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军区旧址为什么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第一个军区

中国各时期各大军区历任司令员?_百度知道
中国各时期各大军区历任司令员?
1.1932年1月江西军区建立。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军区,它开了我军有军区机构之先河
2.抗战爆发后,陆续在八路军和新四军辖区内设立了军区
3.为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在人民解放军形成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建立...
我有更好的答案
建国后我军五次军区区划调整 1、划分六大军区 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人民解放军进行整编,撤消了4个野战军 的番号,全国设西北、西南、中南、华东、东北和华北六大军区。10月1日,毛 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军陆军部队暂行编制表》,确定 国防军以军为指挥单位,实行“三三制”,撤消兵团级机构,野战军机关分别与 各军区机构合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按地区划分的军队组织,它区别于 以往的依据作战任务的区划设置或历史形成的战斗组成系统。六大军区名称及军 区军政主官为 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政委高岗 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薄一波 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 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邓子恢 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邓小平 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 2、改划十二大军区 国务院于日作出《关于全国军区重新划分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将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军区改划为十二个大军区。 1954年全国党的系统高级干部会议确立了军队长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以后我军的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也越发地融为一体。全军改划为十二个大军区,各大军区均以机关所在地的城市命名,与国家行政区划趋同。十二个大军区名 称及军区军政主官为: 沈阳军区:历任司令员邓 华、陈锡联、李德生; 北京军区:历任司令员杨成武、杨勇、郑维山、李德生、陈锡联、秦基伟; 济南军区:历任司令员杨得志、曾思玉、饶守坤; 南京军区:历任司令员许世友、丁盛、聂凤智、向守志; 广州军区:历任司令员黄永胜、丁盛、许世友、吴克华、尤太忠; 武汉军区:历任司令员陈再道、曾思玉、杨得志、王必成、张才千、 周世忠; 成都军区:历任司令员贺炳炎、黄新廷、梁兴初、秦基伟、刘兴元、 吴克华、尤太忠、王成汉。 昆明军区:历任司令员谢富治、秦基伟、王必成、杨得志、张轾秀; 兰州军区:历任司令员张达志、皮定均、韩先楚、杜义德、郑维山; 新疆军区(1979年5月改称乌鲁木齐军区):历任司令员王恩茂、吴克华、 尤书金、杨勇、刘震、萧全夫; 西藏军区:历任司令员张国华、曾雍雅; 内蒙古军区:历任司令员乌兰夫; 另根据日国防部颁发的编制军衔表,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昆明六 个军区为方面军级;其他军区及福建军区为集团军(兵团)级。 3、改调十三个大军区 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增设福州军区。福州军区的领导机构由原福建军区的 领导机构改变组成,7月1日正式成立,叶飞任司令员兼政委。原属南京军区建制的福建军区 、江西军区,以及部分野战军和炮兵部队,同时划归福州军区建制领导。很显然,这次军区 的个别调整主要是为了避免南京军区防御正面过于宽大。于是,全国大军区由十二个增加到 十三个。 福州军区:历任司令员叶飞、韩先楚、皮定均、杨成武、江拥辉; 4、改调十一个大军区 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内蒙古军区改为省级军区划归北京军区建制领导。1969年12 月7日,中央军委又决定将西藏军区改为省级军区,划归成都军区领导。全军改为十一个大 军区。 5、改调为七个大军区 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决定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 转变,选配各总部、各军种和各大军区领导班子,确定了减少军队员额一百万的战略决策, 会议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在这次精简整编中,大军区由十一个合并为 七个,撤并了武汉、福州、昆明、乌鲁木齐四个军区。这次军区改调是我军新时期实行的第 一次精简整编,力度之大堪称建国以来历次改调之最。保留的七个大军区名称及军政主官为 北京军区:历任司令员秦基伟、周依冰、王成斌、李来柱、李新良、 李启; 沈阳军区:历任司令员刘精松、王克、李新良、钱国梁; 广州军区:历任司令员尤太忠、张万年、朱敦法、李希林、陶伯均、 刘振武; 南京军区:历任司令员向守志、固辉、陈炳德、梁光烈、朱文泉; 济南军区:历任司令员李九龙、张万年、张太恒、钱国梁、陈炳德; 兰州军区:历任司令员赵先顺、傅全友、王克、刘精松、李乾元; 成都军区:历任司令员傅全友、张太恒、李九龙、隗福临、廖锡龙、 王建民;
去看看十大将军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烽火岁月中的江西军区——解放军史上第一个军区 -ZAKER新闻
