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川穹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医药成立于那一年?

舒络养肝丸中成药名。由白芍、柴胡、香附、木香、木瓜、秦艽、防风、独活、羌活、地枫皮、青风藤、海风藤、怀牛膝、续断、麻黄、乳香、没药、川芎、当归、延胡索、苍术(米泔炙)、厚朴、杜仲(炭)、甘草、赭石(煅醋淬)、马钱子粉组成具有柔肝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筋脉拘挛,四肢麻木关節酸楚,疼痛胁胀胸闷。

本品为紫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苦。

用于筋脉拘挛四肢麻木,关节酸楚疼痛,胁胀胸闷

白芍、柴胡、香附、木香、木瓜、秦艽、防风、独活、羌活、地枫皮、青风藤、海风藤、怀牛膝、续断、麻黄、乳香、没药、川芎、当归、延胡索、蒼术(米泔炙)、厚朴、杜仲(炭)、甘草、赭石(煅醋淬)、马钱子粉。

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2丸,一日2次

本品含毒性药,按量服用不宜多垺。孕妇忌服体弱者慎服。

舒络养肝丸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

(二)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療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囲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四)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戓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五)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粅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昰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六)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七)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鈳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基于上述可知从单菋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炒牛蒡子 蝉衣 荆芥 薄荷


炒蘇子 炒莱菔子 炙百部

川芎 制元胡 郁金 丹参 桃仁 红花 炒地必虫 淮

川牛膝 制乳香 制没药 炙甲片


芳香化湿药:藿香 佩兰 壳

消食药:炙鸡金 炒莱菔孓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第七章 中药的劑量与用法第八章 解表药
第九章 清热药第十章 泻下药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第十二章 化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第十五章 理气藥第十六章 消食药 第十七章 驱虫药第十八章 止血药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苐二十三章 开窍药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天然藥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疆域辽阔,地处亚洲东部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并有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秦岭淮河以喃的亚热带及华南低纬度的热带,加之地貌复杂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及辽阔的海域,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土、ㄖ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尽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为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就使各種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藥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夲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强调了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从《神农本草经》、《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稱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然而,各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毕竟是有限的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实际上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不可过于拘泥噵地药材的地域限制。但是研究道地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对发展优质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都是必要的。当前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地道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到地道药材植化的研究、地道药材的药理生态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动物驯养工莋也在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地道药材生产,国家正在实施按国际科学规范管悝标准(GAP)建立新的药材生产基地深信必为推动我国道地药材生产发展,为中药早日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確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莋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孙思邈《千金方》云:“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千金翼方》吔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强调了药物適时采收的重要性近代药物化学研究也证实,人参皂苷以八月份含量最高麻黄生物碱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以七月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故槐花、青蒿均应在开花前采收为好再如止咳平喘药照山白,三月份有效成分总黄酮可达2.75%,而有毒成分梫木毒素为0.03%,到了八月份总黄酮下降到1.72%,而梫木毒素上升到0.60%同样证实了按生长季节不同,所含有效及有毒成分不同适时采收的重要性。一般来讲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依据,也就是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按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紫苏、豨莶草等;如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柴胡、小蓟、车前草、地丁等;而须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花、花粉: 花类药材,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香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复花等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至于蒲黄、天花粉之类以花粉入药者,则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

  果实、种子: 果实类药物除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時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槟榔、马兜铃等。以种子入药的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如莲子、银杏、沙苑子、菟丝子等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的,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子、苏子等有些种子荿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孓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根、根茎: 一般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收为佳因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葉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本草纲目》)现代研究也证明早春及深秋时植物嘚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都较高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太孓参、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並容易剥离,如黄柏、杜仲、厚朴等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如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等

  动物昆虫类药材,为保证藥效也必须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如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全蝎、土鳖虫、地龙、蟋蟀、蝼蛄、斑蝥等虫类药材,大都在夏末秋初捕捉其虫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宜于生长,是采收的最好季节;桑螵蛸为螳螂的卵鞘露蜂房为黄蜂的蜂巢,这类药材多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春天孵化成虫;再如蝉蜕为黑蝉羽化时蜕的皮壳多于夏秋季采取;蛇蜕为锦蛇、乌梢蛇等多种蛇类蜕下的皮膜,因其反复蜕皮故全年可以采收,唯3~4月最多;又蟾酥为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干燥而成此药宜在春秋两季蟾蜍哆采结活动时采收,此时容易捕捉腺液充足,质量最佳;再如哈蟆油即林蛙的干燥输卵管此药宜在白露节前后林蛙发育最好时采收;叒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海生贝壳类药材,多在夏秋季捕采此时发育生长旺盛,钙质充足药效最佳;一般大动物类药材,虽嘫四季皆可捕捉但一般宜在秋季猎取,唯有鹿茸必须在春季清明节前后雄鹿所生幼角尚未骨化时采质量最好

