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中古时期的欧洲典型气候军事有没有一些典型的战阵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九年级历史上册 2.6《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 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九年级历史上册 2.6《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华东师大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古时代的欧洲【基本知识】采邑改革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罗马天主教廷的地位
西欧城市的复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重点知识】
1、归纳西欧封建社会和罗马天主教廷的特点
2、理解宗教神权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理解中古欧洲基督教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课堂记录】
一、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奴隶制结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西欧封建等级制
(1)由来:采邑改革、分封土地
西罗马灭亡后,日尔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些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面临内忧外患,于是当时的宫相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此处说明此时的国王已经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宫相手中,为后面的“丕平献土”铺垫。)
(2)采邑改革核心:有条件的分封→无条件的赏赐
何谓“有条件”,主要指:第一,受封的封臣必须对上级封主在政治上宣布效忠,在军事上服从,如不履行,封主有权收回采邑;第二,采邑只供封臣终身享用,但不可世袭。(结合西周的分封制,分析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的分封制的异同点。)
(3)封建等级制特点
分封基础:采邑分封,权利对应义务
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
以土地为纽带,组成自上而下的封建等级体系,封主通过授予封地,取得对下属封臣的统辖权;封臣得到采邑,则有接受封主号令的义务。各封建主通过分封,建立起各级之间互为主从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只存在于上下互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课本34页图示及小字部分)
(4)封建等级制的影响
这种制度在当时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调节了封建主的内部关系,增强了王国的政治军事力量(结合“分封基础”);但是这种制度直接导致整个西欧社会权力趋于分散化,形成政治上分裂割据局面(结合“从属关系”)。
(5)知识拓展
试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同印度种姓制度、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的异同点?
【思路】本题重点在不同点,相同点只要学生知道同样是维持自身统治就可以了。
【不同点】
西欧:封建主范围内;地方分权,王权衰微
印度:涉及全体社会成员
中国:权归中央,君主专制
二、罗马天主教廷
1、教皇国由来
(1)基督教产生与发展:罗马帝国镇压→定为国教
(2)教皇国建立
有利条件:地方分权,教会扩张
奠定基础:丕平献土,教廷立国
教会凭借罗马国教的余威影响西欧,并且趁机扩张。“丕平献土”实际上就是世俗君主与教会势力的互相结合利用(课本36页小字第二段),此后,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获得了一定的世俗权力。
2、天主教会的影响
(1)基督教分裂
东方:东正教
西方:天主教、罗马公教
(2)天主教会影响:控制西欧
经济:直接占有大量土地
政治:教皇是至高无上仲裁者
思想:控制西欧思想和文化
(3)中古欧洲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主流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剥削者,头号封建主,拥有大量土地,从事土地剥削,教民还得交纳“什一税”作为向上帝的奉献,实际都落入教会腰包。
西欧封建社会,存在两大权力体系——世俗政权势力与教会神权势力。西欧封建制初期,罗马教廷势力超过世俗君主势力,干涉各国内政,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世俗君主屈从于罗马罗马教皇。但是他们双方既互有矛盾(课本38页小字),又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西欧中古初期文化落后,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会推行“愚民政策”,教皇曾说“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天主教神学,扼杀、迫害反对的思想和人士。教会的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造成西欧中古时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当然它也渗透到西欧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了很多遗迹和踪影,举例:圣诞节、教堂、拉斐尔圣母像、米开朗琪罗雕塑、十字架国旗(理解为什么有人把西欧地区归入基督教文化圈)。
三、西欧城市的复兴
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工商业中心)兴起
罗马帝国末期,战乱不已,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工商业萧条。因此中古初期的社会生活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了乡村。11世纪前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城市作为工商业中心开始兴起。
经济上:促进手工业和商贸交通发展
西欧农业发展,需要各类农具,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兴旺和交通运输业的相应扩展,地区性的集市或贸易中心在西欧相继出现,开始了城市复兴的进程,而城市的复兴又为手工业和商业、交通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相互促进。
政治上:城市居民争取城市自治斗争
结合课本,归纳:一、城市居民的主体是工商业者,是新兴群体;二、城市土地都属于封建主领地,城市居民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实际上是为了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榨;三、形式多样,有的温和(赎买),有的激烈(起义),大多数城市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或独立。
文教上:西欧社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导语:火炮是战争之神,如果能用炮为什么还要用枪?
