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一种大自在种大自在)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個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n、(来自豆瓣)

我想在我朋友圈嘚朋友们应该在很多天以前就已经看过我在看这本书的照片了吧。记得当时有朋友留言说很喜欢这一句话并且把我拍的照片借过去发在叻朋友圈里面。

我已经很久没有在豆瓣写东西了不对,应该是我已经很久没有写东西了好像每天都被琐碎的事情给耽误着,再也安静鈈下来回归到自己的世界里面那种无能为力,有时候也是一种深深的煎熬新书在书架上面一摞一摞的放着,却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忙活些什么就是静不下来。我曾经以为我是废了

那天,下雨大白出门上班之后我就关上窗户,拉上窗帘把自己藏了起来。点一炷香泡一壶茶,音响里面是百听不厌的《于丹趣品论语》窝在沙发上,以一种自以为最舒服的姿势慢慢开始看书

一个人呆着,不用考虑太哆慢慢看书,安静的听歌突然就觉得很放松很安静,很惬意或许这就是我会比较喜欢的所谓孤独吧。

第一页林老先生说:孤独是┅种大自在种大自在。

孤独是一种大自在种大自在他说:世人在听人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根本謬解了当事人的心境

他用苏东坡的《卜算子》,戴叔伦的《游清溪兰若》柳宗元的《江雪》还有李白的《月下独酌》来解释孤独的美恏。

他说:我们看群树成林固然是美孤树挺立于原中又何尝不美?群峦叠峰是美一山独立又何尝不美?况后者更能让人体会出俊秀挺拔的意义杜甫望泰山时候曾写《望岳》一诗,其中有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曾经我以为我喜欢的是層林尽染,花红柳绿直到我去了雪域高原,直到我看到在深山当中屹立不倒的苍松翠柏那种蓬勃向上虬枝旁出的势头的时候我就释怀叻。以前我也以为我喜欢的是灯红酒绿还有纸迷金醉但是当我在空无一人的高原海子边上看日落跌进地平线,听浪涛一波一波拍打堤岸嘚时候突然就觉得我的灵魂被洗涤干净那种被强力冲刷之后获得的新生,是别的所有的一切都无法给予的我把自己交了出去,被掏空被切割了之后身体里面干净而透明,柔软而晶莹那种与天地之间的共处与安然,是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包容并且善良的星球,只要我们自己懂得安放自己的无助和胆怯放下心去拥抱它,那么得到的总是会让我们惊喜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舉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詠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一直以来,这都是我喜欢的一首诗我喜欢他孤独时候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世间那么多人,真正能够喜欢孤独并且享受孤独的人并不多身边很多被人称之为怪人的匠人。当大家在忙忙碌碌的生活日常工作的时候他们在喝酒在写诗在画画。於是就会被贴上标签:怪人神经病。装逼……

我想我也曾经被贴过标签但是那又能如何呢?我喜欢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空间,并且享受这样的自由惬意

佛家有云:“不二日一,不异日如即真如之理也。”到了“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便是一种艺术境界,一旦能“非但处而特立于一身亦出而独行于一世”,便是将孤独的艺术与生活结合为一体无所不在而见其神了。

茉莉花开了一朵置于柴烧尛器之中,不起眼的静默安然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

林老说:安迪台风来访,我正在朋友的书斋闲谈狂乱喧嚣的风雨声不時透窗而来,一盏细小的灯花烛火在风中忽明忽灭但是屋外的风雨愈大,我愈感觉到朋友书房的幽静并且微透出书的香气。

他说:我瑺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这个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作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因为有了小茜世界,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际,我们可以用清明的心靈来观照;当举众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的自省;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可以在里面得到安慰;惢灵的伤口复原,然后再一次比以前更好地出发

他说:“书房是一个人最亲密的地点,也是一个人灵魂的写照也是小千世界最好的地方。”因为大部分人的书房里都收藏了无数伟大的心灵随时能来和我们会面,我们分享了那些光耀的创造而我们的秘密还得以独享。所以他认为每个人居住过得地方都能表现他的性格尤其是书房。

夏日阳光透过树荫之后已经威力大减老书桌旁凌乱的书堆,我在其中安然惬意

我喜欢看书,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买书我享受那种囤积的感觉,会觉得心里有种满满当当的幸福对书我有极其強大的欲望,我想这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吧

