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期吗?那有为什么会被灭

明朝是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为何大明竟然没有收复故土西域?其中有什么原因?明朝是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为何大明竟然没有收复故土西域?其中有什么原因?满天星光不及你百家号欢迎大家进行阅读,每天会更新精彩的文章哟!你要从现在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不要抱怨生活给了你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不要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最辉煌的王朝之一。明朝初年,大明帝国统一华夏,威震海内外,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大明朝声威赫赫,五征大漠,打的蒙元抱头鼠窜;南下西洋,万国来朝;平朝鲜、灭越南,把周边所有不服的都打服了,是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但如此一个盛世,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大明竟然没有收复故土西域。明朝只是在西域设置了一个松散的“关西七卫”,而且不久就废掉了,势力退回了嘉峪关,从此再也没有插足西域。那么明朝那么强大,为何没有像汉唐一样把西域纳入版图?第一,西域经济价值减弱。明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从关中和中原转移到了江南,加上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西北的经济地位非常尴尬,连鸡肋都算不上。汉唐经营西北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丝绸之路,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基本废弃,大明朝根本没有必要耗费国力去打通西北的商道,也没有必要耗费巨大的国力和精力经营西域。西域地瘠民贫,不仅收不到多少税,每年还得倒贴钱,对于实用主义的明朝来说,西域就是个累赘,因此明朝对西域并没有什么兴趣。事实上,清朝不是因为准噶尔的威胁也不一定会占领新疆,清朝占领新疆后每年要倒贴进去几百万两银子,搞得国库不堪重负,所以李鸿章一度主张要放弃新疆。第二,西域战略价值下降。明朝时期大明朝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和河套,既控制了西北的战略屏障又掌握着西北的产马地。对于保守的农耕王朝大明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大明占据了东亚最富庶的中原和江南,对不长庄稼的西北没有什么兴趣,这也算是农耕民族的时代局限性。第三,西北的形势错综复杂。明朝时期,大明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上的北元,西域大部分地区属于蒙古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诸王的领地。由于明朝一直无法彻底解决北元,所以不愿过多树敌。盘踞在中亚和西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后,一度要攻打明朝,幸亏帖木儿死于东征的路上,否则真的胜负难料。一个北元都收拾不了,大明没有精力再出兵西北。大明没有征服西域,其实还是国力不够。第四,大明在西域没有根基。由于新疆从宋朝时期就与中原隔绝,加上西域伊斯兰化严重,当地几乎没有汉人基础,加上西域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明朝很难有效的控制西域。且不说能不能守得住,就是高昂的占领费明朝也受不了。清朝新疆的几次叛乱掏空了大清的国库,以致于阿古柏在新疆盘踞了十几年不能驱逐。第五, 没有必要征西域。西域周边强国林立,巴布尔、莫卧尔帝、瓦剌等势力环伺,全都虎视眈眈,大明王朝乐于让西域充当和强邻之间的缓冲地。况且当时的西域已经主动臣服,西域的亦力把里又是朱元璋定的十五不征之国,所以大明更倾向于让他们作大明的藩属。江南水乡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恬静。石拱桥倾斜在清澈的水面,或优雅别致或玲珑飘逸,已磨损的雕栏印着岁月的痕迹,与古镇风韵融为一体。坐在乌篷船上,任清凉的河水从指间流淌,清凉入心。盈盈清水,悠悠木船。宅屋临水而建,水水相连。漫步在古镇之上,远离都市的尘嚣与浮躁,任阳光在肌肤上静然流淌,任诗意在心间轻舞飞扬。轻烟淡水的江南,细雨霏霏的堤岸,春日草长莺飞,桃红轻染,虫燕呢喃,春透帘栊。夏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采莲荷田,淡笑浅吟,娇花照水。秋日丝雨梧桐,清秋飞雁,淡菊飘香,悠然东篱下。冬日雪依翡翠,千树珍珠。伊人似雪,翩然娇纯。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满天星光不及你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一定要多多关注小编哦!会及时发文的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那么强大的明朝为什么灭亡?_百度知道
那么强大的明朝为什么灭亡?
