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如何才能成为进士,明代连中三元元到底有多难

在明代如何才能成为进士,连中三元到底有多难
历史中的行者
在明代,想要中进士的前提是得上学,明代学校虽多,但是想要上学也不容易,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学校有两种,一是中央国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国子监;二是地方府州县设立的各级学校。这两种学校都是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去,进入中央国学学习的称为监生,通过地方上的童试进入学校的叫做生员,按照考试成绩又相应分为癝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其中,癝膳生为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在学生员,增广生为候补癝膳生之属,附学生则为增广生之预备。接下来你就要参加乡试,这时候先天条件就很重要了,如果你有资格进入中央国学,你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但如果很不幸你只是在地方的学校上学,你就必须是尖子生,必须是在考试中名列一、二等及三等前五名才能有参加乡试的资格。如果你有幸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那还得三年考一次,乡试在子、午、卯、酉年的八月举行,总共有三场,初九日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通过乡试后就成为举人了便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乡试的第一明叫解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元”中的第一元。接下来就要参加会试,会试也是三年一考,通过会试之后就成为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也就是第二元。通过会试之后,紧接着第二个月就要进行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策问,然后由考生作答,翰林学士和朝廷大臣及文学侍从之臣等共同阅读考生对策,并依成绩拟定名次先后,进呈皇帝,最终由皇帝钦定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人,其第一名称传护。二甲多于一甲,三甲多于二甲,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式排列。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古代“高考”有多难?明朝进士录取率约5%&考生也要狂刷题
日09:54&&来源:
  原标题:古代“高考”有多难?明朝进士录取率约5% 考生也要狂刷题
  如能当上主考官 那是毕生的荣耀
  古代的主考官,即“高考命题组”,他们由哪些人组成呢?
  一般乡试主副考官两人,同考官4人,提调一人,还有其他官员。会试由京师礼部主持,主考官一人,副考官3人,另有同考官十八房房官,及各种执事官。
  主副考官的任命,严格而谨慎,均由皇帝指定。会试大总裁,一般是阁臣与辅臣,乡试主副考官一般出自翰林院大学士,这些人都是状元、榜眼、探花级学霸出身,也有从地方官吏中挑选文艺品德俱佳的。
  清朝雍正帝怕翰林官员年久荒疏于文艺,不能衡文,要亲自考试,挑选为人谨慎的考官。这说明,封建帝王也有希望科考相对公平和渴望搜罗人才的一面。
  在古代,能充当一次主考官,典试一方,选拔人才,会被视为毕生的荣耀。被录取的考生,就是主考官的门生,门生们称主考官为座主或座师,这也是官场上的一种关系网。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科场》有则十典文衡的记载。
  明朝宣德至正统年间,翰林院大学士、礼部右侍郎钱习礼10次充任乡试、会试主考官或读卷官,被称为极奇之盛事。他在主考正统10年(1445)的会试中,慧眼识得商辂为状元。有明一代,“连中三元”的人,只有安徽贵池人黄观与浙江淳安人商辂两人。
  严格意义上来说,黄观与商辂虽然中过“三元”,但并不连续。黄观在洪武17年(1384)考中解元后,因父丧居里,洪武23年(1390)会试的会元、殿试状元,中间有6年间断。
