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跌落历史最低,到底是宝刀shishi已老,还是另有原因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3人关注)养虾人工洞穴怎么作_百度知道
养虾人工洞穴怎么作
养虾人工洞穴怎么作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用手掏:一般虾子进洞后都是头朝外面。所以要小心被它的钳子夹到。所以,记得要轻轻的,争取抓到它的两只钳子,然后将之拉出来,抓住一个的话,钳子容易断,如果洞足够大的话,就无所谓了啊。如果有些虾子是头朝内的话,那二话不说,抓到虾屁股,将之拖出来就好了。掏龙虾是很难免被夹到的。
用铁锨挖:这个方法,还有利于对于那些龙虾洞较深的龙虾。而且还不容易伤到手!就是将龙虾洞口挖大,然后用手将它拿出来就可以了,有的也是要掏的! 呵呵~~~
没有别的方法了 !
采纳率:8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图片】【古典瑞尔】史上最珍贵,最值得听的一百张古典音乐唱片介绍【oricon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85,029贴子:
【古典瑞尔】史上最珍贵,最值得听的一百张古典音乐唱片介绍收藏
英国《留声机》(GRAMOPHONE)杂志是一份推介世界经典的音乐与音响知识的资讯媒体,历史悠久。每月出一本,随书有一张CD。
《留声机》隶属于英国最大的媒体集团Haymarket,是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的古典音乐刊物之一。创刊于1923年,正值世界唱片工业蓬勃发展的开端。自创刊至今的80余年中,《留声机》见证并推动了世界唱片工业发展的整个进程,被公认为全球古典音乐及录音工业的顶尖媒体。此外,每年一度的“留声机大奖”是全世界古典乐坛的盛事,成为与“奥斯卡”、“格莱美”比肩而立的行业重要评奖。
《留声机》拥有多个经典栏目:Collection(收藏),深度介绍历史上著名作曲家经典作品之鉴赏及收藏;Classics(经典),每个月,《留声机》都要拿出一张录音史上的经典唱片,由该刊主编与欧美著名乐评人共同评鉴;The Event(事件),回顾影响古典音乐历史的首演或音乐大事记;Reputations(显赫),解读音乐大师显赫的音乐人生。
《留声机》以全球著名唱片品牌的最新发行、录音史上最经典录音、国际古典乐坛新闻、最伟大的音乐家及音乐历史事件等作为着眼点,对国际古典乐坛进行全方位报道。其中分量最重的Review(品鉴)堪称业界权威,每期包括有超过上百款唱片、DVD、音响器材和书评,均由欧美资深乐评家执笔。
《人民音乐·留声机》是国内著名古典音乐品牌“普罗艺术”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合作,对其核心期刊《人民音乐》的全新打造。
《留声机》杂志不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唱片评鉴杂志,同时也是同类杂志中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一本。创办人Mackenzie建立的主笔评论群相当专业,许多艺术家也应邀参与评论工作,不少著名艺术家都在《留声机》上发表过文章。上世纪六十年代,《留声机》杂志的特邀主笔大约有四十位,到了二十一世纪,《留声机》杂志的特邀主笔多达百位以上————包括老中青三代的作曲家,器乐家,声乐家,唱片制作人,录音师,音乐学者,资深乐迷等等各类型人士,他们中肯深入的评论深受读者的信赖和尊重。直到今天,《留声机》杂志仍然是英国乃至全世界最具权威的音乐杂志。
《留声机》杂志每一期都有推荐录音榜单;每年九月都会发布“留声机年度大奖”;在《留声机》杂志所有的大型活动中,于1998年推出的这一“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百款录音”(Gramophone 100)无疑是最为重量级的。这一榜单是由《留声机》现任总编James Jolly评选出来的,固然是一家之词,但James Jolly并非完全出自个人好恶来评选,而是参考了七十五年来由包括Edward Greenfield、David Fanning、Ivan March、Alan Blyth、Jonathan Swain、Alan Sanders、Richard Osborne、Deryck Cooke、Trevor Harvey、Robert Layton在内的众多著名评论家的各种评论资料,再整合各种如商业因素,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影响深远程度等等综合因素后定出的,因此,这份榜单的价值相当高。作为古典的入门者和爱乐者都可以按图索骥,获益匪浅的。
巴赫 Bach -《戈登堡变奏曲》(The Goldberg Variations)Glenn Gould/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55-81 'A State of Wonder' [Sony SM3K 87703] Glenn Gould 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发了古尔德重录《哥德堡变奏曲》的念头。1955年他所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一直畅销不衰。在很多人眼里这张唱片几乎成为古尔德就的一个标志。重录《哥德堡变奏曲》对于古尔德,确实是一个非同可的挑战。他1955年的录音不仅为很多人所熟悉,而且被公认为是他巴赫演释独特风格的一座丰碑。如果在他49岁时,他拿不出能够超越自己23岁时的演释结果,那么就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在第一次录制这部作品26年后,古尔德再次回到位于纽约东30街的录音室,谱架上再次摆上了《哥德堡变奏曲》。重录《戈尔德堡变奏曲》先后用了七段时间,分别是在1981年的4月22日至25日和5月15日、19日、29日,每次基本都是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凌晨。1982年,这张唱片与广大听众见面。  “早先的演释富于朝气,以力量和自由为本。”评论家们这样写道,“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早先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 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深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以及声部进行令人震惊的高度清晰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哥德堡变奏曲》染上了一层超然物外和深刻宁静的气质。”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星期后,古尔德便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几乎所有熟悉古尔德的人都惊讶地注意到,《哥德堡变奏曲》的两次录音不仅是这位钢琴怪杰生前的第一张唱片,而且还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尽管古尔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间还录制了一些其他作品,但这些唱片均是古尔德去世后才发行的。迷信的人认为这肯定是天意的安排。这同一部作品代表著古尔德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古尔德从这里出发,临死似又重回故里。  风景依旧,人事全非。这时的古尔德与二十七年前的自己相比,无论从什么方面说,都已经完全不同。青年古尔德踌躇满志,演奏中尽显英华四溢的天才本色,整部作品只用38分27秒,可谓快马迅捷;暮年古尔德则深邃内省,少年天才一变为沉思稳健的智者,持重坚忍的速度居然将演奏时间拖至5l分15秒。他这两个同样精妙绝伦、但风格完全不同的录音版本成了一个象征。古尔德向世人、也向自己证明,在艺术中,天才不可多得,但对自我的不断修炼和超越才是艺术之本。  古尔德的两次录音版本中,很多人在音乐背后听到了演奏家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早年的意气风发和英姿勃爽。晚年让位给老人面对死亡时超然的平静。让我们来看看现场拍摄的纪录片:电视镜头中,古尔德身著深蓝色的布衬衣,袖口忘了系扣,脸色疲惫,容面苍老。他几乎蜷缩在钢琴上,戴著老花镜的眼睛死死盯著琴键,似乎要看破钢琴这件乐器的整个奥秘。熟悉青年古尔德英姿的人看著古尔德一步步走向老态龙钟的晚年,不仅会感慨时光的流失和岁月的无情。然而,随著音乐声响起,观众会逐渐忘却一切,开始被古尔德对音乐的投人所打动。荧屏上的古尔德依稀仍和年轻时的他一样,演奏时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只见他嘴里不停地哼唱著音乐,只要能腾出手,就会做出各种自我指挥的动作。  回想一下,巴赫也是在垂暮之年写下了这部作品。“五十而知天命” 。正是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只有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参透了这最后一道宿命的咒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尔德在大彻大悟之后死去,这也许是成就他艺术生涯的最完美的一个句号。  有一发烧友说~如果没有了这张,或者这张专辑被人偷了的话,今生不再听古典,不知道哈,你听了后会如何?
