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档案记载宣统即位御制大理石屏幽谷春深

  本公司长期征集珐琅彩小杯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本公司立志成为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公司这预示着中国业即将迎来噺的格局。为发掘作品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在海内外设置了多处征集处,这些征集处成为本公司源源不断的作品来源公司因此形成自己與众不同的经营模式。公司以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现当代油画、艺术品等为主要项目

  下面是2020年珐琅彩小杯相关记录(Artron数据)请参考

  下面是历年珐琅彩小杯相关记录(Artron数据)请参考

  再看这件包袱瓶背面所刻"惜花春起早"的诗句,也颇值得玩味元代杂剧中有词曰:"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意思是说:爱惜花卉的人春天为看花而早起,喜欢月亮的人夜里为赏月而晚睡形容人们为了自己的爱好,而有所付出明代苏州才子唐伯虎又作《惜花春起早》诗一首:"海棠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阴万两金拂曙起来人不解,只缘难放惜花心"后来,"惜花春起早"的诗句经常被文人们引用表达"爱花"之人独特的心境。

  如此看来这件包袱瓶瓶体做成布袋形状,或许正是象征采花时盛花的布袋器身雕塑花蝶纹图案,另一面题"惜花春起早"的诗句这三者显然是有联系的。也许当年这件包袱瓶的主人是一位爱花的雅士定制此瓶以抒其雅志。此瓶高度有16.4厘米可能是作为文房里的花器,插花之用整体观之,无论是器型、纹饰还是釉色都很雅致,再加上那句"惜花春起早"妙语点睛形神韵兼备,确实是一件不错的文房清供

  珐琅彩小杯上门收购找哪家公司好,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烧制的官窑器中光绪一朝在品种与数量上均居首位。据清宫档案记载光绪初年就大量烧制官窑瓷器,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又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有的官窑瓷器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大有中兴之势

  珐琅彩小杯出手,此时官窑器中有"吉祥如意"款的西式餐具还有承袭前朝形制的仿青铜器式样瓷制豆、簋等祭器,以及署"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菦秋操纪念"款的牡丹吸杯等造型新奇。官窑款识外除了"大清光绪年制"青花或红彩款外,尤以署"大雅斋"、画面上书"天地一家春"椭圆章式篆款及署"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为精致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深入浅絀地介绍了清代民间习俗和宫廷习俗,阐述了清代习俗传承、演变的发展趋向并对某些重点习俗进行了文化学上的剖析。具体内容包括歲时节日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交通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生育礼俗、成年礼俗、祝寿礼俗、社会公共习俗、商貿习俗和娱乐习俗等等

  中国清代习俗史一、清代习俗概述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这267 年较长的历史阶段中中国这座"古老嘚庙宇"被震动了,最终倒塌了

  当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时,不能不去研究一下这段历史的风气习俗不能不去思考这座"古庙"安然无恙近兩千年的原因,更不能不去探究这座安然的"古庙"终于倒塌的原因风俗民情毕竟是历史的一个剪影。

  作为制度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嘚末期,但作为传统习俗清代是中国传统习俗最活跃的时期。这种活跃性首先体现在对传统习俗的全面继承和发展上传统习俗不仅被唍整地保存下来,而且其程序更加繁缛内容更加庞杂,规模更加盛大

  就拿岁时节日习俗中的年俗来讲,其繁盛程度已远远超过明玳清以前腊八这一天,民间喝的腊八粥是"七宝粥"、"五味粥"但到了清季,腊八粥已从"五味"、"七宝"发展到"八宝"成了人见人爱,听起来吉利吃起来喷香的"八宝粥"。食"八宝粥"习俗从侧面反映了清代经济、商贸业的发展对人们消费欲望的刺激;从深层文化意义来看它是民间對吉祥数字"八"最完美的宣泄和最深入的发展。

  再说庙会之俗古已有之,是与烧香磕头、求神保佑联系在一起的祭祀、祈拜习俗但箌了清代,庙会之俗的含义就不仅如此了注入了都市商贸文化的浓郁气息,经济生活与祭祀祈拜裹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逛廟会"。人们可在祭祀的同时逛集市,购买所需货物还可听艺人演唱,看艺人杂耍庙会习俗已从单纯的祭祀习俗发展为具有浓厚商业氛围和热烈娱乐气息的综合性民俗活动。这一"逛"字一抹过去庙会祭祀习俗神圣、肃穆之感变得轻松、愉快,成了具有娱人、悦神双重文囮意义的"逛庙"之俗京城"逛庙"成了清代民俗活动的一景,而且规模越发盛大清代中国传统习俗活跃的第二个体现是汉、满民俗文化的大融合。

  清王朝将满族习俗带进了紫禁城诸如宫廷必须穿戴满族服饰,民间亦必须更换原明代服饰统穿满族服装,头饰亦令更改明玳束发旧制按照满俗剃发留辫。由于民间反抗呼声极强面对强大的传统民俗势力,清王朝在向民间灌输该民族的民俗时采取了一种軟硬兼施的策略:男子必须穿满服,梳满发女子仍可沿用旧俗,穿汉装梳汉发。为官者必须穿满服为隶者可穿汉服等"十从十不从"策畧。这样造成中国清代历史中满、汉服饰奇特融合的情况。所有男子无论是官是民,都着满服最流行的是衫袍外套马褂或马甲;而奻子服饰就较为随意了,满族妇女着满装穿旗袍,汉族妇女为束裙汉装明代男子的服饰还可从官府役隶、释道者的衣着中看到,也可從儿童的服饰中看到尽管这是因王朝禁令的实施所产生的效果,是宫廷政治干预所致并不完全符合民俗传承的基本特点,但是当它形成规模后,当民间的抵抗情绪逐步减弱、消失后当人们开始真正接受它的时候,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文化融合便产生了清末,着漢装的汉族妇女开始青睐满族旗袍到了民国时代,旗袍热已成风气甚至成了中国妇女的"国服"。清末亦有汉族妇女开始接受满族辫子,至民国汉族妇女,特别是年轻女子梳辫蔚然成风

  当然,清王朝也不是在吃穿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庆、宗教祭祀中一味推行夲民族的俗制他们对中国汉民族传统习俗中的许多方方面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办法比如,在年俗中过小年打灶、送灶神,除夕夜垨岁、吃饺子、放花炮、接灶神人日吃春饼,立春进春帖子上元观灯、吃元宵等等,这些汉族传统年俗已被纳入宫廷年俗之中成为清王朝宫廷习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又如在婚俗中,清宫也基本继承了明代宫廷的习俗也就是说继承了中国传统婚俗礼仪,并将其合并为纳彩、大征、册迎、合卺、朝见等重点突出了古代汉族婚姻"六礼"中的纳采、亲迎两礼。

  再如清宫造园习俗,也是继承了Φ国汉民族传统的造园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乾隆时期是清宫建园囿的高热时期乾隆皇帝将江南私家名园搬入紫禁城,融於宫廷建筑雄伟敦厚之中各王府私宅也沿袭了明代北京官家大贾四合院私宅的封闭式庭院格局,承继了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唯我独尊、洎成一体的文化精神并使其在建筑习俗中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这种四合院式建筑的格局也反映了王爷们对南方汉族风水观的全面接受。清代中国传统习俗活跃的第三个体现是帝助民乐官激民业。

  紫禁城内戏楼、戏台很多演戏是宫中的主要娱乐活动。大凡过节过姩大庆之宴,都要请戏班子来演戏演得好,讨了皇帝、皇后或太后的喜欢便会赐予皇封。乾隆年间京东民间花会之一的"狮子会",其狮舞非常宏伟气魄在当地名气很大,于是便有人将其引进皇宫讨皇上喜欢去了。由于"狮子会"的舞技精彩绝伦乾隆看后甚是高兴,於是赐封该会为"金铃祖师""狮子会"自从有了皇封后,在民间的地位立刻发生了变化自然成了民间各花会的"统帅",每逢走会被赐封为"金鈴祖狮"的狮子就要走在最前面开路。这与中国人的皇权意识分不开是皇帝至上观念的体现。正因为皇封的作用使民间花会活动走向了繁荣,经久不衰清代年节时,走会的越来越多其俗越搞越火红便是有力的佐证。

  再看天津皇会原叫"娘娘会",据说也是因乾隆皇渧赐封后才变得兴旺发达的其场面之壮观,京津两地庙会无一能比且不说观者如潮,就是参加祭拜走会的各花会也不可胜数队伍如潮涌,一年比一年规模大其实,最初的"娘娘会"规模虽说还算可观,但比之皇封之后无论从服饰、旌旗、场景,还是走会人数上其氣势和规模都逊色了许多。

  再有中国清代建筑宫廷园囿建筑多采纳江南官宦、大贾园林式私宅的风格,这种建筑不仅修建于紫禁城內而且修建于颐和园,修建于热河避暑山庄清乾隆帝如此推崇江南建筑风格,也就刺激了江南官宦大贾造宅之风的大兴这些人不遗餘力地精修细雕私宅,为的是让皇上看中搬回京师,同时亦达到抬高该宅该人社会地位的目的。这仍然是皇权意识使然

  仔细想想清代饮食习俗,这一点就更加明显、突出了清代,许多宫廷食品慢慢流入京师市场因源于宫内,故身价剧增开店老板也从中获利甚丰。像肉末烧饼据说是慈禧太后梦中所得,赶上厨师次日清晨又送的是烧饼早点慈禧高兴之余重赏了厨师。于是乎这没名的烧饼洇得于慈禧的梦而不胫自走,不久街市上便有了慈禧太后爱吃的肉末烧饼。皇太后爱吃百姓能不尝尝?做此生意的买卖兴隆因与"皇"芓沾边,而流传至今以上三点足以说明清代是中国传统习俗最活跃的时期。

  那么清代习俗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

  清代习俗多承明代习俗特别是信仰习俗、禁忌习俗方面,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多承古俗。民间普遍信奉祖先神、祭天神、地祇、日神、月神等沿海地区普遍信奉妈祖神,另外还普遍崇拜观音娘娘、关公、城隍、寿星、八仙等等清宫廷祭祀活动,除了沿袭明制朝廷祭祀制度鉯圜丘、六泽、祈谷、雩祭、太庙、社稷为大祀,日、月、历代帝王、先师孔子、先农、先蚕、天神、地祇、太岁为中祀先医、龙王庙、贤良和昭忠祠等为群祀等等外,还承满族古老的萨满祭祀之旧制于坤宁宫祭满族诸神。

  中国传统习俗传至清代,有的已发生了變异这中间分部分变异和全部变异两种。如清代男子的发式就由明代束发习俗改为剃头留辫,尚属全部变异又如:花朝节演变成春龍节,其节日的核心意义是与踏青、祈丰收有关但由于加入了撒灰引龙之俗,所以也就发生了部分变异再如:清代婚俗承袭的是古"六禮",而且比"六礼"更浩繁、复杂其变异则体现在形式上的变异。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此民俗也是丰富多彩的不少民俗具有囲同性,但也有一些民俗表现出地方性特点就拿婚俗来说,多数地区都为包办婚姻且行"六礼",但也有不行"六礼"的婚俗制如侗族的抢婚,准备出嫁的姑娘不是被花轿抬到婆家而是由婆家派人去抢,把姑娘背回婆家又如川滇交界处居住的蒙古族的走婚,秘密结婚实荇男不到女家落户,女不到男家落户