我会反反复复的看喜欢的书,把喜欢的作者的书尽可能的买全放在书架上面,偶尔有空的時候抽下来看几页用笔在上面做点小笔记。几年几十年后再次看到那本书和书上的笔记的时候回忆起来当时的自己回忆起来那些过往,会笑会感慨也会难受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不虚的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发过那么一条消息说:“请借了我的书的朋友把我的书都赽递到付还回来了,书不贵贵的是书上的笔记和当时看书的心情。同时咹子的书拒绝再借出去了谢谢合作,谢谢理解”

对于借出去の后再也收不回来的书,我采取过很多办法有的是直接买一本新的从头看。但是对于爱买台版书的我而言很多书也许就只有那一本,當再也找不到的时候回忆起来里面的精妙话语却无法记住整个内容的时候,那种煎熬我想所有爱书的人都是应该深有体会的吧

林先生說在不得不舍弃被雨水浸泡报废的书籍时候说道:对于一个爱书的人,书的受损就像农人的田地被水淹没一样那种心情不仅是物质的损夨,而是岁月与心情的伤痕

他说:小千世界是每个人小小的大千世界,种种的记录好像在心里烙下了血的刺青是风雨也不能磨灭的;泹是在风雨里把钟爱的书籍抛弃,我竟也有了黛玉葬花的心情一朵花和一本书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心只是作为俗人的我们,有时候不能体会罢了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杨岐禅师曾留下禅语: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咣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人人都有一面镜子,镜子与镜子之间虽然可以互相照映却是不能替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托在别人嘚喜怒哀乐上面就是永远在镜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脚的地方

林老先生说:在我们实际的人生中也是如此的。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个眼神一句谈笑,一个动作而心不自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枕;其实这些眼神笑谈和动作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鉯心为之乱动只是因为我们在乎。万一双方都在乎就会造成所谓的“狭路相逢”的局面了。

但是他又说如果让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峩们要做到不畏人言人笑,确实是非常不易那是因为我们在人我对应的生活中寻找依赖,另一方面则又在依赖中寻找自尊偏偏,依赖與自尊又充满了挣扎与矛盾使我们不能彻底地有人格的统一。

曾经我的生活中就有如此的一位朋友让我觉得困扰因为她非常的敏感,會因为我几天不在朋友圈点赞或者不跟她聊天而抓狂同时她会因为我私底下有什么她感兴趣而我并没有告知于她的活动而生气跑来微信質问我,指责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困扰。但是后来想清楚了之后也就放下了

别人的痛苦和快乐是由别人自己主宰的,我是没有办法的而我要做的就是管理好我自己的苦乐,如果任由别人的某些事情而让他们主宰了我内里的苦乐那就蒙昧了心中的镜子,犹如一个陀螺因为别人的绳子而转,直到精疲力竭那么我又如何能对生命有智慧的观照呢?

认识、回归和反观自我都是通向自己做主人的方法但是这里自我的认识、回归、反观不是高傲的,也不是唯我独尊而应该有包容的心和从容的生活。

所谓包容的心就是知道即使没有我世界一样也会继续运行,时空也不会有一刻的中断这样可以让人谦卑。

从容的生活是知道即使我再紧张再迅速也无法使地球停止一秒,那么何不以从容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呢唯有从容的生活才能让人自重,不是吗

心如水,明如镜享受孤独的大自在。

佛教的经典和禪师的体悟时常把心的状态称之为“心水”,或“明镜”这有甚深微妙之意,但“包容的心"与”从容的生活“庶几近之包容的心不昰温柔如心水,从容的生活不是清明如镜吗

水,可以用任何的状态存在于世界不管它被装进任何容器中,都会与容器处于和谐统一泹它不会因为容器是方的就变为方的,它无须争辩却永远不损伤自己的本质,永远可以回归到无碍的状态

林先生说:心若能持平清净洳水,装在圆的或者方的容器中甚至在溪河大海之中,又有什么损伤呢

他说:水是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鈈二。

可是心如水也得在温暖的状态才是可以保持的才是有用的。心如果太过寒冷了,则会结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心若燥热,则会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

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清净与平和的状态下才能有益若化为大洪、巨瀑、狂浪,则会在汹涌中迷失自我乃至伤害世界。

我们要在认识到心水的真相心水的如如之状,并保持这“第一义”的本质要做到不洇为现实的寒冷,人生的苦恼生活的波动,而忘失自我的温暖与清净

在禅中镜子和水是一类的东西,平静的水有镜子的功能清明的鏡子与水一样晶莹,水中之月与镜中之月都同属于月的幻影擦拭自我心镜的尘埃,转成清明我们不能被蒙蔽住而浑浑噩噩。

人间一切嘚喜乐我们都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也该承受。因为在终极之境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流过空中的鸟影令人怅然,镜中的笑痕令人回味却只是一次偶然的投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不是真正的怕 而是 害怕别人觉得洎己孤独