明朝拥有当时最强的军队 不可能因为一个李自成攻破北京就没了吧...就算北京没了 还有中原 南方 为什么明朝没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1、明朝灭亡的原因首先,皇权空前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发挥了很坏的影响。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简单地以为只要大权绝对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会永固。殊不知不受牵制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明朝是远逊与汉唐的。其次,宦官专权与厂特制度的结合,并祸乱民间。由于太监干政是违背常理的,在道义上得不到任何支持,所以纷争必然会在统治内部蔓延起来,最后烧到了民间。王振时代,斗争还停留在相关人物上;到了汪直时期,就把打击面扩大到了整个官僚系统,甚至连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祸。最后,政治上的黑暗带来了风气上的败坏。由于明朝权力在各个领域的绝对化,导致了私欲的膨胀。2、简介明朝(年[1]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3、评价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 被誉为“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
清朝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采纳率:72%
来自团队:
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史学界一般归结为社会因素: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等等。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最近大胆提出,生态环境的异常变化,乃是造成明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有统治阶级的灭亡都是从内部开始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腐败。
楼上所说,如果答在考卷上肯定是高分,但是这样说感觉有点套公式的意思。其实,“明朝那些事儿”的精华并不在这些条条框框上,作者石悦是这样总结的:王朝和面包馒头一样是有保质期的,高雅点的称呼叫气数,元朝不到百年,大明公司能开二百六十七年已经很够意思了!大明气数已尽,亡在旦夕,天命难违!
因为那句话 气数已尽在那个莫时候 明朝的各种国力都在衰弱 内部闹灾荒
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朝廷朋党之争严重 皇帝又是昏庸不干人事 加上奸臣篡权 弄得人话不下去 就造反 再加上辽东的努尔哈赤的进一步进攻 导致了明朝在内忧外患 好不容易遇上了勤政的崇祯皇帝 可是他已经无力回天 只能看着各种积弱的爆发显现 无法应对来自各方的打击再加上从嘉靖年间 万历年间积累的各种弊病 里外夹击 直接导致了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朝的灭亡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明朝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上)
我的图书馆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上)
摘要:明清之交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三国演义”,先是明朝灭亡,之后李自成的大顺覆灭,最终由清朝一统中国。其中说法很多,但有不少谎言,本人特别要揭露被人忽略的一个现象:儒林人士应该为明朝灭亡应该负有的重大责任。为了说明问题,文末附有北宋和南宋灭亡的文章。归纳起来,宋明两朝的灭亡都有标榜“舍身取义”的儒林人士的责任,儒教鼓吹“战”就是英雄,但他们却是让别人去战,让别人去死,而自己却“明哲保身”,儒教有时是误国害民的毒药。儒教非但不承认自己的罪过,反而篡改历史,制造“奸臣”和“英雄”,继续歌颂儒教的伟大光荣正确,被诬蔑的有崇祯,宋高宗,秦桧,张邦昌等等;伪造的神话是岳飞,袁崇焕,史可法。
明思宗朱由检(日—日),崇祯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十八岁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大势已去,遂与一名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又杀客氏,崔呈秀自尽,其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为剿流寇,崇祯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农民军的负责人。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亏一篑。“闯王”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一。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明朝灭亡因为天灾瘟疫和崇祯多疑,和士大夫无关
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
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但在处理袁崇焕一事,却又表现得相当愚蠢。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企图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明史》评价思宗:“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历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二。崇祯死前斥责士大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正月,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
“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在大臣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说:“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
李自成:“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话也同意崇祯的观点:“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崇祯皇帝死时,只有一个太监陪同,“群臣何无一人相从”,李自成的大顺进京后如何呢?
三。明朝的儒教仕大夫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一群
大顺军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占领了包括京师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除了在宁武和保定两地稍遇抵抗以外(在保定城里“代帝亲征”的大学士李建泰也是主张投降的),到处是一派望风归附的景象。
大顺军占领北京时,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国子监生陈方策塘报中说:“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
史可法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说:“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北京的明朝官员争先恐后地前往大顺政权吏政府报名请求录用,如少詹事项煜“大言于众曰: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
给事中时敏声称:“天下将一统矣!”他赶往报名时吏政府大门已关闭,一时情急,敲门大呼:“吾兵科时敏也!”才得以放入。
考功司郎中刘廷谏朝见时,丞相牛金星说:“公老矣,须白了。”刘连忙分辩道:“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勉强被录用。
首席大学士魏藻德被关押在一间小房里,还从窗户中对人说:“如愿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罢了,锁闭作何解?”