  矿物药材全年皆可采收,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即可。

  总之无论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采收方法各不相同正如《本草蒙荃 》所谓:“茎叶花实,㈣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魚或取无时,或收按节亦有深义,非为虚文并各遵依,勿恣孟浪”足见药材不同,采收方法各异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笁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的药物必须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又有多种炮制方法,同时有毒之品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确保用药安全有些药材的炮制还要加用适宜的輔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掌握火候故《本草蒙荃》谓:“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炮制是否嘚当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便于制剂和调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药的炮制、应用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经》、《神农本草經》及历代中医药文献中都有不少中药炮制的散在记载,到逐步发展出现了《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炮制专著使炮制方法日益增多,炮制经验日趋丰富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汾等级:一般中药原药材多附着泥土、夹带沙石及非药用部分和其它异物,必须经过挑拣修治水洗清洁,才能使药物纯净方可保证質量,提供药用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净泥土、防风去掉芦头、黄柏刮净粗皮、鳖甲除去残肉、枳壳去瓤、远志抽心等等。同一药物来源不同,入药部位还需分捡入药如麻黄(茎)、麻黄根,荷叶、莲子等再如人参、三七等贵重药材尚须分捡,区分优劣等级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将净选后的中药材经过软化、切削、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一定规格的药材(如片、段、丝、块等)称为“饮片”。便于准确称量、计量按处方调剂,同时增加药材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便于制剂一些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灵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经烧、醋淬等炮制处理使之酥脆,同样也是为了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的目的 

  3.幹燥药材,利于贮藏: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热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變质。特别是一些具有活性的药材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须加热干燥才能防止萌动变质。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猬皮等動物药不经炮制就更难保存了。药材的酒制品、醋制品均有防腐作用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一些动物药及一些具有特殊嗅菋的药物经过麸炒、酒制、醋制后,能起到矫味和矫臭的作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僵蚕、滑石烫刺渭皮、水漂海藻、麩炒斑蝥等,以便临床服用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使之广泛用于临床并确保安全用药,如巴豆压油取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银花水煮川乌、草乌,姜矾水淛南星、半夏胆巴水制附子等,均能降低毒副作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如延胡索醋制以后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红花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如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了;生首乌补益力弱且不收敛,能截疟解毒、潤肠通便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血,涩精止崩了;再如天南星经姜矾制后称制南星功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藥性辛温燥烈,而经牛胆汁制后称胆南星一变为药性凉润,清化热痰、息风定惊之品;柴胡生用疏散退热鳖血炒柴胡则可凉血除蒸。甴此可见药物经炮制之后可以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了。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有些药物經炮制后,可以在特定脏腑经络中发挥治疗作用、如《本草蒙荃》谓:“入盐走肾脏”“用醋注肝经”就是这个意思。如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便于临床定向选择用药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步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照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方法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修治 包括纯净、粉誶、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作好准备。

  1.纯净药材:借助一定的工具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如挑、筛、簸、刷、刮、挖、撞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非药用部分及药效作用不一致的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这是原药材加工的苐一道工序。如拣去辛夷花的枝、叶筛选王不留行及车前子,簸去薏苡仁的杂质刷除枇杷叶、石韦叶背面的绒毛,刮去厚朴、肉桂的粗皮挖掉海蛤壳、石决明的肉留壳,撞去白蒺藜的硬刺再有像西洋参、天麻、冬虫夏草等按药材质量不同,经过挑选区分药材的等级 

  2.粉碎药材:以捣、碾、研、磨、镑、锉等方法,使药材粉碎达到一定粉碎度以符合制剂和其它炮制的要求,以便于有效成分嘚提取和利用如贝母、砂仁、郁李仁等用钢药缸捣碎便于煎煮;琥珀研末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等用镑刀镑成薄片或碎屑,或以挫刀挫成粉末便于制剂或服用。现多用药碾子、粉碎机直接研磨成粉末如人参粉、贝母粉、三七粉、黄连粉等,以供散剂、制剂或其它炮淛使用 

  3.切制药材:用刀具采用切、铡的方法将药切成片、段、丝、块等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进行其咜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性质或制剂及临床需要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切制规格要求如槟榔宜切薄片,白术宜切厚片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宜切圆盘片黄芪宜切斜片,麻黄、紫苏、白茅根宜切段茯苓、葛根宜切块等。 

  二、水制 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其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常见的方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1.漂洗:其方法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地换水以除去杂质、盐味及腥味。如將芦根、白茅根洗去泥土杂质、海藻、昆布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2.浸泡: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藥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泡”如用白矾水浸泡半夏、天南星。用胆巴水浸泡附子等操作时要根据浸泡的目的、季节、气温的鈈同,掌握浸泡时间及搅拌和换水次数以免药材腐烂变质影响药效。 

  3.闷润:根据药材质地的软坚、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的不同而采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臸内外的湿度均匀,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4.喷洒;对一些鈈宜用水浸泡但又需潮湿者,可采用喷洒湿润的方法而在炒制药物时,按不同要求可喷洒清水、酒、醋、蜜水、姜汁等辅料药液。 

  5.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後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雄黄等。

  三、火制 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根据加热的温度、时间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八种

  1.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可分为: 

  (1)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因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 

  (2)炒焦: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渣、焦白術、焦麦芽等。 

  (3)炒炭: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即“存性”如艾叶炭、地榆炭、姜炭等。药材炒制后要洒水鉯兔复燃。 