火炮在战争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二战时期,火炮作为攻坚的主要力量是任何武器都无法取代的。二战末期苏军在攻击柏林的时候动用各型火炮共计4.2门,还有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不过如果将视线放到中国战场上时,却完全是两种状况。前文曾提到中国当时工业极为楼后,尤其是军工企业,只能生产步枪一类武器。抗战爆发初期,中国装备的最大的口径火炮为德国sFH18型150mm榴弹炮。该炮是中国抗战时期口径最大的火炮,不过由于后来德日轴心签订,德国禁止向中国出售炮弹与火炮零件,遂该炮在很多战斗中被打完炮弹然后销毁。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缺少火炮,面对日军的进攻只能以步兵迎战。虽然也有部分军队装备了少量的迫击炮,但迫击炮射程近根本无法对敌纵深进行打击,而且面对对方火炮也无法有效压制。
展开剩余94%
日本最喜欢使用的就是密集冲锋战术,这种战术优点是能够集中火力形成强大攻势,但破解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使用炮灰覆盖,可惜那时候中国没有能够形成密集轰炸的炮火。
火箭炮是二战时期最重要的发明,这种武器能够瞬间将大量弹药投送到敌方阵地,形成密集的无死角的火力覆盖。
德国41式150毫米式烟雾发射器
虽然叫做烟雾发射器,但其实际上这是一种真正的火箭炮。它由6个捆绑在一起呈星型分布的圆形发射管和Pak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组成,6个发射管呈顺时针排列。该炮发射41式高爆火箭弹,6发火箭弹齐射只需10秒,炮口初速达340米/秒,射程提高至6000米,散布面积小于130×80米。
这种武器在1938年就研制成功了,但是德国陆军却嫌它威力小、机动性差,不愿意使用。不过41式火箭弹弹重34公斤其战斗部越2.5公斤,其威力相当于105mm榴弹炮破坏力。这种武器虽然在德国不能算是一种强大的火炮,但却十分适合中国战场。
首先该炮能够瞬间发射大量弹药,在传统火炮急袭中。由于火炮发射速度慢,因此需要集中大量火炮才能对敌兵进行火力覆盖,另外还要一份火炮预备对敌方火炮进行反制。但在那时候,中国火炮数量很少,没有与敌方进行炮战能力,而很难执行大面积火力覆盖任务。但火箭炮能瞬间投放大量弹药,在短时间内以弹炮打出多门炮的威力瞬间杀伤力惊人,这种破坏效果正好能克制日军进攻方式。
至于第二个优点恰恰是德军觉得是缺点的机动力,德军在二战时期是军事强国,所有装备都是机械化。尤其是装备了很多自行火炮,当然也有不少重型火炮就如前面所有的150榴弹炮。不过德军有用很多运输汽车,可这些汽车运输威力一般的火箭炮显然不如运输大口径重型火炮划算。
但中国不同,中国没有重型火炮也没有那么多的汽车。但41式火箭炮很轻只有500多公斤靠人力就能推动,另外该炮发射不需要什么设置打完就跑。可以说该炮在当时能做的来既打 ,打既炮,在敌方火炮还未来得及反制之前就撤出阵地。
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战时期最出名的重型火箭炮,呼啸的炮弹能瞬间摧毁被轰炸的阵地,让敌方陷入钢火地狱。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另外132mm火箭弹威力奇大,其威力直追150榴弹炮。
与德军41式火箭炮一样,喀秋莎火箭炮属于一种大面积攻击性武器,这种武器拥有比41式火箭炮更大的威力,16发火箭弹能够在瞬间爆发出二战时期中国一个150炮兵团的火力。几辆喀秋莎就能够打出炮兵师的火力。1941年在苏联重镇奥尔沙火车站正在忙碌的德军,突然遭到了一顿迅猛的密集炮火把车站附近的德军和他们的物资列车全部炸上了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到10秒的时间内,一切又陷于死寂。知道过了很久被炸迷糊的德军才反应过来
还有这种武器直接装载在车上,机动能力极强,可以最高每小时90公里的行驶,停车既打,打完就跑,除了飞机外根本无法使用火炮反制。
二战时期,有两种火箭筒:美制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绰号“巴祖卡”,德制150毫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
火箭筒最初是作为步兵反坦克武器出现在战场,最大优点是携带便利。后来这种武器又用于摧毁一切坚固工事。
抗日战场对中国军队伤害最大的是日本薄皮坦克,最难打的就是碉堡炮楼。这两种军事单位,在前文中说过,若在欧州战场中,有无数种办法摧毁但在中国成了很难克服的问题。
而火箭筒正式这两种东西的克星,只要一发无论是碉堡还是坦克都能被彻底摧毁。其实在1945年,中国获得美援装备,共装备了大约不到2000具该型火箭,可惜当时已经接近战争尾声,若能早点装备中国军队将能给日军带来巨大的死伤。
二战是装甲洪流的时代,可惜在中国战场只能说是装甲车的时代。
对于抗日战场时期,中日双方的战斗人们给出的总体评价是:这是一场后一战式的战斗。无论是日军还是中国军队,在作战方式上依然延续阵地堡垒战。而在欧洲机械化作战,立体战争已经出现。特别是对于坦克机械化部队的运用更是改变了人类作战模式。
中国在抗战之前工业落后,虽然有着被称为“黄金十年”一段时期,但严格说来当时这十年依然是军阀混战战,国家政权并未统一,当时的政府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全国范围内建设。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落后很少有大型装甲单位参加战斗,不过当时各地实力派以及国民政府处于自身需要还是买了一些轻型坦克,比如法国“雷诺FT-17”、“维克斯”多型号坦克、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等,不过严格来说这些都是一战时期的装备,火力弱装甲薄。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最强的坦克应该算是年时期,前苏联援助的T-26坦克。不过即便是这种坦克也只是一种轻型坦克,虽然能够防御日本步兵机枪但遭到日本火炮攻击依然会被打坏(轻型坦克在设计的时候指防机枪),中国那时候并没有一只强大的坦克部队。
