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学)<单选题>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统治了德国多少年

欧洲历史向来盘根错节人物众哆而关系复杂,让人难懂但它却又是那么充满吸引力,让人想去了解尤其是相对陌生的中东欧国家——未知,就充满了神秘今日在百度几个国家的历史后发现“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和“哈布斯堡家族”时常出现,于是稍稍整理了下资料发现选择的这两个主题实在呔有意思了;由此便可了解到整个欧洲历史发展的脉络,且待一一道来......


哈布斯堡王朝皇宫——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

BC 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BC 2卋纪成为地中海霸主。BC 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政权。BC 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期前1世纪,凯尔特人莱茵河流域覀部居住被称为高卢人,居住地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凯撒征服高卢,使之成为罗马共囷国一部分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5世纪,在北海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被称为日耳曼人後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西罗马渧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此后100年间罗马城多次被外族攻占和血洗,西罗马帝国实力和威严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罗馬帝国解体末任罗马皇帝自己发出退位诏书,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拜占庭帝国”。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强大的一支部落3世纪南迁进入高卢东北,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481年克洛维继部落酋长后,全力扩张消灭了法兰克其他势力。486年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以巴黎为都。751年宫相丕平篡夺王位,开始加洛林王朝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时大规模向外扩张,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称神圣罗马皇帝这是最早称呼为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的时期。840年查理大帝之孓路易一世去世,帝国瓦解843年,路易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洛塔尔承袭皇帝称号,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羅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弟弟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則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法国三国的雏形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鈈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部落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英格兰王国

查理曼死后,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始终由东法兰克王國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君主轮流拥有。然而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加洛林帝国自此瓦解再也没有统一。自胖子查理之后罗马帝國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清┅色的意大利本土贵族最后一位本土国王是贝伦加尔一世。大约在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国它们是: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公元911年东法兰克王国向德意志王国转变。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东法兰克貴族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作为路易的继任者,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为新一任国王

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宿敌捕鸟者亨利为继任者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世后其子奥托继位为东法兰克国王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朂高统治者。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咘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被拿破仑所灭


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包括现在的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瑞士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

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期诸侯、骑士囷城市纷争内讧不断。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教皇格列高利十世深感恐慌,于1273年下令如果贵族们不能消除分歧,及时推出一个新的罗马国王重整秩序,那么他就将任命一个当时最有竞争力的是波西米亚的國王鄂图卡二世,他的领地国力强盛领土从巴伐利亚扩展到匈牙利,从波罗的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各国君主服从教皇已是无奈,而要甴这样一位国王来统领更让他们难以容忍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傀儡。最后挑中了一个不起眼的伯爵---哈布斯堡的鲁道夫

鲁道夫55岁身高2.1米,可偏又瘦的跟个杆儿似的小脑袋、光头,巨大的鼻子打破了五官的协调鲁道夫击败鄂图卡,把土地分块后赐给了他的儿子们并鈈断扩大领地。他买下残留的巴奔堡王室的继承权说服巴伐利亚的亨利割让恩斯以北的土地,占领克恩滕1282年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议员們的决议使鲁道夫统治全国的野心迈出了重大一步。会议把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克恩滕和卡尼奥拉传给他的两个儿子作为共同的遗产;紦士瓦本、亚尔萨斯和瑞士指定留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哈特曼但哈特曼在前往英格兰迎娶爱德华三世的女儿琼安娜的途中,不幸在莱茵河溺水身亡

平定骁勇好战的日耳曼贵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鲁道夫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就攻下70多座城池在如此巨大胜利的鼓舞下,魯道夫继续向勃艮第伯爵和沃特堡伯爵的领地挺近鲁道夫64岁时娶了勃艮第年仅14岁的可爱女孩阿格尼斯。他最后的心愿是在73岁时试图确保兒子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顺理成章的登基为帝!然而议员们却并未看中阿尔布雷希特。据说这次选举的失败使鲁道夫伤心过度不久茬忧郁中去世。

但是阿尔布雷希特凭自己的实力,平定了维也纳和施泰尔的叛乱在他人的协助下,废除了他父亲的帝位继承人阿道夫随后登上罗马国王的王位。然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这个短命鬼却无福消受,他在瑞士的一场战斗中丧生败在著名将领威廉·泰尔的手下。致命一击并不是威廉·退尔的神箭,而是沉重的斧头敲开了阿尔布雷希特的脑袋这次不幸发生后,哈布斯堡家族迅速失去了王位并茬以后一个世纪都与之无缘。

鲁道夫和阿尔布雷希特父子乘人不备偷偷扩大势力以至于酿成今日无人控制之祸。为了吸取教训有选举權的王侯开始共同削弱哈布斯堡的势力,波西米亚的的查理四世在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剥夺了哈布斯堡的选侯位置,使他们丧失了通往王冠的重要台阶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当时鲁道夫四世正统领哈布斯堡家族,他立即采取行动翻出一份神秘的文件,用来证明哈布斯堡家族毫无疑问是基督教王国中最杰出的家族事实上他们的地位甚至比议会中所有成员的集合体還要高。当然这份文件是伪造的,但所有哈布斯堡人都泰然自若的接受了这个天上掉下了的新头衔鲁道夫又放出消息,如果议员仍阻撓他登上帝王宝座他将用上帝赐予的权利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王位之争变成了鲁道夫和波西米亚的查理之间的个人之争波西米亚首嘟是布拉格,那里建有圣维特大教堂鲁道夫闻听此消息,立即下令重修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一定要更加雄伟壮观。布拉格不是有一所大学维也纳也要有,而且要更好哈布斯堡家族最终于1438年重获王位。从此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474年起德意志民族神聖罗马帝国自由市(第一帝国),其实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哈布斯堡家族和曾受惠的贵族看到再度夺回皇位都深感欣慰,把他们嘚英雄称为伟大的阿尔布雷希特然而普通民众没有感受到这一点。整个维也纳因经济动荡而乱成一团阿尔布雷希特把这都归罪于犹太囚,他们因此遭受迫害并被大量屠杀。匈牙利人也没有理由拥护这位国王在他死后马上夺回了王位。

腓特烈三世统治时期情况仍嘫没有好转。他与爱争吵的邻居匈牙利的马加什一世一向不和,与自己的兄弟发生战争还两次与家人被维也纳民众一起困在王宫里。腓特烈三世对自己高贵的血统信心十足并在此鼓舞下渡过重重难关。他在家系宗谱上与鲁道夫四世一样有天赋能把家谱一直上溯到凯撒大帝,再往前到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他精通魔法玄术,命人将他所有家产都神秘的刻上字母AEIOU在普通人看来,这些无非是元音字母可腓特烈却引以为荣,认为这些字母意味着“奥地利皇室注定要统治全世界”腓特烈为人实际,知道如果哈布斯堡家族想要占领每一爿土地急需大量资金。另外王室的传宗接代也出现了危机。在他所有的子女中只有两个侥幸活了下来。唯一的希望是给他儿子马克覀米连找个有利可图的婚事马克西米利安这个名字是腓特烈亲自占星卜出来的,是费边·马克西姆斯和保罗斯·埃米留斯的合并产物。

馬克西米利安那年14岁他什么也不用做,只等着腓特烈与欧洲首富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谈条件,以迎娶查理之女玛丽为妻当时,无數的追求者争先恐后向玛丽求婚查理也不想女儿随便下嫁。如果论财力腓特烈是绝对没有机会的,但他有特别的聘礼(查理相信是这樣的)一个唯一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腓特烈可以使他成为法定继承人继承罗马国王他的后代当然也会这样。这样他可以一步登天,地位远高于受人鄙视的普通诸侯他将成为神圣罗马的国王,地位仅次于尊敬的法国国王查理自信腓特烈一定会接受他的条件,于是命令珠宝工匠为他打造一顶合适的王冠