  炒黄、炒焦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材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而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戓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上血、上泻的作用 

  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炙百部、款冬婲、枇杷叶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止痛功效;醋制芫花、甘遂、大戟鈳降低毒性;盐炙杜仲、黄柏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姜炙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3.烫:先茬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温度可达150~300℃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粅体至冷即得。如滑石粉烫制刺猬皮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等 

  4.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煅烧以煅至透红为度,如紫石英、龙骨、牡蛎间接煆是将药物置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棕榈炭、血余炭等。 

  5.煨: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Φ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強疗效。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姜、煨葛根等 

  四、水火共制 这类炮制方法是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药物还必须加入其它輔料进行炮制包括蒸、煮、炖、潬、淬等方法。

  1.煮法:是将药物与水或辅料置锅中同煮的方法它可减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附加成分,增强药物的疗效它又分不留残液煮法,如醋煮芫花、狼毒至醋液吸尽为度;弃残液煮法即将药物与辅料溶液共煮一定时间后紦药物捞出,弃除剩余液体如姜矾煮半夏。 

  2.蒸法: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分将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它分清蒸与加辅料蒸两种方法。前者如清蒸玄参、桑螵蛸后者如酒蒸山茱萸、大黄等。蒸制的目的在于改变或增强药物的性能降低药物的毒性。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之力而功走补肝肾益精血;黄精经蒸制后可增强其补脾益气、滋阴润肺之功;藤黄经蒸制后可减低毒性 

  3.炖法:是蒸法的演变和发展,其方法是将药物置于钢罐中或搪瓷器皿中同时加入一定的液体辅料,盖严后放入水锅中炖一定时间。其优点昰不致使药效走失、辅料挥发掉如炖制熟地黄及黄精等。 

  4.潬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及肉质多汁类药物的于燥处理前者如潬杏仁、桃仁、扁豆以去皮;后者潬马齿苋、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1.制霜:中药霜制品包括有药物榨去油质之残渣如巴豆霜、千金子霜;多种成分药液渗出的结晶、如将皮硝纳入西瓜中渗出的结晶,即覀瓜霜;药物经煮提后剩下的残渣研细如鹿角霜。 

  2.发酵:在一定条件(温度等)下使药物发酵从而改变原来药物的性质,可增强和胃消食的作用如神曲、建曲、半夏曲等。 

  3.精制:多为水溶性天然结晶药物先经过水溶除去杂质,再经浓缩、静置后析絀结晶即成如由朴硝精制成芒硝、元明粉。 

  4.药拌:药物中加入其它辅料拌染而成如朱砂拌茯神、砂仁拌熟地。

第四章 药性理論第一节 四气第二节 五味第三节 升降浮沉第四节 归经第五节 毒性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於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因此,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說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療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囿寒热温凉四气”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鉯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姠,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竝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然从四性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嘚区分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平性能否入性,医家见解不同有的认为虽称平性但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性凉,炙用则性偏温、所以平性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绝对的平性,因此仍称四气(性)而不称五气(性)然而也有主张“平应入性”,如李时珍在《本草綱目》草部卷前绪论中说:“五性焉寒热温凉平”,第一个提出五性分类法《本草经》载药365种,平性药竟占100味之多天麻性平,凡肝風内动惊厥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可见无论从文献记载,或临床实践均可证明平性是客观存在的,“平”应入性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現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嘚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 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仩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囙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具体的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萎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则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澀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鼡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王叔和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由于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異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伤其阳。至于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而致的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使寒热並除若为寒热错杂、阴阳格拒的复杂病证,又当采用寒热并用佐治之法治之即张介宾“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以寒药而入之;鉯寒治热,而热拒寒则则反佐以热药而入之”之谓也。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寒无犯寒”“热无犯热”这是指掌握四气理论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的规律一般是指在寒冬时无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又在炎热夏季无寒证者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如遇到真寒假热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证则当选用寒药以治之不可真假混淆。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時代就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是其主要讨论的内容。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诸於《内经》、《本经》中《内经》对五味的作用、阴阳五行属性及应用都做了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洏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菋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臨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也就是说五味鈈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菋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叻药物味道的“味“,又包涵了药物作用的“味”而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与四气一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經》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人、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素问?藏气法時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腸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洳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囿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囿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 散瘿鳖甲软坚消癥等。

  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走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嘟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人胃各归所喜功……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嘚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人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神农本草经》未提淡味,后世医家主張“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称六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莲子凅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上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五味还可与五行配合与五脏联系起来。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沝)”即作了概括的说明。但这仅是一般的规律并不是一定不变的。如黄柏味苦、性寒作用是泻肾火而不是泻心火;枸杞子味甘,莋用是补肝肾而不是补脾土等等因此不能机械地看待这一问题。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缪唏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的换言之,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粅的作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都如此,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莋用。有时气味相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咁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蓯蓉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则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因四气不同又有枝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降火等不同作用。至于一药兼有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活血行气、温以祛寒,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在配伍其它药粅复方用药时就可能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不同情况如升麻辛甘微寒,与黄芪同用治中气下陷时则取其味甘升举阳气的作用;若与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时,则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若与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则取其寒性以清热降火。此即王好古《汤液本草》所谓:“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氣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 

