的虚岁数;而在柩文和幡文中表述殁者的寿数则以虚岁加两岁的数,同一殁者表述两个岁数,显然是矛盾的。这种矛盾表述寿数是不妥当的,有对殁者的亵渎之嫌!本人查阅资料无典故说明,百思假想,“生前数”的谐音“升迁数”更具吉祥深意,“升迁数”含有殁者升入天堂、迁入仙界之意;当然也可作“生迁数”,寓为殁者以死为生的循归。摒弃“生前数”为“升迁数”或“生迁数”,这样就可以把殁者的寿数表述为一个数。详尽完整的丧榜,应反映出12项内容。在此以殁者老妪丧榜作以说明:“故显妣刘府张老太君讳XX亯耄寿八十五岁之丧榜”(22字竖写,“讳”字右跨)1、殁者性别(殁者为女性,“显妣”、“老太君”均指女性。);2、老伴是否健在(殁者老伴已不在,“显”字表示老伴已故;如老伴健在以“先”字明示。);3、谁承丧(殁者之儿子承丧,“妣”,是逝去母亲的称谓;如逝去的是父亲就称为“考”。);4、姓什么(殁者姓“张”,“张老太君”作以明示;其夫姓“刘”,“刘府”作以明示。);5、几辈人(殁者四辈人,“老太君”表明四辈人);6、在家族中的地位(殁者在家族中处于“老太君”的地位,“张老太君”作以明示。);7、有无女儿(殁者无女儿,“讳”字右跨,字号未小,说明没有女儿;如“讳”字右跨字号变小,说明有女儿且前来吊唁。)8、名字(殁者的名叫XX,“讳”表示晚辈忌讳称长辈的名字,“讳”字下边“XX”即为长辈的名字。)9、有无儿子(殁者有儿子,用“亯”字以明示;如用“带子”的“享”字,有儿子的不吉利。)10、亡故原因(殁者因病而终,应用概寿词“耄寿”就以明示;非正常亡故者不用寿数词语。)11、寿数(殁者“八十五岁”)12、生卒时间(丧榜“上疏”、“下辄”即是。)丧榜在向相邻讣示的同时,反映了殁者的12项内容。
殁者辈分名称及说明分别为:一二辈、三辈、四辈、五辈A组殁男:公、太公、老太公、老祖太公;殁女:氏、太君、老太君、老祖太君。B组殁男:公、祖公、曾祖公、高祖公;殁女:氏、祖太君、曾祖太君、高祖太君。说明:在撰写榜文、柩文等应用辈分称谓时,殁男的辈分称谓前写“X府”,“X”为殁者之姓;辈分称谓后写“讳”和殁者之名字。殁女的辈称谓前写“X府X”,“府”字前“X”为殁者老伴之姓,“府”字后“X”为殁者之姓;辈分称谓后写“讳”和殁者之名字。再议“生前数”滦乐一带白事活动所写的生前数,即在挑帘纸上写的数文“------之生前数”,这里省略号为殁者情况,可代表殁者;因为,在引魂幡上书写的幡文“------之引魂幡”,表明这是殁者的引魂幡;又因为,在入殓的棺材正面贴的柩文“------之灵柩”,表明这是殁者的灵柩;所以,在挑帘纸上书写的数文“------之生前数”,表明这是殁者的生前数。“生前数”名称正确与否暂且不议。着重说,在挑帘纸上标明:这是殁者的生前数;也就可以说,挑帘纸就是生前数;再看挑帘纸的象征,挑帘纸象征殁者,层数表示辈数,条数表示寿数;且有白事文献言明:挑帘纸的条数比殁者的虚岁数多两条。由此,可得所书“生前数”应指殁者的辈数和殁者虚岁加两岁的寿数。 清朝学者几一所著的《殃榜写法》中殁者加岁原则:一般加二至五岁,是解凶的变通方式。加岁要看殁者的丧期。殁者的丧期分三个阶段:70岁以上的为喜丧,喜丧不加岁,写殁者的虚岁即可;55--69岁为寒丧,寒丧在殁者虚岁的基础上加2岁,泛指天一岁地一岁;54岁以下为冰丧,冰丧可在殁者虚岁的基础上加3--5岁。加3岁指天一岁、地一岁、人一岁;加5岁指天一岁、地一岁、人一岁、鬼一岁。
现代白事活动中写殁者寿数出现两种方式:(1)以殁者的虚岁基础上加两岁的数为寿数,称为“天长一岁,地长一岁”。似有“寒丧”之意;(2)以殁者的虚岁为寿数,如殁者已过生日的就虚岁加一岁。似有“喜丧”之意。
三议“生前数”何谓“生前”?即活在世的时候。由此可知,“生前”不是某一时间点,而是由生至卒的时间的区间。可谓“一生”,人生循数,可谓繁多,诸如,出生有数、成长(婴幼、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有数、离世有数。由此可得,所谓“生前数”仅指寿数是不恰当的。又根据“生前数”是写在挑帘纸上,那就是指挑帘纸所表示的数。挑帘纸象征殁者,挑帘纸的层数表示殁者的辈数,挑帘纸的条数表示殁者的寿数。总之,“生前数”仅指殁者寿数是不全面的。四议“生前数”“生前数”其标准格式为:“故------之生前数”,是一些地区在白事活动中书写在挑帘纸上的文辞,故称“数文”。数文与幡文、柩文及一些地区的榜文(正文)内容基本相同。如,幡文:“故------之引魂幡”;柩文:“故------之灵柩”;榜文(正文)“故------之丧榜”。诸文其差别在“之”字后所指不同,“之”字前的内容,即所示省略部分,是殁者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殁者的寿数,虽然殁者寿数各地计算方法有异,但是同一殁者诸文的寿数应是同一数,不能出现矛盾!有的地区数文上的寿数与幡文、柩文的寿数不同,同一殁者寿数有异是讲不通的。