Casals -《巴赫 大提琴无伴奏六首组曲》(Bach Cello Suites)/Bach: The 6 Cello Suites [EMI 5 66215 2] Pablo Casals专辑英文名: Bach Cello Suites专辑中文名: 巴赫 大提琴无伴奏六首组曲艺
家: Casals资源
格式: APE版
本: 三星带花版(2CD)发行
时间: 1998年
演奏巴赫这六首无伴奏组曲,最富于启示性的也是最早的权威的版本,当然是卡萨尔斯3O年代后期的这个录音。这些组曲曾被相当多的音乐家演绎,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卡萨尔斯的录于30年代(36年至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如果把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看作一幅色彩斑谰的油画。卡萨尔斯就是早先古朴的铜版画,线条坚实挺劲,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像是凸现于整个画面之上种线条一旦在你面前显出须眉皆动而欲飞舞之状时,真是要令人心魄俱与的。巴赫的精神,在这里始终是回荡在音乐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从中沁出来。卡萨尔斯手指的力量惊人,不知是否得益于他边拉琴边抽雪茄的缘故,大提琴像是他的一件玩具。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著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J.S.Bach 巴赫 -《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Bach: St. Matthew Passion [Archiv 427 648-2] Gardiner, Monteverdi Choir,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解读《马太受难曲》
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对巴赫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埋葬与复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描绘巴赫的音乐历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许多作品被冷落,身后近百年时间这些名作被埋没,无人问津,直到门德尔松大力推动巴赫音乐普及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变,有人甚至把日《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复排首演定为巴赫音乐的“复活节”,而在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马太受难曲》无疑是最杰出的一部。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难曲这种从公元4世纪前后便出现的体裁在巴赫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同以往素歌、众赞歌为主的古代受难曲相比,巴赫的受难曲更加接近清唱剧风格,戏剧冲突强烈,人物也更丰富,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众赞歌的混合运用使巴赫的受难曲更动听,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对合唱的灵活运用,有时合唱是情节中的人物,是民众、门徒或者罗马士兵等,有时又象是个健谈的旁观者,参与讲述受难故事,这种做法在古希腊戏剧中很常见,但在德国北部却少有人问津。巴赫在作曲方面从来就是富于创见的,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音史家与民众的话都是无伴奏的,《马太受难曲》却全部配上了数字低音,还有当日在首演的圣托马斯大教堂巴赫将两个成人合唱团相隔15米分列圣坛两侧,两支乐队与两台管风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回廊上巴赫安排了童声合唱团,加之教堂建筑本身良好的扩声效果,这样的安排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声环境。
《马太受难曲》是一部演出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漫长的作品,欣赏者需要对整个受难曲的结构有充分的了解,而且《马太受难曲》的唱词较复杂,宣叙调一般摘自《圣经·马太福音书》,众赞歌与咏叹调则采用着名脚本作家辟康德的诗歌,而这些咏叹调与众赞歌恰恰是《马太受难曲》最重要的部分。本文试图将《马太受难曲》的全曲粗略地做一番解读,对部分重要唱段译出唱词,供爱好者欣赏时对照使用。此外还有一句话想说,欣赏《马太受难曲》选择唱片版本至关重要,在巴赫时代受难曲的演唱一定要庄严肃穆(请记住演出场所是在教堂而非剧院),速度与力度的处理都相当谨慎,没有浪漫时期那种巨大的强弱、快慢幅度,后世有些严谨的指挥家比如卡尔·李希特、门格尔贝格、哈农库特等强调复古,对于初次接触宗教音乐的入门者来说这些版本可能显得有些索然无味,因此建议大家在欣赏时首选一些相对中性的版本,如福特温格勒,等到对作品有了相当了解之后再去那些听原汁原味的版本,这样恐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马太受难曲》的开场大合唱是巴赫精心创作的结晶,节奏是进行曲式的,乐队不停反复演奏同一个低音,显得那样沉重。我们可以将这首开场合唱分成3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是合唱引领着锡安的姑娘们为耶稣的受难而共悲伤,第二层描绘了一群不明真相的异教徒在询问,他们一连问了4个问题:谁?为何?为什么?在哪里?(Wen? Wie? Was? Wohin?)第三层次是一首相对短小的众赞歌,童声合唱与女高音声部一同唱起动人的悲歌《啊,神的羔羊》(O Lamm gottes),音乐从e小调变成了G大调,并且以半音阶进行,加深了悲痛的效果。这段合唱共有两个主题交织进行,巴赫使用的是复杂的双重对位法,他还用合唱团中的低音部分为基本旋律伴唱,达到了相当鲜明的效果。
至此,第一部分才算正式开始,我们大致可以将第一部分分为3个场景:最后晚餐、克希玛尼的祷告以及耶稣被捕。
巴托克- 乐队协奏曲莱纳Bartok: Concerto for Orchestra, Hungarian Sketches [RCA -2] Reiner, Chicago Symphony 专辑英文名: Bartok- Concerto for Orchestra专辑中文名: 巴托克- 乐队协奏曲别
名: 为管弦乐队所做的协奏曲艺
家: 莱纳 Reiner资 源 格式: APE发 行 时间: 1955年地
区: 美国作曲家介绍:
巴托克,贝拉(Bartok Bela,) 现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自幼学习音乐,十岁登台演奏自作钢琴曲。1903年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07年任该院钢琴教授。1905年开始从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北非和土耳其,收集民歌达三万首以上。并对民歌的结构来源作了科学的分析,写了三部论著和数篇文章。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以民间特点为主,充满节奏活力与丰富想象的独特风格。主要作品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奇异的满大人》,乐队曲《舞蹈组曲》、《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乐队协奏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六部弦乐四重奏以及许多乐曲、钢琴曲。其生活与创作道路坎坷不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由于法西斯迫害,于1940年流亡美国,生活凄苦,精神孤独,终因白血病客死他乡。作品介绍:  本曲为巴托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在他去世前两年完成的。1943年初,巴托克虚弱的身体突然恶化。 就在这时, 著名指挥家库塞维斯基请求他创作一个作品来纪念已故的库塞维斯基夫人。对于此事,他俩谈得推心置腹,并涉及到许多其他话题。经过这次谈话,巴托克的健康状况一下子有了好转,医生竟让他出院了。1943年八月,巴托克开始创作他的这部《乐队协奏曲》,十月份乐曲总谱即告完成。第二年12月1日,在库塞维斯基的指挥下, 《乐队协奏曲》由波士顿交响乐队首演于波士顿的交响厅,大获成功。库塞维斯基后来曾评价说:“本曲是最近二十五年来最出色的管弦乐曲! ” 我们有充分理由可以相信,受委托创作这部作品,对巴托克所起的鼓舞作用,大大推迟了他的谢世。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音乐方面的吸引力, 而且还为技巧娴熟的交响乐队提供了一次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分章介绍:
全曲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 引子。 缓慢的开始部分运用了不可思议的乐器色彩,阴暗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与加弱音器的高音弦乐的颤音形式的对比,不禁使人想起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那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开端。这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虽然带有舞蹈节奏,但仍是很阴郁的,它与第一主题一样,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情绪。 音乐以对位形式发展,不久变得明朗起来,明快的木管奏出略为欢快的旋律,仿佛摆脱了阴郁。巴托克称这一部分的音乐为“高度技巧的处理”。  第二部分 成双成对游戏。这个快活乐章是乐队色彩的变幻游戏。 一对大管的后面接着一对双簧管,然后是一对单簧管和几支长笛,最后是加上弱音器的小号。铜管轻声奏出的一段富有对比性的赞美诗式的音乐,引至开始部分素材的再现。竖琴大幅度的拨奏声与轻微的弦乐声相对照所产生的新鲜色彩效果,伴随着其他木管乐器一起出现。  第三部分 悲歌。这就是被作者成为“悲哀的死亡之歌”的乐章。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的主题,其开始部分与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相联系。接着出现了一个“基本动机的雾蒙蒙的织体”,长笛和单簧管的短小装饰乐句,同竖琴的滑奏和弦乐轻轻震动的颤音形成对照。  第四部分 间奏。 在这一乐章中,民间歌曲旋律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但仍然给听众带来一种“光怪陆离”的感觉。  第五部分 末乐章,终曲。 同全曲的第一部分一样,这部分是非常自由的奏鸣曲式。以火一样的无穷动音型开始,继而出现的是舞蹈般的节奏。 发展部则包含一个非常复杂的赋格式片断。全曲的结尾异常光辉,这在巴托克的其他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专辑介绍:  莱纳演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RCA -2),《留声机》杂志百大明盘之一。作为巴托克的关门弟子,莱纳对于巴托克的理解和演绎一直都是受到尊敬和好评的。这张录制于年的录音是RCA Living Stero的经典录音之一。从莱纳一丝不苟的演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巴托克的灵魂,似乎乐符像溪水一样在我们面前流过。这个版本是不错的选择,历来是发烧者的必备。