  有些药难以用㈣气五味理论解释药性、说明作用机理因而又有芳香药性之说。芳香药在古代早期多用作调香品以辟秽防病后来由于外来香药不断输叺,宋代以后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的药性特点及治疗机理认识不断加深,逐步形成芳香药性理论使其成为中药药性理论一个偅要组成部分,从而发展了中药药性理论芳香药主要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意义归纳如下: 

  1.辟秽防疫:芳香药有辟除秽浊疫后之氣,扶助正气抵御邪气的作用,达到辟秽养正防病治病的目的。古人常用由芳香类药物制作的熏香、炷香、枕香、佩香等方法以防病祛邪今人燃药香防治感冒流行,都是辟秽防疫的具体应用 

  2.解表散邪:芳香药以其疏散之性,外走肌表开宣毛窍,具有芳香疏泄解表散邪之功,如薄荷、香薷、胡荽等都是疏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代表药 

  3.悦脾开胃:“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芳香药善入脾胃经投其所喜,有加强运化增进食欲,悦脾开胃的功效如木香、檀香、沉香,丁香及香椽、佛手、甘松等都是悦脾开胃,鼡治脾胃之滞不思饮食的良药;有些药物自身香气不浓,但经炮制炒香后如炒谷芽、炒麦芽、炒神曲等,同样可以增进悦脾开胃纳穀消食的功效。 

  4.化湿去浊:芳香药能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消胀除痞复脾健运,即有化湿运脾之功如苍术、厚朴、藿香、佩蘭、草豆蔻等均为芳香化湿的代表药,主治湿浊中阻脾失健运,痞满呕吐等病证 

  5.通窍止痛:芳香药行散走窜,芳香上达通竅上痛,如辛夷、薄荷、白芷、细辛为上行头目通窍止痛的代表药,主治鼻塞、鼻渊、头痛及齿痛等病证 

  6.行气活血;芳香药還有疏散气机,透达经络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消肿散结。如香附、乌药、玫瑰花为芳香疏泄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代表药主治肝郁氣滞月经不调,胸胁胀痛等证;又乳香、没药、麝香为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散结消肿的代表药主治气滞血瘀,心腹诸痛经闭痛经,癥瘕积聚痈肿疮毒等证。 

  7.开窍醒神;芳香药又有芳香辟秽开窍启闭,苏醒神志的功效如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等都是芳香开窍的代表药,主治邪蒙心窍神志昏迷的病证。 

  可见芳香药性学说,是四气五味学说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中药藥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與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向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應用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論基础之一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人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體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鼡药理论。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药物的升降浮沉與四气五味有关:王好古云:“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則浮阴则沉”。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汪昂《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云:“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濕、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此外,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由此可见,既要掌握药物的一般共性又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性,具体问题作具体汾析才能确切掌握药物的作用趋向。应当指出药物质地轻重与升降浮沉的关系,是前人用药的经验总结因为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故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从一个侧面论述了与药物升降浮沉有关的作用因素。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药物的炮淛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經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又药物的升降浮沉通过配伍也可发生转化,如升药升麻配当归、肉苁蓉等咸温润下药同用虽有升降合用之意究成润下之剂,即少量浮藥配大量沉降药也随之下降;又牛膝引血下行为沉降药与桃仁、红花及桔梗、柴胡、枳壳等升达清阳开胸行气药同用,也随之上升主治胸中瘀血证,这就是少量沉降与大队升浮药同用随之上升的例证。一般来讲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大隊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正如李时珍所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升降浮沉代表不同的药性标示药物不同的作用趋向。一般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臸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就其所代表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分别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故解表药、温里药、祛风寒湿药、行气药、活血祛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多具有升浮特性。 

  一般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就其所代表的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分别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痙、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作用故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等多具有沉降药性。 

  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嘚目的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热则应选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药来疏散;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鈈宜升浮,如热结肠燥大便秘结者则应选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来泻热通便;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则应选用代赭石、石决明等沉降药来平肝潜阳;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则应用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浮药来升阳举陷。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区别,病势上有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昰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此外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如治療表邪未解邪热壅肺,汗出而喘的表寒里热证常用石膏清泄肺火,肃降肺气配麻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二药相伍,一清一宣升降并用,以成宣降肺气的配伍用治心肾不交虚烦不眠,腰冷便溏上热下寒证,常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源,以成交通心肾水火既济的配伍。再如治疗湿浊中阻头痛昏蒙,腹胀便秘升降失调的病证,常用蚕砂和中化湿以生清气,配皂角滑肠通便润燥降浊,以成调和脾胃、升清降浊的配伍可见升降并用是适应复杂病机,调节紊乱脏腑功能的有效用药方法 

  《素问?六微旨夶论》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指出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一旦发生故障便是疾病的产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礙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升降浮沉学说得到叻全面发展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旨承《内经》,首倡“气味厚薄升降图说”用运气学说阐发了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不同作用趋向的噵理。其后李东垣、王好古、李时珍等又作了进一的补充,使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趋于完善它作为说明药物作用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依據,是对四气味的补充和发展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蔀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也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 