试想,所写诸文实为殁者西行“一路走好”的“通行证明”,如出现矛盾,殁者西行路遇盘查,能一路走好吗!于此为求吉祥书写殁者诸文力求规范,不要出现歧义、矛盾的语病。谈殁者的辈分称谓,笔者查阅古今殁者辈分称谓,经于遴选得出A、B两组,现再予明示。两组殁者辈分称谓分别为一二辈、三辈、四辈、五辈;A组殁男:公、太公、老太公、老祖太公;A组殁女:氏、太君、老太君、老祖太君。B组殁男:公、祖公、曾祖公、高祖公;B组殁女:氏、祖太君、曾祖太君、高祖太君。殁者A、B两组辈分称谓,在撰写殁者文辞时以其辈数任选应用。殁男的辈分称谓前应写“X府”,“府”字前之“X”是殁者的姓;殁男的辈分称谓后应写“讳”字和殁者的名字。殁女的辈分称谓前应写“X府X”,“府”字前之“X”是殁者夫姓,“府”字后之“X”是殁者的姓;殁女的辈分称谓后应写“讳”字和殁者的名字。
小知识:直系亲属直系亲属分为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 直系血亲:是指彼此之间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包括己身所从出和从己身所出的两部分血亲。己身所从出的血亲,即是生育己身的各代血亲,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从己身所出的血亲,即是己身生育的后代,如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值得注意的是,直系血亲除自然直系血亲外,还包括法律拟制的直系血亲,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养祖父母与养孙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等都是直系血亲。 直系姻亲:包括配偶、配偶的直系血亲。 婚姻法中的直系亲属一般是指直系血亲,是指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子女上上下下的各代亲属,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等。 劳动和社保条件中,直系亲属是指职工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子、女、弟、妹,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再议殁者辈分称谓界定殁者的辈分,写其辈分称谓,各地有异。(1)以有男定辈。以直系血亲或继嗣亲之末辈有男而定。如,殁者有孙女无孙子,因为传统女不算辈,殁者定为两辈人;又如,殁者未育继嗣为儿,嗣子有儿,殁者定为三辈人。其它辈分亦如此。(2)以有人定辈。以直系血亲或继嗣亲之末辈有人而定。如,殁者有孙子,定为三辈人;又如,殁者无孙子有孙女定为三辈人;再如。殁者无孙子、孙女而有外孙或外孙女的定为三辈人。其它辈分亦如此。(3)辈分都一致。不看下辈人情况,都定为一两辈,写其一两辈的辈分称谓。 三议殁者辈分称谓殁者辈分称谓的界定,笔者所知有三种情况(1)以有男定辈;(2)以有人定辈;(3)辈分都一致。三种情况笔者认为,以有男定辈为传统,以有人定辈为现代;辈分都一致为无知。(1)以有男定辈,这是传统的殁者定辈方法,传统所示有男,女人不能承丧;碑文女人不得题名其上;更为主要是家女不能入家族坟地,家族坟地葬序以男按辈分而排,上下辈分坟地没有女儿的位置,故而有“女不算辈”之说。(2)以有人定辈,这是现代的殁者定辈方法,由于社会的变迁,人口结构的改变,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已改变,新生活风俗已蔚然,出嫁的女儿为其长辈承丧的事例不鲜见,在碑文正文或落款处写有女人姓名的墓碑在各陵园墓地随处可见;更主要是现今废除了家族坟地,各地都实行的是公墓,无论是农村火花后的土葬墓地,还是城镇的陵园墓地,均已不是传统的家族坟地葬序制。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旧的传统观念做法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应世而生,自然就出现了以有人定辈的方法。(3)辈分都一致,笔者认为这是无知的殁者定辈方法,因为这种定辈方法无传统之规,亦无现代之理。在农村有的村庄时有出现,倡导传统,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引领其步入规矩理据之正规。