巴克斯《七首交响曲》《交响诗-汀塔戈尔》《流氓喜剧序曲》Bax: The Symphonies [Chandos 10122] Vernon Handley & BBC Philharmonic英 文 名: Bax: The Symphonies中 文 名: 巴克斯《七首交响曲》《交响诗-汀塔戈尔》《流氓喜剧序曲》表 演 者: Sir Arnold Bax / BBC Philharmonic / Vernon Handley唱 片 数: 5发行时间: 出 版 者: Chandos巴克斯及其作品介绍:巴克斯:交响曲BAX: Symphonies
巴克斯(Arnold Bax),1883年生于伦敦,1953年卒于科克,英国作曲家。巴克斯年学成于皇家音乐学院,1942年起任王室的音乐指导,他首先是个优秀的钢琴家,创作的键盘乐曲富于灵性,有许多韵味跳出;创作的室内乐曲也比较精致,充满英国绅士派头的优雅。巴克斯是一个新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他对于爱尔兰题材、对于叶芝的诗有特别的感觉,因此而在作品中寻找叶芝的诗意。巴克斯的管弦乐作品配器华丽,追求描绘的感觉,所以较多是色彩的纷呈而不是由节奏组织的结构。
巴克斯作有7首交响曲,No.1 降E大调,作于1921年;NO.2 E小调和C大调,作于年;No.3 C大凋,作于1929年;NO.4 降E大调,作于年;No.5 E小调,作于年;No.6 C小调,作于1934年;No.7 降A大调,作于1939年。其中,《第一交响曲》的标题为《悬崖边上的冒险》,《第三交响曲》的标题为《北方》,描写北方严寒的天气,最后一个乐章出现宁静和优美的关于春天的韵味。巴克斯的交响曲版本,可选汤姆森(Thomson)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全套的交响曲,Chandos,CHAN 张)。其中《第一交响曲》,加《圣诞节前夕》(Christmas Eve),Chandos,CHAN 8480;《第二交响曲》,加《欲望》(Nympholept),Chandos,CHAN 8493;《第三交响曲》,加《赞美歌》(Pacan)、《维尔登—伊拉伐尔舞曲》(The Danee of Wild lrravel)。Chandos,CHAN 8454;《第四交响曲》加《廷塔基尔》(Tingtagel),Chandos,CHAN 8312;《第五交响曲》加《俄罗斯组曲》(Russian Suite),Chandos,CHAN 8669;《第六交响曲》加《节日序曲》(Festival Overture);Chandos,CHAN 8586;《第七交响曲》加《4首歌曲》,Chandos,CHAN 8628。这套唱片,《企鹅》评介三星。值得注意的是,巴克斯的《第三交响曲》,EMI有一个巴比罗里指挥哈莱乐团的版本,CDH 7 63910—2(历史录音),《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巴克斯:交响诗BAX: Symphonie Poems
巴克斯创作了不少交响诗,著名的有《仙山》(In the Faery Hills)、《凡德花园》(The Garden of Fand)、《快乐的森林》(The Happy Forest)、《11月的树林》(November Woods)、《廷塔基尔》(Tintagel)。
巴克斯的《仙山》;作于1909年,取材于爱尔兰民间传说。传说描写乌希恩受仙女诱惑,来到海上的仙山寻欢作乐。仙女们请诗人唱歌,诗人用竖琴弹出一曲忧伤的曲调,结果竖琴被仙女们抢走,抛入海中,诗人失去了其精神依托而放荡不羁,终日与仙女们寻欢作乐。《凡德花园》作于1913年,凡德是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仙女,她的花园就是大海。传说描写海上有一个神秘岛,招揽海上的船只,水手们只要一踏上此岛,就进入了凡德花园,从此乐而忘返。《11月的树林》作于1917年,描写秋天树林在寒风袭击下的凄凉景象。《廷塔基尔》作于1917年,廷塔基尔是英格兰西南海岸边的一座城市,是古代阿瑟国王的诞生地和古战场。康沃尔悬崖上有廷塔基尔城堡,作品描述夏日的廷塔基尔的风景,天气晴朗,站在悬崖边,面对水天一色的大西洋,凭吊古代英雄豪杰。
巴克斯喜欢海,也善于描绘海景。巴克斯交响诗的版本,可选:1.鲍尔特(Boult)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Lyrita SRCD 231。这张名版唱片上,收有《凡德花园》、《地中海》(Mediterranean)、《北方叙事曲》(Northern ballad No.1)、《11月的树林》、《廷塔基尔》。2.汤姆森(Thomson)指挥北爱尔兰交响乐团版;Chandos,CHAN 8307,收有《凡德花园》、《快乐的森林》、《11月的树林》、《夏天的音乐》(Summer Music)。Chandos,CHAN 8367,收有《仙山》、《从黄昏到黎明》(Into the twilight)、《罗斯·凯瑟》(Roose-Catha)。《松树知道的故事》(The tale the pine-tree knew)。3.阿尔文(AlWyn)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版,ASV,CDWHL 2058,收有《玛尔塔》(Malta G.C)、《奥立佛·特威斯特组曲》(Oliver Twist Suite)。4.汉德利(Handley)指挥北爱尔兰交响乐团版,Chandos,CHAN 8473,收有《在海岸上》和布里奇的《大海》、布里顿的《海的间奏曲》。这些版本,《企鹅》都给予三星。相比之下,鲍尔特是老一辈的英国作品指挥大师,注意色彩渲染,录音也好。阿尔文是老资格的爱尔兰交响乐团的首席,汤姆森是公认的新阐释巴克斯专家,而汉德利的这一版,综合了几位英国作曲家对海的不同表达,又是一张趣意盎然的片子。还有老资格的比彻姆的《凡德花园》。EMI CDM7 63405一2。这张历史录音上另有班托克的《集市上的菲法恩》,伯纳斯的《海神的凯旋》。这个版本,《企鹅》给予历史录音三星。巴克斯:交响变奏曲BAX: Symphnie Variations
巴克斯一共作有两首交响变奏曲,一首是纯粹为乐队而作,作于年;另一首是为钢琴和乐队而作,作于1917年。巴克斯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变奏曲,可选芬格赫特(Fingerhut)演奏钢琴、汤姆森(Thomso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Candos,CHAN 8516,这张唱片上另有巴克斯的交响诗《晨歌》(Morning Song)。芬格赫特和汤姆森、伦敦交响乐团合作,还录制了巴克斯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冬天的传说》(Winter Legends)、《传奇碎片》(Saga fragment),Chandos,CHAN 8484。这两张唱片,《企鹅》评介都是三星。巴克斯:俄罗斯舞蹈家的实情BAX: The Truch about the Russian dancers
巴克斯1910年访问俄罗斯后,深受俄罗斯音乐感染,之后创作了一些有俄罗斯色彩的作品。这部《俄罗斯舞蹈家的实情》是巴克斯1920年所作的芭蕾舞剧,其音乐可选汤姆森(Thomson)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Chandos;CHAN 8863,这张唱片上另有巴克斯的芭蕾音乐《从黄昏到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这张唱片,《企鹅》评介三星。巴克斯: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BAX: Violin Concerto, Cello Concerto
巴克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8年,其版本可选由蒙德科维奇(Mordkovitch)演奏小提琴,汤姆森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Chandos,CHAN 9003。这张唱片上还有巴克斯的《金色的鹰》组曲(Goldden Eagle Suite)、《一个传奇》(A Legend)、《浪漫序曲》(Romantic Overture)。《企鹅》评介三星。巴克斯的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932年,其版本可选瓦尔费斯(Wallfisch)演奏大提琴、汤姆森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Chandos,CHAN 8494。这张唱片上另有巴克斯的《地中海》(Mediterranean)、《北方叙事曲》第三号(Northern Ballad No.3)、《一部流浪汉喜剧的序曲》(Overture to a Picaresque Comedy),《企鹅》评介三星。
巴克斯还作有一部中提琴与乐队的《幻想曲》(Phantasy,作于1920年),可选古拉尼(Golani)与汉德利(Handley)、皇家爱乐乐团合作版,Conifer,CDCF 171,《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巴克斯:钢琴奏鸣曲BAX:Piano Sonatas
巴克斯一共作有4首钢琴奏呜曲:No.1,升F小调,作于1910年;No.2,G大调,作于1919年;No.3,升G小调,作于1926年;No.4,G大调,作于1932年。巴克斯《钢琴奏鸣曲》的版本,可选帕金(Parkin)演奏版。帕金1924年生于斯蒂夫尼奇,是研究爱尔兰音乐的专家。帕金演奏的第一、第二奏鸣曲,Chandos,CHAN 8496,这张唱片上还有巴克斯的《乡村小调》(Country Tune)、《揺篮曲》(Lullaby)、《冬天的水》(Winter Waters)。帕金演奏的第三、第四奏鸣曲,Chandos,CHAN 8497,这张唱片上,另有巴克斯的《山区小调》(A Hill tune)、《在伏特加酒店》(In a Vodka Shop)、《水的音乐》(Water music)。这两张唱片,《企鹅》都评为三星。帕金就是演奏巴克斯钢琴音乐的专家,他另有一张弹巴克斯的《带水仙花的少女》(The Maiden With the Daffodil)、《五月的黄昏》(On a May Evenig)、《浪漫曲》、《两首俄罗斯音画》(2 Russian tone Pictures)等小品,弹得精彩,很有味道,《企鹅》给予三星保留一星。巴克斯:三重奏,四重奏BAX: Trio, Quartet
巴克斯所作的钢琴三重奏,降B大调,作于1904年,可选鲍罗丁三重奏团版,Chandos,CHAN 8495,《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这张唱片上另有布里奇的《第二钢琴三重奏》。