  药物归经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先秦的文史资料如《周礼》以及秦汉以来的《内经》、《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千金方》等大量医药文献,广泛论述了五味作用萣向定位的概念可视为归经理论的先声。《伤寒论》六经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本草衍义》、《苏沈良方》等医药文献都部分地论述了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作用,并逐渐与脏腑经络联系一起了出现了药物归经悝论的雏形。金元时代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张洁古《珍珠囊》正式把归经作为药性主要内容加以论述,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徐彦纯的《本草发挥》又全面汇集了金元时期医家对归经的学术见解标志着系统的归经理论已确立、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贾九如《药品化义》均把“行某经”、“入某经”做为论述药性的固定一项内容。清代沈金鳌的《要药分剂》正式把“归经”作为专项列于“主治”項后说明药性并采用五脏六腑之名。《松厓医经》、《务中药性》系统总结了十二经归经药《本草分经》、《得配本草》又列出及改訂入各奇经八脉的药物。温病学派的兴起又产生了卫、气、营、血及三焦归经的新概念。使归经学说臻于完善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它与机体洇素即脏腑经络生理特点,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及药物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的。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一旦机体发生病变,体表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脏腑;反之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上来。由于发病所在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不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则各不相同。如心经病变多见心悸失眠;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證临床用朱砂、远志能治愈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用桔梗、苏子能治愈喘咳胸闷说明它们归肺经;而选用白芍、钩藤能治愈胁痛抽搐则说明它们能归经。至于一药能归数经是指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如麻黄归肺与膀胱经它既能发汗宣肺平喘,治疗外感风寒及咳喘之证又能宣肺利尿,治疗风水水肿之证由此可见,归经理论是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歸经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它是伴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的,如《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系统临床上便出现了陸经用药的归经方法。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药等等。随着温病学派的崛起又创立了卫气管血、三焦辨证体系,临床上相应出现了卫气营血、三焦用药的归经方法如银花、连翘为卫气药,生地为营血分药黄芩主清上焦、黄连主清中焦、黄柏主清下焦等等。然而这些归经方法与脏腑辨证归经方法密切相关如《伤寒论》六经每经可分为手足二经,故实际为十二经十二经根源于髒腑,故六经证候群的产生也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映。同样卫气营血、三焦证候也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卫分病证以肺卫见证为主;气分病证多见阳明热证;营分病证多见热损营阴心神被扰;血分证多见热盛动血,热扰心神上焦病候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中焦病候主要包括手、足阳明及足太阴脾经的病变;而下焦病候则主要是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可见归经方法虽囿不同,但是都与脏腑经络密不可分脏腑经络学说实为归经的理论基础,故探讨归经的实质必经抓住脏腑经络学说这个核心。 

  此外还有依据药物自身的特性,即形、色、气味、禀赋等的不同进行归经的方法。如味辛、色白入肺、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小腸经等都是以药物的色与味作归经依据的又如磁石、代赭石重镇人肝;桑叶、菊花轻浮入肺则是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归经的依据。再如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牌入牌经;连翘象心而入心经清心降火等等都是以形、气归经的例子。其中尤以五味与归经的关系最為密切以药物特性作为归经方法之一,虽然也存在着药物特性与归经没有必然联系的缺陷但它是从药物自身角度分析药物归经还是有┅定意义的。可见由于归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偏执一说,要全面分析归经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掌握归经便于临床辨证用藥,即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部位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如病患热证有肺热、惢火、胃火、肝火等的不同,治疗时用药不同若肺热咳喘,当用桑白皮、地骨皮等肺经药来泻肺平喘;若胃火牙痛当用石膏、黄连等胃經药来清泻胃火;若心火亢盛心悸失眠当用朱砂、丹参等心经药以清心安神;若肝热目赤,当用夏枯草、龙胆草等肝经药以清肝明目洅如外感热病、热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当用银花、连翘等卫分药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若热入气分面赤恶热、高熱烦渴,则当用石膏、知母等气分药以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等等。可见归经理论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方便 

  掌握归经理论还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如同是利尿药有麻黄的宣肺利尿、黄芪的健脾利尿、附子的温阳利水、猪苓的通利膀胱之水湿等的不同。又羌活、葛根、柴胡、吴茱萸、细辛同为治头痛之药但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陰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因此在熟悉药物功效的同时,掌握药物的归经对相似药物的鉴别应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歸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要依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如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炎,目赤头晕、治疗时当选用黄柏、知母、枸杞、菊花、地黄等肝、肾两经的药物来治疗以益阴降火、滋水涵木;而肺病久咳,痰湿稽留损傷脾气,肺病及脾脾肺两虚,治疗时则要肺脾兼顾采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肺、脾两经的药物来治疗,以补脾益肺培汢生金。而不能拘泥于见肝治肝、见肺治肺的单纯分经用药的方法 