试拟碑文,期盼斧正 --公元2013年岁次癸巳清明打造----榖旦--------------讳----考肖----公---XX故显----老太----------之墓----妣刘----君---XX--------------长--奉祀--孝男-----率孙----------叩立--------------次碑文竖写,正文17字;打字技术欠佳,以虚线为间距。撰写碑文为求吉祥,要循着大小黄道吉数。大黄道口诀: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大黄道口诀共12个字,带“走之”字为吉数字,分别是:第1字“道”,第2字“远”,第5字“通”,第6字“达”,第8字“遥”,第11字“还”,由此得出大黄道的基本吉数:1、2、5、6、8、11。大黄道吉数的计算方法:12的倍数加任一个基本吉数,所得数为吉数。小黄道口诀:生老病死苦。小黄道口诀共5个字,前两个字为吉数字,分别是:第1字“生”,第2字“老”,由此得出小黄道的基本吉数:1、2.小黄道吉数的计算方法:5的倍数加任一个基本吉数,所得数为吉数。
求100以内“大小黄道”的吉数(交集)。(1)、先根据大黄道吉数的计算方法求出100以内的吉数:1、2、5、6、8、11、13、14、17、18、20、23、25、26、29、30、32、35、37、38、41、42、44、47、49、50、53、54、56、59、61、62、65、66、68、71、73、74、77、78、80、83、85、86、89、90、92、95、97、98.(2)、再根据小黄道吉数的计算方法求出100以内的吉数:1、2、6、7、11、12、16、17、21、22、26、27、31、32、36、37、41、42、46、47、51、52、56、57、61、62、66、67、71、72、76、77、81、82、86、87、91、92、96、97。(3)、最后找出大黄道和小黄道公有的吉数(交集):1、2、6、11、17、26、32、37、41、42、47、56、61、62、66、71、77、86、92.以上所示的三列黄道吉祥数字,可供在拟写碑文等查阅参考,还可以根据以上方法求出需要的相应吉数。希望黄道爱好者在研究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出更简洁的求大小黄道吉数(交集)的方法。
清明祭祖早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快要到了,人们免不了要去上坟祭祖、挂纸,有多少人知道这其中的讲究呢?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这个时候大地回暖,草木渐绿,是踏青、祭祖的好时候。祭祖,是对祖先表达尊敬、追思的仪式,年年祭祖的后代自然能得到祖先的护佑,而有一些忘恩背祖的人由于常年不祭拜祖先,反而得到了祖先的惩罚。一些家庭,常年经济情况不好,或者经常罹患小灾小病,很多情况请人占卜,得到的结果就是“祖坟不安”或者“家鬼作祟”,这个情况往往就是清明不上坟,不祭祖落下的祸根。祖先有养育之恩,没有祖宗的养育没有我们这些人,所以清明祭祖是大过天的事情。不要找理由寻借口推辞,或者假装“不迷信”最后落得“不得不信”的尴尬境地。 在上坟的时候,首先要给坟墓做一个清理,扫一扫上面的杂草、落叶,清理一下附近的垃圾,但一定注意不要扫到别人的墓上,这是一大禁忌。烧纸的时候,也要分一点给周围的邻居和土地山神,毕竟在他们那,大家住在一起,也要和睦快乐的相处。 上坟是有禁忌的。 第一,下午之前去上坟,因为那个时候还属于“六阳时”,阳气比较足,不容易在坟地被一些阴性的东西骚扰到。 第二,这天不要随意吃肉、大蒜等味道大的食物,这些东西比较腥气,传统上都归为“荤菜”。一般祭祖的时候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重,都应该戒荤食一日 第三,衣着不要太过鲜艳!一些女孩子穿着大红、大紫的衣服去上坟,或者穿着太暴露。有一种可能是惹怒自己的祖先,还有一种就是撩起别人祖宗对你的兴趣。听闻某村一名女孩子,因为某年清明时候穿着大红的风衣去上坟,回家后出现很多不适症状。 第四,在坟地不要随意乱走、乱跨。尤其是一些男同胞,表面上胆子比谁都大,也丝毫不讲究尊敬与否,在别人的坟头上跨来跨去。有一些人因为这种乱跨,导致那一年好几个月都触霉头,生意惨淡。 第五,绝对不要在青壮年的坟前逗留、叹息! 他们的早夭固然很可惜,但是他们由于死得太早,或多或少都带着怨气。而青年的死亡中,相当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和感情有瓜葛,你如果在他们的坟前逗留、叹息,他们对你产生的感情、怨恨乃至羡慕嫉妒恨,甚至半夜来敲你的门,都是你自己惹的。切忌不要随意叹息,有话留在心里比说出来更好。 第六,吐痰、大小便,不可大意。一些人吐痰吐习惯了,一不小心就吐到了别人的坟前。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道理一样,或许你只是一个习惯,但对方或许会觉得你这是在挑衅,尾随你而行,那就大为不妙。