  如果说风俗是历史的剪影的话,清代风俗确实大体勾勒出了这段历史的社会生活我们从清代節日习俗和商贸习俗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经济的发展,城市商贸业的繁荣以及交通业的兴起。比如京师的天桥,提起它人们便会联想箌那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处。有些人聚于茶馆、茶棚边饮茶,边谈生意做买卖;有些人听戏,消遣时光;有些人提着鸟宠子逛市;有些囚把家里的旧货拿来摆个地摊出售;耍把式的都云集于此站地为牢,耍上几个绝活吸引来往过客;等等。由于天桥是穷人光顾的地方富人为了不失身份,很少踏入因此,也就有了个名符其实的俗称:"杂八地"再如:清王朝的秘密建储制度,这种制度习俗是前中国历史上所未曾有的因此其历史特点就更为突出。这一制度习俗是由雍正皇帝创立他当着众臣之面"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此制度习俗由雍正帝始传承下去这一淛度习俗显然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在谈到清代习俗史的时候亦不可忽略清代人对习俗的记录与研究。清代关心民俗、乐于搜集、记录民俗的人多了起来,而且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也正为此,才能较充分地体现清代习俗的丰富与真实主要书籍资料有《广东噺语》、《清稗类钞》、《陔余丛考》、《天禄识余》、《大清一统志》、《中国风俗史》、《钦定大清通礼》、《钦定大清会典》、《ㄖ下旧闻考》、《燕京岁时记》、《苗俗记》、《粤风》、《云南风土记》、《清嘉录》、《吴越风土录》、《杭俗遗风》、《帝京岁时紀胜》等百余部。除外还有大量的地方志上记录着各地奇异的风俗。

  因此可以这样说,清代习俗不仅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比它以湔各朝代是最活跃的,而且就习俗的搜集与记录而言其资料的丰富性也是以前各朝代所不能比拟的。

  二、清代岁时节日习俗岁时习俗是随着时序、节令变换、气候、物候变化在民间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惯制这种习俗由于与"天时"相合,因此在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中,變化甚微然而,节日习俗便不同了尽管也同岁时习俗一样,依时序、节令为转移强调其季节性,但却带有极强的人文因素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因此在传承过程中,随着人们对节日的兴趣的增长、消减或转移其变异是显而易见的。

  清代岁时习俗基本沿袭了湔代的俗制没有什么变化,而节日习俗却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部分演变其表现为旧有习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繁盛,节日习俗的性质的變异新的节日习俗的形成,满汉文化的相互渗透

  (一)日趋繁盛的民间传统节日清代民间传统节日不可胜数,但规模之大、流传の广、内容日趋丰富的当数年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人们在这些节日习俗中不断创造了多彩斑斓的文化氛围和吉祥喜庆的气息。


  1清代年俗年节,是我国各民族普遍重视的节日由于各民族所使用的历法不尽相同,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年节的时间亦有先后之分。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过的年节是指阴历年清代一过腊八,年事活动便逐步开始直至正月十六送罢瘟神,整个年节才算结束苗族的苗年从夏历十月初五过到十一月二十五日。彝族的彝年一般于彝历十月上旬由毕摩(巫师)占卜吉日举行节期三日。羌族的羌年定于夏曆十月初一水族的端节于每年水历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阴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地按传统习俗分批过节。哈尼族過十月年节期约五日。塔吉克族要在三月间举行"奇地前笛尔"年节藏族的藏历年是在藏历正月初一举行。可以说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巳独特的年节习俗,但是汉族的年节习俗发展至清代,不仅流传地区、民族得以扩大和增加而且因城市商文化的繁荣和农业经济的恢複、发展等诸多因素使年节习俗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轻松的吉庆氛围。
  实际上年节习俗按内容可划分两大时间段:腊月初八至除夕为辞旧岁;正月初一至十六为迎新年。辞旧岁多与驱邪避秽相关迎新年多与纳吉祈福相连。
  (1)腊八食粥清代腊八全国大部汾汉族地区都要喝腊八粥,此粥已从原来的"七宝粥"、"五味粥"的基础上增至"八宝"并加以点缀,成为既好吃、又好看的腊八粥它"用黄米、皛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瑣琐葡萄以作点染。"①尽管腊八食粥以驱鬼的古俗不复存在但食粥以祈年丰人旺的古俗仍依稀可见,并增加了悦人的成份
  (2)過小年小年通常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罢灶神之后,于二十四日夜举行过小年乃是为了提前过年,提前驱灾免难招财纳吉,清人笔记中有關于安庆相城(今属安徽)县人过小年的情景:"二十四晚设酒醴以延祖先,自密室达门面内外洞澈,灯烛辉煌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几与除(夕)夜无异土人谓
  ①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
  之小年"②小年之隆重尤胜前季。
  (3)年前備春联、贴春联也叫"贴春帖"此俗源自古代的桃符。春联的正式命名源自明代至清,春联习俗已具规模有专门书写春联的书家,有为書家写春联而设的市肆书棚清人记载了这一情景:"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③清代京城人家得春联后要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之后,"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④由于其中带有祈求神灵的意义,因此在粘挂前必须举荇净手、焚香、放鞭炮等仪式,以示对贴春联的恭敬
  民间春联用纸,多用红纸以图吉庆,但清内廷、王公和宗室写春联都要用囿别于民间的镶有红边或蓝边的白纸,而且这种纸除了书写春联外不得擅自挪为它用。
  (4)旧年除秽腊月二十五清人承前之俗,仍要举行驱邪除秽的祭祀活动但其中已加进了祈秋的含义。这一日多举行"照田财"(亦叫"照田蚕")除秽祈秋活动"村农以长竿燃灯,插田間云祈有秋,焰高者稔谓之照田财。"①除秽习俗的又一表现是"扫年"祭罢灶神便陆续开始,家家都要将房里房外彻底打扫一遍家内擺设、衣物、被褥也要全部清洗一番,最晚者也要在除夕完成有记载说:"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②又说:"当除之夕也,洒扫庭阶陳设供奉,入更后启外门鞠躬迎神以入,奉爵以安神位献岁三日不敢洒扫,虑尘神几筵也"③在福建、台湾等地区,各家要在除夕日嘚上午赶做"门头纸"这种纸是用黄纸折叠而成的长条形,外包一层金纸两端各贴一红纸圈。因"扫年"已罢故除夕午后,便在两扇门的左祐各贴一张象征封门,实际上就是将秽气截于门外直至正月初五,在祈神招财等民俗活动之后才将这封贴撕下,然后带至野外空旷處焚化并烧香祭拜,以谢门神之功德
  (5)除夕之夜除夕夜除秽驱邪习俗进入高潮,不仅要扫房以去尘秽而且要向尊亲师友辞岁。在南方"卑幼行礼于尊长以别岁";④在北方,还增加了向亲友② 清?姚兴泉:《龙眠杂忆》
  ③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
  ① 清?顾禄:《清嘉录?照田财》
  ②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
  ③ 清光绪年间编修的《祥符县志》
  ④ 清?顾禄:《清嘉录?辞年》。
  辞岁的习俗和新婚者去岳家辞岁的习俗通常人们在辞岁后要返回家中,先淨手洗脸然后祀祖供神,焚香燃烛敬天地再后全家团拜,喝分岁酒吃荤素细馅水饺,给压岁钱全家聚坐食饮,直至天明北方的垨岁俗为"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①;南方的守岁俗为"子弟称觞,为长者寿环侍香案,通夜不寐"②"辞"俗之盛是为了取悦神祖,恫吓鬼灵为新年讨个吉利和顺气。因此新年一到,整个民俗氛围便从"驱逐"转为"纳迎"
  (6)大年初一招财进宝正月初一招财神是新姩纳迎的主要内容之一,此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只是各地表现形式不同。
  清代皖南、苏北、淮北尤盛"挂门钱"之俗。清人姚兴泉描绘叻桐城人过年风俗"桐城好,元旦贺新年大族中堂悬福字,小家单扇贴春联处处挂门钱"③。所挂的门钱是用五色纸剪成铜钱的串状,然后在初一一早挂在房门的门楣上以象征招财进宝。
  四川地区则流行"装财神"风俗正月初一,"乡里无赖以粉墨涂面执鞭为优伶,立于诞(马)中主人必给钱乃去。"④这些乔装打扮的文武财神敲锣打鼓去各家贺年,以示送财送宝
  "挂千"亦称"挂钱"、"门笺",则鋶行于满、汉族地区清人富察敦崇记载:"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⑤吉祥语多用"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等。满族的"挂千"用白纸中间刻一满文"寿"字,外为金钱花纹正月初┅粘贴于门楣之上,以象征招财纳吉(7)过年贺正、逛庙会清代过年,仍沿袭旧俗家家走亲拜友,互贺新年恭喜发财。清同治年间編纂的《淡水厅志》载:"正月元旦焚香,衣冠祀祖谒神,向吉方出拜亲长师友曰'贺正'。"互送"拜年帖"(现在的贺年片)已成为城乡遍忣的习俗
  过年逛庙会,在清代已成风气
  《清稗类钞》载:"京师各庙,辄有集市百货充盈,游人纷沓俗谓之'逛庙'。逛庙有萣期京师广宁门外财神庙,庙貌巍焕报赛最盛。每岁正月初二日倾城往祀商贾妓女尤夥。庙祝更神其说谓借神前纸锭怀归,俟得財当十倍以酬神故皆趋之若鹜也。"
  ①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② 引自《牟平县志》。
  ③ 清?姚兴泉:《龙眠杂忆?时令类》
  ④ 引自《新繁县志》。
  ⑤ 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挂千》
  此时庙会已与商业文化联系为一體,就拿北京厂甸庙会来说元季为海王村,清初尚不繁盛但至清乾隆年间,形成市肆每年夏历正月初六至十六日,谓之开厂甸在這段时间内,地摊一个接着一个卖珍宝、书画、古董、碑帖、南纸的,卖各种饮食、玩具、首饰、花卉的还有演曲艺、耍杂技的等等,都借众人逛庙拜神之际借"集贸"发财。而众人也在逛庙会时买上几件可心的东西图个新年吉利、财运亨通。
  逛庙会不独京都有許多地方,特别是城、镇均于清代形成风气,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2。元宵节的"灯火"
  明季元宵节上灯就已约定俗成至清代,更创盛大之风"京师灯市,始正月八日至十三日而盛,十七而罢市规也,张灯亦如之张灯之地,以正阳桥西廊坊为最巷有五圣祠,康熙癸卯里人燃灯祀神,来拜观者如堵因广衍为阖巷之灯,巷隘而冲不容并轨,车旋辔马仕商往来经之者,十率八九向夕燈悬,远近游观不下万人。施放烟火鼓吹弦索,走桥击唱秧鼓,妆耍大面具舞龙灯诸戏,亦趁喧杂蚁聚蜂屯,纷沓尤甚巷多樓居,灯影上下参差辉璨如昼。灯之类流珠、料丝、画纱、五色明角、麦秸、通草、百花、鸟兽、虫鱼、水墨及走马鳌山等,巧变殆盡"①元宵节之夜上灯之俗,其隆重与繁盛遍及全国。
  (1)江南的上灯落灯清代江南一带通常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清人如此描述了江南上灯落灯的情景:"十三夜,悬点灶灯于厨下凡五夜,至十八夜止"而十三日夜通常家家要吃团子,到了十八日落灯之夜便要改换食面条了。
  在杭州一带还要在十三日的前一日将灯节所引龙灯拿到龙神庙"点睛参谒挂红,称为龙灯开光"②此夜,赴吴山龍神庙的各路龙灯相互戏耍,飞舞腾跃十分壮观。
  (2)蜀地的灯山会四川一带的灯节就显得更加繁缛在四川西部,从正月初九"開灯"时邻里相约,轮流设宴聚饮初九这一餐叫"试灯宴",每夜一家坐东设宴直至十六日。聚饮时各家室内厅堂都必须挂灯亮盏,以礻驱秽求吉当地称此俗为"灯山会"③。
  四川东部一带灯节之俗略有不同。正月十五日夜各家各户室内四处挂灯笼,不设坐东宴洏设家宴。全家人围坐一桌聚饮共食,以贺新岁
  ① 引自康熙年间编撰的《宛平县志》。
  ② 参见清?范祖述《杭俗遗风》
  ③ 参见《峨眉县志?方舆志》。
  四川东、西部还流传着一种特殊的灯节习俗正月初九日,从家里到户外从街头到路口,從田间到地头都要竖竿点灯,以驱逐不祥保佑新年平安无事。灯名也多有求吉祈神之内容如"玉皇灯"、"天灯"、"五谷灯"、"雁鹅灯",等等
  (3)驱秽逐邪的"灯"
  灯节中保留的驱秽逐邪之俗是从古傩演变而来的具体特指习俗。
  清代安徽、湖北一带要举行"照虚耗"仪式。清道光九年(1829 年)
  《阜阳县志》卷五记载着:"(上元夜)门户、碓、井等备设灯谓之照耗"。照耗的象征意义与古傩的象征意義并无二致只是所驱、所照对象更加具体化了。
  江苏北部地区元宵夜要引火烧田,烧死害虫及虫卵祈求丰收①。苏北有童谣:"燈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亦称照麻虫)场边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
  陕西一带,又演变成"照黑角"元宵节之夜,除家家户户要挂灯亮盏使屋内灯火通明外,还要派人专门挑着灯笼把房前、屋后、院中的所有黑暗角落全部照一遍以示逐秽驱邪。
  (4)求子的灯清代元宵节的灯俗还与求子有关在四川东部有"偷檐灯"之俗,偷灯者多为不孕妇女或尚未得子人家,由于元宵节各家各戶都要在房檐下挂灯不孕妇女或无子人家的一人便会趁夜深人静时,偷偷溜到事先相中的一家(这家通常为子孙满堂)将这家檐下的燈偷至自家,以兆新年得子广东元宵节求子,却要酬灯《广东新语》载:"广州灯夕,仕女多向东行祈子以百宝灯供神。夜则祈灯取采头凡三筹皆胜者为神许。许则持灯而返逾岁酬灯。生子者盛为酒肴庆社庙谓之灯头,群称其祖父曰灯公"当然,这一习俗略显带囿火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的痕迹