二战时期,欧洲战场有很多坦克如果放到中国战场那无异议神器般的存在,如果中国军队拥有日军将很难摧毁。
T-34坦克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坦克之一,该坦克以其优秀的倾斜式装甲设计,越能性能极强的克里斯蒂悬挂与大直径负重轮,在融合强力的76/85mm主炮使之成为了战场上奔跑的野兽。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设计的中型坦克。该坦克是苏联30年代末在T-32坦克基础上改进发展的一代中型坦克,最早的型号装有M1938/39(L-11)76.2mm短管坦克炮,1940年9月开始在哈尔科夫坦克厂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坦克又有许多改进,最重要的改进是用85mm坦克炮替换了76.2mm坦克炮,称为T-34/85坦克,于1943年在3个坦克厂开始生产。
我们都知道抗战时期日本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坦克,与其说坦克不如叫“履带式步兵战车”更为合适,那时候日本比较强悍的坦克只有97式中战车,不过所谓的中战车其最厚装甲也不过50mm,火力上只有一门57mm炮。而T34坦克的首上装甲厚达45mm并有32度的倾角,根据美国人的计算45mm装甲在倾泻32度后防御力相当于130mm的垂直装甲,以日本人那门57mm小炮根本无能为力。但T34坦克即便是76mm短管炮发射的也能凿开日本所有坦克的装甲。
我们能够想象如果在战场上日本坦克要是遇到了这么一群怪物,打又打不动,跑又跑不了恐怕驾驶员只有蹲在坦克里面哭的份了。
T-34坦克与1939年开始装备苏军部队,当时被作为苏军最高机密,因此在1938年和1939年的军事援助中并未对中国军队输出。虽然那时候援助的T-26坦克也有不错的火力,装甲实在太薄了,区区15mm的装甲只能防御机枪子弹根本挡不住炮弹。
T-34坦克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除了装甲和炮管外,基本上只要能生产拖拉机的工厂就能生产,非常适合工业基础不高的中国。
M4谢尔曼坦克
2015年美国战争大片《狂怒》中的主角,影片中M4坦克遇上了德军虎式坦克被打可以说七零八落,最后靠着冒险和一点运气才击毁虎式坦克。这是在电影了而且面对的是二战时期最为强大的重型坦克,实际上M4坦克是一款极好的坦克。
M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开发、制造的坦克。,由于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力,构成各种规格化的零件有大量生产的可能。生产工厂只从事自己擅长的生产方式,在所有规格化的零件生产完成后,令构成车身的零件有高度的兼容性。谢尔曼坦克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之一,其产量达49234辆。美国于1942-43年生产了53500辆坦克,仅次于苏军的T-34坦克
谢尔曼装备有一门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正面装甲厚51mm,56°倾斜,侧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装甲厚76.2mm。
平心而论谢尔曼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坦克,但它的坚固,可靠和耐久性却享誉军界。在整个大战期间,M4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
虽然在欧洲战场上面对德军的各种钢铁怪兽力有未逮,但想要对付区区日本坦克可以说游刃有余。
在太平洋战区,M4A2坦克就是日军的恶梦,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塞班岛,硫磺岛和冲绳岛等地的战役里日军基本上没有正面火力可直接和谢尔曼系列对抗,要击毁M4系列坦克通常得依靠隐蔽良好的反坦克炮近距离击杀甚至是人肉特攻才能对其有效。
其实M4坦克在中国部队也有装备,不过时间已经是在44年以后大反攻的时候中国驻印军度有少量装备,中国驻印军的M4A4涂装很有特色,不单在车身写上“突击”,还在炮塔上画上猫眼和猫须,在贵街曾与日军坦克交手,并且创下成功击杀日军坦克的纪录。
谢尔曼坦克来的太晚了,那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反攻而日本基本上已经没有坦克参战,很少的一部分还被中国空军绞杀,中国装甲部队的对手变成了日本步兵。
两种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都在关键时刻与中国军队失之交臂,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军队不幸,也是日军的大幸呀。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空军与日本空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抗战时期,中国没有自己的航空制造业,所有的飞机都要靠进口。在与日本空军作战中无数烈士渲染长空,用鲜血教育了狂妄的日本侵略者。
抗战时期,空军作战目标主要是阻止日本空军轰炸。因此在飞机的引进上多以战斗机为主。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和中期从美国购买了霍克Ⅱ、霍克Ⅲ、波音-281型战斗机为主,1937年11月,中国空军开始获得苏联的援助,中国政府向苏联购买飞机1 235架先后装备了苏制伊-15、伊-16型战斗机和爱司勃-2、特勃-3型轰炸机,日,美国政府批准中国租借、拨款购买100架P-40B型战斗机。