大小便则不用说,虽然很多农田、山林就是个天然厕所;在坟地不该你拉的时候你就是得憋着,千万不能以坟地做厕。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很多所谓被“鬼上身”的现象的入口,就是我们的阴窍。在清明节的时候,你胆敢“菊花外露”简直是自寻死路,没有鬼跟着你也有山精野怪跟着你,切忌切忌!第六,如有祭奠的食品,祭奠完后是可以带回家吃掉的,但仅限于自己家的人吃,传统上是没有把祭品分给别人的习惯。但所有从坟地带回的祭奠食品,都应该在自家的灶台上供放一个小时,然后除水果外加温熟制以免吃下去对自己有害。 如果在清明,能给穷人布施或者放生小动物那就更有福报了。
清明上坟祭拜的一般规程(1)有带供品的,晚辈先在坟墓的北侧向逝去亲人作揖,燃香插在坟墓北侧近处,然后摆上供品,边摆边念叨:XX,清明到了,我们看您来了,给您送好吃的来了,------。(2)在坟墓南侧拿木棍(也有拿酒瓶用酒)画一个有缺口朝向坟墓的圈,再在圈中画一个“十”字,这时晚辈就把带来的冥币、冥金银宝等,放在圈中点燃,边投放燃烧,边念叨:XX,清明到了,我给您送钱来了。XX,您请收着呀,希望您在那边幸福快乐。希望您与列祖烈宗保佑晚辈幸福安康。XX,您收着呀,------。(3)带鞭炮的可在坟墓南侧燃放鞭炮,以祝逝去亲人清明节快乐。(4)把坟墓北侧的供品收拾放置一旁。(5)晚辈拿锹清除坟墓上的杂草,从坟墓周围挖土添坟,修葺坟墓。(6)将事先准备的条两纸,“先考”纸一端剪箭头形,“先妣”纸一端剪燕尾形;也有就用剪的长条纸钱的,置于坟顶,然后挖一个大土块压在上面。(7)晚辈立于坟墓南侧,先作一揖,然后跪拜四叩,最后起身作一揖。(8)收拾供品、工具,离开坟地。
谈谈写“三文”,所谓“三文”,即:柩文、幡文和数文。柩文就是入殓后贴在棺材(恰当称之为灵柩,入殓前称之为棺材,入殓后称之为灵柩)正面纸条的文字,其格式是:故------之灵柩。幡文就是写在引魂幡上的文字,其格式是:故------之引魂幡。数文就是写在挑帘纸上的文字,其格式是:故------生前数。(笔者认为“升迁数”更贴切,含有殁者“升天堂迁福地”之意)。有的地方不写“生前数”而是写丧榜,丧榜写在一长方形纸上,一般贴在纸板上,挂在挑帘纸的一侧;丧榜两侧分别为上疏和下辄,中间为正文,其正文格式是:故------之丧榜。因为各地一般写三种文辞,所以笔者称之为“三文”。从以上介绍的诸文格式看到,共同都有“故------之”,“之”字前“故------”是殁者的统称,也可称之为同称。就是说某一殁者的称谓其内容和字数都是一样的,其内容包含殁者的被承丧者称谓、辈分称谓、姓名、岁数等是相同的,其字数是相等的。拟写殁者“三文”,以黄道吉祥写法,一般殁男21字,殁女22字。先拟写柩文,然后照着柩文抄拟幡文和数文;因为柩文分别比幡文和数文少一字,所以就把结构助词“之”省略(当然也可省略量词“岁”;“之”、“岁”二者舍一),后边分别写“引魂幡”、“生前数”,这样保持幡文、数文与柩文一样的吉祥字数。
关于榜文中小批的见解诸如:承命下(或禀承命下)、奉严命(或严命下)、奉慈命(或慈命下)、祖承命下(或禀奉祖命)、奉祖严命(或祖严命下、祖严下)、奉祖慈命(或祖慈命下、祖慈下),等等。这些词语首先表明承丧者遵从某长辈的指示受理殁者后事;同事也间接表明某长辈健在。
谈谈作揖作揖,中国人见面时的一种行礼形式,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优美、自主、有文化底蕴的特点。然而,像作揖这样优美的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作揖与拱手、抱拳等基本同义。作揖的早期使用,主要是书面化,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语化,比如拱手相让、抱拳示好等等。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区分许多等级,尽可以不去管它,现代人只要吸取最简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 武人抱拳礼向人作揖虽然恭敬,但相比于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时能表示倨傲,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礼。 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这种礼在京津地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 但是,根据唐宋以后白话小说,并不支持此种说法。到了现代,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的社会交际比过去频繁得多,且存在大量两性之间的往来,此刻再为女士专门设计一种礼仪,意义不大。因此,为了更方便地在现代适用作揖礼,无论男女,一律采用传统中最常见的左外右内,是可以接受的。