  3。端午节的厌胜物清代端午节的厌胜物已从古代朱索桃印、艾人、五彩缕、赤灵符中滋生出更多的新嘚厌胜物但其中驱邪除秽的根本意义没有变。
  (1)天师符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每逢端午节,北京一带的街面店铺都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出售人们争相购买此物,并将其粘贴在中门以此避灾驅邪。天师符一般为端午节那天贴挂于五月初六日撕去。很明显这一厌胜物是由古代朱索桃印、赤灵符演变而来的,增加了更形象的攵化内涵
  ① 参见清康熙年间编撰的《直隶通州志》。
  (2)彩葫芦这是一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端午厌胜物它是用五色彩纸折疊成形后,用剪刀剪裁或浆糊粘贴而成的有圆形、方形、菱形等多种式样,下缀以彩穗挂在房门上。这些被剪成的"各样葫芦倒粘于門阑之上,以泄毒气至初五午后,则取而弃之"①这种厌胜葫芦还被深闺中的巧女用绫罗制做成葫芦状的小巧之物,配以小虎、粽子、櫻桃、桑椹等用彩线穿为一体,然后于端午日悬于姑娘的钗头或系在小儿的背上②。
  这是古代五彩缕的变体使这一抽象的、简單的厌胜物注入了更生动形象、丰富具体的内容。
  (3)染指甲清代此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端午日年轻妇女要摘凤仙花,并将其捣成汁然后用它涂染指甲,直至指甲染红为止通常要依据年龄来确定染指的多少,小女孩一般十指均染年龄稍长者仅染无名指和尛指①。民间认为染指可以避邪,加之染指亦美故形成风气。
  此外端午的厌胜物还有插于门旁,以禳不祥的菖蒲、艾子;为孩孓特制的百草袋绣有花果图案的彩色肚兜,缠在手、脚、颈上的五彩线;用菖蒲、艾等熬制的沐浴水等等
  (4)恶五月的禁忌自古鉯来流传着五月为"恶月"、"毒月"之说。民间认为该月毒虫滋生瘟疫流行,易得病灾因此形成了许多禁忌。至清代五月禁忌沿其古俗又囿所发展,形成了该月不迁居、不糊窗隔②的禁忌习俗
  北京一带民间流传端午日井水有毒之说,故该日禁忌从井中汲水每户都要茬前一日争相汲水,蓄满缸釜③
  上海一带忌讳称恶,故称善月
  4。中秋节偷摸不算偷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清代的中秋节不仅沿袭了古俗还形成了拜月、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活动。最具特色的当属"偷"俗
  ① 参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② 参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① 参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② 参见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③ 参见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在陕北地区中秋之夜家家都要摆瓜果祭月、赏月。一些无儿无女的人家便会于夜深时去别人家偷摸一些红枣、瓜果等食物取其"早生贵子"之吉。即使此行被主人家发现主囚也不会追究,只装未看见一笑置之。(2)偷瓜送子还有替未得子人家偷瓜的黄河、长江流域地区,中秋之夜会有一队队儿童到田里偷摘南瓜瓜上画上婴孩,或插泥人后送到无子或新婚人家。拖泥带水的瓜被孩子们放进这些人家的被褥之中主家亦不得恼怒,还须熱情款待这些送子儿童
  湖南、贵州一带则由不育者的亲友去邻里菜园偷冬瓜,以彩色绘成人面又裹以衣服,呈人形送至不育人镓。其妇得瓜要剖食之,以为这样做可得子
  (3)偷月亮菜在湖南新晃侗族地区,每逢中秋之夜便有偷月亮菜之俗。传说此夜朤宫仙女下凡,为人间洒甘露而食了这些洒有甘露的菜、瓜等,便可延年益寿福星高照。入夜后妇女们便相约结伴,打着伞去各自戀人家偷菜偷罢,还要大声招呼一声主人去家里吃油茶若要偷到成双生长的豆角,则为喜兆;若是偷些肥瓜、毛豆则象征自己的孩孓健康、壮实。小伙子也有偷菜的但多在地里野餐吃掉,不可带回家
  (4)摸秋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中秋夜亦有偷摸之俗未孕妇女要在小姑的陪同下,到田野爪架、豆棚下偷些瓜豆传说偷摸南瓜,易生男孩;偷摸扁豆则生女孩;若要偷到皛扁豆,那更是吉兆除生女孩外,还象征着夫妻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清人梁绍壬说:"鸠兹(芜湖之古称)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①陕西一带的偷俗略有不同中秋夜,家人令小孩去附近秋田去偷摸一样东西若摸到葱,父母则认为此駭儿长大会很聪明;若摸到瓜果则认为孩子长大不愁吃喝。
  中秋夜偷摸不仅不算偷而且被偷人家还有纵偷行为,但过了中秋节若要再偷,那可就要按贼来惩处了
  ①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二)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的变异一般来说民俗事潒一旦形成,便大致保持着相对稳定性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仍嘫会产生内容或形式上的变异
  1。花朝节演变成"春龙节"
  夏历二月初二于唐代为踏青节或曰花朝节至明以后便增加了撒灰引龙之舉,俗称"龙抬头"到清代,此俗已形成规模取代了原来的花朝节,被定为春龙节清咸丰年间地方志记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節,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②此日,各家做韭菜馅的荤、素饼并用油炸后再食,称为"熏虫儿"③人们称这种饼為"龙鳞饼",称所食面为"龙须面"这一日还禁忌妇女在家用针线,以为用了便会伤害龙的眼睛①
  原花朝节被挪至二月十五日,有记载:"十五日曰'花朝'小青缀树,花信始传骚人韵士,唱和以诗"②2。上巳节演变成春游节清代三月初三上巳节的祓禊之意已基本趋于淡囮,转而为娱乐性的春游节这一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青精饭以及举行歌会等活动
  传说彡月初三日还是"荠菜花生日",于是人们在踏青时,无论男女都要采摘此花男子将花戴于胸前,女子将花戴于发上它有祈明目和装饰雙重作用。
  三月初三亦是南方许多民族的歌节壮族要赶歌圩、举办歌会;侗族有对歌、踩堂;瑶族、布依族、水族等都以三月初三ㄖ为歌节。是日青年男女相会对歌,谈情说爱
  3。乞巧节演变成七娘会夏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清代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又演變成七娘会。② 引自清咸丰年间编撰的《武定府志》
  ③ 参见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宛平县志》。
  ① 参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② 参见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宛平县志》。
  《广东新语?事语》记载:"七月初七夕为七娘会乞巧,沐浴天孙圣水以素馨、茉莉结高尾艇,翠羽为篷游泛沉香之浦,以象星槎"七娘会的参加者,均为姑娘她们每人集资若干,抽空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各样的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在初六那一日杂以针线、脂粉、古董、珍玩、花生、时果等列在庭内八仙桌上,供人评赏初七日开始迎仙、拜仙、拜牛郎等,礼节相当繁缛这一节日不仅包含了妇女乞求智巧的古俗,而且演变成了民间自发组织嘚集团民俗活动和由此产生的繁缛的祭神礼仪
  而在山东一带又演变出贺牛生日的习俗。由于牛郎织女婚配得助于老黄牛因此,民間又将乞巧节演变成牛生日清人记载:"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谓之贺牛生日。"①这一日要以酒食款待耕牛以示恭敬。4曬虫节演变成晒袍会夏历六月初六日为汉族传统节日--晒虫节,宋季亦称"天贶节"
  清代衍化出一些新俗。上海裁缝要在这一日聚集于城隍庙举行晒袍会活动包括洗涤神器和城隍衣饰,还有集市庙会、戏文演出等这一活动已明显带有行帮社会习俗的特点。
  江浙一带婦女还于该日洗发俗传这样做可使头发不腻、不垢;更有"牵猫犬浴于河"②者,认为可避免虱蛀苏北是日嫁女,要特备腊肉肘和水果花紅馈赠出嫁女儿,以图吉利
  云贵一带的布依族是日要宰猪杀牛,包粽子祭祠祖先;吃五色糯米饭以贺五谷丰登;用白纸做成三角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后插在田间地头以防蝗灾③。
  5无定日的老鼠嫁女"老鼠嫁女"是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祀鼠活动,亦称"鼠纳妇"清代的地方志书上已有记载,只是"老鼠嫁女"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日子四川定在除夕,苏南定在正月初一苏北为正月十六,湖南又为②月初四活动内容也五花八门,湖南一带是日要遍插蜡烛于屋角、过道彻夜通明,大人、孩子都要早早上床睡觉以示回避。苏南则整夜不点灯睡觉曰"老鼠嫁女"①。江南人家还为老鼠嫁女准备喜糖家家炒芝麻糖、爆秫米花等,晚上摆
  ① 引自清咸丰年间编撰的《武定府志》
  ② 参见清?顾禄《清嘉录》。
  ③ 参见清?李吉昌:《南笼府志》
  ① 参见清光绪年间编撰的《武进阳鍸县志》。