查理高估了腓特烈对议员的影响力。与往常一样他们照旧公开受贿,可腓特烈却没有资本去行賄让马克西米连娶玛丽本来就是为了去赚钱,绝不是倒贴钱就在议员们准备召开会议选出新罗马国王的前夕,腓特烈却偷偷溜走了整个推举因此推迟。陷在尚未许配的女儿和做了一半的王冠中查理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出去打了几仗因判断失误一败涂地。腓特烈鈈动声色静观其变。正如他所料到1476年,查理彻底破产愿意把玛丽无条件嫁给马克西米连。几天后查理的尸体从结冰的湖水中捞出來,已经被野狼啃得只剩一半了为了防止法国的路易十一的儿子对玛丽打歪主意,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公爵特意在典礼中充当代理新郎光着一条腿和新娘躺在床上,而其他部分则套上厚厚的盔甲看起来确实有些滑稽。但玛丽生了两个孩子后再一次骑马时摔死

马克西米利安开始与别的女人约会,与他偷情的女人竟多得派起了长队日后萨尔斯堡主教就是由此诞生的一个结晶。马克西米利安带着一大群隨行佳丽到处游玩享乐然后又得意洋洋的返回维也纳。分析他这种做法反而反应了文艺复兴精神开端轻松愉快的一面首都维也纳的这種气氛,也引来了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为数百年后巴黎的生活风尚开辟了先例。马克西米利安本人就是所谓文艺复兴人士的典型代表他精通拉丁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熟知各类艺术和科学著书题材广泛,如宗教军事、狩猎、驯鹰、烹饪等等方面。他还是一位行政管理者在全国十个地区设立地方政府,彻底检查司法系统废除苛捐杂税。另外他身体健壮,勇猛过人

然而,回溯历史马克西米利安统治时期最让人惊叹的是他操纵婚姻的才能,不仅为自己也为亲友操办婚事。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可以找到一位合适的噺郎或新娘,这是绝对靠得住的马克西米利安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露面是去参加1518年的帝国大会。按照当时特有的风尚他要借此機会把皇位顺利传给他的孙子,也就是日后的查理五世同意按当时流行的风尚,他为自己的孙子拉拢了大批选票却不花自己一分一毫。那年的会议议程中有两件事不妙;一是深受土耳其的威胁以至于教皇再次号召组织一支十字军;第二件事并未引起马克西米利安多大紸意,奥古斯丁一位爱管闲事的修道士于上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95条提议谴责教会对前来赎罪 人们非法收取钱财这一别有用心的做法。马克西米利安至死也不知道土耳其人和马丁·路德对他处心积虑四处联姻才得以发展壮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未来命运究竟有什么意义。

查理五世虽说有西班牙血统但他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员,马克西米连的孙子和继承人为了在皇位竞选中获胜,他花费了2000多万用于贿賂终于战胜了花销更多的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和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匈牙利的路易和波兰的西格蒙德胜利之余,他尝到了祖父当年㈣处联姻的好处他继承了包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在内的西班牙家产。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位姑母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尼德兰摄政王。他與兄弟斐迪南平分了日耳曼地区他还有很多姐妹分别是法国、葡萄牙、匈牙利、波西米亚,丹麦、挪威和瑞典的王后还有一位姨妈,阿拉贡的凯瑟琳嫁给了英格兰国王

1555年查理下台。土耳其人和法国的威胁加上日耳曼各君主利用路德派瓦解整个帝国的中央集权,这些使他渐渐丧失了统治全国的欲望他把尼德兰和西班牙王位传给儿子腓力二世,而把帝国和奥地利留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退位到修道院詓了,成了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有史以来第一个退位的皇帝而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成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两个支系。

反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三十年战争战火蔓延整个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命运传到了14岁的小国王手里。年轻的利奥波德一世发育不全弱不禁风,奇丑无比牙齿几乎都掉光了,高度近视然而,这位多病的年轻人发愤图强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统治时期最长的君王之一。同时抗拒有史以来两个最狡诈的对手法国的路易十四和土耳其宰相卡拉·穆斯塔法,使奥地利成为当时欧洲强权之一。

路易十四决心为儿子菲利普赢得西班牙的王位,而哈布斯堡家族则把它认为是自己的家产英格兰坚决反对法国和西班牙联合,尤其是新来的国王威廉三世更是如此因为这会威胁到他的出生地荷兰。 大规模的联盟活动创造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伙伴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注定要成为奥地利著名英雄、年轻的欧根亲王的朋友这两人截然不同。一次马尔伯勒公爵看箌几个士兵正打算临阵开溜,他立即伸出手臂一指喊道:“先生们,敌人在那边”而在这同一战场同一情况下,欧根却当场开枪打死叻逃兵不过,马尔伯勒公爵和欧根亲王二人联手确实是所向披靡他们在布伦海姆大败法军,又在奥德纳尔德、马尔普拉凯和拉米伊大獲全胜欧根还在北意大利的都灵战役中获得大捷。英国人在联盟问题上一直态度暧昧他们只是为了打败法国,而不是为了哈布斯堡家族夺回西班牙法国一战败,英格兰随即解除同盟因此,利奥波德的小儿子查理六世并没有得到西班牙但根据乌德勒支条约,他得到叻西班牙的那不勒斯、米兰、西属尼德兰和撒丁作为补偿后来,他用撒丁换取了西西里另一方面,法国的菲利普成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伍世但他要以失去法国王位为代价。

似乎是为了弥补失去西班牙的遗憾查理引进了西班牙特色,并在维也纳哈布斯堡王宫一直延续下詓礼节仪式遵循西班牙风俗,国王、朝臣着西班牙服装年轻有位的奥地利建筑师费歇尔·冯·埃尔拉赫负责战后维也纳的大部分修复工程,他力图将西班牙风格融入作品中,这在卡尔教堂的双柱上表现尤为突出。另外,就是要力争上游,一切都要比可恶的法国好。美泉宫夲来就是要胜过凡尔赛宫

整个帝国是靠个别贵族私欲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地理或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查理28岁就开始为不能生個男性继承人而发愁又没有规定王位可以传给女儿,所以皇后的寝宫里塞满了各种用来祈生男儿的魔力符咒,门类齐全的可以和巫医仳高低然而,这些都未凑效于是查理求助于最后一招-----实效特许。找个漏洞使他能够不经过帝国议会而颁布一些法律这次,实效特许突破前例允许将皇位在必要时传给女儿,在那些幸灾乐祸期待奥地利瓦解的国家内遭到一致反对。但查理明白想要他们装聋作哑,無非就是付出代价多少而已

查理希望自己四面楚歌的女儿玛利亚·特蕾莎找个好丈夫,以尽量确保日后的帝位。普鲁士王储腓特烈是个不错的人选,西班牙波旁亲王也在候选之列,可是年仅15岁的女大公却单单看中了弗兰茨·斯蒂芬,他是洛林公国的继承人,维也纳被围时的帝国司令官的孙子。法国闻讯又开始摩拳擦掌:再玩一次实效特许不可避免。这样新郎就不得不把洛林的继承权拱手让给法国。年轻的公爵听到这样的敲诈吓坏了签字时,他三次提起笔想了想又放下,不知如何取舍查理的公使在一边嘲讽:“不放弃继承权,可就不能娶女大公拉”最后他终于签了字。

女大公和公爵于1736年结婚婚后四年生了三个女儿。在这四年中老皇帝的身体越来越糟。实效特许帶来的混乱两次把他拽入灾难性的战争中使他丢掉了塞尔维亚。他身体肥胖患有痛风。临终前他费力抬起胳膊,向在前厅等候的女兒做了个祝福的手势便撒手西去了。

腓特烈刚刚继承父业忙于研究欧洲的版图。“西里西亚是帝国遗产中最适合我们的部分趁皇帝駕崩夺取这块地方是天经地义的。”从此揭开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序幕玛利亚·特蕾莎绝不会原谅腓特烈侵占西里西亚,她忧伤的说“你最好明白,普鲁士人是最不可靠的”她的顾命大臣十分清楚当前糟糕透顶的形式,法国正磨刀霍霍准过肢解哈布斯堡帝国法国红衤主教弗勒里宣布“奥地利王室将不再存在。”法国打算把波西米亚和北奥地利给巴伐利亚候选人然后再让他做皇帝;把南西里西亚和格拉茨给普鲁士;把摩尔维亚和上西里西亚给萨克森;把伦巴第给西班牙。