中华网军事
江西军区旧址开展仪式揭开了一段难忘岁月。江西军区虽然从成立到解体只有三年多时间,但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优秀指战员,他们后来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领导骨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烽火岁月中的江西军区—— 揭秘我军建军史上第一个军区■姜廷玉古乃全本报特约记者欧阳春江西军区宣告成立拨开浩瀚的历史烟云,1927 年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通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工农武装割据的 大幕。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 " 中革军委 ")成立后,为加强对各苏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决定自 1932 年起,在各苏区组建军区。1932 年 1 月 9 日,中革军委发布通令,撤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成立江西军区。2 月 1 日,江西军区总指挥部正式通 令成立,陈毅任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江西军区下辖 5 个分区、5 个独立师、江西红色警卫团及 29 个县独立团,先后组建了红军第 21 军、新编第 22 军、第 23 军 等部队,辖区包括红都瑞金在内的中央苏区大部分地区。江西军区旧址开展仪式揭开一段难忘岁月。陈堂柱摄如同春雷响彻苍穹,江西军区的建立,标志着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了新阶段。此后,闽西、闽赣、赣南、闽浙赣等军区也陆续成立。江西军区成立后,在总指挥兼政治委员陈毅的领导下,坚决执行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积极担负起组建地方武装、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扩大红军队伍、组织参战支前等繁重任务,取得了当年毛泽东称赞的 " 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 成绩,为创建和巩固中央苏区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写下光辉篇章。1932 年 1 月 9 日,中革军委发布的成立江西军区总指挥部的通令。李超摄配合主力作战英勇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反 " 围剿 " 斗争胜利后,由于中央决策失误,部分同志提出了放弃游击战术,准备攻打赣州的想法,并提出要 " 定都赣州 "。尽管毛泽东同志以 " 赣州是‘铁赣州’,红军武器装备落后 " 为由坚决反对攻打赣州,但仍然无济于事。1932 年 1 月 10 日,也就是江西军区成立后第 2 天,中革军委下达了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命令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红 3 军团并指挥红 7 军和红 4 军为主作战军,江西军区和闽西军区共 6 个独立师为支作战军。江西军区坚决执行中革军委命令,通过肃清区内白色据点,清剿反动武装,扩大健全地方武装,为红军攻打赣州解除后顾之忧。攻赣战役从 1932 年 2 月 4 日开始,历时 33 天,因赣州城三面环水,城墙高厚,红军遭遇重大伤亡,不得不主动撤出,攻赣战役最后以失败告终。1932 年春夏间,国民党粤军乘中央红军主力东征漳州、西进湘赣边之机,大举进犯赣南,占领苏区大片区域。6 月下旬末至 7 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发起南雄水口战役,击溃来犯粤军 15 个团,毙伤敌军近 3000 人,给国民党粤军以沉重打击,稳定了中央苏区南翼。水口战役期间,陈毅率领江西军区独立第 3、第 6 师直接参战,为战役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32 年 8 月 8 日,中革军委决定发起攻打宜黄、乐安等战役,规定江西军区所属第 21 军、新编第 22 军和各独立团为支作战军,配合红 1、红 3、红 5 军团作战。8 月 16 日凌晨,江西军区所属新编第 22 军第 65 师配合红 1 军团、红 31 师向乐安县城发起进攻,全歼守敌 1 旅 2 团并 1 营,俘敌 3000 余人,缴获长短枪 2000 余支。8 月 20 日,江西军区地方武装又配合红 3 军团攻占宜黄县城,击溃守敌大部,俘敌 1000 余人,缴枪 1000 余支。1932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乘国民党军暂取守势之际,决定集中兵力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发起攻势。随后,又于同年 11 月中旬至 1933 年 1 月上旬发起金溪、资溪战役。期间,江西军区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保证了主力红军夺取战役全面胜利。江西军区作战取得最大的胜利当属 " 黄陂大捷 "。1933 年 2 月,蒋介石纠集 40 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 " 围剿 "。2 月 27 日至 28 日,周恩来、朱德指挥红 1、红 3 军团及江西军区第 21 军组成左翼队,红 5 军团及江西军区新编第 22 军组成右翼队,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术,在宜黄县南部黄陂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 59 师和第 52 师,活捉两名敌师长陈时骥、李明(李因负重伤当晚毙命)。