1644年七月刘泽清致吴三桂信中写道:“三面环观,曾有谁不降贼?”
次年八月在清摄政王多尔衮面前的一场争论也反映了当年情况。都给事中龚鼎孳等人指责内院大学士冯铨是明朝阉党;冯铨反唇相讥,说龚鼎孳曾投顺“李贼,竟为北城御史”。多尔衮问此事实否?龚说:“实。岂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归顺?魏征亦曾归顺唐太宗。”龚鼎孳急不择言,像项煜一样把李自成比为唐太宗,虽受到多尔衮的斥责,却是大顺军入京后绝大多数明朝廷官员的真实写照
文人如此,军官也好不了多少:
明朝辽东军队和官员奉命撤入关内勤王,由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带领于三月十三日全部进关,驻扎于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当他们得知大顺军已经占领北京,明朝廷覆亡时,就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道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归附大顺政权;黎玉田被委任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奉李自成之命与明朝投降总兵马科领军西行收取四川。至此,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已全部收编,地方除辽东外均为大顺政权接管。
四。康熙说了公道话
清康熙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有《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雠,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雠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寡众弱强不敌也。”若论讲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因祖之雠,戊午起兵,战必胜,克必取,所向无敌,有往必成。神威圣武,深仁厚泽,犹念中国涂炭,数次议和。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始终不悟,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祖大寿、唐通、吴三桂,前后千余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人心随而思乱。百万雄兵,尽没东海,亿兆穷民,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文武逃散,无一死于难者,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高宗赵构)偏安社稷,犹存一线之脉络,若为雪耻复雠,同死于国难者,尤不知于明末同乎?异乎?文天祥云:“社稷为重,君为轻,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实千载忠君之语,君与社稷并而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死而无悔,不顾社稷,以死雪雠,又不知当时议论如何耶?”
陈新甲(?-1642年),明末崇祯帝的重臣。万历年间举人,任定州、知州知县。崇祯元年(1628年),入刑部员外郎。崇祯七年九月擢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三年官至兵部尚书。有魄力,起用傅宗龙、孙传庭等人。崇祯十五年松锦之战大败,洪承畴降清,言官皆弹劾新甲之失,新甲乞罢不许。崇祯密召他主持议和,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塘报》,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事起泄露,群臣哗然,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将陈新甲下狱,九月二十二日斩于市。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塘报,又称《提塘报》、《驿报》,明朝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宋代的《省探》,可用于向内阁反映战情,另外就是向朝廷传达捷报,并请求增援。