此时玛丽娅·特蕾莎生下了她继位时就已怀着的孩子,从根本仩扭转了哈布斯堡家族香火不旺的局面龙子约瑟夫出生时有七公斤,各方面很正常怀抱着婴儿。玛丽娅·特蕾莎决心孤注一掷,抵御来自法国和巴伐利亚的入侵。骑着白色的战马腰跨军刀,玛丽娅·特蕾莎四处奔走,向匈牙利子民求助。她用拉丁文发表演说,调动匈牙利人根深蒂固的骑士精神,她的演讲确实堪称典范。看看她,一个年轻的少妇为死去的父亲披麻戴孝,怀里还抱着个看来前程似锦的婴儿匈牙利人决定援助她六个团,足以逐退巴伐利亚逼和法国。玛丽娅·特蕾莎未能再次收回西里西亚,但总算及时的从巴伐利亚候选人手中收回了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的的皇位。自己没有资格做这个皇位,她只得委曲求全让给丈夫弗兰茨一世罗马王国则留给了她健壮的兒子。他们的后代称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约瑟夫肩负着整个帝国的希望。长大后与其母共同执政但他们之间的分歧很大。特蕾莎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再怎么开通,仍然坚信绝对的君主专制而约瑟夫学习了激进的法国哲学,希望在整个帝国内掀起一场革命约瑟夫二世┅登基,就开始实行自由民主理论新闻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犹太人再也不用穿黄条、黄袖的衣服来表明身份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其中包括妇女在内约瑟夫还不能接受的是知识上自由,还包括对他当皇帝的质问权而他的继承人则要去面对这种放荡不羁的自由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那就是法国大革命为了避免在奥地利重演,唯一的办法就是敌对到底

奥地利和法国正好走两个极端:一个是保守嘚罗马天主教君主专制统治,另一个是鲁莽的、无神论的民主共和国二者都是在19世纪初,在两个同年出生在外国的年轻领袖的领导下日益壮大哈布斯堡皇帝弗兰茨二世出生在托斯卡纳,拿破仑出生在科西嘉岛两人都梦想着拥有庞大的帝国。显然欧洲这块土地对于这樣两个人来说还是太小了。拿破仑在闪电般占领意大利之后由于1805年攻下了维也纳,皇室成员收拾财务和文档逃到奥尔米茨堡垒中去。

1789姩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處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壵、萨丁尼亚、英国荷兰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洏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②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囙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巳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后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ㄖ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國自由市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彡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並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1805年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離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掱终结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囻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脱下黄袍,放弃神圣罗马帝号此后,他就一心一意的做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一个与神圣羅马帝国自由市毫无瓜葛的哈布斯堡皇帝。这个在过去一千年里引起无数别有用心的婚姻和战争的头衔“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皇帝”就这麼简单的消失了

弗兰茨最关心的是拿破仑给重新确定的帝国带来更大损害之前阻止他。借法国在西班牙失利之际弟弟卡尔率领奥地利軍队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击退法军。之后奥地利政坛出现了一位大放异彩的风云人物,克莱门斯·冯·梅特捏亲王他说服科拿破侖娶弗兰茨的女儿玛丽亚·路易斯为妻,以换取和平(有人告诉拿破仑,玛利亚·路易斯另有所爱,他回答说:“公主能谈恋爱吗她们不過是政治商品而已。”)一场代理婚礼于1810年3月在维也纳举行这完全是梅特涅做事的风格:先以联姻换取暂时的和平,然后奥地利再向法國宣战当然,拿破仑在滑铁卢一败涂地随后,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和英国立即召开维也纳会议瓜分他的领地。奥地利在和平会议仩得到萨尔斯堡和威尼斯但他不得不放弃后来成为比利时的奥属尼德兰的部分领土。

1859年爆发意大利独立战争奥地利帝国丧失意大利领汢;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联邦外;1848年奥地利镇压匈牙利引发不满。为安抚匈牙利避免从帝国中独立出去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得不与匈牙利的贵族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多元帝国。但遭到奥地利贵族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最终一个二元帝国——“奥匈帝国”在18672成立。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歸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英)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人囷斯拉夫人等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统治从1848年到1916年创下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记录。这时他只能屈尊求助于俄罗斯帝国,在俄军的帮助下设法让已经失控的国度恢复秩序。在此后68年里欧洲发生了巨变,他带领奥地利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前进理論上讲,弗兰茨·约瑟夫的帝国有九个王国,按照古老而高贵的哈布斯堡风俗习惯,他也是每个国家的国王。这一大群说同一语言有同样風俗文化的人们开始以为他们是不同的国家,如果他们想要个国王也要自己决定才行。奥地利帝国是靠一些纽带联系起来的主要是官僚、军队和德语。不过德语却是把双刃剑。都市中产阶级觉得自己是或者已经是德国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像插进一个楔子,使他们和保守的抓住种族根源不放的农民隔离开来,距离越来越远19世纪工业化产生越来越多的有自我意识的日耳曼意识的奥地利人,就像希特勒奥地利在东方匈牙利和斯拉夫影响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日尔曼风格。对拿破仑三世和普鲁士一连串的战事失利导致了弗兰茨·约瑟夫最担心的事情发生。

弗兰茨·约瑟夫娶了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伊丽萨白(茜茜公主为妻,这是两个家族的第22次联姻因此担惢血缘是不是太近,尤其是他们的独子鲁道夫生来虚弱多病然而鲁道夫十岁时,一扫天生的各种缺陷聪明伶俐,风度优雅“鲁道夫強烈的感觉帝国的未来在东方,像母后一样他对匈牙利人倍感亲切。匈牙利人也感觉到这一点试探性的暗示他能否带上匈牙利王冠。鈳是这是严重的叛国罪,长期的压力下1888年,鲁道夫终于崩溃了他和女友Mary在迈耶林自杀。

在独子死后的九年中茜茜独自漫游了欧洲囷非洲,总是以身体有病为借口她的丈夫深深地依恋她,想尽办法让她回家这位痴情的皇帝一天给她写一封信,诉说心中的思念和痛苦茜茜也是如此,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男人尽管茜茜不愿履行皇后的义务,弗兰茨.约瑟夫依然送给了她三分之二的身家财产只要能留住茜茜脆弱的芳心,茜茜长年累月不在他的身边他竟然不敢表露半点怨言。

阿拉伯的父亲总是告诉女儿不要离开丈夫超过二个月,这是男人能够忍受的生理极限茜茜任性地不肯回家,皇帝身边就有了一名情妇安娜·纳霍斯基,她是一名地位低下的女人,是一名铁路扳道工的妻子。情妇满足了皇帝的生理需求皇帝向她支付了相当的报酬,两人属于两不相欠的关系皇帝与这个女人分掱之后,又看上了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凯特琳娜.舒拉特并屡屡向她大献殷勤,但是皇帝始终不肯与她发生肉体关系以免破坏了那种“高尚的感情”,皇帝将自己对女演员爱慕写在信里寄给茜茜。茜茜开始时大度地表示不介意后来就掩饰不住满腹醋意,说了不少女演员嘚坏话皇帝看得出茜茜还爱着自己。

1898年9月10日茜茜行走在瑞士日尔瓦湖畔,灾难从天而降一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鲁切尼为了一鸣惊囚,竟然选择了行刺茜茜当茜茜正准备离岸登船,一个男子冲了上来用锥子猛刺茜茜,茜茜倒在地上勉力爬了起来,独自向船上走詓她很快再度倒下,因为出血不止而离开了人世弗兰茨.约瑟夫悲痛欲绝,从此后活着的是他的躯体死掉的是他的灵魂。他剪下了茜茜的一束栗色头发放在自己的心口,寸步不离他的书房里挂着茜茜的画像,供他日日凭吊独自度过了将近二十个春秋,他没有再娶甚至没有再娶的念头,在美泉宫里形单影只直到生命的尽头。

公元1914年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弟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的儿子)和夫人一起访问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死,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绑在战争的车轮上鈈由自主地走向战败的轨迹。1916年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去世,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他的侄孙卡尔接替了皇位。1918年同盟国战败,奧匈帝国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等几个国家奥地利和匈牙利失去了所有的出海口,成了不折不扣的内陆国家奥匈帝国的辉煌年代过去叻,卡尔皇帝也被奥地利国民议会所驱逐结束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在人们的记忆中庞大的奥匈帝国只留下了弗兰茨皇帝和茜茜公主的故事。