在第五次反 " 围剿 " 战斗中,尽管陈毅领导的西线战场捷报频传,但由于中央执行 " 左 " 倾错误军事路线,红军主力多次作战相继失利,中央苏区缩小到仅存的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瑞金、长汀等县。其间,陈毅撰写了《最近时期西北线游击斗争的检查》《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的潮流》等军事论文发表在《红星》报上。但当时受左倾军事路线影响,不但西线战场的成功经验在其他战场得不到推广,连西线战场也很快被迫转入了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其间,陈毅在指挥老营盘战斗时,右胯骨被敌弹击中造成粉碎性骨折,被送往江西军区机关所在地疗伤休养。《黄陂大捷》(油画)陈钰、侯志江作 2016 年 10 月 18 日,江西省兴国县细雨绵绵,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此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暨江西军区旧址开展仪式。人们走进旧址中的历史陈列馆,近距离触摸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第一个军区的血火脉搏。扩红支前影响深远为了发展壮大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扩红运动,仅 1933 年 5 月,江西军区所辖地区就扩大红军 2.5 万人。1933 年春,江西军区在兴国县筲箕窝组建补充第 3 团。先后招收 5 批新兵,每批 800 至 1000 名,经两个月军事政治训练后,送往前方补充红 3 军团。同年 8 月 1 日,中革军委决定在各个军团组建一个红军补充师。同年冬,江西军区补充第 3 团扩建为补充第 3 师,招收兴国、赣县、万泰等县的新兵。1934 年 5 月,兴国补充师 7000 余名新兵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其中 5000 人补充到红 3 军团,2000 人补充到红 9 军团。直至主力红军长征前夕,兴国补充师才取消建制。在陈毅的亲自决策指挥下," 兴国模范师 " 于 1932 年冬成立,师长钟元洪,政委谢远松。全师辖 5 个团一个特务营,共 5000 多人。1933 年 6 月 1 日,在兴国县筲箕窝红军检阅广场的誓师典礼上,陈毅代表中革军委亲手授予 " 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 " 军旗。不久," 兴国模范师 " 开赴乐安的大湖坪,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 3 军团第 6 师,成为中央苏区唯一一支整师从地方武装升格为红军主力的部队。1933 年 8 月," 少共国际师 " 在博生县城(今宁都县)宣告成立,师长陈光、政委萧华,其中大部分兵员来自江西军区所辖地区。前方打胜仗,群众是靠山。为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形势需要,江西军区积极协助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持续不断地组织群众支前参战。1932 年 8、9 月间,红一方面军发动宜乐崇战役,江西军区仅宁都一县就动员 1.4 万余人参战支前。据中共兴国县委 1932 年 10 月统计,全县参加支前作战的担架队员 5024 名,救护队员 2519 名,洗衣队员 3254 名,破坏队员 2474 名,运输队员 6790 名,慰劳队员 2754 名,向导队员 1564 名。全县 16 个区支前群众达 24379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10.5% 以上。只要前方有支前需要,江西军区随时都可以从各种支前组织中抽调人员出发支前。他们为红军运送弹药、粮食,抢救伤员,慰劳部队,帮助红军抢修工事,打扫清理战场,侦探敌情,封锁消息,坚壁清野,为协助主力红军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准备红军主力突围转移,1934 年 9 月,中革军委下达了《关于军团后方勤务组织的命令》,要求各红军野战兵团都要组织为军团各部队服务移动的后方部。按命令规定,红 1、红 3、红 5、红 8、红 9 军团总计需要运输员 3140 人。这些准备随红军野战兵团突围转移的运输员,均从江西军区的于都、瑞金、兴国、会昌、赣县等县征调。在江西军区的组织指挥下,支前参战组织健全,队伍庞大,支前参战人员浩浩荡荡。游击战争艰苦卓绝1934 年 10 月,由于党内 " 左 " 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被迫率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领导机关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10 月 22 日,中革军委致电项英宣布即日起成立中央军区,项英兼任中央军区司令员,并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闽浙赣 5 个军区及各直属的地方独立部队与红 24 师和红 10 军,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苏区。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江西军区奉命留在江西苏区,合并成立江西省军政委员会,转移到宁都县北部山区,领导军民坚持游击战争。为配合和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江西军区所属各独立团和各县独立营、游击队,依据中革军委电令,迅速接替红 1、红 3、红 5、红 8 军团在西线、北线战场的防务,阻击敌军前进,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赢得宝贵时间。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以后,国民党北路军陈诚、罗卓英部队以第 8、第 14、第 94、第 98 共 4 个师的兵力 " 清剿 " 江西军区,因敌众我寡,苏区绝大多数地区失陷。