挑帘纸的由来和样式挑帘纸的来历,它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评定广西蛮部兵乱,为祭祀阵亡士兵,不忍心杀对方以人头上贡,用纸团做成人的头型作祭,流传而来。挑帘纸又叫本命岁数纸或命纸,为说明殁者是男或者是女,殁男下端剪成V形即箭头形,殁女下端剪成W形即燕尾形;说明殁者家中几辈,有几辈就剪几层,如殁者往下已有三辈,就剪三层,上端不在层数内,说明殁者岁数,一岁一条,应为加岁后的条数,挑帘纸上端用绳扎在一起,象征人头。挑帘纸代表殁者,人殁后与丧榜(有的地方写)挂在一起,位置以出门向外,殁男左殁女右。发引时由孝女(长女)用殁者生前的袄裹上,置于授仙台(椅子灯)上。
引魂幡引魂幡源自宋代,典故不详。幡杆长5尺,幡长3--3.9尺;幡为三条,中间一条宽约4寸,两边个一条宽约1寸5分左右;引魂幡中间飘带的字数力求吉祥,以口诀“生旺死绝”循环测定,要求殁男占“生”,殁女占“旺”,就是殁男字数必须单数,殁女字数必须双数。中间飘带上写:“故------之引魂幡”,两侧的条上分别写:“金童来引路”,“玉女送西天”,或者分别写:“宝幡引路不迷路”,“宝幡引魂归西不迷路”。引魂幡下端殁男剪5个剪头,殁女剪5个燕尾;中间飘带上殁男剪13个圆形,殁女剪14个方形,意为“天圆地方”。出殡时由孝长子持幡,父殁左手拿,母殁右手拿。
灵柩条灵柩条是贴在棺材头的“奠”字上的一纸条。因入殓后贴的,入殓后的棺材为灵柩,故称灵柩条,原称为名堂,现称为柩文;上书“故------之灵柩”,吉数长37.3厘米--62厘米,吉数宽5.3厘米或8厘米--10厘米;所写文字中“享”字,为求吉祥应写为“亯”,“享”与“亯”是同音同义的异体字;所写文字中“灵”字的写法:写繁体字时记住“男三弓,女四巫”,即殁男写“雨”字头下三个“弓”字,殁女写“雨”字头下面,上下分别“四”和“巫”字。
生数、克数的数据和应用方法八卦五行代数一坎水,二坤土,三震木,四巽木,五(男二女八),六乾金,七兑金,八艮土,九离火。五行生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八卦五行代数可简化:水=1,土=2、8,木=3、4,金=6、7,火=9;将五行数值代入五行生克得到:生数:6、7生1,1生3、4,3、4生9,9生2、8,2、8生6、7;克数:6、7克3、4,3、4克2、8,2、8克1,1克9,9克6、7.
计算人生吉祥数公式男公式:(100-出生年份)/9女公式:(出生年份-4)/9出生年份以农历,取出生年份的个位和十位两位数(即未两位);出生于立春前的取前一年的年份,出生在立春后的取当年的年份。根据公式求出余数,除尽的为9.以余数查生数、克数的数据,即可得出吉祥数和忌讳数。
八卦五行代数1坎水,2坤土,3震木,4巽木,5(男2女8),6乾金,7兑金,8艮土,9离火。五行生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计算人生吉祥数公式男公式:(100-出生年份)/9女公式:(出生年份-4)/9出生年份以农历,取出生年份的个位和十位两位数(即未两位);出生于立春前的取前一年的年份,出生在立春后的取当年的年份。根据公式求出余数,除尽的为9.以余数查宫命数、被生数、克数的数据,即可得出吉祥数和忌讳数。五行数:金6、7,木3、4,水1,火0、9,土2、5、8。以此简记。
某男1949年7月生,求其宫命吉祥数和忌讳数。解:由男宫命公式得:(100-49)/9=5余6;因为,金6、7,木3、4,水1,火0、9,土2、5、8;由余数:6,可知,宫命为:金6、7又因为,金6、7生水1,水1生木3、4,木3、4生火0、9,火0、9生土2、5、8,土2、5、8生金6、7;可知,宫命属金6、7相生数:土2、5、8生金6、7;可得,吉祥数:6、7、2、5、8;又因为,金6、7克木3、4,木3、4克土2、5、8,土2、5、8克水1,水1克火0、9,火0、9克金6、7;可知,宫命属金相克数:火0、9克金6、7;可得,忌讳数:0、9;结论:吉祥数是:6、7、2、5、8;忌讳数是:0、9.
忒历嘿耶!从哪弄来滴耶!将就还真多!反正我忒会殿纸
某女日生,求某女吉祥数和忌讳数。解:因1950年是2月7日立春,故某女的出生年应为1949年。由,女宫命公式:(出生年-4)/9得:(49-4)/9=5,除尽余数看作0或9;又因,火0、9,知某女属火命;根据,木3、4生火0、9;得吉祥数:3、4、0、9;又根据,水1克火0、9;得忌讳数:1;所以,某女的吉祥数是:3、4、0、9;忌讳数是:1.