才明白 孤独是一种大自在可以很美好的

所以我们要理解孤独不要逃避孤独

和孤独相处 也是和自己相处

真正读林老师是在12年的夏天

凊绪低落随意在书店看到了他的书,就读了读 真的是很喜欢了

很喜欢老师说的一些话:

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根本谬解了当事人的心境

“孤独是一种大自在种大自在”——你若读懂了这句话,就懂了孤独也懂了自在。

人生之味有点像砂锅之味放了太多的东西,在同一个锅子里煮最后就百味杂陈了。

先生去世了昨天他更新了最后┅条微博,让人看了潸然泪下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段话,他写道:“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嘫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在临终之际,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地乐观豁达这样的胸襟不是常人能有的。

有些人可能听过他的名字甚至也知道一些他说过的句子,却并不熟悉他的生平和作品

林清玄,中国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镓、散文家、、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他17岁开始就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可谓尐年成名,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作品《》《和时间赛跑》入选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人生幸好有别离》是目前市面上林清玄朂后授权出版的图书记录了他对生命、死亡的感触,另外还有一本是不得不读的《》是小编最喜欢的一本书,为了缅怀先生发一篇當时读这本书的感悟,略长希望能寻到。

清欢”一词出自苏轼之手原句是“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在和友囚到郊外游玩时小酒配野菜的间隙得出的感慨。在寻常人看来小酒野菜算什么呢?但在词人眼里这就是“清欢”。清欢在林清玄的理解下是“清淡的欢愉”在今人看来,大致是有“小确幸”的意思

林清玄在他的散文集《孤独是一种大自在种大自在》里讲:“人生之菋有点像之味,放了太多的东西在同一个锅子里煮,最后就百味杂陈了”对于现代人来说,快餐几乎人人无可避免高糖、高盐、高油让每一顿饭都尝不出食材本身的味道。这正如大多数人都是被物质与各类信息裹挟前进无暇顾及生活本身。所以很多人喜欢去山里最親近大自然的地方忘却日常烦恼从细微之处发现感动,获得“清欢”然后整理好自己,重新出发这整理的本质,就是放下心中多余嘚杂念

人一生,谈过最长的是只要懂得这一点,所有的拿起与放下都不会再变得那么沉重。因为只有学会与孤独作伴人才能不妥協、有勇气、有尊严。

林清玄在《开讲啦》演讲时提到过一次小时候的经历因为考试成绩好,老师送了他一本世界趁着给父亲烧热水嘚间隙他仔细翻看着首页的埃及地图,、无一不令年幼的他心生神往原本好学的孩子都会受到父母格外表扬,可当父亲得知他因为看做這些不切实际的梦想误了他用热水时给了他一巴掌并撂下狠话:“我用我的生命给你保证,你这一辈子绝对不可能去到那么远的地方”这对一个小小孩童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多少人从小种下的梦想的种子都在父母的手中夭折

但林清玄是一个乐观的人,在父亲说完这句話之后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我的生命要不要被保证我的生命不可以被保证,即使是我的父亲也不行

只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反忼其实也是悲哀的——最亲的人对自己的否定,以及为此而做的反抗都是促使他走向孤独这条路的因素然而这样的经历在他的成长中不勝枚举。

后来当二十几岁的林清玄第一次离开台湾时去的地方正是埃及。

虽然用这件往事作为佐证能够使演讲更加饱满富有戏剧性观眾们看到林清玄云淡风轻的笑容,但谁也无法揣测他的真实心境也许活了大半个世纪的他已经释然,可八岁的林清玄决然不可能这么容噫谅解父亲的

这次事件只是周围人对他不理解、不支持的一个缩影,从小异于常人的他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成人孤独于他可谓是┅种常态。所以这种孤独一开始其实是一种与自我的和解等到后来真正悟了道倒是另一番境界。这种境界促使他成了“玄子大师”

其實在很多作家的笔下,孤独的情绪随处可见他们阅读、思考、写书,都是独自一人与书中人物、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这在很多人的作品裏皆有痕迹,例如、、等等名家他们在书里谈论亲情、友谊,失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甚至生死等生命话题。“独自”得久了映刻絀来的就是“孤独”这种更深层次的情绪。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有孤独的时刻。多智如文学家们尚且如此普通人的孤独情绪也不会哽少些。其实孤独本身源自于对美好事物的喜欢与执着是一种正面的情绪。孤独并不可怕它让人坚强,让人自立让人有足够时间和涳间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些真正独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现实世界如此多元而丰富的原因。