江西军区只能在西北线的公略、万泰、龙冈、宜黄、洛口和永丰一带进行游击战,中心区域只剩下了宁都县西北边缘的永丰、乐安南部以及兴国东北和吉水南部山区等小三角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江善忠,负责掩护一批红军伤病员隐蔽在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村猴哥寨养伤。一天,他们与搜山的敌军遭遇,为保护战友,江善忠毅然将敌人引至三面绝壁的棒槌石,坚持战斗到弹尽援绝后,在衬衣上留下 " 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 血书,英勇跳崖,壮烈牺牲。1934 年 10 月 26 日,宁都失陷。当晚,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兼江西军区政委曾山与刚上任不满两个月的江西军区司令员李赐凡等在西甲召开军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部队的行动方向和行动计划。会议决定:进一步整顿党政武装组织,肃清部队中的不稳定分子,提高军队战斗力;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尽量储备粮食,以备长期艰苦斗争之需。更为重要的是,会议确定了前往东固的计划。11 月初,曾山、李赐凡率部队兵分两路,经朱源、小布、麻田、肠斋等地,到达宁都洛口金竹坑村,与先行到达的洛口县游击队会合。国民党第三路军副总指挥罗卓英获悉后,命令陶峙岳、夏楚中、霍揆彰等部,进占洛口、东韶、阳水、黄陂、君埠等地,并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推进政策。同时,又下令孔令恂的第 97 师进占金竹坑东部。为突破敌人重围,曾山、李赐凡决定率部从南部突围,部队转战沙溪后,很快被敌军和各地保安团、还乡团包围。在洛口树陂村,曾山、李赐凡等召集各部指挥员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老幼妇少全部留下就地疏散,然后分兵三路,直取东固,实现西甲会议确定的计划。然而,各路部队的突围行动相继受挫。1935 年 2 月,在突围中负伤的江西军区司令员李赐凡被叛徒杀害,时年 28 岁。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原副主席、中共公万兴特委书记胡海不久也被俘就义。1935 年春,因敌强我弱等原因,江西苏区游击战争失败,江西军区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江西军区机构解体。同年 5 月,曾山突出敌军重围,只身辗转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寻找党组织。江西军区虽然从成立到解体只有三年多时间,但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优秀指战员,他们后来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领导骨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凤凰军事15小时前
军武大本营昨天
解放军报融媒体6小时前
凤凰军事3小时前
军武次位面16分钟前
军武次位面16分钟前
军武次位面16分钟前
军武次位面16分钟前
军武次位面16分钟前
军武次位面16分钟前
解放军报融媒体4小时前
凤凰军事6小时前
中国陆军5小时前
中国陆军5小时前
中华网军事7小时前揭秘我军建军史上第一个军区
揭秘我军建军史上第一个军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后,为加强对各苏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决定自1932年起,在各苏区组建军区。日,中革军委发布通令,撤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成立江西军区。江西军区的建立,标志着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了新阶段。今天的解放军报详细披露了当年江西军区创立的前前后后。
日,中革军委发布的成立江西军区总指挥部的通令。李超摄
日,江西省兴国县细雨绵绵,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此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江西军区旧址开展仪式。人们走进旧址中的历史陈列馆,近距离触摸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第一个军区的血火脉搏。
江西军区宣告成立
拨开浩瀚的历史烟云,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通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工农武装割据的大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后,为加强对各苏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决定自1932年起,在各苏区组建军区。日,中革军委发布通令,撤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成立江西军区。2月1日,江西军区总指挥部正式通令成立,陈毅任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江西军区下辖5个分区、5个独立师、江西红色警卫团及29个县独立团,先后组建了红军第21军、新编第22军、第23军等部队,辖区包括红都瑞金在内的中央苏区大部分地区。
如同春雷响彻苍穹,江西军区的建立,标志着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了新阶段。此后,闽西、闽赣、赣南、闽浙赣等军区也陆续成立。