巴克斯所作另有一首著名的为长笛、中提琴、单簧管而作的《悲歌三重奏》,(作于1916年),可选由美国重奏团演奏版,Centaur,502 114。
巴克斯共作有3首弦乐四重奏:No.1,G大调,作于1916年;NO.2,E大调,作干年;No.3,F大调,作于1936年。《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版本,可选英国四重奏团版,Chandos,CHAN 8931。这张唱片上另有巴克斯的《圆号五重奏》与《钢琴四重奏》。《第二弦乐四重奏》可选米斯特莱四重奏团版(Mistry Qt),Chandos,CHAN 8795,这张唱片上,另有巴克斯的《钢琴五重奏》。这两个版本,《企鹅》评英国四重奏版为三星,米斯特莱四重奏版为三星保留一星。巴克斯:五重奏BAX: Quintets
巴克斯作过多种形式的五重奏。他的《弦乐五重奏》,G大调.作于年;《钢琴五重奏》,G小调,作于1915年;《竖琴五重奏》,作于1919年;《双簧管五重奏》作于1922年。巴克斯的《钢琴五重奏》,可选;1.马克卡贝(Mc Cabe)与英国四重奏团合作版,Chandos,CHAN 8391。这张唱片上另有由坎加(Kanga)演奏巴克斯的《竖琴五重奏》,《企鹅》评为三星。2.诺里斯(Norris)与Mistry四重奏团合作版,Chandos,CHAN 8795;这张唱片上,另有巴克斯的《第二弦乐四重奏》,《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巴克斯的《竖琴五重奏》,可选坎加与英国四重奏团版。巴克斯的《双簧管五重奏》,可选弗兰奇斯(Francis)与英国四重奏团合作版,Chandos,CHAN 8392。这张唱片上,另有霍斯特的《旋律与变奏》、莫伦的《幻想五重奏》、雅各布的五重奏,《企鹅》评为三星。巴克斯:小提琴奏鸣曲BAX: Violin Sonata
巴克斯作有两首小提琴奏鸣曲:第一号作于1910年,第二号作于1915年。这两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格林贝格(Gruenberg)与马克卡贝(Maccabe)合作版,Chandos,CHAN 8845,《企鹅》评介三星。
巴克斯另作有一首《单簧管奏鸣曲》(作于1934年),可选希尔顿(Hilton)和斯瓦洛沃(Swallow)合作版,Chandos,CHAN 8683。这张唱片上另有布里斯的《单簧管五重奏》,《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贝多芬 Beethoven -《费德里奥》(Fidelio)Beethoven: Fidelio [Testament SBT2 1328] Jurinac, Vickers, Frick, Klemperer, Covent Garden作品介绍:
19世纪歌剧无论政治倾向如何,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特征是一致的,简单说来就是感情超过形式。正如雨果所宣言的那样,“浪漫主义就是艺术中的自由主义!”为了充分表现这种精神自由,让感情奔放,作曲家们想出种种方法改进祖传的技艺。他们扩展了和声,丰富了乐队音色,打破古典时代严格的形式格律,运用新的音乐语言和灵活的曲式写作;他们注重运用造型手段,使音乐的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与文学的联姻,开辟了标题音乐的新纪元。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可说是浪漫派歌剧的先导。
1792年,贝多芬来到欧洲文化中心维也纳,想在那儿靠弹钢琴、作曲出人头地。在维也纳,贝多芬得以欣赏同时代其它作曲家的歌剧。贝多芬观看的歌剧都是在维也纳剧院上演的,这对他来说很方便,因为他当时就住在剧院楼上一间小公寓里,只需穿过大厅便能进人剧院。贝多芬喜欢在靠近乐池的前排就座,观看时从头至尾像个雕塑似地一动不动。但如果遇到他不喜欢的,就在第一场结束后悄悄退出。 贝多芬有过多次尝试,莫扎特《魔笛》的编剧人埃马努埃尔·席卡内德曾把自己写的《灶神之火》给贝多芬看过,但没什么结果。还有一些如《布鲁图斯》、《罗慕路斯》、《尤利西斯还乡》等曾引起过贝多芬的兴趣,可是都被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扔掉了。最后贝多芬终于找到一个吸引他的脚本。这部歌剧的脚本原不是为贝多芬准备的,但脚本的主题和题材,深深地吸引了他。这部歌剧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西班牙青年贵族弗洛雷斯因故触怒了当地的长官皮查罗,被皮查罗设计抓住,投入了囚禁政治犯的监狱,并对外散布弗洛雷斯已死,企图饿死弗洛雷斯。忠贞勇敢的莉昂诺拉,女扮男装,化名费德里奥,潜入监狱,去营救丈夫。最后夫妇俩战胜了皮查罗的阴谋诡计,在首相的营救下脱离虎口。
这部歌剧讲的是莱奥诺拉和弗洛雷斯坦,剧名为《费德里奥》也是很自然的事。可是贝多芬不喜欢这个名字,认为它直接点出了伏笔,因此改为《莱奥诺拉》。经过将近两年的创作(从1803年开始动笔)于1805年首演。该剧的首演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当时,正值拿破仑入侵维也纳,爱好歌剧的贵族纷纷离城,贝多芬新作的首演式上几乎没什么观众。(在军队占领期上演一部关于政治自由的歌剧恐怕不是明智之举,好在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听不懂德语。) 首演失败还有其它原因。例如莉昂诺拉扮演者--被海顿叫做“大嗓门”的女高音保利娜·安娜·明德·豪普特曼觉得音乐太难,至于其它角色--舞台指导乔治·弗利德里克·特赖奇克的评价是“男演员们还需大大改进”。首演惨败之后,贝多芬根据朋友们的建议做了一些修改,效果虽然好一些,仍不理想。贝多芬甚至又写了第三首序曲代替前面的第二首,可终究不能彻底改观。
1814年,搁置了九年并经过三次修改的《费德里奥》终于唤起了观众较大的热情。至此,该剧已经有了四首不同序曲。前三首就是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莱奥诺拉序曲》,第四首是《费德里奥序曲》。《费德里奥》歌颂了女主人公的忠贞爱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具有进步的启蒙主义思想。是一部前承古典、后启浪漫的作品。贝多芬不再以神话、骑士的题材为创作蓝本,而是让他的歌剧高举争取自由、为理想战斗的旗帜,伸张正义,呼唤人的尊严,召唤人们不畏艰难,奔向胜利的彼岸。音乐刚毅豪迈,气魄雄伟,具有哲理性、戏剧性。贝多芬广泛运用了高难技巧的咏叹调和戏剧性很强的宣叙调,乐队的作用非常突出。音乐结构也相当严谨。它的序曲已经传播二百年之久,在歌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贝多芬 Beethoven -《钢琴奏鸣曲全集》(Piano Sonatas)SchnabelBeethoven: Piano Sonatas [EMI 7 63765 2] Artur Schnabel英 文 名: Piano Sonatas中 文 名: 钢琴奏鸣曲全集艺 术 家: 贝多芬 Beethoven资源格式: APE版
本: Schnabel地
区: 德国语
言: 德语演奏家简介:Performer: Artur Schnabel施纳贝尔()
美藉奥地利钢琴家,7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年从莱舍蒂茨基学琴,1900年在柏林定居,1905年与演唱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作品的著名女中音贝尔(Therese Behr)结婚,二三十年代,除举行独奏会外,频频与小提琴家胡贝尔曼、西盖蒂,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富尔曼、富尼埃等举行室内乐演奏会.1927年,贝多芬逝世100周年,他在柏林演奏全部32首奏鸣曲,引起轰动.这之后,他1932年在柏林,1934年在伦敦又重演两次,编订了这32首奏鸣曲,成为演奏这32首奏鸣曲及《狄亚贝里变奏曲》的权威.施纳贝尔表现的贝多芬奏鸣曲织体的各个线条与结构中各种力度对比的,都达到完美的统一.他演奏的舒伯特,优美的抒情性和敏锐的节奏,也使各种因素达到完美无疵的地步.他晚年着力于莫扎特作品的表现,把莫扎特作品中的旋律线表现得特别有魅力.施纳贝尔1939年移居美国,1944年入美国籍.
帕尔曼 Perlman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EMI 5 66900 2] Itzak Perlman, Carlo Maria Giulini & Philharmonia英 文 名: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中 文 名: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艺 术 家: 帕尔曼 Perlman资源格式: APE发行时间: 1981年地
区: 德国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以前albertshen兄曾经发过MP3 帕尔曼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次买了EMI的原碟,做了APE,发上来。此张碟片是百代出版的“本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的一张,由以色列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演奏,是1981年的录音,使用3D技术,帕尔曼的演奏清新自然,挥洒自如,是他有代表性的一张录音。帕尔曼是一位有着谦谦舞台风范的演奏家,这一点在这次演奏中体现了出来,他的演奏既坚实有力又热力四射,即命名是在精致的段落和非常高的音区,他也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歌唱性。虽然这个乐章是以抒情性为主导的,但并不乏精湛的技巧展现,特别是在华彩段落,帕尔曼在这里采用了伟大的维也纳小提琴家费利茨·克莱斯勒的华彩。作品介绍:
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06年。这一年,他对他的学生 ——伯爵小姐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 乐曲正反映出他这些日子 生活中所充满的诗意。 贝多芬的协奏曲比莫扎特的协奏曲有气势和深度。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协奏乐队则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乐 队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度,因此该曲又被称为《交响协奏曲》。这部小提琴协奏曲采用传统的三乐章结构。第一乐章是昂扬着英雄精神的奏鸣曲。第二乐章是庄严壮丽的小广板。第三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回旋曲。在第三乐中,有一个华彩乐段,光辉灿烂,满目生辉。
Beethoven 贝多芬 -《第三交响曲》(Symphony No.3)Klemperer, PhilharmoniaBeethoven: Symphony No.3 'Eroica', Leonore No. 2&3 [EMI 7 63855 2] Klemperer, Philharmonia英 文 名: Symphony No.3中 文 名: 第三交响曲艺 术 家: Beethoven 贝多芬版