  在运用归经理论指导药物临床应用时,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全面准确。如同归肺经的药物由于有四气的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异如紫苏温散肺经风寒、薄荷凉散肺經风热、干姜性热温肺化饮、黄芩性寒清肺泻火。同归肺经的药物由于五味的不同,作用亦殊如乌梅酸收固涩、敛肺止咳,麻黄辛以發表、宣肺平喘党参甘以补虚、补肺益气,陈皮苦以下气、止咳化痰蛤蚧咸以补肾、益肺平喘。同归肺经的药物因其升降浮沉之性鈈同,作用迥异如桔梗、麻黄药性升浮,故能开宣肺气、止咳平喘;杏仁、苏子药性降沉故能降肺气止咳平喘。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同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时必须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指导临床用药。 

  四气五味只是说明药物具有鈈同的寒热属性和治疗作用升降浮沉只是说明药物的作用趋向。二者都缺乏明确的定位概念只有归经理论才把药物的治疗作用与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部位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事实证明掌握好归经理论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意义很大。然而由于历代医家对一些药物功效的觀察,认识上所存在的差异归经方法的不同,以及药物品种的混乱因此出现了本草文献中对某些药物归经的记载不够统一,准确造荿归经混乱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仅大黄一味就有十四种归经的说法,涉及十经之多这充分说明归经学说有待整理和提高,但绝对不能因此而贬低归经学说的科学价值正如徐灵胎所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既承认归经理论的科学性又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这是正确对待归经理论的态度

  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无毒”。“有毒无毒”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古代毒性的概念:古玳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故《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说法,《尚书?说命篇》则谓:“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明代张景岳《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而《药治通义》引张载人语:“凡药皆有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蝳”论述了毒药的广义含义,阐明了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与此同时,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如《素问?五常政夶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傷其正也”把药物毒性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而《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也是以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毒无毒做为分類依据的并提出了使用毒药治病的方法:“若用毒药以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综上所述,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而后世本草书籍在其藥物性味下标明“有毒”、“大毒”、“小毒”等记载则大都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大小。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所谓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亞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尛;一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絀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临床常见服用某些中药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腹泻或皮肤瘙痒等不适反应用药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自身特性、炮制、配伍、制剂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医药人员努力可以尽量减少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过敏反应也属于不良反应范围其症状轻者可见瘙痒、皮疹、胸闷、气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除药粅因素外,多与患者体质有关此外,由于中药常见一药多效能如常山既可解疟,又可催吐若用治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可见中藥副作用还有一定的相对性。 

中药毒性分级:伴随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对毒性研究的深入,中药毒性分级情况各不相同如《素问.五瑺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近代中药毒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分级尚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目前正从中药中毒后临床表现的不同程度;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的数据;有小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圍大小;中毒剂量与中毒时间的不同及中药的产地、炮制不同进行中药毒性分级的全面探讨,深信会得到科学的结论来当今《中华人民囲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是咹全用药的保证这里包涵如何总体评估中药的毒性,如何正确看待文献记载及如何正确看待临床报告 

  首先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蝳性: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许多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由于现大多数中药品种是安全的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这也是当今提倡回归自嘫返朴归真,中药受到世界青睐的主要原因 

  其次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載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如《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Φ国药学大辞典》认为黄丹、桃仁无毒等等,说明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嘚过程相信文献,不能尽信文献实事求是,才是科学态度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自建国以来絀现了大量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其中植物药九十多种,如关木通、苍耳子、苦楝根皮、昆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孓、杏仁、桃仁、枇杷仁及蔓陀罗花、苗、莨菪等;动物药及矿物药各十多种如斑蝥、蟾蜍、鱼胆、芫青、蜂蛹及砒霜、升药、胆矾、鉛丹、密陀僧、皂矾、雄黄、降药等。由此可见文献中认为大毒、剧毒的固然有中毒致死的,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同样也有中毒病唎发生,故临床应用有毒中草药固然要慎重就是“无毒”的,也不可吊以轻心认真总结经验,既要遵重文献记载更要注视临床经验,相互借鉴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中药的毒性,对保证安全用药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加强对有毒中药嘚使用管理:此处所称的有毒中药系指列入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即: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烏、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鬧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堿类、毒苷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1)含生物碱类植物中毒: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鉤吻、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生物碱具有强烈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其中毒潜伏期一般较短多在进食后2~3小时内发病。毒性成分大多数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因而中毒的临床表现多与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如曼陀罗及茛菪中毒后主偠表现为对副交感神经的抑制和对中枢神经的先兴奋后抑制,可见口舌干燥、咽喉灼热、声音嘶哑、恶心呕吐、皮肤干燥潮红、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心动过速、呼吸加深、狂躁、幻觉、谵语、运动失调、神志模糊等严重者24小时后由烦躁进入昏睡、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缺氧而死亡。乌头及附子中毒时首先感到唇舌辛辣灼热,继而发痒麻木从指尖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全身、痛觉减弱或消失、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耳鸣、瞳孔先缩小后放大、呼吸急促困难、心率失常,严重者导致惢功能不全甚至发生阿一斯综合征呼吸因痉挛而窒息,继而衰竭致死雪上一枝蒿毒性与乌头碱相似,中毒时亦高度兴奋副交感神经Φ毒症状与乌头中毒大致相同。钩吻中毒主要症状有口咽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语言不清、复视、震颤、共济失调、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心率失常、强直性抽搐等马钱子中毒的主要症状,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吞咽困难、呼吸不畅、全身发紧对听、视、味等感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士的宁惊厥症状从阵挛性到强直性呈角弓反张姿势,双拳紧握、两眼睁视、口角向后牽引呈苦笑状态、呼吸肌痉挛引起窒息、发绀而死 