  商辂在宣德10年(1435)乡试中考中解元,正统10年会试考中会元、殿试考中状元,中间有10年间隔。“连中三元”在科举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也为钱主考官增誉不少。
  明朝高级官员中,梁储曾两次主考会试、两次主考顺天乡试;杨荣曾主考京畿乡试一次、9次任殿试读卷官;蹇义、王直曾10次充任读卷官;刘健曾一次主考会试、两次主考两京乡试、4次会试同考、六充廷试读卷官;李东阳曾两次主考两京乡试、两次会试同考、两次会试主考、8次充读卷官。这些人都可称为“十典文衡”。
  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张潮(四川内江人)曾任过一次乡试和两次会试主考官。在嘉靖23年(1544)主考会试时,张潮忽然生病,卒于奎星堂考场上。
  以上都是阁臣或辅臣任主考官。还有一个举人出身的州府儒学教授,居然屡为考官,这在轻视乙榜举人入仕的中晚明官场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了。
  此人名陈观,最高职务是从八品的荆州府教授。《万历野获编》称他有4个奇特之处:一是举人直选府教授,升国子助教,又历外任四郡教授;二是教职任考官从来没有超过3次的,而陈观6次任考官;三是陈观从洪武年间中举到正统年间任考官的时间,长达50多年;四是陈观官职卑下,退居林下后,又特选为主司,且屡为主考,又为分考。
  陈观去世后的墓志铭,由朝廷首辅陈循撰写。如此高的规格待遇,真是个奇人了。
  其实,陈观担任考官,一定是有过人之处的。他有一篇文章《吴公堤记》至今广为流传,足见文章盛事,并不一定与功名相埒。有些人官卑职低,埋没风尘,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科考命题是难事 出得不好被嘲笑
  这些考试的题目是什么样的呢?先说命题规则。
  明清乡试和会试一般考3场,每场3天,连续9天,关在狭小的号房里,仅能容膝,自带干粮。这对考生的身体,也是一种考验。
  乡试初场一般考7道题,四书文3道,每道200字以上;五经文4道,每道300字以上。这7篇应试八股文章被称为“七艺”,最为关键。
  第二场试论一道,300字以上;试诏、诰或表一道;考判语5道题,即判断刑狱案件的评语。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5道,每道300字以上。
  清朝大致沿用明制。乾隆帝喜欢作诗,在第一场加入了赋得五言八韵诗一首,字数八十,诗不重字,韵不重押;“七艺”分为两场,字数增加到700字以上,违者不录。
  以四书五经及史书为范围出题,可以出的题目很多。所试题目,摘取经书中大道理、大制度,关系人伦治道者,然后出以为题。
  如明朝宣德帝出题亲试:“诸葛孔明可兴礼乐论。”宣德5年(1430)殿试题:“用人何以得其力论。”
  崇祯7年(1634),崇祯帝殿试亲自出题策问:“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往古文武似不甚分,今奈何牢不可破?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其逐款对答毋讳。朕将亲览焉。”
  康熙57年(1718)江南首题:“举贤才焉知贤才而举之。”次题:“大哉圣人之道。”
  道光帝曾以恐惧修省,以迓和甘疏命题试考生。
  既要显示主考官的水平,又要让考生考出水平,命题是件很难的事。如果录到优秀的考生,主副考官会赢得识才声誉,反之会让人耻笑。
  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曾是乡试解元,万历11年(1583)的会元、榜眼。他任万历22年(1594)应天府乡试主考官,首题出“管仲之器”。
  当时的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是万历5年(1577)的会元。两人都是学霸,并且有点过节,原因是李廷机会元的机会差点因冯梦祯而失去。冯梦祯当时是一房考官,看不上李廷机的文章,推荐江西安福籍考生邹德溥为第一。这事传到李廷机耳朵里,他就十分不喜欢冯梦祯了。
  这次李廷机到南京任主考官,冯梦祯又掌南院。冯梦祯看到作文题目后就作拟程一首,一时脍炙人口。按规则,拟程是主考官拟作的示范文章。李廷机的拟程一出,比冯梦祯的大为逊色,这梁子越结越深。
  两人相见时,冯梦祯说:“您今年主考取士,不但文章好,就是擎榜(科举取士的末一名)徐某,也是名实俱称,果然能擎得起榜呀!”