江西军区成立后,在总指挥兼政治委员陈毅的领导下,坚决执行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积极担负起组建地方武装、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扩大红军队伍、组织参战支前等繁重任务,取得了当年毛泽东称赞的“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成绩,为创建和巩固中央苏区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配合主力作战英勇
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由于中央决策失误,部分同志提出了放弃游击战术,准备攻打赣州的想法,并提出要“定都赣州”。尽管毛泽东同志以“赣州是‘铁赣州’,红军武器装备落后”为由坚决反对攻打赣州,但仍然无济于事。
日,也就是江西军区成立后第2天,中革军委下达了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命令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红3军团并指挥红7军和红4军为主作战军,江西军区和闽西军区共6个独立师为支作战军。江西军区坚决执行中革军委命令,通过肃清区内白色据点,清剿反动武装,扩大健全地方武装,为红军攻打赣州解除后顾之忧。攻赣战役从日开始,历时33天,因赣州城三面环水,城墙高厚,红军遭遇重大伤亡,不得不主动撤出,攻赣战役最后以失败告终。
1932年春夏间,国民党粤军乘中央红军主力东征漳州、西进湘赣边之机,大举进犯赣南,占领苏区大片区域。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发起南雄水口战役,击溃来犯粤军15个团,毙伤敌军近3000人,给国民党粤军以沉重打击,稳定了中央苏区南翼。水口战役期间,陈毅率领江西军区独立第3、第6师直接参战,为战役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中革军委决定发起攻打宜黄、乐安等战役,规定江西军区所属第21军、新编第22军和各独立团为支作战军,配合红1、红3、红5军团作战。8月16日凌晨,江西军区所属新编第22军第65师配合红1军团、红31师向乐安县城发起进攻,全歼守敌1旅2团并1营,俘敌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000余支。8月20日,江西军区地方武装又配合红3军团攻占宜黄县城,击溃守敌大部,俘敌1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
1932年10月,红一方面军乘国民党军暂取守势之际,决定集中兵力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发起攻势。随后,又于同年11月中旬至1933年1月上旬发起金溪、资溪战役。期间,江西军区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保证了主力红军夺取战役全面胜利。
江西军区作战取得最大的胜利当属“黄陂大捷”。1933年2月,蒋介石纠集4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2月27日至28日,周恩来、朱德指挥红1、红3军团及江西军区第21军组成左翼队,红5军团及江西军区新编第22军组成右翼队,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术,在宜黄县南部黄陂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59师和第52师,活捉两名敌师长陈时骥、李明(李因负重伤当晚毙命)。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尽管陈毅领导的西线战场捷报频传,但由于中央执行“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红军主力多次作战相继失利,中央苏区缩小到仅存的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瑞金、长汀等县。其间,陈毅撰写了《最近时期西北线游击斗争的检查》《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的潮流》等军事论文发表在《红星》报上。但当时受左倾军事路线影响,不但西线战场的成功经验在其他战场得不到推广,连西线战场也很快被迫转入了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其间,陈毅在指挥老营盘战斗时,右胯骨被敌弹击中造成粉碎性骨折,被送往江西军区机关所在地疗伤休养。
江西军区旧址开展仪式揭开一段难忘岁月。陈堂柱摄
扩红支前影响深远
为了发展壮大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扩红运动,仅1933年5月,江西军区所辖地区就扩大红军2.5万人。
1933年春,江西军区在兴国县筲箕窝组建补充第3团。先后招收5批新兵,每批800至1000名,经两个月军事政治训练后,送往前方补充红3军团。同年8月1日,中革军委决定在各个军团组建一个红军补充师。同年冬,江西军区补充第3团扩建为补充第3师,招收兴国、赣县、万泰等县的新兵。1934年5月,兴国补充师7000余名新兵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其中5000人补充到红3军团,2000人补充到红9军团。直至主力红军长征前夕,兴国补充师才取消建制。
在陈毅的亲自决策指挥下,“兴国模范师”于1932年冬成立,师长钟元洪,政委谢远松。全师辖5个团一个特务营,共5000多人。日,在兴国县筲箕窝红军检阅广场的誓师典礼上,陈毅代表中革军委亲手授予“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军旗。不久,“兴国模范师”开赴乐安的大湖坪,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3军团第6师,成为中央苏区唯一一支整师从地方武装升格为红军主力的部队。1933年8月,“少共国际师”在博生县城(今宁都县)宣告成立,师长陈光、政委萧华,其中大部分兵员来自江西军区所辖地区。
前方打胜仗,群众是靠山。为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形势需要,江西军区积极协助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持续不断地组织群众支前参战。