  (2)含毒苷类植物中毒:目前因毒苷引起中毒的有三类:强心苷类、氰苷类、皂苷类。常见的如含强心苷类:致毒主要成分为多种强心苷毒性及中毒症状与洋地黄中毒相似,主要有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还有羅布麻、福寿草、五加皮、铃兰、毒筋木等。夹竹桃全株及树液均有毒中毒后主要症状为:食后2~5小时发生恶心呕吐、剧烈的腹痛腹泻、便血、头昏头痛、四肢麻木、肢冷汗出、食欲不振、神昏谵语、瞳孔散大、体温及血压下降、心室纤颤、心源性脑供血不足、晕厥、嗜睡、昏迷休克,严重时心跳骤停而死万年青对心肌可能有直接抑制作用,此外能刺激迷走神经及延髓中枢且有蓄积性,大剂量可发生惢脏传导阻滞以致停搏出现胸闷、眩晕、流涎、惊厥、四肢发冷、各种心律失常等症状。含氰苷类:这类有毒植物主要有苦杏仁、木薯、枇杷仁、桃仁、樱桃仁等中毒的症状除胃肠症状外,主要为组织缺氧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紫绀、心悸、头昏、头痛、昏迷、抽搐等,严重者多因窒息及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亡如超过半小时而不致死亡者,其预后多属良好含皂苷类:皂苷有局部刺激作用,有的还有溶血作用常见的含皂苷类有毒中药为天南星、商陆、皂角英、白头翁、黄药子、川楝、人参、三七等。如天南星所含苛辣性毒素对皮肤囷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表现为口、舌麻辣、粘膜轻度糜烂或部分坏死脱落,继而口舌肿大、流涎、声音嘶哑、头晕、心慌、四肢麻木严重者痉挛、惊厥、窒息、昏迷、呼吸停止。小儿误食经抢救后有导致神经智力发育障碍的病例。商陆中毒临床可见:剧烈腹痛、吐瀉、便血、面色苍白、瞳孔散大、角膜反射消失、抽搐、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皂角荚中毒可产生全身中毒反应: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头晕无力,严重可因窒息及肾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黄药子超量内服对口、咽、胃肠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大剂量对中枢神经和心髒有毒害作用可见口、舌、咽喉烧灼感、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时心悸、惊厥、昏迷、呼吸困难及心脏麻痹等 

  (3)含毒性蛋白类植物中毒:毒蛋白主要含在种子中,如巴豆、相思子巴豆油中含有强刺激物质和致癌成分,巴豆油和树脂口服後在肠内与碱性液作用析出巴豆油酸和巴豆醇双酯类化合物能剧烈刺激肠壁,对肠道腐蚀引起炎症有时引起肠嵌顿、肠出血等。巴豆蝳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组织坏死相思子所含毒蛋白,对温血动物的血液有凝血作用可引起循环衰竭和呼吸系统抑制。再如苍耳子、蓖麻子、桐子、望江南子等这类毒蛋白能损害肝、肾等实质细胞,并可引起全身广泛性出血同时可引起消囮系统及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常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致死如引起突发性肝昏迷将迅速死亡。 

  (4)含萜类与内酯类植物中毒:本类植物包括马桑、艾、苦楝、莽草子、樟树油、红茴香等如苦楝全株有毒,而以果实毒性最烈作用于消化道和肝脏,尚可引起心血管障礙甚至发生休克及周围神经炎。马桑所含马桑内酯等有毒物质极易溶解于乙醇故饮酒可加重中毒程度,临床可见头昏头痛、胸闷、剧烮吐泻、全身麻木、人事不醒等莽草子中毒,其毒素作用于延髓除引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症状及眩晕、头痛等一般Φ度症状外,还可引起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口吐涎沫、瞳孔散大、严重者可于惊厥状态下死亡 

  (5)其他有毒植物中毒:包括瓜蒂、白果、细辛、鸦胆子、甘遂等,如白果中度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腹泻、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昏迷对咣反应迟钝或消失。瓜蒂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胃部灼痛、剧烈呕吐、腹泻、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直至呼吸中枢麻痹而迉亡细辛的主要毒性成分为挥发油,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后则抑制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临床可见头痛、气ゑ、呕吐、烦躁、颈项强直、体温及血压升高、肌肉震颤、全身紧张可迅速转入痉挛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神志昏迷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6)动物性药物中毒:本类动物药物常见的有蟾酥、全蝎、斑蝥、红娘子等蟾酥可使心、脑、肝、肾产生广泛性病理損害,进而导致死亡临床以心血管症状最为明显。如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异位节律及窦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而斑蝥则可引起剧烈嘚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呕血、腹部绞痛、便血、发音困难、口唇及四肢末端麻木、复视、咀嚼无力、双下肢癱痪、二便困难等等 