明代朱国祯在《涌潼小品》卷12解释:“今军情紧急走报者。”,“国初有刻期百户所,后该称塘报。塘之取义,未解所谓,其说亦不著。阅马塍《艺花记》云,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欤?”例如“东江塘报”即由当年的援辽都司毛文龙撰写,用来提供皮岛军情,后由其子毛钰收集。近代学者戈公振最早注意到塘报的存在,他说:“兵部车驾司,于东华门左近,设两机关:一曰马馆,专司夫马;一曰捷报处,收发来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职16员,驻扎各省会,归按察使司管辖,经管该处直接寄京之文报,名曰‘提塘’。此‘塘报’名称之所由来也”。关于晚明的塘报,可参考《东江疏揭塘报节抄》(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书。
东江塘报的真实性还表现在它不光报捷,也报败,还报误。例如:
“……行至火阴沟,冲遇大队要往江来达贼,遂将王一登围砍许久,……并阵亡守备将士王守羔等官兵200余名。……”(天启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塘报)
“……参将王辅身先士卒,往起突围,奔救官兵,三换战马,身被重伤,与红旗有机李良梅、都司石成玉等,千总李友柏等,把总张可新等,并官兵康守义等2400余员名,俱皆阵亡。又有阵内突出溃散官兵3000余员名,俱各回营。……”(天启六年五月十九日塘报)
“……本月十一日夜将二更,人皆未睡,忽听巡卒叫唤,黄都司房上火起,随即奔救,草房火大,飓风骤至,火毯乱滚,工落处随烧,势难近救。其府前各囤米粮,烧毁一空,当查被烧客店兵房500余间,前山下草房两间,内贮铁盔137顶,铁甲201领,牛皮46张,弓角面164副,箭杆9大捆,翎毛1包,白藤1捆,尽毁无存。……”(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塘报),但是,塘报并非完全准确,陈新甲就是被其害死的。
金国无意灭南宋,更不希望和南宋战争,于是在南宋和金国之间扶持了刘豫的伪齐政权,作为缓冲。后来,金国对刘豫不满,伪齐消失。伪齐政权的版图怎么办呢?金国有个国际和平主义者顽颜昌,主张把伪齐政权的版图送给南宋,以促进和维持国际和平友好,顽颜昌真的这样做了,于是,金宋缔结友好条约,河南等地划归了南宋。顽颜昌的行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出格的,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罕见的。金国当然有反对这种“金”奸卖国行为,此人就是金兀术,他杀了顽颜昌这个“金”奸,向宋朝开战,要把送出的土地夺回来。宋金之战开始。古代,北方军队野战强于南方,南方最好的办法是守城,据城而战。宋高宗当然不希望把吃进去的便宜肥肉吐出去,宋高宗的战略就是防守战,无疑,高宗是正确的。但是,岳飞向来我行我素,先是不听命令援助友军,之后,不顾高宗命令要孤军北伐,结果失败。南宋把河南等地又还给了金国。也就是说,整个战争是国际和平主义者顽颜昌惹起来的,战争的结局南宋并没有吃亏,把便宜土地还给了金国,如此而已。但是,儒教学者们却歪曲历史,把岳飞无限夸大神话,把高宗说成个卖国贼似的,儒教学者们也鲜有人赞美一下国际和平主义者顽颜昌。朱仙镇大捷,大破金兀术,差点就攻陷开封汴梁;经邓广铭考证,根本不存在。在岳飞一生的战绩中,有无朱仙镇一役是多少年来史学界所困扰的一个问题,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对此作了详尽考证,他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王自中所撰《郢州忠烈行祠记》,对岳飞的事功备极推崇,其所叙岳飞的战绩就没有朱仙镇一役”,然而岳珂编写的《鄂王行实编年》却在岳飞的奏提战报所述诸战役之外,添出朱仙镇的这次大捷的故事,这是岳珂为了提高他的先祖的威望而虚构出来的,因此,邓广铭在写《岳飞传》时就没有采用这条材料。什么500破10万,什么12道金牌(实际只有两道),都是编造的。朱仙镇大捷是假的,岳飞北伐的最大战斗就剩下郾城大捷和颍昌大捷,但这里面也有水分,可以证明的战绩:岳飞军杀金军只有500人,而金兵总人数在10万到20万之间,岳飞军自己损失多少却没有提,扣除岳飞军队占领各个空城的兵力,岳飞实际北伐的军力只有几万人,而且,岳飞的粮草被金军截断,又没有友军支援,只是岳飞在后撤的时候,友军刘琦救了岳飞一命。