从上述集中能够看到,基本上都是用于格斗用的战斗机,轰炸机很少只有从前苏联购买的爱司勃-2、特勃-3型两种。这主要是应为当时日本空军不守战争规则,使用轰炸机轰炸平民区,因此中国政府为需要大量战斗机来保卫领空(后来李梅火攻终于也让日本人尝到了炸弹的滋味)。
在二战中军事家发现,水平轰战机对于阵地的轰炸效果实际上并不比俯冲轰炸机更有效。水平轰炸机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大航程和大载弹量上,而在攻击效果上针对敌国后方工业设施的攻击要比攻击地方阵地更有效率。
俯冲轰炸机在二战时期是一种精确攻击武器,属于战术武器专门攻击坦克,碉堡,战舰等武器。可惜这种武器在抗战时期并没有装备,37年中国空军曾有过轰炸日本海军的行动,可惜由于没有专用的俯冲轰战机因此战果并不理想。
Ju87俯冲轰炸机
容克87型俯冲轰炸机,为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投入使用的一种俯冲轰炸机,这种机型通称斯图卡。这种服从轰炸机高效精确,号称行走的大炮。当年德军发动闪电战时,斯图卡轰炸机充当了相当于现在精确制导武器的作用
Ju 87俯冲轰炸机最容易辨认的地方就是它那如海鸥般双弯曲的机翼、固定的起落架及其独有低沉的尖啸声。在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德国便开始大力发展军备其中,容克公司研发的Ju 87型俯冲轰炸机,其陡斜的俯冲角度、精准的投弹以及简易的操作,皆受到飞行员及德国空军部的青睐。
Ju87俯冲轰炸机有多种型号,包括专门对地攻击以及长距离海上反舰型。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特别是在中国炮兵无论是在射程还是在威力上都无法反制日本炮兵。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对敌方炮兵阵地进行轰炸。
当然这并不是斯图卡俯冲轰战机全部,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最后的岁月里诞生了一种专门用于攻击坦克的“终极斯图卡”,这种型号有两门37mm BK37机关炮,配用钨芯穿甲弹,炮口初速850m/s,从坦克的后上方攻击坦克,效果十分令人满意。这种战机一旦遇上日军坦克,日本坦克将遭到灭顶之灾。另外日本经常在战略要地修建碉堡,37mm炮的威力完全能够从空中摧毁这些炮楼。
伊尔-2攻击机
在抗战初期中国曾从前苏联那里购买了大量作战飞机,不过这些战机都为战斗机和轰炸机。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时候,要不就精度不够,要不就威力不够。
伊尔-2是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主要强击机,广泛用于低空火力支援陆军。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对地攻击机,是著名的坦克杀手。苏军称之为“飞行坦克”,德军称之为“黑色死神”
伊尔2型攻击机起飞重量6吨,最高时速达414公里。该机在两翼各内藏有一门固定式23毫米VYa-23机炮和7.62毫米ShKAS航空机枪,后座舱一挺12.7毫米别列津UBT可回转机枪,最大载弹量600公斤还可挂载4枚82毫米和132毫米火箭弹。
伊尔-2的装甲同时构成飞机承力结构的一部分,飞机变得非常坚固,而又不至于另外附加装甲板使飞机增重太多。飞机的装甲可以经受小口径枪弹、炮弹破片、榴散弹的直接命中,飞行员可以在目标区域上空从容地对目标进行多次攻击。
抗战时期,日本仗着中国军队缺枪少炮使用坦克对中国军队阵地恐狂轰澜炸,有的坦克甚至在毫无步兵保护的情况下就敢进攻。而在行军中,日本军队更是毫无顾忌俄白天行军,丝毫不担心中国空军的攻击。如果当时中国能够装备伊尔2型强击机,使用该机无与伦比的战场反装甲能力,日本所谓的坦克部队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实际上就连德军那么强大的装甲军团在伊尔-2的机翼之下都瑟瑟发抖,1943年夏季,在改变苏德战场局势库尔斯克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伊尔-2改装了2门37毫米航炮,并加装了反坦克炸弹。7月7日,苏军伊尔-2强击机机群对正在突围的德军坦克集群进行了猛烈的突击,20分钟就击毁了坦克70余辆,在对另一坦克集群突击中,2个多小时击毁敌坦克270多辆。
不过无论是伊尔2还是ju87轰炸机,其最大的作用还是让中国空军有了对海作战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俯冲轰战机才是对舰最好的武器。纵观整个二战,日本海军在中国海域耀武扬威,如果有了这些飞机日本海军是绝不会有这样的胆气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问一个迷惑很久的问题,对战争史有研究的进 | 兵器科学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36948人加入此小组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人口数量在世界上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而欧洲却恰恰相反,人口稀少,人力资源一直是最珍贵的资源。但是中国的战争从古至今都以谋略见长,强调熟读兵法、出其不意,上兵伐交,其次伐谋,其下伐城,仿佛恨不得以自己部队零伤亡的代价全歼敌人。而人口稀少的欧洲打起仗来似乎却毫不吝啬,虽然战斗规模确实很小,但是却基本是面对面冲锋厮杀,很少运用计谋。到了17、18世纪都是两队士兵背着长枪排着队互射然后一排一排地死掉。拿破仑之流带兵跨越个阿尔卑斯山脉就把敌人吓成那个怂样子,这种手段要是放在中国简直是六岁孩子的水平。有时候真心替欧洲军事家的智商捉急啊……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在欧洲这种极端缺人的地方战争中一点计谋都不讲,视人命为草芥,而在中国这种人口稠密、从来不缺兵源的国家打起仗来却如此看重计谋兵法呢?求教!