  李廷机一听,觉得话中有话呀,回去后细细察问,原来最后一名徐学易,以力大而闻名,在国子监中能将堂柱拔起来离地几寸,文章不佳,但确属大力士之类。这是讥讽主考取士眼光不行呀,李廷机因此更加愤愤不平。
  命题若是犯了讳 搞得不好掉脑袋
  中国的汉语内涵丰富,如果有人利用考官出的题目做文章,牵强附会,后果不堪设想。有时,命题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搞不好会掉脑袋。
  唐僖宗时,主考官出了个题目是“至仁伐至不仁”。当时正值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僖宗避地西蜀,考生们作诗说:“主司何事厌吾皇,却把黄巢比武王。”武王伐纣,是至仁伐不仁,黄巢如何能与武王相比呢?因此,这事被士人笑话。
  永乐7年(1409),御史弹劾翰林侍讲邹缉、左春坊左司直郎徐善述,主考时出题偏题,邹缉等被下狱。
  嘉靖帝喜欢道家,对祥瑞异相喜闻乐见。嘉靖12年(1533),河南巡抚吴山献白鹿,为大臣谄媚之始。此后,白兔、白龟、白鹊相继不绝。袁元炜任嘉靖41年(1562)会试主考官时,干脆以“灵台”命题,考生只好满篇胡吹那些鹤鹿珍禽异兽了。
  嘉靖帝的忌讳很多,因此乡试、会试命题都是谀词。如果考官出题不慎犯了他的讳,只有死路一条了。
  命题的风险,到了清朝更是加大。雍正年间礼部侍郎查嗣庭案,召来横祸的是他在雍正4年(1726)在江西乡试出的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是出自《大学》中引用诗经句“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却被诬告为是斩了雍正的首。查嗣庭最后被罢官,死后又开棺戮尸。
  乾隆20年(1755),甘肃巡抚胡中藻因文字狱被处以斩刑。乾隆帝痛斥胡中藻诋讪怨望,非人类中所应有。乾隆在谕旨中称,胡中藻在出的试题内,出《孝经》句“乾三爻不象龙”作为考题,《易经》乾卦六爻都是取象于龙,哪有三爻不在六龙之内呢?龙与隆同音,其诋毁之意可见。
  这真是考场有风险,出题需谨慎呀!
  时任权臣被捧骂 经常出现在考题
  当然,谄媚权臣的题目也层出不穷。
  万历首辅张居正执台阁期间,万历 7 年(1579),山东、贵州第二题为:“敬大臣则不眩。”万历10年(1582),湖广出题:“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是张居正的桑梓之地,最有媚功。
  万历7年,礼部侍郎高启愚主南京试,出题:“舜亦以命禹。”当时,张居正权势正盛,谄媚拍马的官员称他功比伊周,最后吹成功比大禹。这真是没底线了。
  江南应试的秀才平时都没有模拟过此类题型,被这考题难住了,皆搁笔不书,大骂考官,说用受禅之事谄媚首辅。这本是一道考题,但往政事上比附,那就闹大了,一时海内扬名。
  张居正去世后,在言官们与阁臣的斗争中,有御史丁此吕上疏揭发乡试出题“舜亦以命禹”,是劝进张居正当皇帝,高启愚因此被罢官。
  此后,谄风稍衰,讽讪者渐出。
  万历16年(1588)河南乡试,出《孟子》好善章后二节内容:“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予既已知之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出题者意在讥切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申时行听后非常不高兴。
  万历22 年应天乡试,主考官李廷机以“管仲器小”命题,福建以“鄙夫事君”命题,都被认为是讥指当时的首辅赵志皋,也有说是讽指兵部尚书石星的。借孔老圣人的语录骂人,这种命题让考生觉得是“你懂的”,太欢乐了。
  崇祯4年(1631),主考官郑之元出论题:“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大家认为是指斥内阁大臣温体仁的。
  这些题目还好些,起码是完整的一句,知道出自何章。有的考官将经书语句截断牵搭作为题目,让考生找不到北,这就是截搭题。
  清朝咸丰年间的河南学使,翰林出身,心高气傲,出题特别谬妄。单句必然有妖,截搭题如羊父母干龟动乎、鳖生焉之类,让考生们茫茫然无法下笔。
  一次,他去两个县对秀才们进行年考,每县分别出了一道题,一个是兽蹄鸟迹之道,一个是鸡鸣狗吠相闻,戏谑秀才们字不成文,水平不高。
  河南的主政官们实在受不了,指使言官们上疏弹劾,说他割裂经传,玷辱斯文。最后,此人被革职。
  科举应试专业户 连续几代出猛人
  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很大,考生们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和名儒疏解,还要通晓史册。这些科目读下来,耗费大量时光,头发都会读白,古人称为皓首穷经。
  有个《儒佛两不收》的笑话,说是杭州秀才杨兆南,死后一年托梦于妻子说:“人死必有所归。我生前是个儒士,司魂者把我送到文昌所,帝君出题试我,我不能作,帝君不收;司魂者再把我送到佛菩萨处,佛出经问我,我不能解,佛又不收。可怜我彷徨阴间,没有歇足之地。”这从另一面反映出杨秀才才疏学浅,没吃透儒释经典,患了惧怕考题综合症。
  为应付科考,走捷径,猜题很重要。宋朝有个读书人王应麟,博学多才,一次看到杭州官府给皇宫进贡野蚕茧及丝绵纱绢,就跟同学们说:“今年会试万一以此命题,我们作文中间将如何铺叙?”