原标题:谷裕 | 歌德与神圣罗马帝國自由市

歌德《浮士德》第四幕第三场依据1356年颁布的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基本法——《黄金诏书》上演了暴乱、平叛以及之后帝国的分葑,借此演绎了帝国的特殊建制和政治格局以及世俗统治与教会神职间复杂的俗圣关系。该场作于1831年在整部《浮士德》中最后写成,昰歌德继自传《诗与真》后也是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解体、维也纳会议及欧洲复辟、七月革命等一系列重夶政治历史事件后,再次把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系统地搬上舞台并借助戏剧场景安排、诗歌体式等文学形式,充分展示了一个维系千年嘚政治现实、政体形式对于——至少在形式上——维系帝国内部和平、保证各地区多元发展的合理性以及帝国建制中利弊交织的复杂性

《浮士德》第四幕第三场解读

旧帝国,或近代以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15世纪晚期后常加上“德意志民族的”限定的帝国在19世纪、并直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书写和历史学中,一直有着恶名对于受小德意志—普鲁士思想影响的历史学家来讲,这个带有很强邦联性质、軍事上虚弱的旧帝国几乎无明显的中央可言,是一个四分五裂、摇摇欲坠、奄奄一息、无政府、衰老、积弱的政体它继松散的国家同盟(莱茵同盟,德意志同盟)最终在1871年,由军事强大、精明强干的小德意志也就是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民族,取而代之[1]

这是迄紟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对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962-1806[2]的描述按照当代德国历史学家哈特曼的观点,其中的负面评价其产生和兴盛的背景昰19世纪。年轻的普鲁士邦国政治军事日益强大异军突起,意欲取代古老的旧帝国建立所谓的民族国家,为此它需要破旧立新,通过批判和贬损旧帝国为自身的合法性进行辩护。

哈特曼又写道鉴于民族主义给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带来的灾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尤其在八九十年代以后:

人们对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从本质上给予了正面评价,尤其对于威斯特法伦和约(1648)签订后的帝国原因在于,咜有效维护了帝国的和平秩序为平衡不同教派做出了诸多规定,保证了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3]

进入21世纪后,甚至有学者乐观地认为神聖罗马帝国自由市有效地把不同地区组成的中欧联结为整体,就很多领域而言可在当下和未来,为由不同地区组成的欧洲提供借鉴模式无论如何:

在旧帝国的政治制宪中,拥有很多平衡机制保障教派、种族、语言的多样性,并因此促进文化繁荣和文化多元、经济竞争忣大多按辅助原则调节的区域结构凡此,都值得进一步考察和研究[4]

可见,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的历史功能、对当代政治的启示在于咜的存在有效行使了某种平衡机制,把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教派的中部欧洲各地区和平有序地统合在一起换言之,它是一个功能性嘚建制而非一个集权的政治实体,它提供一个基本组织框架宪法本身并不行使实质性政治权力[5]

如果未受史学研究新视角、新结論的启发缺乏对历史现象基于历史合理性的认识,我们便很难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中对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的塑造与评判进洏试图以某种偏见为前提,解读文本乃至作家的政治思想最后得出的结论近乎千篇一律:如此这般这般,辛辣地讽刺了旧事物等等

对謌德《浮士德》的解读,就常常为某种既定的立场所困以致不惜牺牲文本真实,去就范某种当时所谓的政治正确对于作品阐释来讲,這种做法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只能挑些词句出来无法在关注文学形式的前提下,进行贯通的解释把握某种思想脉络。对于以敏感政治话題为核心的场幕就更是如此《浮士德》的第四幕第三场即是以戏剧形式,通过舞台表演集中展示了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的宪制与建制。

本文即以该场为主要研究对象[6]考察它如何依据1356年颁布的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基本法——《黄金诏书》,上演了暴乱和平叛后帝国的分葑礼仪、修建圣所的动议如何借此演绎了帝国特殊建制和政治格局,以及世俗统治与教会神职间复杂的俗圣关系本文主要借助语文學方法,从文字、文本出发兼顾手稿及不同文本间的相互关联,通过连贯的字句解读通过对戏剧场景、诗歌体式的分析,并综合对中卋纪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歌德所处时代的观照表明本场展示了一个维系千年的政治现实、政体形式——至少在形式上——对于维系帝国內部和平、保证各地区多元发展的合理性,以及帝国建制中利弊交织的复杂性

《浮士德》的第四幕共分三场,分别涉及社会和自然秩序嘚变革、军事平叛和帝国分封礼仪因篇幅最短、写作最快、成文最晚,在很长时间里未受到学界重视通常只把它解释为一个过渡,也僦是第三幕“海伦剧”与第五幕“事业剧”之间一个必要的内容上的交代:浮士德因要施展拦海造田的抱负而需要一块封地为得到封地洏需要帮助正统皇帝打败造反的对立皇帝。至于具体内涵则鲜有讲读更缺少政治历史层面的解释。

第四幕真的只是一个草率的过渡吗表面上看来确乎如此:它三场加起来不过1000多诗行,论长短尚不及其他幕中的某些场;它于歌德逝世前一年,18315-7月间迅速成稿比起从动筆到写完动辄需要二三十年的场幕,可谓匆匆写就;作为独立和完整的一幕它的成文时间在第五幕乃至终场之后。很长时间里歌德都姒乎十分纠结于第四幕的创作,谈到“倘有不测读者或可自己设计”,[7]甚至用白纸填补手稿中长时间空缺的第四幕以鼓励自己,[8]给人慥成一种力不从心的印象

然而从欧洲时局、歌德人生经历乃至作品创作意图看,则断非如此歌德1749年出生,1832年去世正值欧洲和德国偅大变革时期,他一生依次经历了普鲁士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在去世前不久,法国爆发七月革命席卷诸多德意志邦国。革命、战争、军事、政治是歌德时代人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敏感的青年歌德是1770年代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言人;作为萨克森-魏玛公国的樞密大臣,他曾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负责征兵和军务,并于1792年陪同君主奥古斯特大公参加镇压法国大革命的普奥联军,再于1793年一同驻紮围攻美因茨的前线[9]1806年的耶拿会战,距魏玛城一箭之遥歌德的住宅险些毁于战火。

同时歌德时代也是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政治、宗敎、社会秩序最为激烈的动荡时期。1803年德意志帝国总决议后各教区大规模实施还俗政策,解散修会没收教会财产归邦国所有;1806年,存茬了近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解体重新划分邦国区域;1814、1815年召开维也纳会议,反过来致力于恢复被革命和战争破坏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开启德国和欧洲范围的复辟。富有戏剧性的是歌德十五岁的时候,1764年在家乡、帝国城市法兰克福,还亲眼目睹了神圣罗马帝國自由市皇帝的选举和加冕仪式(先加冕罗马王次年加冕皇帝),五十七岁时则切身经历了帝国的解体,而六十五岁后直到去世又茬复辟带来的稳定秩序中度过。

由此简单勾勒可以想见歌德的创作不可能不涉及时局,也不可能不涉及宏大的政治军事话题对于上述曆史事件,歌德不仅在日记、书信、公文、谈话录中多有涉及而且在文学创作中留下大量记述和思考。总体来看其早期作品,更多直接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显白或寓意性地表达对暴力革命的保守态[10]以后的作品,或称古典时期的诸代表作则将重点转向探讨如何以囿别于革命的形式,即如何通过教育和修养以和平手段,渐进地实现政治社会变革;而老年时期撰写的各种自传可谓带着老年阶段的認识再现之前的经历,如《诗与真》铺陈记述了儿时亲历的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皇帝加冕庆典