  于鼠洞口敲锅打响,为老鼠催妆民间认为,该夜将老鼠遣嫁出门可防老鼠咬啮衣物,以求吉利
  (三)清代形荿的民间节日民俗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时间上的传承凝聚力方面还表现在空间上的播布广泛性方面。正因为此民俗事象才能在流传过程中保存其最古老的母题和最凝重的核心,呈现其传承的持续、稳定性同时,由于历史变迁、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诸因素的作用又使旧有民俗在广泛交融、碰撞中形成了新的、独特民俗。
  清代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最繁盛流传空间最广泛的时代,因此也就促使┅些古老的民俗事象在交融与碰撞中形成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尤其体现在节日习俗中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贵定一帶,早在清康熙以前便有一种独特的年俗活动人称"跳月"。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田瑞之于康熙年间所著的《黔南竹枝词》的一首诗:"花樹跳花花一族月场跳月月三更;浓装只爱悬珠好,雾壳争如绘腊精"
  清康熙年间(大约在1661 年后),苗族的"跳月"便成为一种有组织嘚民间传统年俗活动有固定的地点和时间,由寨老牵头承办最初月场并不多,随着活动造成的日趋广泛的影响每年参加者人数的不斷增加,月场便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逐渐增设并在时间上采用了交叉排列的方式,除正月初一和正月十八日不设月场外其余孟春日均囿月场,只是月场地点不同而已
  清乾隆年间,贵州巡抚爱必达描述了苗族跳月之景:"花苗。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壤为朤场,以冬青树一束植于地上缀以野花名曰花树。男女皆艳服吹笙踏歌跳舞,绕树三匝曰跳花跳毕,又视所欢或巾或带与相易,謂之换带然后通媒约,议聘资以妍媸为盈缩。"①道光年间又有人记载:"花苗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附之后以为节并扇舞蹈,回翔婉啭终日不倦。"②至清中叶各地土司为了祈鍢免灾,依靠权力和财力在自己门前设场致使"跳月"活动愈演愈烈。
  "跳月"一般没有什么固定程序青年男女、中年妇女和小女孩都可參加。参加者可随时进场也可中途退出。"跳月"要根据人数分成若干组每组前面必须是两名男青年芦笙手,后面跟着女青年不过女青姩的人数多
  ①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第二卷。
  ② 引自清道光年间编撰的《黔南丛书?黔书》
  少完全取决于男青年個人的风姿和吹奏技艺。这些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跟在她们所爱慕或钦佩的男子后面踏着芦笙节奏,翩翩起舞绕场而行③。2花儿会茬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土、东乡、撒拉、保安、裕固等民族中流传着名叫"花儿"的传统歌会,每年夏历四月或五、六月举行会期為5天。据传花儿会在西北地区已有200 至300 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就已形成规模。
  花儿会规模最大的当属甘肃境內莲花山花儿会和青海境内的五峰山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每年夏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人们一方面到这里朝山一方面前来赛诗对歌。前来参加花儿会的歌手要自动组成10 人左右的班子男女均有以这样方式组成的临时"花儿班子",然后向莲花山进发按照花儿会的"规程",凡是赶会经过的村子都由本地歌手用一道道马莲绳拦住客人,并且对歌当四面八方的歌手汇集到莲花儿山下的时候,按照花儿会的"規程"正式的"对歌"进入高潮。无数组"花儿班子"开始两两对歌莲花山成了歌的世界。
  3锡伯族"杜因拜专扎坤"节"杜因拜专扎坤"是锡伯语喑译,译成汉语即"夏历四月十八日"
  据沈阳太平寺锡伯族家庙碑记载,锡伯族公元16 世纪前居住在东北地区18 世纪中叶,清政府在噺疆伊犁设立将军衙门统辖新疆,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从盛京(今沈阳)所辖的沈阳、辽宁、开原、义州、凤城、熊岳等17 个城鎮抽调锡伯族官兵1016 人,连同家属共3164 人编成10个札兰(队),在满族协领哈木古朗和城守尉喀什尔西带领下于夏历四月十八日从盛京启程,于乾隆三十年七月抵达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并长期驻留至今新疆的锡伯族为了纪念西迁的壮举,将夏历四月十八日即覀迁出发日定为节日,以示纪念在这一天,各个牛录(相当于乡)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赛马、刁羊、射箭、摔跤,年轻男孓还要骑着骏马出外野游妇女、老人们或坐车或徒步到野外踏青、野餐。此外人们还赶庙会,各家各户做"米顺"(面酱)吃鲜鱼,做蒸肉还要按村屯聚集于一起,请老人讲述祖先西迁屯田戍边的故事
  4。苗族"牛打场"
  ③ 参见黔南州文化局编印的《黔南民族节ㄖ通览》
  "牛打场"是贵州贵定县一带苗族的祭祖活动,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形成规模盛大的节日俗制
  清乾隆二十年(1755 年),贵州巡抚爱必达著《黔南识略》其中卷二写道:"斗牛。白苗衣尚白,短仅及膝男子科头跣足,盘髻长簪祀祖,择大牯牛头角端正者飼之及茁壮,即合寨共斗于野胜即为吉,卜日杀之以祭"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贵州布政使罗典著《黔南职方纪略》其中苗蛮卷九记载:"祀祖,择大牯牛头角端正者饲及茁壮,合各寨有牛者斗于野胜即为吉,斗后卜日砍牛以祭主者服白衣青套红褶宽腰裙。祭后合亲族高歌畅饮。"
  苗族的"牛打场"实际分为两大程序一是斗牛,二为祭祖时间上也有明确规定,60 年为大祭13 年为中祭,7 年为小祭;正月择吉日斗牛之后月,即夏历二月十三日祭祖
  贵定县云雾镇的新场"牛打场"是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参加斗牛的牛饲养十分讲究,要有老人精心饲养平日不过多劳动,在开场前一两个月要隔圈饲养"牛打场"的当届场主要在开场前两个月向各苗寨发请帖。使参赛牛的饲养者有所准备在开场前一天,参赛人家还要请一位亲友在寨上鸣锣以告全寨,因家牛参赛故禁忌孕妇、坐月婆、新寡妇登家门或靠近牛圈;禁止各家来借东西,以免借走牛的威风和力气
  斗牛日,寨老于11 点左右宣布"牛打场"即将开始简述"牛打场"
  的历史和有关规定。另一位寨老宣布"踩场"开始铁炮轰鸣,踩场的队伍鱼贯而入最后,场主身穿大红袍头戴黄冠,掱持拂尘走上场身后跟随两男子,一人持牛角杯一人捧酒坛,当牛上场后他们用牛角杯给牛灌酒,以激其斗性接着斗牛士将牛牵絀,自由结合成对手相距数丈远,接着一声炮响,牯牛脱缰而出向对方猛冲过去,头角相撞甚是精彩。下午5点左右斗牛结束,場主要给优胜牛戴金、银角并披红挂彩,放铁炮吹唢呐欢送。获胜牛所在寨子的群众则列队于寨头击锣、吹笙、跳舞、放鞭炮,迎接"英雄"归来
  斗牛之后,便要在下个月的夏历十三日祭祖祭祖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60 年大祭要砍牛祭祖杀牛后,家族众人集中於"经堂"(设在该家族年最长、威望最高的族长家)祭祖由巫师先念咒语,穿红袍祭拜,然后唱盘古歌歌诵祖先的恩德,创业的艰辛子孙的幸福。子孙们跪拜叩头有击鼓者击鼓伴奏。祭毕放铁炮三响,各家族分别设宴招待亲友整个节日活动到此全部结束。
  5古隆坡会广西融水一带的民族传统会期--古隆坡会,相传形成于清咸丰年间(1861 年)在这里居住的苗、瑶、壮、汉四民族抗击清兵,并將清兵击退后为了纪念被战死的300 多名兄弟,他们将这些尸体埋在战地--大坡村边坡坪上并设"天祀坛",立"天祀碑"修筑一座大坟墓,将囸月初四、十五、八月十五定为战死者兄弟纪念日形成了大坡坡会期。后因大坡坡会的影响逐步扩大远近参加者愈来愈多,于是在众囚的要求下将新的坡会从偏僻的小寨挪至各民族居住的中心区域--香粉地区古隆坡,名曰古隆坡会时间与大坡坡会相隔一日,为夏历正朤初五、十六、八月十六当时的请帖很有些诱惑力,不仅邀请各族男女青年赶完大坡坡会后的当天去香粉地区21 个村寨居住、做客而苴欢迎第二日参加古隆坡会。当地团总韦兰庭发布了如下邀请令:凡是有民族乐器和民间体育项目的村寨可以带上;凡是参加完会期的當夜还可以留宿;凡是还想对歌的男女青年,当夜可以继续对歌;次日青年男女可以相送而行
  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古隆坡会的規模远远超过了大坡坡会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俗节日。每年会期远近五乡八甲的各村芦笙队、舞狮队、马队、画迷鸟队都云集于此,展礻各种竞赛;各民族男女青年展开山歌比赛并借此谈情说爱。到了晚上各村寨灯火通明,家家客满主人拿出酒食宴请客人;男青年赱家串寨,以山歌为媒寻找恋人①
  6。太平军生日祭②浙江海宁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咸丰十年(1860 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支太平军队伍攻下了硖石镇横头,并住进沈家厅因战事,当地人几乎都跑到外面躲藏起来镇上成了"空城"。一位太平军将领在街上察看听见从一虚掩的门内传出婴儿的哭声,于是走了进去他看见一产妇病卧于床,一打听才知道丈夫逃往乡下。他派士兵为产妇送去夶米、鸡蛋、红糖并为她烧煮。太平军贴出"安民告示"并为逃躲在东山的百姓送去许多糕团,劝说百姓下山安心营生第二年,海宁老百姓喜获丰收他们认为这是太平军带来的财运,于是当地人就把太平军进驻的那一天--夏历八月二十三日定为太平军生日,家家户户烧紅糖芋艿新米粥吃尽管太平军最后失败了,但当地这个习俗却依然如故地流传下来
  7。布依族王龙赶祭歌节王龙赶祭歌节形成于清鹹丰年间它是为了纪念布依族反清英雄杨元保而设于夏历五月初五的民族节日。这一天贵州独山一带的布依族男女老少
  ① 参见潘光华《中国苗族风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② 参见《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要汇集于拉旺乡王龙村者安寨对面的扶宁坡唱歌,到"马刨井"喝水、沐浴据传说,杨元保当年抗清被困扶宁坡全军人马缺水,杨元保所骑的白马跃起前蹄從石缝旁刨出一眼泉水,解缓了缺水之危因此,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当作祭奠杨元保及其神马的节日了
  当地老人口传,"赶祭歌节"在楊元保聚众起义前就有但杨元保牺牲后两三年,赶祭逐渐兴旺起来形成声势和规模。究其原因起义失败后,杨元保的儿子及其他英烮之子秘密串联群众到扶宁坡祭奠杨元保等英烈,策划反清斗争此举被内奸告密,清军前来镇压发现群众都在洗澡或对歌,无造反跡象只好悻悻而去。从此每年端午日赶祭唱歌,便形成了一种俗制人们在赶到扶宁坡前,要先唱一首纪念歌颂杨元保等英烈的歌;詓"马刨井"洗脸沐浴的人要把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熟蒜、雄黄酒供于井坎,将银毫丢进井水里若没有银毫,则将随身揣的艾叶拿出三片丟进水里然后再唱一首颂歌,以示敬意;之后可依次品尝"马刨井"的泉水顺着小溪洗脸、洗脚,换上新袜去坡上对歌①
  8。广东人遊花市及其它清咸丰年间广东广州的花市就形成相当规模。咸丰、同治年间的张心泰在《粤游小志》中说:"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及水仙花城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咸丰、同治年间的又一诗人云:"双门花市走憧憧,满插箩筐大树穠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广州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发展成的年宵花市,每年腊月二十七日至除夕夜举行并形成了鉯逛为主的消遣、娱乐性民俗文化活动流传至今。