本: Klemperer, Philharmonia Orchestra发行时间: 1991年指挥家简介:
Klemperer“克伦佩勒”。日出生于布雷斯劳(Breslau, 现属波兰)一个犹太家庭。16岁进入法兰克福音乐学院随克诺尔(Ivan Knorr)学习。后转入柏林的克林德沃特·沙尔文卡音乐学院(Klindworth Scharwenka Conservatory),随普菲茨纳(H.E.Pfitzner)学习作曲和指挥。1905年担任指挥家弗里德(Oskar Fried)的助手。1907年,在马勒的推荐下,出任布拉格的德国歌剧院(Deutsches Landestheater)指挥。随后在汉堡()、巴门()、斯特拉斯堡()、科隆()、威斯巴登()等地歌剧院担任指挥。1927年出任柏林克罗尔(Kroll)歌剧院音乐总监兼指挥,不久便确立了剧院先锋派文化据点的地位。1931年,克罗尔歌剧院因政治压力和经济拮据被迫关闭,克伦佩雷尔加盟柏林国家歌剧院。两年后纳粹执政,他被迫流亡国外,举家逃往奥地利、瑞士。后移居美国,出任洛杉矶爱乐乐团指挥,短短六年使乐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二战期间加入美国籍。年就任布达佩斯歌剧院音乐总监兼指挥。后回到伦敦,加盟 EMI 唱片公司的爱乐乐团,并与 EMI 签约录制了大量优秀唱片,这使他晚年终于跻身本世纪指挥大师的行列。1960年代,他还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过《费德利奥》(1961) 、《魔笛》(1962) 、《罗恩格林》(1963)等歌剧。1970年移居耶路撒冷,并加入以色列国籍。日病逝于瑞士苏黎世。  克伦佩雷尔一生历尽苦难。1933年被纳粹驱逐前不久,在一次排练中不慎跌倒,头部严重撞伤,留下后遗症,曾一度离开乐坛;1939年他作了脑瘤切除手术,导致半身瘫痪,暂停指挥活动;1951年蒙特利尔机场飞机失事,他右腿严重骨折,四年康复后,坐轮椅指挥;1958年一场火灾,他全身严重灼伤,几乎丧命。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不幸,重新站立在指挥台上。  克伦佩雷尔的指挥以严格遵守音乐文本而着称,从不哗众取宠。人们给予他这样评论:“希腊式的古典,犹太传统,中世纪基督教精神,德国浪漫主义,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总合成为克伦佩雷尔这个艺术现象。”  克伦佩雷尔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录音。在1998年他逝世25周年之际,EMI 公司陆续推出了“克伦佩雷尔传奇”系列(The Klemperer Legacy),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指挥家。迄今已出版了数十个品种。  除指挥之外,他还作有6部交响曲、9部弦乐4重奏、1部小提琴协奏曲、5部歌剧、100多首歌曲,并着有《回忆马勒》(1960年)等著作。
Beethoven Symphony 5 & 7贝多芬 -《第五,七号交响曲》英 文 名: Symphony 5 & 7中 文 名: 第五,七号交响曲艺 术 家: 贝多芬 Beethoven资源格式: APE版
本: Kleiber地
区: 德国语
言: 德语专辑介绍:
克莱巴的录音虽然用十个手指便可以数完,但是在爱乐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却是无可替代的。如果说福特万格勒、卡拉扬分别代表了50年代与60年代的名演,那么70年代的「命运」代表性演出绝对非克莱巴莫属。克莱巴为音乐注入了非凡的精力与生命力,无论何时都充满了跃动的音符。真是一场令人兴奋的演出! 日,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生于柏林。1954年在波茨坦(Potsdam)他首次登台指挥轻歌剧演出,1956年在杜塞尔多夫指挥德国歌剧,随后的8年,他任职于苏黎世歌剧院。1966年又与斯图加特沃坦伯格国家歌剧院签约。自1968年起,他是慕尼黑歌剧院的客席指挥。1974年,首次在拜罗伊特音乐节指挥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名声鹊起,从此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指挥家的行列,足迹遍及世界著名的歌剧院和音乐厅,其中包括维也纳音乐节和"布拉克之春"等。
卡洛斯·克莱伯是一位努力在音乐上追求极至的“完美主义者”。由于其怪异的脾气,所以他录制的唱片少得可怜。1989年和1992年,全世界的乐迷在看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卡洛斯·克莱伯那温文尔雅的翩翩风度之后,抢购他的唱片的热潮随之而起,但人们惊讶地发现,他们也许原来对克莱伯知之甚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的唱片实在太少了。克莱伯认为在录音室中难以完全表达他对艺术的理解,只有现场演出,当他与听众作直接的交流时,才能够找到音乐的激情与生命力。即使是现场录音,他的严格态度,对艺术的苛求,也使经纪人们噤若寒蝉。所以他的录音资料少,也就不奇怪了。卡·克莱伯不愿意担任任何一个乐团的常任指挥,这与他的孤僻性格是很有关系的。甚至除了“必要的”露面以外,他常年躲在家中,有一种传奇的说法:嗜酒的卡·克莱伯每当存酒量不足,就出来活动一下,等到观众还沉浸在音乐的遐想之中时,他早已飘然回到森林别墅中,享受库存得到补充的美酒了。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怪异的”、“难于接近的”指挥家,却受到世界上所有著名乐团的青睐,他是名符其实的“抢手货”,在当时的顶级指挥大师中,他出场次数最少,出场费最高。他也是唯一以分钟收费的指挥家。但是非常遗憾,在92年之后,当时只有63岁的克莱伯突然宣布退休。如今我们只能从非常稀有的影像资料中重温他的指挥魅力。
在录音的世界里,有三种类型的艺术家。一类把录音看作是自己和音乐伙伴永久地置于公众面前的机会,他们像对待音频日记里的扉页一样对待碟片。第二类,数量不多拒绝前者,他们拒绝记录大的音乐场合,坚持认为重复一种体验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把他们所有的自信留在了听众们的记忆里。第三类,也是相当少的一类,尽管不拒绝录音但却非常非常苛刻。克莱伯.卡尔洛斯(Kleiber Carlos)(1930生于柏林)是属于后一类。他为Deutsche Grammophon的录音单子反映了这种事实,但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必须已经记录了它们显著的品质。它们也许很少,但那是什么样的作品!韦伯(Weber)的“魔弹射手”(Der Freischitz),威尔第(Verdi)的“茶花女”(Traviata La),瓦格纳(Wagner)的“特里斯坛”(Tristan),(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的“蝙蝠”(Die Fledermaus), 里夏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录像),贝多芬(Beethoven)的交响曲(C小调,作品67,和A大调,作品92,即本录音),舒伯特(Schubert)的第三和第八“未完成”,和勃拉姆斯(Brahms)的E小调第四。然而就个人作品的成就而言,为数不多,但毕竟还不是太少,而且我们也必须宽容。事实上克莱伯的录音已经直中要旨,令评论家们喋喋不休称道是“杰出的演奏”的这些作品,是几代指挥家们反反复复演绎过了的。同克莱伯那些多产的同行相比,他的作品数量显得少了,但如有人敢凝视那些歌剧和音乐会的保留剧目中,还有多少宝石在闪烁着光芒。
克莱伯.卡尔洛斯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个例外,他的录音作品显示出他自身是一个为精品而生的人。当他创作一部作品时,不管它是什么,它都将是一个里程碑。他的事业从一开始就是非凡的。他于1930年生于柏林,是著名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的儿子。他的父亲在1933年不得不离开希特勒德国,1936年到1949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Teatro Colon工作。所以,年轻的克莱伯在阿根廷成长,自学音乐,并于1952年在拉普拉塔歌剧院开始工作。他其后各阶段的职位分别是:波茨坦(1954), 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莱茵河地区德国歌剧院(1956),苏黎世(1964),位于斯图加特的州立歌剧院(1966)。从1968年以后,克莱伯选择了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州立歌剧院作“长期客座指挥”,这个安排给他留下了他所需要的工作空间。他在拜罗伊特的露面,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e),对维也纳交响乐团的访问,与维也纳和米兰歌剧院的签约,和他期待已久的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以及-这一切都不常发生-维也纳“爱乐募捐音乐会”,每一次,每一场都令音乐界激动,并且,就像贝多芬的这些演奏,给人以启迪,令人陶醉。
马克收藏多谢
Bohm -《贝多芬 第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y No. 6, Schubert: Symphony No.5)英 文 名: Beethoven: Symphony No. 6, Schubert: Symphony No.中 文 名: 贝多芬 第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艺 术 家: Bohm资源格式: APE发行时间: 1971年地
区: 德国专辑介绍:
这张Bohm在DG的田园和Walter在Sony的那张起名,这张还被《留声机》杂志评为20世纪百大名盘之一。比起Wlater的那张,Bohm的录音保持了他一贯的平和与柔顺,别有一番风味。这个录音要听其细腻,它朴实无华的在简单朴素的优美乐句上留恋,从宁静安逸中能感受到那种天使般的翅膀振动。被日本《唱片的艺术》评为最佳名曲。从DG原盘转录,自己做的APE,保证来源和质量。作品介绍:
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F大调,OP.68,作于年。当时贝多芬已完全失聪,这部作品其实是贝多芬在失聪情况下对大自然依恋的表达。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唱歌。”这部作品于日在维也纳首演,指挥是已失聪的贝多芬自己。在首演节目单上,贝多芬这样解说这部作品:“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贝多芬为期中每一乐章都确定了标题:“1.不太快的快板,到达乡村的愉快感觉。2.极活泼的行板,溪畔小景。3.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4.快板,暴风雨。5.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3-5乐章不间断的演奏。