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的话:王道与霸道的区别额,可以详细分析一下吗?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
呃,用中国的战争理念和欧洲的实际对比…楼主应该试试用中国的实际和欧洲的实际对比。
LZ电影看多了。
滑膛枪时代排队枪毙是有其道理的,由于滑膛枪命中率极低,只有通过这种密集火力的方式来提高命中,才能起到有效杀伤,而且列队作战有利于提高士气,防御骑兵冲锋。现在部队练的队列,也是从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大部分战役也是面对面冲锋厮杀,以少胜多的战例中外都有,且都属于少数。中国古代战争多,自然经验上会强一些,但欧洲也没有差到6岁小孩的地步。
的话:滑膛枪时代排队枪毙是有其道理的,由于滑膛枪命中率极低,只有通过这种密集火力的方式来提高命中,才能起到有效杀伤,而且列队作战有利于提高士气,防御骑兵冲锋。现在部队练的队列,也是从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大部分战役也是面对面冲锋厮杀,以少胜多的战例中外都有,且都属于少数。中国古代战争多,自然经验上会强一些,但欧洲也没有差到6岁小孩的地步。严重同意楼上的观点,弱弱地补充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西方的理念不一样,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导致了东西方的军事理论不一样,自然军事战法就不同了
楼主电影看多了,战斗的基础是兵力、士气、后勤、情报、训练度等硬实力。如果硬实力相差太大,那么再好的谋略也没用,相反,中国古代更多的计谋都是弄巧成拙,反而不如正面决战的效果好,只不过史书没有记载而已。
多读书吧,把《西方战争艺术》看完了,还有不明白的再来提问
的话:严重同意楼上的观点,弱弱地补充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西方的理念不一样,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导致了东西方的军事理论不一样,自然军事战法就不同了PS
欧式战争不抓伤员 、老人 ,很少屠城 。所以对于人民影响不是巨大的 而且民众可以选举政府
即使拿破仑也因失败被流放
我们呢?要么赢 要么亡国、一种儒家思想
战争思想不一样而已,欧洲人认为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国力的比拼,经济以及后勤的角力,一场战斗的胜利不一定代表战争会胜利有可能还代表了一种战略上的被动。咱们中国嘛~都喜欢一战定胜负神马的,喜欢研究战术战略而不怎么研究战争神马的,根本没有好好检讨过项羽为什么从连战连胜急转直下到十面埋伏。
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话说一边是历史较短人口稀少的海洋型国家,1W人以上的“战争”就已经是很大规模了,但武器装备的发展缺相对迅速得多,每次科技的发展就必然会带动军事的发展;一边是历史悠久人多得没地去的大陆型国家,百万人的作战比比皆是,但到了清朝也还是大刀长矛到处有,自然科学长久得不到发展,几千年“与天斗地斗”,最主要是“与人斗”神马的,那你说它不发展谋略发展什么?
鉴于西方的地形、民生等自然状况,他们总体是生活在忧虑中的,外敌入侵太多,城邦大多不如中国易防守,他们对死亡比中国人更容易接受一些,个人英雄主义更强烈一些,但希望获取更直观的比对手更强的东西,那就是武器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古国来说,更主要的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有了地种皇帝老子都不想打仗,防守比进攻更显重要,所以“纸上谈兵”的谋略性价比更高。
至于9楼老兄所言欧式战争的“美好场景”本人不敢苟同,奴隶社会的罗马帝国发动战争咱就不多评论了,仅想想十字军东征干了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就已经说明一切了,这些货的做法也遗传到了它们的子子孙孙——现在的英法美等国,看看他们高举民主大旗仍在世界各地犯下的累累罪行就可以知道当年没有法律和舆论约束的黑暗时代能做出些什么样的龌龊之举。我说这段不是为我国军队或战争做美化,而是想说:战争必然是残酷的,是生与死的对撞,除了高高在上和孤注一掷的政客们没人希望它的到来。
《银河英雄传说》中杨威利的一句话:“国家兴亡,在此一战,但比起个人的权力和自由来,这些倒算不得什么,各位尽力而为就行了。” 海洋国家,对于个体更看重。大的战略,都需要个体士兵的完全配合,这在西方,很困难。水手们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很容易哗变,把船长丢去喂鲨鱼。西方搞政变,很少抄家灭门的。顶天的,就是流放,断头台。贵族们的城堡,财产,保存几百年的,太多了。咱们中国,谁知道爷爷的爷爷是干啥的?百年间的,斩草除根的运动,太多了。像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有妙计。为后人津津乐道。妙计都是有代价的,最常用的就是:诈败。电视里看着,一群人扭头一跑,后面追2分钟,就进包围圈了。现实中,诈败的部队,跑在后面的士兵,肯定会被敌人追上杀掉。这也是诈败的一部分。后世的兵法著作,当然不关心这些小卒子了。
地理环境的不一样,欧洲国家国土面积下,相对而言回旋余地少。不想中国,国土面积大,回旋余地多。
西方战争武器不断发展更新,来不及研究战法
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突然想出一个类比:中国技巧型的武术VS西方力量型的打斗
日本战国时期几个县长打架!而且皇室都维持了2000年!