生辰五行及属相: 1924年甲子属金(鼠)1925年乙丑属金(牛)1926年丙寅属火(虎)1927年丁卯属火(兔)1928年戊辰属木(龙)1929年已巳属木(蛇)1930年庚午属土(马)1931年辛未属土(羊)1932年壬申属金(猴)1933年癸酉属金(鸡)1934年甲戌属火(狗)1935年乙亥属火(猪)1936年丙子属水(鼠)1937年丁丑属水(牛)1938年戌寅属土(虎)1939年已卯属土(兔)1940年庚辰属金(龙)1941年辛已属金(蛇)1942年壬午属木(马)1943年癸未属木(羊)1944年甲申属水(猴)1945年乙酉属水(鸡)1946年丙戌属土(狗)1947年丁亥属土(猪)1948年戊子属火(鼠)1949年已丑属火(牛)1950年庚寅属木(虎)1951年辛卯属木(兔)1952年壬辰属水(龙)1953年癸已属水(蛇)1954年甲午属金(马)1955年乙未属金(羊)1956年丙申属火(猴)1957年丁酉属火(鸡)1958年戊戌属木(狗)1959年已亥属木(猪)1960年庚子属土(鼠)1961年辛丑属土(牛)1962年壬寅属金(虎)1963年癸卯属金(兔)1964年甲辰属火(龙)1965年乙巳属火(蛇)1966年丙午属水(马)1967年丁未属水(羊)1968年戊申属土(猴)1969年己酉属土(鸡)1970年庚戌属金(狗)1971年辛亥属金(猪)1972年壬子属木(鼠)1973年癸丑属木(牛)1974年甲寅属水(虎)1975年乙卯属水(兔)1976年丙辰属土(龙)1977年丁巳属土(蛇)1978年戊午属火(马)1979年己未属火(羊)1980年庚申属木(猴)1981年辛酉属木(鸡)1982年壬戌属水(狗)1983年癸亥属水(猪)1984年甲子属金(鼠)1985年乙丑属金(牛)1986年丙寅属火(虎)1987年丁卯属火(兔)1988年戊辰属木(龙)1989年己已属木(蛇)1990年庚午属土(马)1991年辛未属土(羊)1992年壬申属金(猴)1993年癸酉属金(鸡)1994年甲戌属火(狗)1995年乙亥属火(猪)1996年丙子属水(鼠)1997年丁丑属水(牛) 婚配及注解: 男金女金--两金夫妻硬对硬、有女无男守空房、日夜争打语不合、各人各心各白眼男金女木--金木夫妻不多年、整天吵打哭连连、原来二命都有害、半世婚姻守寡缘男金女水--水金夫妻坐高堂、钱财积聚喜洋洋、子女两个生端正、个个聪明学文章男金女火--未有姻缘乱成亲、娶得妻来也是贫、若无子女家财散、金火原来害本命男金女土--金土夫妻好姻缘、吃穿不愁福自然、子孙兴旺家富贵、福禄双全万万年男木女金--夫妻和好宜相交、钱财六畜满山庄、抚养子女姓名扬、木金万贵共一床男木女木--双木夫妻难相合、钱财有多亦克子、原来两木多克害、灾难疯病多加流男木女水--男木女水大吉利、家中财运常进室、常为宝贵重如山、生来儿女披青衫男木女火--木火夫妻大吉昌、此门天定好姻缘、六畜奴作满成行、男女聪明福自隆男木女土--土木夫妻本不宜、灾难疾病来侵之、两合相克各分散、一世孤单昼夜啼男水女金--金水夫妻富高强、钱财积聚百岁长、婚姻和合前程辉、禾仓田宅福寿长男水女木--木水夫妻好姻缘、财宝贵富旺儿郎、朱马禾仓积满院、男女端正学文章男水女水--两水夫妻喜洋洋、儿女聪明家兴旺、姻缘美满福双全、满仓财产好风光男水女火--水火夫妻不相配、在家吃饭在外睡、原因二命相克害、半世姻缘半世愁男水女土--水土夫妻不久存、三六九五见瘟王、两命相克亦难过、别处他乡嫁别克男火女金--金火夫妻克六亲、不知刑元在何身、若是稳有不孝顺、祸及子孙守孤贫男火女木--火木夫妻好婚配、子孙孝顺家业旺、六畜钱粮皆丰盈、一世富贵大吉昌男火女水--水火夫妻虽有情、结啼姻缘亦不深、儿女若是有富贵、到老还是孤独人男火女火--两火夫妻日夜愁、妻离子散泪水流、二命相克宜不聚、四季孤独度春秋男火女土--火土夫妻好相配、高官禄位眼前风、两人合来无克害、儿女聪明永富贵男土女金--土金夫妻很姻缘、两口相爱至百年、内宅平安六畜福、生来女儿均团圆男土女木--土木夫妻意不同、反眼无情相克冲、有食无儿克夫主、半世姻缘家财空男土女水--土水夫妻定有兽、接到家中定有灾、妻离子散各东西、家中冷落财不来男土女火--土火夫妻大昌吉、财粮不愁福寿长、儿女聪明生端正、富贵荣华好时光男土女土--双土夫妻好姻缘、共欢一世福双全、儿女聪明多兴旺、富贵荣华好家园