金国不想消灭宋朝,蒙古也没有要灭宋的意图,但因为南宋狂热的爱国者不顾自己的实力,多次俘虏和杀害蒙古的外交使臣,蒙古震怒,才导致南宋的灭亡。北宋的灭亡也类似,北宋先是违背和辽的和约,与金联合灭辽,后来,北宋再次违背和约,收留辽国的大将,还要和辽联合灭金,金震怒,北宋灭亡。
后金和明朝的关系类似宋朝。本来后金不想入中原的,希望建立和约,但是因为塘报把,陈新甲害死了,再加上一些不知兵而言兵事,唱高调支持战争的大臣反对议和,明朝被李自成消灭。如果明朝和后金议和,明朝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创王李自成,如此,很可能明朝会持续下去。颇有讽刺意味的是,狂热反对议和的大臣们,后来却争相投降清朝,儒教的舍生取义的信条是多么的虚伪,可怜的崇祯只好孤独上吊。
五。袁崇焕被杀不冤枉
三个主要人物:
袁崇焕,年,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1626年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毛文龙,年,年轻时穷困潦倒,学麻衣相术,替人测字看相谋生,后浪迹江湖,来到山海关外边塞,度过二十多年行伍生涯。1605年武科及第。后以朝鲜为根据地与清军对抗,保障了与明朝的水路交通,同时在清朝后方出击,牵制其西进犯明。
清太宗,年,姓爱新觉罗,名皇太极(亦作皇太子、黄台吉),军事家、政治家。满族,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在世时期,减轻农民负担,并迁都渖阳。1636年皇太极控制漠南蒙古后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他还诱使多疑的明思宗凌迟处死袁崇焕,为后来清朝灭明统一天下立下基础。皇太极病逝于1643年,年52岁。葬于渖阳昭陵(今渖阳市北陵公园北)。皇太极有不逊色于其父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有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
崇祯是杀了袁崇焕,但袁崇焕该杀。只是崇祯不该处袁崇焕以磔刑,千刀万剐,这有损皇帝的宽容仁慈形象,而京师百姓争抢着去嚼食他身上割下的肉以发泄愤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百姓并非不知道真相,实在是袁崇焕当真可恨。起初,崇祯重用他,“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帅蓟辽”。但袁崇焕犯下了很多大错。
1.丧失消灭后金的最佳战机:皇太极兵力并不雄厚,根本无法和明朝对抗,在皇太极攻击明朝的附属国朝鲜的时候,袁崇焕可以攻击皇太极的东北老家,或者和朝鲜联合攻击皇太极的侵朝军队。但袁崇焕什么都没做,白白丢失了朝鲜,从此,朝鲜成了皇太极的一个基地。当时的朝鲜刚经历过内乱,无法单独抵挡皇太极的狂攻,向明朝求救。“朝鲜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朝廷下旨,令袁崇焕自西策应,援救朝鲜。而袁崇焕不听命令,没有出兵自西线攻沈阳以救朝鲜。朝廷再次严令袁崇焕出兵,趁满兵精锐东调,“且令以关宁之师直捣虎穴”。袁崇焕再次违反命令,而且给自己不出兵找理由说,“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纵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袁崇焕的满族兵十万守沈阳,完全是瞎扯,满族的全部兵力也不过八万多人,几次和与满族打仗的袁崇焕是清楚这些的,1635年,满军八旗共有牛录270,总计兵力为81000人; 1642年,满军八旗共有牛录319,总计兵力为95700人,之前的军队人数更少。最后,袁崇焕还是出兵了,但只从他的七万兵力中,只出了九千兵,到了三岔河又停滞不前,消极避战。袁崇焕十分天真,在在皇太极攻击朝鲜的时候,他不积极出兵帮忙,而是“遣方金纳贻书于奴酋,令其急撒犯鲜之兵。” 袁崇焕的想法是加强锦宁一线的防御,想趁后金攻击朝鲜的时候抓紧时间修防御工事。实在缺乏远见,最终,朝鲜被征服了,明朝对后金的经济封锁破产了。而且,后金对明朝的进攻也多了选择,就是从海上进攻,不一定非要经过山海关。当年,在日本入侵朝鲜时,明朝举国之力相斗,而在后金进攻朝鲜的时候,因为袁崇焕的失误,导致朝鲜的丢失,以及后金的突然增大。就凭这一条,袁崇焕就该杀。