  同学们都被问呆了,相顾无语。于是,王应麟先拟一联:“缫丝纤纩,无惭禹贡之征;冰素方空,不数齐官之献。”丝绵纱绢,四物皆备,同学们无不叹服。
  清朝学者王应奎《柳南续笔》记载说,顺治15年(1658)的殿试在瀛台由顺治帝亲试,题目是《瀛台赋》。常熟的陈宿源,是前明老秀才陈式的儿子,陈式曾经作过一篇《燕都赋》,自认为是得意之作,叫陈宿源从小熟背。这次阴差阳错碰上了,陈宿源把老爸的《燕都赋》略将修改,顷刻而就。顺治帝一看,连声叫好,钦定为第二名。
  因为猜题,要狂刷考题,就出现了很多应考的时文选,把科举考试中认为做得好的八股文范文集中起来,供考生们阅读和模仿。这相当于现在的教辅材料,不过当今做教辅的,可不像古代儒林那么落拓了。
  那些科举成功的士大夫家庭,子弟们一出生,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培训教育,在科举考试中会出现累世中第的家族性现象。可以说,这些家族就是应试专业户。
  明清时期江苏太仓的王世贞家族和王锡爵家族,就是典型代表。在科举出仕方面连绵不绝、代代延续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是代有人才,俊彦辈出。
  明朝文坛盟主王世贞的家族,按祖源称为琅琊王氏。4代中,共有10人进士及第。另一家有“祖孙宰相”、“两世鼎甲”之称的王锡爵家族,按祖源称为太原王氏。5代内,进士及第有11人。
  万历16年(1588),王锡爵的儿子王衡参加北直隶乡试第一,成了解元。当时朝官联名弹劾主考官黄洪宪是在拍王锡爵的马屁。万历帝亲自复试所劾举人,王衡还是第一。
  王锡爵是个很有自尊的人,不允许儿子去参加会试。王锡爵回乡多年 后的万历 29 年(1601),王衡参加会试,考中榜眼。王衡授官后不久就辞官归乡,每天教儿子王时敏习文为乐。他每天出一考题,然后自己作一范文,这是模拟科举考试要从娃娃抓起。
  古人讲究孝道,晚辈早晚都要去长辈那里看望,陪老人讲几句话。王时敏每晚去向祖父王锡爵问安时,王锡爵都会问:今天什么题?你爸爸写的文章说了些啥?