岁数生年男女宫命表01岁壬辰2012年【男6乾宫-女9离宫】 02岁辛卯2011年【男7兑宫-女8艮宫】 03岁庚寅2010年【男8艮宫-女7兑宫】 04岁己丑2009年【男9离宫-女6乾宫】05岁戊子2008年【男1坎宫-女5用8艮宫】06岁丁亥2007年【男2坤宫-女4巽宫】07岁丙戌2006年【男3震宫-女3震宫】08岁乙酉2005年【男4巽宫-女2坤宫】09岁甲申2004年【男5用2坤宫-女1坎宫】10岁癸未2003年【男6乾宫-女9离宫】11岁壬午2002年【男7兑宫-女8艮宫】12岁辛巳2001年【男8艮宫-女7兑宫】13岁庚辰2000年【男9离宫-女6乾宫】14岁己卯1999年【男1坎宫-女5用8艮宫】15岁戊寅1998年【男2坤宫-女4巽宫】 16岁丁丑1997年【男3震宫-女3震宫】 17岁丙子1996年【男4巽宫-女2坤宫】18岁乙亥1995年【男5用2坤宫-女1坎宫】19岁甲戌1994年【男6乾宫-女9离宫】20岁癸酉1993年【男7兑宫-女8艮宫】21岁壬申1992年【男8艮宫-女7兑宫】22岁辛未1991年【男9离宫-女6乾宫】23岁庚午1990年【男1坎宫-女5用8艮宫】24岁己巳1989年【男2坤宫-女4巽宫】25岁戊辰1988年【男3震宫-女3震宫】26岁丁卯1987年【男4巽宫-女2坤宫】27岁丙寅1986年【男5用2坤宫-女1坎宫】 28岁乙丑1985年【男6乾宫-女9离宫】29岁甲子1984年【男7兑宫-女8艮宫】30岁癸亥1983年【男8艮宫-女7兑宫】31岁壬戌1982年【男9离宫-女6乾宫】32岁辛酉1981年【男1坎宫-女5用8艮宫】33岁庚申1980年【男2坤宫-女4巽宫】34岁己未1979年【男3震宫-女3震宫】35岁戊午1978年【男4巽宫-女2坤宫】36岁丁巳1977年【男5用2坤宫-女1坎宫】 37岁丙辰1976年【男6乾宫-女9离宫】38岁乙卯1975年【男7兑宫-女8艮宫】39岁甲寅1974年【男8艮宫-女7兑宫】40岁癸丑1973年【男9离宫-女6乾宫】41岁壬子1972年【男1坎宫-女5用8艮宫】42岁辛亥1971年【男2坤宫-女4巽4宫】43岁庚戌1970年【男3震宫-女3震宫】44岁己酉1969年【男4巽宫-女2坤宫】45岁戊申1968年【男2坤宫-女1坎宫】46岁丁未1967年【男6乾宫-女9离宫】47岁丙午1966年【男7兑宫-女8艮宫】48岁乙巳1965年【男8艮宫-女7兑宫】49岁甲辰1964年【男9离宫-女6乾宫】50岁癸卯1963年【男1坎宫-女5用8艮宫】51岁壬寅1962年【男2坤宫-女4巽宫】52岁辛丑1961年【男3震宫-女3震宫】 53岁庚子1960年【男4巽宫-女2坤宫】54岁己亥1959年【男2坤宫-女1坎宫】55岁戊戌1958年【男6乾宫-女9离宫】56岁丁酉1957年【男7兑宫-女8艮宫】 57岁丙申1956年【男8艮宫-女7兑宫】58岁乙未1955年【男9离宫-女6乾宫】59岁甲午1954年【男1坎宫-女5用8宫】60岁癸巳1953年【男2坤宫-女4巽宫】61岁壬辰1952年【男3震宫-女3震宫】62岁辛卯1951年【男4巽宫-女2坤宫】63岁庚寅1950年【男2坤宫-女1坎宫】64岁己丑1949年【男6乾 宫-女9离宫】65岁戊子1948年生【男7兑宫-女8艮宫】66岁丁亥1947年生【男8艮宫-女7兑宫】67岁丙戌1946年生【男9离宫-女6乾宫】68岁乙酉1945年生【男1坎宫-女5用8宫】69岁甲申1944年生【男2坤宫-女4巽宫】70岁癸未1943年生【男3震宫-女3震宫】71岁壬午1942年生【男4巽宫-女2坤宫】72岁辛巳1941年生【男5用2坤宫-女1坎宫】73岁庚辰1940年生【男6乾宫-女9离宫】74岁己卯1939年生【男7兑宫-女8艮宫】75岁戊寅1938年生【男8艮宫-女7兑宫】76岁丁丑1937年生【男9离宫-女6乾宫】77岁丙子1936年生【男1坎宫-女5用8艮宫】78岁乙亥1935年生【男2坤宫-女4巽宫】79岁甲戌1934年生【男3震宫-女3震宫】80岁癸酉1933年生【男4巽宫-女2坤宫】81岁壬申1932年生【男5用2坤宫-女1坎宫】82岁辛未1931年生【男6乾宫-女9离宫】83岁庚午1930年生【男7兑宫-女8艮宫】84岁己巳1929年生【男8艮宫-女7兑宫】85岁戊辰1928年生【男9离宫-女