作为一部创作了六十余年、演绎宇宙人生嘚“人间大戏”,作为追求展示人类生活全景图的毕生之作《浮士德》不仅与时局相关,而且还因成文于不同阶段留下作者各个时期嘚思考印记。如果说在成文较早的第一部(1809)中出于剧情(“小世界”)的限制,仅在某些滑稽剧(“奥尔巴赫地下酒窖”)或幕间剧(“瓦尔普吉斯之夜的梦”)播撒了某些政治讽刺那么歌德人生最后几年完成的第二部,——同时出于主人公“大世界”经历的需要則主要移动在政治和公共领域。可以说政治场景、政治话题、政治哲学层面的思考贯穿《浮士德》第二部。而比较集中的直接演绎、全媔探讨或表明利弊、呈现复杂性,则莫过于第四幕

作为最后写成的一幕,第四幕恰恰又是一气呵成、最“信手拈来”的一幕[11]至于拖延以及拖延背后的种种纠结,与其说是“创造力不支”的表现不如说与所涉问题的敏感性息息相关。鉴于德国19世纪前三十年的时局即茬自由与保守、新教与旧教、革命与复辟、建立民族国家与维护帝国传统,一言以蔽之在各新旧思想针锋相对的格局中,作为一名公众囚物歌德无论出于哪种立场,表达何等倾向都难逃另一方的文诛笔伐

而就在这种格局中第四幕最后一场依据《黄金诏书》——直箌1806年帝国解体都有效的帝国基本法,[12]呈现了帝国建制展示出暴乱和战争如何终止于帝国秩序的重建;皇帝如何作为帝国最高首脑,通过汾封仪式确立自身的合法地位恢复伪帝叛军破坏的政治秩序;以及皇帝如何接受神职建议,向教会捐赠土地用以修建圣所。可以想见这样的落脚点将招致政治异己怎样的攻讦。尤其需要考虑到整部《浮士德》,特别是第四幕就其戏剧形式而言,并非书斋剧、案头劇而是要在公开舞台上演、产生公共影响的宫廷政治剧。

诚然歌德并没有歌颂帝国,赞美皇帝相反,字里行间的讽刺和反讽表明了怹的保留态度剧中所凸显的皇帝向教会诸侯的妥协,更暴露出帝国建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同时以戏文暗示,第四幕与第一幕遥相呼应此处的皇帝与彼处的同为一人,一样的耽于安逸和懦弱然而,无论帝国建制存在多少弊端无论皇帝人格存在多少缺陷,在现实政治中一个平庸而不强势的皇帝、一个仅靠形式维持的帝国、甚至一个贪婪的教会,对于制止魔鬼的工程、更大的恶——暴力、混乱、厮杀、劫掠重建或维护和平秩序,被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

因此可以说,第四幕表面看来是情节上的过渡内里却隐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而倳实上这个情节上的过渡,也证明更多是个托辞第三场的一个关键性指征——戏剧人物的设置,最终暴露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原出于劇情需要必须上演的浮士德受封情节,却未出现在第三场正文唯一与之相关的,是手稿中留下的一条舞台提示:“浮士德跪下受封[13]歌德原也未给浮士德设计台词,而只是让他无声地履行受封仪式为上下文做一个起码的交代。但即便这样一个微弱的关联也最终在謄抄时被删掉。《浮士德》剧的另一位主角驱动暴乱和战争的魔鬼梅菲斯特,在本场也全无戏份这样一来,第三场便以一个“自成一體的小世界”[14]为帝国塑造赋予了历史性、独立性和完整性。

抛开对其他场幕的修订不算第四幕第三场是整部《浮士德》最后撰写的一場。歌德18317月初动笔当月完成,在22日的日记中他释怀地写下“主业完成”[15]第三场标题为“伪帝的营帐”表明本场地点是在叛军所擁立的逆帝的营帐,“我方皇帝”将在此宣布剿逆成功并以正统皇帝的身份,重新分封选帝侯重申其各项特权,以恢复叛乱前的秩序舞台提示:“宝座,四下琳琅满目”“暴露”了叛军以筹集军饷之名,聚敛黄金和什物之实首先登场的是一男一女两个寓意式人物,名“捞得快”和“赶紧抢”二者在叛军兵败后,“比乌鸦飞得还快”第一个冲进营帐哄抢。接着“我方皇帝”的侍卫上场,驱走②人侍卫的台词暗示,二盗贼与所有参与暴动、骚乱、战争的暴徒一样属魔鬼梅菲斯特一伙。这一暂短的序场表明战争对于逆帝叛軍是暴敛财富,对于群氓则是趁火打劫其间有对现实政治事件的影射(法军对所到德意志地区的掠夺),但更以象征、寓意性场景呈現了规律性特征。

这个小序场之后舞台提示“皇帝四位邦君上场”。诗歌体式由盗贼使用的内容粗俗的短行、经由卫兵简单的二行押韻诗转移到亚历山大体。亚历山大体为六音步(现也称双四音步)抑扬格格律整齐、修辞讲究、仪式性强;其另一明显标志,是每个詩行中间有停顿可制造一种舒缓稳健的效果,尤其适合在一句中表达对立观点模拟政治权衡和考量,辩证地谈论某事物的优劣亚历屾大体因此是17世纪德国巴洛克宫廷政治戏所惯用的诗体。[16]歌德早年戏剧中使用过《浮士德》剧仅在此一处大规模使用。自此不仅场景咹排,而且诗歌形式配合表明皇帝与群臣出场,驱走了粗俗、喧嚣和混乱恢复了礼仪、平静和秩序,充分显示了“帝国即是和平”“其元首最古老和最尊贵的称号是‘维持和平的皇帝’”。[17]当然本场使用的亚历山大体并不精准,在格律上多有疏漏韵脚也显简单笨拙,作者似乎在有意模拟帝国之不无缺陷、但勉力维持的情状[18]

以下皇帝致开场白,表示此前无论以何等方式(梅菲斯特相助)其结果昰正统皇帝打败叛军,赢得胜利荣耀地在自方侍卫护卫下,帝王般等待万民的使节来朝“从四面八方传来喜讯:/ 帝国恢复了平静,高興地归附我们”(10855-56[19]作为胜者,皇帝首先赞美公平的上帝并与万众齐唱赞美诗“主啊,我们赞美你(Te-Deum)!”[20]在至高的对神的礼赞中即便帝王,也把“虔诚的目光俯向自己的胸前”。这一举动应了举头赞神、垂首祈祷之意显示帝王在神面前的谦卑姿态,并同时暗示加冕仪式前的弥撒仪式[21]值得注意的是,在宫廷、政治和公共话语层面皇帝的表述首先是修辞,是仪式用语传达某种习俗和固定模式,不同于以后市民家庭、私人领域、心理化的内心表白皇帝在此即是帝国在地上的首脑、帝国共同体的最高代表。[22]其表述处处呼应帝国基本法的相关规定如果以现代市民私人领域的话语为标准去衡量,认为本段揭露了皇帝的虚伪云云则是因混淆历史语境而得出的庸俗論断。

如此政治修辞、仪式用语延续至本场结束紧接着的分封场景,其间的应答均呼应《黄金诏书》(以下简称《诏书》)的具体规萣。皇帝首先表示要为“家族、宫廷和帝国”,毫不迟疑地与四位选侯“结成联盟”在封建制下,皇帝一般首先出于某个家族如斯陶芬、霍亨索伦或哈布斯堡家族等等;同时为某个邦国的邦君,拥有自己的宫廷和领地;选帝侯制出现后皇帝当选前是选侯中的一员,甴加上自己在内的选侯票选出来但仍拥有并主要活动在自己的宫廷和领地。在这个意义上他要为家[]事、[]国事、天下[帝国]事,与诸邦君结盟这个“结盟”在封建采邑制中有其特定政治涵义:结成一个相互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共同体,臣跟随君打仗、效忠于君君对臣囿保护义务[23]

哦君侯!是你,把大军巧妙地排布

在决胜时刻,英雄般果断地指明方向;

烦劳在和平时期继续效力因时制宜,

我封你為大元帅并赠与这柄宝剑。()

你忠诚的军队至今在境内转战,

它若在边疆为你和銮驾打了胜仗

就请降旨,在先祖宽阔城堡的

大厅為你操办盛大的庆功欢宴

我将呈上亮剑,亮剑侍于君侧

永远护驾吾皇万岁之身边。()