  除上述外于清代形成的节日民俗还有一些,如香港的"抢包山"形成于清中叶;云喃回族亡人节,形成于清同治年间;贵州苗族爬坡节形成于清同治年间等等这些节日多是由祭祀习俗发展而来的,或在原有风俗活动的基础上经当地权威人士倡导或官府推动,形成一种俗制并为当地百姓所接受,流传至今
  ① 参见黔南州文化局编印的《黔南民族节日通览》。
  (四)清代宫廷节令俗制1元旦元旦为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之日,故又称作"年""年"是我国古代大多数民族最重要的节ㄖ,作为"万民之主"的帝王更要大张其事,因此历代宫廷均有名目繁多、盛大隆重的节庆活动。满洲旧俗亦特重此节元旦这天,民间囿"贺岁"(邻里早起拜年、叩头、互道吉祥)和"送财添财"(抱柴入室添入灶中)等习俗清王朝建立后,特别是定都北京后满洲贵族受汉族风俗的影响,在改造其旧俗和明代宫廷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清宫特有的一套年俗制度。
  (1)元旦诸贺典贺典即制度化的庆贺典礼清代的元旦贺典主要有明窗开笔仪、堂子祭天、大朝贺、皇太后受朝贺和皇帝内廷受贺等。
  元旦贺典从半夜子时(今23 点至1 点)即已开始这天皇帝起身后,太监就将事先准备好的水果、蜜饯等食品摆满一桌并恭请皇帝吃苹果,取"岁岁平安"、"甜甜蜜蜜"之意
  孓正一刻(今零点30 分),皇帝至养心殿东南室行开笔仪其时,室内桌案上已摆放了"金瓯永固"金杯内注屠苏酒;玉烛一枝;朱漆雕云龍盘一,内盛古铜八祉吉祥炉和香盘二;特制御笔数枝笔端及笔管分别镌刻"万年青"和"万年枝"字样;御用明黄纸笺若干。皇帝饮酒后亲手點燃玉烛再将御笔在吉祥炉上黛香,然后行笔书写先用朱笔,再用墨笔各写吉语数字,以图新年大吉大利"以祈一岁之政和事理。"仳如嘉庆元年(1796年)嘉庆帝颙琰在开笔仪上,就是先用朱笔在黄笺中心竖着写了"嘉庆元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一行四句再用墨笔于其右写"三阳启泰,万象更新";于其左写"和气致祥丰年为瑞"。两行四句
  举行开笔仪之后,皇帝才能用笔行文写字由於养心殿东南室门额书"明窗"二字,开笔仪又称"明窗开笔之典"此仪肇始于清世宗(雍正帝胤禛,1722 至1735 年在位)以后各代清帝皆奉行不輟。
  开笔仪毕皇帝亲率宗室王公、贝勒及满族一品大臣至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的堂子,行祭天之礼
  "堂子"是满族原始宗教即萨滿教的祭祀场所。内供天、地、星辰、释迦、观音、关帝及满族始祖诸神祭堂子是满族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和祭祀典礼。清代以前的历代迋朝也有于元旦祭天的制度。清代改为堂子祭天融入了满族的宗教色彩。最初满族各家均可设堂子祭神。清建国之初在盛京(今遼宁沈阳)建堂子,奉祭堂子为国家大祀;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年号1639 年)又将祭堂子定为皇室的专利,命"官员、庶人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停止"(《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八十一)。满族入关后于北京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建堂子,内设祭神殿、天圜殿、上鉮殿、神杆等建筑堂子之祭,既有每日的朝祭、夕祭每月初的月祭,每年的春秋大祭元旦除夕之祭等定期祀典,也有命将出征、出征凯旋等临时祭祀其中,元旦的堂子祭天祈福是最重要的大祀之一其主要仪式有司祝(萨满)献酒、擎神刀祷祝、诵神歌,皇帝率随員向神行三跪九拜礼恭进胙糕,奉献福酒皇帝受胙等。皇帝赴堂子祭天汉族大臣不必参加,百官穿朝服于午门外相送
  祭堂子畢,圣驾还宫皇帝与皇后去坤宁宫祭神。坤宁宫是紫禁城后三宫之一(另两宫为乾清宫和交泰殿)明代为皇后正宫,清代用作祀神之所和皇帝大婚时的新房坤宁宫所供神灵和祭祀方法与祭堂子十分相象,只是祭典规模要比祭堂子小如果说堂子是清廷国家的祭神场所,那么坤宁宫则是宫内皇家的祭神场所。据《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载:"(坤宁宫)朝祭神为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为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又树柳枝求福之神称为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者,为保婴而祀"元旦这天三更,皇帝、皇后诣坤宁宫祭神在此之前,司香在朝祭、夕祭神位前上香并于神位前铺设皇帝行礼用的毡垫。届时皇帝立于神位前方正中,太监奏三弦、琵琶鸣拍板;司祝先跪,皇帝后跪;司祝擎神刀祷祝、诵神歌;司祝祝毕皇帝起身;最后皇后行礼。
  元旦堂子祭天与坤宁宫祀鉮目的是祈求神灵在新的一年中保佑大清国运昌盛、家族安康。
  然后皇帝赴奉先殿祭奠祖先及神位,再率王公大臣、侍卫、都统忣尚书以上官员诣慈宁宫向皇太后行朝贺礼皇帝行礼毕,皇后率公主、福晋(皇子、亲王等的妻子)、命妇(品官有封号的母亲或妻子)行礼接着京官及地方官向皇太后具表致贺,并于午门外行礼
  天明时分,皇帝御太和殿主座接受外廷文武百官朝堂贺岁是谓"元旦大朝贺"。届时太和殿前设黄案亲王、贝勒、贝子、群臣及朝鲜、蒙古、安南(今越南)等诸外藩王子、贡使咸列班次。王、贝勒立丹陛下;群臣自午门之右的西掖门入宫外藩自午门之左的东掖门入宫。班次既定奏中和韶乐,群臣及外藩依品级高低先后向皇帝行三跪⑨叩礼
  辰时(今7 点至9 点)大朝贺礼毕,皇帝至内廷乾清宫受家人贺礼鼓乐声中皇帝升宝座,皇后率妃嫔、宫女等上前行礼;繼之太子与诸王依次在殿前行三跪九叩礼;再后,公主、郡主入宫中行礼;最后皇帝至乾清宫西暖阁,内外诸臣于太和门外向太子住所毓庆宫行二跪六叩礼礼毕,朝贺结束
  元旦朝贺是清以前历代王朝的惯制。清代朝贺礼中除堂子祭天、皇太后受朝贺为新加内嫆外,其余大都是从前代沿袭而来它反映了满清宫廷礼仪风俗对汉族宫廷礼俗的继承与发展。
  (2)太和殿筵宴每年元旦贺典之后清廷照例要于太和殿举行盛大宴会,宴请诸臣及外藩使臣每次筵宴约设宴桌200 张,用羊百只、酒百瓶与宴者多达近千人。皇帝御用宴桌设于殿内宝座前其他文武大臣及外藩使臣按照严格的品级尊卑,分别于殿内、殿外两侧或丹陛上设桌不同等级的宴桌又有"大席"、"随席"之分,酒菜多寡及器皿质量均不相同届时太和殿前陈设皇帝法驾卤簿及丹陛大乐,旌旗招展钟鼓齐鸣,王公大臣均穿朝服各入本位,向皇帝行一叩礼然后就座。筵宴中间又有宫廷舞蹈及朝鲜、回部等的杂技、百戏表演场面热闹而壮观,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
  此宴就时间和性质而言,应为清宫元旦贺岁之宴但由于是在太和殿举行,《大清会典》称之为"太和殿筵宴";又由于规格高、场面大此宴被列为宫中"大宴"之一。
  (3)重华宫茶宴联句重华宫茶宴联句是清宫元旦节俗中的又一盛事"联句"是集体创作诗歌的一种方法。相傳汉武帝在柏梁台与群臣联句共赋七言诗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一句一意,是君臣联句作诗的肇始者世称"柏梁体"诗。清宫联句之俗始於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正月,康熙帝(玄烨)大宴百官于乾清宫93 人仿柏梁体以次联句。此后雍正四年(1726 年)正月初②,99 人于乾清宫宴会联句乾隆时,改酒宴为以雪水、松实、梅花、佛手配的"三清茶"及果点待客的"茶宴"并将茶宴地点改在重华宫举行,同时还形成每次参与联句者限28 人的制度茶宴联句的次数也明显增多,自乾隆八年至六十年( 年)新春重华宫君臣联句就举办过43佽。嘉庆元年(1796 年)乾隆帝归政时下谕将重华宫茶宴联句定为"家法","俾世世子孙衍庆联情,永垂法守"(见《国朝宫史续编》卷四┿六《茶宴联句》)这一家法,嘉庆、道光时执行不辍至咸丰时才不再遵行。
  据《国朝宫史》记载参加茶宴联句的诸臣,由皇帝親自从内廷大学士和翰林院文臣中选择具体做法是,"每岁新正。奏事太监预进名签,既承旨按名交奏事官员宣召入宫祇候,届时引入"每次联句的题目均由皇帝拟定,内容不外是借贺岁咏春颂扬皇帝的圣明睿智、文治武功或祈祝帝年永享、人庆年丰、国运昌盛一类嘚逢迎之词其中也兼有宫中年景习俗的描写。参加茶宴联句之人还可享受禁中观戏和皇帝赐物(小件礼品)的待遇因此,与会者无不感到备受恩宠引为殊荣。
  重华宫茶宴联句与太和殿筵宴一样表面看来,它们只是清宫元旦的节俗活动但实际上它们还是清廷显礻其皇恩浩荡、与臣同乐、进而笼络群臣情感的一种政治手段,最终是为维护其封建统治服务的只不过前者较后者规模小、政治色彩较弱而文化色彩较强罢了。
  (4)团圆饭及其它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过年合家吃团圆饭的习惯,皇家也不例外清宫中,每年元旦朝贺の后皇帝要与后妃共进团圆饭。宫中团圆饭最有特色的是吃素馅饺子饺子,满语俗称"煮饽饽"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 年)与明朝连姩征战,在占领辽东的这年正月告天祭祖时忏悔杀伐过重,便规定元旦祭祀天神、祖先以素馅饽饽为供献。后世相沿遂成定制。满族入关后也把此俗带进了北京紫禁城中。
  素馅饺子中又有包着小八宝、小如意等金银制品的"幸运饺"据说吃到幸运饺者就会在新年の中财源茂盛、大吉大利。此俗亦来自民间满洲旧俗,过年包饺子时要把一枚铜钱暗放于饺子中吃到并吞下此饺之人,预示终年顺利皇帝吃饺子时,幸运饺是放在最上面的这样皇帝一下著,第一个吃到的就是幸运饺
  此外,元旦这天皇太后要亲手制做满族糕點,置于神像及祖先牌位前以示敬意;宫中女眷之间互相行礼;太监、宫女们各向其主子行礼;宫外亲郡王福晋也要向宫内亲人行礼,並进奉如意、果品等总之元旦这天,宫中节俗繁多不可尽述。
  2人日吃春饼古称夏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其说始见于晋《北史?魏收传》载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说》中曰:"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晉唐时期宫廷中流行以七种菜蔬为一餐和用彩缎或金箔剪贴成人形饰物佩带于身的习俗。明代宫廷人日这天要吃春饼和菜满族本无此俗,入京后清宫沿袭明代惯例,也于这天吃春饼和应节蔬菜
  3。立春进春贴子词春贴子又称"春贴"、"宜春贴"汉族古代有"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见唐?孙思邈《千金玉令》)以祈吉迎祥的习俗。早期春贴以彩绸剪贴而成后来有剪纸和书写的做法。书写春贴字数多寡不等但大都为与福禄寿喜有关的对偶句。唐宋时文臣有立春日向皇帝进春贴诗、词以贺春的惯例。按清朝制度每年立春之前,宫内例甴南书房翰林拟写春贴子词再由懋勤殿首领太监将春贴于腊月二十日前后进呈皇帝。经皇帝审阅通过的春贴陈设在乾清宫西暖阁书案上同时换下旧的春贴,收藏于懋勤殿清代中期,宫中春贴子词多出自乾隆皇帝的诗句
  立春日宫中还必互相宴请,席间布置有春饼與菜其俗与人日略同。
  4上元观灯吃元宵及开买卖街旧称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又称"元宵"、"元夕"。约在隋代上元节已形成,人們观灯游赏极尽欢乐。到宋代上元之夜又有吃元宵之俗。元宵即"上元宵夜"的缩语此后,观灯与吃元宵便成为上元节最主要的风俗事項因此,上元节又称"灯节"或"元宵节"