6乾宫】86岁丁卯1927年生【男1坎宫-女5用8艮宫】87岁丙寅1926年生【男2坤宫-女4巽宫】88岁乙丑1925年生【男3震宫-女3震宫】89岁甲子1924年生【男4巽宫-女2坤宫】90岁癸亥1923年生【男5用2坤宫-女1坎宫】91岁壬戌1922年生【男6乾宫-女9离宫】92岁辛酉1921年生【男7兑宫-女8艮宫】93岁庚申1920年生【男8艮宫-女7兑宫】94岁己未1919年生【男9离宫-女6乾宫】95岁戊午1918年生【男1坎宫-女5用8艮宫】96岁丁巳1917年生【男2坤宫-女4巽宫】97岁丙辰1916年生【男3震宫-女3震宫】98岁乙卯1915年生【男4巽宫-女2坤宫】99岁甲寅1914年生【男5用2坤宫-女1坎宫】100岁癸丑1913年生【男6乾宫-女9离宫】101岁壬子民国元年1912年【男7兑宫-女8艮宫】102岁辛亥宣统3年1911年【男8艮宫-女7兑宫】103岁庚戌宣统2年1910年【男9离宫-女6乾宫】104岁己酉宣统元年1909年【男1坎宫-女5用8艮宫】105岁戊申光绪34年1908年【男2坤宫-女4巽宫】106岁丁未光绪33年1907年【男3震宫-女3震宫】107岁丙午光绪32年1906年【男4巽宫-女2坤宫】108岁乙巳光绪31年1905年【男5用2坤宫-女1坎宫】109岁甲辰光绪30年1904年【男6乾宫-女9离宫】110岁癸卯光绪29年1903年【男7兑宫-女8艮宫】111岁壬寅光绪28年1902年【男8艮宫-女7兑宫】112岁辛丑光绪27年1901年【男9离宫-女6乾宫】113岁庚子光绪26年1900年【男1坎宫-女5用8艮宫】114岁己亥光绪25年1899年【男2坤宫-女4巽宫】115岁戊戌光绪24年1898年【男3震宫-女3震宫】116岁丁酉光绪23年1897年【男4巽宫-女2坤宫】117岁丙申光绪22年1896年【男5用2坤宫-女1坎宫】118岁乙未光绪21年1895年【男6乾宫-女9离宫】119岁甲午光绪20年1894年【男7兑宫-女8艮宫】120岁癸巳光绪19年1893年【男8艮宫-女7兑宫】规律:男4宫女2宫 男3宫女3宫 男2宫女4宫 男1宫女5宫 男9宫女6宫 男8宫女7宫 男7宫女8宫 男6宫女9宫 男5宫女1宫宫命与五行1坎水,2坤土,3震木,4巽土,5(男2女8),6乾金,7兑金,8艮土,9离火。二零一三年岁次癸巳仲春甲午日编辑
所谓祖宗十八代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谈阴事,得阳福。大家不要避讳谈阴事。咀嚼死亡,才能更好地感知人生,最后把星云大师的一段话送给大家:“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 引魂幡的写法】:某府太公××引魂幡(男打生)某府太君某氏之引魂幡(女打旺)左飘带写:“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右飘带写:“玉女送西方驾鹤西游”。特别注意:引魂幡每个字纸的形状古制有要求,男的用圆形,女的用方形,意为男为阳、为天,故用圆形;女为阴、为地,故用方形。男引魂幡最后一个字的下端要剪成尖形凸形,女引魂幡最后一个字的下端要剪为凹形。
墓碑的写法:墓碑始于周朝,是墓主的标志,其位置在墓前正中处(墓门口),以便后人祭祀。墓碑坐向应与墓中棺材坐向相同。墓碑一般用青石制作,以便长期使用。其规格为高4.8尺,宽1.2尺,厚0.2尺(用双数不用单数,图吉利)。墓碑下端为基石,其内糟以放进墓碑为准。碑文有两种:一种是标名碑,一种是铭名碑,也称“墓志”。民间碑一般为标名碑,也有在墓碑背面记述主人简历和功绩的,这样的碑,前面为标名碑,背面为铭名碑,是一碑两用。墓碑文由四部分组成:墓主生故时间、碑名、立碑人、立碑时间。生故时间、立碑人和立碑时间按上下款格式写,碑名在墓碑的正中间。碑名,是墓碑的主要内容,因立碑人与墓主的关系不同而异。其字数从上第一字开始起排“生、旺、墓、绝”,到最后一个字,应男占“生”,女占“旺”,表示后人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去斑效果好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