福尔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贝多芬交响曲No. 9》(Beethoven: Symphony No. 9)Wilhelm Furtwangler英 文 名: Beethoven: Symphony No. 9中 文 名: 贝多芬交响曲No. 9艺 术 家: 福尔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资源格式: APE版
本: Wilhelm Furtwangler发行时间: 1951年地
区: 德国语
言: 英语,德语唱片公司:EMI录音制式:ADD MONO录音时间:日艺
人:Wilhelm Furtwangler(威廉·福特文格勒)指挥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独唱:Elisabeth Schwarzkopf、Elisabeth Hongen、Hans Hopf、Otto Edelmann专辑介绍:
日,是德国伟大指挥家Wilhelm Furtwangler(威廉·福特文格勒)去世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为大家特别奉献由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录音,以怀念这位二十世纪古典音乐指挥领域最为杰出的人物。而福特文格勒在古典乐坛的地位早已超越了一位指挥家的范畴,他被认为是德国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以自己毕生精力为发扬德奥传统音乐的伟大精神而努力。
在福特文格勒的指挥生涯中,其对于贝多芬作品的演绎被举世公认,因此我们今天送出由他指挥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在1951年1月在音乐节现场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如今这个录音被EMI公司再版,收录在“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成为“贝九”历史录音中的又一个经典版本。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录音效果比较差劲,而且是单声道,但依然有众多乐迷钟情于这个版本。许多评论家认为福特文格勒的这个录音,所散发出的深厚内涵绝非其他后辈所能企及,其博大、深远的意境以及充满激情的演奏,再加上四位独唱演员的精彩表现,足可掩盖录音技术缺陷所带来的遗憾。当然,对于“贝九”的演奏,向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这同样是一个充满着争议的录音。我们在此无意辩论,仅以此碟怀念伟大的指挥家、作曲家、音乐家——Wilhelm Furtwangler。指挥介绍:威尔海尔姆·福尔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
德国指挥家。八岁开始学音乐,上小学时即显露出其非凡的音乐天才。起初在朱里赫与斯特拉斯堡任指挥,后历经柳伯克、曼海姆等地,1920年应聘为柏林爱乐乐团指挥。
曾于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归国后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队指挥,同时到德国各城市及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观众们无不欢声雷动,他由此而名震全球。
1937年成为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总指导、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和德国纳粹政府的音乐顾问,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被误作战犯。1947年他终于被宣判无罪,才重新开始演出。福尔特文格勒的指挥特点是:一登上指挥台,就处于一种忘我状态,时而吟唱,时而面目动情,时而踏足,时而闭上双眼……奇怪的是,乐队成员会情不自禁地与他一同作出反映。
他的指挥富有催眠术般的魔力,听他指挥演出时,听众好像看不到乐队,而会全神贯注到令人迷醉的音乐中。
在指挥旋律时,他不赞成有棱有角地拍击,认为那样会破坏旋律的流畅性。在他的指挥中始终保留着瓦格纳浪漫主义指挥学派的主观因素,因此他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学派指挥家。他指挥的曲目广泛,气势雄厚,是德国优秀指挥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贝多芬:庄严四重奏及晚期弦乐四重奏(Op. 95,127, 130-133 135)塔卡契四重奏贝多芬:第十一号F小调弦乐四重奏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11
第十一号弦乐四重奏,F小调,OP.95,标题为《庄严》,作于1810年,呈献给出生于匈牙利的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智梅斯卡(Zmeskall, )。此曲也属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作品,较为简朴,共4个乐章:1.灿烂的快板,F小调,简洁的奏鸣曲式,其第一主题由两个迥异的动机构成,呈示部不反复直接移入发展部。2.从容的稍快的快板,D大调,形成自由的奏鸣曲式,在呈示部中使用了赋格手法,此乐章尾奏在减七和弦不中断中移入第三乐章。3.活泼但不失庄严的很快的快板,F小调,形式与内容都像是谐谑曲,其形式为A1—B1—A2—B2—A3。4.序奏很慢的慢板,转向激动的稍快的快板,F小调。主部为两个主题交互演奏的自由的回旋曲式,其中回旋主题第三次出现时,由分散和弦伴奏装饰得最为华美。String Quartet in E flat major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Op.127
为完成俄国王子加利钦特(Prince Nikolaus Galitzin)的委托,贝多芬于1824年5月开始写作这部作品,并在第二年2月完成。
开始的引子带着重音以精力充沛密集厚实的和弦给人强有力的沉重感,接下来的快板主题线条很长,较为柔和,虽然是一种复调的织体,但低音保持了与主题三度平行的进行。当中提琴奏主题时,其它声部紧跟着,音量增大了,贝多芬式的火气也出现了,但不久又消退了。与第一主题性格类似的第二主题比较歌唱,复调的织体似乎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当引子的和弦再次出现时,发展段开始了,此时命运动机的快板主题在对比中展现了希望,推向了高潮,在发展段结束前,引子第三次又出现,比前两次都更响,再一次在不知不觉中回到快板,最后越来越轻,精力似已耗尽,却仍充满柔情。
第二慢乐章中贝多芬的精神再一次得到体现,基于崇高庄严的两个主题,宁静而纯朴,表现了最高贵最深刻的伤感,舒曼曾说:“这段音乐不是仅15分钟的短时间,它将是永恒的。”慢板开始在模糊的背景下出现了忧郁主题的倾诉,人们都以为这将会是一首与其它慢板同样的悲歌,然而这十八小节却引出了五个变奏:第一变奏情绪与主题相似,好象是主题的进一步呈述。第二变奏具有晚期不同的特性,由两个低音乐器打着小鼓式的固定节奏,两把小提琴出现了竞争式的交替对话。第三变奏这个变奏带着深深的宗教意识,像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在祈祷,当大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时,几乎接近于无伴奏合唱的人声效果。第四变奏由大提琴和小提琴轮流奏出三连音顿弓和持续的旋律,带有与第一、第二变奏相似的忧郁性格。第五变奏在经过十三小节的间插段后,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奏出,其它声部以音阶式加入蜿蜒的进行,这段是除第二变奏外又一次较为激动的片断。结尾又一次以三连音引入,在主题终止的基础上又作了扩大,似乎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诙谐曲生动有活力,从慢板中升华了的精神世界回到了世俗社会,在四下拨弦后,大提琴开始奏出节奏化的尖锐主题,这首诙谐曲无疑是贝多芬写得最好的诙谐曲之一,与作品59之一不同的是,前者是由动机的变化对比来发展的,而这首是以胚胎式的逐渐成熟地推向高潮。在旋转式的中段中,在其它乐器重复音伴奏下,小提琴华彩式地上下跑动,开始象小溪般地潺潺流出,逐渐发展成咆哮的大河。
第四乐章是一首快乐的,放松而亲切的终曲。主题简朴通俗,在这里贝多芬未标速度术语,这可能是遗漏了,从音乐的内容来看应为快板。第二主题变得幽默有趣,几个主题在乐器间对置、并列、交替。发展段中更是将动机扩大,又以对位手法将连接的材料充分展开,结尾时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尾声,调性、节奏全变了,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丰富感情的缩影。String Quartet in C sharp minor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1
作于1826年的《升c小调四重奏》是贝多芬的最爱。这是室内乐历来最复杂的曲子,也是弦乐四重奏中不朽的佳作。由于此曲包括七个乐章、十四个速度变化,且必须一气呵成地演奏完毕,对任何一位演奏家都是极大的挑战。此外,乐章间的连结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关联性,整个曲子可谓建构于动机关联及显著的调性规画上:七个乐章都是上升调,完全没有升c小调的停顿。事实上,全曲听来似乎没有终点,而是持续的、惊人的旅程。乐谱似乎也暗藏玄机:七个乐章依循歌剧的模式:序曲、几首咏叹调及宣叙调,以及终乐章的合奏——由于第一乐章的赋格曲,全曲模式最接近于神剧中的一幕,奏出梦幻到现实的过程。
即使是对《升c小调四重奏》这么严肃的作品,贝多芬也不忘开个玩笑。当时在缅兹(Mainz)的出版商索恩公司(B. Schott’s Sohne)曾提醒他:这首四重奏必须是“原创之作”,因此贝多芬故意在手稿上写道:“此曲乃东拼西凑的剽窃之作。”
第一乐章的赋格曲充满浓厚的教会音乐风格,几乎是模拟文艺复兴时期经文歌的型态。贝多芬想藉由沉潜的心境,表达丰富的声音。第二乐章快板是意大利式的咏叹调,模仿通俗的田园风格,并无崇高的意境。第三乐章是宣叙调的伴奏,只有11小节,却因第一、第二小提琴竞奏的绝妙结构,在全曲中扮演着如手表齿轮的重要角色。
第四乐章是一套由六个变奏组成的行板乡村舞曲,标示为“非常抒情地”。每一段变奏代表风格各异的短小咏叹调;其中一段贝多芬甚至模仿意大利风格小夜曲的吉他和弦。第五乐章诙谐曲有如吟诵般的曲风,但其旋律随着乐曲行进而渐渐消失,终至瓦解。然后再以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直到最后齿轮滑落,贝多芬才让曲调漂亮地冲入下一乐章——一个和声具浪漫乐风的慢板。
终乐章的快板就像歌剧的最后一幕,所有演出者都上场。整个乐曲形式像是奏鸣曲,而其开场时节奏冲动的主题,则汲取自《第二号拉苏莫夫斯基四重奏》(Razumovsky, Op.59)的终乐章。同时,贝多芬对乐曲切入点的强调,弥补了第一乐章乐曲流畅性的顾虑。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部的核心,贝多芬插入一段全音符的上行音阶作为对照主题,持续了23小节,并且让四件乐器各演奏一遍,宛若回到他三十年前对位法的课程一般。运用各种方式,贝多芬以这首惊世巨作将毕生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String Quartet in B flat major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0