2.袁崇焕被皇太极的议和之计耍弄:在皇太极的兵力有限,无法多线作战,于是假装和明朝议和,袁崇焕上了当。第一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时,皇太极正暗中准备攻击朝鲜,第二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时,皇太极准备着南下征明。议和对于袁崇焕或皇太极来说都是为赢得时间而采取的计谋。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每年十万两黄金,一百万两白银,一百万匹布作为和好之礼;又以每年东珠十颗,貂皮一千张,人参一千斤换取大明一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银,十万匹缎,三十万匹布的互市条件,皇太极的苛刻条件证明了其毫无诚意可言。
3.同室操戈,擅杀毛文龙:毛文龙遣总下陈忠策反镇江中军陈良策为内应。二十日,“文龙与一宁自率新旧家丁屯民,”“遂薄城下”,与陈良策“内外夹攻”,生擒镇江满将佟养真及其子佟松年,收降兵数千,杀满兵八百,是为镇江大捷。毛文龙据皮岛不停侵扰辽东诸地,并派人潜入满金,策反降满汉官,煸动辽民起事。巡视过东江军务的姜曰广说:“文龙以二百人入镇江,据铁山招降夷,抚归义之民至十余万,不可不谓之豪杰,不可不谓之偏锋。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独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若养成一队精锐之兵,设伏用间,乘敝出奇,文龙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龙之能也。”袁崇焕也说过:“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而两年后袁杀毛之时,袁又说毛开镇八年,未立寸功。兵部尚书王在晋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有预谋的,杀毛后说:“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生无死矣!”袁崇焕策划了一个圈套,为了麻弊毛文龙,他一边凑发十万两军饷,以缓解毛文龙的怨气;一边以面授方略,商议东西夹击的军事计划为名,邀请毛文龙离开皮岛赶赴三岔、旅顺间。据日后袁崇焕自己在《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中声称:“凡此,皆愚之也,(毛)文龙果堕彀中。”对大明忠心耿耿的毛文龙,至死都没有识破督师大人算计他的圈套,还特地赶到宁远去参见袁督师,表示对于顶头上司的礼节。袁崇焕杀毛文龙,先改贡道,再禁海路,后断饷道,以发粮饷为名招毛文龙于双岛而杀之,明末吴国华说:“饷断于海路,谤满于中朝,即非崇焕,毛帅身其余几耶?”明朝政治上党争太残酷了。
袁崇焕不过是个不知兵的文人,狂修碉堡,等敌来攻.又不知敌从何处来攻.什么时候来攻.只好每处都分兵防御.造成敌暗我明的战争状态.供手放弃战场主动权.那有不吃败仗的道理?白白浪费有大明国力.自古文人带兵,都是不敢奋勇向前,寻找有利自己的战机.怕冒流矢之险.不敢运动歼敌.放弃全军的机动能力.退守石墙之后. 说白了,就是少个&胆&字. 要说明末辽东军事人物.首推毛人龙. 东江镇越战越强.力量一天比一天强大. 在战争中发展自己,还不停的削弱敌人. 如果东江不崩溃,如果袁崇焕不乱修碉堡浪费国力.明朝本来可以有修养生息的机会.只要对后金保持这种战略态势,后金国力必然被拖垮. 就算后金不垮,也不至于要抽调全国军力去巩固处处都被动挨打的宁锦防线. 流寇也就不会成事. 等明朝修养十年之后.必然可以灭了后金.
袁崇焕之杀毛文龙,其事甚冤。世儒以崇焕后死可悯,故尔掩饰其过,至谓毛文龙果有谋叛诸状,非深知当日之事者也。文龙守皮岛多年,虽有冒饷、抗据诸状,然其兵马强盛,将士多出其门,本朝佟、张二将尽为彼害,使留之以拒大兵,不无少补。崇焕乃不计其大事,冒昧诛之,自失其助。遂使孔定南诸将阴怀二心,反为本朝所用,此明代亡国之大机。岂可因其后日之死,乃遂掩其过也。或曰毛文龙尝求陈眉公继儒作文,陈邀以重价,毛靳不与,陈深恨之,乃备告董文敏,言毛不法专擅诸状。董信之,崇焕为董门生;任辽抚时尝往谒董,董以陈语告袁,袁故决意为之。然则明代之亡,亡于善书者手也。
说毛人龙跟满族私下谈判,袁崇焕就没干过这种事?说毛人龙闹响,袁崇焕就没闹过? 说毛人龙死后军队反叛,他袁崇焕手下就没反叛? 说毛人龙没收复失地,他袁崇焕收复那些失地? 说毛人龙在困守皮岛,他袁崇焕就在积极进攻? 说毛人龙部队没战斗力,这恐怕是历史已经给出答案的诬陷吧,最少毛人龙还没有诬陷过袁崇焕吧。本来两人是一正一奇.结果正不容奇.也就自然失去了兵法上的;以奇胜; 剩个以正合;在那里苦撑.被人家出奇兵掠京城. 这责任自然要人来背,他袁崇焕都不背,谁该来背? 皇帝来背?凭什么?崇祯出钱出兵,放权放心.你还要崇祯怎么样?