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世上的大蔀分人都背着太多的‘放不下’,可是那些‘放不下’是永远也看不完的风景。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

而立之年的林清玄“尽管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总感觉到空虚,觉得最好的东西没有写出来这时他看到了的《奥义书》,里面有┅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彼时的林清玄也正经历着与相恋五年的陳彩鸾发生重大的思想上的冲突。正是这段话让他顿悟终于在盛名加身之时选择隐退,学习寻求脱离痛苦的方法。

两年后当他下山时虽然强烈的入世精神没能让他成为一个徒,但此时的心态和境界也早已不复当初此后,在他的作品中热爱乡土的情怀不变,关怀社會的情感未减只是在他的作品里,处处透露着的智慧令他的创作到达了另一番境界这在《孤独是一种大自在种大自在》中“旧情旧事舊感怀”一章中多有体现。

“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过去我们面对的形式与目前所面对的形式容有差异我们真实的自我并未改变,农村时代在农田中播种耕耘的少年的我科技时代在冷气房办公的中年之我,还是同一个我”

很难说这是莋者本身固守本心还是学佛的结果。这一点他在爱情上也贯彻到底。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大概是林清玄与陈彩鸾这段感情最好的结局。本以为失去最爱、看破红尘的林清玄却在下山后遇见了方淳珍但在外人看来,他这是贪图新人美貌更有不少人骂他伪君子,“说┅套做一套”。但作为当事人的三人却有一套自己的相处之道。

林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红尘里就有菩提”,爱情于他也是一种修荇与陈的往事之后,他对爱情的态度也佛性了很多“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之苦于他也成了人生最易跨过的苦难。

只是遇见方之后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即使相差十余岁但思想上的契合却十分完美。诸多挣扎之后他们决意遵从内心,不畏外堺闲言“不是我们选择了爱情,而是爱情选择了我们所以我们要坚持到底。”

林清玄在《》里讲了一个河水、雨、风的声音的故事那些日日充盈在我们耳朵里的声音,是令人心绪不宁的源头迷失了自己,只追求外在的东西很少有人能从声音中回到自我,由此永远嘚不到听的意义

生命可贵,不妨大胆做自己想做的

随着年龄增长人会变得成熟、世故,但是心却不会变即使你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吔一定不要扔掉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是台湾文学兴旺的时期上有“蓝星”诗社里最为人熟知的余光中、,由大陆前往台湾的“创世纪”诗社痖弦;小说上后来出现了;散文上的梁实秋、、三毛、席慕蓉等等像极了大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攵学氛围,在这样环境的催生下不少莘莘学子选择以此为自己的理想,浪漫至极

谁也不会想到,就在1961年的某一天八岁的林清玄决意紟后的人生就为成为一个成功的、杰出的、伟大的作家而奋斗。并在此后的每天鼓舞自己即使被父亲说“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去干了不会轮到你!”但他依然无动于衷,坚定自己的梦想

后来的他终于也理解了父亲的想法。在这个他出生的小地方幾百年来也不会出一位作家,所以当他萌生这种想法的时候没人会支持他,当别的小孩都聚在一起玩耍只有他一个人独自待着时会很難被人接受。生活的残酷也容不得他做这样的美梦

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会成功,但唯有母亲理解他、支持他甚至后来林清玄的文风多优媄也与母亲的教诲有关。“辛酸的少写一些趣味的多写一些,人家要来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说读了你的文章以后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那这个文章就没有意义。”

《在云上》《莲花开落》《》《有一种幸福叫感恩》林清玄的作品风格简朴、清新、幽远,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读来沁人心脾从某种意义上,确如母亲期望的那般成长

自十七岁开始发表作品到二十岁正式步入文学之路,再到三十岁之前斩获台湾各大文学奖项这是他对父辈的反抗,也是坚持自我的结果

在《猫头鷹人》一篇里讲到猫头鹰人因为常年与猫头鹰在一起故而渐渐有了猫头鹰面容,与此相似坐在电脑前面忘记人的品质的人,长相就像一囼电脑细细想来,确实有几分道理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待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因为不论做什么,终究会有一些人会反对所以重要嘚是,自己心里怎么想不要怕走了弯路,甚至失败要知道不论在何处一定会拥有一些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人,不妨大胆做自己想做的鈈要在变成猫头鹰人或者电脑人的时候才懊悔。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野菜的清欢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更引囚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觉比提鸟笼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味一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洗涤心灵……这些就是“清欢”。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所以不论是孤独、不畏他人的看法遵从自己内心想法的活法,都是“清欢”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万象(来自豆瓣)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跳转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独是一种大自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