月间,红一方面军发动宜乐崇战役,江西军区仅宁都一县就动员1.4万余人参战支前。据中共兴国县委1932年10月统计,全县参加支前作战的担架队员5024名,救护队员2519名,洗衣队员3254名,破坏队员2474名,运输队员6790名,慰劳队员2754名,向导队员1564名。全县16个区支前群众达2437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5%以上。只要前方有支前需要,江西军区随时都可以从各种支前组织中抽调人员出发支前。他们为红军运送弹药、粮食,抢救伤员,慰劳部队,帮助红军抢修工事,打扫清理战场,侦探敌情,封锁消息,坚壁清野,为协助主力红军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准备红军主力突围转移,1934年9月,中革军委下达了《关于军团后方勤务组织的命令》,要求各红军野战兵团都要组织为军团各部队服务移动的后方部。按命令规定,红1、红3、红5、红8、红9军团总计需要运输员3140人。这些准备随红军野战兵团突围转移的运输员,均从江西军区的于都、瑞金、兴国、会昌、赣县等县征调。在江西军区的组织指挥下,支前参战组织健全,队伍庞大,支前参战人员浩浩荡荡。
《黄陂大捷》(油画)陈钰、侯志江作
游击战争艰苦卓绝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被迫率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领导机关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10月22日,中革军委致电项英宣布即日起成立中央军区,项英兼任中央军区司令员,并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闽浙赣5个军区及各直属的地方独立部队与红24师和红10军,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苏区。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江西军区奉命留在江西苏区,合并成立江西省军政委员会,转移到宁都县北部山区,领导军民坚持游击战争。为配合和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江西军区所属各独立团和各县独立营、游击队,依据中革军委电令,迅速接替红1、红3、红5、红8军团在西线、北线战场的防务,阻击敌军前进,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以后,国民党北路军陈诚、罗卓英部队以第8、第14、第94、第98共4个师的兵力“清剿”江西军区,因敌众我寡,苏区绝大多数地区失陷。江西军区只能在西北线的公略、万泰、龙冈、宜黄、洛口和永丰一带进行游击战,中心区域只剩下了宁都县西北边缘的永丰、乐安南部以及兴国东北和吉水南部山区等小三角区。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江善忠,负责掩护一批红军伤病员隐蔽在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村猴哥寨养伤。一天,他们与搜山的敌军遭遇,为保护战友,江善忠毅然将敌人引至三面绝壁的棒槌石,坚持战斗到弹尽援绝后,在衬衣上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血书,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日,宁都失陷。当晚,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兼江西军区政委曾山与刚上任不满两个月的江西军区司令员李赐凡等在西甲召开军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部队的行动方向和行动计划。会议决定:进一步整顿党政武装组织,肃清部队中的不稳定分子,提高军队战斗力;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尽量储备粮食,以备长期艰苦斗争之需。更为重要的是,会议确定了前往东固的计划。
11月初,曾山、李赐凡率部队兵分两路,经朱源、小布、麻田、肠斋等地,到达宁都洛口金竹坑村,与先行到达的洛口县游击队会合。国民党第三路军副总指挥罗卓英获悉后,命令陶峙岳、夏楚中、霍揆彰等部,进占洛口、东韶、阳水、黄陂、君埠等地,并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推进政策。同时,又下令孔令恂的第97师进占金竹坑东部。
为突破敌人重围,曾山、李赐凡决定率部从南部突围,部队转战沙溪后,很快被敌军和各地保安团、还乡团包围。在洛口树陂村,曾山、李赐凡等召集各部指挥员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老幼妇少全部留下就地疏散,然后分兵三路,直取东固,实现西甲会议确定的计划。
然而,各路部队的突围行动相继受挫。1935年2月,在突围中负伤的江西军区司令员李赐凡被叛徒杀害,时年28岁。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原副主席、中共公万兴特委书记胡海不久也被俘就义。
1935年春,因敌强我弱等原因,江西苏区游击战争失败,江西军区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江西军区机构解体。同年5月,曾山突出敌军重围,只身辗转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寻找党组织。
江西军区虽然从成立到解体只有三年多时间,但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优秀指战员,他们后来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领导骨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军区政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