袁崇焕的功绩不过是依城防守。依靠城墙和火炮防御后金的正面进攻,不是袁一个人才做得到,袁死后,后金也没有正面攻进来过。可毛文龙死后,后金就可以远征了,而且皮岛东江镇是在袁手里丢的,就是平时没战事的时候,后金还不是要留下一万人防御毛文龙可能发起的骚扰。战时后金被牵制的部队会只多不少。袁用尚方剑杀了另一个有尚方剑的将军。先斩后奏。兵部敢克扣他?别忘了他还是兵部尚书,有7万军马的关宁军就不可以出击一下么?
袁崇焕凌迟的罪名,《崇祯长编》说: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袁崇焕凌迟的罪名的大致意思是,袁夸口五年平辽,过了一年多反而给清兵直逼京城了,崇祯上任初期心气极高,辛辛苦苦筹措一年多结果得到了最坏的结果,他气得七窍生烟。说明崇祯看不惯袁在辽东的作风。杀了毛文龙后,袁的确无人能制了,这个让崇祯暗自担心。欺隐可能是崇祯认为袁在粮饷上跟他玩花样,东江兵减饷粮反增。私自和后金议和加私杀毛文龙。袁崇焕得警后入关回援,十一月初十到蓟州,上疏说“严备拔哨,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然而还是给清兵直打到北京城下。袁在城下打了一仗后便休养生息,崇祯以为袁是在蹑后纵敌,存心不战,以此要挟。刘策等领兵回防,袁令其还守密云。这个是战略部署,崇祯认为袁存心遣散援兵。 携喇嘛坚请入城。崇祯以为袁要入城逼宫。
反间计:为了丑化崇祯和歌颂儒教代表袁崇焕,儒林特别强调“愚昧”的崇祯中了皇太极“反间计”,似乎袁崇焕被杀完全是皇太极太聪明而崇祯太愚蠢,袁崇焕被杀是冤枉的。请注意上述袁崇焕被杀罪名,里面根本没说袁崇焕是清朝间谍的罪名。事实是,崇祯自己也曾经议和,也给了袁崇焕议和的权力,袁崇焕被杀根本不是因为所谓的反间计。就算袁崇焕是清朝间谍,也不过增加一个被杀的理由而已,袁崇焕证据确凿的罪过已经足够被杀了。
有人说袁崇焕不过是清朝搞出来的一个英雄而已,这种逻辑实在可笑,洪承畴被乾隆评为奸臣,按此逻辑,洪承畴是汉民族英雄么?杨靖宇和李舜臣被日本人称为战神,按此逻辑,他们也就成了卖国贼么。皇汉纳粹的思维逻辑,常常是很搞笑的。
为什么袁崇焕如此的该杀,反而在多数人眼里成了英雄了呢?这个和神化诸葛亮而贬低曹操一样的道理,也和狂捧唐朝而贬低其他朝代类似。因为袁崇焕是个进士出身,知识分子带兵啊,了不起啊,诸葛亮被人三请才出山的大儒,为知识分子争了多少面子啊,唐朝的诗词谁能比呢?于是,在知识分子控制舆论的情况下,毛人龙死有余辜,曹操成了奸贼,隋朝荒淫无道,李世民的爹爹也逃不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李渊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当然,这些历史学家基本在扯谎,详细的见我相关的帖子。
反间计的存在与否,有争议,大致是清朝和朝鲜的史料支持反间计存在,明朝个人写的历史也有支持此说的;一些明朝私人史料却没有记载反间计。反间计是少数高层人物才知道的秘密行为,因此,没有资格接触双方高层的私人修的历史可信度不高。总之,反间计存在与否和袁崇焕被杀无重大关系,袁崇焕的其他罪名已经足够了。不过,还是把反间计相关的几个资料附上:
“反间计”见于《明史》《明通鉴》《明史新编》《袁崇焕评传》《东华录》等。
《明史 卷二百五十九 袁崇焕列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 谓崇焕密有成约 令所获宦官知之 阴纵使去 其人奔告于帝 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 遂缚下诏狱”。
《明通鉴》第二千二百六十四页第二段说& “先是大军获宦官二人 令副将高鸿中等守之太宗文皇帝因授密计 鸿中等于二宦官前故作耳语云 今日撤兵袁巡抚有密约事可立就矣 时杨太监佯卧 窃闻其言 纵之归 以所闻告于上上遂信之不疑 再召见崇焕及大寿于平台 诘崇焕以杀毛文龙之故 责其援兵逗留 缚付诏狱”。