  王时敏就把王衡写的作文呈上,王锡爵一看就说不好,拿纸笔来,看你爷爷怎么写的,不构一思,顷刻而成。
  后人把王锡爵写的这些作文汇集成册,取名《课孙草》,就是教孙子应试所草就的文章。看了王锡爵这样的人家,就知道为什么他们一门多科举猛人的原因了。
  当然,明清两朝还有很多这样的士大夫家族,如四川新都的杨廷和家族,广东南海的伦文叙家族,安徽桐城的张英一门十二进士、六代翰林,江苏昆山顾炎武的外甥徐元文家族等。 李书沛
(责编:祝洋、胡洪林)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张健在联盟成立大会上致辞。(摄影:胡洪林)
丝绸之路高新园区联盟成立大会4日在山东烟台启幕,来自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立陶宛等八国的嘉宾聚集烟台,就“一带一路”科技发展双多边机制展开为期三天的研讨。(摄影:胡洪林)滚动新闻:
三岁诵诗廿岁进士连中三元 细数泉州古代“学霸”
qz.fjsen.com
庄际昌:“神童”七岁能赋诗
庄际昌(1578年―1629年),小名梦岳,字景说,号羹若。其先祖庄夏祖籍永春,举家迁泉州城,至际昌始回籍。庄际昌少颖慧,七八岁能赋诗作文,挥笔立就,文不加点,有“神童”的称誉,曾参与永春童子试,被知县陈龙所拔取。明万历四十三年,庄际昌由永春县学推选参加乡试,中举人;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
《福建通志》载:“终明之世,闽人两得第一者惟际昌而已。”意即庄际昌是明朝惟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庄有恭:一目数行便成诵
庄有恭(1713年―1767年)为清泉州清源铺(今泉州北峰)人,后徙居广东番禺。他年少时天资敏捷,一目数行,看过就能背下来。有一次,乡中私塾先生出“独角兽”让大家来对。许多人对“大花猫”“大老虎”等,先生均不满意。轮到庄有恭时,他以“比目鱼”对之,得到先生的赞许。后来先生十分器重这位门生。良师的指点使他学业大进,乾隆四年(1739年)状元及第。
王曾:三元及第数翘楚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祖籍泉州,后迁山东,算是泉州籍的状元郎。王曾在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乡试、省试、殿试连中三元。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连中三元的人仅有17个,王曾是其一,不得不让人感慨他的才学。
王曾后历仕真宗、仁宗二朝,两度拜相,生前死后,声名卓著,是封建时代士大夫的翘楚。他去世时,仁宗为他停止朝会2天。
王慎中:4岁能诵诗答对语
王慎中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廿七日在晋江安平镇(今安海镇)出生,从小就很聪颖,4岁就能诵诗,教以对语(即对偶),应答如流。11岁时,他拜陈让为师,14岁时师从理学家易时中。王慎中是明代唐宋论文派主力,累官至南京礼部员外郎等。
梁怀仁:周岁识字廿岁进士
梁怀仁(1510年―1532年),明福建晋江人。他“生而慧绝,周岁识字,三岁诵书,四岁善草书,吟诗,子史经传无不能读。十六贡礼部,二十岁,明嘉靖八年(1529年)与潘湖黄光升同榜进士。然英年早逝,居三月卒,年仅二十三”。
责任编辑:陈小妮古代“高考”有多难?明朝进士录取率约5%&考生也要狂刷题
&&&&来源:&&&&
&&&&&&字号
第二场试论一道,300字以上;试诏、诰或表一道;考判语5道题,即判断刑狱案件的评语。
明朝绘画中描绘的殿试情景。
考场号房,考生答题。
童试考棚。
殿试场景。
高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一年一度,举国关注。作为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命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火力点。随着阅卷结果的公布,每年都会有一些满分和零分之作出现,就像古代科举放榜一般,那些锦绣文章让人争相传诵,下劣之作让人忍俊不禁。这种以文取士、以策衡才的方式,充分说明我们华夏古国的文脉根基还在。
古代科举考试,离我们渐行渐远。对科举制的口诛笔伐,可谓吾耳熟焉,但未必能详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科举及考试命题这个话题。
考个秀才不容易 其实科举才起步
没取得生员(俗称秀才)资格的读书人叫童生,童生年龄无大小。要成为秀才,得通过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3级考试。
县试一般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分为四五场考试。黎明入场,当天交卷。被录取者,可参加府试,由知府主持,一般在四月,及格者可参加院试。
院试是童试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由各省学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厅长)主持。学政到各府州进行考试,分为3场,合格者称秀才。
各省学政在任期3年内对所属秀才进行两次考试:岁试和科试。秀才经过科试,名列一二等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秀才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每年有廪膳支取,勉强供家庭生计,还可免除徭役。在社会地位上,秀才是读书识礼之人,受到普遍尊敬。小民不可以与秀才平起平坐,只能惟秀才之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
在明朝,即使是宰相,也不敢坐受秀才一揖,更不敢以便服见秀才。秀才见上官,俱用名揭,长揖而已。秀才与知县交际,用治下门生名贴,称老师为尊,分宾抗礼。
在我的老家,旧时称秀才为邑爷,以示尊敬。尽管我家祖上曾有几位进士和循吏,但后来在我们的村落,仅清末出了个秀才,当地人称李家邑爷。邑爷家数代苦读,到邑爷这代,终于博得一袭青衿。看来,在旧时考个秀才真不容易。
秀才虽然有些待遇,但生活还是贫寒的,并不一定能跻身缙绅之列。如果科举不顺,秀才们只能另谋出路,一般去当塾师、充幕僚、行医、当讼师、看风水、下海经商等。当然,中举、中进士,是秀才们艳羡的最佳出路。
晚明常熟的老秀才许伯彦,高才强记,贫穷落魄,好说大话,乡里呼他为狂生。有一次去南京参加乡试,给家中寄信说:“一到京中,饭量大长,早晨三碗,日中三碗,晚间三碗。如此吃饭,精神安得不足?如此精神,文章安得不佳?如此文章,今科安得不中?篱笆为我拔去,墙门为我刷黑,士刚、士柔打点作公子可也!”文笔如此,看到的人都为之笑倒。
钱谦益与他同乡有交往,在集中记载:里中许老秀才,好即事即席为诗,杯盘梨枣,坐客赵李,胪列八句中。看来,许老秀才的诗才还是蛮敏捷的。虽说许老秀才没中举,但他的儿子却在天启 2 年(1622)考中进士,还做了京官学士,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明朝李绍文《云间杂识》载:有个秀才吴平坡,平生有三大愿:一愿芜湖抽分,二愿买杨千户房屋,三愿买某娼为妾。弘治18年(1505),他果然考中进士,三愿俱遂。此秀才三愿,可谓低俗。但大多秀才期望这龙门一跃,能改变生活境况和社会地位,无疑是现实的。
秀才仅仅具备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通往庙堂之上、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艰难之路,还要经过乡试、会试、殿(廷)试3关,一般3年才一次。
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比一,中举率约为3.3%。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可见金榜题名之难了。
各省乡试和次年春礼部会试的考题,由主考官拟定,殿试有时由皇帝亲自出题。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像众所周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就是南京乡试第一的解元。
礼部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一般情况,会试合格者殿试都能成为进士,只是排名先后有差异。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由此产生。所谓“连中三元”,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如此看来,乡试、会试、殿(廷)试是一种全国性的高级公务员选拔考试。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哪个读书人不想异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呢?
&&相关新闻
(责编:雷蕾、周斌)明朝连中三元的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一生_百度知道
明朝连中三元的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一生
有商辂和黄观商辂为明朝唯一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者,还有一人名叫黄观,也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但因得罪明成祖,被削去状元名誉。商辂: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辂一人。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他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员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天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抚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是宣德十年 (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应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
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是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下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迁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一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力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终使监国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他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总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办。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开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一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监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 “当初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郕王的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至京城,恢复官职。之后,成化帝想恢复郕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郕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力排众议,他说郕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决心。恢复郕王的位号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辂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快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不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天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严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怀恩说:“朝臣没有大小,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守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据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说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平吗?”怀恩如实奏报,皇帝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谗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时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只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经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曾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及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二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在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是: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么解决办法?魏答道: “知耻”。之后的两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是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大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的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封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的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责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终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弃和谈,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来,只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曾经“知耻”的状元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阁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在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少,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农民军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到哪儿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状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里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不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人们会认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重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说上一届他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是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柟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届倒运,下一届再考,状元还是他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岁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的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大礼仪”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继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正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同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争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三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生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极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力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间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死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明史》本传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庆帝(穆宗)继位,杨慎被平反,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黄观:黄观书法作品黄观(1364— 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明万历二十四年 (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金墩黄公祠;据金墩清江黄观家谱载,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采纳率:3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连中三元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进士有多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