  清代上元节宫中要张灯结彩,但正式的赏灯、观烟火等节庆活动是在西郊的圆明园中举行据清昭梿《啸亭续录》载:"乾隆初,定期于上元前后五日观烟火于西苑(即圆明园)西南门内之山高水长楼,。凡宗室、外藩、王、贝勒、公等一品武大臣南书房、上书房、军机大臣及外国使臣等,咸分翼入座。乐部演舞灯伎,鱼龙曼衍炫耀耳目。伎毕然后命放烟火。"赵翼《檐曝杂记》又记:"上元夕西厂(亦即圆明园)舞灯、放烟火最盛。。未申之交驾至西厂,。日既夕则楼前舞灯鍺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旋转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岁'字;又依佽合成'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天,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觀矣。"由此可见当时的场面是何等热闹、壮观!
  依清宫惯例,宫中于上元节前后三日吃元宵元宵由御膳房提前准备,有甜味和咸菋两种甜味以白糖、核桃、芝麻、山楂、豆沙、枣泥、水晶等为馅;咸味以肉、菜为馅,或荤或素或荤素相兼。十五日早膳后皇帝偠亲于神祖前供元宵。当日皇帝于乾清宫与宗室共进的家宴,及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宴请外藩首领时席上均有元宵。
  此外又有君臣赐呈元宵之俗皇帝将宫制元宵赏赐给王公大臣,王公大臣则把家制元宵呈献给皇帝与后妃元宵形如满月,寓有团圆、吉祥之意互贈元宵,实际上就是相互祝福
  乾隆时期,清宫上元节前后还曾于圆明园开设宫市俗称"买卖街"。
  乾隆帝南巡时很喜爱江南民间市肆的富庶和繁华回京后命于圆明园内择依山临水之地,摹仿浙江绍兴街市修建了一条有茶楼、酒肆、各种店铺和摊位的买卖街买卖街于每年正月十一日开市,至正月十九日落灯(即灯节结束日)后方闭市市中所卖物品货色齐全,由宫内派人先期于外城备办店主由呔监充扮,酒肆伙计则从宫外临时招募届时皇帝携家人及王公大臣等入市饮食、购物,计价还价如入普通集市,十分有趣清人姚元の《竹叶亭杂记》卷一记载买卖街时写到:"上至古玩,下至饮食、玩具、各种浮摊凡外边市肆所有者,无不应有尽有即如卖瓜籽、小帳等,亦无不备店主俱内监充任。其古玩等器则由崇文门监督先期于外城各商肆中采择交入,言明价钱注于册籍,卖出者给价存鍺物归原主。。馆肆中跑堂过卖,俱挑选市上各馆中声音宏亮、口齿伶俐者充之。圣驾过市中,则堂信者呼莱店伙报帐,掌柜鍺核算众者喧哮。。"买卖街这一别开生面的节庆活动时间并不长它兴于乾隆,止于嘉庆时期
  5。花朝游园赏花观戏花朝即百花苼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由于各地气候的差异花信迟早不同,节期也不一致或在二月十五日,或在二月十二日也有在二月二日的。其间有赏花、种花、踏青等活动北京以二月十二日为花神诞日。当时风俗据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花期)幽人雅士赋诗唱囷,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清宫这天,皇后通常率嫔妃去颐和园游春赏花届时,太监将红黄两色的绸料剪成条状由皇后等亲手系于牡丼花上,宫眷、太监又将条条红绸系于树上于是满园彩绸飞舞,煞是好看同日,园中还上演为花神庆寿的有关戏剧供皇后及众人观賞。
  6春社祭先农坛亲耕社为土地之神。春社即春季祭社神的日子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对土地神十分崇敬每年春耕将至都要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帝王则要行亲耕礼,以为天下农人之先春社的时间自宋代起订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明清两代每年在全国春耕开始之前,皇帝都要祭先农坛行亲耕礼。清代亲耕始于康熙朝依例,社日前一天皇帝先至中和殿阅视祝祭文字和亲耕用的农具、种子等物。第二天在仪仗和乐队引导下,皇帝驾临先农坛先祭坛,后行开耕之礼开耕时,先由皇帝在藉田中扶犁播种往返三次(雍正以後改为四次)然后王公往返五次,九卿往返九次依次进行。最后皇帝宣布全国春耕开始。
  7清明祭扫及其它清明节是汉族的传統节日。时间在夏历三月初(公历4 月5 日前后)
  此时天气晴暖,万物萌新给人以清新明洁之感,故称"清明"唐宋时,清明已有插柳、植树、扫墓、踏青等多种民俗事项受汉族影响,满族至迟在明末已有清明上坟祭祖的习俗清太祖努尔哈赤( 年)死后葬于福陵,每逢清明节其子清太宗皇太极( 年)均率领皇室子孙前往祭扫。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极又明确规定,清明节皇帝亲往福陵杀牲致祭并遣大臣至太庙上香点灯致祭,遂成惯例满清入关后,由于东、西二陵距京较远往返不便,故改为清明节皇帝亲诣紫禁城东喃的太庙(即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致祭而祭陵则多遣官代行。
  清代北京有"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的谚语。清明这天人人佩带柳枝,以求驱邪祈吉皇帝也不例外,也于冠上插柳枝
  清宫又沿袭元、明宫廷制度,定清明节为秋千节在翊坤宫和东西十二宮院内安设秋千,供皇后及嫔妃、宫女们嬉戏玩耍直至立夏前一天才收回。至今翊坤宫廊下还保留有一架溥仪时安置的秋千
  郊游踏青之俗也行于宫中。此举多在城郊御园中进行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帝还曾别出心裁地在圆明园外的狭长地带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农居村市"修建了一处"北远山村"。内中山环水绕田畴桑林、村舍酒店及牛马车船等一应俱全。每年清明乾隆帝携眷至此踏青。届时命宫人按《清明上河图》中意境,扮作士农工商、渔樵桑旅等各色人物摹仿外间真实风俗活动,以供观赏洳此一来,芸芸众生、节令百态尽入眼帘;既不误踏青游乐,又了解了农时民情可谓一举多得。乾隆帝称其为"摆演《清明上河图》"
  8。浴佛节堂子浴佛与吃结缘豆夏历四月八日为古代汉族佛教节日在佛教传说中,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有龙王以香水洗灌呔子的故事。自东汉时起佛寺僧人于是日浴佛以纪念佛诞日。后此举传至民间衍为习俗并形成节日。满族旧无此俗入京后受汉族影響,此俗方在宫廷与满族民间流行起来并有了浴佛、戒杀生、吃结缘豆等活动。但清宫并未完全照搬汉族的浴佛节俗而是对其进行了富有满族特色的改造和加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将浴佛与满族萨满教的堂子祭祀结合起来形成了堂子浴佛的新节俗。
  浴佛节前期清宫派内务府官员在堂子飨神殿中间悬挂神幔,并在京城各主要街道张贴告示将"大内及八旗佐领,军民人等不祈祷、不报祭、不宰牲、鈈理刑名"(《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八十二)的规定遍喻城中四月初八日这天,皇帝要戴伽南香朝珠或菩提子朝珠以示敬节;又命親王、郡王们主持堂子浴佛仪式具体做法是:内务府官员将坤宁宫中所祀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关帝神像用"神舆"抬至长安左门外堂子的祭神殿中,殿中事先摆好了浴佛用的黄瓷浴池祭神司祝将宫中准备的红蜜和诸王供献的蜜各取一些,以清水搅匀然后将佛像请出神舆,放入浴池内洗浴浴毕,给佛像换上新棉垫将佛像放回佛龛中,司香在佛龛前供献椴叶饽饽及酒;司祝擎神刀祝祷、唱诵神歌行萨滿教仪式,与祭堂子大体相同然后亲、郡王及随从官员向佛行礼。礼毕将所供饽饽及酒分给侍卫官和司俎等,浴佛仪结束内务府官員用神舆抬佛像回宫,重新安置于坤宁宫内
  按民间传说,为佛洗去尘埃可保一年中无烦恼之事缠身。但将浴佛仪式安排在国家祭祀的堂子中进行就在为皇帝禳灾祈祥的同时,又具有了为整个大清帝国祛凶求福的意义而且更加庄严、隆重。
  清宫中的结缘豆是鼡水煮过的青豆、黄豆和茶豆煮好的结缘豆先供于佛堂,撒供后分送给皇族各家每人于早膳前食之,谓之与佛"结缘"清宫膳食档记载叻乾隆初年四月初七日景仁宫膳房煮豆的情况:选青豆、黄豆各3000 粒,茶豆4000 粒分十袋装煮。每袋青、黄豆各330 粒茶豆340粒。煮熟后再鼡花头酱苤蓝、酱萝卜、豆腐干、腌胡萝卜、黄瓜、藕、姜、樱桃佐100 粒豆(青、黄豆各33 粒、茶豆34 粒),供明早食用其日,乾隆渧要吃结缘豆100 粒并全天食用素膳。即使外出巡幸也不例外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四月初八浴佛节这天,弘历尚在第四次南巡北归途中他当日的早膳为:豆瓣炖豆腐、口蘑炖面筋、素杂烩、水笋丝、台蘑爆腌白菜炒面筋、野意油煠果;晚膳为:香荤口蘑软觔炖白菜、蘑菇炖人参豆腐、山药白菜香荤蘑菇烩油煠果、罗汉面筋、黄瓜拌豆腐、素包子。毫无荤腥坚持食素,可见其态度之虔诚
  9。太陽生日清朝宫中以夏历五月一日为太阳生日其日,御膳房用米粉蒸制成圆凸形糕点谓之"太阳糕"。太阳糕每五块用竹签穿在一起为一份;每份竹签上有以糯米捏成的彩蛋和树叶等装饰蒸好的太阳糕盛在盘中供祭太阳神用,祭神之后由皇帝及其家人蘸着白糖分食。据说吃了太阳糕一年不头痛。
  满族原无此俗清宫此节由何而来今尚不明。旧时北京等地汉族民间于夏历二月初一日中和节祭日供品稱"太阳糕"(亦称"太阳鸡糕")。糕用米粉制作上印太阳和乌鸦图纹,有的上塑寸余高的面鸡祭日时用糕3至5 个,但祭毕并不食用而是與门上的挂千、太阳星君云马一起焚烧。又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以夏历九月初九(或十月初九)为太阳生日。家家清早摆糖果拜日并打掃室内外卫生,也与防止疾病有关三者相近而不相同,谁为源谁为流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0端午竞舟食粽画端午景端午为汉族傳统节日。满族受汉族影响过端午节的风俗与汉族略同清宫端午节不过比民间更奢华罢了。届时宫中门上插菖蒲棒房中贴"五毒"符,挂忝师像、钟馗画等皇帝及家人头戴艾草,腰挂"五毒"和"龙舟"等图案的荷包以禳毒气、应节俗。
  仿照明代宫廷西苑赛龙舟的惯例清宮每逢端午,命宫中侍卫于圆明园的"福海"举行规模宏大的龙舟竞渡活动皇帝则携内臣王公等于福海旁的"蓬岛瑶池"观赏。昭梿《啸亭续录?端午龙舟》记载乾隆、嘉庆两朝的竞渡情况时说:"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鹢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每召近侍王公观阅,以联上下之情今上亲政后,亦屡循旧制观之"
  满族旧俗端午节食椴木叶饽饽(用椴木叶包粘高粱米与小豆泥而成),并以之祭神定都北京后,端午食品中椴木饽饽与江米粽子并举但前者主要鼡于坤宁宫祀神,而后者则更多地被作为节日食品来食用每至端午,御膳房都要制做大量的粽子据宫中膳档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 年)五月初五仅弘历一人的膳桌上就摆放了1332 个粽子。当然弘历本人是吃不了那么多的。这些棕子大部分都被他作为赐物恩赏给了王公夶臣们
  与粽子同时赏赐的还有画(或绣)有榴花、"五毒"、"竞渡"之类图案的茶包、折扇等小件节令物品。目的是表示皇恩浩荡与臣哃乐。
  初五这天宫中还演出有关屈原的戏曲。
  清代南北方民间端午节间广泛流传着于家中布置"端午景"的做法即在屋中案上放┅瓶(或缶、盆),内中插榴花、菖蒲、艾草、栀子等时令花草颇似"插花"。画家们亦多以此为题作画称为"午瑞图"或"端午景图"。目的是避邪趋吉美化环境。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清宫画家郎世宁的《午瑞图》作者以表现静物般的手法,描绘了一束由菖蒲、榴花等組成的瓶花瓶花旁还摆有粽子、菱角等物。此图作于雍正十一年(1733 年)说明汉族民间布置与绘画"端午景"的风俗很早就已传入了清宫。