《东华录》“天聪三年”说&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 付与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榜式达海监收至是回兵 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 坐近二太监作耳语云 今日袁巡抚有密约 此事可立就矣 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 悉记其言 庚戌 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执袁崇焕下狱”。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三千四百三十一页“仁祖大王实录三 八年明崇祯三年”有“则骨大辟左右附耳语曰袁公果与我同心而事泄被逮耳”之语。
反间计疑点:
《烈皇小识》《明季北略》《国榷》等明人史料中提到袁崇焕下狱一事时俱无“反间”之说。
《烈皇小识》第二卷说“下督师袁崇焕于狱”。
二太监被捉与袁崇焕下狱的时间之间有矛盾。
比较详细提到二太监被捉又纵还的是《崇祯长编》,该书第一千六百一十一页至一千六百一十二页二十九卷“十二月甲子”条目下有“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的官儿 城中并无兵将亦无粮饷 昨日选了一千匹马去了 还有一二百废马 次日 大清兵挑选百余匹用大清兵将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 闻大清兵与满总兵战 得了马二百匹 生擒士将一员 次日各给书二封 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 内言南朝万历时节屡次着王喇嘛讲和 总置不理 前些年袁崇焕杀了我们些人 我们恼恨得紧 又问毛文龙擒了台土兵我们所以提兵到此今要讲和要以黄河为界”之语,只说命令这两名太监回去送信,并未提到反间计之事,而且信中明说因袁崇焕而来,与“反间计”更是背道而驰。
《崇祯长编》第一千五百九十四页所说,袁崇焕下狱于同月辛亥朔(“督师袁崇焕总兵满桂黑云龙等锦衣卫堂官召对 逮督师尚书袁崇焕于狱令总兵满桂总理关宁兵马”),此时间上和《国榷》《明史》《明季北略》等史料皆吻合。如果按此书所说,则袁崇焕下狱在先,太监被执纵还在后,“反间计”之说自动证伪。
《东华录》说十一月庚戍纵还此二太监,与“反间计”一说是对上了,与《长编》在太监纵还的时间上则又存在分歧漏洞。
《明史 卷二百五十九 袁崇焕列传》说“法司坐崇焕谋叛罪 龙锡亦论死”。
《崇祯实录 怀宗端皇帝崇祯三年》说“癸亥 殺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 處以殊死 上御煖閣 輔臣成基命等入對 久之 出御平臺文武諸臣俱入 諭曰袁崇煥付託不效 專事欺隱 市粟挚畈粦?散遣援兵 潛移喇嘛僧入城”,并无“谋叛”字样。
《明通鉴》第二千二百七十六页第三段有“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为崇焕罪”字样,也并未提到“叛国”“通敌”。
《国榷》第五千五百四十四页所列之罪名与《崇祯实录》中相关章节完全一致,同样未提到“叛国”“通敌”。
《崇祯长编》第二千二百六十页“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目下有“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事欺隐 以市米则资盗 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援军四集尽行遣散 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字样,亦无“谋叛”“通敌”之语。
《明季北略 崇祯二年 逮袁崇焕》条目下说“大清師聞報撤兵 李總戎部將擒一頭目訊之 具述崇煥通敵根底 入奏 上命法司追崇煥書明年四月詔磔西市”,把袁崇焕处死的基本时间都弄错,又及《北略》一书记载的多为明末市井传闻,此处说袁崇焕“通敌”并非当日明朝官方正式说法,只是民间流传之言。
《朝鲜李朝实录》第三千四百五十九页有“治经略以通奴罪”。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时期的中国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