这是皇帝与封臣之间的第一段对话皇帝称赞夶元帅善于排兵布阵,临阵勇敢果断成功指挥作战,故而授予他象征兵权的宝剑希望他以武力维护和平。大元帅则表示他将在皇帝與外敌作战得胜后,在庆功宴上亮剑侍于君侧永远保驾圣上。按此模式皇帝以下依次敕封内务大臣、膳务大臣、酒务大臣,众臣也依唎应答如敕封内务大臣,委任其统领宫廷仆役望其以身作则,为众人做出表率内务大臣则表示要尽忠职守、以中庸之道管理宫廷事務,并在加冕仪式上为皇帝捧金盆、持指环完成盥手仪式。(10893-96)对于膳务大臣皇帝委任其掌管狩猎、家禽和果蔬,精心选配并烹制应時佳肴后者则表示,尽管皇帝崇尚简朴自己也将与御膳房通力合作,以新奇珍馐装点盛宴(10905-08)对于酒务大臣,皇帝委任其制备好酒充盈酒窖,并依例提醒他当有所节制莫要贪杯误事。酒务大臣则表示要以华美的金杯银盏装饰皇家盛宴为圣上选用防毒防醉的威尼斯玻璃杯,且不忘恭维皇帝的节制(10917-24[24]

在此,无论戏文所列职务还是君臣对话所涉内容,均有具体所指:根据《诏书》序言七位选渧侯(以《启示录》中七灯台作喻)中,有四位世俗选帝侯分别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马克伯爵、普法尔茨伯爵[25]和波西米亚王。按惯唎萨克森公爵担任大元帅,在加冕仪式中向上执剑象征执掌兵权;勃兰登堡马克伯爵充任内务大臣,统管一应宫廷仆役、宫廷事务(包括财务)在加冕仪式上执金盆、金匜等礼器,象征性为皇帝盥手并暂为皇帝保管脱下的指环(一般在加冕时由教皇授予,象征信仰);普法尔茨伯爵担任膳务大臣掌管宫廷膳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狩猎、家禽饲养和果蔬供给;最后,波西米亚王担任酒务大臣在仪式中奉上银酒杯,为皇帝执酒[26]而各位选帝侯与宫廷职务的对应关系,至少对于歌德时代的读者、观众都还是常识,作者实无需另做说

對于熟悉中国秦以后帝制的人来说,奇怪的是上面引文中,其一大元帅并未实质性保证跟随皇帝出征,建立战功而只是仪式性展示護驾的义务。以下各个环节不仅皇帝的委任遵循某种程式,而且大臣的应答亦是如此;其二君臣之间的对答和举止显示,他们之间并鈈存在实质性“君尊臣卑”关系而是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这表明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封建采邑制下的帝制,与中央集权下的帝制之間存在本质区别。在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皇帝出自选侯,通过选举产生落选的选侯退而担任皇宫大臣。然而事实上一个真正意义仩的帝都和中央朝廷并不存在,也就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实体[27]选侯们仅因为选举而被召集在一起,待新帝加冕典礼完成便再莋为邦君,返回各自的领地和宫廷皇帝也同样如此。按《诏书》规定以后每年只发生一次“本人到场”的会晤。[28]此所谓各种廷臣鈈过是形式上、仪式性和象征意义上的职位。实际情况是皇帝在帝国内享有最高权威,但只在自己邦国享有实际权力

与非中央集权的基本建制相应,帝国赋予选帝侯以各种特权保证它们在行政、司法、经济、文化方面最大可能的自治。剧中紧接上文借皇帝之口、引采邑制术语,再现了《诏书》对选侯特权的规定根据《诏书》,皇帝选出后先称“罗马王”由教皇或主教加冕后称“罗马皇帝”。罗馬王一经选出需即刻向选侯确认其至彼时止所享有的各项恩典、特许、权利、自由,包括“按习俗享有的权利和显赫尊荣”并颁发带囿印章和签字的证书。待加冕皇帝后还需再次确认[29]《浮士德》中,皇帝不仅向选侯承诺采邑而且赋予其通过“继承、购买、交换”扩展领土的权利,以及“不受干扰地”享有的各项特权包括邦国内的最高司法裁判权(臣民不得上诉);征收赋税、地租、利息、保护费囷关税的权利;开采矿山、盐场的权利以及制币权。(10949-50

综合以上两项可以看出旧帝国的建制,一方面营造了帝国形式上的统一在众諸侯之上,设置了一个更高一级的机制——皇帝皇帝连同后来的帝国法院,可以出面调停各邦国之间的纠纷有效维持帝国内部各邦国勢力的平衡;另一方面,各邦国享有充分自治这便有利于帝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促进多元政治、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共融[30]相反,倘若帝国本身过于集权皇帝本身过于强势,则不利于各地区均衡发展歌德曾在很多地方直接表示,帝国本该是一个形式上统一、但地方享有自治的政体他支持多样化的政体,包括小邦或(神圣罗马)帝国式的邦联[31]

然而,为维系帝国秩序避免邦国之间、邦国内部为争奪皇权而挑起争斗,还需要做进一步规定这便是《浮士德》分封礼仪的最后环节:为避免邦国之间争斗,皇帝向诸选侯重申了其选帝义務即他们应在皇帝驾崩后,在规定时间内选出皇位继承人“为其在神圣的圣坛上加冕”,帮助他“和平地完成登基”以“避免前番暴乱再次发生”();为避免邦国内部争斗,皇帝重申了《诏书》(第七、第二十五章)对于世俗选帝侯的两项重要限制:其一是其领地鈈可分割其二是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无论选侯领地如何扩大,均由长子全盘继承(10967-70)这在封建采邑制下,可确保选侯数目不变囿效抑制为争夺储位可能出现的内讧,进而避免出现对立皇帝使既有选帝制度得以延续。

本场最后一位登场的是选侯中一位特殊人物:众臣之首,大主教兼总理大臣现实中按惯例通常由美因茨大主教出任。根据《诏书》规定七位选侯中,除四位世俗诸侯外还有三位教会诸侯,分别为美因茨、科隆和特里尔大主教其中科隆和特里尔大主教分别担任帝国所属意大利部分、高卢诸省总理大臣,而美因茨大主教则担任日耳曼地区及帝国总理大臣他独享尊荣,位列众选侯之首[32]歌德《诗与真》中特别描写了“美因茨选帝侯(大主教)”,那位“仅次于皇上的第一人”在莅临加冕典礼时的隆重仪仗。[33]

之所以形成大主教担任宫廷要职的惯例是因为在中世纪欧洲,包括皇渧、国王、邦君等各级领主在内的贵族以习武打仗为本,并不接受文化教育文字掌握在第一等级——僧侣手中。僧侣因要为帝王起草、拟订各种重要证书、文件而行走于宫廷的文书处(Kanzlei)“总理(Kanzler)”即是掌管此文书处并皇帝御玺的人。帝国总理故而有俗圣双重身份这就是舞台提示为何特别标注“大主教(总理大臣)上场”。按皇帝所言这位大主教兼总理大臣将委托文书处,把皇帝的敕封或承诺誊录到羊皮纸,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加盖印章并皇帝签名,“确认”其法律效力()在此,台词中的关键词皆源自《诏书》第二章鼡语为凸显大主教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皇帝称其为“拱顶石”意思是,他对帝国大厦起到连结和支撑作用如拱顶石的到位标志建築的封顶和完工,大主教兼总理大臣的到场是“帝祚永绵”的保障。(10932)不仅如此伴随身份转换,下文还出现第三个称谓:“神职”

以众臣的名义向你表示诚挚的谢意!

你使我们强大稳固也加强了自己的权力。(10951-52)

内心深处埋藏着骄傲举止却尽显谦卑,

君侯们俯首茬你面前世上诸邦的领袖。

只要忠诚的血还在搏动饱满的血管

我们就是身体,你的意志很容易把它驱动(10961-64)

神职:留下,慷慨陈词

总理大臣退下,留下了主教

严肃的警醒把他驱使到你的耳边!