古代中国人热衷于使用儿童式诡诈欺骗对手,偏偏这招对自己人屡试不爽,等碰到不开化,一味用蛮力的鬼畜就抓瞎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签名昏割线------------------------------------------------我们的征途是。。。没有蛀牙!!!
不是吧?也许是影视作品夸张了吧?欧洲战争死人能跟中国比吗?密集排枪是因为命中率太低。一战二战那才叫惨,那可真的像割草,弄得机枪手都有负罪感了。然后步兵改为间隔20米冲锋了。
的话:古代中国人热衷于使用儿童式诡诈欺骗对手,偏偏这招对自己人屡试不爽,等碰到不开化,一味用蛮力的鬼畜就抓瞎了,好重的鲁迅味。
认为外国人不懂诡计?知道马基雅维利吗。我们之所以认为我们比较有计谋,是因为我们有会吹牛逼的祖先,会吹牛逼的各种电视剧和CCTV
中国几千的历史,战争多如牛毛,能打出什么谋略的有几个,只是仗打多了,各种奇葩而已,真相在21楼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还有追求零伤亡什么的,最坑人,战争是尸体堆出来的,严肃一点好不好。感觉楼主受毒害太深了,其实我以前有和你类似的邪念,真心想解决这个疑惑,多了解真实的历史,难度系数太大,建议你看看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即使不看完,也能让你对战争有个大概的了解,你的问题其实根本不存在。
我突然想到,袁老师的看法和楼楼正好相反。他说中国拼人命,打起仗来死伤太多了,然而美国内战就死一点点
中国打仗不死人?白起一口气就埋了四十万啊!戚家军的每次战损比例高达30%有木有?打仗不死人纯粹是童话,也许你能在某一场小型的战斗中保持一个低伤亡甚至零伤亡的辉煌战绩,但是一旦玩大点,都不用战役这个层面,死人就太正常了。假如你是个班长,你领导你们班的成员打三场战斗,打下来也许能不死人。是因为你带了一群知道怎么活下来的老兵或者说是一队狗屎运奇好的菜鸟。但假如你是个连长呢?手下一百多号都这么NB?假如你是个团长呢?一千多号不死战士?假如你是个师长呢?你以为你手下那一万多人都是人造人啊,打坏了换个零件就继续生猛海鲜?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地理的原因。中国陆地广阔,地形复杂。第一条决定了大部分战役级别的战场有足够的迂回和周旋的空间,第二条决定了有足够丰富的地形地貌加以利用。因此各种谋略能有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而欧洲地形狭小,山地众多,而且平原要么靠海,要么面积不太大。如果靠海,那么兵力和后勤可以充分利用海路输送。而山地众多而且平原面积不大,则决定了一旦大规模集结部队,则很难有分散活动的空间。而且由山地分割的平原,决定了会出现众多的交通要道和关隘,因此只要重兵控制这些地区,就能获得战略的主动权。因此欧洲古代战争和中国古代战争的很大的区别就是,海战很多,海盗(海上的伏击战和游击战)很多。还有就是欧洲军事堡垒要塞密度比中国大很多,而且中国的堡垒一般比较大,平时一般兼有城市和平民居住的功能,而欧洲的城堡一般比较小,但是更坚固,军事色彩要浓厚得多。
主要还是导演的风格不一样。。。西方讲究场面宏大,帅气,中国讲究。。。
的话:中国打仗不死人?白起一口气就埋了四十万啊!戚家军的每次战损比例高达30%有木有?打仗不死人纯粹是童话,也许你能在某一场小型的战斗中保持一个低伤亡甚至零伤亡的辉煌战绩,但是一旦玩大点,都不用战役这个层面,死人就太正常了。假如你是个班长,你领导你们班的成员打三场战斗,打下来也许能不死人。是因为你带了一群知道怎么活下来的老兵或者说是一队狗屎运奇好的菜鸟。但假如你是个连长呢?手下一百多号都这么NB?假如你是个团长呢?一千多号不死战士?假如你是个师长呢?你以为你手下那一万多人都是人造人啊,打坏了换个零件就继续生猛海鲜?我只想吐槽一点...其他的都赞同....那个四十万的数据...中国古代史书记录似乎都有严重夸大嫌疑...蒙古横扫亚洲也不过5万骑兵...当年那四十万差不多是一半人口了吧?私以为四万还差不多...