在作品127后,贝多芬接下来写作的是A小调作品132四重奏,降B大调的这一首虽是为俄国王子所写的第三首,但在出版时却是作为第二首,因此它的编号成了130,反而在132a小调之前。这首作品开始写作于1825年3月,八个月后完成,贝多芬在这时身体和精力都有所恢复,情绪也比较快乐幽默,应该说这首四重奏是在他晚年不幸生活中最具幽默的一首,而其乐思的流露也是极其自然,带有幻想的陶醉。在贝多芬的谈话笔记中,他称这首乐曲为“亲爱的四重奏”。
不知什么原因并未出席于日的该曲首演音乐会,而等候在附近的小酒店里,直到他的朋友、四重奏第二小提琴首霍尔兹飞奔着去告诉他演出十分成功,在听众的要求下又重演了第二和第四乐章,贝多芬说:“是呀,这几段是精致的,但为什么不是大赋格重演?”最后乐章的大赋格极长,使听众和评论家都感到困惑,一位出版商考虑到贝的性格,就以迂回的方式建议这首赋格曲可单独成为一个作品,希望贝多芬另写一首终曲取代,贝多芬同意了,在1826年11月,他带者病痛的身体,很快写出了从头至尾愉快而平静的终曲。
第一乐章安静的慢板并不是个序曲,而是主题的一部分,它重复了多次,并和其它材料结合在一起,快板同时带出了两个乐句,一个是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另一个是大音程跳跃的四分音符。该乐章的第三个动机,是由一提介绍的象小瀑布式的下行音型,这材料来自慢板开头的大提琴声部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在C弦的高把位单独奏出,松散的发展部包含了三个动机及慢板的片断。在结尾处也是速度多变,有人描写这乐章说是帝王的尊严与玩笑并存。
急板的次乐章虽未标上诙谐曲,实际上是非常典型而丰满的诙谐曲,表了现了贝多芬性格滑稽的一面,尤其是交替性的中段,小提琴的三连音音型里坚持重复了54次,由于节奏上强调的是弱拍,f与p的交替就象是光线明暗的效果,充满了戏剧化的紧张度。第三乐章设计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气氛,混合了愉快和忧伤,两小节引子后中提琴在暗暗的低音区开始了阴沉的主题,大提琴的顿音改变了乐曲的性格,使其转向了开朗。对比旋律是活波快乐的,第二次插段时一提奏出了叹息恳求的旋律,此时二提的装饰音跳音却防止了它的过度悲伤,乐章其余部分基本是自由的变奏,重复前面的材料,最后以明亮而感叹的和弦结束。
第四乐章是首德国风格的舞曲也是这首四重奏中的第二首诙谐曲,第一部分抓住了摇摆的节奏,是一种三拍子的德国农民舞蹈,中间部分也是乡村的舞蹈风格,三个重复的音形成了突出的旋律,乐曲的展开和回复到开头的精巧安排是特别有趣的。临近结束时旋律被拆成了片断出现,再次突出了幽默性格。
第五乐章如诗一般柔和的Cavatina(意大利语,意为短小的咏叹调),代表了贝多芬内心的音乐。按贝多芬自己说这是创作于1825年夏天,当时他正处于深度忧郁之时,他的朋友说贝多芬写这首音乐是含泪创作的:“他在精神上是这样至诚,以致只要提起这段音乐,他眼泪就会涌出。”这首短歌是对苦恼不能容忍的祈求,也是对快乐与和平的恳求,这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歌,一句连着一句,一下子就把听众抓住,在乐曲第43小节处,贝多芬标上了“沮丧”,此时小提琴停停歇歇地哭泣,心情十分沉重,最后终于得到了安慰,并在安慰声中远去。
贝多芬以此曲代替了原来的大赋格,这是在1826年11月在他兄弟的住处写的,是在他严重的腹痛间歇写成的,此病导致了他四个月后的去世。中提琴开始的节奏象是吉它的伴奏音型,主题以微微的快乐开始,材料是从第一乐章中的快板而来的,结束的节奏使人回想到这首四重奏的引子。舒伯奇四重奏团在1826年12月介绍了这个新的终曲乐章,并于1827年4月重新完整地演出了这首四重奏,但这已是作曲家去世后一个月的事了。Great Fugue in B flat major降B大调“大赋格”,Op.133
《大赋格》原为作品130的终曲,现在多数的四重奏组将《大赋格》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但也有的按照贝多芬的原意在演奏了作品130的前面五个乐章后再加上大赋格的。
这里是有着两个主题和变奏的大赋格曲,乐曲可分为六部分:
《柏辽兹:特洛伊人》(Berliozes Troyens)Hector Berlioz()是法国浪漫主义古典音乐的奠基人。他的《幻想》交响曲开创了真正的标题音乐的先河。他一生追求“交响剧”的理想,将法国的歌剧与浪漫主义音乐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也可以称为是后来瓦格纳的引路人(尽管他们一度存在竞争关系)。只学过些许吉他和长笛的Berlioz,对管弦乐的深刻领悟远大于键盘音乐(以至于他居然没有一首钢琴作品)。他的交响作品是贝多芬之后最激动人心的音乐,尤其是蓬勃的激情和丰富的编配手法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更有人奉他为现代管弦乐之父。《特洛伊人》是Berlioz最庞大的作品,壮观程度有如辽阔史诗。许多人认为《特洛伊人》是足以与瓦格纳的《指环》相抗衡的巨作。此剧因为上演困难,因此演出机会不多。戴维斯的这个版本,前期的准备便耗费了半年以上。不论是演出、录音,都有最高的完成度,既是他最重要的录音、也是史上最伟大的歌剧录音之一。
Pierre Boulez -《布列兹:应答曲》(Repons / Dialogue de l'Ombre Double )英 文 名: Repons / Dialogue de l'Ombre Double中 文 名: 应答曲艺 术 家: Pierre Boulez资源格式: APE版
本: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发行时间: 1999年地
区: 法国语
言: 法语应答曲(Repons)乐队、六位独奏家和电声装置
这是布列兹自《绰影》(pli selon pli)之后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作曲家年在巴黎蓬皮杖文化艺术中心的“尹尔岗”(IRCAM—音乐与声学协调研究所)辛勤探索的结晶。
作为将传统乐器与法国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电脑—“4X”相结合的试验,布列兹对演出场地、设施及排列位置的要求是十分具体的。场地应当呈长方形,有一个较宽大的“中性”空间;24人的乐队置于场地中央的站台上,由指挥控制,演奏时不用扩大器,也不作任何的电声处理;6位独奏家(钢琴A、钢琴B兼管风琴、竖琴、钹、木琴兼钟琴、颤音琴)分别占据6个角落,由磁带录音机录下他们的演奏,声音经过“4X”合成之后再由独奏家站台下的小扬声器放出;6位独奏家之间的上空还有6个大的扬声器,每个独奏乐器的音响也都包容在其右上方的扬声器中;最后,在乐队的站台前,是“4X”机器,连接着一台操纵用的普通电脑和使音响“空间化”的机器‘Halaphone”,这些装置由一个技术人员操纵。电声装置所构成的变化主要是:独奏乐器通过合成音响进行移位,用滞后或相位差的手段造就复杂的节奏动机,在扬声器网络上通过中转站Halaphone进行声音的定位控制。前两种都是音响传播的延伸,后一种则是接受讯号的技术。这些手段不仅使音响空间化,而且还妥善地解决了在乐器音响与其电声变化形式之间、乐队与受电器控制的独奏乐器之间、个别演奏与集合共鸣之伺的应答关系问题。音乐结构严谨,声音充满了活力。
《应答曲》的公演,前后曾有过三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比一个更长。
《应答曲》第一号:日在联邦德国纳多诺埃申根(Donaueschingen)首演,全曲长约19分30秒。开始是乐队单独演奏;约3分30秒左右,弦乐的震音上断断续续地加进铜管乐器的音响;当6位独奏者正要以六个强有力的琵音和弦(有电声放大,但末变形)同时进入时,乐队的渐强戛然中断;独奏乐器经过交替和变化的处理之后,又引入乐队的全奏,最后以葬礼进行曲结束。
《应答曲》第二号:日发布于伦敦,由于增加了三个新的段落,乐曲的长度变成了32分15秒。新增加的部分是:“雨的音乐”(以独奏乐器的逐渐汇集和乐队弦乐器的演奏为标志),一个在渐强中逐步形成的全奏段,一个仅仅由独奏乐器陈述的,以突出复杂节奏和音色变化为目的的慢的插部。音乐最后结束在钢琴和竖琴的清淡音色之中。
《应答曲》第三号:1984年9月发布于图林(Turin)和巴莱(Bale),乐曲比第二号又长乐12分钟。不过,按布列兹的说法,这不过是完整作品的第一部分,它应当比第三号再长一倍,完整的演出约需一个半小时。
Ein deutsches Requiem 德意志安魂曲英 文 名: Ein deutsches Requiem中 文 名: 德意志安魂曲艺 术 家: 勃拉姆斯 Brahms资源格式: APE版
本: Klemperer地
区: 德国语
这首19世纪杰出的合唱作品,表达的是慰藉和温暖。克伦佩勒这一版本曾被不少人批评为演绎过冷。的确,克伦佩勒的速度及节拍非常严苛,但他于处理旋律上的细致流畅感,他于缔造极富形态的强弱度方面,其节奏是层层推进的,但同时允许了许多温柔情感溢现。这个演出是充满人性的温暖与慈悲之心,合唱团在咬字及音质混和方面经过特别苦心的经营,演出水准极高;而舒娃兹柯芙和菲舍尔-迪斯考的组合是众多版本中最杰出的,他们在声音技巧上表现出一派自然神态,令其他所有版本的独唱家们为之失色。(英国企鹅三星带花,Gramophone史上最伟大百张古典唱片)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 德意志" 在此有" 德语的" 及" 德国的" 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 德国的" )。  《德意志安魂曲》开始创作于1857年(时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年间,为悼念母亲的去世,又增加两个乐章。1868年写出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此曲才告完成。全曲创作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  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全曲大致分成两部分:在第一至第三乐章的前半部分,与第四至第七乐章的后半部分中与田园诗般的第四乐章分开。前半部分哀悼的情绪与后半部分慰藉与安宁之间,以第三乐章最后的赋格曲巧妙地完成过渡。第一乐章中不用小提琴,用中、低音弦乐与竖琴极好地衬托宁静的哀伤;第二乐章中两个葬礼进行曲管弦乐部分的变化向众赞歌转化,第四乐章木管和圆号以温暖的音色融入合唱和对另一世界更美好生活的渴望,都表现得极有特色。  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 上帝" 换成" 信仰" 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唱词: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5:4)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着种子、流着泪出去的,必定欢欣喜乐,带着禾捆回来。(诗篇126:5:6)