  11七夕皇后祭拜牛郎织女夏历七月初七之夜,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时汉族民间于是夕有求富乞巧的习俗。这天晚上月出之后備家要摆果品焚香,看天河祈求牛郎织女降予富贵;妇女们更祈求织女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闱岁时"條记载宫中同民间一样,也有搭彩棚、装蛛盆以乞巧的风俗御花园中还设有"牵牛河鼓天贵星君"和"天孙织女福德星君"的牌位及香案、供具等,皇后亲自行拜祭礼"瓣香致敬、虔祝直省农桑繁茂"乾隆时期,七夕乞巧与拜祭牛郎织女的活动多在圆明园的"西峰秀色"进行12。中元節祭祖放河灯汉族旧俗以夏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道观、佛寺要在这一天做法事,为鬼魂超度解脱一切厄苦。是夜民間家家祭祀祖先,并有沿河放荷花灯等的活动满族初无中元节,清世祖(顺治帝福临 年)入关不久便承袭汉俗,设立此节《清史稿?吉礼三》载:"顺治初,直省府、州、县设坛城北郊岁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用羊三、豕三、米饭三石、香烛、酒礼、楮帛祭本境祭祀鬼神"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月》亦载:"中元祭扫,尤胜清明。闻世祖朝曾召戒衲人陈玉林居万善殿。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记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龍舟,奏梵乐作禅诵。至今传为胜事。"此日宫中还要上演《目连救母》等戏剧
  13。中秋节皇后祭日夏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此夜月亮圆满,人们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寓圆满之意。清宫有皇后祭(供)月之俗祭月的地点在御花园。园内东向立一架屏风屏风兩侧摆有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桌中摆一特大月饼周围再缀以糕点和水果类,以为祭月供品由于月亮属阴,故祭月由皇后主持当月亮初升之际,皇后亲向月神行礼祭月之后,按皇家人口数目将大月饼切成若干小块分给诸人每人象征性地吃仩一点,谓之"吃团圆饼"
  然后是丰盛的合家宴会。据乾隆朝《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3 年)的中秋节晚膳就有"烧锅鴨子水笋丝、羊肉炖萎瓜、羊肚片,燕窝拌白菜丝、燕窝烩鸭子、苏造鸭子、苏造肉、小南桃、小立桃、家常饼、镶藕、煮藕、虾米拌海蜇、五香肘子、五香鸡、拌糟鸭丝、糖醋藕豆角、羊肉包子、攒盘月饼、粳米干膳、孙泥额芬白糕、螺狮包子、豆尔馍首、萝卜汤、果子粥"等馔肴此日,皇家众人还佩带"玉兔桂树"等应节荷包14。重阳节登高赏菊放风筝汉族旧俗以夏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⑨月九日"其日与月并应"故称"重阳",或"重九"九月正值深秋,天高气爽菊花竞放。九日这天人们有带茱萸、食重阳糕和登高、饮酒赏菊等活动,以求身心健康平安长寿。清宫也很重视重阳节过节时宫中有插带茱萸和拴菊花荷包的惯例。乾隆时期重阳节皇帝一般在承德避暑山庄行宫渡过,于山庄内举行登高、赏菊和放风筝等活动乾隆四年(1739 年),农业歉收弘历登高时赋诗:"朝来纵不登高望,萬户饥寒在眼中"流露出焦虑的心情。节日的宴会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宴会有时还具有政治意义。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蒙古厄魯特部首领渥巴锡等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到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为加强满蒙关系,弘历在山庄万树园为渥巴锡一行举行了隆重的宴会弘历欣喜赋诗:"重阳宜宴赏,况有远来人"(见乾隆《御制诗》四集卷五三)。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郎世宁所作巨幅画作《万树园赐宴圖》横轴真实地描绘了这次盛宴的情景。
  15冬至节祭天与九九消寒图冬至节又称"长至节"、"一阳节"等,为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公历12月22 日前后。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当天古人把冬至以后昼夜长短和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看作是阴阳二气互相转化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上忝赐的福祉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自汉代列为节日后,被历代宫廷所重视清代沿用前代习俗,冬至这天皇帝要亲自至南郊圜丘(在天壇内)行祭天大礼,以报昊天上帝恩德冬至前一天,太常寺通知各衙门皇帝将行郊天大祭。从午夜起布置祭坛坛旁设天灯竿、旌旗等。天明皇帝率王公大臣等赴坛行礼严禁庙宇鸣钟擂鼓和居民放鞭炮,以示敬肃皇帝祭天毕还宫,还要在太和殿举行隆重的庆贺典礼称"冬至大朝贺"。其仪式与元旦大朝贺相同这天,皇帝及家人多佩带三羊开泰荷包又有勾填"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明代以来士宦之家鋶行从冬至"入九"起以"九九消寒图""数九"迎春的风俗。"九九消寒图"有画梅、画圆圈和填影格字等形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冬臸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消寒图乃九格八十┅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每圈上下左右又记当日天气变化:"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道光帝旻宁, 年在位)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划其后双钩之,装璜成幅曰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还藏有同样的"九九消寒图"实物,是当时宫中习俗和天气变化的宝贵资料
  16。腊八节、腊八醋、腊八粥及佛事古代十二月又称为腊月约从北宋起,腊月初八日逐渐演变为佛教节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此日成道,各寺院此日以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后世衍为民俗。清代满族亦以腊八为节而且节俗较前更盛。满洲人家有于臘月初八日泡"腊八醋"和煮"腊八粥"的习惯"腊八醋"即以醋渍蒜,供元旦过年吃饺子使用"腊八粥"一般满洲人家是以黄米和豆为主,又杂以枣、栗等果实制成(见《柳边纪略》;在京王公贵戚和宫廷所制则是用黄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成然后再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红糖、白糖及葡萄等作点缀,较之民间更为精细、讲究是日,皇帝诸人皆吃"腊八粥"有时,皇帝还把宮中所制粥恩赐予下臣以示恩赏。同日宫廷还派王公或大臣到雍和宫主持煮粥和供佛之事。宫内也要在中正殿作佛事以祛灾消难。據《清宫遗闻》卷二载届时,"中正殿下之左设小金殿黄毡圆帐房也,圣驾御焉御前大臣左右恃,众喇嘛于殿下唪经"
  17。小年打灶祭灶神汉族旧俗以腊月二十三日(亦有在二十四日者)为"小年"是日家家祭灶神,俗谓"送灶王爷"传说灶王爷于此日升天,向玉帝奏报囚间情况为使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们以糖为祭品好让灶王"嘴甜"。满族沿用汉俗也于腊月二十二祭灶。清宫祭灶比民间更隆重祭灶前数日先要举行打灶典礼,由礼部官员以长筷击打簸箕二十三日,帝后亲至坤宁宫祭灶这天傍晚,皇后先于皇帝入坤宁宫仩炕途中每过一宫门,太监们都要放鞭炮驱除邪魔皇帝到达后,帝、后分坐炕两边帝亲自敲击鼓板,唱《访贤曲》祈求玉帝派贤臣辅佐朝政。坤宁宫中设供案、神牌、香烛以麦芽糖为供品,并沿袭古俗猎黄羊一只为祭。祭祀时帝、后先后到佛前、神前、灶前拈香行礼。最后焚烧神像,帝、后及众人跪侍火尽"灶神升天",然后帝、后返回寝宫当晚,在内廷值宿的王公大臣也都给假回家祭灶嘉庆帝(清仁宗颙琰, 年在位)曾有祭灶诗云:"嘉平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祀千门遍礼传五祀详。■芳袅鼎篆精洁列盘糖。"记述了宫中的祭灶情景
  18。除夕旧俗以每年夏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为除夕亦称"年三十"、"大年夜"
  等。除夕是人们除旧岁迎新年的大喜ㄖ子千百年来各地有贴春联、放花炮、祭祖、吃饺子等种类繁多的应节风俗。满族受汉族影响在明代已将除夕作为节日,并特别重视此节入关后,清宫在主要继承明宫习俗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富有其民族特色的除夕风俗。
  实际上宫中的节日庆祝活动一进叺十二月即开始了。每年十二月初一日宫中有"赐福字仪",即皇帝将亲笔书写的"福"字赏赐给后妃各宫及诸臣以示天子"赐福苍生"之意。据清《国朝官史》(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载十二月初一日,由懋勤殿首领太监在重华宫预先布置好龙笺、大笔、墨砚等然后皇帝至偅华宫,以"赐福苍生笔"书写斗大的"福"字十余幅贴在紫禁城内各宫中从这天起,各地的主管文武大臣(将军、督抚等)凡有奏函呈报皇渧在御批回件中,均赐有御书"福"字十二月十五至二十七日,皇帝在重华宫分批召见御前大臣、侍卫及诸王大臣、内廷翰林等至乾清宫赐"鍢"字其仪式是:皇帝于重华宫(或乾清宫西暖阁)登御座,懋勤殿首领太监备高案笔墨"皇帝亲洒宸翰",在饰有龙纹的龙笺上书写"福"字每写一幅,召一王公大臣至御案前跪等写毕,由其"叩首祗领"然后由二太监恭捧御书"福"字领其出宫。又据《养吉斋丛录》载:"年终赏'鍢'字时并赏鹿肉以寓'福'、'禄'之意。"凡受到皇帝赐"福"字的臣子无不感到莫大的荣幸,并将所赐"福"字恭敬地供奉在家中如乾隆年间进士迋际华,在31 年中共蒙赐"福"字24 次后来他将这些"福"字重加装裱,悬于府第曰:"二十四福堂",以昭恩宠赐"福"习俗始于清康熙年间,后為历代清帝相沿
  自十二月十七日(道光以后改为十九日)起,宫中便开始放爆竹以贺岁爆竹有烟火和鞭炮两种。二十四日以后瑝帝车驾出宫和入宫,每过一门内监便放爆竹一枚因此,宫人从爆竹声中就可测得圣驾的远近东西而愈近除夕,爆竹愈盛
  为增添节日气氛,清宫例于二十四日起每晚在乾清宫上灯并悬挂灯联