首先不要认为古代中国人兵法无敌,西方人傻逼一群。很多所谓纪实实属吹牛型的书籍和影视资料蒙蔽了很多人。古代欧洲的军事技战术和战略研究水平绝对不亚于中国。而且对军事科学的应用要远比我们重视。科技的进步又推动着战略战术的进步,远至帕维亚方阵,近到一战时期的德军突击群战术,都是很好的例子。马基雅维利,克劳塞维茨,乃至近代的马汉,杜黑等人的著作到现在中国还有很多人没有研究清楚。自信要有,不能盲目自大。
的话:中国几千的历史,战争多如牛毛,能打出什么谋略的有几个,只是仗打多了,各种奇葩而已,真相在21楼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还有追求零伤亡什么的,最坑人,战争是尸体堆出来的,严肃一点好不好。感觉楼主受毒害太深了,其实我以前有和你类似的邪念,真心想解决这个疑惑,多了解真实的历史,难度系数太大,建议你看看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即使不看完,也能让你对战争有个大概的了解,你的问题其实根本不存在。非常同意,《战争论》直到现在对战争研究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的话:楼主电影看多了,战斗的基础是兵力、士气、后勤、情报、训练度等硬实力。如果硬实力相差太大,那么再好的谋略也没用,相反,中国古代更多的计谋都是弄巧成拙,反而不如正面决战的效果好,只不过史书没有记载而已。没错,中国人喜欢津津乐道四两拨千斤的案例,其实千斤碾碎四两的案例要多不知道多少。
要说这方面的书的话,我其实更推荐《剑桥战争史》(因为有很多全彩插图然后我又比较喜欢研究插图……)。
因为重视计谋,所以挂的少,所以人口多……可以这样反过来理解吗?
其实楼主理解错误了,正因为人数少才用不着计谋,人数多不用计谋不行。两边各一千人,能有多少计谋给你用?没有战略纵深,你怎么迂回包抄?而两边都是几十万人,正面决战得多大的战场,多少后勤保障,指挥员怎么同时指挥那么多部队?到了一战二战,欧洲终于有了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役的时候,各种战略战术计谋就层出不穷了。
的话:严重同意楼上的观点,弱弱地补充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西方的理念不一样,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导致了东西方的军事理论不一样,自然军事战法就不同了这个战斗理念不一样的说法严重同意。欧洲人整的火枪时代方阵什么的其实是马其顿方阵的延续。在弓箭时代马其顿方阵的威力十分大的。只不过放在火枪时代有些别扭。
国际经贸专业,乐动黑白小组管理员
的话:话说一边是历史较短人口稀少的海洋型国家,1W人以上的“战争”就已经是很大规模了,但武器装备的发展缺相对迅速得多,每次科技的发展就必然会带动军事的发展;一边是历史悠久人多得没地去的大陆型国家,百万人的作战比比皆是,但到了清朝也还是大刀长矛到处有,自然科学长久得不到发展,几千年“与天斗地斗”,最主要是“与人斗”神马的,那你说它不发展谋略发展什么?鉴于西方的地形、民生等自然状况,他们总体是生活在忧虑中的,外敌入侵太多,城邦大多不如中国易防守,他们对死亡比中国人更容易接受一些,个人英雄主义更强烈一些,但希望获取更直观的比对手更强的东西,那就是武器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古国来说,更主要的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有了地种皇帝老子都不想打仗,防守比进攻更显重要,所以“纸上谈兵”的谋略性价比更高。至于9楼老兄所言欧式战争的“美好场景”本人不敢苟同,奴隶社会的罗马帝国发动战争咱就不多评论了,仅想想十字军东征干了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就已经说明一切了,这些货的做法也遗传到了它们的子子孙孙——现在的英法美等国,看看他们高举民主大旗仍在世界各地犯下的累累罪行就可以知道当年没有法律和舆论约束的黑暗时代能做出些什么样的龌龊之举。我说这段不是为我国军队或战争做美化,而是想说:战争必然是残酷的,是生与死的对撞,除了高高在上和孤注一掷的政客们没人希望它的到来。您可以看一下相关的西方战争类的书籍做一下了解。至于欧洲和中国谁的历史更长一些,查阅资料便知。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历史,古希腊更早一些。而且这两者的历史又远不能与两河流域与古埃及做对比。就青铜时代而言,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 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
科普编辑,古生物爱好者
首先建议lz确实应该多看几本世界军事史的书。所谓兵法阵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神化了,其实不外乎正确应用几条简单原则。连原始人类甚至黑猩猩都知道用计谋,古代西方人能不会?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和近代以来(15—18世纪逐步完善常备军体制)的西方军事,是完全不同的几个阶段,绝不可一概而论。古代希腊罗马是职业兵制,类似全民皆兵,高度强调训练和纪律性,有一定的战术理论但战法比较单调,少数能创新的天才都成了名将。中世纪欧洲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无法维持常备军和大帝国,只能养活少数训练有素披盔戴甲的骑士,步兵主要是都是训练装备都很差的农民,军事理论无甚建树。但即便是野蛮愚昧、组织混乱、人数不多的十字军,仍然在中东的一票穆斯林国家中周旋了两三百年。文艺复兴以来经过一票君主和名将的改革,到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基本完善了常备军、军衔和指挥体系、适应不同时期武器性能的各种战术。19世纪之后又进一步诞生了职业军官团和参谋本部制度,形成了现代军队的框架。现在国内军事论坛上一般认为,欧洲几个大国最晚到17世纪中期,在武器性能、训练水平、指挥体系、动员与后勤能力各方面,已经远远凌驾于中国、印度、波斯等亚非封建国家之上。一台各部件都区域完善的战争机器,要远远比依靠个人才智和武勇支撑的传统军队要强大得多。