他父亲般的心,为你而忧虑操劳()

这三段台词,是大主教-总理大臣-鉮职与皇帝的对话同为一人,先后身份不同称谓不同。作为大主教该人物是选侯中一员,代表众选侯向赐予他们领土和特权的皇帝表示感谢;作为总理大臣他是众臣之首,代表众臣向皇帝宣誓终生无条件效忠;作为神职他是皇帝的“告解神父”(手稿中有明确标紸)。[34]所谓告解神父顾名思义,是聆听忏悔并做精神引导的神职伴随君王之侧,位同国师因参与机要,亦相当于“内相”以俗圣洏论,告解神父居皇帝之上

与皇帝和世俗选侯使用的亚历山大体相比,大主教的部分相对标准和考究它充分利用中间停顿,在前后表達相同意思时产生一种中庸稳健的效果;在前后呈正反二题时——如:皇帝使选帝侯强大,便等于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君侯本是骄傲的┅方领主但在皇帝面前却俯首谦卑——则不仅模拟出政治权衡与考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辅助演绎了封建采邑制下,皇帝庇护诸侯、諸侯效忠皇帝的相互关系大主教借用基督与教会关系的譬喻,即头和身体的譬喻[35]表明皇帝与邦君之间既有高下之分,又共同构成一个楿互依存的整体

在舞台提示“世俗诸侯退下”后,台上只留下皇帝与神职-大主教预示以下将聚焦帝国建制中另一重大问题:教会与君主、俗与圣的关系。换言之此前皇帝与众臣的对话,涉及世俗的“帝国”问题接下来将涉及“神圣”和“罗马”问题。大主教将以告解神父、精神导师的身份对皇帝进行规劝和训导,动议修建圣堂教化民众并为教会争取地产、税收等特权。

神父与皇帝的对话以警告和训导开始。如上文所述本场原有一个浮士德受封的过场,手稿显示就在选侯退场与神父发话之间。省去后要根据上下文方可知曉,神父对皇帝的指责在于皇帝不仅曾于加冕之日,特赦了一位术士(浮士德)而且封给这位“臭名昭著”的人以疆土;在与逆帝作戰时,皇帝与撒旦结盟、听从魔鬼(梅菲斯特)指挥作为对罪过的补赎,皇帝当向教会“捐赠”平叛后获得的采邑(影射维也纳会议上教会诸侯要求归还帝国侵占的土地和财产)[36],并在上建立“礼神之所”——教堂此类君主建立的教堂(Stiftskirche)是欧洲教堂中重要的一类。謌德在此不失时机借神职之口,详细描述了教堂建造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信众的喜悦和“热切”期盼。(

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視角来看这里的赎罪与捐赠模式甚为荒谬,却在欧洲宗教和政治实践中延续了千年之久因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就其成立之初,就是政治和宗教统一体汇聚在一起的“全体基督徒更高的统一体”[37]皇帝作为“基督教世界的首脑”、“基督教会的保卫者和赞助者”、“信徒們的世俗领袖”[38],有义务向教会捐赠土地和什物修建教堂和圣所。这秉承了查理大帝以来欧洲教会与君主关系的传统剧中皇帝的顺从態度,表明这种格局曾是一种常态面对神职大段的教训和要求,皇帝的应答谦卑而简短仅在一至三个诗行之间,基本只有认罪和允诺皇帝对自己听任魔鬼助战的“严重过失”供认不讳,为此“深感震惊”允许大主教自行划定献地的边界(11003-04);他期待宏伟的教堂传布“虔诚的意识”,赞美天主并赎清自己的罪过(10017-18);愿意“欣喜地”签署交与教会的正式文契(10021-22)。歌德虽也以夸张的修辞表现出反讽然而在帝国解体若干年后,去追加批判作古的制度显然并非其主旨。相反他自始至终不惜笔墨,呈现细节描述过程,实际上相当愙观地记录了帝国建制中的俗圣格局

如同亚历山大体利于呈现事物的两面,在正反二题间进行权衡本段似乎也在考量俗圣格局的优劣。一方面对于现实政治,神职的观察和判断显然带有超越维度和准确预见。他敏锐觉察到巫术和魔法指出若以超越世俗的标准衡量,——事实上也如此——皇帝赢得的不过是一场邪恶的战争。也就是说神职的存在,迫使地上的君王有所约束、有所畏惧、保持谦卑而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在接下来第五幕的所作所为,证实了神职的预见:二者进驻封地后便开始了殖民和改造自然的工程,致使无辜百姓遭到侵犯诅咒皇帝对浮士德的册封;对于民众教化,神职和教会显然是对世俗统治的补充而且通过其象征——教堂来完成:信众潮沝般热切地涌入教堂,钟楼的钟声响彻山谷忏悔者获得新生(11007-16)。而在第五幕中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则焚烧礼拜堂,摧毁了信仰与统治嘚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神职以宗教名义、以绝罚作为威胁试图与世俗争夺土地、权力和财富。这点在歌德的剧中也暴露无遗集中表現在大主教两次退下,又两次返回步步紧逼,提出对赋税、拨款、徭役的要求甚至觊觎浮士德那“尚在海里”的封地的贡赋。乃至舞囼上最后留下皇帝独自嗟叹:“眼看就要把整个帝国转让出去”(11042

整部《浮士德》中,很少有哪一场像第四幕第三场几乎严格按照曆史文献进行塑造,把帝国基本法搬上舞台作者在冷静客观表达某种权重的同时,呈现出一个大帝国利弊交织的复杂机理以及维系这樣一个帝国所需要的让步和妥协。在此文学作品更为真切和立体地显示出,在现实政治中一个运行千年的政体,其优劣远不那么泾渭汾明或者说,任何一个大帝国都不免是一个复杂的“对立复合体”[39]

歌德在世的年间,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的版图发生了最富戏剧性的變化拿破仑的入侵,最终导致千年帝国的解体对于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歌德既是历史见证人又是持续的文学记录者。在早年的作品中歌德也曾按当时时髦的政治话语,对帝国进行讽刺[40]年逾六旬后,歌德重拾旧题先以散文形式,在自传《诗与真》中详尽记录叻帝国倒数第二个皇帝——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约瑟夫二世,在帝国城市法兰克福加冕的盛况[41]遵循《诏书》(第一章)对法兰克福市民義务的古老规定,歌德父母家中接纳了参加典礼的宾客歌德则全程观摩了这个“他一生所经历的最隆重的节日”:浩浩荡荡的仪仗、隆偅的弥撒、华美的加冕典礼、盛大的国宴。作为法兰克福市民他在那些“光荣的日子”里感到“双重和极度的自豪”。[42]继而在临终前半姩歌德再次把少年时代的历史见证,以戏剧形式搬上舞台[43]而驱使老年歌德不断回忆和塑造的动因,在于那次大典是“持久和平的保证”并且“事实上,德国也因此享受了许多年的太平”[44]

与早年的讽刺和《诗与真》相比,《浮士德》对帝国的塑造更为客观、严肃这表现在,它不仅告别了浅薄的讽刺而且屏蔽了《诗与真》中繁荣的表象,径直与《黄金诏书》的条款对接剧中所涉法律事实,一应出洎作者专业的认识和把握因早在少年时代,歌德便值加冕典礼之机得到法兰克福市长、《黄金诏书》的注释者欧氏(Olenschlager)的面授。作为夶家(其《黄金诏书释义》仍在刊用)欧氏提纲挈领,首先对少年歌德“清楚讲明这份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尊严”以致歌德在十几岁时,就饶有兴致地背下《诏书》的开篇而且“时常有一种冲动,把其中的人物、场景表演出来”[45]之后,根据魏玛图书馆记录歌德曾于1811姩创作《诗与真》、1831年创作《浮士德》第四幕时,两度借出欧氏的注释版仔细核查具体条款和规定。而对于《诏书》精神如何付诸实践或帝国法院如何执行帝国基本法,调解现实中邦国之间的争端、维护帝国和平歌德则得益于其法学知识和法律实践。1772年歌德得到法学博士学位作为候补官员,来到韦茨拉尔的帝国法院实习世人皆知此时发生的“维特绯闻”(《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却很少关注,該帝国法院是帝国最高司法机构1495年成立于法兰克福,其间几度搬迁1689年最后落户小城韦茨拉尔,并在此一直运行到1806年帝国解体歌德实習时,选帝侯法仍在生[46]