因为: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所有他的美荣,一如草上之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彼得前书1:24)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耐心地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它沐了春雨又秋雨。(雅各书5:7:8)唯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得前书1:25)而且,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定归回, 歌唱着回到锡安。永恒的欢乐定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到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以赛亚书35:10)
3、男低音独唱/合唱
主啊,求你使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何等短促。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时日,在你的面前如同无有。世人奔忙,如同幻影。他们劳役,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主啊,如今我更何待!我的指望在于你。(诗篇39:4,5,6,7)义人的灵魂在上帝的手上,再没有痛苦忧患能接近他们。(智慧篇3:1)
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我的灵魂景慕渴想全的院宇,我的心灵,我的肉体向永生的神呼吁。住在你殿中的有福了,他们更要赞美你。(诗篇84:1,2,4)
5、女高音独唱/合唱
你们现在也有忧愁,但我要现在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再也没有人能夺去。(约翰福音16:22)你们看我:我也曾劳碌愁苦,而最终寻得安慰。(德训篇51:35)我会安慰你们,就如母亲安慰她的孩子。(以赛亚书66:13)
6、男低音独唱/合唱
世上没有常存的城,然而我们仍在寻找将要到来的城。(希伯来书13:l4)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当主来到时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瞬时,一眨眼之间,在末日的喇叭响起的时候。因为喇叭要吹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的,我们都要改变。那时经上写的就要应验:" 死亡被得胜吞灭。" 死亡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里?(哥林多前书15:51,52,54,55)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和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因你的旨意而创造、而生息的。(启示录4:11)
从今而后,在主的泽被中死亡的人有福了。圣灵说:" 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他们的业绩伴随他们。" (启示录14:13)
勃拉姆斯 Brahms -《钢琴协奏曲》(Concertos for Piano No. 1 2)英 文 名: Concertos for Piano No. 1 2中 文 名: 钢琴协奏曲艺 术 家: 勃拉姆斯 Brahms资源格式: APE版
本: Gilels地
区: 德国语
许多人对吉利尔斯的布拉姆斯都并不以为然,然而他却是俄国众多钢琴家中,少数能在这个曲目上成为经典人物的巨匠。吉利尔斯具有宏观的眼光,并以精湛的技巧克服一切困难。他能击败阿劳、塞尔金、巴克豪斯、布伦德尔等劲敌脱颖而出,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此版目前已是DG百张大花盘之一,并以低价再制,实为爱乐朋友的一项福音。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1布拉姆斯 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英 文 名: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1中 文 名: 布拉姆斯 第一号钢琴资源格式: APE  柯曾虽然是英国人,但因师承的关系,德奥系统的风格在身上是处处可见。忠于原谱也是柯曾一向的原则,但绝非单纯的照本宣科,他仍然以自己理解的形式重新消化进行表达。柯曾的录音在近年似乎重新为大家重视,像他的布拉姆斯这首协奏曲的录音,以节奏特有的推进力及流动之速度为主要特色。他的演奏非常的端庄、态度极为严肃。更重要的是他对布拉姆斯在本曲所有的明暗音色处理,以非常练达且易懂的方式表达在演奏中。不过另一个更容易上手的印象是触键非常的坚实,使得节奏的掌握十分明确有力。冷静的适度是这个版本的缺点,使造形方面略嫌不足。不过别怕,柯曾搭配的是最棒的协奏曲指挥家塞尔,他将柯曾的缺点以巧妙的伴奏加以美化于无形。录音是好的没话说,给你以下的资料,你就会理解:本片是K. Wilkinson 1962年在Kingsway与制作人卡尔萧的合作成果。  指挥:★★★★★  钢琴:★★★★★  音响效果:★★★★★  亲和力:★★★★  这是塞尔造访伦敦演出时所留下的录音,有着无比光辉的成就。英国钢琴家Curzon在此施展了浑身解数,以不凡的技艺营造出宏伟的格局,而这是后来英国钢琴家所见不到的。塞尔与伦敦交响乐团给予Curzon良好的扶衬,塞尔宏观的眼光与Curzon恰好有着相同的韵律氛围。这是Decca最早期的立体声录音之一,但也是成就最高的录音之一。
看起来好厉害的样子   --嘛、这条小尾巴来自某无名的渣渣
不懂古典乐
Brahms Symphony 4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Symphony 4)英 文 名: Symphony 4中 文 名: 第四交响曲艺 术 家: 勃拉姆斯 Brahms资源格式: APE版
本: Kleiber地
区: 德国语
这张勃拉姆斯第四从发行之初便广受瞩目,在25年后的今天,这个情况也未曾稍有改变。克莱巴的诠释或许并不是最精致的,慢板也并不够深沈,但是他所蕴藏的在其中的生命力与活力却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就是克莱巴的魅力所在。即使是再过20年,这张录音也仍然会是DG最具代表性的录音之一。
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号交响曲》,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 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经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从容的快板,e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这是洋溢着淡淡伤感的乐章,寂寞的情怀,呜咽般的哀诉,深深地打动了人心。  第二乐章 中庸的行板,E大调,6/8拍子。很多乐评家认为,作者虽然将本乐章写得古老而晦涩,可是旋律所表现出的凝重、沉静的美感,却决非其他交响曲可与之比拟。简朴而沁人心脾的柔美主题,仿佛描绘了仲夏夜里的美梦。   第三乐章 谐谑曲,C大调,2/4拍。充满着不可遏止的欢乐,生机盎然,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沸腾之感,那气势磅礴的气氛,极像一首狂热的乡村舞曲。   第四乐章 G大调,3/4拍。 本乐章是全曲的高潮。乐章主题在“固定低音”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变奏,乐队的木管组和铜管组一齐奏出庄严、宏伟的和声旋律。本乐章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各种悲哀、绝望、愤怒以及骚乱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结局。这一悲剧结尾反映了一种"宿命论"的影响,表现出作曲家内心的苦恼与孤独。
布里顿:彼得·格里姆斯(Peter Grimes)Pears,C.Watson,Covent Garden 1958 DECCA Legends英 文 名: Peter Grimes中 文 名: 布里顿:彼得·格里姆斯艺 术 家: Benjamin Britten资源格式: APE版
本: Pears,C.Watson,Covent Garden 1958 DECCA Legends发行时间: 2001年地
区: 英国语
勤奋、高产的布里顿写过十多部歌剧,而且其中的《卢克来修受辱记》、《阿尔贝·埃林》、《旋螺丝》、《仲夏夜之梦》和《命终威尼斯》这几部,还都相当成功。当然,布里顿最出色的歌剧还是这部他自撰脚本的《彼得·格里姆斯》,它被认为是自珀塞尔的《狄多与埃涅阿斯》以来的两个半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在英国舞台上出现的第一部真正的歌剧杰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主人公格里姆斯是个普通渔民,但脾气古怪,独往独来,令所有在小镇的街坊们对他日渐反感,表现出深深的敌意。剧中的他不断受到种种诬告的骚扰,又因他的雇工失踪,街坊们怀疑是被他杀害。格里姆斯意气消沉,不容于世,终于驾船出海自沉。
音乐深刻地融于戏剧,成全了整体的氛围和情绪。四首“大海”间奏曲非常著名,常作为音乐会演奏的乐曲。
在这套录音极佳,且由作曲家本人指挥演绎的唱片里,饰演格里姆斯的男高音皮尔斯十分引人注目。他不仅是该剧1945年首演时的主角,而且事实上布里顿写格里姆斯这个人物的时候,心中每每出现的就是皮尔斯的歌声。由于皮尔斯与布里顿之间长期亲密的友谊,以及他终生致力于推介布里顿音乐的不懈努力,使他成为演唱布里顿作品的第一男高音,是早有公论。
如果能附DL就更好了惹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 1962年,英国重建被战火焚毁的考文垂大教堂。布里顿接受委托,为新教堂的落成典礼而作《战争安魂曲》。首演一举成功。它可称得上是20世纪最宏伟壮阔的音乐巨作了。独唱、重唱、管风琴、室内乐重奏团、两个混声合唱团、一个童声合唱团和一个大编制的管弦乐团,这种种加到一起,你想想会是怎样的声势?
演唱的歌词分别取自英国诗人欧文()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诗篇和传统的拉丁文弥撒词,前者用于室内乐重奏团伴奏的三位歌手的独唱,后者用于合唱队。这种融古今于一炉的努力,也是其他许多20世纪作曲家所追求的。梅西昂、彭德雷茨基、凯奇等等,不都是在这么做吗?至于布里顿,当然就更善于这么做了,反正他是几乎什么音乐都写,从最通俗的电影配乐到最没有群众性的独奏室内乐……
人们曾经拿布里顿的乐思敏捷与莫扎特相比。又经常拿他的幸运与门德尔松相比。的确,在唱片的立体声时代,这位精力旺盛的高产作曲家,居然还亲自指挥演录了他本人的大多数作品,为后世留下了这批不可替代的珍贵录音。布里顿是幸运的,我们也很幸运。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屠龙宝刀 点击就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