科普编辑,古生物爱好者
的话:这个战斗理念不一样的说法严重同意。欧洲人整的火枪时代方阵什么的其实是马其顿方阵的延续。在弓箭时代马其顿方阵的威力十分大的。只不过放在火枪时代有些别扭。火枪的应用其实是方阵消失的过程,文艺复兴初期西方流行的是长矛方阵,夹杂少数弓弩手和火枪手(除了偏爱变态长弓的英格兰)。随着火枪性能越来越高,加之刺刀的发明,火枪手可以独立作战,就变成更能发挥火力的线列队形了。19世纪膛线、锥形子弹和爆破炮弹广泛应用之后,血肉之躯变得愈加脆弱,于是为了减少伤亡逐步演化为散兵线。
科普编辑,古生物爱好者
的话: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地理的原因。中国陆地广阔,地形复杂。第一条决定了大部分战役级别的战场有足够的迂回和周旋的空间,第二条决定了有足够丰富的地形地貌加以利用。因此各种谋略能有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而欧洲地形狭小,山地众多,而且平原要么靠海,要么面积不太大。如果靠海,那么兵力和后勤可以充分利用海路输送。而山地众多而且平原面积不大,则决定了一旦大规模集结部队,则很难有分散活动的空间。而且由山地分割的平原,决定了会出现众多的交通要道和关隘,因此只要重兵控制这些地区,就能获得战略的主动权。因此欧洲古代战争和中国古代战争的很大的区别就是,海战很多,海盗(海上的伏击战和游击战)很多。还有就是欧洲军事堡垒要塞密度比中国大很多,而且中国的堡垒一般比较大,平时一般兼有城市和平民居住的功能,而欧洲的城堡一般比较小,但是更坚固,军事色彩要浓厚得多。就地理而论,中国除了华北西北,同样是大片的丘陵山地,湖泊河流,少数关隘和交通要道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8、19世纪欧洲动辄10万人以上的会战,到普法战争更是每方数十万人,一战二战就更不用说了。而中国古代大部分会战,人多的一方实际兵力也很少超过10万人,只有几次大战除外。实际上古代战争受限于科技和指挥体制,一般认为超过10万人统帅就很难调度,不能跟近代军队比。欧洲近代以后大战多,正是“得益”于技术和制度的进步。从战国到明初,中国的城防技术也是同期最先进的,直到西欧发明了棱堡防御体系(康熙年间打雅克萨的一小撮俄国混混都费那么大劲,原因就是这个)。中世纪西欧堡垒多城市少,是由于生产力落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也就形不成什么城市……城堡只是贵族们的私宅而已。
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的话:您可以看一下相关的西方战争类的书籍做一下了解。至于欧洲和中国谁的历史更长一些,查阅资料便知。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历史,古希腊更早一些。而且这两者的历史又远不能与两河流域与古埃及做对比。就青铜时代而言,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 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对,疏忽了,不过这两个词不是我的主题,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与此并无关联。
国际经贸专业,乐动黑白小组管理员
的话:对,疏忽了,不过这两个词不是我的主题,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与此并无关联。总之木有可比性啦
的话:楼主电影看多了,战斗的基础是兵力、士气、后勤、情报、训练度等硬实力。如果硬实力相差太大,那么再好的谋略也没用,相反,中国古代更多的计谋都是弄巧成拙,反而不如正面决战的效果好,只不过史书没有记载而已。这个观点我一直很同意,不需要补充了。
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我咋觉得还是很有可比性尼-_-b
国际经贸专业,乐动黑白小组管理员
的话: -_-b我觉得在两种文明碰面之前,很难说哪种文明更强力一些,事实是,现在我们除了一些传统习俗与语言文字之外(其实这俩也改变了许多),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根本上还是根植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嘛(# ̄▽ ̄#) 左手执一西红柿啖食中,表示右手单打,压力颇大
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唉,算了,一时半会咱还都说服不了对方,另外第一这已经超出科技范畴了,第二楼已经歪了,我对这一命题放弃了。
国际经贸专业,乐动黑白小组管理员
的话: ,算了,一时半会咱还都说服不了对方,另外第一这已经超出科技范畴了,第二楼已经歪了,我对这一命题放弃了。我刚想说呢,这不是科技啊泪目这不能量化定性啊泪目歪楼了啊 还是谈兵器 吧~~~
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nod!同时小歪一下:表情怎么加啊T_T
国际经贸专业,乐动黑白小组管理员
的话: !同时小歪一下:表情怎么加啊T_TMethod1.代码模式Method 2.(easy~~~)
君的插件羊驼君威武!壮哉!
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的话:Method1.代码模式Method 2.(easy~~~) 羊驼君威武!壮哉!无奈了,还是不懂,放弃
国际经贸专业,乐动黑白小组管理员
的话:无奈了,还是不懂,放弃汗-_- !点此立懂~~~
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哈哈,明白,谢谢啦!不歪楼了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