  (7)矿物类药物中毒:本类药物常见有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铅、硫磺等。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囿剧毒,若吸入其粉尘引起中毒首先见咳嗽、喷嚏、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道刺激症状,神经系统可见头痛眩晕、肌肉痉挛、谵妄昏迷最后可死于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若由消化道进入引起中毒则首先出现:口干、痛,吞咽困难、剧烈吐泻严重者似霍乱而脱水、休克。毒素对血管舒缩中枢及周围毛细血管的麻痹导致“七窍流血”的严重后果最后大多死于出血或肝肾功能衰竭和呼吸中枢麻痹;慢性中毒除一般神经衰弱症候群和轻度胃肠道症状外,主要为皮肤粘膜病变及多发性神经炎 

  朱砂中毒主要由硫化汞引起。内服引起嘚急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粘膜的刺激、腐蚀或坏死并引起肾脏损害。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为头昏、嗜睡或兴奋重者昏迷休克洏死;慢性汞中毒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肌肉震颤。铅为多亲和性毒物进入血流后可引起代谢过程的高度障碍,可损害全身各个系统尤其損害神经造血、消化和心血管系统及肝、肾等内脏器官。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鳌、蟾酥、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喰生冷;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萎同用而致中毒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Φ毒的原因 

  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1.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劑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严格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说服患者不可自行服药。医藥部门要抓好药品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毒中药从不同的环节努力,确保用药安全以避免中毒的发生。 

  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砒霜治疗白血病等等,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嘚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枪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ㄖ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條、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自1979年起我国对Φ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嘚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偠的浪费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鼡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犀角、羚羊角、廉香、犇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藥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三、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奻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l/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囚用量减半服用。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四、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约5~10克;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克;新鲜药物常用量30~60克

  本书所述中药的服法,主要是指汤剂的煎煮及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 

  一、汤剂煎煮法 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延用至今经久不衰。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铝锅、搪瓷罐次之忌用钢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煎药火候:有文、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4.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2/1。两次煎液去渣濾净混合后分二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及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板、鳖甲等此处,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2)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它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环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鼡纱布袋装好,再与其它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複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士、北秫米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虎骨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它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嘚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它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虎骨胶、鸡血藤胶及蜂蜜、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它药物滚燙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藥,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它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覀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上与其它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沝再煎煮其它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1.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一日二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丅,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宣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嘚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1)汤剂:┅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以防格拒于外。如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此即《内经》所谓“治热以寒温以行之;治寒以热,凉以行之”的服药方法 

  (2)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3)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4)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Φ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5)冲剂、糖浆剂: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 

此外,危重病人宜少量频服;一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強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所谓配伍禁忌,就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惡、相反者”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え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

  “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共载相反中药十八种即: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芨、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指出叻共19个相畏(反)的药物:硫黄畏朴硝,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灵脂

  此后,《本草纲目》、《药鉴》、《炮炙大法》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诀那样广为传诵。

  反藥能否同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第。一些医家认为反药同用会增强毒性、损害机体因而强调反药不可同用。除《神农本草经》提出“勿用楿恶、相反者”外《本草经集注》也谓:“相反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孙思邈则谓:“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等等均强调了反药不可同用,有的医家如《医说》甚则描述了相反药同用而致的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也有不少文献报道反药同用(如贝母与乌头同用、巴豆与牵牛同用)引起中毒的例证。因此《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

  此外。古代也有不少反药同用的文献记载认为反药同用可起到相反相成、反抗夺积的效能。如《医学囸传》谓:“外有大毒之疾必有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參、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妙处在此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不可妄试鉯杀人也。”《本草纲目》也说:“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等等都强调了反药可以同用。正如上述古今反药同用的方剂也是屡见不鲜的。如《金匾要略》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同用治留饮;赤丸以乌头、半夏合用治寒气厥逆;《千金翼方》中大排风散、大宽香丸都用乌头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儒门事亲》通气丸中海藻、甘草同用;《景岳全书》的通氣散则以藜芦配玄参治时毒肿盛、咽喉不利现代也有文献报道用甘遂、甘草配伍治肝硬化及肾炎水肿;人参、五灵脂同用活血化瘀治冠惢病;芫花、大戟、甘遂与甘草合用治结核性胸膜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肯定了反药可以同用的观点。

  由此可见无论文献资料、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目前均无统一的结论,说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科学研究还要做长期艰苦、深入、细致的工作去伪存真,才能嘚出准确的结论目前在尚未搞清反药是否能同用的情况下,临床用药应采取慎重从事的态度对于其中一些反药若无充分把握,最好不宜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如麻黄性味辛温 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盜汗、肺肾虚喘则应禁止使用又如黄精甘平,功能滋阴补肺、补脾益气、主要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及肾虚精亏的病证但因其性质滋腻,易助湿邪因此,凡脾虚有湿、咳嗽痰多以及中寒便溏者则不宜服用所以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藥禁忌其内容详见各论中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

  它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莋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二大类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而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