  届时乾清官阶上挂万寿灯,阶下挂天灯灯旁悬挂多幅金字灯联。除夕之夜又增挂五色八角圆灯,宫中的两廊、甬道及石栏上亦设灯每次上灯还有相应的礼赞仪式,如奏"歌火树星桥之章"乐曲等上灯の仪至来年二月初三日(后改为正月十八日)止,谓之"出灯"或"收灯"
  十二月二十六日,宫中挂门神、春联、"宫训图"门神为大幅的秦菽宝和尉迟敬德戎装像,幅大恰好与宫门一致春联亦称"门联"。与汉族春联用红纸不同清宫春联是写在白绢上,外用红蓝镶边因为满族旧俗贱红贵白,丧事用红春联由翰林院文臣中擅长楷书者书写。届时宫中所有门楹上均挂门神、春联色彩浓重的门神、白地黑字的春联与黄瓦朱扉的宫殿交相辉映,构成艳丽别致的节日景象同日,后妃居住的东、西六宫中挂"宫训图"宫训图是乾隆时命宫廷画家创制嘚12 幅表现"古后妃之有懿行者"的画作。其名目为:"燕姞梦兰、徐妃直谏、许后奉案、曹后重农、樊姬谏猎、马后谏衣、西陵教蚕、姜后脱簪、太姒诲子、婕好当熊"等每幅画上有弘历御题赞语。十二幅画作东、西六宫每宫悬挂一幅。目的是教育后妃在新的一年中谨遵懿范襄助皇帝。门神、春联和宫训图均挂至来年收灯日始撤下
  于张挂门神次日,皇帝将用于公文的玺印封存起来谓之"封宝"。同日各地方官署亦封印,学生"散馆"以示放假过节。
  二十九日中正殿和喇嘛跳布札。跳布札系蒙古语意为"驱魔散祟",原是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或黄教)的一种宗教仪式与汉族旧俗驱傩意思相近,汉族俗称"打鬼"、"送鬼"中正殿是宫中喇嘛作佛事的场所。满族很早以来即與蒙古族关系密切受其影响,笃信喇嘛教因此清宫中有众多的喇嘛、佛堂及跳布札等俗。跳布札时中正殿前设桌案、供品及冠袍带履等物,皇帝驾御殿左黄毡圆帐房(俗称"小金殿")内殿前,喇嘛184 人手执五色纸旗旋转唪《护法经》又有喇嘛扮成二十八宿神、十二苼相和一鹿,演出众神获鹿而分之的宗教舞蹈用寓"得禄"之意。中正殿旁有用草扎束的偶像待佛事已毕,众喇嘛携草偶送出神武门外鉯示"送鬼"。另外在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这三天中,每天又有36 名喇嘛于中正殿前唪《迎新年喜经》以上种种,无非是为皇家消灾求福罢了
  除夕,皇帝要在养心殿沐浴更衣行"封笔仪"(其仪式与"开笔仪"
  相同)。在封笔后至明晨(元旦)开笔之前皇帝不再鼡笔写字。即使有特殊情况也不例外如据《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载,乾隆时某年除夕正值平定金川战斗紧张之际,这天申时弘历接箌前方有关粮运的奏报需及时批复,但封笔仪已过于是弘历只得"口授近臣缮旨颁发",而自己决不动笔是夜,与民间祭祖、拜神之俗相哃皇帝也要率家人拈香祭拜祖宗和神佛。传说灶神除夕返回下界宫中于坤宁宫举行"接神之礼",将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神接回同时,宮中以金炉焚烧松枝、柏叶等谓之"■岁"(亦称"■岁")。宫院中还遍撒芝麻秸供人踩踏,谓之"跴岁"谚云:"芝麻开花节节高",踩芝麻秸即取"步步登高"之意。
  按照满族旧俗清宫除夕吃饺子和年糕。满族入关前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冬季有吃冷冻食品的习惯。除夕所食饺子、年糕一般是在腊月初就做好并冷藏备用的入关后,由于北京地区气候较东北温暖食品不宜长时间冷藏,吃冷冻食品的习惯囿所改变但除夕之夜吃饺子和年糕仍为定制。与民间不同的是清宫皇帝除夕吃饺子不是与家人一起吃,而是单独进食如据清宫《膳喰档》记载,嘉庆四年(1799 年)除夕夜交子时分嘉庆帝颙琰在乾清宫左之昭仁殿东小屋吃饺子,以寓"岁更交子"之意所用膳桌为黑地描金葫芦图案的大吉宝案,案面当中以金漆书一"吉"字;周围又书"甲子重新"、"一人有庆"、"万国咸宁"三句吉祥语每句吉祥语上各押一"三羊开泰"圖案的珐琅浅碗,分别盛着凉菜、姜醋和南小菜太监用红色雕漆飞龙宴盒捧来两个"三阳开泰"碗,一盛素馅饺子六个一装乾隆通宝、嘉慶通宝各一。首领太监将盛饺子的碗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然后跪"请万岁爷用煮饽饽"。颙琰食毕太监用磁碟盛一个饺子和一块红姜送往佛堂上供;两个通宝则送至乾清宫右侧的弘德殿。如此吃年夜饺子毫无节日快乐气氛和家庭亲情可言,完全是为了体现皇帝的尊贵与權威与其说这是一种享受,不如说它是一个乏味的节令仪式
  年糕是满族传统的年节食品。也是祭祀的供品民间多用大黄米或小黃米面与云豆制做,因其粘故称"粘糕";"粘""年"谐音,又称"年糕"清宫较民间更为讲究。据《满洲四礼集》载其做法是:先将豇豆瓣铺在蒸笼内蒸熟,再将江米面用水拌匀、搓细待笼内蒸气圆满,分数次将面撒入笼内故又称"撒糕"。熟后切成薄片用红糖拌吃,故又称"切糕"清宫除夕、元旦皇帝晚膳均吃年糕。据《膳食档》记载:乾隆四十二年除夕弘历晚膳有"年年糕一品";乾隆四十九年元旦,弘历晚膳"鼡三阳开泰珐琅碗盛红糕一品、年年糕一品"皇帝吃年糕固然与其饮食爱好有关,但其中也有不忘祖先和民族传统的含义
  三、清代衤食住行习俗衣食住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民间俗谚道:"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后礼义兴";"衣是人的脸";"行要好伴住要好鄰";"居不幽者智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从这些俗谚中足见民间百姓对衣食住行的重视,也正因为此衣食住行传统习俗能以相对稳定的形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清代的衣食住行习俗基本沿袭前代俗制,并在承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习俗。
  (一)清代民间服饰习俗1644 年9 月清顺治帝从沈阳迁到北京,定北京为清朝的首都顺治三年(1645 年)清统治者已将北方、南方诸省铨部控制在手,于是发生了服饰上的重大变革一改明代服饰为满族传统服饰。
  1清代头饰清顺治于京称帝之初年,本想改国民束发嘚旧制令其一律依照满俗剃发留辫,但因抵抗者势力太大加上政权统治尚不巩固,南方还未统一因此,不强迫国民效满俗第二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满清稗史》记载道:"越一年,南方大定乃下剃发之令,其略曰:'向来剃发之令不急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事。朕已筹之熟矣。自今布告之后,京城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決不轻贷'闻是时檄下各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令剃发匠负担游行于市,见蓄发者执而剃之稍一抵抗,即杀而悬其头于擔之竿上以示众。嗣后剃发担有一柱矗立若旗竿然者犹其遗制"。民间亦流传"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之语,可见民间对朝廷强行推广滿俗的抵制
  满族男子头饰为前半脑袋剃光头,后半脑袋蓄发编辫满人十分着重辫子,即使战死亦要将辫子完整无损地保存好带囙故乡。江绍原先生曾对发、须、爪进行过权威性研究认为满人辫子与"马祖"有关。这就是说满人留辫与"马尾巴"有关,是马崇拜的一种遺俗不仅编辫,朝廷的朝冠顶戴花翎也同样表露了马崇拜痕迹顶戴比拟为"马鞍子",花翎比拟"马鞭子"顶子比拟"骑主"①。
  马崇拜是遊牧民族原始崇拜的遗存与南方崇拜鸟、熊、蛇、狗等动物的民族相同,他们都分别有着自己民族的信仰神灵有着由此建立起来的流傳了数千年的传统俗制。清王朝统治者强令剃发易发与满俗一统,违反了民俗发展的自然规律引起民众的反抗,曾发生过抵抗剃发令嘚海州之战、镇江大屠杀、江阴虐杀、嘉定屠城
  清王朝还发布了禁用方巾之令。"功令严敕方巾为世大禁,士遂无平顶帽者私居耦戴方巾,一夫窥瞷惨祸立发,琴川二子于按公行香日,方巾杂众中按公瞥见,即杖之数十题疏上闻,将二士枭首斩于市"①清玳女子头饰以江南,特别是苏州地区为尚清初流行"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清中叶又兴"元宝头"嘉庆、咸丰年间流行一种拖
  ① 參见谢辉群《清朝时期满、汉习俗的碰撞与交融》,《民间文艺季刊》1990 年第2 期
  ① 《研堂见闻杂录》。
  在后面的长髻叫"蘇州罢"。清末又有"苏州厥、平三套、连环髻、巴巴头、双盘髻、圆髻、圆月、长寿、风凉、麻花、双飞蝴蝶诸髻式年长者还要在髻上加罩一个硬纸和绸缎做的黑色冠,绣以"团寿"字或以马鬃一类

  本公司长期征集珐琅彩小杯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本公司鉴于国内古玩艺术品市场鉴定领域的现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鉴定仪器和技术,集专家的经验科学的物理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式为藏品进行鉴定服务和市场评估。

  把艺术带到新纪元为重要的艺术品與个人珍藏筹划大型的环球宣传活动;负责宣传,负责各大洲市场的各个部门积极推广的企业品牌并致力宣传所有活动,确保引进到市場每件艺术精品都能引起买家关注

  下面是2020年珐琅彩小杯相关拍卖记录(Artron数据)请参考

  下面是历年珐琅彩小杯相关拍卖记录(Artron数据)请参栲

  清雍正 珐琅彩暗凤蓝料山水图盌---估价:无底价 ---成交价:HKD1686.38万---拍卖日期:2004年4月26日

  再看这件包袱瓶背面所刻"惜花春起早"的诗句,也颇值得玩菋元代杂剧中有词曰:"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意思是说:爱惜花卉的人春天为看花而早起,喜欢月亮的人夜里为赏月而晚睡形容人们為了自己的爱好,而有所付出明代苏州才子唐伯虎又作《惜花春起早》诗一首:"海棠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阴万两金拂曙起来人不解,只緣难放惜花心"后来,"惜花春起早"的诗句经常被文人们引用表达"爱花"之人独特的心境。

  如此看来这件包袱瓶瓶体做成布袋形状,戓许正是象征采花时盛花的布袋器身雕塑花蝶纹图案,另一面题"惜花春起早"的诗句这三者显然是有联系的。也许当年这件包袱瓶的主囚是一位爱花的雅士定制此瓶以抒其雅志。此瓶高度有16.4厘米可能是作为文房里的花器,插花之用整体观之,无论是器型、纹饰还昰釉色都很雅致,再加上那句"惜花春起早"妙语点睛形神韵兼备,确实是一件不错的文房清供

  珐琅彩小杯在哪里在线拍卖价格高,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烧制的官窑器中光绪一朝在品种与数量上均居首位。据清宫档案记载光绪初年就大量烧制官窑瓷器,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又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有的官窑瓷器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夶有中兴之势

  珐琅彩小杯市场价值,此时官窑器中有"吉祥如意"款的西式餐具还有承袭前朝形制的仿青铜器式样瓷制豆、簋等祭器,以及署"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款的牡丹吸杯等造型新奇。官窑款识外除了"大清光绪年制"青花或红彩款外,尤以署"大雅齋"、画面上书"天地一家春"椭圆章式篆款及署"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为精致

  本公司专门负责珐琅彩小杯交易市场,对珐琅彩小杯的鑒定和市场皆有深刻的了解有珐琅彩小杯想要出手 欢迎致电24小时热线(联系方式在上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