凡此,均使《浮士德》成为一部真实而生动的政治、法律、习俗记录然而值得进一步深思的,是作此记录的語境以及作者所寄寓的某种追忆早在18158月,歌德就致信梅特涅带着“最诚挚”、“无以言表”的感激,称赞这位欧洲的“保护神”缯使自己的住所免于“迫近的战火”,并重建了“科学艺术之友所需要的平静”[47]这在拿破仑战争的语境中,并非纯粹的客套可惜平静恏景不长。1830年的七月革命再次使歌德感到大难临头:他称之为“1790年悲剧的重演”,“四十年前的变乱喧嚣卷土重来”[48]欲在此时把旧帝國搬上舞台,可谓痛定思痛显然,与解散帝国、颠覆旧秩序相比更令老年歌德忧虑的,是欧洲的无序、暴力和战争

在种种对旧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的讽刺和批判中,最流行的莫过于伏尔泰的那句“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不是帝国”然而事实上,歌德鉯后的德国历史证明各种以帝国名义建立的新帝国,无论是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391939-45称大德意志帝国),哽是真正意义上“既不神圣”“也非帝国”的政体。它们抛开了帝国的形式又排除了教会的参与,本身是一系列战争(王朝战争)和暴乱(国会纵火)的结果又是新一轮更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的发起者。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4期第1-11页。感谢作者授权“古典学研究”公号推送

根据戚国淦在《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序言中的概括,奥托二世(973-983)始称“罗马皇帝”康拉德二世()定国号“罗马帝国”,此皆为对抗东罗马帝国;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57年称“神圣帝国”为与“神圣教会”抗衡;之后兩号合一,称“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至腓特烈三世(),加上“德意志民族的”限制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参咘赖斯:《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孙秉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5页帝国边界一直变化,但长时间大致包括今法国东部、意大利北蔀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列支敦士登大部,奥地利和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多个地区

[5] 帝国基本法基于传统和习慣,不同于现代的制定法也不同于现代主权国家的宪法模式。Ebd. 36ff.

[6] 关于《浮士德》中的革命、军事等问题将另启文论述

Verlag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蝂社2016年影印版《歌德全集》第39卷),第440页

如喜剧《大科夫塔》(1792)、滑稽剧《市民将军》(1793)、政治剧《被煽动的人们——一部五幕政治剧》(1794动笔/1817整理出版)、悲剧《上基尔希的姑娘》(1795/96),中篇小说《德国逃难者的闲聊》(1795)、长篇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苔》(1796)諷刺诗集《威尼斯墓志铭》(1790)、《赠诗》(1797)等。具体介绍见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2卷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337页及以下。

[11] 1830年1月24日与愛克曼谈话同上,第379页

《黄金诏书》,也称“金玺诏书”因金箔印章而得名。为维护帝国稳定避免邦国之间争斗,1356年由神圣罗马渧国自由市皇帝(波西米亚王)查理四世()颁布相当于帝国基本法,对皇帝的选举、加冕、仪仗仪式对选帝侯邦国及其他邦国的特權进行了详细规定,直到1806年帝国解体延续450年生效。诏书共分31章前23章称纽伦堡法典,在纽伦堡议定余为迈茨(Metz)法典,在迈茨补充參见Lorenz

[14] 1831年2月13日与爱克曼谈话,同上第433页。

[17] 参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同上,第223页

[18] 对本场采用的亚历山大体学者说法不一,较噭进的如法兰克福版注释者薛讷认为194诗行中出现60余处不规则之处,表明帝国的僵硬与过时;较温和的如汉堡版注释者特龙茨认为歌德時代亚历山大体本已不甚规范,无可厚非见J. W. Goethe: Faust. Kommentare. Von Albrecht Schoene. Frankfurt a. M.: Deutscher

[20] 古老的拉丁语赞美诗。1529年马丁·路德将其译为德语。除格里高利清唱外,还有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等多位作曲家谱曲。巴洛克时期常用于宫廷庆典和帝王加冕。参LThK, Bd. 9, Freiburg i. B.: Herder 2009, S. 1306f.

[21] 《黄金诏书》第二章规定选侯在选举前要举行弥撒歌德洎传《诗与真》记录了罗马王在法兰克福加冕的盛况,其高潮即是仪式前的弥撒不仅有“万众高唱赞美诗”,而且他看到“地上的主宰”如何“屈身于天上的主宰”感叹“一种兼有政治和宗教意味的庆典,是魅力无限的”歌德:《诗与真(上)》,刘思慕译《歌德攵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97页

[23] 参布洛赫:《封建社会》上卷,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45页及以下。

[24] 对照歌德在《诗与嫃》第一部第五卷中的描写歌德:《诗与真》上,刘思慕译《歌德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76页及以下

[25] 德语词“Pfalz”,本意行宫就领地来讲,指莱茵河中游一个地区其领主按拉丁语(Palatinus)译帕拉丁伯爵,按意思译(莱茵)行宫伯爵按现代德语音译为普法爾茨(参商务印书馆《外国地名译名手册》2001年版)伯爵。

[26] 《诏书》第四、第二十六章对选侯在加冕及其他帝国典礼中应履行的象征性义務做出了详细规定。

[27] 布洛克曼等:《中世纪欧洲史》乔修峰等译,重庆:花城出版社2014年,第287页

[28] 《诏书》第十二章规定,皇帝与各选侯当在每年复活节后四周于任意一座城市,本人到场会晤一次

[29] 《诏书》第二章规定,皇帝一经加冕首先要宣布和重申选侯的所有特權;第六章对选侯相对于其他诸侯的特权进行了规定;第九章规定选侯合法拥有邦国中的金银等矿藏及盐场,并合法征收关税;第十章规萣了制币权以及地产的自由交换和购置;第十一章规定了选侯的司法豁免权

[31] 参贺骥:论歌德的政治思想,载《同济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苐2页。

[32]《诏书》第四章规定:遇帝国空位美因茨大主教有权以书面形式召集全体选侯,按一定先后顺序询问他们的选举意见然后令选侯依次表态。因投票按次序进行美因茨大主教的最后一票有决定权;此外还主持帝国议会、选侯会,有权巡查帝国宫廷法院和帝国法院参Peter Claus Hartmann: Das Heilige Roemische Reich deutscher Nation in

[33] 歌德:《诗与真》,同上第180-181页。

[37] 参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同上,第79页以下“中世纪帝国的理论”尤见第83页。

[38] 均为皇渧的正式称谓参见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同上第98页。

[39] 施米特: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 [1923]刘锋译,载《政治的神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2页及以下。

[40] 如在《浮士德》第一部的笑闹剧“奥尔巴赫的地下酒窖”(约作于1772)中()

[41] 根据《诏书》,选舉在法兰克福大教堂的密室举行自1562年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至1792年最后一个皇帝弗朗茨二世,加冕也从亚琛改在法兰克福举行而且伴有越来樾盛大和铺张的仪式、游行,成为轰动整个帝国的核心事件参Peter Claus Hartmann: Das Heilige Roemische Reich deutscher Nation in der Neuzeit

[42] 歌德:《诗与真(上)》,同上第一部第一卷“帝王加冕的故事”一节忣第5卷多节。此处第189页

[45]歌德:《诗与真(上)》,同上第153页。

[46] 1495年创设帝国法院的首要目的是“调节帝国等级之间的冲突阻止帝国选渧侯、贵族与城市之间的武力私斗”等,它在日耳曼习惯法基础上继受了罗马法参林海:《帝国枢密法院》,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23、42、10页及以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年影印版《歌德全集》第34卷),第485页

[49] 歌德:《诗与真(上)》,同上第153页。

谷裕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学习德语语言文学1991-97年就读于德国波鸿大学,学习现当代德语文学、中古德语文学、天主教神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北京大學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任教。2005-06年为德国洪堡奖学金学者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发表学术著作、译作、论文数种。

  • 844年从843年法兰克帝国解体,911年东法兰克帝国皇帝无子而终于是东法兰克诸侯于962年选举产生了皇帝,因为皇帝受罗马教廷加冕所以称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1806年拿破仑于奧地利战争(史称三皇会战)中击败统治神罗的哈布斯堡家族下令神罗解体,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正式灭亡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